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结书全书综合拾穗 【结三1~3 以西结书有何重要表记?】 答:本书的特色是先知以西结多见异象与表记之比喻。以作象征性的动作,来说明神对选民以色列人,因犯罪离神所要临到的苦难、被掳、受罚、甚至毁灭的情况。在此可以列举十余种之例子,让人明白领受其中极为丰富的涵意和教训。 1 吃下书卷—神吩咐以西结开口吃下书卷,象征领会其中内容,融化于心中,乃是交托他所要传的灾祸信息。(结二8—三3;参启十9)。 2 画围城图—神要以西结将耶路撒冷城画在一块砖上,又造台筑垒,安营攻击这城,使城被围困,作为以色列全国的预兆。(结四1—3;参王下廿四10,11)。 3 侧卧食饼—以西结取麦、豆、米类为自己作饼,用牛粪烧烤,侧卧而吃,象征城困粮绝,痛苦饥荒将要临到以色列人。(结四9—17)。 4 剃光胡须—喻以西结剃去胡须头发,平分在城中焚烧,在四围砍碎,及任风吹散。以示耶路撒冷之民要安置列邦,因行恶背律受罚而施行审判。(结五1—10)。 5 制造锁炼—神命以西结制造锁炼,因罪遍地流血,城邑充满强暴的事,被列国恶人占据,没有平安,灾害毁灭临近,以示被掳捆锁之征兆。(结七23—27)。 6 迁徒住处—神吩咐以西结从所住之地移到别处,让以色列悖逆之家揣摩思想,以示他们再次被掳出去的预兆。(结十二1—6)。 7 以灰涂墙—喻指假先知用未泡透的灰抹墙,以示其预言虚假,诱惑百姓,谎言平安,必为神怒降罚,拆毁倒塌,他们亦在其中灭亡。(结十三8—16)。 8 焚葡萄树—喻葡萄树不能结果子,亦无可取用之材,而被抛在火中焚烧。以示耶路撒冷荒芜无用,却要被火焚烧。(结十五1—8)。 9 被弃之婴—喻耶路撒冷,行可憎的事,如初生之婴,不洗洁净,无人怜恤,扔在田野,被人厌恶而弃绝。(结十六1—5)。 10 鹰与葡萄树—喻「有一双大鹰」(参伯卅九27—30,弥一16),乃指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到利巴嫩」,就是犹大的山城。「将香柏树梢柠去」,乃是象征把约雅斤王掳去(参王下廿四11—16)。「叨到贸易之地」,意指带到巴比伦之境内(参结十六29)。「又将以色列地的枝子插在大水旁」,象征又将西底家立在耶路撒冷为王(参王下廿四17)。「就渐渐生长,成为蔓延矮小的葡萄树,其枝子转向那鹰」,乃指西底家在尼布甲尼撒王下要作一个顺服的臣子。「又有一双大鹰,」是指埃及法老王合弗拉(参耶四四30)。「这葡萄树,向这鹰湾过根来,」表示西底家王转而依靠埃及王,因此他是背叛巴比伦王,而被掳去受刑死于巴比伦矣。(参王下廿五1—7;耶卅九1—7)。以上的比喻多是属于象征性的预言,都已应验了。(结十七3—21)。 11 植香柏树—喻「将香柏树稍尽尖的嫩枝中折一嫩枝,栽于极高的山上」,乃指神在大卫家所要栽种的嫩枝,已经应验于弥赛亚身上了。(结十七22—24,耶廿三5,6;卅三15)。 12 狮子陷阱—喻指犹大诸王被描写为狮子。其母狮就是指以色列族。第一个小狮子代表约哈斯王,登基三月后,被法老王尼哥所逮捕,于主前六○八年被掳至埃及,(参王下廿三31—34)。第二个小狮子是指为约雅斤王,他在位三个月后,于主前五九七年被尼布甲尼撒王掳至巴比伦,(参王下廿四8—16)。以上是比喻以色列家过去如母狮强大壮盛,以后已逐渐衰微而倾亡。(结十九1—9)。 13 葡萄树枝—喻葡萄树,因忿怒被拔出摔在地上,其枝干折断,枯干被烧毁。如指西底家王因背叛巴比伦王,而导致耶路撒冷被焚烧而倾毁。(结十九10—14;参耶十七6—9;卅八17—23;王下廿五1—10)。 14 林木见焚—神吩咐以西结「面向南方,向南滴下预言,」乃指向耶路撒冷(参结廿一2),「我必使火在你中间着起,烧灭你中间的一切青树和枯树,」概指耶路撒冷无论义人恶人,凡有血气的人(参结廿一4),都要被火毁灭迨尽。(结廿45—49)。 15 二妇邪淫—喻以阿荷拉Aholah为姐,指是撒玛利亚,阿荷利巴Aholibah为妹,提是耶路撒冷。此二者与外邦亚述,埃及,巴比伦亲近,背主崇偶,苟合淫乱,必受神的严惩,得罪恶的报应。(结廿三1—49;参十六26—29,46)。 16 积薪沸釜—喻「将锅放在柴火上,将肉块聚在其中」,象征耶路撒冷将受刑罚而毁灭。「长锈的锅」,象征城中流血与淫乱的罪,必不被除掉。将肉块一一从其中取出来,象征城中的百姓被丢弃,颠沛流离,而被掳至巴比伦矣。(结廿四1—14)。 17 妻死勿哀—喻以先以西结所爱之妻死,勿为悲哀哭泣,来作预兆。向被掳的人说明,以色列家所夸耀与喜爱的耶路撒冷,必被亵渎,遭受苦难,即临毁灭,不暇悲伤。(结廿四15—24)。 18 枯骨复生—喻以西结在异象中,向枯干的骸骨复活,从坟墓中出来,进入以色列地。这些骸骨是指以色列全家,坟墓乃是他们所住的列国,以示他们在沮丧绝望中仍得复兴。(结卅七1—14)。 19 二杖连接—喻以两根木杖连接为一。预表以色列和犹大两国,他们被连接为一,以示二者联合统一,复归本土。(结廿七15—21)。——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结廿六~廿八章】结26-28章所描述惩罚推罗的各个画面,对于研究奥秘之巴比伦所受的惩罚是很有价值的。请注意以下的特征:
──《SDA圣经注释》 【结卅四23,24以西结书有何重要预言?】 答:弥赛亚基督(约四25),是以西结对于以色列的未来所发预言的中心。从本书的几处经文中,可以看出关于他的预言性质。 1 神称以西结为人子—预表基督为人子,被差遣作祭司和先知,(结一1—3;二1—3,5,6;太十六13;路十九10;林前十五45—47;约四19,44;六24;太廿一11;来五7—10;六20)。 2 神立一牧人大卫作王,牧羊羊群—预表基督为牧人,牧羊治理人民,作永远之王。(结卅四23,24;卅七22—25;约十11—16;太二2,6;廿七11;路一32,33;启十一15)。 3 以西结感灵见枯骨复生,成为极大的军队—预表基督的得胜,国度的复兴。(结卅七1—14;卅六24—28;参何十三14;林前十五55—57,西一13)。 4 神在以色列人中间设立圣所—预表基督在人中间设立教会。(结卅七26—28;太十六18;弗二19—22)。——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以西结的事奉】以西结告诉我们,他先知的事奉始自约雅斤王被掳后第五年;亦即是西底家登基后第五年时开始(一2);那时他在巴比伦为奴已有五年了。我们要注意,每逢他题及日期(达十三次之多),总是由他被掳为奴那年开始的。参下面两节圣经就清楚了:三十三21,四十1。他告诉我们他事奉最后的一个日期是在二十九章十七节:「二十七年正月初一日……」即是离开他在第一章所得的异象足有二十七年之久了。我们对第一章第一节的解释若是对的话,以西结开始事奉时是三十岁,亦即是说他是二十五岁时被掳到巴比伦的。 【结38和39章合为一个预言】人们对它有许多推测,不断提出各种解释。为了对这些解释作出正确的评估,就必须熟悉这个预言的基本目的,方法和范围。 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来区别哪些预言是局部性的,马上就要应验的,哪些预言是将来实现的,甚至要推到基督教的时代或末日。研究圣经的人在把某些《旧约》的预言应用到基督教时代的时候,往往注意到这些预言中有些显然是局部性的,并且很快就会应验。他们在解释这种现在和将来明显的混合现象时,推定先知在向当时代的人发出预言的时候,偶然把预言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未来。虽然这种推断部分解决了难题,但没有为马上应验和将来应验,提供明确的区别标准。 要解决这个区别的问题,就要确立一个圣经所展示,并经预言之灵所证实的原则。这条原则将提供可靠的方法,以辩别圣灵所启示马上就要应验的预言,和同时也是应验在将来的预言。这条原则现阐述如下: 有关以色列和耶路撒冷将来荣耀的预言,都是以顺从为基本条件的(见耶18:7-10)。如果以色列人完全接受神对于他们的旨意,这些预言就会在以后几百年时间里充分应验。以色列的失败使这些预言无法达到原来的目的。但这并不是说这些预言就没有更深的意义。保罗回答说:“这不是说神的话落了空。因为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罗9:6)。因此这些应许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属灵的以色列人。但这是在什么范围内呢?那就要由圣灵的启示来决定了。《新约》和预言之灵的著作大量引用《旧约》的经文,证明这些本应光荣地应验在属世以色列人身上的古代预言,最终将成就在属灵的以色列人身上。 但由于条件和环境变了,原来预言的细节显然并不一定都一一应验。事实上,解经的一条可靠法则就是只采纳以后的启示所提供的解释和所界定的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就只能是推测,决不能作为信条或神学解释体系的依据。 有些古代的预言显然只涉及局部地区,因为神原来就想让这些预言按这样的方式应验。而那些涉及遥远未来的预言与一般性的论述是有区别的。但它们也属于神原定旨意的框架。只是由于原来的旨意尚未被人所认识,后来得到灵感的作家就特地阐明这些预言要应验在基督的教会。 从这条原则中可以看出,如果犹太人接受了先知所提出的条件,《以西结书》第38和39章本该在他们被掳回归以后完全应验。但是由于他们坚决地拒绝了,这里所描写繁荣的状况就一直没有实现。结果,周围国家联合起来所攻击的,就不是这里所预言的繁荣民族了。 本章的预言可以应用于将来吗?根据上述的原则,这样的应用只能由后来的启示来确认。《新约》只有一个地方直接涉及本章的预言,那就是启20:8。约翰告诉我们,这个在一定条件下本来早就应验的预言,将部分应验在恶者大军最后敌挡神的战争中。这支军队叫“歌革和玛各”。预言之灵没有直接解释本章,但间接地用这场战争来指对抗以色列神的最后战争。那时“各国将联合起来废除神的律法”。恶人将完全勾结“撒但与神交战”。“撒但当年如何怂恿外邦国家去削灭以色列,在不久的将来,他也将煽动地上邪恶的势力来除灭神的子民”。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将在一千年的终点以撒但及其军队(被称为歌革和玛各,启20:8)的灭亡而结束。但那时的冲突是世界范围的,而不限于结38和39章所指的狭小范围,只限于一场针对犹太国政治复兴的军事行动。 所有超越《新约》和预言之灵的解释都不是出于“主耶和华如此说”。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启示,我们就不能有更多的知识。但从解释预言的全部历史来看,除了圣启示的特别界定之外,这样的解经显然存在很大的误差性,尤其是尚未应验的预言。 ──《SDA圣经注释》 【结四十1~四十三27 神为何要详细给出这些尺寸?用意何在?】 以西结于公元前573年得到了这个异象。第四十至四十三章交代了圣殿的尺寸,然后描绘了里面如何充满神的荣耀。由于以西结是个祭司,所以他很熟悉所罗门殿中的礼仪和陈设。在启示录十一章1至2节中“衡量”的命令,定出了神为特殊用途而划出的区域。当我们读到所有这些细节的时候,请记住神在掌管着我们的敬拜,和忠心的百姓归来的时间表。──《灵修版圣经注释》 【四十至四十八章的预言解释】第40-48章构成一个连续的特殊预言,展示了新圣殿的细节、全新的土地分配计划,以及从辉煌的殿宇中流出来活水。这段预言有几个解释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按字面解释的观点。他们认为以西结这里勾画了新以色列的轮廓,并要在将来实现,要么在被掳回归以后不久,要么在晚一些时候。根据这种看法,圣殿的建造,崇拜的建立,土地的分配都会完全按照以西结所描述的细节进行。二,未来派的观点。他们从圣殿的异象中看到以色列复兴和重新统一的新模式。虽然他们承认异象在被掳回归以后获得小规模的实现,但他们指望到了未来的黄金时代,这个异象得到准确而充分的应验。三,寓意的观点。他们否认字面上的应验,认为只是在寓意上应验于被掳回归以后不久,或应验在基督徒教会中,或在世界的末日。 现对上述三种观点进行评述。关于按字面解释的观点,我们认为不太现实,因为在叙述同一时期的《以斯拉记》,《尼希米记》等史籍和哈该的预言中,都没有与以西结相似的话语。虽然这些著作描写了以色列人回归和定居,圣殿的重建,却都没有提到以西结的这段预言。建造者也没有表示是在执行以西结的指示。关于未来派的观点,我们认为,鉴于圣经所阐述新旧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神不大可能下令和接纳献动物为祭。关于寓意的观点,我们认为它对于异象许多细节的解释并不合理,也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实主题的引申。 最简单的方法就遵循结38:1的注释所简述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如果百姓忠于职守,圣殿的异象本来是会字字应验的。但因为他们的失败,预言就达不到原来的目的。只有少数人回来了,但他们也没有实现神对于他们的旨意。然而异象的一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应验在基督教会里(见结47章),正如后来的灵感作家们所指出那样。圣殿的异象展示了一幅预言的画面,所以必须运用结1:10的注释所归纳的原则。以西结所见到的只是现实的反映,而不是现实本身,它与现实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的解释。但不论两者之间的差距如何,通过与其他有关复兴的预言相比较,我们就会看出先知在这里所描述的是圣殿和首都的真实状况。很难想象这段预言所针对的犹太人会从其他角度去理解它。被掳回归后的圣经作家们从来没有提到这段预言,建造圣殿的人似乎也没有注意这项计划,这可能是因为建造者们完全知道这些应许的条件并没有达到。这些预言也没有暗示在被掳回归以后马上会应验。他们无疑只是将来的目标,是努力的方向。 要是神知道祂的圣殿不会建造,祂怎么会如此详细地描述其将来的式样呢?因为神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以色列人达到原先祂为他们计划的崇高命份。他们的历史直至那时是一再地失败。神现在又提供一次机会让他们重新开始。过去的历史不再纪念,也不再追究。神邀请以色列民族和百姓个人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良机。 可以设想,为了使祂的子民把握祂的应许,神指示祂的仆人画出一张圣殿的准确蓝图。这圣殿要成为新国家的崇拜中心。神过去可能曾笼统地发出这个应许。祂可能只告诉他们将来圣殿要重建。但这种暗示比较含糊。描写建筑和崇拜的细节,说明祂的诚意。共有九章专门描述圣殿及其崇祀,城市和土地重新分配的细节。 这是以西结最后的重要异象(惟有结29:17-21关于埃及的异象要迟一些)。其宏伟庄严的描述,成了他预言的高潮。下面这段话生动地描写了他的先知生涯:“以西结就像他第一个预言所描述含载暴风的乌云一样,突然出现我们面前。他异象的进程使我们眼花缭乱,就像在飞云之中闪耀的电光一样,直到暴风雨过去,乌云消失,晴空万里,显示辉煌的城邑,圣殿和国度,充满神永恒的荣光”。──《SDA圣经注释》 【结四十一至四十四章 以西结预言中的圣殿有何重要性?因为耶稣死亡,已买赎了这世界的罪,那么,为何要在将来重申动物献祭呢?(D*)】 这条问题,假设以西结书所预言的,是将来的圣殿。这个假设是正确的,因为直至目前为止,这所圣殿还未建成。主前五一六年,的确有一所犹太圣殿建成了,那时,刚好是以西结发预言(约主前五八O年)之后。然而,第二所圣殿与以西结预言的圣殿,在外观及所占范围方面,均有歧异之处。后来,希律大帝兴建了一所宏伟壮观的圣殿,但第三所圣殿也不吻合以西结的蓝图。自从主后七十年圣殿被毁以来,再没有犹太圣殿伫立于耶路撒冷的圣殿原址了(只有一所回教寺)。另一方面,我们亦没有可能将这五章圣经所详细描绘的圣殿(比王上六、七章所描述的第一所圣殿,更为详尽),视为象征着新约时期的教会——基督属灵的殿宇。 我们可从那个国度,理解以西结书四十三18-27所提及的献祭呢?这几章经文特别提及燔祭('oloi)、赎罪祭(hatta'ot)及平安祭Selamim),上述祭祀都是旧约时代常常举行的,那时候,基督尚未死在十字架上作为赎罪祭。希伯来书十11-14已告诉新约信徒,旧约时代的祭祀,本身未足以从内里清洁信徒的罪。旧约时代的祭祀,都指向新约时代救主在加略山上的牺牲献祭。因此,旧约以色列信徒所奉献的祭祀,就像预签支票一样,是无限制地向基督借贷,基督将来为他支付。基督的血,为世人倾流,一次过买赎了得救者的罪,再毋须在坛上宰杀祭牲以向神献祭了。 根据上文看来,以西结书四十三章所提及的祭祀,与赎罪毫无关系。祭祀的功能,相等于主餐,而主餐是基督设立的,使新约教会的成员透过主餐合而为一。守圣餐所用的酒和饼,就是为此用途。主耶稣说:「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林前十一24-26)到了千禧年时期,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会重掌地上的权柄,设立神的治权。那时候,本以酒和饼的主餐所代表的信徒合一,将被甚么方式取代呢?显然是流血的献祭——但不带有旧约时期的救赎意味。 以西结书四十三章关于献祭方面的字眼,诚然是与摩西律法所用的一样,但含有崭新的意义。旧约先知用这些献祭的字眼,是因为旧约希伯来信徒不了解千禧年的祭祀,先知就用这些字眼作为模拟。以西结书这里提及祭祀方面的字眼,也和其他与末世有关的字一样,需要因应那新世代的新情况而加以净化,并赋予以意义。纵然如此,千禧年的圣殿将有着胜利凯旋及神学上的含义,却非指将来再有一位救赎者,献上牺牲救赎的祭。圣殿的功能,就是敬拜及赞美的中心,为弥赛亚荣耀世代的所有国民而设。那时候,基督已再次来到世上,为神管理世界一千年。──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重要主题 】
──《灵修版圣经注释》 【人物介绍】 以西结 先知以西结所描述的异象和所说的预言虽然清楚生动,但先知本人的生平却鲜为人知。他是在约雅斤王投降后,从犹大被掳至巴比伦的成千上万个青年中的一位。在此之前,以西结一直被培养,准备作祭司。但是在被掳至巴比伦期间,即以色列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神呼召以西结作了祂的先知。 以西结经历的从神而来的“遭遇”令人震惊,与以赛亚在一百五十年前所讲述的极为类似。和以赛亚一样,在经历了这些人生变故后,以西结本人也改变了。虽然神让这两位先知所传的信息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他们二人所处的境况却极为不同。以赛亚是对未来的暴风雨发出警告,以西结则是在袭击、蹂躏他的同胞的暴风雨中发出预言。他宣告说,即使耶路撒冷城也逃脱不了被毁灭的命运。不但如此,在那期间以西结还经受了丧妻的痛苦。 以西结在城墙上作守望者所带出的神的信息也表明了他事奉的特色。守望者的工作是有危险的,如果他失职的话,整座城和他本人都将被毁。他的身家性命取决于他工作的好坏。这也是以西结所发信息的核心,即每个人在神面前的职责都是举足轻重的。以西结教导被掳的同胞,神期望他们每个人都服从祂、敬拜祂。 神期望和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别的交往,正如在以西结所处时代的人一样,今天的我们也很容易忘记这一点。当我们看周围世界发生的事时,也许会感到毫无意义或无法把握,但如果我们明白一切最终都由神掌握,祂关注着世界,并且祂愿意我们认识祂时,我们的生命就会被赋与新的意义。你如何衡量自身的价值?你的价值是来自你取得的成就和你的潜能呢,还是来自你的创造者、设计者──神对你的评价呢? 优点与成就: .被神培养作祭司,神呼召的先知 .得到鲜明的异象,传讲有力的信息 .在以色列人被掳至巴比伦期间作神的使者 .神塑造他的个性与他的事奉相适应──一个坚韧、无畏的人来面对一群顽固不化的人(结3:8) 榜样与鉴戒: .以色列人一再犯错并没有阻止神对世界实现祂所定的计划 .每个人对神的回应决定了他的最终命运 .在似乎绝望的情形中也有能为神工作的人 重要资料: .地方:巴比伦 .职业:在被掳到巴比伦的人中作先知 .亲属:父亲──布西,妻子(名不详) .同期人物:约雅斤、耶利米、约雅敬、尼布甲尼撒 钥节: 他又对我说:“人子啊,我对你所说的一切话,要心里领会,耳中听闻。你往你本国被掳的子民那里去,他们或听或不听,你要对他们讲说,告诉他们:‘这是主耶和华说的。’”(结3:10-11) 以西结的事迹记载在以西结书及列王纪下24章10至17节中。 附表 以西结 是公元前593-571年间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太人的先知。
以西结顺服的行为
──《灵修版圣经注释》 【坏牧人与好牧人】
──《灵修版圣经注释》 【新约与旧约】
──《灵修版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