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书第八章拾穗 【但八1】「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有异象现与我但以理是在先前所见的异象之后。」 “第三年”。主前551年,第七章的异象之后两年,也是巴比伦在主前539年陷落之前。“异象”。关乎第二和第三个世界大国——玛代波斯(3,4,20节)和希腊(5~7,21节)。──《雷氏研读本》 本章至十二章记有但以理所见的多个异象,都和以色列及统治他们的外邦国有关。 本章详细预言第二及第三大帝国(即二章中的“银”和“铜”所代表的两个国家)。但以理在异象中看见第一大帝国(巴比伦)的迅速衰亡(伯沙撒是巴比伦最后一位王)。──《启导本注释》 我但以理: 但以理有意地表明了自己就是作者。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 是看到第7章异象的2年之后,即B.C.548。之所以特意论及时间和地点,是为了强调异象的真实性和事实性。本书的2:4-7:28是用亚兰语记载;从本章到12章是用希伯来语记载的,因为2:4-7:28描述的是列国的历史;从本章到12章则预言了以色列的未来。 ──《圣经精读本》 「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这是获得第七章的异象之后两年,即是主前五五○或五四九。在伯沙撒第三年,波斯王朝的创国者古列并吞了玛代,成为玛代波斯国。──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第三年。关于伯沙撒的统治,见第5章补充注释。从本章起,作者恢复使用希伯来语,直到《但以理书》结束。 在先前。无疑指第7章的异象。──《SDA圣经注释》 【但八1 年代小注】断定本节的困难之处和七章1节注释所述之难处一样。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很可能是主前五五○年或五四七年。第七章的异象中只提到一个帝国的名字(巴比伦),如今事隔两年,又多了两个帝国的名字被提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八1 玛代波斯和希腊又如何……】如同第7章,本章记述的事件从时间的先后次序看,应发生于第5章之前。这个梦于公元前551年临到但以理,那一年他约七十岁。第7、8章分别对应于伯沙撒元年和第三年,在时间顺序上位于第4、5章之间。第9章描述的事件大致属于第6章中叙述的时期,主要是关于玛代波斯和希腊这两个继巴比伦王国后称雄世界的帝国的情况。──《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八1~4】本文记载了但以理得到启示的背景(地点及年代)(1,2节)和关于公绵羊的异象(3,4节)。本文是本章的导论,阐明了本章的内容是由异象构成及其启示性。 ──《圣经精读本》 【但八1~27】公绵羊公山羊的异象:从本章开始,作者重新以希伯来文记述见异象的地点是在书珊,即日后波斯的京城。异象的内容也是关乎世界权势的兴衰。 第一幅景象是双角的公绵羊。按但以理的解释是指玛代和波斯王(20)。考古学者也指出绵羊是玛代波斯的国徽。──《串珠圣经注释》 本书的第三个段落是对以色列的预言(8:1-12,13),本章是它的序论,启示了但以理所见到的第二个异象,离他看见第一个异象(7章)约有两年时间。本章①借着有双角的公绵羊和公山羊的异象,指出了玛代波斯帝国和希腊帝国的命运;②小角比喻了安提阿古伊彼凡尼逼迫犹太教的事件。藉此具体启示了将要临到神子民的残忍逼迫和历史性试炼。本章的异象扩大加述了7章中的有些异象,明确地解释了7章的比喻和启示文学性的表达方式。 ──《圣经精读本》 【但八2】「我见了异象的时候,我以为在以拦省,书珊城中,〔城或作宫〕我见异象又如在乌莱河边。」 “书珊”。巴比伦以东约二百五十英里(400公里)。──《雷氏研读本》 “书珊”:在巴比伦城以东约400公里。“乌莱河”:是书珊城附近的一条运河。──《启导本注释》 在以拦省书珊城中: 并非指但以理真的置身于以拦省的书珊城中,而是指他的灵在书珊城。正如以西结在异象中被带到以色列一样(结40:1-3),他在异象中被带到了别处。因为历史上,巴比伦的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的时候,以拦城已遭到古列的入侵而成为玛代波斯的领土,所以实际去书珊城是不可能的,他根本就不可能去书珊城。同时,书珊城是波斯帝国的首都,象征波斯的富强和繁荣。 ──《圣经精读本》 「我在以拦省书珊城中」:「以拦」位于今日的伊朗境内,古时本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后为亚述打败,成为亚述的附属国;后再为波斯并吞,变成波斯的一省。「书珊城」本是以拦的首都,波斯王因为其风景秀丽,以它作为全国的首都和寒宫(尼一1;斯一2);汉谟拉比法典便是在书珊城发现的。「书珊」意即百合花,因该地盛产百合花。「城」亦作「堡」,描写书珊的皇宫是按堡垒模型建造,也可指整座书珊城像一座堡垒一样,十分坚固。 「乌莱河」:书珊城的一条人工运河,运河本身十分宽阔,两岸相距九百尺;它贯通城中两条大河,再流经城的东北。──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我以为在以拦省书珊城。先知但以理究竟是身在书珊,还是异象中在书珊,学者们有过不少的争论。根据上下文,他不一定亲身在场。“我见了异象”可以被理解为异象中一系列事件的引言,不一定真在场。其他在异象中、而不是在现实中身心分离的例子有以西结“访问”耶路撒冷(见结8:3节注释)和约翰到旷野里去(启17:3)。另一方面,我们也无法证明但以理当时不在书珊。不难想象,他有时可能因公务或其他原因前往以拦原来的都城。如果我们把伯沙撒元年确定为公元前553年,那么见这个异象的时侯,以拦可能依然是巴比伦的一个省。但它在居鲁士攻取巴比伦之前就已落入他的手中。约瑟弗斯说先知在见异象时身在书珊。 城(或作:宫)。希伯来语为birah。“城堡”或“卫城”。在原文中该词与书珊是同位语。故可译为“书珊城”,或“首都书珊”(英文RSV版)。根据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的记载,波斯国王后来把书珊作为冬宫。其他季节他们则住在巴比伦或伊克巴他拿。关于书珊,详见斯1:2注释。 乌莱河。楔型文献泥版中的Ulai河,即古典时期希腊作家笔下的幼拉乌斯河。该河从南或东南穿越书珊,流入卡隆河。──《SDA圣经注释》 【但八2 地但概况】乌莱河在书珊一带。书珊是以拦省的省会,距离巴比伦约两百哩。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君王将会在这城居住,因此他在此见这异像是很适宜的。乌莱河是一条运河,位于城北。在楔形文字文献和古典史料中,它都和书珊有密切的关联。但以理可以亲身至此,但比较有可能的是他好像以西结有时经历的一样,在异象中被载送到这个地方。──《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八2 书珊城何在?】书珊是巴比伦帝国的首府之一,位于现今的伊朗,是当时一个很发达的城市。波斯时期,书珊是波斯王朝的冬宫,也是一个强大的要塞。但以理在异象中见到自己在此城。在文化的积淀程度上,书珊与巴比伦城不相上下。现今所知最古老的律法文本汉磨拉比法章便出土于此城。──《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八3】「我举目观看,见有双角的公绵羊站在河边,两角都高,这角高过那角,更高的是后长的。」 “公绵羊”。玛代波斯(20节)。“更高的是后长的”。虽然波斯是较年轻的国家,但在古列的领导下,它在主前550年成为势力最大的国家。──《雷氏研读本》 后长的角可代表波斯王古列,后来居上,征服了玛代朝。 第二幅景象是公山羊,就是希腊王。而两眼当中的大角乃是亚历山大大帝(21)。他从西而来,四处征讨,并向公绵羊大发烈怒,将她触倒于地,用脚践踏。史载主前三三四年希腊开始反击波斯,于三三一年将它歼灭。──《串珠圣经注释》 “双角”:代表玛代和波斯。一角高过另一角,说明波斯的地位高过玛代。──《启导本注释》 有双角的公绵羊: 公绵羊是波斯帝国的守护神,象征玛代波斯帝国。“后长的高角”,暗示在玛代和波斯两国中,波斯更加强大,帝国将会被波斯所统一。 ──《圣经精读本》 「有双角的公绵羊」:表征玛代和波斯王(20节)。「公绵羊」在旧约可比喻能力或领袖(结卅四17,卅九18;亚十3)。相传波斯王出征时喜戴上精金造的羊头头盔;考古学家也掘出这些羊头状的冠冕。绵羊是玛代波斯的国徽,曾出现在古钱币及其他古物上。 「这角高过那角,更高的是后长的」:但以理见公绵羊有双角,而其中一角继续长高,故比另一角更长。无疑的,这是象征玛代和波斯势力的不均等,波斯虽比玛代较后才崛起,却在古列王的领导下,变得比玛代更为强大,后来还克制了玛代。──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双角的公绵羊。天使后来解释这个表号象征玛代和波斯的国王(第20节)。 高过那角。虽然波斯兴起的时间比玛代晚,但当居鲁士于公元前553或550年打败了玛代的阿斯提亚格斯时,波斯就成了主导的力量。然而玛代人并没有被当作低等的或被征服的民族,而是被视为同盟。见但2:39注释。──《SDA圣经注释》 【但八3 公绵羊为波斯的星座】在后期的文学中(主后开首几个世纪),黄道十二宫的各宫都以国家代表。而公绵羊则代表波斯。然而但以理书这么早的时候,这关系并没有存在的证据。黄道十二宫的概念源自两约之间的时代。 【但八3 为甚么有两只角,一角高于另一角?】这两只角象征玛代和波斯国王(参但8:20)。其中的长角预表玛代波斯帝国中波斯帝国的扩张。──《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八3~5但以理在异象中见公绵羊公山羊有何表意?】 答:但以理先知在异象中举目观看,见有双角的公绵羊和公山羊,与本书二章的金像,七章的四巨兽大同小异,皆是代表外邦人的历史。这事的发生,是距他第一次所见的四巨兽异象两年以后,乃巴比伦王伯沙撒Belshazzar(意彼勒的亲王),初登王位的时候。此时但以理仍在朝中担任要职(但七1—3;八1—5;27)。在巴比伦尚未灭亡以前,玛代波斯已渐得势,神藉此异象大概是要对于巴比伦国的一种预示警告。此异象所包括的时间,自玛代波斯的成立,至外邦时代的期满,其解释之表意如左: 1 双角的公绵羊—就如本书七章的熊,代表玛代和波斯两国,「两角都高,这角高过那角,更高的是后长的」,(八3,20)。玛代王大利乌Darics(意司令)首先杀了巴比伦王伯沙撒,年六十二岁而得国,(但五30,31)。这里较高的一角,代表波斯王古列Cyrus(意太阳),他曾善待犹太人,是兴起于玛代之后,但是强于玛代。所以更高的是后长的,(参代下卅六22,23;拉一1—3,赛四四28—四五1)。至于此「公绵羊往西,往北,往南抵触,兽在他面前都站立不住,」(八4),表示此两国往西战胜巴比伦,往北战胜吕底亚,往南战胜埃及,以至众邦在他面前站立不住。当时两国势力极其强盛,无人能够抵挡。在玛代波斯的国旗上都画有绵羊的画像,并发掘波斯的古币上,亦铸有羊的形象,从史实考古证明如此预言属实。 2 公山羊—就如七章所说的豹,代表希腊,「公山羊从西而来,遍行全地,脚不沾尘,这山羊两眼当中,有一非常的角,」(八5,21),比如希腊王亚历山大,行动迅速,得能战胜各国,这一个非常的角,就是代表亚历山大王。「公山羊就近公绵羊,向他发烈怒,抵触他,折断他的两角,绵羊在他面前站立不住,他将绵羊触倒在地,用脚践踏,没有能救绵羊脱离他的手」,(八7),此即表明亚历山大王亲自率领大军起来攻击玛代波斯,两国力战抵抗数年,无法挽救,最后被灭。「这山羊极其自高自大,正强盛的时候,那大角扎断了,又在角根上向天的四方,长出四个非常的角来」(八8,22),说明大角亚力山大,骄傲无比,正当盛极一时,突然驾崩,他是廿岁登基,卅二岁就死了。四角乃指他死后由他四个元帅平分希腊领土,分别作王,分裂而成四国。「四角之中,有一角长出一个小角,向南、向东、向荣美之地,渐渐成为强大,」(八9)。这一小角是指出自四国中的叙利亚一国之凶王安提阿古衣皮凡尼丝Antiochus Epiphanes(主前一七五—一六四年),向南—埃及,向东—波斯,向荣美之地—犹太,发展他势力的。他对犹太人极其残暴,于主前一六八年毁坏耶路撒冷,亵渎圣殿,在祭坛上兽猪,洒猪血,劫掠殿中器皿。在殿中为丢斯(罗马,希腊至尊之神,徒十四12,13)设立祭坛,废除在圣殿中之礼拜与常兽的燔祭。以死刑禁止受割礼,焚烧旧约书卷,杀大祭司乌尼亚,立恶人为祭司。杀戮犹太人约有十万之众,用各种严刑迫使犹太人放弃信仰,但其结局必受神的审判而灭亡。他虽不是敌基督,却是预表末世耶稣再来时所要出现的敌基督者,(但八17,19,23,25;约壹二18)。「到二千三百日,圣所就必洁净,」(八14),乃指安提阿古衣皮凡尼丝行恶污秽圣殿的日子。约自主前一七一—一六五年,就是犹大民族英雄马加比Mlaccabean击败安王之后洁净圣殿之日。但此二千三百日的解释,解经家之意见各有分歧。此语在原文亦可译为二千三百昼夜,等于一千一百五十日,略少于三年半。至天使加百列指示「所说二千三百日的异像是真的,但你要将这异象封住,因为关乎后来许多的日子」,(八26)。即是封住关乎末后的事,我们是无法明白此异象之内容,即连但以理自己也不潦解而病了数日,(八26).直等末世主耶稣再来施行审判的时候来到,则一切预言都得完全应验了。——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但八4】「我见那公绵羊往西,往北,往南抵触,兽在他面前都站立不住,也没有能救护脱离他手的,但他任意而行,自高自大。」 往西、往北、往南: 西部有巴比伦、叙利亚、小亚细亚地区,北部有阿尔美尼亚、里海海岸,南部有埃及。这象征波斯帝国将征服上述所有国家。兽在它面前 都站立不住: 圣经多次把外邦的王和总督比喻为兽(赛14:9;耶50:8;结34:17;亚10:3),兽主要用来指否认神的邪恶势力。 ──《圣经精读本》 「往西往北往南抵触」:玛代波斯位于中东的东面,自然先向「西、北、南」进攻。「西」是指巴比伦、叙利亚和吕彼亚;「北」是指亚米尼亚和西古提;「南」是指埃及;「西」也可指波斯王进攻希腊的战事。「兽」:其他的国家。用「兽」象征国家,响应第七章用四兽比喻四大帝国。──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往西、往北、往南抵触。居鲁士于公元前547年征服吕底亚,于公元前539年征服巴比伦。冈比西斯于525年向南推进到埃及和努比亚。大利乌·希斯塔斯普于公元前513年北上攻打西徐亚人。 玛代波斯帝国的领土比在她以前的巴比伦帝国要大得多。波斯军队的征战十分成功,以至在亚哈随鲁的日子(斯1:1)波斯帝国从印度一直延伸到埃塞俄比亚,即当时已知世界的最东面和最南面。波斯君主常用头衔是“万王之王”或“万国之王”。 自高自大。英文KJV版为“强大起来”。──《SDA圣经注释》 【但八4二千三百日】问:但以理书八章十四节所讲的「二千三百日洁净圣所」;这些日子,照历史所记载的,有相差些少;若照安息书现在出版的《现代索隐》所说,这是长期的,是关乎末后的。他是根据本章十七节,究竟是怎样说法? 答:读但以理书的预言有一件事是必须知道的,就是:历史和解释的分别。我们切不要以为圣经异象的解释,不过是重说从前所已出现的;当知它是回说过去,而加增从前所末发明的新事物。预言多有两次的应验:一是近;一是远。近应验的就是历史;解释就是远应验。此处亦然。先知当日所见的多已成就。天使所解释的,有许多是指凓将来。所以偏重历史或解释,都不能无错。 在历史方面去看,二千三百日的预言,早已应验在安提阿哈(Antichus
Epiphanes)身上了(请读《马加比书》──圣经的外经)。安提阿哈行恶的日期,很合二千三百日的时候。这些日期一满,马加比犹大就洁净圣所,其时约在主前一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解释方面来看,这个预言与末后是有关系的。不特第十七节是个见证,就是第十九、二十七节也是如此表明的。 有一件事,应当注意:安息会所有的解经,多是牵强附会的。他们虽然以为这个预言,是指凓末后说的(末后在圣经都是指凓主末显现在地上时的「主的日子」,就是本书第九章的七十个七)。但他们在《但以理讲义》第一一○页,以为主耶稣于西历一八四四年,人天上的至圣所,开办审判之工。这何尝是「末后」!并且这种解释是完全违反福音,取消希伯来书的明显教训。他们以日为年,以二千三百日为二千三百年(一○三页),他们引以西结书四章六节,民数记十四章三十四节为证据。殊不知此两处圣经,只指此两处圣经的事而言,并不涉及他处圣经的记载;更何论乎但以理书!以日为年的理想在圣经中,何无根据。请读创世记七章七、十节,四十章十二、十三、二十节;出埃及记十六章;民数记十一章十九、二十节;约书亚记一章十一节;民数记十四章三十三节和马太福音十二章四十节。日就是日,并不是年。如果圣经都是以日为年,则主耶稣应当三年在土中了! 二千三百日的「日」,在原文并不是日字。原文作「晚晨」,即创世记第一章的有晚上、有早晨。所以我们知道,这是廿四小时的「日」。晚晨,是殿中献祭的时候,意即二千三百次的晚祭与晨祭──这证明圣灵的意思,是指凓一暗一光的「日」说的。在历史上,安提阿哈已经应验了一次,在末后的日期,真身的「小角」尚要再应验一次。 按第七十个七的时候是二千五百二十日,二千三百日比二千五百二十日,尚短二百二十日。大抵在这二百二十日之中,是建殿的时候,到了二百二十一日之后,「小角」才污秽圣所,直到这个「七」──二千五百二十日──满了,圣所就洁净了。我们盼望主来提接我们上天;我们并不希望看见「小角」和牠的行为。我们仰望与主同操权,同来洁凈圣所!「有幅的指望」!―― 倪柝声《圣经问答》 【但八5】「我正思想的时候,见有一只公山羊从西而来,遍行全地,脚不沾麈,这山羊两眼当中,有一非常的角。」 “公山羊”。希腊。“非常的角”。亚历山大大帝,他的军队从主前334至331年横扫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和米所波大米。──《雷氏研读本》 “公山羊”代表希腊。“一非常的角”指亚历山大大帝;比较21节。“脚不沾尘”:喻亚历山大大帝行军迅疾。──《启导本注释》 一只公山羊: 象征希腊帝国。非常的角: 是指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他征服许多国家建立了世界性的希腊帝国。公山羊的脚不沾尘意指亚历山大所率领的马其顿军队,极其迅捷地征服了周边的国家。 ──《圣经精读本》 「思想」:基本意思是「分辨」,也可解作「明白」(27节;十二8);但以理指出神把知识赐给那些能够分辨和明白事理的人(二21,和合本把同一个字译作「聪明人」)。 「公山羊」:指希腊的君王(21节)。旧约圣经用「公山羊」比喻能力和国家领袖(赛十四9),而公山羊多被形容为比公绵羊更有力量(结卅四7;亚十3)。──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山羊。代表希腊(第21节),就是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见但7:6注释)。 从西。希腊位于波斯帝国的西面。 脚不沾尘。象征亚历山大征战的惊人速度和干净利落(见但7:6注释)。 非常的角。根据第21节(另见但11:3,4相应的预言),这个非常的角象征第一位伟大的希腊国王,就是亚历山大大帝(见但7:6注释)。 【但八5-7 横征欧亚,创下雄图大业的君王,也在神预言之中……】此处的公山羊代表希腊,羊角是亚历山大大帝(参但8:21)。这是一个奇妙的预言,因为在当时希腊尚未被认为是一个世界强国。亚历山大大帝以闪电般的速度和军事策略征服世界,正像公山羊敏捷的动作一样。折断两角标志着亚历山大大帝击败玛代波斯帝国。──《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八5~8】本文论及了公山羊胜过公绵羊而自高自大地掌握世上权势的异象,这表明世界历史的兴衰浮沉均在神的护理当中。二兽的比喻告诉我们,两个国家作为腐败的属世帝国,都建立在否认神的堕落人性之上。 ──《圣经精读本》 【但八6】「他往我所看见站在河边,有双角的公绵羊那里去,大发忿怒,向他直闯。」 「他」:指「角」而不是指公山羊;本节描写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的经过。 「大发忿怒」:亚历山大怒气膺胸,巴不得立刻取去公绵羊的命,故猛烈地撞击公绵羊。──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八6~7】象征亚历山大所率领的马其顿军队,将击败并征服波斯帝国。在历史上,亚历山大大帝在伊索斯城战役( B.C.333)和高加米拉战役( B.C.331)中,击败了波斯的最后一个王大利乌3世(
Darius III,B.C.335-331),使玛代波斯帝国永远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圣经精读本》 【但八7】「我见公山羊就近公绵羊,向他发烈怒,抵触他,折断他的两角,绵羊在他面前站立不住,他将绵羊触倒在地,用脚践踏,没有能救绵羊脱离他手的。」 「折断他的两角」:主前三三四年,亚历山大将马其顿希腊本土交给他的爱将安提帕德管理,自己带凓三万步兵、五千骑兵进入小亚西亚,在格兰尼古河大胜波斯军。──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发烈怒。希伯来语为marar。象征波斯完全被亚历山大所征服。波斯帝国的权势被彻底摧毁了。国土被夺走,军队被分割驱散,城市被洗劫,首都波斯波利斯被火焚烧,其废墟仍然见证着古代的辉煌。──《SDA圣经注释》 【但八8】「这山羊极其自高自大,正强盛的时候,那大角折断了,又在角根上向天的四方,〔方原文作风〕长出四个非常的角来。」 “大角折断了”。亚历山大三十二岁逝世了,其后他的国由“四个”将军瓜分。卡山大(Cassander)取了马其顿;色雷斯(Thrace)和小亚细亚大部分为吕西玛古(Lysimachus)所有;西流古(Seleucus)取了叙利亚;而多利买(Ptolemy)夺得埃及。──《雷氏研读本》 山羊两眼间的大角折断后(主前三二三年),就生出四角。一般认为即继承亚历山大争霸的四名大将(参7:6注)。──《串珠圣经注释》 预言希腊帝国倾倒,亚历山大大帝部下将领互相攻击,最后有四人出来分领其国土。其中一国为叙利亚,产生了后来敌对神和犹太人的安提阿哥王(9节)。──《启导本注释》 那大角折断了: 象征亚历山大大帝之死。在希腊帝国的领土和权势达到鼎盛之时,亚历山大大帝未能实现自己要征服所有国家而建立世界性帝国的梦想,就因伤寒而死在疆场上(B.C.323)。这一事实指出了①人的局限和虚无;②人所拥有的资财和权力无法延长和拯救自己的生命。四个非常的角: 意指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之后,希腊帝国各由他的四位幕僚将军西流基、多利买、卡山德和赖西马克统治。在历史上,亚历山大大帝去世22年之后(B.C.301),希腊帝国分裂成四个国家,即①叙利亚和巴比伦地区;②埃及和巴勒斯坦;③马其顿;④脱拉西和小亚细亚。 ──《圣经精读本》 「在角根上向天的四方长出四个非常的角来」:「角根」指大角原处;四角代替了大角。「向天的四方」记述四角向凓四个不同的方向长出来。「非常」与第五节同一个字,描写四角忽然代替大角长出来的过程叫人惊讶,且引人注目。 「四角」指亚历山大死后,帝国被四个将军瓜分:加山得管治马其顿和希腊,吕西马加获得大部份的小亚西亚及特拉西,西流古则得了叙利亚及东面一大片土地(包括巴比伦),多利买统辖埃及。──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极其自高自大。 或“非常强大”(见第4,9节注释)。 正强盛的时候。预言指出亚历山大将在他的帝国处在权势的颠峰时夭折。这位大君正值三十二岁的英年时死于一场热病,无疑也是由于他自己的不节制。见但7:6注释。 四个非常的角。关于亚历山大帝国分成的四个希腊王国,见但7:6;11:3,4注释。──《SDA圣经注释》 【但八9】「四角之中,有一角长出一个小角,向南,向东,向荣美之地,渐渐成为强大。」 “小角”。与第七章8节的角不同,那小角从复兴的罗马帝国冒起。这个小角从希腊出来,所指的是安提阿古依比芬尼,他在主前175年即位,抢掠耶路撒冷的圣殿,在祭坛上献猪肉来亵渎圣殿。“荣美之地”。即巴勒斯坦。──《雷氏研读本》 四角中的一个小角被圣经学者公认为依比芬尼(安提阿古四世)。 荣美之地即巴勒斯坦(参耶3:19)。──《串珠圣经注释》 八和十一章精确地预言了安提阿哥伊比法的出身、性格和他的统治。伊比法在尼布甲尼撒之后四百年始出来,残害逼迫犹太人。本章所说“小角”应验在他身上(主前171~164年)。他和七8的“小角”不同。七8的“小角”是末世的敌基督(七9~13,23),乃从第四大帝国罗马分裂的“十角”中出来。本章的小角却是从第三大帝国希腊出来的(9,22节)。──《启导本注释》 四角之中,有一角: 象征亚历山大死后,占领巴比伦和叙利亚地区的西流基(Seleucus)王朝。一个小角: 指西流基王朝的第八位王安提阿古四世伊彼凡尼。“一个小角”意指他卑微的身份。他并不是王的长子,原没有资格继承王位。向南、向东……成为强大: 安提阿古四世伊彼凡尼的军事力量强大,就打败了南部的埃及和东部巴比伦,甚至践踏了被比喻为荣美之地的犹大地,尤其是圣殿所在地耶路撒冷。 ──《圣经精读本》 「一个小角」:指北国西流古王朝的安提阿哥四世;他生于主前二一五年,于主前一七五至一六三年作王。「小角」原文直译是「从一小处生出一角」,强调安提阿哥四世本来没有资格成为皇帝,而且起初力量微小,却渐渐握大权(「成为强大」)。 「向南、向东、向荣美之地」:「南」指埃及,安提阿哥四世曾远征埃及(十一25-30;玛加比壹书一16-19)。「东」是位于东面的帕提亚(166 B.C.他曾攻打该地)和亚美尼亚(玛加比壹书三31,六1-4),即米所波大米一带(包括波斯帝国以前的领土)。「荣美之地」是指巴勒斯坦迦南地(赛十九23;耶三19;结二十6);──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四角之中有一角。原文的性有些乱。四角(hem)是阳性的,表明其先行词是“风”(第8节)而不是“角”。因为“风”既可以是阳性的也可以是阴性的,而“角”只能是阴性的。在另一方面,“一角”('achath)是阴性的,暗示着其先行词是“角”。当然,'Achath 也可以指“风”,因为“风”最常用的是阴性。但作者不大可能在紧密联系的上下文中对同一个名词使用两种不同的词性。要达到语法上的一致,要么将'achath 换成阳性,从而使整个句子明确地指“风”,要么把“四角”换成阴性,这样就使含义变得模棱两可,因为“风”或“角”都可以是其先行词。若干希伯来文本将“四角”写成阴性。如果这些文本是正确的话,那么本节的意义仍然是含糊的。 一个小角。这个小角既代表异教和罗马,也代表罗马教。但以理首先看到的是异教阶段的罗马帝国与犹太人和早期的基督徒作战,然后又看到教皇掌权的罗马与真教会作战,持续到今日,并延至将来。关于预言的这种双重应用,见本章第13节和第23节的注释。 向南。埃及长期以来一直是罗马非正式的保护国。其命运在公元前168年就已掌握在罗马手中。当时罗马命令想要进攻托勒密王朝的安条克四世退出埃及。埃及在很多年时间里依然由托勒密王朝统治,担任罗马东扩政策的爪牙,直到在公元前30年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向东。塞琉古帝国最西部的领土早在公元前190年就已落入罗马手中。她于公元前65年或不久以后最终成为罗马的行省。 向荣美之地。希伯来语为sebi。“装饰”,“荣耀”之意。这里指耶路撒冷或巴勒斯坦。参但11:16,41。巴勒斯坦于公元前63年并入罗马帝国。 渐渐成为强大。希伯来语的yether的基本含义是“剩余物”。有时如在本节中是指“非常”,“有余”。该词还译为“超众”(创49:3),“足足”(诗31:23),“无量极大”(赛56:12)。但8:8“极其”的原文是me'od。这是表示“极其”的常用词。在《旧约》中,me'od 单独出现22次,意为“极其”(创13:13;15:1等),以重迭的形式出现9次。yether(但8:9)的程度无疑超过me'od 。罗马超过希腊必须由历史来证实,而不是根据这些词汇。──《SDA圣经注释》 【但八9 小角】这角似乎代表西流古王安提阿古四世伊比芬尼,以下──《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几段注释将会讨论他在主前二世纪时的作为。──《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八9 荣美之地】根据十一章16节和41节,这话很明显是指以色列地。安提阿古三世于主前二一二年至二○五年向东进侵帕提亚、亚美尼亚、巴克特里亚,主前二○○年则在潘尼翁(Panium)一役取得了巴勒斯坦的控制权。他和儿子安提阿古四世多次尝试,都无法攻取(南面的)埃及。安提阿古四世也曾向东发动战事(攻打亚美尼亚和以拦)。他对犹大和耶路撒冷所做的事更是有名(见下文十一21~39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八9~14】小角异象象征着安提阿古四世伊彼凡尼(Antiochus Epiphanes)逼迫犹太教亵渎圣殿的事件。在历史上,此异象不仅象征逼迫犹太教的事件,也暗示性地象征了末世敌基督对圣徒的残酷逼迫。 ──《圣经精读本》 【但八10】「他渐渐强大,高及天象,将些天象和星宿抛落在地,用脚践踏。」 「天象」、「星宿」:象征神的百姓(参耶33:22; 但12:3)。──《串珠圣经注释》 描写叙利亚王安提阿自高自大,一心想与神同等。比较《以赛亚书》十四13。──《启导本注释》 预言安提阿古四世伊彼凡尼的军队,将会入侵耶路撒冷屠杀和残酷地逼迫圣徒即忠信的神的百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极度骄傲和敌基督的原型。天象: 指蒙神拣选的圣约百姓即以色列百姓。星宿: 指以色列人当中的信实之人,他们为了持守犹太教信仰而在安提阿古四世的手中殉道。 ──《圣经精读本》 「天象和星宿」:「天象」和「星宿」在此处是相等的。(耶卅三22)它们象征凓些甚么呢?这有两种可能:第一,「天象」乃指天上的日月星辰(创二1),常被人当作神明敬拜(耶八2;番一5),暗示安提阿哥四世命令人把他当作神明一样的尊崇敬拜,他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以比反尼」(神明的显现)。 第二,「天象」乃指选民(创十五5,廿二17;出十二41;但十二3;太十三43),故此「将天象和星宿抛落在地,用脚践踏」乃是描写安提阿哥四世迫害杀戮犹太人(玛加比壹书一24、30);据说,他曾一下子杀了约十万的犹太人。──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天象。但以理仍然在描述他在异象中看到的情景。天使后来提供了解释(第24节),所以我们不至于对这里所描写的内容茫然无知。“天象”和“星宿”显然代表“有能力的和圣民”(第24节)。 用脚践踏。指罗马在数世纪中残暴地迫害神的子民。在异教时代尼罗,德西乌斯和戴克理先等暴君统治的时候,以及后来在教皇的时代,罗马总是毫不犹豫地残酷惩处她所定罪的人。──《SDA圣经注释》 【但八10 天象和星宿抛落在地】在古代近东「天上万象」(和合本:「天象和星宿」)是指诸神议会,其中很多都以天体(行星或恒星)为代表。圣经有时用这词汇形容以这些神祇为物件的非法崇拜(见:申四19注释)。在其他经文中,这话则是指耶和华的议会(见:代下十八18注释)。第三个用法则用这词指叛逆的天使(赛二十四21可能是这用法,在两约之间文学普遍使用)。最后它也可以纯粹是指天上的星,背后没有任何神祇(赛四十26)。在《埃拉与伊舜神话》所描述的毁灭中,埃拉说他要使行星的光辉脱落,恒星扭下地面。本段中的天上万象在宇宙战争中代表其中一方,暂时受邪恶小角的害,显出他们大概是神的属下。──《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八10~11】“天象”。神的子民犹太人,他们受到安提阿古残酷的迫害。“天象之君”是神。──《雷氏研读本》 【但八11】「并且他自高自大,以为高及天象之君,除掉常献给君的燔祭,毁坏君的圣所。」 「天象之君」:是神自己。依比芬尼确曾肆意残害神的圣民,并且妄自尊大,攻击神,强迫犹太人废弃献祭和圣所,且用不洁的牲畜献祭,污辱圣殿。──《串珠圣经注释》 “天象之君“:指神自己。这里描写安提阿哥攻打犹大地,毁坏圣殿,污秽殿里的祭祀。这些事发生在圣经两约之间沉默的年代(主前432年到5年)。后来犹太人起来反抗叙利亚王的统治,争取独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加比家族领导的独立战争。犹太人取得短暂的独立,直到主前63年始落入罗马统治下。──《启导本注释》 天象之君。第25节提到这个势力站起来攻击万君之君。这指的是在罗马政权下被钉十字架的基督。见但9:25;11:22注释。 除掉。希伯来语mimmennu,也可译为“从他”,即从“天象之君”。本节原文较难翻译。迪奥多蒂翁的希腊语译本大不相同:“直到军长拯救了被掳的;因他的缘故,祭物被破坏,他兴旺了;圣所将会荒芜。”我们无法确定这段译文在多大程度上表达了但以理的原意。英文KJV版RSV版所依据的马所拉文本,就整体而言似乎译得比较自然。 常献的燔祭。希伯来语tamid(常)在《旧约》共出现103次,既当作形容词,也用作副词。用来表达各种概念,如时常巡查(结39:14),长期供养(撒下9:7-13),经常的痛苦(诗38:17),常常盼望(诗71:14),时常激怒(赛65:3)等。该词经常用在与圣所的崇祀有关的场合,描写常规仪式的各种内容,如应放在陈设饼桌子上的“常设的饼”(民4:7),应常常点着的灯(出27:20),坛上应常常烧着的火(利6:13),每日常献的燔祭(民28:3,6),早晚应献的香(出30:7,8)。该词本身没有“每日”的意思,而只是“持续”或“照常”之意。在该词出现的103次中,只有民4:16和《但以理书》中的五次(但8:11,12,13;11:31;12:11)在英译本中译为“每日的”。“每日的”的概念显然不是该词的本义,而是一种引申义。 圣所。希伯来语为makon(“地点”)。参“到了耶路撒冷耶和华殿的地方”(拉2:68)。在本节中原来可能指耶路撒冷的毁灭(见但9:26)。──《SDA圣经注释》 【但八11 常献的燔祭】常献的燔祭是每日晨昏所献的燔祭(见:出二十九38;民二十八1~8的注释)。这祭是维持圣所最基本的步骤,也是保持耶和华在他们中间临在的基础。──《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八11 “天上的君”是指谁?】“天象之君”指天上的权威,也许是一位天使,甚至是神自己。(参约5:13-15)──《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八11~12】安提阿古伊彼凡尼对犹太教的逼迫,具体表现在:①毁谤神的名字而亵渎神圣;②废除圣殿献祭;③将不洁净的祭物献在祭坛上,从而玷污了圣所;④妨碍真正的信仰生活等。毁坏君的圣所: 并非指真的毁坏了圣所,而是指用可憎的祭物玷污了神殿。无不顺利: 伊彼凡尼的亨通,是神预备审判恶人的过程:①均在神的计划和护理中;②是暂时的;③其代价是永远的惩罚。 ──《圣经精读本》 【但八12】「因罪过的缘故,有军旅和常献的燔祭交付他,他将真理抛在地上,任意而行,无不顺利。」 军旅。希伯来语为saba'。有时指“服兵役”或强迫劳动(见伯 7:1;10:17;14:14;赛40:2)。“军旅”可能代表受这个势力影响的群众。这个势力将强大起来,“却不是因自己的能力”(但8:24)。另见但10:1注释。 将真理抛在地上。罗马教在真理中搀杂了遗传,用迷信使真理模糊不清。──《SDA圣经注释》 【但八12~13】「军旅」作「圣所内之崇拜礼仪」。 「要到几时才应验呢」:或指「这些罪过要延续多久呢?」──《串珠圣经注释》 【但八13】「我听见有一位圣者说话,又有一位圣者问那说话的圣者,说:这除掉常献的燔祭,和施行毁坏的罪过,将圣所与军旅践踏的异象,〔军旅或作以色列的军〕要到几时纔应验呢。」 「圣者」:天使(四10);撒迦利亚在异象中也听见天使的对话(亚一12f;二7)。两位天使可能是米迦勒和加百列。 「施行毁坏的罪过」:指「那行毁坏可憎的」(九27,十一31,十二11)。「毁坏」可暗示一个人因疯狂做出的破坏行为,用此影射安提阿哥四世的别号(「以比马尼」──「狂人」)。──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到几时?原文中这个问题十分扼要,直译是“异象、常献的、践踏圣所和军旅,施行毁坏的罪过,要到几时”。 常献的燔祭。见第11节注释。 施行毁坏的罪过。表示异教和罗马教的假宗教体系与神的宗教为敌(见第9,11节注释)。 圣所。见第14节注释。 军旅。见第10节注释。──《SDA圣经注释》 【但八13~14】这是天使在议论安提阿古伊彼凡尼的逼迫将会持续多长时间的异象。二千三百日: 指从犹大百姓与安提阿古伊彼凡尼之间的和平条约遭到破坏之后(B.C.171),到犹大马加比家族的革命击败安提阿古的势力,并重新洁净圣殿而献祭的那一天(B.C.165年12月25日)。 ──《圣经精读本》 【但八14】「他对我说:到二千三百日圣所就必洁净。」 安提阿古对犹太人的逼迫维持二千三百天,从主前171年(那时安提阿古和犹太人之间的和平关系告终)至主前165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犹大马加比使圣殿恢复正常的敬拜)。──《雷氏研读本》 二千三百日可视为一个大概的数目,约等于依比芬尼亵渎圣殿、逼迫犹太人的时期(主前171年-165年)。──《串珠圣经注释》 对我。七十士译本,迪奥多蒂翁译本和叙利亚译本均为“对他”。 日。希伯来语为`ereb boqer,直译是“晚上早晨”,类似于对创造周的描写:“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一日”(创1:5)等。七十士译本在“晚上早晨”之后有“日”。 圣所。由于2300年把我们远远地推入了基督教纪元,圣所就不可能指公元70年被烧毁的耶路撒冷圣殿。新约的圣所显然是天上的圣所,“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来8:2)。基督是这个圣所的大祭司(来8:1)。约翰预见到一个特别关注 “神的殿和祭坛,并在殿中礼拜的人”(启11:1)的时候。《启示录》的作者所用的表号与但8:11-13极其相似。 洁净。源于希伯来词sadaq(“正直”,“公义”)。这种动词的形式(niphal),《旧约》中只出现在本节,暗示一种特殊的含义。文字和翻译专家提出了好几种含义,如“摆正”,“放在正确的位置”,“纠正”,“宣布为正确”,“称义”,“辩护”。“就必洁净”的译法源于七十士译本,其动词形式为katharisthēsetai。我们不知道七十士译本是译自希伯来词sadaq,还是译自采用另一个希伯来词语的抄本。那个词可能是tahar,在希伯来语中通常表示“洁净”。武加大拉丁译本译为mundabitur,也是“洁净”之意。见但9:24注释。──《SDA圣经注释》 【但八14 到二千三百日圣所就必洁净】和合本「到二千三百日圣所就必洁净」,新国际本作「二千三百个晚上和早晨圣所才重新洁净」。如果献祭中止了二千三百次,而每天献祭两次的话,那是一千五百日(大约三年零两个月)。安提阿古四世伊比芬尼于主前一六七年十二月(基思流月二十五日)在圣殿向他的诸神设立祭礼。但他在同年较早时已经制止了犹太人奉行礼仪(记于马喀比一书一44~51),但他下诏之日,和禁令实施的确实日期今已不明。马喀比革命之后圣殿重新奉献,在三年之后的同一日(主前一六四年的基思流月二十五日)发生。──《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八14 中文圣经中的“日”字原意是“夜与日”,是否有特别的含意?】“日夜”的意思是夜晚和清晨的祭祀;二千三百日是由安提阿哥伊比法在圣殿中亵渎圣坛时算起,直至公元前165年犹大玛卡比斯统治时圣殿敬拜恢复为止。──《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八15】「我但以理见了这异象,愿意明白其中的意思,忽有一位形状像人的,站在我面前。」 形状像人: 有人说是指基督,但根据上下文,则应指加百列(9:21)。“加百利”意指“神是伟大的”,是预告基督道成肉身和施洗约翰之诞生的天使( 路1:19,26)。 ──《圣经精读本》 【但八15~16 加百列】问:但以理书八章十五至十六节就是:「但以理见了异象,要明白其中的意思,忽有一位形状像人的,站在但以理面前。」这位天使,有的指是救主。十六节:「有人声呼叫说」,这声也是救主。跟弟的意思,十五节的天使是服役但以理的。十七节呼叫的是救主。因为救主方有权能指使天使长加百列。不知道孰是孰非?请解答! 答:以两个都指救主,恐怕是不对的。十五节的「人」,在原文是「加百」,「加百列」的名就从「加百」来的,所以第十五节的「人」,应是加百列。第十七节的呼声,究竟是谁,经无明文。照我看来,应是掌理鸟莱河的天使,受神命而发出此声。―― 倪柝声《圣经问答》 【但八15~19预言之引言】 加百列首先向但以理指出这是关乎末后的异象,愿意他能明白(17)。可是但以理在惊慌和疑惑的复杂情绪之下「沉睡」了,意思是他支持不住晕了。然而,天使把他扶起,再肯定的对他说:「要指示他关乎末后的定期。」(参19)──《新旧约辅读》 【但八15~27】本文解释了但以理所看见的异象,突出了天使的作用,表现出了启示的真实性,历史性及预言成就的迅速性。 ──《圣经精读本》 【但八15~27预言敌基督】如前一章,但以理见异象之后,仍站在乌莱河边,等待凓神把异象的意思显明。神就差遣天使加百列(他乃是神信息的主要传达者)把异象的信息向但以理讲明。 但以理愿意明白(15),然而,当加百列走向他,要给他讲明时,他却惊慌俯伏在地,原因是人亲眼目睹超自然的灵界存有物,就感到畏惧战兢。 思想 你认识到罪恶背后的撒但吗?──《新旧约辅读》 【但八16】「我又听见乌莱河两岸中有人声呼叫说:加百列阿,要使此人明白这异象。」 “加百列”。一位天使,名字的意思是“神的英雄”,他常常把重要的信息向不同的人宣告(九21;路一19,26)。圣经提到的另一个善良天使是米迦勒(参看一○13;犹9)。──《雷氏研读本》 “加百列”是一位天使长的名字,意思是“神的人”。传报基督降生信息的就是这位天使(路一19,26;比较九21)。圣经中另外一位有名字的天使长名叫米迦勒,意思是“象神的”(十13)。──《启导本注释》 【但八16 加百列】这是全本圣经之中第一次提到天使的名字。除他以外,圣经提及名字的惟一另一位天使是米迦勒(十13)。在两约之间文学中(《以诺一书》),加百列是管但天堂的。在昆兰的《战事规程》中,他是围绕神宝座的天使长之一。将耶稣诞生的信息带给马利亚的就是他(路一19)。天使不但为神传达信息,更解明这些信息,并且回答关于这些信息的问题。是以本节将加百列形容为能够诠释异象的那位。在古代多神宗教的背景中,诸神的使者本身也是神祇(但等级较低)。美索不达米亚的例子是努斯卡(Nuska)和卡卡(Kakka),在希腊神话中扮演这角色的则是希耳米。在拿波尼度的一个梦中,一个年轻人出现,为所见的天象预兆提供诠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八16 另一位天使长出场了……】加百列是位天使,神差遣他去解释但以理的异象(9:21)。加百列还宣告了施洗约翰(参路1:11)和弥赛亚(参路1:26)的诞生。──《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八17】「他便来到我所站的地方,他一来,我就惊慌俯伏在地,他对我说:人子阿,你要明白,因为这是关乎末后的异象。」 天使加百列解释这些异象乃是关乎「末后」的事,就是犹太人苦难期末了(参19)的事。──《串珠圣经注释》 “末后”:犹太人在神的忿怒中受刑罚将毕(“恼怒临完”)时末了的事。这些事会在命定的时间来到(19节)。──《启导本注释》 末后: 在旧约圣经中,“末后”,“结局”都意指神显现以治理这地的时候(结7:2,3;21:25;摩8:2),即结束世界现在的体系而开启新时代的瞬间。在本节中这句话是指一个时代的结束,亦即安提阿古 对犹太教的逼迫和统治终于结束,永恒的神国度因着基督的道成肉身而降临在这地上的时候( 11:35)<可1:15 神的国度>。 ──《圣经精读本》 末后。这个异象要延伸到耶稣复临时那破坏势力的毁灭(帖后2:8)。──《SDA圣经注释》 【但八17 “末后”一词并不陌生,真正的含意却耐人寻味……】“末后”意指从犹太人被掳末期直至基督第二次再来之间的时期。许多在安提阿哥伊比法统治下发生的事件,在基督再来之前将以更广泛的规模重复。在这段时期中,神以跟先前极不相同的方式对待犹太人,而神的道却在外邦国家中发扬光大。这段时期亦被称为“外邦人的时期”(参路21:24)。──《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八18】「他与我说话的时候,我面伏在地沉睡,他就摸我,扶我站起来,」 沉睡: 并非指一般的入睡,而是指因见到天使,恐惧战兢之余失去了知觉。──《圣经精读本》 【但八19】「说我要指示你恼怒临完必有的事,因为这是关乎末后的定期。」 「恼怒临完」:指神忿怒所带来的结果。 「这是关乎末后的定期」:或作「末期必在所命定的时间来到」。──《串珠圣经注释》 恼怒临完: 明确地指出安提阿古逼迫犹太教是出于神的护理和计划,具有惩罚以色列之罪的性质。 ──《圣经精读本》 「恼怒临完必有的事」:指神因选民犯罪不守和祂所立的约而导致祂「恼怒」;神曾用亚述作祂「怒气的棍」(赛十5)去惩罚以色列人,祇是亚述超越指定的范围,故同样遭罚(赛十15-19)。──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恼怒临完。见第17节注释。──《SDA圣经注释》 【但八20】「你所看见双角的公绵羊,就是玛代和波斯王。」 后来长出来较高的角是波斯;比较3~4节。玛代的兴起早过波斯(比较六12)。──《启导本注释》 公绵羊。见第3,4节注释。 【但八20~27预言之内容】 「恼怒」(19)一词,指神在安提阿古依比芬尼时代,审判以色列的时间;也是指向将来神在大灾难期内审判的时间。在这双重的意义之中,依比芬尼成了小角(敌基督)的预表。他凶残、奸诈,但他的权力「却不是因自己的能力」,无疑,敌基督要从撒但得力量,在世界作伪装的领袖;故依比芬尼之兴起,也有撒但在背后的工作。他表面与人和睦,而实际进行毁坏(25),甚至「攻击万君之君」,即敌挡神自己,至终「非因人手而灭亡」(25)。事实上,人不能抵挡敌基督,惟有基督口中所出的利刃能击败「他」。──《新旧约辅读》 【但八21】「那公山羊,就是希腊王,〔希腊原文作雅完下同〕两眼当中的大角,就是头一王。」 「希腊王」:原作「雅完」源于希腊文的爱奥尼安,这些爱奥尼安的希腊人居于小亚西亚,而亚述、波斯、埃及等国都是透过他们才接触到希腊的文化,故称希腊为爱奥尼安。──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公。希伯来语是sa`ir(“多毛的”或“毛发蓬乱的”)。Sa`ir 也可用来指公山羊(创37:31;利4:23等)。有关解释见但8:5注释。 大角。预表希腊马其顿世界帝国的“头一王”亚历山大大帝。这个帝国注定要取代波斯帝国(见本章第5-8节;但7:6注释)。──《SDA圣经注释》 【但八21希腊何以又称为雅完?公山羊是指何王?】 答:这是天使加百列为但以理解释异象时,所说到「那么山羊就是希腊王,两眼当中的大角,就是头一王」,中有小字:「希腊原文作雅完」(21),这在其他地方的经节也有同样的小字注明(但十20,珥三6,亚九13)。因雅完为雅弗的儿子(创十2,4),他的后裔住在希腊(赛六六19)。今之希伯来语文称希腊(意为下贱的人)为Javan,译音就是雅完(意为幼稚的),称希腊人为Javani,称希腊语文为Javanit;在其他语文中的雅完,也应以现代语文希腊译之纔是。这里所提到的公山羊,就是代表希腊王。那两眼中的大角,就是头一个王,表明亚力山大,是个骄傲无比的王,正当盛极一时之际,突然驾崩。他是二十岁登基,三十二岁就死了。――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但八22】「至于那折断了的角,在其根上又长出四角,这四角就是四国,必从这国里兴起来,只是权势都不及他。」 亚历山大大帝所建希腊帝国在主前四世纪分裂为四(看七6及十一4注)。──《启导本注释》 【但八22 四国】大角所代表的王毫无争议是亚历山大大帝,他的希腊大军在主前三三五至三三一年之间彻底消灭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于主前三二三年猝死,年三十三岁。在血统上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亚历山大的私生弟弟腓力阿里杜斯(Philip Arrideus),以及在亚历山大死后两个月,罗克桑娜〔Roxane〕所生的遗腹子亚历山大四世。这二人同被立为傀儡王,朝政则由安提帕特(Antipater;马其顿总督)、佩尔迪卡斯(Perdiccas;军队总司令)、克拉特鲁斯(Craterus;国库司库兼阿里杜斯的顾问)三名有经验的大臣执掌。到了主前三二一年,这三位摄政官已经势成水火,以致第四名野心家──在埃及得到权力的托勒密(Ptolemy)──能够燃起战火。克拉特鲁斯战死沙场,佩尔迪卡斯则被叛变的手下大将刺杀,其中一名将军是西流古。安提帕特主持大局,指派朋友安提柯(Antigonus)接替佩尔迪卡斯的地位。主前三一九年安提帕特老死。他虽传位给另一人,他儿子卡桑德尔(Cassander)却在两年之内控制了马其顿和希腊大部分地区。主前三一七年夏季卡桑德尔的反对者处死了腓力阿里杜斯。亚历山大四世和母亲罗克桑娜被软禁,他们当时实际上已经被废黜,但要到主前三一○年才被处死。西方的卡桑德尔、埃及的托勒密、东方的安提柯三人如今掌握了统治大权。安提柯着手巩固在东方的势力,试图支配西流古(如今是巴比伦总督)。但西流古却在主前三一五年向托勒密、卡桑德尔、利西马科斯(Lysimachus;色雷斯总督)揭发安提柯的夺权阴谋。在一连串战争之后,安提柯于主前三一一年向托勒密、卡桑德尔、利西马科斯求和。西流古被孤立,但仍控制巴比伦。主前三○九年托勒密决定向安提柯用兵,但却后援不继,以致在主前三○六年被安提柯和儿子底米丢(Demetrius)反击。但安提柯进攻埃及失败。主前三○五年托勒密和卡桑德尔、西流古、利西马科斯(四角最有可能是指这四人)一同宣告为继承亚历山大的王国。但安提柯要到四年之后,才在主前三○一年的伊普萨斯(Ipsus)一役中阵亡。卡桑德尔三年后身亡(主前298年),底米丢亦继续制造骚乱,但帝国四分,却是这个长达二十年的继承斗争的结局。──《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八23】「这四国末时,犯法的人罪恶满盈,必有一王兴起,面貌凶恶,能用双关的诈语。」 「能用双关的诈语」:即善用诡计阴谋。──《串珠圣经注释》 “必有一王兴起”:指叙利亚的安提阿哥,此人公然敌对真神(25节),并且迫害犹太人(十20;十二1)。──《启导本注释》 犯法的人: 指背道的犹太人,他们为了一已的荣华而遗弃自己的国家和犹太教信仰,积极推动了希腊化的进程。 ──《圣经精读本》 「犯法的人罪恶满盈」:指那些愿意被希腊文化所同化的犹太人,他们丢弃了祖传的信仰(玛加比壹书一11-15,四十三52),也骗及鼓励同胞与他们看齐,学效希腊的生活方式;当他们离经叛道的罪恶到达高㝃时,安提阿哥四世就兴起。 「面貌凶恶,能用双关的诈语」:「面貌凶恶」原指他为人厚颜无耻;「双关的诈语」形容他诡谲多端;祇要对他有利,他可随时易口,背弃诺言(参玛加比贰书四7-26)。──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末时。即亚历山大帝国所分出来的王国存在了一段时期之后。罗马帝国逐渐崛起。她在马其顿帝国分出来的各国衰落以后取得了霸权。这个预言既指异教的罗马,也指罗马教。在应用上似乎混合在一起。某些特征两者都适合,某些特征则专门适用于其中之一(见但8:11注释)。 犯法的人。希腊语译本为“罪恶”,可能是通过改动马所拉文本的标点而译自希伯来语。 罪恶满盈。可能是指列国,特别是犹太人恶贯满盈。 面貌凶恶。可能引自申28:49-55。 双关的诈语。希伯来语为chidoth(“谜”)。在民12:8;士14:12;结17:2中译为“谜语”。在王上10:1中译为“难解的话”。有人认为这里是指“模棱两可的话”或“搞两面派”。 兴起。即掌权。──《SDA圣经注释》 【但八23 “必有一王兴起”是指敌基督吗?】这面貌凶恶的王代表安提阿哥伊比法以及末日的敌基督。──《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八23~25】这里补充一些有关安提阿古和他逼迫犹太人的详情(参看马加比一书一~六)。──《雷氏研读本》 叙述了安提阿古的出现和对犹太教的逼迫。在历史上,他强有力地推动了希腊化,颁布敕令要统一自己所治理的所有国家的宗教、法律和风俗。但是犹太人却极力抵制了他,他就在圣殿的燔祭坛上立了宙斯的祭坛,并且用猪肉献祭,残酷地屠杀了守安息日和律法及行割礼的犹太人。安提阿古残无人道的逼迫是促使著名的马加比革命暴发的直接原因。 ──《圣经精读本》 【但八23~25 面貌凶恶的王】这几节是形容主前一七五至一六四年在位的安提阿古四世伊比芬尼。他自坏才智,用于伪善、阴谋、出卖、背信的事上。有关他行为的概略,可参看十一章21~39节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八24】「他的权柄必大,却不是因自己的能力,他必行非常的毁灭,事情顺利,任意而行,又必毁灭有能力的和圣民。」 「有能力的」:指被安提阿哥四世征服的国家的掌权者或他的政敌;也有学者认为此词和「圣民」都指那些遭受安提阿哥四世迫害却仍然忠于神的选民。──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不是因自己的能力。参“有军旅……交付它”(第12节)。有人认为这是指罗马教削弱世俗的权力,使之服从于她;政府的刀剑为了她宗教的目的而挥舞。 行非常的毁灭。这个势力把那些反对其亵渎主张的人迫害至死。若不是耶和华出面干涉,她将会将“圣民”完全灭绝。──《SDA圣经注释》 【但八25】「他用权术成就手中的诡计,心里自高自大,在人坦然无备的时候,毁灭多人,又要站起来攻击万君之君,至终却非因人手而灭亡。」 “非因人手而灭亡”:安提阿哥于主前164年因病或意外而死亡。──《启导本注释》 诡计。或“欺骗”。这个势力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极端的狡诈和谎言。 在人坦然无备的时候。许多人在自以为安全的时候,不知不觉地灭亡了。 万君之君。显然就是第11节的“天象之君”,即基督。基督被罗马巡抚判处死刑。罗马人动手把祂钉在了十字架上。罗马的长矛刺穿了祂的肋旁。 非因人手。暗示耶和华最终将亲自毁灭这个势力(见但2:34)。这个势力所代表的宗教体制将一直延续到基督再来时非因人手而灭亡(见帖后2:8)。──《SDA圣经注释》 【但八26】「所说二千三百日的异象是真的,但你要将这异象封住,因为关乎后来许多的日子。」 「封住」:原文与12:4, 9之「隐藏」同字,见12:4注。──《串珠圣经注释》 “将这异象封住”:因为异象尚未到应验的时候,当时的人不能明白,故应善予保存,等候实现。──《启导本注释》 这异象封住: 不是指隐藏使人看不到,而是指好好保管,将来能确认预言的真实性及成就。 ──《圣经精读本》 二千三百日。显然指第14节的时间预言(见该节注释)。目前天使并没有详述二千三百日的异象,而只是强调其真实性。 你要将……封住。参但12:4的类似指示(见该节注释)。 关乎许多的日子。本章异象的许多细节要到遥远的将来才应验。──《SDA圣经注释》 【但八27】「于是我但以理昏迷不醒,病了数日,然后起来办理王的事务,我因这异象惊奇,却无人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但以理看见异象后十分“惊奇”,惊异人若背离神的道路所受到的刑罚竟如此大!──《启导本注释》 「昏迷不醒」:原是描写但以理「晕倒」;因为异象的意义深远,对选民影响又是这么大,但以理如遭晴天霹雳,昏迷不省人事。另一方面,他可能因极度难过痛心而病倒,因为得知同胞因犯罪而受严厉的刑罚。──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思想问题(第8章)】 1 本章中,「自高自大」一词总共出现多少次?是对那些东西的形容词?这些东西有何收场?这对你有何警惕?参路13:7-11。 2 第4节的「没有能救护脱离它手的」,在那节再次出现?这给你什么启迪?参哈2:15-16。 3 第24节有「却不是因自己的能力」、第25节则有「却非因人手而灭亡」,到底是谁在掌管这王的兴衰?那么,事情顺利是否必然表示神祝福?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