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记第三章短篇信息 目录 顺服的喜乐(二68~三13)(鲍会园) 以斯拉记第三章释义(林献羔) 以斯拉记第三章灵训(Edward Dannett) 第一件事(三1~6)(贾玉铭) 重立殿基(三7~31)(贾玉铭) 以斯拉记笺记(三章)(于中旻) 以斯拉记文字释经证道(三章)(张策) 顺服的喜乐(二68~三13)(鲍会园) 经文:以斯拉记二章六十八节至三章十三节 以斯拉记第二章是篇很难读的经文,全是人名数字,但细心阅读时便看出一个重要的真理。百姓之所以能回到耶路撒冷,重新建造,再次为神作见证;这不是单属于所罗巴伯、或耶书亚、省长设巴萨某一个人的功劳,乃是全体百姓合作起来的工作。所有属神的人一齐被神感动,蒙神呼召,顺服为神工作;也许他们中间有许多是不知名的人物,但因着同一的事奉便把工作做完了。 「以色列人彼此唱和赞美称谢耶和华。」当百姓归回时,他们也想不到迅速间能在神前发出赞美的声音,何时只要人肯遵神旨意而行,他的生命便不能不发出赞美。 (一)赞美的因由 (1)如同一人的事奉 在第三章里有三处经文原文里,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同一个意思。「如同一人」(一节),「他们都一同起来为神工作。」(九节),「众民都大声呼喊」(十节),因着他们同心合意,便发出赞美,他们同心合意走向耶路撒冷。在敬拜的事上,有同一心志,目的,敬拜与事奉的过程中没有凢心斗角。如此的敬拜使人心里充满快乐,便同心向神发出赞美。 (2)同心建造圣殿的根基 圣殿的根基代表与神的交通,重建圣殿便是恢复与神的交通。这交通是建立在同一的根基上,这就是主耶稣基督(林前三),这名以外再没有根基,我们也不能靠任何人得救。圣殿的根基建好了,代表人心中有耶稣的地立,因为有这根基,人才能在其上建造敬拜神的生活。为着整个根基,主耶稣已建好了而赞美神的名。 (3)祭坛建好 他们建造以色列的祭坛,在坛上献燔祭,这燔祭被焚烧,香气达到神前,神的心得到满足。因为神悦纳百姓的敬拜事奉,为此百姓向神献上赞美。我们向神的赞美不该是追求自己的生活满足,乃要追求满足神的心,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若以别的事为目标,只要稍遇困难拦阻便失去快乐。耶稣曾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约十四)又将「喜乐赐给你们。」(约十五),当耶稣说这些话时,是在最后晚餐后。按人来说那时他要面对死亡,还有甚么喜乐平安可以赐给我们呢?但因着他所行的是神的旨意,所以任何环境却不能叫他失去喜乐,他整个喜乐平安,是建造在追求神旨意之上。百姓献上燔祭,虽然殿未建成,仍有许多困难在他们面前;但他们仍高声赞美神,因为他们的喜乐是建在神所悦纳的事上。 (二)赞美的性质 「……他们赞美耶和华的时候,众民大声呼喊,因耶和华殿的根基已经立定;然而有许多祭司利未人、族长、就是见过旧殿的老年人;现在亲眼看见立这殿的根基,便大声哭号,也有许多人大声欢呼。」(拉三11-12) 这喜乐不是完全的,乃是混杂的,因为那些没有见过旧圣殿的人,他们在外邦地过了七十年的生活,曾听闻敬拜神殿的荣耀,他们便产生渴慕之心;如今眼看殿的根基已立好了,可以敬拜神,因此便大声呼喊。但年老的一辈,曾亲眼见过所罗门时代所建的圣殿,在相比之下,觉得这殿太微小,太穷乏了!他们便大声哭叫,换言之,他们有一个思想,就是因圣殿外表不够美观而心中忧伤。 有一件事是百姓未能领会的,神曾借着先知哈该预言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过不多时我必再一次震动天地、沧海、与旱地,我必震动万国,万国的珍宝必都运来。(意即万国所羡慕的必来到),我就使这殿充满了荣耀……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神曾亲自应许过,要赐福与后来的殿,殿的外型虽小,但主耶稣自己要进到里面,属灵的真实进到殿中,使其中充满荣耀。 部份的百姓只看外面的微小,只追求外表的表现,因外表不够美观,便大声哭号,心里难过!他们忽略了灵里的真实,而追求人看得见的表现;只求殿外表的伟大而忽略了神居住在里面的宝贵,这是多么可怜的现象。只要伟大的外壳,而失去最重要的实质。另一部份的人,不是回忆过去圣殿外表的伟大,他们只知道一件事,就是现在可以敬拜耶和华,因为已经有一个敬拜神的根基,在里面可以亲近神,便心满意足了,毫不介意外表之美观与否?所以他们虽然只有一所微小的圣殿仍能大声赞美,他们已得到了属灵的真实。 (三)赞美的重要性 (1)这是信心的见证 这时虽然圣殿仍未建妥,但因着亲眼看见殿的根基,认为这根基已是足够的保证,知道神的应许必然成就;所以当根基建好后,马上便发出赞美,此乃信心的赞美。 「信心」是什么?不信的人如此嘲笑着说:「信心是半夜里在暗室中,找一只黑猫。」意思是表明信心是一个不实际的东西,但圣经告诉我们信心是需要有证据的。使在(约二十36,31)表明,耶稣一生行了许多神迹,但没有完全记在福音书内;只把某些记载下来,为要使看见的人,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因信他的名,而得生命。以神迹本身而言,耶稣并没有利用它,直接地说我就是神的儿子。但当这些神迹合在一起时,我们就晓得耶稣不能不是神的儿子了。这些证据与耶稣是神的儿子,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若凭着信心接受,信耶稣是基督,因这些证据而发出信心来,凭信心接受见证的价值。 照样百姓看见圣殿的根基建好了,虽然这事表面上与神没有什么关系;但因着殿的根基被建,按照神的应许得以应验。他们更知道神是信实慈爱的一位,因着这见证更认识神自己,这就是信心。凭着自己经验过的事,更能信得过神,凭着自己所明白的真理,更相信神的话的可靠。以色列人就是因着这一个圣殿根基,被建的证据而信神,又赞美神。 (2)这是顺服的见证 祭坛被建立,百姓便赞美耶和华。祭坛是顺服的见证,过去百姓七十年在巴比伦过活,没有祭坛的设立,也没有机会献祭。在巴比伦外邦地只能用口敬拜耶和华,因为没有敬拜耶和华的坛,所以生活上便没有特别的表现。「建立祭坛」这是敬拜耶和华的记号,这是生活上、动作上的记号;表示敬拜神的人,按神的方式生活。我们追求敬拜神,不单凭口来过复兴敬拜的生活,乃是要在生活上敬拜记号;显出我们是真基督徒,生活与别人不一样。── 鲍会园《以斯拉记信息》 以斯拉记第三章释义(林献羔) 第三章 恢复敬拜与殿基 被掳的人回到圣地,聚集在耶路撒冷。他们筑坛敬拜,恢复殿基。 一、恢复敬拜(3:1-6) 1.重建祭坛(1-3节) 在圣殿旧址重建。第一件要紧的事是筑坛(参诗27:4)。 (1)“到了七月”(拉3:1): 可能是归回后的第一年(公元前537年)。 七月,是传统节期最多的月分(约阳历9-10月)。所罗门在这个月行献殿礼。 他们回国后7个月就筑坛。 (2)“耶书亚”(2节): “耶书亚”是耶和华拯救的意思,是约书亚的另一写法。他的父亲约萨达是被掳前最后一个大祭司。耶书亚是祭司。因本段谈及有关信仰问题,所以先提祭司(3:8,4:3,5:2)。 (3)“所罗巴伯”(3:2): 他是大卫王室合法的继承人(代上3:17-19)。波斯王派他作省长(该1:1)。 “与他的弟兄”,指普通百姓,不是亲弟兄。 (4)“都起来建筑以色列神的坛”(拉3:2): 本来先建殿,才筑坛献祭,现在先筑坛献祭,因为悔罪求赦的心恳切。 列王时,有时不理会,但归回时,第一就是求赦罪。 2.恢复献祭(3节下-6节) (1)“邻国的民”(3节): 指撒玛利亚居民。他们害怕,就早晚献祭求保护。 (2)“守住棚节”(4节): ① 献“甘心祭”(5节): 这是额外的奉献(申16:17,林后8:1-3)。 ②“七月”(拉3:6): 七月(是提斯利月Tizhri) 15-21日(利23:34-43),即阳历9-10月间。15日起守住棚节。 ③“按照数例”(4节,民29:12-38): 每日献祭(拉3:4),“要向耶和华守节七日”(民29:12)。七日总数与所罗门时比较,就太少,但从归回人数和财力来看,这是很可观的奉献了。 二、恢复殿基(拉3:7-13) 1.预备所需的物料和人力(7-9节) 主要是所罗巴伯和耶书亚带领(8节)。 (1)照所罗门时的那样预备物料(7节,王上5章)。 (2)“第二年二月……兴工建造”(拉3:8): “百姓到耶路撒冷……”,是公元前537年春,在筑坛后半年。536年4-5月间(宗教历是二月,王上6:1,是所罗门建殿的月分),但受阻(拉4:4)。 (3)“从二十岁以外的……”(拉3:8下): 早期,利未人服侍的年岁是30(民4:3)或25岁(民8:24),后降至20岁(代上23:24,27),大概因利未人数量很少,所以年龄也要降低。他们不单兴工建造,他们还有“督理”的工作(拉3:8-9)。 2.献殿基礼(拉3:10-13) (1)立殿基(10节): “立……殿根基”,“立”原文是恢复的意思。 所罗门圣殿的根基甚稳固。巴比伦人虽然拆毁圣殿,但很难拔出殿基。 现在不是注重新立根基,只是修复。 “照以色列王大卫所定的例”(10节):这里可能有诗班参加。有祭司独唱,有一个诗班唱副歌。 (2)立殿基观感(11-13节,参代下5:13,7:3): ① 众民欢呼: 许多未见过旧殿的人,只听前辈讲论,久望而实现了,所以大声欢呼! ②“见过旧殿的老年人”、“便大声哭号”(拉3:12): a. 回想圣殿被焚,数十年来希望早日恢复。 b. 新旧之比:新殿远不及旧殿。 c. 人被掳,殿被焚,今见神恩典,哭了! ③ 悲喜交杂之声(13节): 旧殿被焚,似无可再建。信徒在世苦中亦乐;世人则乐中亦苦。 ── 林献羔《以斯拉记释义》 以斯拉记第三章灵训(Edward Dannett) 第三章 前一章末节经文说:「以色列众人」──是指「余民」,但在神前是代表全国的地位──各住在自己的城里。本章的开始,就见圣灵的特别工作,「到了七月,以色列人住在各城,那时他们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三1) 我们读民数记第二十九章一节经文说:「七月初一日,你们当有圣会,甚么劳碌的工都不可作,是你们当守为吹角的日子。」 这是吹角节,是预表以色列人于末后的日子返回耶路撒冷;这时,他们聚集于耶路撒冷,真正是灵里的会晤──他们完全一致联合,表示他们的首领和民众,都接受神的教训,听从祂的吩咐(比较徒二1)。 神的子民同心合意如同一人,这种光景在历代神的子民中间不得多见,因为这不是大家同意的意义,乃是会众同心顺服真理圣灵的感化。教会的历史上,只有两次记载这情形(徒二章,四章)。现今或有少数的圣徒集合,能同心一致如同一人,但在教会全体中间,不再有这光景显示了。当五旬节时,全会众聚集如同一人──一人的意志管理群众,召集他公共中央的地方,他们同心一致,聚集于城内某地,那时,神的心和意念都倾向他们了。 于是他们集合于耶路撒冷:「约萨达的儿子耶书亚和他的弟兄众祭司,并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与他的弟兄,都起来建筑以色列神的坛,要照神人摩西律法书上所写的,在坛上献燔祭。他们在原有的根基上筑坛,因惧怕邻国的民,又在其上向耶和华早晚献燔祭。」(三2-3)省长所罗巴伯和祭司耶书亚二人(他们各人的弟兄相助这工),共同起来建筑神坛,是预表主在祂的王位上为祭司──麦基洗德的真像(参亚六9-15)。 他们建筑祭坛的动机,其中一个就是他们觉得须要神的保护。他们因信觉得应在原有的根基上筑坛献祭,方能得神的保护。他们这样的信任神,有那美好的灵性,还有甚么事比它更好呢!他们是软弱的余民,没有人力和天然的保障。他们的四围有各等的仇敌,他们因缺乏和危难,学了倚靠神,以神为他们的避难所,为他们的力量。他们到了耶路撒冷,第一个目的就是建筑祭坛,向耶和华献上馨香的燔祭,于是神向他们显现所行的,都是他们的益处。 他们早晚所献的燔祭,这是照他们原有的条例,是称为「常献的燔祭。」(出二十九38-46)神藉那常献的燔祭,可住在祂百姓中间,若他们中间虽不再有神的居所,而神不再显现于施恩宝座上的基路伯中间,但燔祭的功效,仍然存在。他们因信向神早晚献祭,耶和华保护他们,确如从前一样。其后,耶路撒冷四围有坚固的城墙和保障,以致城得巩固,他们就得了更大的平安,所以他们将诗篇上的话来赞美神说:「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所以地虽改变,山虽摇动到海心,其中的水虽匉訇翻腾,山虽因海涨而战抖,我们也不害怕。细拉」(诗四十六篇1-3) 祭坛建筑完毕,照经上所记的律例,他们就守住棚节(利二十三33-36),按他们的惯例,每日要按数献燔祭。守住棚节,是豫表千禧年时所享受的欢乐(利二十三40)。以色列人在耶和华前欢乐七日,这些被掳归回的民众,处于凄惨荒凉境遇之下,能守这快乐的节期;依照人的眼光看来,似乎是一件愚昧可讥笑的事,但「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十一1) 因此,他们能在当日的地位上,实行未见之事。献燔祭是预表人因基督之功劳,再能站立神前,并在祂里面得了神所应许的福。于是有信心的以色列人,建筑祭坛于毁坛的殿基上,向神献祭;他们围立坛旁,见燔祭的烟向天上升,就仰望神所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应许都要成就。那时救赎的主要降临,歌唱来到锡安,永乐必归在他们的头上,他们享受那欢乐和愉快,忧愁叹息尽都逃避。 经上又告诉我们说:「其后献常献的燔祭,并在月朔与耶和华的一切圣节献祭,又向耶和华献各人的甘心祭。」(三5)在他们进行的事工中,引人注意的特色,就是他们凡事照神的话去行(三2-4)。凡他们在巴比伦所行的;或是遗传的礼仪、或是遗传的习俗,一概都弃留于巴比伦,现在得了拯救,由巴比伦返回,只有遵行神的话才能满足他们的心怀。 本段所述说的事,可称为他们的「恢复敬拜」。这几个字内,含着一个要紧的意义;见到掳至巴比伦的人,有几个仍是活着。他们在五、六十年前曾发起返国运动,前章记载他们一致同心从巴比伦返回,这可表明他们有美好的灵性,所以那几个圣徒和余民到了耶路撒冷。第一个目的,就是建筑祭坛(以此为敬拜神的表征),照律法书上所写的守节集会,使徒书信上说明那些礼仪、旧俗或遗传的条例,是毫无功效的;这些规条,已是弃于人。 他们虽由被掳之地归回,各人心中有光和生命,因为经上说:他们同心「如同一人」,他们寻求主耶稣基督,如人子降临在圣殿上,要祂居首位。神确认为这次的返国运动,有非常的效果,召回散居各地的信众。他们尊重神的话,知道祂救赎的丰富恩典,享受祭司的地位和权利,圣灵住在他们中间,他们盼望主的再临。若那日见主,不用灵里的力量敬拜,但灵里的权力,仍是能使人受感的。神的整个教会,藉神的定旨和至尊的恩典蒙了救赎,神的真教会显示了。 那日以前,世人公认相信耶稣是道德的规律,若不信基督、不信三位一体的真神、不信有天堂地狱。因此,那日以前,恶魔的势力增大,人厌烦听纯正的真道,必有离道反教之事,这些光景,如同吹号的声音,唤醒我们去遵行神道,使灵里的力量不致衰落,从错误的道路上转回,接受神恩。 本章第一节至第五节,是一段乐趣的大事记,可与使徒行传第二章和第四章合并阅读,查考五旬节后教会的光景,有相同的地方:例如他们各人在家中,或在公共场所都能同心合意,表明圣灵的能力,那些被掳归回之人,不但在月朔和其余的圣节献祭,且说:「又向耶和华献各人的甘心祭。」(三5)当神灵充满他们时,他们就生了感恩的心,他们一面接受神的恩典、一面就生出感谢赞美神的心,这是虔诚敬拜神的秘诀。 以下两节经文,是本年大事记的结束语,也是下年大事记的引端,「从七月初一日起,他们就向耶和华献燔祭,但耶和华殿的根基,尚未立定。他们又将银子给石匠、木匠,把粮食、酒、油,给西顿人、推罗人,使他们将香柏树从利巴嫩运到海里,浮海运到约帕,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允准的。」(三6-7) 七月初一日,他们甘心乐意向神献燔祭。神看祂的圣民归回,接受祂的言语、顺服祂的命令,为可喜可乐之事。由此我们知道神是特别注意祂自己的工作,他们亲近事奉神,神就得了欢乐。他们心中有神的恩典,所以他们能这样敬拜神,神的恩典临到他们,他们就得了利益(比较弗二10;林后五10)。 我们以为下面的记事,是一件伤心的事:「但耶和华殿的根基,尚未立定。」这百姓因耶和华的慈爱和恩典,得以返回。他们乐意投靠祂,并仰望祂为他们的保护者,又照神人摩西律法书上所写的一切律例敬拜祂,但现在他们还没有进行建殿的工作,神的意念要建造祂的圣殿,他们已蒙神恩返回本国,反倒使这圣工停顿,起初他们尽心竭力,要遵行神的旨意,现在中止了。历代神的教会,得了神的奋兴后,即有这种诱惑,使神的工作停止前进:例如神藉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要为祂成就那伟大的事工。 起初马丁路德以真理的能力和威信为战斧,反抗罗马教敬拜偶像和犯罪作恶的事,宣告宗教改革运动;神与他同工,且拯救他脱离非常的危险,但以后怎样呢?马丁路德和他的同工,以初步得胜的效果为饱足,就中止前进,教会的行政与国家的行政合而为一;因此教会没有生命,背诵信条而已(启三1-3)。他们停止与神相交──他们不遵行神的旨意,却照他们自己的方法去行,结果显出他们自己的失败,这宗教改革运动就停顿了。当日马丁路德所奋斗的真理、所恢复的信仰,到今日要消失了(或还没有失去)。 我们知道神的子民们得平安,是在乎他们完全遵行神召他们的主旨;神召我们,要我们与祂并祂儿子耶稣基督相交,若我们个人或团体以所享受的天恩为满足,停止与神相交,则我们不能明白祂对于我们的愿望,我们灵性的软弱和衰落,就立刻显示了。于它一面,若以神的意旨为我们的旨意;将我们的心思意念倾注于神旨上;祂要常引导我们完全认识祂恩典的旨意,行在祂的道路上,我们就得了更多的天福,祂乐意我们享受恩福,祂藉我们行在祂恩典的旨意中,便加增我们的福乐。 以色列人虽没有进行主的工作,但并不是他们不注意他们归回的目的,我们读本章第七节,知道他们已开始预备建造圣殿的材料。所罗门王建造圣殿,是当国家荣盛的时代,阅读列王纪上第五章和历代志下第二十八至二十九两章;把那时的光景和余民的情形,互相对比,应当知道耶和华是一样的。祂藉这软弱余民的信心,能把赐给大卫王和所罗门王的权能和尊荣,也赐给他们,为他们预备一切材料。 在外面上,他们建造圣殿,要得外邦君王的许可,筹备需用的材料。但这是神雇用他们作祂的工作;他们要倚靠祂;祂能使他们顺利进行,有良好的效果。信徒们与神同工,他们因所遭遇显然的艰难和拦阻,就成了信心的仆役;藉这些事使他们有信靠神的心;神就使他们前面高高低低的道路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山岭必成为平原。 本章第八至九两节,是述说他们正要立耶和华殿的根基。第七节至第八节,其间至少相隔七个月;这七个月的工作,何以没有记载呢?他们要等香柏树运到能开工,外面上看他们似乎是停止前进,「百姓到了耶路撒冷神殿的地方,第二年二月,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约萨达的儿子耶书亚和其余的弟兄,就是祭司、利未人,并一切被掳归回耶路撒冷的人,都兴工建造;又派利未人,从二十岁以外的,督理建造耶和华殿的工作。于是犹大的后裔,就是耶书亚和他的子孙与弟兄,甲篾和他的子孙,利未人希拿达的子孙与弟兄,都一同起来,督理那在神殿做工的人。」(三8-9) 那节经文,可以注意的有三点: 第一,全体百姓聚集在耶路撒冷,省长所罗巴伯和祭司耶书亚,他们二人先动手建造圣殿,他们在职务上作了领袖,同时是百姓灵性上的先导者。历代神的子民们,见他们的领袖明白神的意念,岂不快乐么!他们可召集民众,一同作神工,这样的光景不是常有的,圣灵在百姓中间动工时,就排除了那些有名无实的领袖们。 第二,省长和祭司知道如何与百姓在圣工上联合,在他们的工作方面,确是显明了圣灵的能力,事实上证明神是与他们同工;如是,他们中间不分党派,被圣灵感化,合而为一,众人只有一个目的,要为神建造圣殿。 第三,分派利未人二十岁以上的,督理建造耶和华殿的工作,这是他们又照经文上所记载的定例去行了,他们心中有神的智慧,所以能明白这规例(民四章;历上二十三24)。第一要紧的,照神所命定的规例去建造圣殿,也是在事实上顺服神的旨意,就是祂的话。人的意念就要想出几个似乎更好的方法来,但神的旨意对于祂的仆人是永不改变的;神的子民不明白这真理,所以在现今神的教会内,常见人的旨意与神的旨意相争,唉!相争的结果,人的旨意却全然侵占了基督的地位! 利未人蒙主恩,要为神劳力作工,但只有七十四人(参二41-42,亚萨和看门的子孙,都是利未人,共有三百四十一人,但这七十四人,是担任这特别的工作。)他们在旷野的时候,仅有那些「从三十岁直到五十岁,凡前来任职在会幕里作抬物之工的,共有八千五百八十名。」(民四47-48)当耶和华开了拯救的门,使他们从巴比伦返回,仅有少数的人应命。 唉!他们在被掳之地安居乐业,竟忘了本乡耶路撒冷和锡安。神看这七十四个忠心的利未人,更为宝贵,神与他们同在,赐恩给他们;他们是配为督理建造耶和华殿的工人,神的恩典在他们心中,他们聚集办事,如同「一人」;他们这样同心又同工,是因他们与神相交,关心祂的圣殿,以神的目的为他们的目的。他们有各种不同的计划,但没有损害他们团结的灵,他们按派工人们如同「一人」,就是他们事工成就的吉兆,也是圣灵工作的效果。 以下两节经文,是述说他们立殿基礼的光景:「匠人立耶和华殿根基的时候,祭司皆穿礼服吹号,亚萨的子孙利未人敲钹,照以色列王大卫所定的例,都站着赞美耶和华。他们彼此唱和、赞美称谢耶和华说:祂本为善,祂向以色列人永发慈爱。他们赞美耶和华的时候,众民大声呼喊,因耶和华殿的根基已经立定。」(三10-11)那日,他们得了极大的欢乐,他们已照神人摩西律法书上所写的,筑坛献祭守节期,如此他们也要使用以色列王大卫所定的例,举行赞美礼拜(参历下五12-13)。 我们没有读到他们在旷野唱甚么的诗歌;他们在海边,曾唱了救赎的诗歌,未几,那赞美的歌声止息了。他们经历危险和艰难的路程就发怨言。他们在迦南地时,约柜得了安息之所,就是暂时安放在锡安,大卫派几个利未人在耶和华的约柜前,颂扬、称谢、赞美耶和华以色列的神。 有些祭司吹号,亚萨敲钹,大发响声,还有其余的人,鼓瑟弹琴:「那日大卫初次藉亚萨和他的弟兄,以诗歌称颂耶和华,说: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祂本为善,祂的慈爱存到永远。」(历上十六7-34)这日,这些余剩软弱的以色列人,聚集于摩利亚山,要谨守遵行耶和华的道。他们看见不能以人的智慧和人的方法,去建造耶和华的殿,只有耶和华独自指定造神殿的方法。 他们立殿基礼时,聚集的民众分为三等:祭司都是穿礼服吹号,亚萨的子孙利未人敲钹,百姓在外面听见了他们赞美的声音,就大声呼喊,因耶和华殿的根基已经立定。吹号的圣职,只有祭司可担当(参民十章),因吹号的,必须在圣所耶和华前,与祂相交,领会神的心意,辨别何时应以见证的语调歌颂耶和华,何时应以赞美的语调称谢耶和华,只有亚萨的子孙──利未人,「照王的定例」──必要敲钹(历上二十五6)。他们有这样合式的秩序,「他们彼此唱和、赞美、称谢耶和华。」他们的副歌,是「耶和华本为善,祂向以色列人永发慈爱。」 他们欢乐赞美的声音中,混杂了哭泣悲哀的声音,第十二节经文告诉我们说:有许多祭司、利未人、族长;他们是老年人,曾见过所罗门王建造的圣殿,是华丽雄壮。现在看见立这殿的根基,互相比较,大不相同,其余的人大声欢呼时,于是老年人就大声哭号;那日的光景,一面有人哭泣哀号,另一面却有人欢呼快乐。那些哭泣的人,曾见过国家的光荣,又见过耶和华的荣光,曾充满了旧时的圣殿,现在见耶路撒冷城的荒凉,感觉他们的贫穷,以薄弱的能力重建新的圣殿,自然他们心中的悲哀,胜过了感恩的心。另一面他们想到被掳至巴比伦,圣殿和祭坛,都被毁坏,就不能发出赞美和称谢的声音了。 神悦纳他们的赞美,也接受他们的眼泪,谁能疑惑呢?因为两种光景,都是神的恩典在他们心中所生的效果,在我们的时代,不能同时见那两种光景。近世纪来,神拯救祂的子民从巴比伦出来,他们重新得了祭司的权利,亲近事奉神;他们藉神道,又得了拯救,他们的心被圣灵光照,看见他们自己不配占享那地位,于是发出感谢赞美的声音。当现今基督教腐败的时代,人们得了拯救,承受祭司之职权,就满心感谢神。神藉祂的恩典,开了他们的心眼,解除他们的锁炼,使他们享受丰富的福分,他们只有「大声欢呼」。 另一面说,那些年长的信徒,已深受神的训诲,他们常常默思五旬节教会的情况和美感,现在尽他们自己微弱之力,要依从神的话去行;把古今教会的光景,互相比较,就回想到许多弟兄仍在罪恶之中,心中忧愁;于是忧伤和欢呼相应,这两种情形混合而不能分,以色列人的境遇,也是如此,他们难以分辩,「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欢呼的声音,和哭号的声音。」 他们行立殿基礼时,布置华丽,人民整衣聚集,真是有一番热闹的盛况读者要注这,那时按本书的宗旨和百姓的地位,将他们的动作和感觉尽都记录,虽没有见神与他们同在,但他们一切所行的,显然为神而遵行神旨;祂的子民因信遵行神旨,神藉信与人同在,这是每个人所需要的。今日我们没有神的先知,见证神的旨意,但因信不被遗弃,如我们阅读撒迦利亚先知书,我们知道神是看顾子民的,关心他们的工作,惟神尚未藉先知哈该,或先知撒迦利亚,向这归回的百姓说话。 几年以后,祂藉先知去激发他们,鼓励他们,言及关于立殿基的事,于是撒迦利亚说:「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所罗巴伯的手,立了这殿根基;他的手也必完成这工;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了。谁藐视这日的事为小呢?这七眼乃是耶和华的眼睛,遍察全地;所罗巴伯手拿线铊,就欢喜。」(亚四8-10)
如是,我们知道神看圣灵殿已开工,是一件非常的事,祂专心注意这事。神是喜悦祂的子民领会祂的心意,寻求祂的旨意。所罗巴伯已立了殿的根基,他必完成这工,这是证明耶和华已差遣祂的仆人,到他们中间照人的眼光看来,那日算为小事,但那日却包含着神的应许,就是余民返回,弥赛亚降临,设立天国(亚六12-13)。信心能领会将来之事,今日算为小事,却是关乎将来要完全成就神对于祂子民的旨意。 耶和华的眼睛──那七眼,表明祂有完全的智慧,认知万事。耶和华的眼睛遍察全地──见所罗巴伯手拿线铊,就欢喜,表明圣殿的工必要完成。前章记载那七眼是在殿基石头上,「大祭司约书亚阿!你和坐在你面前的同伴都当听(他们是作预兆的),我必使我仆人大卫的苗裔发出。看哪!我在约书亚面前所立的石头,在一块石头上有七眼。万军之耶和华说:我要亲自雕刻这石头,并要在一日之间,除掉这地的罪孽。当那日你们各人要请邻舍坐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亚三8-10) 前面的经文,已显示神的旨意,神藉余民建立殿基,是有重大的真意。「苗裔」二字,指「基督」,祂要担保祂的子民,承受神所应许的福,这样看来,是神作一切的工,祂的子民,不过是祂的器皿耳!祂藉所罗巴伯的手,立了殿的根基(比较赛二十八16),这是祂的工作,成就祂的计划。神的眼睛在那块石头上;那块石头是蒙福而有恩典的,这是「试验过的石头,是宝贵的房角石、是稳固的根基。」──神要亲自雕刻这石头,表明神要显明祂一切的旨意:在一日之间,祂要除掉这地的罪孽,基督因祂的死和复活,成了祂子民的救主,救他们从罪恶中出来;于是祂的子民要被建造在那块石头上,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借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彼前二4-5)。祂子民以色列人要信靠祂,不再被倾覆,他们要享受世福,各人要请邻舍坐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 读者!将前段的经文和「以斯拉记」合并阅读,观察那日进行的事工,必有左右逢源之乐。圣灵与我们同在,使我们由以斯拉记看见这百姓对于他们事工的心思和感觉。圣灵引导我们由撒迦利亚书,会悟神的意念。这百姓或不过少许明白圣殿恢复的应许,及事奉神的工作,但神看千年如同一日。那日,蒙神的恩典和能力开始工作,算为小事,但神完成祂一切的计划,是藉基督的降世、受死、复活、显现,为神的受膏者──祂的君王,祂要降临锡安圣山,设立天国。 第一件事(三1~6)(贾玉铭) 建筑祭坛(3:1~6) 重立殿基(三7~31)(贾玉铭) 神殿的根基已经立定(3:7~31) 以斯拉记笺记(三章)(于中旻) 原有的根基
在原有的根基上筑坛…立耶和华殿根基(拉三:3,10) 根基是建筑的最重要部分。复兴的意义,就是在原有的根基上,复旧兴衰,不是另起炉灶。 在原基上筑坛
圣殿的祭坛,被恶王亚哈斯移走(王下一六:14),继而同圣殿被毁。现在首先“他们在原有的根基上筑坛,因惧怕邻国的民,又在其上向耶和华早晚献燔祭。”(拉三:3) 在原基上建殿
所罗门王第四年,二月初二日,“在耶路撒冷,耶和华向他父大卫显现的摩利亚山上,就是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场上,大卫所指定的地方”(代下三:1-2),建造神的殿。那正是神试验亚伯拉罕献以撒的地方。神在圣山上预备了那只羔羊,代替他的儿子以撒为祭物,所以称为耶和华以勒(创二二:1-14)。 教会的根基
教会的根基是耶稣基督。主耶稣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太一六:18)。对神儿子的认信,就是教会的永远根基。 以斯拉记文字释经证道(三章)(张策) 第04讲 重建圣殿 读经:拉3章 内容: 一、恢复敬拜之事 3:1
到了七月,以色列人住在各城,那时他们如同一人,聚集在耶路撒冷。 3:2
约萨达的儿子耶书亚和他的弟兄众祭司,并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与他的弟兄,都起来建筑以色列 神的坛,要照神人摩西律法书上所写的,在坛上献燔祭。 3:3
他们在原有的根基上筑坛,因惧怕邻国的民,又在其上向耶和华早晚献燔祭; 3:4
又照律法书上所写的守住棚节,按数照例,献每日所当献的燔祭。 3:5
其后献常献的燔祭,并在月朔与耶和华的一切圣节献祭,又向耶和华献各人的甘心祭。 3:6
从七月初一日起,他们就向耶和华献燔祭,但耶和华殿的根基尚未立定。 本章主要的内容是着手重建圣殿。时间到了犹太人宗教历的七月,相当于阳历九、十月,当时是主前537年。回归的犹太人又齐聚耶城,他们要着手重建圣殿(1节)。不过在建殿之前,他们先筑坛献祭(2节)。而照犹太人的规矩,献祭应在建殿之后,可见他们悔罪和祈求神赦免的心非常迫切。在列王时代,献祭的事大都十分随便,有时根本不理。现在饱历被掳生涯,明白离弃神的不当,因此回国后第一件事便是解决罪的问题。 所罗巴伯和耶书亚是回国之人中的两位领袖(2:2)。所罗巴伯是犹大支派的首领,是大卫王室合法继承人(代上3:17-19),受波斯王委派为省长(该1:1)。耶稣的养父约瑟就是所罗巴伯的后人(太1:13-16)。神在大卫之约中的应许,从所罗巴伯的回国和以后的发展,一一奇妙应验。耶书亚有“耶和华拯救”之意,是“约书亚”的另一写法。他是当时的大祭司(该1:1),父亲是约萨达,是犹大被掳前最后一位大祭司(代上6:14;该1:1,12,14)。 献祭的祭坛建在旧坛的根基上(3节),不只方便,也有承前启后之意。这批回国的人虽然是奉波斯王之命恢复敬拜耶和华,但对传统的敌人如以东人、亚扪人等,心中仍存畏惧。可是他们相信神的保护,联合起来如一人,严格遵照摩西律法的规定在传统的地方筑坛,每天献上早晚燔祭,从七月初一开始(6节)。3节可以译为“他们不理会对邻国的恐惧,在原有的根基上筑坛……”。 除了早晚的燔祭之外,还在月朔和其他的神的节期献祭(比如安息日、逾越节、除酵节、七七节等,见利23章),也守住棚节,献上甘心祭(4-5节)。“月朔”是每个月的初一(民28:11-15)。“住棚节”在宗教历七月十五至二十二日间举行。这是一个欢乐的大节期(利23:33-36,39-43)。若按照《民数记》29:12-38规定,在此节期献每日的燔祭,七天应献公牛犊71只,公绵羊15只,公羊羔105只和公山羊7只。和所罗门献殿时所献的公牛22,000只,羊120,000比较,实在是很小的数目,但从归国的人数和财力来看,已经是很可观的奉献了。“甘心祭”是为表示感谢而自愿献上的祭,不必按照通常严格的规例,但也有例外(申16:10)。 二、准备工作 3:7
他们又将银子给石匠、木匠,把粮食、酒、油给西顿人、推罗人,使他们将香柏树从黎巴嫩运到海里,浮海运到约帕,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允准的。 敬拜制度恢复之后,就着手建殿。这里记下了准备工作:雇用工匠与购买建材。建殿的主要建材香柏木也像所罗门当日造殿一样,从推罗和西顿购买,海运到约帕。约帕是今天特拉维夫北的一个地中海港口。 三、开始建殿 3:8
百姓到了耶路撒冷 神殿的地方。第二年二月,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约萨达的儿子耶书亚和其余的弟兄,就是祭司、利未人,并一切被掳归回耶路撒冷的人,都兴工建造;又派利未人,从二十岁以外的,督理建造耶和华殿的工作。 3:9
于是,犹大(注:在2章40节作“何达威雅”)的后裔,就是耶书亚和他的子孙与弟兄,甲篾和他的子孙,利未人希拿达的子孙与弟兄,都一同起来,督理那在 神殿做工的人。 一切准备就绪,建殿时间的就选在次年的二月,阳历四、五月间。这也是所罗门当年建殿的时间(王上6:1)。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若在主前537年春,则重建圣殿的时间是主前536年春。此时雨季已过,进入旱季,麻和大麦都已经收割。 这里记下了建殿的管理人员,总负责是所罗巴伯和耶书亚,监管人员是利未人。不过建殿的努力很快受阻(4:1-5),真正开始的时间是主前520年。因为到大利乌王第二年(主前520年),先知哈该仍在说“这殿仍然荒凉”(该1:4)。 我们知道,日后尼希米返回的使命是建造城墙(尼1:3;2:8,17)。就是说建造圣殿是在先的。为何要先建造圣殿,然后才重建城墙呢?因为圣殿是百姓灵性上的需要,城墙则是军事和政治上的需要。犹太人明白了神才是人的保护,若神离开了他们,纵使有坚固的城墙也无济于事(参诗127:1)。他们知道保持良好的灵性生活,比巩固国防更为重要。 9节提到的“耶书亚”不是大祭司耶书亚(8节),2:40那里已经提到过他。“希拿达的子孙”不见于2:40,但在《尼希米记》3:18,24;10:9的名单中。 四、奠基仪式 3:10
匠人立耶和华殿根基的时候,祭司皆穿礼服吹号,亚萨的子孙利未人敲钹,照以色列王大卫所定的例,都站着赞美耶和华。 3:11
他们彼此唱和、赞美称谢耶和华说:“他本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发慈爱。”他们赞美耶和华的时候,众民大声呼喊,因耶和华殿的根基已经立定。 这里记下奠基仪式。所罗门建造的圣殿虽毁,但根基稳固,巴比伦人很难连根拔起,因为基址使用的石头长达十几米。因此现在重建圣殿,并不需要重新立下根基,而是恢复,修整旧有殿基(原文“立”殿的根基是“恢复”、“修整”之意)。 在修整根基的过程中,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祭司都穿着礼服吹号,诗班献上赞美。赞美的内容是“他(耶和华)本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发慈爱”。 对于这群因着神的怜悯而顺利回国的犹太人来说,这样的赞美已经不仅仅是仪式,而是亲身经历。相信他们心中充溢的是感恩、激动、感慨。在诗班的赞美声中,圣殿的根基很快修整完毕,现场的百姓发出阵阵欢呼。 五、百感交集 3:12
然而有许多祭司、利未人、族长,就是见过旧殿的老年人,现在亲眼看见立这殿的根基,便大声哭号,也有许多人大声欢呼, 3:13
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欢呼的声音和哭号的声音,因为众人大声呼喊,声音听到远处。 回国的人亲眼见到圣殿的根基得以重新修整,圣殿恢复有望,自然欢欣雀跃,难以言表;但是回想被掳异邦受苦多年,备受欺凌,而圣殿荒凉无人照料,又不禁悲从中来。特别是那些曾经见过圣殿辉煌时代的老年人,触景生情、百感交集,不免嚎啕痛哭;悔悟的泪水和感恩的欢欣交织。 六、反省反思 1、回国的犹太人为什么把筑坛献祭放在建殿之前? 2、建殿的时间为什么选在次年的二月?为什么不先建造城墙呢? 3、为什么说奠基仪式对回国的犹太人已经不仅仅是仪式?现场的老年人为什么大声哭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