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拿書第一章拾穗 【拿一1】「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 “約拿”名字的意思是“鴿子”。 ──《雷氏研讀本》 “耶和華的話”:先知所說的乃來自神,祂是信息的來源和權威。──《啟導本聖經註釋》 耶和華的話臨到: 這是先知們所使用的傳統表達方式,表現了神啟示的傳達過程和先知所蒙的呼召( 何1:1; 珥1:1; 彌1:1; 哈1:1; 亞1:1)。
──《聖經精讀本》 先知名字為約拿,他是亞米太的兒子,既說出他家庭的出身,就不是無名小卒。根據列王記下第十四章二十五節,他是迦特人,是耶羅波安二世的時期。那他是北國人,而且在主前第八世紀,與何西阿(及南國的阿摩司)是同時代的了。況且那是在敘利亞強權逐漸衰微,亞述即將崛起的時代。「約拿」原意為鴿子,有的經學家將本書作寓意的解釋,認為約拿為代表以色列。因為以色列是愚蠢無知的鴿子(何七11)。這句引言也著重於先知與神的關係,因為先知的工作只是秉承神的旨意,來作成主的工。──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亞米太。源於希伯來語'emeth ,意為“忠誠”,或“真理”,亞米太只在這裡和王下14:25提到。──《SDA聖經注釋》 【拿一1 年代小注】由列王紀上十四25可知約拿是耶羅波安二世時代的一位先知,耶羅波安二世於主前第八世紀前半執政(見:王下十四章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一1~3】約拿拒命而逃:當時亞述與以色列為仇,約拿對亞述人恨之入骨,極不願見他們悔改蒙神憐憫(參4:2),於是抗拒神的命令,往相反方向逃去。──《串珠聖經註釋》 【拿一1~3約拿為何不肯去尼尼微傳道?】 答:我們查看聖經所記約拿的言行事蹟,得知他是一個神的忠心僕人,也是一個成功的先知。他所說的預言,也能準確的應驗,(王下十四24)。他的靈性看來雖有軟弱後退墮落跡象(拿一5,6),那是另當別論。實際上他是敬畏真神,曾在眾人面前作出美好的見證(拿一9)。當海浪翻騰危險臨到的時候,他毫無膽怯,滿有愛心,寧願揀選死以挽救全船人的生命安全,而使他們認識敬畏真神,並且禱告,獻祭,許願(拿一11,12,14~16)。他在深海的魚腹中,仍然晝夜迫切祈禱,以致得救,顯出何等大的信心(拿一17;二1~10)。最後複奉神命,前往尼尼微傳達信息,雖然不是出於甘心樂意,但總是盡了自己的職份,完成神所託付的使命。(拿三1~4;四1~4)。約拿既有前面所述這些優異之黠,是一位成功的先知,為何首次違背神命不肯奉差遣去尼尼微傳道,而想躲避逃往他施去呢?(拿一1~3)。其主要的原因,他是一個愛國的先知(拿四1,2)。他深知尼尼微是亞述帝國的首都,亞述為當時一等強國,是曾經入侵以色列的仇敵。深恐強鄰壓境,祖國要被滅亡。由於愛國心的驅使,他寧願看見神因尼尼微城人的罪而立施審判,以致毀滅,除去這些強暴之民,(拿三8)。不願看見他們因悔改而蒙神恩待赦免,所以他置生死於度外,不肯順服神命去那裡傳道,做了一次逃跑的先知。——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拿一1~16】先知的使命: 先知的使命是正確宣告神的啟示。尤其先知的人格是完全掌握在神的手裡,因此他的全部人生只能順從神的旨意。儘管如此,先知約拿卻不顧自己的使命,違抗了神的命令,拒絕到外邦去傳道。在當時,對這種行為或許可以作出合理的解釋,因為當時的以色列充滿了選民意識,排斥和蔑視外邦。但是他卻無視了神欲拯救全人類的旨意,在這一點上其過犯是無法推脫的。神並不放棄自己的計畫,因此追索約拿到底,彰顯超自然的力量切斷了約拿的退路。 這一系列的事件反映出如下真理:①神不會放棄自己的旨意( 羅8:31-39);
②神對人類沒有偏見,他喜悅拯救全人類( 約3:16); ③人逃不過神的眼睛,違背神的人更是沒有安身之處( 詩139篇); ④創造萬物的神主宰自然界的變化( 可4:39-41); ⑤只有神才能終極地解除所有災難( 詩73:28)。 ──《聖經精讀本》 【拿一2】「“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 “尼尼微”。位於底格裡斯河的東岸,距離巴勒斯坦超過五百英里(800公里)。約於主前700年,西拿基立設尼尼微城為亞述的首都。不過,約拿時代的首都是尼尼微以南約二十英里(32公里)的迦拉和包括尼尼微在內的部分綜合城邦(“尼尼微大城”;參看創一○11,12)。“惡”。包括拜偶像和對待戰犯的凶殘手法。──《雷氏研讀本》 「尼尼微」:位於底格裡斯河東岸,距巴勒斯坦約八百公里(五百英里),為當時亞述的首都(此城的建立見創10:8-11)。 這城當日大概與附近的城邑連成一大區域(參創10:11-12) ,要用三日的時間才可走完(見3:4), 堪稱「大城」。 「呼喊」:意即宣告斥責和警戒的資訊。 「惡」:亞述不僅敬拜偶像、邪淫缺德,更充斥著令人髮指的暴行(參鴻3章)。──《串珠聖經註釋》 尼尼微是當時亞述帝國的首都,位於今之底格裡斯河東岸。亞述人拜偶像,對待被征服的國家十分殘虐。中東民族無不對之憎惡。以色列國後來是亡於亞述(王下十七1~6)。 約拿可能不願意看見一個惡名昭彰的民族轉蒙神恩典,所以不順服神的命令(看四2)。──《啟導本聖經註釋》 尼尼微大城: 是亞述首都( 王下19:36)。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 指偶像崇拜、詭詐、強暴、搶奪( 鴻3:1)、極度的自私( 番2:15)、戰爭與掠奪、冷酷無情的人性等諸多罪惡蔓延在整個城市而激怒了神。儘管他們對神漠不關心,但神並沒有因此放棄他們,而是深深地介入他們的中間,阻止他們繼續墮落,並使被罪玷污的靈魂認識他是永活的真神、萬有之主( 創6:11-13; 18:20,21)。 ──《聖經精讀本》 這裏神的命令有三項:起來、去、呼喊。「起來……去」常含著緊急的用意,也是十分興奮的語氣。呼喊是宣告,是先知基本的功能,他好似先驅者,在前面呼喊,宣告重要的信息。神的命令一定要祂的僕人有行動的表現。 「呼喊」在亞蘭文譯本作「豫言」,說明這是先知的工作。在第三章一節「宣告」是同一個字。所以宣告或呼喊都是傳道,或宣講豫言,或宣講福音。 尼尼微大城是在底格裡斯河的東岸,原為巴比倫人所建立的(創十12及以下)。它是亞述的京城,或亞述大聯盟的會員國。這裏說這城大,也許指物質文明或財富,也指它的罪大惡極。──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他們的惡。那鴻說尼尼微是個“流人血的城、充滿謊詐和強暴”(鴻3:1;參第19節)。但這座城市不是毫無希望的。它還“沒有完全沉湎於罪惡之中”。 達到。這個詞及類似的詞語,曾用來描述洪水以前世界的罪惡(創6:5,11),以及所多瑪和蛾摩拉居民的罪孽(創18:20,21)。當時他們的寬容時期都行將結束。現在尼尼微的情況也是這樣(見但4:17注釋)。 我面前。參創18:20,21。神給每一個國家都記了帳。他們都有一個考驗的時期。神希望得到所有人的效忠,使各國都配合作執行上天的計畫。──《SDA聖經注釋》 ●「 尼尼微」:亞述首都,以色列東北800公里。 ●當日亞述與以色列是敵國,亞述常侵略以色列。 ●「呼喊」:宣告斥責和警戒的信息,公開宣告。 ●「作惡」:亞述敬拜偶像、邪淫。當時亞述充斥著令人髮指的暴行鴻 3:1-19 )。──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一2 尼尼微】尼尼微是今日庫雲吉克遺址(Tell Kuyunjik),位在伊拉克北部,底格裡斯河上游距波斯灣約六百哩處。主前第八世紀尼尼微還沒盡顯鋒芒。主前第七世紀開始的時候,西拿基立王以這個古老的伊施他爾女神宗教中心作為其首都,將其美化與擴張到約兩千英畝。考古學家成功的挖出西拿基立著名的「無可匹敵的宮殿」,有浮雕刻畫著西拿基立圍攻猶大的拉吉城。早自主前二千四百年起即由國王維護的伊施他爾神廟,也已經挖掘到。在約拿時代,它是亞述幾個主要的都會地帶之一,其周長略少於三哩。──《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一2 主前第八世紀前半的亞述與以色列】主前第九世紀,亞述對以色列構成重大威脅。以色列一直是西方聯盟的一份子,反抗撒縵以色三世擴張到地中海區的企圖(見:王上二十二1注釋)。主前八四一年,以色列王耶戶接受亞述的控管並進貢(見:王下十34注釋)。不過其後數十年,亞述國勢顯著衰敗,到耶羅波安二世的時候,已經數十年沒有與亞述為敵。──《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一3】「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下到約帕,遇見一隻船,要往他施去。他就給了船價,上了船,要與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 “他施”。位於西班牙南部,在直布羅陀附近,巴勒斯坦以西二千五百英里(4,000公里),而且方向與尼尼微相反。但沒有人能“躲避耶和華”(詩一三九7~12)。──《雷氏研讀本》 「他施」:這城位於今西班牙南部的海岸,距巴勒斯坦約三千二百公里(二千英里),與推羅城貿易頻繁(見結27:12)。 「躲避耶和華」:直譯為「離開耶和華的面」。這可以有兩個解釋: 1 斷絕與神親密的關係,不再作先知事奉 ;(參申10:8; 代下29:11) 2 離開神顯現、同在的地方(創4:14, 16) , 免得神的靈臨到他身上吩咐他說預言。 「約帕」:現稱雅法,是當日巴勒斯坦海岸唯一大港,離約拿家鄉迦特希弗約九十六公里(六十英里)。 「船價」:即船費。──《串珠聖經註釋》 “他施”:在今天西班牙西南岸,是當時世界所知道在西方可以到達的最遠地方。他施和尼尼微二城,一在巴勒斯坦西3200公里,一在東800公里,有若兩極。約拿逃往他施,真是南轅北轍。──《啟導本聖經註釋》 他施,約帕: 兩地均是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去躲避耶和華: 顯明了約拿錯誤的聖靈觀,約拿以為只要遠離聖殿所在的耶路撒冷,神的靈也就鞭長莫及,便逃往尼尼微的反方向他施。耶和華的面: 是神人同形同性論式表現手法,意指神的位格臨在,以及神所降臨並統治的地方等( 創4:14;
詩104:29)。對以色列來講聖殿就是神臨在並施行統治的中心,因此,此句可理解為聖殿。但神的能力超越可視空間,而且連肉眼所不能見的精神世界中,神也行施主權( 詩139:7-16)。神將使命委任給某一特定人物之時,同時也賦予他能夠擔負使命的能力和智慧( 書3:7-17)。因此即使神所交付給我們的是難以擔當的使命,也不應該回避。他就給了船價,上了船: 約拿將自己內心的不順從付諸於行動。可見人的惡念,終必會表現為行動( 創4:5-8),因此內心的惡念必被定罪( 太5:27-32)。另外,約拿之所以沒有積極回應神的呼召,與其說是畏懼任務繁重,不如說是他擔心外邦人的悔改,將會使以色列失去作為選民的特權,這是被極其狹隘的民族主義(Uitra-nationalism)和錯誤的信仰觀所局囿的行為( 4:2)。倘若約拿認識到神之所以特地揀選以色列,是為要以他們為祭司的國度( 彼前2:9),從而將福音傳到地極,就不會犯下如此愚蠢的錯誤。很多時候,正是這種狹隘的信仰觀造成了存在於基督教內部的宗派意識與特權意識( 林前3:3-9)。 ──《聖經精讀本》 「躲避耶和華」,是躲避耶和華的面。但是神是無所不在的,正如詩人說:「我往那裏逃,躲避你的面?」(詩一三九7下) 約帕是惟一的港口,是在埃及與迦密山之間的地中海海岸線的海港。「他給了船價」,船價一詞附有代名詞,是陰性的,指那船的票價。七十士譯本作「他的船價」,似較合理。背叛神,仍是要付代價的,而且是相當重大的代價。 他與船上的人同往他施。船上的人是外邦人,他原憎厭外邦人,現在卻夾雜在其中,主要的是逃避耶和華,離開聖地,耶和華居住的所在(參閱創四14;撒上廿六19以及王下十七20、23)。──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起來。約拿起身,沒有服從神,卻違背祂。他像那個青年的官,不肯讓自己意志順服於神的旨意(太19:21,22)。約拿像耶穌“門徒中有好些人”,認為神的命令“甚難,誰能聽呢?”所以像他們一樣,他覺得在這種情形下,至少不該“和祂同行”(約6:60,66)。先知沒有認識到,當神要人依照祂的旨意履行職責時,祂會賜給他們力量去承擔。神的每一條命令,都伴隨著實行的力量。先知錯在沒有“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見太6:33)。他不喜歡交給他的任務,要離開神的聖工。要不是神施恩干預,他可能會喪失自己的生命。 他施。一般認為他施就是古典時期西班牙南岸的塔帖蘇斯(Tartessus)。該城以其財富而聞名,與腓尼基城市推羅和其他地方進行大筆出口銀,鐵,錫和鉛的貿易(見結27:12)。約拿希望到那個遙遠的都市,逃避自己的責任,遏制良心的聲音。 躲避耶和華。直譯為“躲避耶和華的面”。這是不可能的事(見詩139:7-12)! 下到約帕。即現在的雅法(Jaffa),位於耶路撒冷西北約34英里(54.4公里)的海岸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是猶太人的唯一重要港口。所羅門的聖殿以及後來聖殿的重建所需要的木材,都曾通過約帕運往耶路撒冷(見代下2:16;拉3:7)。──《SDA聖經注釋》 ●「他施」:可能是西班牙的迪數或薩丁尼亞,離巴勒斯坦3200公里遠。 ●約拿所乘坐的船隻是腓尼基人的船隻。 ●「約帕」:當日巴勒斯坦海岸唯一大港。 ◎神要他往東他偏往西逃。──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一3躲避耶和華是什麼意思?】我們要用以利亞和以利沙的話來解釋它:「耶和華揀選你們站在他面前事奉他」(代下二十九11)。「躲避耶和華」又可直譯作「離開耶和華的面」。 「站在他面前」意思既是「事奉他」,「離開耶和華的面」意思就是「不事奉他」了。當「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他的意思就是主動地放棄他先知的職分和先知的地位,不願意負起向尼尼微人宣告神的審判和救法,免得尼尼微得救而以色列滅亡。這是他躲避耶和華的原意;我們要弄清楚這點才不至誤解本書之信息的。——巴斯德《歸納性研經》 【拿一3 他施】他施是當時所知最遠的地理位置。其確切地點不明,一般認為是在西班牙南部,然而也有人相信是北非的迦太基。但我們可以確定,那是一個地中海西部,以出口貿易著名的港口。──《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一3 約帕】約帕是今日地中海邊台拉維夫南方不遠處的港口,在埃及與腓尼基文獻、迦南文獻(亞馬拿泥版)中均有記載。在君主政體時代,它常受制於亞實基倫這個非利士城市。──《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一3 船】商船有各種大小,平均時速約二至四浬。所羅門的年代,到他施的船要三年才會返航。這樣大小的船,船員不到十二人,所載的貨物通常包括穀類、酒、橄欖油。──《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一3 船價】由此處的原文用語,許多學者認為約拿所付的金額,是包下整艘船供他使用。無論是否為真,這船價都是一大筆錢。──《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一4】「然而耶和華使海中起大風,海就狂風大作,甚至船幾乎破壞。」 掌握宇宙秩序的神,不但使風聽命,促使約拿聽差遣;也讓大魚(17節)、蓖麻(四6)、蟲(四7)和炎熱的東風(四8)一齊工作,完成祂拯救的旨意。──《啟導本聖經註釋》 神可通過大自然向人類啟示自己的旨意( 詩19:1-6),這就叫普遍啟示。這裡的大風可以說是神藉以指責約拿並使之歸正的工具( 詩135:7)。 ──《聖經精讀本》 狂風原意為「搖撼」,是一種震動的行動。在這種情形之下,「船」也人格化,因為原意為船自忖必會破碎。七十士譯本只作「危險」,船在極端的危險之中。這裏可能又是作者的用意,在風浪之中,連船都自感危險,而約拿卻麻木不仁。這裏就有尖銳的對比。──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大風。儘管約拿要躲開神,神並沒有放棄他。祂設法藉著“一連串的考驗和神奇的安排”,改變約拿的態度和行為。 請注意神利用簡單的大自然媒介來實行自己的旨意:大風(拿1:4),大魚(拿1:17),蓖麻(拿4:6),蟲子(拿4:7),風和日頭(拿4:8)。 幾乎破壞。可譯為“船以為會被破壞”。如果這樣翻譯,那就是生動的擬人手法。──《SDA聖經注釋》 【拿一4~10】海上遇險:神藉著狂風大浪及大魚(17)使約拿回轉。──《串珠聖經註釋》 【拿一5】「水手便懼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們將船上的貨物拋在海中,為要使船輕些。約拿已下到底艙,躺臥,沉睡。」 「水手 ...... 自己的神」:腓尼基的水手各有守護神,以便在急難時求救。──《串珠聖經註釋》 “自己的神”:異教的偶像和假神,在這場大風中一點也起不了作用。──《啟導本聖經註釋》 下到底艙躺臥沉睡: 約拿因犯罪而變得對屬靈的事反應遲鈍,加上他肉體上的疲勞,就未能聽到神通過大自然提示的聲音,進入了死亡一般的沉睡狀態,他的這種沉睡不是休息,而是因絕望和痛苦而感到空虛和自暴自棄。可見屬靈的麻木會使人陷入全人的空虛和困苦之中,而解脫的唯一方法就是仰望賜力量的神( 賽40:31)。 ──《聖經精讀本》 腓尼基是信奉巴力的,巴力是自然之神,他們希望他們的神明能施恩。但是他們的宗教是虛無的,禱告當然沒有功效。所以其次的行動,是將船上的貨物拋掉,減輕船的重量,但是船一輕,可能搖撼得更加厲害。信心失敗了,行為也無濟於事。所以他們在完全無助之情況之下。 在他們慌張中,走投無路,又搬運貨物,可能是穀物,在船艙內到處搬,這樣就發現約拿。他下到底艙睡覺。這用詞是亞蘭文,是指船尾的底艙,可見船有好幾層,他在最低一層。──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哀求自己的神。沒有說明水手的國籍和信仰。一些可能是腓尼基人,其它人則來自不同的國家,所以有不同的信仰。 貨物。希伯來語是kelim (“器皿”、“容器”、“用具”)。不能確定有沒有把貨物連同設備都扔掉。 底艙。希伯來語是yarkah (“背面”),常用來指最僻之處。 沉睡。希伯來語是radam (“打鼾”,“深睡”)。約拿沉睡的原因不明。 ●腓尼基的水手各有守護神,以便在急難中求救。──《SDA聖經注釋》 ◎問題:約拿為何會沈睡?甚至連船主都覺得奇怪?──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一5 各人哀求自己的神】守護神很少是呼風喚雨的神祇,因此,水手不會認為是他們自己或家族的神帶來這場風暴。古代世界的多神環境裡,人們都相信神的活動,但是要找出是哪個神、為什麼在作怪,那又是另一回事。 水手們呼求他們的神,希望他們的那個守護神能夠對那發怒帶來風暴的神,施展一些影響力。他們呼求救助,不是呼求悔改。越多人呼求越好,所以船長搖醒約拿,讓他也求告他的守護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一6】「船主到他那裏對他說:“你這沉睡的人哪!為何這樣呢?起來!求告你的神,或者神顧念我們,使我們不至滅亡。”」 一個異教徒竟要求神的先知去禱告!──《雷氏研讀本》 「求告你的神」:船主為求脫險,想盡方法,於是呼籲約拿也求他的神搭救。──《串珠聖經註釋》 船主對全船乘客、水手生命的關切,與約拿對尼尼微城中萬千居民生命的忽視,適成對比。他在艙底沉睡!──《啟導本聖經註釋》 外邦船夫們終於認識到自己為戰勝暴風雨所付出的一切努力盡都無濟於事。最後,他們決定依靠神。這是極其本能的反應如同剛出生的嬰兒尋找母親的懷抱一樣。這有力地證明了人類就是神的兒女和被造物的事實。
──《聖經精讀本》 「船主」原意為掌繩者,因為航海的船有許多繩索,用來扯蓬及控制船舵。「你的神」正如水手各人哀求他的神。但是這裏「神」字(「以羅欣」)是複數,或是指多神,因為外邦人是信多神的;或是指尊貴的主神(華麗的複數 "Plural of Majesty" 指神的權能與偉大)。 「顧念」或可譯為「思想」或「設想」,加上「為我們」,「為我們設想」確是顧念的意思。「不至滅亡」在七十士譯本作「拯救」,在亞蘭文譯本作「憐恤」。在涵義上相同。「或者」表明一種願望或可能。──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船主。直譯為“水手長”。“水手”一詞來自表示“綁”的詞根。該詞根派生出名詞“繩子”。雖然沒有明說,但可以斷定約拿答應了這個要求。 ◎看來船主也奇怪約拿的反應 1:6 ◎好笑的要求,不知約拿心中怎麼想?他原是要逃避神而今要求他求告神。 【拿一7】「船上的人彼此說:“來罷!我們掣簽,看看這災臨到我們是因誰的緣故。於是他們掣簽,掣出約拿來。」 把一些小石頭放在容器裏然後從中取出一塊的掣籤方法,是外邦人和希伯來人都常用的占卜形式(利一六8;書一八6;撒上一四42;尼一○34;徒一23~26)。──《雷氏研讀本》 「我們掣簽 ...... 因誰的緣故」:各人哀求神無效,外面仍狂風大作,於是想到有人可能得罪了本身信靠的神明,招致這場風暴,因而掣簽(參珥3:3注)找出禍首。──《串珠聖經註釋》 船上的人看這風浪是神的震怒與刑罰,因為這是極不尋常的情形。有罪才會遭致刑罰。他們想查究,惟一的方法是掣籤。早期以色列人也曾用這方法,掃羅查出約拿單犯了禁令(撒上十四42),箴言中有話說:「籤放在懷裏,定事由耶和華。」(十六33) 於是他們掣籤,掣出約拿來。這雖然不是高明的方法,卻仍顯露神的旨意,神甚至利用人不完全的觀念與作法,顯出祂的公義。這是神要將約拿暴露出來,使約拿不能逃避。──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掣簽。水手們覺得有人觸動了神的怒氣。神控制著他們審查誰是事主的方法,所以“掣出約拿來”。 關於掣簽的是非問題,見結21:21注釋。 ●抽籤與詢問是要查出降災的是哪一位神。──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一7~10 拈鬮】雖然拈鬮有時用來與神祇溝通,許多情況更像是擲硬幣,或抽籤。所以這裡抽籤並非用來決定誰該負責,而是決定誰要先說出自己可能對神明造成什麼冒犯。不難理解,沒有人願意打頭陣。拈鬮的時候,每個人拿出一個可供辨識的東西,然後放在容器中,抽出其中一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一8】「眾人對他說:“請你告訴我們,這災臨到我們是因誰的緣故?你以何事為業?你從哪裏來?你是哪一國?,屬哪一族的人?」 「你是那一國 ...... 的人」:這是要查出降災的是那位神,因當時各國各族有獨特的宗教,各拜不同的神祗。──《串珠聖經註釋》 「你是哪一國?屬哪一族的人?」哪一個國?實際上問他從甚麼地方來,「你的地方是甚麼?」這地方可指國家或國土的地理環境。「哪一族」實際是那一種人民,當然也包括種族。原來的問題是:「有關人民種族方面,你從哪裏來?」所以這一連串的問題,反映水手們困惑的心。也從他們慌張驚懼的心理,發出一些重複的問語。──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拿一9】「他說:“我是希伯來人。我敬畏耶和華,那創造滄海旱地之天上的神。”」 「希伯來人」:昔日以色列人向外族人的自稱。 「那創造 ...... 天上的神」:這稱呼表示耶和華不僅是一國一族的神, 的主權更遍及全世界。──《串珠聖經註釋》 約拿自我介紹的話,說明在這條船上的是外邦人,正是耶和華要施恩的人。──《啟導本聖經註釋》 希伯來人: 這是外邦人對以色列人的蔑稱( 創39:14;
41:12; 出1:16; 撒上4:6),也是以色列人向外邦人介紹自己時所使用名稱( 創40:15; 出2:7)<耶34:14,希伯來,希伯來人>。
耶和華那創造滄海旱地之天上的神: 約拿介紹自己所信仰的神是創造主,世界的統治者。這是他內心的告白,即耶和華才是這世間萬物的根源和守護者,是唯一真神( 徒17:24,25)。他之所以用這種方式介紹神,就是在承認自己得罪了神,並為了躲避神而逃亡。對神的正確認識是我們省察自己與洞察自身過錯的尺度( 何5:4)。 ──《聖經精讀本》 「希伯來人」是外邦人對以色列人的稱謂。這是一種特殊的種族,是與外邦異教的人有別。希伯來原意是「經過」、「過來」,他們是過來人,也許是指他們經過紅海得著神的救贖(Cross over)。 「我敬畏耶和華」,敬畏是分詞(Participle),有繼續不斷的行動之意。我一直敬畏神。這裏,「敬畏」不只是一種心理的狀態,也是指敬拜事奉。七十士譯本就有這涵義,甚至可譯為事奉主的,或主的僕人。譯者的用意是否在於約拿說明他的身分。但是看整句話,似乎只著重他的信仰,不在他的身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希伯來人。這是外人常用來對以色列人的稱呼(創39:14;40:15;41:12;出1:16;2:7;3:18;撒上4:6)。其淵源見創14:13注釋。 耶和華(Yahweh),神的名字(見本書卷一171、172頁)。“神”('Elohim
)和“主”('Adonai )是神的稱號。'elohim 常用來指假神(出18:11等)。Yahweh 則專指真神。 那創造滄海旱地。這是表達偉大真神的特徵之一(耶10:10-12)。 天上的神。見創24:7,但2:37,44。──《SDA聖經注釋》 ●「創造....」:表示耶和華的主權遍及全世界,非一族一國的神。 ●「希伯來人」:是以色列人對外邦人的自稱。──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一9 天上的神】約拿回答眾人的問題,僅指出他的種族淵源(希伯來),和他所事奉的神。最顯著的是他描述神是創造滄海旱地的天上之神──正是這樣的神能夠帶來此般風暴。──《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一10】「他們就大大懼怕,對他說:“你作的是甚麼事呢?”他們已經知道他躲避耶和華,因為他告訴了他們。」 「你作的 ...... 事呢」:眾人對約拿悖逆神的行徑感到驚駭。──《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看見風浪中的危險,感到懼怕(5節)。現在知道危險的原因,就更加懼怕了。他們說:你作的是甚麼事呢?這不是一種問話,而是一種譴責,也是在驚懼中的嘆息與呼叫。──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你做的是什麼事呢?這是驚叫,而不是詢問。──《SDA聖經注釋》 【拿一10 他告訴他們】他先前已經跟眾人說他逃避神,但眾人並不以為意──那是他自己的問題,可能也不是什麼希奇的事。眾人的恐懼大增,因為他們發現約拿逃跑躲避天神,將眾人陷入險境,落在約拿的神怒氣之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一10~14】水手埋怨約拿使他們陷入這種困局(10節),然而他們不想把他拋下海,惟恐自己被視為殺人者(13,14節)。──《雷氏研讀本》 【拿一11】「他們問他說:“我們當向你怎樣行,使海浪平靜呢?”這話是因海浪越發翻騰。」 翻騰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前一個字是「疾走」,後一個字是「搖撼」。前者是加重的語氣(Poel),而兩個字都是分詞,有繼續的行動。這兩個字放在一起,也有「越發」或「變本加厲」的意思。 「這話是因……」原文若有這涵義,是敘述者的描寫。但是原文中並沒有「這話」,只有連接詞「因為」。所以也可能是水手的話。他們看出情形的惡化,而發出這樣的呼喊:「我們當向你怎樣行?」──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我們當向你怎樣行,
他們認為約拿是唯一認識耶和華,知道如何彌補過錯的人。 海浪越發翻騰。這個希伯來語習語表示風暴越來越厲害。──《SDA聖經注釋》 【拿一11~16 我們當向你怎樣行?】水手的下一個問題是怎樣緩和神的怒氣。古人的宗教觀,很少以悔改的角度思考,因為神的動機難以辨明。他們所信奉的神既不注重德行,又反復無常,所以他們的怒氣可能根本就是戲弄人,或是霸道、幼稚的懲罰行動,因此信徒試著安撫眾神的怒氣。不同的神用不同的方式來安撫,所以他們詢問約拿。──《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一12】「他對他們說:“你們將我抬起來,拋在海中,海就平靜了。我知道你們遭這大風,是因我的緣故。”」 約拿承認暴風雨是因自己的過失而起,因此要求他們把自己拋在海中。這意味著痛悔的他把自己的生命交托給了神。所謂懺悔就是:①承認自己的罪; ②願意親近神( 路15:21)<路13:1-9,悔改>。約拿的自我犧牲精神是真愛的體現,看重鄰人的生命與益處勝於自己的益處( 約15:13)。 ──《聖經精讀本》 他本來想逃避耶和華,現在他必須面對。他為自己宣判,因為他承認這罪,他知道聖潔的神,有嚴厲的公正,他是無可逃脫的。 「你們將我抬起來,拋在海中」。「拋」字即第四節的「起」字,神在海中將風拋去。水手將貨物拋在海中(4、5節)。現在約拿必須被拋在海中。貨物拋在海中無濟於事。問題不在貨物,而是約拿。海要平靜,必須除去約拿,拋他出去,問題才解決。約拿要他們拋他在海中,並不是他替代他們受苦。他也無法逃避所受的使命。他只是願意承受後果,他必須接受刑罰。──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約拿似乎想救全船的人(外邦人)的生命。──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一12 將我拋在海中】眾人不願意聽從約拿的建議,因為他們相信眾神會保護他們的信徒。將約拿拋在海中等死,可能使他們受到約拿的神憤怒的報復。──《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一13】「然而那些人竭力盪槳,要把船攏岸,卻是不能;因為海浪越發向他們翻騰。」 「攏岸」:巴勒斯坦沿岸多有礁石,水手面對風浪時,通常寧願將船搖出海,也不願把船攏岸,以免觸礁擱淺;這次他們努力攏岸,大概是想把約拿送上岸去。──《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極力盪槳,照著原意,他們好似在海面上耕田一般,但是海不是地,怎麼拼命,也是徒然的。 他們推想,神不願約拿上船,還是回去,讓約拿回到約帕下船。船中沒有約拿,海上的風浪也可止息了。就問題的本身來處理,總比處死約拿,讓他淹死,葬在海裏好。但是人力到了盡頭,一切的努力與可能都無法解決。「海浪越發翻騰」是重複第十一節的敘述。真的照約拿所說的去做是下策,但是神看是上策,約拿也認清這一點。──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那些人竭力蕩槳。也許有人懷疑約拿的神是否要求採取如此極端的方式。 要把船攏岸。古時船隻通常是沿著海岸線航行的,故離陸地不遠。──《SDA聖經注釋》 ●巴勒斯坦沿岸多有礁石,水手面對風浪時通常寧願把船搖出海,也不願把船攏岸、以免觸礁擱淺。──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一14】「他們便求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們懇求你,不要因這人的性命使我們死亡;不要使流無辜血的罪歸與我們;因為你耶和華是隨自己的意旨行事。”」 水手們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惟有把約拿拋下海中。他們首先祈求耶和華不要向他們追討殺約拿之罪,因約拿並沒有得罪他們,以致他們非親手殺他不可(「不要使
...... 罪歸與我們」)。──《串珠聖經註釋》 不要使流無辜血的罪歸於我們: 船夫的這句話意指把約拿拋入海中並不是他們的意願,求神免除他們對約拿之死的責任。
──《聖經精讀本》 他們原哀求過各人的神,這樣的禱告完全沒有功效。現在他們從約拿的口中與他的態度中,認識耶和華。看海中的狂風,更知道神的大能。所以他們決定照約拿所說的來作。在沒有將約拿拋入海裏之前,先求神的憐憫,表明他們無意殺人。流人血的必受刑,他們雖是外邦人,也知道這公正的法則。經過禱告,流血的罪必得赦免(申廿一8)。 他們認識耶和華的權能。「你耶和華是隨自己的意旨行事。」神作甚麼都有目的,祂的心意定然行出來,決不遲延與保留。外邦人稱呼耶和華,是很特殊的情形。這是本書的特色,救恩是為萬民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可能眾人以為耶和華也是約拿的守護神,故不敢害其生命。── 蔡哲民《查經資料》 【拿一15】「他們遂將約拿抬起,拋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 這些事實表明遇到暴風雨的原因全在於約拿,也表明神並沒有追討船夫們把約拿拋到海裡的責任。因為整個事件都是按照神的旨意進行並成就的。與此相同,聖徒即便是生活在狂風凶浪大作的這個世界,只要徹底清除所有罪順服神的旨意,便能常享靈魂的平安( 約14:27)。
──《聖經精讀本》 「平息」原意為站著不動,完全到靜止的狀態。海對以色列人常是不可想像的、可怕的威脅,在本章內反覆提及。這裏似乎有兩種用意。海浪是神對約拿發怒的工具,因為約拿背棄神,海的威脅引發他覺悟知罪。海浪另外一個功用,是顯明神的大能,使水手們有敬畏的心。──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拿一16】「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華,向耶和華獻祭,並且許願。」 水手顯然已經相信耶和華(耶威,參看創二4的腳註)是真正的神;因此,他們向祂“獻祭”。──《雷氏研讀本》 「向耶和華 ...... 許願」:指這些外族人承認耶和華的能力,但不表示他們歸信耶和華。──《串珠聖經註釋》 船上的外邦人,看見約拿所見證的耶和華,能平靜風和海,覺得應該敬拜,遂向他獻祭。──《啟導本聖經註釋》 結果他們就從懼怕至敬畏(原文是同一個字,但意義即有極大的差別)。約拿的違命失敗,他不禱告的那種冷淡的情形,沒有使水手看為宗教的無益或信仰的空洞。相反地,他們所看的是神的能力,不是人的軟弱。所以他們只有敬畏地敬拜。他們敬拜的方式,是以色列傳統的形態:獻祭與立願。──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大大敬畏耶和華。這次神的大能在自然界如此明顯地表現出來,約拿的話又如此醒目地實現(第12節),難怪水手們有這樣的反應。 向耶和華獻祭。人們按自己有限的認識,做了他們認為最恰當的事。──《SDA聖經注釋》 【拿一16 獻祭】當海一平靜,眾人以敬拜回應。所獻的祭應該是素祭,在木船上不會用燒的,或許是投入海中。此處所指另有可能是他們返回陸地後所獻(因為所載的貨物已經投入海中,不再需要繼續往他施去)。──《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一16 許願】舊約和古代世界中許願通常與獻祭有關。舉例而言,水手可能許願要在此事的每週年紀念日向雅巍獻某種紀念祭。許願表示水手們經歷了某種神的能力。但這裡的經文並不表示他們放棄原來的神,接受雅巍的一神信仰。承認一位神的能力不等於停止繼續拜其他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拿一17】「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了約拿,他在魚腹中三日三夜。」 我們不曉得神預備那一種“大魚”,不過鯨魚和鯊魚都能把一個人吞下去。“三日三夜”不一定指七十二小時,可以是二十四小時的一整天,再加上前後兩天的部分時間。我們的主說祂也要被埋葬一段與此相同的時間。參看馬太福音十二章40節的腳註。──《雷氏研讀本》 「大魚」:學者對此頗多猜測,認為是鯨魚或鯊魚。 「三日三夜」:是約略的說法。約拿在魚腹三天仍能存活,實在是個神跡。在新約,耶穌引此事為 受死、埋葬和復活的預表(太12:40)。 ──《串珠聖經註釋》 “大魚”:希伯來原文和《馬太福音》十二40所用的希臘文都只說是一條大魚,沒有說明是甚麼魚。但作者不讓人將這魚和海蛇(摩九3)、“鱷魚”(賽二十七1)或海怪(伯七12;詩七十四13)混淆是很明顯的。有的學者猜測或為鯨、鯊之類。但重要的不是這條魚,而是約拿給拋進大海,卻能得神保守,出死入生。他經歷了死的滋味,才懂得神何以關切人的生,因而能作出二章感恩的禱告。 “三日三夜”:耶穌曾引用此事預表祂的埋葬與復活,祂在墳墓中三日三夜(太十二40;十六4)。這一段時期指的是第一和第三天的一部分和第二天全天。主基督禮拜五下午埋葬,禮拜天一早便已復活。──《啟導本聖經註釋》 大魚: 可能是海洋動物中的鯨魚或鯊魚之類的大魚,但無法正確地確定是哪一種魚。不過它也是神所創造的,而且可以肯定它非常巨大,因此使約拿可以在其腹中停留三日。三日三夜: 不是指72小時,而是希伯來文學表現方式的三天。人幾乎不可能在魚腹中停留這麼長時間還能存活,但約拿卻很清醒而完好無損地度過了3天,這是神的恩典。可見神的恩典是犯罪的靈魂免遭死亡的唯一道路。 ──《聖經精讀本》 叛逆的代價: 神雖懲罰自己的百姓,但不會永遠離棄。神雖然把違抗命令的約拿扔到了海裡,但他又預備大魚作約拿的藏身處。約拿就在神所提供的魚腹中待了3天,通過這三天他徹底反省了自己昔日的過錯,且終於深深認識到唯有神才能拯救他。通過神所安排的苦難,①聖徒可以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而盼望神的拯救( 詩51:1-3); ②痛悔自己扭曲了的生涯,在神面前確立正確的人生( 路15:21); ③進一步認識神(
伯42:2-6);④擁有更加成熟的信仰人格( 雅1:2-4)。因此聖徒不應該視苦難為抱怨的根據或絕望時刻。約拿在魚腹中待三天以及大魚又把他重新吐出來的事件預表了耶酥基督的受死和復活( 太12:40; 16:4; 路11:29),暗示神超自然的護理和拯救人類的堅定意志。
──《聖經精讀本》 神的恩惠就是生命,祂怎能任祂的僕人隨意滅亡,祂要救垂死的人。因此大魚成為神奇異的恩典,不但救約拿的性命,也保護他不受海浪的吞滅與困擾。 約拿在魚腹中三日三夜。在舊約常以三日為旅程。三日三夜在蘇默人(Sumerian)的神話裏,是去陰間的時間。在約拿的禱告中確曾提起陰間,那卻並不說明這有神話的因素。不過這三日三夜約拿所經歷的,確是從死裏得生,從陰間出來,到活水之地。最後由洋海至旱地,得著救恩,那是事實。當主耶穌提到約拿的神蹟,三日三夜,是豫言主在地裏頭,就更著實死亡的經歷。──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約拿書》 安排(manah) ,參但1:5,10。 大魚。沒有說明這條魚是專門為此造出來的,還是神利用了已經存在的、能吞下人的大魚。不必對此進行推測。我們不知道是什麼魚。希伯來語用的是類指的“魚”。《新約》太12:40提到這件事時,是用希臘詞kētos(“海怪“,與拿1:17七十士譯本相同)來表示魚的。英KJV版把它譯為“鯨”。 三日三夜。究竟有多長時間,引起了很多的探討,因為耶穌宣佈:“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太12:40)根據希伯來語的用法,這不一定表示整整三個24小時,即72個小時。關於這個問題,見太12:40注釋。在希伯來語和七十士譯本中,拿1:17是拿2:1。──《SDA聖經注釋》 【拿一17吞了約拿的大魚究竟為何物?他如何得知度過的時間?】 答:先知約拿因違背神命,于逃往他施的途中,狂風大作,般人危懼,約拿乃被水手投于海中(3-15)。「耶和華安排一條大魚吞下約拿,他在魚腹中三日三夜」(17)的時間禱告仰望主,終於得救從魚口中吐出來(二1-10)。這條大魚,在英文聖經中誤譯為鯨魚。其原文的意思,就是大魚或稱為海怪的。就實際上說,確有許多大魚足可吞下一人,如阿爾德氏G. C Aalolers(Problems Of Jonah)指出,有若干種巨大的海中動物,是能夠容易的把一個成人吞下。經上所記的大魚,想必會是一種抹香鯨,在地中海裡確能遇到它們的。這種大魚並不像其他鯨魚那樣,只具有狹窄的喉嚨;而其他類別的鯨魚,也不生活在地中海裡。由此可知,吞了約拿的大魚,大概是屬於抹香鯨那一類吧! 關於約拿被幽閉在大魚的腹內三日三夜的記載,如果這經上的原意,是要我們按照字面去理解的話,可能就不見得是約拿本人所計算出來的。因為他在魚腹中不見天日,即使頭腦清醒,也無法計出這段時間來。這裡三日三夜時間的分曉,一定是由水手們告訴他的。從另一方面看,三日三夜可能是從另一段不太長的時間大約的講法(參三4,書二16)。總而言之,本書所著重的是一個神跡的出現,證明約拿的使命是神給他的;若沒有這樣驚人的神跡出現,尼尼微人一定不會注意約拿的信息(路十一30);而這樣的神跡,更是基督三日後復活的預表,被主所注重而親自引用的(太十二39,40)。――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拿一17 大魚】經文記載約拿被一條「大魚」吞下──大概是最通泛的敘述。沒有證據顯示那到底是專門名詞的魚或哺乳類,因為希伯來文用這個詞形容任何水生動物,因此無法辨識是哪一物種。雖然研究可以找出地中海區常見物種的食道大小,經文堅持神直接介入,表示我們不應該期待那魚是常見的凡物。 古代世界的信仰中,大型海生動物代表渾沌的力量被創造之神在創造時馴服。這裡一如往常地將雅巍描述成全然掌控海生動物,這魚不過是聽命行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