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传道书第四章拾穗

 

【传四1「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看哪,受欺压的流泪,且无人安慰;欺压他们的有势力,也无人安慰他们。」

         无人安慰:意指日光之下没有真心眷爱被欺压的人,同时有能力施行拯救的救主。只有日光之上的神才有爱与能力的拯救者(西3:17) ──《圣经精读本》

 

【传四1~3所罗门思想世上受欺压之人的结局之后,便断言他们死去比活更好(比较伯三11)。──《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人生本已空虚,更受人强横对待,其苦岂可言喻,真是生不如死(2节)。──《启导本注释》

         在贯穿人类历史的社会矛盾面前,传道者痛感绝望和无力,正如上文所示,这些皆当死的罪人,有的因为拥有片刻的权势,就欺压他人;许多民众置身于压迫之中,却没有任何解决之策。面对这些荒涎的现实,传道者在怀疑人生本身。传道者的苦恼:①对现存的人类社会感到绝望;②世界无法提供任何解决之策,就迫切地祈求神的国度能够介入其中。传道者的希望是指向未来的,他的苦恼并没有以绝望告终,他警告那些欺压别人的权贵,神将审判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罪恶(3),激励受欺压的人当怀有希望(33:1;2:16;22:3;18:7;13:3) ──《圣经精读本》

 

【传四1~121:1-3:222:24为准,比较了日光之下的绝对空虚,与因着来自日光之上的救恩之光,而乐观地肯定人生。本文论及追求日光之下的生活是何等虚妄,时而插叙了短箴言形式的教训。1:1-3:22与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主要是从个人性的,存在论性的层面论及人生的空虚;而后者则从社会伦理层面,谈到人间社会的矛盾与空虚。7:1-12:14并没有以各式各样的方法论证人生的空虚,而是直接地教导人当以什么样的态度经营有意义的人生。因此,本书的后半部具有更浓厚的智慧文学形式。若考虑叙述方法,本书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1-6:12是间接教导;7:1-12:14则是直接教训。 ──《圣经精读本》

 

【传四2「因此,我赞叹那早已死的死人,胜过那还活着的活人。」

    这个痛苦的断语与二26和三22从神手中所接受的生命截然相反。在此,传道者将限在「日光之下」的观点推理至极处。不出自神的忧伤会令人渴望自杀(参太廿七5;林后七10)。地上平面的生命观「在暴君的蹙额下没有笑容」(与诗一一九50;赛廿五8成对比)。——《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2~3胜过……更强:似乎是3:1-26的回声。这并不像约伯那样咒诅生命本身,而是指死亡优于充满痛苦的人生。 ──《圣经精读本》

 

【传四3「并且我以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见过日光之下恶事的,比这两等人更强。」

    未曾出生的,不知生命虚空的,比这些人更好。这里并没有尝试要解决问题(参六35;耶廿18)。希罗多德(Herodotus),狄奥尼斯(Theognis),沙弗克理斯(Sophocles),西塞罗(Cicero)(参巴顿)和释迦牟尼(参普仑特)也提到同样的看法,这并不表示他们在文字上有何关系,乃是见证这问题的普遍性。——《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4「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灵巧的工作」:原作「工作的果效」。

         「就被」:或作「乃出于」。──《串珠圣经注释》

    努力的付出(劳碌)和技术的成功(灵巧的工作),时常隐藏着夺取财富、领导权、权力和地位的动机。古代世界亦有国际性的紧张、劳工问题和阶级冲突。传道者看见,在人类的活动力之下,乃是不断想胜过别人的欲望。在其他地方,智慧书的作者曾描述「嫉妒」的破坏力,它会「激怒」人,使他变得残酷(箴六34),会毁坏人的身体(箴十四30)。这是「日光之下」生命的另一幽暗面,因为由此可见人的努力在每一个阶段都会被毁坏。——《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4~64节描述灵巧的工匠为了竞争而徒然劳碌工作。另一方面,第5节描述相反的极端——愚昧人根本不去工作,结果要“吃自己的肉”,即饿死。第6节说出应有的平衡。──《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劳碌和游手好闲,两者都得不到真快乐。人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竞争,争取财富、权力、地位,力求胜过别人,要是见他人比自己强,嫉妒随之而生,阻碍并破坏了工作的进展;工作岂非又是一场空!可见决定人能否享受工作成果的是神(三13;五18)。反之,放弃努力,完全消极(“抱着手”),结果等于“吃自己的肉”(自我毁灭)。“满了一把”是说把两只手掌掩合在一道来捧东西。意思是说,人若能有智慧做到既不贪求(6节),又不消极逃避(5节),恰到好处的“一把”,就能无争竞,无嫉妒,“享安静”;若是做过了分(“满了两把”),便会“劳碌捕风”。九710和十一110对此有更详尽的探讨。从《马太福音》十二919,可以读到基督耶稣得享安静不求“两把”的实例。──《启导本注释》

         传道者在上文指出了人的劳碌并不能保障个人的得救与幸福(2:18-23)。在此,他进而指出劳碌的副作用,亦即在世只追求快乐的人,所付出的努力均是虚妄的。亨通了就会受到社会的猜忌和嫉妒,失败了则会使自己烦恼。因此,圣徒的劳动动机和目的理当是单单为着神的荣耀(soli Deo glpria)(林前10:31;6:5-8;西3:22-25) ──《圣经精读本》

 

【传四5「愚昧人抱着手,吃自己的肉;」

         但这一切却不可成为怠惰人的借口。

         「吃自己的肉」:即「自取灭亡」。──《串珠圣经注释》

         愚昧人……吃自己的肉:4,6节的内容有所不同,指出过于贪婪虽然不好,但是懒惰也能够毁灭自己。若综合4-6节的内容,就是劳作本身并不是坏事,不好的只是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劳作。 ──《圣经精读本》

    这恰与第4节相反。我们已经看过疯狂争夺权势的一幕,现在则来看完全漠然的放弃者。他的状况被分析为自食其肉──吃自己的肉。抱着手表示懒惰(参箴六10)。——《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6「满了一把,得享安静,强如满了两把,劳碌捕风。」

         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参提前6:6)。

         「把」:原指「手掌」。──《串珠圣经注释》

    一把安静(译注:与和合本略有出入)是介于4节喧闹的争夺与5节逃避主义之间的中庸之道。两个把字是不同的希伯来文;第二个是指将手捧起来尽可能的多拿(参出九8)。智慧之路是要多取(满了一把),但却不要太多(满了两把),如此便会发现生命是在掌握中(一把),而非一种不能的努力(捕风)。——《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7「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有一件虚空的事:」

 

【传四7~12讲孤单不信神的人生活的苦况。此人既无朋友又无亲戚,虽有赀财,心里空虚,不知为谁劳苦!无伴或无后也是人生一大苦(参一13),跌倒无人扶(10节),睡觉也不暖(11节)。双拳难敌四手。人多又能团结才是力量(9,12节)。──《启导本注释》

         7-8节斥责了共同体中自私的个人主义者将会落到何等下场;9-12节则对比说明了,在共同体里面互助互爱而得着的喜乐与平安。 ──《圣经精读本》

 

【传四8「有人孤单无二,无子无兄,竟劳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钱财为足。他说:我劳劳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乐,到底是为谁呢?这也是虚空,是极重的劳苦。」

         这个人没有家人,没有人与他分享劳碌所得的回报,他却继续积蓄钱财。──《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到底是为谁呢:自私得尽乎冷酷的人,突然看到自己的本相而发出的呻吟。他的一切出于自私最终只给他带来了不安和痛苦。 ──《圣经精读本》

 

【传四9「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

         两个人:并不是指字面意思上的两个人,而是指由许多人组成的共同体。同得美好的果效:  意指达到了目的。 ──《圣经精读本》

    劳碌的意思非常广泛,无论是何种责任或工作,友伴都能协助,胜过困难。果效~sa{k[a{r)常指「薪资」,但有一种更一般的用法(创十五1;代下十五7;诗一二七3);在此是指经由合作而得到的成功。——《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9~12有一个能扶助(10节)、取暖(11节)和保护(12节)的伙伴和朋友,不是好得多吗?这段从旅行者的经历作出模拟,他们若结伴而行,其中一人跌倒,另一个就可以给他扶助,他们在寒冷的夜晚也能彼此取暖,而且面对敌人的时候也有更好的保护。三个朋友在一起(“三股合成的绳子”)可以结合更强的力量。──《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当时,旅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本文力言结伴旅行的益处,指出了互助何等的美事,传达 了共同体的喜乐与必要性。 ──《圣经精读本》

 

【传四10「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

         举了在旅途中陷进坑里的例子。若这是在夜晚,就更加致命。此时,若有朋友在旁相助,是何等感恩之事。今天我们在人生旅程中,遭遇急难时,也需要能够相助的朋友。 ──《圣经精读本》

    第一个实例的背景是跌落沟渠或深坑(参创十四10;路六39;。孤单一人跌落可能会丧命,特别是在夜间。但这句谚语却不止是论身体的伤害;判断的失误,或其他类型的「跌落路旁」,同样需要别人的扶帮。希伯来文全为复数(「如果他们跌倒……」),但偶尔复数亦可「指一个不定的单数」222,因此此处的意思为「如果二人之中的一个跌倒……。」——《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11「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

         当时远行的人须在野地露宿,睡在一起可以取暖。──《串珠圣经注释》

         巴勒斯坦的夜晚颇为寒冷。尤其是在旅途中独自露宿街头,则将更为难,此时,旁边若有能够一同分享的朋友,是何等庆幸的事!失败与诽谤,诱惑与疾病,会使我们的人生倍感寒冷。此时,我们切实地需要能够一同躺卧而驱逐寒冷的同伴(3:13) ──《圣经精读本》

    这可能意指丈夫和妻子,但在以色列寒冬夜晚旅行的人(参耶三十六2230)是紧挨着睡觉的。这句谚语是提到在逆境、试炼以及忧伤中的友伴。——《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12「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

         巴勒斯坦的游人常常要面对来自强盗的威胁(10:30)。三股合成的绳子:象征联合的力量。正因如此,越是接近末后的日子,教会就当越发努力聚集(10:25)。我们所要面对的是仇敌更加剧烈,频烦的攻击(12:12;帖后2:7;提后4:3约壹2:1) ──《圣经精读本》

    第三个实例取材自夜贼或路上的强盗。孤独的旅行者可能会被制服,人数愈多愈安全223。三股合成绳子的力量为古代的箴言,在苏美和亚喀得的经文中可以见到224。以 XX+1 列数目,在旧约中极为普遍(参传十一2;摩一3等),一般是指该对象的充足分量。225从二移转到三,可能是暗示「二」并没有特别神圣之处,同伴的数目可以扩大到更多个。哥笛斯认为,这里是指一对夫妇生子而言。在某些范畴中,进步是由独立能力的强弱来衡量,然而在这个范畴,属灵的成长却是由相互依赖的增进来评断。——《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12 三股合成的绳子】这句显然是古代近东人所共知的说话。在苏美故事《吉加墨斯和活人之地》(Gilgamesh and the Land of the Living)中,二人紧张地预备和可怕的胡瓦瓦作战时,吉加墨斯如此鼓励恩基杜,指出他们能够互相保护,因此必然得胜。──《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四13「贫穷而有智慧的少年人,胜过年老不肯纳谏的愚昧王。」

         有智慧的:智能有诸多属性,在此指能够接纳谏言的,能够倾听别人劝告的谦卑。有智慧的人视朋友的忠告为“膏油和香料”(9:8,9;15:31,32;27:9)。此王虽已步入晚年,却不肯听从他人之劝。指出骄傲而独断专行的人是何等愚昧(王上12:8,13;32:9)。他身为君王与年势已高的人,却因骄傲:①变得愚昧;②饱尝孤独;③悲惨地被人夺去王位。须知,谦卑虽是社会的德行,但道德却是神的命令。 ──《圣经精读本》

    下一个单元与孤立(四78)和友伴(四912)的主题有关,因为13节继续强调自以为是和愈来愈孤立的愚昧。曾有许多人尝试分辨这几节的人物是指谁,但没有一种说法完全令人信服226。这种现象太普遍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13~16那“从监牢中出来”作王的穷小子,忘记百姓是多么的善变;他可能被另一个篡夺者取代,再一次回复贫穷。──《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人年纪大,经验丰富,受人敬重(利十九32)。但人年老若不肯虚心,智慧可能不及年幼的心。这一节讲一个王,年纪老迈,孤独无侣,过分自信,以致不听劝谏,为国人所弃,权力落入新王手中。新王出身卑微却有智慧,取得国人拥戴。可是他有一天也会老去,为人所弃,像老王一样孤独(16节)。可见只求上进而不要神也是春梦一场。

“少年人”在旧约中可指自青年至中年(王上十二8;十四21)。──《启导本注释》

         这一寓言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有人基于现实而编篡的。无论怎样,即便拥有至高权力的王,若不在共同体内接受他人的忠告和关爱,就会败亡。 ──《圣经精读本》

 

【传四14「这人是从监牢中出来作王;在他国中,生来原是贫穷的。」

         「监牢」:有古卷作「叛乱」。──《串珠圣经注释》

         贫穷的:这位年青的少年刚从监牢中出来,却单凭智慧就作了一国之君。这虽然不易理解,却强调了智慧的伟大。 ──《圣经精读本》

    这一节困难的地方是在于他的含糊。解释的方法之一,是:因为他(这年轻人)已从监牢中出来228成为君王,虽然他(这年轻人)在他的(年纪较大的王)国中生来原是贫穷的(参 NASV 版)。这似乎是最可能的译法(哥笛斯和亚达斯认为如此),因为14节的贫穷人与13节的贫穷却有智慧的人为同一人;而国中所隐射的王与13节的王相同。对于这一类含混不清的句子,最好的办法似乎是使钥字保持一贯的意思229——《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15「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老王的少年人。」

    这一节可能译为:「我见日光之下一切行动的活人,都随从那第二位,就是起来代替他的少年人」(NIV 与此相似)。第二位少年人带来一些困难。有人以为是指另外一位,第二位少年,当第一位少年人老的时候,旧事又重演(巴顿尝试如此解)。另一些人认为这里太过复杂,便将第二位省略,视为抄写之误。第三种方法是将老王当作「第一位」,年轻人为「第二位」,而翻译如上,「第二位,就是……少年人」,虽然希伯来文很少如此。第一种解释使这一段过份复杂;第二种解释没有原文可资证明;第三种最令人满意。——《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四15~1613-16节虽有微妙之处,却也反映了实际存在的真理。在人类共同体中,人可以靠着智慧大享亨通,但这也不是永恒绝对的。日光之下……不喜悦他:圣徒不仅要在日光之下,靠着智慧获取片刻的成功,更要凭神的智慧追求永恒天国的成功。在这种意义上,真正的圣徒比在世获得成功而暂时作王的少年更大。 ──《圣经精读本》

 

【传四16「他所治理的众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无数。在他后来的人,尚且不喜悦他。这真是虚空,也是捕风。」

    百姓多得无数接下去是一个同位格的句子:「所有都在他面前」。这种表达很难懂,但金司博指出「在面前出入」,是「引导」的意思(参民廿七17)。刘普德所译:「那些跟随他的人」便是采取这种想法230。虽然这位年轻的王得到大多数人拥护,但却不长久。人是易变的,他们可以在新王莅临时挥动棕榈枝,几天之后却喊着:「钉他十字架!」——《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 4章)】

1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似乎是与神美好的计划互相矛盾的,试列举之。为解决这些矛盾,「传道者」指出了什么真理?参3:16-4:16; 5:8-9

2 信徒面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应采什么态度和行动?又应如何向世人发挥合作的力量呢?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