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弥迦书第四章拾穗

 

【弥四1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

         「末后的日子」:指末世。

          「流归」:借用河水的涌流,比喻万民涌向圣山的情景。──《串珠圣经注释》

         本段和《以赛亚书》二24的经文差不多相同。神的灵将同一个启示赐给两位先知,是因为这启示十分重要。在末世(“末后的日子”),万国的民因渴慕神的话语和教导,要归向造他们的神。祂要作万国的神,施行公义的审判,地上带来永久和平。──《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末后的日子」是先知的用词,常指末事论的观念,这是否是指历史的结局呢?有的认为是指不久的将来,甚至是被掳之后的复兴时期。这个用词未必是在较迟的日期,被掳之前先知的著作中也常见到。

         超乎诸山可能不是指实际的高度,因为那只有二千四百呎海拔之上。但在屡灵的涵义就不同。以西结在异象中看见的有至高的山上(四十2)。撒迦利亚看见耶路撒冷仍居高位(十四10),人仰视耶路撒冷比诸山都高,因为那是地上唯一之处是神显示祂示自己,所以堪称世界的中心。──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末后的日子」:指末世。

         「流归」:借用河水涌流,比喻万民涌向圣山的情景。──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四1~3这段与以赛亚书二章24节几乎完全一样,所描述的是千禧年国度的荣耀。“耶和华殿的山”。耶路撒冷以及在锡安山上的圣殿,将要成为这国度的管理中心。“超乎”。直译作:为首;作为其它次要政府部门之首。──《雷氏研读本》

 

【弥四1~8●1~8此段的信息与 2:2-4 的信息相近。──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四2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

         假先知的假信息使耶京陷落(3:12),但将来锡安因拥有神的话语,必成为吸引万民的地方。──《串珠圣经注释》

         许多国的民都想来锡安敬拜耶和华,这敬拜不再限于神的子民。他们敬拜的目的,主要是为领受耶和华的真理。神的话好像河流一般,从圣殿流出(结四十七1起;珥三18以及亚十四8),越流越长,越流越远,河水所到之处必有医治的功效,欢乐生命的影响。

         在这里──锡安或耶路撒冷,人们可以找到公理,所以这就成为国际法庭,解决一切的争端,使公正得以伸张。但最主要的,这里有道德的言语与训诲,给予世界真理的依据,在第三章律法祭司与先知都失败,现在这些都全部恢复甚至更新,不仅指导神的子民向善,也给予所有的万民真理的标竿。──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迦极富想象力地描述历史的逆转,而这逆转是超乎人类的操纵及掌握。在此,他让听众无意中听见,被拣选的各国人民,昂然前往新耶路撒冷敬拜途中的对话。这些人来到新耶路撒冷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聆听神的话语(参︰赛五十六8,六十,六十六1821)。摩西安排以色列人每年三度前往圣殿朝圣;大卫则增添了诗歌来伴随他们的敬拜。弥迦更将敬拜者扩增为多国的民。来天上的锡安山聆听神话语的人,将把武器改造为农具,因为他们的心已被改变。在良善的人之间,将有普世及永存的和平。凡不接受神管辖下的和平的人,在未来最后审判时必将毁灭。梅兹(Mays, p.98)针对这新秩序评述说︰「人们将运用地上有限且珍贵的资源来培育生命而非筹划死亡。」──《丁道尔圣经注释》

         ◎锡安因拥有神的道,必成为吸引万民的地方。而前面 3:12 中则提到因假先知的假信息使锡安陷落。关键就在是否有「神的话」。

 

【弥四3他必在多国的民中施行审判,为远方强盛的国断定是非。他们要将刀打成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

         列国的争端都是以武力来解决,权力就是真理,所以穷兵黩武,政治人物都成为战争贩子。耶和华不愿意以色列有作战的力量,他们国防的设施也常不足,容易受外患所侮。但是他们有「圣战」的观念,知道他们争战的胜败在乎耶和华。以色列从来没有一次凭借本身的力量而取胜的,神也不愿他们学习战事。

         但是以色列一直在列强互争雄长的情势下,他们常受池鱼之殃,多时成为外患的牺牲者。现在的情势必须改变。耶和华的王权一建立,祂公义的治权必统管天下。祂在圣殿审断列国的争端,国际和平必须建立。──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3 刀打成犁头】这里说的不是翻土的犁,而是犁的金属尖端部分,专门用来破土或犁沟。这个尖端大约七吋长,不过同样的希伯来字也用在列王纪下六5,该处显然是指某种斧头。因为刀被「打断」,可能剩下来的是金属碎片,可以用作各种用途。──《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四3~4神作万国的王,亲自施行审判,带来国泰民安。

          「坐在 ...... 无花果树下」:是所罗门时代太平景象的描绘(王上4:25),象征和平、安逸无忧。──《串珠圣经注释》

 

【弥四4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这是万军之耶和华亲口说的。

         “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千禧年国度里有和平和安全的明证。──《雷氏研读本》

         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安然居住(王上四25)。这也在以后是撒迦利亚的弥赛亚豫言:「当那日你们各人要请邻舍坐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三10)。

         葡萄树与无花果树都是以色列民族的表像,那两种果树枝叶丰茂,结果累累,可谓日隆的国运。可以坐在树下憩息,无人惊吓,是十分平安祥和的田园生活,以色列人一直想望与向往的。──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坐在自己葡萄树下。喻指富足和安全(见王上4:25;赛65:17-25)。

         亲口说的。这里证实了光荣的应许。神的名誉就是保证。──《SDA圣经注释》

         「坐在....无花果树下」:是所罗门时代太平景象的描绘( 王上 4:25 )。──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4 自己的葡萄树和无花果】葡萄园与无花果树是古代以色列乡村文化的基本食物与经济要素,而其损失会使人民匮乏(珥一67)。古代近东地区和平与富庶的美好景象,就是能够坐在自己的葡萄树与无花果树下。埃及墓中壁画、亚述浮雕,与圣经作者共同使用这个词组来显示能够自行掌管自己生活的人,没有外来的侵扰,能够耕种神所赐与的地(王上四25;赛三十六16)。葡萄树与无花果树可以遮荫、结果实,享受这些表示一定程度的长治久安,因为两者都需要数年才会结果。──《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四4~5这一段加强3节所描写的和平景象,不只没有破坏性的战争,而且有积极的生产。“葡萄树”和“无花果树”都是生活富裕,国泰民安的象征(王上四25)。──《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弥四5 万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们却永永远远奉耶和华我们神的名而行。

         本节的意思是,万民(现在)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们(将来)却永永远远奉耶和华我们神的名而行。──《雷氏研读本》

         弥迦先知及一些笃信神的百姓对预言的响应:声称必事奉神到底。──《串珠圣经注释》

         万民虽来神的殿敬拜,但是目前来看,先知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情况。万民仍拥有他们各自的信仰与宗教。别的神仍没有完全消除,信奉偶像的事也显然没有绝迹。但是这并非带给先知失望。相反地他更重视以色列的信仰,并且有责任劝导本国的民要有坚定的信仰,这信仰的见证必须持久而且广传,好像明光照耀在黑暗之中。──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四6耶和华说:“到那日我必聚集瘸腿的,招聚被赶出的和我所惩治的。

         “那日”指弥赛亚来临的日子。“瘸腿的”、“被赶出的”、“所惩治的”,指被掳异邦的犹太人。──《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这里「到那日」就是指那日子。耶路撒冷在将来被高举,雅各神的殿大有荣耀。神应许祂的看顾,要招聚羊群,使他们重新联合起来,享受保护与安全。这里提到瘸腿的羊,也是西番雅所强调的,「拯救你瘸腿的,聚集你被赶出的。」(三19

         「我所惩治的」,七十士译本作「我所弃绝的」,神不要的,与「赶出」是同义。有人加上「我必医治」,可能是根据何西阿书第六章一节:「他撕裂我们,也必医治。」所以这里着重的鼓励,是神复兴以色列的应许。耶和华没有离弃祂的子民,再招聚他们归回。──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先知以被赶散的羊,形容被赶散的犹太人。──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四6~7“到那日”。在地上的千禧年国度,以色列(当时在属灵上是“瘸腿的”)将要成为“强盛之民”,受“锡安”(耶路撒冷)而来的“耶和华”统治。──《雷氏研读本》

 

【弥四6~8先知以受伤被赶散的羊形容被逐的犹太人,声言神必招聚他们,使他们成为强国,接受神权统治。 这里的预言乃指向弥赛亚的降临(参太9:36)。──《串珠圣经注释》

 

【弥四7我必使瘸腿的为余剩之民,使赶到远方的为强盛之民。耶和华要在锡安山作王治理他们,从今直到永远。”

         「余剩之民」:这词可能意味:

   1 威吓──指灾祸后剩余之人(摩5:3);

   2 应许──指审判中的生还者(赛37:31);

   3 神的救赎作为──指仍生还的一群(赛11:11, 16)。──《串珠圣经注释》

         “余剩之民”:神所拯救的子民(看二12注)。──《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余民或余数,是旧约先知书中十分重要的救恩论用词,专指耶和华保守的一小群信心坚定的子民。他们是在劫后余生之下,成为以色列民族复兴的核心,可说是强盛之民。这里余剩之民与强盛之民二者是同义字。

         「强盛之民」也有译为「众多之民」,因为人数众多,会显出强盛的力量。「今时」是指拯救的时候,对先知来说,不是「现在」,必在不久的将来。──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剩余之民」:仍生还的一群。──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四8你这羊群的高台,锡安城的山哪!从前的权柄就是耶路撒冷民的国权必归与你。

         “羊群的高台”。即耶路撒冷,她在这比喻中,象牧人从高台看守羊群一样看守以色列。千禧年国度的范围比大卫或所罗门“从前的权柄”还要大。──《雷氏研读本》

         「羊群的高台」:即牧羊人的守望楼(代下26:10; 27:4), 是看守羊群以防止恶兽袭羊群的地方。作者重申「以色列为耶和华羊群」的主题(赛40:11)。──《串珠圣经注释》

         锡安山是羊群的高台,因为牧羊人需要有守望的高台,为要照顾群羊的安全,常常遥望,看有无野兽从四方来侵袭,或有偷羊的贼从远处来潜入。这无疑是在荒野十分突出的景色(参阅代下廿六10)。在圣殿的山上南端,是山冈的望楼(代下廿七3;尼三26;赛卅二14)。

         圣殿一直象征着耶和华的王权,这神权政治永远以耶路撒冷为荣华的表像,这里是万王之王的国土,有祂的国权。这样的荣华必须恢复,以色列的复兴才可带给世界和平繁荣的希望。──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羊群的高台。希伯来语是migdal-`eder 。在创35:21为“以得台”,位置不详,系雅各从巴旦亚兰到希布伦途中的一个露营地。牧人常在瞭望台上看守羊群(王下18:8;代下26:10)。先知可能把耶路撒冷比当作耶和华看守祂子民的瞭望台。关于弥赛亚的含义,见耶4:7注释。

         。希伯来语是`ophel ,指耶路撒冷的东南方小山的北部(代下27:333:14;尼3:26,27)。

         从前的权柄。可能指大卫和所罗门治下的荣耀。根据预言实现的方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恢复“从前的权柄”,指的是恢复因亚当的过犯而暂时失去的权柄(见弥4:6注释;诗8:6)。──《SDA圣经注释》

         「羊群的高台」:牧羊人的守望楼,是看守羊群以防止恶兽袭击羊群的地方。亦即耶路撒冷的地位应是如同以色列人的守望台一般看顾以色列人,防止恶人袭击百姓。──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8 高台∕山】译成「羊群的高台」的原文 Migdal Eder,在他处是地名(创三十五21),在这里与俄裴勒对照(Ophel,和合本在此译为「山」),是耶路撒冷东面山上大卫旧城的一部分。因此,两者的意象都是要塞或是保护羊群的瞭望台,作为神最后恢复以色列国与人民的召集点(比较:赛三十二14相反的意象)。如果这个词指的确实是一个要塞塔,它可能是在耶路撒冷(锡安的女儿)的俄裴勒中央塔(要塞或是所在的山丘)。──《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四81013;一13锡安的民或城何以称为女子?】

         答:1. 在本书中所说,「锡安的民」(一13,四1013)、或「锡安城」、「耶路撒冷民」(四8)、以及「成群的民」(五1)等各处下面皆有小字「原文作女子」(参116 题)。英文本译为Daughter,意思是女儿,且都是个单数字的集体名词。吕振中译本有作为「锡安小姐」、「耶路撒冷小姐」(弥四81013)、「民兵队小姐」(五1)。神是看重那些在罪恶环境中,仍能不被罪恶所玷污,保持清洁与贞操的子民。故先知弥迦得神的默示,对于他的干罪子民,是以哀伤劝戒悔罪的爱心,仍称之为锡安的女儿,视之如处女(参139176题),表明他们需要圣洁!

    2.在四8节中有两个原文是「女子」的词,国语本译为「山」与「国权」。「羊群的高台」就是群羊的守望楼;又如文理本译为「守羊牢之戍楼」,二在希伯来之原文音是「以得台」。这以得台靠近伯利恒(创卅五21),在较高之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可以遥远的望见,其形态好像是锡安的女儿。为着读者易于明白,故译之为「锡安城的山」。在弥赛亚基督再来复兴的日子,耶路撒冷的民权和国权,也要归与生于以得台(蒙征伯利恒,弥五2)的耶稣基督。――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弥四9现在你为何大声哭号呢?疼痛抓住你彷佛产难的妇人,是因你中间没有君王吗?你的谋士灭亡了吗?

         以产难妇人的疼痛比喻在拯救来到之前,敌人的攻击无可避免地先要临到百姓,引起莫大的惊恐与痛苦。

          「没有君王」:表示神的忿怒临到,选民丧失福分(参哀4:20)。

          「谋士」:指能策划保卫国家君王的人。另一解释是:当时犹仍有君王和谋士,但他们对国家无益,反惹来神的刑罚。耶和华才是他们真正的君王(参耶8:19)和谋士(参赛9:6),只有 能拯救百姓脱离苦难。──《串珠圣经注释》

         「现在」不是只指他们目前的处境,而是在理论方面的逻辑,可译为「因此」,因此我要问你,有以下三个问题。

         全城的人都在患难中哭号,他们看见敌人临近而惊呼,在灾祸接踵而至而恐惧。他们的痛苦好似产难的妇人,生产的痛苦是先知耶利米常用的描写(六24及廿二23)。这因罪恶而得来的灾祸,因祸患所带来的痛苦是该受的。这些痛苦是因你中间没有王吗?君王应有智慧与能力来解救这样的困境,但是他们无能为力。谋士呢?他们会有周密的思想与计划,知道怎样防范阻止与解决,看来他们也无法帮助。──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你为何大声哭号?在享受1-8节所预言的福气之前,将会有被掳的痛苦。王冠之前将有十架;欢笑之前将有泪水。

         没有君王。应验于约雅斤和西底家被俘(王下2425章)。

         谋士。这里与“君王”同义。“君王”的希伯来语词根是malak ,阿卡德语拼为malāku ,意思是“商量”、“劝告”。

         灭亡。圣经用产痛比喻悲伤,痛苦和惊讶(赛13:8;耶6:2450:43;何13:13;帖前5:3)。──《SDA圣经注释》

         以产难中的妇女来形容以色列人在拯救来前,无可避免的要受敌人蹂躏的惊恐与痛苦。

         「谋士」:指能策画保卫国家君王的人。──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四9~10这里指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及其后在古列的诏命之下返回巴勒斯坦。在弥迦的时代,巴比伦只是强大之亚述的一个藩属,这状况使预言令人更为吃惊。──《雷氏研读本》

 

【弥四9~13犹太人得胜的途径:犹大将受敌国攻击,一败涂地,然后神要使他们重新起来,胜过万国。──《串珠圣经注释》

 

【弥四10锡安的民哪!你要疼痛劬劳彷佛产难的妇人;因为你必从城里出来,住在田野,到巴比伦去。在那里要蒙解救,在那里耶和华必救赎你脱离仇敌的手。

         「从城里出来」:指城被敌人占有,居民逼迁外地。──《串珠圣经注释》

         弥迦是先知以赛亚同时期人,生于主前八世纪,犹大国亚哈斯及希西家王时代(一1)。但他预言了一百多年之后犹大国将要被掳巴比伦(主前587年),和被掳后又得以回归故土(主前538年),在当时统治世界的强国是亚述,不是巴比伦;不过巴比伦已有威胁亚述之势。──《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耶路撒冷城必遭毁灭,他们必被掳到外邦,到巴比伦的路是多么崎岖难行,疲乏困倦的旷野里。人的帮助是无能的,只有求耶和华拯救。但是他们若不被掳到巴比伦,神公义的审判仍未达成。所以耶和华救赎他们脱离仇敌的手,不是在耶路撒冷,而在巴比伦;是那里被掳之地才得解救。──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疼痛劬劳(希伯来文作 h]u^l)和疼痛(希伯来文作 h]i^l9节)是双关语。NIV 并未把接着的命令语句「要劳苦生产」(AV)译出,因此双关语在该译本中并不明显。先知从责备以色列彷佛产难的妇人哭号,转变为命令以色列要劳苦生产,才能把新生的婴孩带往光明。神的国度要经历试炼,故而以色列必须通过试炼,亦即离开安稳的旧城(参︰王下二十五27;参︰耶五十二7),居住在田野(参︰耶六25,十四18),并前往巴比伦,才能够成为新以色列。此处的文法和重复用字──「在那里你要蒙解救,在那里耶和华要救赎你」──强调的是解救而非试炼。神之所以选择巴比伦,乃因在弥迦那时的异教世界,它就等于是中世纪的罗马,回教世界的麦加。最黑暗的地方也将是新世纪的黎明初露曙光之处。──《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要疼痛劬劳。指将要被掳。

         出来。宣布将要被掳。犹太人将被赶出耶路撒冷,经过空旷的“田野”,前往巴比伦。与弥迦同时代以赛亚,也预言了巴比伦征服犹大(见赛39:3-8)。

         蒙解救。这个预言先在公元前536年古列治下,然后在亚达薛西治下得到部分的应验(见拉1:1-4;耶29:10)。但是回来的人并没有因流亡的管教和先知的训诲而实现属灵的复兴。换一句话说,从流亡巴比伦回到犹大的人没有达到弥4:1-8所描述的辉煌前景(见第6节注释)。──《SDA圣经注释》

         从城里出来:表示居民被逼迁到外地。

         当时距被掳还有一百年,且当时世上的强国是亚述而非巴比伦。不过当时巴比伦已有威胁亚述之势。先知已预言犹大将被掳到巴比伦。──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10 巴比伦】以弥迦的时代,如果他用亚述或尼尼微作为被掳去的地点,会较合逻辑。但预言并不总是合逻辑的。弥迦的时代,新亚述帝国,在撒珥根王朝的统治下,撒珥根二世与西拿基立,是举世所见最强势的政治网络,横跨近东地区,后来还短暂包括埃及。西拿基立烧杀掳掠的大军在两次入侵期间,摧毁犹大的许多村庄城镇,而亚述浮雕也描绘俘虏被带离拉吉。在此期间,巴比伦和迦勒底的统治者,像所有其他的邦国一样,都受制于亚述人。不过,他们像伊朗西部的玛代人一样,不时以革命或推翻亚述盟邦、附庸国来考验亚述霸权。特别麻烦的是米罗达巴拉但,他至少两次逐出巴比伦的亚述统治者。最后在主前六八九年,西拿基立掠夺该城,自封为巴比伦王。六六○年后不久,亚述帝国开始崩裂,巴比伦与玛代联合,给最后的亚述霸主亚述巴尼帕施加更大的压力。他于主前六二七年逝世,代表着亚述世界强权的终结,与尼布甲尼撒暨新巴比伦帝国的兴起。──《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四11现在有许多国的民聚集攻击你,说:“愿锡安被玷污,愿我们亲眼见他遭报。”

         锡安「被玷污」是因「被战争蹂躏」,而不是因为居民的罪(赛24:5; 3:2)。──《串珠圣经注释》

         锡安好似贞洁的女子却遭羞辱。锡安是在圣地,有圣殿,是分别为圣的。但是外邦人来侵略,蹂躏这地,就成为污秽了。这些外邦人存心破坏神的子民。他们敌挡真神,视神的百姓为仇敌。──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玷污」:被战祸蹂躏。──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四11~13这段展望更遥远的日子,即是在基督再来和千禧年国度之前的哈米吉多顿大战。到时全世界会连成同一阵线对抗以色列,但神要让以色列使用“铁”的“角”和“铜”的“蹄”得胜。──《雷氏研读本》

 

【弥四11~13这一段预言攻掠耶路撒冷的仇敌要受到的刑罚。“被玷污”即为战祸所蹂躏。“禾场”指审判的地方。“踹谷”、“蹄”、“角”等词,是用强壮的牛在忿怒中痛抵敌人,来喻以民可战胜敌国(看申三十三17)。“献与耶和华”指把战争中得来的归给神(看书六24)。──《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弥四12他们却不知道耶和华的意念,也不明白他的筹划。他聚集他们,好像把禾捆聚到禾场一样。

         「聚到禾场」:指农夫收割后将谷物带到打谷场,比喻审判临到列国(参赛21:10)。──《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以为耶和华完全放弃以色列民,所以任凭外邦人肆意的攻击、杀害、欺压。其实耶和华的意念,对以色列人不是灭绝,而是炼净,使他们经过管教磨炼之后可以得着复兴与更新。神的筹划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是建设性的,不是破坏的。

         祂要聚集他们,那与聚集以色列人不同,祂聚集他们好像把禾捆聚在禾场一样,准备筛谷的工作,以打粮食的铁器来打(摩一3)。发怒气打列国,如同打粮(哈三12)。──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他们却不知道。他们盲目地自欺,不知道他们所造成的,不是锡安的毁灭,而是自己的毁灭。

         禾场。即打谷场,是一个常见的比喻(赛41:15;耶51:33;哈3:12;关于把“断定谷”译为“打谷之谷”的可能性,见珥3:14注释;参启14:17-20)。──《SDA圣经注释》

         「聚到禾场」:指农夫收割后将谷物带到打谷场。比喻审判临到列国。

         「禾场」:在旧约中禾场有审判的地方之意。──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12 禾捆聚到禾场】整个古代近东乡村文化里,主要农业设施之一就是禾场。成捆的谷类被送到这个中央地点,打谷去糠。因为农业与生产力的重要性,禾场自然会具有礼仪的重要性。禾场是大片、平坦的开放空间,显然在打谷以外还有其他用途。所以空间不够时或者想要公众集会而皇宫不适合时,作为露天的场所,也就不足为奇。结果禾场就成为一个集会的场所,法律事务和商业交易都在此敲定。乌加列的《阿赫特》史诗中,国王达尼珥(Danil)公开在他的城门外禾场上评断讼案。那是一个分别善恶的地方。──《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四13锡安的民哪!起来踹谷罢!我必使你的角为铁,使你的蹄成为铜。你必打碎多国的民,将他们的财献与耶和华,将他们的货献与普天下的主。

         牛「踹谷」是用牛蹄;使蹄成「铜」,表示以色列轻易击败列国,如铜蹄践踏禾稼一般。同样,成了铁的牛「角」,抵刺起来更为有力。

          「献与耶和华」:即把战利品归入圣殿的库房内,是圣战胜利的传统仪式(参书6:19, 24)。──《串珠圣经注释》

         先知以民族的骄傲,呼唤锡安的民,来执行耶和华重要的任务,将敌人践踏,踩得粉碎。提到牛的角,这不是踹谷的动作了。这是在动怒中抵触敌人的行为(参申卅三17)。

         以色列有坚强的能力,足以破坏外邦的权力,使他们被打得粉碎。那时以色列可有战利品,将他们的财献给耶和华,他们的货物产业一并奉上,献给普天下的主耶和华。耶和华是全地的主,祂统管万有,祂是历史的主!这里以色列靠祂获胜,是圣战的观念。──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起来踹谷吧。用牛踹谷来比喻神的子民(见申25:4;参赛41:13-16)。

         使你的角成为铁。可能又是一个毁灭的象征。就像公牛以角抵戳受害者那样,以色列要消灭她的仇敌。

         。打谷的方式用牛重踹打谷场上的禾捆。有时牛要拖着一个沉重的撬。金属会大大加快打谷的速度。

         将他们的财献与耶和华。战争的收获不应用来增加个人的财富,而要献给神,用来推进祂的国度。──《SDA圣经注释》

         牛踹谷是用牛蹄,使蹄成铜是表示以色列轻易击败列国,如铜蹄践踏禾稼一般。

         「将财货献与神」:即把战利品归入圣殿的库房内,是圣战胜利的传统仪式。

         ◎虽此处之经文没有明文提到审判,但根据经文的用词与其他相似经文的记载,此处应是指着神的审判,而不是一般的战争。──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13 铁角铜蹄】圣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动物拉打谷器(但见:撒下二十四22注释),弥迦在此显然是描述禾场上的这种标准作业。埃及墓中壁画描绘牛与驴上拉着以燧石和金属块加重的打谷器,这习俗依然为中东农人所沿用。亦有些证据显示铁蹄装在动物的脚上,来有效切断谷梗。──《旧约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