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約拿書全書綜合短篇信息

 

目錄:

約拿的呼聲(史百克)

驚奇中的驚奇(陳希曾)

約拿書是史實(陳希曾)

萬事互相效力(陳希曾)

蓖麻樹的啟示(瑪歌)

約拿──一位失敗的大先知(陳南山)

從約拿書探討城市宣教(施德清)

從約拿書看尼尼微人的悔改(劉智明)

 

 

約拿的呼聲(史百克)

 

「他們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讀眾先知的呼聲……」(徒十三27另譯)

大多數的基督徒都知道,這卷以先知約拿為名的小書的一般內容。神命約拿去尼尼微,對審判迫在眉睫的尼尼微,傳遞一個極嚴肅的警告;但約拿拒絕前往,卻搭船往他施去逃避;海上陡起極大的風暴,大至船將不保,船員眼看將要喪命海上,迷信的水手決定用掣簽來查明,是哪一個惡人招來厄運的,掣出來的竟是約拿;他承認了一切,並且告訴他們把他拋入海中;後來他被一條大魚所吞,三日後他被大魚吐在岸上等等。

一般人對約拿所知道的,大概就是這些,一題約拿,人就會說他被大魚所吞的事。事實上約拿是以色列國的一個偉大的先知,時在先知以利沙將結束他職事的後期(王下十四25)。十九世紀中葉,蘇格蘭有一位神的僕人,他是一位聖潔虔誠的學者,著有一本論約拿職事的書,竟然有359頁之多,很少人聽見這事會不驚訝的!

往後我們將要題起,主耶穌自己曾兩次題到約拿,以說明祂向以色列所作的見證。讀者已經知道,我們在這一系列的資訊中,所討論的不是每一位先知的生平與時代,我們所致力的,是指出每一位先知所發的「呼聲」,這些呼聲是先知從親身經歷中所產生的。先知過去了,但他們的「呼聲」卻存留不衰!約拿的呼聲具有非常的挑戰性,主耶穌將以色列國的命運,系於這個呼聲上。那麼,這個呼聲在所有時代說出的,特別是向著當今的時代,所說的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必須留意,約拿和他的使命的獨特性。

這位先知所受的特殊呼召與付託,從神永世的思想來看,並不是新事,但在約拿的時代卻是新事。因著它是那麼新,那麼非比尋常,使約拿與以色列人均感震驚。對他們來說,這是曠古奇聞,對以色列國的觀念而言,是一件離奇的新事。這是一件從外界侵入的奇特新事、一件背離傳統的事。約拿的不順服與失敗,雖然不是出於神的計畫或定意,但在神的先見與主宰的權柄之下,約拿的不順服與失敗,卻成了神跡的背景與基礎。由這個神跡所傳達的資訊與託付,其重要性遠超過任何其他方法,重要何止千萬倍!深哉,神的道路,何其難測!神的先見,何其深遠!神對祂自己百姓的刻板定型的思想,根深蒂固的觀念成見,自以為是的一切想法、一成不變的作法,加以毫不容情的踐踏。神命約拿去尼尼微,是以色列人中前未曾有的新事,使約拿陷入進退維谷與困境,這是一部分的原因,卻是很強烈的一部分。

他「呼聲」中的第一個重點就在於此。正如我們所引的徒1327節所指出,新約時代與猶太教之間,所進行的爭戰,大部分是由於這個事實所引發,如果說不完全由於它。司提反的被殺,主要的原因也在於這個問題,那就是……

成見的嚴重危害

在以色列人中,就像在基督教中、在世界各地也相同,成見的口吻和腔調總不外乎:「神絕不會那樣的!」成見將向著神和向著人的門,全加以封閉。

如果允許著者在這一點上,題一個自己的見證,他願意題到在他平生的職事中,曾經有過一個轉捩點,使他的服事從‘極有限’得到擴充與開展。有一個主日上午,我以成見為題,傳了一篇信息。我大肆抨擊成見,用盡了我的口舌能用的惡名來稱呼它,直到詞窮。我稱它為,「向著神與人,砰然關閉且上閂加鎖的門」。就在那一周,我接到一個邀請,要我去參加一個聚會,他們負責全部費用。很久之前我曾說過,我永不和那個聚會有何往來,絕不去接觸它。接到這樣誠懇又慷慨的邀請,我所有的成見,立刻想找個理由來拒絕。我原就非常忙碌,各方邀約甚多,日程早在幾個月前已經排定,都在我的記事本上。我想我有很現成的藉口,沒想到我的記事本未予我以這種好藉口,我驚惶失措的發現,那一周沒有任何安排,而那次聚會正好就在那一周舉行。搜羅任何可以交待的誠實藉口,以便謝絕邀請,我竟找不到一個!

當我枯坐沉思這個難題時,彷佛有聲音對我說:「你主日論成見的講章是怎麼說的呢?你必須在去或不去中選其一;如果說你不去,理由只因為你有成見!」 那是一場爭戰,後來是主和‘我還有一點誠實’得了勝。我去了,雖然我裏面滿了保留和疑問,但正如方才所說的,那是我生命中的一次轉機,主借著這個轉機,帶給我新的釋放。原諒我用個人的見證,來說明這資訊中的重點。

成見可以像個小偷,也可以像盜匪,招來極嚴重的災害,以色列人就是一個例子。拿但業說,  「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麼?」那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轉捩點,他若不是一個誠實的人、一個真以色列人、心裏沒有詭詐(雅各)的話,後來論到他的那些話,他將全部喪失(參讀約二十一2;徒一41213)。我們都該分析自己的見地,看看它們是成見,或是真的見解。要記得,耶穌自己也受普遍的成見所連累,最具權威的古卷中,曾載有這些——眾人說的成見;但歷史已經回答了這一切。

二、以約拿為例,成見使他不願意脫離以色列人既定的道路。神對約拿的對待,就是約拿在眾先知中的呼聲,那就是……

神向閉關主義所發的雷霆

以色列人與約拿身上的成見,起因於他們不認識揀選,和對揀選的錯誤並虛假的解釋。以色列人是蒙揀選的,這確是事實,實際上,他們是為了所託付他們的使命蒙揀選,不應當把揀選解釋為,蒙揀選得著救恩。就他們來說,無論在時間或永遠,他們是為託付蒙揀選。但他們將揀選看為專有,在他們之先無人蒙揀選,他們之後也沒有,將眾人全排斥在外,無人有指望。「你們若不受割禮,就不能得救」(徒十五125)。因此這不只是以色列人的悲劇,而且是他們的罪惡,是雙重的:他們曲解了他們的蒙召與蒙揀選;他們這麼作是把神變小了,比祂所是的,小得太多太多了。對於他們而言,以色列人如同一個箱子或籠子,他們強迫神進入其中,並將神禁閉在其中。在約拿書或約拿的歷史中,若有一件事,其重要性超過其他的一切,那就是神為了指明成見與閉關主義,與它這位「賜諸般恩典的神」的性情背道而馳,不惜震動洋海與大地。所有以神的名進行極端的閉關運動,所帶進的是無止境的分裂、混亂與譴責。耶穌是神的恩典,豐滿並終極的彰顯,卻以約拿來預表祂的死、埋葬與復活,這件事給人的印象至為深刻,難以磨滅!以色列人確是蒙揀選的,目的是為了要他們,借著聖潔而敬虔的生命與性情,成為神的代表,向列國作神恩典的使者,為要叫地上的萬邦,都因亞伯拉罕的後裔得福。這就是教會的使命,但必須等到教會真正成為神的代表,才能有果效地完成這使命!約拿最初拒不履行這使命,以色列人至終也失敗了。先知約拿的「呼聲」是一個警告。

三、現在我們要來看約拿豐滿與最後的呼聲:「在這裏有一個人比約拿更大」(太十二41)。

我們所說的「最後的」,意思是當爭戰結束,約拿在復活的根基上,真作了神的代表。在馬太福音12章中,40節是41節的背景。開頭的部分說到,「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以色列人因著在他們的使命上失敗了(要留意這一點!),失去了他們的地位。接著的部分,是以約拿為比喻的神跡(兆頭)。在另一方面,耶穌下到死亡之境——這方面代表在神之外,與一切不能活在神面前的;然後,借著復活,所代表的是那永遠向神活著的,無論就著歷史或屬靈上來說,這就是給以色列人的「神跡」(兆頭)。

這就是先知約拿的呼聲,若要詳盡說明,359頁也無法說完。── 史百克《先知的職事和呼聲》

 

 

驚奇中的驚奇(陳希曾)

 

寫在前面

在舊約聖經裡,有十二卷被稱為小先知書,其中最為獨特又最奇妙的,就是約拿書。

約拿書只有四章,也許五分鐘就可以讀完。但是認識這卷書的人告訴我們,神把許多真理濃縮在這短短的四章裡。

論到這卷書,有一位寫教會歷史的作者柯尼爾(C.H.Cornill)這樣說:

「約拿書我最少讀過一百遍了,但是我必須在眾人面前承認:每一次當我再讀這卷書,或者稍微提到、說到這卷書的時候,我的心就不由得跳得厲害,我的眼眶也不自禁的充滿淚水。這被許多人視為平常的一卷書,實際上,在所有書卷中,是相當深奧的一卷。我願意借用一句聖經裡的話,提醒所有想要查考這本書的人,就是:『脫下你的鞋,因為你所在之地乃是聖地。』」

相信這段話對約拿書已做了最美麗、最中肯的介紹,求主藉著這看似平常的一卷書,再一次把我們帶到聖地。願我們真能像摩西一樣,把我們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這塊地乃是聖地。我們求主藉這卷書來向我們說話。

 

讀經:

「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太十十41

「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拿三4

「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拿三10

「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了約拿,他在魚腹中三日三夜。」(拿一17

「耶和華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神卻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神安排炎熱的東風…。」

(拿四6-8

「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林前一25

「他因軟弱被釘在十字架上,卻因神的大能,仍然活著;我們也是這樣同他軟弱,但因神向你們所顯的大能,也必與他同活。」(林後十三4

當我們仔細查考約拿書的時候,會發現這卷書中充滿了令人驚奇的事物。當然,聖經中的每一卷書都非常令人感動,但是約拿書卻給我們一種特別深刻的印象,那就是「驚奇」這兩字所代表的。因為當聖靈寫這卷書的時候,無論在文字結構或整個故事的發展上,都是那麼獨特、奇妙、且令人訝異。它所表徵的意義是:神的道路永遠高過我們的道路;神的意念絕對高過我們的意念。所以這也是最被誤解的一卷書,是仇敵最受攻擊的一卷書,更是所謂高等批判家批評聖經的焦點之一。

然而就因為這卷書有如此特殊的性質,所以聖靈提醒我們,要我們注意它,要我們進入這本書的精髓所在,因為主對我們所說的話不只是靈,也是生命。只有當我們越過字句,摸到生命和靈的時候,我們才能說,我們找到了神話語蘊含的精意。當我們這樣來到神面前,就會像新約中的幾個博士一樣——從別的路回本地去了。沒有一個遇見主的人,願意再順著原來的路回去;同樣地,沒有一個真正懂得約拿書的人是不被改變的,也沒有一個熟悉約拿書的人是無動於衷的。若有一本書可以徹底把我們的本性打倒,那就是非約拿書莫屬了。我們衷心仰望主給我們一個敞開的天,讓我們真的被帶到主的至聖所,不是僅僅在字句上明白一些事而已,更讓主自己的話將我們折服,叫我們真的遇見那位至大的王。

許多人早在兒童主日學時,就已聽過約拿的故事,也常聽見人談論這一段故事。便是我們想問的是:這本書能不能緊緊的掌握我們、改變我們、破碎我們、擊倒我們,讓神在我們身上,有更高的地位?所以一開始我們就要注意聖靈在這一本書裡面,到底要我們注意些什麼?在此要先提一提它為什麼是一本充滿驚奇的書,這些驚奇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乃是在這些驚奇的敘述背後,蘊含著非常重要且必須學習的功課。

 

【約拿不是小先知】

約拿書第一個令人驚奇的是:它是舊約聖經小先知書中的一卷。我們都知道,小先知書和大先知書的分別,並非因先知本身的大小,而在於篇幅的長短。約拿恐怕是舊約眾先知裡最大的先知之一,因為主耶穌說:「看哪!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在舊約這麼多的先知當中,我們的主特別提到約拿,而我們的主就是比約拿更大的那一位。所以我們知道,在神的旨意中,約拿不是一個「小先知」,而是一個「非常大的先知」,大到一個地步,我們的主用他來比擬,作預表,說:「看哪!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這是本卷書第一件令人驚奇的事。

 

【缺少預言的預言書】

約拿書第二個令人驚奇的是:這卷書雖然是先知書,文中卻沒有多少預言,整卷書好像只記述一件事情。我們知道所有的先知書都是預言性的,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先知書。約拿書的確是在先知書的行列裡面,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如果要在這本書裡找預言的話,你會發現在原文裡面只有五個字,這五個字把它翻譯成中文,就是「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這句話是整卷約拿書裡唯一的預言。這是第二點叫我們覺得驚奇的。

 

【先知的黯淡面】

約拿的故事似乎更加提醒我們,我們離開神的旨意是何等的遠。這位在舊約時代非常重要而偉大的先知,聖靈並沒有提到他可誇的一面。從列王紀裡可知他也曾有光輝的一面:他是如何滿足神的心意,神也曾經如何的使用他;可見他是個在主面前走過很長道路的人。約而在約拿書裡,我們所看見的,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有榮耀、有光輝的大先知。相反地,他是一個十足叛逆、逃避神旨意的人。我們聽見他抱怨,而且常常沮喪;他不但非常倔強,而且充滿了自憐:在他發怒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更是充滿了殘酷與尖銳,好像毫無憐憫,一點轉變的餘地也沒有。

當尼尼微人和水手們求生的時候,你看見這個比尼尼微人和水手們高明許多的約拿,竟不是求生,而是求死!用新約的話來說,跟隨主這麼久的人,應該是非常超脫、非常順服、非常成熟的。然而我們看到的約拿,好像已陷入心態嚴重的不平衡當中。他一會兒大大的發怒,一會兒又大大的喜樂。我們知道這個人愛主,跟隨主,這都有史實可證。但是在約拿書裡所給人看見的,卻是背叛、頂撞、埋怨、沮喪、倔強、自憐、發怒、求死…的約拿;他完全陷在自己的殼子裡面。

列王紀記述先知以利亞也曾有過類似的情形。他走過很長的屬靈道路,而且有很多得勝的經歷。但是忽然間,他好像從山頂上掉了下來,陷在自己的殼子裡而不能自拔。那時候,他在神面前求解脫,他以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神把他帶走。這也正是約拿中約拿的光景,真是令人驚奇。

 

【你就是這種人】

約拿書第四個令人驚奇的是:我們每次讀約拿書的時候,都會發現自己就是約拿書裡的主角。我們總認為自己所學習、所領會的,應該使自己愈來愈成熟。然而聖靈卻提醒我們:整卷約拿書,是我們每個人都該學習的。這卷書不單提到約拿,它乃是藉約拿以形容讀約拿書的人,這就是聖靈寫這卷書的目的;仔細注意聖靈所用的體材,就知道他是朝著這個方向來的。所以約拿雖然是一位先知,但是書中卻沒有提說約拿是先知,原因就是這卷書不僅告訴我們關於約拿的事,更要把我們帶到書裡面去,且告訴我們說:「你就是那個人哪!」所以從這卷書中,你會發現有許多時候,是神和約拿之間直接面對面的對付。每次神都是以問話或者帶著部分問話的口氣來對付約拿的。本卷書更是以問話作為結束的!為什麼要這樣呢?是因聖靈要把我們帶到約拿書裡面,讓我們聽見神讓約拿聽見的話,使我們能夠反覆思想,然後知道這卷書原來是一本用來塑造我們的書。因此,若在這卷書裡找不到自己,那就等於失去了這卷書;神寫這卷書之主要目的,乃要我們進入其中。但願聖靈提醒我們:你就是那個人!

從前有位老先生,很喜歡批評別人。他有著高度的「近視眼」,一次,他同他的太太到一家飯店,剛要進大門的時候,忽然看見一個人,他覺得非常不順眼,就批評起來了。「你看那個人,大腹便便,走起路來搖搖晃晃,一付非常不對稱的模樣。」他大聲的講。他太太在旁邊一直拉他,叫他不要講啦!說:「前面是一面鏡子,你所罵的那個人就是你自己呀!」約拿書就像一面鏡子,其目的不只是讓我們知道一點約拿的故事,更是要把我們帶到這卷書裡面,並提醒我們——我們就是那個人。

 

【預言沒有應驗】

約拿書第五個令人驚奇的是:神藉著約拿說的預言沒有應驗。所有聖經裡的預言,如果真是神藉某位先知說的,一定都會應驗。例如耶利米曾經預言,說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七十年後才得回來。但是有的先知卻預言道:「不必等那麼久,兩年後就可以回來!」這當然最能迎合大眾的願望,這樣的先知也當然是最受歡迎的。但是耶利米卻照著神的話,請求以色列人順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告訴他們等時候到了,神必定叫他們高升。然而,這樣的先知竟被指為通敵、叛國者。結果以色列人沒能在兩年後回來,過了二十年後也沒有回來,直到七十年才得回來。神應驗了耶利米的話。

其它的先知書,如但以理書的預言應驗了(七十個七是非常重要的預言);以賽亞書裡的預言也應驗了「特別是在預言主耶穌第一次來」;以西結書的預言也應驗了……。通常神所喜悅的先知,他的預言一定應驗!因為他們都照著神的吩咐的說出來。神藉著但以理說的預言一定應驗,藉著耶利米說的一定應驗,藉著以西結所說的也一定應驗。然而,約拿書卻發生了令人極為驚奇的事,就是神藉著約拿所說的預言,並沒有應驗!約拿書中,神藉著約拿說了唯一的預言是:「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要傾覆了。」約拿對此很有把握,而且非常肯定,因為是神吩咐他這樣說的。他相信從神口裡所說的每一句話,神命令他:「你要宣傳我所吩咐你的話。」然而,四十天后,尼尼微並沒有傾覆。於是我們明白,為什麼約拿會大怒了。神明明吩咐了他,而他也完全地順服了,但是過了四十天以後,尼尼微卻一點動靜也沒有。這真是令人驚奇。

我們知道,許多時候,神聽我們的禱告;但也有很多時候,神不聽我們的禱告,因為我們妄求,或是沒有一直的求,或者沒有信心……。然而果真我們禱告了,不妄求,而且天天求、天天來「麻煩」神、天天用信心仰望神,凡聖經裡講到禱告蒙應許的條件都照行了;神就必聽我們的禱告麼?

記得筆者年輕的時候,特別是投考大學的那個階段,真是很艱辛的時期。許許多多的人都要擠大學窄門,因此我們幾位少年人,考試前一年就開始禱告了。我們把聖經裡所有的禱告條件通通記起來,然後告訴神說:「我們非考取不可!不是為著我們,完全是為著見證你。我們沒考取不要緊,但是如果人家說『你看,這些信耶穌的人連大學也考不上。』那就不妙了!」那時不論颳風下雨,我們每天都聚在一起禱告,因為我們怕那一天若沒有來禱告,神就會說:「看哪!你有一天沒有來禱告」聖經上說,你要天天不斷的禱告。因此我們若斷了一次,那就沒話講了。

    此外,我們也照經上的例子設計好怎麼禱告,怎麼學習信心的功課…我們把神團團圍住,叫神無法脫身;甚至怕神從後路溜了,我們便把後路給堵住,把左邊、右邊全堵好了。但是,過了一年以後,我們幾個同在一起禱告的年勁人,沒有一個考取大學(包括筆者在內)。這又如何解釋呢?以後才慢慢明白過來,當時我們是把神團團圍住了,以為神一點出路都沒有,卻沒想到主坐直升機飛走了!

我們不能認為自己蒙恩得救很久,相當熟悉神做事的法則,這個屬靈定義、那個屬靈定律我們都懂。我們也知道神在所有的人身上都是按「律」而作的:他在慕勒身上作、在倪柝聲身上作、在達秘身上這樣作、在蓋恩夫人身上也這樣作…;然而,神在但以理身上這樣作是沒錯,在耶利米身上作也沒有錯,但是偏偏碰到約拿就不這樣作,這真令人驚奇呀!

我們常禱告說:「神哪!一切都為著你的榮耀!」好像把神的面子掛上,然後看神該怎麼辦?當我們懂得約拿的心情後才知道約拿為什麼會發怒,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我們常常把自己比作約拿,便是約拿的失敗比我們的得勝要強過許多;因為約拿的發怒是有原因的。但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神讓我們看見,約拿雖然走了很長、很成功並且非常忠心的道路,許多的試煉也都勝過了,可是他還沒有畢業!所以,無論是年長的或年輕的基督徒跟隨主去;然後必看見神要怎樣訓練我們、雕刻我們、塑造我們。

 

【反諷的描述】

如果我們再仔細讀約拿書的話,必會發現約拿書第六個令人驚奇之處。聖靈描寫約拿書的時候,他用了一個非常特別的描述筆法,這個筆法我們稱它作「反襯的描述」,或作「反諷的描述」。這種筆法在文學裡面是屬於評論或審判性的。不要以為約拿從前成功的經歷,神就不會審判;也不要認定只要是走在跟隨主的道路上,主就不審判我們;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審判還是從神的家開始的呢!聖靈用這種特殊的筆法說出他的感覺,這個感覺是會叫我們「痛」的,是要叫我們感覺得出來的,是要叫我們產生很深很深的印象;那就好像我們這個人在麻木中忽然有人用鑽子來鑽我們一樣。聖靈就是用這種反諷的描述,寫下整個約拿書。

什麼叫反諷呢?讓我們姑且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方說有人告訴你,有一個救生員淹死了。這個救生員淹死的報告就是一種反諷。或者說有一個基督徒在禮拜堂丟了一顆炸彈。這些就是反諷的描述。如果是一個恐怖分子丟炸彈,這不能叫反諷,便是如果一個很愛主的基督徒做了這一件事,那就真是一個反諷。如果這是報上的一個標題的話,那可真是一個非常醒目、響亮的標題,令人一看就明白、一看就有很深的感覺。整個約拿書就充滿了這種反諷的筆法;聖靈就是用這樣的描寫,讓我們看到自己真正的光景。

 

【反諷的例子】

以下我們來看幾個反諷的例子:

第一,約拿蒙神呼召作一件很榮耀的工和,然而約拿放棄了那件工作。約拿是神的僕人,他理應接受神的使命,但他竟然「曠職」了。

第二,當外邦人正在求告的時候,約拿卻在睡覺。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反諷描述。

    第三,居然是外邦船長求約拿起來禱告,按理應該是我們鼓勵外邦人禱告,但在那個時候卻是相反。不只如此,神似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約拿仍不悔改;但是外邦人呢?每次神動工的時候,似乎不費吹灰之力,他們立刻有反應、立刻悔改、立刻許願,並且獻祭,這種情形與約拿形成多大的對比!

    第四,神的怒氣離開尼尼微時,約拿竟然大大發怒。這豈不是另外一個反諷的例子呢?尼尼微人和水手的心向著神是敞開的,他們承認神是主宰,約拿的心反而狹窄、生氣、不原諒別人。神讓約拿看見:如果神也狹窄,那次他被丟到海裡面去,神可以就這樣結束了他。

當約拿背叛神時,神原可以很快地結束他,但神沒有這樣作。神為什麼要打發魚來救他?是不是約拿特別好呢?如果這樣的一個約拿能蒙拯救,為什麼尼尼微不能蒙拯救呢?神就是藉著這樣的一幅圖畫,給人看見:一邊是水手,另一邊是約拿;這邊是尼尼微,另一邊又是約拿;兩邊對照一下,就可看見神怎樣拯救尼尼微人,也怎樣在約拿身上作工。如果約拿生尼尼微的氣,約拿應該先想想他自己的景況;神是可以解決他的,但是神卻拯救了他。神真是喜愛憐憫而不輕易發怒的神;他如果發怒的話,約拿早就沒命了。如果約拿明白這個道理,他就明白為什麼神拯救尼尼微,寬容尼尼微。這是非常要緊的一點。

我們若從另外的角度看一些反襯的描寫,那就更能融會貫通了!約拿雖然逃離神的呼召,但在第一章9節,他又承認我們的主是神;一面是悖逆,一面卻承認我們的神是主,這不是一個反諷的描寫嗎?他不像賣主的猶大,猶大一生都沒有喊耶穌為主;不要說把膏倒在主的身上是一種浪費,連把水倒在主的身上,他也覺得大可不必。約拿不是這樣,他有失敗、他有軟弱、他背叛、他離開神的道路,但是他依舊承認主是神,說:「我敬畏耶和華。」(—9)這句話最摸著我們的心。我們豈不也是這樣的光景?我們有失敗、有軟弱,但是無論如何,我們是敬畏神的,所以這就是一種反諷的描寫。

其次,約拿在那樣一個惡貫滿盈的尼尼微城裡,他有一個空前的成功,那是不費吹灰之力而得著的。沒有流一點汗,也沒有什麼貢獻,只是在城裡說了五個字(原文數字),就有那麼一個他無法解釋的成果,這不也是一種反襯的描寫嗎?

當神讓蓖麻遮蓋約拿的時候,聖經說約拿大大的喜樂,這個大大的喜樂是發生在他剛剛求死的不久之後,但是,不久又因蓖麻木枯槁而又求死,…。這種反諷不就是在描寫我們嗎?許多時候我們不就是這樣的光景嗎?當自己蒙拯救的時候,就大大的喜樂;輪到別人蒙恩,竟大大的發怒。聖靈用「大大」(四1)這兩個字,實在是既恰切又希奇。

你知道為什麼約拿求死嗎?為什麼他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呢?是不是他一敗塗地呢?是不是他一點成就感都沒有呢?不是的!是在他最有成就感的時候,就是全城的人都悔改之時,約拿卻在此時求死。聖靈藉此反諷的描述提醒我們:我們這個人是何等的不平衡。一會兒非常的屬靈,講的話也都很屬靈;一會兒我們的表現就像泄了氣的約拿一樣。很明顯地,在這些反諷的光景中,我們可以看見一個真正跟隨主的人,他的生活是一個什麼樣的光景。

 

【模成主的形像】

此外,在新約中也有許多反襯描述的例子:哥林多前書第一章25節說:「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這是反襯的描述。保羅有一次寫道:「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十二9-10)他還曾經這樣說過:「他因軟弱被釘在十字架上,卻因神的大能,仍然活著。我們也是這樣同他軟弱,但因神向你們所顯的大能,也必與他同活。」(林後十三4)從這些反襯的描述裡,我們知道什麼叫做基督徒的生活:所有這樣的生活,都要經過十字架的干預而成為外邦人認定的神跡。

有一首非常美麗的詩歌他是用反襯的筆法寫的:「應當除去誇耀,棄絕一切技巧;我們應當爭戰,像耶穌一般。藉死亡得權能,藉失敗得勝;因十字架苦難,毀壞了撒但;既勇敢又溫柔,殷勤且奮鬥;雖工作亦安息,剛強卻無力;雖得反倒賜給,有能卻無依;雖與救主同釘,卻滿有聖靈。」整本的約拿書就是要藉著這樣反襯的描述,讓我們看見一個正常基督徒的生活,特別是在我們失敗的襯托底下,得以看見聖靈如何干預,也如何把我們模成神兒子的形像。

期待有一天,我們真能像保羅所說的:「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約拿書給了我們這句話最好的詮釋。當我們活在他面前的時候,不只因著他的恩典,我們能看見約拿的神跡,也能看見約拿對尼尼微人也成為一個神跡。當我們真的為這個世界成為神跡的時候,我們就是向世界宣告說:「今天若憑著自己,我們只會背叛神,我們不呆能愛惜神所愛惜的」。如果今天基督的榮美,從我們身上能稍微彰顯一點點,那不是我們,而是聖靈藉著十字架干預,神的指頭作工的結果。願神的指頭常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工作。

詳讀約拿書,還會發現更多令人驚奇的事。約拿是神的僕人,那麼風、魚是不是神的僕人?當然也是。因為經上說:神安排了一條大魚吞了約拿;神安排一棵蓖麻一夜生長,它一夜就生長了;神又安排一條蟲子咬這棵蓖麻;然後神安排炎熱的東風,這些都是神的僕人。當神使喚東風,使喚大魚的時候,東風、大魚順服了,蓖麻、海浪也都順服了,只有約拿不順服。神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那個背叛的、走自己道路的約拿,加以變化、雕刻,直到最後他能夠順服。

值得注意的是:對尼尼微人,神只說了五個字,他們立刻就悔改了;水手看見風浪一興起,他們就大大的敬畏神;東風、大魚、蟲子都順服了。但是最難辦的不是東風、不是大魚…而是神的僕人約拿。你可知道難到什麼地步?我們可以從大魚把約拿吞到肚子裡面去的這件事加以思想:你是否有過被邀請吃飯而食物與你胃口不合的經驗,如果有東西不消化而一直留在肚子裡,他的胃會有什麼反應?一定非常難受,最後就會吐出來。約拿的神是位幽默的神,整個約拿的故事,他用了一幅畫來描述。約拿難辦到一個地步,即使把他放在大魚的肚子裡都消化不掉;後來魚實在受不了了,就把他吐出去。

神藉著這樣的一幅圖畫,給我們看見那個最難辦的「約拿」就是我們;無論放在什麼樣的環境裡,那個環境都是要把我們吐出去的。把我們放在公司裡面,公司的人都說:「受不了!受不了」把我們放在家裡,家人也會說:「受不了!」這就是約拿!如果仔細讀聖經的話,你就發現整卷約拿書充滿了驚奇;而整個故事的焦點是約拿——也就是我們。

所有神的僕人——萬物、萬事都要順服神,但是最難辦的就是我們。無論神把我們放在那一個環境裡面,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地成了別人的十字架。有兩個小孩在一起討論,其中一個小孩說:「我爸爸真好,我真感謝主;因為神賜給我一個父親,就是為我死他也肯。」另外一個小孩怎麼說呢?他說:「我也感謝神,因為神把我的父親賜給我,當作我的十字架。」我們常常說:這個弟兄有難處,那個弟兄有難處;然而,我們從來不知道我就是別人的難處。我們真是「太偉大」了,所有反應的聲音都進不了我們的耳朵。只因為別人都不敢告訴我們,所以一直覺得自己什麼都好。我們的光景真是像約拿一樣!感謝主,藉著這一卷書,我們明白神要怎麼訓練我們。── 陳希曾《與主同軛──約拿書剪影》

 

 

約拿書是史實(陳希曾)

 

讀經:

「……耶穌回答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跡: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跡以外,再沒有神跡給他們看。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太十二39-40

「約拿怎樣為尼尼微人成了神跡,人子也要照樣為這世代的人成了神跡。」(路十一30

「……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所羅門更大。」(太十二41-42

「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拿一1參王下十四25

約拿書中說到魚、尼尼微、蓖麻等神跡,不過是神所顯示的一些趣味的神跡器皿而已。然而可惜的是,人們的眼光專注於這些器皿上,卻忘了約拿;也因為如此,這些神跡器皿就叫許多人沒有辦法接受約拿書是史實。

自有先知書迄今,無論是猶太人或基督徒,都相信約拿書所記載的是史實,是一部有歷史(當然也有例外者)。歷代以來,就是猶太最有名的史學家約瑟夫,他相信這些神跡都是事實。在教會初期,很多基督徒喜歡約拿書,因為它給信徒們一個預表——死而復活,這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安慰。所以他們常常把約拿書的故事畫在牆壁上,或墓碑上,以表示我們有一天也要從墳墓裡出來,如同約拿從魚腹裡出來一樣。可見,那時的聖徒們都篤信約拿書。

在第五世紀時,有人告訴非洲的一群基督徒說:「披麻(三6)應該改為披長春藤。」結果引起很大的激憤,認為這樣更改聖經是錯誤的,可見他們對這卷書的信仰是何等的執著。此外像奥古斯丁(Augustine)、耶利米(Jerome)等著名的教父都深信這卷書是歷史。

在第一章中我們說過約拿的許多令人驚奇的表現,難道神對這樣的人就束手無策嗎?感謝神,他也以「驚奇」對待約拿,他所用的方法是非常的方法:

 

【特別的教育方法】

在約拿書第一章中,神使大海翻騰起來。在第二章裡,神則打發大魚把約拿吞進去;這時,約拿在魚腹裡向神禱告。沒有一個禱告的地方,像約拿那時的環境更叫我們驚奇。許多時候,當我們呼吸著自由的空氣,在安逸的環境裡,很不容易禱告;神就興起一個類似在魚肚子裡的環境,使我們也與約拿在魚腹裡面一樣能發出最美的禱告。這些事都叫我們驚奇。

在第三章中,約拿順服了神,只說了五個字(依原文字數):「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他走了一天的路程宣告神的話,結果將近一百萬人的大城,從上到下全部悔改相信神;神就後悔,不把這災禍降在尼尼微人的身上。

對尼尼微來說,約拿是一個外國人。他不是在本國宣揚這個預言,而是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才講了五個字,另在尼尼微城經過一天,全城的人就都悔改歸向神了。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悔改。約拿到底作了什麼事呢?他豈是像今天著名的佈道家一樣,講了一個鐘頭的信息,或者作了些什麼?沒有!神只向他說,你要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他就照著宣佈了。你真的能夠相信一個信服神的人,只說了神要他說的五個字,就能在一夜之間,使將近一百萬人大城裡面的居民都悔改了?而且在這之前,他還一個人在魚腹裡待了三天三夜!這些事都叫我們覺得驚奇。

第四章,在約拿大大不悅的時候,神安排了一棵蓖麻,使其生長高過約拿。蓖麻在中東,是一種類似棕樹的植物,它的特點是生長得相當快,通常只需一個禮拜就長得非常高。在中東到處都可看見這樣的植物,只是沒有一棵蓖麻樹能夠在一夜之間忽然長高的;然而神就作了這樣一件非常奇特的事,為著教育約拿,他把蓖麻的生長過程濃縮了。

當我們讀過約拿書這一切的故事以後,會發現神用一連串的神跡來教育約拿,這就是約拿書會這樣令人驚奇的原因。約拿書為什麼那麼出名呢?與其說約拿書出名,倒不如說那條大魚更出名,所以有人稱此書為「The Greatest Fish Story in History」意思就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魚的故事。許多人一面注意那條魚,所以就忘記了神在這卷書裡面特別的教育過程。因此這卷書,尤其是在十九世紀,成了高等批評家批判聖經的焦點之一。

高等批評家並不表示有些批評家是低等的。這只是英文Higher CriticLower Critic之別而已。所謂Lower Critic(低等批評家)就是比較低知識的批評。例如德國的班哥,他走遍全世界圖書館,比較一些聖經的抄本,斷定有些抄本抄錯了,某些地方這裡錯掉一些,那裡錯掉一些。這種批評是屬於低等批評家。而所謂的高等批評家,就是今天所說的懷疑派和新派。他們的批評是完全用理性做基準。任何不能通過理性批判的東西,就不被承認。如果用這樣的尺度來衡量,那這卷書自然會有諸多的問題,因為在這卷書中,神揀選一些讓我們吃驚的束西成為神跡的角色。其實,這是神的本意,表明基督徒也要經過許多神跡。許多人不明就裡,光從表面來讀這些神跡,自然通不過理性了!

其中最不容易通過的是:鯨魚喉嚨小到一個地步連橘子都吞不下,怎麼可能把整個約拿吞下去?這點不是聖經的錯,或許翻譯的人有錯。特別是在英文欽定本聖經的馬太福音,把吞約拿魚譯成鯨魚。而有些鯨魚明明是有牙齒的,喉嚨又很小,怎能令人相信約拿能在魚肚子裡三天三夜呢?所以從理性的角度去批判的話,這一關當然是通不過。難怪很多人沒有辦法接受約拿書是事實,但他們並沒有因此就把約拿書推翻掉,他們仍舊相信約拿書是神所默示的,就好像聖經默示主耶穌所講的比喻一樣。

然而,當你問他們主耶穌的比喻是不是神的話,他們會肯定說「是」,卻不肯定是「事實」。這是許多新派神學的立論。他們認為約拿書中的許多證據,經過分析所得的結果,令人的理性難以通過。約拿書就沒有價值了嗎?他們仍舊說「不是的」他們還是肯定它的價值,但那些神跡不過是一些比喻而已。因此,蓖麻一夜發生,約拿在魚肚子裡三天三夜,尼尼微的大復興……等等「比喻」,對他們來說,一點都沒有困難!這就是為什麼到今天為止,有許多人不相信約拿書所記載的是事實。幾乎百分之八十的聖經學者只相信它是比喻,但我們相信真理不一定是根據大多數的。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說約拿書有一些神話的色彩。他認為約拿書裡面所講的那條魚,歸根究底就是神話裡面一條混亂的龍,代表歷史的尼布甲尼撒王。所以,約拿就代表以色列,曆為尼布甲尼撒王把以色列吞滅了,就好像魚把約拿吞滅一樣。這是一種的領會,其中確有幾分道理,所以不少基督徒相信這個說法,猶太人也比較容易接受它。

此外,還有幾種說法,都是否認約拿書是歷史的;有人認為這卷書如同一篇幻想的小說。還有J.D.Hill竟認為約拿是很幽默的,而稱他為「幽默大師約拿」。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耶路撒冷聖經」(Jerusalem Bible)一書講到約拿書時,認為它是很有趣的冒險故事。他們說神的確是大自然的主宰,可是神卻是藉著一連串叫人吃驚的事物和約拿開玩笑,要幽他一默。也就是說,神用這一連串驚奇的事來「消遣」約拿(Jerusalem Bible,P1141)。

還有一本叫「解析聖經」(Interperted Bible),其中有一位作者就認為:「把約拿書當作歷史那會很可惜,因為,我們很容易把一個比喻裡面所含有很豐富的屬靈教訓給忽略掉了。」

綜合以上所說的,今天大部分的聖經學者,不相信約拿書是一部聖經歷史。他們認為約拿書是一部富於教育性的幻想故事,就如主耶穌的比喻一樣;我們不能說主耶穌的比喻不是神的啟示或默示,所以也不能說約拿不是神的啟示或默示,但是要叫這些人認定約拿書是歷史,那真是相當難!歸根究底,他們無法相信那些神跡是真實的。

 

【反自然與超自然之間】

根據許多人的領會,約拿是被「鯨魚」吞吃的,並且在鯨魚的腹中待了三天三夜。所以有人會問:鯨魚是有牙齒的,它的軀體雖大,喉嚨卻不能吞下一個橘子那樣大的東西,又怎麼可能將約拿整個人吞下去?而且在那利牙之間,約拿還沒有被吞下去以前早就被撕碎了。這令很多研讀聖經的人,感到無法解釋!然而經上明明告訴我們這是個神跡,不是自然發生的事。神跡並不是反自然,而是超自然的事。神沒有作出一件違反他自然定律的事,乃是在做超自然的事,目的就是為著教育、雕刻並得著約拿。這樣,我們就不難發現:為什麼大魚叫我們驚奇;為什麼約拿這個人叫我們驚奇;整個尼尼微城悔改叫我們驚奇!

有人想要幫聖經的忙,試著把這段聖經作如下的解釋:約拿書所記載的是一個夢象:有一天約拿不知道為什麼做了一個惡夢,然後他把整個惡夢的過程記載下來,於是成了約拿書。更有一些人用另一種方法解釋說:約拿被拋到海裡的時候,剛好有另外一條船從旁邊經過,那條船船頭的樣子就像一個大魚頭,所以約拿上了這條船,就說是在魚腹裡三天三夜。這些人或是好意,要把這些事解釋得叫人能夠接受;但我們是沒有辦法解釋的,因為那是神跡。有人說神跡就是違反自然。但他忘了一件事:除非我們知道所有自然的定律,我們才能斷定那一件事情違反了神的自然律。

事實上,聖經從來沒有說吞下約拿的大魚是鯨魚!無論在新舊約有關的記載中,根據原文,只說到大魚或者是海中的龐然大物。

可是,如果約拿書裡的那條魚真是鯨魚的話,那麼神也沒有錯!因為在地中海那裡,有一種鯨魚就是沒有牙齒的,能夠把整匹馬吞到肚子裡去。一般而言,鯨魚是有牙齒的,喉嚨也的確小到一個地步,連橘子都吞不下去。然而神當初創造宇宙的時候,為著約拿所要發生的事,老早就在地中海那裡創造了一種鯨魚,不光是沒有牙齒,也能夠把像馬那樣的龐然大物吞入肚子。

有的人想像力特別豐富,甚至說約拿在魚肚子裡面摸來摸去一定很忙,結果就摸出魚肝油來了。有的人還問:「約拿怎麼禱告呀?」為約拿這個故事而創造的鯨魚,不單可以把約拿吞進去,而且也為約拿預備了一間禱告室——鯨魚裡面的大氣腔——即使約拿整個人站起來,還是碰不到頂;寬度還可容納得下兩個約拿。雖然在那裡禱告很不舒服,但是裡面卻有足夠的空氣,可以叫約拿在魚腹裡生存三天三夜。所以神沒有違反他的自然律,他乃是做了一件超自然的事。

當然,在大氣腔裡禱告只是一個可能,但神若在創造裡預備好了要約拿在魚腹裡禱告,那一定是個很可以禱告的地方。本來整卷約拿書最大的困擾就是約拿的魚,但今天魚已不再是問題了,因為在今天,人們對神的創造已有了更深的認識。而且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有人在魚腹裡面兩天兩夜的故事。大家原本以為這個人已經死了,結果把魚剖開來,發現人還活著,只不過全身的毛髮都脫光了,而且長滿了紅腫的東西;這人在倫敦曾經被展覽過,並稱為「廿世紀的約拿」。因為這個緣故,那些反對聖經最厲害的人,他們讀約拿書的時候,就不敢再作聲了。

    今天人們不再把箭頭指向約拿的魚,而相信這件事可以解釋,可以領會了。感謝神!他沒有違反自然,所以聖經說約拿是被魚吞進去的。聖經從來沒有告訴我們:有一天地中海來了一條很大的魚被約拿吞到肚子裡去,如果這樣,那麻煩就大了。所以神跡都是超自然的,並沒有違反自然,約拿書裡面也因而充滿了許多這樣的驚奇。不只如此,蓖麻也是這樣,神把它生長的過程濃縮了。許多時候,這是主為著教導我們,而特意作的事。

五餅二魚使五千人吃飽是一個例子,水變成了酒也是一個例子,蓖麻一夜之間長大亦是如此。這三個例子裡,神沒有作出一件違反自然的事,只是把自然界裡一切所發生的過程,縮短到幾萬分之一秒裡。他把水變成酒、五餅二魚叫五千人吃飽……我們的主真是把我們帶到永世裡。只有神能夠把時間濃縮到幾萬分之一秒,而在那幾萬分之一秒裡,我們看見他就是那位創造宇宙的主。

如今,有一個好現象叫我們得著安慰。十九世紀迄今,這一百年來,同樣是新派不相信約拿書是歷史的人,他們尋找反對證據的過程,令人感到有趣。他們現在已不再拿鯨魚、蓖麻等事作文章了,而提出幾個比較重要的疑點;如果這幾點成立了,約拿書是歷史就不再是問題了。

綜合他們的論據,約有以下六點:

第一、他們認為超自然神跡如神話或比喻,無法相信其為事實。

第二、他們認為神差遣約拿到尼尼微城去是史無前例的。

第三、他們根據當時的希伯來文,說尼尼微「曾經」是個大城。意即那個城老早就不存在了。如果這城根本不存在,當然所記的事不可靠,便沒有歷史可言。

第四、他們認為走完尼尼微城須三天路程,太誇張節。

第五、他們認為聖經提到的「尼尼微王」這種講法根本是違反歷史的,因在所有歷史文獻裡只講到亞述王,根本沒有提到「尼尼微王」。這也是這派學者很有力的證據。

第六、他們發現在約拿書裡面,含有亞拉姆語(Aramaic)。他們相信這種語言是比較晚出現的。意即在約拿那時候不可能有這種語言。因此,約拿書應該寫於很晚的時期;有人認為大概在主前三百年前寫成,即寫於被擄之後。

他們根據以上六點,證明約拿書不可能是歷史。在此,我們也要對六點略作討論。

關於第一點,他們認為超自然神跡如神話或比喻,叫人無法相信其為事實。當我們讀過整本聖經,曾發現裡面所講的神跡,和一般所持的觀念有所不同。我們常以為很多神跡都是取「信」於人,但新約聖經所講的卻剛好相反。因為,許多時候,主耶穌行了很多神跡,人還是不相信。所以,神跡並不是為了拿來證明會長中取信于別人,這是一般錯誤的觀念。

經上每次講到神跡出現時,常常是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非常重大的事要發生的時候,這與神啟示的方式有關係。今天,有很多基督徒要神跡,目的是什麼呢?不外乎手舉蛇不會被咬……目的在於「作秀」,讓別人看見他們的經歷是別人所沒有的!這種思想不合乎聖經的思想。聖經有講神跡,但並不是如魔術一樣,為要征服人。所有的科學家往往只能發現事實,卻不能解釋事實;如果不能解釋就必須接受。但那些反對神跡的人卻因為無法解釋神跡,便認定神跡是不可能的,而將其推翻了。這是非常危險的。如果用這種態度來讀歷史或科學,常會導致錯誤的結論。

 

【神跡與比喻】

神跡是超自然的,但並沒有違反自然。那麼尼尼微人悔改又如何解釋呢?有人說不可能全尼尼微城的人都得救!一個十足的外國人,居然只講了句話就使全城的人悔改,可能嗎?我們每一個蒙恩得救的人都知道,自己在還沒有得救以前,「大」得就像尼尼微城一樣,但是我們竟然得救了,我們竟然悔改了,這又怎麼解釋呢?我們都記得保羅得救的故事,不能說因為是他中暑了,所以發生了一些事情;彼得得救當如何解釋?我們每一個人得救又當如何解釋?其實,每一個基督徒得救,都是尼尼微城悔改的原則。所以只有基督徒能夠相信、看見、並知道在約拿書裡面,神行了一連串神跡來教育約拿。

便不幸得很,在一些神學院的圖書館裡,你能找到不少約拿書的註解,其中一定有幾本不相信約拿書裡面的神跡。因此,他們有一個重要的結論:約拿書不是歷史,不過是比喻罷了;它仍舊是神的話,但不是歷史。他們認為主耶穌所講的比喻是神的話,所以約拿書所謂的比喻也是神的話,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不能夠相信它是歷史?他會說,你只要看見那些不可能的事:約拿在魚肚子裡面,尼尼微城人全悔改,蓖麻一夜之間長大……那就像伊索寓言一樣,只不過是幫助我們進入唯美的心靈領域而已。難怪今天十個聖經學者裡面,有九個相信約拿書完全是比喻,實在令人惋惜!

有人說,馬丁路德也不相信約拿所寫的是史實。我們千萬不能靠著權威來跟隨神。馬丁路德給我們的幫助的確太大了,但他不是神,並非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對的!一些在學術上非常有權威的人,他們花了好多時間來讀約拿書,而且寫下了厚厚的著作,並以他們全世界最好的學位來保證說:「約拿書根本是比喻」。人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先抓到那一本書,就接受了那本書的幫助;如果一個人隨便抓到一本,並說約拿書只不過是一個比喻的話,那他就相信它是比喻了。因為書上指出許多的證據,證明它是比喻。原因何在?因為整本約拿書裡面,充滿了一連串的神跡,而沒有一個是人們能夠按著常理來接受的。

 

【神的干預與人的改變】

在聖經裡面,「神跡」特別是指著神的指頭說的。在出埃及記中,神行神跡時,聖靈提醒我們:這乃是神的指頭,神的干預。神動了他的手指頭,要干預約拿,所以安排了一條魚要讓約拿更上一層樓;預備了一棵蓖麻,要讓約拿認識什麼叫做依靠神的大能;叫約拿只要說五個字,尼尼微全城就都能悔改。我們無法解釋這些事,只能說這是神的指頭,這是神的干預。

感謝主,幸好他干預了,才把一個悖逆的約拿,變成一個順命的兒女,能夠跟隨神的心意,能夠遵行神所指示的方向,走神所要他走的道路。不僅如此,整卷書的末了,約拿有一個「愛惜」,神卻有另外一個「愛惜」。難處在於約拿的愛惜和他的愛惜是反向的。兩者所愛惜的不一樣。所以神用他的指頭干預約拿,叫約拿能夠愛惜神所愛惜的。

整本聖經沒有一卷書像約拿書那樣的奇妙。同時藉著各樣的「驚奇」,讓我們知道什麼叫做與神聯合:那就是神的方向變成我們的方向;神所愛惜的變成我們所愛惜的。

他用神跡來擴充約拿狹窄的度量。他如何作在約拿身上,今天也同樣的作在我們身上。這就是為什麼神讓「愛」的神跡一直跟隨著我們。他沒有別的目的,乃是叫我們能夠以神的方向為我們的方向;為要擴充我們的度量,讓我們能愛神所愛的;能關心神所關心的。這樣,約拿所學的功課——與神聯合,才能成為我們的功課。

 

【神跡之鑰】

然而,在新約時代,我們該怎樣來解釋約拿的神跡呢?我們可以從主耶穌對於約拿書的解釋,得著一個很中肯的答案。馬太福音十二38-40

「當時有幾個文士和法利賽人,對耶穌說:『夫子,我們願意你顯個神跡給我們看。』耶穌回答說:『一個邪惡淫亂約世代求看神跡,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跡以外,再沒有神跡給他們看。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

所以約拿書整個的重點即在神跡上,在神的指頭上。由此可見,主耶穌的話就是一把鑰匙,開啟了約拿書第一章和第二章。

那麼約拿書第三、四章又如何解釋呢?感謝主!我們的主不僅在馬太福音十二章給我們解釋約拿,路加福音十一29也記載:

「當眾人聚集的時候,耶穌開講說:『這世代是一個邪惡的世代,他們求看神跡,除了約拿的神跡以外,再沒有神跡給他們看。約拿怎樣為尼尼微人成了神跡,人子也要照樣傑這世代的人成了神跡。』」

馬太福音說「約拿的神跡」;路加福音則說:約拿這個人對尼尼微城的人來講,成了一個神跡。約拿對尼尼微人如何成為神跡,那麼我們的主,對整個世代來講也是一個神跡。所以約拿書第一、二章,給我們看到約拿的神跡;第三、四章則給我們看見:約拿這個人對尼尼微的人來講就是神跡。這是非常重要的兩把鑰匙,把整本的約拿書為我們解開了。

 

【曠世神跡】

我們現在也正處於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所以今天只有一個神跡,就是約拿的神跡。什麼是約拿的神跡呢?「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的肚腹中,人子也要三日三夜在地裡頭」,這裡主耶穌提到一個比約拿更大的神跡,那就是我們的主在地裡三日三夜之後,他復活了。這個彎曲、悖謬、邪惡的世代,只有一個神跡,就是我們的主為我們釘在十字架上死了,三日三夜在地裡頭,然後從死裡復活。

「死裡復活」是今天所有問題的答案。這個事實不但回答了一切不信之人的問題,這個神跡也解決了所有相信之人的疑惑。

按著馬太福音十二40之後,主耶穌說:「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這又是一句很特別的話,說出我們的主耶穌更大。約拿是舊約裡的一個先知,但是我們的主告訴那些懂得舊約的人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

我們讀了以上這段聖經,就知道約拿是基督的預表。新約裡有許多的真理、實體,而在舊約時代的一切記載則都是影子和圖片,為著來反射這些實體。我們將這些影子、圖片稱作預表。我們怎樣知道約拿是預表基督呢?乃是因為我們的主親口告訴我們:「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在舊約裡我們看見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的肚腹中。這是事實,卻也是一幅圖畫。有一天,有一件更偉大的事要臨到,就是我們的主在地裡頭三日三夜,而後復活。因此,這卷書是為著基督而寫的,書中所描寫的一切都是為著將來要來的那一位。

如果我們讀約拿書,只知其中的歷史或故事,而沒有讀出書中的真意來、那就與猶太人無異了。記得主耶穌復活後,他曾給門徒講解聖經,將神的話解明(路廿四32)。而主耶穌如何解釋聖經呢?他乃將舊約中,凡指著自己的預言都為我們講解明白了(路廿四27)。那麼什麼時候,約拿書會完全向我們開啟呢?乃是從書中看見基督之時就是了。那兩個以馬忤斯的門徒回想主與他們同在的經歷:當主把神的話語打開,並用他自己來解釋舊約的時候,他們感覺裡面是火熱的。

    也許我們能背誦整卷經書,但是否明白書中的真意呢?只有在這書中遇見了約拿所要遇見的主,那我們便找到這本書的鑰匙。

 

【基督就是神跡】

主說約拿如何為了尼尼微人成了神跡,人子也照樣為這世代的人成了神跡。聖經裡面講了許多神跡,但是最大的神跡乃是我們的耶穌基督。這是沒有辦法解釋的,因此絆倒了許多人。我們如果光講馬太五-七章,那是一個非常崇高的境界。但如果我們說耶穌是從童女馬利亞生的;且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三夜以後從死裡復活了。不是精神的復活,乃是身體復活,這就是最大的神跡。許多沒有屬靈眼光的人就不相信了。他們怎麼解釋呢?他們說這不是事實、不是歷史、這只是比喻,所以主耶穌不是身體復活,乃是精神復活。為什麼許多人不把約拿書的記載當作事實,只當作比喻呢?其實,主耶穌早就親口說明過了。當他在地上時,傳過許多福音,也行了許多異能和神跡,人們還是不相信;他回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卻不接待他;他就來到神的面前傾心吐意:

「父啊!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太十一26

「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太十一25

然後你可知道主耶穌作了什麼空前的事嗎?馬太福音十三章,主耶穌講到天國的奧秘,是用比喻講的。門徒們因此就問主耶穌說:

「對眾人講話,為什麼用比喻呢?」(太十三10

而主就用馬太福音十三章11-17來回答他們。

因為眾人拒絕我們的主、我們的主要讓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明白。所以,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太十三16)因為門徒是看見了人未曾看見的,聽見了人未曾聽見的。所以使徒約翰以後做見證說:「……就是我們(當初)所聽見……所看見、親手摸過的。」(約壹一1

什麼人能看見,什麼人能聽見?乃是向神是嬰孩的人。那些偉大的神學家、那些有偉大頭腦的人,有多少個博士頭銜的人……說約拿書是比喻,說主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也是個比喻,就讓他們當作比喻吧!因為這事向著這些人是隱藏的,只有那些向著主是單純的人,他們的眼睛是有福的。這些人的眼睛看見了什麼呢?他們看見了宇宙最大的神跡,不是五餅二魚給五千人吃飽,也不是把水變成酒,乃是我們的主自己。

主耶穌對整個世代而言就是一個神跡。這樣一位榮耀的主,他的生命到今天仍住在我們裡面。當他的榮美從我們身上彰顯的時候,神就在我們身上顯明了這個世代最大的奇跡——當基督的溫柔、謙卑從我們身上彰顯出去時,許多人要說這是神跡。許多丈夫要說這神跡發生在我的妻子身上;她居然被打不還手,被罵不還口,像只被牽到宰殺之地的養。有許多基督徒他們把另外一邊臉轉過來;有許多人像司提反被逼迫的時候一樣,能夠為仇敵禱告;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那位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主,我產的主如何是個神跡,在這些人身上所活出的光景也是神跡。

就今天的尼尼微來說,我們都應該像約拿一樣——我們這個人就是神跡,亦即證明神干預了。憑著我們的本性,不可能有基督的溫柔和忍耐,但是感謝主!有一天十字架要在我們上干預我們,當我們要反抗、要頂嘴的時候,聖靈便藉著十字架干預我們,使我們能夠被打不還手、被罵不還口,並且能夠轉過另外一邊的臉來挨打,還能夠為仇敵禱告……,神跡就這樣發生在我們身上了。

 

【基督徒也是神跡】

每一次,當基督的榮美從我們身上彰顯出去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是個神跡——不是我們憑著自己所能辦得到的事,乃是因為主在我們身上干預,藉著像約拿書那樣一連串的神跡,把我們模成神兒子的形像,讓我們做一個順命的兒女,能愛神所受,也能恨神所恨——神恨惡罪惡,我們也恨惡罪惡;神恨惡肉體,我們也恨惡肉體;神愛仇敵,我們也愛仇敵……。神要擴充我們的度量,藉著一棵蓖麻樹來教育我們,讓我們能進到神的心意裡面;讓我們在地上活著時,能夠把他的榮美彰顯出去。哦,這不是神跡是什麼?我們真是需要聖靈在我們身上不斷作工,因著他的干預,因著十字架的工作在我們身上的雕刻,我們就模成神兒子的形像。

約拿書實在是一本太榮耀的書,我們如何能領會呢?當我們像約拿一樣,神用一連串的神跡不斷地教育我們之後,有一天,我們會說:「我能愛惜神所愛惜的,因為我願意往尼尼微城去!雖然這是與我自己的意思相背馳,我心裡有一百個不願意,但是因為神願意,所以我就願意神所願意的。」當我們這樣順服的時候,人人都會知道這就是神跡。地上沒有一個人能夠憑著自己的本事和能力達成這些神跡。所有在亞當裡所作的都是自然的;而所有在基督裡面、經過聖靈藉著十字架的工作作成的,才是超然的。

憑著我們自己,當神叫我們往東,我們只會往西;當神愛惜尼尼微城時,我們不能愛惜;當神的怒氣從尼尼微城轉開的時候,我們竟然不高興,竟然敢大怒。結果神有一個心,我們卻有另外一個心;神有一個表現,我們卻另外有一個表現,這不正是我們的光景嗎?所以再也沒有第二條路了——除了神跡,還是神跡!不只約拿書充滿了驚奇,如果我們跟隨主的話,我們的一生也都必充滿了神跡和驚奇。

回顧以往,我們那些日子是怎麼經過的?人都是肉做的,不是鐵做的、不是鋼打的,但是感謝主,能從一些的光景中被帶了出來,只有一個解釋,就是約拿書第一、二章給我們看見「約拿的神跡」;第三、四章給我們看見「約拿對尼尼微來說成了神跡」。感謝主!但願我們能夠進到約拿書這寶貴的神跡裡面。

談完以上有關反對約拿書是歷史的第一個原因,我們要繼續進行第二到第六點的討論:

第二、他們認為約拿被差到尼尼微是史無前例的。這說法不對,因為以利亞也曾被差遣到外邦地區,記載于列王紀上十七章9節。此外,以利沙也曾被打發到大馬色去,記載于列王紀下八章7節。

第三、他們說到尼尼微曾經是個大城,後來不存在了。如果單單根據希伯來文法,這未免太牽強,其推理也太過了。聖經有足夠的例子,不表示它不存在。這是反對約拿書是史實的原因中,比較弱的一點。

第四、他們認為經上寫走完尼尼微城須三天路程,未免太誇張了!問題在於,我們相信這是考古的發現或聖經的啟示?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寧可相信聖經的啟示,這是讀聖經的一個秘訣。此外,聖經也告訴我們,尼尼微城約有十二萬多人左右手不分的,那是指小孩,亦即全城約有一百多萬的人。這並不與考古學相背,因為其中也可能包括尼尼微附近的人。何況考古給我們的資料不是很齊全,就如我們知道的耶路撒冷的考古資料都不是齊全的一樣;因此,若根據片面的資料下斷言是有危險的,而且有點牽強。

    第五、他們認為約拿書中講到的「尼尼微王」與歷史的講法不合。其實,這也是反對者所忽略之很重要的一點。當我們讀到聖經提及亞哈時,說他是以色列王,也稱他為撒瑪利亞王。撒瑪利亞是其京城。正如尼尼微是亞述京城,因而稱亞述王為尼尼微王是理所當然的。這有歷史先例足資參考。此外,經上說便哈達是敘利亞王,而在歷代志下廿四章說他也是大馬色的王。大馬色是敘利亞首都。以上幾點,足夠證明聖經的敘述法,並不與歷史相悖。

第六、他們認為約拿書用了一些亞拉姆語言,這語言在約拿書寫的時代還未出現。這話是不準確的。當我們讀舊約聖經時,會發現早期的舊約聖經就有這種語言。最近在考古學上就找到一篇主前一千四百年至一千五百年的文獻,其中已經有前面所提過的語言出現。所以在約拿的時候就有了約拿這本書,那是非常自然的事。因此,這些證據都不足以成為證據。很可惜的是,有些人卻因為這些證據,而不相信約拿書是歷史。

 

【約拿書是史實】

相信約拿書是歷史,有兩個很大的證據:

第一、約拿書一1說,約拿是亞米太的兒子。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把鑰匙,因為列王紀下十四25記載約拿是亞米太的兒子,這就應驗了約拿書符合於歷史。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證據。

第二、主耶穌親口提到約拿的故事,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這句話在聖經裡面一共提到三次。分別在馬太福音十二38-41、十六4和路加福音十一29-32,這應該是很有力的證據。然而,新派的人或者那些不相信約拿書是歷史的人,竟然認為:雖然主耶穌引用了約拿的故事,並不證明約拿的故事就是真的。就像今天有很多傳道人,一講道就常常引用莎士比亞的話一樣,而莎士比亞的話卻不是真的,只是莎士比亞筆下人物所講的;所以,主耶穌雖然引用了約拿的故事,並不表示約拿書是有歷史性的。

我們相信以上的辯說,不過是屬於詭辯而已,不是真確的。有許多近代的神學生或很有成就的學者專家,他們通常也是這樣辯論的。但是我們讀經的人都很清楚,主耶穌在馬太、路加福音中所說的,不只說:「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他還說:「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所羅門』更大。」由此可知,如果所羅門是歷史人物,約拿當然也是歷史人物。

我們的主不只提尼尼微,他也提示巴女王。所以示巴女王是歷史人物,尼尼微故事當然也是歷史;很明顯地,我們的主引用約拿書時,分明證實約拿書是可靠的歷史。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根據主耶穌的習慣來驗證:

主說:「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這是主引用約拿書而說的另一段話;同樣地,主耶穌也引用民數記的一段話,說:「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約三14)所以,主耶穌引用的習慣是以歷史為主,當然約拿書也是歷史。主的習慣並非如一般傳道人,常引用不是真實的一段故事。這一點,我們要注意。

總而言之,約拿書是一本充滿驚奇的書,這正是主耶穌所以要啟示我們的重要原因。因為它是在這種體裁下寫的,所以,神就允許它存有許多在人看來不能解釋的現象,這些現象也正是約拿書使人感到驚奇的特點。因此之故,有人無法相信它是史實,但我們卻也因為這個緣故,而相信約拿書是一部歷史。── 陳希曾《與主同軛──約拿書剪影》

 

 

萬事互相效力(陳希曾)

 

讀經: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因為他豫先所知道的人,就豫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羅八2829

本章我們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約拿書中其他令人驚奇之處。約拿書篇幅雖短,裡面卻充滿了寶藏和豐富的情感,更給了我們一些非常重要的歷史記載。然而最要緊的,就是在其背後隱藏著非常高深的屬靈教訓;我們在此就要明白:聖靈是如何把這許多教訓放在一起。

 

【奇妙的文詞結構】

單單從文學的角度來看約拿書,就會令人歎為觀止。有一位研究約拿書的專家加百列「Frank E.Gaebelein」曾經這樣說過:

「約拿書是聖經許多卷書裡面,在記述上、描寫上非常精巧的例證之一,只有在聖靈的默示下,才能在讀約拿書的時候,發現它非常美麗的一面。」

又有一位作者裡德(Charles Reade)說:

「約拿書是最美麗的故事,從來沒有人這樣寫過,而且只用了非常短少的篇幅。換句話說,這雖是聖經所有故事中最短的一篇,總共只有四十八節,一千三百二十八個字。但在一種確定的設計下,其中人物性格的開展,表現得非常細膩而且給人不疾不徐的感覺。只有最偉大的藝術家,才能夠在故事的對話和敘述之間,以如此完美的比例,來表達他的思想。」

當我們再仔細的讀本卷書時,必定會發現它的整個結構實在完美。聖靈就用此種結構,來表現它背後所隱藏的美,也就是其中所顯出的對稱。一件東西美或不美,「對稱」是其要素之一。讀約拿書的確可以發現它有非常美麗的對稱,藉著這均勻和美麗的對稱,聖靈就開始發表他的信息,並作許多的解釋,使之能以應用於每一個基督徒身上。等到萬事互相效力的時候,你就看見它每一章都能成為我們重要的幫助。

以下是約拿書的奇妙結構:約拿書第一和第三章講到外邦人——第一章講到水手;第三章講到尼尼微人;第二、四章則是講到約拿;其次,每一章都很自然地分成四段:

1  神創造一種時勢;

2  人對時勢的反應;

3  神的再反應;

    4  人的再反應。

當神訓練我們、雕塑我們、並允許許多環境臨到我們時,在我們身上幾乎都重演著這四個階段。所以聖靈重覆地用這樣的結構來告訴我們,神如何讓我們在他面前學功課,如何藉著環境一步一步的來教育我們。

 

【大風興起】

    在第一章中,特別在描寫水手的過程中,一切開始於神興起了海中的一陣大風,這就是他所創造的一種情勢。緊接著下面的故事就發生了,這正是羅馬書八章告訴我們的:萬事互相效力。(羅八28)這萬事不過是為我們創造一些機會,這些機會也許就是我們的轉機。在表面上可能是個危機,然而是危機也好,是轉機也好,在人生的過程中,總是個很明顯的時勢。

當神在海面興起大風的時候,就帶給了那些水手永生難忘的情形;那些水手生下來也許就是為著這一天,因為就在這一天,他們整個人生的方向完全改變了。就水手來說,整個時機的開始在於神自己。對於這種情勢有什麼反應呢?水手害怕了,然後就開始哀求他們自己的神。經上說他們就大大的懼怕、竭力湯槳……對於這個反應,他的回應是使海浪平息(15)。最後他們向耶和華獻祭,並且許願。這是水手的最終反應。

當神興起一個環境的時候,我們自然會有一種反應,就像水手的反應。因著我們的反應,我們的神從天上也有了回應,結果就拯救我們脫離困境;但故事並不是就停在這裡——我們終於向神獻祭,並且許願。

 

【神雕刻敬拜的人】

我們不要輕忽剛才所描寫的幾個反應,這整個功課可能是從一個危機開始,也可能是從一個神所創造的時勢開始,為要啟動我們的反應。因此當水手禱告的時候,神就釋放他們;當神釋放了他們以後,最後的結果就是敬拜。我們真認識什麼叫做敬拜嗎?主日擘餅的時候,我們真的敬拜主了嗎?但願我們真的懂得什麼叫做敬拜!最高的敬拜乃是遵循神的道路,不只相信他的慈愛,也相信他的智慧。

雅各的整個人生,從生下來就是匆匆忙忙的,然而我們最後看見的一幅圖畫,卻是他扶著杖頭敬拜神。這就是何以神要興起一陣大風來;因為他要在我們身上創造出一個敬拜的心來。所以,一個會敬拜的人,是一個真正懂得如何經過神雕刻的人,不只在水手身上是這樣,在約拿身上也是這樣。

 

【模成主的形象】

在第二章中,整個焦點都在約拿身上而所有的「狀況」完全是從神來的。為什麼神會設計這些狀況呢?因為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聖靈親自在我們裡面用說不出來的歎息,為我們禱告(參羅八26)。我們不會禱告,往往是因為不知道什麼叫做「禍」,什麼叫做「福」,許多時候我們以為是福(禍),結果是禍(福),常常神讓我們遭遇一個難處,目的是要使我們躲去一個更大的難處。所以我們不會禱告,乃是因為不知道到底怎樣才是祝福,但是聖靈在我們裡面,用說不出來的歎息為我們禱告,而他每次禱告的時候,都是根據神的旨意為我們禱告,我們基督徒不該是宿命論者,但有人卻充滿了無可奈何的感覺,心中常嘀咕著:「神必我更大,神比我更有能力,他忽然讓這事臨到我,我只好接受了」如果我們的態度是這樣的話,那就完全錯了;那些不信神的人,他們就是有這樣的觀念,總是認為:「命該如此!

我們常渴望平靜度日,但事與願違,總要發生一些情況,因為聖靈知道這樣才能把祝福帶給我們。既然我們不會禱告,聖靈就早已為我們禱告。他知道什麼是福,什麼是禍;因著聖靈為我們禱告,我們就明白何謂「萬事互相效力」。神讓一陣颶風臨到水手們,故事就開始了,情況也就發生了,而這許多的情況,原是要叫我們得著益處。

有人以為羅馬書八28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常有人經歷類似以下的例子;有一天不小心車子被偷,而難過得不得了;於是便引聖經的話——「萬事互相效力」自作解釋,認為這就是車子之所以不見的原因。幾天後,神特別恩待——「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結果他另外賜下一輛特別漂亮的轎車,作夢也沒想到,竟是一輛「賓士」!不禁大叫:「今天晚上去聚會,我一定要起來作見證——萬事實在是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本來是輛小小的車子,現在是一輛很神氣的:賓士」,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主把他的益處賞給我……」

我們不能說「賓士」不是益處,但是聖靈比我們看得更遠;如果「賓士」能叫我們興奮得睡不著覺,那我們就知道聖靈有一天要把我們帶到一個地步,會使我們更睡不著覺,因為當我們接著讀羅馬書八2930時,就會發現為什麼萬事要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這益處到底是什麼呢?原來是叫我們模成神兒子的形象!因為聖靈只認識基督;聖靈只高舉基督。聖靈只榮耀基督。為了在我們身上彰顯神的榮美,聖靈知道什麼對我們是祝福,什麼對我們是破壞;因此沒有一個基督徒的境遇是偶發事件。

所以,當一個情況發生了,我們要說:主啊!感謝你,我從來不會想到要這樣禱告,我怎麼禱告也不會要求這個情況發生在我身上,但是聖靈用說不出來的歎息為我禱告,所以,主,我知道你給我的是最好的。雖然我不會解釋,雖然我不明白,雖然我常常覺得像瑪拉苦水那樣的苦,但有一件事我知道,地上開始的每一個情況都是受天上的支配;這是因為聖靈為我禱告的緣故。

因此,當許多事情發生時,千萬不要說:「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為什麼?……」雖然這是無可避免的心態,但是羅馬書第八章應該是最好的回答,叫我們仍舊安息,主知道我們的每一步路和我們的力量,他愛我們,聖靈也為我們禱告,所以祝福臨到我們,叫我們能模成神兒子的形象。約拿書第一章是如此,第二章也是如此。

 

【最美的一幅畫】

第二章中學功課的是約拿,因為焦點是約拿,這一段的功課,他是怎麼開始的呢?他把約拿「拋在海中」。當約拿被丟入海裡以後,整個情況就開始了。第二章也就是約拿最美麗的反應。經上告訴

我們,約拿在魚腹中禱告耶和華,這正是約拿的反應。有很多人談到約拿書第二章的時候,一面迷惑於約拿怎麼會在魚肚子裡面?有一個弟兄說:「因為我這樣的迷惑,而忘記了最美麗的一幅圖畫,就是約拿在魚肚子裡禱告。」天上根據約拿這個「行動」而有了反應:神就吩咐魚把約拿從魚腹裡吐在旱地上。在這過程之後,約拿的反應是怎樣呢?他不但獻祭,而且許願;我們可清楚看見,水手的經歷也發生在約拿身上。第一章是結束於獻祭和許願,第二章我們所看見的約拿,最後也是獻祭和許願。所以在這一章中,可以看見約拿也經歷了四個階段——神設計情景;人禱告之反應;神的拯救;人的感謝與敬拜。這真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最大的悔改】

第三章的焦點是在尼尼微身上,這個情況是怎麼發生,怎麼造成的呢?神藉著約拿宣告說:「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結果尼尼微人有了反應。那是信心的反應,並且配合著一項悔改的行動。這可以說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悔改,他們甚至使牲畜和牛羊都不吃草、也不喝水。那些牲畜和牛羊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因為它們得不到草吃、也得不到水喝,所以就在畜欄裡面大叫起來。整個尼尼微城充滿了哀號的聲音,那聲音所代表的乃是悔改的心;他們轉離了所行的惡。如此的反應,使神也有了迴響,就是拯救整個尼尼微城免於毀滅,這是第三個階段。至於第四個階段,在第三章中沒有提到,但在第四章裡面,我們看到約拿怎麼做就知道尼尼微人怎麼做;反過來說,尼尼微人怎麼做,正是約拿怎麼做的一個描寫。在這樣的對比下,顯明約拿是怎樣的一個人;並且讓我們曉得為什麼聖靈在約拿身上的工作是那麼特別;更曉得尼尼微人第四個階段的經歷是怎樣的。

 

【主啊,一定是你錯!】

第四章的焦點又回到約拿的身上。情況是怎麼開始的呢?萬事是怎麼互相效力的呢?他拯救整個尼尼微城,這是很好的消息,因為尼尼微本來應該滅亡,結果並沒有滅亡。第二章裡的約拿是個美麗的約拿。第二章一整章就是個感恩的詩篇,約拿的禱告就像是一首詩,充滿了感謝和讚美。雖然在魚腹裡面,雖然經過狂風暴雨,甚至不知道怎樣解釋自己的環境,最後卻也獻上了感恩和讚美。第二章中,我們可以用水手與約拿一比;第四章中,則可以用尼尼微人來比約拿:這樣給我們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在第四個情況裡,當神拯救尼尼微以後,約拿的反應如何呢?他開始發怒,不只發怒而且抱怨,最後甚至求死來要脅神。這完全是人的反應,許多人都可能如此。約拿巴不得能夠逃離他跟前的情況。神根據約拿這樣的態度採取了一個措施,那就是第四章4節所說的:

「你(約拿)這樣發怒合乎理嗎?」

神這樣的反應,是藉著交通,和約拿對話,但也只是這麼一句話而已。然而這句在原文裡的表達是一句慈悲的話,它的意思是:「約拿,你生氣了嗎?」一點也沒有責備的意思。這句話的背後充滿了神的同情:或者說得明確一點,它充滿了神的瞭解。神懂得約拿,因神紀念我們不過是塵土而已,所以他只說了這麼一句簡單的話。約拿怎樣反應呢?在第二章裡,約拿最後獻祭並且還願;但是在第四章裡,他的反應卻甚為激烈(第五節):

「於是約拿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裡為自已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

約拿對神這麼慈愛的一句話,居然毫不動心,卻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裡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裡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在此可以發現有一種靈,雖然沒有說一句話,但那背後所隱藏的卻是倔強而且頑固。所以神要教訓約拿,這次不是興起一條大魚把他給吞了,乃是讓蓖麻高過他,使他不致被曬昏。

    我們的神實在是像約拿自己所說的,是一位有恩典、有憐憫的獨一真神(四2)。約拿也許在神面前抱怨說:就是因為你有恩典、有憐憫,所以我才逃跑的,急速逃往他施去。約拿逃往他施,不是因為他不知道,他知道得很透澈,因為約拿實在是認識他的。如今神說了一句話:「約拿,你生氣了嗎?」這正是他所認識的神的話。結果約拿一句話也不回答,調頭就走,而且要看看那座城到底有沒有塌下來;因為神不能違背他自己,所以他一定要看這座城到底有沒有塌下來?

雖然約拿有這樣的心態,但是神實在愛他。為了要讓他看得舒服一點,不致在大熱天裡汗流浹背,臨時給他搭一個看臺,使蓖麻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這實在是一幅很美麗的圖畫。

約拿在神所發出的第四個情況裡,他的反應不但倔強而且頑固。為什麼呢?因為這一次約拿知道他是對的,所以無論神怎麼樣,他也覺得他是有理的,以致於他說:

「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

雖然約拿倔強到這樣的地步,末了我們看見的還是神的審判。所以約拿書的結尾,是個很奇特的結尾;這個結尾證明我們的神得勝了。約拿書根本就是約拿自己寫的,但難得有一個先知能寫出有關自己失敗的事,結局又是神得勝了。就像有首詩歌所說的:「你如果用雷轟來向我施刑,我仍舊是不肯悔改。但是因為愛大到一個地步,我變成一個沒有能力的人。」所以在約拿那種反應之後,神必須為他上一門特別的課,那門課就是第四章最末了那一句話。這句話在下一章中,會詳細說明。

由以上約拿的經歷,再次給我們看見每一章都顯明了四個階段:先是神創造一種時勢;二是人對時勢的反應;三是神的再反應;四是人的再反應。

很可惜!在第四個時勢裡面,我們看見了約拿的另一面。第二章是約拿最美的一面,但是到了第四章,我們看到的約拿真的很像我們。神原是可以放棄約拿的,一個學了那麼深功課的人,一個曾經在魚腹裡三天三夜,而且曾經用五個字叫整個尼尼微城翻過來的人,到了最後居然還有這樣的表現。如果我們是神,我們要說:「這個人沒有希望了,走了那麼遠的道路,給了他那麼多的恩典和寬容,結果他竟然有會那樣的反應與醜陋的表現。」雖然約拿有老亞當的反應,有屬肉體的醜陋,但是神沒有放棄,而且最後神仍舊得勝了。

許多時候,神好像在一場戰役中失敗了,但是,神總是在最後贏得了整體的戰爭,我們以為是約拿得勝了,因為照理看來,約拿真的是對的,所以他有理由逃到他施去,他也有理由對神說:「我就是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意思就是說:「我即使死了也沒有錯,我肯定這次我是對的。」這背後暗示著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神啊!這一次你一定錯了。」我們不要笑約拿,因為我們常常也是這麼霸道,以為神給我們的環境一定是錯了!而且他也不可能作這樣的事,我們這樣的跟隨主,主不可能這樣對待我們。所以整個約拿書第四章,實在說來就是我們的一幅圖畫,就是我們失敗的寫照。

 

【奇妙的對稱性】

以下我們要從對稱的角度來看約拿書:第一章13節,和第三章13節,幾乎是完全一樣的。這是很奇妙的對稱,很明顯地把約拿書一分為二。第一章是第一段的開始,第三章是第二段的開始。這是很自然的分段。因為在這兩段中,神所說的話幾乎是一樣的。第一、二章告訴我們約拿的神跡,第三、四章則告訴我們約拿如何對尼尼微人成了神跡。

    不僅如此,我們也可發現第一和第三章是相對的,第二和第四章也是相對的。第一和第三章中,都不是只有約拿一個人:第一章的約拿是在一群水手中間;第三章的約拿則是走在尼尼微人群中間。第二章、第四章的約拿卻是單獨地在神面前:第二章的約拿一個人在魚腹裡面,單獨向神禱告;第四章是約拿單獨地與神對話。言談之間,神改變了萬念俱灰的約拿。由此可見,交通是多麼地重要,有多少次我們就是在與主交通中,受到他絕對的改正。如果我們能看見這樣一幅圖畫,必看見約拿書第四章實在太美了。

第二章是約拿在魚腹中禱告耶和華,第四章2節也說「就禱告耶和華。」因此,第二章的約拿在禱告,第四章的約拿也在禱告。只要我們有禱告,我們就是有盼望的人。而禱告有什麼意義呢?禱告就是讓神有機會來改正,並扭轉我們。

在第二章中,約拿說:

「你將我投下深淵……你的波浪洪濤都漫過我身。」

由這經文可知,約拿清楚這是神的手在干預。最後他又說:

「我必用感謝的聲音獻祭與你。」

他不只能感謝,而且會獻上感謝的祭。他的身上如被割了一刀,有很深很深的傷痕。就像刀割樹皮一樣,若是割得很深,那裡面的「香」氣就出來了;這「香」氣就是約拿的禱告。約拿不只是單純的感謝,也獻上感謝的祭;真是喜樂中帶著眼淚,眼淚中也帶著喜樂。這是第二章的約拿。

 

【長短對稱】

然而第四章的約拿就不一樣了。第二章第19節,很「長」的一段都是讚美的話,相對的第四章23節比較「短」的一段,卻是約拿抱怨的話。其次,第二章第10節很「短」的一段和第四章第6到第11節很「長」的一段相對——是神說話,一是神用植物的死來教育約拿,而且是機會教育。兩者的教材都來自神所創造的大自然:他分別安排大魚、蓖麻、蟲子和炎熱的東風。此外,第二章19節一段,說到神與約拿有很「長」的交通;而在第四章23節卻是很「短」的一段交通。以上明顯地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長短」對稱,實在美極了。

 

【頭尾對稱】

現在,再舉出約拿書中一種很重要的對稱,也就是「頭尾」的對稱。當神興起一個環境叫萬事互相效力的時候,首先是一陣風,之後海中起了狂浪,然後又預備了魚、蓖麻、蟲,直到最後又以一陣風結束。神這六項的預備裡,開始是風,結束也是風,所以「頭」跟「尾」是對稱的。

風完了,就是海浪。講到海浪,就聯想到神的審判。倒數第二項昆蟲也是為著審判用的。風浪之後出現的魚則是為著拯救,倒數第三個蓖麻也是為著拯救的。所以最先是風,最後也是風;然後神的審判臨到——前面用的是海,後面用的是昆蟲;第三組用魚和蓖麻來拯救。因此,這是一幅很清楚的頭尾對稱圖畫。

在第一章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頭尾的對稱性。第1到第3節是本卷書的序言,暫且不談。但是從第4節開始一直到第一章末了,我們會發現頭尾的對稱。舉例來說:這章的第4節,神使大海起風暴;但是到了第15節,神把約拿丟到海裡面,風暴就停止了;這不是很奇妙的對稱嗎?當海面起大風暴時,水手非常恐懼地哀求他們的神,然後把貨物丟到海裡去(這是一種「獻祭」的行為,他們以為是海有了要求,所以就把貨物丟到海裡面,表示要獻祭給他們的神)。這是第一章裡面水手們立刻有的反應。而到了第一章的第16節,我們看見水手一面害怕,一面卻大大的敬畏耶和華;不但獻祭,而且許願。這次是獻給天上的真神。所以我們由第一章慢慢往中間仔細的對照的讀下去,會發現它的前後(頭尾)對稱性。

在第7節裡,水手彼此質問到底誰做錯了事?然後約拿就被找出來了。而在第10節,水手則是對約拿說:「你做的是什麼事?」由後面的記載我們都知道,約拿到底做錯了什麼事。於是整個問題來到最中心的兩個點,特別重在約拿所說的話。在第9節裡,約拿說:「…我敬畏耶和華…」,然後第12節他說:「我知道…」約拿在此學了一個很重要的功課:雖然他失敗了,但他們敬畏耶和華:他還說「我知道」。他知道什麼呢?他知道「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所以他就順服下來,肯讓水手把他拋到海裡,結果整個風浪就平靜了。

    如果我們繼續用這種方式來讀約拿書,一定會看見更多非常奇妙的對稱。這些乃是要告訴我們:神讓我們的一生充滿了驚奇和神跡;他用他的十字架和愛來干預我們、雕刻我們。這些愛的功課和愛的神跡,給了我們永遠美麗、永遠對稱、永遠平衡的印象,為的是要把我們帶到榮美的地步。無論從那一個角度來看,他的工作永遠是美麗的;我們會錯,但神卻永遠不會錯。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讀約拿書的時候,真是看見聖靈藉著這樣美麗均勻的對稱,一面是告訴我們他啟示這些事,一面藉著這樣的描寫,把聖靈在我們身上所要做的工作完全表達出來。

 

【這裡一點,那裡一點——鑰字分析】

以賽亞書廿八章10說到神的話是命上加命、令上加令…這裡一點、那裡一點。令人感到有趣的,就是神在約拿書裡面埋了很多重要的伏筆,也是這裡一點、那裡一點。初讀約拿書時,感覺到這裡會碰到一點、那裡會碰到一點;等到最後才發現,這點和那點是相應的,這點和那點是相連的;最後則是一幅最美麗的圖畫呈現在眼前。前面我們是從全面來看約拿書,以下我們要從零碎的角度來看。

在這卷書裡面,聖靈用了十二個很重要的字。這十二個字常常重覆出現,都是能夠和整個主題連起來的鑰匙,意思就是說:這些鑰匙能夠把約拿書完全解開。

在其它的書卷裡面也常看見鑰字;往往一兩個字就把整卷經書給解開了。但約拿書並不是這樣,約拿書是這裡一點、那裡一點,等到聖靈把它們整個結合起來,就給我們看見一幅非常美麗的圖畫;清楚感受到是全能的神親自主宰著我們。

我們一生的遭遇不就是這樣嗎?這裡一點、那裡一點。原來以為根本不相連的。但有一天我們要看見:這個遭遇和另外一個遭遇完全相連。從神的旨意來看,沒有一個遭遇是片段的,每一個片段都連到神的中心旨意裡。所以千萬不要忽略了神在我們身上的工作。可能明天起床後有一點(遭遇),明天下午又會碰了另外一點;但請記得,今天的一點、明天的一點,和十年前所遭遇的那一點,是彼此遙遙相連的。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神在我們身上有一個中心工作。

 

【⑴大(Great)

您可知道這一卷書裡面,那一個字出現的次數最多嗎?就是「大」這個字!一共用了十四次。在其它十一卷小先知書裡面,全部加起來不過了用了二十八次。因此在約拿書裡,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字,是一把非常重要的鑰匙。

「大」在本卷書裡,被用來形容很多東西:

第一,形容尼尼微城和尼尼微人。經上說;「尼尼微是極「大」的城…尼尼微人…從最「大」的到至小的…」(三35)因聖靈在他們裡面創造一個「大」的需要,後來才有「大」的悔改發生。

第二,但聖靈用「大」字的時候,特別是用來形容神在大自然界中的僕役。「萬事互相效力」,這萬事都不是小事,可能我們認為是小事,然而在神卻是大事。由以下敘述,可以看出聖靈如何形容神所使用那些大自然界中的僕役。

⑴第一章4小節說到「大」風,又說狂風「大」作。在原文的意思是大風暴。

⑵第一章17節說到「大」魚。

第三,形容水手們的反應——

⑴第一章10節說:「大大」懼怕。

⑵第一章16節說:「大大」敬畏耶和華。

水手們起初是大大的懼怕,但後來是大大的敬畏,聖靈在我們身上所作的工作也是這樣:一面叫我們怕,但最後是要我們敬畏神。

第四,這個「大」字也特別用來說到約拿的反應——

⑴第四章1節:這事約拿「大大」不悅。

⑵第四章6節:神安排一棵蓖麻…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

當約拿看見神的怒氣從尼尼微人身上轉開的時候,他就大大的不悅(用比較強調一點的話來形容,可以說他是大發雷霆);但是,但神叫他從苦楚裡得到解脫之時,聖靈上說:他就「大大」的喜樂。這真像我們的反應——一個屬「魂」的人,他的情感永遠是極端的,不是大大的不悅,就是大大的喜樂;這就顯示屬靈光景不平衡的情形。

    一個人大發雷霆、大大不悅,那表示什麼呢?表示這個人太「大」了。您可曾看見一個渺小的人大發雷霆?老闆、董事長大發雷霆,讓人覺得這個人真「偉大」啊!大將軍什麼時候讓人覺得他「偉大」?就是在他罵東罵西、大發雷霆、大大不悅的時候。

「尼尼微」原文的意思就是「神偉大的城」,那就是說:在神的眼光中,這個城太大、太大了。它的城垣上可以容三輛馬車並跑,此外如果用今日的汽車繞行城牆一圈的話,至少要一個鐘頭。而且城牆有一百英尺高,牆上分別立有一千五百個塔,塔高兩百英尺,每隔兩百英尺就有一個塔。而城中有十二萬個不能分辨左右手的小孩,就證明該城人口至少有一百萬人以上,可見這實在是一個「大」城。聖靈讓我們看到尼尼微城太大了,尼尼微人的需要太大了,因此我們看見尼尼微的悔改也是大的。

由以上的描述,我們即可知道約拿的難處在哪裡。約拿「太大」、「太大」了。他大到一個幾乎可以和尼尼微相比的地步。因為他覺得自己「太大了」,所以可以大大的不悅。而今,聖靈要做一項工作,就是要把這個「偉大」的約拿縮小。

馬太福音十二41,主說:「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這「大」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要從主自己所說的話來下定義。在約翰福音十四26,有一次主提醒門徒應當紀念他從前對他們所說的一切話,這是很重要的。例如在馬太福音十24,主說;「僕人不能『高』過主人」。但在約翰福音第十三章16節中記為:「僕人不能『件事大』于主人」。反過來說,主人永遠大於僕人。所以,這兩處經文,講的是同一件事。以下有一節經文可以為我們對「大」下個定義。路加福音六40說:

「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凡學成了的不過和先生一樣。」原文的意思就是指學生學成之後就和先生一樣。「學生不能高過先生」意思就是指先生是他的模型、標準,而學生乃是要被先生來成全的。為什麼要作主的門徒、作主的學生呢?為的是要被成全再成全,被成全之後就和主一樣;換句話說,我們就被模成神兒子的形象。

有許多人忘了為什麼要跟隨主,只記得撇下一切,為主受苦。然而,在被成全的過程之中,這些苦難是需要的;會流許多的眼淚,會有許多不為人知也不足與外人道的痛苦……都為著神的榮耀。雖然經過令人心碎的流淚穀和一些艱難的環境,但是仍能靠主的恩典勇往直前,因為知道有一天被成全之後要像主一樣。如此我們便可明白何謂先生大過學生,也就是先生作了學生的模型、目標、標準;這就是「大」的意思。所以「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的意思就是主比約拿更大,主就是約拿的模型。

我們的主在被釘十字架之前,該是一段很嚴肅的時刻,然而門徒們卻在爭論誰為大。吃逾越節筵席的那天晚上,主耶穌大概是故意不叫婢女站在門口替門徒們洗腳的。當他們進到房間裡,看見水在那裡、毛巾也在那裡,他們心想:婢女不在,現在誰幫我們洗腳呢?本來婢女是最小的,比他們中間任何一個都小,所以理當替他們洗腳。然而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最大,所以我看看你,你看看我,沒有一個人肯替別人洗腳。這十二個門徒裡面,有那一個人比猶大更小呢?論人格,沒有一個比猶大更卑鄙、更小人的,但是在他自己的眼裡,還自認為是最高、最大的。而這也就是整個約拿故事的開始。約拿太自大了,以致於神叫他往東,他偏往西去;他太大了,以致於神問他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他卻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這就是問題癥結的所在。

 

【⑵惡或災(Evil)

在本卷書裡,第二個用得最多的字是「惡」和「災」。這個字不管動詞、名詞一共用了十次。首先它是被用來形容尼尼微人,經上說:「他們的『惡』達到我的面前」可見尼尼微人是惡的。這是講到人的惡。其次在第四章6節:「耶和華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苦楚」這個字的原文和前面所說尼尼微人的「惡」字是同一個字。神為什麼用一棵蓖麻遮蓋他的頭呢?為什麼給他搭這樣好的「看臺」呢?因為要拯救約拿脫離他的「惡」。

由前所述,我們知道約拿和尼尼微人一般「高」,尼尼微人需要約拿去拯救他們脫離他們的惡,約拿需要神藉蓖麻來拯救他離開他的惡;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許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已蒙了很多恩典,直到有一天才發現自己的肉體裡面,真是缺乏良善;我們以為自己屬靈的程度已登峰造極,可以教訓別人……哦,這麼「大」的一個人,真是需要神的拯救以脫離「惡」!

第三點最叫我們吃驚了。在第四章1節:「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這節原文意思是:「這事在約拿看來是大錯!」這「大錯」是筆者個人的翻譯,委實不敢把原來整個意思翻出來,因為這「錯」

字在原文裡是「惡」的意思,所以你可知道約拿的膽子有多大,神所作的那事,在約拿看來居然是「大惡」!這是約拿書裡面第一次把「大」和「惡」連在一起。在約拿的感覺裡,神做了一件絕對錯的事,所以他勃然大怒了;這就是整個約拿書的癥結,也正是我們的難處。

我們相信神的慈愛,也相信他的大能,但是最難相信神的智慧。我們常覺得神好像做錯了事——這事怎能臨到我身上呢?這事怎能臨到我家人的身上呢?……在我們的眼裡,神好像犯了大錯一樣。約拿需要從這樣的光景中蒙拯救,就像在第三章,他拯救尼尼微人脫離罪惡一樣。約拿如同他拯救過的尼尼微城一樣:尼尼微的惡是道德敗壞,約拿的惡則在他膽敢判斷神的作為,神因此要把他從這個惡中拯救出來。

我們如果認識約拿的話,他有一百個崇高的理由,可以與神的吩咐背道而馳!但是但他落在自己的感覺、主張、意見和旨意中時,神要讓約拿看見,這正是他的惡。尼尼微人需要拯救,約拿也需要拯救。約拿覺得尼尼微人根本就不值得憐憫,然而照著約拿的本性,他同樣也不值得憐憫。如果約拿能夠蒙拯救、被寬赦,神當然能夠寬赦尼尼微人,因此神根本就沒有做錯事。這點我們一定要清楚。

總括以上各點,我們可以用兩句話來說:「我們看見了約拿式的尼尼微,也看見了尼尼微式的約拿。」瞭解並記住這兩句話,我們便是看見了尼尼微的命運就是約拿的命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披麻蒙灰,否則我們會「太屬靈」、「太偉大」、「太老練」、「太重要」了!神如何拯救尼尼微的惡,也要如何拯救我們的惡。但願我們在此學到這個重的功課。

 

【⑶拋(Hurl)

神為什麼拋給我們一個環境?為什麼神給我們一個難聽的聲音?給我們一個難看的臉色?你是否在看到一張晚娘面孔後,整個禮拜都像長了大麻瘋一樣的難受?不要忘了,不要問:「神啊!你怎麼給我看那張晚娘面孔呢?好像我欠她一百萬美金似的!」神是把這個晚娘面孔拋給我們,但我們不能把貨物拋到海裡面就算了,乃是要像約拿自己被高舉拋到海中一樣,要像主耶穌被憤怒的人群高舉,並釘在十字架上一樣,學習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背十字架就是打「岔」的記號,把我們整個人打「岔」了,直等到我們說:「我願意被拋在海中!」,果然,神把我們的問題結束在十字架上。

「天天背起主的十字架」這句話,不是單單指著出車禍說的,因為沒有那麼多車禍可出;也不是指著出麻疹說的,因為不可能出那麼多麻疹。乃是在我們的辦公室裡、在我們的家裡、在所有愛我們的人當中……,神每天不知道要拋給我們多少個大風,但那都是一個要把我們這個「人」拋掉的機會,好讓基督在我們身上更多的加添。這就是神在約拿身上所要做的工作。

 

【⑷安排(Appoint)

我們千萬不要以「丟貨物」來賄賂自己的良心。如果這個功課沒有學透,風浪是不會停止的;直等到有一天,我們滿足了神的心意,願天天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主,為每一個難聽的聲音來感謝主,為每一個難看的臉色來讚美主,說:「主啊!藉著這個機會,讓我發現自己已經不再是原來的自己,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我這個人老早就該釘在十字架了。」我們這個人應該被拋在海裡、應該被帶到死地、應該遭人白眼、應該被踩在腳底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習成為一個謙卑的人一個溫柔的人,才能夠變成一個忍耐的人。然後會看見一個奇妙的「安排」。神「安排」大魚、蓖麻,為著拯救我們;神「安排」了蟲、東風,為著審判我們。每次拯救都帶著審判,每次的審判都帶著拯救;這就是十字架奇妙的工作。

 

【⑸呼喊或求告(call)

有一個重要的字在本卷書中也出現了好幾次,就是「呼喊」、「求告」。第三章,神向尼尼微「宣告」,原文是呼喊。那個宣告就是宣告尼尼微的惡,也就是宣告我們的惡,結果人在苦難中就求告神了。所以我們聽見水手的求告(一14)、尼尼微人的求告(三8)、船主叫約拿求告,以及約拿自己的求告(一6;二2)。

 

【⑹懼怕(Afraid)

其次「懼怕」這個字也是很重要的。這字只出現在第一章。水手們起頭是懼怕(一5),然後「大大懼怕」(一10),以後是敬畏(一9),最後是「大大敬畏」(一16)耶和華。這是本書特有的表達方法,就是使用漸進擴展的語句,增強某些觀念。又如:第一章2節,第三章2節形容尼尼微大城,第三章3節,第四章11節均以這種筆法,繼續加強形容尼尼微之大。

 

【⑺回轉或後悔(TurnRepent)

在第三、第四章的尼尼微人並不懼怕,但他們需要什麼呢?需要「回轉」(三89)、需要「後悔」(三10,四2)。所以經上說他們轉離他們所行的惡道。很有趣的是,當尼尼微人回轉的時候,原文聖經說:「神就從烈怒中轉回並且後悔。」神的態度是跟著尼尼微轉變的。我們這些「約拿」跟尼尼微是一樣的,我們回轉了,神也就轉回了。這是多麼希奇啊!我們總要拒絕肉體的軟弱,離開我們的惡,

因為十字架跟我們的惡是勢不兩立的,只要我們回轉,神就跟著我們回轉。這實在是太榮耀的事,也是我們太不懂得的事。

 

【⑻逃(Flee)

此外,「逃」這個字在本卷書中也是很重要的字。第一章3節說約拿逃往他施;第四章2節說約拿「急速逃」往他施。這又是一個漸進擴展的描述。

 

【⑼下(Go Down)

還有一個「下」字。當神對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去。」結果他卻「下」到約帕(一3,中文作「上了船」),然後「下」到船裡(一3)、「下」到底艙(一5)、「下」到山根(二6);越來越低,這正是約拿的光景。

 

【⑽發怒(Anger)

「發怒」這個字不但描述約拿(149)也描述神(三9,四2),特別在第四章,講到約拿因為神不發烈怒而「大大不悅」(原文是大怒)。

 

滅亡或死(PerishDie)

「滅亡」或「死」在本書中也是很重要的字。船長(一6)、水手們(一14)和尼尼微王(三9)在「死」的威脅下向神求「生」。但當神垂聽了他們的禱告,將生命賜給他們之後,約拿卻向神求死。這又是一個反諷的例子。

 

愛惜(Pity)

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字,那就是在第四章1011節的「愛惜」。第10節說:「……你尚且愛惜!」誰愛惜什麼呢?約拿愛惜蓖麻,因為蓖麻為約拿遮蔭而使他「大大喜樂」。第11節說:「……我豈能不愛惜呢?」誰愛惜誰呢?神愛惜尼尼微人,因為尼尼微人如同浪子回頭,使父親「歡喜快樂」(路十五32)。

 

【萬事互相效力】

以上十二個鑰字,看來真是這裡一點、那裡一點,但當我們把它們連結起來,一幅美麗的圖畫就出現了。第一,我們看見神工作的物件,就是「大」尼尼微和「大」約拿,兩個都是大的。第二,神工作的原因在那裡?尼尼微的惡和約拿的惡,就是神工作的原因。第三,神工作的方法是什麼?就是「拋」掉。神把環境拋給我們,要我們把「自己」拋掉,這是十字架的工作。然後神藉著「呼喊」、「安排」,使人對他的工作產生反應。水手的反應是「懼怕」,他們不願死亡;尼尼微人的反應是回轉不致「滅亡」;約拿的反應是「逃」、「下」、「發怒」、「求死」。最後,我們看見神工作的最終解釋,就是那兩句話「你愛惜」和「我愛惜」。

    因著十字架的工作,約拿開始學習愛惜神所愛惜的。現在,他和神的方向不只是一致,而且有一顆像神那樣大的心。這真是神跡啊!如果要在聖經裡面找一個神變化人的例子,約拿就是最好的例子。這樣的人,他的心真能像神那麼大嗎?感謝主,神能做到他自己所要達到的。

每一件事情、每一個遭遇、每打一個噴嚏、每一次傷風感冒、每一次難看的臉色和難聽的聲音……都不是偶然的,都連結於寶座上神的旨意中,使得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讓我們能模成神兒子的形像。願神常對我們的心靈深處說話!── 陳希曾《與主同軛──約拿書剪影》

 

 

蓖麻樹的啟示(瑪歌)

 

從約拿書看同胞情感與福音使命

 

  不知道在你的心靈深處,有沒有這麼一片深邃敻遼的大海,你在這頭,上帝在那頭……

  不知道在你的記憶岸邊,有沒有這樣一份無以言喻的恐懼,促使你不斷地追尋與放逐……

出逃

  約拿來自拿撒勒東北的一個小村莊──迦特希弗,在那個偏僻的村中,散居著信奉各樣神明的人。作為一個虔敬的希伯來後裔,他深深感到這些假神的虛妄和幽暗。

  他為自己是上帝選民的身分而驕傲:亞伯拉罕的誓約、以撒的獻祭、雅各的夢境、西乃山十誡、曠野的長征、收復迦南……這些歷史事件,悠久而長遠地注入他的血液,成為他生命的全部。他的愛國情操,充滿他每個脈動。約拿覺得自己和每一個希伯來人都有一條共同的臍帶相連──他和他的民族,已經合而為一了。

  那時北國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世主政(793-753 B.C.),而以色列人民正飽受外族亞述人的威脅。亞述人兇殘好鬥,其名字讓所有聽到的人不寒而慄。約拿知道許多關於亞述帝國迫害以色列民的事,他的腦海裡,常常浮現無數希伯來人的幽魂,在亞述首都尼尼微城門前的骨骸堆上遊晃,溼答答的血水,悄悄流淌。閉上眼睛,約拿彷彿看到,一張張浮腫而悲戚的顏面,向他發出無聲的吶喊,哀求這位先知,為他們爭取公義。

  所以當耶和華召喚他,要他往東去邪惡之城──尼尼微,傳遞上帝的宣告時,他不禁血脈賁張、義憤填膺。他想:耶和華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若是亞述人果真悔改,上帝不就會饒恕他們一切的罪惡嗎?內心充滿掙扎和矛盾,約拿逃到地中海東岸,距離耶路撒冷五十五公里的港口約帕,搭上一隻駛往地中海最西邊的海港他施(可能位於現今的西班牙)的船。

  因為對同胞的一片深情,約拿寧可冒著觸犯上帝的危險,也不願做叛國奴。

大魚

  在亞述--巴比倫的傳說中,海的深處是凝滯著詭異和迷離的地方。相傳神祇巨大海獸力琺盛Leviathan),具有無限的能力,能攪擾大海,使其混亂翻騰。但是造物主在面對邪惡的力琺盛的戰爭中,將獲得最終的勝利。

  可是這一次,耶和華自己興起風浪。他讓海中掀起滔天大浪,使約拿乘坐的船隻動盪不止,甚至要破裂。船上的船主和船客,畏懼於海上突起的風浪,紛紛向各樣神明求告。當他們察覺出,約拿躲避耶和華是風浪的起因時,約拿懇求他們將他投入海中,免得連累眾人。結果真是令約拿難以置信:雖然他違背了上帝的召命,上帝還是再一次證實他掌管宇宙的權能──他不但平息了風浪,更準備了一條魚,成為約拿被拋入海裡後的拯救。

  三天三夜被困在黝黑而溼冷的魚肚裡,約拿深深感到自己的無助和渺小;他似乎開始能夠體會,神用無比的寬容和忍耐,挽回自己想要逃到地極的苦心。面對這位全能又全知的主宰,他想起自己以愛國為理由,堅持不聽從神的呼召,忍不住流下了羞愧的眼淚。救恩出於耶和華,是約拿在大魚腹中的讚嘆。上帝能夠使用任何自然和超自然的方式,讓一個頑固而叛逆的人,放棄他的反抗。經過這次出死入生的体驗,約拿雖然還是不願意改變對亞述敵對的態度,但是他決定順服神,履行先知的使命。

  夕陽將最後一道殘光洩入海中,巴勒斯坦的海岸餘輝閃爍。海面上平靜無痕,月亮珠玉色澤般的倒影晃蕩著。那條巨碩、令人駭異的大魚,已經消失在地平線的盡頭。約拿甩甩頭,拂開纏繞在頭上的藻草,在溫軟的微風中,辨識這幾天來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並且開始邁步,朝尼尼微而行。

恐懼

  拖著疲憊的步伐,約拿來到了位於美索不達米亞東北部的繁華之城──尼尼微(位於現今的伊拉克境內)。這座城是古代最特別的城市之一,它的內城建築在底格里斯河(Tigris)東岸,外有高大的護城牆圍繞,周長約八里。城牆的高度在二十五至六十尺之間,城牆前還有一條護城壕保護這城。按照外表看來,這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城池。這正像裡面居住的亞述人民,強悍而桀驁不馴。

  面對尼尼微的民眾,約拿以審判官的心態,傳達耶和華的信息:盡快悔改、棄絕惡行,要不然公義的上帝必會嚴厲懲罰,尼尼微這座城將會面對傾覆的結局。

  出乎約拿意料,尼尼微的人民,上至君王下至小民,甚至連牲畜都穿上黑色粗布麻衣,表示悔改、傷痛之心。而尼尼微王還端坐在爐灰之中,表示自己的絕望和無助。結果,神因為尼尼微人的悔改,收回原先要降的災禍。

  約拿簡直不敢相信他的眼睛。他的心中填滿了忿恨的火焰,恐懼和羞辱紛至沓來。他害怕尼尼微人懺悔回轉,博取了神的憐恤,希伯來這個民族將永遠在亞述帝國的陰影下生存,喪失上帝選民應有的尊嚴和驕傲。

  他想大聲嚎啕,更想質問上帝:為什麼以色列人民要飽受苦難?難道亞述人不該受到嚴厲的處罰嗎?公義到底存在不存在?上帝的應許難道是個謊言?約拿為自己潰爛不堪的信仰,感到困窘和失望。讓我死吧!他向上帝哀求。

蓖麻樹

  約拿在尼尼微城的東邊,搭了一座帳篷。坐在帳篷下,他想要看看那城的結局究竟是如何。對於民族的熱愛,如蛛網般纏繞他,鐫刻著他的靈魂,促使他急欲看到仇敵的覆滅。

  一棵闊葉的蓖麻樹,快速地爬上了他的帳篷,為他帶來蔭涼。約拿感到欣慰,心中也舒爽不少。

  沒想到第二天的早晨,一條蟲子竟然將這棵遮蔭的樹給咬死了。一陣來自沙漠的東風,帶著乾燥焦灼的熱氣,往約拿的頭頂吹來。在白晃晃的陽光中,約拿感到他的過去、現在、未來都在眼前慢慢地融化。他覺得自己的一生,像是一齣莫名其妙的荒謬劇。他彷彿看見自己被嘲笑的演出,所有冷熱苦樂的反應,都直刺他心靈深處,讓他痛苦難安。

  所以,他想,還是死了吧!如果上帝是這齣荒謬戲的導演,何不讓死亡吞滅一切?

  怵然之間,約拿感受到神慈愛的眼光向他逼視而來,像是空曠的原野裡,擊來一束閃光,使他無所遁逃。上帝對他說:蓖麻樹不是你栽種,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長出,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尼尼微大城里,不能分辨左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我又怎麼能不愛惜呢?

  約拿忽然領悟到,他對於同胞的熱愛,竟然變成了一個險惡的陷阱。深陷其中的他,不斷在陷阱內複製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以致那一腔熱誠的對象,成為他生命的一切,又成為他最終的偶像。這個偶像佔據了他的全部心靈,好像一個凌厲的桎梏,把他的滿腹情感,禁錮成腐朽的苦汁。

  清醒吧!上帝輕聲向他說:記得你在魚腹中,對我許過的願嗎?潔淨你的心吧,好用來承載來自天上的愛憐和啟示啊。

  作者為文化人類學碩士,現住美國洛杉磯。

 

 

約拿──一位失敗的大先知(陳南山)

 

經文:約拿書

  舊約聖經記載約拿的篇幅雖然不長,但是我們可以相當肯定地說,他是一位有過轟動事蹟的大先知。頭一個理由,因為他是真先知,信仰純正,呼召清楚。有很多先知是假冒的,他們對神認識不清楚,也沒有主的呼召就冒然奉主名傳講信息。約拿絕對不是這種先知。由第一章九節和第二章的禱告,就可以知道他信仰之純正。他對神的呼召也很清楚,清楚到一個地步,他必須逃到約帕,想乘船躲到他施去。

  第二個理由,約拿是一位敢作敢當的大丈夫。有些人作錯了事,儘量推卸責任,不敢承當。也有些人闖了禍,竟然怨天尤人,彷彿大家都錯了,卻害他來收拾。但約拿卻不是這種人。當他乘船往他施,在半路上風浪大起,他毅然起身而出,要求大家把他拋在海中,以平息風浪(一:12)。這種態度實在難得可貴。

  第三個理由,約拿有超乎平常的經歷。他被拋在海中,不單不死,倒過來在魚腹中渡過三日三夜的時光。這種死裏逃生的經歷,古今中外有幾個人有過﹖怪不得第二章所記載約拿的禱告是這麼的真誠感人。如果我們當中有人有過這樣的經歷,他的信心不單大得長進,在見證會上更是可以講得大家五體投地,口服心服,極為羨慕。

  第四個理由,約拿有很成功的事奉。尼尼微是極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但是約拿進城只走了一日,傳講的信息也似乎很簡單,可是整座城的人都悔改了(三:3-9)。上到尼尼微王,下到地位低微的奴僕都披麻蒙灰,在神面前誠心悔改。這樣成功的事奉,是別的先知,比方說挪亞,連想都不敢去想的。挪亞一百二十年的事奉,只結了七個果子,都是他自己家裏的人。在那四萬三千八百天的漫長歲月裏,挪亞根本沒有機會享受這種結果纍纍的喜樂。

  綜合以上所提幾個理由,相信沒有一個人會反對約拿是一位大先知。但是非常可惜,這麼一位大先知,竟然是一位失敗的先知,因為他不是討神喜悅的先知。這話究竟怎麼說的呢﹖

一.自欺

  約拿明明認識耶和華,那創造滄海旱地之天上的神,但是竟然想躲避神。一個人還逃避現實,不能擺脫自己的影子,那麼怎能躲避神呢﹖不單在活人的世界裏人不能隱藏自己,就是死亡也不能躲避神的監察。不單如此,一位清楚神旨意與呼召的人,想盡各種方法來躲避神,他心中怎能會有平安,他的道路怎能通達呢﹖

  很明顯的約拿是一位自欺的先知。可是非常可惜,聖經雖然已明載他的失敗以作後人的鑑戒,同樣的事件仍是層出不盡。今日仍有基督徒暗中犯罪,企圖欺騙神。今日仍有人口喊屬靈的口號,事奉的動機並不純正。也有人明明已蒙主選召應該全時間事奉,卻以諸般藉口推托敷衍,這樣的態度不是自欺,是甚麼﹖自欺容易,因為自欺已存心要欺騙麻醉自己的良心。要欺騙人這倒還容易,要欺騙神卻是萬萬行不通的。一位跟從神的人如果連這一點道理都不明白的話,那就怪不得心中的風浪,生活中的風浪至今未得平靜。

二.愛自己的民族,不愛神造的人

  一個人應該愛自己的民族,一個人如果不曉得盡自己的本份愛自己的民族,而大喊普愛,博愛那只是一個空洞的口號罷了。用另外一句話講,一個基督徒應該愛自己的民族,也應該愛世上每一個神所造的人,千萬不可因他們膚色,文化,教育,經濟能力不同而歧視他們。

  當然約拿有他的理由不愛尼尼微人。因為尼尼微人不單拜假神偶像,而且在戰爭中很是殘暴,與她相鄰的民族都喫過苦頭。再加上約拿是猶太人,是選民,為甚麼要向這些外邦的仇敵傳悔改的信息呢﹖

  約拿這樣的邏輯看來相當合理,但是如果再進一步去思想卻並不見得如此。因為神是萬國萬族之神,神愛世上每一個民族。猶太人選民的地位是為了萬民的救贖,因為救主要由這民族出來。猶太人應成為萬族的祝福,不是藉此而自大與人隔離。不單如此,如果約拿不肯向尼尼微人傳講信息,這些惡人就失去悔改轉變的機會。這樣世上的惡人不可能減少,義人不可能增加。更加糟糕的是,仇恨只能引起連鎖反應的仇恨,並不能除去仇恨。看來約拿還沒有搞清楚這些道理,怪不得當他到尼尼微傳講悔改的信息,心中卻是一點都不盼望這些人真的悔改得救。約拿的事奉沒有討神的喜悅,因為他的事奉並不是出於愛人幫助人的動機。

三.他溺愛自己,並沒有愛神

  由第三章四節,第四章一節,第四章六至十一節,可以知道約拿很不高興神不毀尼尼微城。這樣的心理不單是心懷仇恨,想一心報復,也是因為他愛惜自己的名聲,體貼自己,心理相當情緒化。愛自己是一件本能的事,實在來講一個人也當愛惜自己。但是正確的愛惜自己並不是溺愛自己,在真理中愛自己,為着更崇高的目標,為着天國的利益來愛自己。否則的話,一個信神的人與不信的人有甚麼分別呢﹖

  這個道理可用捨己,厭己兩個名詞來解釋。一個信神,愛神的人愛自己,因為他知道他是神所造,所寶貴的;神為他準備了救恩,神在他身上有計劃。為此,他愛自己,也願意為神,為真理對付自己,獻上自己。這個叫捨己。但是厭己的人,乃是心情悲觀,生活沒有目標,沒有衝力,自卑自棄的人。這樣的人沒有真的愛神,也不明白甚麼是愛己,這樣的態度就是厭己。約拿大約沒有落到厭己的態度,但是很明顯的他也沒有愛神愛己,當愛神而捨己的心志。難怪他放大聲埋怨:“我死了比活着還好。”“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四:8-9)他一點都不體貼神對尼尼微城這麼多的人,牲畜的愛惜。

  約拿是一位大先知,但是很可惜卻是一位失敗的先知。他一共失敗兩次。頭一次他失敗不肯去尼尼微城,後來去了,還是照樣失敗。願主憐恤我們,不讓約拿的失敗重復在二十世紀的信徒中間。

 

 

從約拿書探討城市宣教(施德清)

 

引言:

  這個世紀是個城市的世紀。

  自一九四五年以來,超過四億五千萬的人口移向城市。今日,兩個人就有一個住在城市,預測到公元二零二零年,將有四分之三的人住在城市,人類以驚人的速度變成“城市族群”。整個世界在城市化,也在國際化,因為城市是人種,文化匯合處。RogerS. Greenway(註一)指出:“在二十世紀的末期,城市已經變成基督教宣教的中心舞台。”雖然如此,仍然有不少基督徒視城市為罪惡的所在,而逃離城市。從歷史中我們看見,甚麼時候教會從城市移到市郊,甚麼時候教會的事工就從城市中沒落。因此我們需要正視城市宣教的事工。約拿書記載了先知約拿前往尼尼微大城宣教的事蹟,富有現代的意義。

一.上帝對城市的愛

  尼尼微是亞述帝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是亞述帝國多次的首都,當時是世界級的大城市。據約拿書所載,走完尼尼微城需三天的時間。根據考古的發現,尼尼微的廢墟位於現在伊拉克北部──摩蘇爾城的對岸。它曾經有很好的宮殿,精緻的藝術品,和宏大的圖書館。約拿書形容尼尼微的“惡”已經達到上帝面前,這“惡”包含所行的惡道以及手中的強暴(拿一:2,三:8-9)。尼尼微城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及對待敵人之殘暴而聞名,而其廟宇則經營淫業,其偶像崇拜往往與淫亂和邪術有關(參鴻三:1-4)。雖然這樣,上帝的心意卻是盼望他們回轉。打發約拿往尼尼微宣教。Roger S. Greenway稱約拿為第一位城市的使徒。雖然約拿起初逃避上帝的呼召(拿一:3),甚至後來在尼尼微城傳了道之後還是忿忿不平。然而上帝卻是用了他,使尼尼微全城悔改。

  約拿倒是期待此罪惡之城遭受上帝的審判,所以他坐在城外觀看,甚至生氣求死,上帝提醒他:“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拿四:10-11)。城市中雖然有罪惡,然而上帝卻深愛城市中的罪人,希望他們能悔改,轉離惡行。

二.城市是有希望的

  Roger S. Greenway指出尼尼微城之所以有希望是因為上帝,因為先知和使人悔改的聖靈臨及整座城市的緣故。Floyd McClung 也說:“像尼尼微城這樣光景的城市得以復興並蒙救贖的故事,能帶給我們激勵,因為沒有一座城市是上帝的救贖無法臨及的。”

  城市充滿罪惡,然而基督徒若逃離城市則未必合乎真理。無論我們是否與上帝合作,上帝都定意在城市中工作,祂救贖人們,救贖鄰舍也救贖城市。問題是我們像約拿一樣,於上帝的作為置身城外觀望?還是投身於上帝在城市的救贖行動中?

  Ray S. Anderson指出教會應效法基督,活在人群中。教會若從城市中逃離,表示她在為社會之魂的奮鬥中退卻了。城市的希望乃在乎教會是否在城市中活出光與鹽的生命。

 

三.城市工作者應心胸寬大

  約拿期待尼尼微城遭受審判是有原因的,因為亞述國殘暴不仁,是以色列北方的主要敵人。他們經常侵犯以色列北境的村落,因此以色列人極恨惡他們。他們可說是中東的納粹黨。約拿的祖國正活在他們的陰影下,他怎能讓這萬惡的仇敵逃離上帝審判的劫運呢?所以,激烈和愛國的約拿違抗上帝的命令,逃往他施。按人情來說,約拿是對的,然而上帝的愛是普世的,惡人悔改是治本之道。狹隘的種族主義只都攔阻人傳揚福音,約拿是這樣,如中國人排斥過去侵略他們的日本人也是這樣。城市中包含多元種族,城市工作者應以上帝的愛看待各民族,以寬闊的心懷服事人群。

四.城市在上帝的計畫中佔有策略性的地位

  上帝對尼尼微城的特殊關懷,不只是因為它是邪惡罪行的淵藪,更是因為它是極大祝福的源頭。祂選擇尼尼微城成為公義的模範。從君王到老百姓,從最大到至小的,都悲傷痛悔,轉離他們的惡行。復興從整個城市中展開。

  尼尼微城是首都,影響着整個國家。因此,我們若要使全國人都成為主的門徒,今日的大城市也是我們必須嬴得的。Roger S. Greenway指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為何大部分的宣教士被差派到深山野林及偏僻之地傳道,反而大城市卻是相對的被忽略?

  John Dawson說得好:“因着全球大量的城市化,城市宣教成了帶領百萬人口歸主的關鍵。基督徒新的宣教異象應集中在城市。若要使我們的國家歸向基督,就必須得着城市,因為城市是國家的重心,是國家精神的所在。”
  城市之所以在宣教的策略中扮演橋頭堡的角色,是因為城市是國家命運的決定者,它是資訊,商業,文化生活,政府機關的中心。城市的走向必然影響國家,如果我們計畫為主贏得國家,我們就必須向城市進軍。

結語:

  今日,我們是否以上帝的方式來愛城市?城市的希望在乎上帝,也在乎教會是否在城市中傳講及活出真理。華人教會若像約拿,抱着狹隘的種族的主義,將無法誇出一步,邁向普世超越種族,文化的宣教道路,此外,當我們提倡城市宣教時,並非有意漠視山地或鄉村,上帝愛世上每一個人,我們乃是要強調城市應是宣教戰略中心。今日,城市越來越趨向國際化,成為萬民聚集的地方。讓我們在城市中為主得着萬民吧!(太二八:19-20

註一:Roger S. Greenway,Biblical Perspectives on thecityREC MissionBulletin vol xii, No.3September, 1992, p.4.

 

 

從約拿書看尼尼微人的悔改(劉智明)

 

  讀過約拿書的信徒,相信皆認為尼尼微人的悔改實在是不可思議。因為約拿先知走了三分一的路程,祇輕描淡寫的傳禍音不傳福音,尼尼微竟然全城悔改,實在是人類歷史中一場最偉大的悔改,場面之偉大及人數之多,可謂空前,一百萬人悔改之場面,曠古絕今,以致很多批評學者皆認為尼尼微的悔改實在是一段神話式的故事,目的乃在喻道,而歷史上實在沒有這樣的事發生過。可是,既然我們相信聖經是神的話,當然也絕對相信聖經這樣記載,歷史上也必然確有此事。

  巴斯德在一本研究著作中指出,尼尼微人之所以會悔改,是因為約拿在魚腹的新聞可能傳到亞述,使亞述人驚奇,所以他們就信約拿的話而悔改。可是,這說法有可疑之處,因為約拿被大魚吞沒而再被吐出,船上的人不可能知道,聖經也沒有說到約拿大事宣揚,這故事是因為後來約拿書之成文,其他人才廣泛的知道,所以筆者認為這說法不大可能。

  最近有學者指出,在約拿往尼尼微城傳道之前的年間,亞述曾有二次的饑荒,又有一次的日全蝕,若這說法屬實,則在此之前,似乎神已經開始預備亞述人的心靈了,因為古代的人普遍的認為日全蝕是不祥之兆,饑荒也是神震怒的預告,所以亞述人可能已經開始慢慢的對上天的審判預先驚慌起來。故此當約拿進城宣佈說:“再過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就有很多人相信他的話。

  這說法也許有相當的可信性,因為神作工的法則,往往在事前已經先好好預備,然後才差遣先知往傳道,足見神不但愛以色列人,神也愛外邦人。宣教的歷史不是從克里威廉開始的,在舊約早已開始了,神愛世人不單是新約時代新創的真理;從最早的時候,我們已經看到神關心外邦人了!

  不過,日蝕也好,饑荒也好,我們不能忽略。一百萬尼尼微人悔改,是神在歷史上獨特的工作。我們看看悔改的情況,實在空前:

  1. 尼尼微人“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都悔改,這在一般社會中難見,我們時常看到小人物悔改,卻鮮有看到大人物也悔改。因為大人物太多包袱,很難悔改,而悔改要付上的代價不少。這裏我們看到這些大人物也悔改實在難得。

  2. 消息傳到尼尼微王耳中之後,連尼尼微王也悔改。若大人物悔改困難,一個帝王的悔改則更難,而且從聖經中看到這亞述王竟然“下了寶座,脫了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又吩咐通城的人都要悔改,實在令人驚奇,一個王竟然悔改得這麼認真!這麼透徹!

  3. 亞述王吩咐通城的人都要悔改,甚麼都不可喫,甚至連水也不可喝,不但人不可喝,連牲畜也不可喝,也要披上麻布,所以後來神勸導約拿的時候,說:“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通城的人要用真情求神不要降禍,連牲畜也要加入這行列,這種“表現”實在幽默,牲畜當然不知悔改為何物?為何要他們加入“悔改大串連?”事關亞述人希望神看在牲畜份上,饒他們一次也未可知?其實,當日的亞述人對待戰敗國的人及戰俘的狀況及殘忍程度,稱亞述人為“禽獸不如”也不太過份,他們會將戰俘釘在城牆上,也會將一些仇敵的首領的舌頭活生生的拔出來,也會將人捆綁,然後一塊塊皮割下來,所作所為實在殘酷至極。

  4.“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亞述人不但表面上悔改,實際上也願意行出來,亞述以強暴見稱,他們悔改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丟棄強暴。現在尼尼微王對症下藥的宣佈,要他們對付最要緊的一方面,這樣的悔改才見誠意,不是在無關重要的事情上改變而應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真誠悔改。

  5.“或者神轉意,使我們不至滅亡,也未可知…”亞述人希望能打動神的心,所以悔改的行動才有這麼大規模。

  這些悔改的情況,實在是神奇妙的工作。今天我們相信神還會在我們中間這樣動工嗎?求主再次在這世代動這樣的工。

  約拿傳道的情況也實在難乎其難。因為約拿竟然進入亞述人的城,以一個戰敗國的先知講這樣嚴厲的話,實在叫亞述人驚奇。“再過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因為在亞述傳這樣的信息,隨時隨地也可能被碎屍萬段,每一個尼尼微人都可能將他除掉,就地處決。

  再者,從約拿書的研究,我們看到約拿的傳道態度,似乎是不在乎他們信不信;實際上,約拿希望他們不信,所以,在尼尼微中,若有人想與他辯駁,他們會發現約拿甚至不想花時間與他們辯駁,祇一直的傳“再過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一個不管你信不信卻繼續傳講的先知,他的影響力不能小窺。今天教會講台缺少的就是這種不管你信不信我照樣傳的氣魄;今天很多傳道人都是喜歡講別人都喜歡聽的東西,卻不多講別人不喜歡聽的道,因為那些要人悔改的信息會被人反對,也多人起來與你辯駁。約拿不管別人聽不聽照樣傳,反而效果出奇。

  雖然約拿的心態不應效法,但卻給我們看見今天在講台上應當以怎樣的心態傳道:“這是神吩咐我傳的,不管別人信不信。我也沒有期待別人聽道之後給我甚麼,因為我沒有這個想法。”這樣,教會的講台就有力得多了。也更配被稱為神的僕人。

  神能使尼尼微人悔改,神能用約拿這樣的先知,主更能用我們。我們豈能自暴自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