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提要 壹、书名 本书古抄本原没有载明书名,是后来的译本加上去的;全书原文首字「何竟」(一1)含有哀悼、哀歌之意,希伯来文圣经即以此为名,七十士希腊文译本则称之为「哀歌」或「悲歌」,拉丁文译本则在此之外,又附加了一小段标题:「这是先知耶利米的哀歌」。 贰、作者 本书中虽未署名作者是谁,但自古以来,无论是犹太人或是基督徒,传统上均认为耶利米乃是本书的作者。有的古卷把本书和《耶利米书》合成一本,也有的古卷则将本书称为《耶利米书卷二(或附录)》。七十士希腊文译本除将本书起名《耶利米哀歌》之外,又在本书开头加写了如下的序言:「当以色列人被掳,耶路撒冷城毁坏荒凉之后,耶利米坐着哭泣,为耶路撒冷作哀歌,说…」。 耶利米是便雅悯地亚拿突城祭司希勒家的儿子(参耶一1),经常有神的话语临到他,故作先知为神说话,记录在《耶利米书》内。当犹大王约西亚死时,先知耶利米曾为约西亚作哀歌(参代下卅五25)。 犹大亡国前,他与文士巴录关系亲密,曾经数度口述给巴录写成书卷(参耶卅六章)。犹大亡国后,根据犹太人传统,耶利米被乱民强迫带到埃及地,在那里被乱民用石头打死,并葬在埃及。先知耶利米终身未婚,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参耶十六2)。 叁、写作时地 本书是在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末次攻陷耶路撒冷城(参王下廿五1~21;耶卅九1~10;五十二4~27)之后,先知耶利米目睹耶路撒冷城的破败惨状,感触良深,因而提笔写成,时间大约是主前586~588年。 写书地点应是在耶路撒冷。据说在耶路撒冷城外对面各各他山下,有一隐密的山洞,先知耶利米就坐在此洞穴中,一面凭吊那遭毁之城,一面书写这卷伤痛逾恒的哀歌,故该山洞又称「耶利米洞穴」。受苦的先知耶利米哭泣之处,正是主耶稣被钉十字架受难的地方。 肆、主旨要义 本书显明神在公义的刑罚中,仍以怜悯和慈爱为怀。神对祂子民的关怀之情,藉「泪眼先知耶利米」的哀伤之心,完全表露无遗。故此,神子民若能幡然醒悟,从背道中回转,向神认罪悔改,则虽身处苦难伤痛之中,仍满有复新的指望。真可谓「刑罚之中却有恩典,败亡之中却有盼望。」 伍、写本书的动机 本书作者亲眼目睹耶路撒冷的悲惨状况,爱国爱民之情油然而生,但他深知此乃他奉命所作预言之应验,全因犹太人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故此,书写本书,一面劝勉犹太人认罪回转,信靠神的救恩,持守与神所立之约;一面为犹太人向神代祷,祈求神本着祂的怜悯和慈爱,赦免神子民所犯之罪,使他们复新。 陆、本书的重要性 在希伯来文旧约圣经中,本书与《路得记》、《雅歌》、《传道书》、《以斯帖记》等四卷书同列为「圣卷」(Hagiographa),或称为「节期五卷」(Five Megilloth or Rolls),专供犹太人重要节期的公众礼拜中使用。本书列在《雅歌》之后,乃第三卷,是在亚笔月(通常为阳历七月)第九日的节期使用,以记念耶路撒冷城的遭难。 柒、本书的特点 本书的特点如下: (一)本书除第五章之外,都以希伯来文22个字母作为每节(一、二、四章)或每三节(三章)之起首,此种以字母排序之诗乃系「离合诗」体裁。唯第五章虽然也有22节,但并非字母诗体。 (二)本书作者在极度哀痛的情绪中,却冷静地写出按字母排序的「离合诗」,或许是在圣灵的感动之下,有意供后人容易记忆、诵念,引为警惕。 (三)本书特多悲伤、哀痛的字眼,在全部圣经中,除了长达一百五十篇的《诗篇》之外,再无其他书卷能与本书相比。 (四)本书作者一面与圣城和以色列全民族的遭难感同身受,多处提及单数词「我」字,即表明他和他们的遭遇认同;另一面他的感受也表明神对祂选民的心意,在公义的刑罚之中,仍心存怜悯,并不永远弃绝。 (五)本书作者这种爱恨交集、哀怨中带着希望的心态,乃是以神的心为心,充分表露祂的公义和慈爱交织,爱怜之中仍不忘责打,刑罚之中仍带着怜悯。 (六)本书虽是诗歌,内中却仍藏有预言,包括:有关弥赛亚遭遇的预言(一12;二15;三14~15,19);有关以色列终必得拯救的预言(三21~22);有关以东的预言(四21~22)。 (七)本书作者「哀哭的先知耶利米」,可视为基督的预表:忍受伤痛(一12;三19);忍受仇敌的藐视、讥笑(二15~16;三14,30),成为背负全民罪孽的羔羊。 (八)本书为历世历代悲伤痛苦中的信徒带来无限的安慰,虽然在极度的苦难中,却不至灰心失望,因有许多处经节可供慰藉(三21~23,24,25~26,40,41;五1,19,21)。 捌、本书与其他圣经书卷的关系 (一)《耶利米书》乃预言耶路撒冷的被焚毁,以及神子民的被掳,可视为本书的绪言。而本书则回顾耶路撒冷的被焚毁,故有的译本将本书列为《耶利米书》的附录或卷二,可视为《耶利米书》的总结。 (二)如果说《约伯记》是描述个人苦难的情景及其后果,则本书乃是描述整个国家团体苦难的情景并求神施恩救援。 (三)本书共有五章,可与《帖撒罗尼迦前书》中的五章彼此对照: 1.第一章,本书提及哀叹神的忿怒(一12),而帖前则提及信靠主将来必救我们脱离神的忿怒(帖前一10)。 2.第二章,本书述说因神发怒而从天坠落(二1),而帖前则述说因神爱而得在主面前站立(帖前二19)。 3.第三章,本书说到在刑罚中因神的慈爱仍有指望(三22~25),而帖前则说到在患难中因信徒的信心而得安慰(帖前三7)。 4.第四章,本书指明在失败仍有盼望(四22),而帖前则指明在荣耀中满有盼望(帖前四13)。 5.第五章,本书结束于在盼望中求回转复兴(五19~20),而帖前则结束于在盼望中应当儆醒、祷告(帖前五6,17)。 (四)本书和《启示录》最后六章相对:本书先描述圣城如何倾覆、荒凉,巴比伦城如何胜利荣耀,后却因对神的怜悯和慈爱满怀信心,故此圣城虽然在败亡中仍有指望。相反地,《启示录》最末六章则描述巴比伦大城终必倾倒覆灭,圣城新耶路撒冷必要从由神那里从天而降。 玖、钥节 「耶和华是公义的;祂这样待我,是因我违背祂的命令。众民哪,请听我的话,看我的痛苦,我的处女和少年人,都被掳去。」(一18) 「我眼中流泪,以致失明;我的心肠扰乱,肝胆涂地;都因我众民遭毁灭,又因孩童和吃奶的在城内街上发昏。」(二11) 「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祂的怜悯不至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三22~23) 「凡等候耶和华,心里寻求祂的,耶和华必施恩给他。」(三25) 「耶和华发怒成就祂所定的,倒出祂的列怒;在锡安使火着起,烧毁锡安的根基。」(四11) 「耶和华阿,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我们便得回转;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五21) 拾、钥字 「公义」(一18);「盼望、指望」(二16;三18,21,29;四17,17);「慈爱」(三22,32);「回转」(五21,21) 拾壹、内容大纲 一、为耶路撒冷所遭受的苦难而哀歌(一章) 二、为神子民因犯罪受神刑罚而哀歌(二章) 三、因神的怜悯在苦难中仍有指望而哀歌(三章) 四、因神的公义必追讨罪恶而哀歌(四章) 五、为神子民认罪求神使之回转而哀歌(五章)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耶利米哀歌注解》 《耶利米哀歌注解》参考书目 佚名《耶利米哀歌笺记》 陈世凯《耶利米哀歌查经》 张向晨《耶利米哀歌》 《丁道尔圣经注释》 《廿一世纪圣经新释》 《马唐纳活石圣经注释》 《新旧约辅读》 《雷氏圣经研读本》 《圣经姊妹版注释》 《灵修版圣经注释》 于力工《圣经助读本》圣书书房 于中旻《圣经各卷笺记》圣经研究 王正中等《圣经原文串珠注解》浸宣出版社 王正中等《圣经原文字汇中文汇编》浸宣出版社 吴罗瑜等《圣经──串珠‧注释本》福音证主协会 吕振中译《圣经》香港圣经公会 李常受《生命读经》台湾福音书房 周联华等《中文圣经注释》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倪柝声《圣经提要》台湾福音书房 唐佑之等《中文圣经启导本》海天书楼 陈瑞庭《圣经人地名意义汇编》少年归主社 梁家声《圣经各卷简介》 华侯活等《天道研经导读》天道书楼 华尔顿等《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麦康威等《每日研经丛书》 贾玉铭《圣经要义》弘道出版社 杨震宇《每日读经》 蔡哲民等《圣经研经资料》 鲍会园等《新国际版研读本圣经》更新传道会 G.C.D. Howley, etc.《现代中文圣经注释》种籽出版社 G.A. Lint, etc.《The
Complete Biblical Library》World Library Press A.M. Stibbs, etc.《圣经新释》福音证主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