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上第十三章拾穗 【代上十三1】「大衛與千夫長、百夫長,就是一切首領商議。」 本章至16章詳細說明大衛作了以色列王以後,第一件事便是照顧耶和華的約櫃,預備為神建殿。1~4節的事不見《撒母耳記》,作者記錄此事也在說明迎約櫃來耶城,建耶城為宗教中心等事,有全民一致的支持。――《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與……商議: 大衛並沒有像其它古代世界的君主那樣建立獨裁體制。那是因為他:①珍惜並眷愛以色列百姓(撒上18:13;詩3:8);②且清楚這些百姓的真正統治者並非自己,乃是神(詩145:13)。在本節,大衛為了國家的安定與發展而與百姓的領袖商議。本節為今日的教會所抱有的行政問題提出了一個極好的解決方法。教會的領袖應該引領聖徒,而並不是治理聖徒,且要認識到教會的主權在於神(29:11)。而且,應該放棄個人的固執與利益,為了福音事工,在話語和禱告之中尊重全體聖徒的敬虔意願(林後5:18,19;帖前5:14)<結33:6,宗教領袖的責任>。 ――《聖經精讀本》 大衛已經是以色列的王,如果只是為了搬運約櫃,用不著與「一切首領商議」(1節)。但大衛知道,約櫃是神與百姓關係的見證,神的百姓只有同心接回約櫃、順服在聖約的管理之下,才能與神恢復正常的關係。在《歷代志》裡,當君王與眾民「商議」的時候,通常都是為了同心尋求神,如所羅門(代下一2)、約沙法(代下二十21)和希西家(代下三十2;三十二3)。──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在前一章最後兩節的加冕宴會中(十二39~40),完全沒有敬拜的意味,而本章則刻意用敬拜的專用名詞「以色列全會眾」(2節)來代替政治性的「以色列眾人」(十一1、4),代表國度從政治的復興轉向屬靈的復興。──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歷代志著作時,約櫃很可能已經在尼布甲尼撒入侵耶路撒冷時被毀耶 3:16 。 ◎歷代志作者重新安排記載的順序,理論上把約櫃運到耶路撒冷應該是在大衛 代上 14 擊敗非利士人之後,但歷代志作者在記錄大衛作王之後,就立刻記錄大衛 思考要將約櫃運入耶路撒冷。 ●「就是一切首領」:原文應該是「和所有的領袖」。亦即這些領袖並非前述 的千夫長、百夫長這種軍事領袖。 ●「商議」:SH 3289,「一起磋商」、「交換意見」、「諮詢」。―― 蔡哲 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商議。第十三章講述把約櫃從基列耶琳運到俄別以東的家,與撒下6:1~11相對應。《歷代志》中事件的順序,不一定與《撒母耳記》一致。《撒母耳記》先敘述大衛在利乏音穀與非利士人交戰(撒下5:22~25),再講運送約櫃(撒下6:1~11),而《歷代志》則相反(代上14:13~16)。 與千夫長,百夫長。在召集群眾大會以前(第5節),大衛先與國家的領袖們商量。他這樣的安排表現了他的的領導才幹。《撒母耳記》沒有這麼詳細。只記敘大會,而沒有提預備會議(撒下6:1)。――《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三1~8】將約櫃移送到耶路撒冷: 決定將約櫃移至新都耶路撒冷之後,整個以色列就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當走出危機與陰暗而開始新時代時,人便因心意浮動容易陷進道德頹廢。然而,以色列百姓並沒有忘記用心靈事奉神,且認識到了現在的所有快樂都源自神恩典的事實。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三1~8奉迎的安排】大衛迎接約櫃回京,一方面是要糾正掃羅對宗教冷淡的錯誤領導,盼望重獲神的歡心(這在本書作者看來就是大衛所向無敵的原因)。其次,奉迎約櫃是蓋建聖殿的前奏,大衛明顯地是要把政治和宗教的中心結連起來,從此進攻耶路撒冷就必破壞聖殿,反對大衛王朝即是抗拒耶和華。當然,大衛希望能常常親近求問神也是這次奉迎的主要原因。——《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十三1~14】社會的安定所帶來的信仰高潮:至此,我們可以發現大衛的登基使整個以色列漸趨安定。本章表明了得以安定的以色列社會開始集中關注耶和華信仰。大衛為了使神政國家的面貌煥然一新,就欲安置象徵神拯救的約櫃,宣告以此:①與神締結嶄新的關係:在正式啟動王政體制之前,期望新體制的始點在神看來合乎真道。事實上,基督徒在開始作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求問神自己所欲作之事在神看來是否合宜,確信正確時才能推動(腓1:5;提後3:14);②推動以色列社會的安定:尤其,他希望百姓的關心集中在耶路撒冷和中央聖所,並希望藉著民族宗教生活的一致,以色列社會在信仰的旗幟之下安定發展。越重大的事情就當越慎重,執行時越周到,大衛因對安放約櫃充滿期待而有些飄然,違反了關於轉移約櫃的律法規定。結果,大衛和整個百姓只能因這件事而經受一場信仰的磨練。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三2】「大衛對以色列全會眾說:“你們若以為美,見這事是出於耶和華我們的神,我們就差遣人走遍以色列地,見我們未來的弟兄,又見住在有郊野之城的祭司利未人,使他們都到這裡來聚集。」 「以色列地」:應作「以色列地的各區域」。 「未來的弟兄」:原文作「留下(在以色列地)的弟兄」。――《串珠聖經注釋》 ●「未來的弟兄」:SH 2511+SH 7604,「其餘的弟兄」、「剩餘的弟兄」。――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全會眾。這裡指會眾的主要代表。大衛認為“千夫長和百夫長”和“一切首領”是百姓的代表,在公共事務中與他們商議,在國家大事上聽他們的聲音。 未來的弟兄。即留在家沒有參加會議的人。――《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三3】「我們要把神的約櫃運到我們這裡來,因為在掃羅年間,我們沒有在約櫃前求問神。”」 “運到……這裏來”。非利士人曾在示羅把約櫃擄去(撒上四4,11),拘留了好幾個月,然後送回以色列去(撒上六1~12),而約櫃則留在伯示麥和基列耶琳一百年之久。現在大衛計劃把約櫃運回首都耶路撒冷。――《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本節暗示掃羅敗于非利士人的原因:他沒有向神求問。――《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約櫃」(3節)是神與人立約的見證(出二十五11~22),是神同在的記號。約櫃被非利士人擄走歸回以後,一直留在基列·耶琳(撒上七1)。掃羅王忽略了神,也就忽略了約櫃;不看重神的同在,也就從來「沒有在約櫃前求問神」(3節),只在最後關頭才想起要求問神(撒上二十八6),但在神眼裡卻算不得「求問耶和華」(十24)。而大衛愛慕神的同在,首先想到的就是「為雅各的大能者尋得居所」(詩一百三十二5),將自己和百姓交在聖約的管理之下。因此,他召集了全國的首領們商議(1節),要帶領各支派同心歸向神(2節),將約櫃運到耶路撒冷(3節)。──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早就可以用以弗得來求問神(撒上二十三9),因此,他將神的約櫃運到耶路撒冷,不是為了更方便地「求問神」,而是為神尋找「安息之所」(詩一百三十二8)。此時的大衛「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詩一百三十一2),所愛慕的不是恩典,而是賜恩典的神;所尋求的不是滿足自己,而是滿足神。這正是合神心意的王,因此神就更新西奈之約,賜下大衛之約(十七7~14)。──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 13:3 暗示掃羅沒有尋求神,但大衛卻要好好尋求神。―― 蔡哲民等《歷代 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三4】「全會眾都說:“可以如此行,這事在眾民眼中都看為好。”」 「以色列全會眾」不是投票決議,而是「全會眾都說可以如此行;這事在眾民眼中都看為好」(4節),證明「這事是出於耶和華——我們的神」(2節)。天然人最難的就是同心,只有聖靈在人心中動工的時候,人才可能同心體貼、順服神的心意。今天,教會生活的原則也不是少數服從多數,而是人人都順服神的權柄,人人都讓神居首位。──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撒母耳記》先講推羅王幫助大衛(撒下五11~12)、大衛在耶路撒冷生兒育女(撒下13~16)、又戰勝非利士人(撒下五17~25),然後才講迎接約櫃(撒下六1~11),而《歷代志》裡的順序則完全相反。因為《撒母耳記》所記錄的是大衛生命的成長經歷,而《歷代志》所發表的是神國復興的優先次序。在人的心目中,國度的首要任務是抵禦外敵、恢復民生,然後才有條件迎接約櫃;而在神的旨意裡,國度的首要任務是恢復與神的關係,然後神自然會負責「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的一切難處。這個新的次序,也是《歷代志》記載其他君王事蹟的模式,如亞比雅(代下十三)、約沙法(代下十七~二十)和希西家(代下二十九~三十二)。──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信徒生活的優先次序也不是先解決自己的問題,而是與神恢復正常的關係;教會事奉的首要使命也不是開展各種活動滿足人,而是獻上準確的敬拜滿足神。當人與神的關係恢復正常的時候,地上一切的大事都會變成小事,正如主耶穌所教導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都看為「好」:SH 3474,「適合的」、「正確的」。 ◎此處大衛希望把約櫃運到耶路撒冷,透過通知全民,呼召祭司、利未人,達 成呼籲全以色列人到約櫃面前求問神的效果。當時在大衛周圍的會眾代表也都認為 這樣的提議是正確的。 ◎大衛既然是王,當然可以自己決定一切。但是他卻採用「民主」的方式,透 過對首領提議,讓全民都同意這件事情。――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三5】「於是,大衛將以色列人從埃及的西曷河直到哈馬口都招聚了來,要從基列耶琳將神的約櫃運來。」 “埃及的西曷河”。以色列南面的邊界。“哈馬”。北面的邊界。參看列王紀上八章65節。――《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這是比“從別是巴直到但”(二十一2)更大範圍的以色列王國的疆界。基列耶琳是當時停放約櫃的地方(撒上七1),巴拉是迦南人的稱呼,因此也叫基列巴力(書十八14)。西曷河似為尼羅河的一段,或與之相連的一道運河(書十三3)。哈馬口在以色列北疆的邊陲(看民三十四8注及士三3~4)。“從埃及的西曷河,直到哈馬口”是作者認為大衛王朝應有的疆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全都招聚來共襄盛舉。――《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從埃及的西曷河,直到哈馬口」:作者通常形容以色列地的範圍為「由但到別是巴」,這裡的名稱指的是更廣大的以色列地。 「基列耶琳」:參串。――《串珠聖經注釋》 從埃及的西曷河,直到哈馬口: 舊約論及以色列領土時大都說是“從但到別是巴”(士20:1;撒上3:20;撒下3:10;王上4:25)。然而,本節卻使用“西曷……哈馬”,強調大衛年間的廣闊領土。歷代志作者為了表現以色列的榮耀與權能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聖經精讀本》 「從埃及的西曷河,直到哈馬口」(5節),代表大衛統治下從南到北的以色列全境。──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基列·耶琳」(5節)是當時停放約櫃的地方(撒上七1),位於耶路撒冷西北約23公里。約櫃從非利士送回以後,被運到基列·耶琳的亞比拿達家(撒上六21;七1~2),到此時已經過了大約80年,至少包括:撒母耳作士師之前的20年(撒上七2)、撒母耳作士師的12年(《猶大古史記》卷6第13章294節)、掃羅作王的40年(徒十三21)、大衛在希伯侖作王的7年半(二11)。到了大衛登基作王的時候,百姓甚至忘了約櫃在哪裡,大衛還需要到處打聽約櫃的下落(詩一百三十二6)。因此,當時大部分人可能根本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搬運約櫃。──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西曷河」:SH 7883,「黑暗河」。是尼羅河的支流之一。 ◎「西曷河」是以色列版圖的南界、「哈馬口」是以色列版圖的北界。不過此 時應該是大衛統治的初期,應該沒有那樣大的疆域,可能是歷代志作者將「應許之 地的範圍」當成術語,表達「全以色列」的意義。 ●「基列耶琳」:字義是「森林之城」,又叫「巴拉」、「基列巴力」。――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以色列人。大衛集中了三萬名來自以色列各支派的人(撒下6:1)。 埃及的西曷河。西曷河有時指尼羅河(如耶2:18英文RSV版),但這裡不是。在另一方面,shi~hōr(“何露斯[古埃及太陽神]之池”)在埃及文獻中指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的一段河,準確位置不詳。 哈馬口。見民34:8;書13:5;王上8:65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三6】「大衛率領以色列眾人上到巴拉,就是屬猶大的基列耶琳,要從那裡將約櫃運來。這約櫃就是坐在二基路伯上、耶和華神留名的約櫃。」 基路伯是大能的天使。――《靈修版聖經註釋》 ●「巴拉」:字義是「女主人」。 ◎ 撒上 6:19~7:2 記載約櫃被非利士人送回來後,因為伯示麥人擅觀約櫃,被 殺死了七十人,就將約櫃送到基列耶琳的亞比拿達的家中。 ●「基路伯」: a.繡於隔開聖所和至聖所的幔子。 出 26:31~33 b.安在約櫃上邊施恩座的兩頭。 出 25:18~21 c.所羅門聖殿裝飾的一部分,並刻於聖殿牆上。王上 6:23~30 代下 3:7 d.舊約時代的認知,神乃坐於基路伯立侍兩旁的施恩座上垂聽人禱告。 王下 19:15 詩 80:1 99:1 賽 37:16 e.神坐著基路伯飛行,藉著風的翅膀快飛。 詩 18:10 f.猶太人的觀念上,基路伯也擔任神寶座的護衛。 以諾書 71:7 ―― 蔡哲民等《歷 代志上研經資料》 大衛率領。關於6~14節的記敘,見撒下6:2~11注釋。 以色列人。即“他的眾人”(撒下6:2)。 巴拉。是基列耶琳的另一個名稱(書15:9~11,60;18:14)。約櫃從非利士送回以後,運到基列耶琳的亞比拿達家(撒上6:21;7:1,2)。 在二基路伯上。參撒上4:4;撒下6:2;詩80:1;賽37:16。――《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三7】「他們將神的約櫃從亞比拿達的家裡抬出來,放在新車上,烏撒和亞希約趕車。」 約櫃必須用人手扛,不能用車輛運送,而且扛的人不能摸它(民四15)。神曾一度容許非利士人用牛車運送約櫃(撒上六7),但一次例外並不代表祂要撤銷已彰顯的旨意。一三13 “俄別以東”,一個利未人(二六1~4),懂得適當地安放約櫃。――《歷代志上雷氏研讀本》 按著律法,約櫃必須由利未人哥轄的子孫用杠抬(民四15),「只是不可摸聖物,免得他們死亡」(民四15)。大衛也許不知道,但作為利未人的「烏撒和亞希約」(7節)應該知道,但他們居然也忽略了神的律法,沒有提出正確的建議,成了失職的利未人。──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尋求神的心是準確的,他用「新車」(7節)運約櫃,是照著他自己所知道的最大敬意。但事奉神不但要有準確的態度,還要有準確的方法。照著人的方法去事奉,只能滿足人;只有照著神的方法去事奉,才能滿足神。今天,我們若把許多世界的東西搬進基督的教會來,以為這樣才算愛主、才算跟得上時代,這和用新車搬約櫃是同一個錯誤。──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亞比拿達」:字義是「我父是尊貴的」或「我父願意」,基列耶琳人, 撒 上 7:1 記載約櫃移到他家中。 ●「烏撒」:字義是「強壯有力」。 撒上 7:1 提及亞比拿達有個兒子是「以 利亞撒」,有可能「烏撒」就是「以利亞撒」的簡短稱呼。 ●「亞希約」:字義是「親如手足」。 ●「趕」車:SH 5090,「駕馭」、「驅趕」。 ◎大衛運約櫃的方式採用「牛車」,可能是依照非利士人運送約櫃的方法 撒 上 6 ,而非依照律法的規定 民 4:15 7:9 。「新車」則是用以保證車子不會沾染 禮儀上的不潔。――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三8】「大衛和以色列眾人在神前用琴、瑟、鑼、鼓、號作樂,極力跳舞歌唱。」 「毗列斯·烏撒」(8節)的意思是「烏撒的違背」。──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極力」:「全力」。――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代上十三9】「到了基頓的禾場(“基頓”撒母耳記下6章6節作“拿艮”),因為牛失前蹄(或作“驚跳”),烏撒就伸手扶住約櫃。」 烏撒「伸手扶住約櫃」(9節),完全是好心幫助神,但做的卻是神所禁止的事。因為律法明明地規定:只有亞倫的後代祭司才可以觸摸約櫃,其他的人「不可摸聖物,免得他們死亡」(民四15)。「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十六7),神「向他發怒」(10節),是因為他裡面沒有敬畏的心。每當神的國度開始復興的時候,也是容易被仇敵摻雜的時候;因此,百姓尤其要注意「照耶和華——你們神所吩咐的謹守遵行,不可偏離左右」(申五32),才能歸神「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我們常常以為人若不「伸手扶住約櫃」,約櫃就要掉在地上了。但約櫃是神自己的見證,神若不允許,它絕不會掉下去;即使牛車翻了,神自己也會伸手扶住;甚至約櫃落在非利士手中,也能自己照顧自己。在我們事奉神的路上,也常常看見「約櫃」似乎要傾倒的時候;只有不認識神的人,才會下意識地伸出肉體的手去幫神的忙。如果我們用不順服的方法來順服神、用不敬畏的態度來敬畏神、倚靠肉體來治死肉體,結果都不蒙悅納。──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基頓」的禾場:字義是「標槍」。 撒下 6:6 作「基頓」字義是「準備好 的」。 ●基頓的「禾場」:「打穀場」。 ●「失前蹄(或譯:驚跳)」:原文是「掉下」、「跌落」,意思應該就是「牛 被絆倒」。 ◎ 13:9 的錯誤是違背 民 4:15 「不可摸聖物,免得他們死亡」的禁令。―― 蔡 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約櫃是神聖的,象徵著神在場。關於約櫃已有詳細指令,以便相關人士“活著,不致死亡”(民4:19,20;參民1:51;4:15;7:9)。 ――《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三9~14】奉迎的中止:搬運途中的意外,參撒下6:2~11注。――《串珠聖經注釋》 烏撒因違反耶和華的律例而死亡: 本文敘述了:①在運送約櫃時因烏撒不敬虔的行為,原計劃安放在耶路撒冷的約櫃移運被中斷的事件;②約櫃的臨時居所俄別以東的家倍受祝福,表明了神所臨在的地方必有大榮耀彰顯。大衛和以色列百姓雖在服侍約櫃這一點達成了共識,卻因急於推動此事而疏漏了神的話語<撒下6:1~11,搬運約櫃遭到失敗的原因>。烏撒的驟然死去給節節上升的大衛與以色列帶去了極大的衝擊,使他們徹底地反省自己的行為,認識到神當受敬畏的事實。今日教會亦然。當用人的方法推動神的旨意時,教會便會陷入試探,受到衝擊,帶來分裂。每當此時,若領悟到原因在我們而幡然悔悟,並首先查考神的旨意,便能夠克服問題。 ――《聖經精讀本》 【代上十三10】「耶和華向他發怒,因他伸手扶住約櫃擊殺他,他就死在神面前。」 烏撒伸手扶約櫃被擊殺的事,看《撒喜愛》六6注。――《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基列·耶琳位於猶大山地的一座山崗上,牛車要先下山,然後一路上坡到耶路撒冷。蹊蹺的是,一路下坡、上坡都沒有出問題,偏偏在平坦的「基頓的禾場」(9節)出了問題。神並沒有一開始差派先知迦得(撒上二十二5)或拿單(撒下十二1)來阻止大衛用「新車」(7節)搬運約櫃,而是在最不可能失蹄的「基頓的禾場」讓「牛失前蹄」(9節),然後借著擊殺烏撒,讓大衛、百姓和我們都上了難忘的一課:「神是輕慢不得的」(加六7),事奉越是火熱,靈裡越要冷靜;教會越是興旺,越要警惕仇敵的摻雜。我們若是只重視外面的熱鬧,卻忽略了真理,越是火熱,越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小小的摻雜也會給神的家帶來重大的破口。──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擊殺(原文是闖殺)」:原文是「強行通過或搗毀」、「攻破」。―― 蔡 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神考慮了所有的因素。祂知道烏撒是一個不聖潔的罪人,身上還有未認的罪,一點兒也沒有認識到神的神聖和和自己罪的嚴重性。這個人的死,是對許多人的嚴肅警告,避免千萬人遭受神的懲罰(見撒下6:6注釋)。 ――《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三11】「大衛因耶和華擊殺(原文作“闖殺”)烏撒,心裡愁煩,就稱那地方為毗列斯烏撒,直到今日。」 「心裡愁煩」(11節),意思是大衛「生自己的氣」。──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心裡愁煩」:SH 2734,原文是「怒火中燒」、「生氣」。參考 創 45:5 的 自「恨」也是同一個字,意思應該是「生自己的氣」。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這是「生 神的氣」。 ●「毘列斯烏撒」:SH 6560,「烏撒的違背」。――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 經資料》 大衛不理解神這樣做的動機,因神的措施而愁煩。他對神的公義產生疑問(見撒下6:8注釋)。 ――《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三12】「那日大衛懼怕神,說:“神的約櫃怎可運到我這裡來?”」 過去伯示麥人對約櫃不敬,被神「擊殺了他們七十人」(撒上六19)。現在烏撒也被擊殺,大衛以為神不要約櫃進入耶路撒冷,因此「懼怕神」(12節),不敢再把神的同在(十一9)看作理所當然。──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把約櫃運回耶路撒冷是一件美事,但是大衛和以色列人沒有按著神的安排來做,結果就把美事做得不美。事奉神的人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以為只要是愛神、熱心、傳福音,不管怎麼做,神一定會悅納。然而神的工作一定要按照神的方法去做,才能把美事做美,所以神反復叮嚀:「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出二十五40)、「要謹守遵行我一切的律例典章」(利二十22),一切的事奉都要「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羅十一36)。──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大衛「懼怕」:「害怕」、「敬畏」。――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大衛懼怕是因他自己的罪。他目睹了神對烏撒的懲罰,擔心自己有什麼罪錯招惹神的懲罰。 ――《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三13】「於是大衛不將約櫃運進大衛的城,卻運到迦特人俄別以東的家中。」 俄別以東很可能與十五18所提到的為同一人。此人蒙神賜福,兒孫繞膝(二十六4~8)。他當為利未人,故可給予保管約櫃之責。“迦特人”可指他出生在非利士地的迦特城,或但及瑪拿西地的迦特臨門(書二十一24~25)。――《啟導本聖經歷代志上註釋》 「迦特人俄別以東」:是一位從迦特來的利未人。 ── 《串珠聖經注釋》 「迦特」(13節)可能指但支派境內的利未城市「迦特·臨門」(書二十一24~26 )。 「迦特人俄別·以東」(13節)可能是利未人、哥轄族可拉的後裔(代上十五18、24)。他明明知道烏撒因扶約櫃而被擊殺(7節),也看到大衛的「懼怕」,但還是歡迎約櫃到他家。因著他對神同在的愛慕,「耶和華賜福給俄別·以東的家和他一切所有的」(14節)。神先是用擊殺烏撒來教導大衛「敬畏」,然後用賜福俄別·以東全家來教大衛「恩典」,讓大衛明白,對神的愛心和熱心必須根據真理,這樣的事奉才是蒙神悅納的忠心事奉。──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迦特」:可能是指「迦特臨門」 書 21:24~26 ,因為代上 15:24~25 說俄 別以東是利未人,迦特臨門是一座利未城市。大衛應該也不會把約櫃讓一個非利士 人保管。 ●「俄別以東」:字義是「以東的僕人」。 ◎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大衛跟神順遂的關係中,第一件大意外。我們很可能也會 因為不斷地順利進展,而失去警醒、忽略應該注意的細節。其實這不算是細節,不 久前 撒上 6:19 才記載伯示麥人對約櫃不敬,死了七十人。以目前大衛的能力,是 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的。 ◎我們的信仰中,是否還存有對神的「敬畏」?即使是在大規模的敬拜中,神 仍然審判對祂的「不敬畏」,神的這個屬性,我們是否真正認知了? ◎以大衛目前的狀況,他只看到烏撒死了,知道神生氣,但他應該不確定神為 何生氣。搞不好還以為神不要進入耶路撒冷,因此他第一個反應就是先停止把約櫃 運入耶路撒冷,這也是人之常情,他對神的「害怕」,也應該是「對神的敬畏」, 不是某些學者說的「貪生怕死」。 ◎烏撒之死,讓大衛害怕。但是神卻像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先教大衛「敬畏」, 又用俄別以東家的福氣教大衛「恩典」。看起來大衛學會了,所以 代上 15 就用正 確的方式要來把約櫃迎回耶路撒冷。―― 蔡哲民等《歷代志上研經資料》 俄別以東。代上26:1~4的俄別以東是可拉族利未人。但這不定是本節的俄別以東。“迦特人”可能指他是迦特臨門的人。這是分給哥轄後裔的利未人城市(書21:20,24)。哥轄族負責搬運約櫃(民4:15)。詳見對撒下6:10注釋。――《SDA聖經注釋》 【代上十三14】「神的約櫃在俄別以東家中三個月,耶和華賜福給俄別以東的家和他一切所有的。」 賜福: <申28:6,聖經中出現的福的含義>。――《聖經精讀本》 大衛一生有許多軟弱和失敗,但《歷代志》並沒有提到他與拔示巴行淫(撒下十一),而是單單記錄了搬運約櫃(十三章)和數點人數(二十一章)。這表明作者精心挑選史實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洗刷大衛的名聲,也不是激發百姓的民族自豪感,而是為了圍繞國度和聖殿的主線:第一次失敗的結果,是大衛完全順服神的定例搬運約櫃,把神帶回百姓的生活中心(十五~十六章);第二次失敗的結果,是大衛完全按照神的心意安排聖殿的事奉(二十三~二十六章),發表聖殿的樣式(二十八18)。──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神實在是一位善於「教導」(撒下二十二35;詩十八34;一百四十四1)的老師,祂借著兩次失敗,讓大衛更深地認識神,因此不敢再用人的熱心去替神作主,不但「求問神」(3節;十四10、14),而且「按定例求問」(十五13)。神也常常借著反面教材,讓我們更深地認識祂:不但事奉,更要照著神的旨意事奉(林後八5);不但祈求,更要照著神的旨意祈求(羅八27)。── 歷代志上聖經綜合解讀 約櫃留在俄別以東的家中,也帶來了福氣(見撒下6:11注釋)。 ――《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第13~16章上)】 1 試比較大衛兩次奉迎約櫃(13, 15)的情況與結果,並找出成敗的原因。這些原因能否對你的屬靈事奉帶來一些提醒和指引? 2 在兩次舁約櫃之間,作者選記有關大衛的那三件事(14)?這有什麽作用和意義?與兩次舁約櫃有什麽關係? 3 與非利士人的爭戰中(14:8~17),什麽是大衛獲勝的主要因素?這對你的事奉有什麽啟迪? 4 大衛將約櫃舁到自己的城裡(耶路撒冷),有什麽作用和目的呢?參13:3。 5 當大衛迎接約櫃時,因極力跳舞歌唱,被掃羅的女兒米甲輕視。到底米甲為何會輕視大衛呢?大衛又如何面對呢?參撒下6:20~23。今天屬靈領袖面對別人的批評時,可從這事得到什麽提示或榜樣? 6 綜合這幾章給你的印象,大衛是一個怎樣的人?有什麽質素使他成為一固屬靈領袖,可供後人效法呢? ── 《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十三1~十六43 迎接約櫃】大衛在宗教上的貢獻,首推迎接約櫃回京。 本書中此事的次序與撒母耳記的不盡相同:後者把這段歷史編排在大衛戰勝列國之後,奉迎約櫃好像是凱旋盛會的宗教儀式;在本書內,這事是列在大衛出征之前,純粹是宗教的事務。――《串珠聖經注釋》 【代上十三1~二十九30 大衛在宗教上的貢獻】本書作者筆下的大衛,除了是萬眾歸心的君王之外,行事為人都得神和得人的喜愛,亦因此鞏固了自己的萬世基業。 本章之前,作者多提到大衛在政治上的成就,由此處開始,重點移向宗教方面。――《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