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耶利米哀歌第一章拾穗

 

【哀一1「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竟如寡妇!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现在成为进贡的。」

何竟」是希伯来文独特的哀叹用语(~e^k[a{h),通常用作挽歌之首(参:赛一21),它并不被包含在音韵的结构之中。在太平时期,犹大的首都耶路撒冷是熙来攘往的商业中心,也是全国敬拜的重镇。现在她却是被人弃置的废墟,往日繁华不再,居民亦走散一空。──《丁道尔圣经注释》

         先前兴旺的光景,现在因罪而离开元首基督,如同丈夫离去独居而坐不能行走,没有事奉,失去活力,病卧在床,坐在地上,失去功用,成为尸体。

  [弗二章]先前超越外邦列国,征服世界、撒但、肉体,靠主得胜,断开神的三仇敌锁炼,如同船在海中乘风破浪,没有漏洞破口,水进不了船,不能下沉;世界的风俗、节期、方法,肉体的吃喝玩乐,撒但邪灵假冒的工作,都进不了神的教会。

  那时与主联合,舍己、奉献,对仇敌有敏锐,刚强的战斗力,如今竟离开主的自己,任意妄行,不遵行神的旨意,失去神的率领,如同寡妇被仇敌践踏。

  先前是基督的配偶,是王后,凌驾在外邦人之上,如今因离开了丈夫,不再顺服祂,不再爱祂,藐视祂,不敬畏祂,与外邦人联合,顺服鬼魔的权势,羡慕外邦人。

  [王下十七章]的拜鬼风俗,接外人为丈夫,成为被掳的阶下囚。汗流满面才得糊口,一切劳苦所得的都得进贡给奴隶主,受尽凌辱。

  [来十一26]为基督受凌辱,比埃及的财宝更宝贵阿!以色列王进贡的例,米拿现进贡亚述王(王下十五1820)。──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寡妇”。寡妇是无助和没有保障的,象耶路撒冷一样。“王后”与“进贡的”(封臣)的差别,显出耶路撒冷陷落的程度之大。──《雷氏研读本》

         「独坐」:原文或作「变为凄凉」(如赛27:10),有被遗弃之意。

          「进贡」:原文或作「被奴役」,或「作苦工」。(参创49:15; 16:10; 17:13)──《串珠圣经注释》

         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在本节之前还有一段标注:“以色列民被掳、耶路撒冷成为荒场,耶利米坐下为耶路撒冷哭泣,写了以下的哀歌哀痛此城”。先知既震惊又失望,举首问天,何以一座熙来攘往(“满有人民“)的城市,如今变为荒场?“独坐”亦作“荒凉”。“进贡”亦作“奴工”。──《启导本注释》

         何竟:也可以译作“可叹”,意指“灾难怎会临到神的百姓?”为了更加有效地传达耶路撒冷被毁的痛苦,耶利米从三个方面对比了昔日的荣耀和现今的卑贱。当回想过去的幸福时光,现在的痛苦就会更加痛心彻骨。因此,不能耽于现在的安逸,乃要时刻预备试炼的来临。本节可作如下分析。 ──《圣经精读本》

 

【哀一1 离合诗体每行的第一个字母可以依次串连成为一定形式的文体,称为离合体。字母离合体的形式是字母按次序出现(第一句的头一个字母是第一个字母,第二句的头一个字母则是第二个字母,如此类推)。其他的离合体所拼成的可能是一个信息,或一个名字(例如:作者的名字,或诗中所尊崇的神明)。诗篇之中有好几首离合诗。

  其中最复杂的是诗篇第一一九篇,每个希伯来字母都由连续的八行诗句代表。圣经之中所有的希伯来语离合体的作品,都是字母离合体。耶利米哀歌开首四章都是字母离合体。第一、第二章每节以顺序的字母开始,并且各有三行诗句。第三章每三行诗句都各以同一个字母开始。第四章每节以顺序的字母开始,并且各有两行诗句。第五章节数符合字母离合体,但不是离合体。美索不达米亚文学中离合体现存的七个例证,都是名字或字句的离合体(亚喀得文是音节文字,没有字母,因此亦没有字母离合体的作品),按一般考证来自主前第一千年纪初期。埃及的例证则是按照数字次序,或牵涉到横直图案的复杂信息。这些作品比较倚重谐音来达到风格上的效果。

  离合体靠文字表现,因此不能用口头著作。基于视觉因素,这些作品是给人阅读,不单是聆听的。这一点在巴比伦的例证中尤其明显,因为其中某些字符在诗句之中是一个读法,在离合句中则作另一个读法。部分巴比伦的例证,更以每一行的最后一个字符组成形式。离合体的另一个变化,是离合句在每个诗节中重复。──《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哀一1~7圣城被毁】

  作者以第三者的身分描写耶路撒冷有如一个失去丈夫和儿女的寡妇,遭遇坎坷,从前的显赫荣华「全都失去」(6),换来的是困苦悲伤(7)。这段经文记载的情景是指到主前五八七年迦勒底人的攻击。「何竟」(1)原文有哀歌之意,是「哀歌文学」中常用的字。「所亲爱的」和「她的朋友」(2)是指犹大国曾依赖以抵抗巴比伦的国家。「她的首领」(6)是指西底家和他臣仆。──《新旧约辅读》

 

【哀一1~11锡安遭浩劫:作者用旁观者的态度,哀叹落难后的锡安今非昔比的凄凉景况。──《串珠圣经注释》

 

【哀一1~22耶路撒冷的荒废带来的教训:B.C.586,暴虐的外邦人残酷地践踏了耶路撒冷,站在一片废墟上,耶利米先知含着血泪,唱出了悲叹之歌,他那拼尽浑身之力的呐喊,自开卷之首就呼之欲出。耶利米书详尽地记录并预言了日后的恢复。必须加以区分的是,耶利米书是先知书,亦即预言书,而本书则是发出悲叹的诗。在这里,耶利米并不是作为一个先知,而是作为一个以色列百姓,吐露了无尽的悲伤、惧怕,并呼求神施行拯救。虽然,本书的篇幅要比诗篇的诗略长,但具备了诗篇中之悲叹诗的要素(55:1-23)。本章共有22,1-11节客观地描述了耶路撒冷的被毁;12-22节更加主观地吐露耶路撒冷百姓的悲伤.耶路撒冷被毁,先知唱哀歌,给我们带来重大教训:①以色列虽然多次听到警告,却没有悔改,如今审判终于临到了她。这就预表性地警告了现今不肯归向神的人。②在圣经中,耶路撒冷是选民的首都,是最为荣耀的地方。它也是新约时代福音运动的始发地,甚至被誉为天国的模型。尽管如此,耶路撒冷却遭到了如此悲惨的毁灭,这表明神的公义是何等令人敬畏。③虽然耶路撒冷已成为荒场,百姓已沦为奴隶,但是,耶利米却先行悔改,且仰望神将要恢复耶路撒冷的应许,祈求新的救赎和祝福。神虽然会惩罚圣徒,却不会永远审判他们(31:3;3:6;13:8) ──《圣经精读本》

 

【哀一122耶和华啊求你观看】

  耶利米哀歌是用「离合诗体」写成的(即每节以一个希伯来字母开始,每章二十二节)。第五章虽然没有采用顺序写作,却仍保持二十二节;而第三章则每一字母连续用三次,所以共有六十六节。

  本章是第一首哀歌,形容锡安(即耶路撒冷)被践踏后荒凉的惨况。这种荒凉和悲惨的情景也是先知内心感受的写照──亲眼目睹袓国被毁、同胞遭浩劫,怎能不叫爱国爱民的耶利米悲痛欲绝!──《新旧约辅读》

 

【哀一2「她夜间痛哭,泪流满腮,在一切所亲爱的中间没有一个安慰她的。她的朋友都以诡诈待她,成为她的仇敌。」

当别人在睡眠中得到身心的休养时,耶路撒冷却彻夜未眠。她不停地哀哭啜泣,为夜间的惊恐而忧心,却无人前来安慰。她所亲爱的一词曾被耶利米用以指埃及、约但河流域各族、推罗以及西顿(参:耶二十二20),犹大曾试图和这些国家结盟对抗巴比伦。这些朋友在耶路撒冷迫切需要之时,却弃她不顾,其中有的事实上还以诡诈待她,存心协助巴比伦来洗劫耶路撒冷,加速了她的败亡。──《丁道尔圣经注释》

         教会落在黑暗中,在撒但的权势底下甚受捆绑,不见神之面光,迫使她痛哭。以前在尊荣的地位中,朋友满堂,如今谁愿意与一个乞丐为友呢?众叛亲离,没有人安慰她,只有手指着责骂:你落在这种光景中,谁叫你得罪神呢?指出脚上的污秽大有人在,却没有一人为她弯腰洗脚。朋友反以诡诈待她,作她的对头,打落水狗,雪上加霜,伤上撒盐,痛苦万分。──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所亲爱的”。即犹大所信任的列国,当中有些更帮助巴比伦人在耶路撒冷抢掠。──《雷氏研读本》

         「所亲爱的」:指犹大以前所倚赖,曾与他们联盟对抗巴比伦(参耶22:20; 30:14注)的列国,但犹大遭难时,这些盟邦宛如陌路人,其至参与巴比伦的劫掠行动。──《串珠圣经注释》

         作者将耶路撒冷(代表整个犹大国)比拟为“王后”,现在成为寡妇,象他自己这位哀哭的先知一样(看耶十三17),终日以泪洗面。“所亲爱的”指犹大国从前曾与之结盟共抗巴比伦的国家。这些国家不但见犹大遭难坐视不救,反帮助敌人,一同掳掠(例如以东)。耶城本贵为王后,被掳而沦为女奴,皆因犯了淫乱罪,离弃了她的丈夫耶和华。“所亲爱的”原文作“她的众情人”。──《启导本注释》

         夜间痛哭:作者彻夜痛哭不已,这表明他的悲伤已达到极限。 他的朋友……成为他的仇敌:朋友”是指曾经与耶路撒冷缔结同盟的埃及、摩押、亚扪等外邦国家。犹大的末代王西底家,为了对抗巴比伦,曾与众多外邦国缔结了联盟。但是当犹大陷入危机时,他们都背叛了犹大(2:7)。人性本自私,既有限又善变,因此不能绝对信任。当我们彻底遭到惨败之时,惟有永不改变的神,才会帮助我们。 ──《圣经精读本》

 

【哀一3「犹大因遭遇苦难,又因多服劳苦,就迁到外邦。她住在列国中,寻不着安息,追逼她的都在狭窄之地将她追上。」

         神所疼爱的,祂要管教,遭苦难,被仇敌折磨,强制劳苦,在外邦权势下没有平安,不能安息在神的怀中,失去神的同在是最大的痛苦。撒但的攻击朝着罪的破口,在没有生路中没有退路,神的手不放松,使我们无法逃脱祂的管教。你爱的捆绑使我无法挣脱,为了要叫我得着那上好的福分。──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犹大 ...... 迁到外邦」:或作「犹大流亡(或被掳),离开了患难和苦工」。

          「狭窄之地」:或作「在困苦中」。──《串珠圣经注释》

         “住在列国中,寻不着安息”:正如摩西当年警告以民,若违逆与神立的约,必分散万民中,在那里不得安逸(申二十八65)。“迁到外邦”亦作“被掳”。──《启导本注释》

         描述了犹大百姓被掳到巴比伦之后的惨状。住在列国中:  犹大原是在列邦中分别为圣的百姓(23:9),如今却分散在列国。 寻不着安息:他们离弃了平安之君(14:27),如今不安和惧怕围绕他们。罪人在自食其果,因他们漠视了神的公义与和平。在狭窄之地将她追上:用诗的语言指出他们已穷途末路。 ──《圣经精读本》

 

【哀一3 年代小注犹大外迁虽然十年之前已经开始,本书的焦点却是主前五八六年圣殿和耶路撒冷被毁,以及全面性的外迁和被掳。──《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哀一4「锡安的路径,因无人来守圣节就悲伤。她的城门凄凉,她的祭司叹息,她的处女受艰难,自己也愁苦。」

通往耶路撒冷的路径,曾一度挤满了前往圣殿参加节日庆典的人,如今尽都荒凉。

城门」指的是京城大门之内的区域,也是多数巴勒斯坦城市的城墙内,寥寥可数的空地之一。商人们齐集此处销售货物,而长老或君王亦在此处施行审判(申二十一19;得四111;撒下十八24,等等)。侥幸存活的年轻女子,为她们失去了未来的丈夫和子女而哀伤。马索拉经文的\cs16 nu^g{o^t[(愁苦),多数的译本显然从 na{hag{ 解作 n#hu^g{o^t[,亦即「被赶逐」。据此,RSV 译为她的处女被拉走。然而,马索拉经文此处相当合理,所以不需像某些解经家一样,把 nu^g{o^t[ 当作 nehugot 的缩写。──《丁道尔圣经注释》

         教堂封闭了,聚会的地方铲平了,无人来聚会,神的宝座立在我们的心灵中,神仍旧在那里。教会事奉的路看不见了,不能聚会,事奉的人叹息,离弃元首基督,无事奉可言。祂就是道路,与祂合一才有路,与祂分离没有路。教会如同贞洁的童女献于基督,处女的地位何等艰难,愁苦充满,落在外人手中,失去婚约。──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锡安的路径”。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从前挤满往圣殿的朝圣者,这时却被废弃了。──《雷氏研读本》

         「悲伤」:与守节时载歌载舞的情景成一对比。

          「城门」:相当于今日的市中心,是一切买卖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愁苦」:有古译本作「被赶逐」。──《串珠圣经注释》

         “锡安”就是耶路撒冷,因为是一国的首都又是宗教中心,所以圣节期间,全国百姓都来欢庆,热闹非凡,现在经过战火蹂躏和敌人劫掠,已成荒场。“守圣节”:看《出埃及记》二十三1417。本节连用“悲伤”、“凄凉”、“叹息”、“艰难”和“愁苦”来描写目睹名城沦为废墟内心的难名哀痛。──《启导本注释》

         意指信仰生活的断绝,这是耶路撒冷被毁的结果之一。过去,朝圣者的脚踪络驿不绝地来往于锡安的大道,如今却已悄然无声。失去内在的信仰之乐,与外在的宗教庆典遭到禁止不无关系。他们习惯性地过信仰生活,如今,却被迫停止了,被剥夺了信仰生活的基本自由,这是对他们的惩戒。 处女……愁苦:每逢节期,她们就赞美神,如今她们却陷入一片愁苦。 ──《圣经精读本》

 

【哀一4 朝圣节期】按照以色列的历法,每年有三个朝圣节期:除酵节、七七节、住棚节。在正常情况下,过节时分道路都会挤满了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人。这是欢乐和喜庆的时候。但若是世局动荡,则很少人会冒险前来。况且如今更没有城市、圣殿供人朝圣。──《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哀一5「她的敌人为首;她的仇敌亨通。因耶和华为她许多的罪过使她受苦,她的孩童被敌人掳去。」

         教会的仇敌撒但反而为首,自由运行,诡秘地使用旧人包容罪恶,体贴肉体,养肥旧人,与神为敌,瞎子领瞎子,朝灭亡之路直奔。宝座上运行的手,因她的罪恶(与世联合),使她受苦而盼回转。她新结的果子,生命幼小,没有分辨力,不明白属灵的事情,被异教之风一卷而走,成为仇敌的俘虏。──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为首」:即成了主人。──《串珠圣经注释》

         在本节,作者阐明犹大所遭遇的这一切悲剧,皆因他们的罪。正确分析问题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钥匙。这句话暗示只要他们向神悔改,归向神,就可以从废墟中得到恢复。她的敌人为首:意指犹大的战败将会导致外邦人支配他们。但这并非因外邦人更加良善或更优秀,乃是因神叫他们作了震怒之杖。神必会看顾自己的百姓,因此,圣徒当将苦难视作自己属灵成长的机会。 ──《圣经精读本》

 

【哀一6「锡安城的威荣(“城”原文作“女子”。下同)全都失去,她的首领像找不着草场的鹿,在追赶的人前无力行走。」

这里提到的首领,可能指西底家和他的大臣,他们逃离耶路撒冷不久后就被抓回(参耶三十九45;王下二十五4)。

无草场之鹿的比喻(NEB),和诗篇二十三篇所描绘的耶和华带领并引导祂的羊,成一鲜明的对比。神给我们的预备当中,最宝贵的是基督,也就是为羊舍命的好牧人(约十11及下)。作者刻意以过去和目前景况的对比,来强调被掳的哀戚和悲伤。──《丁道尔圣经注释》

         教会失去彰显基督的威严与尊荣,旧生命压制新生命,瓦器不破碎里面的宝贝出不来,反而与仇敌联合。教会的领袖里面黑暗无光,事奉失去方向目标,没有启示异象,找不到生命的供应,饥饿漂流,失去圣灵的管治,真理放松,律法颠倒,如乱奔的鹿,在仇敌追赶之中,无力向前而被掳。例如参孙与世界为友,毁灭拿细耳人圣别的约,失败在女人大利拉的膝上,失去神的同在,被仇敌挖去双眼,灵里黑暗无方向,整天推磨绕圈子不向前,生命不长进。──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首领”。大概指西底家的众子(耶三九6)。──《雷氏研读本》

         「她的首领」:大概指犹大王西底家,他在耶路撒冷沦陷时逃走被捉(参王下25:4-5; 39:4-5)。──《串珠圣经注释》

         “首领”亦作“王子们”,可能为西底家王和他的众子(看耶三十九46;五十二710)。“锡安城”亦作“锡安的女儿”,将耶城和居民当作女子看待。──《启导本注释》

         像找不着草场的鹿:鹿的速度原本很快,但没能得到饱足的鹿只能蹒跚不前。倘若圣徒得不到属灵的粮食,就无法正常地发挥能力和恩赐。 ──《圣经精读本》

 

【哀一7「耶路撒冷在困苦窘迫之时,就追想古时一切的乐境。她百姓落在敌人手中,无人救济,敌人看见,就因她的荒凉嗤笑。」

         教会在黑暗枯干,被掳之中,回想以往神同在的喜乐满足,唯有失去了的东西,才知此价值。落在世界之王鬼魔的捆绑中,无人供应她的生命,神剥夺的手要净化她。仇敌看见她的枯干,荒凉幸灾乐祸的嗤笑她:你的神在那里呢?神既然爱你为什么不拯救你呢?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受仇敌的讥笑。──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她的荒凉”。更可作:她的毁坏。──《雷氏研读本》

         「窘迫」:或作「飘流」(如赛58:7)。

          「乐境」:原文或作「宝物」(即10, 11之「美物」)。──《串珠圣经注释》

         “古时一切的乐境”:例如大卫和所罗门作王时的鼎盛国运。──《启导本注释》

         当毁坏降临之时,过去的荣耀不再是夸口之事,反而会加增现今的耻辱。笑到最后的才是胜者。 ──《圣经精读本》

 

【哀一8「耶路撒冷大大犯罪,所以成为不洁之物,素来尊敬她的,见她赤露就都藐视她,她自己也叹息退后。」

   「不洁」:原指礼仪上的污秽;作者既将耶路撒冷比喻为女子(见6),这里大概是指妇人月经所带来的不洁(参利十五1920),以此比喻犹大因犯罪变成污秽(参结卅六17),  结果被神厌弃。──《串珠圣经注释》

         教会与世界联合,藐视神的主权是大罪。人类第一个罪,是独立离开神。教会与世同化是不洁之物,圣俗不分,失去基督为义衣,成为赤体,众人藐视她。自己叹息灰心,自暴自弃,退缩不敢向前,因为失去逆水行舟的能力,船有破口无力乘风破浪。──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不洁」:原指礼仪上的污秽;作者既将耶路撒冷比喻为女子(见6),这里大概是指妇人月经所带来的不洁(参利15:19-20),以此比喻犹大因犯罪变成污秽(参结36:17),  结果被神厌弃。──《串珠圣经注释》

 

【哀一8~9耶路撒冷灭亡的原因:她继续犯罪而没有想到将来(“结局”)。──《雷氏研读本》

         “不洁”:因故意犯罪而有的礼仪上的污秽。“在衣襟上”亦作“在裙上”。作者将耶城比喻为女子,她的罪行完全暴露在众人眼前。“不思想自己的结局”:即不考虑犯罪的后果。“仇敌夸大”亦作“仇敌奏凯”。──《启导本注释》

         陈述了犹大的罪恶和其结果,并祈求耶和华的帮助。污秽是在衣襟上:指明犹大的罪就是属灵的淫乱,他们事奉了耶和华之外的神(3:1) ──《圣经精读本》

 

【哀一8~11罪的结果】

  第5节所提耶路撒冷的罪在本段有较详细的记载。罪的结果就是灭亡的痛苦、被人蔑视和羞辱,连只有祭司可以进入的圣所也为外邦人践踏。这里给我们作信徒的提醒──切不可犯罪自毁人格,否则神会被羞辱,也会为自己带来诸多的痛苦(参林前三17)。──《新旧约辅读》

 

【哀一9「她的污秽是在衣襟上。她不思想自己的结局,所以非常地败落,无人安慰她。她说:“耶和华啊,求你看我的苦难,因为仇敌夸大。”」

圣殿被掳掠,任由原为犹大人轻视的外邦人践踏。

这节马索拉经文的 t]um~a{h(污秽),既指仪式亦指道德。犹大在这两方面都有罪。根据西乃之约的标准,对于应该明白神的圣洁的人而言,这种罪是非常严重的。同样,基督徒被劝勉要避免一切可污秽人的(太十五18;林前三17,等等),免得削减了见证的权柄及果效。──《丁道尔圣经注释》

         污秽在行为上,本应披戴基督为衣(加三27;罗十三14)。圣徒有二件衣服 诗四十五1314(该二12):金衣-客观上,基督为我们的义;锦绣的衣-主观上,活出基督的行为事奉。不考虑将来审判的结局,不悔改回转,败落下去。在无人安慰之下,呼求神的拯救。约伯三友的安慰,反而引出他的怨言。──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自己的结局」:指犯罚的后果。

          「夸大」:可作「胜利」,或作「行大恶」(参珥2:20)。──《串珠圣经注释》

 

【哀一10「敌人伸手夺取她的美物。她眼见外邦人进入她的圣所。论这外邦人,你曾吩咐不可入你的会中。」

         仇敌夺取圣殿的敬拜,掳去约柜毁坏事奉、见证,烧圣经、教堂,眼看仇敌进入教会。撒但借着各种挂名的基督徒控制教会,领导指挥牧师、传道,雇用他们残害羊群,背道而驰,与世界联合(诗篇七四,七九篇)。──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圣殿被掳掠,任由原为犹大人轻视的外邦人践踏。──《启导本注释》

         指巴比伦军队入侵耶路撒冷,毁坏圣所,并掠夺圣殿器具的事件(代下36:17-19)。圣殿象征着神之临在,而犹太人的信仰却是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对他们而言,圣殿遭到玷污,是令人惊恐万分的事,也是最令他们感到羞耻的事。犹太人不依赖神,反而误以为圣所或圣殿器皿本身具有能力,而视为神圣(7:1-7),因此,神惩戒了这种徒有仪式的信仰。 ──《圣经精读本》

 

【哀一10 外邦人进入他的圣所】律法对于非以色列人进入殿院,有极严格的规定(见:申二十三)。只有祭司才有资格进入圣所,而且还有许多限制。但维护神居所圣洁的苦心,如今都因被污秽而枉费。──《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哀一11「她的民都叹息,寻求食物,他们用美物换粮食,要救性命。他们说:“耶和华啊,求你观看,因为我甚是卑贱。”」

美物(马索拉:mah]@muddi^m)是仅以复数形出现的罕见字,意即「贵重物品」。此字在711节均作此解。在公元前五八七年的攻击行动中,巴比伦人夺取了圣殿内一切值钱的装饰物,并将最贵重的敬拜用具带往巴比伦(参耶五十二1723)。──《丁道尔圣经注释》

         信徒叹息,寻找生命之粮为了生存,出卖真理换取薪金,服在撒但使用的宗教领袖权下,照着他们的吩咐来「事奉」神,并不思想事奉的源头是谁?谁是主宰教会的元首?轻慢神到了极点,罪恶滔天,罪孽灭顶,活在黑暗中并无知觉,自以为是在事奉神,自欺到灭亡之路。有一天良心苏醒过来,呼求神观看,自感卑贱。──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美物”。在围城期间,百姓乐于用自己贵重的物品来换取食物。──《雷氏研读本》

         以宝物换取粮食,是形容耶路撒冷被围困时城内饥荒的情景。──《串珠圣经注释》

         “寻求食物”:耶城被围困时和陷落后,粮食短缺,居民四出寻找食物,为求生存,连宝物也拿出来换取粮食。──《启导本注释》

         描绘了耶路撒冷被毁前后的严重饥荒。自B.C.5871月开始,巴比伦军队包围了耶路撒冷约一年半,从而断了城中的粮食,城被攻破之后,这种情况依然严重。 ──《圣经精读本》

 

【哀一12「你们一切过路的人哪,这事你们不介意吗?你们要观看,有像这临到我的痛苦没有?就是耶和华在他发烈怒的日子使我所受的苦。」

如果照传统的翻译,节成了典型的举哀。然而,马索拉经文究竟应如何解释,仍颇有疑问。头两个字 lo^~ ~@le^k[em 意指「并非对你们」,若照各英译本一样译作质问的语气,便有「这一点都不影响你们吗?」的意思。如果作此译,便指的是耶路撒冷最近之经历所造成的痛苦,以及旁观者得以从中汲取的教训而言。但是,若将其译为一个愿望,则本节一开始应作「愿这事永不发生在你们身上」,而这似乎比传统的翻译更切合当时的情况。作者在此和基督同样为充耳不闻的耶路撒冷哀哭(参太二十三3738;路十三3435),这两个情景的类同相当明显。──《丁道尔圣经注释》

         呼求旁人注意她受的痛苦,希望外人安慰她。谁注重天上的事呢?世人都是吃喝玩乐,并不寻求永生。──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这事你们不介意吗」:或作「愿这事永远不发生在你们身上」。──《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以前,说话的是作者,用“她”来称呼耶路撒冷。本节开始,全章的后半改用第一人称“我”,说话的是耶城自己。她向“过路的人”诉说身受的苦痛,叹息神降罚沉重。──《启导本注释》

         你们……没有:本文是反问句,针对外邦人隔岸观火坐视耶路撒冷被毁的情形,先知就问他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如此彻底的毁坏?”从而强调了犹大的灭亡是空前绝后的惨剧。然而,重要的并不在于这毁坏的规模,而是在于先知承认这毁坏的原因就是神的“烈怒”。先知的此番告白:①承认了毁灭皆因自己的罪孽;②暗示了这震怒之鞭出于爱(撒下7:14;12:5-13);③藉此警戒了外邦人的狂傲。 ──《圣经精读本》

 

【哀一12~19耶路撒冷对一切“过路的人”说话,叫他们来看她的光景,就是她犯罪的后果。──《雷氏研读本》

 

【哀一12~22锡安的哀号和呼求:12节以后的代名词由第三人称(她)转换为第一人称(我),发言人是锡安自己,她因着神所降下的灾难甚大而发出痛苦的呐喊,甚至向外邦人倾诉她的苦楚。──《串珠圣经注释》

         耶利米的中保意识:本文记录了作者个人为耶路撒冷的悲剧而发出的叹息。作者把犹大的罪恶视为自己的罪恶(2:14,18),将耶路撒冷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而悲伤。这种高贵的中保意识是所有信徒所当具备的。 ──《圣经精读本》

 

【哀一12~22锡安的呼声】

  圣城被毁,人民饱尝罪孽所带来的苦果,耶利米开始认识自己的罪(14)。因为神是公义的(18),所以他祈求神恩待(20)。锡安无助的情景在这里表露无遗。

祈祷 神啊,求赐我哀恸的心,会为自己及弟兄的罪难过,以致我俯伏在面前祈求恩待。──《新旧约辅读》

 

【哀一13「他从高天使火进入我的骨头,克制了我,他铺下网罗,绊我的脚,使我转回,他使我终日凄凉发昏。」

这节的第一行若第一个子句在「火」结束,同时将马索拉经文的 wayyirdenna{h(克制)读作 yo^ridenna{h(从 ya{rad[ 而来,即「降下」),意思较为合理。所以整行便读作:「祂从高天降火;祂使火直入我的骨头。」作者借着火、网罗和发昏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耶路撒冷被围时可怕的景象。火烧进耶路撒冷的深处,网罗使得所有的人无所遁逃,而「发昏」一词则完成了这幅人心惶惶的图画。──《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管教的烈火进入骨中,灵里煎熬,克制我奔向罪的深渊,使我先尝到与神隔绝的地狱之火的痛苦。祂用网罗套住我,使我跌倒在地,不再行在罪中叫我回转。祂使我终日凄凉发昏,魂的痛苦,叫我在遭难中思想,何竟落在这种光景中?(传七14)──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他从 ...... 克制了我」:原文或作「他从高降火,直入我的骨头」。──《串珠圣经注释》

         “骨”为身体的架构,代表全身(诗六2)。神刑罚的火降在耶城,如网罗四布,无法逃避。──《启导本注释》

 

【哀一13~15这段用了四个意象来描述耶路撒冷的陷落:“火”(13节)、诱捕的“网罗”(13节)、绑在耶路撒冷颈项上的、代表罪过的“轭”(14节)和用来压碎的“酒榨”(15节)。──《雷氏研读本》

         临到耶路撒冷的惩戒:以下六种表达方式表明犹大的痛苦是来自天上之神的惩戒,全然无法逃避。神:①使火进入骨头;②铺下网罗;③使之终日凄凉发昏;④绑上了罪过的轭;⑤压碎少年人;⑥将犹大踹在酒醡中。这只是惩戒犹大的罪行,绝不是对犹大的审判。由此可知:①神施行慈爱的拯救所有悔改之人;②然而,却彻底地要求人对罪负责任(22:12) ──《圣经精读本》

 

【哀一14「我罪过的轭是他手所绑的,犹如轭绳缚在我颈项上,他使我的力量衰败。主将我交在我所不能敌挡的人手中。」

马索拉经文节的起首有点难解,nis*qad[ 有些问题。既然此字在旧约中仅见于此,其意义无法确定(可解作「绑」?)。七十士译本和很多手抄本将子音略作修改,读作动词 s%a{qad[ 的词类变化「留意」,并将整句译为「留意我的过犯」,即将马索拉经文的 `o^l(轭)读作 `al(高于……,在……之上),此一解释和本段要旨相吻合。nis*qad[ 一字亦可能会读作字根 qa{s%a{h 的变化 hiqs%a{h「使沉重」,所以全句便译成「祂使我罪过的轭沉重」。──《丁道尔圣经注释》

         受罪的控制,不能挣脱,是经过神的手,落一根头发神都知道。犯罪的结果力量衰败,受仇敌控制。主交在仇敌手中,是自寻苦吃。──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14上:或作「我罪过的轭沉重(有不少古卷则作「他注视我的罪过」),他的手使它们(罪过)在我的颈项上缠绕在一起」;这是表示充罪恶的犹大没法逃脱神的刑罚。──《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上半可译为“他的手将我的罪过缠作一团,绑成重轭,缚在我颈项上”。──《启导本注释》

         我所不能敌挡的人:指巴比伦帝国,他们是神审判犹大的工具。 ──《圣经精读本》

 

【哀一15「主轻弃我中间的一切勇士,招聚多人(原文作“大会”)攻击我,要压碎我的少年人。主将犹大居民踹下,像在酒榨中一样。」

大会通常是为了快乐的目的,但此处却是由神招聚的敌军,为要庆祝犹大勇士的一败涂地。酒醡,生动地刻划了耶路撒冷的反抗势力如何被压碎;而反抗者所洒的血,就像从大桶中涌出的葡萄汁一样。──《丁道尔圣经注释》

         主轻弃大能的勇士,不再使用他们,如同参孙毁了圣别的约,失去了能力,使用仇敌攻击他。压碎幼稚盲目的信徒。将教会踹踏,破碎瓦器,使宝贝显出来。──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招聚多人攻击我」:原文或作「他已为我定下时间。」

          「踹下」:原指制酒时把葡萄压碎,以榨取葡萄汁;这里是形容犹大毫无反抗能力,在敌人的进攻下血溅沙场的情景。──《串珠圣经注释》

         圣经常用“酒醡”踹酒来比喻神的审判(看赛六十三23;启十九15)。──《启导本注释》

         踹下,像在酒醡中一样:用溢出酒醡的葡萄汁比喻了犹大百姓的尸首所流的血,从而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其悲惨的光景。 ──《圣经精读本》

 

【哀一16「我因这些事哭泣,我眼泪汪汪,因为那当安慰我、救我性命的,离我甚远。我的儿女孤苦,因为仇敌得了胜。」

         失去神的同在,远离神,只有眼泪汪汪。仇敌得胜,黑暗掌权,羊群孤苦,无人带领。群羊的大牧人,把羊交给谁才放心呢?──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救我性命」:或作「使我的灵复苏」。──《串珠圣经注释》

         眼泪:是觉醒的圣徒所具有的一个特征,神施行慈悲和怜悯是因有流泪的祷告(51:17) 救我性命的:意指神。 离我甚远:形象地表达神暂时中断了恩典,这并非指神远离了他。神总是在亲近我们,问题是我是否配得与神相交的恩典。 ──《圣经精读本》

 

【哀一17「锡安举手,无人安慰。耶和华论雅各已经出令,使四围的人作他仇敌,耶路撒冷在他们中间像不洁之物。」

这节似乎是一附加说明的插句,作者为受打击的城市哀哭,而这城市正伸出它的双手表达悲痛和哀求。神在这里被形容是公义的审判者,祂终于要刑罚祂冥顽的子民,因为他们长久以来一直悖逆祂。──《丁道尔圣经注释》

         信徒举手求救,无人来安慰她。神发命令雅各受仇敌攻击,因为他与世界联合,污秽神的圣洁.──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像不洁之物”。或作正在行经的妇人。参看利未记十五章1927节。犹大一切所爱的(盟友)都成为她的仇敌。──《雷氏研读本》

         「举手」:指困苦中向神恳求(参串)。

          「像不洁之物」:指被厌弃(参1:8注)。──《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论雅各已经出令”可译为“关于雅各,耶和华已发出命令”。“雅各”指犹大国。“不洁之物”:看89节注。耶城已成为众人厌弃远避之物。──《启导本注释》

         作她仇敌:神是以以色列为中心护理历史,但其主权却是全宇宙性的。因此,神可以使用外邦人作惩罚的工具。 ──《圣经精读本》

 

【哀一18「耶和华是公义的!他这样待我,是因我违背他的命令。众民哪,请听我的话,看我的痛苦,我的处女和少年人都被掳去。」

耶路撒冷在节再度发言,并为导致她遭到如此惨痛惩罚的罪而哀哭。在这章其余的部分,并无悖逆神旨意的思想,且对神的公义亦无任何的抱怨,这点和约伯记有所不同。神公义的审判,被耶路撒冷以服从的态度毫无疑问地接受。她体认到自己是如何地罪孽深重;亦了解到自己不断地拒绝西乃之约的责任,导致国家如先知所预言般灭亡。──《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是公义的,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呼吁民众听从先知发出的神的话语。看先知的痛苦,以神的痛苦为心。分别为圣的贞洁童女,信徒和成长中的信徒都被世界掳去,又落在撒但权势下。──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这是锡安认罪的告白,她觉悟到受苦乃是神公义的审判。──《串珠圣经注释》

         耶城承认自己罪有应得,神是公义的(看申三十二4;诗一一九137;耶十二1)。──《启导本注释》

         耶和华……违背他的命令:耶利米并没有因着眼前的痛苦而埋怨神,反而承认神是公义之神。耶和华的惩戒并非不义之举,犹大的不顺服理当受到此番惩戒。悔改是走向救恩和祝福的快捷方式。 ──《圣经精读本》

 

【哀一19「我招呼我所亲爱的,他们却愚弄我。我的祭司和长老正寻求食物救性命的时候,就在城中绝气。」

亲爱的(参2节),指的是当南国被巴比伦军队蹂躏时,未能前来救援的盟国。特别是埃及,它认为应小心行事避免与迦勒底军队正面交锋。──《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招呼祂的儿女回转。他们不听却愚弄神,处假的悔改。长老,教会的领袖寻求生命之粮,却寻不见,在被掳之中断了气。 ──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我所亲爱的」:见2注。──《串珠圣经注释》

         与犹大国结盟的外邦都出卖了她,在危急关头纷纷离弃她。祭司和长老为国家领袖,因粮食短缺而饿毙,无人救援。“所亲爱的”:看2节注。──《启导本注释》

         我所亲爱的:指犹大所依赖到现在的埃及、叙利亚、摩押、亚扪等国家。 ──《圣经精读本》

 

【哀一20「耶和华啊,求你观看,因为我在急难中,我心肠扰乱,我心在我里面翻转,因我大大悖逆。在外刀剑使人丧子,在家犹如死亡。」

马索拉经文的节末,可以解作:家中的死亡是刀剑的后果。然而,希伯来文 ma{wet[ 亦可能像耶利米书十五2,十八21一样,指「瘟疫」、「流行病」(和合本两处均作「死亡」)。因此,家中的瘟疫和外面的刀剑,都达到一样的结果。──《丁道尔圣经注释》

         急难中呼求神,因为悖逆神而心无安息。外面刀剑杀子,家中失去神如同死亡。──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死亡」:或指瘟疫(参耶15:2注)。──《串珠圣经注释》

         “在外…在家”:在外被人杀,在家又无粮食只有待毙(看耶十四16)。──《启导本注释》

         观看:从本文起,耶利米更加直接地呼求神施行拯救。我们看到,耶利米在呼求神施行拯救之前,首先承认了自己的罪。如此看来,本文是患难中的圣徒所当持有的态度:①在患难中不发怨言;②顺服神对罪行的惩戒;③谦卑地悔改认罪,祈求神的怜悯。 ──《圣经精读本》

 

【哀一20~22耶路撒冷如今向她的神大声呼求。──《雷氏研读本》

 

【哀一21「听见我叹息的有人,安慰我的却无人!我的仇敌都听见我所遭的患难,因你作这事,他们都喜乐。你必使你报告的日子来到,他们就像我一样。」

以色列的仇敌必然大感欣慰,因为神从前曾使浩劫临到选民的仇敌,但如今反倒将刑罚的怒气发在祂的子民身上。

「报告的日子」在马索拉经文意思并不明确。如果那日子指的是犹大遭灾的时日,那么动词使就应译作完成式。若它指的是以色列幸灾乐祸的仇敌,将来会同样经历被罚的羞辱,则动词应译为未来式,「你必使」。RSV 依照古叙利亚文新旧约合订译本,采用了命令语句;而有些中世纪的犹太译者则认为这是对未来的愿望,所以译成「愿使那日来到」。──《丁道尔圣经注释》

         旁观者看戏,不安慰人,仇敌幸灾乐祸,当审判的日子,仇敌也必遭灾祸。──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巴比伦受惩罚的“日子”,如耶利米书第五十、五十一章的预言。“象我一样”。指犹大的被掳。──《雷氏研读本》

         「你必使」:或作「愿你使」。──《串珠圣经注释》

         “你报告的日子”即神所宣布的审判的日子,神既是公义的,也会惩治列邦的罪行(看耶二十五1538)。──《启导本注释》

 

【哀一21~22呼吁神同样施报于仇敌身上:因为神既是公义的,也必审判列国的恶行。──《串珠圣经注释》

         在本章的结尾部分,诗人惊奇地看到在现实中世人只知讥笑身陷苦难的自己,却无一人肯来帮助自己,因此只能单单地仰赖依靠神。须注意,当遭遇残酷的患难之时,世人均会受挫丧胆,但圣徒却可以仰望更大的拯救,而献上满有盼望的祷告。事实上,本书以及诗篇的许多悲叹诗,都是以对救恩的呼告、祈求或确信结束,而未曾以悲叹和苦恼告终。 报告的日子:首先是指审判犹大仇敌的历史上的时间;其次是指将要审判全宇宙的耶和华的日子< 绪论,耶和华的日子> ──《圣经精读本》

 

【哀一22「愿他们的恶行都呈在你面前,你怎样因我的一切罪过待我,求你照样待他们,因我叹息甚多,心中发昏。」

最后一节经文,提到祈求神报复所涉的道德问题。在旧约中,这些呼求通常是在以色列因行恶被罚后发出,她(耶城)希望全地的审判者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恶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愿神降的灾祸也降在仇敌身上。──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思想问题(第1章)】

 1 试列出耶路撒冷里不同居民所遭受的苦难。这些痛苦是那些人加诸他们身上的?

  为什么遭受这样的苦楚?

  又你曾否有类似的经历?

 2 锡安觉悟到自己受苦是神公义的审判(18),你认今日世上诸多的苦难是否人类自作自受的结果?

  我们当怎样面对自作孽所招来的痛苦?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