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第八章拾穗 【传八1】「谁如智慧人呢?谁知道事情的解释呢?人的智慧使他的脸发光,并使他脸上的暴气改变。」 “谁如智慧人呢?”智慧人那无可比拟的卓越在于没有人可与他匹敌,没有人能象他那样明白事理。“使他的脸发光”。即使他成为别人的祝福(比较民六25)。──《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本节的提问可以说是整个七章的一个结论:谁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能从这些问题中找到道路,能解释神旨意的奥秘呢(参何十四9)?智慧的人态度和蔼且慈祥,从他脸上可以见到。──《启导本注释》 “脸”是心灵之窗。圣徒最好每天用神的话语照照镜子,用神的话语妆饰自己的内心(彼前3:3-5)。
本章涉及到了比较独立的三个问题:①智慧人对主的态度(8:1-8);②认识恶人得享亨通与义人遭受痛苦的矛盾(8:9-14);③承认人昭然若揭的限制与神的主权(8:15-9:1)。 ──《圣经精读本》 【传八1~5】神所设立的君王是 施行公义的主要器皿,他有权柄赏善罚恶,所以人要服从他(参罗13:1-4)。──《串珠圣经注释》 【传八1~8】理解本文的关键是正确地解释,这里所说的“王”是何人。若说,王只是指世上的掌权者,本文所讲的不过是处世之道 。但是,本文所讲的王是指掌管生死祸福的永恒君王神。因此,智慧人对王的正确态度与7:11-14;箴1:17一脉相通。 ──《圣经精读本》 【传八1~14】恶人终必遭报:此段乃针对7:17之「行恶过分」,表明公义的审判终必临到,所以有智慧的人会远离恶事,免得自讨苦吃。──《串珠圣经注释》 【传八2】「我劝你遵守王的命令,既指 神起誓,理当如此。」 “指神起誓”。即奉神的名起誓效忠君主(代下三六13)。──《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起誓」:大概是指臣民对君王效忠的承诺。──《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的后半讲出这个嘱咐的原因……既指神起誓,理当如此(参 AV,RV;RSV 则见以下的评论)。王的臣仆显然都要发誓效忠,这是一项常规,历代志下卅六13和以西结书十七13都曾被引为例证,说明这事。 但此处是广指一般大众的宣誓(参代上廿九24,约瑟夫所著
Antiquities XV 10.4;XVii 2.4)。赫兹柏认为这是神赐给君王的誓言,这个看法的可能性较小。其他「指神起誓」的平行经文(出廿二10、11;撒下廿一7;王上二42、43)显示,这里较可能是指人所起的誓,而由神圣化或同意。——《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八2 朝臣的应有言行】朝臣的言行应该如何,是智慧文学必然会有的忠告,因为它的主要功用是训练朝廷将来的工作人员。埃及的《蒲他霍特普的教训》中有很多的段落,都是针对各种身居领导地位之人写作的。《安肖桑基的教诲》的忠告与传道书本节十分相似:「不要作出你是错误的判决」(十六17);「在你主人面前说话不要急躁」(十七10)。本节对朝臣所提出的忠告和《阿希卡尔的言词》也很相似。阿希卡尔是主前七世纪亚述宫廷的顾问。──《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八2~4】讲君王的命令(2节)和人对君王应有的谨慎态度(3~4节)。人在王的权威下自由十分有限。“起誓”臣民对君王的效忠。──《启导本注释》 【传八2~6】说明神的主权,与人必须服从的必要性。主权与服从的关系如下:①神是创造主而人是被造物,因此敬畏神是理所当然的事情;②是美善之事。神是公义和慈爱的神,顺服神意味着与美善有分;③是智慧之举。认识顺服美善、美德与幸福,等于认识人的终极本质而躬身自践之,这无疑是满有智慧的举措。悖逆神是极其愚顽的,箴1:7也是在这一背景中说“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 ──《圣经精读本》 【传八2~9】所罗门指出遵从王命的智慧。──《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传八2~九10】这一段的思想和一2~三22相对应。传道者述说君王的刚愎(2~9节)、生活中的不公平(10~15节)、人生的苦恼(16~17节),以及死亡的必然性(九1~6);只有过信心的生活才能享受丰盛人生(九7~10)。──《启导本注释》 【传八3】「不要急躁离开王的面前,不要固执行恶,因为他凡事都随自己的心意而行。」 “他凡事都随自己的心意而行”。即神是具有主权的,祂会惩罚背叛的人。──《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固执」:或作「持续」。──《串珠圣经注释》
这第一个子句 NASV 翻译得很好:「不要匆忙离开他」。「离开某人的面」在其他经文是指背叛或不忠(参何十一2)。因此传道者是警戒人不得擅离职守(参十4),也不要固执背叛(RV 的固执较 NASV 的加入或 RSV 的延迟为好)273。然而,本句可用不同的方式来标点,并可以另外的方法解释文法。希伯来文 ba{hal 可以指「加速」或者「畏惧」。加果采取后者,并认为第3节开头的词组属于第2节,我们便可译为:「……因你的誓言不要沮丧;离开他的面前……」(RSV;参 NEB,GNB)。若是如此,第3节便是对居高位者提出警告。——《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八4】「王的话本有权力,谁敢问他说:你作什么呢?」 君王权势的范围包含征税和征兵为王室效力,撒母耳记上八10~18曾经强调、记载这制度的开始;与其他同时代王国的记录也有类似之处274。——《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八5】「凡遵守命令的,必不经历祸患,智能人的心,能辨明时候和定理(原文作“审判”。下节同)。」 “时候”。即一件事件的适当时候。“定理”。一个公正的判决。一个智慧人的信心是:不公平最终会结束,而公正的判决将产生,可以证明他的无辜。──《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时候和定理」:或作「审判的定期」。──《串珠圣经注释》 前面曾经极力主张:生命要顺着神对万事全权的管理而活(三1~15)。现在对生活在独裁君王之下的艰难生活,也提出同样的观点。顺服并非盲目的被动。定理(希伯来文 mis%pa{t)是指「惯例,程序」以及「裁定,判断」;智能人能分辨神所定的时间以及「适当的程序」,如同约拿单(撒上十九4~6),拿单(撒下十二1~14)与以斯帖(斯七2~4)。——《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八5~6】在专制的君王下讨生活很不容易,智能人懂得神的定时和处事的步骤(“定理”)。“人的苦难”可指在生活的重压下人所感到的困惑、烦恼和灰心。──《启导本注释》 【传八6】「各样事务成就,都有时候和定理,因为人的苦难重压在他身上。」 「苦难,重压」:或作「恶事很多」。──《串珠圣经注释》 寻求「时候」和「定理」是各样事务的普遍原则。因为人的苦难重压在他身上,这句解释被认为是指(i)加在人身上的沉重责罚;(ii)人类天生的较弱或邪恶:「一个聪明的臣子必会找到机会实现他的计划」,因为人类的弱点是普世性的,有朝一日必会出现缺口。」(哥笛斯);(iii)钟斯的解释是:「人的麻烦已经够多了,何必再公然反抗君王,增加困难。他应当等候,时机总是会来的。」从传道书全卷来看,「苦难」应该是指人在欺压(「重压在人身上」)的担子之下,所承受的挫折、困惑和紧张,因此(RSV 的虽然最好像 RV 一样译为「因为」)很需要有智慧,来分辨「时候」和「定理」。——《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八6~7】聪明的人耐心地等待神算账的日子,纵然他不知道要等到何时(7节),纵然他目前有“苦难”重压在身上(6节)。──《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传八6~9】审判是神早已命定的,世人既不能预测它的来临,也没法加以抗拒或逃避。──《串珠圣经注释》 【传八7】「他不知道将来的事,因为将来如何,谁能告诉他呢?」 【传八7~8】人困扰因为不知将来如何,谁也帮不了忙。但权柄也非绝对,受有一定限制:1,无人能掌管自己的生命;2,无人能掌管死期;3,在与死亡的战斗中,无人能免役;4,邪恶救不了行邪恶的人,君王的权威救不了他自己(参雅四13~16)。──《启导本注释》 承认对未来之事的无知、在死亡面前的无力,间接地反映了对神之绝对性的承认与顺服。 ──《圣经精读本》 【传八8】「无人有权力掌管生命,将生命留住,也无人有权力掌管死期。这场争战,无人能免,邪恶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恶的人。」 正如没有人能掌管“生命”或“死期”或免除战争的日子,同样没有人可以逃避自己“行邪恶”的后果。──《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生命」:或译作「风」。──《串珠圣经注释》 「留住」的意思很清楚,它用于将牛犊「关起来」,以及「囚禁」犯人(撒上六10;耶卅二2、3)。同字根的名词(kele~~)是指「牢狱」。没有一所牢狱可以拘禁灵魂,亦即人的内在生命,包括其渴望、冲动和信念。——《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八9】「这一切我都见过,也专心查考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有时这人管辖那人,令人受害。」 “令人受害”。即在暴君的统治之下,臣民所受的伤害。──《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令人受害」:或作「使他自己受害」。──《串珠圣经注释》 这一节究竟是前一段的结论还是下一段的开启,曾引起争论。事实上,它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因为这一切通常是向后指的。威廉斯(Williams)持相反的意见,但七23,九1,十一9,以及十二13的这些事都与他所主张的背道而驰。然而,第10节的第一个字与第9节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传道者不仅是对八2~8的观察作结论,也开始了一条新的思路。 「令他受害」(希伯来文)并非令他自己受害(AV),而是令在滥用权力者手下的人受害。——《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八9~14】9,10节陈述了现实中的矛盾;11-13节则讲述了罪恶的灭亡及正义的获胜,14节再次论到了现实中的矛盾,此番逻辑似乎有些问题。若只看表面现象,善恶已被颠倒,恶人在压制义人而独享亨通。但是,若看穿内在本质,就会深信恶人终将败亡。本文讲述的正是这种信心之见。 ──《圣经精读本》 【传八10】「我见恶人埋葬,归入坟墓;又见行正直事的离开圣地,在城中被人忘记。这也是虚空。」 所罗门哀叹恶人没有得到明显的报应。他们死后得到风光大葬,能够来到“圣地”,在他们行恶的“城中”受到人的赞美。──《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忘记」:有古卷作「称赞」。全节可译为「我见恶人(就是那些经常出入圣地,并在作此事的城中被人称赞的)被埋葬,这也是虚空」。──《串珠圣经注释》 一般认为本节可译为:“我见恶人埋葬——就是在圣所来来去去,在城中因这样行而受人恭维的那些人。这也是虚空”。全市是讲恶人受到不应得的尊敬。“圣地”当指耶路撒冷。──《启导本注释》 埋葬归入坟墓: 对古人而言,这意味着死后得到了礼遇。揭示了恶人在死后还受尊崇的矛盾。──《圣经精读本》 在希伯来文,这是「整卷书中最困难的经节之一」278。最后一个词组这也是虚空,意指本节是记载令人失望或伤心的事。 从前后的经文(9、11~12上)看来,这里可能是指某些不公平的事279。到12下~13,才带入信心的宣告。RSV 抓住了要旨,但细节仍值得商榷。以下的注释主要是以 RSV 为依据,其他的解释写在脚注中。——《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八10~13】虽然善恶之结局似乎颠倒,罪恶应受的刑罚又迟迟未到,传道者仍肯定敬畏神的人结局最好,而恶者终必得着报应。──《串珠圣经注释》 【传八10~14】所罗门思想人生中一些不协调、不适当的事。──《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传八11】「因为断定罪名,不立刻施刑,所以世人满心作恶。」 延迟的惩罚只会叫人以为他们可以更多作恶。──《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断定 ...... 施刑」:或作「对恶行的判决没有急速地执行」。──《串珠圣经注释》 9~10节所描写的不公平现象,显然无人理会,任令恶人横行,不免会问:何以审判不至,刑罚不来?迟迟施行刑罚,只有招来更多恶事。──《启导本注释》 不立刻施刑: 寿则八十岁的人,盼望诸事能够立即结束,然而,永恒之神的时间概念却迥然不同与人(彼后3:8)。神延迟施罚,是为了留给人更加充分的悔改机会(罗3:25;彼后3:9)。若有人非但不肯趁此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地作恶,真是可怜可叹之事。 ──《圣经精读本》 人类的问题追溯到心(GNB,NEB 没有清楚译出);我们是从根烂起。心「渐渐满了」(希伯来文)作恶,表示逐渐刚硬,因为没有一物干涉,鉴定罪人的演变程度(参斯七5所用的字:「……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谁呢?」)施刑(pitgam,可能是一波斯字)在其他地方是用来指王的喻令(拉四19;斯一20),但在此是指神的审判。——《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八11~12 以色列的刑事处分】以色列在刑事处分方面,法律传统与古代近东其他地方相同。圣经之中最常提及的刑罚是石刑、烧死,和分尸。古代近东的史料(汉摩拉比法典、中亚述法律等)偶尔亦会提到刑罚的方式,如:溺死、分尸、刺刑。监禁并不用作犯法的惩罚。有的是为欠债者和政治犯而设的监牢。此外,待审的犯人亦会囚于狱中。──《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八12】「罪人虽然作恶百次,倒享长久的年日。然而我准知道,敬畏神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终久必得福乐。」 传道者愿意慢慢等待。罪人的恶行可能极多(百次,NEB 将之省略),寿命可能很长(享长久的年日),然而传道者坚信,义人得福乐仅是时间问题而已。最稳当的途径是敬畏神。在智慧传统中,敬畏神是一种畏惧和谨慎,因为感受到神的伟大。——《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八12「罪人……倒享长久的年日」 】 {命题11}到底罪人活得长,抑或活得短? 〔难题〕根据这节经文「罪人虽然作恶百次,倒享长久的年日」(另见约伯记廿一 7 )。然而,在别处经文说: 「恶人的年岁必被减少」(箴十27 ;传八13 )。 【解答】 圣经说到邪恶的人活的较短的年日,确认一般的原则就是邪恶的人其生命较短。不论任何的例外,这是一般的原则。经文提到罪人偶尔活得长的年日,并非所有邪恶的人都如此。这种情况让敬虔的人追问为什么?答案当然就是并非所有的生命都得到公义的对待和处理。 ──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传八12~13】传道者劝人稍安毋躁,罪人虽然作恶甚多(“百次”),寿命又长(“享长久的年日”),但他深信(“我准知道”),根据他亲身的体验和经历,敬畏神的人必得赏赐,恶人受罚只是时间问题。 恶人虽“享长久的年日“(12节),但传道者相信,恶人不能经历“长久的年日”(13节)一直犯罪而不受到神的刑罚。“影儿”指生命的难捉摸,摇幌不定。恶人没有神保障的生命岂能长久!──《启导本注释》 【传八13】「恶人却不得福乐,也不得长久的年日;这年日好像影儿,因他不敬畏 神。」 他同样确定,灾难虽然延迟,但最终将会临到罪人。虽然他可能「延长(他的年日)」(12节希伯来文),审判落在他身上便使他不得长久的年日!有人曾经用不同的方式阐释这似非而是的理论。有些人认为它是一个引用句(哥笛斯;GNB)或是编者的技巧288(劳哈等)。刘普德则认为,这是经过改写的双关语:「虽然他(作恶)的时候很长,也不能使他的日子长久。」这说法很有可能,因为「他的年日」希伯来文出现在13节而非12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八14】「世上有一件虚空的事,就是义人所遭遇的,反照恶人所行的;又有恶人所遭遇的,反照义人所行的。我说,这也是虚空。」 重复本段所提出的问题(见7:15)。──《串珠圣经注释》 重提七15的问题,但语气更严厉;应赏反罚,令人难解。──《启导本注释》 【传八15】「我就称赞快乐,原来人在日光之下,莫强如吃喝快乐,因为他在日光之下, 神赐他一生的年日,要从劳碌中时常享受所得的。」 所罗门因人生的虚空而再三作出的劝告。──《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结论:人生仍可欢乐。人若能撇开世事的表面,进到神全盘的计划中,便会明白神为人预备的是一个完美的世界, 的旨意是要人与 在正确的关系中享用一切世上的物质,从中得着满足。──《串珠圣经注释》 与9-14节相对应。虽然现实中依然有矛盾:①圣徒还要承认人所无法测透的神之主权;②为神所赐下的而知足(腓4:11,12);③努力行善而享受人生。这才是至善之路。
我就称赞快乐: 这是在神里面,建立在信赖与诚实之上的满足与幸福,而非尽情的自我放纵(2:24-26;3:11-15;5:18-20)。 ──《圣经精读本》 传道者没有尝试完全解开这个谜。相反的,他提出了一个实际的解决方法,所循的路线现在我们已经熟悉。他仍然关切地上的生活(日光之下),称赞喜乐(参二26,三12,五18、20)和满足(吃喝;参二24、25,三13,五18)。一生之久(一生的年日)的亲密友伴(与他同去,为希伯来文 yilwennu^,译为「依恋他」,「与他共享」)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与行动的鼓励。这一切的秘诀是:皆为神所赐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八15~九10】概述所罗门的探求与发现。──《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传八16】「我专心求智慧,要看世上所作的事。(有昼夜不睡觉,不合眼的。)」 一个加插的注解,强调所罗门不辞劳苦地作出彻底的研究。这研究占据他“昼”与“夜”的时间。──《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不睡觉,不合眼的」:原文作「眼睛看不见睡眠」。──《串珠圣经注释》 从八2开始,思路回到了生命之谜这大题目。传道者的研究非常彻底,包含他对经验的仔细思考(智慧)和观察(我专心寻求……要看)。希伯来文不清楚。在头一句「我专心……」之后,接着是一个括号(「因为或是289白天,或是夜晚,人的290眼都不见睡眠291」)。其意思到\cs1617节才完整(「接着,我看明……」)。——《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八16~九3】在神全盘的计划中,人所能知道的只是一部分,也就是神所启示的部分,尚余的奥秘则不是人穷其身心智力所能知晓的。人不能靠眼前之事而判断某人是为神所爱或是为神恨恶(9:1; 参6:1-6; 7:15; 8:10-14),更不能明白为何义人与恶人竟遭遇同样的命运及生命终局。──《串珠圣经注释》 【传八17】「我就看明 神一切的作为,知道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作的事;任凭他费多少力寻查,都查不出来,就是智慧人虽想知道,也是查不出来。」 人类渴望知道神那错综复杂的计划,然而,即使他们耗尽心思力量,总也不能得到完全的了解。──《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想」:原文作「说」。──《串珠圣经注释》 人应明白的是:神的奥秘广大无极,人只能明白神已启示的那一部分。无论人如何费力寻求,运用智慧和技巧,都难穷其奥妙。──《启导本注释》 “查不出来”重复了三次。这是一种人的智慧极限的告白(3:11;7:14,24),并非在张扬不可知论或知识无用论,而是一种自我发现的极致——人原本就是有限的存在,无法测透神。若有人看穿了自己的本相,就会走出错觉与骄傲,认识到耶和华信仰为何是理所当然的,美善的及幸福的。若与箴1:7相比较,认识自己与醒悟到神与自己的关系而信仰耶和华,是真智慧的开端。──《圣经精读本》 他的结论是:我们必须知足,不要想去了解每一件事。辛勤工作(「费力」),不止息的奋斗(「寻查」),技巧或经验(「智慧」)都不能解开这个谜。智慧人可能会格外的努力,但他们仍会大惑不解。——《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8章)】 1 君王或一国之政府乃由神所设立,以执行 的公义,那么,身为臣民的应对君王及政府存什么态度?倘若执政者不执行公正而又滥用权力时,我们又应如何呢?参8, 10:4-20。 2 善恶的结果时常颠倒,但传道者强调敬畏神的人最终必有什么结局?恶人又如何呢?见8:12-13。对于不公平的现象,8:15-17给你什么提示?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