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结书第四十一章注解 壹、内容纲要 【】 贰、逐节详解 【结四十一1】「他带我到殿那里量墙柱,这面厚六肘,那面厚六肘,宽窄与会幕相同。」 〔吕振中译〕「他带了我到殿堂,量了挨墙柱子:这边的厚六肘,那边的也厚六肘:这是挨墙柱子〔传统:是帐棚〕的厚度。」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2】「门口宽十肘。门两旁,这边五肘,那边五肘。他量殿长四十肘,宽二十肘。」 〔吕振中译〕「门道儿的进口处是宽十肘;进口处的侧面墙是这边五肘,那边五肘;他量了殿堂是长四十肘,宽二十肘。」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3】「他到内殿量墙柱,各厚二肘。门口宽六肘,门两旁各宽七肘。」 〔吕振中译〕「他进了内殿,量了进口的挨墙柱子,各厚二肘;进口是宽六肘;进口的侧面墙〔传统:进口的宽〕各宽七肘。」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4】「他量内殿,长二十肘,宽二十肘。他对我说:“这是至圣所。”」 〔吕振中译〕「他量了内殿是长二十肘,宽二十肘,在殿堂前面。他对我说:这就是至圣所。」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5】「他又量殿墙,厚六肘,围着殿有旁屋,各宽四肘。」 〔吕振中译〕「他又量了殿的墙,厚六肘;三面绕着殿的每一间厢房各宽四肘。」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6】「旁屋有三层,层迭而上,每层排列三十间。旁屋的梁木搁在殿墙坎上,免得插入殿墙。」 〔吕振中译〕「厢房是厢房迭上厢房的:有三层,每层排列三十〔传统有:三十三〕间。在房子的墙上、就是在三面绕着殿的厢房的墙上有坎子〔传统:它们进入〕,以作为支座,免得以殿的墙为支座。」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7】「这围殿的旁屋,越高越宽,因旁屋围殿悬迭而上,所以越上越宽,从下一层,由中一层,到上一层。」 〔吕振中译〕「厢楼房三面绕着殿越高越宽;因为有绕殿的台阶三面绕着殿越上越高;因此厢楼房宽度继续往上增加;故此人从下层经由中层以至上层〔本节残缺,意难确定〕。」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8】「我又见围着殿有高站台。旁屋的根基,高足一竿,就是六大肘。」 〔吕振中译〕「我又看见殿有高站台三面绕着;厢楼房的根基、高足一竿,就是六大肘。」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9】「旁屋的外墙厚五肘。旁屋之外还有余地。」 〔吕振中译〕「属于厢楼房的外墙、厚五肘;属殿的厢楼房剩下的旷地也宽五肘〔仿叙利亚译本加上的〕。」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10】「在旁屋与对面的房屋中间有空地,宽二十肘。」 〔吕振中译〕「那三面绕着殿的房屋之外有隔开地宽二十肘。」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11】「旁屋的门都向余地,一门向北,一门向南,周围的余地宽五肘。」 〔吕振中译〕「厢楼房的出入口是向着旷地的:一个出入口向着北路,一个出入口向南;那三面绕着的旷地、宽五肘。」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12】「在西面空地之后有房子,宽七十肘,长九十肘,墙四围厚五肘。」 〔吕振中译〕「面对着隔开地、在西路那面的建筑物、宽七十肘,长九十肘;那建筑物四围的墙厚五肘。」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13】「这样,他量殿长一百肘,又量空地和那房子并墙,共长一百肘。」 〔吕振中译〕「这样、他量了殿,长一百肘;又量了隔开地,量了那建筑物和它的墙,共长一百肘;」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14】「殿的前面和两旁的空地,宽一百肘。」 〔吕振中译〕「殿的前面和东面的隔开地、共宽一百肘。」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15】「他量空地后面的那房子,并两旁的楼廊,共长一百肘。」 〔吕振中译〕「他量了隔开地后面的建筑物:又量了建筑物这边和那边的游廊〔意难确定。或译:墙〕,连那建筑物共长一百肘。殿堂和内殿与其外“门廊”〔传统:内殿堂和院子的门廊〕」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16】「内殿,院廊,门坎,严紧的窗棂,并对着门坎的三层楼廊,从地到窗棂(窗棂都有蔽子),」 〔吕振中译〕「都有镶盖着〔传统:𣎴节头一个字作“复数的门坎”〕;在其三层每层门坎相对的地方、都有窗棂、是内宽外窄、有格子的〔意难确定〕:都是沙麻木的:从地上到窗棂,(窗棂是嵌盖着的),」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17】「直到门以上,就是到内殿和外殿内外四围墙壁,都按尺寸用木板遮蔽。」 〔吕振中译〕「直到进口以上,到内殿以至外面;又在内殿以及外面所有的墙壁四处都有刻像〔传统:尺寸〕。」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18】「墙上雕刻基路伯和棕树。每二基路伯中间有一棵棕树,每基路伯有二脸。」 〔吕振中译〕「雕制成了基路伯和棕树;一个基路伯与一个基路伯之间就有一棵棕树;每个基路伯都有两副脸面;」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19】「这边有人脸向着棕树,那边有狮子脸向着棕树,殿内周围都是如此。」 〔吕振中译〕「这边有人的脸面向着棕树,那边有少壮狮子的脸面向着棕树;殿里四处都是这样雕制的。」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20】「从地至门以上都有基路伯和棕树。殿墙就是这样。」 〔吕振中译〕「从地面直到进口以上都有基路伯和棕树雕制在〔传统:和〕〔此处有:殿堂的〕墙上。」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21】「殿的门柱是方的。至圣所的前面,形状和殿的形状一样。」 〔吕振中译〕「殿堂的进口四方〔传统:殿堂、门柱、四方〕的。圣所前面有状似」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22】「坛是木头作的,高三肘,长二肘。坛角和坛面并四旁,都是木头作的。他对我说:“这是耶和华面前的桌子。”」 〔吕振中译〕「木坛的形状,高三肘,长二肘,宽二肘〔仿七十子加上的〕;坛角、坛座〔“座”传统作:长〕与其四旁都是木头的。他对我说:『这就是永恒主面前的桌子。』」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23】「殿和至圣所的门各有两扇。」 〔吕振中译〕「殿堂和圣所各有双扇的门。」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24】「每扇分两扇,这两扇是折迭的。这边门分两扇,那边门也分两扇。」 〔吕振中译〕「那两个门各有双扇:双扇能移动折迭:这一个门有两扇,那一个门也有两扇。」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25】「殿的门扇上雕刻基路伯和棕树,与刻在墙上的一般。在外头廊前有木槛。」 〔吕振中译〕「在这些上头、在殿堂的门扇上、都雕制着基路伯和棕树,像墙上所雕制的一样;在门廊前面、就是在外头、有木头的飞檐〔末一词语意难确定〕。」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结四十一26】「廊这边那边都有严紧的窗棂和棕树,殿的旁屋和槛,就是这样。」 〔吕振中译〕「门廊的侧面墙这边和那边都有基路伯〔传统:内宽外窄的窗棂〕和棕树。〔此处有:“殿的厢楼房和飞檐”等语〕。」 〔原文字义〕「 〔文意注解〕「 〔话中之光〕(一) 叁、灵训要义 【】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以西结书注解》 参考书目:请参阅「以西结书提要」末尾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