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第五章拾穗 【哀五1】「耶和华啊,求你纪念我们所遭遇的事,观看我们所受的凌辱。」 为百姓代求,推动宝座上的手,求神察看所受的凌辱。──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本章为哀歌第五首,是一篇求神纪念百姓苦况的祷告诗,虽然和第一、二及四首一样共22节,但非字母诗体。──《启导本注释》 等于是2-18节的序论。如今,犹大民族失去了一切,包括富足、荣耀和名誉。然而,犹大却没有失去祷告。纵观以色列历史,每当他们的罪惹动神的震怒而使他们遭遇患难时,他们的哀求声如同暴发的火山一样,摇动了神的宝座(士3:15-25;4:1-3;10:6-16)。可以在苦难中向神祷告,这是圣徒莫大的特权。真诚的悔改祷告,可使神收回惩戒,使痛苦的叹息化为感恩的赞美。 ──《圣经精读本》 【哀五1~18】这段描述犹太人在俘虏者巴比伦人手下受苦,受凌辱和意志消沉。──《雷氏研读本》 【哀五1~18祈祷中复述苦况】 本段是锡安居民集体向神的祷告,求神记念他们的苦境。这里所形容的事例应该是指耶路撒冷陷落后的情景。从人民的忆述中,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痛悔的心。这里形容的苦难实在很大,若果我们是那时的锡安居民,不知会有何感受?幸好锡安居民亦知道降灾祸的神同样是怜恤的神,所以他们向神祈祷及申诉苦难,望祂施恩。第3节是指耶路撒冷再不是属于以色列人的了。「到了我们的颈项上」(5)意谓被征服,因古时的胜利者爱把脚踏在敌人的颈项上以表示征服对方(参赛五十一23)。第7节支持十诫中的第二条诫命,表示人的罪孽能够影响后代。「旷野的刀剑」(9)指沙漠中的阿拉伯强盗。「冠冕从我们的头上落下」(16)意谓以色列人失去尊严。──《新旧约辅读》 【哀五1~22】第五首哀歌:最后一首是团体的祷告诗,求神记念他们的苦况,并在悔罪的心意中,仰望神的恩惠,使他们得以再次复兴。本章虽有22节,但字母排列的形式却不存在。──《串珠圣经注释》 若说1-4章采用了挽歌(elegy)的形式,间接地求告了神的拯救,本章则是祈祷诗。诗人向神认罪,倾诉现在的痛苦,也督促众民悔改,之后重新代表百姓直接呼求神的救拔。本章由两个部分组成:①前半部向神吐露了眼前的痛苦(1-18);②后半部则确信和依靠神的永恒性和他慈爱的丰盛,求告神在不远的未来拯救他们(19-22)。本章的每一个诗节都由两个句子组成,彼此相对。
──《圣经精读本》 【哀五1~22求复新我们的日子】 第五首哀歌虽不是「离合诗体」,只是由二十二节组成,却仍能保持与其他哀歌相称。有人称这首哀歌为「集体哀歌」(如诗四十四,七十四,七十九等),因为它把第三章及第四章上半部个人(锡安以「我」代替)的强调转为集体(用「我们」)的哀求。 祈祷 神啊,感谢,因藉苦难磨炼人对的信心,所以求使我在苦难的日子赐我悟性和力量来倚靠,领会的心意。──《新旧约辅读》 【哀五2】「我们的产业归与外邦人;我们的房屋归与外路人。」 以色列人引以为傲的产业(利二十24)已然荒芜且被外邦人的军队所占。在公元前五八七年之后,一些以东人深入犹大南部,定居于希伯仑之南,之后其他以东人及阿拉伯人亦随之迁移。──《丁道尔圣经注释》 仇敌掠夺事奉的功效,活捉信徒与世同化。──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产业”:犹大的土地。──《启导本注释》 我们的产业归与外邦人: 这里的“产业”指迦南地。这是神赐给亚伯拉罕与他后裔的应许之地,是约书亚时代所征服的(创12:1;13:14-17;书21:43-45)。然而,以色列却背叛与神所立的约而犯罪,从而失去了这祝福之地。如此看来,神的祝福与应许是建立在两者之间的圣约之上,若有一方毁了约,祝福就会消失。而人是罪人,决计无法靠自己持守与神所立的约,耶稣基督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降世(来6:13-7:28)。我们惟有依靠耶稣的恩典才能得到拯救,因此要时刻悔改自己的罪并依靠主。 ──《圣经精读本》 【哀五3】「我们是无父的孤儿,我们的母亲好像寡妇。」 这节是指耶路撒冷再不是属于以色列人的了。──《新旧约辅读》 失去基督为元首的带领,失去神的看顾。──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意指因着饥荒和杀伤出现了许多孤儿,这也是暗喻犹大遭到了离弃。 ──《圣经精读本》 【哀五4】「我们出钱才得水喝,我们的柴是人卖给我们的。」 得胜的迦勒底人对留在故土可怜的犹大人监控得十分严密,甚至生活最基本的用品如饮用水,都必须要购买才得享用。──《丁道尔圣经注释》 落在仇敌手中,强制劳动糊口。──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以色列民在旷野四十年不但衣服没有破,鞋子没有坏,而且有劈柴挑水的人,柴和水供应不缺(看申二十九5,10~11)。现在,犯罪的结果,是生活在他人的土地上,水和柴都得付出代价。──《启导本注释》 为了得到水和柴等生活必需品,犹大向仇敌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这生动地揭示了犹大迫在眉睫的民生之苦。 ──《圣经精读本》 【哀五4~5】被掳的人要付钱才得到“水”和“柴”。──《雷氏研读本》 【哀五5】「追赶我们的,到了我们的颈项上,我们疲乏不得歇息。」 「到了我们的颈项上」意谓被征服,因古时的胜利者爱把脚踏在敌人的颈项上以表示征服对方(参赛五十一23)。──《新旧约辅读》 这节有些难译,RSV 和 NEB 依照辛马库译本〔Symmachus,根据传统,乃公元三世纪的犹太人,改信伊便尼派之教导(即诺斯底主义的一派),将旧约译为希腊文,译文后被俄利根(Origen)收录在其所编的六种经文合璧(Hexapla)和四种经文合璧(Tetrapla)二书中〕,将此处解作「轭」。马索拉经文可译成我们被追赶到了我们的颈项,但此意义仍不十分明确,可能指的是古时的传统──胜利者把脚踏在战败的敌人颈上(参:书十24;赛五十一23)。──《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罪遭仇敌追赶,不得安息。──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到了我们的颈项上」:即「把我们征服」;古时胜利者把脚踏在敌人的颈项上,表示征服了对方。(见书10:24; 参赛51:23;林前15:25)──《串珠圣经注释》 “到了我们的颈项上”亦作“紧跟在我们的脚步后”,喻穷追不舍。──《启导本注释》 到了……颈项上: 以色列硬着颈项悖逆神(出32:9),结果,他们就被外邦人压了颈项。 ──《圣经精读本》 【哀五6】「我们投降埃及人和亚述人,为要得粮吃饱。」 这节显示了被基大利统治的余民绝望的景况。他们的情况危急,以致乐意与埃及或亚述结盟以确保他们能苟活。亚述在此代表巴比伦(参:耶二18)。──《丁道尔圣经注释》 向仇敌投降,为了口粮,参加「三自」为了有聚会。──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或指基大利的余民为获苟延而流离逃窜的事(参耶41-43章);亚述在此代表巴比伦(参耶2:18)。──《串珠圣经注释》 “投降”:有归顺的意思。或指巴比伦立亚希甘的儿子为省长后,为以实玛利所杀,余民四散逃亡,有一部分去了埃及(王下二十五25~26)。“亚述人”可指亚述(耶二18),更可能指亚述人过去占有的土地(参拉六22)。──《启导本注释》 【哀五6 埃及和亚述】由主前七世纪开始,犹大已经受亚述所支配。玛拿西王在位五十五年之内的大部时间都是其忠心藩属。约西亚时代霸权由亚述转移到巴比伦时,犹大瞥见了一线的独立机会。在这个过渡时期之内,埃及开始试图控制本区。埃及人于主前六○九年将约西亚之子约雅敬放在犹大国位,他一直向埃及效忠,直到尼布甲尼撒的霸权中止这关系为止。六○四年亚实基伦陷落之后,约雅敬向巴比伦朝贡了几年。但尼布甲尼撒在六○一年进侵埃及失败,约雅敬再度附从埃及,停止缴纳东往巴比伦的岁贡。因此当尼布甲尼撒在主前五九七年讨伐耶路撒冷时,埃及是犹大所倚靠的头号盟友。故此,犹大可说是完全依赖埃及和亚述,这关系一个世纪多以前已经存在。──《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哀五7】「我们列祖犯罪,而今不在了,我们担当他们的罪孽。」 本节支持十诫中的第二条诫命,表示人的罪孽能够影响后代。──《新旧约辅读》 这节的思想和十诫的第二诫一致(出二十4、5)。人类世代的延续不容许个人离群索居。因此,子女便承接了父母生命和所作所为的果效(参:申五9、10)。一般人抱怨后代要为祖先的罪孽受罚,耶利米却早已否定这种抱怨(耶三十一29、30)。──《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统的犯罪,不反潮流,跟人走不跟从主走。──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有关百姓要担当列祖拜偶像的罪,见出20:5; 申5:9。──《串珠圣经注释》 耶路撒冷落入仇敌手中,这个责任应由列祖和子孙同担,因为当代的百姓也犯了罪(16节;耶十六11~12;三十一29~30)。──《启导本注释》 犹大不仅支付了自己的罪价,也担当了祖先的罪价。没有悔改的罪会导致惩罚加重,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圣经精读本》 【哀五8】「奴仆辖制我们,无人救我们脱离他们的手。」 曾是佣人的,现今管制主人,为叫主人谦卑。──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奴仆”指巴比伦人。过去的奴仆现在成了主人,辖管耶城。──《启导本注释》 奴仆: 指巴比伦的低级管吏。他们直接管理俘虏。如今极度骄傲的犹大受到了悲惨的惩戒,他们甚至受到了卑微之人的压迫。 ──《圣经精读本》 【哀五9】「因为旷野的刀剑,我们冒着险才得粮食。」 「旷野的刀剑」指沙漠中的阿拉伯强盗。──《新旧约辅读》 此时真正威胁生计的是掠夺的强盗,他们可能是巴比伦人或是游牧的阿拉伯人。他们抢掠那些到附近田野觅食,毫无警觉的村民。──《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背叛神,神的话语稀少,须出代价才得着神的话,仇敌烧掉圣经,须翻山越岭去抄几节圣经,不断背诵且遵行之。──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旷野的刀剑」:指出没在沙漠中的亚拉伯强盗,以色列人出到旷野收割,经常被他们抢掠。──《串珠圣经注释》 “旷野的刀剑”指行踪飘忽,打家劫舍的亚拉伯匪徒。──《启导本注释》 【哀五10】「因饥饿燥热,我们的皮肤就黑如炉。」 因无生命供应,生命枯干,失去新鲜活力,如同饥饿的人皮肤发黑。──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黑」:原文或作「热」。──《串珠圣经注释》 【哀五11】「敌人在锡安玷污妇人,在犹大的城邑玷污处女。」 “处女锡安”这一称呼形象地反映了锡安的纯洁。如今却受到了极大的玷污。当犹大没有持守心灵的纯洁之时,神使他们的肉体和环境均遭到羞辱(罗1:24)。 ──《圣经精读本》 【哀五11~18】仇敌进入教会,压制信徒顺从他们,领袖关进监牢,年青信徒进劳改营强制劳动。老年信徒渐死去,少年人无喜乐,心中悲哀,度日如年,遭众人藐视,犯罪遭祸,摸不到神,灵里黑暗。教会荒凉,聚会之处成为加工厂。──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哀五12】「他们吊起首领的手,也不尊敬老人的面。」 处死后把尸首吊起来,目的是作进一步的侮辱。──《雷氏研读本》 「老人」:或作「长老」。──《串珠圣经注释》 首领被处死,还要挂起来示众,极尽侮辱之能事(参申二十一22~23)。──《启导本注释》 【哀五12 吊起首领的】这些首领是「挂在仇敌手上」,还是「绑着手吊起来」,希伯来原文模棱两可。后者(和合本的翻译)并无先例。挂起表示处决,一般是处死之后才被挂起来。「挂起」的方法通常是插在竿子上。此举的物件最常是叛党领袖或王室成员(撒上三十一10)。古代近东的军队普遍将被击败的敌人处以刺刑。譬如亚述,就将这作法视为心理战术和恐怖活动(如他们的王宫壁画上所描绘的)。又请参看:以斯帖记二23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哀五13】「少年人扛磨石,孩童背木柴,都绊跌了。」 这节再一次论述犹大自己招致的可怕惩罚。以色列的首领被崛起的「奴仆」所背叛,更进一步被双手捆绑,吊在空中来凌辱。甚至少年人和孩童均因社会体制之崩溃,而被迫作粗活。对少年人而言,磨榖物是极为羞辱的事,因为这是女人的工作(参:士十六21)。──《丁道尔圣经注释》 推磨被视为妇女的工作(参看士一六21),对男性来说是有损身分的。──《雷氏研读本》 “扛磨石”亦作推磨,为羞辱的奴隶工作(看士十六21)。──《启导本注释》 突出了全民族的悲哀,“少年人”被迫从役,年迈的“老年人”也倍受羞辱。尤其是,这逼迫来自外邦人,因此除了皮肉之苦之外,还伴随着精神上的痛苦。 ──《圣经精读本》 【哀五13 在磨石做苦工】将谷粒磨成面粉用的通常是磨石,这是社会阶层最低之人的工作。手磨(又称鞍磨)是古时家用的基本设备之一,用两块石头制成:下磨石有凹面,上磨石呈长方形。日常将谷粒磨成面粉的工作是用上磨石,将散在下磨石面的谷粒磨成粉。美索不达米亚的大型磨坊往往充作监狱工厂,但囚犯所用的依然是手磨。用驴或奴隶推动的大型旋转式石磨要到旧约时代之后才发明。埃卜拉的王宫有一个存放了十六个手磨的房间,相信是囚犯磨面之处。在磨坊工作的通常包括战俘、罪犯,和欠债不还的人。──《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哀五13 木柴的重担】要供应厨房的灶火,木柴是经常不断的需要。王宫、圣殿、大户都使用奴隶来担任这工作。即使是孩童也可以帮忙搬运分配木柴。──《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哀五14】「老年人在城门口断绝,少年人不再作乐。」 昔日长老和审判官坐着施行审判的地方,如今已荒芜。──《丁道尔圣经注释》 「老年人在城门口断绝」:指再没有审判官坐在城门口办案。──《串珠圣经注释》 “城门口”为长老断案的地方,但老年人已不见了。“城门口”也是聚谈欢乐的地方,可是少年人已无心作乐。──《启导本注释》 【哀五15】「我们心中的快乐止息,跳舞变为悲哀。」 【哀五16】「冠冕从我们的头上落下,我们犯罪了,我们有祸了!」 「冠冕从我们的头上落下」意谓以色列人失去尊严。──《新旧约辅读》 国家的尊严和威望亦已丧失,因为百姓不断拒绝履行西乃之约的责任。这个意象完全表达了以色列的降卑,且对她沦亡的原因,下了正确无误的评估。这种对于「罪必招致惩罚」的认知,促使作者为自己的同胞代求。──《丁道尔圣经注释》 掉落的“冠冕”显示耶路撒冷的荣耀已经失去。──《雷氏研读本》 「冠冕从我们的头上落下」:指以色列人失去国家的尊严和威望。──《串珠圣经注释》 “冠冕”是光荣的象征,现在已不再见昔日的荣耀和尊严。──《启导本注释》 我们犯罪了,我们有祸了: 结论部分揭示了,诗人之所以陈述这些惨绝人寰的痛苦,并不是为要抱怨,而是为了肯定此番惩戒的原因,即心痛不已地承认自己的罪。认罪悔改继续升华为对救恩之爱的确信。 ──《圣经精读本》 【哀五16 冠冕】王族佩戴冠冕作为地位和权柄的象征。故此这字的意思,亦延伸到包括自然伴随地位和权柄的尊严和荣誉。以色列在本节所戴的不是实物的冠冕,而是他们的尊严和荣誉。──《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哀五17】「这些事我们心里发昏,我们的眼睛昏花。」 「这些事」:应作「因此」。──《串珠圣经注释》 【哀五18】「锡安山荒凉,野狗(或作“狐狸”)行在其上。」 作者在此以徘徊的野狗之意象,传达出一度人口众多的锡安山如今荒凉的画面。──《丁道尔圣经注释》 【哀五19】「耶和华啊,你存到永远,你的宝座存到万代。」 诗人信心的呼喊:眼前虽然愁云密布,但当他抬头仰望神时,确信神仍坐在宝座上, 的王权存到永远。 「存」:原文或作「坐」,指作王。──《串珠圣经注释》 作者哀痛深切,但并未感到绝望。他凭着信心呼求,相信那掌握王权的神一定会再次看顾受苦的百姓,复兴以色列民。──《启导本注释》 从暗淡的现实中,作者将视线转向了永恒之神。他思想神的永恒宝座,从中获取了盼望。人的思念和世界的风俗均会发生变化,但神却永不改变(来13:8)。因此,作者坚信拣选并引领犹大的神,终必拯救他们。 ──《圣经精读本》 【哀五19~22】祈求神使我们回转,祂的怒气是短暂的,祂的恩典是永存的(诗卅5)。──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作者先是诉说了犹大的悲剧,继而恳求神拯救犹大。他的祷告是满有信心的祷告,基于神必不离弃他们的正确判断。 ──《圣经精读本》 【哀五19~22复兴的祈求】 这是作者信心的祈求。虽然眼前疮痍处处,但当作者仰望神时,他肯定神仍作王,祂的宝座永远长存。这信心带给人民极大盼望,所以他们祈求复新他们的日子,回复昔日蒙福的光景。22节的「竟」可译作「除非」,这是作者不愿意看见的事情。──《新旧约辅读》 【哀五20】「你为何永远忘记我们?为何许久离弃我们?」 「永远」:原文或作「不断」。──《串珠圣经注释》 【哀五21】「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我们便得回转;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 这节表达了作者对于全民复兴以及与神和好的渴慕,因为他深信神对祂的子民仍有一至高的计划。──《丁道尔圣经注释》 “像古时一样”:像神历代对待肯悔悟的以色列人一样,因祂的怒气不过转眼之间,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诗三十5)。──《启导本注释》 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 作者祈求神施恩重新恢复关系。犹大需要作悔改的祷告,而只有神的恩典才能使他们向神悔改。悔改的虽然是人,赐下谦卑和智慧使人悔改的却是神。由此可知,得救的整个过程都在乎神的恩典。 ──《圣经精读本》 【哀五22】「你竟全然弃绝我们,向我们大发烈怒。」 「竟」可译作「除非」,这是作者不愿意看见的事情。──《新旧约辅读》 这节可译成「除非祢全然弃绝我们」,或是疑问的方式「难道祢已全然弃绝我们了吗?」上述两种译文都表达了作者对以色列仍旧被神抛弃的体认。然而,按照神在前约中的怜悯,作者无法相信神已然弃绝祂的子民(参:罗十一1、2)。──《丁道尔圣经注释》 像玛拉基书一样(参看玛四6),本书以一句消极的话来结束;因此,犹太人在公开诵读的时候,习惯上读完第22节之后,会把第21节再读一遍。──《雷氏研读本》 这是极悲观绝望的结尾(参赛66:24; 玛4:6):以色列人在苦难中感觉黑夜漫漫,似乎被神全然弃绝。日后犹太人在会堂宣读本节时,每再重复21节。有学者则认为「你竟」的原文应译作「除非你」。──《串珠圣经注释》 此诗结尾看似十分凄清,好象全然无望。旧约中有许多书都以沉重口吻作结:《以赛亚书》以观看违背神的人的尸体作结;《玛拉基书》用“免得咒诅遍地“作结;要人冷静,切实考虑。本节原文有”除非你全然弃绝我们…”之意,重点放在21节上。犹太人每年阴历三、四月守亚笔月纪念耶城两次陷敌时(一次为巴比伦,一次为罗马所攻陷),读毕全章,必重读21节;满怀希望面对将来。──《启导本注释》 乍一看,本节似乎是否定性的告白,因此,公开宣读的时候,通常是先读22节,再读21节。事实上,作者并没有怀疑神的救恩。本节只是在强烈地呼求神速速使他们脱离令他们痛苦万分的现状。 ──《圣经精读本》 【思想问题(第5章)】 1 从锡安民的祷告中,你在以下几方面有何学习?a 对自身遭受的苦难。b 对神的信心。c 祈求的心愿。 2 五首哀歌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最有力的震撼又是什么?你对国家民族的苦难与神行事的方针有何进一步认识或提醒?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