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耶利米哀歌导论拾穗

 

耶利米哀歌提要

 

壹 概略

一 耶利米哀歌在有的古卷里和耶利米书原是一书,并不分开;在有的古卷里被称为‘耶利米书卷二。’

二 当七十译士把本书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时,曾在卷首写有下列的序言:‘当以色列被掳,耶路撒冷成为荒凉之后,耶利米坐着哭泣,并作这哀歌为耶路撒冷哀悼说…。’

 

贰 书名

一 ‘耶利米哀歌’是七十译士所起的名。可能是因为先知很善于作哀歌,他曾‘为约西亚作哀歌,’(代下三五25,)所以对于这哀悼耶路撒冷的歌,很自然的也称之为‘哀歌。’

二 本书希伯来文的原名‘以卡’(Echah),意思是‘如何。’这‘如何’就是一章一节的‘何竟,’那里更准的翻译是:‘如何这城独坐,就是先前满有居民的!’希伯来文圣经往往把第一个主要字作书名。例如创世记的原名是‘起初,’(创一1,)民数记的原名是‘在旷野中,’(民一1,直译,)等等。

三 在这‘如何’里面包含最凄惨的意义:以色列是神的选民,‘如何’会堕落到如此光景?神曾和他们立约,并以迦南赐给他们为业,‘如何’他们竟会亡国被掳?他们本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繁荣的国,万国要因他们得福,‘如何’如今成为地上的咒诅,被列国藐视?…但愿信徒警觉起来,察看在我们身上有否‘如何’所包含的故事。

 

参 价值

一 在犹太人中间,本书非常被重视,列在主要的经卷中。每逢亚白月(八月)九日哀悼圣城遭毁的日子,他们在各会堂中朗诵耶利米哀歌。还有一些爱国的犹太人,每逢星期五也诵读本书,追悼亡国之痛。

二 在教会中,本书也极被重视。有一位解经家说,‘这卷书最动人的特点,就在于它流露了耶和华对祂正在管教的子民所有的慈爱和忧伤-这忧伤就是圣灵组织在耶利米心里的。’

另有一位弟兄说,‘本书每一笔是用眼泪写的,每一字是一颗破碎的心所发出的心声。’

 

肆 体裁

一 本书的体裁是诗歌。它的诗格极为巧妙,可惜在中文的译文中无法显出。例如:一章和二章是两首独立的诗歌,各有二十二节。诗人是以希伯来文二十二个字母,顺着次序作每节首字的第一个字母,那就是,一节首字的第一个字母是‘奥拉夫’(A),二节首字的第一个字母是‘培史’(B),三节首字的第一个字母是‘祈梅耳’(G)…以下类推。三章共有六十六节,首三节的首字各以A作第一个字母,次三节的首字各以B作第一个字母…这类的诗有时叫作字母诗,便于诵读者记忆。在诗篇里也有这种字母诗,例如诗篇二十五、三十四、一百十九等篇。

二 本书是诗歌,本应列在诗歌书中,但因其算为耶利米书的附录,且含有预言,所以仍列在先知书中。

 

伍 时间和地点

一 根据犹太人中间的遗传和七十译士的序言,本书是先知在尼布甲尼撒末次攻陷耶路撒冷之后所写的,时间当在主前五八七年。

二 地点应当是在耶路撒冷。在城外各各他山的对面,有一隐密的山洞,称为耶利米的山洞,据说先知曾坐在那里凭吊那遭毁的城,并写这卷伤恸的哀歌。

 

陆 几处可注意之点

一 耶路撒冷已经陷落了。耶利米的预言已经应验了。谁是假先知和谁真是神的先知的问题也已经证实了。但先知并不因此满意、高兴、喜乐,反而使他心碎,哀哭不已。他爱神的子民,因为他是爱神的。他实在不忍看见以色列的衰落,更不愿看见神的荣耀因以色列的失败而受亏损。

二 虽然先知伤痛到极点,可是他的灵仍是正常,理智清楚,态度镇静。他认清:()耶路撒冷的遭难是因她自己的罪;()神是公义的,祂的审判是必要的;()神仍有怜悯和慈爱,所以他仍抱着希望,静待神的解救;()神的子民应该回转认罪,求神宽恕、施怜悯。这是悔改、回转、寻求神的信徒应有的态度。

三 耶利米因着神的公义,对犹大的罪表示极度的愤恨;因着祂的慈爱,对他们的遭遭表示极度的伤痛;又遵着祂的心愿,他不顾一切的大声疾呼,劝导他们回转。他是完全站在神的一边,以祂的心为心。

四 在哀歌中我们看见:耶路撒冷没落,先知为她作哀歌。巴比伦高升,气焰不可一世。在启示录中我们又看见:耶路撒冷带着属天的美丽显现,存到永远。巴比伦却‘倾倒了,’‘绝不能再见了,’地上的君王和客商为她作哀歌。(启十八1016。)我们宁可拣选在耶路撒冷的一边,在神的管教之下悔改,寻求恩典,而不愿拣选在巴比伦的一边,享尽奢华,结果灭亡。

五 先知抱着无限的热诚,想把以色列从审判中挽救出来,可是结果徒然。到了耶路撒冷遭劫,百姓被掳的日子,先知坐在山上俯视凭吊,为她作哀歌。有一位比耶利米更大的,抱着舍命的热爱,想把神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可是结果又是徒然。在祂离世之前,祂也曾叹惜耶路撒冷,为她作哀歌。(太二三3739。)这两件事是很相似的。

六 神的爱是超过祂的公义的;因为祂的管教还是为着爱,祂的责打还是带着怜悯,祂的审判还是催以色列回头。公义最后的目的是成全爱。

七 本书虽是一卷诗歌,可是里面也有预言,有的是关于以东的预言,(四2122,)有的是关于以色列得拯救的预言;(三2122;)有的是关于弥赛亚的遭遇的预言。(一12,二15,三141519。)

八 本书虽然是‘哀歌,’可是带给许多哀伤的信徒无限的安慰:

‘我想起这事,心里就有指望。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祂的怜悯,不至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三2123。)

‘我心里说,耶和华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祂。’(24。)

‘凡等候耶和华,心里寻求祂的,耶和华必施恩给他。人仰望耶和华,静默等候祂的救恩,这原是好的。’(2526。)

‘我们当深深考察自己的行为,再归向耶和华。’(40。)

‘我们当诚心向天上的神举手祷告。’(41。)

‘耶和华阿,求你纪念我们所遭遇的事;观看我们所受的凌辱。’(五1。)

‘耶和华阿,你存到永远,你的宝座,存到万代。’(19。)

‘耶和华阿,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我们便得回转;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21。)

 

柒 信息

本书主要的信息有二:

一 罪所带来的痛苦和灾祸。

二 耶和华向祂的子民发怒时,仍有怜悯和慈爱。

 

捌 钥字和钥节

一 钥字:()‘公义,’(一18,)()‘慈爱,’(三32,)()‘回转。’(五21。)

二 钥节:

‘耶和华是公义的;祂这样待我,是因我违背祂的命令。众民哪,请听我的话,看我的痛苦,,我的处女和少年人,都被掳去。’(一18。)

‘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祂的怜悯,不至断绝。’(三22。)

‘凡等候耶和华,心里寻求祂的,耶和华必施恩给他。’(25。)

‘耶和华阿,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我们便得回转;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五21。)

 

玖 分析

本书共分五章,也即五首诗歌,因此就可分作五大段:困苦、哀叹、指望、认罪、祷告。除了第五首诗外,每首诗都是先说到耶路撒冷遭毁的惨况,再说到神严厉的审判是公义的,再后向旁观者说一些话。除了第四首诗外,每首诗都以祷告结束。可以说,全书充满了祷告。

 

一 第一首诗描写耶路撒冷犹如哭泣的寡妇孀居哀悼,她是‘没有安慰,’(一291721,)‘没有安息,’(3,另译,)‘没有草场。’(6,另译。)

()圣城遭受灾难。(一17。)

()神的审判显祂为公义。(一811。)

()向过路人哀求同情。(一1219。)

()向神祷告。(一2022。)

 

二 第二首诗描写耶路撒冷被围的情形。先知说得非常清楚,这些严厉的刑罚是乃出乎神。

()城被围困和倾覆。(二114。)

()过路人的嘲笑和侮辱。(二1516。)

()审判出乎主。(二17。)

()向神祷告。(二1822。)

 

三 第三首诗是旧约中极可注意的诗歌。在此先知使自己和城(代表百姓)一致,看它的困苦和伤痛就是自己的。

()城受困苦。(三120。)

()城有指望。(三2139。)

()向百姓的要求。(三4054。)

()向神祷告。(三5566。)

 

四 第四首诗描写耶路撒冷像失光变色的金子。

()城被困时的恐怖。(四110。)

()神的审判是祂公义的表示。(四1116。)

()仇敌的残酷。(四1720。)

()以东遭报。(四2122。)

 

五 第五首诗是先知所发的祷告,作第四首诗的结束。

()城的遭遇。(五16。)

()承认罪孽。(五7。)

()痛苦。(五818。)

()求神施恩。(五1922。)

—— 倪柝声《圣经提要》

 

为耶路撒冷哀哭一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中最重要的就是“何竟”这两个字。何竟原文是“怎么”。全书一共有三个“怎么”,第一个在第一章一节:这个城怎么独坐,怎么变成像寡妇一样?第二个在第二章一节:“主何竟发怒,使黑云遮蔽锡安城,祂将以色列的华美,从天扔在地上,在祂发怒的日子,并不纪念自己的脚凳!”怎么祂不纪念祂的脚凳?

我们知道脚凳乃是指着约柜说的,也就是指着圣殿而言。上一篇曾题过耶路撒冷是由两样东西代表的,一是圣言,一是圣城。所以前面一个“怎么”是说到城,后面一个“怎么”是说到殿。

然后第四章第—、二节: [黄金何其失光,纯金何其变色,圣所的石头倒在各市口上。锡安宝贵的众子,好比精金,现在何竟算为窑匠手所作的瓦瓶。]这里第三个“怎么”,是讲说锡安宝贵的众子,怎么变成这样呢?

前面也说过,耶路撒冷是由两座山所代表的;一座是摩利亚山,一座是锡安山。摩利亚山那里有城、有殿,锡安山乃是大卫宝座的地方。所以第三个“怎么”乃是给我们看见整个耶路撒冷城的荒凉。这就是整卷的耶利米哀歌:是耶利米哀哭耶路撒冷。

但不要忘记,耶利米不过是预表,真耶利米乃是我们的主。因此,这里讲到耶路撒冷荒凉,就是预表今天教会荒凉。今天我们有没有听到真耶利米在哭祂的教会,哭祂的见证?那就是耶利米哀歌所代表的。 ── 陈希曾《毗斯迦山——旧约》

 

【何谓耶利米哀歌?作者是谁?(哀一16,二11)】

答:1 耶利米哀歌The Lamentation Of Jeremiah,在希伯来原名意思是「如何」,就是一章一节的「何竟」之意。希伯来圣经常将第一个主要字作为书名,例如创世纪的原名是「起初」一样。(创一1)。本书在有的古卷里是与耶利米书原为一书,并不分开。有的古卷则被称为耶利米书卷二。当七十士从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时,曾在卷首写下如此之序言「当以色列被掳,耶路撒冷成为荒凉之后,耶利米坐着哭泣,以此哀歌志哀,」他也「曾为约西亚王作哀歌」(代下卅五25)。本书为哀悼耶路撒冷的被毁,自然也被称为哀歌之名了。

2 本书系记述先知耶利米哀悼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领迦勒底人毁坏耶路撒冷时之悲哀与恐怖的情景。在希伯来文旧约圣经,本书是被列在诗歌书中。但因其视为耶利米书的附录,且含有预言,故自古犹太拉比,以迄七十士译本皆将本书编列耶利书之后,为大先知书之第三部,(赛、耶、哀)。犹太人极为重视,每逢亚笔月Abib,即民历七月九日朗诵本书哀歌,以纪念哀悼耶路撒冷之被毁。

3 本书体裁是属于离合体诗Acrostic,原始即分章节,与圣经其它各卷不同。其诗格极为巧妙,成为字母诗。例如希伯来字母共有22个,第一、二、四章,每章包括22节,每节前缀是以希伯来字母次序排列的。只有第三章例外,有66节,第三节以一字母为首。第五章虽有22节,但未依字母次序的体例,略逞不规则。这类离合体诗,是为便于读者之记忆而有的。在诗篇中亦有同样的字母诗,如诗篇廿五,卅四,一一九各篇等是。

4 本书为大先知耶利米Jeremiah(意高举),约于主前五八六年在被毁之耶路撒冷所著。书中语气除抒予一己哀悼忧伤之外,更对惨遭掠劫之犹大人而唤起国魂。据说在耶路撒冷城北墙外面各各他山的对面,有一隐密黑暗之严洞,称为耶利米的山洞。相传先知曾经在此处凭弓哀伤哭泣遭毁之圣城,并写下如此哀恸之哀歌,令人读之感叹不已,一些爱国的犹太人,每逢星期五也诵读本书,以表追悼忘国之痛。——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本书名称】中文名称乃取材自拉丁文通俗译本之名目,在原文希伯来文圣经中,只根据书中第壹个字「如何」为名;在七十士译本中,乃按本书内容定名为「耶利米的眼泪」。──《新旧约辅读》

 

【作者】按犹太和基督教的遗传,耶利米乃是哀歌的作者,这些遗传之中,以七十士译本为最早以「耶利米坐为耶路撒冷哀哭」为题。另外,我们也不难发觉本书的文体与耶利米书有很多极相似之处(参哀一16上,二11及耶九118,十三17……等等);并且二书的教训都是相似而吻合的(参哀四21及耶四十九12)──同样是强烈地表达爱国之情怀。──《新旧约辅读》

 

【写作目的】本书哀痛神管教耶路撒冷时之苦;其中有代子民向神乞求赦罪,提醒子民其苦乃咎由自取,要从罪恶和投靠外邦人的恶行中返回,归向信靠神的救恩,持守与祂所立的约。──《新旧约辅读》

 

【历史背景】像耶利米哀歌这一类的挽歌,在古时的近东并不罕见。苏默人(Sumerians)最早写下言辞悲壮的作品,以纪念其被敌军入侵攻陷的大城,其中最著名的是哀悼吾珥被灭的文章。因此,当耶利米为公元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的毁灭和犹大的荒芜而悲伤时,他其实是置身于历史悠久且受人景仰的文学传统中。耶利米用诗歌体裁来宣泄他的感情。他哀伤地评论犹大人在耶路撒冷被围时和之后所经历的痛苦;并且为全国的罪孽而认罪。对作者而言,举国犯罪才是犹大陷落的真正原因。哀歌中所记念的究竟是何事,是毫无疑问的;同样,这些篇章以强有力的笔触所描绘的浩劫,其阴郁亦毋庸置疑。──《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书写作背景】本书未标明作者是谁,犹太传统认为作者是先知耶利米,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与拉丁文武加大译本更标明:「以色列人被掳后,耶利米坐着为耶路撒冷哀哭,唱此哀歌。」事实上,耶利米书与哀歌的文体与措词的确有许多相似处 ,且代下三十五25也显示耶利米与此种哀歌文学有关系。但是另一方面,耶利米书与哀歌两者之间也有迥异之处,这些哀歌更类近「团体的哀歌」,如诗四四篇;七四篇;八十篇等,犹太人所列圣经正典的名单也将哀歌与诗篇等书置于「圣卷」部分,而不跟耶利米书列入「先知书」部分。可以肯定的是:本书以主前五八六年犹大亡国为背景,当时巴比伦军攻陷犹大京城耶路撒冷,焚毁圣殿,并掳走国民及大批财物(见王下二十五121; 耶卅九110; 五二427 。作者曾目睹耶路撒冷的败落,凭着他所具备先知的洞察力与诗人的文学气质,写成此书。──《串珠圣经注释》

  

【主题特色】作者哀悼被巴比伦所摧毁的耶路撒冷,他深深体会到苦难乃神公义的审判,目的是为救赎犹大这个腐败的国家,因此他呼吁百姓悔改;同时也看到仇敌毁灭圣城的邪恶行动,因而呼求神施予刑罚。

   本书由五首诗构成,除了第五章外,皆采离合诗的体裁,即各章中每节的头一个字母是按希伯来文廿二个字母的排列次序 第三章则是每三节用同一个字母。离合诗体代表一种完整的意念,也有助于记忆诵唱。作者将锡安拟人化,将以色列民族视为单一个体,他自己也与民族苦难认同,不断恳切呼求,有时又以神的口吻安慰选民,使全书在绝望,哀恸中仍交织着希望的火花。犹太人后来每逢亚笔月(阳历三、四月间)唱此哀歌,以纪念主前五八六年与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失陷的国难。──《串珠圣经注释》

 

【耶利米哀歌简介】

作者:耶利米   写作日期:主前586585

书名 本书的英文名字Lamentations从一个希腊文动词而来,意思是“嚎声大哭”或“哀伤”,正正描述本书的内容。本书包含哀歌,哀悼耶路撒冷和圣殿遭巴比伦人彻底毁灭。

作者 虽然书中没有提到作者的名字,但犹太人的传统一致认为耶利米是本书作者。七十士译本(旧约的希腊文译本)和武加大译本(拉丁文圣经)有标题说:“耶利米坐哭泣,为耶路撒冷悲哀叹息”。此外,耶利米哀歌和耶利米书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用“女儿”一词指“城、民、居民”,在两卷书里分别约有二十次)。再者,历代志下三十五章25节把耶利米与这类文学作品相提并论。

历史背景 从主前588586年,巴比伦的军队一直围攻耶路撒冷(王下二五110)。犹大的盟友埃及被打败了,耶利米一再重复的警告却被犹太人拒绝了。当巴比伦对耶路撒冷的压制越来越紧的时候,百姓都快要饿死,他们却仍要向偶像求助。最后,城墙被攻破,耶路撒冷被占领和抢掠,圣殿、王宫和其它建筑物被焚烧,囚犯却被放逐到巴比伦去。耶利米亲眼看见这些可怖事件的发生,便写下这些哀歌。

结构 本书由五首诗歌组成,每一章是一首诗歌,头四首都以离合诗的形式写成(即每一节由一个希伯来文字母来开始,这样顺序使用了希伯来文的二十二个字母——第三章的形式有所不同,当中每三节使用一个相同的字母)。四章经文使用所谓“跛行的节奏”来写成,这种韵律通常用于丧礼的挽歌。对于这首哀悼耶路撒冷之毁灭的哀歌,这是最合适不过的。

用途 犹太人在埃波月(约七月中旬)的第九日公开朗读本书,纪念耶路撒冷在主前586年(遭巴比伦人)和主后70年(遭罗马人)的破坏。罗马天主教每年在复活节的前一周的最后三天使用本书。书中的内容让人想起耶稣针对耶路撒冷所说的预言(太二三37,38)。本书最为人熟悉的经节无疑是第一章12节上和第三章2223节。──《雷氏研读本》

 

【参考数据】

一、          本书书名

本书在希伯来正典中,象旧约其他书卷,以首字为书名。“何竟”是一种惊叹的语句,所以《七十士译本》(希腊文)作“哀歌”。在亚兰文译本中,正式用“哀歌”为书名。先知耶利米将唱哀歌的妇女召来,不仅要她们为民族的灾祸举哀,而且教导别人唱哀歌《耶利米书》九1720)。根据《历代志下》三十五25,耶利米曾为约西亚王作哀歌,而且一切的哀歌都记载在专辑中,所以后期的版本都定名为“耶利米哀歌”。

二、          本书作者

在“书名”中已经提及,说这是先知耶利米的哀歌。《七十士译本》特别在本书之首说明:“以色列人被掳,耶路撒冷成为荒凉之地。耶利米坐着哭泣,为耶路撒冷唱出哀歌。”拉丁文译本加上:“他心中极为忧苦,叹息与哭号”。亚兰文译本及《叙利亚译本》等都以此说明为依据,作为耶利米之哀歌。

但是有人提出疑难,认为耶利米憎恨耶路撒冷人信赖君王、依靠外邦,早已预言这城的毁坏。他原有的哀恸是劝他们悔改,但他们始终不愿回转,遂由同情而至愤慨,不再哀恸了。事实上,先知耶利米在圣城被毁后不久,就被迫离去。这与五章的背景有时间的差距,因为在五章,耶城被侵占的情形并不尽相同,不再是初被占领的实况。《哀歌》大多是字母诗(或“离合诗”),与《耶利米书》的诗体不同。

先知耶利米确曾作“哀歌”(《历代志下》三十五25)。在《哀歌》三章中,多次出现“我”字,甚具耶利米自称的口吻。在三4851更是耶利米的语调(《耶利米书》七16;十一14;十四11,17;十五11)。本书作者那种忧伤的情怀,似乎除先知耶利米外,不会有第二人。

三、          背景

主前587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消灭犹大民族,占据耶路撒冷。本书就是为圣城被毁而哀哭。有关犹大败亡前的情况,记载在《列王纪》记《耶利米书》内,可作《耶利米哀歌》的参考:1,被围(王下二十五12;哀二22;三5,7)。2,饥馑(王下二十五3;耶三十七21;哀一1119;二1112,1920;四45,910)。3,逃亡(王下二十五47;哀一3,6;二2;四1920)。4,圣殿被掠(王下二十五1315;哀一10;二67)。5,圣殿及其他宫殿被焚(王下二十五89;哀二35;四11;五18)。6,城墙焚毁(王下二十五10;哀二79)。7,官长被戮(王下二十五1821;耶三十九6;哀一15;二2,20;四16)。8,居民被掳(王下二十五1112;哀一1,45,18;二9,14;三2,19;四22;五2)。9,外邦支援失落(耶二十七111;三十七510;哀四17;五6)。10,异族趁火打劫(王下二十四2;耶四十14;哀一2,8,17,19)。11,犹大沦为一省(王下二十五22,2425;哀一1;五89)。

四、          本书要旨

在本书的几首哀歌中,作者不仅消极地描述民族败亡的伤痛以及灾难毁坏的惨状,也以信心的观点,存积极的盼望,深知耶和华必再施恩惠,使以色列人得以复兴。本书的信息有公义的审判,也有救赎的恩典,可说是失败与希望并重。

这代表着复活的盼望,在复活的前夕,在坟墓的幽暗中,夜正深沉,但深信黎明必会来到。后世的人可从基督的受苦,看到旧约中神的心意。

因此,本书作者可能有意阐明苦难的涵义。他所指的虽是民族,也可应用在个人身上,苦难之后必有复兴的恩典。这正如诗人所说:“祂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篇》三十5)。

五、          文体

本书为旧约五诗卷(Migelloth)之一(其他四卷为《雅歌》、《路得记》、《传道书》、《以斯帖记》,自第三世纪起,在犹太会堂供节期诵读之用(本书在赎罪日诵读)。哀歌形式有特殊之旋律(Qinah Metre3+2,3+3,2+2在本书多次出现)。一至四章都是字母诗;三章尤其特出,每三节为一个字母起首,共有六十六节。其他各章均为二十二节,由二十二个字母逐节排列。五章也有二十二节,虽然并非字母诗。

凭吊逝者的哀歌中,常重复出现两项相反的言词:歌颂与哀号。不仅将过去与现在加以比较,而且不住重复与交替,抚今忆昔,固然感慨系之;但向前瞻望,又大有盼望。在三1245266,作者的用意在于劝导顺服,因为顺服的心才会引发积极的希望。

本书有先知的信息,也具备祭司的侍奉,用秀丽悲怆的语调献上祈祷,以这样的诗歌来表达,确是希伯来神学与文学的杰作。

六、          神学

有若干神学的要点,可作为信徒生活的灵训:

1,受苦的意义:本书作者在国家遭难、内心苦痛中,回顾历史往事。以色列有耶和华的圣约,不遵守的必遭灾祸。可见苦难是为了罚恶,使民族降卑后再得复兴的恩惠。苦难使人降卑,寻求神的救恩。苦难使民族洁净,个人也因此蒙洁净、得拯救。

2,公义的原则:《哀歌》的信息不住表达先知的神学信仰。以色列虽是耶和华的子民,但是他们犯罪,同样必须受神的刑罚,因为神的公义是罚恶的。旧约先知有责任指责人民的罪,传扬神的公义,所以被称为以色列的良心。神甚至用外邦作为刑罚以色列的工具;审判必须从神的家起首,但最后的审判仍将临到外邦人;尤其因为外邦人往往过分欺压神的子民,神必须为子民们伸冤。

3,罪恶的因素:以色列最大的罪,就是偏离耶和华,去随从别神。他们败亡的原因正在此,以后的危险仍是这样。《哀歌》必有《耶利米书》及《以西结书》后半部。例如四章的形式、结构,及用字,仍有《以赛亚书》所记受苦仆人的形像。所以在悲叹中不住自认罪愆,求神在怒气中存怜悯;另一方面也深体受苦能救助别人,将救赎的福音带到外邦。

4,盼望的根据:作者在极度的忧苦中想起这些,心中就有指望。他说:“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祂的怜悯,不至断绝。”在灾难中,他们有陷在无望中自暴自弃的危险,或者自以为义,还认为神不公平。这两种态度都不正常,也不健全。他们应该谦卑认罪,凭信心仰望神,盼望就产生了。盼望来自坚定的信心,相信神的信实,始终不渝:“你的信实(中译词为“诚实”;三23)极其广大!”

5,敬拜的内容:《哀歌》不仅为以色列人在历代纪念民族苦难的敬拜的仪式(例如第七个月的赎罪日)中诵读,也成为历代教会纪念国难当礼拜所用的经文。许多教会每年在基督受难周到最后几天有礼拜,以《哀歌》作为诵读与默想的经文。可见这书的经文已成为我们敬拜的内容,思念神的公义与信实,仰望祂的怜悯与救恩。

──《启导本注释》

 

【耶利米哀歌简介】

重要数据

要  旨:

教导百姓,不服从神就是自招灾难,他们受苦时,神也受苦。

作  者:

耶利米

写作时间:

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摧毁后不久

背  景:

耶路撒冷被巴比伦人所毁,百姓被残杀、折磨,或被俘掳。

钥  节:

我眼中流泪,以致失明;我的心肠扰乱,肝胆涂地;都因我众民遭毁灭,又因孩童和吃奶的在城内街上发昏。(2:11

主要人物:

耶利米、耶路撒冷的百姓

主要地方:

耶路撒冷

特  色:

希伯来人思想的三大元素──预言、礼仪和智慧,都在耶利米哀歌中出现。这卷书是用古代犹太人写挽歌的形式和节奏写成的,全书由五首诗组成,每章一首(参3章注释)。

概  说:

眼泪的定义是“从眼睛里流出来的一滴滴带有咸味的液体”。发怒或大笑时都可能会流泪,但是落泪常常令人联想起的是悲痛和忧伤。我们哭时,朋友就知道一定是发生了甚么事,并力图安慰我们;婴儿可因饥饿而哭,小孩子可因玩具坏了而哭,成年人则可因面对灾难和死亡而哭。

  耶利米的悲哀极深,堪称为“泪眼先知”,他的每滴眼泪都是从破碎的心里流出来的。作为神的代言人,耶利米知道他的祖国犹大及其首都圣城耶路撒冷的命运:神快将审判,灭亡将至;他因此而哭。他不是为了自己的困苦或损失掉泪,他是为了百姓拒绝他们的神而悲哀。神创造了他们,疼爱他们,反复寻找他们,为要赐福给他们,但他们却拒绝祂。耶利米的心碎了,他知道百姓的自私和罪恶会令他们持续被流放异乡,使他们加倍痛苦。耶利米的眼泪是为民忧伤、为民悲哀之泪,令神心碎的人和事,也使耶利米心碎。

  耶利米的两本书的焦点都在耶路撒冷被毁这件事上。耶利米书预言这件事,耶利米哀歌则回顾这件事。耶利米哀歌被称为“眼泪之歌”,因为它是一首挽歌,一首为被摧毁的耶路撒冷所写的悼词。

  人为何而哭,可以看出他的天性是以自我为中心还是以神为中心。这首哀歌让我们知道耶利米为何悲伤。他蒙神拣选,完全献身作神的仆人;他热爱百姓、钟爱自己的国家,忧国忧民,却孤苦零丁。

  你为何流泪?为自尊心受到伤害,还是为周遭的人犯罪、拒绝深爱他们的神?是为自己失去喜欢的东西,还是为四周的人因犯罪要受苦而哭?我们的世界充满不公义的事,贫穷、战争和叛逆神的事比比皆是。这一切都应叫我们落泪和行动起来。阅读耶利米哀歌,体会一下何为与神一起哀哭吧。

──《灵修版圣经注释》

 

耶利米哀歌查经

一、本书序言

        哭泣吧,为个人、为国家、为圣殿、为灵魂、为世界、为这时代。当我们分享耶利米哀歌时心情一样的沉重,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流动。仰起脸来,让泪珠顺着激动的面颊流下来,眼睛经历洗涤会格外之清晰明亮,望见那古老的日子遥远的地方,在耶路撒冷的城墙的废墟上,站着那个先知。他在哀哭,低泣流泪,为民族的厄运、为同胞苦难的煎迫、为历史惨痛之经验,为圣城、圣殿被毁的惨景而呼求。然而,在耶路撒冷的城墙,一个低俯着孤寂的身影,是我们的主……他为选民哀哭,为世人饮泣、在背着罪恶重压下深深自叹。在这时代的长廊上印着无数跟随主的脚踪这些是神的见证人留下哭泣的声音。让哀歌成为众水的声音,泪水化为洪流、激起时代之潮流,冲去心灵的堤岸。让我们眼泪渗透在主祭坛上,随着那流出来的水流,浇灌广大的禾场,迎来一个复兴的日子,像古时一样。

               所以查耶利米哀歌时,不仅为以色列历史的往事同情,更是为中华民族苦难的经历而哭泣。中华儿女生长在苦难的国家、经历苦难的时代、面临苦难的挑战,饱尝苦难的滋味。

二、本书的背景

()本书的作者    耶利米与他的同工(代下卅五25)

    先知耶利米有两种职份:有祭司的赎罪与先知的预言。作者亲眼目睹、圣城被陷、圣殿被毁、圣器被夺、圣民被掳。

  解论耶利米的身世:

 1.出生祭司之家    耶一1

    地点:在亚拿突城是极美的一种天然环境,是属于耶路撒冷以北三里的高路上,四周被著名的便雅悯山丘围绕,俯看着是死海,与圣城不远之地。

    父亲:希勒家,在约西亚年间发现律法书的抄本,带来一次大复兴。他弟弟是女先知户勒大的丈夫。

    他的朋友:沙番、巴录、哈拿蔑,都是同时代的伙伴。

 2.幼年被神选召    2

    先知以挽救民族之命运,不惜任何代价,最后为此而殉道。

 3.天性懦弱敏感    6/8

 4.接受特别托付    18

 5.学文言辞肤浅    耶卅六4

 6.经历极苦环境   

 7.为杰出的先知

()作书的时间    约主前586585

    在犹大被掳二次(王下廿五章  耶十七、廿七、卅七、卅九章)

()写书的地点    耶路撒冷或加略山的洞中写的。

()受书的对象    犹太人、普世人。

()写书的说明    有廿二个字母,每段有廿二节,共有六六节,有完美希伯来廿二个字母,表明律法的完整,极崇高的准则,也表明民族整体的精神领袖彻底的认罪,十足的信念,完全的盼望,又称离合诗。

 1.从受苦的心理、看先知之意识

    悲哀的心曲,优国的情怀。属灵的看见。

 2.从历史的哲学、看公义之动力

    败坏:噩耗。历史的意义、公义彰显。

 3.从道德的观念、看信心之量度

    良知的纷乱,内心的困惑,信心打折。

 4.从希望的神学、看时代之使命

三、本书的信息

()宣告上帝的审判    即神的性情

    管教表明神是公义的性情。神彻底拆毁的重要之建立。

()传达复兴的希望    即神的恩惠

    先知提示以色列人信仰在国难后之路向,还需要恢复,当初时敬拜乐潮。

四、本书的内容

()揭露以民败落之惨景

()显示上帝公义之审判

()先知宣告悔改之希望

五、本书的重要

    先知要发出当代的呼声,回应至后世之人。

()为耶利米书的总结

()为圣城陷落后写昭

()为先知合神旨显映

    有属灵的感受,也有属灵的见解,也将神性情透露。于是化眼泪的潮水般痛苦。

()为约伯记同论苦难

六、本书的特征

    先知将暂时与永恒连结起来,将奥秘与意义相挂起,将历史的前后相互配合。

()钥节    11  21

()钥字    公义与信实、审判与复兴

()主题    现今的忧伤和未来的盼望

()基督    为百姓而流泪的先知

──陈世凯《耶利米哀歌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