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希米记第五章注解 壹、内容纲要 【为穷苦百姓主持正义】 一、百姓因不能承担高利贷而呼号(1~5节) 二、尼希米闻讯召开大会责备并强迫归还质押(6~13节) 三、尼希米以身作则从未加重百姓负担(14~19节) 贰、逐节详解 【尼五1】「百姓和他们的妻大大呼号,埋怨他们的弟兄犹大人。」 〔吕振中译〕「那时有人民和他们的妻子大大哀叫、埋怨他们的族弟兄犹大人。」 〔原文字义〕「大大」巨大的;「呼号」叫,叫喊;「埋怨」(原文无此字)。 〔文意注解〕「百姓和他们的妻」:指民中一些穷困夫妻。 「大大呼号」:指在极度悲痛中发出的喊叫。 「埋怨他们的弟兄犹大人」:指控诉犹太人同胞中的富裕阶层。 【尼五2】「有的说:『我们和儿女人口众多,要去得粮食度命;』」 〔吕振中译〕「有的说:『我们已拿我们的儿女为质当〔“拿为” “质当”一词传统作“众多”。与下节“典”字同字〕去得五谷吃、来度活了。』」 〔原文字义〕「众多」许多,很多,大量;「度命」活着,生存。 〔文意注解〕「有的说,我们和儿女人口众多」:这是第一类穷人家庭,他们并没有田地,只是需要喂养的人口众多,所得不足供养。 「要去得粮食度命」:指想办法借钱买粮食来活命。这里没有明文说出用甚么办法借钱,其中一个可能性是,卖较大的儿女做人家的仆婢(参5节)。 【尼五3】「有的说:『我们典了田地、葡萄园、房屋,要得粮食充饥;』」 〔吕振中译〕「有的说:『我们已典了我们的田地、葡萄园和房屋、去在这饥荒中取得五谷了。』;」 〔原文字义〕「典」承担保证,典押,交换;「充饥」饥荒,饥饿。 〔文意注解〕「有的说,我们典了田地、葡萄园、房屋」:这是第二类穷人家庭,他们虽有田产、房屋,但所得不足供养家人,被迫以田产、房屋作抵押。 「要得粮食充饥」:表明他们田地的出产少于温饱所需。 【尼五4】「有的说:『我们已经指着田地、葡萄园,借了钱给王纳税。』」 〔吕振中译〕「有的说:『我们已把我们的田地和葡萄园作抵押去借银钱来交王的贡物税了。」 〔原文字义〕「指着」(原文无此字);「纳税」贡物。 〔文意注解〕「有的说,…借了钱给王纳税」:这是第三类穷人家庭,虽然出产足够自家温饱,但不够缴纳国家赋税。 「指着田地、葡萄园」:指拿田地或葡萄园作抵押。 【尼五5】「我们的身体与我们弟兄的身体一样;我们的儿女与他们的儿女一般。现在我们将要使儿女作人的仆婢,我们的女儿已有为婢的;我们并无力拯救,因为我们的田地、葡萄园已经归了别人。」 〔吕振中译〕「其实我们的骨肉就等于我们族弟兄的骨肉,我们的儿女就等于他们的儿女;然而你看,我们竟在强迫着自己的儿女去做奴婢呢;我们的女儿已有为婢的;而我们的女儿已有被强迫了的,我们的手却无能为力,因为我们的田地和葡萄园已属于别人了。』」 〔原文字义〕「作人的」制服,使受奴役;「力」能力,力量(首字);手(次字);「拯救」(原文无此字);「别人」其他的,接下来的。 〔文意注解〕「我们的身体与我们弟兄的身体一样;我们的儿女与他们的儿女一般」:在此『我们』指向人借贷的穷人家庭;『我们弟兄』和『他们』都是指犹太债权人。 「现在我们将要使儿女作人的仆婢」:指他们即将被迫出卖儿女作人仆婢。 「我们的女儿已有为婢的」:指他们已经将女儿卖为人婢。 「我们并无力拯救」:指无力赎回。 本节乃是补充说明2至4节所列举三类穷人家庭因无力还债,更进一步抵押儿女举债。 〔话中之光〕(一)贫贱夫妻百事哀;圣经给我们的教训是,你弟兄中若有一个穷人,你不可忍着心,揝着手不帮补你穷乏的弟兄(申十五7)。 (二)欺压贫寒的,是辱没造他的主;怜悯穷乏的,乃是尊敬主。 (三)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悯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约壹三17)? 【尼五6】「我听见他们呼号说这些话,便甚发怒。」 〔吕振中译〕「我听见他们的哀呼和这些话〔或译:事〕,便非常恼怒。」 〔原文字义〕「呼号」喊声,叫喊;「甚」极度地,非常地;「发怒」怒火中烧,被激怒。 〔文意注解〕「便甚发怒」:尼希米的义愤,一面出自对穷人的同情和怜悯,另一面也出自对富人的无情和无义;同胞间缺乏爱心,社会上缺乏公义,凡有神国意识的人,不能不义愤填膺。 〔话中之光〕(一)塞耳不听穷人哀求的,他将来呼吁也不蒙应允(箴二十一13)。 【尼五7】「我心里筹划,就斥责贵冑和官长说:「你们各人向弟兄取利!」于是我招聚大会攻击他们。」 〔吕振中译〕「我心里有了主张之后,就谴责显贵的人和官长,说:『你们各人用钱借给自己的族弟兄,竟向他索取利息阿。』于是我召集了大会来责备他们。」 〔原文字义〕「筹划」商议,劝告;「斥责」相争,争论;「取」(原文三个字)借出,作债权人,使人担当;「利」利息,高利贷;「招聚」设置;「攻击」(原文无此字)。 〔文意注解〕「我心里筹划」:意指自己在心中仔细思考,当如何说话和行动才能取得果效。 「斥责贵冑和官长」:因为他们一面自己剥削穷人,一面放任其余的富人谋取高利贷。 「你们各人向弟兄取利」:摩西的律法规定不可向弟兄取利(参出二十二25;利二十五36;申二十三19)。 「我招聚大会攻击他们」:这是发动公众舆论的力量施加压力,同时也含有教育大众的意味。 〔话中之光〕(一)信徒不可冒失说话,应当仰望圣灵所指教的言语(参林前二13)。 (二)领袖人物,一旦发现教会中有任何严重的错误,特别是有势力阶层的错误,绝不可逃避责任,不敢面对事实,而应坦率处置。 (三)教会初期的耶路撒冷大会(参徒十五1~31),乃是对付错误的好榜样。 【尼五8】「我对他们说:『我们尽力赎回我们弟兄,就是卖与外邦的犹大人;你们还要卖弟兄,使我们赎回来吗?』他们就静默不语,无话可答。」 〔吕振中译〕「我对他们说:『我们已尽了力量来赎回我们的族弟兄犹大人、那些卖给外国人的;你们、你们还要卖你们的族弟兄,好让他们又卖回给我们么?』他们都不作声,找不着话来说。」 〔原文字义〕「尽力」充分,足够;「赎回」取得,被买;「静默不语」沉默,安静。 〔文意注解〕「我们尽力赎回我们弟兄,就是卖与外邦的犹大人」:指尼希米、他的肉身兄弟和那些热爱同胞的富人,出钱从外邦人手中赎回犹太人。 「你们还要卖弟兄,使我们赎回来吗」:指那些不顾贫穷犹太人生死的富人,他们的所作所为背道而驰,简直是要加重尼希米等人的负担。 「他们就静默不语,无话可答」:意指他们默认自己有错。 〔话中之光〕(一)同样的原则可以应用在属灵生命上软弱、贫穷的人,若他们退后、甚至坠落在罪恶与世界中,那些属灵的人,当用温柔的心把他们挽回过来(加六1)。 (二)我们中间若有失迷真道的,应当有人叫他从迷路上回转,可以遮盖许多的罪(参雅五19~20)。 【尼五9】「我又说:『你们所行的不善!你们行事不当敬畏我们的神吗?不然,难免我们的仇敌外邦人毁谤我们。』」 〔吕振中译〕「我又说:『你们所行的这事很不好;你们行事为人、岂不当存着敬畏我们的神的心,以避免我们的仇敌、外国人、的毁谤么?」 〔原文字义〕「善」可喜的,美好的;「敬畏」恐惧,虔敬;「毁谤」责备,辱骂。 〔文意注解〕「你们所行的不善」:指他们所行的违背律法;今天新约时代的信徒,行事不可违背基督的律法(参加五14;六2;雅二12)。 「你们行事不当敬畏我们的神吗」:意指敬畏神的,就遵行祂的言语和律法(参申十七19);反之,不遵行祂的话和律法,就是不敬畏神。 「不然,难免我们的仇敌外邦人毁谤我们」:指有名无实的犹太人,空以律法夸口,自己倒犯律法,难免遭受外邦人嘲笑,也使神的名被亵渎(参罗二23~24)。 〔话中之光〕(一)假冒伪善的法利赛人,能说不能行(参太二十三2~3);今日也有许多传道人能言善道,他们的行为却败坏了基督徒的名声,叫神的国受亏损。 (二)我们是世上的光(太五14),行为应当有好的见证,叫外邦人归荣耀给神(参彼前二12)。 【尼五10】「我和我的弟兄与仆人也将银钱粮食借给百姓;我们大家都当免去利息。」 〔吕振中译〕「我也如此;我的族弟兄和僮仆也曾将银钱五谷借给人呀。我们都放弃这利息吧。」 〔原文字义〕「借给」借出,作债权人;「免去」放开,释放,使自由。 〔文意注解〕「我和我的弟兄与仆人也将银钱粮食借给百姓」:尼希米承认他们也借钱给人,但他们所不同的是,没有向犹太人取利(参7~8节)。 「我们大家都当免去利息」:他呼吁所有的有钱人不仅不放高利贷,甚至应当免除利息(参7节注解)。 〔话中之光〕(一)最佳劝勉的话,乃是将自己(「我和我的」)摊开在众人面前,没有隐瞒,并且自己也和众人站在同等和合一的地位上(「我们大家」)。 【尼五11】「如今我劝你们将他们的田地、葡萄园、橄榄园、房屋,并向他们所取的银钱、粮食、新酒,和油,百分之一的利息都归还他们。」 〔吕振中译〕「我劝你们就在今天将他们的田地、葡萄园、橄榄园和房屋、跟你们所向他们索取的银钱、五谷、新酒、新油、的利息〔传统:百分之一〕都归还给他们吧。』」 〔原文字义〕「如今」今日,现在;「归还」返回,转回。 〔文意注解〕「他们的田地、葡萄园、橄榄园、房屋」:指穷人所抵押的财产,或因无力还债所没收的财产。 「向他们所取的银钱、粮食、新酒,和油」:指所已经收取的利息,或折算与利息相等的实物。 「百分之一的利息」:指上句利息和实物的算法,通常每月折合本金的百分之一,意即年利率百分之十二。 【尼五12】「众人说:『我们必归还,不再向他们索要,必照你的话行。』我就召了祭司来,叫众人起誓,必照着所应许的而行。」 〔吕振中译〕「众人就说:『我们必定要归还,不再向他们讨:你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行好啦。』我就把祭司们召了来,叫众人起誓,要照所说的这话而行。」 〔原文字义〕「索要」寻求,要求;「应许」言语,说话,宣告。 〔文意注解〕「我们必归还」:指归还从前所取得的财产和利息(参11节)。 「不再向他们索要」:指不再索取今后的利息。 「必照你的话行」:指尼希米对他们所说的话(参7~11节)。 「我就召了祭司来,叫众人起誓」:在祭司面前起誓,表示认真和严肃的态度,同时也为他们所作的应许,留下合法的记录。 「必照着所应许的而行」:就是照本节前半所记他们回答的话,必定履行。 〔话中之光〕(一)人容易被迫或一时冲动轻易地给予承诺,但随着时间消逝,其口头所作的承诺会渐渐地淡忘,所以需要在可靠的见证人面前郑重其事,或书面留下记录。 (二)尼希米处理事务慎重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不要轻易相信人们随口所说的话。 【尼五13】「我也抖着胸前的衣襟,说:『凡不成就这应许的,愿神照样抖他离开家产和他劳碌得来的,直到抖空了。』会众都说:『阿们!』又赞美耶和华。百姓就照着所应许的去行。」 〔吕振中译〕「我也抖着胸前兜儿说:『凡不实行这诺言的、愿神照样地抖他离开他的家和他所得的产业,直到都抖空了。』全体大众都说『阿们〔即:诚心所愿〕』,又赞美永恒主。众民就照这诺言而行。」 〔原文字义〕「抖」摇动;「胸前的衣襟」胸怀;「成就」坚立,执行;「劳碌」劳累工作;「空」空虚的;「阿们」真正地,确实地;「赞美」夸耀,荣耀。 〔文意注解〕「我也抖着胸前的衣襟」: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具有咒诅的含意(参徒十八6)。 「凡不成就这应许的,愿神照样抖他离开家产和他劳碌得来的,直到抖空了」:意指若不履行所应许的话,咒诅就会临到那人的身上。 「阿们」:意指衷心赞同。 〔话中之光〕(一)神是信实的神,祂口中所出的一切话,都没有落空(参王上八56;王下十10)。神的儿女既与神的性情有分(彼后一4),就不可说是而又非的话、传是而又非的道(参林后一18)。 【尼五14】「自从我奉派作犹大地的省长,就是从亚达薛西王二十年直到三十二年,共十二年之久,我与我弟兄都没有吃省长的俸禄。」 〔吕振中译〕「自从我奉命作犹大地巡抚的日子以来、从亚达薛西王二十年到三十二年、共十二年、巡抚的俸禄、我和我同职弟兄都没有吃过。」 〔原文字义〕「奉派」被命令,委任;「俸禄」面包,食物。 〔文意注解〕「我奉派作犹大地的省长,…从亚达薛西王二十年」:有两种可能性:(1)尼希米从获亚达薛西王口头允准,并取得王所赐诏书那一刻起,就已被任命为犹大省的省长(参二1~8);(2)城墙五十二天就修造完成(参六15),故有可能当年回宫向王述职后,其才干获王激赏,旋奉派为省长再回耶路撒冷。 「直到三十二年」:从这个子句可知,本书《尼希米记》是后来才写成的(参十三6)。 「我与我弟兄都没有吃省长的俸禄」:省长的俸禄是从国库税收拨给,故有可能领取后再捐出作为公益(参七70),至少间接减轻百姓的负担。尼希米的肉身兄弟哈拿尼被指派管理耶路撒冷(参七2)。 〔话中之光〕(一)拥有权力者,经常和金钱脱不了关系。信徒无论在教会中或在社会上若是掌权,务要洁身自爱,不可贪图钱财。 (二)尼希米勤政、廉洁爱民的作风,连他的弟兄、家人和仆人都向他看齐(参10节),可见一个人有好的见证,身边的人也会受到影响;换句话说,一个人为人如何,可以从他身边的人窥知。 【尼五15】「在我以前的省长加重百姓的担子,每日索要粮食和酒,并银子四十舍客勒,就是他们的仆人也辖制百姓;但我因敬畏神不这样行。」 〔吕振中译〕「但我以前的头几任巡抚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负担」一词传统作“在上”。今改点元音作「轭」字〕,每〔传统:后〕日都向他们索取了粮食和酒、和四十舍客勒〔大的约等于一两;小的约等于半两〕银子;连他们的僮仆对人民也作威作福。但我呢,我因敬畏神、就不这样行。」 〔原文字义〕「加重」使沉重,有份量;「担子」(原文无此字);「辖制」专横,掌控;「敬畏」恐惧,虔敬。 〔文意注解〕「加重百姓的担子」:指除了领取俸禄之外,还额外向百姓每日索要粮食、酒和金钱。 「银子四十舍客勒」:约值一般人半年的工资,这个数目可能指省长官府每日的开销。 「就是他们的仆人也辖制百姓」:意指放纵、任令他们的仆人作威作福、鱼肉一般百姓。 「但我因敬畏神不这样行」:这里表明他不敢、也不肯滥用权力的原因,乃在于他敬畏神。 〔话中之光〕(一)敬畏神的人必定尊重别人;反之,凡是行为不端、欺侮别人的人,必定不敬畏神。 (二)基督徒的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和我们信仰的程度有很大的关连,敬畏神的人必定敬虔度日(参彼前一17)。 【尼五16】「并且我恒心修造城墙,并没有置买田地;我的仆人也都聚集在那里做工。」 〔吕振中译〕「我并且坚持不舍地作这城墙的工;田地我们都没有置买;我所有的僮仆也都集合在那里作工。」 〔原文字义〕「恒心」坚定,坚守,用力;「置买」购买,取得;「聚集」召集,集合。 〔文意注解〕「我恒心修造城墙,并没有置买田地」:指尼希米来到耶路撒冷,一心只为修造城墙,全力以赴,而不是为着自己的益处。 「我的仆人也都聚集在那里做工」:指尼希米的仆人们也同心合意,加入修造城墙的工作。 〔话中之光〕(一)基督徒生存的目的,乃在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参太六33),而不在于追求地上物质的享受。 (二)领袖人物的心思和志趣所在,应当能够使他们的跟从者深受其影响才对。 【尼五17】「除了从四围外邦中来的犹大人以外,有犹大平民和官长一百五十人在我席上吃饭。」 〔吕振中译〕「在我席上吃饭的、有犹大人〔此处传统有:和官长〕一百五十人、还有那些从四围外国中来找我们的人。」 〔原文字义〕「四围」周围,四方;「席上」桌子;「吃饭」(原文无此字)。 〔文意注解〕「从四围外邦中来的犹大人」:指从各国和各省暂时回到耶路撒冷敬拜的犹太人,或从被掳之地新近归回的犹太人,尚未安定下来之前。 「有犹大平民和官长一百五十人」:指包括亲友、仆人、参谋和各级官长在内共有一百五十人。 「在我席上吃饭」:指受邀一同进餐,当然不限同桌。 〔话中之光〕(一)慷慨好客,乃是领导者的特质之一。 【尼五18】「每日预备一只公牛,六只肥羊,又预备些飞禽;每十日一次,多预备各样的酒。虽然如此,我并不要省长的俸禄,因为百姓服役甚重。」 〔吕振中译〕「每日豫备的有公牛一只、肥羊六只;又给我豫备的也有飞禽;每十天就有各样的酒给众人〔传统:很多〕。虽然如此,巡抚的俸禄、我并没有要过;因为服役的事在这人民身上已够重了。」 〔原文字义〕「预备」制作,处理;「虽然如此」此外,尽管;「俸禄」面包,食物;「服役」劳动,服侍;「甚重」沉重,有份量。 〔文意注解〕「每日预备一只公牛,六只肥羊,又预备些飞禽」:表明他待客之道并不吝惜。 「每十日一次,多预备各样的酒」:或指每隔十日补充各类浓酒、淡酒,或指每隔十日就有一次特别酒席的招待。 「虽然如此,我并不要省长的俸禄,因为百姓服役甚重」:意指所有宴客花费,全部出自私囊,免得加重百姓的负担。 〔话中之光〕(一)教会中不怕需要的人太多,只怕自私的人太多;不怕各项物资不够,只怕有爱心付出的人不够。 (二)教会中只要有够多有爱心、乐意牺牲的人,就不会觉得需要的人和物太多;反之,若是贪心、自私的人不少,就会觉得不够应付需要。 【尼五19】「我的神啊,求你记念我为这百姓所行的一切事,施恩与我。」 〔吕振中译〕「我的神阿,求你记得我,记得我为这人民所行的一切事,而赐福与我。」 〔原文字义〕「记念」记得,回想;「施恩」可悦的,美好的。 〔文意注解〕「我的神啊,求你记念我为这百姓所行的一切事」:尼希米为百姓所行的这一切事,动机不是求百姓感恩而记念,而是求神记念而加力,使他能更多为百姓摆上。 「施恩与我」:意指他承认他为百姓所行的一切事,不是出于他自己,乃是出于神的恩典。 〔话中之光〕(一)因为神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所作的工和你们为祂名所显的爱心,就是先前伺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来六10)。 (二)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箴十九17)。 叁、灵训要义 【如何应付教会内部人际关系的危机】 一、危机的外在因素 1.一部分人的财富不足应付需要(1~4节) (1)由于人口众多(2节) (2)由于生产不足(3节) (3)由于苛捐杂税(4节) 2.一部分利用别人的需要赚取更多财富(1~5节) (1)藉放高利贷(1~2节) (2)藉收取质押(3~4节) (3)藉买卖仆婢(5节) 二、危机的内在因素 1.贪图财利——「你们各人向弟兄取利」(7节) 2.轻看人情——「你们还要卖弟兄」(8节) 3.不敬畏神——「你们行事不当敬畏我们的神么」(9节) 4.无羞耻心——「难免我们的仇敌外邦人毁谤我们」(10节) 三、应付之道 1.利用群众力量 (1)闻讯便甚发怒(6节) (2)事先心里筹划(7节上) (3)斥责不公不义(7节中) (4)招聚大会攻击(7节下) 2.合情合理合法 (1)劝说动之以情(11节) (2)祭司面前起誓(12节) (3)抖衣使敬畏神(13节上) (4)众人阿们赞美(13节下) 3.率先以身作则 (1)不吃省长俸禄(14,18节) (2)弟兄仆人同心(14,16节) (3)恒心投入事工(16节) (4)慷慨解囊宴众(17~18节) (5)求神施恩加力(19节)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尼希米记注解》 参考书目:请参阅「尼希米记提要」末尾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