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结书第二十四章拾穗 【结二十四1】「第九年十月初十日,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以西结的比喻就在耶路撒冷被围困那天开始(主前588年一月十五日;比较王下二五1),在巴比伦扮演出来,并说明耶路撒冷的毁灭。──《雷氏研读本》 先知指明他预言的日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日期,因以色列的审判终于临到。 「第九年」:是根据西底家的王朝计算,当年的十月初十日是巴比伦军队开始围困耶京的日子(参王下25:1; 耶52:4),相当于主前五八七年一月。──《串珠圣经注释》 第九年十月初十日: 这是约雅斤王被掳到巴比伦(B.C.597)的第九年10月10日,也是巴比伦军队围攻耶路撒冷城的那一天(公历,B.C.588年1月15日)。正是在这一天,神向居住在迦巴鲁河边的以西结晓喻了关于审判的最后启示。 ──《圣经精读本》 第九年。就是约雅斤被掳第九年(见结1:2注释),即公元前589或588年。该日期与王下25:1;耶39:1,2;52:4,5的日子相同,后来显然成为犹太人禁食的日子(亚8:19)。 十月。不论按春季年历还是按秋季年历,都是公元前588年1月。──《SDA圣经注释》 【结二十四1 年代小注】从西底家即位当年(主前596年)起算,尼布甲尼撒的军队就是在主前五八七年一月五日(西底家九年十月〔提别月〕十日;另一个计算法认为这是五八八年一月十五日)开始围攻耶路撒冷。──《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结二十四1~2】第九年十月初十日,计算起来应是主前五八八年一月十五日,所谓第九年,是约雅敬作王的年数。巴比伦的军队更加迫近(可参考王下廿五1;耶五十二4及廿九1)。以后被掳时期,以色列每逢十月都要禁食,就是纪念耶路撒冷城被围的困难(参考亚八19)。──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这是巴比伦王最后一次上来围攻耶路撒冷城(时在主前588年),神命身在巴比伦的以西结先知,用比喻和表演方式来向民众宣告这件事,比较《王下》二十五1。──《启导本注释》 【结二十四1~14】釜中肉的讽喻:先前民间的首领夸口耶京居民犹如釜中之肉那样安全(参11:3), 但如今釜却将被置于火上烧煮。先知可能以当时流行的歌谣来讲述他的信息:肥美的肉骨给放在釜中熬煮,但釜是长锈的,锈渗入汤中使熟肉污秽,因此要把汤倒掉。再煮时肉骨因火烈而糜烂,釜也溶化。耶京给比喻为长锈的锅,肉骨是指其中的居民,锅下的烈火是敌军。锈锅玷污的肉骨描绘城中的腐败;敌军要杀绝居民,也要消灭全城。──《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以烧热之锅的比喻预言了耶路撒冷的灭亡。11章曾记载了相同的比喻。但在内容上两者却完全相反。11章藉以表明耶路撒冷犹如铜墙铁壁,必能防御巴比伦的攻打。而在本文,此比喻象征审判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圣经精读本》 【结二十四1~27】耶路撒冷被围困:耶和华吩咐先知要以寓言来宣布审判。──《串珠圣经注释》 本章是整卷以西结书的转折点,本书的前半部预言了审判即将临到犹大,而在本文此预言成为现实,犹大的末日已到。在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用烧热的锅比喻了犹大的灭亡(1-14节),后半部分则借着以西结妻子的死暗示了犹大的下场(15-27节)。从中我们可得到两个教训:①必须根除罪恶,哪怕是借着极其严重的刑罚:犹大是神所拣选的国家,神所应许的弥赛亚将会出现在犹大(弥5:2;太2:5,6)。但是,神还是摧毁了他们,这告诉我们: 神必报应罪恶,哪怕他是选民。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圣徒。当我们的行为不合乎得救之人的体统时,就像如所罗门的圣殿被灭一样,审判必临到我们(太5:13);②真先知:面对良妻之死,以西结默默忍受悲伤(18节)。领受神话语的人,应当做好牺牲一切的准备(林后6:4-10)。 ──《圣经精读本》 【结二十四2】「“人子啊,今日正是巴比伦王就近耶路撒冷的日子,你要将这日记下。」 「你要将这日记下」:好证实你预言的可靠性。──《串珠圣经注释》 要将这日记下: 神之所以如此命令,是为了:①表明耶路撒冷的灭亡,成就了神很久以前就已预言的话语,而非因巴比伦的军事力量 ;②当人们更寻求确切地知道神旨意时,可以以此作为证据(2:5)。 ──《圣经精读本》 【结二十四3】「要向这悖逆之家设比喻,说主耶和华如此说:将锅放在火上,放好了,就倒水在其中,」 「锅」这是一个铁锅或铜锅,也许因金属的性质才会有长箒的现象。这锅必须放在火上,在锅内放了肉,就倒了水,可炖得烂(参考撒上二13起)。──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将锅放在火上: 比喻耶路撒冷城将要开始受到巴比伦的攻击。他们曾经确信坚固的耶路撒冷城墙必能保护他们(11:3)。然而,城已变成火炉,城中的居民也在其中成为煮熟的肉。 ──《圣经精读本》 比喻(mashal)。见本注释卷三第945页。这里没有告诉我们以西结只是说比喻还是真的这么做了。 将锅放在火上。类似于结11:3-7的表号,但用途不一样。──《SDA圣经注释》 【结二十四3 锅子】这类锅子通常是陶瓷制造的宽口坛,但这个却是铜制的(11节)。若供圣殿使用,则用银子或金子制造。这种锅子有好几个不同的大小,可以搁在灶台上,或如列王纪下四38的描述,在石砌的三脚架上火烧。煮食用的锅子在先知默示中出现,可参看:耶利米书一13的「烧开的锅」。──《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结二十四3~14】生动地刻画了他们毫无忌惮地犯罪场面。 ──《圣经精读本》 【结二十四4】「将肉块,就是一切肥美的肉块,腿和肩都聚在其中,拿美好的骨头把锅装满。」 肉类最好的部分,应是腿和肩,可谓是上肉。「装满」是在七十士译本所缺如的。美好的骨头在原意上是应加上「每块」,可见在未煮之前,先有十分精密的选择。──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肉块。指犹太人自己。肥美的肉块可能指上层阶级。所提到的其他肉块不一定是指某一特定阶层,而只是强调所有的人,包括贵族在内,都要毁灭。 装满(dur)。“堆成圈”。 骨头。稍微改动一下就成了“木柴”(参第10节),但骨头在提取脂肪以前是可以作燃料的。──《SDA圣经注释》 【结二十四4~5】肥美的肉块……美好的骨头: 耶路撒冷居民城中的权贵,即富足之人、贵胄和君王(代下36:18)。无论是哪一时代,上层阶级总是仇敌的第一攻击对象和目标。 柴: 指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时使用的武器。 好把骨头煮在其中: 意指犹大的领袖因着巴比伦的攻击或是悲惨地死去,或是被掳到巴比伦地。 ──《圣经精读本》 【结二十四5】「取羊群中最好的,将柴堆在锅下,使锅开滚,好把骨头煮在其中。”」 柴堆在锅下,一生火,就可弄热锅中的水,将骨放在其中,必可煮熟。这里将每一步骤说得清楚,却没有提到生火,大概提到柴,必会点燃起来。将柴堆在下面,也在原文中没有柴字,却可明白「堆」,必指堆聚起来。──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结二十四6】「主耶和华如此说:“祸哉!这流人血的城,就是长锈的锅。其中的锈未曾除掉,须要将肉块从其中一一取出来,不必为它拈阄。」 这些原来都是特选的上肉,现在必须全部取出来,没有选择的余地。「为他拈阄」原意为选择或挑拣。──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锈”。或污秽。──《雷氏研读本》 「不必为它拈阄」:不须拣选好坏,统统取出。这是比喻耶京的居民被逐散四方。──《串珠圣经注释》 祸哉!……长锈的锅: 神以生锈的锅比喻了耶路撒冷城,因着犹大百姓的罪行,她已被玷污变得丑陋。他们之所以受到神的审判,并非只是因为他们像生锈的锅那样犯了罪,乃是因为在神指出其罪恶之后(赛1:10-31;耶2:9-19等)仍未悔改,归向神。从其中一一取出来: 意指巴比伦攻陷城池时,所有以色列百姓均将或亡或被掳。即使是那些王公贵胄亦不能免遭此患难(5:12;撒下8:2;珥3:3)。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成为特权阶级,且免受诸多患难。然而,当历史终结的时候,神的审判将会临到每一个人,无论他是贵胄还是贫民(启6:10;20:12)。 ──《圣经精读本》 锈。城市被比作锅,生锈腐蚀了。 一一取出。指耶路撒冷的居民会被杀或被俘。──《SDA圣经注释》 【结二十四6 锅和阄】以西结形容为污染或有病的大概是锅中所盛装之物(肥美的肉块,4节),不是锅子本身。拈阄是用来决定哪一块肉当保留作特殊用途(大概是给圣殿的礼物)。但在这个模拟之中,这些虽是上等的肉块,却因为已经败坏,没有资格作为圣用。──《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结二十四7】「城中所流的血倒在净光的盘石上,不倒在地上,用土掩盖。」 城中不洁净,是因为有流血的事实。照利未记的观念,人的生命在血中,血是能力的所在。所有的活物生命都在血中。血是无法遮盖的,土也无法使其湮没,因为血会在地里发出冤声,甚至在人世第一件凶杀的案件,血有声音从地里哀告(创四10)。──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所流血的血倒在净光的盘石上: 意指要将犹大的杀人罪公诸于众。在万民面前暴露他们的诸般罪孽。过去,他们使许多义人流下了无辜的血(代下24:20-22;耶26:20-23)。换言之,不义和不公正充斥在整个社会,他们甚至轻看了别人的性命。约阿施就是其中的一例。他曾蒙了祭司耶何耶大的大恩,却无辜地杀害了耶何耶大的儿子,最终倒在了大臣的刀下(代下24:20-25)。因此,领袖当把人视为拥有神形象的存在(创1:27),在施行统治的时候,须充分地维护人的尊严。 ──《圣经精读本》 【结二十四7 倒血】血是生命的精华,所以以色列人不得食用。请参看:申命记十二16;利未记十七11、12的注释。然而本段的论点却不是血的食用,而是血的暴露。动物的血倒出之后必须用土掩盖(利十七13)。暴露于外的血会从地中呼求报复(创三十七26)。──《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结二十四7~8】耶路撒冷的罪被公开;她的审判也将要如此。──《雷氏研读本》 血是生命的根源,以色列人被禁止吃血,宰牲的血要倒在地上,用土掩盖(参利17:13; 申12:16)。把血倒在光净的盘石上,使它不得掩盖,是代表罪恶未获伸冤,神必追究(参创4:10;伯16-18; 赛26:21)。由于耶京的罪恶昭彰,虽然居民四散,神仍要追讨他们的罪。──《串珠圣经注释》 耶路撒冷城的罪是公然干犯神;因此它受的审判也是公开的。──《启导本注释》 【结二十四8】「这城中所流的血倒在净光的盘石上,不得掩盖,乃是出于我,为要发忿怒施行报应。」 血暴露出来,众目昭彰,为要施行报应,这是自然的定律,一种因果的原则。这是道德律,报血仇,在以色列人看是巩固社会的力量。──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这城中所流的血。指耶路撒冷毁灭时所流的血。她的惩罚和她的罪恶一样,都将暴露在世人眼前。──《SDA圣经注释》 【结二十四9】「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祸哉!这流人血的城,我也必大堆火柴,」 大堆火柴: 意指要加增围攻耶路撒冷的巴比伦军队,从而彻底歼灭耶路撒冷城中的犹大百姓(耶37:5;39:1-3)。 ──《圣经精读本》 【结二十四9-10】耶和华大堆火柴,存心把火㶭旺,祂是厨师,为煮肉而生凓大火,也是祂忿怒的火㶭得更旺了。 「把汤熬浓」只是意译,因为希伯来文原意为「膏油」,将汤熬得好似油膏,是否是熬得太浓,不成汤水。七十士译本与拉丁文译本作「熬汤越来越少」,就成为十分浓稠的汤了。倒出浓汤,锅底一干,骨头就会烤焦,是另一种翻译。──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结二十四10】「添上木柴,使火着旺,将肉煮烂,把汤熬浓,使骨头烤焦。」 煮烂(tamam)。直译是“完成”、“结束”。译成“煮烂”是一种解释而已。 熬浓(raqach)。该动词指膏油各种成分的混合(出30:33,35)。含义不明。七十士译本为“肉汤可能减少”。──《SDA圣经注释》 【结二十四10 把汤熬浓】主前十八世纪巴比伦的菜谱显示,荤食和炖品的佐料除盐之外,还包括了洋葱、韭葱、薄荷、蒜头。在这些古代的烹饪中,厨师还会加上大茴香、芫荽子、小茴香、莳萝等香料,使之滋味独特。鉴于这道菜的象喻性质,煮烂了的肉甚至可能是指用香料处理,预备埋葬的尸体。──《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结二十四10 使骨头烤焦】肉煮烂到很容易从骨头上脱落之后,骨头便可折断,使骨髓可与其他配料调和,增添肉汤的滋味。汤倒出之后,所余的只是无用的碎骨。为了易于处理,他们将骨头烧到自行散开的地步,然后抛弃在垃圾堆上(参较:结二十二15)。这象喻所描述的,是彻底的净化或毁灭。──《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结二十四10~11】比喻犹大百姓将因神的审判发出惨悲的声音。他们罪孽越是深重,审判也就会越发严厉。 把锅倒空: 城中的居民或被掳或是四散,耶路撒冷已空无一人。 ──《圣经精读本》 【结二十四11】「把锅倒空坐在炭火上,使锅烧热,使铜烧红,熔化其中的污秽,除净其上的锈。」 锅肉既然是污秽的,锅的本身也有很多的箒烂,所以只有用火来除净。在步骤上先将里面的食物倒出来,然后将空锅放在炭火上。「倒空」在七十士译本是省略的。 现在专为洁净这锅,将铜(或铁)烧红,才可清除一切的污秽。耶路撒冷城的居民都好似肉一般全部倒出来,只让这城好似锅一般,大事除净一番。神的审判是 〔暂编注解〕指城市的居民没有了。火一直烧到把锈烧尽。城市本身也将毁灭。 第11-14节指出以前的改革没有达到效果,并宣布迫近的惩罚是确定而彻底的。 十分彻底的,将罪恶完全清除。──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结二十四12】「这锅劳碌疲乏,所长的大锈仍未除掉,这锈就是用火也不能除掉。」 这里所指不是这锅劳碌疲乏,而是我做这清除洁净的事是白费精神的,虽然劳碌疲乏,也无法除掉这箒,用火也烧不掉。──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这锅劳碌疲乏」:原意不详,意思大致是:人要除掉锅中的腐锈,弄到劳碌疲乏,也没法把它除掉。──《串珠圣经注释》 【结二十四13】「在你污秽中有淫行,我洁净你,你却不洁净。你的污秽再不能洁净,直等我向你发的忿怒止息。」 这污秽是指犹大所犯的邪淫。有解为这箒的性质:「这所长的箒其实就是你淫乱的污秽。」神存心要洁净犹大,但犹大却仍留恋在罪恶中,不肯悔改,不愿得凓洁净。所以她的污秽就无法洁净,一直到神的怒气到了尽头。神只有将忿怒尽量发出,做尽了毁灭的事,发尽了才止息。可见这是多么可怕的忿怒,何等公义的审判。──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结二十四14】「我耶和华说过的必定成就,必照话而行,必不返回,必不顾惜,也不后悔。人必照你的举动行为审判你。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耶和华的话语是随着有行动的。神的话不会失效,不会失去别人的注意力,这就是「不返回」的意思。现在神不再保留,也不再怜悯,「后悔」是指心中的忧伤,祂也不再难过,因为以色列人实在不值得神那样的顾惜。除了审判之外,神不能作甚么。──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人必照你的举动行为审判你」:耶和华必以巴比伦敌军的威势来惩罚耶京越轨的行为。──《串珠圣经注释》 【结二十四15】「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 这里开始了一个新的段落,与第1-14节的比喻没有直接的联系。 【结二十四15~24】先知之妻暴毙:先知在丧妻的事件上显示他与百姓一同承受神的审判,他眼目所喜本文通过以西结之妻的死,象征耶路撒冷的灭亡。 ──《圣经精读本》 【结二十四15~27】先知之妻暴毙:先知在丧妻的事件上显示他与百姓一同承受神的审判,他眼目所喜爱的妻子被夺去,预示以色列所夸耀的圣殿也将毁于旦夕;先知被禁止哭吊,预示那将要来的灾祸大至无以复加,百姓欲哭无泪。──《串珠圣经注释》 【结二十四16】「“人子啊,我要将你眼目所喜爱的忽然取去,你却不可悲哀哭泣,也不可流泪。」 「我要将你眼目所喜爱的忽然取去」此处虽未提他的妻,但十八节「我的妻」,所以这是可理解的。有人以为这里不是说他的妻,而是指耶路撒冷,因为这城必将陷落,人们却不必悲哀。──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你眼目所喜爱的”。指以西结的妻子,她将要“忽然”死去;或作因瘟疫而死去(比较民一四37)。──《雷氏研读本》 「眼目所喜爱的」:妻子的别称。 「将 ......
忽然取去」,原文作「降灾(或瘟疫)将 ...... 取去」,这并非一定指先知的妻事前没有任何病状便忽然逝世。──《串珠圣经注释》 “眼目所爱的”指以西结的妻子。她突然死去。──《启导本注释》 所喜爱的: 希伯来语意指人所喜爱的,有时也指眼目的情欲(王上20:6)。“取去”意指突如其来的死亡。因此,神所要从以西结手中夺去的是他的爱妻(18节),在终极意义上则是象征21节所记载的耶路撒冷的灭亡。 ──《圣经精读本》 【结二十四17】「只可叹息,不可出声,不可办理丧事。头上仍勒裹头巾,脚上仍穿鞋,不可蒙着嘴唇,也不可吃吊丧的食物。”」 他为丧妻之痛只可低声叹息,不可大声哭号,出声是指号咷大哭。举哀的动作是解去头巾,披头散发,将地上的麈土撒在头上。脱去脚上的鞋,赤脚行路。将脸蒙起来,遮住上唇。古时有迷信,认为遮住脸面,使死去以鬼魂回来时不能办认,以后就成了举哀的打扮。 吃吊丧的食物,是邻居亲友将食物送来丧家,以表关怀照顾的心意。有人以为这习俗原来是有迷信的背景,在迦南地有祭祀神明的举动。这一切被神都禁止了,以西结只能在静默中悲哀,深切地忧伤凓。但他必须强抑着痛苦,向百姓宣告──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神不让以西结按常规办理丧事和哀悼。──《雷氏研读本》 先知不许举办传统的丧礼仪式。 「叹息」:在死者前的悲声哀恸。 「不可出声」:可能是指先知只可低声哭泣。 「勒裹头巾」:哀悼者必须取下头巾,将灰放在头上,以表哀恸。 「仍穿鞋」:脱掉鞋子是极其悲哀的象征(参撒下15:30)。 「蒙着嘴唇」:哀悼者通常以巾遮着下脸。 「吃吊丧的食物」:传统的风俗是在埋葬死者后,哀悼者的第一顿食物是由人为他预备(参耶16:7),这里神禁止先知吃这餐。──《串珠圣经注释》 吊丧仪式包括:除下头巾、赤脚而行、用布蒙脸。以西结不可依俗办理丧事,不准他举哀,说明将要临到耶城的灾祸太大,相形之下,丧妻乃等闲事。──《启导本注释》 根据犹大的传统葬礼习惯,丧主当解开裹头巾(turban),蒙灰、赤脚、剃须以示悲伤,食用邻舍送来的食物(赛61:3;20:2;弥3:7)。但是神却禁止以西结这样哀悼亡妻,百姓为弄清其意而来寻问以西结(19节)。对人而言,抑制感情是极困难的,但一个担当神所赋予的事工的人,为了成就神的旨意,需要彻底放弃自我。 ──《圣经精读本》 不可出声。要避免用举哀的标志(见书7:6;撒上4:12;撒下15:30,32;赛20:2;弥3:7)。 吊丧的食物。可能指葬礼的用餐(见申26:14;耶16:7;何9:4)。──《SDA圣经注释》 【结二十四17 不可办理丧事】其他有关哀悼的例证,可参看:利未记十九28;申命记十四1~2的注释。神给以西结的命令和给耶利米(耶十六5~7)的一样,都是禁止他照常示哀。实际上,他必须戴上庆典用的裹头巾,穿着鞋子,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结二十四18】「于是我将这事早晨告诉百姓,晚上我的妻就死了。次日早晨我便遵命而行。」 这必是晚上的事,耶和华指示他,那么他在早晨就去宣布,从晚上到早晨(创1章)。再从晚上说起。第一天晚上蒙指示,第二天晚上看见实况,他的爱妻果然死了,第三天早上再应对百姓的问话。──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以西结面对爱妻之死的态度,使我们得到以下教训。他克制自己的悲伤以顺服神的命令,借着自己的行为好使百姓认识到当如何面对亡国之恨,为了达到神的目的他甘愿忍受个人的悲伤。若有人蒙拣选作了神国度的工人,就当努力成就神的旨意,哪怕是牺牲自己(太6:10,33)。 ──《圣经精读本》 【结二十四19】「百姓问我说:“你这样行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你不告诉我们吗?”」 百姓怀疑先知反常的举动有弦外之音,而且与他们有关。──《串珠圣经注释》 【结二十四20】「我回答他们:“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 【结二十四21】「‘你告诉以色列家,主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我的圣所,就是你们势力所夸耀,眼里所喜爱,心中所爱惜的被亵渎,并且你们所遗留的儿女,必倒在刀下。」 神的圣所,是以色列人信仰的中心,他们时常以此夸耀,认为这是他们势力的所在,神必因圣所保护他们,使他们有安全。他们也看为喜爱的所在,心中尤其是唯一所依靠所仗赖的,但他们只依靠这圣所,却不依靠圣所的神,所以当圣所被亵渎的时候,他们的盼望就顿时消失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我必使我的圣所……被亵渎”。圣殿将要被异教徒毁坏。正如以西结失去他的妻子(他“眼目所喜爱的”,16节),被掳的人也要失去耶路撒冷(他们“眼里所喜爱的”)。──《雷氏研读本》 圣殿会被巴比伦人所毁。以西结丧妻说明这件事一定会发生。──《启导本注释》 以色列百姓认为圣所是神的荣耀居所,神断不会把圣所交给外邦人。因此,他们误以为圣所耶路撒冷和城中的居民将永远受保护(耶7:4)。但是神使巴比伦军队的铁蹄蹂躏了耶路撒冷和圣殿,暗示在信仰生活中,若没有真正遵行神的话语,教会、仪式、事奉和祷告均将失去意义。神曾经晓喻所罗门说倘若他不谨守神的律例,神甚至会毁坏为己名所分别为圣的圣殿(代下7:20-22)。因此,圣徒有必要反思自己的信仰中心是否以别的存在代替了神。 ──《圣经精读本》 我必使我的圣所……被亵渎。百姓所仰慕的圣所,遭到玷污和毁灭。外邦人亵渎的脚将踏进连祭司也不能进去的至圣所。 心中所爱惜的。有些希伯来语抄本是“你的心所渴望的”。──《SDA圣经注释》 【结二十四22】「那时,你们必行我仆人所行的,不蒙着嘴唇,也不吃吊丧的食物。」 【结二十四22~23】先知的经验必应用在以色列人身上,他们也不可举哀,一切举哀的动作都没有必要,这是民族普遍的悲哀,大家只是相对叹息,渐渐消灭,因为他们也不能长久,相继沦亡。──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百姓将要为耶路撒冷的毁灭深深地,但却静静地哀悼(正如神吩咐以西结为妻子之死所作的一样)。──《雷氏研读本》 以西结丧妻不得哀哭;耶路撒冷沦陷,犹太人只有暗自悲哀,默然接受。──《启导本注释》 【结二十四23】「你们仍要头上勒裹头巾,脚上穿鞋,不可悲哀哭泣。你们必因自己的罪孽相对叹息,渐渐消灭。」 渐渐消灭(maqaq)。直译是“腐烂”。──《SDA圣经注释》 【结二十四24】「以西结必这样为你们作预兆,凡他所行的,你们也必照样行。那事来到,你们就知道我是主耶和华。’」 以西结这名字,除在一章一节之外,只有这里再提及。他要为以色列人作预兆,参照十二章六节,也有同样的用词。从先知神秘的行为,以色列人应该明白耶和华信息的见证,就成为一种预兆。神也因此将自己启示出来。先知痛苦的经验是体会神的痛苦,也成为以色列必须经受的:凡他所行的,你们也必照样行。 那事来到,民族的败亡,人民遭受失国的痛苦,他们才真正认识神、神的公义。──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以西结丧妻的事件,预表了神对以色列的烈怒,因此以西结并没有举哀。借着此番行动,他明确地向以色列百姓传达了其含意。 ──《圣经精读本》 【结二十四25】「“人子啊,我除掉他们所倚靠、所欢喜的荣耀,并眼中所喜爱、心里所重看的儿女。」 他们所倚靠的圣所,原是他们的保障,倚靠就是力量与保障(三十15),是以赛亚书及诗篇中常有的用字。又可参阅但以理书十一章。 「欢喜」一词是本书中唯一出现的,这样快乐的情怀必将失去。他们的儿女会被除掉,正如廿一节所提的「必倒在刀下。」──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结二十四25~27】消息从耶路撒冷传来之后,以西结便可以开口说话。──《雷氏研读本》 先知不再哑口:先知自蒙召后言论便一直受神牵制(参3:26),直至耶京陷落消息传来后才再受感动说话(参33:21-22)。──《串珠圣经注释》 【结二十四26】「那日逃脱的人岂不来到你这里,使你耳闻这事吗?」 那日,就是耶路撒冷城陷落的那日。有人在焚城中逃脱,来到先知那里报这噩耗。对先知来说,这是预期的,他早己知道,也不时在预测在等候必有的一日,现在终于来到。所以对他来说,决不是一种耳闻,只是在听见的时候,证实他心中的想法。 那日,可能是在以西结他们被掳之后十二年十月初五日。耶路撒冷那边有人逃出来,到先知那里,告诉他说:城已攻破。──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那日: 指B.C.586,约雅斤被掳后的第11年,即巴比伦包围耶路撒冷的2年之后。 ──《圣经精读本》 【结二十四27】「你必向逃脱的人开口说话,不再哑口。你必这样为他们作预兆,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先知原来受命不举哀,只能低声叹息,不可大声号咷大哭,也不能大声宣告。现在他不再受约束,不再哑口,可以开口,为真理的信息作见证。 你必这样为他们作预兆,正如廿四节所说的,先知本身的经历就是信息,他的见证是真实的,也有力地进入人心。──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你必……不再哑口: 迄今为止,以西结借着象征和比喻见证了神对耶路撒冷的审判。这是一种警告的预言,告知耶路撒冷的居民只有悔改认罪,才能免遭神的审判。但是他们并没有悔改,神也就开始施行审判,之后以西结所发的预言有所改变。预言的内容和口吻均发生了变化:①论到了神恢复以色列的救赎计划;②提到神必审判那些逼迫以色列、嘲笑耶路撒冷的外邦人。 ──《圣经精读本》 【思想问题(第24-27章)】 1 只有神才能够洁净罪人,但这是否表示人完全是被动的呢?参24:13。我们在自己蒙神洁净的过程上应扮演什么的角色? 2 神禁止先知为爱妻举丧、哭泣(24:12-24),这是否有不近人情之嫌?参路12:48。 3 在25章中,有一句话重复了很多次,是那一句?(见7, 11, 17)。这句话与神审判这些国家的理由有什么关系?对一班被掳在巴比伦的以色列人,这句话又有什么意义?参24:24。 4 当我们见其他基督徒软弱倒退,受到神管教时,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等待他们?是幸灾乐祸,还是惋惜哀叹,为他们祈祷? 5 昔日富庶繁荣的推罗城(27)竟逃不过灭亡的厄运。同样,历史上无数辉煌的古邦、帝国也已湮灭或衰落。今天,你向往的是世间的繁华,还是神永恒的国度?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