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第二十六章拾穗 【箴二十六1】「夏天落雪,收割时下雨,都不相宜,愚昧人得尊荣也是如此。」
愚昧人高升(i);参第8节。收割时下雨所提示的可能是伤害,而不是只有不调和而已,这是从任意的评价而来的。(现今的世代,透过公开之欺诈手段,尤其容易将「虚有其表而轻浮的人」偶像化,第3节的待遇可能是给这种人较好的药方。见十九10的注释。)——《丁道尔圣经注释》 愚昧人非指智商不高的人,而是特别指那些对智慧之言麻木的人。因此他们失去得荣耀的机会(1),只等待刑杖。——《新旧约辅读》 “尊荣”。即尊荣的位置。──《箴言雷氏研读本》 夏天落雪,收割时下雨: 巴勒斯坦地区冬天很少下雪,夏天下雪更是前所未闻的事。从春天到10月是干燥期,若在这期间下雨,反而对农耕不利,甚至被视为不祥之兆(撒上12:17)。愚昧人得尊荣,危险不亚于此(11:22)。 ──《圣经精读本》 以色列的收割季节是夏天旱季,不会下雪。「夏天落雪,收割时下雨」(1a),虽然会带来凉爽,但也会使农作物腐烂,反而不利,比喻「愚昧人得尊荣」(1b)并不合宜。──《圣经综合解读》 ●「夏天落雪,收割时下雨」:巴勒斯坦的干季是三月到十月。收割季节由阳历四月底开始收割大麦,小麦收割结束是阳历六月初,因此收割时也就是「夏天(春末夏初)」。──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本节开始有关愚昧人的箴言。在巴勒斯坦,夏天下雪是很不自然的。秋天降雨也是很不适宜的(见撒上12:17)。同样,愚昧人得到尊荣也是不合宜并且有危险性的。把一个缺乏智慧的人提到尊位上,就等于向他提供害人的机会,使真正有资格提拔的人灰心。──《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1 巴勒斯坦的气候循环】巴勒斯坦夏季永不下雪,春夏两季收割之时亦极少下雨。叙利亚—巴勒斯坦的地中海气候是冬季(公历十月至二月)清凉有雨(在耶路撒冷等地势较高之处,气温在冰点以下),年中其他时候则十分干燥,只在偶尔有反常的骤雨。因此,这句话就和很多古代的智慧文学(《阿曼尼摩比的教诲》、《安肖桑基的教诲》)一样,将愚昧人形容为不受教、不知羞耻的人。阿希卡尔说得好,派(游牧沙漠的)贝督因人出海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海不是他自然的居住环境。──《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箴二十六1~12】这段经文讨论愚昧人。──《箴言雷氏研读本》 1~12节是愚昧人的写照,1~3节是引言。二十五28和二十六28以「没有墙垣」和「败坏」(推倒墙垣)首尾呼应,把二十五28~二十六28组成一个单元,描绘了七种不合神心意的人。神允许这七种人生活在选民中,也掺杂在教会里;他们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愚昧支付代价:「你若有智慧,是与自己有益;你若亵慢,就必独自担当」(九12)。「爱人如己」(利十九18)并不是替这七种人学功课,而是从这七种人身上学到功课;不是去论断这七种人,而是知己知彼,也提醒自己别成为这七种人: 1.不能自律的人(二十五28); 2.愚昧的人(二十六1~12); 3.懒惰的人(二十六13~16); 4.好管闲事的人(二十六17); 5.恶作剧的人(二十六18~19); 6.传舌的人(二十六20~22); 7.谄媚怨恨的人(二十六23~28)。──《圣经综合解读》 ◎除了 26:2 之外,这一段每一节都出现「愚昧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六2】「麻雀往来,燕子翻飞,这样,无故的咒诅也必不临到。」 给迷信的答复;和合、RSV:麻雀往来,燕子翻飞;这样,无故的咒诅也必不临到。借着它对漫无目的之飞翔所作的描绘,这则箴言轻蔑地拒绝了以下的观念:咒诅有如神奇的箭一般,迅速射中其标靶、而无视于公义。巴兰身不由己地针对所有的迷信作了见证:「神没有咒诅的,我焉能咒诅?」(民二十三8)。——《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这言论后面包含古时一种思想,即要一个人承担的一种咒诅(或一种祝福),一旦说了出来,其本身便有能力使所表达的发生。律法为宣布咒诅作了规定,尤其是在有罪的关系人可能逃避被人发觉的情形:咒诅会把他找出来(见申廿七15~26)。这言论作了限制:针对无辜受害者之恶毒的咒诅,会无害地飞越其目标而去。――《每日研经丛书》 不合理的咒诅总不能生效。──《箴言雷氏研读本》 作者驳斥人对咒诅的迷信,指出无故的咒诅是不会有效的,就像麻雀和燕子往返飞翔,停不下来一样。──《串珠圣经注释》 毫无根据随便咒诅人,就象麻雀和燕子飞来飞去,害不到人。示每咒诅大卫(撒下十六7~8),巴兰被请咒诅以色列人(民二十三7~8),都没有效果。作者要人破除咒诅带有魔力的迷信。──《启导本箴言注释》 圣经中经常出现的咒诅与祝福,是指相反的状态。咒诅的主权在于神(创9:25~27;27:27~29),因此,与神的旨意相悖的咒诅没有效力(申23:5;撒下16:5~14)。当时闪族血统的人,普遍相信不管诅咒正当与否,诅咒本身具有功效。本节可以说是纠正了外邦的这些错误信念。 ──《圣经精读本》 「麻雀往来,燕子翻飞」(2a),但却只在空中、没有落地。比喻人的咒诅并没有神奇的力量,神若没有咒诅,人「无故的咒诅」(2b)并没有效力,就像巴兰无法咒诅以色列人(民二十三7~8)。所以「任凭他们咒骂,惟愿祢赐福」(诗一百零九28)。──《圣经综合解读》 ◎ 26:2 的意思是无故的咒诅不会真的停留在人身上,而会随着时间过去。所以听到别人无故的咒诅,也不用太在意。──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恶敌所发出的咒诅不会干扰正直无辜的人,因为他们受的保护,也不怕邪术(民23:23)。也不允许世界或灵界的仇敌给祂的儿女带来他们所无法忍受的苦难(伯1:9~12;2:4~6;林前10:13)。──《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3】「鞭子是为打马,辔头是为勒驴;刑杖是为打愚昧人的背。」
对付愚昧人;诗篇三十二9警告我们:这一则箴言以及与它类似的其他箴言,是为了我们可能会拥有的两种身分而写的:一种是对付愚昧人的身分,另一种则是我们自己有可能就是愚昧人。那些招惹杖责的人,乃是那些图谋忽视这一景象的人:诗篇三十二8。——《丁道尔圣经注释》 「辔头」:指勒制驴子口部的嚼环。──《串珠圣经注释》 「愚昧人得尊荣」不合宜,「无故的咒诅」也不合宜,但「刑杖是为打愚昧人的背」(3b),限制和管教愚昧人却非常合宜。要正确地「爱人如己」,就要分辨对方是不是愚昧人。对愚昧人的「爱人如己」,不是让「愚昧人得尊荣」,而是防止愚昧人害人害已,像对待马和驴那样驯服他们的愚昧(3a)。今天的人本主义教育却是否定绝对真理,混淆智慧和愚昧;当愚昧变成选票的时候,民主的结局就是让「愚昧人得尊荣」、据高位。但「刑杖」始终是愚昧人唯一听得懂的语言,神必会让愚昧人承受愚昧的后果,因为一次痛苦的经验抵得上一百次正面的劝诫。──《圣经综合解读》 ◎ 26:3 接续 26:1~2 的「不相宜」,指出只有「刑罚」才是适合于愚昧人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鞭子是为策励骡马,辔头是为掌握方向,踢马刺是为控制速度。要防止愚昧人因不智之举害人害已,就得进行严厉的管教(见箴10:13;19:29)。──《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4】「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 一个巴掌拍不响,因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与愚昧人争论不休也是愚蒙之举。耶稣并没有回答设陷阱谋害他的人所提出的问题,待看穿他们的奸计之后,反倒提出了反问(太21:23,24)。甚至他面对彼拉多的提问,也保持了沉默(太27:13,14)。 ──《圣经精读本》 「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4a),意思是不要按照愚昧人的说话方式和逻辑前提,与他们徒然争辩。他们的偏见并非建立在理性之上,也无法通过争辩消除。今天,许多受过人本主义教育的愚昧人缺乏基于逻辑和证据的理性分析能力,只会质疑别人的动机,作出大胆的断言,重复煽情的口号;谁若向他们要求证据,就「必被玷污」(九7),被扣上仇恨、歧视或者种族主义的帽子。因此,若「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4节),在争论过程中也变成一个愚昧人。主耶稣就没有正面回答设陷阱谋害他的人的问题,反倒提出了反问(太二十一23~27)。──《圣经综合解读》 ●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原文是SH 2000,仅有「愚昧」、「愚笨」的意思。──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本节似乎与下一节相矛盾,但所罗门是在运用双关的手法。Ki在这里译为“照”。按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就是把自己降格到他的水平,接受他的人生观念。那些询问基督有关纳税事项的人,是想引诱祂接受他们自私的思维方式。如果祂照祂仇敌的愚妄答复他们,他们就会抓住指控祂。但祂不接受他们的前提。祂的回答出于真正的智慧,使他们蒙羞住口(太22:15~22)。──《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4~5】回答愚昧人;这两句类似的话若不是并列在一起,必然会招来批评,被指责为不协调(即使是并列在一起,仍是招致一些拉比的责难,他们因此而质疑本书的正典地位);但是并列在一起出现,却说明了那些想要与不可理喻之人讲理的人进退维谷的困境。参哥林多后书十二11,以及把话题转入这一点的十一16,保罗在那里发现自己有如一个愚昧人一样的说话(参这里的4b节),然而却知道若拒绝使用他们的术语,必然会使他这浛愚昧的羊浛坚持己见(参这里的5b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两节是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虽然在愚昧人的水平上与他争辩,以及认可他愚蠢的推测,是不智的做法,然而,有些时候我们必须有力地反驳他,以免他以为自己愚昧的见解已经得到证实了。──《箴言雷氏研读本》 这两节的意思并非矛盾,乃是相辅相承的,表示与恶人争辩是毫无意义的(4),但有时却要指出他的错误,免得他愚昧下去(5)。──《串珠圣经注释》 对付愚昧人须看环境说话。在正常情形,不要和他一样说愚昧的话;但有时应力加驳斥,使之醒悟,以免他自以为是。──《启导本箴言注释》 4~5节是一对平行句。对愚昧人的「爱人如己」(利十九18),不但要用合宜的方法控制他们的愚昧(3节),还要用合宜的话语应对他们的愚妄(4~5节)。──《圣经综合解读》 ◎ 26:4~5 两节似乎是完全相反的建议,这在智慧文学中是很常见的,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常遇到类似的状况。整体来说,就是要视情况照或不照愚昧人的愚昧回答他。──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六5】「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 「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5a),意思是虽然不必和愚昧人争论,但要揭穿愚昧人的谬误,「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5b);倘若沉默不语,就会成为默认「愚妄话」的帮凶。人们对于「愚妄话」的定义、手段和后果思考得越少,「愚妄话」就会越有吸引力。因此,谨慎定义用词,可以揭穿一半的「愚妄话」——询问十个人「公平 Fairness」的定义,你会得出十一个不同的答案;而仔细审视证据,则会暴露另一半的「愚妄话」——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事实(Fact)还是观点(Opinion)。主耶稣在回答有关纳税的时候(太二十二15~22),就是「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既没有接受他们的前提,同时又显明了提问者的愚昧。──《圣经综合解读》 这里的“照”是“针对”(见第4节注释)的意思。要回答愚昧人,向听的人和他本人揭露其愚蠢。也许他会认识到自己缺乏智慧,而需要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督在回答法利赛人和希律党的人时(太22:15~22;见第4节注释),就是实行了这两节表面上矛盾的经文(第4,5节)。祂没有降格到他们愚昧的意识,同时又揭露了提问者的愚昧。──《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6】「藉愚昧人手寄信的,是砍断自己的脚,自受损害(“自受”原文作“喝”)。」 “砍断自己的脚”。即一个愚昧的报信者会有负发信人所托,以至他的目的不能达成。──《箴言雷氏研读本》 托愚昧人办事只会弄糟事情。──《串珠圣经注释》 托愚昧人带信息,不是把信息误传,便是引起误解,费时失事。──《启导本箴言注释》 ●「自受损害」:「喝下残暴」。「损害」SH 2555,「暴力」、「错误」、「残酷」。 ◎ 26:6 意思是依赖愚昧人传送信息,等于是让信息传不出去,或者是传出错误的信息,导致自己受损害。──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依靠愚昧人办大事是根本无法完成任务的。这个使者所造成的损失,可能要超过从来没有把信发出去的损失。──《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6~10】6~10节是一组平行句,形成一个交错对称结构,列出几种愚昧人的「不相宜」(1节): o
A. 委托愚昧人(6节); o
B. 箴言在愚昧人的口中(7节); o
C. 将尊荣给愚昧人(8节); o
B1. 箴言在愚昧人的口中(9节); o
A1. 委托愚昧人(10节)。──《圣经综合解读》 6节和10节前后呼应。人性并没有那么美好和忠诚,倚靠别人的好心和明理,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让愚昧人传话或工作,就像「砍断自己的脚,自受损害」(6b),也像「射伤众人的弓箭手」(10b),会造成不可预期的恶果。对愚昧人的「爱人如己」(利十九18),就是不托付他们做事。──《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六7】「瘸子的脚空存无用,箴言在愚昧人的口中也是如此。」
把愚昧人当哲学家(i);参第9节,与分题研究:「Ⅱ 愚昧人」第1点,37~39页。第一行的述语(只有一个动词,dalyu^)是无从捉摸的。这个动词的意思是从井中汲水(参,二十5),这引起了许多的猜测。德里慈认为它可能是指吊着(像水桶吊在绳索上一样),这约略等于大部分现代释经学者的看法,他们假设有抄写者将 dallu^(松弛的悬挂着)误写成 dalyu^。Knox 把武加大译本译得极为动人:「允许愚昧人说话,全然是美丽的腿,却不能行走。」——《丁道尔圣经注释》 ●「空存无用」:SH 1809,「挂起来」、「衰弱」、「使低下」。 ◎ 26:7 意思是好的格言被愚昧人使用起来也等于是没用。──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空存无用。显然源于希伯来词根dalah,意为“打(水)”(见出2:19)。但在这里含义不明。有人认为dalah 应译为“悬着”或“无力垂下”。东方有一种畸形儿,腿又细又弯,根本无用。 说箴言是巴勒斯坦地区的人所热中的娱乐。一个人的智慧往往通过这种讲演竞赛表现出来。愚昧人说箴言可能抓不住要点,所以达不到效果。──《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7、9】7节和9节前后呼应。「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一7),不敬畏神的愚昧人可以把宗教哲学、伦理道德说得头头是道,但却无法活出智慧。因此,「箴言在愚昧人的口中」(7b),不但像「瘸子的脚」(7a)行不出来,还会像「荆棘刺入醉汉的手」(10b),自己不觉得扎手,反而会用来打人;自己不觉得扎心,却会用来指责别人。因此,对愚昧人的「爱人如己」,就是不让愚昧人得着教导人的机会。──《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六8】「将尊荣给愚昧人的,好像人把石子包在机弦里。」
愚昧人高升(ii);参第1节。和合本与 RSV(好像人把石子包在机弦里)支持 AV 与 RV 边注,但反对 RV 的译法。这里的意思也就是说:石子是要用机弦甩出去,这种方法是很无聊的。这就是愚昧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把石子包在机弦里”。一个无意义的行动,因为石子应当从机弦甩出去。──《箴言雷氏研读本》 将石子包在机弦里,不能发射出来,真是愚蠢!──《串珠圣经注释》 石子应该甩出去,却绑在机弦上射不出;有用的武器落在愚昧人手里,变得毫无用处;把权柄交在愚昧人手里也是一样,起不了作用。──《启导本箴言注释》 就像离开机弦的石子得到了自由一样,愚昧人得到尊荣,就会更加骄傲,他的鲁莽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也必自取灭亡(太15:14)。 ──《圣经精读本》 「把石子包在机弦里」(8b),原文是「把石子绑在机弦里」(英文ESV译本),不但不能把石子从机弦甩出去,反而会甩回来打伤自己。「将尊荣给愚昧人」(8a),对愚昧人是致命的。越是受过高等教育、越是身居高位的愚昧人,越容易死于「尊荣」。因此,对愚昧人的「爱人如己」,就是不让「愚昧人得尊荣」(1节)。──《圣经综合解读》 ●「机弦」:这种投掷的武器可以攻击200公尺远的地方,杀伤力颇大。此处原文是SH 4773,仅出现于此。大卫击杀歌利亚的「甩石的机弦」,原文是SH 7050。不过指的似乎是一样的东西。 ◎ 26:8 意思是把荣耀给愚昧人,将带来极大的杀伤力。──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把石子包在机弦里,投射时石子发不出去,不仅打不中目标,而且还危及自身的安全,因为石子很可能反弹到机弦皮带的另一端,击中身体的部位。──《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9】「箴言在愚昧人的口中,好像荆棘刺入醉汉的手。」
把愚昧人当哲学家(ii);参第7节。Moffatt 译作:「好像荆枝被醉汉挥舞着」。与此相反的是:灵活地掌握这些尖锐的言论:传道书十二11。——《丁道尔圣经注释》 愚昧人引用箴言,不但无用,且会伤害自己。 醉汉挥动荆棘树枝,伤己也伤人;箴言到了愚昧人口里也会变成损人害己的话。──《启导本箴言注释》 ◎ 26:9 「荆棘刺入醉汉的手」,应该翻译为「荆棘放上醉汉的手」,意思就是愚昧人会拿着箴言随意伤害人。另有一种说法是说荆棘刺入醉汉的手,因为醉汉已经酒醉,所以已经没有知觉。等于说是愚昧人根本对他口中的箴言毫无知觉。──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这是按原文直译。但该比喻含义不明。`alah不一定是指 “刺入”。根据`alah以后的用法,这句话还可译为“荆棘落到醉汉手中”。醉汉手中有了荆棘,就会在愚昧的怒火中对人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愚昧人所说的箴言不但无用,而且有危险。──《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10】「雇愚昧人的,与雇过路人的,就像射伤众人的弓箭手。」 雇用愚昧人;经文似乎受了伤损,不堪修复。因为有几个字都有一个以上的意思,就有许多的组合被人尝试过,但其中没有一个证明自己是可靠的。在第一行中,rab[ 的意思可能是「射手」,或「多」,或「伟大的一位」;而 m#h]o^le{l 的意思可能是「伤害」或「产生」。第二行的意思似乎是:愚昧人与临时工同样都是糟榚的雇员(但 RSV 根据叙利亚文而译作「醉汉」,所代表的是一个比较具有说服力的方式,将第二行的「雇主」之子音重新标注元音而成,就如 RV 一样)。——《丁道尔圣经注释》 原文翻译不容易。中文和合本已是接近原文的中文翻译。──《箴言雷氏研读本》 本节残缺,可能指随意雇用愚昧人和过路人工作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正如弓箭手乱箭射伤多人。──《串珠圣经注释》 ●「射伤众人的弓箭手」:此句意义不太容易理解,比较好的翻译是「随意射人的弓箭手」。亦即雇用愚昧人与过路人(没有仔细审核其人格状况),根本就是乱射箭的弓箭手,没有效益。──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本节的含义有许多争议。参耶50:29。可能指雇愚昧人和不胜任的人会危及所雇的人和雇主,就像毒箭会危及被射的人和射箭的人一样。──《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11】「愚昧人行愚妄事,行了又行,就如狗转过来吃它所吐的。」
描写至为真实,因为他们没法在生活中积聚智慧。愿主带领我们,不要作世上的愚昧人,而要作在主里的智慧人。——《新旧约辅读》 根深蒂固的愚昧人;彼得后书二22引用这节经文,说明这样的人用这种举动现出自己的原形。他的考验并不是在于他去尝试较好的事,而是在于他回头去做较差的事──就如狗所拥有,而人却没有的嗜好,标示出他乃是一条如假包换的狗一样。根据这个角度,见希伯来书六\cs164~8,约翰壹书二19。——《丁道尔圣经注释》 愚昧人像狗一样,会重复他以前低劣的行径。彼得后书二章22节引述这节来形容假教师。──《箴言雷氏研读本》 愚昧人的特点之一,就是不能从自己的经验中总结出教训,会不断重复相同的错误。任何人都有可能做错事,但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反省自己,努力使自己不再重蹈覆辙。本节将不肯悔改与反省的人比作狗,使人高度警觉(腓3:2;启22:15)。彼后2:22等处,将背道的人比作“回转过来又吃所吐之物的狗”。 ──《圣经精读本》 「愚昧人行愚妄事,行了又行」(11a),无法从失败中总结出教训。「就如狗转过来吃它所吐的」(11b),对自己的排泄物不觉得恶心,愚昧人对自己所行的愚妄事也不觉得厌恶,所以总是不断地重蹈覆辙。使徒彼得引用了本节(彼后二22)。──《圣经综合解读》 如狗。见彼后2:22。 行了又行。由于他是愚昧人,只要他一直愚昧,就一定会重蹈覆辙。无论他是否经常说想要聪明一点,只有完全改变身心,才能治得了他,。──《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11~12】11~12节是一对平行句,总结了1~10节愚昧人的写照。──《圣经综合解读》 ◎ 26:11~12 是这一段的结论,愚昧人会不断的重复自己的错误,无法学会教训。不过更糟糕的是自以为自己有智慧的愚昧人,连自己愚昧都不知道,更不会寻求改变。──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六12】「你见自以为有智慧的人吗?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
愚昧人也自叹不如;第二行显示出这个人并不是傻瓜。虽然在箴言中所嘲弄的愚昧人是个顽固的家伙(二十三9),但他的愚蠢至少还可能给他学到一个功课(二十六3)。然而,一个稍有才能的人越自负,所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参,二十九20)。见哥林多前书三18,八2。——《丁道尔圣经注释》 「自以为有智慧」:这是亵慢人最恰当的写照。──《串珠圣经注释》 自以为有智慧的人: 指仅仅依靠自己的知识而判断所有的是非,没有认识到自己需要完善的人。使徒保罗指出了“属世智慧”的有限性,劝勉众人当谦卑地自以为愚拙,鼓励大家当为得着神救人的真智慧而努力(林前3:18~20)。事实上,阻挡福音的最大障碍,是陷入主观的宗教武断。谦卑的人总以圣经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使自己的意愿降服在神的话语面前。 ──《圣经精读本》 愚昧人若承认自己没有智慧,就有受教的「指望」(12b)。而那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人」(12a)却是自欺地生活、自负地灭亡,忠告、命令或责备对他们都全然无效,他们只是在批评和反对别人的时候才需要言论自由。尤其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又掌握权力的「愚昧人」,他们不可救药地自负,能造成更大的破坏,对待他们的明智做法就是远离。今天,人本主义社会的问题不是有太多的文盲,而是有太多「自以为有智慧的人」;不是人们知道得太少,而是知道了太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有些观念是如此荒谬愚蠢,以至于只有那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人」才会相信。这些人的一知半解非常危险,因为它只会让「自以为有智慧的人」带动更多人加速冲向悬崖。因此,对这些愚昧人的「爱人如己」(利十九18),就是提醒他们:假知识比无知更危险,掺杂着谬误的真理比胡言乱语更可怕。──《圣经综合解读》 自以为有智慧的人不愿意学习(见太9:12;罗1:22;12:16;启3:17,18),但承认自己愚昧的人却乐意受教。──《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13】「懒惰人说:“道上有猛狮,街上有壮狮。”」 “街上”。直译作:宽阔露天的地方;即市场或广场。──《箴言雷氏研读本》 看二十二13注。──《启导本箴言注释》 ●「猛狮」:SH 7826,「狮子」。 ●「壮狮」:SH 7388,「狮子」。与「猛狮」原文不同,但意义一致。 ◎ 26:13 与 22:13 相似。──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参箴22:13。──《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13~16懒惰人】我们在赞赏这幅肖像的生动风趣之余,不免也会加上一些担忧,因为当我们思想这段经文时,会发现懒惰人是最后一个看见在这里所描绘他自己的德性(见16节),因为他对于自己是个懒人毫无概念;照着他的看法:他不是一个偷懒的人,而是一个「务实的人」(13节);他不是一个放纵自我的人,而只是认为「早晨不是他最佳状态的时候」(14节);他的不动是「对于慌张的生活所作的抗议」(15节);他心理上的懒惰是「坚守立场」(16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段关乎懒惰的人。──《箴言雷氏研读本》 13~16节是懒惰人的写照,组成一个交错对称结构: o
A. 懒惰人自作聪明(13节); o
B. 懒惰人的懒惰(14节); o
B1. 懒惰人的懒惰(15节); o
A1. 懒惰人自作聪明(16节)。──《圣经综合解读》 13节和16节前后呼应,形容懒惰人自作聪明。 o 懒惰人是「自以为有智慧的人」(12a),他们幻想「自己比七个善于应对的人更有智慧」(16节),对什么事都能指指点点。因为行动最少的人,发出的指责总是最多,躺在泥坑里的人,永远都不会摔跤。 o
「七个善于应对的人」,代表许多「善于应对的人」。懒惰人善于狡辩,比谁都有本事把自己的懒惰合理化(13节),结果却是害了自己。许多自负的人还没有认真读完一遍圣经,还没有全面了解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就坚持自己的理解才是对的,正如「懒惰人看自己比七个善于应对的人更有智慧」,不能被任何人说服、只能让智慧人远避。──《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六14】「门在枢纽转动,懒惰人在床上也是如此。」 这节所用的比喻,是指门在枢纽中转来转去却不离枢纽,懒惰人也是这样在床上翻转。他们虽然懒动脑筋,却认为自己最聪明。世上的懒惰人真叫人吃惊,但教会中却充满属灵的懒惰人,小心啊!——《新旧约辅读》 “懒惰人”赖在床上,好象门附在铰链上一样。──《箴言雷氏研读本》 「门在枢纽转动」:描写懒人在床上翻来翻去,却不愿起床。──《串珠圣经注释》 懒惰人贪睡,整天翻来覆去赖在床上不起身,就象门装在枢纽上,转来转去却离不开。──《启导本箴言注释》 在床上辗转反侧说明他不需要睡太多。他起来又躺下是因为懒惰,不愿意面对人生的问题(见箴6:9;24:33)。──《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14~15】14~15节是一对平行句,形容懒惰人的懒惰: o
「门在枢纽转动」(14节),比喻懒人不但不愿出家门(13节),而且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愿起床。 o
「懒惰人放手在盘子里」(15节),食物已经唾手可得,但懒惰人却嫌放回嘴里太累。今天许多游戏上瘾的人,体贴肉体的本相比起三千年前的懒惰人毫无进步:不但不愿出家门、不愿起床,连饭也不愿吃。──《圣经综合解读》 要正确地「爱人如己」,就要分辨对方是不是懒惰人。对懒惰人的「爱人如己」,不是替懒惰人包办一切,而是警告他们:「你的贫穷就必如强盗速来,你的缺乏仿佛拿兵器的人来到」(二十四34);躲过了一时之苦,换来的却是一辈子之苦。──《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六15】「懒惰人放手在盘子里,就是向口撤回也以为劳乏。」 比较第十九章24节。──《箴言雷氏研读本》 看十九24注。──《启导本箴言注释》 ◎ 26:15 与 22:24 一致。──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参箴19:24。──《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16】「懒惰人看自己,比七个善于应对的人更有智慧。」 「七」:代表全部;懒人不肯动脑筋,却自以为比所有人聪明。──《串珠圣经注释》 懒惰人不知自己懒且愚昧,反认为比任何人都聪明:他不是偷懒,只是比人现实(13节);不是不肯起床,只是早上不适工作(14节);不是懒得动手,而是吃东西不用急(15节)。──《启导本箴言注释》 “七”意指完美的数字或许多数字,此处的“七”属于后者<启 绪论,圣经中数字的象征性意义>。本节是在责备那些听到众人的忠告之后,依然不思悔改的人。懒惰人最关心的是身体的安逸,他们很容易掉进自我合理化的深渊,尤甚者还怜悯努力经营的人。 ──《圣经精读本》 ◎ 26:16 真是经典的说法,其实只是懒,自己却以为是「有智慧,以静制动」。──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懒惰人自以为比任何聪明人都更有智慧,因为他懒于自己动脑筋。他满足于先入之见,接受所有顺耳的观点。“善于应对的人”则对问题作长时间的思考,认识到许多问题都有着多面性。他们避免了不假思索所造成的武断愚昧。──《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16 七个人】克利福德(R.
Clifford)提出,这里所指的是美索不达米亚传说中,将文明和智慧带到世上的七哲。洪水之前来的是七位阿普卡卢,而在洪水之后来的,是对应的七位温玛努(ummanu)。这说法虽有可能,但如果真是指他们的话,「七」字之前应该有定冠词(「那」七位)。──《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箴二十六17】「过路被事激动,管理不干己的争竞,好像人揪住狗耳。」
干涉;过路可以修饰那爱管闲事的人(和合、AV、RV;强调的是突然插入),或者修饰狗(RSV;强调的是危险性)。虽然「干涉」(AV、RSV;和合:被激动)表达的含义极为出色,也有武加大译本和叙利亚译本支持,但它最有可能是从字根 `~r~b 而来,与希伯来经文之字根 `~b~r(「生气」,参 RV)不同,后者几乎不可能有改良的必要。——《丁道尔圣经注释》 两个行动都会给那人带来麻烦。──《箴言雷氏研读本》 人揪住狗耳结果被狗咬伤,好管闲事也会如此。──《串珠圣经注释》 “揪住狗耳“立即有被狗咬伤的危险。好管闲事、与人争吵,立即招来是非。──《启导本箴言注释》 ●「过路被事激动,管理不干己的争竞」:「过路时卷入不干己的争端」。 ◎这种算是最轻微的问题,爱管闲事,结果会伤害自己。抓住狗的耳朵,结果一定被狗追咬,能够全身而退就不错了。──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揪住一条东方野狗的耳朵,制服它或赶它走是很费气力的。干预别人的争吵,可能使人卷入超出他预料的困境。──《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17~19】17~19节是一组平行句,描绘好管闲事和恶作剧的人。──《圣经综合解读》 「过路被事激动,管理不干己的争竞」(17a),并不是主持公道,而是出于血气的伪善,结果「好像人揪住狗耳」(17b)而被咬伤。因此,「爱人如己」(利十九18)并非好管闲事、自找麻烦。──《圣经综合解读》 「人欺凌邻舍,却说:我岂不是戏耍吗」(18节),可译为「人欺骗邻舍,却说『我只是开玩笑而已』」(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恶作剧的人存心欺骗,一旦败露,就借口是开玩笑,把责任推得一乾二净,就像「疯狂的人抛掷火把」(19节),好像不知道火是热的。但这些其实都是借口,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他们不是喜欢「戏耍」,而是喜欢「戏耍」的结果;正如发动战争的人不是渴望战争,而是渴望战争的果实。──《圣经综合解读》 要正确地「爱人如己」,就要分辨对方是不是恶作剧的人。对恶作剧者的「爱人如己」,就是立刻制止他们,免得邻舍受害。──《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六17~28】这谈及那卑鄙或胡闹的人。──《箴言雷氏研读本》 【箴二十六18~19】「人欺凌邻舍,却说:“我岂不是戏耍吗?”他就像疯狂的人,抛掷火把、利箭与杀人的兵器。(“杀人的兵器”原文作“死亡”)。」
令人困惑的戏耍。 箴言强调事先盘算的责任,并不鼓励临时例外的举动(19b节;参,二十四12a),更何况是借口:「我无意要伤害人,我从来没有想到……」。参分题研究:「b 好朋友」。——《丁道尔圣经注释》 “戏耍”即开玩笑。轻率地开玩笑的人是危险人物,切勿走近。──《箴言雷氏研读本》 伤害了别人却说成戏耍,是极危险的人,应远离他。──《启导本箴言注释》 ●「欺凌」邻舍:SH 7411,「欺骗」、「不忠诚地对待」。 ◎这种人故意欺骗人,却又找借口说自己只是开玩笑,完全没有罪恶感,等于是疯子随意伤害人的生命。大家最好躲远一点。──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欺凌。图谋陷害邻舍的人就像疯子(第18节)。他的行为会置人于死地。一旦被发现,他就说自己是开玩笑。严重的伤害往往是那些对陷入愚蠢阴谋的朋友幸灾乐祸的人所造成的。 像疯狂的人。不是职业杀手。胡乱射箭,抛掷火把,伤害无辜的人一定是失去理智了。──《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20】「火缺了柴就必熄灭,无人传舌,争竞便止息。」 “争竞便止息”。争辩就平静下来。──《箴言雷氏研读本》 燃料烧完以后,火就会熄灭。如果没有传话的人火上加油,许多争吵就会马上平息(见箴22:10)。──《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20~21】警诫了好说闲话的传舌人,因为:①这些人毫无缘由地诽谤他人,并离间众人;②诱发争吵与纷争;③用夸张、造作的言语混淆事实。──《圣经精读本》 ◎ 26:20~21 很清楚说明「背后中伤」、「背后说闲话」是纷争的来源。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能经历到这种因为传话而导致纷争的案例,所以应该尽量避免这种行为。──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六20~22】20~22节是一组平行句,描绘传舌的人。──《圣经综合解读》 「传舌人」(22a)的就是「好争竞的人」(21a),唯恐天下不乱,喜欢「煽惑争端」(21a),给「余火加炭,火上加柴」(21b)。「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雅三5),妨碍「弟兄和睦同居」(诗一百三十三1)、破坏教会的合一。保守个人的隐私是明智的,但指望「传舌人」来保守则是愚蠢的。信徒最大的浪费,就是用生命去制造麻烦,再用生命去解决麻烦。因此,教会应当在烈火蔓延之前釜底抽薪,「无人传舌,争竞便止息」(20a)。一分预防,胜似十分治疗;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圣经综合解读》 「传舌人的言语,如同美食」(22a),对于内心空虚的人来说,可以「深入人的心腹」(22b)。「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属肉体的人,就爱听属肉体的话;教会中若有许多人把「传舌人的话语」当作「美食」,表明还需要更多真理的喂养。──《圣经综合解读》 要正确地「爱人如己」(利十九18),就要分辨对方是不是传舌人。对传舌人的「爱人如己」,就是不给他们传舌的机会,只用真理来喂养、纠正他们。人的是非都是闲出来的、坏毛病都是惯出来的,教会若没有人弘扬正气,传道就会变成传舌、主内交通就会变成搬弄是非。──《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六21】「好争竞的人煽惑争端,就如余火加炭,火上加柴一样。」
「炭」煽动余火的,乃是说悄悄话的人或好争竞的人自己,而不是(像他所说的)实话本身;因为他的心思把事实重新设计成燃料。——《丁道尔圣经注释》 好争论的人兴旺争辩的火。──《箴言雷氏研读本》 黑炭放入火中,会重新燃起火焰。挑拨离间的人不愿看到争吵平息,所以他要煽起新的仇恨和怒火。──《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22】「传舌人的言语如同美食,深入人的心腹。」 ◎ 26:22 与 18:8 相同,说明这种背后闲话真是吸引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见箴18:8注释。──《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23】「火热的嘴,奸恶的心,好像银渣包的瓦器。」 “火热的嘴”。即热切于表达好意的嘴唇。“瓦器”。陶器。虚假的态度也许能隐藏丑陋的内心。──《箴言雷氏研读本》 「好像银渣包的瓦器」:正如透明玻璃背后的瓦器,口蜜腹剑也很易为人识透。──《串珠圣经注释》 ●银渣「包」的瓦器:SH 6823,「被覆盖以」。 ◎ 26:23 很容易理解,嘴巴讲一套,内心又另外一套,这种表里不一的人好像外表包银的陶器。看起来光鲜亮丽,内在却不堪探究。──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银渣。可能指一氧化铅,涂在陶器上形成光滑的表面,使容器表面平滑而有良好的触感,尽管底下粗糙而又低值。引发真情的亲吻可能掩盖着邪恶诡诈的心(见太23:27)。人嘴里可以说热情友好的话,心里却冰冷自私。──《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23 银渣包的瓦器】瓦器上釉(NIV)或包以银渣虽然可以用作装饰,它也有掩饰瑕疵的作用,因此能够用来欺骗买瓦器的人。同样银渣或含有杂质,氧化了的金属制造的釉料起初或许会很好看,但会迅速失去光泽或者剥落。如此,无赖的嘴唇火热或「着了火」(见十六27),也可能是试图用欺骗的说话,掩饰内心的憎恨和恶意。──《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箴二十六23~25】瓦器外面包上银,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正是嘴里说得甜,心里却包藏奸恶的好写照。“七样“:许多。──《启导本箴言注释》 23~25节是谄媚怨恨者的诡诈。──《圣经综合解读》 「银渣」(23b)是炼银过程中产生的铅黄(一氧化铅),可以用作陶器的釉料。「银渣包的瓦器」(23b)表面光亮,里面只是陶器,比喻谄媚怨恨者表里不一,有「火热的嘴,奸恶的心」(23a),虽然说话很热情,但却不值得信任,因为他们是「用嘴粉饰,心里却藏着诡诈」(24b),只是在等候时机。──《圣经综合解读》 「七样可憎恶的」(25节),代表许多可憎恶的。──《圣经综合解读》 我们若常常因为「火热的嘴」而看不见「奸恶的心」,就要省察自己属灵的光景,因为「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却没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二15)。善于奉承的人,一定也精于诽谤;人越是用「甜言蜜语」(25a)来谄媚奉承,我们越要提醒自己「不可信他」(25a);人越是送上肯定和赞美,我们越要提醒自己「吃蜜过多是不好的;考究自己的荣耀也是可厌的」(二十五27)。──《圣经综合解读》 要正确地「爱人如己」(利十九18),就要分辨对方是不是谄媚怨恨者。对谄媚怨恨者的「爱人如己」,就是「不可信他」,因为谄媚和怨恨的人都是言不由衷的。人的本性是相互蔑视,却又相互奉承;人都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却又为了某种目的匍匐在别人面前。──《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六23~26】口蜜腹剑;第24~26节详细叙述了第23节所作之表面与底层的明喻。其对比不是在于昂贵(银)与廉价之间,而是在于圆滑与粗糙之间,或耀眼与朴素之间。银渣(和合、AV、RV;kesep{ si^gi^m)所造成的困惑,可能可以透过来自拉斯珊拉(Ras
Shamra)的一处经文而得到解决,金斯伯(H. L.
Ginsberg)根据那个经文而提议重新为子音加上元音,读作 k#sap{sa{gi^m:「像上釉一样」(参,吕译、RSV)86。——《丁道尔圣经注释》 23~28节是一组平行句,是谄媚怨恨者的写照。──《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六24】「怨恨人的,用嘴粉饰,心里却藏着诡诈。」 他掩饰自己的怨恨,再等待适当的时机去表达出来。──《箴言雷氏研读本》 ◎ 26:24~25 是来进一步形容 26:23 所描述的人。「七样可憎恶」,应该是指「内在都是可憎恶的」,因为「七」是犹太人完全的数字。──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怨恨人的不一定会向对方表露真情,而是假装友好,心里却积怨,直到有机会采取行动(见耶9:8)。──《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24 嘴/心】某个亚喀得谚语也有提到这个不一致之处,指出嘴唇说友善的话的人,心中仍可充满杀人的念头。书尔普咒语系列提到一个言语率直,内心却狡猾的人。──《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箴二十六25】「他用甜言蜜语,你不可信他,因为他心中有七样可憎恶的。」
这节的意思是心中充满怨恨,这些人藉谣言生争端,以此为乐,但他们的结果却是自害己命(27);由此可见,在神掌管的世界当中,祂不会容许恶人无休止的行恶,他们必要承担自己的一切罪行。亲爱的弟兄姊妹,别以为犯罪者暂时的平安可羡慕,神的公义必要彰显,叫一切人为自己所行的付上代价。——《新旧约辅读》 「心中有七样可憎恶的」:心中充满憎恨。──《串珠圣经注释》 他用甜言蜜语。他说甜言蜜语的时候,正是需要警惕的时候。因为他儒雅的态度,只是为了欺骗听的人。 七样可憎恶的。七象征完全(见太12:45)。──《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26】「他虽用诡诈遮掩自己的怨恨,他的邪恶必在会中显露。」 虽然人会掩饰自己的怨恨,但有一天他会在审判集会上表露出来。──《箴言雷氏研读本》 「必在会中显露」:指人人都可以看出他心中的怨恨。──《串珠圣经注释》 “在会中”:指审判的大会。──《启导本箴言注释》 虽然心怀怨恨的人「用诡诈遮掩自己的怨恨」(26a),但「他的邪恶」(26b)最终一定会暴露。「在会中」(26b),指在神面前的审判集会(诗一5)。──《圣经综合解读》 ●在「会」中显露:SH 6951,「大会」、「集会」,指「公众场合」。──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怨恨迟早会在言行中表现出来。性情暴躁的人将在全民的大会中受审。到了审判的日子,他和地上的百姓都将明白,恨弟兄的就是谋杀,就是恨(见约壹3:15;4:20)。──《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26~28】26~28节是谄媚怨恨者的危害。──《圣经综合解读》 ◎ 26:26~27 指出这种人将会怎样毁灭。 26:28 总结邪恶的言语将会压伤人、绊跌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六27】「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滚石头的,石头必反滚在他身上。」
陷阱;根据这里的上下文,乃是着重在第26节的保证,这个隐喻显示出毫无诚意的言语具有后挫力,会反弹而报应在睁眼说瞎话的人身上。它在诸如二十八10与诗篇七15等处是用在比较一般性的含义上;参《阿希家的言语》,三十八87。——《丁道尔圣经注释》 邪恶最终得报应是必然的事。──《箴言雷氏研读本》 「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27a),指恶人的「怨恨」将成为对自己的惩罚。因此,我们若对别人心怀怨恨,实际上是自己惩罚自己。我们若知道「滚石头的,石头必反滚在他身上」(27b),就不要给人预备那么大的石头、对人有那么大的怨恨,何必作法自毙呢?──《圣经综合解读》 ●「挖陷坑」、「滚石头」:都是「制作陷阱要陷害人」的意思。26:27 就是恶人将自食其果。 ◎只要远避、谨慎这种坏人,时间久了这些坏人将会显露自己的邪恶因而被大众唾弃,但是他的工具(欺骗与谄媚)是相当有力量的,读者还是需要小心。──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参诗9:16;传10:8。如果报应在今生没有像落在哈曼身上那样落在恶人身上(斯7:9,10),在最后的审判时就一定会降临(启22:12)。──《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六28】「虚谎的舌恨他所压伤的人,谄媚的口败坏人的事。」
整件事(20~28节)的核心陈明在第28节,说明欺骗无论是伤人的或讨人欢心的,其实都是具有恨意的,因为在作正确的抉择上,诚实是具有生命力的,而骄傲则是具有毁灭性的。比较二十七6。——《丁道尔圣经注释》 那些说谎话和谄媚人的人,憎恨那因他的伤害而失败的人。──《箴言雷氏研读本》 「虚谎的舌,恨他所压伤的人」:或作「虚谎的舌伤害所憎恨的人」。──《串珠圣经注释》 不问虚谎的目的是伤人或引诱人,本质上乃出诸恨恶。用言语中伤人乃因恨他。──《启导本箴言注释》 「虚谎的舌恨他所压伤的人;谄媚的口败坏人的事」(28节),「虚谎的舌」和「谄媚的口」是说谎的两种形式。说谎还只是恨人,谄媚却会绊倒人、把人带进灭亡。因此,真智慧是警惕谄媚的谎言、甚于驳斥毁谤的谎言。信徒之间的「彼此相爱」(约十三34),尤其要当心变成「彼此奉承」,以致把肢体之间的造就和鼓励变成了「虚谎的舌」、「谄媚的口」。──《圣经综合解读》 ●「谄媚的口败坏人的事」:应该是「谄媚的口造成绊跌人的事」。── 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谄陷是危险的,因为它使对方产生骄傲,从而得不到上天所要赐予的帮助,还使他信任恭维者而成为恭维者的猎物。恭维使人看不到培养品格的必要性。──《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26章)】 1 愚昧人的言行有什么可作你的监戒?参1~12节。 2 懒惰人除了浪费光阴之外,还会为自己的行径提出辩护。(13, 16)你有否以「人多手脚乱」为借口,不肯殷勤事奉神?参路9:57~62。 3 本章17节是否完全反对人在别人的争竞中充当调停人?世间最伟大的调停者是谁?参提前2:5~6。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