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第二十八章拾穗 【伯二十八1】「“銀子有礦,煉金有方。」 這是本書的“智慧之篇”,答覆“何處可以找到智慧”的問題。這首詩,象某些《詩篇》一樣,中間有重複句也就是“副歌”(12和20節)。這副歌將全詩分為三部分:1,寶石藏在最深處無人知尋找智慧的道路(1~11節);2,智慧不在地中,非用世間財寶能購得(12~19節);3,智慧只有神才有,尋求祂人才可得到(20~28節)。 本章為神後來親自答覆約伯的話(三十八1~四十二6)點出了主題:只有神自己才是約伯和他的三友探索不到的答案。――《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智慧難覓:本章體裁獨立,是一篇美麗的詩歌。全章指出人可用才智找得寶藏,但卻覓不到智慧,因為只有神擁有它。故此,人不可與神相抗。――《串珠聖經註釋》 有人主張本文並非約伯的辯論,因為本文與前章和後章並沒有自然而然地銜接在一起。然而,這種看法可以說是沒有必要的臆測。約伯素來密切關注智慧,並且為了得著它而不辭辛勞。本章可以“然而智慧……聰明之處在哪裡呢?”重複句為分水嶺(12,20節)分為三個部分:①在1~11節,約伯藉著採礦、提煉等工作來說明發現智慧實在是難於登天的事實;②13~19節強調了智慧的高貴,表明用盡世上的珍寶都買不到智慧;③21~28節是本章的結論,謳歌了智慧的根源在於敬畏神。 ――《聖經精讀本》 本章繼續法庭的程式。無論是約伯和三位朋友的辯論,還是現在的「我」對過去的「我」的否定,一切都已經結束,但仍然沒有任何答案。人已經山窮水盡,神仍然沉默不語,一個問題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智慧有何處可尋?聰明之處在哪裡呢」(12、20節)。因此,約伯在向神正式提出申訴之前(二十九~三十一章),首先用一首光彩奪目的智慧之詩,稱頌和仰望那位最高法官的智慧(23~28節)。──《聖經綜合解讀》 ● 申 8:9 中提到迦南地有豐富的銅鐵礦藏。約但河東有鐵礦、以東有銅礦、小亞細亞有銀礦,阿拉伯南方有金礦。──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八1~11】人用各種技能去開採及提煉金屬和寶石。――《串珠聖經註釋》 1~11節描述了古代人類的採礦技術。當時迦南地有鐵礦,約但河谷有銅礦,小亞細亞有銀礦,阿拉伯半島南部和古實有金礦。──《聖經綜合解讀》 ◎這段特別強調人類挖掘寶貴礦物所用的技術與熱情,是遠超過動物所能理解的。下一段就說明即使是用這樣的技術與熱情,還是無法挖掘出智慧,用以顯示出智慧之難得。 【伯二十八1~11 古代近東的採礦】巴勒斯坦和美索不達米亞一樣,礦產大體貧乏。巴勒斯坦有無數低品質的鐵礦,高品質的鐵礦則寥寥可數。今日巴勒斯坦的鐵礦只有一個,位於雅博河畔阿吉隆山區的穆加阿特雅爾代。采銅的地點大都位於外約但。鐵礦可於地面開採,銅礦則需開鑿礦井。黃金在努比亞和阿拉伯半島南部開採,土耳其則出產銀子。埃及早在第一王朝時代(約主前3000年)已經有採礦的記載。約伯記在此描述的冶金方法,埃及新王國時代(約主前1550~1050年)很多古墓壁畫中都能找到。本段所形容的地下採礦方法(一般稱為豎井採礦法〔pitting〕),古代近東在主前二○○○年左右開始使用。這種採礦法是在不同距離挖掘垂直的礦井,以求開採平向的礦層。但在埃及露天採礦則最為普遍,此外,他們亦在山側或懸崖開鑿橫向的礦坑。到了主前第二千年紀中葉坑井採礦才日漸普遍。埃及人在西乃半島的銅礦和綠松石礦,提供了很多有關採礦科技和採礦事業的資料。──《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二十八2】「鐵從地裡挖出,銅從石中熔化。」 「銅 ...... 化」:指煉銅。――《串珠聖經註釋》 【伯二十八3】「人為黑暗定界限,查究幽暗陰翳的石頭,直到極處。」 本節指人用燈照明,深入礦穴去開採。――《串珠聖經註釋》 人為黑暗定界線……直到極處: 表明了人對金屬和礦石的迷戀。人為黑暗定界線是指人利用太陽光或人工光線觀察地下世界。直到極處則說明人充滿挑戰性和冒險性的意志。然而,人到底付出多少努力來尋找生命根源——創物主呢? ――《聖經精讀本》 「人為黑暗定界限」(3節),描述人使用人工照明,深入礦穴。──《聖經綜合解讀》 ●「幽暗陰翳」:「死蔭黑暗」。 ●「直到極處」:「徹底」、「完全」、「達至極點」。──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八4】「在無人居住之處刨開礦穴,過路的人也想不到他們;又與人遠離,懸在空中搖來搖去。」 本節描述人利用吊籃下到礦井。――《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懸在空中搖來搖去”可能描寫用筐子將工人吊進礦坑的情形。――《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懸在 ...... 搖去」:可能指用吊籃進入礦井。――《串珠聖經註釋》 「在無人居住之處刨開礦穴」(4節),指主前2000年左右在中東開始的地下採礦法:先挖掘垂直的礦井,再開採橫向的礦層;或在山側、懸崖直接開鑿橫向的礦坑。鐵礦可以露天開採,銅礦則需要開鑿礦井。──《聖經綜合解讀》 「過路的人也想不到他們」(4節),原文是「被腳遺忘」。──《聖經綜合解讀》 「懸在空中搖來搖去」(4節),原文是「搖動」,形容人坐著吊籃進入礦坑。──《聖經綜合解讀》 ●「過路的人也想不到他們」:原文是「被腳遺忘」,意義是「被人的腳遺忘」,也就是「走過人們都不記得的地方」。 ●「懸在空中搖來搖去」:原文只有「搖動」,意思是指人坐吊籃進入礦坑或橫越荒涼的山谷之情境。──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八5】「至於地,能出糧食,地內好像被火翻起來。」 「地內 ...... 翻起來」:也許當時人認為礦藏是火燒而形成的。――《串珠聖經註釋》 糧食從地而出的觀念,也出現在詩篇一○四14~15;但是,因為它似乎有點偏離現在這首詩,可能是對詩篇一○四14的認識影響了馬所拉學者,使約伯記廿八5與之相似;那些以此一傳統為滿足的人,認為這是地面的出產(NEB 甚至將糧食解釋為「穀物」)與從地底開採而來的東西之間的對比;但火與糧食既非平行字眼,亦非相反詞,而動詞出的意義等於是「從內部浮現出來」;——《丁道爾聖經注釋》 「地內好像被火翻起來」(5節),可能指古代採礦時破碎岩石的方法,先用大型的火堆燒熱石頭,然後澆以冷水。──《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八5 火】古代採礦時把岩石弄碎的方法,是用大型的火堆燒熱石頭,然後澆以加了醋的冷水(他們相信醋能使水更冷)。──《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二十八6】「地中的石頭有藍寶石,並有金沙。」 「藍寶石」(6節),指深藍色的天青石,主要產地在伊朗。天青石礦石夾雜的金色黃鐵礦成分,可能就是「金沙」(6節)。──《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八6 藍寶石】藍寶石(天青石)是一種深藍色礦石,主要產地在伊朗。考古學家在底格裡斯/幼發拉底二河流域的挖掘活動,都經常找到這種礦石的蹤跡,美索不達米亞的王陵尤然。天青石礦藏中往往夾雜了金色的黃鐵礦成分,可能就是本節提到的「金沙」。──《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二十八6~11】人借自己的巧智慧從地裏開採寶石,但卻不能找到智慧(12~14節)。――《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伯二十八7】「礦中的路鷙鳥不得知道,鷹眼也未見過。」 ●「鷙鳥」:「攫食的鳥」,跟「鷹」意義相近。──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八7~8】礦穴遠在荒地,連飛鳥和動物也未到過。――《串珠聖經註釋》 “鷙鳥”和“鷹”百獸之中可稱雄稱霸。獅子: 則是百獸之王。礦夫在無比執著地四處尋找礦石,他所鑽鑿的礦深,連鷹眼也所不能看穿,他的採礦熱忱與英勇,獅子都不能與之相比。在本文,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兩個事實:①作者運用遞進手法描繪了獲得智慧的種種艱難。人比任何動物都更加誠摯地尋找珍寶,卻難以憑著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發現智慧;②本文委婉地責備了那些傾其身心關注物質財寶,卻疏於尋找屬靈智慧的人。尤其是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儘量回避自我存在的終極問題,而只顧埋頭擴張物質財寶,這種傾向極其嚴重。 ――《聖經精讀本》 鷹是以視力聞名的,獅子則是以勇氣;但這兩者都不像人那麼會觀察,那麼勇猛無畏,而人類由於渴求寶物而貫穿到遙遠的地方,也是飛鳥與猛獸無法到達的。在一首論及礦業的詩歌之中間部位,這些陳述的功用似乎是要以另一種方式讚揚人類勝過神的任何其他造物,無論是多麼值得讚賞的受造之物。這與動物將要在耶和華講論中扮演的角色是一致的,他們是幫助約伯接受並享受他在世界與在神的計畫中的地位。——《丁道爾聖經注釋》 「鷹眼」(7節)以視力聞名,「獅子」(8節)以勇氣著稱,但這兩者都不像人那麼會觀察,那麼勇猛無畏,因為渴求寶物,竭力到達飛鳥與猛獸都無法到達的地方。──《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八8】「狂傲的野獸未曾行過,猛烈的獅子也未曾經過。」 【伯二十八9】「“人伸手鑿開堅石,傾倒山根。」 【伯二十八9~11】雖然礦藏隱密,開鑿工程浩大,但人都能開採得到。――《串珠聖經註釋》 雖然稍短一些,但這個單元的六行可能平衡第一樂章的十四行,其中一方的問題可以從來自另一方之線索來加以解決。所以,第9~10節可能是一首四行詩(有著相當數量的平行體),與第一樂章中的兩首四行詩相稱。舉例來說,在第1、2、5、6節詳細列舉的不同礦產,以各樣寶物(10節)來涵蓋;但第9~10節也是高潮,給予人類的成就更高的突顯358。第11節並未顯出同一種平行體(這困擾著釋經學者們),則與第3、4節的兩首三行詩有關,這是以兩個標字水(與第4節的 nh]l 平行)和顯露出來(與第3節的黑暗平行)連接起來的。細查這一點的另一個方式是:第11節各別的行完成了第3、4節的三行詩,所以整首詩就由六首四行詩組成了二十四行。其格式如此和諧,沒有什麼困擾。我們還可以說:第7、8節處在其餘部分裏面的主要地位,可由人眼(10節)與鷹眼(7節)的對比顯明出來。——《丁道爾聖經注釋》 9~11節詳細描述了地下採礦技術(3~4節),是主前2000年人類的最高技術成就。──《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八10】「在磐石中鑿出水道,親眼看見各樣寶物。」 「在磐石中鑿出水道」(10節),可能指在採礦時用管道排走礦井裡的積水。──《聖經綜合解讀》 人「眼」(10節)是與「鷹眼」(7節)對比。──《聖經綜合解讀》 ●磐石中鑿出「水道」:應該譯為「坑道」、「隧道」。──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八11】「他封閉水不得滴流,使隱藏的物顯露出來。」 「封閉水不得滴流」(11節),可能指在採礦時建造堤壩,控制水流。──《聖經綜合解讀》 「水 נָהָר/nä·här’ 」(11節)原文與「礦穴 נַחַל/nakh’·al」(4節)對應,原文都是「河谷」的意思。「隱藏(11節)與「黑暗」(3節)對應。這些前後呼應的用詞把1~11節組成了一首完整的二十四行詩,描述了當時人類的採礦技術。三位朋友最後的結論是:人只是「如蟲的人,如蛆的世人」(二十五6)。但約伯則對神造人的良善旨意有著更深的認識,相信「禰將生命和慈愛賜給我;禰也眷顧保全我的心靈」(十12)。他沒有為了貶低人而藐視神手的工作,而是相信「禰手所做的,禰必羡慕」(十四15)。因此,約伯描述了當時人類最精巧、最複雜的採礦業。這首詩的中心是7、8節,表明人在採礦上的成功,顯明他們的聰明和勇氣已經勝過任何其他受造之物(7~8節),但卻仍然無法尋見智慧。──《聖經綜合解讀》 ●「滴流」:原文是「哭泣」,形容水「滴流」的樣子。──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八12】「“然而,智慧有何處可尋?聰明之處在哪裡呢?」 約伯窮一人之力希望找出受苦的奧秘,曆述人企圖從滄海與深淵取得寶物,但無論怎樣搜尋總找不到那最偉大的寶藏一智慧,因為神的智慧不能用黃金寶石換取(19~21節)。――《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人類驚人的成就──在這裏真是值得讚揚的──與他超過所有動物的優越地位,使得他的無法尋見智慧益形可悲。這問句所暗示的答案不是否定的;有些學者認為這首詩是屬於不可知論的,為了要符合他們的見解,就把第28節刪掉了;但第23節將會斷言「神明白」,而且沒有一個地方暗示說祂會將祂的明白祕藏起來。——《丁道爾聖經注釋》 「智慧有何處可尋?聰明之處在哪裡呢」(12節)是本詩的副歌,重複了兩次(12、20節),把本詩分為三大段(1~11節;12~19節;20~28節)。──《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八12~19】人所開採得來的寶石,斷不能購買智慧,因智慧的價值無可匹敵,且不易尋獲。――《串珠聖經註釋》 【伯二十八12~22】◎28:12~22這裡的意義是人類無法掌握、追尋或購買智慧,在活人與死人之地,都只間接聽說智慧的風聲,卻無法確實找到智慧。──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八13】「智慧的價值無人能知,在活人之地也無處可尋。」 「智慧的價值」:智慧的道路。――《串珠聖經註釋》 在活人之地也無處可尋: 本節的智慧並非指單純的公式化知識或學識,而是指關於神對宇宙與人生的計畫等,神秘和超越的神之智慧。因此這種智慧不能通過觀察、經驗或個人冥想來獲得,只有藉著神的啟示獲知(西 緒論,啟示的漸進性)。 ――《聖經精讀本》 ●智慧的「價值」:「秩序」、「層次」、「價值」。──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八13~19】這個樂章的主題是:智慧是完全買不到的。為了這個緣故,馬所拉經文的「它的價值」(和合、AV、RV 即根據此一讀法)比七十士譯本的「它的道路」(呂譯、思高、現中、RSV)更好,雖然後者較受現代譯本所喜愛。這個古老的錯誤可能是歸因於第23節的影響(那裏的確讀作「道路」),與平行字眼尋太過字面的讀法(但「獲得」會更適合)359。根據一般的看法,第13b節非常明顯是不對的,約伯從未斷言在活人之地(NEB)什麼智慧都沒有;其論點是:它不能從世界上獲得,也不能從最原始、最重要的自然力量──「提荷姆」(Tehom;譯註:蘇美──亞喀得創造神話中海洋的擬人化名字,和合本作深淵)與「洋」,創造時原來多水的混沌──獲得(14節)。這種一口氣說出的邏輯語句──「它不在那裏;但是,即使它在那裏,你也不能買它」──在聖經中經常會遇到。——《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二十八14】「深淵說:‘不在我內。’滄海說:‘不在我中。’」 「深淵、滄海」(14節)代表指神秘、混沌的力量,與「活人之地」(13節)對比。──《聖經綜合解讀》 ●「深淵、滄海」:都是指「死亡、神秘、混亂、虛空」的地方,用來與「活人之地」對應。──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八15】「智慧非用黃金可得,也不能平白銀為它的價值。」 「黃金」:金條。――《串珠聖經註釋》 在15~19節裡五次提到黃金,用了四個不同的希伯來詞語,暗示任何黃金都買不到智慧。──《SDA聖經注釋》 【伯二十八15~19】通過與珍寶進行比較謳歌了智慧的絕對珍貴。即智慧:①不能為人所發現;②具有人所無法評估的神性起源。因此,為了擁有真正的智慧,我們當承認自己的無知,謙卑地屈膝在神面前。 ――《聖經精讀本》 【伯二十八16】「俄斐金和貴重的紅瑪瑙,並藍寶石,不足與較量;」 “俄斐”。參看列王紀上九章28節的腳註。――《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俄斐金」(16節), 指當時最純的金子。──《聖經綜合解讀》 ●「俄斐金」
:當時最高等的黃金。──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八16 俄斐金很珍貴的嗎?在哪兒可找到?】俄斐金被認為是最純的黃金。俄斐可能位於非洲,沿阿拉伯海岸,或在印度。無論它在哪裡,離以色列都有相當遠的距離,所羅門的船要花上三年才能完成一次航程(參王上九28;十22)。――《靈修版聖經註釋》 【伯二十八16~19 寶石】本段所列的各種寶石都十分珍貴。譯作「金」的用語來自埃及語中描述其產地的字眼,這產地大概是努比亞。第16節所列的是什麼寶石未能肯定,有些學者提出是縞瑪瑙或紅玉髓。從主前第四千年紀開始,埃及已經製造玻璃,其主要用途是裝飾(但玻璃器皿要到主前一世紀才在巴勒斯坦普遍出現)。第18節的珊瑚是一種作裝飾用的紅色寶石。譯作水晶的字眼(gabish)是英語 gypsum「石膏」一字的字源,這字全本聖經只在這裡出現。第18節的最後一樣是某種紅寶石。紅璧璽則是黃色的貴橄欖石。──《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16~19節所列舉的寶石都被當時的人視為珍寶,但現在並不能確定都是哪種礦物。──《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八17】「黃金和玻璃不足與比較;精金的器皿不足與兌換。」 「玻璃」:因十分罕有,上古認為珍品。――《串珠聖經註釋》 「玻璃」(17節)也可譯為「水晶」。古代的玻璃相當昂貴,埃及從主前4000年開始製造玻璃用作裝飾,埃及與腓尼基的玻璃器皿頗負盛名。──《聖經綜合解讀》 ●「玻璃」:也可譯為「水晶」,古代的玻璃相當昂貴。埃及與腓尼基的玻璃器皿在當時頗負盛名。──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八18】「珊瑚、水晶都不足論;智慧的價值勝過珍珠(或作“紅寶石”)。」 ●「水晶」:原文是「結晶體」。──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八19】「古實的紅璧璽不足與比較;精金也不足與較量。」 “古實”。蘇丹,埃及以南地帶。――《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紅璧璽」:原文指黃色的玉石。――《串珠聖經註釋》 人能開採金銀、銅鐵和寶石(1~11節),成就超過了所有的動物(7~8節),卻找不到智慧(12~14節),也無法用找到的金銀寶石換取智慧(15~19節),這就使人顯得更加可悲。智慧並不能從人的科學技術和經濟貿易而來,人即使發展了最尖端的理論物理,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宇宙參數如此,但卻不知這些參數何以如此設定?──《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八20】「“智慧從何處來呢?聰明之處在哪裡呢?」 疊句劃分了三個樂章。來在這裏的變化不應該被消除掉360。這第二個格式語藉著更一般性的語句包含了兩個問題:如何發現並確保智慧。第三個樂章提供了答案。智慧只有在神性裏面才能找得到,人只有藉著啟示才能獲得它。——《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二十八20~22】用詩的語言來指明即便是在宇宙的最深處,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也都沒有智慧。 ――《聖經精讀本》 【伯二十八20~28】只有神曉得智慧,並擁有它。――《串珠聖經註釋》 【伯二十八20~28 古代近東思想中智慧的來源】智慧在美索不達米亞不是指智慧或道德,而是指通常在祭儀或法術儀式方面的特殊技巧。與智慧有關的神祇主要是恩基(或伊亞),將祭儀和禮儀技藝傳授給人類的,就是這個神祇。故此,智慧是來自恩基的,但他也不過是智慧的寶庫而已,不是智慧的本源。同樣,第23~27節也不是描繪耶和華為智慧的本源或創造者,而是說祂知道智慧何處可尋。但智慧若是解作辨明被造世界固有秩序的能力,這能力就必須來自這秩序的建立者。同樣,巴比倫人尊瑪爾杜克所有的王權,也是使他被稱為智慧之主的根據。──《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二十八21】「是向一切有生命的眼目隱藏,向空中的飛鳥掩蔽。」 智慧是“隱藏”的,正如未發掘的珠寶一樣。――《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伯二十八21~27】這裏就像第一樂章中一樣,結構的分析可以給我們幫助,因為這裏就像那裏一樣,思路並非沿著直線前進的。神在末了所說的(28節),與22節的「亞巴頓」(呂譯註、RSV)和死亡、第14節的深淵和滄海成為對比;神看見天下「萬事萬物」(24節,現中;參思高)的能力與智慧向每個人的眼目隱藏(21節)成為對比,雖然人看見許多事物(10節),發現隱藏的東西,並且看得比飛鳥還多(7節)361。如果亞巴頓與死亡是與混沌相稱的強大勢力,那麼我們不應該認為第22節有觀念上的矛盾,以為「在活人之地」(13節,這是第22節的另一平衡)無處可尋的,卻可以在陰間找到,更遑論是反駁通靈術的爭辯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二十八22】「滅沒和死亡說:‘我們風聞其名。’」 「滅沒」:指陰間。――《串珠聖經註釋》 「滅沒」(22節)原文就是「亞巴頓 Abaddon」(啟九11),意思是「毀壞之地」。──《聖經綜合解讀》 「滅沒和死亡」(22節)與「一切有生命的」(21節)對比,而「一切有生命的」(21節)與「活人之地」(13節)平行,「滅沒和死亡」與「深淵、滄海」(14節)平行。──《聖經綜合解讀》 不但「一切有生命的」無法找到智慧,「滅沒和死亡」也只是間接聽到智慧的風聲(22節),所以人無法借著通靈術從陰間找到智慧。因此,智慧並不能從人的宗教哲學、文化藝術而來,人即使看透了世上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也無法參透智慧,最多只是「風聞其名」(22節)。──《聖經綜合解讀》 ●「滅沒」:「毀滅之地」、「地獄」。 ●「風聞其名」:原文是「藉耳朵聽到報告」,「間接聽說」的意思。──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八23】「“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曉得智慧的所在。」 與所在平行時,道路可能應該讀作「領土」,就像我們在論及箴言八22時已經論證過了的362。無論如何,不應該誤解這個陳述。智慧的所在不僅是在神的心中,智慧是當神鑒察直到地極時所明白的。智慧是在宇宙中可以觀察得到的,因為當神在創造時「看見」、「量算」(呂譯)、「堅定」、「查究」它,將它具體呈現在宇宙中363。人自己也可以看見,但只有在神親自將它指示給他們時(羅一19)。這顯然是神很快就要為約伯作的,當祂帶著他進行雄偉的視察旅程時。——《丁道爾聖經注釋》 ●神不是智慧,但了解、掌握智慧,這是約伯所信的神與當代其他信仰不同的地方。當代其他信仰常常把神等同於智慧。──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八24】「因他鑒察直到地極,遍觀普天之下。」 「祂鑒察直到地極,遍觀普天之下」(24節),與「向一切有生命的眼目隱藏,向空中的飛鳥掩蔽」(14節)對比。24~27節可能是描述神創造時的情形。──《聖經綜合解讀》 雖然約伯認為人不可能發現智慧,但他既不相信不可知論(Agnosticism),也不相信懷疑論(Skepticism),而是始終堅信「在神有智慧和能力」(十二13、16;九4),「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曉得智慧的所在」(23節)。雖然人能「親眼看見各樣寶物」(10節),發現隱藏的東西,甚至看得比飛鳥還多(7節),但只有神才能看見世上的萬事萬物(24節),只有創造者才知道受造之物被造的意義。今天,人類科學技術已經遠遠超過約伯的時代,但真智慧仍然只能來自神的啟示,所以「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九10;詩一百一十一10)。──《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八25】「要為風定輕重,又度量諸水。」 神控制大自然的一切, 例如“風”和“水”。――《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伯二十八25~26】大自然是神智慧的安排。 「為風定輕重」:猶太人認為風是最輕的東西,它的重量也由神定斷。――《串珠聖經註釋》 本文通過風、水、雨、閃電等自然現象來謳歌了掌管所有自然迴圈過程的神之奇妙大能。一言以蔽之,本文描述暴風雨或雷雨,都是彰顯神之權能與威嚴的自然現象(37:3~6;38:1,25;詩29:3)。――《聖經精讀本》 這裏只列出神的智慧所命令之事的一些例子風、水、雨露、雷電;這一切好像都是要用來形成一件事──雷雨。我們在這裏接近了某種非常古老的神學364,我們將會在第卅七章與耶和華的講論中再次遇見它,參詩篇廿九篇。以一個例子,尤其是如此衝突的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這一點,因為在暴風雨中,神同時是彰顯而神祕的、毀滅與施恩的;但它的結果不是混沌的再現,在神創造性的作為中,有完全的成功與安定力,衪那時所看見的,正是祂現在所觀看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二十八26】「他為雨露定命令,為雷電定道路。」 【伯二十八27】「那時他看見智慧,而且述說;他堅定,並且查究。」 「述說」(27節),原文是「準確描述、精確數算」。其他的宗教常常把智慧等同於神明,但在約伯的心中,神並非智慧本身,而是「看見智慧」(27節),「述說、堅定、查究」(27節)智慧。──《聖經綜合解讀》 ●「述說」:「準確描述」、「精確數算」。 ●「堅定」:指神「堅定」、「建立」智慧。──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 【伯二十八28】「他對人說:‘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 真正的智慧是敬畏神和遠離邪惡。――《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神是全知的,明白祂自己的一舉一動的意義和影響。祂照自己的旨意行動。人只要遠離惡、敬畏神,這便是他的智慧。這智慧不是人去追尋得來,而是神向人顯明的結果。智慧不是用來解答一切問題,而是用來相信神,遵行祂的話語(23~28節;箴一7)。《詩篇》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一一一10)。――《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為本章之高潮,與第1章約伯敬畏神的態度互相呼應。――《串珠聖經註釋》 敬畏主……便是聰明: 約伯借用對偶句的形式,從積極、消極的兩方面對智慧(或聰明)下了定義。正如本節的定義所示,約伯所說的智慧是指信仰層面上的智慧。有些人主張約伯當時陷入了不可知論或懷疑主義,拒絕承認這是約伯所說的話。然而,本書中的約伯從來都不曾是不可知論者(或是懷疑論者)。約伯遭遇了難以獨自承受的災難,到最後不得不想到順服是最佳方法。――《聖經精讀本》 許多釋經學者不喜歡這一節,他們輕蔑它,認為它是陳腔濫調,以陳腐的教條取代了高貴的不可知論。我們已經堅稱:本章其餘部分絲毫沒有不可知論的味道,辯稱在這裏單獨使用「主」這個字,洩露出不同來源的說法,已經受到羅利(Rowley, p.234)的痛責,在智慧詩歌末了經常看見這樣突然的轉變,智慧從反思變成行動。既已在奇妙而驚人的暴風中瞥見了神的智慧,問題緊接著就出現:「你能像祂發雷聲麼?」(四十9)對於人而言,智慧不等於沈思,人也無法「模擬祂的思想」;具體呈現在暴風中的智慧如何能被一個人體認呢?藉存在──一個人!並且藉著體認到什麼是所有人都相當容易接近的,卻是對他們最困難的──敬畏主!正是這一點使約伯自己成為智慧的範例──一個清潔而正直的人,敬畏神,遠離惡事(一1)。——《丁道爾聖經注釋》 「祂對人說」(28節),是呼應前面的「深淵說」(14節)、「滄海說」(14節)、「滅沒和死亡說」(22節)。──《聖經綜合解讀》 「主」(28節)這個字,在本書中只在此出現了一次,強調順服神、接受神的主權。──《聖經綜合解讀》 「祂對人說: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28節),這是聖靈借著約伯的口所發表的偉大啟示:智慧不是一種思考,而是一種行動。對於人來說,承認有神很容易,接受祂作自己的「主」卻很難(羅一21~23);理性上知道智慧很容易,行動上「敬畏主」(28節)卻是難上加難。「隱秘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好叫我們遵行這律法上的一切話」(申二十29),神並沒有把所有的智慧都啟示給人,祂賜給我們的智慧並不是用來滿足好奇、論斷別人,而是讓自己「遠離惡」(28節),尋求永生——「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羅六23)。雖然三位朋友都自認為有智慧(十二2;十五8、18),也說了許多正確的道理,但在他們中間卻「找不著一個智慧人」(十七10)。因為他們的智慧不是讓自己「敬畏主、遠離惡」,卻是代替神(十五8、11),硬要把神和人裝進自己狹隘的理論框框裡,以致心裡失去了敬畏(十三11;十九29)。──《聖經綜合解讀》 但是,約伯已經「敬畏神,遠離惡事」(一8),為什麼還是「言語中毫無智慧」(三十四35)、覺得智慧已從心中「趕出淨盡」(六3)呢?為什麼還是無法理解為何受苦呢?難道他還不夠「敬畏主、遠離惡」嗎?雖然約伯還沒有完全明白,但他卻憑著信心,在當庭提出申訴之前,首先稱頌神這位法官的智慧(23~28節),相信神有智慧判斷一切,掌握一切人類探究不到(12~19節)的終極答案。從此,約伯不再辯論,而是在申述(二十九~三十一章)之後,安靜地等候神親自出場。「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曉得智慧的所在」(23節),並「看見、述說、堅定、查究」它,將它展現在宇宙中、「顯明在人心裡」(羅一19),讓我們可以從宇宙的秩序中觀察到智慧。他很快就要帶領約伯在浩瀚的宇宙中進行一場壯觀的旅程(三十九~四十一章),讓他看到「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借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20)。──《聖經綜合解讀》 ●敬畏「主」:這個字在此是約伯記中第一次出現。 ●敬畏主就是「智慧」:此處的「智慧」沒有冠詞,前面的「智慧」都是有冠詞的。這裡的智慧可能指得是「實用的智慧」而非前面所指的「智慧的本體」。 ◎神掌握智慧的本體,而人應透過敬畏主、遠離惡,這種順服的方式間接得著日常生活中實用的智慧。這一整章的思想,與傳道書相近,可參考
傳 12:13 。 ◎約伯三友錯把神和約伯的遭遇硬是塞入自己頭腦已有的理論架構中,以致縮小了神所擁有的智慧與約伯的可敬德性。約伯有效的反駁朋友的立論,說明神不一定照報應的法則行事。但他卻拒絕讓神有自由不照報應的法則行事,反倒要求神必須基於報應法則宣告他無罪,並且為他辨白。──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28章)】 本章對約伯的朋友以智者自居有何譏諷呢?惟神擁有智慧,這對約伯的受苦有何意義?在神來說,人怎樣可得著智慧?──《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