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珥书第二章拾穗 【珥二1】「你们要在锡安吹角,在我圣山吹出大声。国中的居民,都要发颤;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将到,已经临近。」 呼吁祭司吹角示警(参尼4:18),因神的审判已临近。 「圣山」:即锡安山,指耶路撒冷(南国的首都)。──《串珠圣经注释》 作者在本章生动且详尽地描写蝗灾,把它引用到“耶和华的日子”上,指出神在祂预定的时候要施行审判,但人若肯悔改,神的恩典和怜悯是人得救的盼望。 “吹角”:灾难迫近示警。“圣山”指耶路撒冷(锡安山)。──《启导本注释》 吹角是吹奏一种牛角,是弯曲的形状,吹角的音调不同,是一个警报的声音。所谓「大声」是那种拖长的尖锐的响声,使人易于识别。「临近」与「将到」连在一起,也是以西结书第七章七节所强调的。西番雅书第一章十四至十六节也是因耶和华的日子带来最后的审判而发出吹角的声音。诗篇第九十八篇六至九节,也论世界受审判,而以吹角为首先的警报。──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锡安。既指耶路撒冷,也指耶路撒冷所在的山(见诗48:2注释)。 吹。1-11节进一步描述“蝗虫”所引起的灾难(见珥1:4注释)及其特征(珥2:4)。 角。希伯来语是shophar ,用公羊的角制成的喇叭,用于发信号。 耶和华的日子。见珥1:15注释。由于耶和华的大日正迅速临近,宝贵的宽容时期剩下已经不多了,神的教会应当从灵性的昏睡中警醒,谦卑悔罪。许多锡安山上的人满足于自己的属灵造诣,自觉“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启3:17)。其他感觉缺乏的人,要么太懒散不愿意悔改,要么等待晚雨来弥补这种缺乏。这些人都需要锡安山的守望者吹角唤醒。现在是依然施恩的日子,正好进行彻底的悔改,洁净心灵中的一切污秽,使恩典在心中充分地工作。详见第14节注释。──《SDA圣经注释》 ●「吹角」:在古代战争,吹角是为激起战斗意识,要攻击敌人之信号。吹角也作为警告敌人来袭的用途。 ●「圣山」:就是指「锡安山」。──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1~11】蝗虫的侵袭被视为“耶和华的日子”(即灾难时期)之军队入侵的预尝(1节)。蝗虫在将来的意义,可指启示录九章1至12节所形容的魔鬼蝗虫,或指北方的王的入侵(结三八15;但一一40)。巴勒斯坦在敌人入侵之前好象伊甸园那么荣美,其后却变成旷野(3节)。跟第10节所描述的相同(或类似)灾祸,也在启示录六章12、13节和第八章12节有所预言。──《雷氏研读本》 蝗灾的警号:本段对蝗灾的描述生动细腻,但不易办明这是另一次蝗群的侵袭,抑或等于1章已发生的那次 , 作者只是在此复述,加强语调来唤醒在罪中的百姓。──《串珠圣经注释》 【珥二2】「那日是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好像晨光铺满山岭。有一队蝗虫又大又强;从来没有这样的,以后直到万代,也必没有。」 蝗群飞来日为之遮。黑暗无光也是审判大日苦难的象征。蝗群落在山岭间,多而且密,啃食作物,万翅齐振,仿如闪耀晨光一片!作者说蝗虫之强大以后永无,使人想起主基督说到的大灾难,是“后来也必没有”(太二十四21)。──《启导本注释》 「黑暗、幽冥、密云、乌黑的日子」:描写神审判的可怕,以及蝗群拥至遮蔽天日的情景(参出10:15)。 「晨光」:原文可译作「乌黑」。 「山岭」:大概指耶路撒冷以北的山峰,蝗群有时从北部越岭而来(参20)。──《串珠圣经注释》 这里如阿摩司所叙述的:第五章十八、二十节「那日黑暗没有光明。」「不是幽暗毫无光辉么?」出埃及记第十章二十二节描写因蝗灾而有的黑暗。神的显现在火中、云中及幽暗中(申五22)。那时山上有火焰冲天,并有昏黑密云幽暗(四11)。所以那大日来到,也会有这样的情形(参阅诗九十七2上)。 在乌黑的情形下,又为甚么有晨光铺满山岭。原来那是指一批人群,好像山岭上的晨光,也有以为是蝗虫受阳光之反射而似光耀。事实上乌黑(shehor)与晨光(shahar)字音十分近似。这里是指蝗虫。这样的蝗灾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实在是非常的情景。这真是神极大的刑罚,是咒诅临到以色列人。最后的末事,在耶和华的日子临近的时候发生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好像晨光」一词(NIV;希伯来文 s%ah]ar;RSV、现中:好像黑暗,s%a{h]o{r,是不必要的修改)是指阳光在蝗虫翅膀反射的亮眼光芒。如同晨光与黑暗交战,一束束光芒穿透厚黑的虫堆,在耶路撒冷群山投下威严的光亮。昆虫再次比作人(参一16),并且以更夸张的措词,强调灾劫的空前与绝后。——《丁道尔圣经注释》 晨光。希伯来语是shachar ,意为“天亮前微红的光”。寓指入侵的“蝗虫”军队布满天下。 有一队蝗虫(原文作民)又大又强。见珥1:6注释。 从来没有。见珥1:2注释。──《SDA圣经注释》 ●「黑暗....乌黑」:这些形容词都是表达「黑暗」的意思,描述蝗虫来袭时遮蔽阳光的样子。与 番 1:15 后半段用法一致。摩 5:18,20 对耶和华的日子也有类似的描述。 ●「晨光」:可能指蝗虫有如阳光普照般铺满山岭,或者形容阳光洒在蝗虫双翼上闪闪发光,有如晨光照耀。也有可能描述蝗虫大批来袭,遍满大地,如同晨光那样,先在东边地平线出现,然后布满全地。 ●「一队蝗虫」:原文是「大量的、许多的民」。 ◎在描述蝗虫时,采用「民」这个模糊的字眼,是因为约珥的观点和言语都有一种弹性,它不受一般的时间观念所限制,所以不论是现在的事、不久将来、长远的将来,都被约珥浓缩在一个小小的时间胶囊里。重点是在这里约珥借着蝗灾宣告神审判的临近。这种威胁不但预表将来的审判,对当时的人有更现实的意义:蝗灾可能毁灭生活中极重要部分--迫使人们饥饿和死亡,因此约珥呼唤他的人民赶紧悔改。──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3】「他们前面如火烧灭,后面如火焰烧尽;未到以前,地如伊甸园;过去以后,成了荒凉的旷野;没有一样能躲避他们的。」 蝗虫一到即把农作物及植物吃光,如火烧尽灭绝。 「伊甸园」:象征富庶与祝福(参赛51:3; 结36:35)。──《串珠圣经注释》 “伊甸园”为人类未堕落前居住的乐园。蝗虫来前地面美丽如伊甸园;蝗虫飞过,变成草木不生的荒野。蝗虫象一团火,爬到那里,烧到那里,地变成教徒!──《启导本注释》 火是象征着蝗灾,也表征旱灾(一19)。所以蝗虫破坏在先,好像前面烧灭一切的火。跟着就是干旱使地上余剩的树木也一同除去。前后的毁灭是可怕的。前面与后面,可指人们在灾害之中,走头无路,进退维谷。 伊甸园是最丰饶之地,土地肥沃,所以果木丰盛,但终必荒凉,好似旷野一样。伊甸与旷野成为极尖锐的对比。 没有一样是可以躲避的,在战争中避难(士廿一17;撒下十五14),但是一切后路都已堵塞,使人无法逃脱。当耶和华的日子来到的时候,人想逃脱,也是不可能的事(参阅摩五18-20,九1,二14、15;赛二10-21,十三14-16;结三十6-9;番一8-13)。──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如火。蝗虫所过之处,好象被火烧光。 伊甸园。象征出产丰富(创2:8)。──《SDA圣经注释》 ●「伊甸园」:是神为亚当和夏娃造的第一个居所( 创 2:8 ),此处用作形容大地受破坏前的美丽。 ●「躲避」:「逃脱」、「被拯救」。──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4】「他们的形状如马,奔跑如马兵。」 「形状如马」:蝗虫的头部像马。 「奔跑如马兵」:形容蝗虫行动迅速。──《串珠圣经注释》 这是以蝗虫来描绘战马,虽不甚相似,却在敏捷与毁坏性方面也不无相同之处。「马」是一个普通的用词,指一般的马,但「马兵」是指战争时的马。两者在此处必是同义字,都是指敌国的军力,特别威武,尤其在奔跑沙场的威势中(伯卅九2)。在第七节还再重复。以马喻为军事力量,在以赛亚书屡次提说(赛三十15、16,卅一1),也常指远方来的外邦(赛五26-28),尤其是指北方来的仇敌(耶六22、23;参阅耶四13;结卅八4)。──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如马。蝗虫的头像马。见启9:7节,用蝗虫比喻前进的骑兵。 马兵。希伯来语是parashim ,也指快跑的马。蝗虫动作迅速,像奔跑中的马。见出10:4-15注释。──《SDA圣经注释》 ●「形状如马」:这边是说或许是因为蝗虫头部的形状像马,或是像战马一样整齐有序的行列前进。可参考 约 39:20 将马的跳跃比做蝗虫的跳跃,或参考 启 9:7 蝗虫行动时的沙沙声像战车的声音。 ●「马兵」:指「战马」或「骑战马者」。 ●「马....马兵」:以战马来描述蝗虫的敏捷和破坏力。──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4~5】蝗虫的形状好象马,动作迅速如“马兵”。响声如大军压境,来势汹汹,群山不能阻挡。──《启导本注释》
【珥二5】「在山顶蹦跳的响声,如车辆的响声,又如火焰烧碎秸的响声,好像强盛的民摆阵豫备打仗。」 「响声」:大概是指蝗虫飞行拍翼的声音。──《串珠圣经注释》 蝗虫成群搧翼的嘈音,可喻为战车奔驰的响声(参考启九7、9;似与这里所描述的十分相近)。作者再以另一幅画面与音响来描写,火烧干草,发出燃烧的声音,如众军士准备出战的嘈杂声音相似。「强盛的民」可能指敌军,也必指最后的争战之恐惧情景。好似耶和华自己发动的,正如耶利米书第六章二十三节描述的一幅战场的图画,这万世战争的豫言,始终成为一种威胁,是先知特别强调的。──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车辆。见第4节注释。参启9:9节。蝗虫群前进的声音比作车辆前进的声音。 如火焰烧碎秸。这是蝗虫袭击和吞食植物的声音。──《SDA圣经注释》 【珥二6】「他们一来,众民伤恸,脸都变色。」 蝗虫或强盛的军队一来到,众人必惊惧以致伤恸,好似妇人受产难之苦一样,作者以此形容耶和华的日子来临的情况。以赛亚书第十三章八节:「他们必惊惶悲痛,愁苦必将他们抓住。他们疼痛,好像产难的妇人一样,彼此惊奇相看,脸如火焰」(参阅结三十16)。仇敌来自北方,也有这样的现象(耶四31,参阅五3、22)。耶和华显现的时候,人颤抖,地溶化(诗九十六9,九十七5)。这真是大而可畏的日子来到的情况。──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变色。希伯来语是pa'rur ,按一些权威人士的解释,指激动时的表情。还有人认为指蝗虫所引起的恐怖使脸色变得苍白。七十士译本译为“每张脸都黑如锅”。──《SDA圣经注释》 【珥二6~9】蝗群进侵,无孔不入,既把田间的农作物吃光,夕进入屋内「搜掠」可吃的贮粮(参出10:6)。──《串珠圣经注释》 【珥二7】「他们如勇士奔跑,像战士爬城;各都步行,不乱队伍。」 「城」:原文作「墙」。──《串珠圣经注释》 敌人来侵犯,不是乌合之众,却极有训练,井然有条,秩序完好。勇士与战士应是同义字(三9再提说),在迅速中而不混乱。这里是否仍以蝗虫为喻呢?箴言第三十章二十七节曾形容蝗虫,「没有君王,却分队而出。」似很有秩序。 「各」不仅在本节,也在下一节。各别的在整体中仍守秩序,所以毫不紊乱。这似乎值得一提,因为在历史的结局之前,神的安排,甚至在历史事件每一个细节,都有神的计划,使人看清,不敢随意轻忽,必须儆醒起来,有高度的警觉,等候大日的来到。──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珥二8】「彼此并不拥挤,向前各行其路;直闯兵器,不偏左右。」 「兵器」:代表防御设施;有学者译作「西罗亚池之通水道」。 「不偏左右」:或作「通行无阻」。──《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的队伍始终不乱,谁也不会碰到别人,挤来挤去,或争先恐后。有这样好的秩序,这样整齐的部队,行军必十分有效,因为大家都不会阻碍,就更加迅速,勇往直前,无法抵抗。 「拥挤」也译为离开队伍,他们不会擅自离队,保持完整。他们有兵器的负荷,却仍继续往前,毫不懈怠,足见其精神之所在。──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拥挤。直译为“不推挤自己的兄弟”。 直闯兵器。或“扑向(或扑入)标枪”。任何武器都伤不了他们,阻止他们前进。──《SDA圣经注释》 ●「直闯兵器,不偏左右」:原文不容易翻译,可以翻译为「直闯敌人防御,并不停止」。──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9】「他们蹦上城,蹿上墙,爬上房屋,进入窗户,如同盗贼。」 「孴上城、蹿上墙」:或作「在城里乱闯,在墙上奔跑」。──《串珠圣经注释》 蝗虫不但吃尽田野的草木,连屋里的食物也不放过;爬窗越户,锐不可当(参出十6)。──《启导本注释》 他们的行动十分敏捷,很快就深入住宅地区,古时窗户没有玻璃,所以在开口处容易闯入。在每句话都似以短句作为顿挫的音响,于是韵律越转越快,直达高峰,使效果更为有力,读者的恐惧更加深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蹦上城。希伯来语是shaqaq(冲去)。可译为:“他们向城冲去。” 进入窗户。古时的窗户不是玻璃的,所以入侵的蝗虫没有障碍。──《SDA圣经注释》 【珥二10】「他们一来,地震天动,日月昏暗,星宿无光。」 「地震天动」:大概是蝗虫在地上禆集吃食时所引起的错觉。 「日月 ......
无光」:见2注。这也是末日情景的描绘。──《串珠圣经注释》 蝗虫来袭时的“地震天动,日月昏暗”,只是人的感受。主基督审判大日,天象会有真正的惊人变动(看太二十四29)。──《启导本注释》 「他们一来」,在第六节已经有这样的语气。他们一来,也指祂来,就是耶和华来了。自然界现象就有显著的变动。耶和华的日子一到,似乎又回复混乱的情形(参阅耶四23-26以及鸿一5、6),地震天动,指天地都要颤抖。──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地震天动。要与第11节联系起来理解。这里描述了耶和华大日时的自然界现象,不可能是蝗虫所造成的,除非用的是夸张的语言。虫灾的生动描述只是用来说明耶和华的日子所降到犹大的灾罚(见珥1:4,15注释)。 日月昏暗。参赛13:9-11,摩8:9。耶稣曾说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将会出现在耶和华最后的大日(太24:29,30)。约珥所聚焦的耶和华大日,似乎已临到以色列人(见珥1:4注释)。耶稣所解释的,则是耶和华的日子将会如何来临。因为神的旨意正在通过教会实现。──《SDA圣经注释》 【珥二10~11】这利害的蝗灾是神的作为,是耶和华日子临近的先兆;先兆既是这样利害,更何况在这日子本身,人怎能忍受得住呢。──《串珠圣经注释》 【珥二11】「耶和华在他军旅前发声,他的队伍甚大。成就他命的,是强盛者;因为耶和华的日子大而可畏,谁能当得起呢?」 「军旅」、「队伍」:指蝗群听命于神。──《串珠圣经注释》 先知把蝗虫描写为神的“军旅”,听祂的差遣,就象列邦听神使用一样(赛十5~7;耶二十五9)。到那日,神的军队要象蝗虫一样出动,消灭仇敌,除了转向神,无人能幸免。──《启导本注释》 提到军旅,是补充第二节「又大又强」好似蝗虫般的军队。所以这里再重复,「队伍甚大」。「成就他命的」尤其强调他们顺从祂的命令,不如说他们是应验了耶和华借着先知所传的话。「命」原意为「话」(参阅耶一12)。神所发动的,不只是世上的列邦(6节),也是宇宙的万象(10节),甚至耶路撒冷。最后提到「强盛者」是指大而可畏的神,祂的日子也是大而可畏的(参阅番一14;玛四5及珥二31)。 这也是玛拉基书的论调(三2)。没有人可以逃脱这无可抵御的敌军。在目前的灾情下,耶和华的日子早经历代先知宣告,现在必须实现了。最后的问话不只是修辞的,甚至是实际的。人们必须面对。──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军旅」:正如以赛亚视亚述人( 赛 10:5-7,13:4 )、耶利米视巴比伦人( 耶 25:9,43:10 )为耶和华所用的器皿,约珥视蝗虫为耶和华的军队。 ●「强盛者」:「强大的」、「大量的」、「为数众多的」。这里既然指蝗虫,应该用「数量多」的意义。 ●「成就他命的是强盛者」:可以翻译为「成就祂命令的不计其数」。 ◎这段最后的问句,自然是要引向「没有人可以当得起」的结论。──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12】「耶和华说:“虽然如此,你们应当禁食、哭泣、悲哀,一心归向我。”」 「虽然如此」:原文应作「现今虽然如此」,表示还有挽救的希望。──《串珠圣经注释》 「虽然如此」似应放在前端,不是耶和华说,而是「虽然如此,耶和华说……」情况虽然恶劣,但在无望中仍有盼望,因为耶和华的话来到,使人有一条出路。 「禁食、哭泣、悲哀」是真正悔改的态度,这样才算「一心归向神」。「归向神」是悔改的动作,他们转离神的审判,转向神的拯救(参阅摩四6-11;何三5,十四1;耶三10,廿四7)。归向神,就是重新面向神,这是一心一意的,或说是全心一意的,包括思想与意志,也是整个人格。──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归向。希伯来语是shub ,意为“回归”。 一心。参申4:29;耶29:11-14。只有真正悔罪,才能避免迫近的灾罚。──《SDA圣经注释》 ●「一心归向我」:「全心归向耶和华」。──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12~14】劝百姓各自从“心”里悔改。这心包括知识和情感。──《雷氏研读本》 【珥二12~14悔改的邀请】早些时候,约珥警告人们,耶和华的日子即将来到了;现在,正是这位耶和华,默示豫言的主,祂开始向祂的百姓发出邀请,要他们离开罪恶的道路,归向独一真神。而先知自己鼓励的话随在后面,是基于以下不寻常的理由:因为上帝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并且对祂的百姓有丰盛的慈爱。审判是百姓倔强、反叛的结果,他们坚决拒绝归向上帝;这常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要公义的上帝消除祂的愤怒,只有当他们悔改归向祂,走信心的道路。他们甚么时候悔改,上帝也要『懊悔』;那就是说,祂将要止息愤怒和审判,并再一次施行怜悯。当这种情形出现之时,正常生活的祝福也将重新恢复起来,百姓也将有足够的供物,献给耶和华作各种感恩祭(14节下半)。——《每日研读丛书》 【珥二13】「你们要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归向耶和华你们的神;因为他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 「要撕裂 ...... 衣服」:撕裂衣服是束上麻衣前的举动,表示悲痛,但忧伤痛悔的心才是神所看重的。 「后悔不降所说的灾」:不表示神变幻莫测和失信,只是显出先前提出的警告备有宽容的条件。──《串珠圣经注释》 单是外表上“撕裂”衣服示衰没有用处,一定要有彻底的内心的悔悟(“撕裂心肠”)。神的恩典和怜悯是人得救的盼望(看出三十四6~7)。──《启导本注释》 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是希伯来式的说法,意谓内心的悔意远比外表的伤痛重要,因为外在的表现可能不是出于真心。撕裂衣服往往是大祸临头的表示(创三十七29、34;王上二十一27;王下十九1;斯四1)。心是做出道德与属灵决定的所在,应该优先面对处理。邪恶的念头也是在那里酝酿滋生的。撕裂心肠的意思是「改变整个心态」,结果就像诗篇五十一17所说的忧伤痛悔的心,以及十章16节与耶利米书四4所说的受过割礼的心(参吕译)。——《丁道尔圣经注释》 撕裂衣服,再披上麻布,是举哀的动作。这里并没有禁止举哀的动作(结廿四16-18)。这里的原意作:撕裂心肠,不要只撕裂衣服。只有空洞的礼仪,后果是不堪的(耶四4)。约珥这里所着重的是,各人对神的态度,必须重新在思想与意志上纠正。 关于神的后悔,当然不是指祂意志的改变,祂决不会出尔反尔的。但是祂情绪的伤痛,不忍将刑罚降下,这是祂的性格。祂是有恩慈的神,看顾世人(出廿二27)。祂的怜悯,好似父母对儿女的眷顾,关切无助者在危险之中。「不轻易发怒」是指祂长期抑压怒气,站在远距离,只抽一口深长的呼吸。有丰盛的慈爱,是表明自动的和善,经常说明需要的人,使对方能有信托的心,完全依靠。──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你们要撕裂心肠。犹太人撕裂衣服是表示极为伤心,说明他遭遇了可怕的灾难(创37:34;利13:45;代下34:27;耶36:24)。但也有可能这种悲伤的外表并不说明他内心有悲痛。所以吩咐百姓要避免虚假,而撕裂心肠。 有恩典、有怜悯。见出34:6,7;尼9:17。 后悔不降所说的灾。关于神的后悔,见创6:6注释,撒上15:11。如果在品格上有了所要求的改变,责罚就没有必要了(见耶26:3;拿4:2)。祈祷并不会改变神的意念。“在祂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1:17)但是祈祷会改变恳求者自己(见但10:13注释)。一旦应允祈祷的条件达到了,神就会赐下丰富的福气。──《SDA圣经注释》 ●「要撕裂心肠,不撕裂衣服」:表达神希望百姓的悔改不只是仪式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有恩典...有丰盛的慈爱」:这是贯穿整本旧约圣经的主要信息。 出 34:6-7
拿 4:2
诗 86:15 诗 103:8
诗 145:8 。 ●「或者」他转意:原文是「谁知道」。 ◎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应当反省我们的国家或团体是否有得罪神的地方,痛悔归向神,如同以西结所说的,作个防堵破口的人。 ◎由此处经文可见,神是有恩典,有怜悯的,只要我们回转归向他,他的心意是有可能因而改变的。然而这个神当下心意的改变,在衪永恒计划里仍然不变,因此衪的后悔与世人的后悔有所不同。──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14】「或者他转意后悔,留下余福,就是留下献给耶和华你们神的素祭和奠祭,也未可知。」 即使以色列悔改了,她也不能假设神自动会给她祝福(象我们经常作出的假设)。──《雷氏研读本》 「留下余福」:这是指中断了的献祭(1:9, 13)得以恢复;神与人的和好同时带来物质上的祝福(参申7:13)。──《串珠圣经注释》 “留下余福”:人悔改,神使田园复苏,因灾荒而停止了的祭恢复。人因神的慈爱重享生活幸福。──《启导本注释》 「或者」这是带着希望的情怀,也在于祷告者存谦卑的心,深信神的怜悯。神既不轻易发怒,祂的转变就不是不可能的了。祂的转变在于人的转变。耶和华对外邦人有怜悯,不降所说的灾(拿三9)。对以色列人,也必施恩,留些逃脱的人(拉九8)。现在留下余福,还赐予谷物新酒与油(申七13,十六10、15、17以及该二15-19)。他们生计没有断绝,就有力量献上素祭与奠祭。他们仍可继续敬拜,神仍是圣约的主,救赎的恩典仍会施予。──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转意后悔」:「回转发怜悯」。「后悔」这个词有「怜悯」、「后悔」、「遗憾」、「悲伤」的意思,这里选「怜悯」比较合乎上下文。神的后悔不降灾,在旧约中有许多例子,最有名的是约拿书的例子(拿 3:10 )。其他出处有 出 32:14
撒下 24:16 耶 18:8
耶 26:19
摩 7:3
代上 21:15
诗 106:45 。──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15】「你们要在锡安吹角,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严肃会。」 吹角不只是发出警报,警戒众人赶快逃脱或应战。这次吹角,是好似节期的宣告,要招聚众人来守礼仪,再以禁食与严肃会表明切实悔改的心迹。现在逃避的不是耶和华,而是逃向耶和华,以祂为避难所,为保障。──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角。见第1节注释。──《SDA圣经注释》 ●「吹角」:这一次的吹角不是警告的意味,而是呼召所有的百姓聚集。──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15~16】祭司要宣召全国所有百姓禁食痛悔。 「吹角」:与本章1节不同,是宣告的意思(参利23:24)。 「新郎出离 ...... 内室」:新郎通常享有权利毋须出征及办公事(参申24:5),也不宜禁食(参可2:19), 但到了这紧急关头,新郎与新妇都要取消宴乐,参加举国的禁食。──《串珠圣经注释》 此处“吹角”为召集百姓禁食、祈祷(看一14注)。男女老幼都要在神面前哀恸悔改,就连因新婚可免服兵役的新郎,以及享受新婚欢乐的新妇都不能例外(参申二十四5)。──《启导本注释》 【珥二15~16悔改的行动】先知清楚知道,单单邀请人悔改是不够的,必须有悔改的行动表现出来,藉以激励他们真实的悔改。因此祂再一次要求锡安吹角。这一次吹角不是警告一支神秘的军队临近(见二1),而是呼召百姓聚集,宣告一个严肃的国民大会。 这个国家(经文中只用耶路撒冷居民的称呼)现在召集了一个公众的大会;在会上宣布禁食,因为这次会议将要产生和决定公开的悔改行动。借着行洗濯之礼,百姓人人自洁;外表的清洁表明内心有清洁的愿望。所有的人都要出席这次会议,包括长老(中文圣经译作『老者』──译者注),他们是百姓的领袖;还有孩童和吃奶的婴儿,他们也被带来参加。他们虽然难以对国家面临的危险,负任何责任,但是他们的将来却与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就是那些新婚的,他们似乎比别人更有理由不出席会议,然而却都参加了;因为他们有没有希望成为未来的丈夫或妻子,完全取决于这次严肃会禁食的结果。——《每日研读丛书》 【珥二15~17】呼吁百姓在“严肃会”中全民悔改,这是没有人可以得到豁免的,即使婴孩和新婚的也不能豁免(参看申二四5)。以色列是神的“产业”(出一九5;申四20)。──《雷氏研读本》 【珥二16】「聚集众民,使会众自洁;招聚老者,聚集孩童和吃奶的,使新郎出离洞房、新妇出离内室。」 这里是一些敬拜者,他们来聚集,必须先行自洁,成为必有的准备(书三5),他们在工作上要放下离开,饮食起居也需调整,有些行为要自制(如撒上廿一5)。 老幼都要算在内,因为耶和华的日子连妇孺也不可逃脱(赛十三16;结三十17、18)。新郎新娘的喜乐,在耶和华审判的时候也都止息了(耶七34,十六9,廿五10)。他们都要出来,不得享受新婚的快乐。本来他们因新婚可以免役,不必从军(申二十7,廿四5),现在却不可避去。──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新郎....新妇」:旧约的律法规定新郎可以有一年的时间免除兵役与公职 申 24:5 。但这里呼吁他们也走出洞房参与全国悔罪的行动。 ●「洞房」:「卧室」、「起居室」,也就是「内室」。 ◎旧约律法的规定似乎比现在还要进步,处于忙碌社会的我们,很多时候是不是太拼命工作,以致刚结婚就把焦点放在工作上而忽略了履行丈夫或妻子的责任呢?──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17】「事奉耶和华的祭司,要在廊子和祭坛中间哭泣说:“耶和华啊!求你顾惜你的百姓,不要使你的产业受羞辱,列邦管辖他们。为何容列国的人说,他们的神在那里呢?”」 祭司的祷告(参申9:26-29)。 「廊子和祭坛中间」:指圣殿的内院,即祭司院(代下4:9)。平常祭司在此代表民众献上燔祭,现今却在此献上悔过的祭,为民求神施怜悯。 「列邦管辖他们」:应译作「在列国中成为笑谈」。──《串珠圣经注释》 看一9注。“产业”指以色列民。“列邦管辖他们”亦作“成为列国的笑柄”。──《启导本注释》 廊子,就是圣殿前面的入口,一直到献燔祭的最主要的坛。在那里他们在哭泣悲哀之中。那地方就是以西结书第八章十六节所提的,有二十五个人背面耶和华拜天象的地方。这是很神圣的地方,是不容亵渎的。正如第一章十五至二十节所记载的,祷告引述着。 求耶和华顾惜祂的百姓。「顾惜」原意为流泪(如申七16,十三8;结五11,七4以及赛十三18)。这是一种十分关切的悲哀,几乎与「忧伤」或「后悔」是同义字。「百姓」的同义字是「产业」,耶路撒冷人是属于神的产业。 「你的神在那里呢?」对以色列人来说,这是最难堪的问题。神的名是不可亵渎的,祂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诗人无法容忍人这样向祂讥讽(诗四十二4、11)所以这里的哀求,实在是有说不尽的心意。──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廊子。圣殿入口的门厅(见王上6:3注释)。黄铜制的燔祭坛设在廊前的院子里(见代下8:12;见王上8:64注释)。聚会的地点就在圣殿的入口。──《SDA圣经注释》 你的产业。参出32:12,申9:26,29和结36:20-23的呼吁。──《SDA圣经注释》 ●「廊子」:位于圣殿东边入口处,长约27公尺,宽13.5公尺 王上 6:3 。 ●列邦「管辖」他们:这个原文可以解释为动词「管辖」或名词「笑柄」,一般认为解释为「笑柄」比较适当,整句变成「在列邦中成为笑柄」。──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17悔改的祷告】最后,先知做了一个祷告;在这个祷告里,约珥用了第一人称,像是直接向神发出的,但事实上却是教导祭司在悔改的大会上发出的。祷告可分为两部分:首先,他们恳求主顾惜、宽恕祂的百姓,也就是施行祂的怜悯,放弃审判,作为对百姓悔改行动的响应。其次,先知进一步陈明神要施怜悯的原因,它是为了免得百姓在列邦中成为『羞辱』。这个祷告的第二部分,不是简单的只是祈求神顾惜他们,免得他们在外邦人的眼中蒙羞辱;它是暗指以色列存在的目的:神的选民是祂藉以向其它国家启示祂自己的工具。如果,在审判中他们垮台了,别人将要问:『神在那里呢?』他们要以为以色列的神不存在,这样,神在世界上的目的将受到阻碍。 所有悔改的祷告都必须有两部分,如果它是真诚的和健全的,都要具有这两方面。当悔改的时候,我们祷告上帝怜悯宽恕我们;但是这样祷告容易变成太自私,故我们也要为更大的目标来祷告,那就是借着神顾惜、宽容我们,使神的旨意能持续下去。正像神的旨意是要借着以色列向所有的国家启示祂自己那样,祂的怜悯也要借着那些蒙祂赦免的人的生活彰显出来。——《每日研读丛书》 【珥二17 廊子和祭坛中间】廊子和祭坛中间是一块限制出入的地区。只有祭司有理由越过祭坛前往圣殿去。但这地方也常用作重要公开活动的舞台。以西结书八16有二十五个人在这地方进行混合信仰的太阳崇拜。历代志下二十四21,耶何耶大的儿子,先知撒迦利亚在这地方被石头打死(见:太二十三35)。──《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珥二18】「耶和华就为自己的地发热心,怜恤他的百姓。」 本节至27节从蝗灾的描述转到神对肯悔改的百姓的祝福。神是有怜悯和慈爱的,会听祂子民的祷告,不让百姓蒙羞愧(27节)。──《启导本注释》 耶和华答复哀求的祷告。神必发热心。这是指着祂热切的心,有时指祂忌邪的情怀或忿怒的激情,这里是祂的爱,有强烈热切的关怀。 「自己的地」是耶和华赐给祂百姓的地业,这是祂的产业,所以祂的百姓与产业又是同义字,因为这产业也指祂的百姓,正如前一节(17节)所提说的。现在神必要复兴祂的子民。──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发热心」:「嫉妒」、「发热心」。用来描述神关切自己荣耀的热切。当以色列人离开神去敬拜别神时,神就「嫉妒」而热切的惩罚他们。反之当以色列人回到神面前,神也热切的要赐福给他们,不容许仇敌质疑神的存在。圣经用这个字在神身上时, 大多指神忌邪(民 25:13 ) 或愤恨人行邪恶的事( 申 32:16 )。 ●「怜恤」:「怜悯」、「怜惜」。 ◎本节是这一卷书的转折点,因为神的态度改变,整个土地就恢复生机。 ◎这段让人想起 路 18:6-7 中耶稣说的话,其实神为了他子民的好处容让他们遭受痛苦,但其实内心是急着为他的子民伸冤的。──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18~27】神答允痛悔的祷告及应许赐福:百姓愿意悔改,与神和好,神使履行 与列祖所立的约,赐福与他们。──《串珠圣经注释》 【珥二19】「耶和华应允他的百姓说:“我必赐给你们五谷、新酒和油,使你们饱足;我也不再使你们受列国的羞辱;」 耶和华应允他们的哀求,答复祂的百姓的希冀(参阅撒上七9;诗二十1,廿二21下;六十5,一一八5)。神赐给他们五谷、新酒和油,正为补充第一章描述灾害所匮乏的。但是这里没有提到素祭与奠祭。祂只使人们吃得饱足,不再有粮食断绝的现象(一16上)。他们不再受列国的羞辱,因为那是他们以往的困苦(二17)。──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五谷、新酒,和油」: 珥 1:10 中被蝗虫破坏的出产。──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19耶和华应允祂百姓的祷告】以色列人的信仰本质上是建立在他们与神的立约关系上;祷告是表示这种关系的一种方式。当关系破坏了,信仰也就在崩溃的危险中;正像约珥清楚说过的那样,以色列人的罪恶,招致神的审判。他们的悔改行动是一种自觉弃邪恶归向真神的行动。只有再次寻求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祷告纔能再次进行;因为祷告是向神说话,只有关系重新建立起来,祷告纔能蒙垂听。 祷告要神应允,必须有人的转变作为先决条件。虽然神一直爱祂的百姓,但是如果他们背离祂,只会招来怒气。当他们回转来归向祂,再次寻求已经失去的与祂之间的亲密关系,他们将要再次发现神总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在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祷告。祷告是一种沟通的形式,一个人只能向着他的心所归向的神祷告;祷告的必然结果是要神响应,这只有在关系建立起来时才可能。这样,百姓的悔改和请求与神恢复关系,是祷告蒙垂听的基础。——《每日研读丛书》 【珥二19~20】神谕:再赐下「五谷、新酒和油」──祝福的象征(参1:10), 并将蝗群灭绝。──《串珠圣经注释》 【珥二20】「却要使北方来的军队远离你们,将他们赶到干旱荒废之地:前队赶入东海,后队赶入西海;因为他们所行的大恶,臭气上升,腥味腾空。」 「北方来的」:在犹大的,蝗群通常来自东方或西方,有学者因此认为这词是以色列人的劲敌(如亚兰、亚述、巴比伦等),但在历史的记载中,蝗群有时的确来自北方。 「将他们赶到 ...... 西海」:神大概是用风把蝗群赶散,(参出10:19)有的飞到犹大南部的荒漠 (「干旱荒废之地」) ,在这不毛之地饿死,有的到死海(「东海」)及地中海(「西海」)溺毙。 「因为他们 ...... 大恶」:原文作「因为他行了大事」,此句原放在本节尾,或指蝗虫先前肆虐的行径,或与下文21节相连,指耶和华的拯救。 「臭气上升 ...... 腾空」:描写蝗虫尸陈荒野及岸边,发出恶臭。──《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西面为大海,东面为沙漠,自古以来,外敌的侵入多从北边或南边来,此处比喻蝗虫有若亚述、巴比伦自北面而来的军队,神将它们赶走;有的去沙漠(“干旱荒废之地”),有的去海里。堆在地上的死蝗虫,臭气熏天。──《启导本注释》 “北方来的军队”分布在旷野、“东海”(死海)和“西海”(地中海)。有关大灾难期间从北方来之军队的破坏,参看以西结书三十九章2节。──《雷氏研读本》 约珥提到「前队」、「后队」是亚兰文后期的用词(参照但四11、22,六26,七26、28也都是亚兰文,在表达方面不仅相同)。东海是前面,应是死海,西海是后面,指大海或地中海(申十一24,卅四2;亚十四8)。──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北方来的(军队)。蝗虫有时从东北进入巴勒斯坦,但更多来自犹大南部的干燥地区。这里用了北方,是因为有许多犹大的敌人从北方侵入巴勒斯坦。蝗虫的侵袭虽然是真实的,但也是寓指敌军的入侵(见珥1:4注释)。有人认为约珥的时代要更早一些(见本书第21页),所以是指亚述人。有人认为约珥是约西亚时代的人,所以是指巴比伦人(见耶1:14;4:6)。如果他们真诚地悔罪和改变,巴比伦人所造成的毁灭,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将他们赶到。生动地描述了蝗虫破坏的迅速和彻底。 前队。希伯来人常用指南针定位。如果前面是东,后面就是西,右面是南,左面是北。 东海。即死海。 西海。即地中海。 臭气。指蝗虫尸体所发出的令人作呕的恶臭。 他们所行的。即蝗虫的破坏。──《SDA圣经注释》 ●「北方」:通常蝗虫都是从东部或南部来袭。这次有可能是由北方来,或者暗指由北方来袭的毁灭性敌军(历史上入侵犹大的强权多半是由北方入侵)。 ●「干旱荒废之地」:指的应该是「犹大南方的沙漠」。 ●「前队」、「后队」:军事术语,意义大概是「前锋」、「后卫」。 ●「东海」:指「死海」。 ●「西海」:指「地中海」。 ●「大恶」:七十士译本译成「大恶」,希伯来文原文是「大事」。 ●「臭气上升,腥味腾空」:指蝗虫尸体在海中腐烂的状况。──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20 北方的军队】北方常是黑暗势力的象征。以色列的敌人通常因为路线所致,也只能取道北方攻打耶路撒冷。──《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珥二21】「“地土啊!不要惧怕,要欢喜快乐,因为耶和华行了大事。」 耶和华已经应允他们的哀求,除去灾害,使他们得以复兴。现在他应强调的,是信心的确据,自然界要与耶路撒冷一同欢乐,因为耶和华行了大事,那些仇敌行了大恶。神的大事就是除去大恶,公义终于伸张。──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不要惧怕。前面已哀叹过地土(珥1:10)。 大事。蝗虫已行了破坏的大事;神将行拯救的大事。──《SDA圣经注释》 【珥二21~23对祷告的回应】在神应允百姓的祷告中,百姓对神宽容的回应。 从三个方面作出响应:是对『地土』(21节),对『田野的走兽』(22节),和对『锡安的民』(23节)讲的。 一、地土,它从前曾被蝗虫蹂躝(一10),现在被邀请来转变惧怕为欢喜快乐,因为上帝已经采取行动,使得它恢复原来的丰富。 二、田野的走兽,牠们曾经惊慌和混乱(一18),现在也被呼唤不要惧怕,因为牧场将要再繁茂起来。 三、锡安的民(用以表示实际参加全国的悔改大会的百姓)也要欢喜快乐,因为生命的雨水已经降下,依靠它使得粮食能成长的及时雨,已经赐下正如从前一样。借着诗的语言,先知向整个国家,无论动物或者非动物界宣布;因为所有这一切都受过苦,故都要再次蒙福,并特别回应以感恩和欢乐。——《每日研读丛书》 【珥二21~27】神向大地,走兽和整个犹大国的百姓发出慈爱的声音:“不要惧怕”、“要欢喜快乐”,因为掌管宇宙的神能行大事,只要悔改敬拜独一真神(27节),除了恢复生产,还有加倍收成(25节)。这几节读来如美丽田园交响曲。──《启导本注释》 【珥二22】「田野的走兽啊!不要惧怕;因为旷野的草发生,树木结果,无花果树、葡萄树,也都效力。」 这里所描述的,是灾害的反面,因为神的恩惠将一切都改变了。第一章十九、二十节指旷野的苦旱,灾害好似火焰一般,烧尽一切。现在果木又结果累累,旷野有青草丛生,一片兴盛的现象。这些都是神的恩惠。果树再结果,原意是恢复生命的旺盛力,就有丰硕的果实,确保丰收。──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旷野的草发生」:参考 1:19-20 ,旷野的草被火烧灭。 ●「无花果树、葡萄树」:参考 1:7,12,19 ,这两种树被摧毁。──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23】「“锡安的民哪!你们要快乐,为耶和华你们的神欢喜;因他赐给你们合宜的秋雨,为你们降下甘霖,就是秋雨、春雨,和先前一样。」 “秋雨”和“春雨”。分别出现在九、十月间和三、四月间。──《雷氏研读本》 「锡安的民」:这里指整个犹大国。 「合宜的秋雨」:在巴勒斯坦十、十一月为秋雨季节,雨水帮助幼苗茁壮。或可译作「秋霖以显义气」(吕振中译本);甘霖的下降表示百姓已获赦免,蒙神称义。此句原文亦可译作「公义的教师」,指百姓须先学习行义才有雨降下。参王上8:36; 何10:12) 「春雨」:在巴勒斯坦雨水于三、四月降下,使谷粒肥壮饱满,有利收成。──《串珠圣经注释》 欢喜快乐,原指丰收的欢乐。现在雨水丰足,春雨与秋雨按时降下,地土就经常受了润泽,出产也必正常而且丰盛。 「他赐给你们合宜的秋雨」。「合宜」如照原意可译为「公义」。神赐下秋雨,是照着公义行事,所以这是照祂与以色列有圣约的关系(参阅何十12及赛五7),这原是合宜的。 「和先前一样」神一直施恩,必不致使旱灾继续。他提到「以前」,他也要提说「以后」(二28)。神的恩惠不会断绝。──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你们要快乐。本节原指充足的雨水。早雨降于秋季,促使种子萌芽;晚雨降于春天,帮助农作物成熟。基督教会用雨代表圣灵的工作。 秋雨(早雨)。希伯来语是moreh 。直译是“教师”。参箴5:13节和赛30:20。moreh 的词根是yarah ,意为“引导”、“教导”。yarah 也是torah 的词根,在旧约中一般指“法则”(见箴3:1注释)。许多学者赞成把这里译为“教师”。其它人则认为依据上下文,应为“秋雨”。希伯来语的“秋雨”是yoreh,其词根是rawah(渗透),而不是moreh 。《约珥书》的这一节是例外。 合宜的。希伯来语是lisedaqah ,直译为“与公义有关”,或“为了公义”。“公义”(sedaqah )在旧约中出现150多次,但均无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合宜”之意,除非这是个例外。结果“合宜的秋雨”就有了各种解释性。英RSV版为“维护你的早雨”;还有“公义的雨”、“称义的雨”,或“祂的公义使祂赐予的早雨”。另一方面,如果把“秋雨”理解为“教师”(见上文“秋雨”的注释),如塔古姆亚兰文译本和武加大拉丁文译本,就能按正常的含义理解“公义”;这个词组就可译为“公义的教师”。有些犹太注释者认为这是指弥赛亚。基督教注释家分别把“教师”解释为理想的教师约珥,弥赛亚,摩西和先知们的教训。 甘霖。希伯来语是geshem ,往往指暴雨,或倾盆大雨。 秋雨,春雨。“秋雨”的原文是moreh ,如上文。但有34份希伯来语手稿这里用的是yoreh ,系表示早雨的常用词。故这里指的是“早雨”。 在基督教会,早雨寓指五旬节圣灵的沛降,而晚雨则代表圣灵的最后倾降,导致庄稼的成熟。“在福音的大工结束的时候,神大能的显示绝不亚于它开始的时候”。 早雨和晚雨也寓指基督徒个人的经验。“圣灵的赐予,是要推进属灵生长的进程,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庄稼的成熟代表神的恩典在人心中工作的结束”必须先有早雨的工作,晚雨才发生效果。凡愿分享“安舒”的人,必须“在克服一切围困”。──《SDA圣经注释》 ●「秋雨」:「前雨」、十月底到十二月初下的雨。这个字也可以解释成「教师」,所以有译本认为这里给予的是「公义的教师」,也就是「弥赛亚」的意思,不过上下文的证据并不充份。 ●「合宜的」:原文是「公义的」、「公正的」,这里应该是「不多不少」的意思。 ●「春雨」:「后雨」、三四月间下的雨。 ●「效力」:「给予力量」。──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23 秋雨、春雨】以色列有雨季(冬天) 与旱季(夏天)。雨季以秋雨开始(「早雨」十至十一月),以春雨(「晚雨」四月初)结束。这对于土地的湿度与松土犁地很重要。谷物收成则在春天(大麦是五月,小麦是六月),夏季(七、八月)则是打谷、簸谷的时节。秋天采收葡萄,而橄榄可以一直采收到冬天。──《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珥二24】「禾场必满了麦子,酒醡与油醡必有新酒和油盈溢。」 在春天有麦秋,丰收是可豫期的。在秋季有果类的收获,打成油与酒,使生计毫无缺乏,供应十分丰富。──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禾场。希伯来语是goranoth(打谷场)。第24-27节描写充裕的雨水给干旱荒芜的土地带来生机勃勃的效应。第24节与珥1:10-12节形成鲜明的对照。 酒醡。希伯来语是yeqabim (酒醡)。──《SDA圣经注释》 ◎「一切顺利」,其实是神的恩典,而不是理所当然的。这点我们能体会吗?当神让我们没有遭遇灾祸时,其实就是给我们相当大的恩典了。──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24~27】神谕:应许百姓再次享受神的慈爱和丰盛,晓得 的同在,并以 为他们唯一的神。──《串珠圣经注释》 【珥二25】「我打发到你们中间的大军队,就是蝗虫、蝻子、蚂蚱、剪虫,那些年所吃的,我要补还你们。」 蝗虫被形容为大军队,又是第一章六节的涵义,似指末世战争的敌军,正如第二章十一节所描述的(参阅玛三11、12)。 「补还」是法律用词,是一种补偿或赔偿的行为(可参考出廿二3-5,「约书」的法典中处理财产〔牲畜是财产〕损害的事)。──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那些年所吃的」或译作『所吃去的那些年』。神的意思是说,那些被吃的年日要补还我们。在甚么地方跌倒,就在甚么地方起来。记得,堕落的时候,就是失去的时候。只要我们回头,神要偿还我们浪费的时间。我们如果旷废年日,那么十年也许只能算一天,但我们如果爱惜光阴,也可能一日抵上千日。── 倪柝声 ●「补还」:法律用语「赔偿」、「偿付」。 ◎「那些年所吃的」:暗示蝗灾肆虐不只一年。──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26】「你们必多吃,而得饱足,就赞美为你们行奇妙事之耶和华你们神的名。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 补还的事不只在保证,也成为事实。日后他们在丰富与饱足之后,必想到主的恩典,而献上赞美的祷告。这几乎是出于自然的感恩。他们知道耶和华是行奇事的主。「奇妙」是一种非常的事,决非人的理智所能明白的。耶和华实在行了大事(二22)。──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多吃。与原先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珥1:16,17)。 赞美。那些分享复兴的人将表现赞美和感恩的精神。他们不是赞美自己,而是赞美施行神奇拯救的神。天国的圣歌回响应着对神的赞美和感恩(见启7:11,12;参启5:13)。──《SDA圣经注释》 【珥二27】「你们必知道我是在以色列中间,又知道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在我以外并无别神。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 耶和华在以色列中间,继续有恩惠的作为,这是对将来的展望。──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参考 出 20:2 西乃之约。──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28】「“以后,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豫言,你们的老年人要作异梦。少年人要见异象。」 “以后”。即将来以色列悔改和复兴之后(亚一二10;一三1),那是基督再次降临的时候,如第30节之奇事所显明的(参看徒二16~21的脚注)。跟圣灵要浇灌在以色列有信心之余民的各阶层里(32节)。至于彼得在五旬节引用这段经文的详情,参看使徒行传二章16至21节的脚注。──《雷氏研读本》 「以后」:指在23-25节的祝福临到之后。从新约回顾,可知这已相隔一段很长的日子。 「预言」、「异梦」、「异象」:是神启示的媒介。在旧约,得圣灵的人很少(参士3:10注)。但自从五旬节后,圣灵果然浇灌凡相信耶稣的人,应验了28-29节的预言 , 而摩西盼望百姓都受灵感动的愿望终得实现(参民11:29)。──《串珠圣经注释》 神的灵浇灌在凡有血气的,是指神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完全给予,使人在脆弱之中,有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审判的日子快临近的时候,更需要救赎,使他得以蒙受赦罪的恩典,神为他造清洁的心,使他里面重新有正真的(坚定的)灵(诗五十一10)。 你们的儿女,老年人,少年人,指不同的人,儿女是指将来的世代,这是「以后的事」。老年人与少年人只是老幼都在内,并非只重视老年或少年(参阅玛四6)。这里指着以色列中所有的人,都在神的灵交之内,有新的生活,生活中有属灵的经验。──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以后。希伯来语是'achare-ken(此后)。这一用语的时间是不确定的。神计划赐给复兴的以色列这里所描述的属灵福气(见结39:29注释)。由于百姓的失败和犹太民族的拒绝,应许没有实现在属世的以色列人身上。这些应许转给了属灵的以色列人。彼得把五旬节的事件说成是约珥预言的部分实现(徒2:16-21)。彼得引用的是“在末后的日子”,而不是“以后”(第17节)。 浇灌凡有血气的。列举不同年龄享受属灵福气的人,是为了进一步强调上述说法。为奴的和自由的都要接受圣灵。根据上下文,这里不仅指接受圣灵带来悔改和人生的改变,还指圣灵的特殊浇灌带来超自然的恩赐,比如说预言。在五旬节的日子里,使徒“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徒2:4)。彼得宣称“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徒2:16)。 作异梦。关于“梦”和“异象”,见撒上3:1注释;参民12:6节。──《SDA圣经注释》 ●「以后」:不一定是指「末日」,而是指前面物质上的赐福之后。这个预言在弥赛亚时期应验。 ●「浇灌」:「倾倒」。 ●「凡有血气的」:指「所有的人」。以前圣灵仅降临在少数的人身上,如:基甸 士 6:34 、扫罗 撒上 10:6 、大卫撒上 16:13 ,如今所有神的百姓都要成为先知民 11:29 (摩西的愿望)。彼得将「凡」延伸为包括外邦人在内,他们不会被排除在蒙圣灵浇灌或拯救的行列之外。 徒 2:39 ●「说预言」、「做异梦」、「见异象」:这些词是先知用来在诗体中营造对称的,并非是某一种人只限定用某种方式认识神的心意,更不可能只限定在这三种方式上认识神的心意。先知乃是广泛的指出百姓们要用各种的方式进一步认识的心意。 ◎这个预言在 徒 2:1-13 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后实现。另外
2:29 显示出男女平等的看法,是相当值得注意的。 ●28~32在希伯来文圣经中,这五节是独立成一章的。──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28 神的灵浇灌,带来预言、异梦和异象】在以色列的习俗中,用油膏抹是一个拣选的记号,并常与领受神的灵紧密相关,因此可以说被神的灵浇灌,或是神的灵膏抹。美所不达米亚地区认为君王被赋予神祇的梅岚穆(神荣光的可见代表)。在希伯来文,代表灵的字,也可意指风。最早从苏美时代开始,古代近东地区代表灵 / 风的字,就与异梦和异象有关联。异梦之神被称作「风」。亚喀得文带来异梦之神的名字叫做「札基库」,是从风 / 灵这个字演绎而来。因此灵和导致预言的异梦、异象的启示间,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珥二28~29】地上生机恢复,更大的福气会临到神的子民。圣灵将要赐给“凡有血气的”,不分男女老幼,也不分贵贱(29节)。这福气也临到全地敬拜祂的人(徒二39)。五旬节圣灵降临已部分应验了这里说的话(徒二16~21)。 “异梦”、“异象”:看《民数记》十二6。神藉这些向人启示。摩西当日的希望(民十一29)在主基督的日子得以实现。──《启导本注释》 【珥二28~29祝福之丰富与广阔】 一、浇灌亦可作「泼撒」(创九6;出四9),可见神并不吝啬(参:结三十九29;亚十三10)。 二、我的灵就是神的能力与生命力,作为祝福的管道,显出额外的力道。在创造时运行,将混沌转为次序的灵(创一2),使参孙得力、赤手杀死狮子的灵(士十四6),使比撒列「有智能、聪明、知识,能作各样的工的」灵(出三十五31),现在要在神的子民中行事。 三、凡有血气的,显出以色列全体有分于其中。代名词你们意谓,这里是对以色列、而不是对全世界说的 四、神的恩典在大量的先知活动中流露出来。 五、灵的应许在28~29节开始并且结束,形成所谓的「包裹结构」,用来强调这些宽宏的应许,同时增添了匀称与平衡的效果。中心主题是耶和华主动差遣祂的灵,而不是圣灵的特殊工作。——《丁道尔圣经注释》 【珥二28~32】末日的预言 ── 赐圣灵的应许:神不仅降下甘霖(23),并且应许向所有以色列人赐下更大的福气──圣灵,不论他们的性别、(「儿女」)、年纪(「老年人」、少年人),身分(「仆人」、「使女」),使他们与神有亲密的关系(28-29) 。 耶和华的日子临到再不是审判以色列(参1:15; 2:1, 11),而是审判列邦 (30-31), 至于那敬拜倚靠耶和华的以色列人(「求告耶和华的」;参创4:26注),在这审判的日子,必会得救。使徒彼得曾引28-32节上(见徒2:16-21), 证明五旬节圣灵的降临是应验这里的预言,指出末日已开始。不过,2章30-31节的预言要待主耶稣再来前才会完全应验。──《串珠圣经注释》 【珥二29】「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 这里提起仆人和使女,或男女奴仆,不仅加强这里的论述,甚至也有革命性的见解,论社会的改革。古代律法对奴仆已有设置(出廿一2-4、7、20、26、27、32),他们也能在耶和华面前欢乐。──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珥二30】「“在天上地下,我要显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烟柱。」 「有血 ......
烟柱」:有关战争的描述。 「日头 ......
为血」:参太24:29注。──《串珠圣经注释》 「奇事」未必一定指非常的事。但是在自然界有甚么现象,无论怎样平常,却有表记,或象征,来说明某些事。这字原意为「记号」,在圣经中有时以神迹奇事来说明,就以埃及的情形来说明。以色列在出离埃及以前,神曾用灾殃警告埃及,这些也都是奇事或记号,说明神的大能。在拯救以色列人的时候,有血、有火也有烟柱。在埃及有死亡的事,在西乃山有火焰与云柱与火柱,烟云笼罩,表明神的显现与同在。这是可怕的景象,审判异邦与拯救以色列是同时的,耶和华启示的有公义与慈爱。──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奇事。关于基督复临的预兆,见路21:25,26;启6:12-17;16:17-21。──《SDA圣经注释》 ●「奇事」:「奇迹」、「神迹」,也有「记号」的意思。 ●「血」:可能是由战争而来。 ●「火...烟」:常常是神临在的记号( 创 15:17
出 19:18 )。──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珥二30 血、火、烟柱】这些是平常伴随着战争的恐怖出现的现象。血流满街、屋宇焚烧,从城市升起数哩外都可见的烟。这些是地上审判与危难的征兆,而下一节则是天上审判与危难的征兆。──《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珥二30~31】这些事在主基督再来前都会应验(太二十四29;启六12等)。“月亮要变为血”是说颜色如血般红。──《启导本注释》 【珥二31】「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 日头变为黑暗,似乎不是单指日蚀,因为下文说月亮变血,必是非常的景象。这必是大灾难的现象,警报耶和华的日子要来到。耶路撒冷正面对历史的危机,连自然界也有反常的事(二10)。但在这大日未到之前,神有极大的恩惠,人也有强烈的祈求(17、19节)。──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日头要变为黑暗。关于这个预言在基督复临前的实现,见太24:29注释。 耶和华的日子。见珥1:15注释。──《SDA圣经注释》 ◎这段指的很可能是末日战争的状况。 【珥二31 日头变暗,月亮变血】这是描述日、月蚀的景象。日蚀发生时,太阳因为月亮经过太阳和地球中间而变暗,这只会发生在新月的阶段。而月蚀是因为地球通过太阳和月亮之间,把月亮给遮住。月全蚀时,完全遮蔽的那一刻,只剩下红色光谱,所以月亮散发出怪异的橘红色,而非变黑。这只会发生在满月的阶段。──《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珥二31 古代近东地区的日月蚀】在新亚述时代,日月蚀代表最有力、最致命的凶兆,被视为「终极启示」。他们是替代君王仪式最常见的原因(见:赛五十三4~10注释)。而他们代表的威胁性质,是由他们发生的精确时间、发生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方向来断定。天上和地上的征兆加起来会产生更进一步的确认,还有更加戏剧性的结果。──《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珥二32】「到那时候,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就必得救;因为照耶和华所说的,在锡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脱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华所召的。”」 「凡求告 ...... 得救」:新约保罗引用于因信称义的道理上(见罗10:13; 保罗以「主」代替「耶和华」,指耶稣)。 「锡安山」:是耶和华的居所(见3:17)。 的同在使信靠 的可得平安。──《串珠圣经注释》 “得救”:凡相信神向祂求告的人,在审判大日可获拯救(太二十四章;罗十9~13)。“照耶和华所说”或指耶和华与大卫所立的约(撒下七章;诗一三二13~18)。“剩下的人”:看《撒迦利亚书》十三8~9;十四2。──《启导本注释》 那时也指「以后」,当天象都变更了,大灾难成为「记号」或「奇事」。是大而可畏的日子的豫兆。 求告耶和华的名,通常是指敬拜(创十二8),也指见证,在异教的环境中作信心的承认(赛四十一25及四十四5)。这是在列国之中公然敬拜耶和华(赛十二4;诗一○五1;亚十三9)。 「照耶和华所说的」,是指许久已有的言词,不是新的启示(赛卅四16、17;参阅但九13;代上廿二10;代下六10,廿三3;申六19,九3;耶廿七13)。 那些逃脱的人必是存留蒙保守而余剩的人(用词不同,本书为Srir 其它为Pelitah,中译词都作「逃脱」,俄14;耶四十二17,四十四14;书八22)。他们是余数,却成为民族复兴的核心。──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约珥书》 凡求告。神原计划让以色列的余民通过大规模的布道工作,把认识真神的知识和祂的救恩传给不认识祂的国家。由于他们的失败,这项工作转给了基督教会。 剩下的人。希伯来语是seridim ,其词根是sarad(逃跑)。所以意思是“逃跑者”,“幸存者”。“剩下的人”的这一原文只出现在这里和赛1:9。旧约表达“剩下的人”的常用词根是sha'ar(剩下)。──《SDA圣经注释》 ◎这里详尽记载神应允衪百姓的祷告,但最重要的不是神的应允与赐福,而是与神恢复关系,有神的同在。如果我们的祷告只求神的赐予或批淮,反而会使我们的祷告成为购物式的祷告。 ●「照耶和华所说的」:一般认为是指 俄 1:17 。──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思想问题】 1 先知呼吁百姓禁食悔改,使灾祸得消除(1:14)。为何全国上下、男女老幼(2:16)都须参与这事? 这对今日教会的群体性有何提示? 在举国禁食中,那些人要负上特别任务? 今日教会若要复兴,那些人的责任特别重大? 2 先知形容蝗群为神的军旅(2:11)。今日世界上的天灾会否也是神审判个人与邦国的工具? 那么,基督徒对灾民是否应采听天由命的态度?参徒11:27-30。 3 根据2:12-14, 17,人向神认罪、祷告应有什么态度? 这种祷告凭什么才可蒙神垂听? 4 试根据串珠找出圣经中类似2:13下半句的宣告与事例。 5 神应许赐下圣灵的福气(2:28-29),也在新约应验这预言。你是否有圣灵住在心内(参罗5:9, 15-16)? 6 本书中,选民是在什么情况下得知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神?见2:26-27; 3:14-17。另参诗46:10; 50:7。 你是否深知耶和华是你的神,并在行动上尊 为神呢? 7 耶和华的审判最终要临到万民身上,那时候各人要得自己的报应(3:14-17)。你对神的审判有什么反应;是欢迎 的拯救或是害怕 的刑罚?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