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第十二章短篇信息
目录:
最后之规劝(贾玉铭)
传道书讲解──善事与人生虚空(彭福)
传道书笺记(十二章)(于中旻)
传道书(十二章)(康来昌)
传道书第十二章文字释经证道(张策)
爱主当趁早(十二1~8)(台北灵粮堂)
人当尽的本分(十二9~14)(台北灵粮堂)
解决虚空的办法:「敬畏神」(十一章9节〜十二章14节)(台北基督之家)
面对美好虚空的人生(11章7至12章14节)(香港读经会)
最后之规劝(贾玉铭)(11:9-12:14)
传道者既在本书,反复说明万事万物虚空的真相,最后即对听众,有一番剀切的忠告。且是大声疾呼地说:少年人哪,你们要听。正如以利亚在迦密山顶对会众大声说:“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王上18:21)亦好像米该雅指着亚哈王对会众说:“众民哪,你们都要听!”(王上22:28)或像主耶稣于被卖之夜,在客西马尼园,对门徒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太26:45)著者在此大声所讲的话,自然为本书最重要的话:
一、警告(11:8-12:8)“人活多年,就当快乐多年;然而也当想到黑暗的日子。……”
(一)当于幼年快乐中想到事情的结局(11:9-10)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时当快乐。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欢畅,行你心所愿行的,看你眼所爱看的,却要知道,为这一切的事,神必审问你。……”哦!神必审问你,神必为这一切事审问你。人生固当求乐,但不可任凭在快乐中犯罪。“所以你当从心中除掉愁烦,从肉体克去邪恶,因为一生的开端和幼年之时,都是虚空的。”欲求其不虚空,即当在一切快乐中,常常想到事情的结局,知道神必为这一切事审问我,我当如何时刻行在神面前;时时,事事,先经过神的审问,就不至将来为这一切的事,被审定罪了。
(二)当于少年心清时纪念造你的主(12:l-2)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纪念造你的主。……”人当幼年时,在他毫无喜乐的那些日子未到之前,心灵是极柔嫩,最易受教的。且是心灵纯洁,他的爱尚未被俗物所夺,即最易专诚爱主。当幼年时,也是立根基之时,若此时的信仰根基立好了,一生即不至于失败。所以著者特别规劝少年说:你趁着年幼——就是人生最美最要之时,在你心灵未被世俗濡染之前——当纪念造你的主,这是最重要的事。此处所用造物主,是用多数字,表明造物主,即三位一体之神,是于各人密切有关的。人若能纪念三一真神,并与三位一体之神发生关系,他一生的作人,就不至跌倒了。
(三)当于幼年强壮时注意老年的悲观(12:2-6) 人到老年,就是“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的时候。此时“看守房屋的发颤”:房屋,圣经常指人的身体说(赛38:12;伯4:l9;林后5:1-2;彼后1;13)。看守房子的比如人的两臂,因人的两臂,常常伸出来保护全身。人到老年,四肢无力,未免手臂发颤。“有力的屈身”:有力的或指人的两腿,至老年时,有力的腿亦弯曲。“推磨的稀少”:推磨的稀少,当然是指着人的牙齿,慢慢都掉了。“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是说老年人眼目昏花。“街门关闭”:是指人的口门,或耳门等,渐渐失去效用。“推磨的响声微小”:可怜哪,老人无牙了,靠着牙肉嚼饭,推磨的声音怎能不微小呢?“雀鸟一叫,人就起来”:是指老年人不能多睡觉,一点动静就醒起来。“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表明老年人多存悲观,无心于歌唱快乐的事。“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是言老年步履不稳,不敢行险。“杏树开花”:老人发白,有如满树杏花。“蚱蜢成为重担”:是言老年不能负重。或言蚱蜢即蚂蚱蝗虫之类,先锋约翰,曾吃蝗虫;老年人食量大减,其肠胃连蚱蜢微物,亦不易容受。“银链折断”:是指人的生气;亦有指人的脊柱或脊椎,人一到暮年腰即弯曲。“金罐破裂”:金罐或指人的头颅。“瓶子在泉旁损坏”:瓶子或指人的心说。“水轮在井口破烂”:水轮是指人的身体或心灵之发动机,如心肺等,一到老年即皆不适用了。
(四)当趁有光阴时想到永远的归宿(12:7-8) “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是人于无盼望中的永远盼望。“尘土仍归于地”,这不是“虚空的虚空”吗?但“灵仍归于赐灵的神”,这就是人生的归宿,是人最大的盼望,是即万事尽虚空当中的不虚空。人如果能于银链折断,金罐破裂时能撒手归天,不是人极荣幸的事吗?少年人哪!“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之前,注意及此否?如果能注意到这一层,你就必在“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纪念造你的主”了。
二、叮咛(12:9-l2) 传道者在此声明,他的话如何有价值,而且反复叮咛,使阅者不得不牢记于心,并见于实行。
(一)论其言语之紧要(12:9)
1.他的话是有智慧的——传道者因有智能,仍将知识教训众人。他自己是有智慧的,他所说的话,都是令人有知识和智能的。
2.他的话是有阅历的——“又默想,又考查”,他所说世事皆是虚空之言,并非凭空理论,乃是他的经历,他也曾用了许多默想,考查。
3.他的话是可喜悦的——“传道者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
4.他的话皆是真理——“是凭正直写的诚实话。”“诚实”二字宜译真理。是的,传道者所发之言,是真理,都是真理,非讲真理不配作传道人。他所讲的也是正直话,是直言真理并非有什么弯曲不实之处。传道者所讲,既是用智慧阅历,又默思,又考查,并正直。所写的真理,所陈说的箴言,当然是极有价值的。
(二)论其言语之效感(12:11-l2)
1.“智慧人的言语好像刺棍”(12:11)
这是用耕牛作比喻,耕牛因刺棍使之走正路尽力量;智慧的言语,也可使听众的心灵被刺激,作事为人按照箴言行在正直的真理中。
2.“会中之师的话又象钉稳的钉”——将钉子钉于板或钉于墙,可以牢稳不动。有时且将钉子曲上一个钩,即极不易拔出了。会中之师的话,到人的心里,不但可以使人心如刀扎(徒2:37),且可以牢记于心,如钉子钉稳。
3.“是一个牧人所赐的”——智慧的言语,或像“刺棍”,或像“钉稳之钉”,皆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一个牧人所赐的。”最注重者:即牧人所赐智慧之言,和会中之师的话;此外多著书,或多读书,令身体疲乏,亦属无益。
三、结语(12:l3-l4) 究竟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呢?(2:3)这些事我们都听见了,其总意是什么呢?到底何为“人所当尽的本分”呢?著者特于书之结尾清楚的、简括的、恳切的说明:即“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因为人所作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
(一)言明宗教的根本是敬畏神——对神无敬畏,根本谈不到宗教。人的宗教信仰,全在其敬畏神的心如何。
(二)宗教的理法即守神的诫命——宗教生活,对于神说,即存敬畏的心;对于为人说,即遵守神的诫命。在神前有敬畏,不能不谨守神诫;能谨守神诫,不能不在神前有敬畏。
(三)宗教的归结即听神的审判——“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世上万事虽皆虚空,惟有一事不虚空,即:敬畏神,谨守神诫,求永远的生命。终有一日天地都要废去,我们在神前所成事功,却不能废去,因为神要审问我们的一切事,“连一切隐藏的事,神都必审问。”我们可不在神前存心敬畏,时时敞开心怀,让神鉴察,再不度虚浮的人生,惟求在凡事上,蒙神喜悦,作一个真有智慧的智慧人吗?
“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究竟什么不虚空呢?传道者说:“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这是虚空中的不虚空。本书总结,即从万事皆空当中,求得不虚空,述到虚空中的不虚空,使一切虚空的虚空,皆化为不虚空的不虚空;使虚浮人生化为胜利人生;把自利的人生,化为利他的人生;果如此这虚空之虚空的万事万物,即必显出它的实际效用,即从虚空中看明其虚空的原因何在,虚空的究竟为何;即于虚空的虚空当中从而求得虚空中的不虚空;消极的人生,遽然即化为积极的人生了。
传道书讲解──善事与人生虚空(彭福)
六、善事与人生虚空
传道书十一.十二章
上帝的恩典是够我用的,感谢神的恩典,培植我们这个会直到今日,有许多都是凝成厌世病,但这都是圣经说的,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虚空。劝勉我们抬头仰望日光之上的永远的主,藉凓日光之下的虚空,使我们仰观天上的神。
今天我要讲到最后的两章书,十一章我定名为善事虚空章。即是说,世上万事都是虚空的,世界上的善恶是日光之下的工作,是人类应做的工作,我们应顺服神的意旨,多做神的事工。可惜人远离神的意旨,作反对神的事,行善事好似撒种在水面上一样,这是很胡涂的事,但这理有一句话,「日子久了,必有收成」,应将救人的福音种子,撒在世界一样,我们传福音时,亦有人会说,与我无关无益,但主的重生能力,到了我们心里,会使我们重生过来,行善事不必太小心,或疑惑。
请看十一章四节,「看风者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这个是耕种者的道理。种田的人,如遇有大风时,是不去撒种的,有云雨时一定不敢收割,这是自然的道理。
信主的人,受了圣灵的感动,一定有改变的,且有果子结出来,有时也有神的奥妙,我们不能明白,作者说:你不可批评及疑惑。神是全能的,科学虽是万能,但仍有限制,全能的神是无限制的。全能的神是无所不能的,若你不信上帝的全能,则不相信科学的万能,我们做事,不必太过疑惑,因为日光之下一切的事,都是虚空的,抬头看看我们的主所做的事,一切都是无所不能的,若是好事,我们应赶快去做,圣经说,要趁凓白日快些做事,圣经有两个大日子,一个是拯救的日子,一个是未兑现的,审判日子。
我们人亦有两个日子,一个是生日,一个是死日,这都是日光之下肉欲的日子,关于灵魂亦有两个日子,一是得救的日子,一个是审判后沉沦的日子,本章说日光之下,善事也是虚空的。
请看十一章十节,「所以你当从心中除愁烦,从肉体除去邪恶,因为一生的开端,和幼年之时,都是虚空的」,各位!这不是我说的,是作者说的,在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虚空,我们在日光之下所受到肉体的辛苦,但是我们一定可以藉凓耶稣的恩典,成为神的儿女。
世界纸业最盛的国家,是芬兰,他唯一的原料是白皮树,人受神的改造也是这样,是在日光之下的善事,变为改造我们,一直成为神的儿女。在日光之下领受福音的,就不虚空。
第十二章名为人生虚空章。
人生在世,一切都是虚空,虚空,虚空……,时日过去了,便归到神那里去,请看十二章七节,「尘土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上帝,这里所说的,就是十二章一至六节的虚空。
日光之下一切的东西都要破坏,但人是用坭土造成,便归回坭土,「人」、有一件比任何物更宝贵的,就是人的「灵」,因为人有一种「灵」,是高于一切,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有「灵」,故世界上,一切的肉体都是虚空的,但我们有一个宝贵的灵,请看十二章一节:「你趁凓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年幼是说话在日光之下的时候,我们要记念造我们的主,要信靠他,传扬他的福音,我们信耶稣,传他的福音不是徒然的,请看末后两节,「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份,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上帝都必审问」。这里清楚指导我们要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是应尽的本份。
讲完书之后,散会回家,请看看哥罗西书三章一至四节,因为这都是上面的事,求主多多勉励我们,仰望日光之上的事。── 彭福《传道书讲解》
传道书笺记(十二章)(于中旻)
择书与读书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传一二:12)
懒惰的借口,随处都可以找到。有人就从这节经文:“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传一二:12),作为不必多读书的根据,而去“手倦抛书”了。其实,不想作甚么事,总不会缺乏理由,但最坏的方法,是从圣经中找依据;因为那不是尊敬神的话,而是亵渎。
读书多了,身倦心疲,是自然的事。肚子饿了,吃饭会疗饥并产生快感;但不论甚么都尽吃,吃得多了,反而会产生不快感,还因过饱而不舒服,也可能引起胃肠或更严重的疾病。用不着多叮嘱,这种经验会使人知道选择该吃的,有益的,有节制的吃。同样的道理,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现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样的书,真是多到无尽无止;因此,以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只能选择可读的和需要的书来读。保罗在罗马狱中,“被浇奠离世的时候到了”,即将为主殉道,冬寒苦冷,特地嘱提摩太:“那件外衣,你来的时候可以带来,那些书也要带来,更要紧的是那些皮卷”(提后四:13)。保罗临刑不忘读书,但却有所选择,以皮卷为“更要紧的”。他以甚么为首要呢?是圣经神的话。当展开羔羊的皮作成的书卷,上面有用血所写的生命信息,而使徒保罗就要为这福音而被浇奠献祭,见证主的道,是何等的美好!
书读得多,却也并不一定是好事,不仅使人疲倦,还可能污染毒害人的思想。“读未见书,如逢故人;读已见书,如遇良友”;可是,如果读无益书,也必如交损友。圣经说:“你们不要自欺,滥交是败坏善行”(林前一五:33)。滥读不该读的书,正如交了坏朋友,为害一生。读错了书的人,所遭的损失,不止是浪费买书的钱和读书的时间,付出的代价,实在够大,可是悔已不及。如果有所罗门读书目录,该很有意义,当然已不可能知道;但知道那智慧的人还读书,已够我们学习。
读书的时候,是读者与著者心灵的交谈,实在跟跟朋友谈话没有分别;好话或坏话,当然都有接受了存在心里的可能。虽然,有“心防”的说法,但实行起来并不容易,特别是青年人,恶念种在心田里,说不定能够结出多坏的果实。坏书浸淫日久,想不被沾染影响,非常困难。读书能使人得智慧,智慧人慎选所读的书。最要紧的,是读圣经生命之道。
── 于中旻《圣经研究》
传道书(十二章)(康来昌)
第十二章
传道者的劝告
当趁年幼纪念主(1节)
十二1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
人的肉体必然老化、衰败,趁早纪念主
我们要记得一件事:圣经非常现实、真实的告诉说: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衰败。我们肉体会一天天老化,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所以我很愿意提醒年轻人你赶快纪念主、每天纪念主、时时纪念主。纪念主不是背下来、把祂记得而已,纪念主是敬畏祂、信靠祂、认识祂。就是认识这位上帝,这位上帝大而可畏,你不要忘记祂;不要像诗篇说的:等不多时,他们就忘记了。我们是随时把主摆在右边、随时把主看成最重、是我们的一切。你在年轻的时候就这样做,属灵的基础打好了,你以后的日子就会更好。这里是跟年轻人讲,因为你以后还有很多的日子。如果你的基础是好的,你会非常的喜乐;你是中年、晚年、少年,都会非常好。就如同上面讲到的:知道神一定会审判你。你记得主公义的审判、记得主的恩典、记得主的一切;而且是纪念你的主。祂不只是神,祂是你的主,你凡事要听祂;你记得祂是你的主,就凡事要顺服祂。早一点顺服,你的生命就有幸福。但这也不是说我们晚年就太晚、没有机会。我们基督徒永远不要这样想,每天都是机会、每天都可以更好,如果你在那些年日没有先离弃主。你说我现在已经八十岁、已经临到了,但如果你能纪念主,虽然肉体是衰败了,你仍然能过一个非常喜乐、而不是毫无喜乐的生活。的确我在圣经里面看(当然我们比较想到的是像迦勒这样的人,但实在生活中很多圣洁的见证里,我们也看到):他的肉体的确是衰老了、甚至已经老人痴呆、甚至柏金森症什么都有(虽然不多但的确是有),而他还是喜乐的。肉体上的衰败无法避免,但心灵还是得胜的。甚至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属灵的老人,使身边照顾他的人也得到帮助,而不是成为重担。所以这一段话不是只跟幼年人讲,也是跟你、我、中老年人、每个人讲:你赶快趁着年幼的时候,这年幼的时候的意思,就是像早上六点钟、一日之计在于晨;也就是这「早」可以把它了解成「快」,快快离开那些虚妄的、肉欲的、世界的、情欲的、那些体贴肉体的事,来快快的走十字架的路,不管是你刚刚过去、错了多少,都随时回到主面前纪念主、敬畏主,那你就不会有毫无喜乐的日子;即便你有柏金森、有老年痴呆。中、老年人的人更要早一点学习。少年人要记得因为你前面还有很多的路,但中、老年人也要记得,因为就算那来日,就算很少也是很痛苦的。我们记得这样的日子,使我们任何一个时候都可以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前面可以活得更好。第2节以下一般讲就是一种身体的状况,不过有的也不可以太灵意的来解释,总之这是指年老的现象。我想个人、邦国都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出生—成长—茁壮—衰老—死亡。汤恩比说过,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这样。
老化、衰败的现象,快纪念主(7-8节)
十二2 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反回,
「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有人说这是视力越来越不好了。我想不一定是视力,就是人和文化的老化,就是比较没有盼望、没有力量。「雨后云彩反回」这是不是回光反照?不是雨过天晴,而是到黄昏时还有一点点的云彩,但不是好事。
十二3 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
「看守房屋的发颤」这是手在发颤,柏金森病?「有力的屈身」,腰弯下来了?「推磨的稀少就止息」是牙齿没有力了?「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是不是没有视力了?还是一个文明、文化、政党,好像没有什么前途?就像罗马帝国到后来,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马戏、奢华;或又像伯沙撒王那千人大筵席,好像有一些狂热;又像台湾、美国这些电视节目就在那里不断的刺激、刺激、刺激。实际上刺激完了,雷射、干冰、狂欢、麻药,过了以后,更昏暗、更虚空。这又是一个衰老的国家、文化、民族才有的吗?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也是这样,虽然人家说中华民族年老了很久,但还没死;生命力还很强,但昏暗。其实年轻人在热门音乐等等的黑暗里,也都是这样,在极大的狂欢中昏暗、没有盼望。
十二4 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雀鸟一叫,人就起来,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
「街门关闭」人越来越走不动了、七孔流血(七孔是生命),出气、入气;听进、说出,好像都不大灵光了。「推磨的响声微小」牙齿、工作都没有力量了。「雀鸟一叫,人就起来」这个老年人常有的,容易醒但又昏沉沉的。「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指我们的声音、喉咙没有力量,或自己不太能唱、也不太能听了。
十二5 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
年纪越大、越多恐慌、这年头也越多各式各样的精神官能病、恐慌症、忧郁症。「杏树开花」,是年老的象征、就是晚年了(杏树很少开花,开花就是晚期、晚年)「蚱蜢成为重担」很轻的东西我们也承受不了;不仅是体力,常常心理上也受不了(:我现在没有办法接受什么刺激、突然的事容易被惊吓),真是老年的特点。这些我想生理、心理都难免,但我还是说,我们灵性培养得很好,就可以克服这些。「人所愿的也都废掉」。以前愿吃、愿喝、愿玩,现在都废掉;玩不动、吃不动、喝不动了。「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因为这身体是暂时的,而且那归去的时候这臭皮囊是越来越不能让他享受的、是很悲哀的。如果这个时候你不知道你要归去的地方是美好的,那就真是非常可怜。有盼望,你就会在归去的路上非常好。这「归他永远的家」和第7节「灵仍归于赐灵的神」神学家大多都讲旧约没有复活的盼望,我怎么想都觉得不对。我想神既是同样一位神(旧约、新约基本上没有不一样),旧约的人怎么会没有盼望?只是没有那么清楚而已。这里「灵仍归于赐灵的神」就不是归在土地了,是「归他永远的家」还有一个永远可以去的家。在希伯来书那里就是天上的家;这边就算不清楚,有地方可以去。「吊丧的在街上往来」越来越多看到死亡。像我们年龄越来越大,我们的朋友也就一个个的死亡了。
十二6 银炼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我们人是一个器皿,在这世界上是工作、是领受、再付出。我们人是按着神的形像造的,所以我们是链子、而且是很宝贵的银链子可以系住东西的。但晚年了、老了、用久了,就断掉了。我们是金罐、按着神的形像造的、可以装东西,但现在不能装、破裂了。看到别人还有很多的生命,我们甚至就在生命的泉旁、在上帝的旁边,但现在已经不能装水了;旁边就有水泉,但我们现在不能装了。「水轮在井口破烂,」就在井口很方便,但不能用了因为已经破烂。我们肉体是一定会朽坏,但求主让我们一直到死,就算没有什么功用,还是很荣耀的、还是银炼、金罐、瓶子、水轮。虽然不大能做太多的事,但盼望我们活着总是被主来用。我自己比较怕慢慢的折断、破裂;很长期的慢慢衰老、死亡。我希望我是精神很充沛,突然被主接走。不过这也在主的手里。有人也是身体很不好,但仍然在那很不好的身体中,荣耀了上帝。
十二7 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
这个世界我们肉身都会朽坏,但我们灵归于神,而且神会给我们一个复活的身体。
十二8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你不认识上帝,或认识了上帝又远离祂,就会发现一切都没有意义。这里不是提醒你这是虚空,而真是提醒你快快的纪念主。当然我知道讲这些,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都不听,然后就是一天到晚讲那些悲哀(别人悲哀、自己也悲哀)的事。我们一定要改变这情形,你既然看到上帝的话,就要被上帝的话来提醒才好。
传道者多方训众(9-12节)
十二9 再者,传道者因有智能,仍将知识教训众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陈说许多箴言。
传道者将知识教训众人
「再者」这不一定翻得最对,这一节跟前一节是连贯的。或翻:「即便如此」,甚至翻「尤其是这样」。尤其是世界,如果没有从神来的智慧来引导你的话,就是虚空。所以你自己没有智慧,也得听听有智慧人的说法,就是「传道者」。这里讲「传道者」,11节又讲「牧者」,这我们也很稀奇,通常讲到传道书直接就想到所罗门、一个很奢华的君王,没有想到他是一个传道者;甚至直接想到的他是一个很聪明、有学识的君王,也没有想到他是传道者。因为传道者总是苦口婆心、把上帝的话来劝、来教那些不愿意听的人。如果这作者是所罗门(我相信也是),那他不也有个毛病:医生,医治你自己吧;就是传福音给别人,自己怎么没有早一点聆听?不过他说有智慧,他「仍将知识教训众人」这是所罗门一直都应该做的。他做王的时候虽然不是一个老师,但做王的时候,主要是要做判断、行审判,就像摩西在旷野的时候也是一样,他做的事主要就是仲裁。事实上你官做大了、人越做越高位的时候,其实一直都是个判断:你用人当不当、政策当不当。所以王其实也还是在判断。这判断如果只是他一天到晚自己在判断,在出埃及记里也看到,摩西也会累死的,所以需要把这知识教训众人。在叶忒罗的建议里就是交给其他人判断,你自己不会这么累。但我们把它想得更广一点就是:今天之所以这么多的诉讼、争执,就是因为大家没有真正的知识、不认识上帝,所以就会犯罪。这一点表面看来,我们的看法跟希腊人一样,苏格拉底说:无知就是罪,我们应该有知识。但我们的知识又不是一种IQ和头脑堆积的知识,而总是敬畏上帝、认识上帝的知识。如果头脑悟性很好当然也很好,但如果不是敬畏上帝而来的知识,这知识就会像雅各书讲的一样,造成很多的错误。传道者他有认识神的智慧教训众人。教训众人,众人就知道怎么样行;众人知道怎么样行,大家就都轻省了。就像如果我们在教会里事必躬亲,始终他们像小孩子一样要依赖我们,那是不行的。事实上独裁者也有这种倾向,就是希望人一直在依赖他。有些变态的父母也是,一直希望小孩依赖他、不要离开他。我们没有这样的心、我们希望他们能成长、懂事;不要说只有这个牧师好,什么都要问他。我们不是这样希望,而是希望他们自己认识神,他们能有智慧。所以「将知识教训众人」不只教训他们在道德上好,以致于少犯错、不要常常打官司使我很烦;「将知识教训众人」是使他们懂得自己怎么生活,当然也包括不要犯罪。更正面的,是懂得怎么样把这知识教训其他人。这句话让我想到保罗对提摩太说的:你要把所学的教导那能够教导别人的人。也就是我们很注重这种承传。
「又默想,又考查,又陈说许多箴言」这也有意思:教训要默想。我们教会里也有默想,我是希望能发生这样的功效,就是会去想。我觉得中国人是会读书、会背书、会照单全收的把一个东西收进去,然后一字不改的吐出来。这个说得不好听,真的叫做消化不良、拉肚子,进去是什么、出来还是什么。我们学习一个东西不是会背、会照本宣科,而是会去思想,然后吸收、应用。这其中有个过程就是默想。就是像消化一样,要怎么样去吸收它。这「默想」就是像一个这里没有讲,但整个圣经或传道书有讲的「知识要实用」、你怎么样去用它。我们根基一大堆:爱、信心是什么、神的属性、三位一体…,这是有用,但小心不要只留在那里;留在那里,再正确也会变质、也会叫人骄傲的;我们要去实践。什么叫做爱、怎么去实践?三位一体跟我在生活上、跟教会有什么关系?这是「默想」。「考查」也跟我刚讲的有一点相似,就是在生活中去看。我们通常考察什么?这个公司的主管或部长到其他国家去考察(不要说世俗的那种去玩),考察就是去学习,学习就是来应用。不管是教育、经济、司法制度,考察了是要去用的;考察了是要想怎么样配合的。我们学习、思想怎么来应用、思想生活中错了些什么。「又陈说许多箴言」,这也有个奇妙的应用就是:当我们领受了知识、默想、考察;经过咀嚼、应用,应该我们也有一些从神来的智能,来传给别人。你看诗篇不是只是背一背,是应用在你的生活里面,例如:讲到耶和华全能,耶和华创造美丽、耶和华安慰伤心的人、耶和华让我在四面楚歌的时候怎么有力量、耶和华怎么拯救我、耶和华怎么让我在黑暗里面…,这都是神的话宝贵,而越宝贵我们就越应用他;应用他,就越会让我们领受的东西不是消化不良的怎么进、怎么出;也不是那给你的一千两银子,原封不动的还给主人。那都不对。你能够领受了知识、领受了从神来的智慧,经过消化、生活能够产生许多的箴言。当然我们讲的永远不如圣经的权威,但仍然有他的重要。也许这里的箴言就像我们平常说的见证。见证不能比神的话,但见证是我们领受、运用了神的话以后的结果;领受了、思想了、实行了,浓缩起来,再教导下一代。
十二10 传道者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是凭正直写的诚实话。
传道者仍继续学习、寻找
你看,这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一想到传道者就是他在传道、在供应、在付出,可是这里到了已经快要结束了,他在学习、在寻找;他没有说我已经知道了、我已经够了。就像哥林多教会讲的:我们已经够了、已经长大了、不需要你了。传道者自己,也是我们每个人,我们继续去学习、去领受;继续去寻求,在箴言里就讲:找那智慧像找银子一样;或者我们就说寻求主,叩门、寻找而且专心的、慕道的、渴慕的。我常常觉得我们台湾的人寻求发财之道、健康之道、减肥之道,都很努力。这里说「寻求可喜悦的言语」。这「可喜悦的言语」又要小心了,不是寻求那叫我们肉体满足的这要像保罗在罗马书十二章那里:「神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去查验、去找,这是叫神喜悦的。当然长期来讲也是让我们自己能喜悦的。这「寻求可喜悦的言语」我也在想到说很多人就在网络、电脑上寻找那些色情的东西,而且很积极。希望我们有那智慧寻找最好的。「是凭正直写的诚实话。」他寻找当然是神的话,就是我们需要有圣经;但我们越高举圣经,也是越愿意去渴慕、去寻找那些好的解经书、好的见证、好的属灵伟人的传记、好的讲章,而他也在寻找这些东西。「是凭正直写的诚实话。」是别人诚诚实实供应从神那里领受的结果。他也要,然后他再给别人。
十二11 智慧人的言语好像刺棍;会中之师的言语又像钉稳的钉子,都是一个牧者所赐的。
注意,是「刺棍」,不是像蜂房下滴的蜜而已;是美好的,但有时也是鞭打、刺痛我们的。「会中之师的言语又像钉稳的钉子」。刺棍是鞭打、责打、刺激我们;钉稳的钉子是可靠、叫我们稳固。钉稳的钉子,不管是做什么,一定是可靠、有用、坚固。「都是一个牧者所赐的」这些言语不管是责备我们,或是让我们可以依靠、或光照的,这都是一个牧者,就是上帝所赐。这牧者是指上帝,但这里特别讲牧者就是形容出两件事:一个就是我们这些被牧养的人的处境的危险(会有狼;没有牧者要小心),很多弟兄姊妹喜欢离群索居,不听父母、不听其他人,想要自己来,那已经是离了群的羊,很危险。第二个差不多类似,就是我们是很脆弱的。危险我们又不能自保,所以需要有牧人的话、群体的关怀。可惜很多愚昧的羊,就是要离开。
十二12 我儿,还有一层,你当受劝戒: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知识、智能尤重实践
「我儿」我们在这里想到:所罗门自己也是、浪子也是。「还有一层,你当受劝戒: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这个我觉得也是千年来的智慧之言。我自己是非常喜欢看书的,但我觉得知识分子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只是在书斋里面。那不但像保罗说的:那会叫人自高自大,而且也是没有完的、没有哪一天完的,就越来越累。你写书、看书,通常都是要表示自己很有智慧,但到最后就是让自己累,而且也是没有穷尽、也是虚空的。这意思我想就是:这么看重知识和智能的所罗门,他说的不是不要著书、也不是不要读书(这一本书就是他自己着的),而是我们还是要看到这些书里的智慧(包括圣经的)是要去实践的。你不是一天到晚关在那里读书的,你真的需要去实践。
人所当尽的本分是敬畏神(13-14节)
十二13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或译:这是众人的本分)。
人的本分是敬畏神(爱主、爱人)
我们都听见了,会不会敬畏神?会不会怕神?这我越来越觉得。就像收生婆一样,法老多可怕,那么多以色列人都怕,而她就是不怕法老,因为她怕上帝;她敬畏神、不怕法老。而且就有智慧、就知道怎么样来分辨、怎么样做。「谨守他的诫命」在约翰福音十四章那里讲到说:「21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我想这里间接的就可以推出:一个听神话的,又愿意照着行的(听神话是「有我的命令」;照着去行的就是「遵守的」,我们不能只听不行)这人就是爱主。「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所以,尽心、尽性、尽力爱主、爱人,又跟我们对真理的认识、跟对上帝的敬畏是有直接关系的。
十二14 因为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
一切神都必审问
你学了、听了、信了上帝,最后要知道:隐藏的、显出来的、好的、坏的,神都会审问;神每件事都会审问。对,我们也看到神把我们的罪恶丢在大海中、神不纪念我们的罪过。对,那是因为我们认罪,祂就不纪念了;真的是叫我们都不要纪念,这是极大的恩典。但如果我们因此来放肆(反正神都不管,就像现在很多人这样想的话),那神会审问,而且会有公平的处罚。
传道书第十二章文字释经证道(张策)
第13讲
敬畏真神
读经:传12章
内容:
一、趁早信靠
12:1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纪念造你的主!
12:2 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反回;
12:3 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
12:4 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雀鸟一叫,人就起来,歌唱的女子也都衰微。
12:5 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
12:6 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12:7 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 神。
12:8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本章作者继续教导,开头这里,作者呼吁年轻人趁早信靠神,不要总是“以后再说”,或者心存幻想:先尽情享受人生,等到老年的时候,再信靠,岂不一举两得?未来和最终归宿并不掌握在他们手里,死亡似乎很遥远,也可能就在眨眼之间(1节)。作者用了很多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老年:1、视力衰退,身体的疼痛随着年龄增加(2-3节);2、手指发抖,腰弯背驼,牙齿(“推磨的”)稀少(3节);3、听力不济,早醒(4节);4、害怕登高、远行,头发花白(“杏树开花”,杏树开花时粉红一片,但落花时,转成银白色),行动迟缓(“蚱蜢成为重担”,蚱蜢身躯小,应当可以跳跃。但到了冬天,小身躯也成为重负),平生壮志早已消失,对丧事特别敏感(5节)。5、最终死亡,人生终究是一场空(6-7节)。
作者在本段最后提到人一死,尘土所造的身体最终变成尘土,灵魂则归于赐予灵魂的神(7节)。后者等于说,人死之后,灵魂还是存在的,并且归到神那里。而神怎样处理并没有交待。这要到新约才有充分的启示(太25:34,41;路16:22-23)。
二、最后劝诫
1、当受劝诫
12:9 再者,传道者因有智能,仍将知识教训众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陈说许多箴言。
12:10 传道者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是凭正直写的诚实话。
12:11 智慧人的言语好像刺棍;会中之师的言语又像钉稳的钉子,都是一个牧者所赐的。
12:12 我儿,还有一层,你当受劝戒: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作者又说他因着神赐予的智慧,就默想、查考、教导,并且形成文字。他的教导就像赶牛的棍子(“刺棍”,11节),有警戒的作用;又像圣殿使用的金钉,稳固可靠。这些教导都是神所赐的,因此应当听从。尽管可以多多的读书、写书,但不可缺少的是接受作者的劝诫。
2、著书目的
12:13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 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注:或作“这是众人的本分”)。
12:14 因为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 神都必审问。
本章最后,作者揭示了著书目的,就是要人都敬畏神,遵守神的诫命,这是人当尽的本分。因为神的宇宙万物的主宰,管理者,审判者。人所做的一切事情,无论是公开的隐蔽的,还是善的恶的,神都会审问,无可逃避。这也是耶稣所提的警告(太12:36-37;罗2:16)。没有神的人生,只能是“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8节;比较1:2)。
三、反省反思
1、本章作了哪些教导?
2、作者著书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敬畏神、遵守他的诫命是人应尽的本分?
爱主当趁早(十二1~8)(台北灵粮堂)
v.2〜6 比喻的寓意参附注于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此传道者来到他人生课程的最后劝勉。人生最重要的事是趁早把你的生命献给神,因为:
1.祂是「造你的主」(v.1)。
2.生命不能停留,它急速的向终点奔驰。
3.当把最好时光献给神,不要等到「毫无喜乐」时(v.1)。
4.不与神同行的日子,都是虚空的(v.8)。
一、「当纪念造你的主」。
生命是神所赐的,人有责任善用生命,但不是只按自己的定意及欲望。,美国大复兴时布道家慕迪 ( Dwight Lyman Moody)说,「生命是一项托付,而不是拥有」。最喜乐的人生是,活出神期望与人相交的关系。传道者说,人与神的关系应当是「纪念」。这词含有敬畏、认识、爱慕、不忘、感恩、默想、思念、回转、寻求等意思。维持这样的关系,就是活在神面前,能享受神的爱,也能使生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不出轨了。
二、当趁早。
传道者对时间非常重视,他曾劝勉人要分辨时候(三1〜11)、要忍耐等候(三17)、要享受每一日(五18)、要使每日充实(六12)、为每日感恩(七10)、每日喜乐段勤(九9〜10)、要抓住时机(九11)、要不懈怠(十一6)、不荒唐(十一7〜10)。这一切关于时间管理的责任总结于「要趁着年幼」。若不趁早开始行动,再大的雄心也是空谈。若不趁早把生命献给主,时间的管理就没有任何价值。世俗之人也谈爱惜光阴、管理时间,但若非神参与其中,所成就的不过只在今生。趁早把生命的画布交给主,让祂在空白的画布上创作,不是比让神在自己已经胡乱笨拙的涂抹过的画布上,重新创作要容易些?所以不论是年青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赶快把生命的主权交给神吧!
三、不要等。
原文有三次提到「不要等到」(v.1,2,6),生命是一列直达车,快速的奔向终点,没有任何停留。若不尽早让神上车,那衰败的日子及毫无喜乐的日子临到时,你所载的不过是虚空而已。认为时间还很多的人通常是不儆醒的人。美国大复兴时的神学家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在他廿岁时写下志愿,每周诵读一次在神面前:「我决不浪费寸阴…决不作那若在最后一刻所不敢作的事…趁我一息尚存决尽量去努力生活…每周必比前一周在灵性上进步,也在领受神的恩典上进步…每日、每周、每月和每年之终,审问自己,在任何方面,是否能作得更好一点…」。
固然人在任何时候回转向主,都能有新的开始,但到底年老时体力衰退,能作的事有限。何况因拒绝神恩而失去许多原本可以喜乐的日子,是多么令人婉惜。传道者恳求人不要等,不要等到「银练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参附注),那时生命已很难更新了。
四、没有神参与,不与神同行的日子都是虚空(v.8)。
这是另一个不要蹉跎的原因。传道者以本书的前提「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作为结束。提醒读者不要忘了人生的本质仍是虚空,不要期望这世界能给你永、价值及意义,也不要期望这世界在你掌控之下能停止败坏,更不要期望这世界能提供任何特权使你免受死亡及审判。人若真正认识了「虚空」,感受到虚空,就能把世界丢弃于背后,紧紧的跟随神了。
传道者费尽口舌向我们论证,不信靠神,生命就奔向虚无,因为日光之下的人生本是虚空。人当痛切醒悟,切莫对世界再存丝毫幻想或期待。要趁早与神同行,尽快让神参与你的人生。每一个与神同行,有神同在的日子,才是丰盛不虚空的。每等待一天,拒绝神一天,人生就失去一天!
附注:2〜6节简释:
v.2不要等到生命力衰退(变为黑暗)。
「雨后云彩返回」,指雨后不是天晴而是再次乌云密布,比喻悲哀不喜乐的日子停留不去,人无力抵抗人生的艰难。
v.3「看守房屋的发颤」,指老年人的膀臂无力,手发颤。
「有力的屈身」,指双脚无力,或腰背软弱。
「推磨的稀少就止息」,指牙齿脱落,无法咀嚼。
「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眼睛昏花,视线模糊。
v.4「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指食欲不振,或听力衰退。
「雀鸟一叫,人就起来」,指睡眠不沈,容易惊醒。
「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指声调低沈无力,或听力衰退。
v.5「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老年人怕登高,怕上马路。
「杏树开花」,头发花白。
「蚱蜢成为重担」,最轻的东西都感到沉重。
「人所愿的也都废掉」,指意志消沈,失去对人生的欲望。
「人归他永远的家…」,接近死亡归程。
v.6「银炼折断」,神经系统受损,或脊椎受损。
「金罐破裂」,生命破碎,或头胪破裂。
「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装载生命的躯体完全损坏,停止作用。或内脏损坏。
以上是综合多位圣经注释学者的意见。主要是在描写人年老时的景况,实无需过于推敲字义。
默想
1.我的生命中还有那些部份还没有交给主,让主来参与?在那些事上我尚未顺服主?我和神的关系目前是什么状况?我应当在那回转?
2.我对年龄持着什么态度?反省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形,应当如何调整才合乎主的心意?
回应
亲爱的主,感谢你藉传道书向我揭开人生的真相。帮助我切实的体认没有你的参与,生命就是虚空。我愿把自己再次交托奉献给主,我愿天天都能紧紧的跟随你,在凡事上尊你为大。愿你改变我、造就我,让我的生命更加丰盛。使用我,使你的旨意得以成就。
人当尽的本分(十二9~14)(台北灵粮堂)
v.11「会中之师的言语」,意指学会(智慧教师的聚集) 中,多位教师的讲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传道书最后这段话,作者说明了:
1. 他著书的态度(v.9〜10);
2. 此书的功用及权威(v.11) ;
3. 对读者的期望(v.12);
4. 此书最终的目的(V.13 )。
一、著书的态度(v.9〜10)。
传道者是位智慧的教师,他将所体认到一切关乎人生的智慧教导众人。这些智慧箴言是经他认真的思考、评估、发掘、筛选并编辑而成。句句用心良苦,涵意深远,读者宜仔细咀嚼。他所说的都是真理之言,不宜等闲视之。
二、此书的功用及权威(v.11)。
智慧人的话「好像刺棍」,为了要鞭策读者的人生方向,纠正错误的生命态度。又像「钉稳的钉子」一般,使人生命稳固不动摇。这些话并不是作者自己的意思,而是出于那位至高的牧者神。所以读者应用恭敬的心领受其中的信息,并以生命回应。
三、对读者的期望(v.12)。
关于生命的真理及智慧不是用来讨论或研究的,而是要读者思考并以行动响应。人可以找更多的书来研究,但若是不去实践,再多的书也是没有任何帮助。他要读者不可只求吸取知识,而不求生命的更新改变。
四、此书最终目的(v.13〜14)。
其实传道者只期望读者二项响应:
1.敬畏神;
2.遵守神的诫命。
这是人在神面前当尽的本分(责任)。这二项责任含盖了人对神的正当态度,即神在人心中的地位,以及生活原则。这是敬虔的一切涵意,也是基督徒信仰的全部内涵。
「敬畏神」,在传道书中曾提到六次,不谨是智慧的开端,也是生命的根基。「敬畏神」,就是把神放在正确的地位上,以正确的态度来敬拜祂。祂是可颂、可畏的神,也是至圣、至荣的神,祂不仅是创造主、拯救主、牧者、君王、元帅,也是审判的主。人若对神有正确的认识,与神维持正确的关系,这一切都含盖于「敬畏」之中。人若真正「敬畏神」,就与神的心意和谐,能得着生命的智慧和方向了。爱神与敬畏神是密不可分的。
「敬畏神」的结果必是「遵守神的诫命」,其关系正如信心与行为一般。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不能证明信心的真实。人若有敬畏神的心就必产生顺服的态度,唯有顺服神能使人生方向不偏离。
必须敬畏及顺服神的另一原因是「人所作的事…神都必审问」(v.14),不论是隐藏的或行出来,不论是人以为善的或恶的,神都必判断。唯在今生敬畏及顺服神,能帮助我们将来面对审判而不哀哭、懊悔。
本书中传道者说明了人生的短暂、不确定、不可掌握,及不完满,也就是虚空。「神的旨意不要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智慧、财富、名声或情欲上。我们应该接受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和奥秘」(注23),而不是抗拒或沮丧。使原本是虚空的人生,充满盼望和意义的秘诀是,敬畏及顺服。也就是传道者在书中所劝戒的生活态度:信靠神的掌权在其中得着安息满足,顺服神的旨意,得着神赐给人的分,将生命奉献给创造生命的主,实现生命的目的,并享受神的恩典,喜乐积极的生活,这是超越虚空进入丰盛人生之路。
传道者指出了神对人的要求,人如何能满足这要求呢?「圣经把众人都圈在罪,使所应许的福因信耶稣基督,归给那信的人。但这因信得救的理还未来以先,我们被看守在律法之下…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使我们因信称义。」(加三22〜24)所以传道书的信息还需加上福音才能完全。
默想
1.本书最主要的信息有那些?敬畏及顺服神如何能使虚空人生,成为丰盛有意义的人生?
2.本书改变了我那些观念?读完本书我愿向神以什么具体行动来响应? 请写在一张纸上,并加在以下的祷告中。
回应
亲爱的主,感谢你帮助我读完这卷书,在圣灵的光照下,我看见了过去的错误态度:(说出重要的错误,例如,「我时常抱怨我的遭遇,不满你的供应」…等),恳求你赦免我的愚昧,帮助我改正我的人生态度,及对你的态度,我愿靠着你的恩典,立志:(说出具体响应行动,参【默想二】),例如「天天感谢你,不论我得着的是什么」等),愿圣灵继续的使用这些信息工作在我生命中,成就你的旨意。
解决虚空的办法:「敬畏神」(十一章9节〜十二章14节)(台北基督之家)
分享:
时下的广告,不论是旅游、食物、音乐、护肤…等各样购物消费,几乎都在告诉消费者,要「放纵」、「奢华」、「满足欲望」。圣经并没有阻止我们享受、快乐,但是必须在信靠、顺服神的原则下做这些事情,而不是随从自己肉体的情欲与喜好去做。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审判的那一天都要向主交账;并且放纵私欲的结果是产生许多罪恶,也叫人愁烦(十一9〜10)。作者在这一段提醒年轻人要趁年轻纪念主(十二1),不要等到老,甚至到死,都没有纪念、享受神,人生就真的枉然与虚空了(十一8节)。从十二章2节始,作者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描绘生命的老化、衰败:手发颤、牙齿松动、眼睛昏花(十二3节)、听觉逐渐失灵、睡觉容易醒、喉咙发不出响亮的声音(十二4节);此外,老人也因步履不稳而怕爬高、容易受惊吓、头发变白、体力不好、食欲衰退,然后看着同伴一个个死去(十二5节),自己的生命也走向不可逆转的衰弱,最后到达死亡(十二6节)。
一般来说年轻人比老年人有更长的生命,因此年轻认识主是很有福的,因为接下来大半的人生会非常好、非常喜乐,但这也不代表老年人就没有机会,或不需要享受神。不管一个人年迈到什么地步,只要我们有气息的一天,都可以因着敬畏神而享受人生。传道书的作者看书、考察、默想、经历,然后描绘人生的诸般虚空(十二9节),目的就是希望人能够敬畏神(十二13节)。
如果离了神,活在世上真的很虚空,传道书的作者,对世界、对人生的虚空有很大的体会。如果我们觉得离了神,人生仍可以有意义,我们就是没有看透人生。然而,基督徒面对虚空的世界并不是消极的,也不像佛教追求超越虚空的涅盘,反而因着日光之下的虚空,叫我们的眼目转向日光之上的神。因祂的创造、拯救,以及新天新地美好的盼望,我们就可以靠着祂喜乐、积极地度日。
回应:
亲爱的天父,我们相信万有都因祢而有,因祢而立,倘若离了祢一切都是虚空、枉然。求祢的圣灵在我们心中不间断地工作、保守,好叫我们一生紧紧跟随祢,并且让我们天天存着信心、盼望倚靠祢而喜乐度日。奉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祷读:传道书十二章13节
13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 神,谨守祂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
面对美好虚空的人生(11章7至12章14节)(香港读经会)
祈祷: 主啊,感谢你,是你把生命从空虚化作美好。
1. 美好虚空的人生(11:7~8):甚么是美好?人查不出来(参7:1~8:17);但因神造万物都是美好,人可以活在其中也是美好的(11:7,参创1:1~2:3),即使人不知道生命(参9:1~11:6),即使前面仍有很多虚空的日子(参1:1~6:9论述)。因为有神,虚空的人生都可以是美好的。
2. 享受神赐的生命(11:9~10):不要再让心中的烦恼或是肉体的疾苦困扰你;在有生之年要快乐地生活,按着神的心意和教导去行(神必审问)。不要再筹算去等待甚么时机了(参11:3~6),因为若以人的角度去筹算,都是虚空的(10)。
3. 应该把握现在(12:1~7):传道者在结束讲论前,以一幅风烛残年、满目萧条的景象来作出最后的呼吁:「人应当尽早纪念我们的创造主。」
.不要等到衰败的日子来到──当人再没有喜乐的时候。
.不要等到日月星宿变暗,雨后乌云再现的时候──当人老体衰,双脚无力、腰不能再伸直、无力推磨、老眼昏花、口难合拢、牙齿无力、夜半无眠、说话无声的时候,又或是当人怕高处、怕路远难行、头发由灰变白、行路迟缓、性欲全消的时候,那时恐怕人已逝,只得让人为他哭丧而已。
.不要等到人去楼空、庭园荒凉的时候。
请紧记:尘土要归回原来之地,灵要归回赐灵的神。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12:8)
4. 进入超然生命的邀请(12:9~14):随着标题语的再响起,传道者的讲论已完结,接下来传道书对传道者的身分作了补充:「传道者不但有智能,将知识教训众人,而且更仔细衡量、查考及修正了许多箴言(9~10)。传道者的言语像刺棒,为要使我们好好牢记他的教导,因为那都是来自神的教导。」
传道书最后邀请每一个人作出决定:「青年人,你要留心任何越出以上教导的事情,人的知识没有穷尽,但人生有限。这一切你都听到了,总而言之,人的本分是:应当敬畏神,应当谨守神的诫命,因为人所作的每一件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
面对着这样的人生,这样一位神,你会作何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