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书第七章拾穗 【但七1】「巴比伦王伯沙撒元年,但以理在床上作梦,见了脑中的异象,就记录这梦,述说其中的大意。」 “伯沙撒元年”即主前553年,巴比伦陷落(参看第五章的描述)之前十四年。──《雷氏研读本》 这时为主前553年,比第五章所记的事(发生在巴比伦覆亡前十四年)要早。──《启导本注释》 伯沙撒元年: 是B.C.550,当时伯沙撒之父拿布尼度(Nabonidus)立长子伯沙撒为巴比伦的摄政王,自己却远征中央阿拉伯的Teima。当时,巴比伦的国力已衰败,时常受到列强尤其是玛代波斯的入侵。 ──《圣经精读本》 「伯沙撒元年」:主前五五三或五五二年。九年前尼布甲尼撒逝世,儿子以未米罗达(562-560)接续作王两年,就给亲戚尼力基撒(560-556)篡位,作王四年后又被尼布甲尼撒的女婿拿波尼度夺回王权(556-539);拿波尼度长期定居于亚拉伯,委任儿子伯沙撒摄政。 「在床上作梦,见了脑中的异象」:所做的梦,就是脑中的异象,强调他见异象时神智清醒。──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伯沙撒元年。必须指出,但以理并没有严格按时间的顺序来安排书中的材料。《但以理书》第5,6章的事件发生在第7章以后,但作者无疑是为了保持叙史的连续性,才把《但以理书》第1-6章的史实都放在一起。关于伯沙撒在历史中的身份和地位,见第5章补充注释。 作梦。耶和华在梦中赐给但以理有关世界将来历史的画面。 就记录。以便为将来的世代保存起来。 其中的大意。亚兰语是re'sh,意为“头”或“开始”。最早的希腊语译本是eis kephalaia logōn,意为“概要”。这句话显然是指但以理记录了梦的主要内容。埃利希将之译为“重要细节”。──《SDA圣经注释》 【但七1 年代小注】这异象发生在第五章和第六章的事件之前。伯沙撒元年究竟是什么时候很难确定,但不应该把它视作他父亲拿波尼度的元年(主前556年)。这年比较有可能是拿波尼度移居特玛(552年),接着二人开始共同执政的时候。但仍未知道的,是伯沙撒是否立时开始共同执政。《拿波尼度年鉴》是在拿波尼度第七年首次提到伯沙撒共同执政,问题是《年鉴》阙失了第四、第五年,和第六年的一半记录。拿波尼度第六年(主前550年)是帝国兴替成形的那一年。古列于当年击败玛代,成立了玛代波斯帝国。一个与此无关的有趣枝节,是拿波尼度有一个来自他的元年的异梦文献,该异梦预言古列将会征服玛代。──《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1 说这一章是但以理书的分界线,根据是……】从年代的先后次序看,这一章的事件发生于第五章之前。当时,伯沙撒刚刚开始执政(公元前553年),而但以理则年近七十。但以理书的前六章描述了历史史实,后六章主要是关于未来的异象。──《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七1~8】在本文中,但以理在异象中看见有四个大兽从海中上来。这启示了神对世界的旨意和计划,表明世界的兴衰浮沉均在乎神,神是通过自己信实的仆人而传达启示。 ──《圣经精读本》 【但七1~8但以理在异象中见四巨兽有何表意?】 答:但以理先知在夜里的异象中,看见四个大兽从海中上来(海是代表民众,指无组织的人类,太十三47;启十三1),其形状各有不同。这与第二章所说的人像启示相同,即为外邦各国演变的预言.两者之间相隔约60年,都是指向同一历史的过程。论到四大帝国(巴比伦,玛代,希腊,罗马)之兴起(但七17),在但以理的眼目中,列国就如凶猛的野兽一般,其解释大意如左: 头一个像狮子—这和第二章的金头一样,代表巴比伦国。狮子是兽中之王,行动敏捷,生性勇猛。「有鹰的翅膀」,鹰是鸟中之强者,飞得高而又快。二者合一表明巴比伦在异邦中权势威力极其强大。考古家曾在巴比伦的旧址内发现雕刻的遗迹,得知以狮和鹰为其国征,正与圣经所记异兽相符(但七4;参耶四7;四九19;哈一8;结十七3)此「兽的翅膀被拔去,」即指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因他骄傲自大,不承认神,不将荣耀归给神,受到神的刑罚,夺去他的权威。过了七年(但四16),神又使他恢复,如同兽「用两脚站立,像人一样,又得了人心」,再次作王。(但七4;二38;四28—33)。 第二个兽如熊—这和第二章的银胸两臂一样,代表玛代和波斯的兴起。但其行动缓慢,威严能力远较巴比伦为弱。此兽「旁跨两坐」,意思倚重一边,如同右手强于左手,以后波斯国远强于玛代国。兽的「口齿内卸着三根肋骨,」表明玛代波斯将来要并吞巴比伦,吕底亚,埃及三国。「有吩咐这兽的说,起来吞吃多肉」,意指玛代波斯在战争中极其残忍。据说当时兵力甚强,所向披靡,常将攻陷城之民全部杀灭,真是毫无人性可言。(但七5;八4)。 第三个兽如豹—这与第二章的铜腹一样,是代表继玛代波斯之后而兴起的希腊国。豹子「背上有四个翅膀,」就是代表其军队行动之迅速。希腊国第一个王亚力山大,于主前三三一年创立帝国,少年壮志,性情急躁。廿岁登基,廿二岁便领兵出战,数年之内,迅速战胜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各国,他活到卅二岁而暴亡。「这兽有四个头,又得了权柄」,这四头与四角一样(八8)。意指亚力山大手下四个元帅兴起作王,平分他的国土。就是卡山豆Cassander得马其顿,西流克斯Seleucus得叙利亚,多利买Ptolemy得埃及,尼西马克司Lysimachus得土耳其小亚细亚。以后这四国又为罗马所合并(但七6;八8)。据犹太史家约瑟弗的记载,亚历山大攻击巴勒斯坦时(主前三三二年),本想毁坏耶路撒冷。然在梦中耶和华向他显现,阻止他施行破坏。后来他看见犹太祭司长,其胸前佩带的金牌上刻有耶和华的名,就俯伏跪拜,并且献祭给神。因此祭司长就将但以理书的第八章八节预言给王看,乃是指明他要战胜的预言。就特别宽待犹太人,允许他们崇拜神,自由居于亚历山大城,享有免税权。 第四个兽—此兽和人像的铁腿一样(但二33,40),代表罗马帝国,极其强壮。它有大铁牙,要吞灭全地,无可与其相比。「这兽与前三兽,大不相同,头有十角」,如同人像的十个脚趾(但二33,42),表明在某世要从罗马帝国分裂而成的十国之王,(但七7,24;启十七7,8,12)。「其中又长起一个小角,先前的角中,有三角在这角前,连根被他拔出来」,这个小角就是敌基督者(约壹二18).是那行毁坏可憎的(但九27;太廿四15)或称为大罪人,沉沦之子(帖后二3—10)。意指以后必要再兴起一王,并吞其中三王(但七24)。但因他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逼迫神的选民,而受到神的审判,夺去权柄,以至毁灭。(但七8,11,20,24—26;启十三4,5)。——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但七1~8异象中的四兽】 四兽代表四个国家,与第二章人像的四部分一样。由于以色列民常背弃神,祂就在不同时代兴起外邦王管辖他们,使他们在苦难中寻求拯救的主。四兽的形状各有不同:第一兽代表巴比伦(4);第二兽代表米底亚波斯(参五28);第三兽代表希腊;第四兽可代表罗马,牠是凶恶、强大、破坏力强的代表,头有十角,后又长出一小角,其威力却是比别角都大(8);有不少学者更认为那小角是敌基督的预表。──《新旧约辅读》 【但七1~28】四兽的异象:本章与第2及8章都是借着梦或异象来预告历史的演变,以及地上强权的兴衰更迭。(参考附注:梦与预言) 四兽与第2章人像的四部分一样 , 代表四个国家。它们出现在神的救恩历史中,是与神的百姓有密切的关系;以色列人因悖逆而受管教,被神交给外邦人,使他们在苦难中体验神的公义。──《串珠圣经注释》 这是本书第二段落的结论,主要内容是但以理在伯沙撒元年所看到的异象。这是关于四大兽的异象,此四兽意指将会主导世界历史进程的世界性帝国,启示了将要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世界历史和敌基督,以及基督的再临所要成就之永恒国度的奥秘。本章的内容与第二章的金像异像相同,但补充了很多2章所没有论及的部分。2章的主要主题是弥赛亚时代,即始于基督的初临而成就在再临之时的神国度。而本章的焦点是在基督的再临和对敌基督的最后审判。本章对世界历史的变迁带有预言性质,特别强调启示的主体是神,世界历史全然依赖神的主权和护理,以及基督的再临所要成就的末世论性国度是人类历史的最终形态。 ──《圣经精读本》 【但七2】「但以理说:我夜里见异象,看见天的四风陡起,刮在大海之上。」 天的四风: 意指守四个国家的天使们,或者是受命建立世上的国度并作工的天上掌权者。大海: 在旧约象征性预言中,通常指外邦世界和撒但的势力(诗46:1-3;赛8:7;27:1)。本节中的大海可以说是,指为敌挡神而兴起的属世邪恶势力,是出现在世人中的混乱状态(约壹2:15,17;启13:1)。 ──《圣经精读本》 「天的四风」:来自东南西北四方的大风,预表上帝的能力(创六3)。 「大海」:指「无底的深渊」(创七11;赛五十一10;摩七4),4象征世上列邦(赛十七12;耶四十六7);天使的解释也指出「大海」即是「世上」(17节)。此处的「大海」并非地中海。──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风。亚兰语是ruach,相当于希伯来语ruach,有多种含义,如“气”(耶2:24译为“风”),“气味”(伯19:17),人的“灵”(诗32:2),神的“灵”(诗51:12)和“风”(出10:13),还寓指空幻的事(耶5:13)。该词用在异象中时,如在本节里,似乎是代表某种形式的活动或能力,其具体形式要依据上下文来决定。例如,以西结异象中使枯骨复兴的“风”,代表神使死气沉沉的以色列国复兴的能力(结37:9-14)。本节刮在大海上,使四大兽或四个帝国兴起的“风”,代表了形成那段历史的外交,军事,政治等运动。 陡起。亚兰语为guach,意为“掀起”。该动词形式表示持续的动作。 大海。不是指具体的海域,如地中海。海在这里象征世界各国──各世代人类的“大海”(见启17:15;参赛17:12;耶46:7)。──《SDA圣经注释》 【但七2 天的四风刮在大海之上】这里所描述的是典型的神话场面,宇宙性海洋被搅动,惊动代表混沌和没有秩序之势力的活物(通常是海怪)。在《埃努玛埃利什》史诗中,天神亚奴创造四风搅动深渊和深渊女神查马特。本节也是如此:破坏性的大风带来动乱。──《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2~3】「海」:象征人类世界,风刮在海上显示地上列邦将发生动乱(17)。──《串珠圣经注释》 【但七3】「有四个大兽从海中上来,形状各有不同,」 “四个大兽”。代表先前在第二章所叙述、尼布甲尼撒梦里四个世界大国的统治者(比较七17)。──《雷氏研读本》 尼布甲尼撒所见的大像(二章)和但以理所见的四兽,在应验的过程上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是尼布甲尼撒所见异象,表明世俗政权外表上的宏伟,而但以理所见异象则表明外邦政权好勇斗狠的本质。──《启导本注释》 四个大兽: 意指世上的帝国。这些大兽的共同之处是,它们均是源自人的属世国度,与神的国度相比,都象残忍至极而悖逆的禽兽。它们的不同之处是,后来的兽不及前面的兽。 ──《圣经精读本》 「四个大兽」:圣经常用野兽或怪兽比喻外邦列国(诗六十八31,七十四13,八十14;赛廿七1;结廿九3)。这四个是「大兽」,体积惊人,凶猛残暴。 「从海中上来」:描述牠们从海中走上陆地(启十三1),牠们是一个接踵一个地上来,而不是同时一起上岸;牠们可能是被汹涌的海浪抛上陆地。──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四个大兽。这个表号的意义不需要猜测。根据第17节,四个兽代表“四王将要在世上兴起”。七十士译本,迪奥多蒂翁译本和武加大译本将“王”译为“国”。第23节明确指出第四兽就是“第四国”(第23节)。人们普遍认同这四个兽就是《但以理书》第2章的金属人像所代表的四个世界霸国。 上来。上述的世界霸国不是同时掌权,而是相继登场的。 不同。这里所提到的差异曾用不同的金属来代表(但2:38-40)。──《SDA圣经注释》 【但七3 有奇怪特征的兽】巴比伦称为《舒马伊兹布》(Shumma Izbu)的观兆系列记载了各种先天性的畸形特征,以及所预告的事件。受过训练的但以理对这文献应该十分熟悉。但以理异象中的兽,也有一些特征是可以在《舒马伊兹布》系列中找到的。共有的形容包括一边高起来,以及多头、多角。大部分观察都限于牲畜的畸形,尤其是绵羊和山羊。有些畸形现象是与野兽的比较,例证包括绵羊生出来的羔羊(在某方面)与狼、狐狸、老虎、狮子、熊、豹相似。但以理在本章是在梦中而非现实之中观察这些畸形现象,换言之,是将两个重要的观兆机制(异梦和怪胎)合而为一。异梦经典经常将梦中所见的预兆性信息(天象或脏卜预兆),视为与现实所见的,有同等的效力。基于但以理对这两类文献的认识,他应该会有倾向循《舒马伊兹布》的路线解梦。兆头的诠释往往与政治事务有关,如:「王子将会攻取仇敌之地」等。但无论如何,但以理的梦大大超出了《舒马伊兹布》的范围。本章的形容显示他看见了可怕的混沌怪兽,不是有奇怪特征的绵羊、山羊而已。此外,但以理的兽也有很多特征是《舒马伊兹布》未曾提及,也不会预期的,如翅膀和铁牙。因此,明白梦中所见的一些神话性意象,也十分重要。──《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3 兽的意象】好几个神话材料和但以理的大兽象喻都有相似之处。主前七世纪名叫《冥界的异象》的亚述著作,包括了十五个以混合兽形式出现的神圣活物。接着又见冥界之王匿甲坐在宝座之上,自称为诸神之王的儿子。这异象和但以理的异象有很多重要的分别,但意象上的相似之处仍能提供有用的背景资料。──《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3 从海中上来】圣经和古代近东传统都视海洋和住在其中的海怪为混沌和没有秩序的代表。海洋和陆地明显的争斗,以及怒海所显示无法遏止的能力,都是构成古代近东宇宙神话的因素。巴比伦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描写玛尔杜克如何在代表大水混沌之女神查马特以龙的形式出现时,把她克服。乌加列传说中很多关于巴力的循环故事,都是描述巴力和对手海神雅姆之间的争斗。同样在乌加列史诗之中,亚拿特和巴力都自称征服了七头龙利坦,取得支配诸海的权力。诗篇一○四26形容耶和华与利维坦(原文;和合本:「鳄鱼」)嬉戏;在约伯记四十一1~11,神则向约伯挑战,要他证明他也能够好像神一样控制利维坦。因此,这些兽所代表的国家是混沌势力的表现,要令神所创造的世界失去秩序,所以必须克服。──《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4】「头一个像狮子,有鹰的翅膀,我正观看的时候,兽的翅膀被拔去,兽从地上得立起来,用两脚站立,像人一样,又得了人心。」 “像狮子,有鹰的翅膀”。两种象征(分别是力量和速度)都是用来形容巴比伦(比较耶四7,13)。──《雷氏研读本》 巴比伦人喜欢以鹰翅狮身的兽为标记。这头一个兽代表的无疑为巴比伦。──《启导本注释》 像狮子: 这第一个大兽象征巴比伦帝国。巴比伦帝国被喻为兽中之王狮子和鸟中之王鹰,这是为了强调巴比伦王权的无与伦比性。在历史上,巴比伦是所有被造世界中最有威严的国家。翅膀被拔去……得了人心: 指尼布甲尼撒王因患精神病,而被赶下王位,如野兽般渡过7年之后,重新得到恢复,找回王位和昔日荣耀的事件。 ──《圣经精读本》 第一兽:代表巴比伦,在圣经中它常被喻为狮(参耶4:7; 49:19);鹰(参耶49:22; 结17:3)。 兽的翅膀被拔去,又得了人心,可能暗示尼布甲尼撒个人的经历(参4)。──《串珠圣经注释》 「头一个像狮子,有鹰的翅膀」:「狮子」是百兽之王,而「鹰」是禽鸟之首,「狮鹰」揉合强调第一兽的威武,是凌驾一切飞禽走兽之上。 「兽的翅膀被拔去」:尼布甲尼撒因狂妄被罚,一举一动彷若野兽;有如翅膀被拔去的狮子一样,因受创伤而不能像往日一样威风凛凛,统治百兽。 「用两脚站立,像人一样,又得了人心」:描写尼布甲尼撒谦卑后,兽心变回人心(四16);另一方面,这几句话也描写巴比伦国早期君王残狠暴戾,与野兽无异,后来的统治者却较有人性,不像以前的君王那样大肆杀戮;「得人心」也可指巴比伦现要成为人,恢复人的尊贵。──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狮子有鹰的翅膀。正是象征巴比伦。在巴比伦的艺术品上有带翅膀的狮子。常见的图案是狮子与鹰的结合。更多的是狮子带着鹰的翅膀,有时是带着鹰的爪或喙。类似的图案还有鹰带着狮子的头。带翅膀的狮子经常被描绘为与巴比伦的保护神马杜克搏斗的一种兽。 被拔去。狮子不能再象鹰一样飞着扑向其猎物。这无疑是指巴比伦软弱的统治者继承尼布甲尼撒为王的时候。巴比伦在这些国王的统治下失去了荣耀和权势。有人认为这也可能是指尼布甲尼撒的后期,七年时间被剥夺了权势和理智(但4:31-33)。 得立起来。狮子象人一样站立,表明狮子特性的丧失。 人心。英王理查德一世的外号是“狮心王”,形容他非凡的勇气和胆量。反之,“人心”的狮子则象征懦弱和胆怯。巴比伦在日趋衰落的年岁中因富裕和奢侈而虚弱不堪,成为玛代波斯国的掠物。──《SDA圣经注释》 【但七4 有翼狮子的象征】有翼的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和雕刻中十分常见。亚述、巴比伦、波斯的宝座和门口的两旁,都能看见有人头、有翅膀的公牛和狮子。主前八世纪已经出现的有翼人像(头戴有角的头饰),也在古列建于帕萨尔加德的王宫站岗守卫。有翼活物也有在梦中出现的记录。希罗多德报导说古列临终之前几天,梦见大利乌(当时仍是个年轻人)有了翅膀,其阴影笼罩亚洲欧洲。在《安朱神话》(Anzu Myth)中,安朱翅膀被拔去,就被打败。这主题在《埃坦纳的故事》中也很重要,埃坦纳帮助一只翅膀被拔去的鹰。──《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4-8 对四兽的异象如何解释?】具有鹰翅的狮子象征巴比伦帝国与它对其他国家风卷残云般的征服(从巴比伦的废墟中已挖掘出带翅狮子的雕像)。那吞吃了狮子的熊代表玛代波斯帝国。熊口中的三根肋骨代表对三个主要王国的征服。豹象征希腊王国。豹的翅膀寓指亚历山大大帝在四年中(公元前334-330年)迅速征服当时世界上大多数文明国家。豹的四头表示亚历山大死后希腊王朝分裂后的四个国家。 第四头巨兽寓意罗马和末日的情形。许多圣经学者认为,这第四兽头上的角象征在神建立其永久国度之前世上的十个君王。启示录中约翰记载他看到的异象时,这十个君王尚未出现(参启17:12)。那只小角则代表了一个未来人类的统治者或敌基督(参帖后2:3-4)。这里,神以自己永存的国作对照,展示所有属世国度的终局。──《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七5】「又有一兽如熊,就是第二兽,旁跨而坐,口齿内衔着三根肋骨,有吩咐这兽的,说:起来吞吃多肉,」 “如熊”。玛代波斯帝国的象征,它以力量和在战争中的勇猛著称(比较赛一三17,18)。“旁跨而坐”指出波斯人在帝国里的优越地位。“三根肋骨”可能代表三个被征服的主要国家:吕底亚(主前546年)、巴比伦(主前539年)和埃及(主前525年)。──《雷氏研读本》 第二兽:代表玛代、波斯(参5:28注)。 「旁跨而坐」:原指一边身子挺起,或一脚举起准备进击之势。学者企图监别三根肋骨为三个国家或一个概括数字。大抵可视为此兽仍不满足,继续南征北讨,吞吃列邦。──《串珠圣经注释》 第二兽:“熊”代表波斯。“三根肋骨”:可能代表波斯三次主要战绩,征服吕底亚(主前546年)、巴比伦(主前539年)和埃及(主前525年)。“吞吃多肉”:指波斯并吞各国。──《启导本注释》 又有一兽如熊,就是第二兽: 第二个大兽象征玛代—波斯帝国。旁跨而坐: 意指在玛代和波斯帝国中,波斯逐渐占优势而最终统一帝国。三根肋骨: 指波斯帝国贪婪无度的征服欲,波斯帝国所征服合并的百姓和国家,即巴比伦、吕底亚、埃及等三个国家。 ──《圣经精读本》 「又有一兽如熊」:「熊」的力量和形状都不及狮子威猛,比喻玛代和波斯国。 「旁跨而坐」原作「一边站起来」,描写熊正站立起来,准备随时向前扑出去。也有学者认为「旁跨而坐」描写此兽蹲立,一边高一边低的情景,正是玛代和波斯二国实力不相等的写照;11波斯的势力远超玛代国,二国的联合并不是「平等的并合」。 「口齿内衔凓三根肋骨」:指玛代波斯并吞的三个国家,就是巴比伦、吕底亚、埃及。「三」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也可当作一个约数用,强调玛代波斯占领了许多国家。另一方面,「三根肋骨」可代表圣经提过的三个巴比伦王,就是尼布甲尼撒,以未米罗达,伯沙撒。 「起来吞吃多肉」:可指肋骨上的肉,预表玛代波斯要彻底侵略上述三国;也可代表玛代波斯会穷兵黩武,继续侵略更多的国家。第一种解释假设肋骨上有肉,这是经文所没有提及的,故第二种解释更合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熊。指波斯或玛代波斯帝国,相当于大像的银胸(见但2:39注释)。正如银子比不上金子,熊至少在某些方面也比不上狮子。但熊既残酷又贪婪。这是赛13:17,18所描述玛代人的特征。 旁跨。圣经(第16节)没有解释异象的这一特征。参照但8:3,20,这似乎指该王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玛代人和波斯人。这个联合帝国征服巴比伦后过了几年,波斯人占了优势(见但2:39注释)。 三根肋骨。圣经在解释的时候没有提到这三根肋骨(第17-27节),但许多注释家认为它们指玛代波斯帝国所征服的三个主要势力──吕底亚,巴比伦和埃及(见赛41:6注释)。 有吩咐这兽的说。没有指出说话者的身份。──《SDA圣经注释》 【但七5~7】“熊”(5节)、“豹”(6节)和“甚是可怕”的第四兽(7节),代表继巴比伦后兴起的三个帝国,不相信世事可以预言而把本书写作时期推迟到主前二世纪的人,认为这三个帝国为玛代、波斯和希腊。但从本书作者将“玛代人和波斯人”并提(五28),可见玛代·波斯应作一个帝国,那末,这三个帝国显然为玛代·波斯、希腊与罗马(参二36~43)。──《启导本注释》 【但七6】「此后,我观看,又有一兽如豹,背上有鸟的四个翅膀,这兽有四个头,又得了权柄。」 “如豹”。象征亚历山大大帝所领导的希腊帝国。他死后,帝国产生“四个头”;即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和马其顿(比较八8)。──《雷氏研读本》 第三兽:代表希腊;亚历山大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卷欧、亚、非三洲。 「四个翅膀」:可象征他迅速的征服霸业。有些学者解释「四个头」是亚历山大暴毙后,瓜分其帝国的四名大将。也有人解释为地的四方,指亚历山大所建立起的普世性国度。──《串珠圣经注释》 第三兽:“豹”有四翼,预言亚历山大大帝在短短数年中(主前334~330年)将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建立空前大的希腊帝国。这兽有四头,代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主前323年),帝国将分裂为四:马其顿、色雷斯和小亚细亚、埃及与叙利亚。──《启导本注释》 如豹: 第三个大兽豹象征着亚历山大大帝所统率的希腊帝国。鸟的四个翅膀: 意指亚历山大大帝虽然不曾拥有尼布甲尼撒的威严和辉煌的王权,但征服的速度和力量却可以说是举世无双。从B.C.336至B.C.323,在短短13年期间希腊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帝国,但亚历山大大帝的英年早逝却使他们称霸世界的梦烟消云散。四个头: 象征希腊帝国的权势将会波及全世界而占领四方国土。也象征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帝国将分裂为四个国家,亦即多利买( Ptolemy,B.C.367-285)的埃及和巴勒斯坦,西流基的(Seleucus)的叙利亚,卡山德的(Cassander)的马其顿,赖西马克(Lysimachus)的小亚细亚和临近地区。 ──《圣经精读本》 「又有一兽如豹」:「豹」以行动迅速和聪明驰名(耶五6;何十三7);「豹」代表亚历山大的希腊帝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征服各国。 「有鸟的四个翅膀」:加强形容此豹的速度惊人,其跑速如四翼齐飞,彷如飞鸟翱翔。头一个兽祇有一对翼(第4节),而豹却有两对,可见第三国征服敌人的速度远比第一国快速。 「有四个头」 第一,指地球的四角,描写希腊帝国所向无敌,征服各处(相传亚历山大甚至远征印度)。第二,指亚历山大死后国家分裂为四,每一部份由一位将领管治;「四头」就是四个将领。「又得了权柄」:直译是「统治权柄交给了牠」,指出第三兽能够征服各处,不是因为牠的武力,而是有更高的权势使牠战无不胜。──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如豹。豹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以动作迅速和敏捷而著称(见哈1:8;参何13:7)。 鸟的四个翅膀。豹虽然行动迅速,但它自身的敏捷似乎仍不足以描绘亚历山大远征的惊人速度。异象中的豹长着翅膀,不止两个,而是四个,表示极快的速度。正好比喻亚历山大及其马其顿军队闪电般的速度,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扩张成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在古代,没有任何其他的军队能够如此大规模而如此成功地迅速推进。 四个头。显然相当于公山羊的四个角,代表控制亚历山大快速占领之国土的四个王国(后来减少为三个国,见但8:8,20-22注释)。但是在一段时期里,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将军们曾试图即使不在事实上,也是在名义上保持这个庞大帝国的统一。亚历山大未能就王位的继承作出安排就去世了。他软弱无能的同父异母的兄弟腓力,以及后来他的遗腹子亚历山大,都是在这个或那个将军摄政下的傀儡国王。帝国被分为许多省份,其中最大的省份被大约六个担任总督的主要将领所控制。──《SDA圣经注释》 【但七7】「其后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第四兽甚是可怕,极其强壮,大有力量,有大铁牙,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脚践踏,这兽与前三兽,大不相同,头有十角。」 第四兽:可代表罗马,它甚可怕凶狠,极尽毁坏之能事;头上的十角可解作分歧的政权(「十」可以是一个象征数字)。从十角中再长出的小角会说夸大的话;赞成「第四兽」代表希腊的学者认为此角与8:9公山羊四角中长出的一角, 皆指亚历山大的后继者中的叙利亚王依比芬尼(即安提阿古王四世)。此王曾极力逼迫犹太人,亵渎圣殿。 另一方面,许多学者认为第四兽乃指罗马帝国,故这小角应是预表与神为敌的敌基督,与8:9的小角完全是两回事。 小角最后被杀(11),其余的兽也失去权力(12)。当神所命定外邦人的日期到了,地上强权虽存犹亡,神永远的国度就此开始。一位「像人子的」将被领到神面前,代表至高者的圣民,领受这个永远的国度(13, 14)。──《串珠圣经注释》 第四兽没有名字,但可怕且强大难抗拒,超过以前各国,当指罗马。此兽头上的十角和二41~42的十趾相同,表示罗马的权力范围无远弗届。──《启导本注释》 第四兽: 象征罗马帝国。这兽所具有的惊人威力和破坏力,以及残忍性,是前三个兽所不能比拟的。此兽的“大铁牙”,使人联想到2章中金像的铁腿,意指罗马帝国的强大,可怕的破坏力及征服欲。十角: 与尼布甲尼撒所见神像的十个脚指头相对应,意指罗马帝国统治领域之广,和从罗马时代到敌基督出现之前的整个期间参照下面的图表。以下图表整理了关于第四个兽、十角及另一个小角的代表性观点。 上述观点都有一定的正确之处,虽然不能只标榜其中的一个观点,但改革宗的观点最有说服力,也符合本文的意思。因此,在原则上接受改革宗的观点。──《圣经精读本》 第四兽。参第19节。自然界中大概没有什么动物可以用来比拟这个怪售,不像前三个有兽可比。但它无疑相当于巨像的铁腿所代表的势力(见但2:40注释)。 历史证明,接续预言中第三个帝国的世界霸主就是罗马帝国。但是过渡是逐渐进行的,无法用哪一个特殊事件作为这种变化的标志。如上所述,亚历山大帝国在公元前301年以后分为四个(后来是三个)希腊王国(见但8:8注释)。它们逐步被罗马帝国吞并,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作者们对于转折点的确定有不同的意见。 大铁牙。这些的金属的大牙代表残忍和力量。正如野兽可怕的利牙撕碎和吞食其猎物一样,罗马也吞噬着她所征服的各国各族。有时摧毁了整座城市,如公元前146年的哥林多。再如马其顿和塞琉古等领土被划为行省。 所剩下的用脚践踏。对于没有消灭或征服的民族,罗马往往奴役他们,或把他们卖为奴隶。在毁灭的力度方面,罗马超过以前其他统治世界的国家。 十角。第24节解释为“十王”。如果第17节中的“四王”代表四国(见第3节注释),与但2章中的四个帝国相对应的话,那么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把这“十王”理解为十国,就如公山羊的四角代表“四国”一样(但8:22)。罗马帝国不断遭到许多日耳曼部族的入侵,帝国被若干独立的国家所瓜分,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由于有二十多个蛮族入侵罗马帝国,注释家们列出了他们所建立之王国的不同名单。下面这一份比较有代表性: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法兰克人,汪达尔人,苏维人,阿拉曼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赫鲁利人,伦巴第人和勃根地人。有人喜欢用匈奴人来代替阿拉曼尼人,但匈奴人很早就消失了,没有留下固定的王国。这是一个极其动荡,混乱多变的时代。有许多国家获得了独立。──《SDA圣经注释》 【但七7 第四兽】在《安朱神话》中,复合性活物安朱偷走了可算是宇宙宪章的命运泥版。诸神召来创造所有神祇、最远古之神明女神玛米,请她差派儿子宁努他与安朱作战。神祇宁努他击败怪兽,收回了泥版。宁努他(亦以击败海中的牛人〔bull~man〕、六头公羊、七头蛇著名)接而蒙赐统治权力和荣耀。《安朱神话》无疑和但以理书七章有很多的分别,它在此亦肯定没有什么显著地位,然而熟悉《安朱神话》的人,亦很可能看见这异象有响应该神话之处。这故事的根源可以上溯到主前第二千年纪初叶,但主要记载在第一千年纪中叶的巴比伦文献中。宁鲁德一个主前九世纪浮雕的图画,是宁努他和一只有狮腿但以鹰脚站立之兽搏斗的场面。这兽有羽毛和两只翅膀,手是伸出利爪的狮掌,嘴大张而有尖牙,头生两角。学者相信这画中的是安朱。──《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7 十角】在美索不达米亚,君王或神祇所戴的冠冕有突出来的角或凸饰的角十分普遍。这些成套的角有时一层一层迭在冠冕上。亚述纳瑟帕王宫中有翼狮子的人头上,戴着圆锥形的冠冕,其上有三对成层之角的凸饰。另一个有趣的例子出自《埃努玛埃利什》史诗。查马特是诸神所差派的英雄要击败的可怕巨兽。她创造了十一只怪兽来帮助她,英雄也必须击败这些怪兽。这十一兽中的第四兽也是有十一只角(十角加小角)。──《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7~8】“第四兽”。罗马。第24节解释了那十个角,而小角(敌基督)却在第24、25节有所解释。──《雷氏研读本》 【但七8】「我正观看这些角,见其中又长起一个小角,先前的角中,有三角在这角前,连根被他拔出来,这角有眼,像人的眼,有口说夸大的话。」 “角”是能力的代表,在本书中,角代表一国之君。将第四兽解为希腊的人,认为这个后来兴起的“小角”是希腊帝国分裂后叙利亚的“塞硫古王朝”中的一位王,即安提阿哥伊比法。此人压迫回归故土的犹太人,污秽圣殿、亵渎神。但若依第四兽代表罗马的解释,这个“小角”当为末世的敌基督,他说“夸大的话”,与《帖后》二4,及《启示录》十三5~6的描写吻合,参5~7节注。──《启导本注释》 小角: 指末世所要出现的敌基督式人物。关于末世所要出现的敌基督,圣经以“行毁坏可憎的”( 太24:15),“不法的人”( 帖后2:3-8),“兽”(启13:4-10)等来代表。这兽的“眼”和“口”意指敌基督将会作为人而出现,具有人的智慧和性情。他拥有从撒但领受的能力和权势,很多人将会崇拜,跟随他。夸大的话: 说夸大的话的权势,出于逼迫信徒、敌对神的邪恶动机,是最后的审判之时遭到永恒灭亡的直接原因( 启19:19-21)。 ──《圣经精读本》 「有眼像人的眼,有口说夸大的话」:暗示这「小角」是人,有人的「眼」和「口」,可以像人一样说话;「夸大的话」是攻击上帝的妄言(七25,十一36)。这小角不是超自然灵界的权势,乃是一个骄傲狂妄的人。──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见其中又长起一个小角。这个角开始虽小,后来却“强横,过于它的同类”(20节)。由此可见,这是指罗马的势力在罗马教会中的延续。 先前的角中有三角。“小角”既然代表罗马教,拔出三角就代表消灭三个蛮族国家。在罗马教攫取政治权力的主要障碍中,有赫鲁利人,汪达尔人和东哥特人。他们都支持罗马教的最大对手阿里乌派。 在这角前。亚兰语为qodam,在《但以理书》中经常出现。“在这角前”可以被解释为“让给他”。 这角。既然十角代表罗马帝国覆灭后分裂的状况(见第7节注释),小角就肯定代表一个在它们中形成,并取代其中一些王国的势力(见但8:23注释中的引文)。 眼。通常象征智力。与大多是文盲的蛮族相比,“小角”所代表的势力有智彗,眼光和远见。 说夸大的话。见第25节注释。──《SDA圣经注释》 【但七9】「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上头坐着亘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宝座乃火焰,其轮乃烈火。」 “亘古常在者”。指作为审判者的神(比较赛五七15)。──《雷氏研读本》 设立。亚兰语为remah。该词还有“抛掷”的意思(但3:20;6:16,24)。七十士译本为tithēmi(“设立”,“放置”,“竖立”)。KJV版为“抛落”,其依据似乎是视宝座为属于兽的。这里所展示的画面,象征决定各国各民命运的最后大审判。 亘古常在者。是强调特性,而非身份。本章第13,22节的“亘古常在者”加了冠词。是强调身份,而非特性。“亘古常在者”是指父神。 他的衣服。在解释异象的表号时要十分谨慎。“从来没有人看见神”(约1:18)。但以理所看见的只是神的一种形象,我们不知道这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情况。神在异象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通常与异象所要发挥的教训有关。约翰在基督复临的异象中,看见耶稣骑着白马,穿着溅了血的衣服,有利剑从祂口中出来(启19:11-15)。我们显然不会看见救主再来时如此装束或乘马。但这些特征都具有教育意义(见启19:11-15注释)。在但以理的异象中,我们可以看出白衣象征纯洁,白发象征古老。但如果超越了象征的意义去猜测那“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之主的相貌(提前6:16),就是踏入了禁区。神无疑是有位格的。“神是个灵。但衪也有位格的,因为人是按着衪的形象造的”。“任何人都不可猜测衪的本性。在这个问题上最好保持沉默”。关于异象表号的解释,见结1:10注释。──《SDA圣经注释》 【但七9 亘古常在者】在迦南神话中,诸神系统的元首伊勒是个高寿的神祇,被尊为「年岁之父」。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安朱神话》中,远古者则是女神玛米,其子击败怪兽(安朱),获赐统治权力。──《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9 宝座有轮】发出火焰的有轮宝座,亦出现于以西结的宝座异象中(结一,十)。原始的有轮宝座可以上溯到主前第三千年纪末叶的圆筒形印章。当时它不过是供神像游行的马车或小车而已。有些戳印甚至有复合性活物拉车的图画。截至主前九至八世纪,有轮宝座一直在浮雕中出现。──《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9 衣服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这异象在哪里重复出现过?】预言在此处转向世界的末日。这审判情景与启示录中使徒约翰所见的异象相似(参启1:14-15)。亘古常在者就是全能的神,他将权柄赐与地上的王国,并在末日亲自施行审判。──《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七9~10】论到了审判主,使人联想到启示录中的审判宝座( 启20:11,12)。亘古常在者: 指满有尊严的永恒之神。如雪: 象征耶和华神的纯洁性和圣洁。火: 象征神对恶人的审判和欲拯救自己百姓的热情。 ──《圣经精读本》 【但七9~14】在上文,作者描绘了属世国家的历史及将要出现在末世的敌基督。在本文中,首先是描绘了审判长神坐在宝座上的场面(9-12节),紧接着论到了基督领受神国的所有权势与荣耀的内容(13-14节)。本文明确指出,神的审判将会终结所有人类历史,撒但和邪恶势力或许会暂时掌权但终必灭亡。与此相反,耶稣基督和跟随他的圣徒必会得到最后的胜利和荣耀,这是信徒在苦难中恒久忍耐和心存盼望的真正动机和根据。并且,本文也在警告那些否认神的存在而专事不义的邪恶之辈理当悔改(约16:33)。 ──《圣经精读本》 【但七10】「从他面前有火像河发出,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万万,他坐着要行审判,案卷都展开了。」 「从他面前有火像河发出」:象征上帝的刑罚必然临到,敌人不能逃避,定遭焚毙(11「扔在火中焚烧」)。「有火像河」从上帝宝座前流出,与「新天新地」的「生命河」成强烈的对比(启廿二1)。 「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万万」:圣经常强调上帝有无数的使者侍候祂,任祂差遣(王上廿二19,「我看见耶和华坐在宝座上,天上的万军侍立在祂左右」)。「千千」和「万万」都是象征性的数字,比喻「无数」。 「案卷都展开」:这记录了犯人的一切行为;波斯王常派遣臣仆往各省窥探,详细记下所见的罪行,以便作呈堂证供。──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千千。他们是侍立在耶和华面前,随时听从衪吩咐的天使。天使在审判时履行重要的职责。他们担任“使者和证人”。 坐着要行审判。但以理看见了最后审判的查案和运行时间。 案卷都展开了。参启20:12。有以下的分类:一,生命册,记录着侍奉神之人的名字。二,纪念册,记录圣徒的善行;三,记录册,记录人的罪行。在一份有关一千年结束时审判运行时间的异象记录中,有以下的册子:一,生命册,记录圣徒的善行。二,死亡册,记录未悔改之人罪行。三,大法典圣经,人类审判所依据的标准。──《SDA圣经注释》 【但七10 案卷展开】古代世界每个宫廷都有案卷记载每日的活动,和所发生的事件。这个兽/王的行为都已记录在案,现时打开记录是要提供证据,在神开庭审判他的时候使用。──《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11】「那时我观看,见那兽因小角说夸大话的声音被杀,身体损坏,扔在火中焚烧。」 我观看。在预言的异象中,但以理看见事情一件紧接着一件发生 。请注意在叙述各异象的时候反复出现“我观看”和“我见”。作为从一幕到另一幕的过度。 夸大话。见第25节注释。 被杀。象征那角所象征之体制或组织的结束。保罗称这个权势为“大罪人”,“沉沦之子”和“这不法的人”。说它在基督再来时要灭亡(帖后2:3-8;参启19:19-21)。──《SDA圣经注释》 【但七11~12】描述了对四个兽的审判。第四个大兽被杀而扔进火中焚烧,是强调比喻为第四大兽的罗马帝国,将会彻底毁灭,从而彰显了神施行审判的威严和对恶势力的全面胜利。存留其它三兽的生命,并非指第四兽灭亡之后它们依然存活,而专指它们的毁灭程度不及第四兽,所需的时间也比第四兽长。 ──《圣经精读本》 【但七11-12 在审判之日,余下的兽将会怎样?】第四头兽被击杀代表罗马帝国的灭亡,而其余三兽则被允许继续存活一段时期。这些王国或其所代表的文化以某种形式得以存留。在神的审判来临时历史并未完结。──《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七12】「其余的兽,权柄都被夺去,生命却仍存留,直到所定的时候和日期。」 【但七13】「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 「人子」:在亚兰文即「人」的意思。这位「像人子」的特征是像人不像兽。他驾云而来的形像,后来演变成犹太人对弥赛亚的观念。耶稣基督也以此引证自己是弥赛亚(参串12)。──《串珠圣经注释》 像人子。亚兰语为kebar 'enash。也可译为“像个人”(汉斯·鲍尔和庞都斯·利安德《圣经亚兰语语法》,哈雷,1927年,第315d页)。七十士译本为hōs huios
anthrōpou(“像人子”)。 到亘古常在者面前。这不可能代表基督复临,因为基督是来到“亘古常在者”面前。这里是指基督来到至圣所,为要洁净圣所。──《SDA圣经注释》 【但七13~14】这里是第一次称弥赛亚为“人子”,主耶稣常以此称呼自己。参看马太福音八章20节的脚注。祂第二次降临的时候,便要得到统治这世界的“权柄”。──《雷氏研读本》 这位“像人子”的无疑是将要来的基督。“人子”一词在希伯来文指一个人。但以理在异象中所见列国列邦都以兽来象征,唯有这最后得国的是“人”,恰成对比。后来“人子”一词在犹太人中成为弥赛亚的代号。──《启导本注释》 论到神的国将因耶稣基督而降临,这与上文(11,12节)所描述不承认神的属世帝国形成鲜明的对比。像人子的: 意指将要拯救这世界的弥赛亚,即耶稣基督。本文尤其强调了借着基督的道成肉身而到来,借着再临而成就的神的国,即弥赛亚国度的永恒性和超越性。驾着天云: 与从海中上来的大兽形成鲜明对比,象征了神国的神性起源和神的临在(出13:21,鸿1:3)。 ──《圣经精读本》 【但七13~14 人子】「人子」只是一句闪族的惯用语,形容某一位或某一事物是人──或者至少是类似人。在以色列的神学中,耶和华是大神,也被形容为驾云者。在迦南神话中,这角色由高寿的大神伊勒(见七9注释),和他儿子驾云者巴力所扮演。在其中一个巴力神话中,代表大海之混沌的雅姆被他打败,巴力宣告为王,蒙赐永远的统治权力。美索不达米亚的宇宙斗争神话(如:《埃努玛埃利什》史诗或《安朱神话》),都是一位神祇(分别是玛尔杜克和宁努他)击败混沌的威胁,为诸神和自己夺回权柄和统治的权力。但以理受过这些文学的训练,他所得的启示亦以这些他所熟悉的事物为根据,但其共有的主题却经过了重新的包装。两约之间文学如《以诺一书》,以及新约圣经和初期教会的文学,都将人子认同为弥赛亚。──《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13-14 在这异象中列邦列国都是以兽作象征,惟有这一位是“人子”,祂就是……】这位“像人子的”就是弥赛亚。耶稣曾用这段经文来指自己(参太26:64;路21:27;约1:51)。天空中的云彩描绘出人子的神性。云彩在圣经中多处被用来表示神的至高和莅临(参出16:10;19:9)。──《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七14】「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 【但七15】「至于我但以理,我的灵在我里面愁烦,我脑中的异象使我惊惶。」 愁烦。亚兰语为kerah。──《SDA圣经注释》 【但七15~28】但以理对异象的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15-22节),也论到了天使对异象的解释(23-28节)。由此可知,真正的启示主体是神,解释及成就启示亦属于神的主权性护理。 ──《圣经精读本》 【但七16】「我就近一位侍立者,问他这一切的真情,他就告诉我,将那事的讲解给我说明。」 “一位侍立者”:天使。──《启导本注释》 一位侍立者: 事奉神的天使之一,担当传达神旨意的作用。 ──《圣经精读本》 【但七16 一位侍立者】以西结书和撒迦利亚书都有负责解释的天使,并且从旧约时代开始,在启示文学中也很常见。美索不达米亚文学中并没有这种人物。──《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17】「这四个大兽就是四王将要在世上兴起。」 「四个大兽就是四王」:此处天使说「四兽」即是「四王」,但下文却指出「第四兽就是第四国(23节),表明「王」与「国」可互相替代,「王」就是「国」的代表,有王必有国,有国必有王。 「将要在世上兴起」:「将」不是指「将来」,乃是「必」的意思,因第一国巴比伦已经兴起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四王。见第3-7节注释。──《SDA圣经注释》 【但七17 四王】有关古代文学中四国模式的资料,可参看二章36~40节的注释。本段所指的是哪四国,引起很多争论。除了指出角代表王之外,经文并没有为梦中四兽的特征提供任何解释。很难知道这些特征(如:口齿内衔着三根肋骨)是象征历史事件,还是另有用途,诸如提供预兆性的信息等(见七3注释)。但另一个可能,则是这些不过是为意象增添趣味而已。如果所代表的是历史事实,其关系也只能根据臆测。第二兽口中的三根肋骨,究竟是代表玛代波斯帝国所征服的三国:里底亚、巴比伦、埃及;还是玛代所征服的乌拉尔图、曼内阿、西古提(耶五十一27~29)?第三兽的四头四翼是瓜分亚历山大之帝国的四名将领,还是十一章2节提及的波斯四王?第四兽的十角究竟是代表将来的王国,还是主前三世纪末亚历山大之帝国所分裂成的独立十国?经文并没有回答这些问题,背景资料也不能提供解决办法。──《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18】「然而至高者的圣民,必要得国享受,直到永永远远。」 这些“圣民”可能包括各个时代的信徒,还可能包括天使。──《雷氏研读本》 “圣民”:信靠基督的人。在弥赛亚时代,圣民将永享荣耀(太十九28~29)。──《启导本注释》 指圣徒将会在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再临而成就的神的国中,得到救赎,分享荣耀。 ──《圣经精读本》 得国。世上的君王和政权都会过去,至高者的国度却将永远长存。恶人的叛逆和暴政虽能肆虐一时,但不久就要完结。地球将归还给其合法的主宰。祂将与圣徒一起分享这个世界。那些长期遭受贫困和藐视的人不久将得到神的尊崇和高举。 直到永永远远。使用迭词是为了强调。占据复兴的地球决不是暂时的。租约永远不会到期。居民将安居在自己的住所中。“他们建造的,别人不得住;他们栽种的,别人不得吃”。“选民亲手劳碌得来的必长久享用”(赛65:22)。──《SDA圣经注释》 【但七18 圣民】经文提到的「众圣者」不但至终承受神国(18、22、27节),更是被迫害的对象(21、25节)。虽然很多解经家都相信这是指属神的人,这字最经常的用法却是指超自然的活物(等同字眼在乌加列和亚兰文献中的用法,以及这字在死海古卷文学的用法亦是如此)。这看法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因为在下一章相关的异象中,正是天象和星宿面对攻击(八10)。──《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19】「那时我愿知道第四兽的真情,他为何与那三兽的真情,大不相同,甚是可怕,有铁牙铜爪,吞吃嚼碎,所剩下的用脚践踏,」 【但七20】「头有十角,和那另长的一角,在这角前有三角被他打落,这角有眼,有说夸大话的口,形状强横,过于他的同类。」 强横。亚兰语为rab,意为“大”。这句可直译为“其外貌要比同伴大”。这个小角虽然开始时很小,却长到了比其他的角都大。这个势力要超过所有其他地上的权势。关于本节细节的解释,见第24,25节注释。──《SDA圣经注释》 【但七21】「我观看,见这角与圣民争战,胜了他们,」 这角: 有些人认为这角是指罗马帝国的诸皇帝,或罗马天主教教皇。实际上,这是指在世界的末日即基督的再临前夕,所兴起的敌挡神逼迫圣徒的敌基督(启13:1以下)。基督再临之前夕会有7年大患难,其中的后三年半是敌基督大规模出现并活动的时间。此时,敌基督将会像凯旋将军一般逼迫圣徒,亵渎神的名字,但他们的活动时间极其短暂,等到基督再临时,他们将惨遭失败而扔进永远的火湖里(启19:19,20)。圣民: 并非指犹太信徒,或所有时代中的全体神子民,而是指将经历世界末日的大患难,即遭受敌基督逼迫的所有圣徒(25节;太24:22,23)。争战,胜了他们: 并非指敌基督败坏圣徒的信心,使之拜偶像,而是意指想尽肉身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等所有方法苦待圣徒,甚至逼迫致死。 ──《圣经精读本》 与圣民争战。这个小角代表一种逼迫的势力。它要消灭神的子民(见第25节注释)。 胜了他们。在多世纪中(见第25节注释),圣徒在这股毁灭的势力面前似乎无能为力。──《SDA圣经注释》 【但七22】「直到亘古常在者来给至高者的圣民伸冤,圣民得国的时候就到了。」 扩大了11节所宣告, 26节将重复的审判信息,此审判意指基督的再临所要成就的最后审判。那时,所有被造物都会进入永生或永罚。多行不义的人必复活受审判,跟随基督的信徒必复活得生命。 ──《圣经精读本》 亘古常在者来。但以理在叙述异象中的事件。他所说亘古常在者的到来,是指出现在预言的异象中。关于这些事件的意义,见第9-14节注释。 给至高者的圣民伸冤。审判不仅对圣徒作出有利的判决,而且据保罗(林前6:2,3)和约翰(启20:4)说,他们还将在一千年里协助审判的工作。 ──《SDA圣经注释》 【但七23】「那侍立者这样说:第四兽就是世上必有的第四国,与一切国大不相同,必吞吃全地,并且践踏嚼碎。」 「吞吃全地,并且践踏嚼碎」:「吞吃」指毁灭(赛九12;耶十25),「践踏」有如牛在场上踹谷(弥四13),「嚼碎」原作「粉碎」,多指把东西搅磨成粉末(赛廿八28)。第四国所向无敌,战无不胜;它吞灭、蹂躏、粉碎所有敌对的势力。──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吞吃。见第7节注释。──《SDA圣经注释》 【但七23~27得着详细描述】 有关第四兽的描述,此段比七7~8更详尽,提到圣民战败后要交付牠的手「一载、二载、半载」,此乃是象征数目,不一定是一年、一月、一旬或一日,始终这是至高者所定的时间。只知第二期是第一期的双倍时间,但第三期不比第二期长,反而是第一期之一半,在此明显是神缩短了圣民受苦的时间。祂要将角毁坏灭绝,却要把国度、权柄赐给至圣者的圣民,而他们要顺服事奉祂。──《新旧约辅读》 【但七24】「至于那十角,就是从这国中必兴起的十王,后来又兴起一王,与先前的不同,他必制伏三王。」 罗马这个世界大国最后出现的形式,将会是一个由十国组成的联盟,他们会在灾难的日子同时冒起。──《雷氏研读本》 “十王”:十为完整数目,指第四帝国之后陆续兴起的许多政权。“三王”:十王中的少数王。──《启导本注释》 十角。关于罗马帝国的瓦解,见第7节注释。 与先前的不同。“先前”的原文是复数。先前的角是指政治上的国度。而这个独特的角所代表的势力却是政教性质的。罗马教是教皇所统治的宗教国度。其他王国则是由国王统治的政治国家。──《SDA圣经注释》 【但七24 十王】经文至少在这一点上清楚说明十角是代表十王或十个王国。亚历山大的帝国所产生的十国是:托勒密王朝的埃及、西流古、马其顿、别迦摩、本都、庇推尼、加帕多家、亚美尼亚、帕提亚、巴克特里亚。其他学者则相信这十国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因此仍在将来。──《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24 十角、十王、一王代表甚么?】启示录17章12节中也提到了十角,或所代表的十个君王。与之对应,尼布甲尼撒的异象中有十个脚指头出现(2:41-42)。对于这十个君王的身分尚无统一的看法,但这些君王都将发起反基督的争战。然而,作为万王之王,耶稣基督终会战胜他们(参启17:12-14)。本章24节中提到的另外一个王就是未来的敌基督(参帖后2:3-4)。──《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七24~27】敌基督将要借制伏十国中的三国(24节)来取得权力,他要亵渎神(25节),会尝试改变节期和律法,为的是推动敌对基督的计划(25节)。他又在大灾难的后三年半逼迫神的圣民(25节)。──《雷氏研读本》 【但七25】「他必向至高者说夸大的话,必折磨至高者的圣民,必想改变节期,和律法,圣民必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 「一载、二载、半载」:是个象征的数目,是神的选民遭遇逼迫的时期(参启11:2-3; 12:14; 13:5)。 他们受苦本是一步一步的加深(应是一载、二载、四载、继续下去),但神缩短了选民受苦的时间。──《串珠圣经注释》 “一载、二载、半载”:旧约和新约中有关未来发生的事,其时期不可妄加推断。圣经中最早提到具预言性的“三年半”是这里的“一载、二载、半载”,“载”有年的意思,象征神的子民受苦会日深,但神会施拯救,减少受苦的日子,(有解经家认为这里的“三年半”就是九章所讲七十个七最后七年中的后三年半,即末世大灾难时期)。──《启导本注释》 节期和律法: “节期”意指神所定的时候和季节;“律法”是意指被造物的生命和活动的根本原理及法则,这是神所定的。因此,撒但曾经试图改变节期和律法,这是将自己视为神的行为,是骄傲的极致。一载、二载、半载: 指7年大患难中的后三年半(启13:5)。这就暗示为了拯救自己的百姓,神将缩短那时间。 ──《圣经精读本》 「改变节期和律法」:「节期」指宗教的节日,或一般的时序季节(如春夏秋冬四季)。 「律法」也同样可有两种解释:第一,指圣民的信仰,因「律法」可指宗教的法律;第二,指一般的法律,即是圣民的道德标准。根据上下文(特别是九27),此处的「节期」乃指圣民的宗教节日(撰写死海古卷的昆兰团体坚持要按犹太人的日历写他们的节期),而「律法」也和他们的信仰有关,祇是选民的信仰与道德是不能分割的,故「律法」可包括宗教和道德的规条。──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夸大的话。亚兰语为millin(单数是millah),意为“话”。“夸大的”是后加的。本章第8节和第20节“夸大的话”译自亚兰语rabreban 。Millah 在但2:5,8,10,11,15,17;4:33;5:15,26;6:12;2:23;7:1,28;2:9;3:28;4:31;5:10;7:11,25;3:22等中分别有“事情”,“话语”,“命令”之意。 向。亚兰语为lesad。Sad 意为是“旁边”。Lesad 可理解为“针对”,暗示小角与至高者分庭抗礼,要与神同等(见对帖后2:4节的注释;参赛14:12-14)。 宗教文献中有许多罗马教傲慢亵渎的言论。 折磨。前面已经说到:“这角与圣民争战,胜了他们”(第21节)。“折磨”是指持续无情的迫害。罗马教承认自己它曾实施过迫害,并辩解说这样作是合法运用了基督授予她的权力。 想。亚兰语为sebar,意思是“想要”,“打算”,“力求”。这里指蓄意的企图。 节期。亚兰语为zimnin(单数是zeman),表示固定的时间,如但3:7,8;4:36;6:10,13;或表示一段时间,如但2:16;7:12。“改变节期”的含义可参考但2:21。该节中“改变”和“时候”这两个亚兰语词也是放在一起的。然而但以理把改变节期的权利归与神。神掌握着列国的命运。祂“废王、立王”(但2:21)。“在人间种种利益,权势和情感的变化和冲突之中或之上,有无限慈悲之主的媒介,在默默而耐心地执行祂旨意的计划”。“圣徒得国的时候”(亚兰语为zeman)也是神所决定的(但7:22)。小角改变节期的努力,说明他蓄意要攫取神指导人类历史进程的权利。 律法。亚兰语为dath,兼指人间的法律(但2:9,13,15;6:8,12,15)和神的律法(拉7:12,14,21,25,26)。在本节中显然是指神的律法,因为人间的律法是可以由掌权的人随意改变的。这种改变不大可能成为预言的主题。 一载、二载、半载。“载”的亚兰语为`iddan,还出现在但4:16,23,25,32。在这些章节中,`iddan 无疑指“年”(见但4:16注释)。“半”的亚兰语为pelag。──《SDA圣经注释》 【但七25 改变节期和律法】在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想法中,节期和律法是由以命运泥版方式显现之宇宙定命所支配的,受托管但的是诸神议会或诸神系统的元首。它在好几个古代故事中被私下挪用。在《埃努玛埃利什》史诗中,拿着它的是查马特的帮凶金古(Kingu)。在《安朱神话》中,怪兽(安朱)把它盗取(见七7注释),并且威胁说要用它来危害整个宇宙。──《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25 一载、二载、半载】本节译作「载」的字眼与四章16节的「期」相同(见该节经文注释)。「二载」只是「载」的复数,不一定是指「两」载。巴比伦人是十分精深的数学家,在很早的时候已经用数字代表神祇了(辛神=30;伊施他尔=15)。再者各有数字和星体代表的神明,亦出现于天体循环的历法计算中。这一切因素令这句话的意义极度难解。──《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七25一载二载半载有何意义? 】 答:1 这是先知但以理在异象中,预言敌基督者要掌权逼迫折磨神的圣民时期,他必想改变圣民所守的节期和律法,世上要充满灾难。「圣民必交付他手一载二载半载」,此处一共三年半的时间,就是启示录中的四十二个月,或是一千二百六十天,(启十五3;十二6)。亦即称为「外邦人的时代」,(路廿一24)。这是一个大灾难的时期,是敌基督者「打破圣民权力的时候,」(但十二7;太廿四21;启十二27)。他的权力虽然很大,但其时间甚为短暂,不过三年半的时间。及至神所定的时候来到,他的权柄要被夺去,毁坏灭绝,一直到底。永远不会再来扰乱神的选民,那时国度权柄一切归于选民。当基督二次降临审判世界以后,要与他们选民一同作王,直到永远。(但七25,26;十二6,7;腓三20,21;帖前四16—18;启廿二3—5)。 2 关于「载」字在原文意思为「期」字,通常是指一年而言,(参但四16小字)。所以中文圣经译为「载」字,三载半即是等于四十二个月,以每月卅日,每年三百六十日计算,则等于一千二百六十日。「一载,二载,半载」,在但以理书七章25节表示第四兽头上的小角—敌基督者的存在时间,十二6,7,表示自但以理至末日的时间,在启示录十二14 6,十一2 3,十三5,所记的四十二个月,或一千二百六十天,乃是圣城被践踏,二见证人作工,妇人在旷野,以及复活之兽坐在宝座上的时间。概而言之,三载半,有人按字面解释,就是三年半,有人认为一日为一年(民十四34;结四6)三载半则等于一千二百六十年。有人认为三年半乃是象征数字的意思,等等其说不一,尚无一种肯定的解释,可以包含这个数字完全的含意。连但以理本身对于他的预言其中意思,亦因不能明白而曾经昏迷不醒,甚至病了数日,(但八26,27)。不过我们的认为在此按照数字字面的意思解释,较为适合,那就是三年半的时间了。——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但七26】「然而审判者必坐着行审判,他的权柄必被夺去,毁坏,灭绝,一直到底。」 描绘了基督再临时敌基督所要受到的最后审判。本节明确地告诉我们,敌基督虽然暂时执掌这世界的权势而获胜了,但是最后的胜利必属于基督耶稣和跟随他的圣徒。 ──《圣经精读本》 【但七27】「国度,权柄,和天下诸国的大权,必赐给至高者的圣民,他的国是永远的,一切掌权的都必事奉他,顺从他。」 到最后,神和他的圣民永远掌权。──《启导本注释》 必赐给。这令人安慰的一瞥显示了里是对圣徒所经历动乱和逼迫的最终结果。想到这一幕,是何等的快乐啊!基督很快就要来召集祂的圣徒,接他们去享受永远的国度和赏赐。 一切掌权的。复兴的地球是义人的居所。那里没有纷争或不满。全宇宙将跳动着一个和谐的脉搏。所有得救的人都将甘心顺从神,并永居于祂同在的福气中。──《SDA圣经注释》 【但七28】「那事至此完毕。至于我但以理,心中甚是惊惶,脸色也改变了,却将那事存记在心。」 【思想问题(第7章)】 1 异象中第二个兽被吩咐「吞吃多肉」,第三个兽「得了权柄」。到底它们最终是得到谁授权?参启6:1-8; 13:2, 5。海上来的四兽出现时,那亘古常在者是否坐在宝座上?参诗29:10。 2 作为人子、耶稣最终获得权柄、荣耀、国度(参启5:9, 12; 11:15),但至高者的圣民也必得着这一切(本章27),到底二者有何关系?参路22:29-30; 林前6:2。你有否为此感谢神? 3 本章多次提到第四个兽头上的小角有口说夸大的话。翻查串十山经文,并反省你的言语。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