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弥迦书第一章拾穗

 

【弥一1当犹大王约坦、亚哈斯、希西家在位的时候,摩利沙人弥迦得耶和华的默示,论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

         本章至三章都是关于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被毁成为乱堆的预言。作者先宣告北国离弃神拜偶像(作“妓女”)应受的刑罚(6节),然后用差不多同样的话,宣告南国的败亡(三12)。

“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各为北国以色列及南国犹大的首都。

作者所写下的是神给他的启示(“默示”),他只是一位使者,奉差遣传神的话(拿一1)。──《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弥迦」原意:「谁像(耶和华)」。耶和华是全能的神,是无可匹比的,但弥迦的名字与他信息并不关联。

         「耶和华的默示」在本书标题之开端。原意为「耶和华的话」,话语当然是指默示。这里不是说先知得默示,而是有神的默示临到他。「论……」原意为「看见」,先知看见异象与启示,才传讲出来。所以这是指先知的感受,而形成的信息,信息的内容是有关撒玛利亚与耶路撒冷。──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耶和华的默示”。见耶46:1注释。

         摩利沙。即摩利设迦特(第14节),据认为是犹大低地的一个村庄,在耶路撒冷西南约211/2英里(34.4公里),现名Tell ej-Judeideh 。摩利设迦特意为“拥有迦特(或‘葡萄园)”。

         当犹大王约坦。以赛亚,何西阿和阿摩司在约坦的父亲乌西雅执政期间开始担任先知,略早于弥迦(赛1:1;何1:1;摩1:1)。这里所提到的都是犹大国王,无疑是因为弥迦的工作主要针对南方的犹大王国。但他像阿摩司一样,也发表针对北方以色列王国的预言。──《SDA圣经注释》

 

【弥一1 <syncBible ref=1:1>先知弥迦生活在甚么年代?】弥迦和以赛亚生活在同一时代,大约在公元前750680年。毫无疑问,他们彼此都听说过对方。弥迦的信息主要是说给南国犹大听的,但他也对北国以色列讲了话。犹大此时正值繁荣时期。在所提到的三个国王当中,约坦(公元前750732年)和希西家(公元前715686年)曾跟随过神(参王下十五32381820),但亚哈斯(735715)是犹大国王当中最邪恶的一位(参王下16章)。摩利沙是犹大的一个村庄,靠近非利士边界上的迦特。──《灵修版圣经注释》

 

【弥1 摩利沙】位于士非拉的拉吉东北方约六哩处,摩利沙(犹底叶遗址 [Tell elJudeideh],约在耶路撒冷西南方二十哩)是当时巴勒斯坦城市迦特(萨非遗址 [Tell esSafi])的郊区之一。大卫王国建立以后,和拉吉、亚杜兰、摩利沙同时成为防御中心(代下十一8)。这些地点和「无数」的村庄都被西拿基立的亚述军队在主前七○一年摧毁。──《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1 年代小注】因为作者给我们弥迦作先知时犹大王的名字,我们可以将此卷定在主前第八世纪后半期。弥迦的第一篇神谕(弥一27)关乎以色列北方首都撒玛利亚,年代应该正好在该城被亚述人毁于主前七二二年之前。──《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一2万民哪!你们都要听;地和其上所有的,也都要侧耳而听。主耶和华从他的圣殿要见证你们的不是。

         「万民」:审判的对象在此主要是以色列与犹大(见1及下文)。──《串珠圣经注释》

         “你们…要听”:全书有三处用“要听”或“当听”,分别向“万民”(本节)、“首领”(三1)和“以色列人”(六1)说话。每一段信息中都有警告、刑罚和应许。本段向万民宣告神审判的日子临近,祂是宇宙的主,人类的历史发展在祂手中(3节),但主要的对象为南、北两国(5节)。──《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这里「万民」应指全世界人类,但祂现在必集中在以色列与犹大,至少也从他们为审判的起首(56节)。「万民」可指地上列邦,也可专指以色列,因为「民」的多数,可指神的子民有众支派,这样的用法也有例证可以依据(创四十九10;申卅二8,卅三3及亚十一10;何十14)。事实上这个「民」字(`amin)常指百姓,不常用于「外邦」。但是看下文,似乎指广大的人群,是地上的万族。

         「地和其上所有的」可能也笼统地指全地,整个的世界都包括在内(申卅三16;诗廿四1)。这里的圣殿不只指耶路撒冷的圣殿,而是指天上的殿,是耶和华的居所(参阅赛六2;撒下廿二7;诗十八7)。──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神对以色列施行惩罚是典型的例子,万民中若有为偶像而偏离永生神者,均将遭到同样的审判。讽刺的是,被选召为祭司国度的以色列,现在却成为对万民的警告(参︰利十八28)。耶和华全面的法则在此借着(两次),和「主」(NIV),分别明白及微妙地强调。神借着晓谕预言来宣示这法则,而这些预言在道德层面、明确程度及涵盖范围,都是无与伦比的(参︰赛四十一212923殿更妥切地说,应是「宫殿」(希伯来文 he^k[al),亦即审判宝座的所在。有关另一幕审判,见六章12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万民哪。呼唤全世界的人观看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遭受到神的惩罚。人们可以从神选民的命运中,看到拒绝实行神计划的列国所要遭受的命运(见但4:17注释)。

         祂的圣殿。参哈2:20──《SDA圣经注释》

 

【弥一2~9这段描述耶和华降临审判以色列(及其首都“撒玛利亚”,6节)和犹大(及其首都“耶路撒冷”;5,9,12节),因他们拜偶像。撒玛利亚在主前722年被亚述占领;耶路撒冷在主前701年被西拿基立围攻(王下一八1316),又在主前605年及其后被尼布甲尼撒围攻。──《雷氏研读本》

 

【弥一3看哪!耶和华出了他的居所,降临步行地的高处。

         「居所」:指圣殿。

          「步行地的高处」:原作「践踏在地的背上」,象征战胜全地(参哈3:19注)。──《串珠圣经注释》

         “居所”:神天上的住处。“高处”:可指群山(4节)和为异教的神祇所建的邱坛(5节)。“步行”原作“踏在”,在战胜者以脚踏在战败者的背上表示胜利;故此处有神为大地主宰之意。──《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耶和华显现,从天上的居所出来,祂必须有具体的行动,就是施行审判,毁减罪恶的人与地方(参阅士五4;诗六十八8;亚十四3;赛廿六21)。神的降临,也在其他经文中描写(参阅赛六十四1;诗十八10;又撒下廿二10;出十九18,卅四5;赛卅一4),祂使自然界发生毁灭的事。──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耶和华出了。第3,4节寓示神惩罚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可怕而威严的场面。参赛26:21

         祂的居所。即“祂的圣殿”(第2节)。

         高处。用比喻性语言描述神降临并行走在大小山顶(见摩4:13)。──《SDA圣经注释》

         「步行地的高处」:原作「践踏在地的背上」,象征战胜全地。──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3 踏在地的高处】(新译;和合本:「步行地的高处」)雅巍「出」其「居所」的印象,更加深神显现所具有的庄严感。「踏在」所意味的能力,常常用来形容征服敌人(申三十三29;诗一○八13)。不过,此处的景象是神掌管受造物,用地上的山作为踏脚石(摩四13)。类似的景象见于乌加列《巴力与亚拿特史诗》,神的信差飞快跳跃于山岭间。城市通常建筑在山丘上,因其自然易于防守,而军队以山丘作为战略控制点。因此踏在高处的隐喻,也是象征胜利与安全。──《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一4众山在他以下必消化,诸谷必崩裂,如腊化在火中,如水冲下山坡。

         众山「如蜡化在火中」,诸谷「如水冲下山坡」,象征神要毁灭选民和他们的土地。──《串珠圣经注释》

         “如腊化在火中”、“如水冲下山坡”:形容犯罪作恶的百姓,虽自以为安全如山,欢乐如谷,在神的刑罚下,都必归于无有(看诗九十七57)。──《启导本弥迦书注释》──《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众山要消化,那是在诗篇第九十七篇五节:「诸山见耶和华的面,就是全地之主的面,便消化如蜡。」都是地震与火山爆发的现象。「诸谷必崩裂」,火山爆发,如腊化在火中,浓浆如水冲下山坡。──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一5这都因雅各的罪过,以色列家的罪恶。雅各的罪过在哪里呢?岂不是在撒玛利亚吗?犹大的邱坛在哪里呢?岂不是在耶路撒冷吗?

         「雅各」:于本节指北国以色列(与下半节「犹大」成对比),于本书其他地方通指南国犹大(见3:1, 8-9等)。

          「犹大的邱坛」:包括对异教神祗的敬拜(参代下28:2-4, 25)。──《串珠圣经注释》

         “雅各”指北国以色列(创三十二28)。“以色列家”可指北国,有时指全体以色列人。“犹大的邱坛”:拜偶像的中心,喻南国拜异教神祇的罪恶。──《启导本弥迦书注释》──《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雅各指北国,因为这是支派之统称,代表十个支派。犹大也是支派的名称,代表南国的两个支派。北国以撒玛利亚为中心,因为撒玛利亚城建为首都,偶像的罪已经成立。耶路撒冷却不然,因为耶路撒冷有耶和华的圣殿,但有邱坛,是敬奉异教偶像之处,无疑说明他们有偏离耶和华的那种罪名。犹大的邱坛与雅各的罪过成为同义字,都是指他们敬奉偶像的罪。──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弥迦指控雅各(=北国)和以色列(=全以色列)犯了罪过(=违背神的约)和罪恶(=没有遵守约中的规定)。耶和华和以色列的关系并非普通的契约,而是神圣的约,神要求的是真心诚意的忠于祂。伴随着对神毁约而来的不道德行径,在二~三章及六章912节将详细陈述。神对犹大的审判,将见于一章816节。撒玛利亚耶路撒冷这两个转喻,分别代表北国和南国腐败的领导阶层。──《丁道尔圣经注释》

         罪过5-7节描述了因北方以色列王国的罪而临到她的惩罚。

         雅各。从下文可知,雅各代表“以色列家”的十个支派。

         撒玛利亚。以色列和犹大的首都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都变成了偶像崇拜和罪孽的中心。撒玛利亚为恶王暗利所建造。他的儿子亚哈效法他的行为,在那里为巴力设坛(见王上16:23-33)。关于撒玛利亚,见王上16:24注释。

         邱坛。七十士译本在这里是“犹大家的罪是什么呢?”与前面“雅各的罪过在哪里呢?”形成对称。如果译为“邱坛”,显然就是指山上所建造的外邦神龛和庙宇,让犹大人进行偶像崇拜(见王上14:22-2415:9-1522:43等)。希西家是彻底取消这些拜偶像中心的第一个犹大国王(见王下18:4注释)。弥迦现在的预言显然在这一改革之前。──《SDA圣经注释》

 

【弥5 撒玛利亚】主前第九世纪早期,暗利建造撒玛利亚,并立为北国以色列的首都。该城位于原本首都得撒的西方十二哩处,地处重要路口,交通便利,北方通往耶斯列平原,东南方有示剑,而西方是海岸,邻近有穿越约但河西方两条主要的纵贯路线。该城的考古发掘,于卫城之处挖到被认为是暗利的宫殿,以及部分分隔卫城与下城的墙。这道墙约五呎厚,用当时最好的石工技术所制(方石使用纵横交错的方式砌于沟中)。亚哈强化防御工事,增加厚逾三十呎,设有暗炮台的墙。──《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一6所以我必使撒玛利亚变为田野的乱堆,又作为种葡萄之处;也必将他的石头倒谷中,露出根基来。

         「作为种 ...... 根基来」:种葡萄的人将丘岭上的石头掘出,然后投入谷中。先知以此暗示撒玛利亚必被亚述彻底消灭。──《串珠圣经注释》

         撒玛利亚城必全然毁灭,荒凉得好似田野一般,而且一切废墟成为乱堆,只可供农作,不能再建造成为城市。但撒玛利亚在山上,土地肥沃,可作为种萄萄之处。但是栽种葡萄也不容易。有石头倒在那里,更难种植。石头如为作防御工事,却仍无法抵抗侵略,甚至最后败亡,遭受羞辱,连根基都露出,被毁坏,遭受欺凌。──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我必使。采用将来时态暗示撒玛利亚的毁灭尚未发生。这是希西家第6年的事(王下18:9-11)。

         乱堆。希伯来语系“废墟”。

         种葡萄之处。撒玛利亚将遭到完全的毁灭,甚至上面会种上葡萄。

         将他的石头倒在谷中。撒玛利亚建筑在一个周围险峻的平顶之山上(见王上16:24注释)。

         露出。直译为“显露”,或“赤裸”。──《SDA圣经注释》

 

【弥6 撒玛利亚的衰亡】亚述史料描述「掠夺」撒玛利亚(主前724721年),可能是指整片土地。在以色列城市示剑发现一些毁城的考古证据。这与亚述常用的策略一致:将某个国家的土地毁坏,接着包围资源已经断绝的主要城市。西拿基立与尼布甲尼撒二世都用这方法对付耶路撒冷。撒玛利亚遭围城三年,显示出其防御相当坚固,因为亚述不曾在围城战中遭遇敌手。撒玛利亚陷于主前七二二至七二一年。虽然撒缦以色三世在圣经中被记为攻下撒玛利亚的主导者,在亚述年表中则宣称他的继承人撒珥根二世立下此功。据记载撒珥根也重建此城。──《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6 将石头倒在谷中】雅巍对撒玛利亚的怒气,威力强大,足以与地震的破坏力相较。由于城市多半建在山丘上,城墙的毁坏伴随着石头倒向周遭的山谷。──《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67神亲自说话(“我”)宣布北国的灭亡。先知在有生之年,目睹此预言应验:亚述大军在主前722年攻下撒玛利亚城,掳去其民(见王下十七118)。

“倒在谷中”:撒玛利亚城建在山上,作者用种葡萄喻北国首都的彻底破坏,在山上辟园,泥土中的石头须翻出,投在谷中。“露出根基”:毁坏之甚连根基都翻了起来。

“财物”:很可能指放在外邦神庙中的贵重器皿。“妓女雇价”:异教有庙妓,祭祀与行淫同时进行。庙妓所得酬劳用来谢神,故称庙中之物为“妓女的雇价”。敌人掠去这些物品,带回国中送给他们的庙妓,又“归为妓女的雇价”。作者用此喻北国拜偶像所得将为入侵敌人取去拜他们的偶像。在旧约中拜偶像为灵性上的淫乱。──《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所以显示了判决和罪行相称。此处判决的「倾倒」(RSV AV NEB),和神发怒亲临施罚意思相连。偶像是撒玛利亚异教世界观的具体象征,从这种世界观衍生了该城扭曲的价值系统及不道德的行径(罗一1831)。这些诱人的偶像对血肉之躯深具吸吸力,而且不要求人道德正直,诱使撒玛利亚的领袖们毁弃与神所立的约,并犯下许多罪行,正如今日的性和毒品诱使人犯罪一样。用金子打造的偶像虽颇具金钱价值,但在属灵及政治上却一文不值。这些偶像是用庙妓的雇价而造的(参 NIV),征服撒玛利亚的人必将偶像打碎,并将其用为庙妓的雇价。只有腐败者的心才可能去敬拜那样的神!──《丁道尔圣经注释》

 

【弥一7他一切雕刻的偶像必被打碎,他所得的财物必被火烧,所有的偶像我必毁灭,因为是从妓女雇价所聚来的,后必归为妓女的雇价。

         「妓女雇价」:在神看来,拜偶像即犯奸淫(参何1:2),给偶像的献祭等于付给娼妓的淫资。──《串珠圣经注释》

         撒玛利亚是有迷信的丑名(赛二20,十10起,廿七9起,三十22起,卅一7)。偶像无论是木头或金属,都是雕刻过的。神必打碎与毁灭。这里「偶像」用不同的字,「财物」也是偶像,都被废除,因为偶像是无能的。

         拜偶像又与妓女的雇价相连(可参阅何二5),以为一切物质的丰富,来自巴力,不惜向巴力跪拜,离弃真神,失去贞洁,可谓属灵的淫乱。──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被打碎。参代下34:3,4,7

         财物。希伯来语是'ethnan ,常与召妓有关(见申23:18;结16:31,34;何9:1)。此处含义不明。

         从妓女雇价所聚来的。可能指“从妓女雇价”所得的雕像。在有些异教的神庙中,卖淫是生育女神崇拜的一部份。

         后必归为妓女的雇价。含义不明。这是诗体的语言,也许不必按字面理解。这段话的总体含义是明朗的。撒玛利亚将失去她所依靠的。──《SDA圣经注释》

         「妓女的雇价....」:偶像的荣华是由信仰上的淫乱(或庙妓)而来,将被掳去放在异国的神庙中。──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7 所得的财物】许多献给神庙的礼物是用来交换庙妓的服务(见:申二十三1718注释\cf0 )。这些礼物可能是金子或银子(或许被拿来制造偶像),或者谷物、牲畜。不过弥迦也有可能像何西阿一样(何四1015),是把拜偶像跟淫乱相提并论。支持在偶像庙里拜假神,就是对雅巍不忠的行为。在神庙里受敬拜的偶像,将要与其敬拜者一同被毁,而掠夺神庙将会为征服者带来财富,继续其蹂躏之路。──《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一8先知说:“因此我必大声哀号,赤脚露体而行。又要呼号如野狗,哀鸣如鸵鸟;

         「赤脚」:当时哀悼仪式之一。

          「露体」:指裸着上身,象征极度的哀伤。──《串珠圣经注释》

         “露体”:不是裸体,只赤着上身,腰间围有短布。先知赤着脚和上身在耶路撒冷呼号行走,为要临到撒玛利亚的灾祸举哀。──《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先知举哀的动作,是赤脚露体而行(可参考结廿四17-23以及赛二十2)。赤脚露体也是指被掳的实况。赤身露体,可能是外表被剥去(参阅伯廿二6;出廿二26及摩二8)。这样衣着不整,是赤贫的可怜相,也是被掳者灾民的样子。所以就像野狗那样呼号。──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我必大声哀号。为撒玛利亚所遭遇的厄运。它的来临也对犹大的安全造成威胁。

         赤脚。希伯来语是shelal (“不穿鞋袜”)。

         露体。希伯来语是`arom ,指裸体或半裸体。弥迦描述自己不仅像举丧者那样脱掉外衣,而且像俘虏一样被脱光衣服,裸着身子被劫走(见赛20:2,3注释)。

         野狗。希伯来语是tannim ,豺,以哀号而闻名。

         鸵鸟。希伯来语是benoth ya`anah ,会发出哀鸣声。──《SDA圣经注释》

         「赤脚」:当时哀悼仪式之一。

         「露体」:裸露上身。──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8 赤脚露体】古代近东地区,采用多种举哀仪式。有些要求献祭,像是在埃卜拉泥版中所记载的,是皇家死者祭礼之一。其他则包括持续的哀哭、哀挽代表哀悼者的举动(有乌加列的《凯雷特史诗》为证)。当哀悼者撕裂(哀二10)或扯去他们的衣物和鞋子(比较:赛二十2,以赛亚戏剧化的预言),表示他们对先前的景况置之一旁,表示挫折(比较:结二十四17对服丧的限制)。这样,他们如约伯一般,公开承认自己是赤裸着来到这个世界(伯一21)。──《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8 野狗、鸵鸟】NIV:狼与枭) 此处所选的动物声音,是常在旷野与荒地听到的(赛三十四13;耶五十39;代尔阿拉碑文的「巴兰预言」)。两者都是刺耳的声音,听了令人毛骨悚然,联想到死亡(埃及神亚奴比斯便是以狼为形象,主管死人与坟墓)。──《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89和某些敲打讲台、传讲烈火与毁灭的现代传道人不同,弥迦传讲审判的信息是出于无比的爱,也因着爱,他为他的听众哀哭。有关以色列哀悼的风俗,见创世记五十10;耶利米书六26;以西结书二十四17

  被译为她的伤痕(和合本作「撒玛利亚的伤痕」。)的字(希伯来文是 makko^teyha{),很可能隐含了原文的缩写(makkat yah=「从耶和华而来的打击」),因为随后被译为「临到」(和合本作延及,希伯来文是 na{ga`)的动词,令人意外地以阳性形式出现。若真是如此,那么第9b c 节应为「它〔=打击〕临到犹大,祂〔=耶和华〕临到我民的城门」(参 AV NIV 边注)。先知再次把当时的国际危机,解释为神的责罚(参1215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弥一9因为撒玛利亚的伤痕无法医治,延及犹大和耶路撒冷我民的城门。

         「伤痕无法医治」:神屡次责打无效,因此以色列将无复国希望。

          「延及 ...... 城门」:犹大也要受罚,但仍有存留的机会。──《串珠圣经注释》

         北国之亡无可挽救,犹大也要受罚。──《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城门」与「城」同义。以赛亚书第十四章卅一节:「门哪,应当哀号。城阿,应当呼喊!」城门也是保护城市的。城门失去,全城必陷落。敌人进入城门,必是遭灾的情况(俄13)。「我民的城门」也指「我本城的人」(得三11)。这里指犹大所有的居民,都将遭灾,无可幸免。──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无法医治。撒玛利亚蒙恩的日子结束了。她已经恶贯满盈。账目已经了结。现在是神发怒的时候了。

         延及犹大。犹大罪责难逃,(第5节),必将受到惩罚。──《SDA圣经注释》

 

【弥一10「“不要在迦特报告这事,总不要哭泣;我在伯亚弗拉辊于灰尘之中。

         「迦特」:原文与「报告」一字相似。亚述入侵犹大的噩讯,不可以传到邻近的迦特城,以免那里的非利士人嗤笑。

          「伯亚弗拉」:意即「灰尘之家」。

          「辊于 ......中」:象征哀伤、懊悔、屈辱。──《串珠圣经注释》

         “迦特”为非利士人大城,在地中海畔,家丑不可外扬,别让异教的民知道犹大受罚被灭的事;迦特在原文有“ 告诉”的意思。“伯亚弗拉”义为“尘土之家”。“滚于灰尘”即在尘土中打滚,是示哀的表示。──《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迦特」原意为「报告」,所以这二个字并用,为加重语气。迦特其实早已败落,远在先知阿摩司之前(摩六2)。「报告」一词在七十士译本作「欢乐」。不要在迦特欢乐,因为灾祸即将来临。

         「总不要哭泣」,似乎不是附带的,应为另一句警语,必有所指的对象,有的译作「在贝加哭泣」,贝加(Baca)在加利利河上流之北边,为耶路撒冷西南端,可通至伯利恒。「亚弗拉」原意为灰尘,在灰尘之所的,辊于灰尘之中。──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锡安之民不应在非利士的迦特表现其忧伤,而应在自己的伯亚弗拉。第10节一开始就是b#gat[ ~altaggi^d[u^ / ba{k[o^~ altib[ku^不要在迦特报告这事;/总不要哭泣。注意两边韵脚休止后的起始子音,都是 b, ~, t;而结尾动词的元音模式,都是a, i, u。与随后的城巿(亚杜兰除外,15节)不同的是,和迦特押类韵的,并非迦特的毁灭,而是它将弥迦的哀哭与大卫的哀哭连结在一起。大卫在类似的情况下,哀悼扫罗和约拿单──以色列的首位君王和其明显的继承人──之死(撒下一20)。此一借自他处的命令语句,预示了大卫后裔的挫败及死亡,我们在第15b 16节可看见这清楚的警告。若有人因以色列的挫败而窃笑,便是误解历史、贬损神且高举了暴君,而且是幸灾乐祸的行为。伯亚弗拉(「灰尘之家」)与对锡安之民(原文作锡安的女子=耶路撒冷的统治者)所发出的阴性单数命令语句──辊于灰尘之中──是双关语。辊于灰尘之中是在遭逢屈辱的挫败时,强烈表达悲伤的方式(书七6;撒上四12;伯十六15;耶六26)。──《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要在迦特报告这事。第10-16节是一首挽歌,哀悼降在犹大的惩罚。第一句引自大卫对扫罗的挽歌(撒下1:20)。

         迦特。是非利士人的五座主要城池之一,位于耶路撒冷西南面约28英里处。不要在这敌人的中心宣告犹大的毁灭。在希伯来语中,迦特一词的发音接近于“宣告”。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一语双关,意思是“不要在宣告城里宣告”。这种双关在希伯来语诗歌中是常见的。

         总不要哭泣。有人认为这又是一个双关语,意思是“不要在哀哭镇里哀哭”。但这要改动希伯来语原文。希伯来文没有提到城镇的名字。但根据上下文其他地方都有地名,有人认为这里也藏着一个地名。他们认为根据“哭泣”的词根(bakah)可能指巴喀。

         伯亚弗拉。可能是希布伦附近的et-Taiyibeh 。其希伯来词根意为“灰尘”。学者们认为这又是一个双关语,可译为:“滚于灰尘镇的灰尘之中”。──《SDA圣经注释》

         「迦特」:原文与报告一字相近。

         「伯亚弗拉」:意即「灰尘之家」。──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1015 路线】此处列出的地点都是在犹大的西部,称作萨非拉的山区。西拿基立关于其战役的报告提供了非利士战役的详细资料,但对萨非拉着墨不多。非利士记载中,提到伊利提基、亭拿、以革伦。这代表军队就驻在迦特北方数哩,预备进入犹大。如果弥迦书第一章呈现的是行进路线,那就表示亚述经过迦特南下,取道拉吉(该地区最明显的要塞)西方数哩的一条路,再绕向南方,为要从东南方进攻拉吉。拉吉之后,这条路线向着东北方的耶路撒冷,只有玛利沙不按着顺序。这表示整个萨非拉地区广受破坏。考古调查辨识出该地区被占领的地点从主前第八世纪早期将近三百处,至第七世纪不到五十处,人口也照样减少到先前的一成五。迦特可能位于萨非遗址。许多城市的名字有双关意义,是这段经文的特色。伯亚弗拉(意思是「尘埃」),沙斐(意思是「号角」,地点不明,猜测是埃顿遗址 [Tell 'Eitun]),伯以薛(「立足点」,地点不明),撒南(「她出来」,可能是约书亚记十五37拉吉地区的洗楠)以及马尔(「苦」,地点不明)。拉吉是在这一串旅程中,最为重要的城市,另行讨论。摩利沙迦特是弥迦的家乡,可能是今日的犹底得遗址(Tell elJudeideh,见一1注释)位于这些城市所处的十哩圆形区块的中心,其名字的双关语意味着居民逃跑。亚革悉(可能是贝达遗址 [Tell elBeida],拉吉的东北方)与「没有功用的溪流」相比,用来与没有为国王作防御线的要塞相提并论。玛利沙位于拉吉东北方,其双关语有「继承人」的意思,暗示一个没有未来的国家。亚杜兰(谢克马得库尔遗址 [Tell eshSheik Madhkur])同样在面对敌军的攻击下,前景看坏。──《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一10~16弥迦追踪入侵军队的路线,从沿岸的非利士平原,穿过犹大群山,到耶路撒冷。“不要在迦特报告这事”,免得迦特人因以色列受审判而幸灾乐祸(撒下一20)。弥迦预见妇女首先被掳(第1112节的“居民”一词是阴性的)。弥迦使用双关语来责备这些城市:例如:“沙斐”(11节)的读音跟另一个解作美丽的希伯来文相似,与他们的羞耻成为对比;“撒南”(11节)的读音好象一个解作“出去”的动词,跟百姓不敢离开自己房子的情景相反;“伯以薛”类似一个解作“根基”的用词,但他们却没有根基;“马尔”(12节)好象一个解作“等待善”的用词,可是他们却正在等待恶。“以色列的荣耀”(15节)。以色列的尊贵人,他们要逃往有许多洞穴的“亚杜兰”那里(比较撒上二二1)。──《雷氏研读本》

         耶路撒冷所受的刑罚,本段所提及的城邑可能都在耶路撒冷的西南,城邑的名字都是双关语。──《串珠圣经注释》

         这一段描写外来军队在犹大地肆意蹂躏的情形,所提的城镇的名字大都在耶路撒冷以南或西南面,介乎沿海平原和犹大群山之间的丘陵地带上。在原文都是音义双关。──《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10~16多用地名暗示犹大将遭遇的惨状。

 

【弥一11沙斐的居民哪!你们要赤身蒙羞过去。撒南的居民不敢出来。伯以薛人的哀哭,使你们无处可站。

         「沙斐」:即美丽;「赤身蒙羞过去」表示原先的美丽将被剥夺净尽,也可能暗示亚述和巴比伦对待俘虏的卑鄙行径。

          「撒南」:原文读音与动词「出来」相似,整句讥讽该城居民因畏敌而躲在城内,不敢出去迎战。

          「伯以薛」:意即邻埠;整句表示此城不再被当作「邻城」供人歇息、避难。此名亦可解作「收回」,指它因自己的患难而撤销对别人的援助。──《串珠圣经注释》

         “沙斐”原文义为“悦目”。“赤身蒙羞”:形容将来被掳毫不悦目的情况。“撒南”原文发音和“出来”相似。“伯以薛”有“邻镇”之意。“无处可站”亦作“不能再保护你”。──《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沙斐究竟在何处?有人认为是沙密(书十五48),那该是犹大的城邑(士十1)。赤身是未穿外衣,是被掳者的穿著,是蒙羞的样子(参阅一8)。

撒南可能是洗楠(书十五37)。叙利亚译本译作「琐安」。撒南照字源来看,可能原意为「出来」,所以「出来者」不敢出来。

         伯以薛必是地名,冠以「伯」字,确实地址仍极难决定。以薛是否为亚萨呢(亚十四5)?他们哀哭,无立足之地,因为城市被毁,已夷为平地,无法再行建设。──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沙斐意即「美丽之城」。曾一度自豪于其光辉的沙斐,却将要成为俘虏,赤身蒙羞。撒南即「前进之城」,它将会畏缩在其城墙之后,而非勇敢地前进作战。伯以薛的意思是「收回之家」,它将「收回它的地位」(=它对于犹大的护卫),因为敌人已将其并吞。你们(以阳性复数的形式出现)指的可能是沙斐和撒南,以及/或是犹大全地。──《丁道尔圣经注释》

         沙斐。意思是 “美丽”。位置不确定。有些人认为是Khirbet el-kôm ,离希布伦约83/8个英里(13.4公里)。

         撒南。可能就是书15:37的洗楠,犹大示非拉(Shephelah)的一个城镇。

         伯以薛。可能是靠近犹大南方底璧的Deir el-`Asal

         哀哭。这一句的希伯来语意义含糊。──《SDA圣经注释》

         「沙斐」: 即「美丽」。

         「撒南」:原文读音与「出来」相似。

         「伯以薛」:意即「邻埠」或「收回」。──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一12马尔的居民,心甚忧急,切望得好处,因为灾祸从耶和华那里临到耶路撒冷的城门。

         「马尔」:原文与「苦毒、灾祸」一字相似。

          「临到 ...... 城门」:灾难直逼犹大的京城,但「耶路撒冷」此名原有「平安」之意。──《串珠圣经注释》

         “马尔”的读音与“苦”相似。先知仿佛已见到灾祸临到耶城。──《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这城的字义或为「苦委」,或为「背叛」。前者可与下句相对。「好处」可译为「甜美」,正与苦毒作尖锐的对比。「好处」无论在亚甲又或北叙利亚文(乌格列文Ugaritic),都有「甘甜」的用意。

         耶和华是坐在高天之上,在审判台上施行毁灭,灾祸从祂而来,已经到达耶路撒冷的城门。那未必指耶路撒冷已被围困,只说灾祸来到,使全城蒙受苦难,这城代表全国,犹大南国都在神的审判之下。──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马尔。可能就是希布伦附近玛腊(书15:59)。──《SDA圣经注释》

         「马尔」:原文与「苦毒、灾祸」一字相似。──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一13拉吉的居民哪!要用快马套车;锡安民的罪,由你而起;以色列人的罪过,在你那里显出。

         「拉吉」:距耶城西南约四十八公里(三十英里),此名原文与「马」音似。当时南北国都倚赖盟邦埃及提供战车战马,而不仰赖神。新购的马匹车辆通常先在拉吉歇息,然后运进耶城。

          「快马套车」:原指准备出发迎战,但现今却变成逃避敌人的追杀(参赛30:16)。──《串珠圣经注释》

         “拉吉”读音与套车用的“马”相似,为犹大国大城。“快马套车”有快快逃避之意。“锡安民”:指耶城及其居民。──《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拉吉在滨海平原的西南,距耶路撒冷三十哩,离摩利沙四哩。它是犹大通往埃及的要道,地位重要。这里说有快马套车,可能指战争中的马兵,马车与拉吉(r-k-shl-k-sh)可谓谐音,又是诗文写作的手法。

         锡安民的罪由那里出来?此处并未指明。有两种可能:他们可能以拜偶像的迷信,影响锡安民,以色列人,使他们陷于罪中;也可能他们因迷信武力而堕落。战马战车是埃及驰名的。他们依靠埃及,甘心供埃及奴役,也不肯专心倚靠耶和华。

         这里以色列人未必指北国,可能指所有的选民。但是提到锡安,是以锡安为选民居住的中心。因此,锡安民与以色列人实际是同义字。──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拉吉的发音与 la{rek[es% 相近,意思是「马」(RSVNEB)。这里是个尖刻的讽刺,因为先知正命令拉吉把战车套在快马上(参 AV RSV)。以色列的罪起自拉吉,因为偶像崇拜以该城为据点,随即迅速蔓延到全以色列。拉吉在以色列的属灵角色,令人想到助长淫乱的好莱坞在今日所扮演的角色。──《丁道尔圣经注释》

         「锡安民的罪,由你而起。」应译作「锡安民的罪,在这里只是开端起点。」先知提醒百姓要思想犯罪的开始,以色列人在旷野亲自体验耶和华的真实,他们真知道耶和华的救恩。当百姓进入迦南后,看见迦南人所拜的神;——鲍会园《乱世中的呼召──弥迦书的研究》

         拉吉。犹大的一座城堡,在耶路撒冷西南约27英里(43.2公里)。在西拿基立侵犯的犹大时落入他手中(见王下18:14节注释)。大英博物馆里有一个来自亚述的浮雕,描述围攻拉吉的场面。拉吉的废墟现在名Tell ed-Duweir

         要用快马套车。即赶快把马套在车上逃跑。这又是一个双关语,可译为:“马城的居民哪,把马套在车上。”拉吉一词的读音有“马城”之意。

         罪由你而起。没有说明犹大的罪如何由拉吉而起。──《SDA圣经注释》

         「拉吉」:此名原文与「马」音似,此城亦是当时由埃及购入的战马、战车之中途休息站。──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13 拉吉】拉吉掌控萨非拉与犹大西部,作为犹大王防御线的中心点。它位于耶路撒冷与非利士城邦的途中,防卫着从海岸向内陆的主要道路。其地点是以杜韦尔遗址(Tell edDuweir),显示出铜石时代被占领的证据,而中铜器时代第二期(当时是迦南主要城市)与铁器时代第二期(是王国分裂后所建立的西方堡垒,代下十一510),有大规模的城市防御设施以及壮观的城门。拉吉尽管占尽地利(有堤高达一百五十呎),在亚述王西拿基立围攻之后,于主前七○一年陷落(西拿基立年表,进一步信息见:代下三十二9)。这次围攻之残暴,尼尼微城皇宫的亚述浮雕有图画证据,描绘这些事。在遗址的西南角也发现大片攻城土坡。埋有约一千五百人的千人冢,可能也是城陷时所产生。另外,在城门的守卫室里发现二十一封瓦片信,记载了后来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于主前五八六年围城的经过,描述守城的人看着邻城的烽火熄灭,感到绝望的情形。──《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弥一13,四81013锡安的民或城何以称为女子?】

         答:1. 在本书中所说,「锡安的民」(一13,四1013)、或「锡安城」、「耶路撒冷民」(四8)、以及「成群的民」(五1)等各处下面皆有小字「原文作女子」(参116 题)。英文本译为Daughter,意思是女儿,且都是个单数字的集体名词。吕振中译本有作为「锡安小姐」、「耶路撒冷小姐」(弥四81013)、「民兵队小姐」(五1)。神是看重那些在罪恶环境中,仍能不被罪恶所玷污,保持清洁与贞操的子民。故先知弥迦得神的默示,对于他的干罪子民,是以哀伤劝戒悔罪的爱心,仍称之为锡安的女儿,视之如处女(参139176题),表明他们需要圣洁!

    2.在四8节中有两个原文是「女子」的词,国语本译为「山」与「国权」。「羊群的高台」就是群羊的守望楼;又如文理本译为「守羊牢之戍楼」,二在希伯来之原文音是「以得台」。这以得台靠近伯利恒(创卅五21),在较高之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可以遥远的望见,其形态好像是锡安的女儿。为着读者易于明白,故译之为「锡安城的山」。在弥赛亚基督再来复兴的日子,耶路撒冷的民权和国权,也要归与生于以得台(蒙征伯利恒,弥五2)的耶稣基督。――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弥一14犹大啊!你要将礼物送给摩利设迦特;亚革悉的众族,必用诡诈待以色列诸王。

         「你要将 ...... 摩利设迦特」:「摩利设」意即许了婚的女子,当时父亲把妆奁送给将出嫁的女儿(参王上9:16)。这里预言犹大要跟摩利设迦特道别,如送女儿出嫁离开父家,暗示此城将落入敌人手中。

          「亚革悉」:意即欺骗;这城可能在拉吉之东北。犹大诸王(「以色列诸王」)以为亚革悉城可以御敌,谁知却不能。──《串珠圣经注释》

         “礼物”原文有妆奁之意。犹大将交出摩利设迦特城就像父亲非将妆奁给出嫁的女儿不可。“摩利设”有许配了的女子之意。“亚革悉”义为“诡诈”,《耶利米书》用些词描写应有水却干涸的河流。此处是说在需要亚革悉城作战的时候却靠不住。──《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摩利设迦特大概在非利士的边境。有人将摩利设与迦特分开,认为礼物是指摩利设(或摩利沙),将这地当作礼物送给迦特。摩利设与另一个字的音相近(摩利沙moresheth与嫁妆me~oresheth)。这是在列王纪上第九章十六节,法老曾赐给他女儿所罗门的妻妆奁。──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犹大在失却了防守要塞拉吉之后,犹大王必须准备要纳贡(参︰王下十八1416)。这里的是阴性单数,指的是锡安之民。摩利设可能与ya{ras%有关,意即「拥有/剥夺」,或是与 m#~o{ra{s*a^ 有关,意思是「许配」。如果采取后者,那么更明白的意思「妆奁」,显然较礼物为佳(参︰王上九16)。这样的连结使得本节经文成为尖锐讽刺的文字游戏。犹大的领袖必须把那曾许配给他们、如今却抵押给敌人的城,当作妆奁(=不情愿的贡物)送出。当我们不能为神胜过世界,我们会发现反而是世界征服了我们。亚革悉意即「欺骗」。有的译本不用\cs8NIV),而用「房屋」(AVRSV,和合︰众族),更明确的说,是「工厂」(参︰代上四2123;耶十八2,吕译)25。犹大王的岁入在两方面减少了︰他必须纳那可恨的贡物,而且现在已落入敌人之手的亚革悉,亦不再向王缴税。一度向百姓巧取豪夺的领袖(三2),现今却被亚述人抢夺。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六7)。──《丁道尔圣经注释》

         犹大啊。这是对犹大说的。

         礼物。希伯来语是shilluchim ,意为“送礼”,如女儿出嫁时的嫁妆(见王上9:16)。这一句的意思可能指犹大要失去对摩利设-迦特的控制权。

         摩利设迦特。见第1节注释。

         亚革悉。希伯来语是'Akzib ,据认为是位于犹大的示非拉(Shephelah或低地)靠近亚杜兰的一个城镇,可能就是现在的Tell el-Beidā (见书15:44)。“诡诈”的原文是'akzab ,故这又是一个明显的双关语:“亚革悉(诡诈城)必用诡诈('akzab )。” ──《SDA圣经注释》

         「摩力设迦特」:「摩力设」意即「许了婚的女子」,当时父亲把妆奁送给将出嫁的女儿,这里预言犹大要跟此城道别,暗示此城将落入敌人手中。

         「亚革悉」:意即「欺骗」,此城可能在「拉吉」东北,犹大诸王以为此城可御敌,谁知却不能。──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一15「“玛利沙的居民哪!我必使那夺取你的来到你这里。以色列的尊贵人必到亚杜兰。

         「玛利沙」:原文读音与「夺取」相似。此城位于犹大北境的险要地带,昔日罗波安王曾加以修筑以御防北国的入侵。(代下11:8

          「亚杜兰」:昔日大卫为躲避扫罗而藏匿于该地的洞穴。

          「以色列 ...... 亚杜兰」比喻以色列昔日的荣耀将要逃去。──《串珠圣经注释》

         “玛利沙”读音近“夺取的人”。“以色列的尊贵人”指神自己。“必到亚杜兰”:亚杜兰是大卫逃避扫罗追杀的洞穴。此处喻神的审判必来临。──《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玛利沙与亚杜兰都为罗波安王所建的防守城(代下十一6-10)。玛利沙与摩利沙是毗邻,必为先知弥迦所熟悉的。居民的音译为yoresh,与玛利沙的音译Mareshah有部分相同。夺取者就是侵略的军队快要来到,战祸就无法避免。亚杜兰离玛利沙约东北七哩,战祸延及,必须及早避难。这里的「尊贵」未必是尊贵人,可能是贵重之财物,直译为以色列的尊荣,人与财物一起想在亚杜兰躲藏。──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征服者(参新译,希伯来文是 hayyo{re{s%,和合本作夺取你的)其实就是「夺取他人产业者」(=「继承人」、「新业主」,参︰耶八10),此处指的便是西拿基立。「玛利沙的居民」(RSV;希伯来文是 yo^s%eb[et[ ma{re{s%a^)发音与 yo^re{s%(「征服者」)近似。依照民间语源追溯,玛利沙可能与动词「夺取」有关。新的继承人将会夺取犹大的古老传承。先知为亚杜兰而发的哀哭,并不比迦特的多。这两个城巿都引发了有关大卫家的文学、历史暗喻。正如大卫在被膏之初,为躲避扫罗的追杀,逃到亚杜兰(撒上二十二1;撒下二十三13),以色列在国祚终结时,其尊贵人也将同样被敌国君王俘虏离开自己的土地。尊贵人NIVRSVNEB;参︰撒下一1920)指的是「有高位、权贵的人」(参︰赛五\cs1613NIV)。──《丁道尔圣经注释》

         玛利沙。是犹大示非拉(Shephelah)的一个城镇(见书15:44;代下14:9),在耶路撒冷西南约231/2英里(37.5公里),就是现在的Tell Sandahannah 。其读音接近希伯来语morashah ,意思是“遗产”。这也可能是一个双关语:“我必使遗产接受者来索取你所继承的城。”

         以色列的尊贵人(原文作荣耀)必到亚杜兰。这句话含义不明。有些人认为是指以色列的贵族,要寻找避难之所,如大卫所藏身的亚杜兰洞(撒上22:1,2)。──《SDA圣经注释》

         「玛利沙」:原文与「夺取」读音相似。此城位于犹大北境的险要地带。

         「亚杜兰」:昔日大卫为了躲避扫罗而藏匿于该地的洞穴。──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一16犹大啊!要为你所喜爱的儿女剪除你的头发,使头光秃;要大大的光秃,如同秃鹰,因为他们都被掳去离开你。”

         “剪除你的头发,使头光秃”。剪除你的头发作为深深哀悼的记号。──《雷氏研读本》

         剃头为犹太人传统的哀悼仪式,而大大光秃是极悲伤的表现。

          「被掳去」:主要指被迦勒底人掳至巴比伦。──《串珠圣经注释》

         “剪除…头发”:把头剃光示哀,此种风俗似与异教有关(民六9;结四十四20)。北国之民在主前722年为亚述掳去,南国在主前587年亡于巴比伦。──《启导本弥迦书注释》

         犹大将要面对这历史的浩劫,他们为这苦难而举哀,甚至将头发剪除。以色列人无论男女都蓄有长发,现在不仅剪去,并且剃得光秃,这原是律法所禁止的(利廿一5;申十四1;参阅赛十五2;耶十六6;摩八10)。──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弥迦书》

         剪除你的头发。举哀的标志(见摩8:10)。呼吁耶路撒冷为她被掳到国外的儿女悲伤。

         光秃。希伯来语是gazaz (“剃发”)。与“剪除你的头发”的对称。

         秃鹰。希伯来语是nesher ,这被用来指定一只鹰或一只兀鹫二者之一。在这里或许有意于指一个秃头的兀鹫。──《SDA圣经注释》

         「剃头」:为犹大传统的哀悼仪式。── 蔡哲民《查经资料》

 

【弥16 剪除头发】有几种仪式与哀悼相关,包括撕裂衣服、用刀划身(见:利十九28注释)、禁食(见:撒下十二16注释),以及在头发上蒙灰或土(见:撒下十三19注释)。剃去头发也作为哀伤的表示(耶四十一5)和洁净仪式的一部分(利十四89;民六9)。举例而言,亚述祭司在就职时会剃去头发。同样的,《尼普尔的穷人》(The Poor Man of Nippur,出自索单提比泥版),有个叙述自己是医生的角色,也把头发剃掉。这可能与洁净自己或者医生不断接触生病与临终的人有关。──《旧约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