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但以理书第三章短篇信息

 

目录:

殉道者的灵──忍受火炼的试验(黄共明)

金色巴比伦—马门的旋风(陈希曾)

不见但以理的一章(李继圣)

巴比伦的大金像(贾玉铭)

三人脱火窑(林献羔)

烈火之窑(华勒斯)

承受与摆脱(但二、三章) (唐佑之)

拜金像或进火窑(三章112)(台北基督之家)

火炼的信心(三章1330)(台北基督之家)

危机四伏夺命控诉(3112)(香港读经会)

疑幻疑真火中游行(31327)(香港读经会)

舍命得救绝境逢生(32830)(香港读经会)

 

 

第三章  殉道者的灵──忍受火炼的试验(黄共明)

  撒但的灵──抬高自己,欲与至高者同等

            「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个金像...凡不俯伏敬拜的,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但三1~7)

            凡读圣经的人都知道,撒但在未背叛神,尚未堕落之前,原是神的天使长之一,是那受膏遮掩约柜的基路伯;他因美丽心中高傲,不以天使长为满足,还要升高自己与至上者同等。因而背叛神,被逐出,摔倒在地,成为撒但(结二十八14~17;赛十四12~15;启十二3~4)。他如今是这世界的王,是空中掌权者的首领;而这些外邦人时代的王,是撒但的傀儡,个个有撒但的灵,个个都是心高气傲,自高自大;他们都被自己的成就冲昏了头,以为自己真的那么伟大,超凡,把自己比作神。尼布甲尼撒王更是如此。虽然他暂时佩服了但以理的超凡智慧,但不能改变他自高自大的本性,又受了撒但的迷惑,以为自己真是如同梦中的金像头,是神,配得世人的崇拜。这就是他造金像,要普世的人敬拜的动机。

          在世界的末期,最后的三年半,敌基督会出现;他会作个兽像,甚至坐在神的殿里自称是神(帖后二4),所有不拜兽像的人都会被杀害(启十三14~15)。历史会重演;参照第九章、第贰大项、第四中项、第()小项的说明。

 

  不拜兽像的得胜者

            「那时有几个迦勒底人,进前来控告犹大人;他们对尼布甲尼撒王说,愿王万岁;王阿,你曾降旨说,凡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声音的,都当俯伏敬拜金像。凡不俯伏敬拜的,必扔在烈火的窑中;现在有几个犹大人,就是王所派管理巴比伦省事务的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王阿,这些人不理你,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三8~12)

          有几个犹大人,说出,可能极大多数的人都屈服于恶势力,变节,妥协,拜偶像了,然而在任何的时代神都为自己留下一些得胜者,是未曾向偶像,鬼魔屈膝的,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就是这些蒙神保守的得胜者。在第三章中,未曾提及但以理的名字。很可能那时,但以理适逢王命外出,不在场;不然,但以理绝不会妥协,也不至于不为他的三个朋友闭口不言。

 

  殉道者的灵

          在尼布甲尼撒王用扔进烈火的窑中威胁之下「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对王说,尼布甲尼撒阿,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们所事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王阿,祂也必救我们脱离你的手;即或不然,王阿,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三16~18)。他们的心志是忠心而绝对,他们的态度是不亢不卑,不因王怒而畏惧改变态度。他们为着主和祂的见证,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一面相信即便被王扔进烈火的窑中,神也必能拯救他们;另一面觉得即或不然,甘愿接受神的安排为祂的见证欣然殉道。他们有殉道者的灵,虽至于死,也不爱惜生命。

 

  神的保守

            「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这三个人,都被捆着落在烈火的窑中。那时尼布甲尼撒王惊奇,急忙起来,对谋士说,我捆起来扔在火里的不是三个人么;他们回答王说,王阿,是;王说,看哪,我见有四个人,并没有捆绑,在火中游行,也没有受伤,那第四个的相貌,好像神子」(但三23~25)

          神以实际的行动,响应了甘心殉道者的见证;他们因着信,得了应许,灭了烈火的猛势(来十一33~34),神子亲自来陪他们在火中游行;祂是全能者,创造宇宙万有的主,神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主的手里把祂的信徒夺去(约十28~29)

 

  使祂的荣耀得着称赞

            「尼布甲尼撒说,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神,是应当称颂的,祂差遣使者救护倚靠祂的仆人,他们不遵王命,舍去己身,在他们神以外不肯事奉敬拜别神;现在我降旨,无论何方何国何族的人,谤讟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之神的,必被凌迟,他的房屋必成粪堆,因为没有别神能这样施行拯救。那时王在巴比伦省,高升了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但三28~30)

          殉道者冒着生命的危险所作的美好见证,折服了尼布甲尼撒王,也折服了那些总督,钦差,巡抚,和王的谋士;本来欲置他们于死地的人,现在转过来颂赞他们所信的神。神因他们得了荣耀(约十七10);殉道者轰轰烈烈的见证,使祂的荣耀得着称赞(弗一14612)。── 黄共明《但以理书要义》

 

 

金色巴比伦(陈希曾)

 

【第四章】金色巴比伦—马门的旋风

        每况愈下的世界

        东西各二强

        团体的亚当

        尼布甲尼撒的遗憾

        宗教的巴比伦

        经济的巴比伦

        巴别塔的迷思

        镀金的巴比伦

 

第四章

金色巴比伦

玛门的旋风

 

『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个金像,高六十肘,宽六肘,立在巴比伦省杜拉平原。』

                 

但以理书第三章1

 

『你们一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当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

                            但以理书第三章5

───────────────────────────

 

每况愈下的世界

东西各二强

团体的亚当

尼布甲尼撒的遗憾

宗教的巴比伦

经济的巴比伦

巴别塔的迷思

镀金的巴比伦

 

每况愈下的世界

    金、银、铜、铁四物质,就着价值来讲,金子当然是第一,然后是银,接着是铜,最后是铁。所以,就着尊贵度来讲,巴比伦那时候是最高的。圣经学者潘伯GHPember说:「巴比伦是最极权的帝国,就像法国路易十四一样,说:「朕即国家」 ,巴比伦王也是这么说。但是,到了波斯大帝国的时候,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是要经过一些人同意,然后王盖上玉玺,才成为国家的法律。你记得大利乌王要救但以理么?或者你看亚哈随鲁王,当王后以斯帖去求情时,她的眼泪也不能软化他的命令。就着权力来讲,巴比伦是最大的,牠又是头:然后一直到罗马,罗马时期有了所谓的议会制度,所以,就着权力结构来讲,一个不如一个。

    还有,如果把金银铜铁的原子量算一算,金子是197,银是108,铜是64,铁是56。所以那个大像是头重脚轻,难怪那个石头一砸在脚上,很快就倒了。

   

东西各二强

    其实有关这四大帝国的预言,其轮廓早已出现在比但以理更早九百年的巴兰预言中。旧约民数记就记载了这样的预言:「巴兰观看基尼人,就题起诗歌说:你的住处本是坚固;你的窝巢作在岩穴中。」(民二十四:21

    基尼人是谁?摩西的岳父就是基尼人。基尼人对以色列人很好,在旷野里做他们的眼目。我们若读以色列人和基尼人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历史。这里说:「你的住处本是坚固:你的窝巢作在岩穴中。」基尼人多半住在死海的西南部,靠近马撒大(Masada)那一带,那是史上一个很悲壮的地方,当罗马人攻城的时候,住在城内的奋锐党人全部都自杀了。圣经说:「然而基尼必至衰微,直到亚述把你掳去。」(民二十四:22)基尼与以色列同一个命运,有一天他们要被亚述掳去。亚述在圣经预言中指古巴比伦和波斯两帝国,即今日之伊朗和伊拉克。这代表东方的金国和银国。

    2324节:「巴兰又题起诗歌说:哀哉!神行这事,谁能得活?必有人乘船从基提界而来,」这个「基提界」就是圣经上的居比路岛,离以色列不远,今天叫塞浦路斯。有人从那里来「苦害亚述」 ,可见有另外一个强权是从西方过来的,就是但以理预言中的希腊和罗马。所以亚道是指东方的二强,希腊和罗马是指西方的二强,刚好都在地中海两岸。在地中海的东岸就是亚述,在地中海的西岸就是希腊和罗马。然后「苦害希伯」 ,以色列人、阿拉伯人、基尼人他们都是「希伯」 ,只要在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就是希伯的后裔,亚述是在幼发拉底河以东,其版图就是波斯和巴比伦两大帝国的范围。这就是但以理的四大帝国轮廓,不过巴兰把它分为东方的和西方的。

    所以,东方是指着巴比伦和波斯,西方是希腊和罗马。读西洋史有所谓的希罗文化,是指着希腊和罗马说的,他们拜的神根本是一个,不过换倜名字而已:讲到东方的文化,是巴比伦和波斯加起来。这些是地中海两边的帝国,但以理书中预言的「胚」,老早在民数记就孕育了。那么那块石头是怎么一同事呢?读上下文,那就是第17节:「有星要出于雅各,有杖要兴于以色列,必打破摩押的四角,毁坏扰乱之子。」这就是那块石头,到主回来的时候,就把牠砸得稀烂。所以这里隐隐约约就看见但以理的预言。

   

团体的亚当

    但以理解说尼布甲尼撒的梦:「王啊,你是诸王之王。天上的神已将国度、权柄能力、尊荣都赐给你。世人所住之地的走兽,并天空的飞鸟,他都交付你手,使你掌管这一切。」(但二:3738)因为他是金头,但以理讲解就把整幅图画带回到亚当的时候。圣经告诉我们,亚当是一步一步的堕落,创世记第三章是堕落到罪里,第六章就堕落到肉体里,到第十章、十一章就堕落到世界里。接着,全世界就联合起来反抗神,产生了巴比伦帝国,造了巴别塔,因此神来混乱他们的口音。

    世界就是到创世记第十章的时候才开始形成,这里的重点,是重在集体背叛。到了这个地步,苹果已经从里面烂到外面了,神才呼召亚伯拉罕离开迦勒底的吾珥。那时整个世界已经都污秽,拜了偶像,世界都卧在那恶者的手下。在古代英雄宁录的领导下,就有了最早也最简单的帝国雏形,他们说:我们要建造巴别塔,要为自己留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所以巴别塔和巴比伦的原则,其实就是世界的原则。不过,从巴比伦尼布甲尼撒开始,世界就进入了新的纪元,所有在亚当里面的丰富就表现在帝国上。如果要讲到人类过去历史的辉煌,一定要讲到希罗文化,到罗马去、到希腊去有很多东西可以看。今天讲到人权,跟希腊有关系;讲到完美,这跟希腊也有关系;讲到奥林匹克,这跟希腊也有关系…,还有其他的。这都是从希罗文化开始的。

    那东方的文化,我们知道是指着巴比伦、波斯,再远一点是指印度、中国。这东,西方,最早在巴兰的预言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雏形已经形成了。到了但以理的异象所看见的那个人,其实简单的来说,就是亚当,是团体的亚当。现在亚当不仅是个人,他变成世界人。亚当的了孙们把人所有的智慧全部加在一起,然后向上建造,巴别塔和他类似的仿制品就应运而生。

    但以理所预言的四大帝国时代,人类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最高峰。那个人像,就是个世界人,他代表所有在亚当,魂的潜势力的总发挥。亚当当初凭一个人就可

以给所有的动物命名。令天很多人因着身体的限制,就叫魂的潜势力没有发挥出来。但是如果把全人类的智慧和魂的势力加在一起,这个就是创世记第十章,那时有七十个国家,所似圣经是用七十来代表整个世界。主耶稣打发七十个门徒出去,到外邦人的世界去。先前的时候,往以色列迷失的羊那里,主打发了十二个门徒。所以十二是指着以色列人,七十是指着外邦人。和但以理的大人像相比,保罗在往大马色路上也看见了一个大人,不过那个人不是世界人,乃是宇宙人。世界人是金银铜铁,是地上的;宇宙人是基督与教会,是天上来的。新约、旧约都讲到一个巨人,但以理书的这个巨人是巨像,保罗所看见的是异象,头在天上,祂的身体在地上,这是宇宙人。

   

尼布甲尼撒的遗憾

    尼布甲尼撒在床上梦见那个巨像,是因他想到后来的事,神就在梦里告诉他将来要发生的事。没有想到,尼布甲尼撒醒来居然将梦忘得一乾二净。这证明对于这个梦他不十分满意。一个人不喜欢一个东西,很快就会忘记。读到但以理书第三章,你就知道为什么他不开心。因为第二章让尼布甲尼撤看见他是金头,然后接下去的是银胸,接下去是铜腹,再接下去的是铁腿。换句话说,虽然他是金头,但是好景不长,有一天江山要改变。虽然但以理将梦解开,但是作梦人在直觉上心中有些疙瘩,使他郁郁寡欢。每想到金头总是感到美中不足,他希望头是金的,胸是金的,腹部是金的,腿是金的,脚是金的,全身都是金的。就金于来讲,它的纯度是最高的,所以巴比伦最高也是最荣耀。但是遗憾的是,有一天这个江山要换到别人的手里,那个时候就金色不再!这是尼布甲尼撒不开心的原因。因为他不喜欢这个梦,所以就把它给彻底地忘了。

    经过但以理解梦之后,尼布甲尼撒埋在心底的梦终于浮了上来,但是梦中遗憾之处,也同时浮了上来。所以等到第三章的时候,他就立了一个像,那个像从头到脚都是金的。这个动作背后的企图再明显不过了。他希望从头到脚都是巴比伦的天下,他要建立的巴比伦帝国是要存到永远的。但以理还特别解释,天上的神要另立一个国,永不败坏,相形之下,巴比伦帝国是要败坏的,而另一个国却要存到永远。尼布甲尼撒不甘心,他要他的国存到永远。既然办不到,他起码可以做个偶像,用以昭告全世界说:不管怎么样,今天我要用尽我的力量,只要我有生之年,我要头是金的,胸是金的,全身都是如此!「事与愿违」这四个字就解释了第四和第五章。故事发展到第五章终于到了巴比伦的最后一夜,在最后皇帝伯沙撒,办完最后的千人国宴之后,巴比伦正式走入历史。第二天巴比伦人醒来,整个江山已经改变颜色了。

    就着神的旨意来说,一国的兴衰本来就该如此,但是尼布甲尼撤不甘心,不知不觉的借着那个金像,泄露了心中的秘密。

   

宗教的巴比伦

    尼布甲尼撒要立高六十肘,宽六肘的金像,把它放在巴比伦省杜拉平原上,又传令给各方、各国、各族的人:「你们一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当腑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但三:5)这是本尊,它还有没有分身,我们不知道。尼布甲尼撒不只立像,还要人拜那个像。尼布甲尼撒王所要享受的荣华,是彻头彻尾全是金的,这象征着巴比伦永远不灭亡。这是尼布甲尼撒的野心。事实上,每一次偶像得着人的敬拜时,其背后真正得着敬拜的乃是撒但,巴比伦只是傀儡而已。暗中操作一切的乃是那恶者,所以神的话没有错,「全世界都卧在邪恶者手下」(约壹五:19

    现在大家明白了,为什么撒但把主耶稣带到高山,然后把万国的荣华指给他看,牠怎么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太四:9)那时候主耶稣承认这些万国的荣华是属于牠的,因为世界是卧在牠的手下。表面上吸引人的是万国的荣华,巴比伦也好,波斯帝国也好,在这致命的吸引背后是撒但的企图心,要得着人的敬拜。于是就利用人的野心来达到牠的日的。尼布甲尼撒有一个梦,要巴比伦永远得着称赞。他要全世界佩服巴比伦,其实这样做就等于佩服他!他的金像代表偶像,当但以理三个朋友不拜的时候,他对他们说:「你们不事奉我的神,也不敬拜我所立的金像。」(但三:14)所以,金像就是尼布甲尼撒看见的那个巨人,现在他把他心中的秘密都透露出来了:我所要的不仅仅是金头,金头美则美矣,但是我不满意!

    这个金像告诉我们:表面上是巴比伦、波斯、希腊或罗马的政治,其实后面是巴比伦的宗教,撒但要得着最后的敬拜。我们读启示录就知道,巴比伦是所有宗教的来源,那些可憎的种种,牠们的母亲是谁呢?是巴比伦。今天我们清楚了,表面来看有金银铜铁,好像有各种不同的政治局面,但是最后尼布甲尼撒所要的,其实就是撒但所要的,要什么?就是牠对主耶稣所说的:你只要拜一拜,万国的荣华都是你的。但是主耶稣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祂。」(太四:10) 撒但好像在对主耶稣说:你何必上十字架?你只要拜一拜,就可以得着国度了。

    尼布甲尼撒真正心里所想的,就是撒但心中所想的,牠可以把国给你,可以把选票给你,只要你拜一拜牠就可以了。你看,很多从政的政客就妥协了,很多很有原则的人就妥协了。非常的清楚,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若要解释巴比伦,解释波斯帝国,解释希腊帝国和罗马帝国,和偶像是分不开的,一定纠缠在一起。

    当初撒但是借着宁录得着了巴比伦,建造了巴别塔,所谓的巴比伦宗教就是从巴别塔、宁录那时候开始的。到了尼布甲尼撒的时候,他的国势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强盛到了极点,没有人能赶得上他。撒但借着他统治整个世界,使巴比伦的宗教更普及,因而引进更多的偶像。所以,当我们看整个世界的发展,人很难说政治是政治,文化是文化,宗教是宗教,没有这个可能,你看文化常常跟宗教连在一起,政治常常跟宗教连在一起。

    我们看见但以理的三个朋友宁可被烧成灰,也不肯拜偶像。虽然被丢进火里,而且那还是加强七倍的火,结果不是只有他们三个人,乃是神的儿子与他们同行,这是何等荣耀的见证。

    你知道世界的吸引有多大?世界为什么对年轻人吸引那么大?你要前途嘛!撒但愿意把万国的荣华都给你,你只要拜一拜牠就可以了。所以,我们里面要有属灵的眼光,千万不要跟着政治这个潮流走了,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当你迷在一个东西里面,等到你醒过来,就如圣经所说的,许多的偶像就像破裂的池子一样,等到池子破裂的时候,我们就悲哀了。但愿我们像但以理的三个朋友,怎样也不肯上仇敌的当!

   

经济的巴比伦

    第三章尼布甲尼撒所立的金像,除了代表巴比伦的宗教之外,也代表了经济的巴比伦。整个偶像是镀金的,所以不由得人不拜,这就是拜金主义或玛门主义。金子和巴比伦总是连在一起的。当你读到启示录,最后巴比伦倾倒了、倾倒了。主回来以前的巴比伦,那是中东的金融中心。圣经所形容的将来的那个巴比伦,在波斯湾的巴比伦,就像今天的纽约一样,就像今天的伦敦一样。当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以前,是全世界最好的农夫,被掳之后,就成了全世界最好的商人,以色列人是从巴比伦学会了网际金融业International Banking 。以色列人成了事奉玛门的人!

    早在公元前1800年,亚述人就知道怎么经营不同区域之间的金融业。古代巴比伦的祭司可以说是当时的银行家,他们的神就是玛门和权力。在公元前六百年就已经有了犹太人开的金融公司,先是以古巴比伦作中心,后来迁移到罗马,只是几个犹太家族就掌握了欧洲的经济命脉长达上千年。

    撒但有一个办法可以控制人的,怎么控制人?牠用玛门来控制人。所以主耶稣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玛门:财利的意思)」(太六:24)你不能同时有两个主人,撒但和神是对立的,事奉神和事奉玛门也是对立的。所以现在你知道,当偶像从头到尾都是金的时候,那是代表什么?代表拜金主义,也就是玛门。玛门的要求就是:你要敬拜我。没有一个人在钱财面前不低头的,你说我不要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好听的话,但是等到大家向钱看的时候,有几个人是守住原则的?

    犹太人自从被掳到巴比伦回归耶路撒冷以后,拜偶像这不治之症,居然被神医治好。一个不拜偶像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可谓顶天立地。但在历史上这最有原则不拜偶像的犹太人,在庞大的巴比伦金融诱惑下,不只一次卑躬屈节,才会缔造了全世界看不见的金融大帝国。他们说服自己从来不会拜偶像,然而不知不觉拜了金子。他们誓死不吃猪肉,然而他们将猪群放在高大的木架上,安慰自己说,没有一只猪踏在圣地而使之受到污染,然后借着养猪业大把大把的钞票往口袋里送。

    自从巴比伦走人历史,是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人幞绩了世界金融的生命。执掌金融世界牛耳的犹太望族中,有极负盛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s 。这个犹太家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金融集团,并且曾经一度统治欧洲金融界,而成为十九世纪的世界首富。从1850年,价值60亿美元的财富,到今天罗氏家族的资产,据估计应该超过了50万亿美元,在今日世界首富比尔盖兹之上。出身德国的罗斯柴尔德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和维也纳建立了自己的银行产业链。在美国的贝尔孟特公司August BelmontCo和赛利格曼家族J&wSeligman& Co都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美国的代理商。在美国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犹太人财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八大财团之一的库思一洛布财团Kuhn,Loeb Fi-nancial Croup,主要投资于铁路事业,曾有「铁路王国」之称。财团主要金融机构是库思一洛布公司,Kuhn Loeb& Ca创办于1867年,是一家从事信贷和包销证卷业务的银行。举世闻名的雷曼公司Lehman Brothers成立于1850年。由于犹太家族雷曼三兄弟从德国移民美国的阿拉巴马,乃共同成立这家公司,后来发展成为一家全方位,多元化投资银行。2008年雷曼兄弟宣告破产,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也激起了全球性金融危机,被形容作2008年的金融海啸。在雷曼兄弟之外,在美国还有一个知名的投资银行和证卷公司:高盛公司Goldmzn,Sachs& Co它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其创始人高曼Marcus Goldman出身于犹太家族,于1848年从德国富兰克福移民到美国,终于定居在纽约,与其女婿萨克斯Samuel Sachs共创高盛公司。

    以上列举的犹太家族,虽然寥寥无几,却操纵了全世界的经济命脉,其影响力真是锐不可当。试举美国为例,大家都知道纽约的华尔街掌握了美国的经济命脉。上面所提到的高盛公司和雷曼兄弟都是名气最大,资格最老的华尔街投资公司。

    在美国这个首届一指的消费大国脗,梅西Macy和布露明黛Bloomdale这些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百货商场都是犹太人一手创建的。全美最大的五金建材连锁店Home Depot也是他们的。美国的玩具制造业、化妆业、服装业,也大多是犹太人的天下。「星巴克」咖啡屋的创始人舒尔兹,更是把「星巴克」变成日不落没的全球咖啡连锁店。靠直销电脑起家的戴尔Michael Dell创造了美国电脑业的传奇。

    今天人人都想赚得全世界,一个人有多少钱就代表他有多少的世界。表面上但以理第二章的大人像,那个像是金银铜铁,到后来,所有银的、铜的,铁的都换成金的。这个世界是用什么来诱惑我们?当然是用金子,用财富来诱惑我们。等到这个诱惑来了,不管你从前是多单纯的人,不管你当初是怎样不食人间烟火,在这个世界诱惑底下,几乎没有一个人抵抗得住。人没有尝过权力的滋味,就不知道权力的诱惑有多大,没有尝过钱财的滋味,也不知道钱财的诱惑有多大。当人违背良心向钱鞠躬的时候,人能够把他所做的事情完全合理化,这是何等的悲哀。

    不要忘记,这世界表面上是金银铜铁,但是最终都是镀过金的,有几个人能在金子面前站住说:我事奉神,不事奉玛门?有几个人能像但以理的三个朋友一样不屈不挠?世界的本质乃是如此,钱财是无定的钱财,如果这世界是一个银行,你确定它不会倒掉吗?最近金融的恐慌就是一个很大的警惕。所以巴比伦不仅代表偶像世界,因为它是源自巴比伦。另一面它又代表金融的巴比伦,没有比巴比伦更会理财的,没有人处理玛门比巴比伦更好的,全世界最聪明的犹太人都被巴比伦得着了。

   

巴别塔的迷思

有趣的是但以理第三章的金像,其高与宽是十比一,恰好是埃及方尖塔的比例。(见附录六)在罗马圣约翰大教堂广场上方尖塔的高度和宽度,恰好是金像的翻版。(见附录七)方尖塔有可能就是古巴别塔的样子,其塔身是方柱形的石柱,然而在其顶上的金字塔却是镀金的,让人想到「你就是金头」的那一句话。埃及法老多半在盛壮之年建方尖塔以纪念其一生功绩,其功用等同巴别塔。在但以理第三章的尼布甲尼撒,却要求方尖塔不只头是金的,连方柱部分也是金的,十足的拜金主义。今天世界各大城的摩天大楼,常有建成方尖塔模样的。在亚特兰大、波斯顿,芝加哥、克里夫兰、富兰克福、香港、伦敦、蒙特娄、纽约、费城、旧金山、上海、杜拜等都有穿入云霄的方尖塔楼,作为市容繁华的标志。(见附录八)世界最高的方尖塔是华盛顿的纪念碑,共555.55尺高。(见附录六)

    最近大家都在谈论经济的问题,尤其是美国金融海啸以后,现在世界到处都是问题。我们看尼布甲尼撒所立的金像,就知道这个世界问题出在哪脗?因为巴比伦和巴别塔是不能分开的。巴比伦的原则就是巴别塔的原则,这金像也是一样,这个金像盖得又高又窄,代表一种辉煌的成就。

    有一位美国经济学者,他把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的历史作了一番研究,然后和经济的景气曲线作一番比较。(见附录九)他的结论非常有意思,在创下纪录的世界最高摩天楼落成前不久,世界的金融就产生一次低潮。意思就是在世界的摩天楼创一次最高的纪录之前,全球的经济景气度就要创一次最低的纪录。比如说,纽约102层帝国大厦,建于1931年,就在建厦之前的1929年,美国发生了金融大萧条。

    还有被本拉登在911摧毁的纽约双星大楼,是19721973年盖的,结果就在1970年代,美国就发生金融危机。之后,芝加哥有了一个全世界最高的楼,那是1974年盖的,结果发现那以前也有经济萧条迹象。芝加哥大楼后来被吉隆坡双星大楼赶上,在1978年成为全世界最高的大楼,在那之前的1977年,发生了亚洲的金融危机。接下去的是2009年,在杜拜有一个全世界最高摩天楼耸起。果然在2008年九月美国也爆发了金融大海啸。

    为什么最高摩天楼之兴建与世界经济景气曲线有如此之关系?这是超出本书范围的学术性话题。我们所注意的,只是世界摩天最高楼和全球经济最低潮之间,有着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如此而已。经济最低潮就好像一个人把财宝积蓄在地上,主说:「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太六:19

    记得纽约双星大楼倒塌时,很多人就想到,巴比伦倾倒了、巴比伦倾倒了。因为是双星大楼,所以一个楼倒了,另一个楼也倒了。纽约是全世界金融首都,那一次双星大楼倒塌,岂非是将来巴比伦倾倒了、倾倒了的小影?当然这只是一种生动的形容,来说明未来中东金融中心崩溃时的情景。今天杜拜是波斯湾一带一座现代的城市,它很像将来巴比伦城的一个小影。从波斯湾边的沙漠中耸立起一座花园城和人工的棕榈岛,处处都是人工模仿的建筑奇迹,就好像在巴比伦处处部是模仿原始石头的人工砖头一般。(见附录十六)

    杜拜人虽然今天拥有了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但还不满足,嫌它不够高,所以决定在2020年的时候,要盖一个全世界最高的塔,要超过一公里,有200层,是台北的101大楼的两倍高。这个塔有什么特点呢?人一天可以看两次日落。在第一层你看一次日落,然后坐电梯爬到最高层,可以欣赏到第二次日落。看样子2020年的杜拜高塔,也难有人再破其记录了,如果果真如此,那么,世界第一座最高建筑,巴别塔是建在中东,其最后一座的最高建筑物恐怕也是在中东。

   

镀金的巴比伦

    人怎么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势?有的人说这个制度那个制度,不管你有理想也好,最后还是向钱看。所以,最后的结果还是巴比伦,不管什么制度,还是巴比伦的制度。巴比伦到最后的时候,根据启示录十七章,一面是宗教的巴比伦,到了十八章则是经济的巴比伦。那时,国与国来往根本是钱财上的来往。但以理书第三章,就是启示录十七章与十八章的综合。

    今天如果人要看世界建筑的奇观,一定要到杜拜去,有的高楼每一层都会独立按其方向转动的,到了那里,你才知道什么叫巴比伦。有人在顶级旅馆住了一两天就受不了,豪华套房墙壁上的金光闪闪,耀眼的叫人受不了,赶快逃之夭夭!谁能得天下呢?谁有金子谁就能得天下。外面你可以有很多的主义,巴比伦有巴比伦的特点,波斯有波斯的特点;你讲希腊,希腊的确讲人权,希腊的确讲完美主义;讲到罗马,罗马法律是最健全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滥权。但这些只是表面,骨子里是玛门,玛门,玛门!

    不管今天这个制度有多好,只要落在罪人的手里,你看见吗?这个世界不可能好。而且有这么多的诱惑,有的人本来是好好的,后来就变了;有的人你本来对他有很多的期望的,后来却让你伤心。原因在哪吻?当人尝到权力和金钱的滋味,在诱惑之下倒下了。这就是世界要给你的。就是这样的世界,向着我们的儿女们,我们的下一代在那里招手。现在问题是:神能不能得着像但以理和但以理三个朋友一样的人?虽然有偶像,虽然整个偶像都是镀金的,虽然这代表玛门的势力,叫你不能不低头,叫你不能不敬拜,叫你不能不妥协。但是,世界上还真有一些傻瓜就像但以理和他三个朋友。虽然被丢到火窑里,仍然宁死不屈,因为火中有神子同行。

 

 

不见但以理的一章(李继圣)

 

「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太十八20

但以理书第三章的中心思想,是见证和见证所发生的力量。这见证是倚靠神的仆人,「」(但三28)摆出来的。愿我们从这篇信息当中,得着神要我们所得着的。

首先,从故事的开头说起:「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个金像,高六十肘,宽六肘,立在巴比伦省杜拉平原。」(但三1

我昨天就讲过,王辜负了神的美意。神把奥秘的事显明给但以理,「乃为使王知道梦的讲解和心里的思念。」(但二30)神要使王知道梦的讲解,和心里的思念,乃是要叫王「不从自己的谋算,不行骄傲的事(注:原文作将骄傲向人隐藏);」(伯卅三17)拦阻王「不陷于坑里,不死在刀下。」(伯卅三18)但以理虽将梦讲解开了,王也认识耶和华为「万神之神、万王之王。」(但二47)但却不以这位万神之神、万王之王为他自己的神,所以尼布甲尼撒之高抬但以理和他的三个同伴,只不过是表面和外体的顺服罢了。果然,一个高六十肘、宽六肘的金像,在巴比伦省杜拉平原被立起来了。意思是说:王仍有他自己的神。

神像既被立了起来,当然要举行个典礼,或来上个仪式,像今天的成立大会,新张之喜样的,剪采揭幕、鸣炮奏乐、热闹热闹、庆祝庆祝。尼布甲尼撒自未能免俗:「尼布甲尼撒王差人将总督、钦差、巡抚、臬司、藩司、谋士、法官和各省的官员都召了来,为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行开光之礼。于是总督、钦差、巡抚、臬司、藩司、谋士、法官和各省的官员都聚集了来,要为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行开光之礼,就站在尼布甲尼撒所立的像前。」(但三23

行开光之礼干甚么?为了让王立的金像风光一番,也就是让像代表的神得荣耀。像代表的神怎么样才能得荣耀呢?人向代表神的金像俯伏敬拜。于是,王的命令便颁下了:「那时,传令的大声呼叫说:“各方、各国、各族(注:原文作“舌”。下同)的人哪,有令传与你们:你们一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当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凡不俯伏敬拜的,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但三46

照命令的内容来看,拜像是应当的,不拜的则罪大恶极杀无赦了。在这样的暴政之下,贪生怕死的人,只有低头屈膝的分:「因此各方、各国、各族的人民一听见角、笛、琵琶、琴、瑟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都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但三7

是真的么?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难道真的全都俯伏敬拜金像了么?且看几个迦勒底人的小报告怎么说罢:「那时,有几个迦勒底人进前来控告犹大人。他们对尼布甲尼撒王说:“愿王万岁!王啊,你曾降旨说,凡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声音的都当俯伏敬拜金像;凡不俯伏敬拜的,必扔在烈火的窑中。现在有几个犹大人,就是王所派管理巴比伦省事务的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王啊,这些人不理你,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三812

这里,我们看见但以理的三个同伴,为他们所事奉敬拜的神,摆出一个最美好的见证。他们为什么有这种力量?其所以然,是因他们在饮食的事上,同但以理一样,被试验过,而且有极好的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但以理在本章,从头至尾,未见出现,以是便无分于这个见证,这是甚么道理?我认为是神故意的安排,特别把但以理隐藏起来。一面让但以理的三个同伴知道,神还有个更高明的见证人在一旁按兵未动,免得他们胆怯或是骄傲;另一面让但以理明白,没有他的带领,他的三个同伴,照样的能为荣耀神而摆见证,免得养成他作头的习惯。弟兄姊妹从而学到一样功课的两面:

其一,不要以为只有「我」一个人为神站立,须知我若不摆见证,让神得着荣耀,神必另外兴起人来,从别人的身上得着荣耀,神所隐藏的见证人,为数究有多少,是我所不知道的。

其二,不要以为只有「我」一个人恩赐充足,须知神的工作,没有一样离开「我」是办不通的,愿保罗所发的问题,时时响在我的耳边:「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彷佛不是领受的呢?」(林前四7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请容我引一个故事:「他在那里进了一个洞,就住在洞中。耶和华的话临到他说:“以利亚啊,你在这里做什么? 他说:“我为耶和华万军之神大发热心,因为以色列人背弃了你的约,毁坏了你的坛,用刀杀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王上十九910

这是以利亚在逃避耶洗别的途中所发生的事,可知神是怎样回答他么?神说:「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与巴力亲嘴的。」(王上十九18

却说迦勒底人的小报告,并非向壁虚构,而是确确实实有根据的。故此,往下便是想当然的发展 :「当时,尼布甲尼撒冲冲大怒,吩咐人把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带过来,他们就把那些人带到王面前。尼布甲尼撒问他们说:“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你们不事奉我的神,也不敬拜我所立的金像,是故意的吗?」(但三1314

尼布甲尼撒王不打自招,果然说出他所立的像是他的神。不过,这三个人是他千挑万选,特别留下侍立在面前的:「王与他们谈论,见少年人中无一人能比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所以留他们在王面前侍立。」(但一19)他们现在用的名字,是太监长起的:「太监长给他们起名,称但以理为伯提沙撒,称哈拿尼雅为沙得拉,称米沙利为米煞,称亚撒利雅为亚伯尼歌。」(但一7)人毕竟是感情动物,一见抗命的是他们,便想暗加开脱,言语之间,有意无意的都留下余地:「你们再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若俯伏敬拜我所造的像,却还可以;若不敬拜,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但三15

尼布甲尼撒对但以理的三个同伴,皇恩实在够浩荡的,居然不究既往,宽恕他们前此不拜像的抗命之罪。以后不拜便不行了,但他们却不领这分人情:「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对王说:“尼布甲尼撒啊,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们所事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王啊,他也必救我们脱离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三1618

在人看来:这叫不识抬举,故活该被火焚;而实际上,他们所遭遇的,却是求仁得仁:「当时,尼布甲尼撒怒气填胸,向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变了脸色,吩咐人把窑烧热,比寻常更加七倍。又吩咐他军中的几个壮士,将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捆起来,扔在烈火的窑中。这三人穿着裤子、内袍、外衣和别的衣服,被捆起来扔在烈火的窑中。因为王命紧急,窑又甚热,那抬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人都被火焰烧死。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这三个人都被捆着落在烈火的窑中。」(但三1923

因为王命紧急,窑又甚热,行刑的人,竟然毛手毛脚,慌慌张张的被火焰烧死。但以理的三个同伴被捆着落在烈火的窑中,当然更是万物生望,必死无疑,其实大谬不然:「那时,尼布甲尼撒王惊奇,急忙起来,对谋士说:“我捆起来扔在火里的不是三个人吗?”他们回答王说:“王啊,是。”王说:“看哪,我见有四个人,并没有捆绑,在火中游行,也没有受伤,那第四个的相貌好像神子。”」(但三2425

尼布尼甲撒王惊奇甚么?他惊奇的,是三变成四了。他捆起来扔在火里的三个人,现在变成四个人了,而且既没有被捆绑,也没有见受伤,多出的是谁呢?是主。主的应许本是如此:「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太十八20

所以,不论在水里、火中、冰天、雪地、海角、天涯,只要我们忠心的摆见证,就一定有主的同在。本来是一人独步的,必然的是二人同行,本来是三人服事的,必然的会四人同工。

这是一个见证中的异象,也是一个异象中的见证,王一看见,不得不伏下来:「于是,尼布甲尼撒就近烈火窑门说:“至高神的仆人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出来,上这里来吧!”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就从火中出来了。」(但三26

他们是被捆绑,由人抬着扔下火里去的,如今却从火中自由自在的出来了,难怪令人希奇:「那些总督、钦差、巡抚和王的谋士,一同聚集看这三个人,见火无力伤他们的身体,头发也没有烧焦,衣裳也没有变色,并没有火燎的气味。」(但三27

由此可见,用不着要口才,也毋需乎传道,只要有行道的见证,一样能吸引人,一样能归荣耀给神:「尼布甲尼撒说:“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 神是应当称颂的!他差遣使者救护倚靠他的仆人,他们不遵王命,舍去己身,在他们 神以外不肯事奉敬拜别神。现在我降旨,无论何方、何国、何族的人,谤讟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之 神的,必被凌迟,他的房屋必成粪堆,因为没有别神能这样施行拯救。”」(但三2829)王不但称颂神,禁止人谤讟神,并且尊重神的仆人:「那时,王在巴比伦省高升了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但三30

耶和华在尼布甲尼撒的口中,虽被尊为「至高」的神,却只是「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之神。」而未成为王自己所敬拜的神。故无论王如何称颂敬畏,也无论王如何抬举神的仆人,对王自己仍然是无益的。——李继圣《道路真理生命》

 

 

第三章 巴比伦的大金像(贾玉铭)

 

本书自第三章至第六章。是论在外邦人的日期,道德与宗教的情形。这四章书是紧接着第二章尼布甲尼撒的异梦,但不是藉异象或言语,乃是藉历史的事实,表明外邦人的日期必有的经过。凡研究本书者,看但以理与其三友,如何不受强迫,不敬拜偶像,因而被掷火窑,被投狮坑等事;莫非表咀余民在末时守道的态度,又见其三友如何忍耐,并如何得蒙拯救等事;亦所以表明灾期的余民,将如何蒙神的保护。我们读第一章时,见但以理与其三个朋友,怎样同心决志,不因王的膳与王的酒自污;在本章大约已过二十余年,我们再看此三人,怎样刚强不屈地忠心事主:

   

一、大金像的代表(3:1-3)   尼布甲尼撒造了一大金像,高六十肘,宽六肘,立在巴比伦省杜拉平原。遂命国中所有文武百官一同聚集,来行开光礼。究竟尼布甲尼撒造此大像,是代表哪一个呢?或有人说。此金像是代表尼布甲尼撒之父王,有谓是代表巴比伦国之邪神彼勒;亦有谓是代表世人所敬之诸邪神;诸如此类之说皆无确凭。

    读者凉必注意,于第二章所论尼布甲尼撒在梦中所见的大像,不能不在他的心内有深刻的印象,虽然已过去二十余年,但此印象在他的心目中永不能抹去。按王梦中所见大金像,照但以理解释,像的金头即巴比伦王,谅此时他所造的大偶像即仿照其梦中所见者。不过梦中所见,只有头是金的,表明尼布甲尼撒只能占像的金头一部分。此时他的心中,以为他仅占头的一部分,心犹未足,即造一大偶像,全身皆是金的,正是表明他的存心,希望历代国权,皆为他所有。

    人从来多是崇拜自己,按尼布甲尼撒本是一个骄傲冲天、自高自大、独揽大权的人,自不能不高抬自己,欲令全国人皆崇拜他,因而即制此金像,表明他的自尊、自大、自荣,而崇拜自己到极端。我们读启示录十三章见有一个活偶像,即七头十角兽的像,亦即大罪人的代表。其名号为666(l3:14-18),解经家每以六为人的数目(13:18),也是罪恶的表号,若再加上十倍百倍,即人的罪恶到了极端,大罪人自然配得此名号。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大金像,既六十肘高六肘宽,所用的乐器亦有六种,可见他所遣的像,适可为兽像的名号666即大罪人的代表,亦即残暴可憎之物的真相。

   

二、强迫拜像的举动(4-12)  尼布甲尼撒传令,叫各国各族各方的人,都要拜像,凡不拜像的,即掷于烈火窑中。此时忠心事主的小群,自然就不容于当时的社会与国家了。此正预表在末后的日子,凡不拜兽和兽像的都要被杀害(13:15)。不论是谁,凡不受兽印记的皆不能作买卖(13:17)。人原有敬神的天性,信仰自由是人的权利,尼布甲尼撒竟强迫人拜像而剥夺人的信仰自由,即是不尊重人的信仰。

   

三、忠心团契的态度(13-24)   当时但以理的三个朋友,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在专制命令拜像的强迫之下,所有态度,可谓信徒经受逼迫的好模范。此时以色列全民族皆远离本国失去见证,这三个朋友仍能向神有忠心,适可为末后的日子,犹太余民的好预表(1:9  11:5),他们要在大灾期的熬炼炉中显出他们的忠心来。

    ()有决断的志向  当王的命令颁布时,他们未尝不可想一通融办法,原谅自己:

    1、王的命令——敬拜金像这是王的命令,谁敢抗逆王命呢?

    2、国人皆拜——当时在杜拉平原千千万万人,无不向金像下拜,若只少数人不拜,何以抵抗呢?

    3、只此一次——敬拜偶像,并非常事,只此一次,未尝不可勉强从事。

    4、只在形式——敬拜不过是形式上的事,只是随从众人在形式上鞠躬、崇拜,这有什么不可呢?

    5、负王美意——众人虽然已经将三人的事,在王前告发;但尼布甲尼撒仍极宽大,还给他们一个机会说:“你们不侍奉我的神,也不敬拜我所立的金像,是故意的吗?”这次可不追究;以后却不得违命,王既有此美意,如此从宽,怎好辜负他的美意呢?

    6、关于性命一一拜与不拜,所系非轻,若不通融办理,立即被掷在火窑中,真是可怕!

    7、累及国族——沙得拉等既身在朝廷,为以色列会众所景仰、所倚靠,一旦他们三人遭遇不测,难免令以色列全族受影响。为此种种,沙得拉等大可以为自己原谅,何必坚持心志不肯通融呢?但他们三人所见的,不是这种种表面的原因,乃是有更深的关系,因为在信仰上,不是可以或左或右的,信仰不是可以随意通融的。不论撒但如何恐吓,利害如何重大,是决不能改变的。

    ()有坚定的信心  王说:“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耶和华神既是无所不能的,沙得拉等深信神未尝不能有特别救恩,所以就毫不畏惧地对王说:“尼布甲尼撒啊,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们所侍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我们深信神是无所不能的,若合他的旨意,神必能救我们脱离王手。耶稣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16:33)

    ()有敢死的精神  按神的能力说,固然信神能救我们脱离,我们决不疑惑神的权能;神固然是能,但接神的旨意说:“未必是肯,因为脱离窑火,未必是他的旨意。即或不然,王啊,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侍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壮哉此言!这是伟大信心的说话,即或不然——我们决不,决不,我们决不。谁敢在一个狂傲无理的大王面前,当生死关头。说:“我们决不?果有这种敢死的精神,那么,火窑的势焰虽猛烈,也就不能令信徒屈服了。撒但最怕的就是这种即或不然我们决不的敢死精神。一个大王看见人能坚持他的信仰,至死不变,不亦当加以敬佩吗?

   

四、上主所显的救护(24-30)  忠心的三个信徒,既有坚定的信仰,至死不拜金像;于是一个骄傲冲天只是崇拜自我的尼布甲尼撒遂怒不可遏,实时命人将窑火比寻常加旺七倍,将此三人捆绑,一同掷于烈火窑中。

    ()神的救护——主与同在(24-27)  奇哉!真奇哉!因窑火猛烈,那将三人投于火中的壮士,都被火烧死;何以这三个人竟未受损伤呢?原将三人捆绑投置火中,何以三人竟在火中游行呢?  且是掷于火中的,只有三人,何以有四人同在火中游行呢?尼布甲尼撒王看见,真是惊慌万状,不知如何是好了。此第四人究竟是谁呢?据尼布甲尼撒所见,那第四个的相貌,好像神子。不错,正是神子耶稣与他们同在火中——主时与在患难中的信徒同在——果然有主同在,烈火虽猛,有何伤呢? 如果有主同在,狮子虽凶,复何惧呢?主同在,有主同在,即使徒在患难中唯一的依靠、安慰与能力,作诗的有话说:“人的忿怒要成全你的荣美,人的余怒,你要禁止”(76:10)。我们看沙得拉等被掷火窑的经过,不能不高声赞美神,真是因着人的怒气,显出他的荣美了。信徒常是在难处中看见神的荣美,是不经难处所不能看见的。由此可见火窑的效用:(1)火窑是显信徒资格之地,(2)火窑是主同在之地。(2)火窑是信徒得自由解放之地。(4)火窑是显神荣耀之地。(5)火窑是信徒被高举之地。(6)先胜无形火窑,方能胜有形的火窑。

    ()王的称颂——归荣与神(28-30)  非有此意志坚定忠心到底的信心,不能显出神这大荣耀。唯有信眼,常见神显荣耀。神荣既显,连一个具着热烈心肠,崇拜金像的大王,也就开口赞美神,且降旨令各国各族各方的人,皆不得谤渎沙得拉等所事奉的神。可见我们不能荣耀神,是因我们没显出信心的证据来。

    我们读过本章,见沙得拉等真是经过了两次火窑:一是无形的,即拜金像的试炼。一是有形的,即七倍烈焰,无形的火窑,也许比有形的火窑更加猛烈呢。感谢主,三个忠心的圣徒,无愧为在灾期中不拜兽与兽像者之代表,他们既能在无形的火窑中不被烧,以后在有形的火窑中不被烧,也就不为奇了。非先胜过无形的火窑,决不会灭了有形火窑的烈焰,未知读者对此忠心的团契作何感想?

    诗日:

()

    古有三人信心坚贞    不怕掷于烈火窑中

    敢死精神信之效能  甘愿为道牺牲

                   ()

在火窑中未受损伤  得了自由解脱捆绑

越经试炼越得解放  奇哉烈火力量

    ()

三友正在火焰中时  遽见主来令人奇异

火窑即主同在之地  令信徒经火洗

                   ()

经过火窑坚信可靠  使主圣名大得荣耀

身被高举恩及同胞  荣哉火窑奇效

                   ()

信心经过烈焰焚化  信心愈焚愈美无瑕

倍心愈焚愈显光华  愈焚神荣愈大

 

 

三人脱火窑(林献羔)

 

但以理第3章是不见但以理的一章。

但以理书有几位突出的少年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亚撒利雅。第3章讲3位少年人(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坚贞;第6章讲但以理的贞忠,成了历代信徒的好榜样。我们不单注重理论,更要在敬虔生活上宁死不屈,做时代的见证人。

36章是关乎“外邦人日期”的事。

3章不是借异像异梦,而是借历史,因为这是对外邦人的事。

三人的情况有如末时以色列余民的情况。

3章用夸张法hyperbole:金像极威、官员之众、乐器之多、执行死刑者先丧命(322)、火极热、王烈怒、对神无保留的赞美。

但以理不在:他可能出差(约瑟弗说他常为王在外督工建宫城,例如他曾往玛代地的厄伯他拿Ecbanthra兴建京城)。有说他病了(7281018说他多病)。

这事发生在三人被封官职之后(312)。七十士译本说这事发生在尼布甲尼撒王第18年(耶5229)。这事与第2章相隔20年。

一、王立金像(17节)

1.王“造了一个金像”(但31

1)第2章王梦见大像,只见头(尼布甲尼撒)是金的,这时王要造一个全金的像,为要表明巴比伦永存。

2)半身人像:下半身是一根柱,因为巴比伦的雕刻常是半身柱像。

3)木的包金:

外强中干,不实际,但金不锈不坏,又能发光。巴比伦人制偶像是包金的,这是根据以赛亚书4019417,耶利米书1039。巴比伦极其富有,他们的彼勒金像是用800他连得金子造的。

4)有说金像表明王的父亲;有说表明王所拜的假神(但312141828):彼勒、玛督Marduk、尼波Nebo或拿布Nabu(尼布甲尼撒在亚甲文作 Nabu-Kudurri-usur. “拿布”,是保护我的儿子或保护我的疆界的意思)。

5)应该是表明他自己(但3121418):

但这金像不一定是按照王的脸面而造的。古时皇帝在得胜后常立像作纪念,在像下的平台凿上该战役的战果。现在佛教国家也建巨型金像。

外邦人拜的是偶像和自己,古今都是一样的。王知道“天上的神”,但他不求神的荣耀,而是要荣耀他自己。

6)“造了”:不是参谋长设计,而是自己发明的。

7)高度与宽度:

巴比伦不是用十进制,而是用六进制的,因为他们认为“六”是吉利的。“高六十肘”(27.5米),“宽六肘”(2.75米),但没有提“厚度”,因为平面像不会用架托着,以免失去威严。有人说:“这可能是一根方碑柱obelisk,四面刻上古王的伟绩”。

如果是全人像,比例就很难看。通常人像的比例是5141,而这金像是很不平衡的,高度是10倍于宽度。60肘高的金像,约有9层楼高。

可能有个平台为座,把1/3高度减去。这就不会难看,而是显出奇特了。

60×6=360。巴比伦历一年是360日,也就是说,每日都要人拜他。

“高六十肘,宽六肘”,又有6种乐器,构成3615节,启1318)。6,是人的数目,6666的百多倍,表明罪恶到了极点。

8)“立在巴比伦省杜拉平原”(但31下):

杜拉Dura,可译为城墙,但不是省的城墙。在巴比伦城南面9.7公里,附近有杜拉河。在巴比伦两河上游一个较高地的郊区,使城内的人都能看见大金像,因为大金像能反照阳光。

考古家在杜拉平原找到一座石台,长13.7米,高6.1米,基座宽3米。这是大像的脚台。

杜拉平原,即示拿地,宁录在这里建国(创10810),发起拜偶像的风气。

2.“行开光之礼”(但323

1)召集全国高贵7官员:

总督、臬司、藩司与谋士,是波斯字;钦差是亚述字;巡抚、法官,是亚兰字。

由上而下排列:

a. 总督:Ahhashaar-Pe ayya, Prince, 保护者意,是地区领袖(一区有几个省),也称省长。

b. 钦差Sigenin“被选立者”的意思:驻外大使Governors,或郡长(耶5123)。

c. 巡抚Pehhah,行政区首长意:辅助总督管理地方行政区区长。

d. 臬司Adar(神名)Gazerayya,军师意:地方官长judge,顾问或咨议。

e. 藩司Ge Da Be Rin:财务大臣、库官Treasurers (拉721)。

f. 谋士De Thabar:王的参谋Counsellors.

g. 法官Tiftaya:给予公平的裁判者意,是较小的地方官Shiriffs.

h. “和各省的官员”Shilton:指各省省长以下各级官员Rulers.巴比伦帝国极广,从埃及到巴勒斯坦一带,所以下面少用话语以免人听不明,而主要是以乐器来示意。

在巴比伦王宫所存的档案里可以找到这名单。

2)“行开光之礼”(但33下):即开幕礼(见王上863,代下79,尼1227)。这是在3人被立之后(但249)。

似是各官员“为”王像行开光之礼;但达秘圣经译“来到为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的奉献礼”。这个开幕礼就是奉献礼,这里一连提了两次。

3.敬拜之律(347

1)这里所说的“敬拜”,不是敬拜真神,而是敬拜金像,这就是拜偶像。这是古今最大的偶像。

2)“传令的大声呼叫”(4节):“大声呼叫”,声势浩大,压力甚大。

3)有令传给群众:这是王令(斯312)。“各方、各国、各族的人。”犹大人当然也不能例外。

4)感情的气氛:

4次提乐器的名单(但3571015)。音乐可使理智放松,投向感情。音乐可以是极神圣的,但也可以是极邪恶。

角:口吹的管乐器,如希伯来人的羊皮号角(书6516),能广传远听(出1918)。

笛:字根的意思是“吹口哨”,这是口吹的管乐。牧童用以来呼叫羊群归队(士516),有如现在的箫或笛。

琵琶:希腊字(qitros),这是希腊的乐器,有如竖琴,弦的数目是由312条不相等的弦线组成的。

琴:希腊乐器,是三角形的“四弦琴”。

瑟:希腊乐器(psanterin),是三角形的,但它的弦是在发音箱(sound box)的下面,可能有20条弦线。

笙:希腊乐器,有如苏格兰的风笛,如同现在的交响乐(symphony),也有像鼓一样的。

有人认为是与苏格兰人所用的风笛相同,可以同时发出两种声音。

以上6种乐器,有3种是口吹管乐(角、笛、笙),有3种是手弹弦乐(琵琶、琴、瑟)。

3个乐器字是用希腊文写的:琵琶qitros,瑟psanterin、各种乐器Sūmponyā. 有人怀疑圣经的真实,因为希腊人还未统治巴比伦。但在尼布甲尼撒王之前,亚兰卷记有希腊音乐家与乐器。那时,希腊文化早已传播了。

当太阳一出,光线照在金像的头上,这些乐队的演奏与人的合唱马上开始。所有的人都要拜那巨大的金像。

4.不拜者“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但36

巴比伦有许多制陶瓷器的地方。在窑的一边,有一门是供出入,及清理灰烬的。他们用窑来处死王的仇敌,窑的大小可容34人。

这是巴比伦的酷刑(耶2922)。

圣经有死刑,不过,圣经从来没有废除死刑,因为死刑可以阻止人犯大罪。但圣经是不主张用酷刑的。耶稣为我们的罪曾受罗马的酷刑。

二、神仆不拜(818节)

1.三人被控告(3812

1)迦勒底人来控告(8节):王本身也是迦勒底人。

他们不是迦勒底的祭司(22),而是迦勒底王族。他们见那些“被掳的”(225)“犹大人”(312)被王提升(249)而嫉妒,因为他们在学问、知识、科技等,都超越全国的人(120),现在是个最佳的时机来控告他们了。

“控告”,可译“谋害”,甚至“撕成碎片吞吃”。他们的意思是,王错用这几个犹太人了。

这班人曾被但以理救活的(224),可是他们现在竟然忘恩负义!

2)他们先复述王的命令与刑罚(1011节)。

3)他们提出3人(12节上):这3人是犹大人,是王所派的。

他们是神的忠仆,原名的意思是属乎神的,但他们被改新名的意思变为属乎王的(17)。属神的人被掳,被掳的人被提升,被提升的人被控告。

他们不控告但以理:可能他们要藉这3人来对付但以理。

12章,但以理是主角;第3章,3人是主角。

但以理是总理(248),他决不会逃避。加尔文认为但以理官职高所以他们不敢控告他。其实是神让但以理不在,为要考验他们,使他们独自作战。

43“不”(12节下):

“这些人不理你”:他们不感激王恩,也不忠于王。被掳者本来是不会忠于外邦王的,但他们对王很尊重(2章)。

“不侍奉你的神”:3人反对尼布甲尼撒王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王的神。

“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这是最终的控告。

以上的罪状都是关乎信仰上的事,所以他们“不理”、“不侍奉”、“也不敬拜”。但他们是听神的话(出2035),他们是不会犯罪的。

2.王与3人的对话(信心的回答)(但31318

1)王怒下的宽大(1315节):王以为有火窑,就没有人敢违背,可是现在竟有3人违命不拜,引起王“冲冲大怒”。

王问3人(14节):王亲自审问,因为他未必完全相信控告者的话。他们不提第1点“这些人不理你”(12节下),只提第23点。

“是故意的吗?”:或作“真有此事吗?”王不完全相信控告者,所以这样问,王给他们说谎的机会:让他们说“不是故意的”,而是“一时疏忽、忘了拜。”

“你们再听见”(15节):王希望3人及时“悔改”,否则后果自负(王下1835)。他们若俯伏敬拜,“却还可以”,就既往不咎。

撒但用恐吓来毁灭信仰:撒但并不希望耶稣死于十字架上,而希望祂从十字架上下来。撒但早已利用彼得叫耶稣不走十字架的路(太1622)。撒但想用十字架使耶稣退缩,“从十字架上下来吧!”(太2740)。撒但不是想杀死耶稣,而是要祂投降,但耶稣不下来,反说“成了”(约1930)。

可惜许多人经不起“再听见”的引诱,就从十字架上下来了!

“若不敬拜,必立时……”(但315):这是最后的警告。“有何神……”:这是最后的讥讽(王下1835)。

23人“对王说”(但31618):3人看见不远的火窑,奏乐时人山人海,整整齐齐地屈身,气氛十分紧张,但他们并不动摇:他们内心坚定,言语坚定,行动也坚定。

有人会原谅自己:① 这是王命,② 各人都拜,③ 只这一次最后机会,④ 只是形式上,⑤ 不负王的好意(不追究,但不能再违),⑥ 这是关乎性命的事,⑦ 会连累同胞。

3人同心站稳:若有一人不同心就完了,但他们“一同”对王说。他们直呼王的名字(16节,比较第9节),因为强逼拜偶像的王是不值得尊敬的。

“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回答你”,应译“在你面前辩护”。他们不是轻慢王。在一切的事上,他们都对王尽忠,但“这件事”,是违背信仰的事,他们不必辩护。这不是骄傲,而是满有信心,这是殉道者的决心。他们以信心为重,并没有向王解释的必要,因为这是没有价值的发问。现在不是说话的时候,而是行动的时候了(传37)。

他们深信神能救他们脱离:“即或不然”(但318),他们意志坚强,宁死不屈(伯1315)。撒但最怕“即或不然”。信心是不求神迹,只求能力。

三、神的保守(1927节)

13人被扔在火窑中(31923

面临更大的考验(319):3人被扔在火中,看来似乎神是不眷顾他们了。

1)王怒:

“怒气填胸”。尼布甲尼撒王疯狂起来,他见他们不识抬举,劝他们一番也等于零。

2)“变了脸色”:

常人一变脸色已够可怕,而这里是尼布甲尼撒王的变脸。他不是一般的变脸,而是“向沙得拉、米煞、亚伯尼哥”变脸。

3)“吩咐人把窑烧热”“七倍”:

这是完全的高热,以显王的怒气,这又似乎神太残忍了!

不是火焰高度7倍,而是“烧热”“七倍”。巴比伦人早就认为天上有7颗行星,每一行星是由一神明管理的。王的意思是:7位神明可以帮助他的火焰上升7倍,火窑大门就会有7倍的热放出来了。

火窑有两大口,顶上的大口可以放入燃料,底下大口可以将灰取出。旁边有斜路可以登上。

7倍热度是愚蠢的办法:若用慢火煎迫就更难忍受。耶利米书292123原文是慢火烧烤,这是更加残忍。不过,若用慢火来烧,又不容易显出这是神的奇迹呢!

4)吩咐壮士捆绑他们(但320):是由别的刽子手来执行。

他们是:① 王的御用卫兵,即贴身保镖,② 几位军长,③ 训练军队的教练。

3人不会逃走。“捆”,是多此一举的。

5)穿着衣服被捆(21节):不像古时犯人只穿一条内裤。

3人所穿的可能是祭司袍,他们在外邦人中作见证;他们也像大臣在宫廷所穿的礼服。

“裤子”,有作“披在外面的斗篷”;“内袍”,指“衬衣”;“外衣”,应译“头绑”turban,正如现在印度人的头绑,即头巾;“和别的衣服”,这是官服。

他们穿了很多的衣服,就更易着火。他们穿得整整齐齐,不是披头散发如丧考妣,而是打扮得整整齐齐如赴盛筵。

6)“扔在烈火的窑中”:

神本来是不许可把人烧死的(摩21),但祂现在许可他们把3位忠心耿耿的战士被烧于烈火的窑中!本来这样烧,死了以后变成灰烬,也无法辨认了。死是可怕,但背弃神就更可怕。他们早已尝到国破家亡的滋味了。

7)抬的人都被烈火烧死(22节):

“抬”,有译“系上来”(但623),需要数人出力抬。若两人抬一人,3个人就要用6人来抬;若3个人系一人,3个人就需要9个人来系。

83人被扔在火窑里(23节):

他们并没有升到天上,而是显出信心的见证。神没有预先说明怎样救脱他们。那些小信的人,就会求神保护或不叫他们遇见试炼。

他们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是神会加力。他们以自己的身体为活祭献给神(但1132)。

在火中的赞美(赛4325)。

希腊文的旧约圣经《七十士译本》把次经《三童歌》加在但以理书323后面,为2490节。

这歌分为三段:a. 亚撒利雅的祷告(2445节);3人得天使的保护,天使降在窑内,将火熄灭Benedicite,不但火焰不能接近他们,且有清风吹入;b. 使他们舒畅赞美(4650节);c.  3人在窑中合唱赞美歌(5190节)。

2.四人在火中游行(32425

13人在火中不被消灭:

他们被吓,神再给机会;被扔,神仍不救。如果他们在被捆的时候回头,还是有盼望的,但他们忠于神,永不灰心,终蒙神的保守,成了奇妙的见证。这事使王惊奇,使历代亿万信徒得到勉励。

2)王惊奇,急问(24节):

《七十士译本》有“听见他们赞美之声,所以”,比较以前急忙叫他们死。

3)“在火中游行”(25节):

不是站在火中,不是被火烧而不能走动,乃是“游行”。被捆的人本不能游行,但一入火窑,绳子被烧断,“并没有捆绑”,“也没有受伤”,这是绝对的、超越的神迹。

可能他们在火中谈心,但王听不见。

4)“好像神子”(25节):

耶柔米认为不敬神的外邦王没有资 格见神子耶稣,而是神的使者(28节)。

应该是基督:早期教父希彼坡陀、屈多梭模等都相信是基督。祂是“神子”Elah,亚兰文是复数,即希伯来文的以罗欣 Elohim(但211)。虽是出于巴比伦迷信的观点,但他知道是超凡者,是众神中的一位。其实是神子基督。祂又是“人”。

在火炼中有主同在同行。

3.王命3人出火窑(32627

1)“至高神”:单数。

15节说“有何神能救”;现在有了。尼布甲尼撒的惊奇盖过他先前的忿怒。

2)“上这里来吧”:

应译“上前来”,因为王是坐在高位上的。王再三呼唤,因为他怕他们不信他已经回心转意了。

33人“就从火中出来了”:

没有说第4人也出来。3人一出,第4人也就不在火里了。他们出来后,还是原来的3人。

4)四等政要人士一同观看(27节):

王一人看见,可能是“幻影”,但四等人都看见了。

身体没有受伤:这是主要的,直译“火没有能力于他们的身体”。

巴比伦人是拜火神的,当他们战胜仇敌的时候,他们常常会烧他们的城市(王下259),但现在火神也无效了。

“头发也没有烧焦”:身体没有受伤,头发烧了也无防,但“没有烧焦”(见路2118)。

“衣裳也没有变色”:这是身外物;但捆他们的绳子也是身外物,却被烧没有了,因为是捆他们的。

圣经没有提神创造火,但火听从神;圣经也没有提创造水,水是由氢氧化合而成,但“风和海也听从祂了”(太827)。

5)“并没有火燎的气味”(但327下):

就是没有烧焦的气味,他们好像没有经火一样。

四、神和三人得荣耀(2830节)

1.尼布甲尼撒王的改变(32829

1)称颂神(28节):

以前曾服但以理,说神是 “万神之神”(247),但后来立像,下令,又说“有何神能救你们”(315)。现在的称颂,还是表面的,要到第4章才降服下来。

2)“他们不遵王命……”:

以前王在怒气填胸的时候下令,但现在是用称颂神的态度来说这话。“不遵王命”不是国法,而是特为消灭他们信仰的命令,所以他们不听,王也承认他们是对的。

3)“不能谤渎三人之神”(29节):

这里他比247有进步,但仍不是从真诚里发出,他仍是没有放弃本国的神,只赞扬外邦人的神。他又为3人平反。

他只是用消极的态度,“不能”,直到但以理书626才是积极的:要“战兢恐惧……”。

“必被凌迟”:是一块一块地切开的意思。

“必成粪堆”:要拆成无用的废物。

2.三人高升(330

1)他们不是倚靠势力:神可以叫坚贞者升高,但不是自己求升,或靠势力被高升。

2)无形的试炼是“拜像”;有形的试炼是“火窑”。他们先胜了无形的试炼,才能胜有形的试炼。

3)先受7倍烈火的试炼,才能得7倍的荣耀——在人前高升,但更重要的是在神前的高升。不要忘记“凡自卑的必升为高”。

 

*   *   *   *   *   *   *

本章有两个重点:神是全能的;3人深信神是全能的。

与第1章比较:第1章是试探,第3章是试炼。但两章他们同是不肯妥协;而且肯付上代价,就得到神赐福,把他们高升。

 

 

烈火之窑(华勒斯)

 

巩固社会的必要

 

    因着异梦和其解释的缘故,尼布甲尼撒被带到了承认信仰的临界点。他领悟到一些新事,对自己的认识多加了一层,而他的恶梦暂时也得到了医治。

    但是他并没有抓住机会,将自己的生命完全交托给神。因此,他在本章中的表现实不足为奇。现在尼布甲尼撒起来敌挡神的国,其强烈的程度正与他先前被吸引的程度相当。他利用神赐给他的恩惠,作出更远离神的举动。他容让自己立刻又陶醉于周围的状况,因此我们发现,他的所作所为与神开恩赐给他的信息恰恰相反。他把那信息中较遥远而令人不安的那一部分抛在一旁,(即那石头和其粉碎一切世上事务的力量,二45),而开始沉浸于那异梦令他偷快的一部分,因其中对他成就的称许而沾沾自得(二3738)。「你就是那金头!」但以理的神所讲的这句话,竟成了他建筑的特许权状!

    他也记得那异象的另一部分——那双脆弱的脚。他认为,这一点与他所建设新的大社会直接有关。那双脚不足以支撑金头与全身,其半铁半泥的混合,也很容易分化。他认为这是一种警告,指出他所重建的社会缺乏黏结力。这一点令他感到不安,也刺激他产生新的构思。也许他认为自己已经看得见这种分化的趋势,这种情形已经在他的黄金帝国中开始酝酿。他觉得必须为后人改善情势,在这发展中的社会里调入坚实、牢固、黏结力强的水泥。

    而最好、最持久的水泥,莫过于一种共通的宗教,使文化的发展生根于其中。他相信,这一举必能产生一个核心,由此带出坚强的社会意识,且能不断发展、扩张。如此,他就能掌握这社会的进展。

    因此在异梦之后,尼布甲尼撒再度发奋图强的行动,实不足为奇。他重新以满腔热力从事社会计划,充满新的理想、把握和急切感。他现在最关注的,是如何除去一切造成分化的因素。既然他身为军人,我们可以想象,他甚至希望使市民像军队一般划一,正像从前军旅对他绝对服从;无论如何,每一个人都必须感觉自己是隶属于一个有价值、有活力、有吸引力的体制中。尼布甲尼撒的目标,是要制造并统合文化。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先有一种共通的宗教,因为在那古老的时代,宗教本身的定义就是「约束之力」。而他是巩固社会最佳的水泥,也是众所公认的事实。

新巴比伦的庆典

    尼布甲尼撒重新开始的社会计划,首先由一个规模庞大的热闹活动拉开序幕。套用今日的名词,我们不妨称之为「新巴比伦的庆典」。「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个金像,高六十肘、宽六肘」(三1)。那是一座非常瘦长的巨像,看起来或许有点奇怪,因为高有九十尺而宽仅九尺。可能底下还有某种大一点的基座,经文里面没有详细记载其大。如果这像全是纯金做的,造价一定昂贵无比;即使只是镀金的,也足够令人叹为观止了。他无疑又是一项建筑界的奇观,堪称为别出心裁的杰出设计。

    这座巨像究竟是尼布甲尼撒王自己的像,或是巴比伦某一种神只的像,注释家的意见纷纭。但这里似乎故意不予说明,似乎人要他象征什么,他就可以代表什么。他可以代表巴比伦精神,或是尼布甲尼撒王,或是传统中的一位神斋;但他也可能是作为巴比伦国中一切宗教合一的象征。尼布甲尼撒知道,大多数人会认为,这座巨像是要激发群众对巴比伦众神斋的膜拜,因为所有的老百姓多少都膜拜某些神只。但他也希望,在这个各族混杂的国家中,各个「少数民族」也能按其对偶像膜拜的习俗,来接纳对这座金像的膜拜。

    他的确希望全国朝野在这事上都能「上下同心」。如果国中有一部分人采取反抗或拒绝接受的态度,他的全套计划便失败了。为了要使每一个人都能热切参与,他在这件事的「文化气息」上,下了一番功夫,尤其在音乐方面更是费尽心血。我们可以想象,尼布甲尼撒如何紧急开班,为要教授各种不同乐器的演奏法(三5),让他们能迅速普及;又命作曲家急急创作;招募团员组成乐团。他也很可能想要创作一种新的音乐。综合各种民俗音乐的曲调,融成新曲!

    他的计划用了一个可怕的刑罚作后盾,就是当时人人熟知的「烈火之窑」(三6);若有必要,窑中便会生火!但尼布甲尼撒也知道,恐怖政策无法长久维系人心。火窑摆在那里,不过是要对付一些可能因精神有问题而行为异常的反社会份子。他认为,一个有理性的人绝不会让自己被烈焰触及。这个计划既然已经容许人从各种角度加以解释,他希望不必用到窑。至于那批他从犹大带回来的人,虽然他们非常注重宗教,称他们的神是「至高的神」,但在巴比伦境内,他们也应该不至否定巴比伦的神应受尊崇。于是庆典开始了——何等隆重、辉煌的开光之礼:百姓从各地涌到杜拉平原,音乐奏起,所有群众共同虔诚顶礼。

「抗拒」的神迹

    庆典开始,一切顺利,各种报告都令人兴奋。此刻,尼布甲尼撒必然觉得自己已经有了答案,可以解开他的梦所带来的谜与问题。他岂不是可以造成一个黄金社会,连脚也是坚固、

牢靠、不可毁灭吗?

    不久,尼布甲尼撒王接到了一个报告:「有几个犹太人,就是王所派管理巴比伦省事务的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王阿,这些人不理你,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三12)。

    这三个被列出名字的人,也许并不想公开和尼布甲尼撒王的权柄起冲突。他们也许曾想避免太公开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希望没有人注意,音乐响起之时,他们就会不在场;或者在无法离开时,他们保持安静,不参与膜拜仪式中卑屈的动作。但他们必然已经思索过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下定了决心,心里作了预备,可能终有一日必须公开面对挑战。因此当他们被王审询时,回答毫不犹疑,丝毫没有妥协的态度:「王阿,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三18)。

答复

    这个答复是在极可怕的威胁之前说出的。他需要无比的勇气,又带着超然的尊严。他也再次说明,平时不断在小事上的赤诚忠心,有朝一日可能会在公开、严重的场合中,化成光芒万丈的勇气,为神作见证。

    他们强调,与王之间没有什么可谈的。「我们不必回答你」(三16)。这句话其实是表示,现在是以行动回答的时候,不需再以言语回答。尼布甲尼撒必须学到,以色列的神不仅是一个宗教讨论中的话题而已,她乃是掌管历史的活神。他尤其需要知道,但以理和其三友之神,不仅可以激起王的梦,也可激起他们实际而强硬的抗拒、永不失败的信心和勇气。他们安静地站在王面前抗议、勇敢地面对火窑,比长篇大论一番更有力,更能使王清楚、强烈地明白。他明了了他们没有用话语说出来的意思。他曾经听过但以理说中他的心思;他曾经作过异梦;他已经相当了解他们的律法和传统。现在他最需要的,是看看过去这些话,是否货真价实。

    「静默有时,言语有时」(传三7),此话的确不错。我们必须寻求智慧,知道何时应言、何时应静,并且需要勇气来作抉择。常常应该说话的时候,我们却退缩,不敢宣告或辩明,因为我们害怕、害羞,无法肯定自己。但有时候,就像这几位所遭遇的,话语已经来到尽头,我们所信的必须要以行动表现出来。在必要的时候,除非有这种沉默的「血肉见证」,我们过去的一切话语都不过是空谈而已。耶稣所作的工作大部分是讲道,但当他面对十架的时候,却多半保持默然不语。当他站在审判官面前,已不再长篇大论(可十四6062;约十九911);而来到希律王面前时,他甚至一言不发(路二十三9)。在十架上,他的话少而简短。他最后的答复,正像这三位青年一样,是以忠诚。挚爱和痛苦交织而成。而他们用口为神作的几句短短的见证,是何等美好、何等重要。他们称她为「我们的神」(三17)。他属他们,他们也属她;他们希望神在火窑中把他们救出来。这希望乃是根据神不变的约和爱而来;他们站在神子民的地位上,时常如此倚靠神而活;她是「我们所事奉的神」(参出十九5,二十2;耶三十一33;创十七7)。

    他们自身的信仰,加上与神之间深入、亲密的关系,使他们能够信得过神的能力,相信他能实现她所应许的,显明他是他们的神。他「能救我们」(三17)。他们的祖国在开国之初,就已经明认神没有难成的事。他自己曾向撒拉如此说(创十八14)。摩西曾完全靠赖这句话,而红海之滨就是这句话最奇妙的证据(出十四2131)。就在他们这一代,耶利米也曾以此话作为他的主要信息,结果事情果然成就(耶三十二1727)。现在站在尼布甲尼撒面前的三位见证人,正回响着这句话。在撒迦利亚的教训中,他又出现了(撒八6);而最后耶稣也曾重复此话,就在客西马尼园他即将面对可怕的审判时(可十四36)。

    他们觉得与神非常亲近,在信心中深知自己在神手中,极其安全;甚至他们无法想象,一个外邦王的手如何能加害于他们。「王阿,她也必救我们脱离你的手」(三17)。神怎么会抛弃属他的人呢?他们既已经历过神的恩情,在这时刻神的手怎会失败呢?但此时他们所强调的,是神的荣耀和威严。这才是他们所关心的。他们再度表现出对神的智慧的崇敬,正如前一章中我们所见。他们自己不能决定他们活下去较好,或是死去更好。他们相信神会按照他们所期望的,使他们活着出来;但是「即或不然」,也完全一样,因为一切智慧、荣耀、能力都出于神。

烈火不侵的神迹

    大多数人读到这三位见证人在火窑中的神迹,都认为这段记载十分忠于史实。若我们能相信圣经的神是又真又活的神,为何不能相信这类事件可能发生?但是在这一点上,如果我们发现有些人很难接受他的史实性,认为他并不是蓄意描述当时王吩咐执行火刑的情形,我们也不必觉得气忿或不安。如果我们太强调细节,或许反而未能掌握这件事的要点。艾鲁(Jacques Ellul)在讨论约拿的故事时,曾说:

 

    「这故事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要提供历史资料。虽然大鱼的神迹不是件难接受的事——我个人认为这种神迹绝对可能发生。神的能力当然可以成就这一类的事。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件神迹的意义究竟为何」(见The Judgment of JonahEerdmans1971P45)。

    我们必须小心,在读这段记载时,不要太过于卷入次要的问题,而忽略了主要的事。这件事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勇敢地作完见证后,经过烈火的迫害,却能毫发不伤的出来。但以理书这一段记载,是以历史事实重吟了当时的一首诗歌:

 

    你不要害怕,因为我救赎了你;

    我曾题你的名召你,你是属我的。

    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

    你从火中行过,必不被烧,

    火焰也不着在你身上。

                                        (赛四十三12

 

    当尼布甲尼撒王观看他们时,令他大大吃惊的是:他们「没有受伤」(三25)。他们之所以能承受得了,显然因为有超自然的能力覆庇着他们,这是唯一的解释。王知道,无论他怎样做,都无法切断这种来自神的帮助。他愈逼迫他们,他们见证愈显得有力。「我捆起来扔在火里的,不是三个人么?……看哪,我见有四个人,并没有捆绑,在火中游行;……那第四个的相貌好像神子」(三2425)。

神使者的显现,显然是为了要应验神的应许:在她的子民经过灾难时,他必与他们为伴。圣经中还有许多故事记载,神借着天使的出现,显明她的同在。基督徒很自然会认为,这是道成肉身之前的基督的显现,为要陪伴那些为神的国受苦的人。希伯来书的作者在列出以色列历史中伟大的见证人时,包括了那些因着信「灭了烈火的猛势」之人,他们在奔向前程时,也同样曾「仰望耶稣」(来十一34,十二2)。

 值得注意的是,当尼布甲尼撒看见在这三个人身上所发生的事,他的怒火也被浇灭了。他开始醒悟过来。

尼布甲尼撒——面对真理之时

    让我们暂且再回到这故事的前一小段。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三个人得胜的见证,提醒了尼布甲尼撒。那曾经令他痛苦不安的梦,此刻又沉甸甸地冲击着他——特别是「石头」那一段。那飞天之石所代表的天上之国,不受任何「人」的限制,不管人类的国度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无法拦阻他。也许他现在又清楚地回想起,多少次他曾看见这异象,感受到他那摧毁万物的巨大威力——他能粉碎人类最伟大的成就。而现在,他自己好像被这块石头击中了!他知道,这三位见证人抗拒的表现、无限的能力、无比的勇气,以及他们对巴比伦之褒贬毫不在意的宁静胸怀,无疑是让他体验到那新国度的滋味——就是但以理解梦时对他说明的那个国度。现在他不再只是一个梦幻,或一篇讲道,而是以政治及个人的力量,清清楚楚地出现在他的国度中。也许在这时候,他开始问自己一些深刻的问题:这次痛苦的冲突是否就是那冲击的开始?他对全世界伟大的计划及统御,是否已从此时开始瓦解?这三人的抗拒是否表明了那永恒国度的威胁?是否要警告他,他为新巴比伦帝国所费的这一切心血,是一生最严重的错误之一?

    不论如何,他第一个反应是暴怒非常。「当时尼布甲尼撒怒气填胸,……变了脸色」(三19)。他的忿怒是否是因他面对了真理,发现了自己的真相?也许他现在才知道,他的计划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瑕;他所选来作为建设帝国根基的事,还是不堪一击。他觉得为了这个错误的抉择,他下的赌注太大了。他是瞎子、呆子,竟这样建立他的国,而把神的国忘在背后!

    他虽然生自己的气,却把怒气发泄在眼前这三个人身上:「尼布甲尼撒怒气填胸……吩咐人把窑烧热,比寻常更加七倍。」可笑的是,这个命令没有伤到他要处罚的人,却伤到那些执行命令的人(三22)。圣经不只在此一处要我们注意,我们内心的忿恨和怒气(极容易达到「火爆」的程度!)常常要找无辜的出气筒发泄,假想他是惹我们发怒的祸首。这里不过是许多例子中的一个,说明这类无理性的暴怒会造成怎样愚不可及的悲剧。譬如该隐,他生神的气,却把忿恨发泄到亚伯身上(创四8);又有约瑟的十个哥哥,莫名其妙地就把怒气迁到他身上(创三十七1928);还有约拿,他应该气自己为什么生气,但他却怪罪到那株植物(拿四19)。这类事不断重演,(圣经记载了许许多多!)直到耶稣来到,全人类历世历代所累积的怨气、仇恨,都发泄在她身上。其实人心中咒诅的真正目标乃是神和一切真实的良善。我们若不认识自己病况的真相,怎能得到医治呢?

尼布甲尼撒一一悔改之时

    尼布甲尼撒面对真理之际,也是面对危险之时。他突然面临抉择,自己若不是愿意低头,就是要与真理相悖了。我们知道,他最后谦卑下来,不再抗拒真理。他承认自己的自信与骄傲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他完全降服了。事实显明,他的暴怒不过是他要维持傲气的最后挣扎。就在那时,一条新的路已经呈现在他面前。他可以仍旧发怒、拒绝谦卑;他可以闭住心窍、刚硬己心,继续以骄傲来抗拒。他的暴怒证实了他在面对抉择时,内心所经历的尖锐冲激。

    他的处境与反应,正像一个例子,说明了耶稣曾说的一句话:「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太十一6)。耶稣教训人说,凡是她所在之处,特别是在讲道和医病时,神的国「就在你们中间」(路十一20,十七21);而众人就面对了挑战——不是进入神的国,就是抗拒他。耶稣知道,若一个人对今世的结构、财富、权力与欲望十分入迷,当神国的事实与挑战出现时,对他而言,无疑是要他作一百八十度的改变;这个挑战的震撼力非常大,正如三位见证人之于尼布甲尼撒一般,又如那异梦中的石头之于世上帝国一般。他们带着粉碎一切事物的威力。因此耶稣曾指出,因着她的工作和教训,许多人能体验到神国的临及,但他们却因此绊跌——满怀忿怒抗拒眼前的真理,并且反抗之情愈来愈炽。尼布甲尼撒第一个反应便是如此。若他们在忿怒之际能够开始思想,放宽心思,进而有所改变,这人就有福了!

    尼布甲尼撒终于回心转意。虽然心如刀割,但他毕竟还肯悔改。此时他也感受到一股畏惧之情。他之所以能有信心,必然是因为他看见了那位神的使者,与他所逼迫的三个人并肩而立,扶持他们。NEB版本的翻译很好:「他非常惊奇……恐惧战兢」(三24)。新约中记载,五旬节那日,耶路撒冷有三千人听彼得讲道,知道他们所处死的耶稣已经复活了,当时他们也同样是带着恐惧战兢的心悔改。因为他们在这生死攸关的事上,竟作了错误的选择;他们拒绝了耶稣,实在大错了;他们所面对的证据令人无法否认;他们所犯的错误何等愚昧!作

者描写他们在悔改认罪之前觉得「扎心」(徒二37)。

    尼布甲尼撒降服了下来,并且发出颂辞:「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神是应当称颂的。他差遣使者救护倚靠她的仆人」(三28)。他们蒙拯救,也意味了他自己得救赎!因为他身为君王,他的悔改也藉实际的政治措施表明出来。按着所得的亮光,他立刻在政策上作了一番修正:「『现在我降旨,无论何方何国何族的人,谤渎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之神的,必被凌迟,他的房屋必成粪堆,因为没有别神能这样施行拯救。』那时王在巴比伦省,高升了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2930)

 

 

承受与摆脱(但二、三章) (唐佑之)

 

  经文:但二及三章全

  (但二31-45)神在每一时代有祂的无限心意,并愿将心意表明,使世人领悟;祂需要祂的仆人,将祂的话传出来。如果没有祂的仆人或祂合用之器皿,那么祂的话语和心意,就没法使人明白。

  神为要使其他外邦人知道祂的公义审判,就必需祂的仆人传祂的话。那么,神是否向尼布甲尼撒王启示呢?不是的,因为神不向罪人说话,但祂愿将心意使罪人明白;知道祂的公义,并切实的悔改,所以尼布尼撒王的梦并非神的启示。神不向尼布甲尼撒王启示,而是向属祂的人启示;让祂仆人再将祂的心意传给世人,使他们接受救恩。但可惜每一个时代都很难找到合祂心意的人!

  撒母耳时代,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因为找不到合祂心意的器皿,找不到合祂心意的但以理。各位!现今神也有许多的话语要让世人明白,可是,合祂心意的人在那里?有些人真的愿把自己摆上,完全地奉献,不保留,不犹疑,也不迟延;澈底地,始终如一地献上,神要借着这种人将祂的心意表达。所以从神的仆人来看,这梦是神的启示,让祂的仆人将祂公义的审判说出,神的启示对于不信者是恐惧的,不安的,忧虑的。但对信靠祂的人却是欢欣喜乐的,对不信的人是模糊的像在黑暗中。但对信的人,因是在光明中行有圣灵之光光照;就欢欢喜喜领受,因神要我们明白祂。

  当时,但以理就是如此,所以能在王前解梦,因这梦是神的启示。他解释这个梦境,有一大像,这像很高大,很光耀且又很可怕;这像是象征世界的权力,因世界之权力和属灵之权力在争战中。世上权力看来高大──自高自大,很光耀──很体面,但却可怕──因为是畸形的。注意这像,那是非常不正常的,因为是用不同的金属造成:「这像的头是精金,胸膛和膀臂是银的,肚腹和腰是铜的,腿是铁的,脚是半铁半泥的。」(但二32-33),一个不同金属造成的非常不正常的像。

  (一)价值上的不正常──金子的价值是最贵的,其他的价值就每况愈下。世界亦是如此,初时来势汹涌,但慢慢地价值一直减少。这不就是畸形的吗?但在属灵的事上则刚好相反,因神不但让好的给我们;而且有更好的,甚至最好的也要赐给我们。

  (二)重量上的不正常──金子是很重的,银比不上金重,铜与铁则更不如金。如研究它们的比重:则金是19.3,银是10.5,铜8.5,铁7.6,泥1.9,即泥的比重只有金的十分一,那可想象到这是上重下轻的像。试问这又怎能站得住呢,岂不是很易倒下来吗?不错,这根基太差,太脆弱,世界的事──属世的事也是如此;完全没根基,随时会倒塌。

  (三)硬度上的不正常──铁和泥是最刚硬的,金是最软的;那就是说愈来愈硬,这也是不正常的现象。但这就是属世的东西,各位弟兄姊妹!我们该有属灵的价值感和辨别力;要知什么是有价值的和稳固的,什么是没价值和不可靠的。如果我们无属灵的价值感,也就没有安全感。所以当我们在神面前见这幅图画时,就何等需要神赐诸般的怜悯,使我们对历史有更深的认识。

  根据历史的证据,一般的解释是对的;金子是代表巴比伦,银是指玛代波斯,铜指希腊,铁指罗马。亦有人说,铁是希腊,铜是波斯,银是玛代(玛代和波斯分开),这都并不重要,不过我们见到当时的权力是如此:先是巴比伦,然后玛代波斯,希腊,最后是罗马,为何要从巴比伦开始呢?因那是外邦人的日子,(路廿一24),神的选民要败亡,所以必须计算外邦人的日子。何时是外邦人日子完结?这是在主再来的那一天。其次,有两只脚,解经家说那是𥱥利亚和埃及,是世界的强权,亦可分东边与西边。至于十个脚趾我们在七和八章才研究。现今这世代也是包括在这一期间内,主必快来。

  (但二34)「见一块非人手所凿出来的石头」,这是一种感觉,好像一块大石头;其实这石头大小并不重要,而能力却很大。当这石头掷过去时,就发出很大的能力,能把这么大的像完全砸得粉碎。这是象征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祂虽是神;但祂要降世为人,祂是余数的余数。该知神审判人审判列国时,信靠祂的人就是余数;当主被钉时,只剩下祂一个。但这生命的能力却一直发展,主死后就复活。当我们读到主从坟墓复活出来时,挡着墓前的大石头被挪开,这石头就成主复活的见证。生命的见证,象征死亡的门打开。因主说:祂虽然死过,现在又活了,且活到永永远远,而且拿着阴间和死亡的钥匙。死亡之门户已经洞开,纪念的碑石已经竖立,表明耶稣基督得胜死亡。我们更知道信仰的基石也已奠定,因信靠主从死里复活,才是有正确的信仰,且知道界限的石头已安放,从此以后,生命与死亡已经分开,光明与黑暗分开,属世与属灵也分开。这石头可象征天国的盘石,主耶稣成为一块非人手凿成的石;生命的大能,能把世界的一切都砸烂。因祂已得胜,这非人手凿成的石慢慢地扩充,石又怎能扩充呢?但见这石砸碎这像时,就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你我都是活石,要建立神的国,要将神的国建立起来充满天下。彼前二章记说很清楚,我们都是活石,我们要与主一同建造。在十架以前,神只有一个儿子;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世人,叫信靠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但在主死在十字架以后,神就有许多的儿女,现在在这儿也有许多神的儿女。信徒们,神给我们一个责任,一个重大的使命;就是把神的教会建立起来,把圣山建造起来,把神的国建造起来!这是何等兴奋的事!我们需要能力,需要信心仰望主。

  (但三1-8),二与三章的关系甚为密切,二章的像是在梦境中;但三章则是尼布甲尼撒王把像建立。或许他感到权势上受到威胁,或许是他不肯轻易地放弃他的计谋,所以就自己建造一个像。不但头是金的,甚至全身都是金的,虽然当时但以理的劝告曾使尼布甲尼撒王受到感动,甚至说万神之神,万王之王,可是他心中恐惧,神的启示对不信的人是恐惧与不安,故要建一个金像(大概这像是木头造而外层包金。)(以赛书四十:耶利米十)。外强中干,外表很辉煌,而里面却是丑陋,没价值可言。且这像很奇怪,高六十肘,宽六肘,与一般人的身体比例不一样。(六十肘即90呎,六肘即9呎),但这是巴比伦心目中的英雄造像,且「六」乃巴比伦人最喜欢的数字。那是说属罪恶、属世界的力量要想挣扎,要争战,要奋斗,甚至用暴力以达目的。故王传令所有的人,凡听见乐声都要跪拜,因这是他的方法;用暴力要得人的尊敬,用强制的命令要人顺服;如有何人违反,他就严厉处置,甚至处死刑,这是恶者所发出的狰狞的狂笑。然而,用人的方法可以胜过一切吗?信靠神的人在暴力下到底应有什么态度呢?属神的事与属世的事到底不同;世上的人可用强制或暴力的方法,以求得外表的行动,至于内心如何就全不顾及。但神却非这样,祂从不强制,只以爱与劝说来感动。祂要我们甘心乐意到主面前将爱献上,人虽常不尊重神,神却尊重人;人虽常轻忽神,神却从不轻忽人。尼布甲尼撒王用强暴的,强制的,压迫的方法,果然有许多人去敬拜那「像」,可是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不肯,可见他们是真正属于神的人。他们必受到控告,虽然这是事实,并非诬告,可是却是个恶毒的控告。这「控告」在亚兰文很有意思,是「撕碎」:野兽的动作,意要咬破至成块,那就是野兽不是人了!这些迦勒底人简直是野兽,是恶者,要到遍地去寻找可吞噬的人。他们的控告使尼布甲尼撒王震惊,直至他极其恼怒,因为人们不但控告这三位属神的人,也控告尼布甲尼撒王。他们似乎说:「你这愚蠢的人,竟然重用这几个犹大人;你这愚蠢的人,这些人根本不会效忠于你,他们的宗教给你这么大的威胁,你的权柄在那里?你的尊荣在那里?」所以尼布甲尼撒王的心情非常不欢,为此,他一定要这三人跪拜。并且说:「如果不跪拜,那就立刻将你们扔在烈火的𨦼中,有那一位神能救你们脱离我的手呢?」他好像是有必然得胜的把握。试问这几个敬畏耶和华的人,除了妥协之外,怎可能逃避这危险呢!」

  1618节是三人信心的宣告,信心是无考虑亦不需充份的解释,亦不需要辩论。三人对王说:「无论在何景况中,我们绝不妥协,因信心使我们如此。」他们三人到底有否研究对付的办法,或是想去等候神的旨意呢?一切都没有,许多时候我们说寻求神的旨意,其实神的旨意早就清楚摆在前面;可是我们不顺服,总是还在理论,想办法逃避,想办法推辞,想办法的妥协。还要说:神啊!我不知道是否你的旨意,现在暂时拜一拜,我外表拜而内心不拜不也可以吗,直到我清楚你的旨意时再算吧。这三人是否如此?信心是不等候凭据的,多少时候我们在等候凭据;真的信心不需要计较后果,也不求神迹。他们并没有求神救他们,他们只对尼布甲尼撒说:我们的神若救我们,祂就一定能救我们出来;否则也有祂的美意,无论如何只有一个答案,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完全顺从神,不顺从人。有谁的信心比这更伟大呢!这是完全澈底地将自己摆上,因主有祂的美意;当时王怒气填胸,要把火加上七倍,其实这是最愚蠢的事。火增加七倍倒不如减七倍更好,那可以使神的仆人在火𨦼中慢慢地烧死,不就更痛苦吗?现在增七倍烈火,实在太猛烈了,甚至抬他们的人也都烧死。这些顺服人而不顺服神的人被烧死,神是不负这责任的。但那三个属神的顺服神的人,神负完全的责任。火𨦼的路既是神要他们走,那就甘心乐意地走去,但神却负祂仆人安全的责任。他们穿着裤子,内袍和外衣;这可能是以色列祭司所穿的衣袍,因在出埃及记廿九章说祭司所穿的是长袍。他们如此穿着,也表明在异邦人面前作见证──敬拜神的见证。这是何等大的信心!当火加上七倍时,他们更感到神的同在,因有人与他们同在火𨦼中走;这是神,是道成肉身前的基督。当他们将自己完全交托神时,神就向他们施恩,他们没向神求神迹,但神给他们神迹。没求搭救,但神却搭救。各位弟兄姊妹!我们何等需要神的恩典,我们如要得安慰,就必定会先有苦难;要保护就会有危险;要得胜,一定会有争战;要神迹,就先会有试炼。有人说现今的世代没神迹,其实是有许多的神迹;只是我们看不见,因为我们不祷告,不付代价,不为神作见证;神怎会将祂奇妙的能力彰显出来呢!我们需要火般的试炼,我们需行走在火的行列。火对但以理三位朋友没有任何作用,那像火一般的现世的力量,对基督徒也没有作用。只要我们真正地仰望神,那么火给我们的作用就是把我们捆绑烧掉。好似那三个人的经历一样。这是何等奇妙!世界有许多方法对付我们,但一切的方法都成为我们的祝福。这火的行列就是十字架的道路,我们需要走,因有主与我们同在并亲自引导;只要看我们是否肯摆上,是否肯仰望神。

  主在客西马尼园祷告完毕时说:「起来,我们走吧!」我们需在这火的世代跟随祂,只许向前,不许退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许爱主,不许冷淡。若有人不爱主,那人是可咒可诅的,因为主已经近了。我们必需向前走,「起来,我们走吧!」。── 唐佑之《但以理书信息》

 

 

拜金像或进火窑(三章112)(台北基督之家)

 

分享:

       这段经文提到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座金像,且要各国各族的人都敬拜这个金像,我们看见他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就是,他想要对抗神的旨意,神在梦中明白地指示他,他的国度只是「金头」,之后必有接续他的国兴起,然而尼布甲尼撒妄想他的国度要永永远远,所以他铸了一整座的像都是金的,今天许多人正如他一样,妄想自己可以对抗神的旨意。却不知是「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唯有谦卑地倚靠神,顺服神,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尼布甲尼撒犯的第二个错误更严重,就是他在得了天下之后就骄傲自恃,竟然妄想「成为神」,企图得到众人的敬拜,若有不从者就除灭他们,这样的「造神运动」,这不也是历史上许多的狂人,如希特勒、毛泽东、斯大林、海珊等一贯的行径吗?然而更可悲的是,有许多愚昧的人,竟真的视这些人如同神明一般地崇拜,以为这些人能给他们心中所向往的「天堂」,最后却被这些人带到万劫不复的境地,这真是人类最大的悲剧,「除了祂以外再没有别神」,只有这位创造宇宙万物的独一真神是人类的拯救与希望,愿世人都来敬拜,信靠祂,因为信靠祂的人真是有福!

       感谢神!在这里我们看见但以理的三个朋友,就是那单单敬拜真神,不愿屈服于人的榜样,他们宁愿进火窑也不愿违背自己的信仰。弟兄姊妹们!今天我们在这个不爱真理的世界中,我们可能也常面临信仰及真理的考验,世人也许要我们拜偶像,也许要求我们违背信仰,向金钱,向利益,向权势低头,若我们坚持信仰,可能也会面临被丢进火窑的危险。这个时候,我们是否愿意学习但以理的三个朋友,宁愿被丢进火窑,宁愿失去一切,甚至自己的性命,也不愿失去信仰呢?

回应:我目前是否因为害怕逼迫,害怕丧失权益,以至于正在作一些违背信仰的事呢?

祷读:使徒行传四章12

12 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火炼的信心(三章1330)(台北基督之家)

 

分享:

基督徒的信心就如同金子一般,唯有在火的熬炼之下,才能显出真实来。但以理的三个朋友的信心,就是这样的信心,是一种「即或不然」的信心(18),当祂们遇见王要他们作抉择的时候,他们回答说:「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意思就是我们绝不可能改变。这是一种绝不妥协、绝不改变的信心,没有任何的环境,没有任何的逼迫,患难能动摇我的信心。这样有信心的人正是神所要的人。因此我们看见但以理三个朋友的信心,产生了三件奇妙的事:

第一、神奇妙的与他们同在:第25节我们看见,当但以理的三个朋友被丢进火窑时,神子与他们同在火窑中!这故事不知道安慰了多少面对患难、逼迫的人啊!神必与那些在患难、逼迫中仍然坚持信仰的人同在。而且是「明显」的同在。因为第27节提到,当连抬他们的人都被猛烈的火烧死,这三个人,不但没有被烧死,甚至连「火燎的气味」都没有,这真是一件最奇妙、明显不过的神迹。神就是要如此明显地与坚定信靠祂的人同在。

第二、神得着极大的荣耀:但以理三个朋友的见证与经历,让神大大得着荣耀(2829)。是的,弟兄姊妹!唯有当我们认真地信仰神时,人才会认真地思想我们的信仰,当我们真实地持守我们的信仰时,人才会知道我们所信的神是真实的。但愿你我就是这样认真的基督徒,好让神在我们身上得着荣耀。

第三、神也大大赏赐信靠祂的人:第30节我们看见当这三个人坚持信仰时,不但神保守了他们的性命,保守了他们的工作,甚至还大大高升他们呢!这真是大大地鼓励了那些在职场上的弟兄姊妹们!当我们高举神时,神也必高举我们。今天有许多的基督徒以为,在职场上若我们太高举神时,可能会对我们很不利,然而事实证明,当基督徒愈发尊主为大时,神也必尊荣他。让我们一起凭着信心来经历祂吧!

回应:我是否在我的职场上高举神,尊主为大?我是否有这样「即或不然」,绝不妥协的信心?

祷读:但以理书三章1718

17 即便如此,我们所事奉的 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王啊,祂也必救我们脱离你的手;
18 即或不然,王啊,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危机四伏夺命控诉(3112)(香港读经会)

 

祈祷:   愿主施恩,救我脱离凶恶,能安定度日。

 

虽然尼布甲尼撒慑服于但以理所信靠的神,但他始终没有弃绝自己民族所敬拜的偶像。他为了能进一步推崇它(12),于是诚心敬虔地为它造了一个神像。那神像对于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来说,是一个十分巨型的雕像,而且此雕像竟然是用贵重的精金所造成;此外,这金像选址于平原上,显出了它的高耸雄奇。尼布甲尼撒特意为金像安排了一个独特的大型开幕礼,所有朝臣及官员也要放下手中的政务,齐集出席。开幕礼的气势非凡,极之隆重,众乐齐鸣,无可匹比。尼布甲尼撒又下令境内辖下所有其他民族,必须闻乐声而伏拜,造成举国欢腾的景象,并留下违者格杀勿论的一着,确保全民要向他的神俯首称臣。

世间总有心怀叵测的人,趁机损人利己,打击对方。本来,当地人早已对由但以理举荐管理京畿事务的三名友人心存嫉妒,如今竟可抓住他们不俯伏敬拜金像的把柄,向他们兴师问罪,实在机不可失。他们向王控诉但以理的三名友人「不理」王上,又「不事奉」、「不敬拜」王所立的金像,不求金像庇佑王的国运昌隆,这对他们来说实与搞革命谋反无异,故应处以死刑。

一时之间,恶人当道,「神在掌管」的迹象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以理当时大概不在京畿,故未受牵连。这次承受无辜控诉的,是三位向真神忠心不屈的青年,他们要承受夺命的责难。事实上,世间充满欺诈、陷阱、失败与丧亡的威胁,这些威胁常在人的身旁徘徊不去,作为信徒的我们亦不能幸免。当我们在平静的生活中遇上突如其来的凶险,往往会为我们带来额外压力,但我们仍然需要坚信「神在掌管」,不要因外在的环境困逼而信心动摇。

 

 

疑幻疑真火中游行(31327)(香港读经会)

 

祈祷:   愿主助我坚信,不论我是在顺境或逆境中,总有你的美意。

 

当暴君正在意气风发之际,又怎能容得下任何逆他心意之事呢?更何况在告发者的口中,那三个不肯俯伏敬拜金像的人,简直就如同是三个不知死活的外族余孽,在蓄意地冲撞至尊。故此,暴君要亲自审理这三个大逆不道的人。

也许,在这本应是兴高采烈的时刻大开杀戒,未免十分扫兴;又也许,忤逆者是三名曾对国家有贡献的良才,因此尼布甲尼撒开始时仍能暂且收起怒火,给予三人第二次机会。但这已是极为罕有的王恩大赦了,而为了维护君主的尊严,尼布甲尼撒亦强调,不会再给予他们第三次机会,凡违命者都要火刑侍候,到时,受刑者便真个「神仙难救」了(15)。

是的,神仙难救,但真神却必定能救。面对极刑,但以理的三名友人仍坚信「神在掌管」(17),所以,即使葬身火海,他们仍肯定那是出于「神在掌管」的智慧美意。他们决意不背弃掌管万事的神。

面对三名不识抬举的小子当面冲撞,君主还有颜面可存吗?尼布甲尼撒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决定要大开杀戒!顷刻之间,杀声四起,只有把那三个小子处以极刑,才能一泄王上心头之愤。眼看火舌逼人,几名负责行刑的将士都葬身烈焰中了,这三人也必会随之化为灰烬。但奇怪的是,三人竟然能在火焰里「自由行」,而且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位「相貌好像神子」的在火焰之中(25)。毫无疑问,这表明了「神在掌管」。见惯大场面的尼布甲尼撒在惊讶过后随即醒觉,知道那是「神在掌管」的结果;毕竟这三人之所以如此胆大包天,是由于他们属「至高神的仆人」(26)。

一场君臣冲突、一段有如飞蛾扑火的自杀式见证,在三人全然无恙下终于徐徐落幕。

人追求信仰,一般来说是为了求生命平安,但在但以理的三名友人身上,我们看到一份「即或不然」(18)的信,这信让他们有能力面对「神在掌管」的至高考验:在看似白白牺牲的冒险中,却真实地经历着神的同行(25)。请紧记:上主是不会轻易、随意地任由其忠仆殉道的,即使在最苦最难的考验中,信主的人都不会孤单上路。

 

 

舍命得救绝境逢生(32830)(香港读经会)

 

祈祷:   愿主加我信心和勇气,在平安日子,在急难困境,都忠心于你。

 

尼布甲尼撒王曾经受惠于但以理那源自「神在掌管」的过人智慧。这一次,他更亲眼目睹三位臣仆在火中游行、又有神子同行的戏剧化景象(25),这些经历使他对但以理等人的神另眼相看,并不禁向祂发出颂扬。

三位臣仆在火中游行的异变必定深刻地打动了尼布甲尼撒,以致他亲口复述了他们的见证。但以理书从没有记载尼布甲尼撒王对其民族神祇的赞颂,却清晰地记下了他对「神在掌管」的体认(28)。正是由于三名臣仆坚信「神在掌管」,所以他们可以无惧舍生,忠心向神。

其实这次充满戏剧性的事件完全是由尼布甲尼撒王主导的。事件的肇因是他下令处死三名不肯拜金像的臣仆,但现在他却反过来发出谕旨,下令凡谤讟这三名臣子的神的都必被处死,原因是「没有别神能这样施行拯救」(29),就是连他自己的本族人,也不可以谤讟这位施行拯救的真神。他的反应向人表明了,只有这三位臣仆的神才有能力掌管万事。

但以理的三位忠信同伴抓紧了「神在掌管」的真实;他们最终不单救了自己,还见证了神的权能和恩典。神的威荣得着显扬,他们三人更蒙赏识抬举,他们的君主亦开始懂得敬服上主。在读者的心目中,他们三人的坚贞,是他们能成为信心英雄的主因。

信徒殉道的事件仍会在世界上的不少角落发生。在我们所身处的开放社会,信徒难有殉道的可能,可是身为门徒,我们要学习过一个愿意舍己的人生。但我们可以放心,一个因信靠主而要「舍己」的人生,并不会使人有所损失,因为「神在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