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第三章拾穗 【传三1】「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生命的每一方面都有它的「时候」:雨水(利廿六4)、神仇敌的失败(申卅二35)、怀孕(王下四16)等。因此甚须「辨明时候」(代上十二32;参传八5)。智慧包括通晓「时节」(斯一13);虔诚人说:「我终身的事在你手中」(诗卅一15)。传道者所持的是同样的观点:生命的「时机」人不能全知(九11以下),但一个人应当「时常」(九8)知足。——《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1~8】所罗门思想神至高无上的计划(三1~22),然后下结论说,生命中一切的事件都是神所命定的。──《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天下万物均有定期定时(1节)。“有定时”表明凡事都有神所定的时间。本文的教导如下:①掌管人生的并不是人,乃是神。因此,当在凡事上寻求神的旨意;②神既然掌管生命,生命就是安全而永恒的。因此,圣徒拥有永恒的保障;③生命有秩序和期限。因此,当遵守生命的秩序,认识凡事均有落幕之时,并预备迎接那个时候(太18:23;21:34;来9:27);④相信神在终极意义上介入所有的事件,并使我们结美好的果子,从而致力于美善之事(加6:9)。 ──《圣经精读本》 【传三1~15】认识神掌管万有的原则:在神完美无缺的计划里,万事皆有神所定的时间。人是时间的动物,很难在时间的洪流中参透整个世界的计划与规模。──《串珠圣经注释》 【传三1~22】传道者在本章告诉读者,凡事都有定期。时间的决定,变更的有无,都在神手中,人绝少能左右。他又将这些来与神的永恒及全能对照,神预定人一切的活动。 1~8节讲基本的原则;9~15节讲这些原则的实际应用;16~22节讲观察到的人生问题——应该有公义的地方却出现奸恶,勇敢地提出;然后提出意见,得到结论。他认为人怀疑世间是否真有公平,可从神的审判那里得到答案(17节)。历史不是毫无意义,神必审问世间善恶,伸张正义(16节;十二14)。──《启导本注释》 传道者在上文论到日光之下的生之空虚之时,首先宣告极端的空虚(1:1,2),之后再详述了虚空的实例。如今,传道者要教导若依靠日光之上的神,人生就会得享永恒的幸福和希望。此时,他也首先在2:24-26宣告乐观的人生观,之后在第三章说明其内容。三章的结构如下:①生命因神的主权护理而有秩序(1-10节);②圣徒的乐观人生观(11-15节);③教导人当思想神的审判。若综合考察第三章,就可以发现以下的教训:①神掌管人生;②只要敬畏神,在世也可以享受人生;③当铭记最后的审判,以渴慕永恒国度。 ──《圣经精读本》 【传三2】「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传三2~3】赐下和取去生命都是神的特权(申三二39)。然而,祂赐人共同的责任去执行谋杀者的死刑(创九6)。──《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传三2~8】「传道者」用了十四对相对的形容词来描述万事。──《串珠圣经注释》 作者讲凡事都有定期:先讲人生两大事,这便是生与死;然后将六件事,依其建设性或破坏性亮亮相对:栽种对拔出,杀戮对医治,拆毁对建造(2~3节)。接着讲人的情绪、私下的哭笑和公开的哀恸与跳舞(4节);接上讲友谊和仇恨(5节)、得失(6节)、言词与沉默、爱与恨,还有战争与和平(8节)。──《启导本注释》 【传三3】「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杀戮,(它的比喻用法参伯五2;箴一32,七26中)。医治并不一定是指医疗的需要(参赛六10;继一5~6的比喻之后;赛十九22,五七19;耶卅三6,以及其他)。拆毁,约沙法的计划被破坏的那一段,用这个字来形容耶和华(代下廿37;参诗六十1)。建造曾彩容大卫的宝座,锡安城,以及犹大的地土,并实际的建造工程(参诗八十九4,一○二16)。——《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4】「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跳舞”。参看诗篇一百四十九篇3节的脚注。──《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以下两个对句总论人的情感;前者为私下的(哭……笑),后者为公开的(哀恸……跳舞)。——《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5】「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堆聚石头”。为了种植而清理土地,或作为建筑之用。虽然一切都在神的控制之下,但神计划的成就也需要人付出努力。──《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抛掷石头”和“堆聚石头”有若干不同解释,可指为耕种而清除石头,为建筑而堆砌石头;也可以指军事行动时,为打击敌人而抛掷石头,为迎接胜利者而修平道路,但也有犹太解经家解石头为“精液”,故译为“同房有时,分房有时”。至于“怀抱”、“不怀抱”可指友谊与仇恨。──《启导本注释》 抛掷……堆聚石头有时: 战时为了行军而除去大道的石头(赛62:10),为要修筑防御阵地而堆聚石头。意指神建造或摧毁生命的时候。 ──《圣经精读本》 以下两个对句谈到友谊和敌意。抛掷石头……堆聚石头,曾有四种主要的解释法:(i)传道书的亚兰文版以为,是将旧的建筑物石头拆散,预备建筑一拣新屋;伊斯拉(Ibn Esra)也持这看法201。(ii)另外有一些人以为,这是使田地不能生产,用石头覆盖在田地上(参王下三19、25;赛五2),(iii)普仑特认为,此处第一段是指「一个犹太古老的习俗……在葬礼时投掷石头或泥土于墓穴中」,第二句是指准备建造一栋房子。(iv)最近支持米卓实(Midrashic)的解释的人(参 GNB),认为它与性有关连。——《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5 抛掷和堆聚石头】田中的石块必须清除,农夫才能耕种(见:赛五2)。将石头堆在敌国田地,是使之不能生产(王下三19、25;赛五2)。──《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三6】「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 以下两个对句是思想财产以及我们的处理方式:寻找(较 AV 的「得」为好)……放弃(与「失落」同)202;保守、舍弃。——《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7】「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 “撕裂”。撕裂衣服是丧亲的一种表示(比较创三七29)。若举哀的时期已过,便要把衣服重新“缝补”。──《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传三7~8】有些学者认为下一个对句(撕裂……缝补)是指哀悼和结束哀悼。但没有特殊的证据可证明「缝补」表达哀悼的终结。最好将它解释为一般性的表达法,表明人类各种活动,包括毁灭与创造(如在2下、3上、3下、6)。余下的对句谈到人类的语言(静默……言语),感情(喜爱……恨恶)以及国家的奋斗(争战……和好),这些完全受神所安排的时间表支配。——《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8】「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恨恶”。不一定是一种怨恨,却可能指喜好。参看路加福音十四章26节的脚注。──《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传三9】「这样看来,作事的人在他的劳碌上有什么益处呢?」 【传三9~10】人在变化莫测的世事中打滚实在是一件苦恼事。──《串珠圣经注释》 作事的人……有什么益处呢: 本节附属于1-3节,意指神在护理着一切,若有人不认识这一点而想靠己力作事,就会徒然付出努力,而毫无意义地结束人生。 ──《圣经精读本》 【传三9~11】神给人的生命本有喜乐,但不能凭自己去得到,凡事有定时,由神来决定,正证明人凭己力不可以达到生命不“空虚”的超越境界。可是神造万物,各按其时,乃是美好的事,是喜乐之源,绝非失望的理由。神造的美丽世界宏伟无比,人难明其究竟;表面看去,人劳碌能得的满足殊少,可是神早已把“永远”放在人的心里,人乃为永远而造。世上有时间限制的短暂事物,自然难充分满足人内心对永生的需求。也可以说,人心因有“永生”的观念在,所以能发现今生的空虚,觉得难满足。──《启导本注释》 【传三10】「我见 神叫世人劳苦,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 传道者的观察不再限于「日光之下」;他将神的作为纳入考虑。一13略略提到神的作为,现在有较圆满的解释203。——《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11】「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永生”原文作“永远”)。然而 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 “永生”。神赐人永恒的视野,以至他看见日常生活以外的事物。然而,祂没有把生命中一切的奥秘都向人启示。──《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造万物」:或作「作万物」。 「永生」:原文指「隐藏」或「永恒不变」的东西。「然而」:或作「所以」。作者的意思大概是:神的安排都是美好的,但人有永恒的观念,所以不能明白或满足于这个变化无常的人生。──《串珠圣经注释》 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 指出,在存在论意义上。人是渴慕永恒的被造物,一针见血地说明了,为什么人在诸多世间快乐中,依然不能寻见灵魂的真幸福。 ──《圣经精读本》 神将永生安置在人心里。这永生是指(i)永恒(RSV,七十士),(ii)这世界(Mishnah,AV)(iii)无知(加上不同元音作 e~lem),(iv)黑暗(基于乌加列的字根)204。「永生」是最合适的意义,符合上下文,因为整段经文是与神对「时间」的计划有关。——《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11神将永生安置在人心里有何意义?】 答:传道书之全部中心思想,多是论到人在日光之下,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的景况。其最后的总意,就是要人敬畏神,遵守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在这里说到「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中有小字:「永生原文作永远」,其意为永世的观念。由于人生在世,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都是受时间上的限制(三1-8)。人虽是活在这时间里的高等动物,也要经过死亡。对于空虚的人生,感到非常的苦恼;所以神不仅赐人肉体有限的生命,也在人的心灵深处,安置超越时间的永远盼望。按照字义来说,这永远不但可以指为永生,亦可指为永死,因为永生永死都属永远,不过此处似在着重永远的福乐这一方面;然而神始终的作为,我们人都不能查出。我们对于今生的作为尚且不能明白,对于那永远的来生、属灵的永世里的作为,更是茫然无知(六12,八7)。聪明的孔子,也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何况一些平庸的人!但感谢神,使人可以借着敬拜神,遵行他的命令,存着感恩的信心,来接受他的恩赐,使心灵的喜乐满足,寻到永生,终久必得永远的福乐(八12)。――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传三11~15】至此,传道者才直接告白神按时掌管世界,我们如何才能得着真正的幸福。迄今为止,传道者所宣讲的均是消极的虚无主义,这是为了更具戏剧性地传扬关于真幸福的教训。这才是传道者的本意和本书的主题。本书借着对神的信仰,将对世界的否定转变成对永恒的肯定。传道者之所以苦口婆心地强调否定性的一面,是为了使尚在迷恋“日光之下”的人,醒悟到自己的实际光景是何等悲惨。 ──《圣经精读本》 【传三12】「我知道世人,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 「行善」并不具现代的仁爱观念。从上下文来看,它显然涵括了生命的享受(参 RSV),指主动的追求美好而快乐的生命,并付诸实行206。——《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12~13】人若不认定生命中一切事物均出于神的手,并视它们为神的恩赐而开怀享受,就必厌烦生命中所呈现的片段及零乱。──《串珠圣经注释》 我知道……是神的恩赐: 这句话与2:22,23完全相反,背后隐藏着与神的关系被断绝之时与得到恢复之时这两个前提。如此看来,同样是吃喝劳碌,若与神无关就会痛苦而漫长,若在神里面则就会幸福而美好。关键在于对神的信仰。 ──《圣经精读本》 【传三12~14】虽然人不明白神一切的计划,但没有东西比决意行善,享受神在生命中所赐的礼物和敬畏神更好。──《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这一段可分为两节,都用“我知道”开始。第一节讲人若将自己交托神,可以享受神赐喜乐生活(12~13节);第二节是说这种喜乐的生活是有保障的,因为神不改变。换句话说,生活幸福本是神的旨意,人可以乐享,只要一生敬畏神,行在正道上(“终身喜乐行善”、“在祂面前存敬畏的心”)。 “吃喝”在这里指饮与食,是生活快乐且满足的表征,非指酒食征逐、醉生梦死的生活。──《启导本注释》 【传三13】「并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这也是 神的恩赐。」 在物质的范畴中,传道者特别提出饮食,代表满足和快乐的生命(参二24的注释)。每日的劳碌,前面曾以为既是快乐也是困惑,现在的描写则纯为享福。那新的决定性因素为神的主权。俗世主义向一神论屈服,悲观主义向乐观主义屈服,人的自主向人的信心屈服。——《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14】「我知道 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无所增添,无所减少。 神这样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 神……都必永存: 这句话与11b节均指出,神是绝对的存在,而人是相对的有限的存在,故人无法完全明白神的旨意。敬畏: 强调信仰的对象。 ──《圣经精读本》 思想转到信者生命的保障。地既被虚空、短暂、不可靠包围着(一2等);人就必须到别处找保障;而神的恩典和对地的主权就是他的答案。这里强调神作为的三个特色。第一,永恒;传道者不容神有失败的可能性;第二,有效而完全,祂的工作绝不废止;第三,祂的作为全然稳妥,没有任同外力能对它造成威胁。这一切使得人这一方敬畏,并不是像见到怪物一般的恐惧,相反的,乃是对神感到惊异与崇敬。(参五7,十二13)。——《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14~15】神的的作为是完备的,毋须修改,人也不能将它改变;这是要叫人在神面前存敬畏的心。 「敬畏」:这词并非指惧怕的态度,乃指人对神主权完全的顺服及委身,将自己全人信靠这位掌管万有的神。──《串珠圣经注释》 【传三15】「现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并且 神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或作“并且 神再寻回已过的事”)。」 本节的意思是:神已命定世事要不断地循环,大意跟第1节相同。──《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9~11的重述。在那里是讲人生的永无希望,在这里却是人生有希望的肯定,因为自然和历史的循环不息为神所掌管。祂的眼目看顾人生万般活动,祂能使已过的事重新出现。──《启导本注释》 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再寻回已过的事): 首先指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神的护理将永不更改。这解决了2:16的苦恼,即人在死后将被永远遗忘。人是靠着神才获得永恒。 ──《圣经精读本》 「神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或可译为:「神寻回那急速前进的」。「急速前进」为动词(rdp),一般是指「追求」或「逼迫」。有许多解释法:(i)它是用来指过去的事情(AV,RSV,NASV 以及 Berkeley 都有此意),或是指神使过去的事再回来(NEB;参 Moffatt 和 GNB)。(ii)NIV 译为将令过去的事交账,是指审判,适合作三16~22的序言。(iii)NAB 译为保全那些可能将被取代的,这多少有些曲解希伯来文。(iv)JB 关心被迫害者是按希伯来文的合理译法,并符合七十士译本和西拉的译法(五3),但不符合上下文。(v)修正原文(嘉林)207或把它移到17节的末尾(Graetz),208但都不恰当。——《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16】「我又见日光之下,在审判之处有奸恶,在公义之处也有奸恶。」 “审判之处”。即在法庭上。只有神能作出公义的审判(17节)。──《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在审判之处”和“在公义之处”的堕落,意味着抑制世界的无秩序与堕落的最后堡 垒也已轰然倒塌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法律的盗用和法庭的堕落,是整个人类史所证明的现实(约1:5;罗3:10-18;帖前5:4)。 ──《圣经精读本》 传道者采取一条新的思路(又),坦白提出一个生命中可观察得到的问题(我见)。在进行审判的地方,应当有公义之处,却常发现奸恶取而代之。他心目中必有一些案例,因为是他曾见过的;但这里所描述的并不是特定案件,因为他所观察的是世界普遍道德的歪曲。亨登柏(Hengstenberg)例举约沙法的警告(代下十九6以下)。——《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16 审判官贪污】作者哀叹本来代表正义的审判之处,如今成为奸恶的地方。换言之,世事的常规颠倒。这是美索不达米亚文学的常见题材,其中之佼佼者是一篇称为〈巴比伦约伯记〉的著作。进一步资料可参看:以赛亚书五23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传三16~22】1:1-2:23与2:24-3:22是互相对比的经文。前者揭示了追求“日光之下”诸事之人所要面对的是空虚;后者则指出了追求“日光之上”即神的国度的人的幸福,传道者在这里对两方面的查考暂时告一段落,最后提出世上万民都要记住的问题,即死亡和死后的审判。这是为促使不信的人认识到人生的终点并不是死亡,从而去追求真理,走上正道。也是为要促使圣徒在这地上追求幸福,思想审判和之后更大的奖赏,在警醒和希望中度日。 ──《圣经精读本》 【传三16~四16】现实矛盾的探研:有六项现实上的矛盾似乎暗示神对这世界并没有全盘的计划: 1 3:16-17 奸恶取代公义:「审判之处」:神藉此使人得公义判决的地方,却常出现不公义现象。不过,神的公义虽然在我们的时间中隐藏不显,但在神的时间内必会实现。 2 3:18-22 人与动物遭遇同样命运:这里所指的命运是局限于日光之下的遭遇,在肉眼所见的范围内,人与兽的气息实在无异,两者都要气断而死,死后都归于尘土。 3 4:1-3 人备受欺压:无人安慰比死亡更坏,最好还是那些胎死腹中未见过欺压的。哀恸的人若不来到神面前便不能得医治。 4 4:4-6 求利不知满足:人往往陷入无意义的竞争中,彼此嫉妒,惧怕别人胜过自己,心里总得不到满足。 5 4:7-12 钱财不能为友:没有家庭的人缺乏同甘共苦的伴侣及对象,实在是苦。他终日劳碌,不为他人,不为享福,乃为钱财,但钱财不能充作伴侣,给他带来满足。人就是需要亲密的关系及互相分享的生活,叫人彼此扶持、辅助及保护。 6 4:13-16 声誉是短暂的:在人生五光十色的奖赏中,声望确是最吸引人的。这里提到一个智慧卓越的青年,在百姓热切的拥戴下离开监狱,代替老弱无能的君王执掌王权,但他后来亦同样受人唾弃。声誉之短暂及世事之变幻亦由此可见。──《串珠圣经注释》 【传三17】「我心里说: 神必审判义人和恶人,因为在那里,各样事务,一切工作,都有定时。」 神必审判……都有定时: 警告世间万物均有其成就之时,就是世界的末了,神将施行审判。神的审判与人间法庭的审判有以下区别:①公正而善恶分明;②是对整个人生的审判,而且是终审;③对象是全人类,无一人有例外。
──《圣经精读本》 传道者首先从未来审判的角度思索(我心里说)地上的不公义:是未来的(必),属神的(神必),会发生的事(定时)。所用的辞不仅是裁判的评估,也是审判的执行,因为在旧约中「审判」包含动态的成份211。这一点使传道者在困惑中仍能支撑,亚伯拉罕(创十八25)以及诗人(诗七十三17)亦是如此。这件未来的事是含括一切的,包括了义人和恶人;它的评估包括目的(AV 译,按上下文较「事务」为好),以及行为(工作)。——《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18】「我心里说:这乃为世人的缘故,是 神要试验他们,使他们觉得自己不过像兽一样。」 人若只凭己力,命运与动物一样,以死亡收场。但神造人,使人有能力看见这收场,能为自己象动物一样的遭遇而苦恼(“是神要试验他们”);又借着已放在人心里的“永生”,可以依稀看见那“永生”(11节)。──《启导本注释》 我心里说:传道者现在思想神在当前的状况下的心意。人们的恶行可能会不自觉地完成了神的旨意(最明显的例子可参徒二33)。他也同样认为,人的不公义至少完成了神的旨意的某一方面:它在历史舞台上提出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我们对自己的本性和命运一无所知。神并非对不义漠不关心(17);现世乃是「日光之下」的恐怖景象,揭露堕落人类的本性(七29)。——《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18~20】本文应与21,22节放在一起进行理解。人因罪的工价而死,无力靠自己克服死亡,在这一点上“人不能强如兽”。人无法靠自己胜过罪的惩罚——死亡,在这一点上,人与兽均是屈服在死亡之下的存在(创2:17;罗5:14;6:23)。 ──《圣经精读本》 【传三19】「因为世人遭遇的,兽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样;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气息都是一样。人不能强于兽,都是虚空。」 下面的三节解释了18节。人和动物之间既有相似之处(19、20),又有令人难以明白的差异(21)。两者都将死亡;在这一方面,人不能强于兽。他们的来源同是地上的尘土(参创二7以下);都能增殖繁衍(创一22,28,二7);失去了「生命之气」则结束在地上的存在。所遭遇的(较 RSV,NIV 的命运好)是指死亡。气息是生命之气,为人和动物的生命要素。这字在21节重复出现,译为「灵」。这种译法将 MT 的元音标示改变了一点,即用 miqre{h 而不是 miqreh。MT 可以被译为「人是命运的玩物……」(亚达斯;Allgeier 亦加此;参 NEB)。上文的注译采取修正元音符号的观点,因传道者的原文可能没有元音标示。——《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19「因为世人遭遇的,兽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样。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 {命题7}世人与野兽的遭遇会一样吗? 〔难题〕所罗门似乎宣称世人与野兽死后的遭遇没有不同,「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然后所罗门在后来的经文说,人死后与野兽不同,他的「灵仍归于赐灵的神」(传十二 7)。如何解释这两个不同的陈述? 【解答】 世人的死与野兽的死之间有相同也有不同。人与兽死后,他们的躯体都归于尘土:同样的,人与兽必定会死,而且没有任何能力可以阻止他们的死。由这个观念看,他们肉体的遭遇是相同的。另一方面,人有不死的灵(immortal soul;spirit)而兽没有(传十二 7,三21)。圣经说:「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 (林后五8),这不是对野兽说的。同样的,圣经也不曾说过野兽会像人一样的复活(约五28-29 ;启廿 4-6)。所以在属灵方面,人的死与兽的死是大不相同。 下列为槪述:
──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传三19~21】这一段是18节的解释。人和动物都出于尘土,都有一死,故人不强于动物。但人与动物不同,是人死后,灵仍存在。可惜一般人浑浑噩噩,过着如动物般的生活(看诗四十九12~15)。新约对这有充分的启示。基督已把死废去,人不能坏的生命可因接受福音而彰显(提后一10)。 本节中的“灵”与“魂”亦作“气息”,与19节的“气息”在原文为同一字(参诗一〇四29~30)。──《启导本注释》 【传三19~22】虽然人和动物都面对同样的结局,就是死后要归回“尘土”,但人还要面对神的审判(比较一二14)。所以,人必须在今生诚实地事奉神,享受神所赐给他的一切。──《传道书雷氏研读本》 【传三20】「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 一处是阴间,死人的所在地,我们是由组成这世界的物质造成,因此十分脆弱。尘土和气息(19;参诗一○四29)并非坚固的组合!——《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20「都是出于尘土 ,也都归于尘土。」】 {命题8}如果都归于尘土,何来复活? 〔难题〕有些人认为一旦躯体腐败分解不能再重组,就不会有肉体的复活;因为腐败的成份将被植物或动物所吸收。然而,圣经却教导所有死去的肉体都要由坟墓出来(come forth) (约五 28-29)。 【解答】 有几点须要说明的: (1)很多圣经学者认为,在必要的时候,当神施展复活时,祂的大能足以将人身体的各部份再重组起来。当然祂能在宇宙中创造各个成分,就能将人体的各部再重新组合建造起来。神可以由无中创出任何事物来,祂必然可以由已存在的事物再复原回来。 (2)我们也不一定要认为原本相同的组成元素其成份在复活的肉体会再被回复。即使以普通的常识来看,一个复活后相同的形体可能具有不同的组成成份。我们的身体因吸取饮食新成代谢造成体重的增减,就是一个证明的事实。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人的体重增加或减少就说他(她)的身体组成元素不再是物质或不再是同一个身体。 (3)从科学的观点看,我们不一定要认为复活后所重新建造的身体其成份与复活前的身体一样。虽然躯体仍旧是躯体,但根据科学的观点,其组成的物质分子每隔七年左右会有改变。因此,复活后的身体会与我们目前的一样,但是可能会有新的元素成份组成。 ──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传三20~21「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谁知道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 {命题9}如果死后仍有生命,为何所罗门宣称人没有比兽更好呢? 〔难题〕圣经教导死后灵魂仍存(腓一 23 ;林后五8 ; 启六9)。但是传道书说:「都归一处。……也都归于尘土」(传三20)。因此,「人不能强于兽。都是虚空」(传三19)。 【解答】 这节经文指的是人的肉体,而非灵魂。人与兽死后的肉体都归于尘土。然而人与兽不同的是人的灵是往上升(第21节)。事实上,所罗门说到永生(eternity) 是安置在世人的心里(传三11),并且说到不朽的生命,他宣称人死后:「人归他永远的家」(传十二 5)。 他又强调世人要敬畏主,因为人的生命结束时神「要审问你」(传十一 9)。所以传道书不是否认死后的生命;而是警惕在日光下人生命的徒劳虚空(传一 3 , 十三13,二 18)(参见本书传道书三章19节)。 ──
贾斯乐郝威《圣经难解经文诠释手册》 【传三21】「谁知道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 「灵」与「魂」:于原文与19节之「气息」为同一字。 此节并非一疑问句,它的意思乃是:没有人能说出人与动物的命运有何不同。作者并非对灵魂或来世的存在一无所知,或予以否定,他乃是要指出眼见的人生不外如兽的生命一样,不能从中找到真正的意义。人惟有在这短暂的今世里,认定掌管生命的神,从而享受祂所赐给各人的福分,才能得满足。──《串珠圣经注释》 人与兽在死的状态上却有天壤之别。灵是生命之源(创2:7),不论是人或兽,所有生命均来自神(诗36:9)。人与动物的区别乃在于,人拥有灵,即使是肉体死亡之后,灵也不会消亡,而存到永远。正是这一特点,才使人成为万物的灵长。若否认或遗忘这一点,就“如死亡的畜类一样”(诗49:20)。上……下: “上”是指神所居住的地方,“下”或“地”则意指服在罪之下的世界(1:13;5:2)。传道者在神面前完全悟到了包括死亡在内的所有人生秘密。这正是传道者的告白。下一节的结论也当在这种脉络中进行理解。 ──《圣经精读本》 最好的翻译是:「谁认识人的灵──那往上升的,与兽的灵──那下入地的呢?」(AV;RV mg;Berkeley;NASV;不赞同 RV,RSV,NIV 的理由写在附加注释中)。其思想是两重的。第一,人和兽在死后有分别。第二,多数人不能领会最终命运的差异,所过的生活彷佛没有分别似的。这段经文与诗篇四九篇雷同,那里提到人和兽同会死亡(1~12),但死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13~20)RSV 采取一节修正过的经文,以致将此区分弄含混了)216。——《丁道尔圣经注释》 【传三21兽类也有灵魂么?】 答:「谁知道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三21)。在这一节经文利的「魂」字,其原文与「灵」字是同一个字,在英文圣经中都是译作Spirit灵字,因而有人以为兽类也有灵魂,此乃根据字面的意思看法。其实这里经文的内涵,是传道者所罗门,论到世人所遭遇的问题时,以兽作比拟,而用一种假设性,在感叹句中所发出的反问语态,令人思想感叹,人与兽所遭遇的无异。人生在日光之下的虚空,人不能强于兽,生死气息都是一样,死后都要归于尘土,并且对于他们身后的事,也都无法测度和预见。(传三18—22)。所以我们不能根据这一句感叹语,就认为兽类是有灵魂的。惟人为万物之灵,人是有灵性的生活,比之禽兽贵重。主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小字作灵魂,太十六25,26)。祂看重一个人的灵魂,比起全世界更为宝贝。因为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人能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祂,荣耀祂。人有思想,感情,和意志。有喜怒、哀乐之表现,这些功能乃是由灵而出。其他一切动物则无,如此证明人是有灵魂的,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在此也。——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传三21是否暗指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灵魂?】 传道书三21记载:「谁知道人的灵魂是往上升,兽的灵是下入地呢。」一般人认为,人类的灵性显示出人有神的形像,而神的形像正使人类有宗教方面的渴求,使人类思想神和响应神。正因如此,当我们听到动物死后(和人类一样,动物的尸体归于尘土,参20节),其「灵」会下入地,就令我们异常惊讶了。NASB希望避免这个困难,将这节经文翻为「谁知道人的气息往上升,兽的气息下入地。」然而,困难仍未解决,因为希伯来文ruah(气息、灵)用以指人及动物两者。在此,我们需考虑这节经文的真正含义。有学者认为二十一节是一个问题,暗指人及动物死后,其「灵」往何处仍是一个谜。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二十一节是一句令人叹息的问题——「有多少人知道这桩事实,就是人的气息往上升,而兽的气息下入地。」我个人较赞同后一种见解。然而,前一种见解亦可能正确,因可表示出作者的怀疑论调。) 讨论希伯来文ruah的用法时,我们面对一个熟悉的情况,就是历史上差不多所有语言中的超越性名词的发展过程。据人类观察,活着的生物(无论人或兽),都会呼气及吸气,因此,造出「气息」这个字是用以代表生命,这个过程是非常自然的。因此,在创世记第六章关于洪水的记载里,ruah
hayyim经常出现(意思是「有气息的」),用以指动物,包括在洪水中淹死的(创六17,七22)和在方舟中得保性命的(七15)。创世记七22甚至出现下述词组:nisnatruah
hayyim(「有气息的生灵」);nesamah这个字,差不多只是用以表示呼吸,而没有其他含意。埃及文t'w'nh(「生命的气息」),可读作tchau
anekh经常出现于埃及文献,摩西极有可能熟识这种语句,于是将埃及文的表达方式翻译为希伯来文,加以应用。 由此,我们了解ruah有一个很普通的意思(非术语的),是形容仍存活的动物。此外,我不能察觉ruah有其他用法是应用于动物身上的。ruah有100次是用以指「风」(单数或众数),其余有275次是专指人类、天使(在本质上已是ruah,却没有真实的形体)、属魔鬼的灵(撒但被逐出天庭以前,这些灵本是神的天使),又可以指神自己——三位一体神中的第三位,他被称为ruah
'elohim(神的灵)或ruah Yahwah(耶和华的灵)。 某一个名词原本有概括性的意思,是人人都可以明白的,但到了后来,这名词却被赋予形而上层面的专门术语的意思。当人类观察到有生命的生物都呼吸时,就会用「气息」来表示「有生命」。由那时开始,人类便要决定,究竟是用ruah
nesamah,抑或以某个表示空气流动的词来指人类的「灵」,而亦是这「灵」,使人类有别于其他可以用肺呼吸、有气息,但较人类次等的生物。ruah之所以被应用为表示人类的灵,并非此词原本有此含意,却是后来发展的结果,这词成为专有名词,表示在人里面有神的形像。亦是神的形像使人会思念神及回应他,使人类能辨对错而下道德判断,亦令人发展出归纳分析等推理方法,人类上述的表现,都成为与牲畜动物有别的地方。七十士译本及新约圣经里,与ruah相配的就是pneuma;于是,在圣经里pneuma就等如ruah。这两个词是异常相配的,因为pneuma此字亦源于动词pneo(其意谓「吹」)。 形容人类的非肉体部分的,还有另一个字,就是nepes,(「魂」)。与ruah的情况相似,nepes亦源于意即呼吸的一个字(亚喀得文的napasu意即「自由地呼吸」,后来,被赋予「变润及扩大」的意思。到了后来,名词naqistu的意思就成为「气息」或「生命」)。nepes此字在意思方面的发展,成为专指任何有气息的生物,包括人类及牲畜(无论nepes或希腊文与之相配的词psyche可应用以指人及动物)。nepes是情感的发源地,包括欲念、取向及情绪,成为人类性格发展的起源之处,及自我省察的凭据。根据Gustay Oehler的定义,nepes乃源自ruah,而前者透过后者得以存在(但这句话不适合用在动物身上。相对于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nepes,内住于人的「自我」里面。令人感兴趣的是,nepes配以适当的关系代名词所组成的词组,最常用以在特别情况下表示一个反身代名词。因此,「他救他自己」便通常被改写为「他救他的nepes(或「魂」)。(引自J.I.Marais,“Soul”,in The
International,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5 vols,ed.byJ.Orr[Grand Rapids:Eerdmans,1939],p.2838)。 所以,在此要指出「灵」((ruah)与「魂」(nepes)在旧约里有极大分别,就正如在新约里,Pneuma与Psyche是迥然有异的。由此看来,上述代表「魂」的两个字,与表示「身体」的basar亦有殊异,后者在寓意式的用法来说,除了有字义方面的用法,指血肉之躯,还有心理方面的含意:basar承受了从各种媒介而得的所有感觉,以及收集从五官得来的数据(包括视、听、触、味、嗅五种感觉)。然而,在诗篇八十四篇basar与nepes平行使用,指前者承载了向永生神所发的属灵祈求。诗篇六十三1亦出现相同用法:「神啊……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心](nepes)渴想你,我的「血肉」(basar)切慕你」(译按:中译参吕振中译本)。此外,在诗篇十六9,basar与心(leb)及荣耀(kabod,替代ruah;译按:参中文和合本小字)作平行使用:「因此我的心欢喜,我的灵快乐,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由此看来,在神的慈爱光照之下,人的「肉身」在有保障的情况下亦能感到满足。 新约圣经清楚地陈示人的三元组成。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五23,保罗为此书信的读者祈祷:「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的灵(Pneuma=ruah)、与魂(psyche=nepes)、与身子(soma=basar),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这节经文毫不含糊地指出,灵与魂是人的不同部分,而人乃由三元构成。假如人果真照着三位一体神的形像而被创造,那么,人由三元构成其实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参创一26、27)。 哥林多前书二14-15,无疑是暗示Pneuma与Psyche是殊异的;这段经文指出,信徒被pneuma指引着(「属灵的人」,Pneumatikos),迥异于那些没有重生的人(「属血气的人」,受他的自我所箝制,psyche:「然而属血气(psychikos)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事惟有属灵的人(Pneumatikos)才能看透。」(14节) 与此相似的例子有哥林多前书十五44、46,这段经文指出血肉之体与属灵身体的分别。前者是人类死亡与复活这过程之前的肉身,后者指信神的人将会特别吻合于荣耀的灵所有的需求与欲望。经文记载:「所种的是血气(Psychikon)的身体,复活的是灵性的身体(pneumatikon)。」第四十六节指出:「但属灵的不在先,属血气的在先,以后才有属灵的。」上述两节经文清楚地指出,灵与魂是不相同的,否则,这两句经文只是在重复一些无意义的语句。因此,在下结论时要说明:人并非二分的(dichotomic,这是神学上的专有名词),却属三分(trichotomic)。有关这问题的详细讨论,可参 Franz
Deltizsch,A System Of Biblical Psychology reprint ed.[Grand
Rapids:Baker,1966]。──
艾基斯《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传三22】「故此,我见人莫强如在他经营的事上喜乐,因为这是他的份;他身后的事谁能使他回来得见呢?」 若以工作本身为目的,劳碌的结果是空虚;但若视工作为神的恩赐(13节),劳碌经营的一切便有了永存的价值。人应以工作为乐,尽做人的本分,享受饮食(五18)、财富(五19)以及家庭(九9)等等美好生活。“身后的事”指人死后所发生在世上的事,他已无分参与。──《启导本注释》 喜乐……是他的分: 人生诸事均在神的护理之下,神既爱我们又会审判我们,我们就当谦卑地感恩,享受人生而预备自己,这正是人的福分。视自己手中的工作为福分,岂有比这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借着整卷传道书,传道者在讲述信心的两个侧面:①否定性的一面:强烈否定人的力量,彻底否定不承认神的万事万物;②肯定性的一面:神的主权介入使万物有序,而最后的审判则以肯定克服了否定。结果就是,我们现今所有拥有的生命是蒙福的,可以渴慕神而享受人生。圣徒有理由享受,进而在审判之日拥有对救恩的活泼盼望(彼前1:3)。不论是生是死,圣徒的生命中总是充满喜乐。 ──《圣经精读本》 如果神是全能的,祂掌管世事(三1~15),甚至允许人类不公义亦有其目的(三16~20),又掌握我们最终的命运(21),那么智慧人的态度应该是喜乐的,对于执行地上责任和享受随之而来的喜乐满有信心。分有分享好东西的意思(参创卅一14)。神乃是要智慧人享受地上的祝福,包括工作、吃喝(五18)、富足和赀财(五19),并家庭的快乐(九9)。他身后的事,谁?并非指审判和来世,其平行经文六12有日光之下词,因此是指世上的事,人在死后便与它无分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3章)】 1 人的一生以及世事万物都有神美好的计划和安排,这是否表示人一切的努力均无法改变天意?那么我们应否听天由命?抑或更积极生活?如何才能达到呢?参3:12-14。 2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似乎是与神美好的计划互相矛盾的,试列举之。为解决这些矛盾,「传道者」指出了什么真理?参3:16-4:16; 5:8-9。 ──《串珠圣经注释》 【传四1~十20】传道者在前面三章所说的话,理路清楚,比较容易爬梳出一个头绪。但从本章开始直到十20,行文有若《箴言》,所卖到的是一小段又一小段的警世之言,广泛触及人生每一面。不过也非全无组织,仍可从其中找到一些主题的线索。例如本章讲人需要伴侣,五1~7戒勿多言,五8~六12讲财富,九13~十20讲智慧和愚昧。 更重要的是,这些警世之言处处含有前面三章已提出的日光之下人生虚空的立论,同时不断晓谕读者:相信神的生活才是充实而有希望的人生。 因此,四~十章可作为在世上度日的指导。人在世上遇到不少大问题,诸如生活环境的艰苦、孤单、贫穷、强者的欺压、智能不足应付困恼的世事等。作者从人的观点,也从信心的立场来一一分析,指出一条可以乐享人生的道路。──《启导本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