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但以理书第六章拾穗

 

【但六1「大利乌随心所愿,立一百二十个总督,治理通国。」

         “一百二十个总督”。大利乌的一百二十个助手。──《雷氏研读本》

         大利乌:有关他的身份,有些人认为征服巴比伦之后,由居鲁士任命为巴比伦总督的Gubaru,但更有说服力更符合历史事实的见解是 :他就是玛代末代之王,居鲁士的长子Cyaxares2世。 ──《圣经精读本》

         总督」:参三章二节的诠释;大利乌委派他们在全国各区协助管理区内的事务。他们主要的工作包括:第一,为王征收税项(拉四13);第二,防止区内居民造反。──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总督。亚兰语为'achashdarpan(见但3:2注释)。在大利乌一世改制组之前,波斯帝国省区行政的若干详情尚不清楚。希罗多德(iii.89说大利乌一世设立了二十个大省作为帝国的主要划区。每个大省又被分为小省。大利乌的碑文显示了不同的大省总数(21,23,29),说明国王在他的统治期间可能变动了大省的数目和规模。有些希腊史学家用“总督”来指职务较低的官员,正如但以理用它来指省长那样。参斯1:1薛西斯时期设立的127个省。──《SDA圣经注释》

 

【但1 玛代人大利乌】已知的历史人物之中,大利乌大帝之前并没有另一位名叫大利乌的人物,但大利乌大帝在时间上却是太后期了。由于巴比伦失陷后的统治者是古列,部分学者认为玛代人大利乌和古列是同一个人(见六28)。其他人则提出大利乌是率领波斯军进入巴比伦之司令官乌格巴鲁(Ugbaru)的别名(或王号)。这人是古提翁(Gutium)的总督,因此很可能是玛代人(但他在巴比伦陷落后三个星期逝世)。此外,又有一名古巴鲁(Gubaru)被任命为巴比伦的总督,亦有人提出可能是大利乌。但除了古列之外,还有谁有资格称为王(6节),却是很值得质疑的一点。巴比伦失陷时他也大约是六十二岁。但古列是波斯人,不是玛代人,并且是刚比西斯(不是亚哈随鲁,参九1)的儿子。必须进一步的资料,才能肯定这人的身分。──《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1 一百二十个总督】波斯帝国的主要行政区域单位是行省(satrapy,或译「总督辖区」)。其数目介乎二十至三十一之间。因此经文所指的,必然是较低级的行政总督(这是希腊史料对他们的称呼)。──《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六1~9在本文,众官员妒忌但以理的优秀和王对他的宠爱,就设计要谋害他,怂恿王制定崇拜皇帝的法规。本文突出了忠于神的信实的仆人所将经历的苦难之缘由,和恶人对义人的憎恨和猜忌。 ──《圣经精读本》

 

【但六1~28狮坑中的神迹:本章的历史年代可能较第9章略晚。但以理当时已达八十高龄,再度位居高职。──《串珠圣经注释》

         本章记载了但以理为要持守信仰而遭受的苦难和最后的胜利,形象地描述了神对信实的圣徒的保守,以及逼迫义人之辈的悲惨下场。圣经借着这些教导我们,无论处在怎样的苦难中,都要坚守对基督的忠诚,无须为恶人的诡诈和亨通而感到畏惧或羡慕。同时,本章明确指出,恶人的所有作为均是出于妒忌和自私,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邪恶的私心,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牺牲他人的生命、财产和其它所有一切。 ──《圣经精读本》

 

【但六2「又在他们以上立总长三人,(但以理在其中)使总督在他们三人面前回复事务,免得王受亏损。」

         “免得王受亏损”。即经济上的损失。因此他希望找一个象但以理那样值得信任的人。──《雷氏研读本》

         「总长」:为负责监管公务员的首长。──《串珠圣经注释》

         总督:是受王之命治理各个地方的地方官员,相当于现今的知府。王之所以立三个总长,是为了国库,即国家的财政不受损害,也是为了确立国家的统治秩序和纲纪。 ──《圣经精读本》

         立总长之人」:「总长」监察总督的工作,一个总长管治约四十个总督。

         免得王受亏损」:指税项的损失,4意即减少了收入;大利乌王害怕各区的总督贪污,窃取所征得的税项。──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总长三人。这个行政单位在圣经以外的文献中没有提到。关于波斯帝国在大利乌一世之前的组织形式,我们丝毫没有当时代的文献证据。

         但以理在其中KJV版为“但以理为首”。 “首”字在但2:94:197:5,16中译为“一”字。这位年迈的先知很快就因忠心的服务而有了显要的地位。

         免得王受亏损。这里生动地描写了波斯帝国组建周密的行政体制的原因。关于帝国的体制为了防止岁收和其他损失而采取的措施,参拉4:13-16──《SDA圣经注释》

 

【但六3「因这但以理有美好的灵性,所以显然超乎其余的总长和总督,王又想立他治理通国。」

         但以理「美好的灵性」表现在其忠心耿耿、一丝不苟的办事态度,以及处变不惊的信心上,以致神的名在外邦中再得荣耀。(参25-27)──《串珠圣经注释》

         但以理……总长和总督:特意强调了但以理的卓越和大利乌王对他的宠爱。但以理的智慧和卓越源自神,这使他得到王的宠爱,也使他在仕途上步步高升,但也是刺激其它总长和总督心生妒忌嫉妒的直接原因。古往今来,这种忌恨和妒嫉在人类历史上演了无数次,均出自离开神的人所具有的根本罪性和腐败(14:4;7:20-23) ──《圣经精读本》

         美好的灵性。这不是第一次王室注意到但以理拥有特殊的“灵”。尼布甲尼撒曾见证但以理拥有“圣神的灵”的(但4:8)。太后在伯沙撒最后一夜与他谈话时也重申了这句话(但5:11)。她在同一场合叫人注意到但以理有“美好的灵性”(但5:12)。这种灵性无疑是自然显示出来的,不仅表现在能“释谜语”(但5:12),而且表现在坚贞不渝,忠于职守,言行正直上──这些在当时的公职人员中都是罕见的。大利乌对这位年迈的政治家,巴比伦帝国黄金时代的幸存者稍有认识,就确信但以理是新帝国首席行政官员和王室顾问的明智人选。──《SDA圣经注释》

 

【但六4「那时总长和总督,寻找但以理误国的把柄,为要参他,只是找不着他的错误过失,因他忠心办事,毫无错误过失。」

         把柄」:法律上可控诉的理由,与下文的「错误」是同一个字,恰如新约所称的「罪状」(太廿七37)。

         毫无错误过失」:此处的「错误」与上一句「找不他的错误」的「错误」是不同的亚兰文字。此处应是指工作上的错失(参拉四22,六9);──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以理误国的把柄。国王提拔但以理担任国家最高的行政官员,无疑地出于王室和帝国的利益。但他没有注意到玛代波斯贵族们在发现了一个犹太人,一个巴比伦从前的高官竟占有了他们本想占有的官职而自然产生的嫉妒心理。

         毫无错误。尽管但以理已经八十多岁的高龄了,仍然能准确地履行政府的职责,别人找不出他的错误过失。这是由于他个人的廉洁,以及他相信天父永不失效的引导。对他而言,爱神和事奉神比生命更加重要。他从小就严格遵守健康的定律,无疑使他拥有了超过同龄人的活力。──《SDA圣经注释》

 

【但六4~5这是他们控告但以理的第一阶段,他们想要抓住但以理在公务中的把柄,却遭到失败,就开始攻击他的信仰。把柄:  指可以诉诸法律的某些根据;过失:指腐败的行为和骗术;错误:指“怠慢”或“不小心”。 ──《圣经精读本》

 

【但六5「那些人便说:我们要找参这但以理的把柄,除非在他神的律法中就寻不着。」

 

【但六6「于是总长和总督,纷纷聚集来见王,说:愿大利乌王万岁。」

         纷纷聚集来见王:意指妒忌但以理的人,谋划了具体方案之后才来见王。官员理当为国民的福利和安宁齐心协力,他们的心中却满了嫉妒和憎恶,试图谋害忠诚信实的但以理,这是难以赦免的罪,也是极度不义的行为。 ──《圣经精读本》

       总长和总督。不一定帝国所有的省长都就此事聚集在国王面前。朝见国王的显然只是那些嫉妒但以理职位的人。如果所有的人都为此事召集在一起,王可能会产生怀疑,特别但以理又不在其中。阴谋者们可能认为,少数几个人向王提出请求,要比他们等到帝国各地所有的首长都聚集在国王面前更具欺骗性。

         。见但2:4注释。──《SDA圣经注释》

 

【但六7「国中的总长,钦差,总督,谋士,和巡抚,彼此商议,要立一条坚定的禁令,〔或作求王下旨要立一条云云〕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甚么,就必扔在狮子坑中。」

         国中的总长商议:本节揭露那些嫉妒谋害但以理的人,是在用谎言欺骗大利乌王。他们说所有总长和官员都参与了商议,但是但以理却根本不在其中。因此,御印虽然使他们的预谋和禁令生了效,但那些均属谎言,其动机亦不纯。 ──《圣经精读本》

       国中的。这无疑地是一个谎言,因为不大可能征求所有官员的意见。

         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么。这样的法令在波斯人中是没有见过的。波斯人是以宗教宽容而著称的。我们无法想象居鲁士这样的人会签署这种法令。但玛代人大利乌显然有着不同的背景。我们不大听说玛代人宗教宽容的事。波斯国王居鲁士曾重建各国被巴比伦人所摧毁的庙宇,说明他尊重其他民族的宗教情感和习俗。在另一方面,大利乌一世则宣称,他的前任伪王斯默蒂斯,一个玛代的巫师,在公元前522年大约半年的统治时间里,曾摧毁神庙,表现出不宽容的精神。虽然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仍可以推定玛代人,至少是他们的一部分统治者,在宗教宽容方面比不上波斯人。

         狮子坑。当时历史上的文献和艺术品经常描绘古代埃及,亚述和波斯等国的国王狩猎的场面。狩猎的对象主要是狮子,也包括豹,野牛和大象。文献记录藩王常将所捕获的野兽作为贡品献给他们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宗主。这些野兽养在动物园内,作为国王霸权的象征,并让国王和他的朋友观赏。尽管波斯时代的文献记录中没有把犯人扔给野兽吃掉的实例,但却提到本来比较人道的波斯国王下令采用的非常野蛮的死刑方式。──《SDA圣经注释》

 

【但7 王的禁令】波斯君王毫无自我神化的倾向。再者,他们相信神明至为重要,不得漠视。即使是波斯的传统宗教也有一日祈祷三次的惯例,祆教更把它改为五次。按照另一个解释,大利乌被说服所下的命令,可能是针对某些宗教/政治的问题,用意不在禁止但以理(以及帝国中大多数人)所做的事。希罗多德记载对波斯仪式的形容,是说他们不用祭坛,也不起火。最重要的一点,是献祭之时崇拜者不得为私人的事祈祷,只能为王和社群求福。──《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717 狮子坑】将擒获的狮子关在笼中,放出来供狩猎之用,是有案可稽的做法。然而现有的波斯文献,却没有将人丢进狮子坑中的刑罚。较早期的亚述文献,有将背誓者关进城中广场的野兽笼里,把他吞噬示众的记载。主前七世纪的亚述文学,又把凶恶和满怀敌意的大臣比喻为狮子阱。巴比伦的某篇智慧文学,则描述玛尔杜克象喻性地封闭了狮子(欺压者)的口(上了口套),使他不得再行吞噬。──《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六8「王阿,现在求你立这禁令,加盖玉玺,使禁令决不更改,照玛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

         玛代波斯法律那不可改易的性质,可见于以斯帖记一章19节和八章8节。──《雷氏研读本》

         波斯的法律一经国王颁布,不可更改,必须执行。比较《以斯帖记》一19;八8──《启导本注释》

         立这禁令:禁令的内容就是,30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么,就必扔在狮子坑中。古代近东地区将王视为神的代理人或具有神性的存在,因此敬拜王是极其自然的事。尽管如此,他们却强烈要求王立禁令,加盖玉玺,这是为要使但以理陷于网罗,结果却是自掘了坟墓。 ──《圣经精读本》

         立这禁令、加盖玉玺」:加盖了玉玺的禁令是立时生效的法律,且是不能更改的。「加盖玉玺」:可能是用王的戒指盖印(斯八10),等于王的签署。

         照玛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这两句话在本章出现了三次(本节与1215节),以斯帖记也两次指出玛代和波斯的法例是不可以更改的(一19,八8)。相传大利乌王三世在愤怒中定了爱子死罪,签署文件后忽然后悔,想立刻收回成命;但是,根据玛代和波斯人的法律,他不可以收回以皇帝身份签署了的命令,终于铸成大错。──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使禁令决不更改。关于“玛代和波斯人”律法的不可更改性,参斯1:198:8。希腊作家也证实了这一特点。如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xvii.30)曾描写大利乌二世对卡里德莫斯死刑判决的态度。他宣称国王在宣布死刑判决以后,因审判中所犯的严重错误而懊悔和自责;但他无法取消他凭着国王的权柄所做的判决。

         玛代和波斯人的例。高级考证学者经常以《但以理书》的这种说法,作为它写作年代较晚的证据,因为波斯人对以前帝国的控制权要超过玛代人。他们声称这种说法只有在人们淡忘了当时实际的政治状况时才会采用的。但当时代的文献被发现以后,就证明这种高级考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这些文献称波斯人为“玛代人”,并象圣经一样称之为“玛代和波斯人”。楔形文献还提到几位波斯国王,不仅按习惯称他们为“波斯王”,也称他们为“玛代人的王”。由于大利乌是“玛代人”,侍臣在他面前提到国家的法律时自然会说“玛代和波斯人的例”。──《SDA圣经注释》

 

【但8 玛代和波斯人的例】「玛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的概念,除了但以理书和以斯帖记的记载以外,史料中再没有其他的例证。但至少可以上溯到汉摩拉比时代(主前十八世纪)的一个传统,是法官在作出判决之后,便不能修改。据此来看,本节所指的可能不是法律,而是裁决。希腊史料的记载互不相合。希罗多德表示波斯王有很大的自由改变主意,迪奥多鲁斯则记录了一个大利乌三世无法收回成命的案例。臣子的地位低于君王,当然无权推翻波斯王的法令,而王本人亦会觉得重新考虑既定的法令是很没有面子的一回事。换言之,王室的行为准则排除了君王撤回命令的可能。──《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syncBible ref=6:8-9>

【但六8-9  以色列人的律法由神颁布,其他古代国家的法律从何而来?】在巴比伦王国,国王的话便是法律。然而在玛代波斯帝国,法律一旦制定,连国王也无法改变。大利乌是一个精明的执政者,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骄傲。下属为迎合其虚荣和自负,劝说大利乌王下一道诏书,使他做三十天自封的神。任何人,包括但以理这样的高官在内,都不可违反这王命。(有关玛代波斯律法不可更改的另一个例子,请参斯8:8)。──《灵修版圣经注释》

 

【但六9「于是大利乌王立这禁令,加盖玉玺。」

         大利乌王在除了自己之外不得敬拜任何神的禁令上加盖了玉玺,这是因为他心存骄傲而试图高举自己。 ──《圣经精读本》

 

【但六10「但以理知道这禁令盖了玉玺,就到自巳家里,(他楼上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双膝跪在他神面前,祷告感谢,与素常一样。」

         “向耶路撒冷”。大卫和所罗门提出的做法(诗五7;王上八30)。但以理的行为就是名正言顺地不顺从政府的例子(比较徒五29;罗一三1,2)。──《雷氏研读本》

         面向耶路撒冷祷告的观念自所罗门(参串),以后掳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多保存这项宗教习惯。──《串珠圣经注释》

         被掳的人祷告时面对耶路撒冷,是照所罗门当日献殿祝祷时所说的话而行(代下六3839)。“一日三次”:看《诗篇》五十五17. ──《启导本注释》

         描述了但以理的祷告。第一,向着耶路撒冷祷告。这表现出了但以理对以色列民族的热爱,对圣殿的热情,以及对藉耶路撒冷圣殿而临在的历史性之神的信仰。第二,一日祷告三次。有规律的祷告是属灵成熟的基础。第三,屈膝祷告。表现出了谦卑和对神的绝对服从,是最理想的祷告姿势(王上8:54;20:36)。第四,感谢神。他常常纪念在俘虏生活中作工的神之恩典和保护,过着感恩的生活< 绪论,感谢的要素和义务>。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祷告就是在违背王的命令,是一项死罪。但是他却继续祷告,因为听从王的命令而停止祷告就等于是拜偶像,也是放弃信仰。 ──《圣经精读本》

         楼上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楼上」是指属屋顶天台上的房间;以利亚寄居于撒勒法的寡妇家中,也是住在类似的房间内(王上十七19),使徒行传也三次提到这种屋顶上的房子(徒一13,九37,二十8)。犹太人喜欢用一个指定的房间作为祷告室(比较撒下十八33)。

         「窗户开向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祈祷的习惯(参诗五7,廿八2),这可能是受了所罗门的祷文所影响,以为向耶路撒冷圣殿所献上的祷告才蒙神的垂听(王上八3542;代下六34)。──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自己家里。但以理的家可能是平顶的,象美索不达米亚古今大多数的房屋一样。在屋顶的一角通常有一个房间,房间有通风的窗户。这样的房间是独处的好地方。

         他楼上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从埃里潘蒂尼发现的一份亚兰语草纸文献中,也有同样的说法。其中描写一所房屋的上下都有 “敞开的窗户”(考利,第25号,第6行)。另一份文献说到一座房屋有“一扇窗户开向两个房间”(克莱琳,第12号,第21行)。但以理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他从小就离开耶路撒冷,可能再也没有回去过。关于朝耶路撒冷祈祷的习俗,见王上8:33,35;诗5:728:2

         。圣经提到了祈祷的各种姿势。我们看到神的仆人有坐着祷告的,如大卫(撒下7:18),曲身祷告的,如以利以谢(创24:26)和以利亚(王上18:42),站着祷告的,如哈拿(撒上1:26)。祈祷最常见的姿势似乎是跪着。如以斯拉(拉9:5),耶稣(路22:41)和司提反(徒7:60)。

         一日三次。在后来的犹太教传统中,一日三次献祷分别是从日出开始计算的第三(巳初)、第六(午正)和第九(申初)小时。第三和第九小时也早晚献祭的时间。诗人遵循了相同的做法(诗55:17)。每日三次祈祷后来成了每一位正统的犹太人遵循拉比规矩的固定习俗。早期的基督教会似乎也采纳每天三次祈祷的习俗。──《SDA圣经注释》

 

【但10 一日三次向耶路撒冷祷告】所罗门圣殿之建造以降(王上八35),向着耶路撒冷祈祷已经是既定的惯例。律法并没有规定以色列常例的祈祷次数。旧约和死海古卷都没有在圣殿晨昏献祭的模式以外,提及任何规范。如上文六章7节的注释显示,波斯的正常惯例是一日三次或五次祈祷。──《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六10~18在本文,但以理因着坚定不移的信仰节操和奸恶之徒的谗言,而被扔进狮子坑。这件事教导我们,神的律法要比任何世俗统治者的法律更重要,真正的信仰会在苦难和逼迫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圣经精读本》

 

【但六11「那些人就纷纷聚集,见但以理在他神面前祈祷恳求。」

 

【但六11~13那些奸诈之徒看到但以理向神祷告,便向王指控他。在控告但以理之前,他们首先提到了禁令的内容,这是为了激起王的骄傲,从而将但以理置于死地。他们没有说但以理是总理,只说他是个被掳的犹大人,从而强调但以理的行为是向王的权威挑战的政治性反叛。 ──《圣经精读本》

 

【但六12「他们便进到王前,题王的禁令,说:王阿,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甚么,必被扔在狮子坑中,王不是在这禁令上盖了玉玺么。王回答说:实有这事,照玛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

 

【但六13「他们对王说:王阿,那被掳之犹大人中的但以理不理你,也不遵你盖了玉玺的禁令,他竟一日三次祈祷。」

 

【但六14「王听见这话,就甚愁烦,一心要救但以理,筹划解救他,直到日落的时候。」

         一心要…… 解救他:大利乌王千方百计地想要搭救但以理,这表现出了:①王对但以理的宠爱与信赖,因为他拥有神所赐的智慧。②人的有限和无力,他明知自己所下之令是不义的,却无法撤销。③真正的决断和勇气,均出于对耶和华神的信仰。 ──《圣经精读本》

 

【但六15「那些人就纷纷聚集来见王,说:王阿,当知道玛代人和波斯人有例,凡王所立的禁令,和律例,都不可更改。」

         控告但以理的人看到王拖延对但以理的行刑时间,就为了催促王而聚集到王面前。他们强调王所立的律例决不可更改的玛代波斯之例,督促王速速执行死刑。 ──《圣经精读本》

 

【但六16「王下令,人就把但以理带来,扔在狮子坑中,王对但以理说:你所常事奉的神,他必救你。」

         “狮子坑”。在地下的大洞穴(24节),开口向上(23节),也可能在旁边。──《雷氏研读本》

         据圣经学者估计,但以理此时已年逾八十。王说他“所常侍奉的神”必能救他脱离狮子的口,见证他从青年到老年侍奉神忠心不渝。──《启导本注释》

         你所常…… 救你:因着奸诈之辈的压力和律例,大利乌王被迫把但以理扔进了狮子坑,却仍抱着但以理的神或许能救他的一线希望。王的这种信心:①是因他曾听过在尼布甲尼撒和伯沙撒时代,神向但以理和三位朋友所行的神迹。②表现出了无力的人对绝对者的原初信任及敬畏。大利乌王的这种态度与尼布甲尼撒王形成鲜明的对比,王曾经对但以理拒绝拜金像的三位朋友威吓到“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3:15) ──《圣经精读本》

         你所常事奉的神」:「常」原指「不断」,没有停止过;但以理事奉神不是一曝十寒,乃是不间断地由年少至年老都忠于他的神。

         他必救你」:或作「愿他救你」(现中),从亚兰文的文法结构来看,「他必救你」是较佳的译法;──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但六17「有人搬石头放在坑口,王用自巳的玺,和大臣的印,封闭那坑,使惩办但以理的事,毫无更改。」

       搬石头。目前尚未发掘出古代的狮子坑,因此我们无从对它进行准确的描绘。

         封闭那坑。用国王和大臣的印封闭有双重目的。它向国王保证,如果但以理没有被狮子伤害的话,也不会被其他手段所杀害。大利乌希望但以理的神会拯救祂忠心的仆人脱离狮子的口,所以自然要采取措施防止那些想害但以理性命之人的干预。另一方面,印封也向但以理的仇敌保证,如果但以理没有被野兽立即撕碎,也不可能有人来救他。大利乌的谋臣们可能担心但以理的朋友或国王会在大家离开狮子坑以后把但以理从坑中救出来。因此他们的印和国王的印是用来确保石头在夜里不会被人挪移。──《SDA圣经注释》

 

【但17 玺和印】和合本的「玺」和「印」,在原文都同是「印章戒指」。现有证据显示早期的波斯君王办但帝国公事时使用圆筒形印章,处但私事时则使用平面印章或印章戒指。然而后者的使用在这时代日益普及。印章戒指上刻有王的正式印信,授权执行帝国的事务。考古学家只挖掘到寥寥几个这样的戒指。印章通常是用玉髓石制成,上面雕着君王在有翼日轮(代表阿胡拉马兹达)的保护下,作出英雄事迹(如:杀死恶兽等)的图画。波斯波利斯很多城堡泥版,都盖上了平面印章的戳记。──《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六18「王回宫,终夜禁食,无人拿乐器到他面前,并且睡不着觉。」

         「乐器」:或作「娱乐」;大利乌王挂念但以理的安危,对任何娱乐都提不起兴趣。──《串珠圣经注释》

         描绘了大利乌王把但以理扔进狮子坑之后,所感受到的心理失败感、良心的谴责及种种苦恼。大利乌王认识到自己的行为①愚蠢至极;②背乎神与人的本性;③也违背了玛代波斯的法律精神,便心中烦闷苦恼,终夜禁食,止乐废寝。禁食并非指宗教性的禁食,而是指没有心情用膳。无人拿乐器到他面前: 指停止女子、音乐等往日的享乐。睡不着觉:  是指无法入眠。 ──《圣经精读本》

         乐器」:这词有译作「食物」、「妃嫔」,现在还不能肯定它的真意。本节主要描写王因但以理被害而忧心忡忡,以致食欲全无,也无兴趣像往常一样娱乐,甚至寝不成眠。──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乐器。亚兰语为dachawan。含义不详。在圣经中,它只出现在本节。中世纪的犹太教注释家拉希把它解释为“桌子”。另一位犹太学者伊本以斯拉把它解释为“乐器”。他的解释可能影响了英文KJV版的译者。其他的译文和注释都是凭着猜测。如译为“食物”,“乐师”,“舞女”,“香水”,“艺人”和“妃嫔”。英文RSV版译为“分心之物”,似乎想提供一种抽象的意义。──《SDA圣经注释》

 

【但六19「次日黎明,王就起来,急忙往狮子坑里去,」

       黎明。亚兰语为shepharpar。凯尔的译文清楚地揭示了这节经文的意思:“国王天一亮就起来,趁着晨光急忙赶去。” ──《SDA圣经注释》

 

【但六19~20若是其他王,会以为被扔进狮子坑里的但以理早已被狮子吞吃,而不会再想到他。但是大利乌却抱着神能够搭救但以理的一线希望,次日黎明就急忙去了狮子坑。这表现出了王对但以理的心意,以及对拯救生命掌管历史之神的信心,也体现了大利乌王的善良和人性美。 ──《圣经精读本》

 

【但1923 神明裁判表明清白】「神明裁判」所指的,是透过某种通常会对被告人构成危险的机制,把他放在神的手中。神明若是插手保护被告人得免受害,就是宣告被告清白的判决。古代近东大部分神明裁判,都牵涉到水、火、毒药等危险。暴露在这些危险之中的被告,实质上在神明未曾施行作为表明其清白之前,是在假定为有罪的处境下。──《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六19~24本文对比描绘了两个事件,即神保护被扔进狮子坑里的但以理事件(11-23)和奸恶之徒的悲惨结局(24),戏剧性地描绘了圣徒的终极胜利和恶人受到的审判及灭亡。 ──《圣经精读本》

 

【但六20「临近坑边,哀声呼叫但以理,对但以理说:永生神的仆人但以理阿,你所常事奉的神能救你脱离狮子么。」

         「永生神」:原是「活神」(参26),强调神果真活着,可以拯救但以理。──《串珠圣经注释》

         。亚兰语为`asib。“忧伤”、“苦恼”、“忧虑”。声音表达情感。内心的感受是很难掩盖的。国王经历了目睹他最忠心的仆人被扔给狮子的痛苦。接着又是漫长的不眠之夜。怪不得他的声音表露了他内心的不安,焦虑和懊恼。

         永生神的仆人。大利乌的话说明他对但以理的神和宗教一定的了解。国王说但以理的神是“永生神”,暗示但以理曾告诉他真神的性质和能力。──《SDA圣经注释》

 

【但六21「但以理对王说:愿王万岁。」

       愿王万岁。关于这一礼节性的问候余,见但2:4注释。──《SDA圣经注释》

 

【但六21~22但以理丝毫也没有抱怨自己的处境,反而恭敬地向王问安,并且在狮子坑中见证神的存在和能力。尤其是,他强调正是神的帮助才使他奇迹般地获得拯救,从而教导王连猛兽都在神的掌管之下(34:8;提后4:17)。此事件证明了但以理在信仰上的无罪和但以理对王的一片忠诚。 ──《圣经精读本》

 

【但六22「我的神差遣使者,封住狮子的口,叫狮子不伤我,因我在神面前无辜,我在王面前也没有行过亏损的事。」

         “使者”:天使。──《启导本注释》

         封住狮子的口。《希伯来书》的作者曾提到但以理的这段经历,把先知的获救归功于信心的功效(来11:33)。

         因我在神面前无辜。但以理被扔到狮子坑之前并没有为自己或自己的行为辩护。那时他说任何话都可能被他的仇敌解释为懦弱或恐惧。现在神既要拯救他的性命,他就决定宣布自己的无辜。──《SDA圣经注释》

 

【但六23「王就甚喜乐,吩咐人将但以理从坑里縏上来,于是但以理从坑里被系上来,身上毫无伤损,因为信靠他的神。」

         身上毫无伤损:但以理之所以安全地呆在狮子坑中,是因着他对神的纯全信心和神的应允。这一事件教导今日身陷百般苦难中的圣徒,只要一心信靠神,神必会开一条出路,并且使我们不至于蒙羞抱辱(林前10:13) ──《圣经精读本》

 

【但六24「王下令,人就把那些控告但以理的人,连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带来,扔在狮子坑中,他们还没有到坑底,狮子就抓住他们,〔抓住原文作胜了〕咬碎他们的骨头。」

         这种残忍的惩罚是波斯国典型的刑罚。──《雷氏研读本》

         依波斯国法,一人犯罪,全家抄斩。──《启导本注释》

         控告神仆但以理的人落到了悲惨的下场。他们原想谋害神的仆人,却被自己所设的计划所杀,犹如曾经想谋害犹大百姓和诚实人末底改的哈曼一样(7:9,10)。这成就了圣经所说恶人的强暴必落到自己头上的话语(7:15,16;9:15,16)。将妻子儿女和那些诡诈之徒一起处死,是古代波斯的习俗(7:24;撒下14:5以下) ──《圣经精读本》

         人就把……扔。愤怒的国王采取了当时的专制君主典型的行为方式。古代历史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一些考证派的学者曾试图证明这句话与历史不符。他们说狮子坑容不下122个人和他们的家属。巴比伦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狮子可以吃掉这么多人。其实圣经并没有说这是处死的人数。这些考证派的学者所下的结论,认为第1,2节中所说的120个总督和两个总长全都卷入这个不幸的事件,这是不能肯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卷入此事,只能凭着猜测。

         儿女。希罗多德(iii.119)和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xxiii.6,81)均证实按波斯人的惯例,被定了罪的人,要与妻子和儿女一同处死。──《SDA圣经注释》

 

【但24 刑罚牵连妻子儿女】现存所有美索不达米亚法典的法例,严竣程度都及不上这刑罚。旧约中株连家人的刑罚,通常都是表示灭族。此举将刑罚的对象从个人的生命延伸到他的后代(见:书七25注释)。希罗多德提到大利乌年间一名高官兼王的亲信谋反罪名成立,结果大部分家人都被处决。──《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但六25「那时大利乌王传旨,晓谕住在全地,各方各国各族的人,说:愿你们大享平安。」

 

【但六25~28因着但以理矢志不移的信仰节操和神的护理,大利乌晓谕万民当称颂神并将荣耀归给神。本文告诉我们圣徒出自信仰的义举,会在苦难和逆境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它使人可以战胜一切困境和试炼,最终也会荣耀神。 ──《圣经精读本》

 

【但六26「现在我降旨晓谕我所统辖的全国人民,要在但以理的神面前,战兢恐惧,因为他是永远长存的活神,他的国永不败坏,他的权柄永存无极。」

 

【但六26~27大利乌王晓谕万民说:要在但以理的神面前战兢恐惧”。那是因为神超越了任何波斯神明,他是永不改变的神,神的国度亦会存到永远,并且那统管万有的神从狮子的口中拯救了但以理。大利乌虽然将最高的荣耀归给了神,却依然持有泛神论立场,并没有承认耶和华是独一的真神。 ──《圣经精读本》

 

【但六27「他护庇人,搭救人,在天上地下施行神迹奇事,救了但以理脱离狮子的口。」

 

【但六28「如此,这但以理当大利乌王在位的时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时候,大享亨通。」

         可作「但以理在大利乌(即古列)在位的时候,大享亨通」。──《串珠圣经注释》

         但以理……大享亨通:但以理的亨通,可与约瑟相媲美。由此可知,即使时代变迁,蒙神恩宠的人依然会居住在平安中(39:19-23;41:37-43) ──《圣经精读本》

         大利乌王在位的时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时候」:大利乌在位的时候,即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时候;是同一个人,有两个不同的称号。──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但以理》

 

【思想问题(第6章)】

 但以理恒切的祷告生活不受外来的压力所影响。这给你什么榜样?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