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拿書第四章拾穗 【拿四1】「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 「大大不悅 ...... 發怒」:約拿眼見神不降罰與尼尼微人,大為惱怒。──《串珠聖經註釋》 人的屬肉體的性情不喜歡神向我們所不喜歡的人,特別是仇敵施恩。這是約拿不悅的原因。──《啟導本聖經註釋》 大大不悅,且甚發怒: 約拿認為神不應該不滅尼尼微,而赦免他們,甚至他還為此憤怒。他之所以持有否定態度,首先是因為他的狹隘性情,這促使他盼望以色列的宿敵尼尼微遭到滅亡。而且他在眾人面前預言了40天后尼尼微就會滅亡( 3:4),如今這番話竟成了謊言,這就大大傷及了他的面子和自尊。結果他不顧尼尼微獲救的大喜之事,只顧自己作為先知的面子,而大大發怒。 ──《聖經精讀本》 神不降災與尼尼微,是祂的恩慈,卻成為約拿生氣的原因。這裏作者又巧妙地以相同的字眼來描述,「不悅」也是「惡」或「災禍」的字。尼尼微作惡而遭致「災禍」,但是他們切實悔改,那「惡」(災禍)就不再臨到他們。他們的惡除去了,那惡卻在約拿身上,因為他大大的恨惡,當神的怒氣停止了,約拿的怒氣卻發作。──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大大不悅。這一節開頭直譯為“這是約拿的大罪”。第4章在人的不耐煩和神的忍耐之間做了鮮明的對照。約拿大對神的“後悔”(拿3:10)很生氣。神施恩饒恕悔改的尼尼微人,他非但不高興,反而因自私和罪惡的驕傲而發怒。他的預言沒有應驗,他覺得自己會被人看作假先知。名譽對他來說,比其亞述首都所有的靈魂都更有價值。他也可能推斷,由於這次預言沒有實現,在外邦人中神對於未來的預見就會受到懷疑。 甚發怒。約拿因神憐憫尼尼微人而生氣(拿3:10)。他自己悖逆的時候,神曾仁慈地饒了他的命,但當神向別人顯示同樣的仁慈的時候,他卻嫉妒了。──《SDA聖經注釋》 ●「這事」:可能指神要赦免尼尼微城或尼尼微城人的悔改。──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四1~3】約拿“發怒”(原文是:熱),因為他知道尼尼微人若悔改,神便要赦免他們,但他不希望這些以色列的仇敵得到赦免。“憐憫”。參看何西阿書二章19節的腳註。約拿寧願“死”,也不願意順從神這個滿有恩典的旨意。──《雷氏研讀本》 【拿四1~4約拿的怒氣】約拿因為神很輕易的聽信外邦人的安撫策略而感到憤怒。他因為雅巍居然就這樣發憐憫,覺得很難為情,並且認為神學上大有問題,因為這樣暗示雅巍可以被收買。尼尼微人會因此將雅巍與他們的神一視同仁。──《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四1~11】欲拯救人類的懇切之心: 約拿抱怨神竟然宣告要拯救尼尼微,便與神展開爭論,甚至要求神取走他的性命。為此神設法讓約拿認識到微不足道的蓖麻的價值,從而主張了拯救人靈魂的合理性。人類無法完全理解神所行的旨意,所以應該默默等待神的主權性行動,並讚美神榮耀的計畫( 詩37:7;
哀3:26)。 ──《聖經精讀本》 【拿四2】「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 約拿說出他先前不願往尼尼微城的原因。──《串珠聖經註釋》 神寬容悔改了的尼尼微城,顯明神對人的慈愛超越種族、文化和地域。──《啟導本聖經註釋》 我知道你是有恩典……: 約拿通過自己的叛逆和親身經歷的苦難,認識到神充滿恩典的性情。因此他懇求神取他性命的舉動並不是對神之主權的挑戰,而是不顧眾人性命的極其自私而衝動的行為,暴露了他的極端自私。由此可見,真正的信仰不是理性上認識神而是以投入全身心的生活,承認神的主權,完全順從神的旨意( 雅2:26)。
──《聖經精讀本》 約拿的觀念仍是以耶和華為聖約的神,祂與以色列是建立在恩典的關係上。神有恩典與憐憫,是信實的愛。神不輕易發怒,所以後悔不降所說的災。但是這樣的憐憫似乎不只在以色列,也在萬國。他應該認識神是普世的主,祂的關懷也是全世界的。 約拿似乎說,我既信這些觀念,也必會實行出來,那麼豫言尼尼微城傾覆的事,豈不是只成為一種威脅而已。神到時還是捨不得刑罰,使約拿的信息完全不能實現,這是一件非常難堪的經驗。──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約拿的反應近乎賭氣,就是不要神後悔不降災。──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四3】「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罷!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 約拿求死,似乎與以利亞十分相似。先知以利亞實在為打倒巴力的崇拜者疲於奔命。他很想繼續先賢者的遺志,除去異教的毒害,但是他也沒有成功,不如歸到他們那裏以死來了結。他求死的理由是「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十九4)。但是約拿只說:「因為我死了比活著更好。」約拿究竟不如以利亞,因為以利亞所作的,只有叫約拿更慚愧。耶和華拯救了約拿,但是他還是依然故我,沒有真正改變。──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約拿求死,這顯然是賭氣。──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四4】「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 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 約拿向神禱告時,為自己求死,神便如此反問他。就是提醒他,為尼尼微得到赦免的事情感到憤怒,是他狹隘的民族主義和選民意識所使然,是錯誤的態度。可見缺乏慈愛的禱告( 箴21:13)或出於情欲的禱告( 雅4:3)不僅得不到應允,反而會受到神的責備。 ──《聖經精讀本》 神先沒有責備他,只以問話促他省察。他在魚腹中,知道要感謝,現在卻沒有感恩的話。他知道救恩出於耶和華,神看重他的性命,他又怎可求死呢?神拯救他,為使他去拯救別人。他曾一度順服,往尼尼微城去。但是一看見那城的救贖,他又成為一個反叛者。神必須責備他,促他醒悟。神必須教導他,使他明白,但是教育的過程實在是艱難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神也沒明說或責怪約拿,而是要約拿好好想一想。 ◎其實神可以大發烈怒,按約拿所求的毀滅約拿,但他選擇接納與教育。──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四5】「於是約拿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裏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 用樹枝搭起的“棚”,約拿在這裏等候四十天,希望看見尼尼微城的毀滅。約拿忘了神曾赦免他的不順服。為何神不能同樣赦免尼尼微呢?──《雷氏研讀本》 「城的東邊」:約拿大概從西面進入尼尼微城,向東走,橫過全城。 「要看看 ...... 如何」: 顯然四十天還未完 (參3:4), 約拿要看看期限過後神會否毀滅尼尼微城。──《串珠聖經註釋》 約拿坐在棚內,等候尼尼微城的傾毀出現。──《啟導本聖經註釋》 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 約拿翹首等待尼尼微的滅亡。約拿渾然忘卻神的責備,愚蠢地期待著尼尼微的滅亡。這是因為他的頑固使他的屬靈分辨力日益遲鈍,以至於完全沒有領悟到神的旨意。他是一個自私的信徒,認為實現自己的意志比數萬性命更重要。 ──《聖經精讀本》 約拿出了城在外面,盼望那城最後終於傾覆,而他卻及早逃離,必有安全。他總是要以客觀的態度,來對待尼尼微城。 他為自己搭了一座棚,是用樹葉與樹枝編成的,在用字方面,作者可能蓄意使讀者聯想住棚節,因為住棚節的棚字也是同一個字的(Sukka,利廿三40-42;尼八14-18)。這樣從身體的需要來說,白天可遮太陽,晚上可免寒氣。但是他心理方面的好奇,還是要看看那城有甚麼情形會發生,最好還是到時傾覆,證實他先知的信息,看見神公義的忿怒。──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搭棚似乎是要渡過一段長時間,可能40天還沒過。──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四5~9 蓖麻與蟲】帶給約拿遮蔭的植物,用的是一個很通泛,形容瓜科植物的詞。如同大魚一樣,經文中的用語不足以作進一步的辨認。摧毀該瓜科植物的蟲很可能是蚜蟲一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四6】「耶和華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 “蓖麻”。其寬大的葉子讓約拿得以遮蔭,免受酷熱之苦。它快速的生長是神的作為。──《雷氏研讀本》 「耶和華神」:這裡合併了神的兩個名稱。 「蓖麻」:生長迅速的熱帶植物,高達三公尺(八至十英尺),葉寬蔭濃。 「救他脫離苦楚」:棚子大概很簡陋,約拿要有蓖麻的影兒遮蓋棚頂,才可涼快些。──《串珠聖經註釋》 “蓖麻”:一種大葉植物,長達三公尺,爬在棚上可遮蔭。──《啟導本聖經註釋》 蓖麻: 神作工使蓖麻迅速生長茂盛,以免約拿因暴曬而精疲力盡。約拿所享受的所有平安和安息都是神賜給他的,蓖麻暗示若沒有神的慈愛和恩典,人是不可能在這地上生存的。如果神只憑公義治理世界,在審判尼尼微之前應該先審判違背神旨意的約拿。 ──《聖經精讀本》 神安排一棵蓖麻,為補那草棚的不足,因為那棚不能使約拿避寒與避暑氣。神完全為約拿豫備保護的恩典。 蓖麻是在巴勒斯坦一種十分多的灌木,這是七十士譯本所定的,因為希臘文字義不甚清晰。有人照亞甲文譯為棕樹(Ricinus Communis: Palm-christ),大約在五、六個月之內可長八吋之高。有的以為是埃及的長春藤(Kiki)。約拿為這植物大大喜樂。身體的舒適使他心裏快樂,除掉他的怒氣。──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安排。希伯來語是manah 。 蓖麻。希伯來語是qiqayon ,一種未知的植物。有各種解釋。如蓖麻,黃瓜等。這棵植物奇跡地長大。我們不必將它認定為任何已知的快速生長的植物,儘管它可能是當地一種常見的植物,或許就是阿卡德語中的kukkānītu 。 苦楚。希伯來語是ra`ah ,是表示邪惡,不幸,麻煩和悲慘的常見詞。
約拿的苦楚主要不在肉體上,而在思想和心靈上的,源於他自以為正在蒙受的忿怒,屈辱和失望。──《SDA聖經注釋》 ●「蓖麻」:生長迅速的熱帶植物,高可達三公尺,葉寬蔭濃,爬在棚上可以遮蔭。 ●「脫離苦楚」:看後文大概是指酷熱的苦楚。 ◎「大大喜樂」:大概是因為他覺得神認可他或補償他。──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四7】「次日黎明,神卻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以致枯槁。」 神安排植物,原為約拿的舒適。現在為教導約拿,又安排蟲子,來咬蓖麻,以致枯槁。在表面看,這裏又有一項矛盾。神出爾反爾,既為恩慈的安排,又有毀滅的力量。在自然界許多也都是互相衝突的,蟲子比蓖麻小,卻比那植物有力,可以任意摧殘。那麼旺盛的生命,在短時間內就完全毀壞。 這裏雖譯為一條蟲子,可能是指一群,以單數來說明集體名詞,是那一類蟲子,一來就迅速破壞。神無非用這些作為實物教材(Object Lesson),促約拿醒悟。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考驗,看看約拿關懷的到底是甚麼?是誰?──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安排。見第6節的注釋。 以致枯槁。人類往往在新的歡樂日子快要開始的時候,遇到不幸或悲傷的蟲子,把希望變成絕望。──《SDA聖經注釋》 【拿四7~11】蓖麻的比喻: 神預備蓖麻給約拿,第二天又使它枯死,這是因為約拿不僅沒有感激神賜蓖麻讓他避暑,反而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安逸之中,也是為了使他明白尼尼微的數萬百姓和牲畜比蓖麻更寶貴的事實( 11節)。 ──《聖經精讀本》 【拿四8】「日頭出來的時候,神安排炎熱的東風,日頭曝曬約拿的頭,使他發昏,他就為自己求死,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 “東風”。以其灼熱而為人所熟知。──《雷氏研讀本》 「東風」:參何12:1注。──《串珠聖經註釋》 看一4注。東風來自沙漠,乾燥焦灼,多在暮春和早秋吹刮,熱風過處,草木枯萎(看賽四十7;結十七10;何十三15)。──《啟導本聖經註釋》 炎熱的東風: 這股風是從北非吹到地中海沿岸的熱風,它火辣辣的熱氣易導致中暑。它對農作物帶來毀滅性的災害。
──《聖經精讀本》 約拿沒有了樹木遮蓋,而現在又是熱風,使約拿更無法忍受。這東風似是沙漠的乾風,在陽光之下,更加炙熱,無法經受得起(這種風稱之為Sirocco是沙漠特有的)。於是他第二次求死,這次生氣要比第一次更甚。他撒野的情形幾乎無法收拾。他的怒氣與失望,就以這樣撒野作為武器,來對付一切,包括神。他的自我受了中傷(所謂Ego-Injury),就更加敏感,草木皆兵。──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安排。見第6節注釋。 炎熱的。希伯來語是charishith ,只出現在這裡。──《SDA聖經注釋》 ●「東風」:東風來自沙漠,乾燥焦灼,熱風過處,草木枯萎。 ◎約拿似乎還一直生神的氣。 ◎其所用的語氣和 4:3 一樣。──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四8 炎熱的東風】這裡的東風不會是稱作「漢辛」(h]amsin)或是「西羅科」(sirocco)的焚風。因為那樣太陽就不會是影響的因素。東風在巴勒斯坦是個問題,因為東方是沙漠;但是尼尼微地區東風通常帶來降雨。這裡是種特殊的東風(NIV 譯作「酷熱的風」),但該希伯來原文僅用於此處,因此難以確切理解。──《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四9】「神對約拿說:“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嗎?”他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 我發怒以致於死,都合乎理: 約拿不僅沒有明白神使他痛苦的原因,反而抗拒神的責備,觸犯了神的威容。他沒有去思想神使蓖麻枯死的用意,只看到炎熱帶給他的痛苦,而憤憤不平。他之所以如此剛硬,是因為心中充滿了自私。 ──《聖經精讀本》 神仍繼續忍耐,沒有明明責備,好似第一次一樣,依舊促他自省。這次神認為約拿發怒的理由更可笑,只為一棵蓖麻,比本來服事傳道的工作,實在微乎其微。但是約拿硬著頸項,居然與神爭辯起來。他自認有充分的理由,他要硬到底,決不妥協,絕不低頭,情願以一死來表白。──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神仍用 4:4 詢問約拿的話問約拿。 ◎這回約拿似乎真的發怒了。──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四10】「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 「一夜發生,一夜乾死」:形容蓖麻生長和枯槁的快速。 「你尚且愛惜」:約拿因一棵蓖麻枯槁而發怒,甚至求死,卻不愛惜尼尼微城內千萬的生命,只希望他們滅亡。──《串珠聖經註釋》 神教導約拿,用三項實物教材,以蓖麻為主,再有蟲子與炎熱的東風。現在詳加解釋給他聽。耶和華對約拿說:你愛惜這蓖麻,不過貪圖短暫的安舒。它對你到底有多少價值?你對它的需要,也只是一時的,沒有真正深切的關懷。你愛惜的其實不是它,而是你自己。 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你愛惜它,為它作過甚麼?你既沒有付上任何的代價,一夜發生,使你有過享受,一夜乾死,你也不可有甚麼閑話。你所得到的都是恩典,領受了,感謝,失去了,就心存順服,沒有甚麼遺憾,又怎麼可以發怒呢?──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拿四10神為什麼把他對尼尼微城的人的愛惜比作約拿對蓖麻的愛惜?】約拿之愛惜蓖麻子,不單因為這植物本身的美或香等等,更重要的是這棵植物之死亡對他來說是極之重要的。這就如神對尼尼微城的人的愛:不是因為這些人本身有什麼價值,而是因為這些人對神的心來說是極之重要——這個比方對約拿來說真是有極重要的啟迪力!對我們每一個基督徒來說,這思想也是何其寶貴!我們每一個人對永活的神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他所寶貝的。不管我們是男是女,是老是幼,亦不管我們是什麼種族膚色的人,他心中以為至寶的就是我們。不是因為我們有什麼好處,全是因為他的慈愛——這真是叫人心弦震動。——巴斯德《歸納性研經》 【拿四10~11】神使用蓖麻作實物教材,教導約拿以下重要的真理:若然約拿為了失去一棵非親手栽種的植物而難過是合理的,神向祂親手創造的尼尼微人表示愛與關懷難道是不合理的嗎?那裏若有“十二萬多”個小孩,人口必定有六十萬左右。“許多牲畜”。這是最後的一點諷刺,好象說:“約拿,即使你贊成數十萬人被滅絕,你不想想當中受連累的牲畜若也被毀滅了,那豈不是一種浪費嗎?” ──《雷氏研讀本》 神愛惜祂所造並且養活的人,不分種族、膚色,願意用各種方法促他們悔改歸向神。 “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可以指兒童,但也可指全城的人象嬰兒一樣,不認識神,不知應如何走人生的道路,需要有人去教導。神的慈愛且及於牲畜。神嚴厲斥責約拿和以色列人狹隘的利我主義。──《啟導本聖經註釋》 【拿四11】「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 「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三歲以下的嬰孩大多不能分辨左右;神以此比喻尼尼微人像嬰孩般無知,不認識真神和 的律法。 ──《串珠聖經註釋》 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 是指尚不能分辨是非的孩童,從屬靈角度來講,是指不能區分善惡的屬靈幼童。從平均人口比例來看,當時尼尼微的人口估計約有小孩的五倍左右,即60多萬人。約拿正是要求神毀滅這麼多的生命。──《聖經精讀本》 本卷書是以問話作為結束的。為甚麼要這樣呢?是因為聖靈要把我們帶到約拿書裏面,讓我們聽見神讓約拿聽見的話,使我們能夠反覆思想,然後知道這卷書原來是一本用來塑造我們的書。我們自己就是約拿書裏的主角。──
陳希曾《與主同軛──約拿書剪影》 尼尼微是大城,罪惡大(一2),面積大(三2),人口也眾多(本節)。姑且不論成年的居民,單論兒童,就有十二萬多人。除了大城中「至小的」(三5),甚至還有許多牲畜,都是神所愛惜的。 幼童是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申命記第一章三十九節:「不知善惡的兒女」。希伯來的思想,右手為善,左手為惡,所以右左指善惡。 有時善惡也未必指道德方面,也指實用方面(Pragmatic),好壞或合宜與否。牲畜,大概指家畜,或畜養的牛羊。牠們的生命是神賜的,也是神養活的。牠們因人的罪而在苦役之中。神也照樣捨不得將牠們滅絕。──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愛惜。希伯來語是chus (“惋惜”、“同情”)。見本章第10節。 不能分辨。有些人認為這是指小孩子還未能判斷哪一支手更有力,更有用。假定小孩子占人口的五分之一,尼尼微城就會有六十萬人。這一數字過於龐大,不符合這座古城的已知規模。如果把“不能分辨”理解為喻指不能辨別善惡的人,似乎更妥當。如果按字面理解,那尼尼微就包括周邊的地區。──《SDA聖經注釋》 ◎神的回答是要帶約拿從造物者的角度來看尼尼微城的人,跨過種族的恩仇。 ●「不能分辨左右手的人」:指兒童或指著全城的人像嬰兒一樣無知。不過從十二萬這數目看起來,後者較為可能。──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四11 尼尼微城人口】亞述學者估計尼尼微城是首都時的人口(城市中和周圍鄉村地區)約是三十萬,因此前面提到的十二萬並非難以置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