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第二十四章拾穗 【伯二十四1】「“全能者既定期罰惡,為何不使認識他的人看見那日子呢?」 約伯抱怨神沒有設定懲罰行惡之人的時間,叫世人看見祂確實會懲罰行惡者(比較12節)。――《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約伯詢問:神為何不訂定一個時間來審問一切恃強淩弱的人,刑罰罪人,為正直的人伸冤?神一定已經定了這個審判的日子,但為什麼不讓正直人知道?――《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那日子」:惡人遭報的日子。――《串珠聖經註釋》 全能者既定期……為何: “期”是指神施行公義審判的日子,眾先知(賽2:12;珥1:15;2:1,11)常以“耶和華的日子”來指這一天。在這非人道而殘酷的時代(2節以下),約伯抱怨神竟然使這種現實得以持續。但是,約伯也並沒有一味地抱怨,他的怨言之中蘊含著對將要臨到的神之公義審判的強烈期待(24:20)。有人認為神的應許耽延了,但這只是因神以憐恤來恒久忍耐罪人(彼後3:9~13)。因此,聖徒都當常常仰望等待主的日子,並以預備的心時刻警醒(太25:1;13:33)。 ――《聖經精讀本》 「那日子」(1節),是回應以利法所說的「黑暗的日子」(十五23)、瑣法所說的「神發怒的日子」(二十28)。──《聖經綜合解讀》 「全能者既定期罰惡,為何不使認識祂的人看見那日子呢」(1節),意思是既然神「心志已定」(二十三13),定意要刑罰罪惡,為什麼不讓敬畏祂的人知道日子呢?約伯的感受是正確的,神確實「不使認識祂的人看見那日子」。人若因清楚地「看見那日子」而敬畏神,豈不正是撒但所指控的「約伯敬畏神豈是無故」(一9)嗎?──《聖經綜合解讀》 ●「定期罰惡」:原文中只有「定期」,不過由後文可以看出這裡的確是指「定期罰惡」、「定期審判」的意思。 ●「既定期」:原文是「不儲存或珍藏時間」。──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四1~12】約伯看見窮苦人遭遇壓迫,暴力猖獗,他就心懷不平,質問神為何不理會。――《串珠聖經註釋》 【伯二十四2】「有人挪移地界,搶奪群畜而牧養。」 “挪移地界”去偷取別人的產業。參看申命記十九章14節的腳註。――《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約伯描述的世間不平現象(2~12節)的確觸目驚心:赤身無衣的人在寒夜戰慄,為人醡酒的人自己口渴。這些現象到今天仍存在。他的朋友講的道理解釋不了這些不平現象。――《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挪移地界: 意指濫用權力和力量而奪取他人之地。強者壓榨,掠奪弱者是神最恨惡的罪行,是惹動神的咒詛與審判的直接原因(申27:17;士5:6) 。 ――《聖經精讀本》 「挪移地界」(2節),指非法挪移界石,侵犯別人的產業,這是古代嚴重的罪行(箴二十三10),也是神賜給以色列人的律法中嚴令禁止的(申十九14)。既然如此,神為什麼不立刻施行報應呢(1節)?──《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四2 挪移地界】非法挪移界石(地界的標誌)被視作極嚴重的罪行(申十九14;箴二十三10)。地界的作用是保護家庭的物業(通常為土地)。美索不達米亞的界石刻有地界的描述,和對侵犯界石罪犯的厲害咒詛。咒詛所形容的,通常是針對犯者身體的病症。諷刺的一點是,這些界石咒詛在美索不達米亞人對疾病的看法上,為我們提供了很多資料。──《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二十四2~24】約伯描述世上邪惡的猖獗,而那情況顯然是神所容許的。――《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伯二十四3】「他們拉去孤兒的驢,強取寡婦的牛為當頭。」 【伯二十四4】「他們使窮人離開正道;世上的貧民盡都隱藏。」 「正道」:或許指公民權利。 「隱藏」:即被逼逃亡,乏人照顧。――《串珠聖經註釋》 我們不清楚「推著窮人離開大路」(呂譯)為什麼那麼嚴重,以至於必須提起它;這裏需要有比「推擠」(NEB)更該受譴責的原因,它或許是比喻拒絕了公民權。——《丁道爾聖經注釋》 「他們使窮人離開正道」(4節),可能指惡人強迫窮人讓開大路,先讓他們過去,代表社會的不公。──《聖經綜合解讀》 ●「世上」:「地上」。──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四5】「這些貧窮人如同野驢出到曠野,殷勤尋找食物。他們靠著野地給兒女糊口,」 如同野驢出到曠野: 表明了貧窮人的困苦。在當時社會中,野驢提供重要的勞動力,必須早出晚歸。同樣,貧窮的人每日雖然辛苦勞作,卻依然深陷窮苦當中。靠著曠野: 與所作的勞動相比,收穫甚少。因此他們很難擺脫貧富分化的惡性循環。 ――《聖經精讀本》 【伯二十四5~7】約伯描寫社會上無助之人可憐的光景,遭受無情的犧牲,任何親切的人都會因這類的傷害而感到憤慨,而約伯自己的同情心也表現在他自己的抗議中。——《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二十四6】「收割別人田間的禾稼,摘取惡人餘剩的葡萄;」 窮人要偷取富人(惡者)的農作物以補不足。――《串珠聖經註釋》 【伯二十四7】「終夜赤身無衣,天氣寒冷毫無遮蓋,」 【伯二十四8】「在山上被大雨淋濕,因沒有避身之處就挨近磐石。」 【伯二十四8~11】在某個點上,整個的敘述是從被搶奪之人的光景,轉變到勞力過度之工人的悲慘:受低工資的剝削、衣衫襤褸、為著營養充足的主人收割莊稼卻忍著飢餓、踹葡萄卻忍受乾渴。(不需要把第6節往前挪到第2節,使田間接近地界石,也不需要把第9節挪到第3節與第4節之間,以一起處理貧窮問題。令人驚訝的是:批評者認為這首詩是雜亂無章的,因為它不是以倉管人員寫貨單的方式寫成的。這可不是開列整齊清單的時候。)——《丁道爾聖經注釋》 【伯二十四9】「又有人從母懷中搶奪孤兒,強取窮人的衣服為當頭,」 惡人把寡婦的嬰兒搶來,養大後逼使他終身為奴。 「衣服」:或作「兒女」。――《串珠聖經註釋》 從母懷中搶奪孤兒: 在2~8節,約伯暴露了時代的黑暗,亦即那些連最基本的衣食住問題都沒有得到保障的窮乏軟弱之人,不但沒有受到保護,反而遭到淩虐與剝削。本節則描繪了無比淒慘、暗淡的光景。母懷: 意指母親的乳房,這句話是指從母親的懷抱中搶奪尚未斷奶的嬰孩賣為奴隸(王下4:1;尼5:5)。無論以前還是現在,社會中總有一群受淩辱的人們,教會應當格外關心這些人<詩10:14,救濟的物件和方法>。因為具體體現基督大愛的途徑就是給饑餓的人食物,給饑渴的人水喝(太5:43~48)。 ――《聖經精讀本》 「從母懷中搶奪孤兒」(9節),可能指把兒女當作抵押品,或以兒女為奴償還債務。──《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四9 搶奪嬰兒還債】在美索不達米亞,嬰兒有時被用作貸款的抵押,有時更被債主在欠債者無力還債時強奪。但債主這種行為是算為不法的。又請參看:約伯記十七3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二十四10】「使人赤身無衣,到處流行,且因饑餓扛抬禾捆。」 這些赤身捱餓工作的可能是奴僕,他們只有工作而沒有報酬。――《串珠聖經註釋》 【伯二十四11】「在那些人的圍牆內造油、榨酒,自己還口渴。」 「圍牆」(11節),可能指梯田的圍牆。古代的農夫修築梯田,在山坡上種植橄欖樹。──《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四11 梯田上的橄欖樹】本節譯作「圍牆」的字眼「舒爾」(shur),很可能是指梯田的圍牆。這些梯田使人能夠在山坡上種植橄欖樹。又有解經家相信這詞是指處理橄欖油的裝置。瑪利沙洞穴(Maresha Caves)中的二十二個橄欖油工廠,為橄欖油的製造過程提供了詳細資料。橄欖首先在石盆上用凸鏡狀石頭的側面,輥在橄欖上壓榨。第二階段則是將盛滿了橄欖果漿的蘆葦籃子放在石上鑿出來的榨床,然後用懸掛在梁子上的石塊,將剩餘的油榨取出來。亞喀得語中可以解作籃子的字眼,有一個是舒魯(shuru)。──《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二十四11 酒醡】本節描述釀酒的最後一個步驟。葡萄在酒醡中用腳踩壓,汁液則從此流入釀盆中。考古學家在巴勒斯坦發現了好些酒醡。這些酒醡通常呈正方形或圓形,開鑿自岩床或泥土之中,表面墁以灰泥或鋪以石塊。造酒時將葡萄放在酒醡之中踩壓,壓出來的汁液引入較低的容器(釀盆)。發酵是在這個容器之中進行。──《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二十四12】「在多民的城內有人唉哼,受傷的人哀號;神卻不理會那惡人的愚妄。」 「那惡人的愚妄」:應作「那些人的祈求」。――《串珠聖經註釋》 2~12節與13~17節羅列了惡人的罪名與罪狀,本節則指出了約伯羅列這些的目的。神卻不理會那惡人的愚妄: 為了辯護自己的立場,約伯列舉了惡人猖獗、罪惡橫流,無罪之人遭受痛苦的現實。就現實而言,神並不眷顧被苦待之人的困苦(2~11節),也並不阻止邪惡的行為(13~17節)。然而,我們也可以說約伯強烈盼望神的公義得以實現(24:20,24)。若親身經歷了惡人橫行稱霸而敬虔人卻遭到逼迫與嘲笑的事,我們亦會發出“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為什麼遠離不救我?”的歎息(詩22:1)。然而,神以火焰般的眼睛一一鑒察著世界的每一角落(28:24;詩33:13;帖前2:4;來4:12;啟1:14),必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提後4:14)。 ――《聖經精讀本》 這裏以垂死的呻吟到達悲傷感的高峰。但希伯來文讀作人(和合本同;參 NIV 邊註),新英語聖經把暗示轉成明喻。提及受傷的人可能是預示第14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2~12節描述了惡人當道、社會不公、窮人受欺的悲慘光景。但「神卻不理會那惡人的愚妄」(12節),難道那些受苦的人都是罪有應得、正如瑣法所說的:「神追討你比你罪孽該得的還少」(十一6)嗎?──《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四13】「“又有人背棄光明,不認識光明的道,不住在光明的路上。」 又有人背棄光明: 意指拒絕理性、良心、律法等神的光而專行惡事之徒
。他們與真理全然沒有關係,且沒有領悟到世上有真光(約1:9~11)。因此,他們不僅厭惡神,而且存心喜悅不義之事,並以肚腹為自己的神。 ――《聖經精讀本》 【伯二十四13~17】神好像縱容作奸犯科者,沒有懲罰他們。――《串珠聖經註釋》 神的默默無語反讓本節至17節所說的惡人可以橫行。――《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約伯挑選了謀殺人的、姦夫與盜賊,因為他們所犯的罪是在黑暗掩護之下進行的,結果,他們就喜愛黑暗、恨惡光明,這點在這首詩中出現數次,就像以賽亞書五20的惡人一樣,他們的價值觀是倒反了的,黑暗的來臨是他們的早晨(17a節),必須起床工作;那令別人驚駭的乃是他們的同黨(17b節);最糟的是:他們認為那使人無法察覺他們的黑暗,也把他們隱藏起來,使神看不見他們,他們就像以利法(廿二17)所描寫之不敬虔的人一樣,認為「必無眼能見我」(15節),包括神在內。事實看似如此。這與以利法的信念相反,他認為顯露他們的惡行會在公眾面前帶給義人滿足(廿二19)。——《丁道爾聖經注釋》 13~17節描述了「殺人的」(14節)、「姦夫」(15節)和「盜賊」(16節),他們的罪行都在黑暗的掩護下進行,所以並沒有「義人看見他們的結局就歡喜,無辜的人嗤笑他們」(二十二19)。這些都是神賜給以色列人的律法所嚴令禁止的。既然如此,神為什麼不立刻施行報應呢(1節)?──《聖經綜合解讀》 【伯二十四14】「殺人的黎明起來,殺害困苦窮乏人,夜間又作盜賊。」 「困苦窮乏人」:指無力反抗的人。――《串珠聖經註釋》 ●「黎明」起來:原文是「光」起來,應該是指「白天起來」。──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四15】「姦夫等候黃昏,說:‘必無眼能見我’,就把臉蒙蔽。」 【伯二十四16】「盜賊黑夜挖窟窿,白日躲藏,並不認識光明。」 盜賊黑夜挖窟窿: 古代巴勒斯坦人一般生活在帳棚或簡單的房子,房子的窗戶很小,大都以門閂牢牢地別住。相反,牆壁則以泥磚砌成,由太陽光曬乾(4:19)。因此,當時的夜賊主要採用挖窟窿的方法來偷竊。 ――《聖經精讀本》 【伯二十四17】「他們看早晨如幽暗,因為他們曉得幽暗的驚駭。」 「因為他們曉得幽暗的驚駭」:原指他們以幽暗為友。――《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看早晨如幽暗: 直譯原文就是“因為對他們而言幽暗猶如早晨”。亦即,白晝很難盜取,而黑夜則易於活動,如同白晝一般。故本節暴露了所有惡人的內心。耶穌基督的真理之光光照人的良心。然而,惡人卻因自己的邪惡行為而拒斥耶穌的光(約3:19,20)。 ――《聖經精讀本》 「他們看早晨如幽暗,因為他們曉得幽暗的驚駭」(17節),意思是黑暗就是盜賊開始工作的早晨,他們在「幽暗的驚駭」(17節)掩護下偷盜。──《聖經綜合解讀》 ●「曉得幽暗的驚駭」:「認識黑暗的驚嚇」。表示這些作奸犯科很了解怎樣運用黑暗的特質。 ◎約伯在此詳細的描述當時代作奸犯科、欺壓貧窮的人的罪行,也清晰的描繪出被壓迫者走投無路的悲慘。這些描述,都做為24:1 他對神提問的支持:「為什麼不讓我們看見惡人被懲罰?」。──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四17 幽暗的驚駭】十八章14節中「驚嚇的王」一語,和這字詞在以西結書二十七36,二十八19的背景,都顯示「驚駭」(或「驚嚇」)可以解作死人的靈魂,即被安置在冥界的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伯二十四18】「“這些惡人猶如浮萍快快飄去,他們所得的份在世上被咒詛;他們不得再走葡萄園的路。」 「快快飄去」:惡人好像被洪水沖走,很快消失。 「不得再走葡萄園的路」:指惡人的葡萄園沒有收成。――《串珠聖經註釋》 「快快飄去 קַל/kal」(18節)原文與「咒詛 קָלַל/kä·lal’」(18節)諧音。──《聖經綜合解讀》 「不得再走葡萄園的路」(18節),指惡人的葡萄園沒有收成。──《聖經綜合解讀》 ●「浮萍」:與「咒詛」諧音。──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四18~21】】這裡約伯似乎突然站在他朋友的一邊在爭論。因此一些解經家認為,這段是約伯朋友中的一位說的話。不過我們不該指望約伯提出的論點能保持一致。他也被弄糊塗了。他並不是爭辯神在任何情況下都獎勵惡人懲罰義人,他只是宣稱在這樣的情況下義人正在受苦。──《靈修版聖經註釋》 ● 24:18~21 可以視為約伯對這些惡人的咒詛,他對他們深惡痛絕。也由此顯示出 24:22~23 是約伯對神的深刻抗議。──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四18~25】有人認為本節至24節所記是後來編輯所加,但無佐。有的人認為乃瑣法所說,因為第三回合對話中他沒有說話。這也只屬猜測。也有解經家認為這是約伯引用他朋友的話。這可能,因此有的譯文在本節前加有“你們說”數字。 最可能的解釋,是這幾節為約伯的呼喚,求神讓惡人飄去,蟲子吃他,不被人紀念,…與眾人一樣被除滅。唯有這樣,才能證明約伯說謊(25節)。――《啟導本約伯記註釋》 本段內容與約伯朋友的觀點類同:惡人雖興旺,但神會繩之於法。有學者認為這證明約伯並非完全反對朋友的觀點,他只是堅持善人亦會受苦。――《串珠聖經註釋》 依附著這一小段的問題,已經在導論:「Ⅶ 約伯記的編成」中第六階段及本部分第三段中提過了。我們不應該太匆促把這些話從約伯口中挪走,只是因著它們聽起來不大像是我們認為他應該說的話。這可以三種方式來處理:把它們整個拿走,看作是一個虔誠的註解,使約伯聽起來比他實際的更正統;把它們移交給朋友們之一,或是比勒達(NAB),或是瑣法(現中、彭馬文;思高將之挪到廿七13節與14節之間,將之與廿七13~廿八28一起歸於瑣法);把它們當作是約伯所引的話,是他朋友們所說的(RSV,加了「你們說」,並以第21~24節為約伯的答辯,或哥笛斯,他把第18~24節整個看作是引文)。——《丁道爾聖經注釋》 18~20節可能是約伯總結三位朋友對惡人下場的講論,所以也可譯為:「你們說,這些惡人猶如浮萍快快飄去……」(英文ESV譯本)。21~23節則是約伯所看到的另外一面:許多惡人本來應該「性命難保」,但神卻不但「用能力保全」(22節)他們,還讓他們「仍然興起」(22節)。第24節又進一步說:惡人「被高舉,不過片時就沒有了」(24節),最後「與眾人一樣」(24節)都死了。神到底有什麼美意呢?為什麼在神面前「善惡無分,都是一樣」(九22)呢?對於這些問題,約伯百思不得其解,陷入僵局。一切似乎都已準備就緒,可以開始約伯最後的申述(二十九~三十一章)和神的回答(三十八~四十一章)了。但是,神卻不肯就這樣放過約伯,本書才剛剛來到中場!──《聖經綜合解讀》 ◎約伯並不是說惡人一定享福,他只是覺得神好像沒有特別去嚴懲惡人,雖然他覺得惡人該死,不過他沒看到神立即毀滅惡人,惡人跟其他人一樣,終究是死亡。這樣的話,朋友們所說的「報應」又在哪裡? 【伯二十四19】「乾旱炎熱消沒雪水,陰間也如此消沒犯罪之輩。」 【伯二十四20】「懷他的母(原文作“胎”)要忘記他,蟲子要吃他,覺得甘甜。他不再被人紀念;不義的人必如樹折斷。」 胎(懷他的母)要忘記他: 有人認為“胎”就是指“地”,但大多數解經家認為這是指“懷他的母親”。母親對子女的愛強烈得近於盲目。雖然如此,惡人甚至被母親所遺忘。 ――《聖經精讀本》 【伯二十四21】「“他惡待(或作“他吞滅”)不懷孕、不生養的婦人,不善待寡婦。」 【伯二十四22】「然而神用能力保全有勢力的人,那性命難保的人仍然興起。」 「有勢力的人」(22節)、「性命難保的人」(22節),都是指惡人。──《聖經綜合解讀》 ●「保全」:有「延續」、「延長」的意思。 ●「性命難保的人」:也是指「惡人」。 24:18~21 提起這些惡人應該被毀滅,所以他們理應性命難保。──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四22~24】本文表明惡人發旺也只有在神的認可和主權之下才有可能成為事實,強調了神對人類歷史的絕對主權。惡人的亨通取決於神的護理,這句話決不意味著神積極地認可或幫助惡人的行為,而是強調了在遭遇苦難與得享亨通的這一點上,惡人與義人毫無區別。――《聖經精讀本》 【伯二十四23】「神使他們安穩,他們就有所倚靠;神的眼目也看顧他們的道路。」 ●「眼目也看顧他們的道路」:原文僅是「眼目也在他們的道路上」,不一定是看顧,有可能是鑑察。──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四24】「他們被高舉,不過片時就沒有了。他們降為卑,被除滅,與眾人一樣,又如穀穗被割。」 ●「降為卑」:原文是「帶到低處」,可能也是指「死亡」而非「地位降卑」。──
蔡哲民等《約伯記研經資料》 【伯二十四25】「若不是這樣,誰能證實我是說謊的,將我的言語駁為虛空呢?”」 約伯叫他的朋友即管去反駁他。――《約伯記雷氏研讀本》 上一章幾乎每句都充滿了「我」(除了二十三13),而本章卻幾乎每句都回避了「我」(除了25節)。這個明顯的對比提醒我們,約伯的「我」刻意把自己隱藏起來了,所以本章提到的都是與「我」無關的惡人。當約伯發現自己內心的「懼怕」(二十三15~17)以後,就開始不斷質疑神為何不報應惡人(1、12、22節),裝作一切都與自己無關。因此,本章雖然修辭流暢,其實是重複前文(二十一7~14);雖然理直氣壯(25),其實是回避「懼怕」。我們若把自己歸入義人的行列,當然會對惡人沒有立刻遭報而憤憤不平(1節)。但若我們知道自己就是那惡人,恐怕就會感謝神「不理會那惡人的愚妄」(12節),也感謝「神用能力保全有勢力的人」(22節),允許「那性命難保的人仍然興起」(22節)了。「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我們都是惡人的後代;即使我們現在還不是那惡人,有了機會也必會成為惡人。若不是神用祂「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羅二4)領我們悔改,今天地上連一個活人也不會存留。因此,神在從旋風中回答之前,還要借著比勒達挖下最後一鍬,把藏在約伯內心深處的那個「自以為義」(三十二1)的「我」挖出來,大聲地告訴他:「你就是那人」(撒下十二7)!──《聖經綜合解讀》 【思想問題(第24章)】 約伯發出的一連串問題是否信靠神的人也會提出的?本章的結語(22~25)卻肯定什麽事實?你相信這個事實麽?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