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传道书第七章拾穗

 

【传七1「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

         本节的两句话要合起来看:人若在生前赢得美好的“名誉”,叫他的生命有延续不断的影响,他死的日子便会更好。──《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好名誉较香膏带来更长远的影响。

         「名誉」:于原文与「膏油」非常接近,前者指对死人的纪念,后者则代表喜庆宴乐。──《串珠圣经注释》

         名誉:并非指一般的名声,而是指在神在人面前的永恒名誉(1:11) 美好的膏油:指许多资财。智能人为了名誉而使用资财(26:6-13)。很多现代人却为了得着“美好的膏油”,轻而易举地放弃自己的“名誉”。人死的日子胜过:这并不是厌世主义,因为圣徒的死亡是有盼望的(14:32)。不以死亡为虚无,而视之为充满盼望的生命之始。使徒保罗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离世比在世更好(1:23)。但是,圣徒也不可努力离世。因为主希望我们能够在世过圣洁的生活,而不希望我们死去(17:15)。真正的智者充满盼望地面对死亡,且为身后的名誉而活(22:1) ──《圣经精读本》

    在以色列,名不仅是一个称呼,而是要表达一种特质。这里所谈的不是好名字(可能与实际不相称),而是源于其性格的好名誉。这样的名声价值极高;甚至神在出埃及的时候也「得了名声」(民九10252——《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1 美好的膏油】古代出席宴会的人经常得到的盛情款待,包括主人用上等的油抹他们的前额。这些油不但令他们满脸油光,更为他们本人和会场增添芳香。例如以撒哈顿年间的一个亚述文献,就描述他如何在一个王室宴会中,用「最精选的油湿透」宾客的「额头」。──《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七1~4死亡及哀悼,比人出生时之欢乐,更能引领人思想人生的问题,叫人醒悟和得到教训。──《串珠圣经注释》

         智慧人预备自己的死亡,而愚昧人却把心放在吃喝玩乐上(15:2;18:2) ──《圣经精读本》

 

【传七1~6苦难于人有益,死亡、丧伤、责备虽痛苦、难过,却能促人反省,学得教训。──《启导本注释》

 

【传七1~14所罗门透过一系列的箴言隽语,提出有关智慧与愚昧的忠告。──《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苦难或困境不一定是不好的:承接6:12所问「甚么与他有益呢」,这里指出人生的痛苦和祸患往往对人有益处。──《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由简短的箴言组成。传道者论到了虚妄的人生与真正有意义的人生(7:1-10:20),督促人作决志(11:1-12:8),之后下结论(12:9-14)

         本文尤为频繁地使用了典型的箴言式比较法“强如” (7:1-20)。本文主要比较了智慧人与愚昧人,13,14节强调神的主权,藉此暗示真智慧唯在乎耶和华信仰。 ──《圣经精读本》

 

【传七129本章所录箴言触及人生许多方面,最前面的七句都有“强如”两字,用比较手法道出人生哲理。全章涉及的主题有:受苦的益处(16节)、勒索、愚妄、骄傲、愤怒和不满足的坏处(710节),以及智慧的好处(11节)和生命在神手中(13节)。全章后半讲恶的根源、犯罪的普遍性、劝人寻求智慧(29节)。、传道者考察所得的一个结论是:神造的人本无罪,而且“正直”;人的心本来忠信,听神话语,但罪进入人心(参创三17),才寻思“巧计”,不循正途。──《启导本注释》

 

【传七2「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

         往遭丧的家去探访能叫人想起生命的短暂,以及人需要有智慧地生活。这样的探访比前往喧闹的宴乐更为有益。──《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这一句令人更为惊讶,而底下接着是解释: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死亡促使我们思考生命(参诗九十12),丧事的隆重尤其有效(参创五十10)。宴会就不会产生这种效果。每一个葬礼都是我们自己葬礼的预演。——《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2~4愚昧人挂念属世的快乐,智慧人的心则放在留下名誉的死与之后的永生。我们可以从“遭丧的家”得到以下教训:①众人均会死亡(2);②人死留名;③死后有审判(9:27)。因此,智慧人必为自己身后的名誉,努力经营今天的生活。 ──《圣经精读本》

 

【传七3「忧愁强如喜笑,因为面带愁容,终必使心喜乐。」

         忧愁可能有一种有益的影响,就是以严肃来调和人的欢笑。──《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终必使心喜乐」:或作「对心有好处」或「心灵就美好」。──《串珠圣经注释》

         心……「可以放正」或「……是放端正的」,这种译法较恰当(比喜乐更好),因为它所指的是内在生命可以「安置得更好」,以致能做更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放正」指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参 NIV)。一个正视死亡的人,内在的生命可能会变得更好──但受苦却不必然产生这种结果。——《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4「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

         「智慧……」──因有此感触。「愚昧……」──因可以放纵。―― 倪柝声

    心是人的注意力(出七23)、思想(申七17)、智慧(王上三9)与记忆(申四9)的中心。遭丧主家,是指死亡是智能人思想的主题;他允许死亡来激发自己去思想、去关怀。相反的,愚昧人(k#si^l)却对属灵的问题视而不见(传二14),且满足于自己的盲目(箴一22),他大放厥辞却头脑空白(箴八2),对社会是一种威胁(箴十四7)。想当然,他的心会在快乐之家,那是人沈迷于宴乐或喧嚣舞会的地方。——《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5「听智慧人的责备,强如听愚昧人的歌唱。」

         「歌唱」:或作「称赞」。──《串珠圣经注释》

    愚昧人的歌唱过去大部份人认为是指「阿谀和谄媚之歌」,「愚昧人的恭维」(参 GNBNEB)。但因为\cs9s%i^r)这字常按字面意义指歌曲(在旧约中超过七十次),所以这里更可能是指在宴乐之家高唱的欢乐歌曲253智能人的责备实例可见撒母耳记下十二112;愚昧人的歌唱可见于阿摩司书六56——《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5~6“智慧人的责备”,会驱散愚顽;而“愚昧者的歌唱”却怂恿愚顽(29:5)。烧荆棘的爆声:在古代社会,荆棘树是有用的柴火(58:9)。它容易点燃,会发出爆声,烧得旺也灭得快。愚昧者的笑声就像烧荆棘的爆声,动静很响却转瞬就消逝。 ──《圣经精读本》

 

【传七5~7愚昧人的称赞及笑声是虚空及可厌烦的,但智慧人的忠言,虽然逆耳,却是苦口良药。──《串珠圣经注释》

 

【传七6「愚昧人的笑声,好像锅下烧荆棘的爆声,这也是虚空。」

         燃烧的荆棘有劈啪的响声和光亮的火焰,但好象愚昧人空洞的笑声一样,火焰很快就熄灭了。──《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荆棘」:当时以柴木为主要燃料,烧起来劈啪作响。──《串珠圣经注释》

    好像「si^r(锅下)烧 si^ri^m(荆棘)的爆声」是双关语 Moffatt 译为 Like nettles cracking under kettles 颇能保持原味。荆棘燃烧得非常快速,为古代极易熄灭的燃料(诗五八9)。因此,愚昧人的笑声是突冒的火焰、缤纷的火花,伴着一阵爆闹声,但转瞬即烧尽,极容易消逝。最后一句话提到愚昧人的肤浅为生命虚空的一部份; 其他地方提到虚空是人类环境(一22以下)以及人自己(六12)的特性。——《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6 锅下烧荆棘的爆声】荆棘纤细的枝桠迅速着火时发出很多引人注目的响声。但其热力不能持久,所以不是作为柴薪的好材料。──《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七7「勒索使智慧人变为愚妄,贿赂能败坏人的慧心。」

         贿赂能使在位者失去明察秋毫的判断力及价值观。──《串珠圣经注释》

         智慧人所当警戒的四项内容中,第一个就是“勒索”与“贿赂”。两者均源自对属世快乐的自私追求,使人心败坏,使社会腐败(15:27) ──《圣经精读本》

    希伯来文的头一个字(ki^)过去被认为是一个解释(「因为……」,参刘普德),但它似乎并不是第6节的解释,因为第6节最后一句似乎是一个段落的结束。这个字更可能是要带出一个强烈的断言:当然……254。因此710节是谈人生的试炼所产生的负面后果。勒索(英:oppression)「使人疯狂」,甚至可能让智慧人失去理智(参申廿八3334),同样,人的内在生命可能因暴政的考验而灵性破产。——《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7 以色列的贿赂】送礼在古以色列十分普遍。牺牲和其他祭物都被视作给神的礼物。送礼在人与人之间也很重要,但在某些情况下(基于送礼者的动机)却是不妥当的,礼物因而算为贿赂。因此,神命令以色列人不可受礼物(贿赂),因为它「能叫明眼人变瞎了」(见:出二十三8的注释)。汉摩拉比法典(约主前1750年)的引言和埃及智慧文学中善辩之农夫(约主前2100年)所说的话,都证明了保护社会中贫穷软弱之人的权益,是在位者行为的准则。古代近东国家行政是否得法,在于法律和执法是否可靠。为求达到这个目的,每个有组织的国家,都设立了法官和地方官系统,处理民事刑事案件。他们的职责是听取供词、调查控诉、审核证据,然后作出判断(详述于中亚述法律和汉摩拉比法典)。不论何时何地,法官和政府官员都会有受贿的诱惑。在古代近东的官僚制度之下,双方试图出奇制胜时,受贿几乎成为通例。然而至少在理论上,贿赂是受谴责并明令处罚,以求杜绝或加以制约的问题。故此,汉摩拉比法典第五条严惩修改自己判决的法官(假设是因受贿),除了罚款从苛外,更永远剥夺其官职。──《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七8「事情的终局强如事情的起头;存心忍耐的,胜过居心骄傲的。」

         第二个危险就是不忍耐的态度,为了说明这一点,传道者比较了存心骄傲与存心忍耐。这也表明,忍耐是谦卑的一种属性。骄傲之人容易发怨言,且不能够忍耐,终必坏事(6:18) ──《圣经精读本》

    第二个警告与忍耐有关。NAB 话语的结尾,是将希伯来文(da{b[a{r)译为另外一个意思,但事情的终局比较恰当,为大部份译者赞同。好几处经文中的终局都有「结果」,「最终产物」256的意思(参箴十四12),在此也合适。这句箴言暗示试炼可能深具意义,且有时限,其价值可由最终产品显明出来(参雅一24)。——《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8~10在不如意的境况下,耐心等候神的时间来临比无谓的忧虑或眷恋过往好得多。──《串珠圣经注释》

 

【传七9「你不要心里急躁恼怒,因为恼怒存在愚昧人的怀中。」

         第三个危险是心里急躁恼怒。与出于正义的义愤不同,感情上的愤怒是对自己失去控制的一种表现,使人变恶,且无法成就神的公义(1:20),反而滋生罪恶(4:5,撒上18:8) ──《圣经精读本》

    恼怒」(希伯来文 ka`as)是愤激的怒气,在他处曾指对拜偶像所生的「愤怒」(王上十五30),不合理的待遇(撒上一616),对犯错孩子的「愁烦」(箴十七25)。在传道书中,它表达因生命的困扰而生的「愤怒」(一18,二23:),因遭丧而极其忧伤(七3),以及此处因受到不公平的逼迫而激起的愤慨。它比达户所译的「忧虑」257 NAB 不满足更为强烈,加果纵容它,它会永远留在愚昧人的人格中(参来十二15),因为怀中是表示一物最里面的部分(王上廿二35)。——《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10「不要说,先前的日子强过如今的日子,是什么缘故呢?你这样问,不是出于智慧。」

         第四个危险是不为今天而知足,反倒迷恋过去。智慧人不会因固守过去而错过现实(11:4,5,23),乃会直奔未来。 ──《圣经精读本》

    每个时代都有特殊的困难与机会。耶稣说:「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约九4),而传道者认为,过早宣告其来临不是出于智慧。瑞特用老一辈的人见到圣殿第二次被建造时的悲凄(拉三1213)来说明这一点;小事的日子(亚四10)事实上正是迈向基督来临的一步。——《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11「智慧和产业并好,而且见天日的人,得智慧更为有益。」

         加上财富的智慧比单独的智慧更好。“见天日的人”。即活人。──《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可译作「智慧像产业那么好,使见天日的人得到益处」。──《串珠圣经注释》

    前几节再次强调智慧的必要性。「产业」原是属于神的土地,但分配给祂的子民(出十五17;民廿六53),任同支派或家族都不可转让(民廿七811;卅六79258。希伯来文可以译作「智慧加上产业很美好」,或「……和产业同样好」(希伯来文 'im'' 为「相同」、「像」、「与……一样」之意,可见于诗七十三5下;传二16等地方)。——《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11~12智慧的益处:这里的智慧并非指2:12-16所说的属世智慧,乃是指由信仰而来的真智慧。这种智慧正如祖先所留下的产业,是神所赐下的礼物。益处:就有用而言,世间万物均比不上金钱。然而,智慧却更有益处。因为智慧能够使人得着无法用金钱购买的永生。在世界上,真正贵重的事物均无法用金钱买到。主的恩典也是我们白白得来的(55:1) ──《圣经精读本》

 

【传七12「因为智慧护庇人,好像银钱护庇人一样。惟独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这就是知识的益处。」

         「保全 ...... 生命」:或作「赐生命给它的主人」。在逆境时智慧和钱财都能作人的庇护,但智慧更能叫人得生命。对传道者而言,真智慧来自认识神及敬畏神(参箴1:7; 9:10)。──《串珠圣经注释》

         智能的好处,除了人遇逆境可像钱财一样护卫人,且能助人认识神,得到生命。──《启导本注释》

    这句话应当译为:「在智慧的荫庇下,好像在银钱的荫庇下259;知识是有益的;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260。」「在银钱的荫庇下」261是指钱财保护人的力量。知识和智能也像财富一样,能保护人,但是层面更深。葛莱(J. Gray262认为希伯来文(se{l)可能指(i)保护,或(ii)发光(参乌加列文 z]lksp,「银子所发的光」),若他的看法正确,这里便为双关语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12 银钱护庇人】本节译作「护庇」的字眼,通常是「遮荫」的意思。这话是以树荫能在烈日之下提供的保护和安舒作为比喻。它可能是个谚语,但至今未见于任何文献。银钱和智慧一样,其荫蔽大概就是它能为人提供的保护。──《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七13「你要察看 神的作为,因 神使为曲的,谁能变为直呢?」

    这句话回应了一15;整卷传道书都在陈明世界的弯曲,这并不只是「命运」而已,乃是服在神的旨意之下(参罗八20)。我们可能想与它争辩,但却不能改变世事的基本结构。——《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13 曲的变直】古代近东的虔诚人经常因为神明之作为及其用意而大惑不解。在一首赞美恩里勒神的苏美诗歌中,诗人说:「你无限聪明的作为令人惊骇,其含义是纠缠不能解开的线绳」(ANET, 575)。──《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七13~14神按照祂至高的计划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繁荣和灾难,却不会透露祂的计划。──《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事实上,人生中的苦乐及矛盾是神所特准的,为要叫人最终培养出单纯信靠 的心;在顺境时应存喜乐的心赞美神,在逆境时要思想神的美善及全盘计划。──《串珠圣经注释》

         人在顺境时当喜乐,遇逆境也当感谢,因为环境顺逆都是神所定,要人思想神,锻炼出信靠祂的心。“身后”指“将来”,非指死后。“查不出身后有甚么事”是说人生既有苦有乐,无人能确知将来会如何,故应完全信赖神。──《启导本注释》

         智慧人谦卑地承认神的护理。唯有敬畏神才是知识的开端(1:7;28:28)。圣徒承认自己的有限与神的绝对,而单单依靠神的慈爱。圣徒当在亨通时献上感恩,在困苦之日察验神的纯全旨意(5:13) ──《圣经精读本》

 

【传七14「遇亨通的日子,你当喜乐;遭患难的日子,你当思想。因为 神使这两样并列,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后有什么事。」

    亨通患难都有其功用。一个使人喜乐,另一个则引人注意生命的实况,导致(如果可能的话)信靠全能之神的生活。两者皆服在神的旨意下,为祂所眷顾;由于它们不断的更迭,我们便能不依赖自己的推测,而倚靠「拥有未知钥匙」的神263——《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15「有义人行义,反致灭亡;有恶人行恶,倒享长寿。这都是我在虚度之日中所见过的。」

    我在虚度之日是指在一211问题中打转的生命。虽然增加了垂直视野,但并不能抹杀所有的问题:生命仍服在虚空之下。传道者不是要除去生命的反常现象,也不是要作解释,乃是要人能活在现状之中。人生常见的事实是:义人,像拿伯(王上廿一13),很可能在义中灭亡,而恶人,如耶洗别(王上十八~十九,廿一),却可能长存。这些反常的事常使得敬虔的犹太人大惑不解(参约伯记;诗卅七,七十三;哈一1317)。——《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15~18行义不能保证无艰困、不死亡,要是智慧和行义尚且不能防止灭亡,自义和自逞智慧更无用处。以为恶人会得好报而过分行恶尤其不智。敬畏神的人有真智慧,不走极端,既不拘泥自以为美的义,也不放荡自己,但努力度真正正直且智慧的生活。──《启导本注释》

         讲述了合乎圣经的中庸之道。希腊哲学和儒家所说的所谓中庸,是指神在已经定下的道路中,不偏离左右(1:7)。前者是人本主义思想,认为真正的生命之道只有一个,就是神的道路。若人的道路没有基于神的启示,就不是完全的真理与救恩之道。 ──《圣经精读本》

 

【传七15~15所罗门继续使用箴言隽语来阐明智能的优点与限制。──《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善恶报应并非行为之可靠准则:作者在此段之始末(7:15-8:14)指出人生的一个矛盾现象:善恶的报应往往是颠倒的。──《串珠圣经注释》

 

【传七16「不要行义过分,也不要过于自逞智慧,何必自取败亡呢?」

         “不要行义过分”。即不要以表面的事物夸大你的义。那是没有好处的。──《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不要……过于自逞智慧:这句话断不是指只须摆出一副样子,而不必彻底地追求智慧。它所说的乃是,不可离开神所喜悦的方法与方向,而自我陶醉或操之过急地追求“自义”。这等人在败亡时得不着神的救恩。 ──《圣经精读本》

    传道者劝人提防两个极端的道德危险。有些翻译者认为,第一个是指对道德漠不关心(参巴顿),或外邦人「对一切事都马马虎虎」。另一些人则认为,这里是强调律法的义,意思是指「遵守法律不要过份讲究」。另一方面,华伯瑞(R. N. Whybray)的主张相当有理,他认为这里所禁止的不是过度的公义,乃是过度的自义264——《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16「不要行义过分」】

{命题10 }怎么可能会行义过分(too righteous)?

〔难题〕耶稣命令她的门徒:『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五48);神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利十一45);但是所罗门说:「不要行义过分」(传七16)。一个人何能行义过分?人不能太公正,太过于仁慈吗?

【解答】

一个人不能行义过分,但他可以非常正直(overly righteous);法利赛人就是一个好例子,他们太正直了 ,以致他们自以为义(self righteous)。「因为不知道神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就不服神的义了」(罗十3)。

──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传七16~17所罗门劝人过中庸的生活,而不是过度的生活。──《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传七16~18作者并非教导中庸之道,表示过分的圣洁或污秽都不适当。

         「过分」原作「增添」,因此作者的意思乃是──不要为求报答而增添义行和智慧,因为义人未必得到好报。另一方面,不要以为恶人会得好报,便放纵去行恶,这样做终必招来灾祸。──《串珠圣经注释》

 

【传七17「不要行恶过分,也不要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

         不要行恶过分:不可以16节的教训或以迫不得已地情况为借口,妄行微小的罪。 ──《圣经精读本》

    相反的危险是向罪恶投降。过份并不是说可以接受对罪马虎的态度。若省略过份,不但破坏了与16节的平行语气,也与2029节互相矛盾。传道者认为罪恶是人类经验的事实。正确的生命是行在两个极端的中间,避免自以为义,但也不让与生俱来的邪恶大行其道。放纵邪恶的结果,可能会不到期而灭亡(诗五十五23)。——《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18「你持守这个为美,那个也不要松手;因为敬畏 神的人,必从这两样出来。」

         所罗门劝人持守智慧与公义(比较七16),因为这两样都是敬神之人的特征。──《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行为之准则,是敬畏神。

         「从这两样出来」:指兼顾两者,避免走往极端。──《串珠圣经注释》

         敬畏神的人必从这两样出来:无论是哪种情况,不能单单标榜自己的义或根据自己的判断而自行不义。当人以耶和华的启示为万事的判断标准时,就可以避免这两个极端。当遇到危机之时,有时应迎面而上,有时则应避 一时而图谋将来之事。这一切均应在祷告中作出判断,若任由己意而行,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局面。 ──《圣经精读本》

    这个……那个是指前面1617节所警告的两个危险。义人必须能清楚分辨二者,并且行在它们中间,一切动机都出于敬畏神:因为敬畏神的人必从所有(这两样)出来。希伯来文「所有」一辞有时用于形容两项东西;这时就可译为「两者」265。这种对神的敬畏是知识和智能的开端 (箴一7,九10),也是连结新旧约的许多环扣之一(参启十五4)。——《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19「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个官长更有能力。」

         十个官长:官长”是指城池的领袖或掌权者(10:5)、或治理的人(42:6)。“十”是表示完全的数字(19:3)< 绪论,圣经中数字的象征意义>。“十个官长”是指有能力从仇敌的攻击中守卫城池的领袖人数。然而,一位智慧人却比他们更有能力(9:53;撒上25:33;1:5) ──《圣经精读本》

    如果要在道德的形式主义与漠不关心中间行得不偏不倚,不但需要一般性的态度(敬畏),也需要细节上的应用(智能)。我们很难决定城中的十个官长是以十为一个不确定的数字(钟斯;参创卅一7),或是指巿议会议员的数目(哥笛斯,引证约瑟夫的 Antiquities XX811Vita1357)。不论哪一种说法,本句的意思都是指敬畏神的智慧可能胜过一群老练的领导者集体的智慧。内心的力量胜于外界的忠告。——《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19~22要避免走极端,必须在生活上切实做到敬畏神,才能有实践的真智慧;这就比一大群有经验的行政长官更有能力。

世上没有一个义人,人的罪特别见于言语上。对别人说的闲话不要过分理会,免得心中永无宁日。、自身经验可以证明,说人闲话乃罪在作祟,里头很少真实。──《启导本注释》

 

【传七19~29世上找不到智慧和公义:此段乃针对7:16之「行义过分」。作者指出世人都是败坏,没有人能靠自己的智慧或公义赢取神的报答。──《串珠圣经注释》

         比较了依靠神话语的真智慧之力量(19),与人的腐败。与智慧相反的是愚昧,传道者对比了腐败与智慧,这是因为腐败即罪恶,与信仰上的愚顽具有同样的性质(1:2) ──《圣经精读本》

 

【传七20「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

         论到了罪的普遍性(3:10)。“实在”没有人超越此范畴。因此,若有人说自己无罪或不曾犯罪,便是以神为说谎的(约壹1:8-10)。在神面前承认自己的罪或向人承认己过,对生活在罪之下的人而言,反而是种美德。 ──《圣经精读本》

    1619节的论点发展到了最高点,与所罗门在王上八46所说的话互相辉映。这句话是强调语(用了希伯来文强调的 ki^ 必然地);是一个普世性的真理(世上没有一个义人);它包括忽略的罪(行善),以及行出来的罪(永不犯罪)。——《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20~22世上没有一个义人,连自己也不例外,所以不要介怀别人的闲话。──《串珠圣经注释》

 

【传七20~29首先以“义人,世上实在没有”来概括了人的诸般堕落光景,进而举几个例子进行了论证:①世人彼此咒诅(21,22);②无法靠自己得着慧心(23,24);③难以寻见有智慧的男子与女子(25-28);④人的腐败之因(29) ──《圣经精读本》

 

【传七21「人所说的一切话,你不要放在心上,恐怕听见你的仆人咒诅你。」

    人类的罪特别可从话语的不可靠看出(参雅三2)。结论是对别人的怀恨不必太过注意(参撒上廿四9),因为会扰乱我们的平静。——《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21~22面对耻辱的时候,人需要有自制。──《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指出世人在神面前都犯了罪。因此,主曾命令我们,若有弟兄得罪我,就当饶恕他到“七十个七次”(18:21,22)。每个人都非常清楚,自己在犯别人所犯的罪。 ──《圣经精读本》

 

【传七22「因为你心里知道,自己也曾屡次咒诅别人。」

       咒诅。直译是“轻浮”,“浅薄”,“藐视”,“羞辱”。本节指“说毁谤的话”,或“说藐视的话”。 ──《SDA圣经注释》

 

【传七23「我曾用智慧试验这一切事,我说:要得智慧,智慧却离我远。」

         虽然所罗门是最有智慧的人(王上三12,1628),但他的智慧也不足以明白一切生命的奥秘。──《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传道者用神所赐的智慧(二26)探索生命的问题之后,他发现智慧无法回答最终的问题(参一1718),特别是死亡(二1516)。传道者是说,这「终极的」智慧「离我远」。——《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23~24“智慧却离我远”是说人的智慧难解答人生的极终问题(参一17),特别是死亡之谜(二15),无人能参透神的计划和旨意(24节)。──《启导本注释》

         智慧却离我远:意指信仰所赐的圣洁智慧,无法与腐败共存。谁能测透呢:腐败之人既不能自己变得智慧,也无计获得完全的智慧。 ──《圣经精读本》

 

【传七23~29此段描述作者的经历。他发觉罪已渗入全人类,就是那些有心追求智慧而得到的也不多。他要找寻智慧,但却找不到,只找到罪恶。──《串珠圣经注释》

         罪的影响力无处无之,作者将罪恶比拟为“妇人”,追寻可缠住的人。只有寻求智慧和正义的人才能逃避。“一千男子”和“众女子”极言其多,可是其中却难找到义人。──《启导本注释》

 

【传七24「万事之理,离我甚远,而且最深,谁能测透呢?」

    按传道书的论点,我们必须视 That which is 不仅指所有存在之物(哥笛斯译为「所有存在的东西」),也指神设立万物的法则。万物皆依神的控制与命令而存,这一点超乎传道者所能理解。神命定人的寿命和环境(参一13;三1011等)。正如 Moffatt 所译:传道者说,现实不在我的掌握之中谁能测透……?这是修饰的问法。无人能领会神的计划和目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25「我转念,一心要知道,要考察,要寻求智慧和万事的理由,又要知道邪恶为愚昧,愚昧为狂妄。」

    传道者发现自己智慧有限,促使他进一步思考人的特质。RSV 译万事的总结是源于「算」一字,这字可形容数学和智识,九10译为「谋算」。此处是指传道者长久而努力的思想人类本质之谜。其总结为何?知识和道德的用语汹涌而出,知道……考察……寻求,智慧……理由……邪恶……愚昧……狂妄,再一次刻划出他的重点,也表明他的严密。——《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25~28讲述了一个人的堕落。找到一个:并没有强调得着。一千比一的比例表明难以寻到,而在女子中则更难寻到。圣经断乎没有教导男尊女卑的思想(林前11:11,12;5:25)。但是,常与女子夏娃在伊甸园堕落事件中起到的作用相联系,认为女子比男子更靠近罪(提前2:12-14) ──《圣经精读本》

 

【传七26「我得知有等妇人,比死还苦:她的心是网罗,手是锁链。凡蒙 神喜悦的人,必能躲避她;有罪的人,却被她缠住了。」

         本节所描述的妇人是对罪恶及愚昧的拟人法。「知」:原文作「找到」。

         「苦」:应作「坚强」(参歌8:6; 3:14)。罪恶的势力惟有义人和智慧人(见19节)能逃脱。──《串珠圣经注释》

    传道者开始作结论:首先提到一种特别的妇人。她比死还苦,因为她的人格()充满狩猎的本性(网罗),而她的注意力是很强的(锁炼)。唯有神所喜悦的人(参二26)得着智慧,能辨明陷阱的网罗。若指控传道者是厌恶结婚,则错解了他的意思,因为我们可以从九9婚姻之爱看见一幅对比的图画。——《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27~28「传道者说:“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个正直人;但众女子中,没有找到一个。”我将这事一一比较,要寻求其理,我心仍要寻找,却未曾找到。」

         聪明而正直的女人是罕有的。──《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作者并非将男女的品性作一比较,而是要指出义人少之又少(伯9:3),实际上连一个也没有(见20节)。

         「理」:与29节之「巧计」于原文为同一字,解作「计划」。作者找不到神所定的计划,只找到罪人的恶计。──《串珠圣经注释》

    传道者接着对一般男女下结论。这部份仍然充满数学的比喻,传道者想知道男人罪恶的总合。这一段仍是讨论智慧(参2325);他将两性作区分时,心中所想的是这一点。他说,在男性中智慧稀少,但在女性中更少。这种论点并不是传道书所特有的(参提后三6);我们不必认为他是单身汉(哥笛斯),或是曾经失恋的人(普仑特)。——《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七29「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 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

         虽然神造人原是正直的,但他们因追求愚昧的享乐而变得败坏了。──《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神造人原是正直……寻出许多巧计:指出了上文所列所有腐败的根源与责任。这一告白指出,创造之神所造的人原是甚好,人却自己作恶,作茧自缚而遭受痛苦。只有相信耶稣基督,才是 罪人重获智慧的道路(1:6-10) ──《圣经精读本》

    这一节道出了传道者对于整个人类的结论。本句第一个希伯来字(l#b[ad[)意为「在上」或「它自己」267,开头这几个字按字面可以译作:「在它本身(l#b[ad[),看哪,我找到这点……。」传道者不得不来到尽头的那一点,就是前面所描述(1528)灾难的来源:这是他灵性计算的总合。人类缺乏智慧不能怪罪于他人,只能归咎于人类本身。他受造时既非无罪,也非中性,而是正直的。这个字是用来描写心里忠诚或顺服的状态(参王下十15;来;诗七11268——《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7章)】

1 「传道者」在7章如何提及「死亡」?死亡对人生有什么益处呢?又具什么威胁?

2 苦难、逆境是否一定不好?7章教导我们在顺境和逆境下应存什么态度?通常你是在什么境况下学习到更多的功课?这给你什么启迪?

3 「传道者」深知世上许多的善恶报应有颠倒不公的情形,但他却如何警告义人和恶人呢?怎样的人才不会走往极端?见7:16-18

4 「传道者」告诉我们世上没有一个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7:20)。你承认你有一个需要神恩典的罪人吗?7:21-22的忠告对你有何意义?

5 「传道者」对妇人(7:26-28)有何看法?这给你什么提醒?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