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历代志上导论短篇信息

 

目录:

对神家的爱──历代志上(江守道)

历代志上研究(巴斯德)

历代志上精华(漆立平)

历代志上下──建造神的家(张向晨)

读历代志该注意的事(王国显)

历代志上下(大卫鲍森)

历代志上研究第一课(巴斯德)

历代志上研究第二课(巴斯德)

 

 

历代志上——对神家的爱(江守道)

 

纲要

小引

历代志的目的

君王大卫

(一)耶路撒冷

(二)教会

(三)约柜

(四)主的同在

(五)神的家

(六)神家的地点

(七)为神的家预备材料

 

读经:

 

   「大卫和以色列众人到了耶路撒冷,就是耶布斯;那时耶布斯人住在那里。耶布斯人对大卫说,你决不能进这地方。然而大卫攻取锡安的保障,就是大卫的城。大卫说,谁先攻打耶布斯人,必作首领元帅。洗鲁雅的儿子约押上去,就作了元帅。大卫住在保障里;所以那保障叫作大卫城。大卫又从米罗起,四围建筑城墙;其余的是约押修理。大卫日见强盛;因为万军之耶和华与他同在。」(代上十一:49

 

「大卫与千夫长、百夫长,就是一切首领商议。大卫对以色列全会众说,你们若以为美,见这事走出于耶和华我们的神,我们就差遣人走过以色列地,见我们未来的弟兄,又见住在有郊野之城的祭司利未人,使他们都到这里来聚焦;我们要把神的约柜运到我们这里来;因为在扫罗年间,我们没有在约柜前求问神。全会众都说,可以如此行;这事在众民眼中都看为好。」(代上十三:14

 

「大卫住在自己宫中,对先知拿单说,看哪!我住在香柏木的宫中,耶和华的约柜反在幔子里。拿单对大卫说,你可以照你的心意而行;因为神与你同在。」(代上十七:12

 

 

祷告:

 

亲爱的天父,我们是何等的感谢赞美你!使我们能在你爱子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里面一同聚焦;因着这缘故,我们知道你的同在在我们中间。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和永远的福乐,我们实在敬拜你。主啊!当我们停留在你的同在中,我们求你借着你你宝贵的话语向我们说话;向我们解开你的话语,也使我们的心向你的话语开启,好使你的话语对我们能够真正的成为灵和生命,使你得着尊贵和荣耀。奉我们主耶稣的名。阿们!

 

小引

 

历代志上、下原是一卷书。在希伯来文的圣经中,这卷书是出现在称为诗歌的第三部里,它的名称是「年日中的话语」,或作「时代中的事件」之书。在七十士译本(由七十人将希伯来文翻成希腊文的圣经)中,这卷书的标题是「补遗」,因为它被认作是已有著作的补充。现在的圣经均标为「历代志」;那是在主后第四世纪以后才开始使用的。

 

浏览过历代志以后,你会得着一个印象:这是编纂而成的书卷。作着从不同的来源中搜集、拣选出资料,然后把它们编在一起。若详读它的上下卷,就可以找到这些来源。例如:在历代志上第九章的开头,就告诉我们那些家谱是写在以色列的诸王记上;在二十九章二十九节,告诉我们大卫的历史是照着先见撒母耳的书,和先知拿单并先见迦得的书写成的;在历代志下第九章,它说到所罗门上的事迹,是照着拿单的书,亚希雅的预言,和易多的异象而编成的。读完这书的上、下卷,至少你能发现它的来源共有十二处。

 

历代志的目的

 

在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里,我们看到神立约子民的通史。但为什么又有历代志上、下呢?本书的作者所以把这些材料汇集在一起而另成一部著作,并非要把神立约子民的通史再写一遍,来重述自大卫到被掳于巴比伦这段时期国度的情形;乃是有一个特别的目的,就是借着这些历史为背景,以衬托出一个主题,一个主体,一个目的,那就是敬拜。在这两者历代志中,所记的历史都是围绕着敬拜,有若利未体系的敬拜,是围绕着圣殿的。所以它乃是以神立约子民的敬虔生活,或属灵生活为中心。

 

    谁是到两卷历代志的作者呢?我们很确定的知道,这两卷历代志不可能写成于古列王下诏书之前,因为在结尾的代下三十六章,是终止在古列王下诏书这件事上,所以它必定是成书在那诏书颁布之后。又者,你若留意代上第三章,其中记载了所罗巴伯的家谱到他的孙子那一代;所以我们知道这卷书是在以斯拉的年代中编纂的。此外,若你比对代下的结尾和以斯拉记的开头,二者是一模一样的。因此大部份的人,包括犹大的拉比,早期的教父,和福音派的释经学者们,都相信历代志上、下是祭司以斯拉的著作。

 

写作这两卷历代志的理由是:是以斯拉那时代,以色列的余数(遗民)已经回到耶路撒冷,利未体系的敬拜也已恢复;因此以斯拉编纂了这两卷历代志,好提供他们关于以往的历史,好使他们信心坚固,并且在敬拜的范围里,能向神忠心。

 

在撒母耳记上,我们看见在扫罗的治下,国度照着人的责任形成了。在撒母耳记下,国度在大卫的治下,按着神的目的而建立。列王纪上是自所罗门到约沙法死为止的国度历史;而列王纪下是剩下年代的历史直到被掳于巴比伦的时候为止。这两卷历代志是开始于亚当而结束在被掳于巴比伦。所以它们涵盖了三千五百年;然而并不是一般的通史,其所记述的乃是神立约子民们的历史。撒母耳记和列王纪是从先知讲道的角度而写的,但历代志是从祭司的角度而写的。撒母耳记和列王纪是士先知们写成的——先知撒母耳、拿单和迦得;但是历代志乃是由祭司以斯拉写成的。作为先知,他们用预言的眼光来看一个在神管治之下国度的历史;作为祭司,他们看整个国度好像圣洁的祭司团来事奉神。所以撒母耳记和列王纪所提供的是神子民们外面的历史,而历代志则提供了他们里面的历史。

 

今天的教会,一面来说,是圣洁的国度,而另一面,乃是有君尊的祭司。在教会中有两件事是显著的:一件事神的权柄,另一件事是对神的敬拜。这是总体的背景。

 

历代志上的头十章是家谱和扫罗之死的历史。它的作用好像一个绪言。对遗民来说,这样的家谱和历史是重要的,会带给他们一种连续的感觉。但是对今天的我们而言,就不必细讲家谱了。从十一章起,主要的人物是大卫。换言之,在国度历史的这段时期中,圣灵心意所要突显的是大卫这个人物。可是这里所记载的却不是大卫个人的历史,乃是作为君王的大卫和圣殿及敬拜的关系。它被分成三部份:十一和十二章是第一部份,十三章到十六章是第二部份,十七到二十八章是第三部份。

 

君王大卫

(一)耶路撒冷

 

大卫先在希伯仑作主,然后才被膏全以色列的上。在他受膏作全以色列的王之后,他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使耶路撒冷成为全国的京城。就地理位置而言,耶路撒冷不是一个很具策略性的地点;从政治的立场来衡量,或从经济的观点看,也都不是关键性的位置;因为从东到西的主要交通路线,都不经过耶路撒冷。她不在干线上,本身也不是一座高山;实际上,她是被高山所环抱。所以无论从人文,或从地理的因素看,耶路撒冷根本不会被任何国家选作京城;但是很希奇的,在大卫作王之后,他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攻取耶路撒冷,并且拣选她作为京城。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策略上的重要性,乃是因为神的旨意。

 

以色列人出了埃及,神带领他们经过旷野之后,在他们进入应许地之前,神吩咐摩西:当百姓们在旷野中,无论是何处,就可在那里敬拜,因为他们是在旅途中,不可能有固定敬拜的地方。但是在他们进入应许地之后,就不能如此了;神说他要拣选一个地方来安放他的名,以色列所有的支派都要到那地方去;那是他们惟一可以向神献祭敬拜的地方(参看申十二章)。但是在以色列人进入应许地之后,这个地方从未被启示、被人知道过。会幕,就是聚会的帐幕暂时被安置在示罗,然后又迁移到其它的地方。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没有人知道神的拣选,在圣经中你找不出任何的线索。可是很奇妙的,有一个人,一个合神心意的人,他知道神的心。他从神得了启示,知道那一个地方就是耶路撒冷。但是在那时,耶路撒冷被耶布斯人所占据。因此在大卫成了受膏的君王之后,他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攻取耶路撒冷,并且以她作京城。他不是为自己作这事,乃是为神作的,好使有一个地方,神的名可以安置在其中,让全地都得以知道。

 

耶路撒冷是平安的城。耶路撒冷是神安置他名的地方,又是大卫设立宝座的地方。耶路撒冷是以色列人同去敬拜的地方。若你读诗篇,会发现对那些爱神的人而言,耶路撒冷是深具意义,极有份量的。

 

「耶路撒冷被建造,如同连络整齐的一座城。众支派,就是耶和华的支派,上那里去,作以色列的证据,称赞耶和华的名。因为在那里设立审判的宝座,就是大卫家的宝座。你们要为耶路撒冷求平安。耶路撒冷阿!爱你的人必然兴旺。」(诗一二二:36

 

对那些爱神的人来说,耶路撒冷是非常宝贵的。耶路撒冷是一座连络整齐的城,众支派一同上那里去成为以色列的一个见证。耶路撒冷是设立宝座的地方,那就是耶路撒冷。

 

在诗篇一三七篇里,当以色列人被掳的时候,你发现在巴比伦的河边,作诗人有同样的情怀:

 

「耶路撒冷阿!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纪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他们对耶路撒冷有如此的爱慕,因为耶路撒冷代表神的旨意。

 

在加拉太书第四章里,告诉我们在上的耶路撒冷乃是我们的母。地上的耶路撒冷只是一个影子;她是一个原则,是在一个影像的方式中表明出来。那实际乃是在上的耶路撒冷,就是新耶路撒冷城,这是神真正的目的。神渴慕一个地方好安放他的名,而这个地方在实际里乃是在上的耶路撒冷,就是新耶路撒冷。当然,在今天那就是教会。

 

(二)教会

 

什么是教会呢?教会乃是主安放他名的地方。你记得我们主耶稣在马太十八章里说:「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在我的名里面聚焦),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这是教会意义最简单的一个解释。教会乃是以主的名为中心的地方。在这里有人聚焦在一起,不是在任何其它的名里,也不是在自己的名里,乃是在主耶稣的名里聚焦;这就是教会。神从各国、各族、各方、各民众,呼召人出来,把他们聚焦在主耶稣的名里。那里你就看见了教会。

什么是奉我的名聚焦(在我的名里面聚集)呢?这句话的意义乃是这些人承担起主的名。这正如一个女人嫁给了一个男人,她就承接了那个男人的名。她自己与那男人连合,二人就成为一。所以,奉主耶稣的名聚会,简单的说就是,这一班子民,他们放下自己的名字,放下他们自己,甘愿将自己服在主耶稣的名下。他们以主耶稣的名作他们的名。他们让主作他们的元首,主耶稣的名安放在他们那里。在那里,他的权柄被认识;在那里,他的宝座就设立起来。

 

弟兄姊妹们!神的宝座不仅设立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神的宝座也设立在他的子民中间。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我们需要宝座的设立,并且基督坐在其上。通常我们坐在自己的宝座上;我们决定自己的生活。但若我们是属于主的,若我们认识救恩的意义,那么我们就必须从自己的宝座上下来而让基督登宝座。基督应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坐宝座,因为我们是被称为他名的人。从团体来说也是一样。当神的子民聚集在一起,就是我们主的宝座设立在那里。他的权柄已经被认识。除了我们主耶稣的权柄之外,没有其它的权柄。那才成为教会。

 

什么是耶路撒冷呢?耶路撒冷是一个地方,是十二个支派一起上去作为一个见证的地方。他们住在不同的地方,各有自己的产业,却不是十二个不同的国家。他们是一个国度,因为他们一同去耶路撒冷,如同一个子民。这是他们的见证。那就是耶路撒冷所代表的。耶路撒冷代表那一个地方,是神的子民流归如同一人的那地方。只有一个耶路撒冷,只有一个教会,而所有神的子民——不论我们在那里——一同流归到耶路撒冷如同一个子民。不仅如此,耶路撒冷是连络整齐的一座城;她乃是有机的,在生命中被建造在一起的。

 

弟兄姊妹们!我们是一个子民,不是分散的子民,乃是有一个中心的子民。我们流归在一起,被建造在一起,连络整齐,连结为一,彼此服事。那就是我们的见证。因这缘故,神在地上有一个名。他的名被全地所认识。只要耶路撒冷在那里,神就被称作天和地的神。可是当耶路撒冷被毁坏,在被掳的时期,神就不再被称作天和地的神了。那时,他只被称作天上的神,因为他的名不在地上的任何地方。

 

这就是教会的所是。教会在地上是背负神的见证,背负耶稣基督的见证。若是教会不在这里,谁会认识神呢?神的名就不会被人知道。并且,乃是教会背负耶稣基督的见证。我们高举主耶稣的名,好让他在全地被认识。这就是我们的耶路撒冷。

 

我们是否爱耶路撒冷,好像古时那些敬虔的人们爱地上的耶路撒冷一样呢?对立约的子民们来说,耶路撒冷乃是他们起初的爱。他们对耶路撒冷的爱在其它所有事物之上。作诗的人说:「我若不纪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换言之,我就成了哑巴。「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意即我就不会作任何事情。耶路撒冷在那些敬虔的人们心中,是如此的可爱可宝。

 

今天,关乎那在上的耶路撒冷,对我们来说是否也实在是这样的呢?我们是否爱教会如同那些属地的子民们爱属地的耶路撒冷呢?如果他们是如此的宝爱地上的耶路撒冷,那么我们更应该何等的宝爱教会!我们爱教会因为她是神的爱慕。我们爱教会因为这是主的名所在的地方。我们爱教会,因为这是神的子民们被建造在一起的地方。我们爱教会,因为她乃是耶稣基督见证的器皿。很可惜的,今日神的子民们,不太认识耶路撒冷所代表的原则。他们是如此的四散。他们似乎没有一个中心,一个地位。今天,神的子民们的光景,好像士师时代一样,每个人都照自己眼中看为对的去行;因为他们没有王。神的子民们如此四散岂不是个悲剧么?神在子民们没有聚集存一起,岂不是因为他们不是在一个名下么?这不是实情么?因此,我们明白耶路撒冷的原则是何等的重要!这就是大卫最先去作的事。我们需要有大卫的灵,她应该在我们心中;因这乃是神的心意。他要让他的名在地上。他要得着一个地方,在那里他可以安放他的名。他要他的子民们被建造在一起作为一个见证。弟兄姊妹们!愿这个成为我们的愿望和爱慕。

 

(三)约柜

 

自十三章到十六章,大卫作了第二件事。当然,在这事之前,就是大卫取得了耶路撒冷之后,圣经记载了所有的勇士和他们的事迹,这班人在建造他的国度上帮助了大卫。然后在十三章里,大卫与他的百姓们商议:「容我们把神的约柜运到大卫城来。」在旧约里约柜代表神的同在,因为神的荣耀停在施恩座上;施恩座乃是约柜的盖子。

 

在以色列的历史中,约柜占着极中心地位。在那约柜的施恩座上,他们的罪愆得蒙救赎。一年一次,大祭司要带着血和香,进入幔内,为全国行赎罪的礼。乃是约柜使他们的罪得以被遮盖;乃是从施恩座上的二基路伯之中神向以色列人说话。他们围绕着约柜安营,乃是约柜引导他们经过旷野的道路。当他们进入了应许地,乃是约柜为他们争战。约柜是他们生活的中心。约柜为他们成就了每一件事。

 

然而以色列人对神不忠心。在以利作士师的时候,即使约柜仍在他们中间,他们的行为却与约柜所代表的相反,因此非利士人前来攻击他们,以色列人就被他们所胜。他们认为他们所以被打败乃是因为神不在他们中间,因此他们就把约柜从示罗运到战场上来。他们以为那在以往为他们争战的约柜,如今也一定会为他们争战。现在他们有了神,就一定会胜过仇敌。但是神不与他们同在。神许可约柜被非利士人掳去六个月。照理说以色列人该是约柜的守护者,他们却没有保护约柜而使它被掳;但是约柜却能保护中间。当约柜在非利士地的时候,他们无法忍受它;最后,他们不得不把它送回去。可是即使约柜回到了以色列人之中。他们却让它遗落隐藏在基列耶琳田野的树林中。

 

有二十年之久,约柜是隐藏而不被人知的。在那二十年中,撒母耳开始激励百姓,使得百姓的心回转归向神。即使如此,约柜仍然隐藏在那里。在扫罗王的年间,他作主有四十年之久,却从没有一次问起过约柜。他对约柜毫无心愿。他向神也是无心的。他为着神的同在也毫无心愿。他只要神的祝福而不要神的同在。但是大卫,即使在他患难的年日中,也经常的想到约柜。

 

「耶和华啊,求你纪念大卫所受的一切苦难。他怎样向耶和华起誓,向雅各的大能者许愿,说,我必不进我的帐幕,也不上我的床榻;我不容我的眼睛睡觉,也不容我的眼目打盹;直等我为耶和华寻得所在,为雅各的大能者寻得居所。我们听说约柜在以法他;我们在基列耶琳就寻见了。我们要到他的居所,在他脚凳前下拜。」(诗一三二:17

 

因为大卫有一颗心为着神,他就对约柜满有心愿。在他作王并且取得耶路撒冷作为京城之后,他所作的这第二件大事就是与百姓商议:「现在岂不是时候,让我们把约柜运进大卫城,使它再成为我们全国生活的中心吗?」所有的百姓都同意。所以他们去基列耶琳把约柜运回到耶路撒冷。但是很可惜的,大卫与人商议,他征询他的军事人员,却没有征询祭司们和利未人。他们用牛拉的新车来运约柜,因为这是约柜从非利士地回来时的方式。非利士人用两头有乳的母牛所拉的新车将约柜送回来。那是奶牛犊的母牛。他们如此行是作一个试验。非利士人说他们要看它真是神的柜不是。所以他们将两头母牛套在车上,使牛犊回家去。他们就让牛拉车自由前行而不导引他们该行的方向。当然,就天然来说,母牛一定会回到牛犊那里去,但神的灵控制了他们,他们就直行到了边界。当他们前行,他们一面走一面叫。他们痛苦因为他们必须离开自己的牛犊。那乃是约柜回来的方式。

 

很可能的,百姓们说,把约柜放在一辆牛拉的车上是个好主意。那很方便。祭司们用肩来扛它实在太重了。这真是一个巧妙的发明。你知道,这个世界充满了这样的发明。以色列人就采用了非利士人的方法,想把约柜运回耶路撒冷。在禾场上:牛失前蹄,约柜即将倒下,因此乌撒伸手扶住约柜,神就击杀了乌撒,因为没有人可以碰约柜。大卫因此非常的愁烦,他认为他是在作一件尊荣神的事;另一面他也很惧怕,他想我是谁,可以有神的约柜,就是神的同在呢?神的同在是一件可畏的事。于是不将约柜运到耶路撒冷,却把它运到俄别以东的家中。约柜在那里有三个月,神赐福给俄别以东的家。大卫听见了,就重新考虑。他悔改了。他知道自己错了,所以他就征询祭司们。他让祭司们用他们的肩膀来扛抬约柜,他们就将约柜非常荣耀的迎回了耶路撒冷。神的同在回到了他们中间。

 

(一)主的同在

 

约柜代表我们的主耶稣。他就是约柜;他就是施恩座。在罗马书第三章里,我们看见施恩座就是基督,在那里我们的罪得着赦免。在基督里神向我们说话,与我们交通。在基督里我们敬拜。他是我们聚集的中心。他是引导我们道路的那一位。他是为我们争战的那一位。这是我们的主耶稣。主说:「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他的同在。是什么使教会和世界上其它的团体有区别呢?一件事——主的同在。就是这件事,使得教会和任何的组织,任何在世上的团体有区别。

 

我们是否宝贵他的同在呢?我们看见大卫何等的宝贵约柜。他宝贵神的同在。他认为那是他自己和全国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今天这对我们是否也是相同的感觉呢?感谢神!我们看见神的子民们聚在一起,唱诗,读神的话并交通。我们聚集在一起作许多的事;可是那惟一能使我们与世界不同的就是他的同在。若他的同在不在我们中闲,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聚在一起。是他的同在引导我们的脚步。是他的同在带领我们的道路。是他的同在使我们得胜。没有他的同在,我们就失迷了。他的同在是我们的一切。我们一同来聚集并且把自己放在他的名下,是因为我们知道他的名在那里,那里就有他的同在;而我们爱他的同在。他的同在是我们的一切。所有的祝福都从他的同在而来。这不仅在我们个人的生活中是如此,并且在我们团体的生活中,神的同在仍是最重要的事。任何可能夺去他的同在的事,都必须除去——不是失去他的同在而是除掉那件事。

 

我们怎样得着他的同在呢?大卫用了非利士人的方法来运回约柜,却无法得着;你必须按照神的方法来将约柜运回。所以在这里对我们有另一个功课。神的旨意必须照神的方法来成全。神的心意是要我们有他的同在,但是我们如何会有他的同在呢?不是照非利士人的方法。许多人想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或仿效世界的方法来得着他的同在。今天的基督教里充满了非利士人的方法;有不同的吸引,用各种的巧妙,不需任何个人的代价,都是非常方便的。他们设计各种活动,有时是音乐、戏剧,有时是派对义卖;不论它是什么方式,目的总是想把人召聚在一起;但是他们能否带进神的同在呢?这些可能可以吸引人,但是无法吸引神。让我们记得,神的同在只能借着祭司们的肩膀被带进来。我们何等需要被分别为圣。我们是祭司,不是名义上的祭司而是实际上是祭司。所有信徒成为祭司乃是新约的教导。我们是圣洁的祭司,但我们是圣洁的么?那些用肩膀去扛抬约柜的祭司们必须被分别为圣。我们必须被分别。我们必须被圣别出来。我们必须被分别出来,为神成为圣洁。哦!我们何等需要把自己的生命完全的归给主,好使神的同在能借着我们的肩膀被带进来。当你看见圣别献上自己的信徒们聚在一起时,你就看见有主的同在。这是带进他的同在的道路——不是借着方法,而是借着一班圣别的人。

 

(二)神的家

 

从十七到廿八章你看见大卫作了第三件事。他住在香柏木的宫中,但是他不能安息。所以有一天他向先知拿单说出心愿:「看哪!我住在香柏木的宫中,可是神的约柜却在帐幕里。对此我感觉很不安。」拿单说:「你可以照你的心意行,因为神喜爱你。」大卫在他的心中有意要为神建造一个居所,建造一个殿好使约柜有安息之所。神为着他心中的愿望而喜悦。

 

拿单说了这话之后出去,神要他回去告诉大卫——你必须留意的去体会神说了什么——我何曾向任何人要求过一个居所来居住呢?这许多年来,我从这会幕到那会幕,从这帐幕到那帐幕。我与我的子民一同漂流。我从没有为我自己要过什么;现在你要为我建造一个居所。神的心深深的被感动了,但是他说,「不!你不能为我建殿,因为你流了多人的血。你的儿子,一个平安的人,要为我建殿。」但是神接着说,「在你为我建这居所之前,我要建立你的家。」你不可能作任何事超过神,他永远作得比你多。大卫要为神建造居所,而神说,「等一等,让我先建立你的家,然后你才能建造我的家。」他是何等的一位神!当大卫听见这话,他到神面前说,「神阿,我是谁?我算什么竟使你如此的恩待我!请照你的话而行!」

 

从历代志第十七章起,你看见神开始来建造大卫的家。他得胜再得胜。神在建造他的家。

 

(三)神家的地点

 

然后在廿一章里,发生了一些事。在大卫的骄傲里,他要知道他有多强盛。因此他召来元帅约押,打发他出去走遍全地来数点他的军队。神曾经应许,他要使亚伯拉罕的后裔多如海边的沙,多如天上的星那样无数。所以他的数点乃是欠缺信心的行动。大卫也知道自己错了。因这缘故,神打发一位先知向大卫说,「这里是管教:全地有三年的饥荒;三个月仇敌的刀剑;或是三天的瘟疫。」大卫说,「这真是很难选择,但是我情愿落在神的手中而不是人的手中。」人是毫无怜悯的。因此瘟疫临到那地三天之久,大卫看见主的使者有拔出来的刀伸在耶路撒冷之上,要灭耶路撒冷。大卫就祷告说,「这是我的错,不是百姓们的错。」神说,「好,你把天使所站的那地献上。」因此他就上到摩利亚山上阿珥楠的禾场那里。他买下那地,献给神;神听了他,瘟疫就止住了。大卫说,「这是神的家。」神家的地点选定了。有些人说,这正是亚伯拉罕献以撒的地方。

 

(四)为神的家预备材料

 

乃是借着大卫的悔改,神才向他启示神家的地点。从那时起。大卫开始为殿预备材料。虽然神没有允许让他来建造神的家,他对神的爱是那么大,他为神的家尽他所能的预备一切。他动员了百姓——寄居的外邦人来砍伐木料和凿取石头。他动员了利未人作督工的。他安排了二十四班的祭司和利未人在殿中事奉。从他争战中得来的掳物里,他把金和银分别为圣献给神。从他对神的爱中,他把自己极多的精金和银子献给神。他使铜和铁多得无数。他尽他所能的为神的家预备材料。他甚至为神的家预备了赞美,有二十四班的歌唱着按着班次向神唱出赞美。他为神的家预备了一切,而神向他启示了殿的样式。「这一切工作的样式,都是耶和华用手画出来使我明白的。」(代上二十八:19)大卫爱神,「我在困难中,从我向神的爱中,我将这一切甘心乐意的献给他。」他并且鼓励百姓甘心乐意的献上,他们就照作了。

 

神需要一个地方来安放他的名,神需要一个地方来安放他的同在,神需要一个地方能作为他的居所。这是神的心意。历代以来他要得着一个地方。请记住,在地上的耶路撒冷只是一个影儿,一个预表。那个地方不是属物质的事。神要得着安放他名的地方是一个属灵的地方。乃是一个团体的身体,是一座圣城,就是新耶路撒冷,羔羊的新妇,乃是教会。那里除了他的名,没有别的名被尊崇。神的心意是他要与他的子民们同在。他是何等的喜爱与他的子民们在一起!他享受与他子民们的交通;但是很可惜的,就实际情形而言,他一直是受限制,受拘束,被关在外面的。他何等的盼望他的同在和他的祝福能被认识。这是他的爱慕,他的愿望。这乃是教会所是的。在基督耶稣里他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他说,我不会离开你们或是撇下你们。我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弟兄姊妹们!他喜爱与我们同在,但是许多时候,因为我们不与他同行,我们就失去了他的同在。他要与他的子民们在一起;不仅如此,他更要住在他的子民当中。他要一个居所,一个家。我常说神创造了天和地,当但这些只是他的办公室。天是他的坐位,地是他的脚凳,可是那里是他的家呢?他与那些忧伤痛悔的灵同住。乃是在大卫的悔改中,圣殿的地点才得以被找着。乃是在他子民们的忧伤、痛悔、破碎的灵里,神才得以安然居住。很不幸的,神的子民们在相争,不仅是彼此相争,并且也敌对神。这使神不能安息。他不能在他的子民中安息,然而这是他所愿望的。他要一个居所,好使他可以在其中安然居住。

 

我们是否有大卫的灵呢?我们的主耶稣就是我们的大卫。他比大卫更大。他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她。」他向着他父的爱是那么的大。他要为他的父建造那个家。他正在建造它,额可是我们是否与我们的大卫王一同建造呢?我们是否向着神的家有这个爱呢?大卫说,「我在苦难之中,为着建造这居所积聚材料。」你是否知道在所有我们的试炼中,所有我们的困苦中,因着神的恩典,我们可以积聚金和银来献给神,来建造神的家呢?你是否知道我们争战所得的一切掳物是为着建造神的家么?不要认为所有你的患难和困苦是徒然的,所有你的试炼是徒然的。不要认为你的得胜是属于你的。请记住,一切出于苦难的,一切出于得胜的,只不过是赐给你的机会来为着神家的建造积聚材料,好使你更多认识神的恩典,更多认识他,你可以将他所启示给你的献上来建造神的家。

 

大卫还说,「因我心中对神的爱慕」——不只是苦难并且有爱慕。我们何等需要来爱他,在爱中我们才甘心情愿的将最好的献给他。这乃是神的家被建造的方式。神的家乃是用你在人生中所经历过的来建造的。神的家乃是用他在你的生命里所作成的来建造的。神的家是用你在争战中所得掳物来建造的。神的家是用你的爱来建造的。这乃是建造的材料被积聚在一起的方式。

 

大卫也安排了殿中的服事,二十四个班次的祭司,利未人和歌唱着。所以在他的引导下,我们要像祭司一样的服事他。我们每一个人在祭司的功用里都有一份。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利未人一样的服事他,办理殿中所有的工作,就是事务的操作。我们也是歌唱着。我们歌唱赞美他的荣耀;因为国度是他的,能力是他的,荣耀是他的。愿主帮助我们!

 

祷告:

 

亲爱的天父!为着你宝贵的话语我们感谢你。我们诚愿你的话语能感动我们,使我们为着你,为着你的名,你的同在和你的居所也能有那样的渴慕,那样的爱,那样的感情和那样的愿望。主阿!我们实在要把自己献上给你,好使我们能被你使用,来成为让你的名能被尊崇、高举并且被传扬的那个地方。我们祷告使我们能成为认识你同在的子民。我们祈求使我们能成为使你安息的子民。奉主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江守道《神说话了──旧约各卷精华》

 

 

历代志上研究(巴斯德)

 

第四十课 历代志 之一

  

题示:把历代志上读两遍。

  

  族

 

  族谱竟然占了九章圣经!不太浪费篇幅吗?我们若这样想,就不算真正读过圣经。这些族谱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对那些敬虔的犹太人说来更是如此。他们现在明白了,神不单把圣言托付他们民族保管;对列国之救赎大计,以至应许等,都是要借着他们来完成。因此编写这个族谱的人深知这九章圣经就包括了神拣选的历程,自亚当一直到弥赛亚。他们自巴比伦归来后(历代志成书之时间),就更感到非立刻编写这个族谱,不能保存以色列族系的一脉相传。在被掳期间,千万家庭失散了,亲属的关系迷糊了,记录亦不容易寻找(参拉二59),犹大的档案若不是荡然无存,也必是支离破碎,由此可见这族谱的重要性,编写族谱的人把被掳前和被掳后两大时代连接起来,在第九章二至三十四节即是他们归回后在犹大地居住的情形。九章第一节则是被掳之记录,本应放在一章最末一节去的。安格斯(Angus)在他的「圣经手册」一书中说:「这些族谱把三千五百年来神怎样成就他的应许的脉膊显明出来,是人类历史中仅见的一页。」

                                      ——巴斯德

  

  读完列王纪下,我们的心沉重莫名,就像与耶利米一同披麻蒙灰,坐下为圣城哀哭:「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竟如寡妇,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现在成为进贡的……黄金何其失光,纯金何其变色,圣所的石头倒在各市口上。锡安宝贵的众子,好比精金,现在何竟算为窖匠手所作的瓦瓶!」圣城被掠,圣殿被焚,圣民被逐,整个国家都荒凉了。

 

  我们不得不离开耶路撒冷,随同神的选民被掳至巴比伦,在那里,我们与以西结漫步于迦巴鲁河边;或混在他们之贤人俊仕中,与但以理一同踯躅于巴比伦首府之街头。在那里,我们挨过了七十个没有欢笑的年头,现在又随着以斯拉和所罗巴伯领导下的归国团,回到巴勒斯坦地。

 

  我们已经在上几章详细地研究过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了,现在来到历代志,就不用花大多的时间来分析。这两卷书就是处于被掳与归回的中间,我们真要感谢神,圣经若缺了这两卷,它就不算完全,它把自亚当到尼希米这段时间内的族谱详细地记录下来,又把这段时间内大卫的国度所发生的大事,作一简明的撮录,因此我们不打算详细地分析这两卷书。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以为它们是无关宏旨的。刚相反,不单这两卷书本身是历史的微型——也包括了开头九章的族谱——它也清楚地显示出神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对他的选民的心意,我们之所以简单地讨论这两卷书的唯一原因,就是它们所记述的年代,事实上与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所记述的大同小异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不是重复了吗?说的不错,分别只在它们不是「无谓」的重复,它是从一个新的观点与角度来把上四卷书的历史,作一个新的组合与估价。它们本身有不同的着重点,书中的材料与前四书比较,有些是加增了,也有些是删去的。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它的增或减来找出本书之观点及重要性。

 

  我们若把历代志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上下互相参详比较,就会发现它的增减都是同一类型的,换句话说,它们都是同指向一个焦点、一个主题:那么,贯串这些增或减的材料的思想是什么呢?历代志上下的主旨又是什么?统一的思想。

 

  首先,关于本书之主旨,任何研究本书的读者或是解经家均同意,本书对圣殿及与圣殿有关的,都非常重视,举一以反三,就让我们用皮雅逊博士的一段话来作例子:

 

  「历代志上下两卷书,有很多材料都是在列王纪上下出现过的。至于历代志所略去的,都表明它们与作者写本书之目的没有关联。但任何与圣殿有关的,包括了对圣殿之保养与重建,敬拜之单纯不杂,事奉之恒久及秩序,对偶像仪节之厌恶憎恨,或是要百姓在心内尊主为圣为王等,在本书均是特别看重的。」

 

  我们若按着本课之题示,把历代志上看过一遍,立刻就会发现它是怎样特别重视圣殿这一主题的了。举例说,从十一章至书末,全是记载着大卫作王的事迹,但我们找不到它对大卫一些传奇性的经历有任何交待(此为本书重要删减的部分例证),就如:

 

   (1)他在希伯仑之作王。

   (2)他为扫罗约拿单之举哀。

   (3)他之干罪。

   (4)押沙龙之叛变。

 

  但本书却加了很多重要的材料(此为本书重要增加之部分例证)都是与圣殿有极密切关系的,例如:

 

   (1)为圣殿预备的材料(二十二章)

   (2)数点利未及祭司的人数,并分派他们工作(二十三至二十四章)

   (3)指派及安排歌诗班与守门者之班次(二十五至二十六章)

 

  这些均为前四书所没有,而与圣殿有着密切关系的资料。

 

  这特性在历代志下仍然维持着。历代志下对所罗门的记载,远比列王纪上的来得简短,但在九章圣经中,竟然有六章是完全关于圣殿的。自第十章开始,是记载国之分裂,由十支派组成之北国以色列完全没有记载,因为他们已经离开了大卫所敬拜的神,另立偶像,又离开了大卫家,历代志就不记载他们了。它所记的,全是犹大国和耶路撒冷,因为他们仍然维持着圣殿的事奉,因此自十至三十六章,它就单记述南国犹大,不单如此,它还是只记载那些与圣殿有关的人和事呢,就如亚撒、约沙法、希西家、约西亚等,均备受重视,因为他们与宗教改革及恢复圣殿事奉都有关系。在列王纪中,只用三节圣经说到希西家之宗教改革,但在历代志下,却足足用了三章圣经!

 

  历代志中,随处可见作者是特意把圣殿放在首位来写的,有些地方虽然不是直接提及圣殿,却总是与圣殿所代表的国民宗教有关,我们试举一例以说明;毛顿博士(Dr. JHMoulton)说:「没有比亚比雅王(列王纪作亚比央)的事件更能说明历代志与前四书之分别。在列王纪中,只用了极少的篇幅来说明这王的邪恶,若不是为着大卫的缘故,国位能否维持下去也大成问题。在历代志中,作者用了很多的篇幅记述他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事,借着亚比雅对敌军的一篇演词,历代志的主题便发挥得淋漓尽致」——「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曾立盐约(即不废坏之约),将以色列国永远赐给大卫和他的子孙,你们不知道么?无奈大卫儿子所罗门的臣仆,尼八儿子耶罗波安,起来背叛他的主人。有些无赖的匪徒聚集跟从他,逞强攻击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那时罗波安还幼弱,不能抵挡他们。现在你们有意抗拒大卫子孙手下所治耶和华的国,你们的人也甚多,你们那里又有耶罗波安为你们所造当作神的金牛犊,你们不是驱逐耶和华祭司亚伦的后裔,和利未人么?不是照着外邦人的恶俗为自己立祭司么?无论何人牵一只公牛犊,七只公绵羊,将自己分别出来,就可作虚无之神的祭司。至于我们,耶和华是我们的神,我们并没有离弃他;我们有事奉耶和华的祭司,都是亚伦的后裔,并有利未人各尽其职;每日早晚向耶和华献燔祭,烧美香,又在精金的桌子上摆陈设饼,又有金灯台和灯盏,每晚点起;因为我们遵守耶和华我们神的命,惟有你们离弃了他。率领我们的是神,我们这里也有神的祭司,拿号向你们吹出大声。以色列人哪,不要与耶和华你们列祖的神争战,因你们必不能亨通。」 --(代下十三512)

 

  

  前面九章的族谱已经清楚显出本书是以圣殿为中心的,一至八章是被掳前的族谱,而九章二至三十四节则记载后期「剩下」归国的族谱——那是圣殿事奉之重建与开始,而九章一节则是被掳前后期之分界线。

 

  综观上述,已经足以显明历代志上下的着重点在那里,它们不是重复,也不是历史的补编,把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上下遗漏的补加上去,它是从一全新的角度来写选民的历史,换句话说,他们的历史观应该是「圣殿中心」的。

  

  中心的目的

 

  我们仍会穷究下去:「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观呢?到底他目的何在?」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与大多数的解经家有点分歧。他们大多数认为历代志上下的作者(或说是编者)是一个祭司,他既是一生以圣殿为他事奉与活动之所在,再加上他对宗教的热诚,自然而然地就会看圣殿比什么都重要,举例说,安格斯在他的「圣经手册」就这样说:「我们一定要注意,历代志上下事实上都是属于利未人的,他们自然对耶和华的圣殿和事奉特别重视。」

 

  毛顿博士在他的「现代人的圣经」(Modern Readers Bible)亦如此说:「整部历代志都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圣礼味道。」

 

  艾利葛的注释书亦说:「从整卷书之特色及精神来看,圣经批评者似乎有理由相信本书是利未人为了圣殿而写成的。」

 

  大多数解经家的看法都是大同小异。我们不同意的地方,倒不在其作者是不是利未人这个问题,而是我们若以为作者是利未人,那么因为他职责及活动范围所在的缘故,便特别强调圣殿的重要性,这样便完全误解了本书之特别要旨,及神要在本书显明的信息。这样一来,我们就把本书之重要性贬至某一种工作职责之下。这是我们不能同意的。

 

  要真正欣赏本书之中心目的,就一定要了解本书写作的时代背境,这是我们要强调的。

 

  本书是在以斯拉和所罗巴伯,领导「剩下」的犹太百姓回国后而写的,换句话说,这是被掳归回后的作品,这一点在族谱之本身已经清楚地显明了,当无异议(下一课我们会详细地提出讨论)。历代志的写作目的,就是要重组余下的犹太人的族谱,这是重建家国的分子,也是亚伯拉罕及大卫后裔仅剩的余民。他们回国后,发现有不少新的问题出现,历代志的编者为了应付这些新的局面,也为了我们下面要提出的目的,便着手编汇历代志上下,这一点是事关重大的。

 

  倘若我们能够设想自己是混在昔日余剩之犹太人归国途中,就会发现人人心中都存着一个很刺人的问题:我们没有王。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也是历代志写作的目的。

 

  大卫的宝座过去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对有思想的犹太人会是多大的痛苦,大卫的宝座是前所未有的,是按着神的誓约而建立的,这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不再赘述。现今美好的时光不再,大卫的宝座不存,那确是过于他们能承担的。无论怎样,我们要在这里强调的是,神的百姓回国了,不是要建立一个宝座,乃是重建圣殿。古列王曾下谕旨,准许剩下的犹太人重回耶路撒冷,建造神的圣殿(拉一14)。我们今天真要好好学这功课——远在尼希米回国建造城墙之先,以斯拉和所罗巴伯就率领犹太人先回去建造圣殿。任何有益于国民建设之先,必先重建耶和华的殿——带领民众转回归神。只可惜我们的政治家不仅,所谓社会贤达也不明,结果「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他们自以为是,以为建造圣殿之先,首务是建造城市,建这建那,结果把一个个废墟建造在国民的心里!

 

  我们既已指出,大卫的宝座过去了,如昨日烟云,那么到底什么是存在的?他们还拥有些什么?我们起码可以说,有三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1)昔日的训诲:这教训别的人民从没有听过,这价值任何民族的历史从没有记录过——这是神藉先知对他们说过的话,警告他们若不离恶,便要被掳,结果全应验了,且是极其彻底的应验。现在他们回来了,应该有时间回想整段历史的教训:背道带来的结果。他们对这教训一定历历在目,永志不忘。

 

   (2)将来的应许:也是藉先知传出来的。尽管大卫的宝座过去了,但大卫的族系并没有断绝,按着神的誓约和应许,有一天弥赛亚要从大卫之族系而出,那时,他要再建宝座于耶路撒冷,治理万国,以色列要再得荣耀。现今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家园,这个盼望就是他们一切所有的,说什么也不会放弃。

 

   (3)现今的同在:古列王下令重建耶和华的圣殿时(拉一14),他们就看出神并没有忘记他们,即或他们身在异国,现今又重回圣城,神的眼目一直在他们左右,与他们同在。当巴比伦王朝倒塌了,古列王崛起,声名远播,你以为犹太人会怎样想?他们身在异域,眼看这个二百年前以赛亚已经预言的皇帝兴起(关于以赛亚之年代问题,另有专文介绍),又下谕旨让他们回国,再加上看见尼布甲尼撒的认罪归神(但四133437),和耶利米预言他们被掳之准确日期(参耶廿九10;并哈该书之注释),这一切的一切,又岂不叫他们深切地体会耶和华确是在他们之左右?

 

  现今普遍存在百姓心里的,就是这三个重要的因素:一、昔日的训诲;二、将来的应许:三、现今之同在。任何国家都应该这样自勉自策:检讨过去、肯定现在、瞻望将来。这就是历代志成书之目的——解决那个需要,达到那个目的。

 

  下面我们要提出上述三点跟历代志的关系:

 

   (1)从国民独特的呼召及大卫的约来看,他们一定要弄清楚纯一不杂的世系,因此我们就有前面九章之族谱。

 

   (2)从他们近来身受的各种天灾人祸来看,他们得从一个新的角度——宗教的——来看自己国家的历史,因此我们有自十章到书末之大卫王朝纪。

 

   (3)从宗教的角度看,他们既从特别的启示而认识真神,亦从经验中体会到犯罪只令使他们亡国这教训,与及了解到圣殿是唯一联接起昔日的光明和将来的璀灿的唯一桥梁,他们就一定要重新估量并恢复渐被遗忘的圣殿崇拜,这就是为什么整卷历代志上下都非常看重圣殿的原因了。

 

  在历代志中,圣殿这比什么都来得重要,且注意下列数点:

   (1)是国民一统的标记,尤其在没有王治理他们的时候。

   (2)是提醒他们崇高之呼召及职责的标记。

   (3)是说明耶和华神仍与他们同在的证明。

   (4)是国民精神之所在。

 

  他们看见了圣殿,就如重读自己的民族史一样,明白过去的恶行,努力现今之建造,亦寄望将来的应许。编写历代志的人就是怀着这样的目标,而把圣殿放于极显著的地位。要他们知道今后的生活应以何者为重,今后的工作以何者为先,国家之安全及保障又何处可得,从而使他们对神重新奉献自己,甘心跟随他。

  

  完结这一课之前,我们试引述优加克一段很有见地的话:

 

  「历代志上下绝不是被掳前历史的补篇,它也不是拾人牙慧,把前四书遗下之资料七拼八凑来写成。作者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写的,我们可以从他省去的及加上去的资料判别得出来。十支派的历史没有提及,而单单写犹大一支派,其理由就在于此。对于重归祖国的以色列人来说,没有比坚守神的圣殿更重要的了。以色列与别国不同之处乃在:若不事奉神,他们国家根本没有前途可言。时至今日,以色列人曾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单有人民的存在,而没有国家的存在,就更明显不过了。对某些所谓圣经批评者,或是唯理主义者来说,他们应该从这个历史的事实而看出,以色列永不可能单为自己而存在。以色列人若能明乎此点,又按着这真理而领导他的百姓,他们就是神所选派作列国的祭司,不然的话,就是亡国伤民,单单这个道理便足以证明历代志不单是一本历史书,它同时也是一本预言书:神借着历史而显出它是出于神,也是属于神的。」

 

第四十一课 历代志 之二

  

题示:读历代志下两遍。

  

  像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一样,在希伯来文中,历代志上下本来是一卷书的,它的书题是Dibre Hayyamim,意思即「历代大事纪」。书之分成为上下两卷,是始于主前三世纪七十士译本的,在那译本中,历代志上下是被称为「省略纪上」和「省略纪下」。把它分为二书实在高明,但称之为「省略纪」却实在不敢恭维。因为这样一来,历代志就成了历史之补篇,而书之真正目的反变得模糊不清了。我们中译本称之为「历代志」,实在是不错之书名,始源于耶柔米(Jerome),他在主后三八五年到四○五年间,把圣经由希伯来文译成拉丁文,那译本就叫作「拉丁文武加大译本」(Latin Vulgate)。它之所以称为武加大译本是因为贵哥利一世(Gregory I,主后540604)及第一次大公会议(主后1562)均接纳它为普及译本(Vulgatis,意即一般的,普通的),在某些武加大版本中,我们发现有「历代之书」(Chronicorum Liber)作历代志之题目。

                                    ——巴斯德

  

  到这里为止,我们只研究了历代志统一的思想及目的,现在就要看看它的内容了。未看内容之前,且先留意几方面。

 

  数据源

 

  简单地说,历代志的材料是根据很多早期文献,再加上作者的历史观(如上述)编汇而成,其中一些部分还是直接引述的(参代下五9,八8等「直到如今」一词,便可推想是出自引述之文献,因历代志写作的时候,所罗门的圣殿早已荡然无存)。历代志作者前后共引述了十四种文献:

 

   (1)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代下廿七7)

   (2)列王的传(此为注释书之名称,英文名是Midrash,参代下廿四27)

   (3)先知撒母耳的书(代上廿九29)

   (4)先知迦得的书(代上廿九29)

   (5)先知拿单的书(代下九29)

   (6)示罗人亚希雅的预言书(代下九29)

   (7)先见易多的默示书——论耶罗波安者(代下九29)

   (8)先知示玛雅的史记(代下十二15)

   (9)先见易多的族谱篇(代下十二15)

   (10)先知易多的注译(代下十三22)

   (11)哈拿尼的儿子耶户的书(代下廿34)

   (12)先知以赛亚论乌西雅篇(代下廿六22)

   (13)先知以赛亚的默示书(代下卅二32)

   (14)何赛的书(代下卅三19)

 

  作者之所以广泛地采用这些资料,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那表明:

 

   (1)作者乃言之有据,是有资格来从一全新的角度编写他们的历史。

   (2)他引用的文献,绝不艰僻难近,乃是流行于民中,这就更可说明他工作的对象不是老学究,而是普罗大众。

   (3)这些可资翻查的材料来源,应该叫喜欢吹毛求疵的学者相信圣经是信实可靠的。

   (4)它也证明以色列人绝不如「学者》所谓喜欢东抄西袭,或是道听途说的民族,他们都是仔细谨慎,几经艰辛才挑选,比较,才编成他们的历史,又用尽各种方法把它们保存下来,其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是近代的学者也要瞠乎其后。

 

  注意我们列出来的一种参考文献: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这书名出现过三次(代下廿七7,卅五27,卅六8),另外有四次是把书名的次序略有更调,是作「犹大和以色列诸王记」(代下十六11,廿五26,廿八26,卅二32),这两个书名指的都是同一本书。似乎这本书的资料,非常丰富可靠(代下廿七7);不过我们可别弄错了,这本「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不是圣经上那卷列王纪,事实上历代志上下和列王纪上下可能都曾参考过这卷书而写成的。历代志注明是取自「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的材料:在圣经中的列王纪都是没有的,这就可证实不是同一本书了。

 

  著者及时间

 

  除非我们盲目地把某些新派的理论全盘接受过来,而说历代志只是一卷瞎七搭八而凑成的书,我们只要肯动点脑筋,他们的理论就站不住脚,而且连成书的时间也交待得十分清楚。历代志下六章十五节和九章一节不是告诉我们书是在南国被掳至巴比伦才编成的吗?三章十六至二十四节的族谱也是一个左证,历代志下最后两节圣经更表示出古列王下的谕旨已经成为过去。历代志上九章的族谱显示出书之编成,是归国的犹太人,已经在耶路撒冷安顿好了之后(请比较代上九章及尼十一332,七45,十二2526;拉二42,其理由就更强了。)再者,三章十七至二十四节的所罗巴伯的族谱,表明历代志的成书日期,约在以斯拉及尼希米之晚年。

 

  有些希伯来文学者告诉我们,历代志的行文风格及拼字法,均是被掳后期的特色,盖被掳之犹太人在巴比伦生活期间,因着长期在迦太基语言的影响之下,纯正的希伯来文采已经受到侵蚀,这些特性在今日之历代志均可以找到。

 

  至于谁编写历代志的呢?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悬案,按犹太人的传统看法,他们认为是文士以斯拉。我们在这里不拟讨论这个夹缠不清的题目,下面只试举出支持以斯拉是编者的三个理由,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1)没有什么足够份量的反对理由可以证明以斯拉不是历代志的编者。

   (2)大致上学者均同意历代志、以斯拉及尼希米记均出自一人之手笔(尼希米记有一部分是尼希米自己写的,而另一部分则是文士以斯拉写的,详见尼希米记的解释),若然,这人自是以斯拉无疑。

   (3)没有比以斯拉更称职,他是文士,有着一切资料作参考的便利。

  

  与前几卷书之关系

 

  前面已经提过,尽管历代志跟撒母耳记或列王纪讨论的都是同时代的历史,它本身却是有其独特的观点、角度、中心,与及目的,而且它成书的日期,也远较前四书为迟。现在我们试把历代志与撒母耳记及列王纪之关系,分别列出来。

 

   (1)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以前书代)是传记式的;而历代志则类似统计式。

   (2)前书是从一个先知的观点而写;历代志则是以祭司的观点而编。

   (3)前书同时记载着南北国的历史;历代志则只记南国犹大的历史。

   (4)前书的着重点是国位、宝座;历代志则以圣殿、敬拜为中心。

   (5)从其影响而言,前书是一鉴戒,表明犯罪所带来的刑罚;历代志则是一激励,要百姓重新向神尽忠。

   (6)前书是有闻必录,把国家之大事作一简单而忠实之记录;历代志则是经过选择,为要表明某一特别的中心思想。

   (7)自创世记到列王纪下,每一卷书的记事方式都是渐进的,随着时代的更换而向前的,但历代志所记的却不是新的事物(除了为要显明是被掳归回时才成书的小部分外),乃是把过去曾发生过的事物来个检讨,好把历史的教训说得清楚明白,那就是:国家兴亡的主因,端在乎百姓对耶和华是顺服或背逆而定。我们要强调地指出,这原则从来没有改变过,它适用于以色列,也同样可运用于英美或中国。

 

  与后几卷书之关系

 

  艾利葛下面一段话很值得注意:

 

  「仔细阅读历代志、以斯拉,及尼希米三卷书的希伯来文,就会发觉它们不单在形式与用字方面十分相似——均是属于希伯来后期的作品,就是一般的观点,旁征博引的手法,对律法的引用,尤其是对某些问题的重视,如族谱、数目、礼仪、节期,以及在圣殿司职的人员和工作,对圣殿之音乐特别看重,和任何对公共崇拜有关联的细节等等,历代志、以斯拉,和尼希米三书都是十分相似的,这就更足以说明它们合起来,便是一卷伟大而又独立的史记了。」

 

  不单如此,我们若留意历代志下最后一节,和以斯拉记第一节,艾利葛上述的理由就更有力:「波斯王古列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愿耶和华他的神与他同在。」——这句话意思是不完整的。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历代志尾一节意思不完全的地方,这一节就补足了。

 

  事实上,现存有些希腊文抄本中,此三卷书是联为一本,没有分开的。

 

  我们为什么特意讨论这三卷书的紧密关系呢?这是有理由的:原来很久以前,当犹太人编汇旧约的正典时,他们曾把历代志放于玛拉基书之后,今天也有些圣经学者作如斯主张,他们的理由是,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容易看出马太福音族谱的由来。但错了,我们绝不可以把历代志和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分开,我们今天在圣经的次序是对的;它们是一组完整的历史书,把被掳前史和被掳后史联接起来,它回顾过去有王治理他们的一段时间,又开拓将来没有王位宝座的一段历史,我们绝不可以分开被掳后期的四卷历史书——历代志、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它们四卷书的主题,联起来就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历代志:  回顾

   以斯拉记:恢复

   尼希米记:重建

   以斯帖记:保存

 

  内容和结构

 

  现在让我们来「鸟瞰」一下历代志全书的内容,这是非常有趣的。也许「有趣」一词不足以说明本书的价值,它简直是引人入胜。

我们要留心找出作者编汇本书时的意义在那里,目的在那里,为什么会选上或放弃这一段资料,这样一来,读历代志就不是枯燥无味了。

 

  我们先来研究历代志上第一段(一至九章)。说这九章圣经是一「族谱篇」不会错到那里去,表面看来,读这篇族谱真是没味道得很,但我们若能了解这是作者编写历代志大纲的一部分,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才放在第一段——读起来就完全不同了。我们的意思是说,这篇族谱是特要显明某些人——属神的人——的家族的;从亚当这树干上,伸展出三大分枝,他们就是闪、含、和雅弗的儿女们,按神的拣选,最年长的落空了,而最年幼的闪却被拣上。亚伯兰不也如此吗?他是他拉的幼子,他被选上了;此外,如以撒,不是以实玛利;如雅各,不是以扫。这都记在第一章。

 

  第二章是记载了救赎与拣选的族系,由雅各至犹大,再到耶西及大卫。在这一族系中,作者特别提出了犹大的后裔——信心的伟人(1825)

 

  到第三章,作者再提到大卫的族系——一直到犹大国末期的王之一的西底家。最后,作者借着由亚当、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犹大、大卫等而显出神拣选的过程后,他便概括地把以色列各支派的族谱,及其在迦南之分地(四至八章)情形,作一简述——他们全在神立约的应许中,占一席位;因此,历代志上第一部分(一至九章),便全是属于耶和华百姓的族谱了。

 

  好了,现在留意十至十二章的记载;这是大卫作王的历史,是记载耶和华受膏者的开始。第十章(明显地是过度性质的)是说扫罗的死(有关他其余的事迹都被略过了),就这样,神就「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了。十一至十二章论大卫如何作王,怎样使耶路撒冷成为京城,他勇士的名称,以及十二支派怎样众志一心的推立他作王。扫罗之作王是出于人意的,大卫作王却是按着神的拣选。扫罗具备的条件,优厚而又出众,但他就是缺少了真实无伪的信心,结果就不能得神的喜悦(13),他的家被抛弃,而他的国亦归到一个合神心意的人手上(14)。因此这一段就是关于耶和华受膏者的历史了。

 

  现在看十三至十六章,这是大卫王伟大的措施之第一个记录——把耶和华的约柜带至耶路撒冷。大卫强烈地感到,一个国家之能否蒙福,端在乎神是否与百姓同住,可是在他之前的扫罗就不了解此点,观其一生,他一直没有为耶和华的约柜费过半点思量,忽略了神同在的征物(十三3),使得以色列国错过许多的福气,单就这一点,便足证他失去为王的资格了。

 

  大卫可不是这样,他是一个有信心,亦有属灵洞察力的领袖,他很快的就使约柜成为国民生活的中心。在升运约柜至基顿禾场的当儿,出了一个小挫折(十三913),终于在敬虔而庄重的气氛下,约柜搬至耶路撒冷了。这时,扫罗女儿的态度很不好,她轻视大卫的信心,亦无从了解这信心的行动的价值(十五29),无论怎样,神却因大卫的工作而厚厚地祝福他的国家(十六736),我们从十六章七至三十节,大卫的献祭及对耶和华的颂词,就可以想象他是怎样用心良苦地要百姓明白约柜是神圣的,是神立约及赐应许的记号。因此在历代志上的第三段,我们就看见中心是耶和华的约柜。

 

  跟着便是十七至二十一章——耶和华的盟约。神喜欢从五洲万国中,选出一族一国——以色列,又从一族一国中选出一支派——犹大,从一支派选出一家——大卫家,然后与他立下盟约,这奇妙的盟约是记在十七章。再从十八至二十章,我们立刻就看见神的盟约为大卫的国带来了何等的福气与及繁盛。后来大卫虽然因核数以色列人而招来审判(二十一章),神的智慧与权能却越过了人的愚昧和软弱,使大卫决定了将来建造圣殿的基址(廿一28;代下三1)。这就是第四段的中心思想——耶和华的盟约。

 

  现在我们来到了历代志上最后的一组圣经(二十二至廿九章),这是关于耶和华的圣殿的。大卫因为是个战士,一生纵横沙场,神不让他亲手盖圣殿,甚至不让他有生之日看见圣殿的动土礼,大卫可没有睹气,相反地,他尽心竭力地为神的殿预备,而他预备的,不单是材料这一方面,也是包括了:

 

   (1)建筑材料:二十二章

   (2)利未之职任:二十三章

   (3)祭司之职任:二十四章

   (4)歌诗班、守门、掌府库者,及诸民事官员:二十五至二十七章。

   (5)圣殿之模式:二十八至二十九章。

 

   简单地说,这一段全是关于耶和华的圣殿者。

 

   到历代志上为止,我们就发现了如下内容及结构:

 

  耶和华的百姓:一至九章

  耶和华的受膏者:十至十二章

  耶和华的约柜:十三至十六章

  耶和华的盟约:十七至二十一章

  耶和华的圣殿:二十二至二十九章

 

  若以整体来观之,则全是关于耶和华的居所;从广义言之,耶和华的居所就是以色列国;从狭义言之,耶和华的居所是大卫之家。从其中心点言之,耶和华的居所就是圣殿。我们可以用撒母耳记上二章三十节来作全书之中心思想:「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诚哉斯言!

 

  为耶和华建造殿宇的,耶和华「必为你建立家室。」(十七10) 我们不能太详细去分析了,下面一表有助于我们紧记它的教训。

                                历代

                                耶和华的居所

      对神之态度为决定之因素

   以色列主要之族谱(一~九)

      亚当至雅各(包括以扫一支)(一)

      雅各至大卫(包括迦勒一支)(二)

      大卫至西底家(及被掳后)(三)

      各支派之族谱(四~八)

      被掳后之安顿(九)

  大卫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二十九)

      耶和华之受膏者(十~十二)

      耶和华之约柜(十三~十六)

      耶和华之盟约(十七~廿一)

      耶和华之圣殿(廿二~廿九)

      大卫之驾崩(廿九2630

现在我们看历代志下。为了本书之目的及篇幅,最好还是从简而言之。这是一卷读了叫人黯然神伤的书,它的开头是光明璀璨的,但结尾就悲惨之极了。全书可分为两部分:

 

   (1)所罗门四十年升平之治:一至九章 (2)犹大国至被掳之历史:十至三十六章

 

  至于所罗门统治之记录,大部分都是关于圣殿的。我们研究列王纪上时,已经分析过圣殿的建造,所罗门的为人,和他预表的意义等,这里就不重复了:让我们看看历代志下对一个国家及道德生活的看法是怎样吧。

 

  按大卫之约,他的后裔应该承受三方面的权利与责任的:

 

   (1)一个坚定的国度。(2)建造一圣殿。(3)过一种有纪律和操练的生活。

 

  在所罗门统治之初期,这三种权利与责任都实现了,以色列国因而达到了空前的盛况,而华美荣耀的圣殿亦落成,但是呀,他们也应该恒守一种纪律和操练的生活才是,我们却见这第三个条件慢慢被忽略了。

 

  神应许的本身,终归是要应验的,也可以说是不带「若果」这一条件的,因为基督就是他们一切应许的总归(参撒下第七章之注释),但要应许立刻应验在他们身上,这个「若果」的条件就一定要遵行,有人说得好:「神赐智慧、财富与能力给所罗门,若果他继续行在耶和华的道中,不偏左右,他就会享长寿(王上三14),但他落空了,结果最后的一种福气就得不着,死时才五十九岁。」

 

  所罗门死后国内的光景多么可怜——从罗波安到国分南北,到西底家,然后被掳,分散列国!我们不个别研究南国二十个王的事迹了,读历代志下,就会了解他们的生平;但这段历史的中心意义却绝不可忽略。

 

  在历代志上,我们看见有两个新的局面,一就是按神的盟约而立的国位,另一则是按神启示的样式建造,而又因神之居中而得荣之圣殿。国位与圣殿是互尊互荣的,坐宝座的王若尊重圣殿,神就赐福给他的国,他的国位就得荣耀。但自耶罗波安始,除了间中一些改革及宗教复兴外,整体上神的子民是背道离经的,情势一代不如一代,到一地步圣殿最坏的仇敌竟然就是犹大的宝座,终于二者不能并有了,其中之一必定要离去,当然不可能是圣殿的,就这样,犹大的国位败亡了。

 

  大卫的宝座中落后,圣殿也受到摧残——被火焚烧,事实上犹太人对圣殿的污辱已经到了极点,巴比伦用火焚毁圣殿,也只是叫圣殿不复存在,而不是继续受羞辱,国位与圣殿都过去了,到后来,新的圣殿要盖起来,却是盖在一个没有宝座,没有国位的时代!

 

  这就是历代志从一个国家来看的中心意义。现在再看他属灵及道德方面的意义。从罗波安一直到最后一个王为止,除了间中的复兴及改革外,我们可以说他们对神的关系是日见淡薄的,因而他们的国势也日见衰微,因此我们应该紧记这一功课:国家对神之反应,是决定她的历史及命运之重要因素。

  对以色列人如是,对天下万国也没有分别,我们留意下面的记载:「乌西雅定意寻求神,他寻求,耶和华神就使他亨通。」(代下廿六5)「约坦在耶和华他神面前行正道,以致日渐强盛。」(代下廿七6)

  这公式在整部历代志下都是加以强调的。把历代志上下联起来,我们就看见整个大卫王朝的兴衰过程:崇高的呼召、深厚的祝福、邪恶的败行,而引至悲惨的结局。神岂不是要藉历史向我们启示:国之兴亡,端在乎对神之态度?全国上下若一心寻求神,神就使他们强盛,全国上下若离开真道,就只有自招败亡,我们若不能明白这信息,读历史就枉然,这一代的君王和政治家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明白?这一代的智士又到什么时候才能了解?时代的转易不会改变这个历史法则的。

 

  也许因着近代国际问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它的重要性——就如我们不能为自己的一代写历史一样——但时间过得久一点,我们立刻就可以发现:至今它仍然有效,且看看二百年前美国之兴起,及今日他们国内外遭遇到的困难,英国也如此。国之盛衰,不在乎她的政治或经济条件如何(如近代流行的观念),乃在乎她的道德原则及属灵气候。

 

  我们给神留个什么地位,也就等于带领自己的国家走上兴盛或衰亡的命运,其间是没有例外或侥幸的可能的。昔日以色列的君王、首领及百姓自欺欺人,以为这个肉眼看不见的神,一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看不见,又以为他们就是作恶,神也不会查问,但一味硬着颈项,罔顾先王的遭遇,掩耳不听神兴起的先知,不断的行恶,结果他们错了,「神是轻慢不得的」,他管理,他拣选,他也必按公义施行审判。他赐我们许多的特权,是不认识神的人所不认识的,但他从没有赐我们去任意犯罪的特权,以低贱的生活来污辱他崇高呼召的,只会招来败坏的结局。我们相信今日那国家,那领袖,那百姓应该学会的了。

 

下面的表会帮助我们记得历代志下的意思:

  圣殿与国位 

             对神之态度为决定之因素

   所罗门四十年之治(一~九)

      早期之建设(一)

      圣殿之建造(二~七)

      全盛之时期(八~九)

      所罗门驾崩(九2931

  犹大国至被掳之历史(十~三十六)

      国位之分裂(十)

      犹大之诸王(十一~卅六)

      被掳巴比伦(卅六1521

      古列之谕旨(卅六2223

 

  最后的话

 

  为了篇幅问题,历代志有许多重要的地方都不能提及了,不过有几点仍值得注意的。

 

  作为一个传道者来说,历代志实在是他的宝藏,信息资料之丰富是无与伦比的,举例说,我们可以看犹大国四次的蒙救赎:

 

   (1)亚比雅对抗耶罗波安:代下十三1322

   (2)亚撒对抗古实人:代下十四115

   (3)约沙法对抗摩押人:代下廿2034

   (4)希西家对抗亚述人:代下卅二2023

 

  请特别留意,耶和华怎样帮助他们胜过仇敌。

 

  我们也可以就圣殿及敬拜怎样(a)被忽略;(b)被败坏,来作一专题研究,以此看出一个国家之盛衰原因。由此,可更加强我们对本书中心主题之认识:对神之反应为邦国兴衰之主因。

 

  毛顿博士下面一段话。有助于我们对历代志上下之认识:「要从历史文学中得益处的研究方法中,鲜有像比较圣经两类历史(即历代志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之比较)来得有帮助。」

 

  在下一页,我们就要把二者平衡记载之经文分列出,以资研究。

 

  下面一表,乃取自迦百烈之「注解圣经」(Annotated Bible by late A. C. Gaebelein),我们十分推荐这卷书。

  

平衡记载之经文

撒上

廿七  

代上

十二17

 

廿九13 

 

十二1922

 

卅一 

 

撒下

15

 

十一13

 

610

 

十一49

 

1116

 

十四17

 

1725

 

十四8 17

 

111

 

十三

 

1223 

 

十五~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十一127

 

廿1

 

十二 2931

 

廿13

 

廿三839

 

十一1047

 

廿四19

 

廿一16

 

廿四19

 

廿七2324

 

廿四1017 

 

廿一717

 

廿四1824

 

廿一18~廿二1

王上

1

 

廿三1

 

14

 

廿八2021

 

1012 

 

廿九2330

 

46

代下

1

 

415

 

213

 

 

 

 

114,四9

 

1521

 

1517

 

2326

 

25

 

3846

 

61017

 

4750 

 

1822

 

51

 

1

 

 

2,七10

 

19

 

1122

 

1028

 

 

113 

 

112

 

1425

 

1324

 

2629

 

2528,一1417

 

4143 

 

2931

 

十二119

 

 

十二2124

 

十一14

 

十二25 

 

十一5 12

 

十二2631

 

十一1317

 

十四2224

 

十二1

 

十四2528 

 

十二2 12

 

十四212931

 

十二1316

 

十五1

 

十三12

 

十五6

 

十三231

 

十五78

 

十三22,十四1

 

十五1112

 

十四15

 

十五1315

 

十五1618

 

十五1622

 

十六16

 

十五2324

 

十六1114

 

廿二14044

 

十八

 

廿二4143 

 

十七1,廿3133

 

廿二45

 

廿34

 

廿二4749

 

廿3537

 

廿二50 

 

廿一1

王下

1,三45

 

廿13

 

1619

 

廿一27

 

2022

 

廿一8 15

 

2324

 

廿一1820

 

2527

 

廿二14

 

2829 ,九1 28

 

廿二579

 

1114 

 

廿二8

 

十一13 

 

廿二1012

 

十一420

 

廿三

 

十一21,十二13

 

廿四13

 

十二616

 

廿四414

 

十二1718

 

廿四2324

 

十二1921

 

廿四2527

 

十四16

 

廿五14

 

十四7

 

廿五1116

 

十四814

 

廿五1724

 

十四1720

 

廿五2528

 

十四2122,十五14

 

廿六115

 

十五672728

 

廿六2223

 

十五3235

 

廿七18

 

十五38

 

廿七9

 

廿六12

 

廿八12

 

十六346

 

廿八38

 

十六7 

 

廿八1619

 

十五29 

 

廿八20

 

十六818

 

廿八2125

 

十六1920

 

廿八2627

 

十八13 

 

廿九12

 

十八13 

 

赛卅六1

 

十八1416

 

代下卅二28

 

廿111

 

代下卅24;赛卅八

 

廿1219 

 

赛卅九18

 

十八1737

 

代下卅二919;赛卅六222

 

十九15

 

代下卅二20;赛卅七14

 

十九67 

 

赛卅七67

 

十九819

 

代下卅17;赛卅七820

 

十九2037

 

代下卅21;赛卅七2138

 

廿2021

代下

卅二3233

 

廿一116

 

卅一19

 

廿一1718

 

卅三1820

 

廿一1926 

 

卅三2125

 

廿二12

 

卅四17

 

廿二320

 

卅四828

 

廿三13 

 

卅四2932

 

廿三2123

 

卅五119

 

卅三2426

 

卅四33

 

廿三2830

 

卅五2027

 

廿三3033

 

卅六13

 

廿三3437

 

卅六45

 

廿四89

 

卅六9

 

廿四1517

 

卅六10

 

廿四1819

 

卅六1112

 

廿四20

 

卅六1316

 

廿五8 21

 

卅六1821

 

  我们欣闻近代考古学的发现,对历代志所记的事实,完全吻合,所以参考优加克先生的「新圣经指引」。第六和八卷(The New Biblical GuideVol6 and 8by John Urquhart)

 

  唯愿本书的中心信息:对神之反应为兴衰之主因,能深深地抓着每一个执政者之心,这对一个国家或是一个人,古时或现代,同样是真实的。一个国家真正的责任,就是带领他的百姓离罪归神,我们尊敬神,神就会使我们昌大;相反的,只有自招灭亡,就是再聪明的领袖亦无法挽回他灭亡的命运也。今天,对一个人或是一个国家来说,神的呼召仍像昔日古列的谕旨一样:「为他建造殿宇」。(代下卅六23)

  

  附 神的殿

 

   (1)会幕——仅为帐幕而已。这是神在以色列人中的居所,为期共四百年。多数时期系在示罗,参阅出埃及记廿五至四十章。

   (2)所罗门的圣殿——殿的荣耀为期短促。所罗门死后五年即被劫掠,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伦所毁。

   (3)以西结的圣殿——(结四十至四十三)非真有此殿,仅系异象中所见将来复兴时期的圣殿。

   (4)会堂——会堂创始于被掳时期。会堂不是圣殿,不过是小的屋宇,供本地聚会之所需。凡有犹太人居住的地方,都有会堂。

   (5)所罗巴伯的圣殿——被掳归回后所建。参阅以斯拉与尼希米两书。此殿存留五百年,继之扩建者即为希律的圣殿。

   (6)希律的圣殿——这是主耶稣降世时的殿,为希律所建,用大理石与金子所造,非常壮丽。主后七十年被罗马人所毁,参约二13与太廿四章注释。

   (7)基督的身体——耶稣以自己的身体为殿(约二1921),神借着他与人同住,耶稣认为敬拜神不在属于地的圣殿(约四2024)

   (8)教会——信徒合起来成为神的殿,成为神在世上的居所(林前三1619)

   (9)每一个基督徒——也是神的殿(林前六19),所罗门殿的荣华不过是预表而已。

   (10)礼拜堂——有时也称为圣殿,但圣经里没有一处是这样说法的。

   (11)天上的殿——地上的会幕原是天上将来的影像(来九1124)约翰看见天上的殿(启十一19),但最后神与羔羊要成为殿(启廿一22)

── 巴斯德《圣经研究》

 

 

历代志上精华(漆立平)

 

第十讲 《历代志》

 

壹、《历代志》著作者与年代时地

  《历代志》上下在希伯文圣经中,原也是合为一卷, 也因篇幅长而分为卷,其内容是一致贯的。传统 上,认为本书的编撰者为文士以斯。大约在主前 458 前,也即以斯获得波斯王允准回耶之前,完成于波 斯京城巴比   以斯曾担任波斯王的文士(或谋士),在王宫中多 甚受波斯王亚达薛西的赏与尊重,(有可能他曾做过亚达 薛西的师),他用在宫中工作的机会,得以遍览查阅巴 王宫图书馆中,所搜藏的各民各国的文史书卷资。特 别是有关以色的古藉文史卷宗档案。当时,除在巴比 以外,世上已再无别处可找。他就在那段时期,他心中受 神的感动,而要为当时被四散的以色人,根据他所查 阅到的资,编撰一部历代以色列子民,尤其是王国时代的 君王和子民,如何事奉神的历史记录。   当时,他将此书编撰完毕后,他又接着根据史资 撰写以色人第一次回归耶,重建祭坛和圣殿的史。那就是《以斯拉书》的前半部(第一章至第章)。所 以,《历代志》的结尾与《以斯拉记》的起头,很明显的有 互相衔接的言语。   大概也就在那之后,他意要回耶去,他想 确的知道,第一次回归的子民,究竟在故土如何生活与事 奉。因此,他向亚达薛西王提出奏折,请王允准他回耶 事奉神,而获得王的批准。是故,又有以他为首,率領 以色人的第二次大举回归。这段史则记在他所撰写的 《以斯记》的后半(第七章至第十章)。关于这一方面, 我们《以斯记》时,再作进一步讨

 

贰、《历代志》书名的由来与意义

  代志》的希伯文「Dibrehay-yamim」原意为「 代的记事」,中文翻作「代志」是一个很准确的译名。中 文的「志」就是一种「史记錄」。《历代志》所记的事, 不是一般的民事,或一些纯粹政治上的事,而是有关于君王 在信仰上,和事奉神的事。所以,《代志》记事的重点与 王记》有五点同:

 

一、《历代志》仅记事奉耶和华神的君王事迹

  事奉耶和华神的君王,《代志》均记载或简单 过。如扫王,仅记他的战死,其他提。

二、以色列分裂后,《历代志》仅记犹大王, 不记以色列王

  因为,自从耶波安在伯特和但,立了兩牛犊, 引诱百姓背耶和华之后,就再没有一个以色王是事奉耶 和华神的。所以,《代志》记载他们。犹大的诸王虽然 也有许多行惡的,但是,他们毕竟仍在耶维持圣殿的 敬拜和事奉。在君王所犯的罪中,没有比引导百姓去事奉假 神或偶像的罪,大、严重、得罪神、也被神所严厉定 罪的

 

三、《历代志》所记着重于在信仰上与事奉上 的作为事略

  对于君王所作那些纯属政治上的事,或君王个人与家庭 的事,《代志》都予记载。所以,譬如:有关大卫的犯 罪、他儿子间的斗争、押沙的叛、所门如何兄弟、 殺老臣和对头的事,《代志》也都没有记载。是那些事 重要,影响大。乃因那些事在《王记》中都已经有记 载,记一次就够,在《代志》中必重复。但是,对于 大卫如何建圣殿中的事奉,就特别详细的记錄。各个先知 代君王的警诫和劝勉,也都详加记錄。对于各代君王在 信仰上的特点和优失败,也均详作记载。

四、《历代志》对以色列的各个支派子民,并 无岐视或偏见

  在《代志》中。虽然錄北国以色的君王,但是, 绝无承认方十个支派的意图。作者在家谱上的用心,正 是意图挽回所有亚伯拉罕的子孙和后裔,盼望他们都回归事 奉耶和华神。作者告诉后人,以色列北方十支派的子民,他 们的祖宗都是事奉耶和华神的。唯有耶和华神是独一无二的 真神。不論他们散到那里去,他们都应该持守作耶和华神 的子民,惟独敬拜事奉祂。只要他们丢弃神,神绝会丢 弃他们,总会看顾恩待他们。

 

五、《历代志》为所有耶和华神的子民编列了 家谱

  在《代志》的开始,作者先对先祖和以色各支派的 家谱,作一番清查和考证的记錄,表明他的重点在乎人, 在乎神的子民。正由此《代志》的家谱,延伸到主耶稣的 家谱。又由主耶稣的家谱,延伸涵盖我们所有基督徒都是 神的儿不論我们原出身于何方,何族、何民。   虽然,《代志》的记事好像以君王为主,乃因他们要 为以色人的失败堕和被分散,负重大的责任,要以 他们的事奉为鉴诫。其目的乃是要使分散于民中的以 人,知道自己的出身和來歷根源,使他们知道自己是神 的选民,知道他们的国曾怎样蒙神的祝福与荣耀,也认他们的祖先何以会失败,他们的国何以会灭亡。并且知道神对 他们的应许,怎样可从被之地归回,重建神子民的国 叫他们致在被中失去志气而自贱。要他们知所悔改,重 新回归到耶和华神面前,认定事奉祂,就是他们的拯救和盼 望。   仅对后世的以色人是非常重要的,对新约下的基 督徒,也是重要的。使神的子民与神的儿,都可以从中学 习与认到事奉神的原则,也得着轻慢弃神的史鉴诫。 对个人、对教会,这些史都是极有价值与教训意义的。

 

参、《历代志》的重要性

  代志》的内容,有些部分初,似乎与《撒母 耳记》和《王记》重复;如《代志上》有关大卫的记 载,《代志下》有关所门以及诸犹大王的记载。其实里 面的内容和记錄的重点,是大相同的。   代志》重要的特点与贡献,有下列六方面:

 

一、将以色列人的家谱作了全面性的清查和 建立

  代志》所编的家谱,使被分散各方的以色 民,可以清楚地追踪自己的身世和根源,而致糊里胡涂的 族同化消失。并且使以色十二支派的人,和所有未人,都被认定是亚伯罕的子孙,再因王国时期三、四百 的南,而互相猜忌与排斥。使所有的以色后裔, 都认定他们自己该是事奉耶和华神的,并且叫他们彼此认同 都是神的选民。

 

二、将大卫建立以神为中心的事奉体系清楚 详细的陈明

  大卫所建的国是一个世俗的国,而是一个耶 和华神子民的国,一个专一事奉耶和华神的国。大卫对 于圣殿中的事奉体系,按照耶和华藉摩西所的原则,作 明确的调整与规划,予以重新建和安排。如:他将亚 的后裔(祭司的职分),和未人的后裔(圣殿执事的职分) 编组起,训教导他们怎样服事约柜,尽祭司的职份。怎 样设圣殿中服事圣的人员和班次;设看守殿门的人员 和班次;掌管圣殿府库的人员;以及差派经过训教育的 人,去各地各城作官长,担任士师,将神的法教导百姓, 为他们作审判官,管以色民中日常生活的事,服事以色 百姓,叫他们作事奉神国子民的「公仆」或「公务员」。

 

 

三、将大卫为建造圣殿所作的预备、计划及 奉献记录出来

  虽然,神未允许大卫为祂建造圣殿,可是大卫因爱神的 缘故,在他有生之,特别是在内平定之后,他只小心翼翼的重建国家,他是处心积虑的为建造圣殿,作 许多多的预备工作。大卫王为建造圣殿所作的预备,极其周 全丰富。他同时也为建造与事奉的人材,多作培训,建 划和各种制   他在物资与建材上大储备;包括为建殿预备 重的石材、上好的木材,许多、银、铜、铁、和珍贵的宝 石。他又在神面前寻求圣殿、其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和 各种器皿的图样,与规格尺寸度量,并画成图样。   在他晚让位给所门继承王位之前,他先召集以色 各支派的族长、首、祭司与未人、全国各地各城的首 与百姓,在耶成为大会,当众将建造圣殿的使命, 和图案,交付所门,并要求全国上下,通支持恊助建殿 的工作。而且,大卫自己先将他自己一生积蓄的财富,完 全奉献出。《代志》将大卫头奉献的过程,都清清楚 楚的记錄。这是非常珍贵的史和榜样。这些都是在《撒 母耳记》和《王记》中所没有的记錄

 

四、将所罗门王建造圣殿,使国达到荣美的 光景呈现出来

  门继位之后,他的确尽心尽,遵照大卫的遗命, 全国子民,建造圣殿,并建圣殿中的事奉体系。《 代志》的记錄,让我们看,在圣殿建成奉献之后,所 也确确实实曾用心,好好治与建以色国,制定祭司与 未人的事奉,服事和建以色子民。

  门的治国是非常有成就的,他是真正的将他父亲大 卫的遗志,和建造神国子民的理念,都实行了。在他作 王的前二十五里,他也曾经是一个非常敬畏神,爱护神子 民的君王。神确实赐给他极大的智慧,祝福赐恩给他,又使 他可以得着许许多多的财富,使他能成就许多大事。这段记 錄也平衡后人王记》之后,对所门王的观感。

 

五、将各代犹大王信仰的状况,事奉上的变 迁与作为,清楚的呈现

  代志》的记錄,使后人知道犹大国的兴衰,这些君 王的信仰和事奉态。他们当时的执政,与以色子民的反 应与表现,绝对有密的关系。犹大王只是一个政治上的 国王,在以色史上,自撒母耳奉耶和华之命,膏 王,结束士师秉政时代之后,以色的君王就成为以色 子民,在信仰与奉事上的袖。   从此以后,以色君王的责任,仅在内政与军事上治 全国,他们也在信仰上与事奉上导全民。扫王因忽 在信仰与事奉上的忠诚,而被耶和华 神所弃绝。因此耶 和华 神命撒母耳在扫王未死之前,就去另外膏立了 卫,以备日后接替扫王。这是神为以色子民国度立下的 原则。因此,无王记》或《代志》均按此一准则, 评定以色王或犹大王,是「好王」或「王」。凡背 和华 神的王,均是「王」,凡事奉敬畏耶和华神的王, 均被称为「好王」。

  但是,在《王记》中对于各代以色王和犹大王,虽 有「好王」与「王」的评,可是对他们的「好政」与「 政」记錄不详,尤其对他们在信仰与事奉上的「政」与「 政」缺少记载,因此对后世子民中的袖,足以作信仰上 与事奉上的考与史鉴诫。   由于以色国在所门王之后分为南二国,国以色 就从未出过「好王」,个个都是「王」效法国事奉偶 像,其「政」败坏十个支派的子民,在《王记》中已 有简錄,对于他们这些「王」乏善可陈,值得在史 书上重复。   可是对于南国的各代犹大王,根据史的记錄「好王」 并非凡事都好,好王曾有「政」,但后他们也有「政」, 并且影响深远。有些「王」初时在信仰与事奉上「惡劣」, 因受到神的惩罚,晚期已知所悔改,因此而有所转变, 有施过「政」的史,也能抹而予以忽。这些记 錄对后世,仍然极有教育价值,也是后世很重要的史鉴诫。

 

 

六、《历代志》叫人看见神对祂子民国度的照 顾关切

  代志》将神对每代犹大君王,所差遣的先知、神人、 祭司,去传的话,所作的事,都详细的记。这 些内容证明神对以色人的爱护与关怀。神并非让犹太人和 犹大君王任意堕予警惕,予多方的警诫,多方的挽 回与劝诫。然而,犹大国仍会多次被,至终被灭亡,由其过程可知当时犹大君王的顽梗;子民受习、偶像崇 拜、与假先知的影响,使他们一再堕,至终灭亡,而被 去外邦的深原因何在。

 

七、叫人看见当时君王和百姓怎样弃绝神的 话与对待先知

  许多先知书的史背景,除有部分记錄在《王记》 之外,许多详细的史背景,在《代志》中呈现 许多口传先知,当日向君王和百姓传的话,后产生了什 后果,在书中都对应的记錄了。好些文传先知,是在怎 样的背景中,从神接受了什么负担与使命,写出他们的「先 知书」。这些史都可以作后人的鉴诫。《代志》在最 后的结   「耶和华他们列祖的 神因为爱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 所,从早起来差遣使者去警戒他们。他们却嘻笑 神的使 者,藐视他的言语,讥诮他的先知,以致耶和华的忿怒向他 的百姓发作,无法可救。」(代下 36:15-16

 

  所以,《代志》有许多珍贵的记事,也有许多史的 鉴诫和教训,是《王记》所没有记下的。这些记錄对后 世神的子民与儿,在事奉与证上,都有极为重要的光照 与启示作用。

肆、《历代志》上、下的各章内容

  代志》的内容,可从下的分章目次得知其主体内 容: 《历代志上》各章目次 一、历代列祖与以色列各支派家谱   第一章、从亚当到雅各祖的族谱   第二章、犹大的后裔族谱   第三章、大卫王的儿与后裔   第四章、犹大其他族谱与西缅支派的后裔   第五章、约但河东个半支派的族谱   章、未支派与祭司后裔的族谱   第七章、以色其他七支派的后裔族谱   第八章、雅悯支派后裔的族谱   第九章、被归回者的家族谱系 壹、扫罗王   第十章、扫与三个儿子殉国 贰、大卫王   第十一章、大卫建国与定都耶   第十二章、早期跟随大卫的人

  第十三章、将约柜迁进耶的失误   第十四章、平定非士人的进犯扰   第十五章、训教育祭司和未人   第十章、设圣殿中诗班圣的事奉   第十七章、大卫进一步的作为与工作   第十八章、征服周边邦的骚扰侵犯   第十九章、平定亚扪人的长久对抗   第二十章、平定非士人的长久对抗   第二一章、点百姓之误显出建造圣殿之地   第二二章、为建造圣殿储备大建材与人材   第二三章、建立利未人各种编组分班的事奉   第二四章、建祭司编组分班的事奉   第二五章、建与诗班编组分班的事奉   第二章、建立利未人在圣殿守门与其他事奉   第二七章、政与各项内政工作方面的安排   第二八章、对建造圣殿所作的指示   第二九章、为建造圣殿而作的奉献与称颂

 

《历代志下》各章目次 参、所罗门王  第一章要义    一、所门祈求神赐给他智慧治国    二、所门集中他的军与财富于耶

第二章要义    三、所门筹备建造圣殿  第三章要义    四、所门开工建造圣殿与各种对象  第四章要义     四、所门开工建造圣殿与各种对象(续)  第五章要义    五、所门将约柜移进圣殿  章、所门王献殿之与献殿的祷告祈求  第七章、天上的反应与以色子民的献祭和大会  第八章、所门王后期的作为、丰富与成就  第九章、所门王在世人眼前的证与荣华 肆、犹大列王  第十章、波安王的事奉与作为得失(一)  第十一章、波安王的事奉与作为得失(二)  第十二章、波安王的事奉与作为得失(三)  第十三章、亚比雅王的事奉与作为得失  第十四章、亚撒王的事奉与作为得失(一)  第十五章、亚撒王的事奉与作为得失(二)   第十章、亚撒王的事奉与作为得失(三)  第十七章、约沙法王的事奉与政迹(一)   第十八章、约沙法王的事奉与政迹(二)   第十九章、约沙法王的事奉与政迹(三)   第二十章、约沙法王的事奉与政迹(四)

第二一章、约王的惡行与悲哀结局  第二二章、亚哈谢王的被与亚他亚的篡位  第二三章、耶何耶大对约阿施王扶正的功迹  第二四章、约阿施王的事迹与背逆  第二五章、亚玛谢王的事迹与败  第二章、乌西雅王的事迹  第二七章、约坦王的事迹  第二八章、亚哈斯王的  第二九章、希西家王在信仰与事奉上的中兴(一)   第三十章、希西家王在信仰与事奉上的中兴(二)   第三一章、希西家王在信仰与事奉上的中兴(三)   第三二章、希西家王在信仰与事奉上的中兴(四)  第三三章、玛拿西王的背逆与悔改归正(代下 331-20

       亚扪王的背逆与被(代下 3321-25  第三四章、约西亚王带进信仰的重建(一)   第三五章、约西亚王带进信仰的重建(二)  第三章、约哈斯王被到埃及去       (代下361-4            约雅敬王向巴比的投与背叛(代下 36 5-8       约雅斤王被至巴比(代下 369-10       西底家王的败与圣殿耶被毁(代下 3611-20       以色人的回归(代下 3621-23

── 漆立平《圣典旧约精华》

 

 

历代志上下──建造神的家(张向晨)

 

  历代志记载犹太国的历史,着重「生命」方面,建造神的家。

    从大卫王开始,王国的里面败落与恢复。 大卫时代扩展神的国度,夺回仇敌占领之地,如同教会得救人数的增加。所罗门在大卫的基础上,得着属天的智慧,建造神的殿,让神有安息之所与人相交。智慧是能听神的心,神借着他建造百姓内在的生命,认识神、经历神。

  列王记着重各个君王的兴衰史,可以与历代志同读,列出每个君王时代二方面的记载,有全面的概念。

[代上]

  [第一章~九章] 从家谱看见神对十二支派的应许与预言,对照

      雅各的遗言 创世记49

      摩西的遗言 申命记33

  〔四章910节〕犹大后裔雅比斯是苦难之子,比众弟兄更尊贵,神应允他扩展他的境界,与他同在,保佑他。

   预示主耶稣藉十字架的死亡带来复活与五旬节的圣灵浇灌。

  〔四23节〕预示神与人同工的原则是与主同在,为主作工。

   「尼他应」是人的所是,「基低拉」是人的所作,要与王同处亲近神,生命长大,又为王作工,生命流露。

      生命是事奉的基础,事奉是生命的发表。(可三14

  〔六章2228节〕撒母耳是叛党可拉的第十代子孙,

   无份为祭司,因着全然奉献,作拿细耳人,神破例选中他成为创造时代的器皿。

  〔十六37节〕大卫时代在约柜前事奉神的人

   一日尽一日的职分。每天照圣灵活的引导,忠心尽职,明天又有新的带领。         (哀三23

[代下]

  〔二十九章34节〕利未人诚心自洁胜过祭司,

     神选中的器皿是甘心追求圣洁,圣别单单属于神,脱离卑贱的事,逃避私欲,破碎己的欲望,与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心,德行,仁爱,和平。 (提后二21)

代下有五次恢复的工作:

  一,亚撒王,向神心诚实的王,砍掉外邦神的坛与偶像    十四~十六章

  二,约沙法王,靠神得胜,消灭仇敌的王,除掉一切邱坛木偶 十七~二十章

  三,约阿施王,幼小靠大祭司扶持的王,修理神的殿         二十四章

  四,希西家王,扫荡清除殿内污秽的王,恢复敬拜事奉  二十九~三十二章

  五,约西亚王,年幼行主道的王。洁净圣殿,根除一切外邦偶像与邱坛 

                                                        三十四~三十五章

―― 张向晨《圣经六十六卷》

 

 

读历代志该注意的事(王国显)

 

在没有开始历代志下以前,我们还在历代志上有一点点的话,因为这个和历代志下是有直接的关联的。我们看到历代志上的结束语是结束在大卫他的年日完毕,而历代志下的开始就是所罗门,所罗门所作的,在起头的那一段来说,完全是继承着大卫所要作的。一题到大卫所要作的,我们没有办法能忘掉神的话给大卫所作的那个评语,大卫照着神的旨意服侍那个世代的人,也就是说大卫一生所作的乃是为着在神的百姓中间成全神的旨意。

大卫完成的职事

大卫在他的一生里,究竟按照神的旨意作了些甚么呢?我们从撒母耳记到列王纪再加上历代志,我们把大卫的事情归纳起来的时候,很明确给我们看到三方面的事情。头一方面乃是神用着他来建立国度。当然,这个国度是指以色列的国度,重点不在那个国的历史,而是在大卫所设立的宝座。因为,大卫设立的宝座是神所给他的应许,是永远的宝座,他的子孙不住的有人永远坐在这个宝座上。当然,我们晓得这是一个预表的事物;如果,按照大卫的肉身的子孙来说,他的子孙到了有一天是不能再坐这个宝座。我们感谢神!因为,在大卫所经过的一切事情,预表的成份是比较明显的,借着他所作的来说出神将来要怎么作。

如果,从肉身这方面来看,当我们的主出来的时候,祂也就是大卫的子孙。我们读新约的时候,「大卫的子孙」只是中文圣经的称呼,在圣经里从来没有说祂是「大卫的子孙」,题到我们的主的时候,祂总是说「大卫的儿子」。那就给我们很清楚的看见,这是一个预表的应验,也可以说是一个预言的应验。我们的主祂是「大卫的儿子」,祂接受大卫的宝座坐上去,这一个宝座就到永远了。我们感谢我们的主!当神把大卫的事情给我们看清楚的时候,我们看到大卫作在神的旨意里的头一件就是建立国度。

第二件事情就是题起和预备建造圣殿。从来没有人想过要为神建造圣殿,但是大卫里面一个感觉,他是觉得神应该有个殿;所以,他一直准备要给神建造一个殿。但是,神说殿是可以建,不过建殿的人不可以是你;因为,你是一位战士,你流了很多人的血,建造一个殿来表明人和神同住,这个是不太合宜的。但是,你的这个心意,我完全能悦纳的,我不要你来作,我要你的儿子所罗门来作好这件事。我们感谢我们的神!我们从历代志上就看到一件事情,神虽然不让大卫来造这个圣殿,但神却向大卫说了许许多多关乎圣殿里一切的事情,包括它的样式,包括在圣殿里面侍奉和配搭的安排。简单的来说,关于圣殿里里外外的事情,神向大卫说了很多,神把圣殿里里外外的事情全部都向大卫说了。所以,大卫在他余下的一生里,他整个的服侍或说整个的工作,都是为着圣殿要给建立起来而作准备的,我们感谢神!

当然从历史上来说,大卫是作了这件事情;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大卫所作的,不管是他的起意或者他的安排、预备仍然是预表的成份比较浓。因为,我们晓得圣殿的前身就是会幕,接续圣殿的乃是教会,不管是前还是后,他们是贯穿在一个目的上走,那个目的就是神要住在人的中间。但是,神怎么能住在人的中间呢?不是说会幕是神可以住在人的中间,也不是说圣殿就让神可以住在人的中间;因为,这些都是预表,真正让神能住在人的中间,那个关键乃是在神的儿子。

所以,我们称会幕、圣殿也好,那都是神儿子所作的表明。我们笼统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会幕也好、圣殿也好,它是表明一个在基督里的事实。等到新约的时候,教会被建立起来了,教会与基督是联合的,生命上是联合的。这一个联合就把在基督里的那个事实表达得比较明确了,我们看到教会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有一个「在基督里」的事实在那里,当我们去接触「在基督里」这个事实的时候,你没有办法脱离不接触到基督的教会。我们讲信息,虽然教会成为神的居所,要比圣殿和会幕明确很多,神就是住在教会的里面,神让教会所充满的就是祂的自己。

但是,你说要叫神的荣耀和丰富,完全不打折扣的来表达出来,弟兄姊妹,在教会的日子里面还没有到达那一个目的,是要到新耶路撒冷显出来的时候,这个事实才显明。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是看见一件事情,圣殿给题出来,也就是神永远的旨意的执行给摊开了。我们感谢赞美我们的主!国度也好,圣殿也好,在旧约的日子里,仍然是神所要作成的事的影儿显明在地上。在大卫的日子,或者是在旧约的日子里,都是在预表功用上面来完成的。

除了这两样,还有第三样,这个是说到实际,不是预表了。这个实际在造会幕的时候,神的要求是怎样的?在建造圣殿的事上面,神的要求仍然是这样的。到了今天,教会在建造的时候,神这个要求仍然是一样,那是甚么呢?那是神的子民在神的面前毫无保留的奉献,奉献是一个属灵的事实,也可以说是一个属灵的光景最准确的内容。我们记得建造会幕的时候,神借着摩西告诉以色列人,要把神所要的礼物送来,他们就送来,就按着神所要的送过来了;而且,送到一个地步,摩西要再三的吩咐下去,才拦住百姓不再把那些礼物送来。

弟兄姊妹,你细细看当时建造会幕的那个高潮在哪里?那个高潮不是在会幕建起来的时候,神的荣耀充满在会幕,这是那高潮所带出来的结果。这个高潮在哪里呢?在神的百姓的奉献,这是在会幕的日子发生的。然后,你看圣殿,历代志上的末后,你留意到大卫把他自己所有的来贮存在那里,准备建造圣殿,然后又把以色列的那些领袖们带到神的面前。我们留意到历代志上二十九章第二节:「我为我神的殿已经尽力,预备金子……」那以下的就不说了,以下就列了一个很长的清单在那里。然后,我们就看到大卫在神面前有一个祷告,在这个祷告还没有开始以前,你留意第六节开始就说到以色列的首领们,他们也在神面前有一个献上,连同百姓在这里,虽没有说得太清楚;但是,我们很清楚的看到,他们已在这样的一个高潮的里。

然后,就引出了大卫的一个祷告。我们留意十六节,他祷告是说到神是配得的;但是,我们要留意大卫把神的百姓带到一个甚么的光景。「耶和华我们的神啊!我们预备这许多材料,要为祢的圣名建造殿宇,都是从祢而来,都是属祢的。我的神啊,我知道祢察验人心,喜悦正直。我以正直的心乐意献上这一切物。现在,我喜欢见祢的民,在这里都乐意奉献与祢。」然后,十八节:「耶和华我们列祖亚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神啊,求祢使祢的民,常存这样的心思意念,坚定他们的心归向祢。」以后的日子会怎样,这里我们不必管它,我们是管大卫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以色列民给带到一个甚么样的地步。太宝贝了,在这里你看到不光是大卫自己个人在神面前的献上,也有首领们的献上,全体神的百姓在神面前的献上。

如果弟兄姊妹们要看那是甚么的光景,你看见说到大卫的祷告是更明确一点的,那该是代上廿九章十四节。我们看看十四节:「我算甚么,我的民算甚么,竟能如此乐意奉献?因为,万物都是从祢而来,我们把从祢而得的献给祢!」一面你看见百姓们,整个以色列在神面前的摆上;而另一面你看见他们不是只有外面的摆上,宝贝的是他们里面的那个摆上。他们里面摆上甚么呢?他们认识万有的根源都是从神而来的,他们所蒙的一切祝福的源头乃是神;现在,我们这些人向神有一些的摆上,但是那算甚么呢?那原来是神祢自己的,是祢给了我们,现在我们再把它还给祢。按照这个事实本身来说,那个外面的献上根本没有甚么可以计较的,但是宝贝的是他里面知道这一个事实是甚么。

我们用另外一个话来说它,乃是整个以色列在那里承认,神不单是我们的供应,并且它的供应是包括我们所有的一切,说得准确一点,神就是我们供应的源头;现在,我们把神在我们身上所显出的带回神面前。在那里就借着这个动作来说明一件事,神赏赐我们这样的恩典是我们不配的。但是,祢确实是在恩典里面纪念我们,怜悯我们。因此,我们在祢的面前,借着这样的献上来承认唯有祢是配得。我们感谢我们的主!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光景的时候,我们就看到建造圣殿的基础就有了。建造圣殿的基础不是在很多需要的预备好了,圣殿建造的基础乃是神的百姓在神的面前全然的献上自己。

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卫在最末后的日子里面,他个人固然是上到一个以神为乐的光景。我们读列王纪上第一章,我们就看到大卫年老的时候,他身体不大好,晚上睡觉,盖在被窝里也不暖,别人就为他预备一位很美貌的女子,让他身体暖和暖和,大卫碰都不碰她。大卫的心思里,已经不再在世上任何的事物上,他整个的心思,就在我还得要留意神的殿怎么可以建起来。我们感谢我们的主!让我们看见大卫在神面前把神的旨意作成在以色列民的当中,他就行完他在地上的路程。使徒行传那里用那样的话来说大卫,实在也说得非常的正确。大卫在世的时候,照着神的旨意服侍那个世代的人。我们感谢神!我们现在来开始留意历代志下了。

所罗门实行大卫带出的神的旨意

在历代志下一开始的时候,很清楚就看到一个新的阶段开始,这个新的阶段是甚么呢?是大卫所安排所预备、所定规好的进入实行。我们留意第一章,先看几节:「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国位坚固,耶和华他的神与他同在,使他甚为尊大。所罗门吩咐以色列众人,就是千夫长、百夫长、审判官、首领与族长都来。所罗门和会众都往基遍的邱坛去,因那里有神的会幕,就是耶和华仆人摩西在旷野所制造的。只是神的约柜,大卫已经从基列耶琳搬到他所预备的地方,因他曾在耶路撒冷为约柜支搭了帐幕。并且,户珥的孙子、乌利的儿子比撒列所造的铜坛,也在基遍耶和华的会幕前。所罗门和会众都就近坛前。所罗门上到耶和华面前会幕的铜坛那里,献一千牺牲为燔祭。」

你从这段话里面你看到一个甚么事情?你看到所罗门一登上国位的时候,他就寻求神,在大卫寻求神的表现里面,圣灵就记下了一个事实,甚么事实?会幕、铜坛在基遍,约柜在耶路撒冷。我们前次也已经题过这一件事情是一个见证的缺陷,一个完整的见证应该是,会幕在那里,约柜也在那里,或者反过来说,约柜在那里,会幕也该在那里。但是,不管你怎么来看,这两个事物应当是在一起的,那就完全了,不在一起那就不完全。从约柜被掳以后,也就是说当以色列人在神面前走迷的时候,神的见证就不明显了。

为甚么约柜会跟会幕分开呢?因为,神的百姓没有活在神所定规他们要活的那个光景里;如果,我们能很清楚的掌握那个点,见证是活出来的,见证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作出来的,一个真正的见证乃是活出来的。如果,没有活出来,只是在那里作一件事,在那里说一件事,这一个可以有表面的见证,但是却没有完整的见证。从以色列百姓走迷的时候,约柜和会幕就分开了,一直到大卫的日子,仍然是在一个不完全的光景,到了所罗门的日子,这个事实仍然在那里显明那个见证的不完全。

带着缺陷的见证

弟兄姊妹你留意,历代志下一开始的时候,所记载的头一件大事;如果,你从外面的来看,的确是很重大的。因为,所罗门在那里献燔祭,用了一千头牛,这个真是不得了!一千只牛在那里献作燔祭,如果从场面来说,这的确是好大好大的,很热闹。但是,圣灵记下这一件事情,很显然的在那里指出,坛在基遍,约柜在耶路撒冷。而我特别感觉我们中文圣经第四节那个开头,他说「只是」,这个「只是」很有意思。

上面说了一些事情,都不错,而说完那些事情以后,就转到另外一件事情,而另外一件事情和上面所说的事情是有关联的。但是,转下去的那一个转接词,就用的太传神了。上面也在那里献祭好是好,热烈是好热烈。「只是」,只是甚么呢?那个献祭的地方没有约柜。如果,不用「只是」,我们换过另外一个词,「很可惜」!一样的意思,那个场面真是叫人受感动,好像把人都抬起来,抬到天上去了。很可惜!约柜不在那里,说准确的话,神的同在没有显出在那里,这一下弟兄姊妹你们看清楚了,约柜在不在那里是牵涉到神的同在显出还是不能显出。

你说为甚么不能显出呢?现在,百姓都在那里寻求神啊。对,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不因为它是很重要,所以在那边有一个很要紧的缺陷,也可以把它遮盖住。如果,我们真的能领会,一个没有约柜的帐幕是说出了一个甚么的事实,我们就知道这个见证上的不完整,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如果,神的同在在那里没有显出来,那许多其他的外面甚么表现,都不过是看在眼里好看,却没有神实在的祝福。因此,我们就看到以下的一个问题,我们留意当会幕建造好的时候,约柜一抬进会幕,在那里一献上燔祭,出埃及记最末了,我们看到的是甚么?神的荣耀充满了会幕,以后圣殿建造好,最后就是把约柜抬进圣殿,约柜没有抬进圣殿以前,圣殿里面所有的陈设都摆在那里,所缺的就是约柜。你看圣殿里面甚么动静都没有;但是,一个事实发生了,当约柜一抬进圣殿的时候,祭司们在那里就献上敬拜,那一刻你就看到神的荣耀充满在圣殿里。

现在我们注意这里,整个以色列民从王到百姓,都聚集到基遍来了,在那个铜坛的里面光是燔祭献上了一千只牛。弟兄姊妹你记得,那个铜坛没有很大的,会幕的那个祭坛不是很大的,你要在那个地方献一千只牺牲,要献多久?很久。能维持那么长久的热烈是不简单的;但是,有一个事实,你没有看见神有响应,你们可以在那里献燔祭,但神没有回应。难道说神不悦纳他们吗?神悦纳他们的心意;但是,神不能满足于他们所作的,所以神没有话,是不是神不要说话呢?不!神有许多话要说;但是,那个场合神没有说话的条件。因此,我们就看到事情来了,看第七节:「当夜」,弟兄姊妹们,等到晚上神说话了,神没有明显的向所罗门,向以色列的百姓说话。弟兄姊妹你记着,大卫起意要建造圣殿的时候,他找到拿单来把这个意思告诉他,拿单说你有这个心思你就去作。

但是,当拿单一离开大卫的时候,神就对他说话。弟兄姊妹,你看到那个时间上的问题,这些事在旧约圣经里面记载得满多,神的响应是很快就显出来了。我们也记得,希西家不要死,他在神面前痛苦,以赛亚告诉他,你要死了,把遗嘱作好,神要接你回去,他就不甘心,哭了,以赛亚说完话也就离开了他。当以赛亚还没有走到中庭,神就对以赛亚说,你回去告诉希西家说,我给他十五年的寿数,这个是好是坏,我们不说,我们是说神的回应。但是,在所罗门这次的献上一千只牺牲,神当时没有说话,一直等到那个晚上,「当夜」就是在那一个晚上,神就向所罗门显现了,向他说甚么呢?神告诉他说,他愿意神为他作甚么?我们感谢主!这一个时候的所罗门还算是一位拣选神心意的所罗门;所以,这个事实我们会很熟悉。我们读列王纪的时候,也特别题过这个。所以,我们也就不题那个过程;但是,我们不能不指出所罗门当时的心思;因为,这个跟历代志下是很有关系的。

所罗门说求祢给我智慧,好让我能治理祢的民,祢就用着我来成全祢应许给我父亲大卫的那些事情。神应许大卫甚么?国度、宝座、圣殿。现在,所罗门在神面前就是说这些,祢应许我父亲大卫的,祢现在帮助我来去完成它,也给我聪明好好的管理祢给我的民。神就告诉他说,你没有为你自己求甚么,你所求的都是求我的旨意成就,我完全答应你,你没有求的,我也给你。我们感谢神!所以,接着历代志下第一章的末了,就说到所罗门当时的昌盛、富足、平安和喜乐。

所罗门的职事

好了!现在我要回过头来,说一个历代志里面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刚才那么许多的说到大卫的那一个服侍。现在,我们要看到所罗门接上那个服侍。在这一个时候,所罗门所接过来的乃是神给大卫所应许的,这一个时候的所罗门里面是很明亮的;虽然,他没有为自己求甚么,他一面是留意到这个国度的维持问题。另一面,第二章开始,所罗门定意要为耶和华的名建造殿宇,这是第二件事情,也是大卫按着神旨意服侍那个世代的人的两个重点。神当时说大卫你不要给我作这个事情,等你儿子来作;因为,他是一位和平的君王,由他来建造圣殿是合宜的,他所作的和他所带出的见证是相符合的。大卫你是为着建立国度而争战,所以流了很多人的血,但是所罗门他是维持这个国度的见证。虽然,他也有争战;但是,他的争战不是去建立国度,而是维持国度的见证,国度的见证是甚么呢?富足、平安、喜乐、荣耀,我们感谢我们的神!现在,我们看在神的眼中,这个时候的所罗门是这样的把自己放在神的手里。

好了!现在,我要点出历代志下的几个问题,刚才我题到所罗门是为着维持国度的见证而争战的。我要说清楚一点,这个争战是着重在属灵的争战,大卫那个建国的争战也有属灵的成份。但是,那个表达乃是人眼前的那个争战。当我们一接触到那个属灵的争战的时候,我们就留意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属灵的争战不是叫我们去扩张地界,乃是要叫我们维持神的地位。这是一件非常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所罗门现在开始作王,他在维持神地位的这个事上面作得很好,也正因为这样,所以第二章一开始就说到所罗门定意要为耶和华建殿。为甚么不说所罗门因着他父亲大卫的吩咐就要准备建殿呢?而是说所罗门定意?

所罗门建造圣殿,当然不能和大卫脱除关系;但是,你必须要让所罗门本人也有这个意愿,如果,所罗门本人没有这个意愿,大卫是可以吩咐下来,他可以慢慢的拖,拖得不能再拖的时候再说,甚至他根本把它忘掉都可以,但是因为他定意,所以你看到他里面的这个意愿也是满强的。为甚么他会有那么强的一个意愿呢?和上面那个献祭所发生的事情有关联,别人也许觉得没有甚么,我们到基遍献了一千只牛作燔祭,所罗门里面就有感觉,献祭是在那里献祭;第一,神的约柜不在那里,这个是不够美好的;第二,那个坛实在是太小了,这样的献祭,那个坛好像表达不出甚么意义。我个人感觉这些事情在所罗门的里面触动了他的心思;所以,第二章一开始就指出一个事实来,所罗门定意要为耶和华建殿。

我们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到,所罗门起初在神的面前,每一点每一滴都满足神的心意。但当他一进行这些事情的时候,那个属灵争战就开始了,属灵争战一开始的时候,所罗门就成了仇敌攻击的首要对象。因此,我们看所罗门的一生,我们可以看见他好的时候非常好,他坏的时候也非常坏,我们心里常常有一个为难的地方,为难在不知道所罗门会有一段的日子走迷了,神是知道的,为甚么神还要用他呢?神为甚么不用一个从开始到末了,都能维持在完整里的王来作成神所要作的事呢?这是我们读经的时候常常会发生的一些心思上的难题。

当我们来看到神的见证在地上显明的时候,那就引起属灵的争战。属灵的争战首先受攻击的就是那个领头人,所罗门当时就是这个领头人。撒但很懂得把领头的人拖下来,神的见证就要受亏损。我想弟兄姊妹们,我们读,我们看所罗门这个人的时候,我们先要对他有一个很清楚的领会。因为,我们起初接触所罗门的时候,都是接触他的好事,他求智慧,为神建造好圣殿,他处理事情的那种精明,所罗门给我们的印象是十全十美的一个人。但是,我们忘了,所罗门虽然有很多表现不错;但是,他还是亚当的子孙,他还是有他脆弱的地方,不然的话属灵的争战就不需要进行。我们留意到所罗门他起初的时候是很不错的,但是因着撒但在以后不断的攻击,慢慢地就走迷了。这个是所罗门,这个是历代志下。

从个人来看,你看到所罗门,当然也不止所罗门一个,还有很多王都是在这个原则里。整个历代志下就是在这个情形底下,你看到那个属灵的争战,看到神的百姓或者连同他们的君王和祭司都下去,但是神又要把他们重新挽回过来。然后,他们又下去了,就回到士师记的那个光景。虽是和士师记的光景不完全一样,但是原则是一样。一直看到历代志下末了的时候,又是看到不一样事情,犹大被掳,神的见证整个没有了。但是感谢神!那个不是结局,结局是甚么?结局是回国,被掳归回,感谢我们的主!所以,弟兄姊妹你看到整个历代志下是一个属灵争战的过程,借着以色列人他们和圣殿的关系,而决定了他们是得胜或是失败,是走迷了还是站住。我们感谢我们的主!历代志下整卷书是圣灵从这一个方面来作了记录。我想弟兄姊妹读历代志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这是神工作的日记,是神记下祂作工所发生的事情。这样我们看历代志就看得很清楚,我们感谢我们的主!

人虽会迷失,神总不放弃

我们回到所罗门来,既然这是一个属灵的争战。所以,你看到属灵的争战在那个地方进行的时候,所罗门走迷了,以色列固然是走迷了,犹大的君王大部份也走迷了,整个来说以色列这个民族是走迷了。所以,弟兄姊妹,迷失的不单是所罗门一个人,但所罗门是带出属灵争战起头的那一个人,整个历代志下给我们留意到的是甚么呢?第一,神没有放弃祂那一个永远的旨意,所以尽管经过士师记,神把以色列保存下来,现在来到历代志,他们也在原则上走士师记的路。虽然没有士师记的那样激烈和明显,不像士师记那样各人任意而行,在以色列人当中还有极少数的人,他们没有任意而行,但大体上来说,他们仍然是迷失的。

 

但是感谢神!虽然是这样,神没有放弃祂的计划。所以,除历代志下末了你看到那个恢复,看到那个恢复的工作,就引出我们留意到一件事情,神恢复的工作不因着亚当的子孙有缺欠就停止,神还是不住地在亚当的子孙身上来显明祂的恢复。第二件事情,神的旨意既然不放弃,而亚当的子孙又不能成就神的旨意,那神的旨意能不能完成呢?感谢主!刚才我们用了一部份的时间来说到预表,我们都晓得预表的那个实体乃是神的儿女。所以,第二件事情给我们很清楚的了解神没有放弃祂的旨意。虽然,亚当的子孙不可能完成神的旨意;但是,等到一天神的儿子要来成全神的旨意,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和弟兄姊妹们所题到的,神的旨意只有神自己才能完成。因此,让我们学会了完全的仰望祂、依靠祂,更重要的那一点是让出来,给祂来作成祂所要作的。

我们感谢我们的神!因此,当我们看到历代志下的时候,我们需要主给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历代志下究竟对我们说出了甚么?为甚么神说了列王纪还要说历代志?而列王纪是说列王纪的事情,历代志是说历代志的事情,列王纪是叫我们看见人的动作的记录,历代志是叫我们看见神怎么看祂在人的中间工作。我们看到历代志下的时候,这一个点就更明确的显出来。

我们感谢神!我想我们今天晚上就交通到这里。对历代志下有一个正确的领会,然后我们看下去的时候,我们就看得比较清楚,也回答了一个问题,为甚么列王纪所着重的历代志里面好像并不注意它?而历代志所看重的在列王纪里面你也找不着,完全不是因为那里缺了一点,所以补上这个历代志,乃是因为是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出那个属灵的历史,我们求主给我们在这一方面有一个清楚的领会。

 

 

历代志上下(大卫鲍森)

 

大卫鲍森-55历代志上下

圣经译本将历代志紧接着放在列王纪后面,以至于常给人一种重复的感觉,明明才读过的事件,怎么又重来一遍。其实在旧约希伯来圣经中,历代志是旧约最后一卷书,是历史的记录,不像列王纪是属于先知书,所以这两卷书的性质截然不同。列王纪的重点放在列王的恶行,但历代志的重点放在列王的善行。列王纪是从先知的角度来写,历代志是从祭司的角度来写,所以只关心大卫的直系子孙,只关心王怎样对待约柜和圣殿,和这几件事无关的事件大多被省略。历代志要告诉犹太人三大重点:他们的根,他们是王的后代,以及他们的信仰。

我知道有很多人,每次想把圣经从头到尾读一遍,总是会卡在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就是利未记,很多人都会卡在这卷书。因为突然没有故事可以读,都在讲不相干的律法和仪式。第二个会卡住的地方就是历代志,当年我们教会安排一口气把圣经读过一遍,有二、三个人很可怜,必须读历代志的头九章,各位知道历代志前九章全部都在讲族谱。一串又一串的英文,翻译成英文大多很难念。有几个人很可怜,读了十五分钟全都是希伯来名字。反复在念谁生谁、谁生谁,其他的事都没有多讲,就是一直在讲谁生谁,谁生谁,整整九章都是族谱。读完这部份以后,接下来好像旧事重演,前面才刚刚读完列王纪,现在又要来读一篇相同的故事。很多不明白为什么同一段历史要叙述两遍,以色列国的历史在列王纪已经叙述过了。历代志又把同样的王和故事重新叙述一遍,到底是为什么呢?在研读历代志之前,我们要先来问这个问题,在英文圣经里面,书卷的顺序有点奇怪。英文圣经的顺序和希伯来圣经的顺序不同。我要用这个图表来跟你们说明。
 左边的这一栏跟中间的上方,是旧约希伯来圣经的顺序;中间下方跟中间这栏,则是旧约英文圣经的顺序。从这里可以看出几点,第一、书卷分类的方式不同,希伯来圣经的书卷分成三组,分别是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卷。耶稣复活以后跟两个门徒在往以马忤斯的路上,就是跟他们讲解律法书、先知书还有圣卷当中跟祂自己有关的经文,耶稣的圣经就是分成这三组的书卷。但是我们的圣经很不一样,第一、希伯来圣经的头五卷书和其他经文不同类,这五卷书是律法书,也就是妥拉,是创造主所给的操作手册,这五卷律法书又称作摩西五经,我们叫作创世记、出埃及记、申命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但是他们是以书卷头几个字命名,所以创世记是『起初』,出埃及记是『他们的名字』,利未记是『祂呼叫』,民数记是『在旷野中』,申命记是『这些话』。因为这是书卷开头几个字,他们一打开书卷看头几个字就知道是哪一卷书。接下来是先知书,先知书又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和列王记。在旧约希伯来圣经中撒母耳记只有一卷书,列王纪也只有一卷书,因为他们只用子音不用元音,所以字数只有一半。但是再译成希腊文、再译成英文以后,字数变得很多,所以就分成两卷书。因为元音让字的长度加倍,才把一卷书变成两卷。希伯来圣经里把这四卷书称作『前先知书』,我们讲撒母耳记和列王纪的时候,说过这不是历史书而是从先知的角度来看历史。撒母耳是早期主要的先知,在列王时代有很多先知,很多历史书是先知写的,并且加以诠释让百姓看见神的作为。
接下来,这一类是后『先知书』,这一部份的分类,英文圣经是沿用下来了。再来是圣卷,包含其他各类的书卷,像是诗篇属于这组,但是希伯来的书名叫作『赞美』,它们不叫诗篇而是叫赞美,约伯记、箴言都属于这组。路得记原本也不属于先知书,而是归类为圣卷,它不是先知书而是圣卷。跟英文圣经的分组不一样,雅歌书属于这组,传道书属于这组,但希伯来的书名叫作『传道者』,耶利米哀歌属于这组,但希伯来的书名叫『怎么会』,因为是这卷书的头两个字。再来是以斯帖记和但以理书,但以理书不属于先知书而是属于圣卷,这一点值得注意。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也属于圣卷,最后,旧约希伯来圣经的最后一卷书是历代志,但他们的书名叫『历代记事』,是历史的记录。换句话说,列王纪和历代志其实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书卷。列王纪是先知书,历代志则是圣卷,我们等一下会讲原因。所以旧约希伯来圣经的最后两个字是『上去』,因为历代志这卷书最后的几个字就是『让我们上去』,意思是让我们回耶路撒冷去。从此每当有犹太人响应许之地就会说『我要上去』,意思就是上到耶路撒冷。了解吗?这比英文圣经的顺序好多了,因为英文旧约圣经最后两个字是『咒诅』,犹太人在会堂读玛拉基书的时候,绝对不会读到最后一节,因为他们不要以咒阻做结束。等我们讲玛拉基书,我再讲他们怎么做。顺序很不一样,在路加福音二十四章,耶稣翻圣经的方式跟犹太人一样,祂给他们看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卷上有关祂自己的经文。英文圣经的分组很不一样,我们把圣经头几卷书称作历史书,把创世记、民数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归纳成历史书,然后把接下来的约书亚记和士师记看成是延续下去的历史并且加进路得记,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历史的一部份。我们把撒母耳记和列王记归为一组,又把历代志放在列王纪后面,我们常会以为历代志只是列王纪的重复,其实根本不一样,仔细看就会知道。历代志并不是先知书,但是把这两卷书放在一起,会让人误以为,这些已经在列王纪读过,所以可以跳过历代志,就错过了这卷书的信息。我们把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归在历史书,但是希伯来圣经是归在圣卷,我们把以斯帖记放在历史书的最后一卷,然后把接下来的几卷书称作『诗歌书』,有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和雅歌书,我们把顺序都改掉了。
 最后终于来到我们以为的先知书,但是我们不是分成前后先知书,而是分成大小先知书,有四卷大先知书,十二卷小先知书,把但以理书归在这组,这表示我们这些外邦人误解了很多事,我们的分组很不一样。我们是把列王纪和历代志看成同性质的书卷,如果我们不仔细研读当然会下这种结论。这样分组的结果就是基督徒对历代志很不熟悉。陌生到只晓得当中有两节经文可以引用。其中的一节就是历代志下七章十四节,『这称为我民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祷告、寻求我的面,转离他们的恶行,我必从天上垂听。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地。』过去二十年来我听过基督徒引用这段经文千百次。有一出音乐剧就叫做(若我的子民)(If My People),完全是根据这节经文来的,可惜完全就是断章取义。他们用这出剧来指英国,把『我必医治他们的地』应用在英国,或是应用在美国,因为这出剧是在美国写的。但是这节经文中的地是指以色列的地,这节经文根本就不能适用在其他任何地方。但是这句话变成一句很棒的口号,这节经文被断章取义,在过去二十年来非常流行,可是现在比较不流行了。但是不管到哪里都会听到有人引用,其实这是在断章取义。另外一节经文也常常被引用,在约沙法作王的时候,遭到三个国家联合攻打,这三个国家他们想消灭小小的犹大国,就向约沙法宣战。约沙法就向神祷告,先知说:你会打赢这场仗。但是神吩咐约沙法差遣诗班走在军队前面,于是诗班一面唱诗赞美神,一面带领军队行进,结果敌军四散溃逃,这是历代志常常被引用的第二节经文,后来根据这个发起了耶稣行进等等活动,以为只要用敬拜赞美来打先锋就可以击败敌人,可惜大家对这两节经文的引用都是断章取义。我们常常唱一首诗歌就是取材自约沙法的争战,争战属乎神,胜败属乎神。各位,你们有没有听过这首诗歌?除了这两节经文大家对历代志一无所知,实在很悲哀。
其实这卷书有它自己的信息,不能随便选一节经文来引用,我们需要好好的去了解才行。它的信息和列王记的信息很不一样,圣经上是有一些重复的叙述,比如创世记讲了两遍创造,一遍是从神的角度,一遍是从人的角度。新约圣经有四卷在讲耶稣,这些叙述是互补的。四福书中有些故事听起来一模一样,却是从不同角度来叙述,因为每一卷福音书的作者都不一样。两卷福音书中相同的比喻信息可能截然不同。路加福音中失羊的比喻是写给未信主的人看的,迷失的羊是指罪人;但是在马太福音,同一个比喻是写给基督徒看的,指的是信心冷淡的基督徒。所以连同一故事都有不同的含意,因为是在不同的书卷里。所以大卫、所罗门、约沙法还有希西家的故事,虽然在列王纪和历代志都有记载,可是传达的信息却完全不同,因为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写的,所以我们必须厘清两者之间的差异。我前面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从某个角度写的。史学家在记录历史的时候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挑出自己有兴趣或是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件,然后再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然后再来就是评估或是说明你所记录的事件,判断这些事件到底是好的事件还是坏的事件。所以史学家的第一步就是挑选、第二步是找出关联、第三步是评估或解释,这个阶段要做道德的判断。
(一0六六)这本古历史书,就是针对所有的事件下道德的判断。在英国发生的这件事是好的,那件事是不好的等等,你会发现列王纪里的道德判断和历代志很不一样,我举个例子好让你们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列王纪的重点是放在列王的恶行;但是历代志的重点是放在列王的善行,就是这么简单。好,我再来解释一下,好帮助你们明白。新约圣经在谈到旧约圣经的时候,说旧约圣经的目的是让我们从这些事学习,那为什么列王纪都在讲列王的恶行,而历代志都在讲列王的善行呢?两卷书所呈现的很不一样。列王纪中都是坏人;历代志中都是好人。这是在扭曲历史还是别有原因呢?为什么重点会不一样?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待会儿,你们可以到前面来看得更清楚一点。实在是令人惊讶,列王纪和历代志在英文圣经中是前后放在一起,但是在希伯来圣经却隔得很远。现在来比较一下,先挑出历史事件,找出关联,解释彼此之间的关系,然后评估这件事到底是好是坏。当我们看撒母耳记,列王纪和历代志的时候,会发现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在旧约希伯来圣经是相邻的两卷书,但在我们的圣经是相邻的四卷书,它们只涵盖五百年的期间。但是历代志这卷书,开始的时间点比较早,结束的时间点比较晚。历代志的起点很早,是从亚当,就是人类的起初史祖开始往下讲,结束的时间点也比较晚,这就是主要的一个差异点。撒母耳和列王纪结束在被掳期间,但是历代志最后讲到归回,讲到『让我们上到耶路撒冷』,这是历代志的结尾。可见这两个作者的任务截然不同,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达成任务。这边必须向百姓解释为什么他们会被掳;但是这个时候百姓已经知错,所以这个时候需要鼓励他们,然后派他们回去重建。这些是事后不久写的;这些大多是事后很久才写的。这里大多是政治上的历史;这里则着重在同一时期的宗教历史。这是从先知的角度来看;这是从祭司的角度来看。列王纪同时讲到北国和南国的王;历代志虽然也讲到同一个时期,却完全没有提到北国的王,作者对北方完全不感兴趣。这是两者之间很大的差异,也许你从来没有注意到。更重要的是他把重点放在王的失败导致祸害;但是这里的重点是神的信实。作者他淡化了王的缺点,强调王的优点,我们解释这卷书的时候会再谈到。所以这里对王有负面的看法;这里对王则有正面的看法,这是有原因的,作者并不是要改变历史,他只是在挑选。这边挑选王的恶行;这边则挑选王的善行。同样的王有恶行也有善行。这里强调的是道德,关键词是公义,这些王是否公义;但是这里又对仪式比较有兴趣-圣殿和献祭,重点放在信仰而不是道德问题。所以这是先知写的;而这是祭司写的,两者之间的关点差异很大。以上是这些书卷的几个差异。
 现在要问: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我们应该要问的是,历代志省略了哪些撒母耳记和列王纪里面的纪事?历代志显然有很多事没有记录,因为在列王纪中,每个王都占有很大的篇幅。比如在撒母耳记和列王纪里面,扫罗大约占了六分之一的篇幅,可是历代志却没有记载扫罗,列王纪至少有一半的篇幅在讲扫罗。撒母耳记里面,大卫大约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所罗门大约占一半的篇幅,分裂的王国大约占一半的篇幅,为什么会这样?我举几个具体的例子给你们听。第一、他完全没有提到撒母耳选王的事,完全没有提到。第二、扫罗的事他几乎完全省略掉,只记录扫罗的死亡,因为他希望读者看到的是王的优点,所以扫罗作王的是大多没有提到。大卫的是却提到很多,但是有哪些事省略掉了呢?省略掉的有大卫和扫罗之间的恩怨,大卫在希伯仑作王的七年期间,大卫的许多嫔妃、押沙龙的判变也没有记载。尤其是大卫和拔示巴的事,这是大卫统治的转折点可是却没有记载。这些事都有重要的含意,作者刻意只说王的好话,如果没有好话可以说他就干脆不说。可是一个好王就算做了错事,作者也不提。拔示巴事件之后,大卫的国势整个衰弱下去,作者竟然没有记录。大卫在历代志里是好王的形象,所罗门也是,完全没有提到他有众多嫔妃,还有他把偶像引进宫中,也没有提到他得罪神。没有提到他不但没有除去邱坛,还建造异教神庙。而且在分裂王国的部分,都没有提到北国诸王,因为北王全是坏王。讲到南国诸王的时候,我们发现他用很多的篇幅谈年幼的约西亚王还有希西家王,可是至于坏王,则几乎完全不提。作者并不是有什么成见,而是有他的目的。他有几件关心的事贯穿整卷书,这些事跟扫罗作王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却和大卫、所罗门和几个犹大君王息息相关。第一、他只关心大卫的直系子孙,只关心大卫的直系子孙作王。北国的王都不是大卫的直系子孙。这卷书只记载了大卫的直系子孙作王的历史。扫罗没有记载,因为他不是大卫的直系子孙,他是便雅悯支派。北王也不是大卫的子孙,历代志里还特别的记载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所罗巴伯。所罗巴伯不是王,但他是大卫的直系子孙,在被掳以后归回。以色列对弥赛亚的盼望寄托在他身上,因为归回的人当中只有所罗巴伯是大卫的直系子孙。所以作者用了半章的篇幅记载所罗巴伯的族谱。这是非常特别的,作者不是把大卫的直系子孙看成偶像,而是用理想的眼光来看待大卫的直系子孙,呈现他们正面的形象,意不去强调他们软若的地方。那么作者有没有刻意强调这些好王的某一面呢?有的。他关心这些王对两样东西的态度­­—约柜和圣殿。作者他把重点放在以色列人他们如何处理约柜和放约柜的圣殿,这是神和祂百姓同在的居所。书中强调大卫把约柜运回耶路撒冷,他渴望建造圣殿,为圣殿的建造做了许多预备搜集建材,画设计图,安排崇拜仪式、诗班、诗班长,历代志对这些都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列王纪和撒母耳记几乎都省略了,作者对敬拜的地方很有兴趣,也对所罗门很有兴趣。讲到所罗门他怎么盖圣殿,因为他的父亲没有资格盖。讲到他献殿的时候的祷告,主的荣耀降临。
讲到那座地下的凿石场,记不记得当时都听不到切凿的声音,因为他们是在山下的洞穴切凿。这些都记载在历代志,但列王纪没有记载,角度很不同。这些王在作者的眼中是好王,因为他们协助保存了圣殿的敬拜。这样的话是祭司会讲的不是吗?先知强调是王的恶行,导致灾祸临到这地,祭司则说他为我们建造圣殿。他安排了诗班,安排了崇拜仪式。在百姓的眼中,大卫是带领敬拜的,他写诗歌,渴望建造圣殿等等。所以有很多篇幅都是在讲大卫和所罗门,而且都在讲他们为圣殿做了什么。所罗门之后发生严重的内战,北方十支派脱离南方二支派,作者只对南方有兴趣,因为圣殿位在南方。神的祭司都在那里,大卫的直系子孙也在那里,所以他继续写他关心的事。他只挑出八个好王,其中五个特别好,南方的十二个坏王他完全省略。这样,你们可以了解他的用意吗?他挑了亚撒王,亚撒王除掉犹大和便亚悯的偶像,把他的母后赶出宫中,因为她在自己的房间里偷偷拜偶像。亚撒王和神立约,有在圣殿中添金加银,所以在祭司眼中是个好王,了解吗?再来,约沙法是亚撒的儿子,他差利未人到犹大各城各乡去教导神的律法,他打败亚扪和摩押,并且说胜败在乎神,差遣唱歌的人上前线。可惜,他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他娶了亚哈的女儿,这是一件错误的婚姻,所以带来很大的不幸。耶洗别的女儿亚他利雅嫁到南国犹大以后,就想篡位为王,杀光大卫的直系子孙,然后自己坐上王位。还好有个祭司耶何耶大看出了亚他利雅的动机,就把王储约阿施抱走藏匿起来,然后等到适当时机就拱他出来作王,而亚他利雅则得到应得的报应。大卫的直系子孙再一次被祭司保存下来,这在列王纪没有提到。再来是约阿施,他整修圣殿,约阿施做了很多好事。再来是希西家,是著名的好王,他重开圣殿,加以整修,大家喜乐地参加逾越节。他的改格在列王纪只提到几句,历代志却用了三章来描述。因为他进行宗教改革,洁净圣殿。再来是约西亚,历代志用很多篇幅来叙述他年幼就登基,下令在圣殿进行春季大扫除,扫除的时候重新找出律法书,就恢复以色列人原本该遵守的圣殿仪式和庆典。这些王都反对拜偶像,所以在祭司眼中是好王。
很有趣的是,所有的先知都指责坏王拜偶像的行为,可是犹太人归回以后就再也没有拜过偶像。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拜偶像,他们从被掳学到了教训,过去2500年来,犹太人再也没有拜过偶像,这很有意思。当然祭司对这一点很高兴,因为先知通常把重点放在淫乱和不公义的事上;祭司最担心的则是拜偶像的事。从这些可以看出一点,历代志最后讲到波斯王古列征服巴比伦人,把犹太人送回故乡去重新建造圣殿。有一点各位要知道,历代志所写的对象是那些被掳归回的人,他们在异邦出生,没有看过犹太人的圣殿,也没有接受过大卫子孙的统治。所以作者要告诉他们三件事,我用三个英文字来代表,都是R开头。这三件事是根(Root)、王室(Royalty)和信仰(Religion)。这些人他们回到故乡以后,首先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他们也需要自己的身世。
 我们继续往下看。被掳归回的人首先需要知道自己的身世,他们有根,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亚当,但是他得重新教育他们,从亚当开始往下一直讲到现在。如果你读过《根》这本书或者看过小说改编的电影,那个故事很令人震憾。讲到美国有一个黑人他想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来他追溯到西非的一条河,当地曾经有一个小男还被绑架卖到美国去当奴隶。这个黑人回到当年的村子,找到他的根,那里竟然还有他的亲戚,他突然觉得:我知道我是谁了。我知道我从哪里来,知道我属于哪里,知道我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犹太人归回后同样需要知道自己的身世,他们需要知道自己的根,需要知道有一个族类,从头到尾在神的手中。他们属于神,神从全人类中特别拣选他们。祂拣选亚伯拉罕这些人,所以历代志追溯到起初,他们需要根,需要知道自己是谁。第二、他们需要知道他们是王的后代。他们曾经有自己的王,现在他们要归回祖国。作者要他们重新想想这个王重建以色列国,因此,他们需要有救,作者说:你们不是一群流亡的可怜人,你们是君尊的祭司,是王的后代。你们有一个王,王的血脉也仍然存留,你们要再度成为一个国家。作者要表达的第三件事,除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世,知道自己是王的后代,还要知道他们这个民族存在的目的,那个目的就是信仰。今天他们这个民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是神所拣选的族类。敬拜神就是他们这个民族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他们归回后第一件事就是重建圣殿,开始恢复敬拜。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归回的人当中将近十分之一是祭司,这个比例很高。各位知道吗?为什么从巴比伦归回的人之中祭司占的比例最高呢?答案是他们有正当的理由归回。很多人在异邦安居乐业、事业顺利、生活富足又安逸,但是祭司没有圣殿。所以他们想要回去恢复对神的敬拜,重建圣殿。
当所罗巴伯召集志愿的百姓横越阿拉伯沙漠归回故土去重建圣殿的时候,祭司的反应非常踊跃。在归回的人中,祭司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为首的祭司名叫耶书亚,从历代志可以看出这三个清楚的目的,你们是有根、有历史的民族,你们有归属,你们有很特别的族谱和身世。你们是王的后代,你们是个国家。你们会有一个王,王的直系子孙还在,所罗巴伯就是了。你们是一群有信仰的人,你们需要回去敬拜神,这是归回最重要的理由。所以你们首先要重建的就是圣殿,你们被称作犹太人是因为你们要在圣殿中赞美主。因为犹太人这个词就是赞美神。你们归回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神的城中重建神的名。所以历代志可以说是给归回百姓听的一篇讲道,我们知道他们归回后很灰心,因为一切要从头开始,光是谋生就不容易了。他们生活很穷困,圣殿的重建工作缓慢,需要哈该和撒迦利亚这两位先知督促,他们才会继续做,我们后面会再谈到。
但是作者还是要提醒他们,要把神摆在我们这个民族的第一位,这是我们归回的原因。我们归回的原因是为了要做神的百姓,不是只管自己有地方住。可惜今天住在那里的以色列人,大多是为了有个安全的家。他们回到以色列不是为了要恢复神百姓的身分。我曾经在以色列总理的官邸跟总理会面45分钟,最后他说,基本上我怀疑神的存在,我并不相信有神。他可是以色列的总理耶。我说:但是神过去在这块地上行了很多神迹,他说:我不相信那些神迹是真的。我听了很难过,神的百姓应该以信仰神的身分归回,这样才对。圣殿应该是他们归回的焦点和盼望的焦点,所以作者才会写这卷书。而且这位祭司的信息跟先知大不相同。先知是责备他们犯罪才会尝到恶果,现在讲这些太晚了,他们已经跌到谷底。现在他鼓励他们说,我们回去重新开始。所以作者用过去正面的事来激励他们,现在我们很快地来归纳这几件事,这几件事在基督身上一一实现。所以马太福音一开始就是基督的家谱,路加福音则是追溯到亚当,好像有重新听一遍家谱,因为基督有根。基督过去是犹太人,现在是犹太人,现在仍然是犹太人。我们一定要知道祂不是一个没有根的人,这些是祂的祖先。第二、祂是王室的后代,是大卫的直系子孙,祂有双重的资格可以继承王位。不管从父母亲的家谱来看,祂都有合法的继承权,他们两人都是大卫的直系子孙。圣殿是犹太人信仰上的盼望,而耶稣基督自己成为我们的圣殿。圣经说: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耶稣说:你们拆掉这圣殿我会在三天之内建造起来,耶稣自己成为他们敬拜的焦点。所以这三件事在基督身上全部符合,这我没有时间多加解释。但是这三件事传给了我们,我们继承了这三件事。因为我们已经被接到犹太人的根,所以他们的族谱就是我们的族。
我读历代志上一到九章的时候就是在读自己的族谱,因为我现在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我已经被接到他们的根,他们的根就是我的根。只要你是基督徒,你真正的根就是犹太人,这比你血脉相传的血统还要重要。因为那个族谱在你断气后就没有了。但是犹太人的族谱现在成了你的族谱。你在基督里继承了亚伯拉罕的福份,你现在是有根的人,但你的根是犹太人。那棵橄榄树是犹太人,我们现在是王室成员,我们是君尊的祭司,你是王子、是公主,你走在路上应该有王子或公主的样子。我常常会跟那些垂头丧气的基督徒说:你要抬头挺胸,你是王室成员,要有王子或公主的样子。有些王室成员不争气,你一定要争气。我们是王室成员,将来要和基督一同治理世界。圣经说祂从各国各族各方各民救赎祂的百姓,那些被救赎的人必要在地上作王。如果你是一个王室的成员,就该有王室成员的样子,有这个身分就相对有责任。但你身上流着王室的血就是耶稣的血,我们也成了圣殿。难道不知道你的身体就是圣灵的殿吗?难道不知道教会全体正是神所居住的圣殿吗?所以被掳归回的人需要知道这三件事。我们需要抓住这几件东西,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我们是有根的人,是王室成员,是有信仰的人,我们是神的殿。但是我们跟他们有一个差别,我们仍然是被掳的,还没有回到故乡,我们是寄居外地的人。各位了解吗?也许你会说你是英国人,你住在英国等等,其实你并不属于这里。你是天上的国民,你是个外地人,别人会这样看你,你跟他们格格不入。有些人认为吉普赛人是边缘人,但我告诉你,每个基督徒都是边缘人。
耶稣说:他们恨我所以也会恨你们。我们不属于这个世界,朋友很快就会跟你绝交。曾经有一个刚刚信主的女孩子,她问伟大的传道人司布真一个问题说:我应该跟多少老朋友断绝往来?他说:别麻烦了,他们自己就会跟你断绝往来。司布真这句话是真的,你会发现自己最亲近的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而是属灵大家庭中的人,对不对?跟那些不信主的亲戚反而觉得不容易相处。因为你现在属于一个新的家庭是王的家庭。你是神的殿,你怎么对待自己的身体就是怎么对待神的殿,很多人信主之后戒烟,原因就是这么简单。圣经并没有禁止人抽烟,抽烟也不会让你下地狱,只会让你闻起来像是刚刚去过地狱。很多人信主以后会醒误过来,我干嘛这么对待神的殿?把身体搞的又臭又脏,还减短身体的寿命,我应该戒烟。如果你把身体看成是神的殿,就会好好对待你的身体。了解吗?所以我们要传承历代志的教导,希望以后大家看这卷书的时候,不再觉得它是枯燥的历史,而是觉得这卷书不同于列王纪,有着不同的信息,让我们对未来有盼望,知道我们活着的目的。并且了解我们真正的身分,是居住在异乡的神百姓。让我们用新的眼光来读,从中学到新的功课。

 

 

历代志上研究第一课(巴斯德)

 

第四十课  历代志之一

  题示:把历代志上读两遍。
  族
  族谱竟然占了九章圣经!不太浪费篇幅吗?我们若这样想,就不算真正读过圣经。这些族谱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对那些敬虔的犹太人说来更是如此。他们现在明白了,神不单把圣言托付他们民族保管;对列国之救赎大计,以至应许等,都是要借着他们来完成。因此编写这个族谱的人深知这九章圣经就包括了神拣选的历程,自亚当一直到弥赛亚。他们自巴比伦归来后(历代志成书之时间),就更感到非立刻编写这个族谱,不能保存以色列族系的一脉相传。在被掳期间,千万家庭失散了,亲属的关系迷糊了,记录亦不容易寻找(参拉二59),犹大的档案若不是荡然无存,也必是支离破碎,由此可见这族谱的重要性,编写族谱的人把被掳前和被掳后两大时代连接起来,在第九章二至三十四节即是他们归回后在犹大地居住的情形。九章第一节则是被掳之记录,本应放在一章最末一节去的。安格斯(Angus)在他的「圣经手册」一书中说:「这些族谱把三千五百年来神怎样成就他的应许的脉膊显明出来,是人类历史中仅见的一页。」
             ——巴斯德
  读完列王纪下,我们的心沉重莫名,就像与耶利米一同披麻蒙灰,坐下为圣城哀哭:「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竟如寡妇,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现在成为进贡的……黄金何其失光,纯金何其变色,圣所的石头倒在各市口上。锡安宝贵的众子,好比精金,现在何竟算为窖匠手所作的瓦瓶!」圣城被掠,圣殿被焚,圣民被逐,整个国家都荒凉了。
  我们不得不离开耶路撒冷,随同神的选民被掳至巴比伦,在那里,我们与以西结漫步于迦巴鲁河边;或混在他们之贤人俊仕中,与但以理一同踯躅于巴比伦首府之街头。在那里,我们挨过了七十个没有欢笑的年头,现在又随着以斯拉和所罗巴伯领导下的归国团,回到巴勒斯坦地。
  我们已经在上几章详细地研究过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了,现在来到历代志,就不用花大多的时间来分析。这两卷书就是处于被掳与归回的中间,我们真要感谢神,圣经若缺了这两卷,它就不算完全,它把自亚当到尼希米这段时间内的族谱详细地记录下来,又把这段时间内大卫的国度所发生的大事,作一简明的撮录,因此我们不打算详细地分析这两卷书。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以为它们是无关宏旨的。刚相反,不单这两卷书本身是历史的微型——也包括了开头九章的族谱——它也清楚地显示出神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对他的选民的心意,我们之所以简单地讨论这两卷书的唯一原因,就是它们所记述的年代,事实上与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所记述的大同小异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不是重复了吗?说的不错,分别只在它们不是「无谓」的重复,它是从一个新的观点与角度来把上四卷书的历史,作一个新的组合与估价。它们本身有不同的着重点,书中的材料与前四书比较,有些是加增了,也有些是删去的。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它的增或减来找出本书之观点及重要性。
  我们若把历代志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上下互相参详比较,就会发现它的增减都是同一类型的,换句话说,它们都是同指向一个焦点、一个主题:那么,贯串这些增或减的材料的思想是什么呢?历代志上下的主旨又是什么?统一的思想
  首先,关于本书之主旨,任何研究本书的读者或是解经家均同意,本书对圣殿及与圣殿有关的,都非常重视,举一以反三,就让我们用皮雅逊博士的一段话来作例子:
   「历代志上下两卷书,有很多材料都是在列王纪上下出现过的。至于历代志所略去的,都表明它们与作者写本书之目的没有关联。但任何与圣殿有关的,包括了对圣殿之保养与重建,敬拜之单纯不杂,事奉之恒久及秩序,对偶像仪节之厌恶憎恨,或是要百姓在心内尊主为圣为王等,在本书均是特别看重的。」
  我们若按着本课之题示,把历代志上看过一遍,立刻就会发现它是怎样特别重视圣殿这一主题的了。举例说,从十一章至书末,全是记载着大卫作王的事迹,但我们找不到它对大卫一些传奇性的经历有任何交待(此为本书重要删减的部分例证),就如:
   (1)他在希伯仑之作王。
   (2)他为扫罗约拿单之举哀。
   (3)他之干罪。
   (4)押沙龙之叛变。
  但本书却加了很多重要的材料(此为本书重要增加之部分例证)都是与圣殿有极密切关系的,例如:
   (1)为圣殿预备的材料(二十二章)
   (2)数点利未及祭司的人数,并分派他们工作(二十三至二十四章)
   (3)指派及安排歌诗班与守门者之班次(二十五至二十六章)
  这些均为前四书所没有,而与圣殿有着密切关系的资料。
  这特性在历代志下仍然维持着。历代志下对所罗门的记载,远比列王纪上的来得简短,但在九章圣经中,竟然有六章是完全关于圣殿的。自第十章开始,是记载国之分裂,由十支派组成之北国以色列完全没有记载,因为他们已经离开了大卫所敬拜的神,另立偶像,又离开了大卫家,历代志就不记载他们了。它所记的,全是犹大国和耶路撒冷,因为他们仍然维持着圣殿的事奉,因此自十至三十六章,它就单记述南国犹大,不单如此,它还是只记载那些与圣殿有关的人和事呢,就如亚撒、约沙法、希西家、约西亚等,均备受重视,因为他们与宗教改革及恢复圣殿事奉都有关系。在列王纪中,只用三节圣经说到希西家之宗教改革,但在历代志下,却足足用了三章圣经!
  历代志中,随处可见作者是特意把圣殿放在首位来写的,有些地方虽然不是直接提及圣殿,却总是与圣殿所代表的国民宗教有关,我们试举一例以说明;毛顿博士(Dr. JHMoulton)说:
   「没有比亚比雅王(列王纪作亚比央)的事件更能说明历代志与前四书之分别。在列王纪中,只用了极少的篇幅来说明这王的邪恶,若不是为着大卫的缘故,国位能否维持下去也大成问题。在历代志中,作者用了很多的篇幅记述他与以色列之间战事,借着亚比雅对敌军的一篇演词,历代志的主题便发挥得淋漓尽致」——
   「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曾立盐约(即不废坏之约),将以色列国永远赐给大卫和他的子孙,你们不知道么?无奈大卫儿子所罗门的臣仆,尼八儿子耶罗波安,起来背叛他的主人。有些无赖的匪徒聚集跟从他,逞强攻击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那时罗波安还幼弱,不能抵挡他们。现在你们有意抗拒大卫子孙手下所治耶和华的国,你们的人也甚多,你们那里又有耶罗波安为你们所造当作神的金牛犊,你们不是驱逐耶和华祭司亚伦的后裔,和利未人么?不是照着外邦人的恶俗为自己立祭司么?无论何人牵一只公牛犊,七只公绵羊,将自己分别出来,就可作虚无之神的祭司。至于我们,耶和华是我们的神,我们并没有离弃他;我们有事奉耶和华的祭司,都是亚伦的后裔,并有利未人各尽其职;每日早晚向耶和华献燔祭,烧美香,又在精金的桌子上摆陈设饼,又有金灯台和灯盏,每晚点起;因为我们遵守耶和华我们神的命,惟有你们离弃了他。率领我们的是神,我们这里也有神的祭司,拿号向你们吹出大声。以色列人哪,不要与耶和华你们列祖的神争战,因你们必不能亨通。」--(代下十三512)
  前面九章的族谱已经清楚显出本书是以圣殿为中心的,一至八章是被掳前的族谱,而九章二至三十四节则记载后期「剩下」归国的族谱——那是圣殿事奉之重建与开始,而九章一节则是被掳前后期之分界线。
  综观上述,已经足以显明历代志上下的着重点在那里,它们不是重复,也不是历史的补编,把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上下遗漏的补加上去,它是从一全新的角度来写选民的历史,换句话说,他们的历史观应该是「圣殿中心」的。
  中心的目的
  我们仍会穷究下去:「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观呢?到底他目的何在?」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与大多数的解经家有点分歧。他们大多数认为历代志上下的作者(或说是编者)是一个祭司,他既是一生以圣殿为他事奉与活动之所在,再加上他对宗教的热诚,自然而然地就会看圣殿比什么都重要,举例说,安格斯在他的「圣经手册」就这样说:「我们一定要注意,历代志上下事实上都是属于利未人的,他们自然对耶和华的圣殿和事奉特别重视。」
  毛顿博士在他的「现代人的圣经」(Modern Readers Bible)亦如此说:「整部历代志都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圣礼味道。」
  艾利葛的注释书亦说:「从整卷书之特色及精神来看,圣经批评者似乎有理由相信本书是利未人为了圣殿而写成的。」
  大多数解经家的看法都是大同小异。我们不同意的地方,倒不在其作者是不是利未人这个问题,而是我们若以为作者是利未人,那么因为他职责及活动范围所在的缘故,便特别强调圣殿的重要性,这样便完全误解了本书之特别要旨,及神要在本书显明的信息。这样一来,我们就把本书之重要性贬至某一种工作职责之下。这是我们不能同意的。
  要真正欣赏本书之中心目的,就一定要了解本书写作的时代背境,这是我们要强调的。
  本书是在以斯拉和所罗巴伯,领导「剩下」的犹太百姓回国后而写的,换句话说,这是被掳归回后的作品,这一点在族谱之本身已经清楚地显明了,当无异议(下一课我们会详细地提出讨论)。历代志的写作目的,就是要重组余下的犹太人的族谱,这是重建家国的分子,也是亚伯拉罕及大卫后裔仅剩的余民。他们回国后,发现有不少新的问题出现,历代志的编者为了应付这些新的局面,也为了我们下面要提出的目的,便着手编汇历代志上下,这一点是事关重大的。
  倘若我们能够设想自己是混在昔日余剩之犹太人归国途中,就会发现人人心中都存着一个很刺人的问题:我们没有王。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也是历代志写作的目的。
  大卫的宝座过去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对有思想的犹太人会是多大的痛苦,大卫的宝座是前所未有的,是按着神的誓约而建立的,这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不再赘述。现今美好的时光不再,大卫的宝座不存,那确是过于他们能承担的。无论怎样,我们要在这里强调的是,神的百姓回国了,不是要建立一个宝座,乃是重建圣殿。古列王曾下谕旨,准许剩下的犹太人重回耶路撒冷,建造神的圣殿(拉一14)。我们今天真要好好学这功课——远在尼希米回国建造城墙之先,以斯拉和所罗巴伯就率领犹太人先回去建造圣殿。任何有益于国民建设之先,必先重建耶和华的殿——带领民众转回归神。只可惜我们的政治家不仅,所谓社会贤达也不明,结果「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他们自以为是,以为建造圣殿之先,首务是建造城市,建这建那,结果把一个个废墟建造在国民的心里!
  我们既已指出,大卫的宝座过去了,如昨日烟云,那么到底什么是存在的?他们还拥有些什么?我们起码可以说,有三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1)昔日的训诲:这教训别的人民从没有听过,这价值任何民族的历史从没有记录过——这是神藉先知对他们说过的话,警告他们若不离恶,便要被掳,结果全应验了,且是极其彻底的应验。现在他们回来了,应该有时间回想整段历史的教训:背道带来的结果。他们对这教训一定历历在目,永志不忘。
   (2)将来的应许:也是藉先知传出来的。尽管大卫的宝座过去了,但大卫的族系并没有断绝,按着神的誓约和应许,有一天弥赛亚要从大卫之族系而出,那时,他要再建宝座于耶路撒冷,治理万国,以色列要再得荣耀。现今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家园,这个盼望就是他们一切所有的,说什么也不会放弃。
   (3)现今的同在:古列王下令重建耶和华的圣殿时(拉一14),他们就看出神并没有忘记他们,即或他们身在异国,现今又重回圣城,神的眼目一直在他们左右,与他们同在。当巴比伦王朝倒塌了,古列王崛起,声名远播,你以为犹太人会怎样想?他们身在异域,眼看这个二百年前以赛亚已经预言的皇帝兴起(关于以赛亚之年代问题,另有专文介绍),又下谕旨让他们回国,再加上看见尼布甲尼撒的认罪归神(但四133437),和耶利米预言他们被掳之准确日期(参耶廿九10;并哈该书之注释),这一切的一切,又岂不叫他们深切地体会耶和华确是在他们之左右?
  现今普遍存在百姓心里的,就是这三个重要的因素:一、昔日的训诲;二、将来的应许:三、现今之同在。任何国家都应该这样自勉自策:检讨过去、肯定现在、瞻望将来。这就是历代志成书之目的——解决那个需要,达到那个目的。
  下面我们要提出上述三点跟历代志的关系:
   (1)从国民独特的呼召及大卫的约来看,他们一定要弄清楚纯一不杂的世系,因此我们就有前面九章之族谱。
   (2)从他们近来身受的各种天灾人祸来看,他们得从一个新的角度——宗教的——来看自己国家的历史,因此我们有自十章到书末之大卫王朝纪。
   (3)从宗教的角度看,他们既从特别的启示而认识真神,亦从经验中体会到犯罪只令使他们亡国这教训,与及了解到圣殿是唯一联接起昔日的光明和将来的璀灿的唯一桥梁,他们就一定要重新估量并恢复渐被遗忘的圣殿崇拜,这就是为什么整卷历代志上下都非常看重圣殿的原因了。
  在历代志中,圣殿这比什么都来得重要,且注意下列数点:
   (1)是国民一统的标记,尤其在没有王治理他们的时候。
   (2)是提醒他们崇高之呼召及职责的标记。
   (3)是说明耶和华神仍与他们同在的证明。
   (4)是国民精神之所在。
  他们看见了圣殿,就如重读自己的民族史一样,明白过去的恶行,努力现今之建造,亦寄望将来的应许。编写历代志的人就是怀着这样的目标,而把圣殿放于极显著的地位。要他们知道今后的生活应以何者为重,今后的工作以何者为先,国家之安全及保障又何处可得,从而使他们对神重新奉献自己,甘心跟随他。
  完结这一课之前,我们试引述优加克一段很有见地的话:
  「历代志上下绝不是被掳前历史的补篇,它也不是拾人牙慧,把前四书遗下之资料七拼八凑来写成。作者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写的,我们可以从他省去的及加上去的资料判别得出来。十支派的历史没有提及,而单单写犹大一支派,其理由就在于此。对于重归祖国的以色列人来说,没有比坚守神的圣殿更重要的了。以色列与别国不同之处乃在:若不事奉神,他们国家根本没有前途可言。时至今日,以色列人曾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单有人民的存在,而没有国家的存在,就更明显不过了。对某些所谓圣经批评者,或是唯理主义者来说,他们应该从这个历史的事实而看出,以色列永不可能单为自己而存在。以色列人若能明乎此点,又按着这真理而领导他的百姓,他们就是神所选派作列国的祭司,不然的话,就是亡国伤民,单单这个道理便足以证明历代志不单是一本历史书,它同时也是一本预言书:神借着历史而显出它是出于神,也是属于神的。」── 巴斯德《历代志上研究》
  著者及时间
  除非我们盲目地把某些新派的理论全盘接受过来,而说历代志只是一卷瞎七搭八而凑成的书,我们只要肯动点脑筋,他们的理论就站不住脚,而且连成书的时间也交待得十分清楚。历代志下六章十五节和九章一节不是告诉我们书是在南国被掳至巴比伦才编成的吗?三章十六至二十四节的族谱也是一个左证,历代志下最后两节圣经更表示出古列王下的谕旨已经成为过去。历代志上九章的族谱显示出书之编成,是归国的犹太人,已经在耶路撒冷安顿好了之后(请比较代上九章及尼十一332,七45,十二2526;拉二42,其理由就更强了。)再者,三章十七至二十四节的所罗巴伯的族谱,表明历代志的成书日期,约在以斯拉及尼希米之晚年。
  有些希伯来文学者告诉我们,历代志的行文风格及拼字法,均是被掳后期的特色,盖被掳之犹太人在巴比伦生活期间,因着长期在迦太基语言的影响之下,纯正的希伯来文采已经受到侵蚀,这些特性在今日之历代志均可以找到。
  至于谁编写历代志的呢?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悬案,按犹太人的传统看法,他们认为是文士以斯拉。我们在这里不拟讨论这个夹缠不清的题目,下面只试举出支持以斯拉是编者的三个理由,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1)没有什么足够份量的反对理由可以证明以斯拉不是历代志的编者。
   (2)大致上学者均同意历代志、以斯拉及尼希米记均出自一人之手笔(尼希米记有一部分是尼希米自己写的,而另一部分则是文士以斯拉写的,详见尼希米记的解释),若然,这人自是以斯拉无疑。
   (3)没有比以斯拉更称职,他是文士,有着一切资料作参考的便利。
    与前几卷书之关系
  前面已经提过,尽管历代志跟撒母耳记或列王纪讨论的都是同时代的历史,它本身却是有其独特的观点、角度、中心,与及目的,而且它成书的日期,也远较前四书为迟。现在我们试把历代志与撒母耳记及列王纪之关系,分别列出来。
   (1)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以前书代)是传记式的;而历代志则类似统计式。
   (2)前书是从一个先知的观点而写;历代志则是以祭司的观点而编。

   (3)前书同时记载着南北国的历史;历代志则只记南国犹大的历史。
   (4)前书的着重点是国位、宝座;历代志则以圣殿、敬拜为中心。
   (5)从其影响而言,前书是一鉴戒,表明犯罪所带来的刑罚;历代志则是一激励,要百姓重新向神尽忠。
   (6)前书是有闻必录,把国家之大事作一简单而忠实之记录;历代志则是经过选择,为要表明某一特别的中心思想。
   (7)自创世记到列王纪下,每一卷书的记事方式都是渐进的,随着时代的更换而向前的,但历代志所记的却不是新的事物(除了为要显明是被掳归回时才成书的小部分外),乃是把过去曾发生过的事物来个检讨,好把历史的教训说得清楚明白,那就是:国家兴亡的主因,端在乎百姓对耶和华是顺服或背逆而定。我们要强调地指出,这原则从来没有改变过,它适用于以色列,也同样可运用于英美或中国。
  与后几卷书之关系
  艾利葛下面一段话很值得注意:
  「仔细阅读历代志、以斯拉,及尼希米三卷书的希伯来文,就会发觉它们不单在形式与用字方面十分相似——均是属于希伯来后期的作品,就是一般的观点,旁征博引的手法,对律法的引用,尤其是对某些问题的重视,如族谱、数目、礼仪、节期,以及在圣殿司职的人员和工作,对圣殿之音乐特别看重,和任何对公共崇拜有关联的细节等等,历代志、以斯拉,和尼希米三书都是十分相似的,这就更足以说明它们合起来,便是一卷伟大而又独立的史记了。」
  不单如此,我们若留意历代志下最后一节,和以斯拉记第一节,艾利葛上述的理由就更有力:「波斯王古列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愿耶和华他的神与他同在。」——这句话意思是不完整的。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历代志尾一节意思不完全的地方,这一节就补足了。
  事实上,现存有些希腊文抄本中,此三卷书是联为一本,没有分开的。
  我们为什么特意讨论这三卷书的紧密关系呢?这是有理由的:原来很久以前,当犹太人编汇旧约的正典时,他们曾把历代志放于玛拉基书之后,今天也有些圣经学者作如斯主张,他们的理由是,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容易看出马太福音族谱的由来。但错了,我们绝不可以把历代志和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分开,我们今天在圣经的次序是对的;它们是一组完整的历史书,把被掳前史和被掳后史联接起来,它回顾过去有王治理他们的一段时间,又开拓将来没有王位宝座的一段历史,我们绝不可以分开被掳后期的四卷历史书——历代志、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它们四卷书的主题,联起来就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历代志:  回顾
   以斯拉记:恢复
   尼希米记:重建
   以斯帖记:保存
  内容和结构
  现在让我们来「鸟瞰」一下历代志全书的内容,这是非常有趣的。也许「有趣」一词不足以说明本书的价值,它简直是引人入胜。我们要留心找出作者编汇本书时的意义在那里,目的在那里,为什么会选上或放弃这一段资料,这样一来,读历代志就不是枯燥无味了。
  我们先来研究历代志上第一段(一至九章)。说这九章圣经是一「族谱篇」不会错到那里去,表面看来,读这篇族谱真是没味道得很,但我们若能了解这是作者编写历代志大纲的一部分,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才放在第一段——读起来就完全不同了。我们的意思是说,这篇族谱是特要显明某些人——属神的人——的家族的;从亚当这树干上,伸展出三大分枝,他们就是闪、含、和雅弗的儿女们,按神的拣选,最年长的落空了,而最年幼的闪却被拣上。亚伯兰不也如此吗?他是他拉的幼子,他被选上了;此外,如以撒,不是以实玛利;如雅各,不是以扫。这都记在第一章。
  第二章是记载了救赎与拣选的族系,由雅各至犹大,再到耶西及大卫。在这一族系中,作者特别提出了犹大的后裔——信心的伟人(1825)
  到第三章,作者再提到大卫的族系——一直到犹大国末期的王之一的西底家。最后,作者借着由亚当、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犹大、大卫等而显出神拣选的过程后,他便概括地把以色列各支派的族谱,及其在迦南之分地(四至八章)情形,作一简述——他们全在神立约的应许中,占一席位;因此,历代志上第一部分(一至九章),便全是属于耶和华百姓的族谱了。
  好了,现在留意十至十二章的记载;这是大卫作王的历史,是记载耶和华受膏者的开始。第十章(明显地是过度性质的)是说扫罗的死(有关他其余的事迹都被略过了),就这样,神就「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了。十一至十二章论大卫如何作王,怎样使耶路撒冷成为京城,他勇士的名称,以及十二支派怎样众志一心的推立他作王。扫罗之作王是出于人意的,大卫作王却是按着神的拣选。扫罗具备的条件,优厚而又出众,但他就是缺少了真实无伪的信心,结果就不能得神的喜悦(13),他的家被抛弃,而他的国亦归到一个合神心意的人手上(14)。因此这一段就是关于耶和华受膏者的历史了。
  现在看十三至十六章,这是大卫王伟大的措施之第一个记录——把耶和华的约柜带至耶路撒冷。大卫强烈地感到,一个国家之能否蒙福,端在乎神是否与百姓同住,可是在他之前的扫罗就不了解此点,观其一生,他一直没有为耶和华的约柜费过半点思量,忽略了神同在的征物(十三3),使得以色列国错过许多的福气,单就这一点,便足证他失去为王的资格了。
  大卫可不是这样,他是一个有信心,亦有属灵洞察力的领袖,他很快的就使约柜成为国民生活的中心。在升运约柜至基顿禾场的当儿,出了一个小挫折(十三913),终于在敬虔而庄重的气氛下,约柜搬至耶路撒冷了。这时,扫罗女儿的态度很不好,她轻视大卫的信心,亦无从了解这信心的行动的价值(十五29),无论怎样,神却因大卫的工作而厚厚地祝福他的国家(十六736),我们从十六章七至三十节,大卫的献祭及对耶和华的颂词,就可以想象他是怎样用心良苦地要百姓明白约柜是神圣的,是神立约及赐应许的记号。因此在历代志上的第三段,我们就看见中心是耶和华的约柜。
  跟着便是十七至二十一章——耶和华的盟约。神喜欢从五洲万国中,选出一族一国——以色列,又从一族一国中选出一支派——犹大,从一支派选出一家——大卫家,然后与他立下盟约,这奇妙的盟约是记在十七章。再从十八至二十章,我们立刻就看见神的盟约为大卫的国带来了何等的福气与及繁盛。后来大卫虽然因核数以色列人而招来审判(二十一章),神的智慧与权能却越过了人的愚昧和软弱,使大卫决定了将来建造圣殿的基址(廿一28;代下三1)。这就是第四段的中心思想——耶和华的盟约。
  现在我们来到了历代志上最后的一组圣经(二十二至廿九章),这是关于耶和华的圣殿的。大卫因为是个战士,一生纵横沙场,神不让他亲手盖圣殿,甚至不让他有生之日看见圣殿的动土礼,大卫可没有睹气,相反地,他尽心竭力地为神的殿预备,而他预备的,不单是材料这一方面,也是包括了:
   (1)建筑材料:二十二章
   (2)利未之职任:二十三章
   (3)祭司之职任:二十四章
   (4)歌诗班、守门、掌府库者,及诸民事官员:二十五至二十七章。
   (5)圣殿之模式:二十八至二十九章。
   简单地说,这一段全是关于耶和华的圣殿者。
   到历代志上为止,我们就发现了如下内容及结构:
  耶和华的百姓:一至九章
  耶和华的受膏者:十至十二章
  耶和华的约柜:十三至十六章
  耶和华的盟约:十七至二十一章
  耶和华的圣殿:二十二至二十九章
  若以整体来观之,则全是关于耶和华的居所;从广义言之,耶和华的居所就是以色列国;从狭义言之,耶和华的居所是大卫之家。从其中心点言之,耶和华的居所就是圣殿。我们可以用撒母耳记上二章三十节来作全书之中心思想:
  「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诚哉斯言!
  为耶和华建造殿宇的,耶和华「必为你建立家室。」(十七10) 我们不能太详细去分析了,下面一表有助于我们紧记它的教训。

                    耶和华的居所

      对神之态度为决定之因素

   以色列主要之族谱(一~九)

      亚当至雅各(包括以扫一支)(一)

      雅各至大卫(包括迦勒一支)(二)

      大卫至西底家(及被掳后)(三)

      各支派之族谱(四~八)

      被掳后之安顿(九)

 

  大卫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二十九)

      耶和华之受膏者(十~十二)

      耶和华之约柜(十三~十六)

      耶和华之盟约(十七~廿一)

      耶和华之圣殿(廿二~廿九)

      大卫之驾崩(廿九2630


── 巴斯德《历代志上研究》

 

 

历代志上研究第二课(巴斯德)

 

历代志上研究之二

题示:读历代志下两遍。
     像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一样,在希伯来文中,历代志上下本来是一卷书的,它的书题是Dibre Hayyamim,意思即「历代大事纪」。书之分成为上下两卷,是始于主前三世纪七十士译本的,在那译本中,历代志上下是被称为「省略纪上」和「省略纪下」。把它分为二书实在高明,但称之为「省略纪」却实在不敢恭维。因为这样一来,历代志就成了历史之补篇,而书之真正目的反变得模糊不清了。我们中译本称之为「历代志」,实在是不错之书名,始源于耶柔米(Jerome),他在主后三八五年到四五年间,把圣经由希伯来文译成拉丁文,那译本就叫作「拉丁文武加大译本」(Latin Vulgate)。它之所以称为武加大译本是因为贵哥利一世(Gregory I,主后540604)及第一次大公会议(主后1562)均接纳它为普及译本(Vulgatis,意即一般的,普通的),在某些武加大版本中,我们发现有「历代之书」(Chronicorum Liber)作历代志之题目。
              ——巴斯德
     到这里为止,我们只研究了历代志统一的思想及目的,现在就要看看它的内容了。未看内容之前,且先留意几方面。
  数据源
  简单地说,历代志的材料是根据很多早期文献,再加上作者的历史观(如上述)编汇而成,其中一些部分还是直接引述的(参代下五9,八8等「直到如今」一词,便可推想是出自引述之文献,因历代志写作的时候,所罗门的圣殿早已荡然无存)。历代志作者前后共引述了十四种文献:
   (1)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代下廿七7)
   (2)列王的传(此为注释书之名称,英文名是Midrash,参代下廿四27)
   (3)先知撒母耳的书(代上廿九29)
   (4)先知迦得的书(代上廿九29)
   (5)先知拿单的书(代下九29)
   (6)示罗人亚希雅的预言书(代下九29)
   (7)先见易多的默示书——论耶罗波安者(代下九29)
   (8)先知示玛雅的史记(代下十二15)
   (9)先见易多的族谱篇(代下十二15)
   (10)先知易多的注译(代下十三22)
   (11)哈拿尼的儿子耶户的书(代下廿34)
   (12)先知以赛亚论乌西雅篇(代下廿六22)
   (13)先知以赛亚的默示书(代下卅二32)
   (14)何赛的书(代下卅三19)
  作者之所以广泛地采用这些资料,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那表明:
   (1)作者乃言之有据,是有资格来从一全新的角度编写他们的历史。
   (2)他引用的文献,绝不艰僻难近,乃是流行于民中,这就更可说明他工作的对象不是老学究,而是普罗大众。
   (3)这些可资翻查的材料来源,应该叫喜欢吹毛求疵的学者相信圣经是信实可靠的。
   (4)它也证明以色列人绝不如「学者》所谓喜欢东抄西袭,或是道听途说的民族,他们都是仔细谨慎,几经艰辛才挑选,比较,才编成他们的历史,又用尽各种方法把它们保存下来,其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是近代的学者也要瞠乎其后。
  注意我们列出来的一种参考文献: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这书名出现过三次(代下廿七7,卅五27,卅六8),另外有四次是把书名的次序略有更调,是作「犹大和以色列诸王记」(代下十六11,廿五26,廿八26,卅二32),这两个书名指的都是同一本书。似乎这本书的资料,非常丰富可靠(代下廿七7);不过我们可别弄错了,这本「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不是圣经上那卷列王纪,事实上历代志上下和列王纪上下可能都曾参考过这卷书而写成的。历代志注明是取自「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的材料:在圣经中的列王纪都是没有的,这就可证实不是同一本书了。
  著者及时间
  除非我们盲目地把某些新派的理论全盘接受过来,而说历代志只是一卷瞎七搭八而凑成的书,我们只要肯动点脑筋,他们的理论就站不住脚,而且连成书的时间也交待得十分清楚。历代志下六章十五节和九章一节不是告诉我们书是在南国被掳至巴比伦才编成的吗?三章十六至二十四节的族谱也是一个左证,历代志下最后两节圣经更表示出古列王下的谕旨已经成为过去。历代志上九章的族谱显示出书之编成,是归国的犹太人,已经在耶路撒冷安顿好了之后(请比较代上九章及尼十一332,七45,十二2526;拉二42,其理由就更强了。)再者,三章十七至二十四节的所罗巴伯的族谱,表明历代志的成书日期,约在以斯拉及尼希米之晚年。
  有些希伯来文学者告诉我们,历代志的行文风格及拼字法,均是被掳后期的特色,盖被掳之犹太人在巴比伦生活期间,因着长期在迦太基语言的影响之下,纯正的希伯来文采已经受到侵蚀,这些特性在今日之历代志均可以找到。
  至于谁编写历代志的呢?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悬案,按犹太人的传统看法,他们认为是文士以斯拉。我们在这里不拟讨论这个夹缠不清的题目,下面只试举出支持以斯拉是编者的三个理由,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1)没有什么足够份量的反对理由可以证明以斯拉不是历代志的编者。
   (2)大致上学者均同意历代志、以斯拉及尼希米记均出自一人之手笔(尼希米记有一部分是尼希米自己写的,而另一部分则是文士以斯拉写的,详见尼希米记的解释),若然,这人自是以斯拉无疑。
   (3)没有比以斯拉更称职,他是文士,有着一切资料作参考的便利。
   与前几卷书之关系
  前面已经提过,尽管历代志跟撒母耳记或列王纪讨论的都是同时代的历史,它本身却是有其独特的观点、角度、中心,与及目的,而且它成书的日期,也远较前四书为迟。现在我们试把历代志与撒母耳记及列王纪之关系,分别列出来。
   (1)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以前书代)是传记式的;而历代志则类似统计式。
   (2)前书是从一个先知的观点而写;历代志则是以祭司的观点而编。
   (3)前书同时记载着南北国的历史;历代志则只记南国犹大的历史。
   (4)前书的着重点是国位、宝座;历代志则以圣殿、敬拜为中心。
   (5)从其影响而言,前书是一鉴戒,表明犯罪所带来的刑罚;历代志则是一激励,要百姓重新向神尽忠。
   (6)前书是有闻必录,把国家之大事作一简单而忠实之记录;历代志则是经过选择,为要表明某一特别的中心思想。
   (7)自创世记到列王纪下,每一卷书的记事方式都是渐进的,随着时代的更换而向前的,但历代志所记的却不是新的事物(除了为要显明是被掳归回时才成书的小部分外),乃是把过去曾发生过的事物来个检讨,好把历史的教训说得清楚明白,那就是:国家兴亡的主因,端在乎百姓对耶和华是顺服或背逆而定。我们要强调地指出,这原则从来没有改变过,它适用于以色列,也同样可运用于英美或中国。
  与后几卷书之关系
  艾利葛下面一段话很值得注意:
  「仔细阅读历代志、以斯拉,及尼希米三卷书的希伯来文,就会发觉它们不单在形式与用字方面十分相似——均是属于希伯来后期的作品,就是一般的观点,旁征博引的手法,对律法的引用,尤其是对某些问题的重视,如族谱、数目、礼仪、节期,以及在圣殿司职的人员和工作,对圣殿之音乐特别看重,和任何对公共崇拜有关联的细节等等,历代志、以斯拉,和尼希米三书都是十分相似的,这就更足以说明它们合起来,便是一卷伟大而又独立的史记了。」
  不单如此,我们若留意历代志下最后一节,和以斯拉记第一节,艾利葛上述的理由就更有力:「波斯王古列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愿耶和华他的神与他同在。」——这句话意思是不完整的。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历代志尾一节意思不完全的地方,这一节就补足了。
  事实上,现存有些希腊文抄本中,此三卷书是联为一本,没有分开的。
  我们为什么特意讨论这三卷书的紧密关系呢?这是有理由的:原来很久以前,当犹太人编汇旧约的正典时,他们曾把历代志放于玛拉基书之后,今天也有些圣经学者作如斯主张,他们的理由是,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容易看出马太福音族谱的由来。但错了,我们绝不可以把历代志和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分开,我们今天在圣经的次序是对的;它们是一组完整的历史书,把被掳前史和被掳后史联接起来,它回顾过去有王治理他们的一段时间,又开拓将来没有王位宝座的一段历史,我们绝不可以分开被掳后期的四卷历史书——历代志、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它们四卷书的主题,联起来就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历代志:  回顾
   以斯拉记:恢复
   尼希米记:重建
   以斯帖记:保存
  内容和结构
  现在让我们来「鸟瞰」一下历代志全书的内容,这是非常有趣的。也许「有趣」一词不足以说明本书的价值,它简直是引人入胜。我们要留心找出作者编汇本书时的意义在那里,目的在那里,为什么会选上或放弃这一段资料,这样一来,读历代志就不是枯燥无味了。
  我们先来研究历代志上第一段(一至九章)。说这九章圣经是一「族谱篇」不会错到那里去,表面看来,读这篇族谱真是没味道得很,但我们若能了解这是作者编写历代志大纲的一部分,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才放在第一段——读起来就完全不同了。我们的意思是说,这篇族谱是特要显明某些人——属神的人——的家族的;从亚当这树干上,伸展出三大分枝,他们就是闪、含、和雅弗的儿女们,按神的拣选,最年长的落空了,而最年幼的闪却被拣上。亚伯兰不也如此吗?他是他拉的幼子,他被选上了;此外,如以撒,不是以实玛利;如雅各,不是以扫。这都记在第一章。
  第二章是记载了救赎与拣选的族系,由雅各至犹大,再到耶西及大卫。在这一族系中,作者特别提出了犹大的后裔——信心的伟人(1825)
  到第三章,作者再提到大卫的族系——一直到犹大国末期的王之一的西底家。最后,作者借着由亚当、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犹大、大卫等而显出神拣选的过程后,他便概括地把以色列各支派的族谱,及其在迦南之分地(四至八章)情形,作一简述——他们全在神立约的应许中,占一席位;因此,历代志上第一部分(一至九章),便全是属于耶和华百姓的族谱了。
  好了,现在留意十至十二章的记载;这是大卫作王的历史,是记载耶和华受膏者的开始。第十章(明显地是过度性质的)是说扫罗的死(有关他其余的事迹都被略过了),就这样,神就「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了。十一至十二章论大卫如何作王,怎样使耶路撒冷成为京城,他勇士的名称,以及十二支派怎样众志一心的推立他作王。扫罗之作王是出于人意的,大卫作王却是按着神的拣选。扫罗具备的条件,优厚而又出众,但他就是缺少了真实无伪的信心,结果就不能得神的喜悦(13),他的家被抛弃,而他的国亦归到一个合神心意的人手上(14)。因此这一段就是关于耶和华受膏者的历史了。
  现在看十三至十六章,这是大卫王伟大的措施之第一个记录——把耶和华的约柜带至耶路撒冷。大卫强烈地感到,一个国家之能否蒙福,端在乎神是否与百姓同住,可是在他之前的扫罗就不了解此点,观其一生,他一直没有为耶和华的约柜费过半点思量,忽略了神同在的征物(十三3),使得以色列国错过许多的福气,单就这一点,便足证他失去为王的资格了。
  大卫可不是这样,他是一个有信心,亦有属灵洞察力的领袖,他很快的就使约柜成为国民生活的中心。在升运约柜至基顿禾场的当儿,出了一个小挫折(十三913),终于在敬虔而庄重的气氛下,约柜搬至耶路撒冷了。这时,扫罗女儿的态度很不好,她轻视大卫的信心,亦无从了解这信心的行动的价值(十五29),无论怎样,神却因大卫的工作而厚厚地祝福他的国家(十六736),我们从十六章七至三十节,大卫的献祭及对耶和华的颂词,就可以想象他是怎样用心良苦地要百姓明白约柜是神圣的,是神立约及赐应许的记号。因此在历代志上的第三段,我们就看见中心是耶和华的约柜。
  跟着便是十七至二十一章——耶和华的盟约。神喜欢从五洲万国中,选出一族一国——以色列,又从一族一国中选出一支派——犹大,从一支派选出一家——大卫家,然后与他立下盟约,这奇妙的盟约是记在十七章。再从十八至二十章,我们立刻就看见神的盟约为大卫的国带来了何等的福气与及繁盛。后来大卫虽然因核数以色列人而招来审判(二十一章),神的智慧与权能却越过了人的愚昧和软弱,使大卫决定了将来建造圣殿的基址(廿一28;代下三1)。这就是第四段的中心思想——耶和华的盟约。
  现在我们来到了历代志上最后的一组圣经(二十二至廿九章),这是关于耶和华的圣殿的。大卫因为是个战士,一生纵横沙场,神不让他亲手盖圣殿,甚至不让他有生之日看见圣殿的动土礼,大卫可没有睹气,相反地,他尽心竭力地为神的殿预备,而他预备的,不单是材料这一方面,也是包括了:
   (1)建筑材料:二十二章
   (2)利未之职任:二十三章
   (3)祭司之职任:二十四章
   (4)歌诗班、守门、掌府库者,及诸民事官员:二十五至二十七章。
   (5)圣殿之模式:二十八至二十九章。
   简单地说,这一段全是关于耶和华的圣殿者。
   到历代志上为止,我们就发现了如下内容及结构:
  耶和华的百姓:一至九章
  耶和华的受膏者:十至十二章
  耶和华的约柜:十三至十六章
  耶和华的盟约:十七至二十一章
  耶和华的圣殿:二十二至二十九章
  若以整体来观之,则全是关于耶和华的居所;从广义言之,耶和华的居所就是以色列国;从狭义言之,耶和华的居所是大卫之家。从其中心点言之,耶和华的居所就是圣殿。我们可以用撒母耳记上二章三十节来作全书之中心思想:
  「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诚哉斯言!
  为耶和华建造殿宇的,耶和华「必为你建立家室。」(十七10) 我们不能太详细去分析了,下面一表有助于我们紧记它的教训。
                      历代

                    耶和华的居所

      对神之态度为决定之因素

   以色列主要之族谱(一~九)

      亚当至雅各(包括以扫一支)(一)

      雅各至大卫(包括迦勒一支)(二)

      大卫至西底家(及被掳后)(三)

      各支派之族谱(四~八)

      被掳后之安顿(九)

 

  大卫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二十九)

      耶和华之受膏者(十~十二)

      耶和华之约柜(十三~十六)

      耶和华之盟约(十七~廿一)

      耶和华之圣殿(廿二~廿九)

      大卫之驾崩(廿九2630

── 巴斯德《历代志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