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第四章拾穗 【哀四1】「黄金何其失光!纯金何其变色!圣所的石头倒在各市口上。」 黄金和圣洁的石头(和合:圣所的石头)在此用以形容犹大的众民。以色列自认她是由纯金和宝石所作成的,而其他国家则被贬为卑劣的金属。但可悲的是国家的命运逆转,这高傲的自我评估亦突然改变。黄金已失去了它的光泽,而圣洁的石头亦全被弃置在街头的污泥和残垣中。──《丁道尔圣经注释》 被世界同化,失去神的同在,金灯台不发光,失去基督的见证。信徒与世界同化,倒在地上属地,不再属天。──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圣所」,原文作「圣洁」,这些分别为圣的石头竟与街头上的垃圾污泥混在一起。──《串珠圣经注释》 本章为哀歌第四首,作者为受苦的人民哀恸。从前养尊处优,生活舒适的百姓,现在不如野狗,饿死街头。作者一开头接连用两个“何其”开始,写出无限伤感。“黄金…失光”与“纯金…变色”是犹大人生活由盛而衰的生动描写。接上数节都是具体的例子。其所以如此,因百姓的罪孽空前(6节)。──《启导本注释》 黄金变色: 关于“黄金”和“纯金”有两种解释:①指被拣选的犹大百姓;②指圣殿和殿中的饰物。若是前者,是指犹大百姓失去了力量;若是后者,则是指圣殿的荣耀遭到了损伤。 圣所的石头倒在各市口上: 指巴比伦军队入侵耶路撒冷时,摧毁圣殿,并把石头扔在各处(王下25:9,10;耶52:12,13)。 ──《圣经精读本》 【哀四1~12】往事不堪回首:作者抚今思昔,连连为锡安举哀。这个过去是由黄金宝石砌成的城市,如今降为贱价的瓦器;昔日居民饱享山珍海味,如今却饿死街头;一向衣饰华丽、娇生惯养,如今却形容枯槁、历尽沧桑。──《串珠圣经注释》 【哀四1~12强烈的对比】 第1~6节形容昔日的锡安及其众子有如黄金、纯金和精金般贵重,吃的美好,住的亦极尽奢华。今日的锡安却如「瓦瓶」(代表贫乏而拮据),连素来吃母乳的孩童也被母亲弃掉,有如鸵鸟般。「圣所的石头」(1)本是神圣的,却倒在街上(亦有学者认为「圣所的石头」应译为「圣石」,意即贵重的宝石)。7~11节更特别刻划锡安贵冑的遭遇来加强今昔的对比──往日贵冑的尊贵和福乐已经消失了;今日他们却要饱尝卑贱和灾祸。第10节记述了人所不愿意目睹的惨绝人寰的行为。12节是本段经文的高潮和结论,锡安的浩劫是全人类所料不到的,没有人相信神会让人毁灭祂自己的百姓和圣城。──《新旧约辅读》 【哀四1~22】耶路撒冷的惨状: 在第一、二章中作者生动地描绘现今的痛苦,本章与此类似。在诸多痛苦中,本章尤为强调了严重的饥馑(申28:48,53,57;赛9:18-21;珥1:17-20),并且认为这一切灾难的首要责任在于政治、宗教领袖,这一特点与第二、三章有所不同。本章由以下部分组成:①极度的饥荒所带来的痛苦(1-10节);②领袖的责任和他们的惨状(11-16节);③悔改是得救的唯一方法(17-22节)。 ──《圣经精读本》 【哀四1~22黄金何其失光】 第四首哀歌是一首十分优美而富艺术价值的诗歌,作者把锡安的今昔作了一个强烈对比,锡安昔日荣美已经成为过去,现有的只是颓垣败瓦和痛苦,这都是叛离神的后果。 祈祷 神啊,愿我珍惜如精金般尊贵的身分,不让自己变为瓦瓶,失去的恩惠。──《新旧约辅读》 【哀四2】「锡安宝贵的众子好比精金,现在何竟算为窑匠手所作的瓦瓶?」 瓦缾是用以贮存各样物品的陶制酒瓶,许多这种容器已在巴勒斯坦和其他地方出土。──《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的儿女如同精金彰显神,现在属地脆弱的瓦器,与外邦人无异,瓦器中的宝贝生命不彰显(林后四7)。──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2上:原作「锡安的众子与同等重量的精金一样贵重」。──《串珠圣经注释》 锡安宝贵的众子: 指犹大民族。当他们尽心事奉神时,其威严权势足以令天下称臣;而当他们离弃神时,便沦为微不足道的瓦瓶。圣经的核心教导是,以色列的兴败盛衰取决于其信仰(士3:7-14;4:1-3;6:1-10),告诫信徒幸福的能力不在于自己乃在于耶和华神。 ──《圣经精读本》 【哀四3】「野狗尚且把奶乳哺其子,我民的妇人倒成为残忍,好像旷野的鸵鸟一般。」 这节重温公元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被围时的恐怖景象。在敌军进攻的最后阶段,饥荒的情形非常严重(哀二19),对孩童的影响尤其重大。当时这些孩童受到的对待,远不及在自然界中野狗的子女或是鸵鸟的雏鸟所享有的,后者传统上被认为对子女的需要甚为冷酷(参:伯三十九13~17)。──《丁道尔圣经注释》 信徒互相残杀,在患难中相互揭发控告,为保住自己。──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鸵鸟」:传统以鸵鸟为冷漠无情的动物,连对自己所生的雏鸟也毫不关心(参伯39:13-17)。──《串珠圣经注释》 “鸵鸟”在此非喻畏事躲藏,而是喻对幼儿的残忍无情(参伯三十九16)。──《启导本注释》 鸵鸟: 鸵鸟只知下蛋,而不知保护或喂养雏鸟。因此,作者将犹大百姓比作鸵鸟,以表明他们因严酷的饥馑而无法喂养子女。悲惨的环境甚至使人不如动物。 ──《圣经精读本》 【哀四3 鸵鸟】「鸵鸟」是否这个希伯来语字眼的正确翻译,至今仍未有定论。埃及的狩猎图画和圆筒形印章中都有鸵鸟,古代近东很多地方都有鸵鸟的踪迹。另一个翻译则认为所指的是雕鹗。鸵鸟的说法,与约伯记三十九16描述鸵鸟(在原文是另一个字)不顾幼雏的话相符。表面看来,鸵鸟将蛋下在沙中,又离巢觅食,似乎是十分无情的做法。──《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哀四4】「吃奶孩子的舌头因干渴贴住上膛;孩童求饼,无人擘给他们。」 由于食物短缺,哺乳的母亲们无法满足她们饥饿的婴孩。孩童乞求食物却一无所得的悲惨景象,似乎深深地蚀刻在作者的心上,他必然亲眼目睹了这里和前两首哀歌中所描述的事件。──《丁道尔圣经注释》 新得救的人无人带领,不会祷告、读经。──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吃奶孩子……孩童: 理当首先受到保护,但是在战乱当中犹大百姓没有余力照顾他们。 ──《圣经精读本》 【哀四5】「素来吃美好食物的,现今在街上变为孤寒;素来卧朱红褥子的,现今躺卧粪堆。」 这就是国家命运逆转后的情形,那些以食用山珍海味、穿戴华丽衣饰为财富标志的人,全被惊吓得目瞪口呆,对临到他们所爱之城的浩劫不寒而栗。在古时的东方社会,锦衣玉食的人伏在灰中哀悼,通常是因为国破家亡。──《丁道尔圣经注释》 失去基督徒相互供应交通,一起事奉的光景,各人逃命,与外邦人为伴。曾从粪堆中召出来的与王子同坐,现今又回到粪堆(诗113:7)。──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美好食物」、「朱红」:是奢华生活的标志。 「孤寒」:即「贫乏凄凉」。──《串珠圣经注释》 对比了犹大的过去和现在。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圣徒理当看到隐藏在背后的缘由。这一对比也使人联想到将来要各自进入天国与地狱的人(路16:19-27)。 ──《圣经精读本》 【哀四5 美好食物】这字出现次数太少,因此只能假定它所指的不是一种食物或一道菜肴,而是泛指所有可以端上御桌的珍馐美味。──《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哀四5 卧朱红褥子的】衣物的颜色显示这话也是暗指王族。蓝色/紫色(和合本:「朱红」色)的染料极为昂贵(见:民四6;斯八15的注释)。只有最高级的政府官员或宗教领袖的礼服才会使用。──《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哀四6】「都因我众民的罪孽比所多玛的罪还大,所多玛虽然无人加手于他,还是转眼之间被倾覆。」 虽然所多玛在犹大人当中以其邪恶而闻名,但该罪恶之城在短时间内便被摧毁,所以并未遭受长期的痛苦。耶路撒冷却因为更严重的恶行──拒绝神的怜悯,必须承受恰如其罪、更重的惩罚。然而,这样的认知带着诗人极度的悲怆,而这就是作者痛心疾首的原因。 RSV 的这节结尾作无人加手于她。动词 h]a{lu^ 的字根不确定,可能该字衍生自 h]u^l,意即「旋转」、「受苦翻滚」,或「发抖」。所以像「所多玛城中的手还没有发抖」这样的译文,指的便是所多玛的倾覆突如其来,城中的居民还来不及惊慌(参 NEB:无人绞扭自己的手)。──《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罪被世界征服,所多玛同性恋的罪,现今众民的罪拜鬼魔,玛拿西惹动神的愤怒,结局比所多玛更惨。──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罪孽」与「罪」:原文或作「刑罚」。 6下:或作「手还没有发抖,转眼之间所多玛便被倾覆」,指所多玛城的毁灭突然而来,居民连惊惶失措的时间也没有;但锡安的苦难却是长夜漫漫,令人更难忍受。──《串珠圣经注释》 所多玛为亚伯拉罕时代的一座城,因罪恶极大,神降火将之烧毁(创十九章)。──《启导本注释》 所多玛: 曾因淫乱和污秽遭到神的震怒而灭亡(创19:1-28;犹1:7),代表着淫乱和罪孽。然而本节告诉我们,犹大的罪竟然大于所多玛的罪恶。这意味着犹大的罪恶已达到了极限,也暗示着他们同样也犯了离弃神反去事奉外邦偶像的属灵的淫乱的罪。 ──《圣经精读本》 【哀四6 许多经卷中都提所多玛,它要告诉我甚么?】所多玛城因为它的邪恶,被从天而降的硫磺烧毁(参创18:20-19:29)。它变成神最终审判的象征。然而耶路撒冷的罪比所多玛城的罪更大!──《灵修版圣经注释》 【哀四7】「锡安的贵胄素来比雪纯净,比奶更白,他们的身体比红宝玉(或作“珊瑚”)更红,像光润的蓝宝石一样。」 这节以优美的文学夸张法来描述前者的景况,亦间接比较了这两个阶层的生活情形。AV 依照马索拉经文,将 RV 的贵冑作拿撒勒人,但该词似乎意指因社会地位而显眼的人。王室贵冑不再和别人有所区别,因为他们和其余被围困的城中百姓一样,成为饥荒的受害人。马索拉经文的 p#ni^ni^m 在 AV 和 RV 作红宝石,可能译为珊瑚较佳。gizra{t[a{m 一字的意义并不明确(AV 和 RV:他们的光泽)。该字显然与动词 ga{zar 有关,意即「切割」,指的是身体的「样式」或形状,就像 RSV 作他们形态之美(和合:「他们的身体」)。前后文似乎在传达一种关于「外表」的概念。马索拉经文的 sappi^r 就是为人熟知的东方次级宝石──琉璃。──《丁道尔圣经注释》 教会的领袖曾经生命有见证。──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形容强健的体魄。 「像光润的蓝宝石一样」:或作「他们的身材样貌如蓝宝石」。──《串珠圣经注释》 贵胄: 可以译作“拿细耳人”,意指“献给神的人”。本节表明,犹大百姓之所以拥有荣耀和美丽,是因他们献给了神,而非因他们优秀。
──《圣经精读本》 【哀四7~10】这是耶路撒冷(“锡安”)被巴比伦围困时的情景,城内百姓因饥荒杀子充饥。──《启导本注释》 【哀四8】「现在他们的面貌比煤炭更黑,以致在街上无人认识;他们的皮肤紧贴骨头,枯干如同槁木。」 贵冑在街上无人认识,因为饥荒已使所有耶路撒冷的居民都形容枯槁。这里的骨瘦如柴、营养不良和脱水等描述,显明了这是目睹者亲眼之所见。这些憔悴的脸和枯干的唇宁可速死于刀剑之下,都不愿再忍受他们自己招致的饥荒和瘟疫之痛苦。──《丁道尔圣经注释》 如今因罪而生命枯干,遭众人岐视。──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哀四9】「饿死的不如被刀杀的,因为这是缺了田间的土产,就身体衰弱,渐渐消灭。」 生命渐渐枯死,失去神的同在,没有安息,不如被杀一了了之。──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哀四10】「慈心的妇人,当我众民被毁灭的时候,亲手煮自己的儿女作为食物。」 平时慈爱的人,在生死关头露出本相,吞吃幼小生命的人,为保护自己。──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在4节他们只是忽略了子女,而如今却吞吃了他们。此番骇人听闻的惨剧,表明罪恶的后果和罪恶所招来的惩罚已彻底地破坏了人的尊严。
──《圣经精读本》 【哀四11】「耶和华发怒成就他所定的,倒出他的烈怒,在锡安使火着起,烧毁锡安的根基。」 神发怒使仇敌进入教会,烧毁教会的事奉,与神隔绝,失去根基。──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发怒成就他所定的」:原文作「成就(即发泄)他的愤怒」。──《串珠圣经注释》 在锡安……根基: 意指锡安城的根基都被摧毁净尽了。耶稣也曾在论及日后锡安城将遭毁坏的事件,双重性地预言了这世界末世性的毁坏(太24:1-51)。 ──《圣经精读本》 【哀四11~16】宗教领袖腐败,不但不能纳人民于正轨,反说谎话欺骗,妄报平安。一旦为人识破其虚伪,便会弃绝他们,象弃绝大痳疯患者一样(利十三45~46)。──《启导本注释》 【哀四12】「地上的君王和世上的居民,都不信敌人和仇敌能进耶路撒冷的城门。」 外邦人不相信仇敌会进入教会掌权,难道神是虚无的吗?无能的吗?──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耶路撒冷城池的防御事工素来闻名于世,易守难攻,从前占据该城的耶布斯人即自夸城墙坚不可破,敌人绝无法可攻入(参撒下5:6-8);但当神利用外邦人来管教 的百姓时,没有任何屏障足可拦阻神的计划。──《串珠圣经注释》 【哀四13】「这都因她先知的罪恶和祭司的罪孽,他们在城中流了义人的血。」 先知和祭司应在国内宣扬西乃之约的最高标准,但事实上却要为被掳之前充斥全国的罪孽而负责。作者提到流义人的血(参:耶二十六20~33)来表明当时道德之败坏。但如今情势已然扭转,这些邪恶的祭司和先知的本来面目已被认出,而愤怒的百姓对待他们的方式,和他们引发浩劫的角色相较,正恰如其分。他们领导的权柄被褫夺,现今更被人当作痲疯病人一样憎恶。──《丁道尔圣经注释》 教会话语执事的罪,领袖的罪,带领信徒走入岐路。──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作者将耶路撒冷遭到毁灭的原因,首先归到当时宗教、政治领袖身上。我们须铭记:①对领袖而言,领袖的责任极其重大;对百姓而言,遇到称职的领袖又非常重要<耶22:1-7,领袖的责任>。②当领袖不遵行神旨意的时候,百姓就要遵从神的旨意,有不服从领袖的义务<罗 绪论,基督徒顺服与不顺服的界限>。 ──《圣经精读本》 【哀四13~16】指斥未尽职责,歪曲是非的宗教领袖,他们现今自食恶果,不再被尊重,反而像麻疯病人,到处遭唾弃。──《串珠圣经注释》 【哀四13~20罪的势力】 锡安被毁是因为百姓不听从神仆耶利米的预言而轻信假先知和祭司愚弄人民的假话。再者,假先知和祭司曾逼害义人(13;参耶二十六20~23)。他们的罪伤人害己,以致被逐出城,到处飘流。作者亦希望百姓明白倚靠世上列邦(如埃及),甚至「耶和华的受膏者」(指西底家),都是枉然。──《新旧约辅读》 【哀四14】「他们在街上如瞎子乱走,又被血玷污,以致人不能摸他们的衣服。」 如瞎子乱走: 意指他们没有把握真正的真理而四处乱走。被血玷污: 意指他们滥用权利而杀害无辜的义人。 ──《圣经精读本》 【哀四14~15】不受神的引导,在世界中乱走,为己利益不顾神的旨意,如同大麻疯蔓延,使人逃避不有份于他们的罪。──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哀四15】「人向他们喊着说:“不洁净的,躲开,躲开!不要挨近我!”他们逃走飘流的时候,列国中有人说:“他们不可仍在这里寄居。”」 这节提及人们以传统对待痲疯病人的方式来处置神的假仆人,且不客气地把他们赶出城去(利十三45、46)。虽然他们试着寄居他处,但均被当地居民阻止。这些居民无疑地对他们抱持着迷信的恐惧,生怕他们同样会将灾祸带到当地。──《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洁净: 这是人们用以防止麻风病人的接近而发出的叫喊声(利13:45),意指他们属灵的污秽如同麻风病患者。 ──《圣经精读本》 【哀四16】「耶和华发怒,将他们分散,不再眷顾他们。人不重看祭司,也不厚待长老。」 人不重看……长老: “人”指外邦人。带领百姓走向错谬的人,理当受到外邦人的羞辱。 ──《圣经精读本》 【哀四16~17】神分散他们,各个对付,关在监牢,罪孽揭露,人轻视他们,不再指望人的帮助,单单转向神,不见他人,只见耶稣。──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哀四17】「我们仰望人来帮助,以致眼目失明,还是枉然。我们所盼望的,竟盼望一个不能救人的国!」 「我们所盼望的」:原文作「我们在望楼(即瞭望塔)上」。 「不能救人的国」:或指埃及(参耶37:5-10)。──《串珠圣经注释》 犹大国所以愚昧,因为弃耶和华的大能,反去仰赖埃及(“不能救人的国”)。看《耶利米书》三十七5~7. ──《启导本注释》 仰望人来帮助……还是枉然: 当双眼仰望神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拯救。圣经多处记录了灵眼朝向正确方向和错误方向的例子(创3:5,7;赛2:11;诗19:8)。 ──《圣经精读本》 【哀四17 指望盟友救援】尼布甲尼撒在主前五九七年讨伐耶路撒冷时,埃及是犹大所倚靠的头号盟友。西底家于同年稍后被尼布甲尼撒立为王之后,几乎立刻便与一系列的西方小国商谈,组成抵抗尼布甲尼撒的联盟(见:耶二十七3的注释)。五九五年法老森美忒库二世在埃及登基。他起初在南方与努比亚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一个蒲草纸档说他在巴勒斯坦胜利游行以示庆祝。因此,犹大有理由预期埃及会支持他们对抗巴比伦。这联盟最后形成时成员是哪几个国家并不清楚。按照事态的发展,埃及军队于主前五八八年被巴比伦击溃(见:耶三十七5~7),同时,按照诗篇一三七7,当耶路撒冷毫无疑问即将陷落之际,以东似乎附从了巴比伦。──《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哀四17~20】犹大灭亡的理由: 记录了犹大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依靠神而依靠外邦人的罪。要注意,与外邦人建立外交关系并不是罪,不依靠神而单单依靠外邦人的行为才是罪。因此,在解决人生问题的时候首先要依靠神;寻求神的旨意和方法 ;只信神而不作出任何努力的和不信神而只依靠自己的,均是愚蒙之人。 ──《圣经精读本》 【哀四18】「仇敌追赶我们的脚步像打猎的,以致我们不敢在自己的街上行走。我们的结局临近,我们的日子满足,我们的结局来到了。」 这里提到他们的脚步被尾随(和合:仇敌追赶我们的脚步像打猎的),显然是指巴比伦人对那些被准许在基大利管理之下留在故土的人,实施严格的监控。巴比伦人决心要防范犹大发生动乱,因此,在基大利的管辖引发异议,又造成他自己遇刺后,犹大地的人于公元前五八一年再次被迫迁移。──《丁道尔圣经注释》 【哀四18~19】仇敌追杀我们,是神手中的筛子,为叫我们悔改转向神(路廿二31;彼前五8)。──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哀四18~20】描述城陷以后,仇敌紧迫追杀,逃亡的人潮中,君王终于被擒。──《串珠圣经注释》 【哀四19】「追赶我们的比空中的鹰更快,他们在山上追逼我们,在旷野埋伏,等候我们。」 作者在这节优雅的文学夸张法中(参:撒下一23),生动描绘出巴比伦无情地追赶难民。为了防止留在南国的余民和埃及人有进一步的政治接触,巴比伦人显然在犹大南方的沙漠地区设下埋伏。──《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山上……在旷野: 揭示了他们无论在哪里都无法进入安息和救恩的绝望状态。尽管如此,只要最后的审判还没有临到,圣徒就总有希望悔改获救(结18:21)。然而,在最后的审判之后,是永远的绝望。因此,圣徒须铭记此时此刻就是最后的机会,从而常存悔改的心。 ──《圣经精读本》 【哀四20】「耶和华的受膏者好比我们鼻中的气,在他们的坑中被捉住,我们曾论到他说:“我们必在他荫下,在列国中存活。”」 「我们鼻中的气」是埃及王的一个传统称号,表示王在体生活中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可是不见于旧约别处。他是他们生命的支持系统。 「耶和华的受膏者」这词指明王与神之间的特别关系,这词起源于膏立授职的仪式中,就如我们在撒母耳记上十六章十三节撒母耳膏立大卫的故事中所见的。虽然在古以色列的生活中,人民能受膏担任各种职务,统治的王──「耶和华的受膏者」,从他被加冕那一刻起,就变得出类拔萃了(参诗二2)。 「在他荫下」这话通常所见是指旧约,尤其是在诗篇里面所说的神。诗篇九十一篇说到的那个人,说他「住在全能者的荫下」(诗九十一1;比较诗六十三7)。但同一短句在古代的埃及则用来描写王,有时描画王为一只猎鹰,保护他的臣民在他翅膀荫下的情形。——《每日研经丛书》 这节的受膏者指的是西底家王,他于逃亡时在耶利哥的平原被擒,又在被带往见尼布甲尼撒之后,双目被剜且被下在监里(耶五十二7~11)。──《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所仰望的教会领袖,被仇敌活捉,使我们不再依靠他们,单单依靠独一的真神。人都是虚谎的,唯有神是真实可靠的(罗三4)。──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耶和华的受膏者」:或指西底家王(参耶39:4-7; 52:7-11)。 「好比我们鼻中的气」:或作「就是我们的气息」。 「坑」:即陷阱。──《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的受膏者”:指犹大王西底家。“好比我们鼻中的气”:西底家王原为犹大人存亡所倚赖的领袖,有若人的呼吸。结果令人民大失所望。──《启导本注释》 鼻中的气: 暗喻了王对国家的重要性,如同呼吸对个人的重要性。我们曾论到他说……存活: 这是一种悔悟,他们深深地反省自己昔日依靠人的举动是何等愚蠢。 ──《圣经精读本》 【哀四21】「住乌斯地的以东民哪,只管欢喜快乐,苦杯也必传到你那里。你必喝醉,以致露体。」 欢喜快乐的命令是一个相当讽刺的说法,指的是以东人从世仇被迦勒底人征服所得到的快乐,不过昙花一现而已。以东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与犹大苦苦作对,而众先知亦因她这种敌对的态度,而宣布了神要加诸她的审判(摩九12;俄10~16;耶四十九7~22;结二十五12~14,三十五15)。──《丁道尔圣经注释》 “乌斯”:在以东地。耶城被围时,以东不但不来救援,反落井下石,帮助巴比伦洗劫。犹大遭难,以东人坐收渔人之利。以东要受应得刑罚(俄11~14节;比较结二十五12~14;三十五5)。“苦杯也必传到你那里”:刑罚终必临到以东。──《启导本注释》 【哀四21 以东的角色】以东从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年间开始已经是亚述的藩属,受亚述的统治,直到一个世纪后,亚述巴尼帕驾崩之时为止。以东很可能于主前六○五年接受了尼布甲尼撒的统治。虽然有些犹大难民在此找到安身之处,耶路撒冷被毁之时,以东显然是袖手旁观(见:诗一三七7;俄11节)。主前五九四年巴比伦攻打亚扪和摩押的战事似乎对以东也没有什么影响。截至主前五五二年拿波尼度的战役为止,他们很可能一直丝毫无损。──《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哀四21~22】逼迫教会的仇敌,是神手中的工具,最后必受神的审判刑罚,如同神藉犹大出卖主,最后吊死自尽。──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预言以东遭报:以东是犹大的世仇,他们没有与埃及和犹大结盟抵抗巴比伦,所以犹大沦亡后,巴比伦将犹大部分土地赐予以东作为奖赏,他们更趁机欺负犹大,因此最终招来神的刑罚(参结25:12-14; 俄10-16)。──《串珠圣经注释》 先知充满绝望的求告声,戏剧性地化为了希望之声。圣经的结尾并不是咒诅和绝望,乃是赦免和拯救的应许。综上所述:①直到最后的那一瞬间,神都是施行慈爱、应许、救恩;②神会审判至死不肯悔改的人。圣经所记录的以色列的背叛与神的赦免,再一次向我们提醒这一点。美好的信仰会使我们为神的大爱而感动,从而矢志不移地持守信仰,即便是深陷罪中,也会聆听神的警告而悔改。 ──《圣经精读本》 【哀四21~22以东的结局】 以东本是犹大的亲属,但他不单不帮助耶城,而且还希望在犹大身上图利(俄10~16),所以她必受刑罚而灭亡。──《新旧约辅读》 【哀四22】「锡安的民哪,你罪孽的刑罚受足了,耶和华必不使你再被掳去。以东的民哪,他必追讨你的罪孽,显露你的罪恶。」 刑罚受足了: 表明神对圣徒的震怒,有明确的限度。但是,施行最后的审判之后,神对罪人的震怒将会持续到永远。 ──《圣经精读本》 【思想问题(第四章)】 1 试列出锡安今昔的对比。你对此有何感想?先知和祭司所犯的罪与刑罚如何相应?见13-16。反省你有没有犯什么令神发怒的罪,并赶快悔改。 2 锡安所受的惩罚是短暂的,终要得救(22)。你看见神对选民的救赎,得到什么激励?你有否为此感谢神?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