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传道书第五章拾穗

 

【传五1「你到 神的殿要谨慎脚步。因为近前听,胜过愚昧人献祭(或作“胜过献愚昧人的祭”),他们本不知道所作的是恶。」

         “谨慎脚步” 。即小心、注意。“听”。即存顺服的心来聆听。──《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要谨慎脚步:意指“谨慎行事”,“要清楚地认识你所行的事情和目的”(119:59;1:15),似乎是考虑到了进入圣殿之前洗脚的洁净礼(30:18,19),或进入神圣的场所之前脱鞋的习惯(3:5;5:15)。因此,这句话可以指当以敬虔而真挚的态度服事神,且要以这种心态敬拜神。 ──《圣经精读本》

    神的殿(或神的家)可以指任何一个神启示自己的地方(参创廿八1722),包括会幕(出廿三19等),或以色列的其他圣所(参士十八31)。异教的庙是该神祗的「家」(士九27;撒上五5)。此处所指的是所罗门兴建的殿,于主前第十世纪建成,主前587年被毁,也可能是指建于主前520516的第二个圣殿,主前63年被罗马人所毁,主前19年大希律王再度重修并扩建(视传道书的写作日期为被掳之后)。

「谨慎脚步」(希伯来文版)是指人前来敬拜时,要有合宜的举止和准备,特别要预备听从,因为听不仅指听见,更是指留心听(参路八18)。下半节是一个对比,按字面为「……胜过献愚昧人的祭(zebah])」。——《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1 在圣殿该当如何】古代近东文学提出类似的警告。埃及《梅里卡雷的教诲》赞许心中正直之人,说他的品德胜过恶人所献之祭。乌加列一个碑文形容愚昧人鲁莽献上祈祷来平息神明怒火,但却毫无内疚之心。经文所对比的,是信息传达的方向。愚昧人献祭时往往同时请愿,或求恩宠,或盼望应允所求。反之,在圣殿中近前倾听的则是默示,神在其中表示其人是否得蒙喜悦。埃及的《蒲他霍特普的教训》用了几乎五十行的篇幅对比聆听者的德行,和轻率说话者的愚昧,并且加以赞扬。──《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五1~7眼见粗心大意之敬拜的虚空,所罗门作出有关正确地敬拜的劝勉。──《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劝人敬畏神:面对现实的矛盾,人反而应该存着一个受教的态度来到神面前,细心聆听及遵从神的命令,不可以口犯罪,抗议神的统治,或靠誓愿贿赂神。许了愿不还愿,是缺乏真诚的表现。人必须晓得人生首要之事是敬畏神,然后才能享受神为他预备的生活。──《串珠圣经注释》

         世上不公平(三1622)和人孤单无靠(四116)的结果,令人想到需要一位愿与人为友的神,神能赐人喜乐。但应如何进到祂面前?这一节提到神的殿、听从神的话、献祭、祷告和许愿。亲近神应该戒慎戒惧,不可只有表面的敬虔而无内里的诚实。

“神的殿”可指会幕、圣殿和其他敬拜神的地方。此处当指所罗门王造的殿。“谨慎脚步”:小心言行。“愚昧人献祭”:表面上献给神,实际上是贪求吃喝祭物的快乐(参箴七14注)。“事务多,就令人作梦”为一句俗谚。人忙碌,难专心工作,但求快快有结果;祷告也不专心,以为多说话神便垂听。亲近神应持敬畏的心(7节)。──《启导本注释》

         迄今为止,传道者都在说明若与神的关系没有得到恢复,人生的所有努力均将虚妄至极。在本文,他改变了话题,借着礼拜(1)、祷告(2,3)和许愿所体现出的言行 (4-7),来说明当以何种方法和态度来到神面前。传道者并没有采取“你们当如此行”的形式,说明当做什么,乃借着批判假冒为善的形式主义信仰,教训了众人。面对这些经文,现今的圣徒也当谦卑反省自己(4:10;彼前5:5) ──《圣经精读本》

 

【传五1~17对现实矛盾的响应:「传道者」提醒人不要因上述六项现实矛盾的现象而否认神掌管万有的真实性。──《串珠圣经注释》

 

【传五2「你在 神面前不可冒失开口,也不可心急发言,因为 神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语要寡少。」

         不要轻率鲁莽、没有作出周详考虑便与神讨价还价,也不要把愿望歪曲为过分要求的祷告(以“异象”或“信心”作为假装)。在神面前总要深思熟虑,言语寡少。──《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对传道者来说,心中急躁永远失策(七9);在此他提醒说,祷告时切忌如此。在痛苦(伯四十35)或怨恨(诗七十三15)中,可能会口不择言,未经思考的话反映出内在的生命;因为是「心」234(参 Moffatt不要让你的心催逼你发言AVRVRSV 亦是如此。在好几个译本中都未被译出)。在神面前表示圣殿仍在作者心中(参赛卅七14)。——《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2 起誓】本节是指起誓的可能性最高,因为冒失起誓是个已知的问题。起誓在古以色列被视为十分认真的事件。誓必然是奉神祇之名起的。誓言将履行其中条款的重责,放在起这种誓言之人的身上。他若背誓,就有受到神、人报复的危险。法律程序和政治条约和盟约都用得上誓言。附庸和霸主两国的王都必须依照誓言,互相支持。──《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五3「事务多,就令人作梦;言语多,就显出愚昧。」

         正如晚上所做的梦往往显出人对工作的专注,祷告中过多的言语也显出人缺乏智慧。──《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事务多……言语多:一个人若同时作几件事,就会出现混乱,甚至连一件事都不能作好。世间杂事尚都如此,何况是向神祷告。语无伦次地说重复话,表明其祷告并非出于真心实意。 ──《圣经精读本》

    作说明的因为一词,使思路与前一节相连,事务多会造成急躁的祷告。重大的责任容易使人精神不集中,而导致急躁的祷告,结果愚昧人会滔滔不绝说一大堆,然而却无补于事。祷告必须谨慎,不能马虎。使徒行传四2431提供了一个范例,包含崇拜(24),先应用经文(2528),再提出唯一的恳求(29以下),然后戏剧性的结果便出现了(31)。AV 被知道是多余的插句。NEB 完全没有提到梦,显然是将 hah]@lo^m(梦)按假设修改为 heha{lu^m,译为「有理性的人」,但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证明。——《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3 梦】初民很重视梦,因为他们相信梦能够让人知晓神界的事物。一部分先知或君王的梦,被视为神明启示的方式。他们更相信大部分的梦都是有预兆,能够传达神明作为的信息,连一般人的寻常梦也不例外。启示性的梦通常表示神明的身分,往往更与这神明有直接关系。预兆性的梦则不提及神明。梦经常充满象征成分,需要有人解梦,但这些象征的明显程度,有时也很合理。他们不认为梦所提供的信息是无可挽回的,但梦依然是令人关注(但不惊惧)的事。所以,本节最好作如下解读:梦带来诸多忧愁,而愚昧人的话多而又多。──《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五4「你向 神许愿,偿还不可迟延,因他不喜悦愚昧人,所以你许的愿应当偿还。」

    传道者转移到圣殿中所许的愿(47)。对古代的以色列人,「许愿」是对神的应许,可能是祷告求福的一部分(民廿一2),或自动的感恩,(拿二9)。其形态有:应允忠诚(创廿八2022),献甘心祭(利廿二8),或如哈拿献子(撒上一11)。正如祷告一样,急促的起誓也是应该避免的(箴廿25)。在这里传道者警告不可迟延(参申廿三2123)和逃避:要向神还愿!若不慎行这几点,便显出愚昧——《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4 许愿】古代近东大部分文化──赫人、乌加列、美索不达米亚,和例证较少的埃及──都提到过许愿。愿是自动与神明建立的协议。愿通常是有条件的,并同时向神明祈求。这是向神作出的祭仪承诺,崇拜者应允神若响应他的所求,他便会执行某些事务。黎凡特好几处的遗址都挖掘到曾经在还愿祭中使用的文物。再者,腓尼基的还愿石碑和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安那托利亚的文学(祷文和感谢文献)都提供了许愿的证据。进一步资料可参看:撒母耳记上一11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五4~5由于这是人随己意而作出的“许愿”,所以他一旦许了愿,就必定要还愿。──《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传五5「你许愿不还,不如不许。」

 

【传五6「不可任你的口使肉体犯罪,也不可在祭司(原文作“使者”)面前说是错许了。为何使 神因你的声音发怒,败坏你手所作的呢?」

         人既许了愿,便不可到祭司那里说自己许错了愿,要祭司为他献上赎愆祭来结束那个愿。参看利未记五章14节的脚注。神不接受这样的协议,因为祂看那人的行为是失败的。──《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肉体」:或作「自己」。

         「祭司」:原作「使者」。这里译作「祭司」,是因为祭司负责收取众人还愿所献之物并加以估价(利27:8)。──《串珠圣经注释》

    许愿若是食言,神不会轻易放过235。不履行誓愿,可能会使我们的努力遭致祂的审判。「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是讨神喜悦的(诗十五4)。因此口可以导致肉体犯罪。肉体在这里显然指整个人,因此 RSV 译为:「使你犯罪」236。可能这个字也有强调道德脆弱的意味,这一点在新约的用法中较为清楚(加五1621),但在旧约中极少见。——《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6 使者】学者无法肯定这位使者(和合本:「祭司」,参小字)究竟是谁,因为其他经文并没有提到过这个职位。根据本节可以假定,圣殿有一名人员的职责是查明崇拜者有否偿还所许的愿。类似的工作人员亦似乎在腓尼基的碑文中提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五7「多梦和多言,其中多有虚幻,你只要敬畏 神。」

         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而忽略敬拜神是虚空的(比较3节)。──《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只要敬畏神:形式上的礼拜,没有诚意的祷告,轻率的许愿,均因未能认清神的存在与能力。因此,在作虚妄的空想或夸夸其谈之前,圣徒当致力于借着研经与默想,正确地认识神的旨意(119:9;提后2:15) ──《圣经精读本》

    这一节上半的希伯来文很困难。NAB NEB 把它完全省略。希伯来原文可以译为(i)「因为在许多的梦和虚空中,也有许多的话……」(德立兹);(ii)「在富裕中会有梦,也会有许多虚幻的话」(亚达斯)238;(iii)「不要管许多的梦、虚幻,和话,只要敬畏神!」(哥笛斯)239。任何一种译法要点都相同:在敬拜时,容易有幻境与说话不用大脑的倾向;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许愿,敬拜者的立场就很危险。补救的方法是「敬畏神」240——《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五8「你若在一省之中见穷人受欺压,并夺去公义、公平的事,不要因此诧异。因有一位高过居高位的鉴察,在他们以上还有更高的。」

         「诧异」:或作「震惊」。──《串珠圣经注释》

         穷人受欺压的事在社会上常见,若执法的人也不公平,还有公义的神在那里鉴察。──《启导本注释》

    省(RSV)、NIV)之译法,视传道书的著作日期而定(见二8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23,Name=3. 歡樂無法滿足世上生命(二111})。下半节的解释(因……)曾被认为是指官长之间可能有的竞争(一名官员掠夺另外一名Moffatt)。然而这样便不成为解释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8 贪官污吏】古代近东的君王必须维护百姓的权益。因此秉公行义是王室行政部门的责任。但现实往往比理想无情。所有人(由地方直到庙宇或王宫的每个官员)都分得一杯羹之后,农民收获所余的只是够他糊口而已。──《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五8~9至高审判之处:「传道者」在此回应3:16-174:1所提出的矛盾,指出恶人终必被审判。在上执政的官员能阻止不法之事发生,这是人民的福气,更何况在政府之上还有神的掌管。──《串珠圣经注释》

 

【传五8~20指出了贪恋钱财的愚昧和这等人的虚妄结局。贪爱钱财是指自私地追求属世的快乐。偶像并不单单指充满迷信色彩的兽与怪物的像,也指在神之外寻找拯救与幸福的行为(王上14:23)。因此,对追求金钱的人而言,金钱就是偶像。 ──《圣经精读本》

 

【传五8~六12这一段中的箴言以如何善用财富和如何对待贫苦人为中心。89节讲贫苦人受欺压;1012节讲金钱的害处;1317节讲财富的虚幻;1820节讲善用赀财之道。六16进一步讲金钱的为祸;79节讲人的不知足;1012节指出人生的困境,无法改变,亦不能逃避。他像约伯,希望与神争辩,但神比自己打。人能走的路全都不能通行,只有信心之门开着(看加三22)。──《启导本注释》

 

【传五9「况且地的益处归众人,就是君王也受田地的供应。」

         致力开发土地资源的王能为多人带来利益。──《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全节可译作「一位关心田地耕种的君王,大体来说,是对国家有益处的」。──《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的意思不易明白,大概是说一个社会有增益,大家都有好处,君王也蒙其益(田地收益好,农民有钱交税)。因此照顾贫苦是大家应关注的事。──《启导本注释》

         本节颇难翻译,似乎是指既然生活在神所应许的地,靠着众民的力量,为何还要苦待民众。 ──《圣经精读本》

    「众人」是指前面的穷人、官长,以及8节那位高过居高位的;因此是「归众人」。「土地」(~sad[eh])亦可能是指一个特别的国家(得一1 RSV)。——《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五10「贪爱银子的,不因得银子知足;贪爱丰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这也是虚空。」

    如果贫穷有其问题,热衷财富却非另一条可行的途径(参诗卅七16)。银子(kessp{)和丰富(hamo^n「丰富,充分」),银子是买卖的媒介,而财富是以货物和财产来具体形容。这些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资产,而利益(t#b[u^~a^「收入,增添,收获」)是将来收入的盼望,积蓄在仓里的「农获物」(因为这个字与农业方面有关)。——《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五10~12收入增加永远不能给人带来满足,只会增加他的忧虑。──《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钱财越多越难满足,反带来更大烦恼。──《启导本注释》

         追求钱财的三种弊端:①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再多的钱财也不能使人心满足(10);②聚敛钱财原是为一己,结果却是为别人做嫁衣(11);③钱财不仅无法满足人心,更是使人不安(12)。这三种弊端描绘了追求钱财之人的本相。 ──《圣经精读本》

 

【传五10~17处理物质的态度:作者以物质的特性响应上述其他的矛盾,指出人生虚空之错谬处。人的欲望远远超越他所拥有的;财富不但没有带来满足,并且引来更多的寄生虫、失眠及恐惧;再者,财产可在刹那间失掉,而最大的讽刺就是无论财主如何富裕,死时却仍是照样赤身而去。──《串珠圣经注释》

 

【传五11「货物增添,吃的人也增添,物主得什么益处呢?不过眼看而已。」

    一般而言(因为智慧文学所讨论的是一般通则),对收获的期待比收获本身更吸引人。财富增添,税额也增加(意义不只一种!)。因为财富有一种惯技,它会随加增的责任点滴消失。每一次收入增加,「扩大的家」开支也随之扩大,赚钱的人只能「眼看」货物而已,别无所获。——《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五12「劳碌的人不拘吃多吃少,睡得香甜;富足人的丰满,却不容他睡觉。」

    两个事实的一瞥:富足人遭失眠之苦,赀财或挂虑使他无法成眠。另一方面,一名劳工虽比较穷苦,但他一无牵挂,每日的工作使他睡得香甜。传道者问道:哪一个人略胜一筹?富足人的丰满RSV 过量)是指他的财富(NIVJB,参 GNB如此富足),或他发胀的肚子NASV)。保持含糊口气的翻译最恰当。——《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五13「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祸患,就是财主积存资财,反害自己。」

    这宗大祸患RSV 邪恶)令人痛苦,厌烦(害 RSV「忧伤」,原文 h]o{la{h,从 h]a{la{h「生病」而来)。在这人的一生中,财富对他并无益处。读者可想象他所付的代价──可能是因用不当手法赚钱而道德堕落,或是因夜晚无法成眠而身体衰弱(参五12)。——《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五13~17叙述了贪爱钱财的人所要经历的苦难,和贪爱钱财的罪恶:①为要守住钱财,这些人毕生经受痛苦(13,17);②那些钱财会因突如其来的灾难,而转眼消失。此时,其子女都会遭遇灾难(14);③即便有人无灾无难地付出一生的努力而守住了钱财,但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切都会归于别人(15,16)。故此,不应该贪爱钱财。认识钱财的必要性(10:19),与贪爱钱财是有所不同的。贪爱钱财:①是万恶之根(提前6:10);②会使人离开信心(提前6:10);③需要人付出毕生的痛苦为代价(17)。圣经教导我们“不要依靠无定的钱财 ;只要依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提前6:17)──《圣经精读本》

 

【传五14「因遭遇祸患,这些资财就消灭;那人若生了儿子,手里也一无所有。」

         “祸患”。不利的商业投资。“手里也一无所有”。没有什么能供养他,或留给他去继承。──《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钱财因飞来横祸而丧尽,可能是因愚拙的赌博、错误的投资,或是环境出人意料的变迁。祸不单行,一个儿子也牵入其中。——《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五15「他怎样从母胎赤身而来,也必照样赤身而去;他所劳碌得来的,手中分毫不能带去。」

    这一节并不是说他没有带走任何东西;而是说他手中分毫也不能带去(即有形的、实质的资产)。他的品格和良知则随他而去。——《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五16「他来的情形怎样,他去的情形也怎样。这也是一宗大祸患。他为风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希伯来文的也怎样是强调用语,可以翻为「恰似」242。一个人出生时手中所有的资产,代表他离世时能带走的──一无所有。他所能带走的完全相符。积蓄财宝毫无用处。——《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五17「并且他终身在黑暗中吃喝,多有烦恼,又有病患呕气。」

         “在黑暗中吃喝”。描绘沮丧消沉的生活。──《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呕气」:即「怒气」。──《串珠圣经注释》

    我们看见这人为财富付出的代价。黑暗(参二1314)象征他的烦恼。财富至上的生活会导致幽黯。病患是指身体承受的压力。烦恼表示忧虑和挫折折磨他的精神与心灵。呕气讲到有时野心和计划遭受挫折,令他暴怒。他在黑暗中吃是依照 MT 版本;RSV 依照七十士译本,以「忧伤」代替「吃」(w~bl 代替 y~kl);MT 的意思是「过生活」(参摩七12)。所付的代价十分悲惨。——《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五18「我所见为善为美的,就是人在 神赐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因为这是他的份。」

    所见(译注:英译 Behold)带来一个全然不同的角度。另外还有一种生活,同样是看得见,真实,明显的。传道者说:我见过。这种生活享受劳碌,而非闲逸;这是短暂的一生中神所赐给人的。吃喝含有友伴、喜乐、和满足的意味,也包括宗教的庆祝(申十四26);在此象征满足和快乐的生活。列王记上四20中,这一辞扼要的说明了在所罗门治下的平安满足(也参耶廿二17)。这是智慧人所得的(参三22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28,Name=3. 神的審判(三1622})。——《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五18~19劳碌得来的好处……在他劳碌中喜乐:只有正当,健康而诚实的劳动,才能给圣徒带来美好的人生。不信之人用尽全力追求快乐,却得不到快乐;而圣徒已拥有满足与幸福的保障,只须付出相应的努力。怀着常常感谢神将美善之物加给我们的恩典(7:11)的心享受快乐。 ──《圣经精读本》

 

【传五18~20要克服虚空的生活所带来的挫折,人可以享受生命,专注于神所赐的美好礼物。──《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结论:人生的满足乃神所赐。神赐给人生命和财物,但神若没有赐给人享受的能力,人连自己应得的报酬也没法享用。能享受神恩赐的人不会为他生命的长短忧虑,因他每日都在神里享受一切,神使他的心得着满足及喜乐。──《串珠圣经注释》

         看二2425注。有劳碌才有享受,生命虽短暂,神供应丰富。以神为生活中心的人,生命不是烦恼而是喜乐。人能享受神赐恩典,心里充满欢乐,虽知年日甚短促,也能不以为意。──《启导本注释》

         是一个小结,内容与2:24-26;3:22等相似。指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在日光之下追求虚妄至极的事情。对与神恢复信仰关系的人而言,神所赐的一切均会变成纯全的祝福,能够给人带来真正的满足。 ──《圣经精读本》

 

【传五19  神赐人资财丰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劳碌中喜乐,这乃是 神的恩赐。」

    就世俗的观点来说(因为五817这个字完全没有出现),财富可能会导致愁苦。但并非一切财富都该受咒诅,若财富可与享受它的能力结合起来,就另当别论了。世俗的人可能认为这两样必然是并行的;然而传道者却认为二者不是同一回事。——《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五20「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因为 神应他的心使他喜乐。」

         一生的年日:指短暂的人生。不多思念:意指不会抱怨人生过于短暂而虚无,或人生过于漫长而难以煎熬。因为,不论圣徒的生活是好是坏,均出于神的旨意,在属灵的层面上,短命或长寿并不是大问题。 ──《圣经精读本》

    世俗的人可能一辈子劳苦乏味,但以神为中心的人却不是如此。这里的思想并不是指生命太平静,没有发生什么值得记念的事(刘普德作榜样),乃是因为一生之中充满欢愉,几乎忘却了生命的虚空。但虚空并没有全被忘却,因为字(RSV 在七16译为「过多」,在此很合适)是表示生命的短暂仍存记在心(参诗九十12),然而却不至于夜间无法成眠(如二23)。希伯来文应他的心(英:Keeps him occupied with)与「事」一字有关,这字在整卷传道书中不断出现243——《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5章)】

1 面对现实的矛盾和不公,人很容易发出怨言和批判,传道者对我们有何提醒?你在日常生命中,如何敬畏神?

2 盲目地追求物质和财富能给人带来什么?这与事实相符吗?怎样的人才能在生命中得到满足和喜乐?见18-20节。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