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以西结书第三十一章短篇信息

 

目录:

神对外邦是否特别残忍?(31:1-18) (圣经姊妹版)

埃及是棵败落的树(结三十一 118) (台北灵粮堂)

宇宙的大树(结卅一章) (基督之家)

以史为鉴(31) (香港读经会)

 

 

神对外邦是否特别残忍?(31:1-18) (圣经姊妹版)

 

属灵生命
有未信的朋友,读到旧约审判列国的经文,认为神似乎对外邦特别残忍,好像以色列以外的国家,都是神发泄怒气的对象。
圣经却不是这样说,这一章形容埃及为伊甸园中的美树,就如先前形容推罗在伊甸园中生活一样(28:11-19),神不但让埃及如树木生长,更亲自使树荣美、供给水源;这树甚至是伊甸的一员,且是最受瞩目的一棵树。可见,埃及的成就和繁荣,其实都是出于神。神不是因外邦人富足而惩罚,反而是他们得福的主因。那么,为甚么仍要审判埃及呢?神说得很清楚,是因为埃及「心骄气傲」(31:10),正如以色列人离弃神会受到惩罚,列国目中无神,才是受罚的原因。
而且,伊甸的丰荣,原来并不是只有以色列才可以拥有,其他的国家在神的掌管下,甚至可以高于其他国家,包括神的选民都要嫉妒它(31:9)。所以,神真是不偏待人,我们以为祂偏心,可能是我们认识神不够深而已。
默想
「我使它的枝条蕃多,成为荣美,以致神伊甸园中的树都嫉妒它。」(31:9
心灵的镜子
神不但是以色列的神,祂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

 

 

埃及是棵败落的树(结三十一 118) (台北灵粮堂)

 

本章信息发出的时间是第十一年三月初一日(三十一 1),与前一个信息相距两个月(三十 20),而距耶路撒冷被攻陷仅剩一个月(参,列王纪下二十五 3-4),是犹大人面对危机最危险的时刻,也是试探最剧烈的时刻,因此先知紧密地接连针对法老发出哀悼之歌,目的在深切地提醒被掳的以色列人,绝不可倚靠法老,要从过去亚述的历史经验中学教训。

诗歌是将亚述喻作香柏树,来针对埃及法老和他的同盟。整章的信息分为两大段落:第一段落论及高大香柏树的荣华与折断(三十一 1-14);第二段落是香柏树之歌的解释(三十一 15-18)。

首先,以诗歌将亚述描绘成高大超过田野诸树的香柏树(三十一 3)。香柏树据传可以高达 120呎,树干粗达近 40呎,其枝条水平伸展,延伸广阔。在此图画中,不同的树木是模拟不同的国家,田野诸树就喻作整个世界。亚述在其间是最高大的香柏树,表明她作列国之首。其次,亚述是一棵有江河围流滋润的香柏树(三十一 4-5),走兽与飞鸟都得她的荫庇,表明列国都依附她存活(三十一 6)。第三,亚述这棵香柏树有无可比拟的荣美(三十一 7-9),连在神伊甸园中的树木都忌妒她;我们需要留意的是,伊甸园这主题也曾用来描述推罗的

美丽(二十八 13),推罗曾经是深具影响力的成功经贸家,亚述在此则是大有影响力的军事大国,推罗被宣告要过去了、要倾倒了,因此亚述就是推罗兴衰的版本,当然埃及既承继亚述的军事成功,也必步上亚述败落的后尘。第四,亚述因高大而心生骄傲,被耶和华交付给列邦中的强暴人将她砍断(三十一 10-14),于是列国纷纷离开她的荫庇,她的地不再作肥沃孕育之处,而成为飞鸟走兽栖息的荒凉之地,更可怕的结局是她与她的同盟都必进入阴间,完全倾覆且无法复原。

第二个段落进一步描述亚述倾覆所带来的两方面影响:第一,列国听见这消息都震动和惊吓,如同巨树突然倾倒在地一般(三十一 15-16),世人不解如此强大的亚述竟会崩解。第二,伊甸园中的树都因此受安慰(三十一 16),就是列国不仅过去被亚述欺压的怨气可以一吐,在国际间也少了一个竞争对手;然而他们也无法就此得高升,反而也会同亚述一同面临无法挽救的死亡结局(三十一 14,17,18a)。

然而,最令人惊讶的是先知宣告亚述的结局,实际上就是指向法老和他的群众(三十一 18b),因为法老与亚述两者存在许多相似之处:⑴埃及有尼罗河来孕育,亚述则被两河流域所滋养;⑵法老与亚述在历史上都是曾拥有许多附庸国的大帝国;⑶法老与亚述也都因国力强大滋生骄傲,以至于败亡。在亚述时代,世人如何惊讶她的兴起和败亡,在法老仍是强盛时代的人,不仅不能嘲讽亚述的结局,更是要警醒现在的法老也只不过是亚述的翻版而已。当下在巴比伦居住的被掳以色列人,更要进一步看见日益强过法老的巴比伦,也将会随着法老的脚步行,至终唯有耶和华仍作王掌权,因此单要信靠祂,才是被掳之民在异地生活的目标。其实,先知这信息对我们今日的教会来说,也是非常切合,是我们必须留意的:

第一,我们任何现有的成就,都不可用来自我夸耀或藉此辖制人,因为这都是神使我们成为荣美的赏赐(三十一 9),我们当向祂感谢和敬拜,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开骄傲败亡的陷阱。

第二,列国依附亚述的,就得在原有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各方面,向她妥协和认同;同样地,教会若倚靠世界权势求生存,必然流失独特的身分和纯净的信仰立场;世界权势如何成为神的敌对者,那么选择依附她的教会,自然也成为神所要对抗和击打的对象;因此,在面对各样的境遇时,我们当倚靠的是独一的主,而不是其它看似有用的各样资源和势力。

默想

主前省思:

1 思想推罗、亚述、埃及的衰败对你有何启示?祷告主,求主赐你有一颗谦卑和感恩的心,并保守你在任何成就中,不自夸、也不凌势欺人。

2 思想「我使她成为荣美」(9)、「我必将她交给列国中大有威势的人」(11)这对你有何提醒?祷告主,求圣灵让你明白凡事都是主在掌权、主在安排,赏赐在祂,伸冤也在祂,使你得以全心信赖祂,懂得单单向祂感谢,也知道单单向祂呼求。

 

 

宇宙的大树(结卅一章) (基督之家)

 

分享: 这段经文神要法老以亚述王为鉴戒、神向法老述说亚述王之荣美、如同「宇宙 的大树」、第 9 节说:「上帝园中的树都没有他荣美」、而且第 12 节提到他最终被 「砍断弃掉」、「树」在此指的是权势与荣耀、我们从这段经文思想两个信息:

第一、再大的权势都「不可靠」!第 6 节提到、这棵树因为非常高大、枝子繁多、 所以:「空中的飞鸟都在枝子上搭窝;田野的走兽都在枝条下生子;所有大国的人 民都在它荫下居住」。这里所描述的、是大树有保护的力量、飞鸟可以搭窝、感到 安全、走兽在树下生子养育幼儿、因为新生命可以养育、没有任何的威胁、连人都 可以安然居住、不必顾虑、真正可以憩息、很有安全感!然而这样的安全感是靠不 住的!因为第 12 节提到大树被「砍断弃掉」、大家都离开他的荫下了!这世上没有 任何人、任何地方是真正让人安身立命的、只有在耶和华的殿中!如同诗篇八十四 篇第 3 节诗人所说的:「万军之耶和华──我的王,我的 神啊,在你祭坛那里,麻 雀为自己找着房屋,燕子为自己找着菢雏之窝」!只有在耶稣里面有真正的平安! 因为耶稣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 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约十四 27)!感谢主!我们有世人无法赏 赐及无法夺去的平安、是在耶稣基督里面的!

第二、再大的权势都「不长久」!第 14 节提到、拥有再大权势的人都会被交与死亡! 17 节也提到再显赫的人、曾经作别人的膀臂的人、都和别人一样下入阴间!因此、 诗人说:「但人居尊贵中不能长久,如同死亡的畜类一样!(诗四十九 12)」、又说: 「见人发财、家室增荣的时候,你不要惧怕;因为,他死的时候甚么也不能带去; 他的荣耀不能随他下去。他活着的时候,虽然自夸为有福他仍必归到他历代的祖宗 那里,永不见光。人在尊贵中而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类一样(诗四九 16-20)」!什 么是尊贵中的醒悟呢?就是看见这一切的尊贵都不能长久、以致更多追求那能被神 在永恒中记念的事、也就是「竭力多作主工」「积财宝在天上」的事!弟兄姐妹们! 你已经醒悟了吗?

回应:「主啊!谢谢祢让我在祢里面找到安身立命的安息之所、也找到我生命永恒 的价值、我愿一生更多思念天上的事、让我在永恒里是富足的!」

祷读:诗八四 3-4 背经:诗八四 3 圣经速读:出六~七,太十九 1630

 

 

以史为鉴(31) (香港读经会)

 

祈祷:   神啊!你既是创天造地的主,也是人类历史的救赎主。求你开我的心眼,叫我看到你在历史的带领和作为。

 

先知得到耶和华的启示,将亚述比喻为高大的香柏树,「枝条荣美,影密如林,极其高大,树尖插入云中」(3)。在历史上,亚述曾经是一代强国,占据了大部分古代近东的地方,叫不少民族成为了她的附庸。她在很多方面都与埃及相似,例如她们都有江河的滋润(亚述有底格里斯河,埃及则有尼罗河),以致整个国家富强起来,甚至可以成为多国的荫庇和遮蔽(7)。

叫人感到可惜的是,亚述的强盛反倒成为了她失败的诱因。由于她拥有丰富的资源,而各国又服在她的势力之下,这一切都叫她渐渐生出骄横的心,变得「心骄气傲」(10)。对此,耶和华甚不喜悦。祂决定兴起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王,叫他打击亚述,使亚述不能够再妄自尊大。巴比伦把整个亚述国「砍断弃掉」(12),而一切本来降服于她的国家和民族也都感到震惊,并且离开她的荫下。最终,亚述的光辉不复再现。

其实,人需要清楚认识自己在神的计划中,有何位置和角色。神既要求人不自视过高,也不过分自卑。然而,人若只因一剎那的光辉而自恃自夸,却看不到「一剎那的光辉并不代表永恒」的话,最终很可能要面对失败的收场,因为人在骄傲的心态下,往往会高举自己,严重者更会自以为神,看自己为一切的主宰,以为可控制一切在自己的股掌之中。亚述的问题,正在于此。先知在本章经文,透过揭示亚述的问题,从而提醒埃及要以亚述为鉴戒,不要重蹈亚述的覆辙。可惜的是,从埃及后来的结局可见,她根本就没有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神在本章经文提及亚述的问题和结局,是希望埃及能够藉此自我反省,并以亚述为鉴戒。同样地,神往往会使用我们或我们身边的人的经验,从而叫我们了解神的心意,以及如何活在祂的旨意中。正所谓「经一事,长一智」,你会否从过去的人生成长历程中汲取经验,改善自己呢?另一方面,你又会否参考别人的生命经历,从而叫自己日后小心谨慎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