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伯记第六章拾穗 【伯六1】「约伯回答说:」 本章和7章为约伯回答以利法的话。他不认为自己的受苦是件小事,他为自己的无辜力辩。以利法不但未能说服他,反令他更痛苦。他的答辩可分为两部分:1,为他的诉苦辩护(六2~13);2;申诉神待他的严苛(七1~21)。――《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约伯对其朋友甚感失望。他渴望同情,不是讥刺谴责(伯六14~30)。他困惑不解了,他自信不是一个坏人,但是「他的肉体却以虫子和尘土为衣」(伯七5),他的苦难如此剧烈。即使他有罪过,也不是甚么大罪,何至于受到如此可怕的刑罚。他祷告神,不如让他死了(伯六9)。――《雷建生约伯记解读》 【伯六1~4】约伯恳求把他在第三章所说那刺耳的话,用他所经历的灾难来衡量一下。――《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伯六1~13】约伯诉说所受的痛苦比所有海边的沙加起来更重,以致他这样烦躁,他希望神让他死去(参3)。――《串珠圣经注释》 【伯六1~21】约伯对以利法的第一次反驳: 事实上,以利法和约伯可能是轮番进行辩论,而作者将各自所言的内容分别编汇,使其具有诗剧形态。约伯愤怒地质问只知赘述空虚理论的以利法,并且为自己的正直作出辩护(6章)。他认为神是造成这些灾难的终极存在(6:4),遂将目光转向神,向神吐露满腹凄哀的怒气,如同孩童抱膝乞怜严厉的父亲一样(7章)。 ――《圣经精读本》 【伯六2】「“惟愿我的烦恼称一称,我一切的灾害放在天平里,」 惟愿我的烦恼称一称: 从人性的层面反驳了主张因果报应的以利法。意指若有人欲责备身陷困境之人,就应当首先体谅对方所承受的痛苦。 ――《圣经精读本》 「烦恼」(2节)原文与以利法所说的「忿怒」(五2)是同一个词,约伯是用同样的语言针锋相对地反驳以利法。约伯希望能将自己的烦恼「称一称」(2节),好让那些责备他的人感同身受,体会他的痛苦「比海沙更重」(3节)。──《圣经综合解读》 ◎以利法没有直说约伯犯罪,不过由以利法的言论中,可以推论出约伯一定是有罪或不敬虔才会导致今日的状况,这让约伯非常生气。 ●「烦恼」:「忿怒」、「烦恼」。与 5:2 的「忿怒」同字。约伯是要反驳以利法的劝告。──
蔡哲民等《约伯记研经资料》 【伯六2 烦恼称一称】商人以天平来计算对象的重量。约伯在此希望用他所认识最大的对象海沙,来衡量他的烦恼。海沙经常是不可胜数或极大重量的代表。──《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伯六2~3】约伯并没有因为以利法的责备而稍稍清醒过来。以利法已经警告约伯提防坏脾气(ka`as*,忿怒,五2)毁灭性的后果。约伯不只承认:「我的言语急躁」,他坚持说从他的烦恼(译注:与五2的忿怒在原文是同一个字,参这两处的吕译)无限的重量就可以证明他的行为是对的。他用熟悉的比喻海沙来指无法衡量的事物195。——《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六3】「现今都比海沙更重,所以我的言语急躁。」 急躁: 运用反语手法,责备以利法的轻率之举,因为他未能体谅约伯深不可测的痛苦。同时,也体现了约伯的信仰,他谦卑地承认了自己因痛苦而发的抱怨(3章)。 ――《圣经精读本》 约伯承认自己「言语急躁」(3节),因为他坚信自己的苦难是出于神,是因「全能者的箭射入我身」(4节)、「神的惊吓摆阵攻击我」(4节),所以痛苦难当。他发现自己已经从神的「密友」(二十九4)变成了「仇敌」(十三24),并且完全不明白这是怎么发生的,这就是他最大的痛苦。──《圣经综合解读》 【伯六4】「因全能者的箭射入我身,其毒,我的灵喝尽了;神的惊吓摆阵攻击我。」 「其毒」:指箭头所涂上的毒药。――《串珠圣经注释》 约伯非常恐惧;第4c节所用的字与七14所用的,不是同一个动词,是形容神的武器列阵攻击他。把神当作是(战车)射手的这个形像,可能得追溯到青铜器时代中期的战争,在这里是文学上的笔法。毒害他的灵的,是神明显的敌意,像一阵可怕的箭雨一样196。——《丁道尔圣经注释》 ●「其毒」:指箭头上所涂的毒药。──
蔡哲民等《约伯记研经资料》 【伯六4 全能者】「沙代」(和合本:「全能者」)不时用作神的别称(创十七1)。但在此沙代被形容为命运的扭转者,和迦南诸神系统中的瘟神兼战神雷谢夫一样。雷谢夫以弓箭射人,作为传播疾病的方法。──《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伯六5】「野驴有草岂能叫唤?牛有料岂能吼叫?」 牲畜不会无缘无故地抱怨,约伯同样没有这样做。――《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野驴有草岂能叫唤?牛有料岂能吼叫」(5节),约伯的急躁也是因为灵里没有饱足;而以利法空洞的说教非但不能让他得安慰,反而像「蛋青」一样语言乏味、令人厌恶。我们劝勉的话语、讲台的信息,若是和以利法一样缺乏同理心,纵然道理四平八稳,也没有生命的甘甜;不但不能满足人心的饥渴,反而会让人「看为可厌、心不肯挨近」(7节),让神的群羊因为无草无料而「叫唤、吼叫」(5节),甚至饥不择食地找「一兜野瓜」(王下四39)来充饥。──《圣经综合解读》 ●「野驴有草....牛有料」:指动物如果有食物当然不会吼叫,而约伯目前就是遭遇痛苦,所以一定会出声。── 蔡哲民等《约伯记研经资料》 【伯六5~6】动物吃饱了便不会叫唤,人若无痛苦岂会埋怨?约伯认为无辜而受苦有申诉的权利。以利法的话太空泛,就象未加盐的食物或者蛋白一样淡然无味。――《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本文连续使用了希伯来诗文中的对偶手法(5,6节以及每节的前后文都形成对偶),借着比喻和质疑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日常的生活。物淡而无盐岂可吃吗: 比喻以利法的辩论如同不曾用盐的食物一样淡而无味,且游离于核心之外。由此可知,若没有发自内心的爱,劝勉与忠告实无任何意义。 ――《圣经精读本》 这些问题是修辞疑问句。在智慧讲论中,经常以此指出荒谬的事,其中经常有着隐藏的意义,就像在阿摩司书三3~8一连串如谜般的问题一样。在这类的箴言中,经常将人类的行为比拟为动物的行为。农夫知道如何解释动物的叫声,不会因之而懊恼。约伯也有权利,像一头饥饿的野驴一样\cs9叫唤,像一只快要饿死的公牛一样咆哮。——《丁道尔圣经注释》 虽然以利法并没有明说约伯犯罪,但言语之中已经断定约伯是因犯罪而被神「惩治」和「管教」(四8;五17),劝他按照某种「属灵的公式」让生活恢复正常(五17~27)。虽然以利法所提出的条件不难满足,但约伯却看出了其中的危险,所以拒绝了他的劝告。六至七章都是他的回应。──《圣经综合解读》 【伯六6】「物淡而无盐岂可吃吗?蛋青有什么滋味呢?」 「蛋青」:原文意思颇难确定,「蛋青」乃传统之译法,或可译作「马齿苋的汁」;无论如何,本节大概是指一种无味的食物。――《串珠圣经注释》 「蛋青」(6节)指一种没有滋味、「可厌的食物」(7节),但并不能确定是什么。──《圣经综合解读》 ●「蛋青」:到底是什么食物并不清楚,可能是「果汁或液体的黏性物质」。──
蔡哲民等《约伯记研经资料》 【伯六6~7】约伯感到了无生趣。――《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这里可有两种解释:1 约伯视生命如无味的食物,甚觉厌烦; 2 约伯觉得以利法的安慰如无味食物。――《串珠圣经注释》 约伯说,听以利法的劝告就好像吃无味的蛋白(“蛋青”)。在人们经历严厉的试炼后,毫无帮助的劝导对他们来说是场灾难。他们会有礼貌地听,但内心却仍满腹哀愁,根本得不着安慰。对于那些受伤害的人不要急于给予劝告,他们常常需要怜悯多过劝告。――《雷建生约伯记解读》 ●
6:6~7 约伯嘲笑以利法的言论是没有味道、惹人厌恶的。 ◎这里约伯看似要回应以利法,事实上约伯也在此控诉神对他的伤害是让他无法承受的。 ◎其实约伯可能对朋友的要求也太高了,他自己既然面对难以承担的特殊痛苦,又如何冀望朋友可以了解或有独特的见解呢?他的忿怒,其实背后应该是针对神,而不只是朋友。──
蔡哲民等《约伯记研经资料》 【伯六7】「看为可厌的食物,我心不肯挨近。」 这是论点的撮要;其细节不只一次造成困难,尤其是在第二行。新英语圣经用「喉咙」(参思高「唇」)取代「胃口」(吕译、现中、RSV;和合本、AV:心),是个改进;但它将7b节译为「我的脏腑咕咕作响,带有回音」,证明我们对其意义要有一致的看法还早得很哪!——《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六8】「“惟愿我得着所求的,愿神赐我所切望的;」 「赐我所切望的」:即让我死去。――《串珠圣经注释》 【伯六8~9】约伯说他知道生命在神手中,愿神取去他的性命。他确知自己未犯罪(“没有违弃那圣者的言语”),即令死去,仍会以此为荣,为此辩护。“不止息的痛苦”指死亡。――《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在悲痛中,约伯想放弃挣扎,结束自己的生命,从痛若中解脱出来。但神没有应允他的请求。祂对约伯有更大的计划。像约伯一样,我们在遇到艰难时,也有想放弃的念头。一帆风顺时要信靠神,但在逆境中信靠祂,是考验我们承受极限并锻炼我们信心的时机。不论困扰的大小,要相信神在掌握一切,并看顾我们(参罗8:28)。――《雷建生约伯记解读》 在前文中,以利法以死作为恐怖的最终刑罚,向约伯辩证了自己的信仰(4:9,20,21;5:2)。然而,比起日夜被顽疾所折磨,约伯反倒切望撒手归去(3:3~19)。这短短的内心真言使以利法的辩论归于徒然。 ――《圣经精读本》 「惟愿我得着所求的,愿神赐我所切望的」(8节),意思是向神求死(9节)。以利法的讲论对约伯并没有起到任何勉励的作用,他仍然沉浸在绝望求死的心境中(三3、7、11、21)。──《圣经综合解读》 「切望」(8节)原文与以利法所说的「盼望」(四6)和「指望」(五16)是同一个词,「压碎」(9节)原文与以利法所说的「毁坏」(四19)和「被压」(五4)是同一个词,「智慧」(13节)原文与以利法所说的「成就」(五12)是同一个词,约伯是用同样的语言响应以利法。──《圣经综合解读》 【伯六9】「就是愿神把我压碎,伸手将我剪除。」 「压碎」(9节)原文与「毁坏」(五4)、「被压」(五4)是同一个词。「愿神把我压碎」(9节),是约伯引用以利法的话来表达生不如死的体会。这个体会完全准确:8~13节每一句都充满了「我」,而神在约伯身上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个「我」完全「压碎」!──《圣经综合解读》 【伯六10】「我因没有违弃那圣者的言语,就仍以此为安慰,在不止息的痛苦中还可踊跃。」 约伯自称一向没有偏离神的道。――《串珠圣经注释》 在约伯的此番话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肯定的一面,也可以发现否定的一面:①虽然约伯认为临到自己的这些困境是毫无缘由的“冷酷之事”,却也表现出了要忠于神和自己坚持直到最后的心态;②约伯过分张扬了自义(self~righteousness)(29节)。这也可以说是约伯的逆反心理,原本期望得到朋友们温和的关爱与同情,却遭到了近乎责备的冷酷训诫。但是,假若约伯存心忍耐、静观自己的本相,就可以接受以利法话中的真理(4:17~21),作为觉醒之言。 ――《圣经精读本》 这节的原文是困难的,目前也没有解决的办法。修订标准本与和合本非常恰当地保留了相当直接的译法。约伯并未受指控违弃那圣者的言语,除非是他在以利法的说教中意识到自己一定多少犯了错的暗示。若是如此,他就已经在坚持(就像他将要坚持到底的一样)他并未察觉有任何失败,其思路是在为第24节的挑战作准备。在这些情况下,神就必须要释放约伯脱离他的痛苦,以赞赏他的忠心。遗憾的是:我们并不知道 sld(踊跃)这字根的意义。——《丁道尔圣经注释》 「圣者」(10节),指神(赛一4;五19)。虽然以利法话里话外的定罪(四8;五17)并不能正面帮助约伯,但却让约伯自忖「没有违弃那圣者的言语」(10节),所以问心无愧,「在不止息的痛苦中还可踊跃」(8节),在绝望痛苦中还有勇气不断转向神。──《圣经综合解读》 ●「圣者」:指「神」。参考 赛 1:4
5:19 。 ●「违弃」:「遮盖」、「躲藏」。──
蔡哲民等《约伯记研经资料》 【伯六11】「我有什么气力使我等候?我有什么结局使我忍耐?」 使我忍耐: 可译为“我岂能延长自己的生命”。以利法曾肤浅地说过只要约伯悔改便能轻易地恢复原状(5:18~26)。然而,事实上对约伯而言,回到从前是决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本文勾勒了约伯的双重心绪:既顺服生命之主——神,又向神倾诉为何不保守自己的埋怨之情。 ――《圣经精读本》 「结局」(11节)意味着盼望,约伯此时完全不知道「主给他的结局,明显主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雅五11),所以没有「气力」(11节)再忍耐下去。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在地上「忍耐到底」(太十22),是因为神已经向我们显明了「祂旨意的奥秘」(弗一9)。──《圣经综合解读》 ●「结局」:指未来的结局。──
蔡哲民等《约伯记研经资料》 【伯六12】「我的气力岂是石头的气力?我的肉身岂是铜的呢?」 【伯六13】「在我岂不是毫无帮助吗?智慧岂不是从我心中赶出净尽吗?」 智慧岂不是从我心中赶出净尽吗: 遇到困难时,我们通常都为了寻找对策而绞尽脑汁。约伯不仅告白了自己一切努力都已达到极限,且令我们感到他开始怀疑一直以来支撑他的信心。 ――《圣经精读本》 「智慧岂不是从我心中赶出净尽吗」(13节),可译为「支持岂不是从我心中赶出净尽吗」(英文ESV译本)。──《圣经综合解读》 以利法劝告约伯继续「仰望神」(五8),但约伯已经没有力量和盼望继续「等候、忍耐」(11节),所以他并没有假装刚强、苦苦挣扎,只想一死了之。我们若是靠着肉体的力量行走天路,是走不了多远的;指望朋友的帮助,最终也往往是失望(13节)。所以,「你们既靠圣灵入门,如今还靠肉身成全吗?你们是这样的无知吗」(加三3)。──《圣经综合解读》 ●「智慧」岂不是:「智慧」或「成功」。 ◎约伯在此已经表现出自己无力继续撑下去,也失去了一切盼望,只想尽快一死了之。──
蔡哲民等《约伯记研经资料》 【伯六14】「“那将要灰心、离弃全能者、不敬畏神的人,他的朋友当以慈爱待他。」 约伯说,一个人要是没有了慈爱,可以叫灰心失望的人离开神,对一个身受痛苦而口不择言的人,应以慈爱相待,因为是苦痛令他说平常决不会说的话。约伯说他的朋友像旱溪,大雨时水满,天热大家要水时,溪却干涸(17节)。他没有向朋友求一分物质的帮助(22节),他需要的是爱和同情。――《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这里并非表示约伯要离弃神,而是指他渴望朋友的同情。 全节可译作「那灰心的人,他的朋友当以慈爱待他,否则他会离弃全能者,不敬畏祂。」――《串珠圣经注释》 「敬畏」(14节)原文与以利法所说的「敬畏」(四6)是同一个词,约伯是用同样的语言响应以利法。14~21节以「敬畏」(14节)开始,以「惧怕」(21节)结束,是一个完整的段落。──《圣经综合解读》 「慈爱」(14节),原文是「良善、慈爱、忠诚」,特指信实守约的爱。第14节原文的意思不能完全确定。──《圣经综合解读》 ●「灰心」:「绝望」的意思。 ●「慈爱」:「慈爱」、「忠诚」,指「立约的坚贞」。 ●
6:14 可以直译为「那将要绝望的人,他的朋友当以慈爱待他;即便他离弃了对全能者的敬畏」。──
蔡哲民等《约伯记研经资料》 【伯六14~30】约伯说出他因友人的不仁而受到深切的伤害,但对于他们的论点,他却不为所动。――《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指责朋友薄情,他们的责备无理。――《串珠圣经注释》 【伯六15】「我的弟兄诡诈,好像溪水,又像溪水流干的河道。」 像溪水流干的河道: 此比喻生动地描述了约伯眼中无情的以利法。对约伯来说,以利法是
:①有用时亲近,不如意时弃绝的朋友。本节中的溪水指巴勒斯坦地常见的干涸河床(Wadi),下雨时泛滥成灾,雨水停时,就显露干涸地面。②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在沙漠中因饥渴煎熬的行人,若看到海市蜃楼会充满期待地急忙跑去,但最终只能更加失望。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我们必须做的,就是能够给予一个小子一杯水的那份同情和理解(太10:42)。而且这种温馨之爱的根源正是耶稣基督(约7:38)。 ――《圣经精读本》 他的朋友们(他称他们为我的弟兄)已经证实是像干涸的溪流一样虚假。在圣地,一阵骤雨能够使枯干的峡谷充满湍急的洪水,但它们都迅速流入多孔的岩石中,河水又消失了。耶利米使用同样大胆的比喻指神的善变(耶十五18)。——《丁道尔圣经注释》 「溪水流干的河道」(15节),指旷野里季节性的旱溪。约伯把朋友们比作旱溪,雨季商队稀少时,水涨流急;旱季商队最需要水,溪水却干涸了(15~17节)。当约伯最需要朋友的安慰时,却感到朋友们对他「好像溪水」(15节)。我们在肢体的眼中是「溪水流干的河道」吗?我们对人的帮助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呢?──《圣经综合解读》 ●「我的弟兄」:指「以利法」等人。 ●「流干的河道」:当地有许多河道,冬天没有旅人的时候充满溪水,夏天旅人多的时候就干涸。意思就是这些朋友锦上添花有余,而需要雪中送炭时却不出现。──
蔡哲民等《约伯记研经资料》 【伯六15~17】约伯把他的朋友比作“溪水”,当夏天最需要水(安慰)的时候,却干涸了(象他们的“安慰”一样)。――《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将朋友的友情喻作河道里的淡水,在严冬期间结了冰;干旱的夏天来到,河道里的冰融解,但很快干涸,水源缺乏,使客旅、商队失望和陷入困境。――《串珠圣经注释》 【伯六16】「这河,因结冰发黑,有雪藏在其中;」 这可能是前一个比喻进一步的发展,或者是另一个非常类似的比喻。提及表面上黑色冰块和雪203,暗示着因为冬天的冰雪溶化所造成的季节性的急流,这和雨季时短暂的水流是截然不同的。附带一提地,这个暗示支持了我们的怀疑,我们认为约伯的家乡是在利巴嫩东部一带,而不是在附近的以东,因为在以东是不可能看见雪水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六17】「天气渐暖,就随时消化;日头炎热,便从原处干涸。」 这节经文的意思最像是指溪流,不只是冰和雪,当天气一暖和起来的时候,这些溪流立刻就消失无踪了。水是如此的冰冷,这个事实使得它的消失显得更是非比寻常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六18】「结伴的客旅离弃大道,顺河偏行,到荒野之地死亡。」 那些想要在他们的营地获得饮水供应的客旅们,满怀盼望地寻找水源。但是他们既依靠这些旱河,大道上的「商队」(思高、现中、RSV;和合本:结伴的客旅)204就偏离了正路,上到没有居民的荒野之地,死亡了。早期将「踪迹」(参和合本、吕译:顺河)解释为水流的河道消失在旷野的沙土中,这种解释现在应该要放弃了205。河流不会往「上」(吕译),除非是蒸气。——《丁道尔圣经注释》 三位朋友为了帮助约伯,都坚持要求约伯顺从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却是「诡诈」(15节)的旱溪,是让人「离弃大道,顺河偏行,到荒野之地死亡」(18节)的死路。我们安慰人、劝勉人的时候,不要总是满有把握地替人出主意,当心这主意也会带人「到荒野之地死亡」,正如谚语所说的:「通往地狱的道路是由良好的愿望铺成的。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圣经综合解读》 ●
6:18 原文没有「顺河偏行」,不过此节的意义正是如此。当客旅口渴找水喝,找到河道就顺着河道走,希望找到水。无奈这个河道是没有水的,于是一行人就渴死在荒野。 ◎约伯的朋友应该都熟悉沙漠旅行,而且他们可能还刚刚经过一次沙漠旅行才来到约伯处,因此这里的例子可以准确的传达约伯对朋友深切的失望。──
蔡哲民等《约伯记研经资料》 【伯六19】「提玛结伴的客旅瞻望,示巴同伙的人等候。」 提玛:阿拉伯大沙漠北——绿洲;示巴:在阿拉伯大沙漠南(参一15注)。――《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提玛」:在红海亚喀巴湾东南的绿洲地区; 「示巴」:在亚拉伯半岛南部。――《串珠圣经注释》 提玛: 是以实玛利的后裔(创25:15),阿拉伯商队部落之一(赛21:14;耶25:23)。
示巴人: 形成当时阿拉伯的主流,游走腓尼基等地买卖黄金、香料、印度商品等(诗72:10;赛60:6;耶6:20;结27:22)。 ――《圣经精读本》 来自提玛与示巴的沙漠商人到处张望,拼命地希望找到水,就像约伯希望从他朋友们获得慰藉一样。——《丁道尔圣经注释》 「结伴的客旅」(18、19节),指古代长途旅行的商队,商人们结伴而行,互保安全。「提玛」(19节)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北,「示巴」(19节)位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南,都是当时从事长途贸易的民族。约旦河东的王道是古代的南北通商大道(民二十17),从亚喀巴湾向北经过约旦高原,一直到大马士革。冬天雨季路面泥泞,商队主要是在夏天旱季出行。三位朋友都熟悉旷野旅行,所以15~20节的例子可以生动地表达约伯的失望心情。──《圣经综合解读》 ●「提玛」:是当时的贸易大都市,位于阿拉伯的西北。 ●「示巴」:也是当时的贸易大都市,位于阿拉伯的西南。──
蔡哲民等《约伯记研经资料》 【伯六19 提玛结伴的客旅】提玛(今日的特玛)位于大马色南面二百哩,是阿拉伯半岛西北部重要的绿洲兼贸易中心。提玛也被列为以实玛利众子之一(创二十五13~15)。──《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伯六20】「他们因失了盼望就抱愧,来到那里便蒙羞。」 就像约伯一样,他们全都失了盼望,因为他们的盼望全都是建立在海市蜃楼(?)上206。——《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六21】「现在你们正是这样,看见惊吓的事便惧怕。」 「看见惊吓的事便惧怕」(21节),原文的意思不能完全确定。可能指三位朋友认定约伯被神惩治,所以不敢表达同情。──《圣经综合解读》 ◎约伯断言以利法的说法是因为惧怕,惧怕约伯的苦难会临到自己,所以不敢正视这个苦难,选择落井下石。──
蔡哲民等《约伯记研经资料》 【伯六21~23】当期望的真挚同情与理解竟然变成冷淡的指责时,约伯感到大为失望,同时也看见朋友们内心中的恐惧和自私,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约伯的朋友们所缺乏的就是出于真爱的理解与怜悯。 ――《圣经精读本》 【伯六22】「我岂说,请你们供给我,从你们的财物中送礼物给我?」 【伯六22~23】约伯所祈望的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同情和了解。――《串珠圣经注释》 【伯六23】「岂说,拯救我脱离敌人的手吗?救赎我脱离强暴人的手吗?」 【伯六24】「“请你们教导我,我便不作声,使我明白在何事上有错。」 约伯承认人会因犯罪而受苦,但他没有犯未曾承认过的任何罪。他说诚实话,决不说谎(25,28节)。他欢迎大家指出他的罪;如果有,他一定会承认,会求神赦免。以利法的话太过冷酷,不但不能帮助朋友,反而落井下石。――《启导本约伯记注释》 ●「有错」:「犯错」的意思。 ◎约伯表明自己不求朋友提供金钱或其他方面的支持,现在他只求朋友给他正面的一击,不要闪闪躲躲的暗示他有错。他要朋友直接指出他的错误。他也要朋友重新检视他的事情,不要给予不公平的评论,他觉得自己真是没错误的。──
蔡哲民等《约伯记研经资料》 【伯六24~25】推论说约伯一定犯了罪,是潜伏在以利法的第一篇讲论中,很快就会公然出现。第25a节应该译作:「正直的言语多么有效!」在第24节,约伯抗议说,他甚至没有察觉有任何不经意犯的罪(在何事上有错)207;在第25b节,他所要求的不只是一个特别的控告,更是要求证据。这个思想将会在第28~30节完成。——《丁道尔圣经注释》 此时约伯最需要的是「明白在何事上有错」(24节),好知道为什么失去了神的「密友之情」(二十九4),并不是物质的帮助(22~23节),也不是苍白的同情和徒然的安慰,更不是泛泛的指责。「正直的言语力量何其大」(25节),但无端笼统的「责备」(25节)却毫无属灵的能力,只是空洞的说教。约伯承认人会因犯罪而受苦,也愿意认罪悔改,所以要求朋友们清清楚楚地指出他的罪,而不是逼他承认莫须有的罪名。──《圣经综合解读》 【伯六24~27】约伯认为以利法的责备毫无根据,他并不是因犯罪而遭神责打、备受苦难。――《串珠圣经注释》 【伯六24~30】对以利法冷酷无情的训诫,约伯起初爆发出激昂的情感,如今却心平气和地以自己的逻辑来驳倒以利法的辩论。然而,约伯在本文中的口吻依然富有感情色彩和攻击性。约伯过分坚持自己的纯全(29节),这是因为
:①他对以利法充满敌意;②确信自己不论在行善或在敬虔方面决不亚于以利法。约伯的这种态度今日依然存在于我们身上。很多时候,我们的视线仅仅固定在自我。我们通常把自己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有时感到满足,有时感到悲哀。然而,若不以神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破裂。――《圣经精读本》 【伯六25】「正直的言语力量何其大!但你们责备,是责备什么呢?」 约伯说,正直的言语是有效果的。但你们责备的话又有什么用呢?你们的理由并不充分。你们的前提就是错的。──《SDA圣经注释》 【伯六26】「绝望人的讲论既然如风,你们还想要驳正言语吗?」 如风: 字面意思是“向着风”,以利法指出了约伯的错误,约伯借着这句话来陈述自己的状态。即极度的苦难毁灭了约伯的所有盼望,因此非难和责备约伯不具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圣经精读本》 约伯在此似乎是要说:他的话──绝望人的讲论,这是他在第3节已经愤怒地证明的──被他们当作是耳边风一样(直译:「给风吹的」,见吕译;另参思高)。——《丁道尔圣经注释》 「绝望人的讲论既然如风」(26节),意思可能是说自己在绝望中的话被朋友们当作了耳旁风。──《圣经综合解读》 【伯六27】「你们想为孤儿拈阄,以朋友当货物。」 约伯在极度痛苦中用严厉的语气责备他的朋友心肠刚硬。――《串珠圣经注释》 「你们想为孤儿拈阄,以朋友当货物」(27节),是比喻朋友出卖友情,把约伯当作商品评头论足,不尊重他的人格。──《圣经综合解读》 【伯六27~28】如果这是无故的指控,约伯可以提出许多。现在他似乎是要回敬一番「你们甚至拿孤儿208当赌注,并且以朋友当货物。这是相当粗暴而恶劣的。就像没有证据说约伯索取贿赂,同样,也没有证据说朋友们拿孤儿当赌注。这是约伯想表达的意思。但是,如果他们已经互相作了类似这样的侮辱,那他们的关系肯定是已经恶化了209。——《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六28】「“现在请你们看看我,我决不当面说谎。」 【伯六28~30】请朋友改变他们错误的论点。约伯自己可以分辨好歹,又确实知道所受的苦楚不是犯罪的缘故。――《串珠圣经注释》 这开始了一个新的讲论,就像引语现在……所显示出来的。他劝他们改变想法210。他使用一个严肃的法律誓词211,坚持说他可以分辨他的立场是有效的,而他们的立场都是无效的,这是假设我的舌与我的「味觉」(和合本:口;吕译「上膛」是直译的)是辨别的象征;然而,新英语圣经比较按着字面来翻译这些字,指约伯讲论的公正。──《丁道尔圣经注释》 【伯六29】「请你们转意,不要不公;请再转意,我的事有理。」 “转意”。即改变你的路线;为我的患难寻求别的解释,而不要不公平地假设我是有罪的。――《约伯记雷氏研读本》 「请你们转意」(29节),指不要再无中生有地假设约伯有罪。──《圣经综合解读》 【伯六29~30】约伯提到自己的正直,不是因为他无罪,而是因为他与神有正确的关系。他并没有犯他朋友所控告的罪(参31章他对自己过去生活的总结)。这节经文的另一种意思为,“我的义仍然立得住”。义并不表示无罪(参罗3:23),只有耶稣是无罪的,是没有错误的思想和行动的。在书的末尾我们看到,连约伯也需要改变他对神的态度。虽然如此,约伯仍是义人(参1:8)。他很小心地尽他所能,在生活的各方面顺服神。――《雷建生约伯记解读》 约伯对以利法的反驳已失去了节制,不仅直接非难朋友们,还极力主张自己绝对公义。在此,我们可以发现约伯必然受到神的责备。因为人的确是一个有限的存在,约伯却过于相信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而强调自己的绝对公义。 ――《圣经精读本》 【伯六30】「我的舌上,岂有不义吗?我的口里岂不辨奸恶吗?”」 三个回合的辩论,每次都是以利法先讲,约伯辩白,比勒达再讲,约伯再辩白,琐法最后讲,约伯最后辩白。朋友说一句,约伯就要回两句,结果在三至二十八章的辩论中,约伯一个人就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三位朋友总共211节,约伯一个人417节)。虽然三位朋友都不是完人,他们的讲论也没有切中要害,但他们不远千里来安慰他,「同他七天七夜坐在地上」(二13),摆上了代价、付出了爱心,的确是真诚的关怀。但受到委屈的约伯却认为他们是「想为孤儿拈阄,以朋友当货物」,此后的言语也越来越尖刻,里面的肉体渐渐被碰撞出来。──《圣经综合解读》 虽然三位朋友的讲论都不得要领,但他们都是神用来对付约伯、造作约伯的工具,不同的工具有着不同的用途。神使用以利法的论断,把约伯从绝望求死的自怜中(三3、7、11、21)赶了出来,激发起辩论的勇气。三位朋友每次的论断都激发约伯滔滔不绝地响应,启发约伯不断深入地思考,发表内心最深之处的想法,认识自己真实的属灵光景。约伯还没出生,神就已经认识他了(诗一百三十九15~16),但约伯却不知道自己。他需要被神对付、被三位朋友激怒,经历洋葱被层层剥皮的痛苦过程,才能更深地认识神(四十二5)、更深地认识自己(四十二6),进入神为他预备的荣耀结局(四十二12~17;雅五11)。──《圣经综合解读》 【思想问题(第6章)】 1 你可否从本章约伯的自辩中看出他对神仍坚信不移?参10节。 2 约伯心中充满困惑和痛苦,未能从神那里得到解答和安慰时,极需什么呢?参14节。你的弟兄若遇困苦,你会理智地分析他受苦的原因抑或鼓励、安慰他呢? ──《串珠圣经注释》
【伯六1~七21】友薄情,神苛刻: 这段是约伯对以利法的答辩。――《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