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以西结书第五章拾穗

 

【结五1「“人子啊,你要拿一把快刀,当作剃头刀,用这刀剃你的头发和你的胡须,用天平将须发平分。」

以赛亚书七章二十节,描述剃头刀剃去毛发,现在这里的人民也同样遭凌辱,成为战俘。耶利米书(四十一5,四十八37)以及以赛亚书(十五2)也有类似的描述。先知备剃头刀,如一般人腰怀的利刃(士三16),或可作割礼之用的小刀(书五\cs162起),有些是备作切石之刀(出二十25)。以西结备有这样的刀,甚易用来剃须。

以分割下来之须发,加以数算与称量,都可说是审判的动作,可参阅但以理书五章廿六节起。神的审判是十分准确的,不会偏差。这是先知所体会,且传出来的信息,传给以色列的。──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头发:并非只是指身体的一部分,而是象征众百姓。因为耶路撒冷的人口很多,犹大百姓骄傲地以为自己不会灭亡。但是悲哀与伤痛必会临到他们,就如以西结的头发被剃掉一样(15:2;22:12;47:5)。平分:意指:①百姓所要受到的审判将取决于各自的行为(98:9;11:4,5);②每个人的命运均不同。焚烧:荣耀之城将会被包围,饥馑、缺乏和疾病将会摧毁圣城(12)。用刀砍碎:指西底家王和臣仆逃往耶利哥平原的途中,被迦勒底士兵所掳去,并遭到杀害(王下25:1-7) 任风吹散……拔刀追赶:指大屠杀过后,许多人将会分别逃到其他国家(43:2-7)。但是神警告他们说即使逃到他国,他们也不会安全。因为神所降的灾祸必追赶他们到底(32:23),而且神必成就他欲除掉罪恶的旨意(10:15;1:13)。暂时的逃避并不能解决灾殃,只有彻底悔改认罪而归向神,才是终极的解决方法(18:2)。取几根包在衣襟里:在巴比伦入侵犹大时,许多百姓灭亡,但极少数的犹大人却会安全。审判自己的子民时,神并没有彻底歼灭他们,总是留下少数人来继承救赎史的脉络。这就是圣经中的“余剩者”思想<拉9:8,余剩者思想>。 取些……焚烧:意指有一些余剩者将被消灭,遭到排斥。这些人可能是指存活到基大利的统治时代,后来却图谋造反而逃到埃及的人(43:2-7)。根据历史学家约瑟夫的记录,占领耶路撒冷的第5,巴比伦王攻打了埃及,将生活在埃及的犹大人抓到了巴比伦。 ──《圣经精读本》

 

【结1 用刀剃头】军刀用来剃须剃发当然十分不便。然而军用的「刀」虽是本节所用之希伯来语字眼最常见的翻译,这字也可以是指其他锋利的器具,如:斧头、匕首、錾凿等(参二十六9;书五2)。乌加列文献一处地方,提到用这字所形容的工具切割烤肉。译作「刀」(和合本)等意义比较广泛的字眼,大概是较为理想的作法。选用这字的原因,可能正是有必要同时描述巴比伦人用刀使耶路撒冷蒙羞被征服。──《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结五1~4以西结剃下来的头发代表百姓当中的四类人。一类要在城中被毁灭;一类在战争中被杀;一类被掳到外邦去;而一群忠心的余民(“几根”,3节),只会面对将来的试炼。──《雷氏研读本》

         剃发平分:提示了先知剃发的步骤。先知以刀剃头,代表耶和华已举刀对付耶京,而耶京将如发落一样失去她的尊荣与喜乐。──《串珠圣经注释》

         以西结的“头发”表明四种犹大人的命运。一种在城陷时死亡,一种在战场上牺牲,一种被掳到巴比伦去,一种(“几根”〔五3〕成为日后回归故土的“余民”。──《启导本注释》

         本文是以西结的第四个行为预言,象征犹大民族将因神的审判而完全灭亡。此处的“火”、“刀”、“风”,表明神的审判极其严峻(2)。把须发分为三分,表明刑罚的公平性和必然性(7:4;55:11;21:14) ──《圣经精读本》

 

【结五2「围困城的日子满了,你要将三分之一在城中用火焚烧,将三分之一在城的四围用刀砍碎,将三分之一任风吹散,我也要拔刀追赶。」

当神施行刑罚的时候,常有三方面的灾祸:火、刀剑及分散。此处也指耶路撒冷居民要遭灾,在围城中等候战火的焚烧,刀剑的杀戳,以及烈火的吹散。

这里提到三分之一,未必都是平均的,只是说明有三方面的灾祸,是神的审判与刑罚,是耶路撒冷的居民必须承受的。火的焚烧,除实际的火灾之外,也可指饥荒与瘟疫。在防守城巿的战争中,多人倒于刀下。风的吹散,指被掳到外邦。──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火」:根据下文12节的解释,是指瘟疫和饥荒(参12注)。──《串珠圣经注释》

 

【结2 以发为祭】剪发和剃发最常是与哀悼仪式有关(见:赛十五2的注释)。但拿细耳之愿期满时,律法规定许愿期间奉献的头发必须剃下来焚烧为祭(民六18)。按照初民的想法,头发(以及血)是人生命精华的主要表征之一。故此,感应法术经常以它为原料。例如被称为先知的人向马里君王传达信息时,习惯附上一束头发。使他们可以用头发占卜,断定这先知的信息可否可信。──《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结五3「你要从其中取几根包在衣襟里,」

         余民逃过浩劫,表示神在审判中仍施恩典(参赛1:9; 6:8-10)。──《串珠圣经注释》

 

【结五3-4从分散的人群中,应有少数遗留下来,他们是劫后余生的人,是余数或余民,蒙保守,包在衣襟里,他们是被隐藏起来的。这些蒙受保护的余民,是被掳至巴比伦的。他们就这样得了神的保守,但是并非全部都这样得蒙保护,日后在归回时,已不复存在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结五4「再从这几根中取些扔在火中焚烧,从里面必有火出来烧入以色列全家。”」

         即使在余民中,仍有一部分(也许是败坏之人)要被消灭。──《串珠圣经注释》

 

【结五5「主耶和华如此说:“这就是耶路撒冷。我曾将她安置在列邦之中,列国都在她的四围。」

「这就是耶路撒冷」神的审判与救赎,决定耶路撒冷的兴衰。神将她安置在列邦之中,耶路撒冷是在中心,是世界之中心。

列国在她的四围,不仅说明以色列在中心,也描绘她位置的重要,她应向列邦宣道,因为她有这样的责任,成为宣道的国家,向邻邦宣扬主道,向南埃及与埃提阿伯(即埃塞俄比亚),向北赫人之地叙利亚及亚述,向西非利亚与腓尼基,向东南以东亚扪及摩押。──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列邦之中」:应「列邦的中心」,指以色列被神安置在崇尚异教鄙俗的列邦中,益显出以色列是神所特别拣选的民族;正因她地位特殊,所以她的恶行愈发有目共睹,无可推诿。(参摩三2)──《串珠圣经注释》

         「列邦之中」:应「列邦的中心」,指以色列被神安置在崇尚异教鄙俗的列邦中,益显出以色列是神所特别拣选的民族;正因她地位特殊,所以她的恶行愈发有目共睹,无可推诿。(参摩3:2)──《串珠圣经注释》

 

【结五5~17宣告耶京的覆灭:这段宣告粗略地解释象征性动作的真正内涵;整段明显地根据利26:14-39的咒语,指出耶和华违约之民的惩罚。──《串珠圣经注释》

         作为蒙神祝福的国家,也作为救赎史的中心国家,犹大理当遵守神的律例。但是,他们却忘了自己的使命,反而犯了比外邦人更加邪恶的罪。这就惹动了神的震怒,如今已无法挽回。神的百姓理应去爱神,传讲神的律例,当他们堕落的时候神所降的惩戒和审判远远超过神对不信之人的审判。以西结在本文所要力言的也正是这一点。因此,今天的圣徒当竭尽全力地使自己的生活与作为神儿女的身份相称(1:27),且要努力传讲福音。若不如此,神必对我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7:23) ──《圣经精读本》

 

【结五6「她行恶,违背我的典章,过于列国;干犯我的律例,过于四围的列邦。因为她弃掉我的典章。至于我的律例,她并没有遵行。」

以色列人行恶,甚至过于列国,因为他们有律法可以遵循,当他们故意干犯,罪就更大了。神并未将律法赐给列邦(诗一四七20)。他们弃掉神的律法,几乎与利未记廿六章四十三节所提说的,他们必受咒诅,被掳至外邦。──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犹大违背了神的律例,沉溺于不敬虔的生活(8:17;14:3)。他们堕落并非因他们无知而不认识神的心意,乃是因他们虽然认识神的旨意,却心存骄傲而随从了自己的私欲(代下36:15-17;29:13)。神厌恶和降卑骄傲之人(撒下22:28;6:16),圣徒当铭记在神面前骄傲导致人走向灭亡(6:18;18:21) ──《圣经精读本》

 

【结五7「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因为你们纷争过于四围的列国,也不遵行我的律例,不谨守我的典章,并以遵从四围列国的恶规尚不满意。」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在本书有二十四次出现。「所以」好似说:根据先前的实况,必有现在的后果。

争」一词似嫌模糊,可能为诗篇四十六篇六节的「喧嚷」(hama 与此处 h#mon 相似),是否「分争」指以色列过分嚣张狂妄?在七十士译本作为「荣华」,拉丁通俗文作「卓越」,犹太解经家(Kimhi)译作「繁荣」,都是极为合理的解释。

以色列显然模仿外邦的恶规,必指他们崇尚偶像与异教的习俗。他们完全失去神选民的地位,完全忘却见证的责任。──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外邦事奉的神是假神,虚妄而没有崇拜的价值(45:20;10:5;17:29),而以色列虽然服侍真神耶和华,却做不敬虔的事,他们不但没有履行领受律法之人的义务,也没有改变列邦,反而比他们更堕落(16:49-51)。这不禁令我们想起耶稣“你们是世上的盐”(5:13)的教训。我们当铭记,失味的盐只会被人践踏,遭受污辱和蔑视。故此,我们应当作有咸味的盐,成为社会各个领域都不可或缺的存在(5:13-16;9:50) ──《圣经精读本》

 

【结五8「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与你反对,必在列国的眼前,在你中间,施行审判。」

「看哪,我与你反对」(类似的用语出现在十三820,廿一8,廿六3,廿八22,廿九310,三十22,卅四10,卅五3,卅六9,卅八3,卅九1)。在耶利米书也出现数次(如廿一13「与你为敌」,廿三30-32,五十31,五十一25等)。──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此常见于神宣告审判的时候,表明:①审判者是神(8,11,13);②神要坚定而明确地报应罪。巴比伦是神审判犹大的工具(27:5-8)。神借着外邦而审判选民,并非因他们公义(1:13),乃是为了恢复自己被玷污的名字和被损伤的荣耀(代下7:19-22;48:11;14:7) ──《圣经精读本》

 

【结五9「并且因你一切可憎的事,我要在你中间行我所未曾行的,以后我也不再照着行。」

「可憎的事」是申命记中专指拜偶像的事(七25起,十三15,十七4)。最清楚的说明在申命记卅二章十六节,敬拜别神就是行可憎恶的事。在以西结书五章十一节再经提说。

神要在以色列中,行祂所未曾行的,神的审判是空前的。以后也不再照着行,这也是绝后的。可见被掳的事是神对祂的选民最重的刑罚。──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结五9~10本文说明了神借着巴比伦的侵略所施行审判的程度:①父亲要吃儿子:昔日,当撒玛利亚被亚兰王所围攻的时候,亦发生过这种悲剧(王下6:28,29)。②余民将分散在各处:幸存的犹大百姓都像风前的糠秕一样,毫无指望地被分散在各处(26:33;4:25-27)。这表明,神是公义的神,即便是自己的选民,一旦犯了罪就断不会容忍(26:14-20;28:15,53,56,57,64,65) ──《圣经精读本》

 

【结五10「在你中间父亲要吃儿子,儿子要吃父亲。我必向你施行审判,我必将你所剩下的分散四方(“方”原文作“风”)。”」

在饥荒中竟然吃众人的肉,是利未记廿六章廿九节所列出的咒诅。这些都是破坏圣约者必有的刑罚。(可参阅申廿八53-57,及耶十九9)。在列王纪下六章廿九节有实例。

你剩下的分散四方,那是五章二节已经提及的。这些余民仍将再遭受分散,如风将他们吹散,被掳至外邦,在列国中间抛来抛去,漂泊中没有定居。这是在以色列民族中可见证的事,也是成为教会的鉴戒,因为历史的功课实在太严峻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这种人吃人的情况也在耶利米哀歌四章10节中提及。──《雷氏研读本》

         参利26:29。──《串珠圣经注释》

 

【结10 人吃人】食物短缺是有墙城市被长期围攻的可怕结果之一。情况有时严重到居民采取吃人手段的地步(见:王下六29的注释)。例如亚述年表记载了巴比伦城于主前六五○至六四八年被亚述巴尼帕围攻的情形,又描述濒临饥馑的人被逼以人为食的状况。美索不达米亚好几个条约,都有咒诅叛盟者吃自己家人或百姓的条款(如:亚述尼拉里五世与阿尔帕德王玛蒂伊鲁〔Mati'ilu〕所立的条约)。圣经中这一类的咒诅可见于利未记二十六29;申命记二十八5357──《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结五11「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因你用一切可憎的物、可厌的事玷污了我的圣所,故此,我定要使你人数减少,我眼必不顾惜你,也不可怜你。」

「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原意为「我活着」,只凭我的存活。这是起誓的形式,可比较卅四章八节。这里有耶和华宣告的话。「说」字原意为「低语」(N#um),在耶利米书与以西结书用得最多。在以西结书用了十四次,每次都有「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可见这是十分重要的言词。

「我眼必不顾惜」(可参阅申十三9)。神对以色列仍有极深厚的感情,祂实在舍不得让以色列受苦。祂对待他们,不是凭律法的公义,而是凭祂无限的爱。──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使你人数减少」:或作「离开你」。──《串珠圣经注释》

 

【结五11~12耶路撒冷的存留与灭亡取决于百姓与神是否恢复了正确的关系。但是他们淫乱、事奉可憎的偶像<王上14:23,偶像论>,亵渎了本当单单献给神的敬拜,玷污了圣所(23:39;11:31;2:7)。因此,疾病、饥荒和战争将会彻底摧毁耶路撒冷。圣徒当深深地认识到用心灵和诚实所献的礼拜是何等重要,从而竭尽全力地营造神所喜悦的生活(4:24) ──《圣经精读本》

 

【结五12「你的民三分之一必遭瘟疫而死,在你中间必因饥荒消灭;三分之一必在你四围倒在刀下;我必将三分之一分散四方(“方”原文作“风”),并要拔刀追赶他们。」

在第二节指三分之一用火焚烧,不是他们被火活活烧死,本节说明是象征瘟疫与饥荒,是受战火所害。这是利未记廿六章廿五节起所提出的咒诅。

另两种三分之一的人所遭的灾就十分明显了,因为那些不倒在刀下的,必被掳至外邦,如被风吹散的碎一般,分散在四方。这是一幅十分凄惨的败亡之图画。──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瘟疫」、「饥荒」:都是战争所致,前者来自遍地的死尸;后者是因为被敌围困。──《串珠圣经注释》

 

【结五13「我要这样成就怒中所定的,我向他们发的忿怒止息了,自己就得着安慰;我在他们身上成就怒中所定的,那时,他们就知道我耶和华所说的是出于热心。」

本节三次提起神的怒气,表明神的忿怒已到极点。神的怒气(qin~a)是祂的激情,从婚姻关系中而有的忌恨,如怀疑妻子不贞(民五14起),发现她不忠于丈夫(箴六34)。在十诫中,神是忌邪的神,如民数记廿五章十一节,非尼哈使神向以色列人所发的怒消了,因他在他们中间,以神的忌邪为心。本节最后说神是出于热心。这热心仍是忿恨或忿怒的涵义。另外两个字在本节表明忿怒(~aph,h]ema),也是同义。──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就得着安慰」:指神因着惩罚以色列,报复他们的不忠(参赛一24),心里的忿怒得到平息,便感到好像满足了一般。「热心」:或作「忌邪」(参出二十5),指圣洁的神不能容忍人任意行恶干犯。──《串珠圣经注释》

         「就得着安慰」:指神因着惩罚以色列,报复他们的不忠(参赛1:24),心里的忿怒得到平息,便感到好像满足了一般。

          「热心」:或作「忌邪」(参出20:5),指圣洁的神不能容忍人任意行恶干犯 。──《串珠圣经注释》

 

【结五14「并且我必使你在四围的列国中,在经过的众人眼前,成了荒凉和羞辱。」

过路的人看见耶路撒冷的荒凉必惊讶不已,也在耶利米书中描述(十八16,十九8;参阅王上九8)。以色列人公然受羞辱,是十分难堪的事。这圣城原是神安置在列邦中间(5节),有尊荣。现在却受极大的羞辱。──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参利26-31-33。──《串珠圣经注释》

         比起昔日的华丽(王上10:4-6),因审判而遭到破坏变成荒场的耶路撒冷过于凄凉,以致于受到外邦人的嘲弄和讥笑(代下28:9)。犹大本应遵守神的律法并向列邦传讲神的律法,却忘记了自己的使命而专门事奉可憎的偶像,这就是悲惨的灾难临到他们的根本原因。 ──《圣经精读本》

 

【结五15「这样,我必以怒气和忿怒,并烈怒的责备,向你施行审判。那时,你就在四围的列国中成为羞辱、讥刺、警戒、惊骇。这是我耶和华说的。」

在四围的列国中,以色列的尊荣变成羞辱。羞辱与讥刺成对,警戒与惊骇成对,四个用词,成为两对,是耶利米书中的形式。

「责备」一词有管教的涵义。这是烈怒的管教,这管教也是爱的动机。(参箴三12──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结五16「那时,我要将灭人、使人饥荒的恶箭,就是射去灭人的,射在你们身上,并要加增你们的饥荒,断绝你们所倚靠的粮食,」

饥荒在申命记(卅二23起),也称为神的箭。在利未记(廿六21)所降的灾。可见饥荒是律法所发的咒诅,临到以色列人。

神的箭除申命记卅二章外,尚在哈巴谷书三章十一节;诗篇十八篇十四节,卅八篇二节,一百四十四篇六节。这些未必都指饥荒,面对一切的灾祸。──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恶箭」:指伤人或带来毁灭的箭。──《串珠圣经注释》

 

【结五16~17神的审判,将使城邑缺乏食粮,战争又夺去年轻人的生命,因此出现很多孤儿和寡妇。现今的许多圣徒也常常因着拒绝牧人“你要回转”的声音而固执己见,最终被神所击打(1:5,6;9:13;5:3)。因此,我们每天都要以“不顺服是毁灭,顺服是胜利”的信仰面对生活(撒上15:22;15:31) ──《圣经精读本》

 

【结五17「又要使饥荒和恶兽到你那里,叫你丧子,瘟疫和流血的事也必盛行在你那里,我也要使刀剑临到你,这是我耶和华说的。”」

这里仍应引述申命记(卅二24起)及利未记(廿六2225)。饥荒与恶兽并提,是否都是指人在恐惧无助的状况之下?流血或因恶兽的加害,或因战争的凶杀。瘟疫杀人性命似乎也与刀剑一样迅速与残忍。丧子就完全丧失以色列民族后续的生命,这样就元气大伤,无法再振作起来。──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

 

【结17 饥荒和恶兽】这两种惩罚的惟一关联,只是两者都是神明可降的典型惩罚之一(本节后来提到的瘟疫和流血是另外两样)。早至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加墨斯史诗》,神祇伊亚已经责备恩里勒神,因为他不派狮子蹂躏人间,反而使用洪水这么戏剧性的办法。除了野兽以外,神明更使用疾病、旱灾、饥荒来削减人类的数目。狮、狼在遍地游行,是亚述时代凶兆所带来的常见威胁。同样,被野兽所残害也是违犯条约的咒诅之一(又见:申三十二24)。──《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思想问题(第5章)】

 1 试将以西结书5章与利未记26章(特别是14节以后)作一比较。从中你能否更多了解神的性情及 对子民的要求?

 2 试将5:5-8与摩3:1-2; 12:48及彼前4:17等经文作一比较。从这些经文中你是否可以找到一些相同的原则?这些原则对今日的基督徒有什么提示?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