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上第十八章拾穗 【代上十八1】「此后,大卫攻打非利士人,把他们治服,从他们手下夺取了迦特和属迦特的村庄。」 本章至20章记大卫的南征北讨,和《撒下》8~21章的内容大致相同。――《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此后」(1节)这个转折词,开始了大卫争战历史的第一个段落(十八1~13)。第十八至二十章的争战历史是第十七章大卫之约的成就,大卫的得胜经历证明神亲自成就了祂的应许(6、13节): o 仇敌被「剪除」(十七8)或「治服」(十七10),以色列周围的非利士人(1节)、摩押人(2节)、亚兰人(5节)、以东人(12节)和亚扪人(二十2)都被大卫打败; o 大卫「得大名」(十七8),外邦君王不是投靠大卫(十八10),就是「归服」(十八2、6、13;十九19)大卫; o 以色列地不再被宿敌扰害(十七9); o 神坚定国度(十七11),使圣殿得以建造(二十二8~9)。──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大卫之前的两次利乏音谷之战(十四9~16),是被动防御;现在「大卫攻打非利士人」(1节),是主动出击,目的是要得着整个应许之地。大卫「治服」(1节)非利士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沿海平原的非利士人从参孙时代开始就与以色列人为敌,被大卫彻底击败后,只能偶尔干扰以色列人。希西家是与非利士人有战争的最后一位王(王下十八8),非利士人最后被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王掳走。──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 撒下 8:1~2 是说大卫夺取了「京城的权柄」,实际的意义应该就是此处说 明的「夺取了迦特」。――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1~8】在争战中得胜: 平定了风云不定的内乱,平定敌人非利士之后,大卫靠着神对大卫王朝的应许,开始了大规模的征服战役。虽然圣经没有进行记录,但据推测大卫似乎大举平定了迦密山南部与北部的海岸、平原、及散居于加利利地区的迦南人(士1:27~35)。正如本文所记,大卫的征服事业进行得一泻千里,在短短几年内就令非利士、摩押、亚兰、亚扪、亚玛利、以东等国降服称臣,使巴勒斯坦的东部与西部全城,及南部与中央叙利亚全境都合并在大卫帝国之内。大卫之所以能够如此乘胜直驱,诚然得力于大卫本人的卓绝指挥能力与军事战略及军兵的英勇无惧,但最重要的还是藉靠着神对以色列与大卫王朝的护理(18:6)。大卫面对接踵而至的胜利,当比任何时候都要严戒骄傲与懈怠。然而,大卫在征服过程中犯了与乌利亚之妻拔示巴行淫的罪(撒下11章)与冒然数算民之数的过失(24章),不得不在神面前痛悔。总之,通过本文所记录的征服事业,大卫出色地完成了作为征服者的使命,并且稳固了留给其子所罗门的和平王国之基石。 ――《圣经精读本》 【代上十八1~13】制服强邻:参撒下8:1~14注。――《串珠圣经注释》 大卫的征服事业: 因着大卫极其出色地征服事业,以色列戏剧性地迅速成为近东世界的强国。如此迅捷的对外膨胀使以色列内部发生全面变化。以色列不再是由信仰领袖所带领的民族同盟,而是在王权的支配下有组织地帝国。在扫罗年间,各支派还拥有很大的独立性,但随着大卫的出现,尤其是随着征服事业的结束,以色列就进入了中央集权体制。 ――《圣经精读本》 【代上十八2】「又攻打摩押,摩押人就归服大卫,给他进贡。」 此处略去了《撒下》八2对待摩押人的残忍方法,以免损害大卫的形像。――《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约旦河东的「摩押人」(2节)是罗得的女儿乱伦而生的后代(创十九37),是以色列人的亲戚,在士师时代曾经欺压过以色列人(士三14)。大卫的祖先路得是摩押女子(得一22),他在逃避扫罗追杀的日子,曾把自己的父母送到摩押王那里避难(撒上二十二4)。犹太传统认为,大卫之所以攻打摩押人,是因为摩押人后来杀了大卫的父母。这正应验了神借着巴兰所说的预言:「有星要出于雅各,有杖要兴于以色列,必打破摩押的四角,毁坏扰乱之子」(民二十四17)。──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摩押」:此民族人在圣经中的来源是 创 19:34~38 ,记载罗得与大女儿乱 伦生下来的后代。出埃及时摩押和亚扪人还设法咒诅以色列人 申 23:4 民 22:1~23:17 。此民族是属于以色列人眼中「不洁净」的民族。字义是「他父亲的」。 摩押在旧约历史中也常常与以色列人有冲突,该民族位于死海东边的地区。大卫是 摩押人的亲戚(祖母是路得),摩押王也照顾过大卫的父母 撒上 22:3~4 。―― 蔡 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3】「琐巴王哈大利谢(撒母耳记下8章3节作“哈大底谢”)往幼发拉底河去,要坚定自己的国权,大卫就攻打他,直到哈马,」 “琐巴”。位于大马色东北面的地带。――《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琐巴为亚兰国要邑,在大马色东北。――《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琐巴」(3节)是位于北方大马士革和哈马之间一个亚兰王国。此时琐巴王哈大底谢正准备向美索不达米亚扩张势力,结果被大卫击败。大卫的国权延伸到幼发拉底河,应验了神对亚伯拉罕(创十五18)和摩西(出二十三31)的应许。──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琐巴」:字义是「哨站」,位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和哈马之间。 ●「哈大利谢」:字义是「哈大是有相助的」,「哈大」是亚兰人的神。 ●「往幼发拉底河去」:可能是「哈大底谢」或「大卫」往幼发拉底河去。不 过根据当时代亚述的文献,应该是哈大底谢积极向亚述扩张领土,也就是「往幼发 拉底河去」的是「哈大底谢」。――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4】「夺了他的战车一千,马兵七千,步兵二万,将拉战车的马砍断蹄筋,但留下一百辆车的马。」 “砍断蹄筋”。使马残废。参看撒母耳记下八章4节的脚注。――《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参《撒下》八4注。――《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砍断蹄筋: 此行为出自在争战中首先要依靠神而不是兵力或武器的信心(书11:6)。正因大卫作战时有对神的信心,所以,无论大卫走到哪里神都助他获得胜利。 ――《圣经精读本》 「砍断蹄筋」(4节)指砍断马的小腿筋,使马失去作战能力。──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琐巴王有强大的「马兵」(4节),以色列人只有步兵。马车虽然不适合在山地作战,但很适合在平原地区作战。只要百姓永远跟随神、顺服神的权柄,就不必倚靠「马兵」或任何先进武器,因为神自己会为祂的百姓争战。所以大卫效法约书亚(书十一9),遵守「不可为自己加添马匹」的命令(申十七16),「将拉战车的马砍断蹄筋」(4节),免得百姓把信心放在眼见的马匹车辆上。有利的环境、条件虽然好,但也很容易使属灵的生命停滞不前、甚至后退,因为人的眼目很容易从神的身上转移到人以为可靠的事物上,结果迷失了方向。大卫主动除去了这个试探,让百姓学习单单仰望神:「有人靠车,有人靠马,但我们要提到耶和华我们神的名」(诗二十7)。──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战车一千,马兵七千」: 代上 18:4 、七十士译本、死海古卷都作「战车 一千、马兵七千」。但 撒下 8:4 作「马兵一千七百」。 ●「砍断蹄筋」:「割断小腿韧带」,这样会让战马残废。大卫这样等于放弃 大量作战资源,一般认为可能以色列地形不适合马车作战,一方面可能这些马被当 成宗教上的「当灭之物」 书 11:6~9 来处理。――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5】「大马士革的亚兰人来帮助琐巴王哈大利谢,大卫就杀了亚兰人二万二千。」 「亚兰人」(5节)就是叙利亚人,亚兰后来被希腊人称为叙利亚。──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大马士革」:字义是「安静的粗麻纺织者」,当时应该是哈大底谢的附庸 都市(所以圣经没有提及「亚兰王」)。――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6】「于是大卫在大马士革的亚兰地设立防营,亚兰人就归服他,给他进贡。大卫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都使他得胜。」 防营: 大卫为了维持被征服地的治安并防止叛乱,直接差遣本土的守备队。但是,正如分裂王国之后的历史所证明,当以色列丧失神政王国的面貌时,这些附属国接二连三地图谋叛乱。这样的事件暴露了只靠武力进行统治的局限性。不仅如此,南北王朝灭亡之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等列强先后入驻以色列。 ――《圣经精读本》 「耶和华都使他得胜」(6、13节),表明大卫并不是战无不克的军事天才,他的得胜乃是支取神的得胜。因着完全顺服神,才能显出神完全的得胜。这些争战让大卫看到,是神在带领他巩固神的国度,因此更明确地跟随神。──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设立防营」(6节),即设立要塞,控制北方通往美索不达米亚的商道,并向亚兰人收取贡品。大马士革是古代国际贸易路线沿海大道上的重要城市。──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防营」:「柱子」、「要塞」。 ●「归服他」:「成为大卫的仆人」。 ●「使他得胜」:原文有「拯救他」、「使他获胜」的意思。 ◎圣经对大卫战争的评论:「耶和华都使他得胜」或「耶和华拯救他」,就说 明大卫并非真正是战无不克的军事天才,他也可能被打败,甚至战死,但是神动手 帮助他,使他获胜。我们如果在顺境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己根本就是「会失败的凡 人」,而「神使我们得胜」吗?还是我们自认自己是天才,本来就应该成功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7】「他夺了哈大利谢臣仆所拿的金盾牌,带到耶路撒冷。」 ●「金盾牌」:这个「盾牌」,应该是外来语,指的是一种礼仪用的「弓匣」, 用来装箭的「箭筒」,是由臣仆背负,给王使用的战具,后期的波斯壁画中也可以 看到这种器具。――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8】「大卫又从属哈大利谢的提巴(“提巴”或作“比他”)和均二城中,夺取了许多的铜。后来所罗门用此制造铜海、铜柱和一切的铜器。」 “所罗门……制造铜海”。参看列王纪上七章23至26节的脚注。――《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这二城的名字参《撒下》八8注。――《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均」:王国时称「比罗他」(撒下8:8)的地方,被掳归回时称「均」。――《串珠圣经注释》 大卫在战争中夺取了「许多的铜」(8节),预备将来建造圣殿。仇敌的进攻,却叫大卫能按神的心意来做成神所要做的事,这正是「人的忿怒要成全你的荣美」(诗七十六10)。──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提巴」:字义是「延伸」。 ●「均」:字义是「已建立」。 ●「提巴和均」: 撒下 8:8 作「比他」、「比罗他」。 ●「铜」:「青铜」。――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9】「哈马王陀乌听见大卫杀败琐巴王哈大利谢的全军,」 「哈马」(9节)位于琐巴以北,本来是哈大利谢攻击的目标,所以现在来向得胜的大卫进贡。哈马后来一直在以色列的控制之下(王上八65;王下十四28),直到被亚述所灭(王下十九13)。──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哈马」:字义是「堡垒」。是北叙利亚Orontes谷里的主要城市。位于大 马士革北方190公里。 ●「陀乌」:字义是「流荡」。 撒下 8:9 作「陀以」。―― 蔡哲民等《历代 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10】「就打发他儿子哈多兰去见大卫王,问他的安,为他祝福,因为他杀败了哈大利谢。原来陀乌与哈大利谢常常争战。哈多兰带了金银铜的各样器皿来。」 哈多兰又名约兰(撒下八10)。――《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哈多兰」:又称「约兰」(撒下8:10)。――《串珠圣经注释》 ●「哈多兰」:字义是「哈大神是被称颂的」。此人在 撒下 8:10 作「约兰」, 是「耶和华是被称颂的」之意,约兰应该是为了来以色列当使者,所以取了一个以 色列名。派王子出使,可能是表示尊重,也可能表示臣服(因为使者可能被当人质)。 ◎此处约兰来「问安」、「祝福」、「送礼」,又改了一个以色列名字。虽然 没有明说,但应该有一种臣服的意味在内。――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11】「大卫王将这些器皿并从各国夺来的金银,就是从以东、摩押、亚扪、非利士、亚玛力人所夺来的,都分别为圣献给耶和华。」 「以东」:撒下8:12作「亚兰」。――《串珠圣经注释》 大卫……献给耶和华: 大卫的胜利背后隐藏着耶和华的力量(6,14节)。大卫所从事的战争是圣战<书
绪论,圣战>,在此过程中,大卫所要做的只是全然依靠、信赖神(14节)。因此,大卫将所有战利品都献在神的祭坛上。这些奉献之物日后都被所罗门用在装饰圣殿上(8节)。圣徒之所以能够在与撒但的属灵争战中得胜,也是靠着圣灵的帮助。因此,我们将得胜的荣耀归给神,并一起分享那份喜乐。 ――《圣经精读本》 大卫知道得胜并非倚靠自己的能力,而是神使他得胜(6节),所以不肯将所得的贡物和战利品据为己有,而是把它们「分别为圣献给耶和华」(11节)。虽然神说大卫「使多人的血流在地上」(二十二8),没有允许大卫建造圣殿,但大卫没有感到任何委屈,也没有影响为神摆上的心,反而「在困难之中为耶和华的殿预备了金子十万他连得,银子一百万他连得,铜和铁多得无法可称」(二十二13)。──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大卫领受大卫之约以后,他的人生有了一个永恒的目标,余生的首要目的就是建造圣殿预备材料。同样,今天每个信徒在地上生活的首要目的,就是「荣耀神,以祂为乐、直到永远」(《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第一问)。──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分别为圣献给耶和华」:意义是使这些财物成为受祭司经管,不入王库的 产业。 ◎ 代上 22:14 29:2~5 记载大卫为神预备的贵金属数量是「金子十万他连得, 银子一百万他连得,铜和铁多得无法可称」。可以想见大卫真的是把大量的战利品 都献给神。我们是否也愿意奉献大量的财物给神?大卫应该真正看出战争的胜利并 非来自自己的能力,而是来自神的保守,所以他愿意把战利品都献给神。―― 蔡哲 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12】「洗鲁雅的儿子亚比筛在盐谷击杀了以东一万八千人。」 “亚比筛”。大卫的外甥,约押的兄弟。根据诗篇第六十篇,他在这次胜利中也有参与。“盐谷”。在死海附近(大概在南部)。――《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亚比筛是大卫的外甥(他姐姐的儿子)。亚比筛的哥哥约押是大卫的元帅(比较15节)。 盐谷在死海南的以东地。――《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亚比筛 (11:6,图表)。 ――《圣经精读本》 「盐谷」(12节)位于死海南方的亚拉巴峡谷。──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大卫征服以东,「得了大名」(13节),应验了神所应许的「我必使你得大名」(七9)。──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盐谷」:此处一般认为是死海正南方的亚拉巴峡谷。―― 蔡哲民等《历 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13】「大卫在以东地设立防营,以东人就都归服他。大卫无论往那里去,耶和华都使他得胜。」 「设立防营」(13节),即设立要塞,控制南方通往红海的商道,并向以东人收取贡品。──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当大卫前往北方的琐巴攻击亚兰人时(3节),以东从南面入侵,约押和亚比筛(代上十八12)转回迎战以东。在危急之中,大卫首先向神认罪(诗六十1~3),反省自己陷入两线作战,是否是因为个人的野心膨胀。当「大卫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都使他得胜」(撒下八6)的时候,肉体难免就会出头;此时,神突然让大卫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危机之中,好让他清醒过来,认识到「人的说明是枉然的」(诗六十11),回转单单倚靠神(诗六十12),最终赢得了这场争战。因着这一段历史,大卫写出了诗篇第六十篇。──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圣灵第一次说「大卫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都使他得胜」(6节),是说大卫主动出击,征服了从埃及小河到哈马口的整个应许之地(民三十四2~12),是全面的得胜;圣灵第二次说「大卫无论往哪里去,耶和华都使他得胜」(13节),是说大卫打败了入侵的以东人,超出了应许之地的范围,是得胜有余。神所赐的得胜,不是局部的得胜、也不是勉强的得胜,而是完全的得胜,并且「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罗八37)。──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防营」:「柱子」、「要塞」。――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14】「大卫作以色列众人的王,又向众民秉公行义。」 「秉公行义」(14节)原文是「施行公平和公义」。「公平」(赛三十18)和「公义」(诗三十六6)都是神的性情,神国度的君王必须按着神的性情来治理(诗八十九14)。──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秉公行义」:「施行公平公义」。――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14~17】大卫的中央行政组织: 本文与(撒下9:1~13)一样是插叙,大卫竭尽全力从事对外征服事业,还巩固对内行政统治基石。当然,除了此处所论及的中央高级官员之外,各地方与征服的领地里亦有地方长官及其它的官员。然而,作者没有记录关于他们的数量、组织或功能的具体情况。本文所记录了中央行政组织在大卫末年和所罗门年间多次被改编,关于此举请参照下文图表。通过此图表我们可以认识以下几点:①大卫在世时并没有大举改编行政组织(统治初期担任五种职分之人连任到末期;②所罗门年间有很多人事调动,连任者只有史官约沙法、及祭司长撒督等3人);③增设了行政组织,这体现王国的扩张。 ――《圣经精读本》 【代上十八15】「洗鲁雅的儿子约押作元帅;亚希律的儿子约沙法作史官;」 “史官”。公共关系方面的官员,负责安排王室的典礼、委任和出游。――《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史官: 是以色列王室的重要官职之一(撒下8:16;王上4:3),据推测不仅记录国史与王室之事,还任决策顾问。 ――《圣经精读本》 「元帅」(15节)是军队的统帅。──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史官」(15节)负责记录国家大事、管理政府的档案和档,兼作传令官。──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史官」:负责管理政府的档案和文件,也兼有传令官、新闻秘书的功能。 任何人晋见王都须先得到这个官员的批准。――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16】「亚希突的儿子撒督和亚比亚他的儿子亚希米勒作祭司长;沙威沙作书记;」 “撒督”在基遍的会幕事奉(一六39),而“亚比亚他”在耶路撒冷的临时帐幕事奉。“亚希米勒”。参看撒母耳记下八章17节。――《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亚比亚他的儿子亚希米勒”或为抄写之误,因《撒上》二十二20说亚比亚他为亚希米勒之子。而《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以及本书都说与撒督同为祭司的是亚比亚他,可证此处为误抄,二名应对调。参《撒下》八17注。――《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文士: 他们负责记录文件或计算公共资金(24:6;王下12:10)。其中最重要的官员是王室的行政文士,负责招募军民(王下25:19)。此职份向来由某一特定家族来担当(2:55),在统一王国时代,利未家族里面有很多人担当了此职。 ――《圣经精读本》 ●「撒督」:字义是「公义」,是属于亚伦的儿以利雅撒家族, 亚伦的第十代 子孙。 ●「亚比亚他」:字义是「我父真伟大」,是属于「以利」的后裔。 ●「亚希米勒」:字义是「我兄弟是王」或「王的兄弟」。 ●「亚比亚他的儿子亚希米勒」:可能是文士抄写错误,因为 撒下 15:29,25 王 上 1:7~8 都说与撒督一同作大祭司的是「亚比亚他」,而 撒上 22:20 说「亚希米 勒有一个儿子,名叫亚比亚他」。因此可能正确的内容是「和亚希米勒的儿子亚比 亚他作祭司长」。 ●「沙威沙」:字义是「贵族」。 撒下 20:25 作「示法」,而撒下 8:17 作 「西莱雅」。「示法」和「沙威沙」并非以色列名字,可能是「西莱雅」的别名。 ●「书记」:负责管理外交公文,在某些方面大概等同于今日的外交部长职务。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17】「耶何耶大的儿子比拿雅统辖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大卫的众子都在王的左右作领袖。」 比拿雅 (11:22~25)。――《圣经精读本》 「撒督」(17节)是非尼哈的后裔(六4~8),他和以利的后裔「亚比亚他」(16节)一同作祭司长。到了所罗门王的时代,撒督代替亚比亚他作大祭司(王上二35;代上二十九22),应验了神弃绝以利家的预言(撒上二35~36)。──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沙威沙」(17节)可能是「西莱雅」(撒下八17)的别名。「书记」(17节)负责管理外交公文,相当于外交部长。──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比拿雅」(17节)是大卫的护卫长,在所罗门的时代取代约押作了元帅(王上四4)。──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17节)是来自地中海克里特岛的雇佣兵,作大卫的近身侍卫。──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领袖」(17节)可能指「王室顾问」。──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14~17节是大卫国度的行政组织,以色列的国家体制开始制度化,正如神所应许「我也必坚定他的国」(十七11)。神的国度不是只讲爱心、只要火热、只传福音就可以了,还必须有规矩,「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林前十四40),「因为神不是叫人混乱,乃是叫人安静」(林前十四33)。神的百姓各就各位,神的国度才能「坚定」;新约的信徒「循规蹈矩」,才能站稳信心的脚步,「信基督的心也坚固」(西二5)。──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大卫得着了神的应许,却没有躺着等待神来坚定国度,而是紧紧抓住神的应许,一面对外南征北战,一面对内「向众民秉公行义」(14节),积极支取神的得胜。虽然神自己会负责成就祂的应许,但「与神同工」(林前三9)的人却不能消极怠工,而应当紧紧跟上神的带领,因为「将来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赏赐」(林前三8)。人若不肯忠心在神面前尽本分,「不要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六7)。──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耶何耶大」:字义是「耶和华知晓」。 ●「比拿雅」:字义是「耶和华已建造」。是大卫的护卫长撒下 23:20~23 。 ●「基利提」:此处的居民也是非利士的一族,来自克里特岛(这个名字的意 义就是克里特岛)。 ●「比利提人」:字义是「仆从」,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大卫由非利士雇来的佣 兵,这个字的发音与「非利士」也有相当的关联。 ●「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这两类人不是一般军人,而是「以家臣身分服务 大卫的雇佣兵」。 王上 1:36~38 ●众子都作「领袖」:SH 7223,「首先的」、「领袖」。 ◎这段的意思是大卫的王权公义且稳固。――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十八17 大卫吸引了很多的人追随他,那是些甚么人?】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可能是一支外国军队,在大卫逃避扫罗的时候他们来投靠他,直到大卫登基后仍然对他忠心耿耿(参撒下15:17~18),且成为他的卫士。──《灵修版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8章)】 1 试找出本章的主题经文。见6, 13节。 2 大卫对强邻是否兼采「攻」、「守」政策?这反映出他是怎样的一个王?他如何行使王的权柄和责任? 3 本章记载中大卫所向无敌的战绩,印证了17:8里神对大卫的应许;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也能举出事例证明神确实引导你,在你身上显出作为? 4 大卫在争战获胜时对神的态度如何?这给我们什么榜样? 5 大卫除了本身善战之外,兼且择人善用(12, 14~17),这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今天,你若站在领导的地位,是否懂得把工作委派给适当的人选? ── 《串珠圣经注释》
【代上十八1~二十8 大卫的战绩】本段数据乃取材自撒下8~21章。作者列举大卫在军事上的成就有两个目的: 1 解释大卫不适宜建造圣殿的原因,强调「安息」在圣殿整个观念上的重要性; 2 表明圣殿的器皿及材料多来自战争的胜利品。(18:8, 11; 撒下8:8, 11)――《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