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上第九章拾穗 【代上九1】「以色列人都按家谱计算,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犹大人因犯罪就被掳到巴比伦。」 “在以色列诸王记上”。这并不是我们圣经里的列王纪上,而是已经失传的宫廷纪录。――《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本节上半节为2至8章所记谱系的总结。“以色列人”应作“全以色列人”,包括谱系中所列的各支派。作者希望复国后有一个团结的民族,用心良苦。 《以色列诸王记》是一本已经散佚了的宫廷记录(比较代下十六11;二十34;二十五26;二十七7;三十三18;三十五27;三十六8)。看二十九29注。――《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以色列诸王记: 这并非指圣经中的列王记。作者为了记录本书而引用了许多资料,以色列诸王记也是作者所参照的宫廷文书之一,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已失传。圣经是具有历史根据的书,表明我们的信仰基于历史事实<代下35:26,27,圣经所论及的文献资料>。犹大人因犯罪: 作者并没有使用统称神子民的“以色列”(撒上4:10)或“以色列众人”(撒上4:5),而称其为“犹大”,明确了以色列历史的主体并非北王国以色列而是南王朝犹大。之所以强调他们犯了罪,是为了警告后人不再犯罪。 ――《圣经精读本》 「以色列人都按家谱计算,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1节),原文是「全体以色列人都登录在家谱里,看哪,它们都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这句话结束了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家谱,与二1~2呼应。──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犹大人因犯罪就被掳到巴比伦」(1节),原文是「犹大人因不忠实就被掳到巴比伦」,表明犹大被掳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神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背叛了与神所立的约。因此,回归的百姓不可再重蹈覆辙。──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被掳」(1节)原文是双关语,可被译为「显露」(赛四十九9)或「被掳」(赛四十九21)。犹大「被掳到巴比伦」(1节),表面上是人的失败,实际上是神的得胜;表面上是仇敌掳走了神的百姓,实际上是神彻底「显露」了百姓的肉体本相,然后再恢复他们(2节)。所以这里立刻提到神领百姓「回来」(2节)。──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以色列人」:原文是「全体以色列人」、「整个以色列人」。 ●「按家谱计算」:SH 3187,「被列入家谱」。 ●「以色列诸王记」:应该是一本已经佚失的著作,曾出现于代下 16:11 20:34 25:26 27:7 33:18 ◎大部分学者认为此处与 尼 11 相关,不过到底那一份数据比较早,则有争 议。似乎较多人认为历代志参考尼西米记,但是历代志的时间较晚,所以定居耶路 撒冷名单按照当时的现况修正了。――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1 家谱写在以色列诸王记上】在王室的正式档案中记录家系表有好几个理由。第一,不论土地是王室还是神的赐与,都和家庭有关。因此,财产方面的分争,往往都需要参考家谱的记录才能解决。第二,征召百姓为政府服务,不论是徭役还是兵役,都是以人口统计为根据,课税亦然。人口统计的记录通常是按照家族的谱系分类。──《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上九1~9】被掳归回后得以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后裔: 分配迦南地时耶路撒冷位于便雅悯支派与犹大支派的分界线(书15:8;18:16),被掳归回后,除这两个支派之外,还有以法莲,玛拿西的子孙也居住在此城(3节)。这是因为历经王政时期与被掳时期之后,支派之间的区别实已变得无意义。 ――《圣经精读本》 【代上九1~44】从巴比伦被掳归回者的职分: 被掳归回后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百姓的家谱,将家族,居住地与所委任的职分告知了归回百姓。(35节)以下则记录了与(8:9~40)近相同的扫罗家谱。下文的图表可以说明我们了解如此相近家谱的原因。(4:1~9:34)是整个历代志正文的背景;(8:29~40)的扫罗家谱是在被掳归回前的以色列历史过程中记录的
;(9:35~44)所记录的扫罗家谱则意味着历代志正文的开始。圣经中没有毫无意义的反复句子。 ――《圣经精读本》 【代上九2】「先从巴比伦回来住在自己地业城邑中的有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尼提宁的首领。」 “先……住在自己地业”。这名单记载从巴比伦被掳之地返回巴勒斯坦的第一批人(比较尼一一3)。关于“尼提宁”,参看以斯拉记二章43节的脚注。――《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本章自此节以后,记的是被掳后归国的以色列人,可分四大类:1,属不同支派的平民(3~9节);2,祭司(10~13节);3,利未人(14~34节);4,尼提宁(2节,即在圣殿内工作的仆役,本为外族人,后纳入利未人中。参书九23;拉二43;八20)。 百姓被掳,国破家亡,政制荡然无存。复国之初,当务之急是建立以圣殿的侍奉为中心的一个新社会,团结全民,共同建国。本章详列祭司、利未人及殿中侍奉者的职守,以确立他们在新社会中的地位。 “先从”指第一批回归的人。――《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以色列人」:包括以前南北二国的人,即3节中所说的「犹大人、便雅悯人」(代表南国)和「以法莲人、玛拿西人」(代表北国)。 「尼提宁」:是圣殿的苦役(参拉8:20)。――《串珠圣经注释》 回来住在自己地业城邑: 耶路撒冷因巴比伦的猛攻而沦为废墟(代下36:17~19),然而,被掳到巴比伦的以色列百姓却没有忘记此城(赛40:1,2)。古列下诏书(拉1:1,2)之后重返耶路撒冷<拉
绪论,被掳归回的属灵意义>。“住在自己地业城邑”的人是与圣殿有密切关系的人。本节也给我们暗示以下事实。圣徒在信仰生活中会时常处于逆境。有人或因信心软弱便离神而去,有人或因个人的、经济上的问题而远离教会。尤其是,曾度过信实的信仰生活,却因政治的逼迫而失去信仰自由之人,便会无限地怀念神的话语。然而,神必动工赐给他们重返的机会(诗69:22)。愈是经历过苦难的人,肯定会愈想亲近事奉神。
尼提宁的首领: 可能是在圣殿服侍利未人的人。此名的字面含义为圣殿而被组织起来的人,这一点不甚清楚。有人推测他们原没有名字而过着打工的生活,被掳归回后被人称为尼提宁(拉2:43)。 ――《圣经精读本》 「先从巴比伦回来」(2节),指跟随所罗巴伯第一批回归的百姓(尼十一3),他们包括四类:十二支派的百姓、祭司、利未人、尼提宁人(2节)。这些人离开已经生根的巴比伦,回到「自己地业城邑中」(2节),乃是为着跟随神。而「自己地业城邑中」这句话,正是提醒他们,虽然百姓因为犯罪暂时被掳,但神恩典的应许却永远不变。神不是一位无助地盼望浪子回头的父亲,祂有能力「又击打又医治」(赛十九2),管教之后再将他们「从地极领回」(赛四十三6)。──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尼提宁」(2节)原文意思是「献身的人」,是八百多年前基遍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与约书亚立约(书九3~27),在会幕中事奉;后来服事利未人(拉八20;尼七46),成为在圣殿工作的仆役。这些迦南人离开了祖宗所敬拜的偶像,不但没有被神拒绝,反而成了永远事奉神的人;不但不再灭亡,反而和喇合全家一样长久地活在应许之地;不但能事奉神,更能亲近神,以劈柴挑水的特殊方式「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诗二十三6)。「尼提宁」始终忠心事奉神,成为外邦人归向神的美好见证。──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百姓刚回归的时候,耶路撒冷非常荒凉,还没有城墙保护,需要抽签入住。「百姓的首领住在耶路撒冷;其余的百姓掣签,每十人中使一人来住在圣城耶路撒冷」(尼十一1)。而「凡甘心乐意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都为他们祝福」(尼十一2)──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先「从巴比伦回来」:原文并没有这些字。虽然实际的意义的确是如此。 9:2 一开始是「首先住在自己地业、自己城邑中的」。 ●「地业」:SH 2722,「继承而得的产业」、「土地」、「财产」。 ●「尼提宁」:根据 书 9:3~27 记载,为基遍人的后裔。是被当成殿役,在圣 殿中工做杂务的外国人。一般认为尼提宁受利未人管辖。 ●尼提宁「的首领」:原文并无「的首领」。 ◎「尼提宁」是圣殿的苦役,这些人回来,应该也是担任苦役的工作,但居然 有人愿意回来承担这些工作,真是令人敬佩。――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2~3】介绍返回故土的犹太人之首领:他们可分为四类:平民、祭司、利未人和尼提宁。――《串珠圣经注释》 【代上九2~44】回国后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作者在列举以色列族谱的末段,记录了被掳归回后犹太人领袖的名字,组织与一章的内容呼应。整段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以色列人后裔的家谱、祭司利未人的职务及他们分布居住的地方。――《串珠圣经注释》 【代上九3】「住在耶路撒冷的有犹大人、便雅悯人、以法莲人、玛拿西人。」 住在耶路撒冷的: 被分散到四处的百姓重又聚在神的翅膀之下(申32:11;得2:12)。曾有预言说被掳的以色列“必一同聚集……从这地上上去”(何1:11)“成为一国”(结37:22)。事实上,被掳归回之后还有许多百姓继续停留在巴比伦。然而,归回之人纪念神的恩典而选择了耶路撒冷。亦即,本节所记录的皆为真正的以色列人,是形成以色列历史主流的人。就像这样,得蒙救赎的决不会忘记神的恩典,他们怀着积极加入神之事工的激情,追根究底,福音之史正是为他们所开展。 ――《圣经精读本》 住在耶路撒冷的,不但有南国的「犹大人、便雅悯人」(3节),也有北国的「以法莲人、玛拿西人」(3节),他们代表了十二支派整体的见证,显明了神恢复全以色列的心意。──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 9:3~17 似乎与 尼 11:4~9 对应。 ◎虽然我们知道被掳归回到耶路撒冷的,的确是以南国的犹大、便雅悯人为 主,但是 9:3 还是加上了「以法莲人、玛拿西人」,让整个以色列的概念包含在「被 掳归回」的百姓中。――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3 重新殖民名单的重要性】这名单所列的是在耶路撒冷定居的人。本段与上文不同之处,在于上文尽皆记述归回先祖的地业居住。耶路撒冷居民这么少的缘故,是很多家族在巴比伦毁城之时已被屠杀。其他支派来到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必须弃置(甚至放弃)原属支派的祖业。愿意这样牺牲,以求补足耶路撒冷人口的人特别配受推崇。──《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上九4】「犹大儿子法勒斯的子孙中有乌太。乌太是亚米忽的儿子;亚米忽是暗利的儿子;暗利是音利的儿子;音利是巴尼的儿子。」 4~6节记录了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大人。──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法勒斯」:字义是「断裂」。 ●「乌太」:字义是「有帮助的」。 ●「亚米忽」:字义是「我的亲属是尊贵的」。 ●「暗利」:字义是「耶和华的门徒」。 ●「音利」:字义是「雄辩的」。 ●「巴尼」:字义是「建立」。――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5】「示罗的子孙中有长子亚帅雅和他的众子。」 “示罗的子孙”应指示拉的子孙(比较民二十六20)。因为作者记归国的犹大人上溯到犹大的儿子法勒斯、谢拉和示拉(二3~6;民二十六19~20)。但若非误抄,则“示罗”当指示罗城,为以色列民的历史圣地,会幕和约柜一度安放于此(书十八1)。――《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示罗」:应作「示拉」(参民26:20)。――《串珠圣经注释》 示罗的子孙……亚帅雅: 示罗是以色列的宗教中心,人们每年在此处守耶和华的三个节期(士21:19)。并且,直到大卫将约柜迁至耶路撒冷,以色列百姓都在此地向耶和华献燔祭(撒上1:3)。这样的地理位置说明了示罗人亚帅雅的出身,表明他是非常忠心的利未人(尼11:5的玛西雅),被掳归回之后为了遵行利未人的职务而居住在耶路撒冷。借着这些圣徒可以看到他们想要亲近神的圣所而服侍神的热情,我们不论在何时何地也当成为都渴慕神的信心之人。 ――《圣经精读本》 「示罗」(5节)可能就是「示拉」(四21;民二十六20)。──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示罗」:字义是「安歇之地」。 ●「亚帅雅」:字义是「耶和华所造」。――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6】「谢拉的子孙中有耶乌利和他的弟兄,共六百九十人。」 「六百九十人」:尼11:6记载法勒斯的子孙只有四百六十八人,比这里的为少,可见「六百九十人」是全支派法勒斯、示拉、谢拉三家族的总人数(参9)。――《串珠圣经注释》 《尼希米记》记录「住在耶路撒冷、法勒斯的子孙共四百六十八名」(尼十一6),这里的「六百九十人」(6节)还包括「示罗的子孙」(5节)和「谢拉的子孙」(6节)。──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谢拉」:字义是「升起」。 ●「耶乌利」:字义是「神所扫除的」。 ◎ 9:6 说犹大的子孙有690人,但 尼 11:6 说有468人。―― 蔡哲民等《历 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7】「便雅悯人中有哈西努的曾孙、何达威雅的孙子、米书兰的儿子撒路,」 7~9节记录了住在耶路撒冷的便雅悯人。──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哈西努」:字义是「发怒」。 ●「何达威雅」:字义是「赞美耶和华」。 ●「米书兰」:字义是「朋友」。 ●「撒路」:字义是「有重量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8】「又有耶罗罕的儿子伊比尼雅,米基立的孙子、乌西的儿子以拉,伊比尼雅的曾孙、流珥的孙子、示法提雅的儿子米书兰,」 ●「耶罗罕」:字义是「表示怜悯」。 ●「伊比尼雅」:字义是「耶和华建造」。 ●「米基立」:字义是「有价值的」。 ●「乌西」:字义是「强壮」。 ●「以拉」:字义是「橡树」。 ●「流珥耶和华已审判」:字义是「神的朋友」。 ●「示法提雅」:字义是「耶和华已审判」。――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 资料》 【代上九9】「和他们的族弟兄。按着家谱计算,共有九百五十六名。这些人都是他们的族长。」 《尼希米记》记录记载「其中迦拜、撒来的子孙共九百二十八名」(尼十一8),这里的「九百五十六名」(9节)是住在耶路撒冷的其他四族。──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 9:9 说便雅悯的子孙有956人,但 尼 11:8 说有928人。此处应该是较为后 期的数据(人数增加)。――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10】「祭司中有耶大雅、耶何雅立、雅斤,」 本节至13节记录管理神殿的利未人,录下谱系,证明各人的血统渊源。――《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耶何雅立: 是在两约之间担当过重要角色的著名的马加比家族的祖先。马加比家族是从叙利亚的逼迫下解放以色列的祭司家族。 ――《圣经精读本》 「耶何雅立」(10节)是两约之间的祭司马加比家族的祖先。──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10~13节记录了住在耶路撒冷的祭司家族。──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耶大雅」:字义是「耶和华所认识」。 ●「耶何雅立」:字义是「耶和华抗争」。 ●「雅斤」:字义是「他将建立」。――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10~34】归回的祭司与利未人: 最喜悦古列允许俘掳归回之诏书的首先应该事奉耶和华之殿的祭司与利未人。本文是祭司与利未人的名单,作者查看了他们祖先的家谱,照其产业记述了归回百姓的职分。 ――《圣经精读本》 【代上九11】「还有管理神殿希勒家的儿子亚萨利雅。希勒家是米书兰的儿子;米书兰是撒督的儿子;撒督是米拉约的儿子;米拉约是亚希突的儿子。」 「管理神殿」的人是圣殿的负责人,不过这里列举的都是大祭司。――《串珠圣经注释》 神殿: 被掳归回后,圣殿虽然早已被破坏,但服侍圣殿者的子孙还是得以存留了下来。他们照着先祖的职分而作工,要事奉将会修建的所罗巴伯圣殿<拉
绪论,所罗巴伯圣殿;拉3:8~13,耶路撒冷圣殿的历史>。 ――《圣经精读本》 「管理神殿」(11节)这个头衔,从波斯帝国开始用来称呼大祭司(代下三十五8)。──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希勒家」:字义是「耶和华是我的分」。 ●「亚萨利雅」:字义是「耶和华已帮助」。 ◎「管理神殿」:意思就是「大祭司」。 代下 35:8 也用「管理神殿的希勒家」 来描述大祭司这个职位。 ●「米书兰」:字义是「朋友」。 ●「撒督」:字义是「公义」。 ●「米拉约」:字义是「叛逆」。 ●「亚希突」:字义是「我兄弟是美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 料》 【代上九12】「有玛基雅的曾孙、巴施户珥的孙子、耶罗罕的儿子亚大雅。又有亚第业的儿子玛赛。亚第业是雅希细拉的儿子;雅希细拉是米书兰的儿子;米书兰是米实利密的儿子;米实利密是音麦的儿子。」 ●「玛基雅」:字义是「我的王是耶和华」。 ●「巴施户珥」:字义是「自由」。 ●「耶罗罕」:字义是「表示怜悯」。 ●「亚大雅」:字义是「耶和华已荣耀了祂自己」。 ●「亚第业」:字义是「神的装饰」。 ●「玛赛」:SH 4640字义是「主的工作」。可能就是 尼 11:13 的「亚玛帅」 SH 6023。两个字发音近似。 ●「雅希细拉」:字义是「神所领回的人」。 ●「米实利密」:字义是「回报」。 ●「音麦」:字义是「他已经说了」。――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13】「他们和众弟兄都是族长,共有一千七百六十人,是善于作 神殿使用之工的。」 「一千七百六十人」:尼11:12~14所记录的共有一千一百九十二人。――《串珠圣经注释》 善于作神殿使用之工的: 是帮助作圣殿杂务的利未人,他们以谦卑的心作了神的工作(尼11:12~14)。这种多样化的职分是在大卫时代所设立定的(23:26~32),本节的随从者皆为其后裔。 ――《圣经精读本》 《尼希米记》记录祭司一共有1192名(尼十一12~14 ),这里的「一千七百六十人」(13节)可能包括圣殿建成后回归的祭司。百姓被掳七十年,表面上国破家亡、千疮百孔;实际上神却暗中保留了许多「善于做神殿使用之工的」(13节),显明了祂的绝对主权,这是对回归百姓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 9:13 说祭司有1760人, 尼 11:12~14 共列出1192名祭司。―― 蔡哲民等 《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14】「利未人米拉利的子孙中有哈沙比雅的曾孙、押利甘的孙子、哈述的儿子示玛雅,」 14~16节记录了住在耶路撒冷附近的利未人。──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米拉利」:字义是「苦味」。 ◎「米拉利」是利未的第三个儿子,本来负责扛抬会幕的硬质器具。民 3:36~37 4:31~33 。 ●「哈沙比雅」:字义是「耶和华已思量」。 ●「押利甘」:字义是「抵挡敌人的援助」。 ●「哈述」:字义是「考虑周到的」。 ●「示玛雅」:字义是「被耶和华听见」。――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 料》 【代上九15】「有拔巴甲、黑勒施,迦拉并亚萨的曾孙、细基利的孙子、米迦的儿子玛探雅,」 亚萨的曾孙: 亚萨是负责在圣殿唱诗的人(6:39,亚萨)。本节说明在被掳归回的人群中有负责在圣殿唱诗的家族。 ――《圣经精读本》 ●「拔巴甲」:字义是「搜寻者」。 ●「黑勒施」:字义是「哑的」。 ●「迦拉」:字义是「有影响力的」、「有权势的」。 ●「亚萨」:字义是「收集者」。 ●「细基利」:字义是「值得纪念的」。 ●「米迦」:字义是「有谁像神」。 ●「玛探雅」:字义是「耶和华的礼物」。――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 料》 【代上九16】「又有耶杜顿的曾孙、迦拉的孙子、示玛雅的儿子俄巴底,还有以利加拿的孙子、亚撒的儿子比利家。他们都住在尼陀法人的村庄。」 据《尼希米记》十二28~29记载,“尼陀法人的村庄”住有歌唱的利未人。――《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尼陀法人的村庄」:住在这儿的是负责歌颂的利未人。(参尼12:28)――《串珠圣经注释》 「尼陀法人的村庄」(16节)在耶路撒冷附近(尼十二28)。──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耶杜顿」:字义是「赞美」。 ●「示玛雅」:字义是「被耶和华听见」。 ●「俄巴底」:字义是「耶和华的仆人」。 ●「以利加拿」:字义是「神已经拥有」或 「神已经创造」。 ●「亚撒」:字义是「医治者」。 ●「比利家」:字义是「耶和华祝福」。 ●「尼陀法」:字义是「落下」。――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17】「守门的是沙龙、亚谷、达们、亚希幔和他们的弟兄,沙龙为长。」 守门的: 希伯来语指看守圣殿入口或宫门的人(王上22:4;斯2:21)。在现代社会中守门或许是卑贱的职业,然而,从看守神殿者的立场来看,守门是可以歌唱“宁可在神殿中看门,不愿住在恶人的帐棚里”(诗84:10)的荣耀之责。他们充满喜乐的工作态度教导我们,在履行我们的职责时,无论事情的性质如何,我们都当以喜乐、感恩的心来工作(腓4:4;帖前5:16,18)。 ――《圣经精读本》 ●「沙龙」:字义是「报应」。 ●「亚谷」:字义是「险恶的」。 ●「达们」:字义是「压迫者」。 ●「亚希幔」:字义是「我兄弟是个礼物」。――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 资料》 【代上九17~21】圣殿有四扇大门(24节),“朝东的王门”在东面,为君王进殿的门,由守门的首领看守(结四十六1~2)。非尼哈是士师时代早期的大祭司(民二十五11)。米施利米雅的儿子撒迦利雅是大卫时代的利未人(二十六2,14)。作者将守门人的职务追溯到撒迦利雅和非尼哈。――《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拉3:8~13,耶路撒冷圣殿的意义>。对以色列百姓而言,耶路撒冷是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是支配他们所有生活的圣洁之地。因此,耶路撒冷城成为废墟是无法忍受的痛苦(哀1:2)。然而,他们可以等待着对应许的恢复而克服这些痛苦(赛39:7;52:2)。从末世论性角度来看,耶路撒冷意味着弥赛亚的新国度得以建设的永恒都城(耶31:40;亚8:4,5;启21:1,2)。 ――《圣经精读本》 17~22节是守门的利未人的职责。──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 9:17~27 是记载守门工作的职责。 9:22 说守门的人有212人尼 11:19 记录有172 人, 拉 2:42 记载与所罗巴伯一起归回的守门人有139人。―― 蔡哲民等《历代 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18】「从前这些人看守朝东的王门,如今是利未营中守门的。」 “利未营中守门的”。在会幕和圣殿门外守卫的人。――《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王门」:参结46:1~2。这是以前圣殿门户的名称。――《串珠圣经注释》 王门: 是耶路撒冷圣殿中最重要的门,新约圣经则称为美门(徒3:3,10)。此名源于王从南边的宫殿出入圣殿之时必经之门,被掳时期之后被称为王门(王下16:18;结46:1,2)。 ――《圣经精读本》 「王门」(18节)是君王进殿的正门。──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九19】「可拉的曾孙、以比雅撒的孙子、可利的儿子沙龙,和他的族弟兄可拉人,都管理使用之工,并守会幕的门。他们的祖宗曾管理耶和华的营盘,又把守营门。」 「可拉的曾孙 ...... 」:作者强调看守圣殿是利未人世袭的传统;由于这职任性质特殊而且是一种荣誉,所以他们的名字通常是和利未人分开排列。――《串珠圣经注释》 他们的祖宗曾管理耶和华的营盘: 表明自摩西时代以后,利未家族一直看守了会幕周围的门。这些事实说明看门的毫无怨言地继承祖先之职分的顺服态度。 ――《圣经精读本》 ●「可拉」:字义是「光秃的」。 ●「以比雅撒」:字义是「我父已经积聚」。 ●「可利」:字义是「哭泣者」。――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20】「从前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管理他们,耶和华也与他同在。」 「耶和华也与他同在」:可作「愿耶和华与他们同在!」。――《串珠圣经注释》 非尼哈……耶和华也与他同在: 旷野生活末期,以色列百姓在什亭犯了与摩押女子行淫的罪,且因拜偶像的大罪而受到耶和华所降的大灾(民25:1~3)。此时,为了拯救百姓非尼哈照着神的话语除去了行淫的源泉(尼25:4~8),并建立了贞洁律例,清除了所有不洁。因有这样的功绩,神应许他和他的家族将永远作祭司(民25:13)。通过这样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遵行神旨意时,神必施行救恩(出15:26;书1:8)。 ――《圣经精读本》 「非尼哈」(20节)是士师时代的大祭司。──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以利亚撒」:字义是「神已经帮助」。 ●「非尼哈」:字义是「铜管乐器的口」。――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 料》 【代上九21】「米施利米雅的儿子撒迦利雅,是看守会幕之门的。」 会幕: 圣幕、会幕、帐幕都意指神的会幕。 ――《圣经精读本》 ●「米施利米雅」:字义是「耶和华回报的人」。 ●「撒迦利雅」:字义是「耶和华记念」。――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 料》 【代上九22】「被选守门的人共有二百一十二名,他们在自己的村庄,按着家谱计算,是大卫和先见撒母耳所派当这紧要职任的。」 “撒母耳”为守门员设立的轮更制。他自己从孩童时代开始便担任这个职务(撒上三15)。――《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根据二十六12~19记载,圣殿一共有24个守门的岗位,每日分三班,日夜看守,需72人,每七日换班一次。此处记被选守门人的总数为212人,这些人住在村庄,每人隔两周值班一周。――《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被选守门的人: 看守圣殿的人数根据时代而有所不同。然而,这是单单赐给蒙神拣选之利未家族的特殊职分。这表明虽然守门的看似卑贱,神却只使用分别为圣的人(林前1:27,28)。 ――《圣经精读本》 「被选 בָּרַר/bä·rar’」(22节)原文是一个特殊的词,意思是「洁净、炼净、分别」(赛五十二11;耶四11;结二十38;但十一35)。这个词表明这些守门者不是人推选的结果,而是经过了神的拣选和洁净。──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被选」守门的人:SH 1305,「被选择」、「被挑选」。 ●「这紧要职任的」:SH 5300,「坚固」、「忠诚」、「坚定不移」。 ◎ 9:22 中这些守门人是「被挑选的」,隐含的意义是这些人不但被人挑选出 来,更是被神挑选出来担任这个职位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22~27 守门的人】祭司负担最重要的几个责任之一,是管制谁可以进出圣殿场地,即「圣洁范围」(有关这概念的讨论,见:利十六2;民十八1~7的注释)的内层。圣所若被不洁所污染,就要献上赎罪祭(NIV:「洁净祭」;见:利四1~3注释),并且可能会有惩罚临到个人和百姓身上。守门者必须防止未经许可的人擅进。圣殿里面有很多贵重对象,金银随处都是,对于斗胆擅闯圣所偷窃圣物而无惧于神审判之人来说,这是很大的诱惑。这些贵重的对象也需要保护。圣物若遭不正当的使用,就须献上赎愆祭(NIV:「赔偿祭」;见:五14~16注释)。守门者的责任就是防止有人犯上这种罪。──《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上九23】「他们和他们的子孙,按着班次看守耶和华殿的门,就是会幕的门。」 按着班次: 大卫将事奉圣殿的人分成24个班次,区分为祭司、唱诗的和利未人(23:6~26:19),自此之后,圣殿职分都是照着这种体制得以运行。这样的班次组织即使是在过了500年之后的被掳归回时代也依然适用,归回耶路撒冷的子孙也忠实地履行了其祖先的职分。 ――《圣经精读本》 23~27节是守门者的班次。──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九24】「在东西南北,四方都有守门的。」 圣殿一共有24个守门的岗位(二十六12~19),每日分三班,日夜看守,需72人,每七日换班一次(25节)。这些利未人就住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村里。──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九25】「他们的族弟兄住在村庄,每七日来与他们换班。」 他们的族弟兄住在村庄: 耶路撒冷城不能收容所有的利未人。因此,一些利未人则住在与圣殿相近的地方,第七日上殿换班事奉神。这告诉我们今日的圣徒,当常在心灵深处亲近主,常常守主日(出20:8)。 ――《圣经精读本》 ◎ 9:25~27 中说明这些守门的人,是每一班轮值七天。 代上 26有关于守门人 更完整的记载。――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26】「这四个门领都是利未人,各有紧要的职任,看守神殿的仓库。」 紧要的职任: 在管辖圣殿业务中,重要的是看守圣殿之事。看守圣殿对今日的圣徒,则是意味着守护自己不为世俗所染。因为圣徒视基督耶稣为主的身体就是圣殿(约2:21;林前3:16,17)。 ――《圣经精读本》 守门是「紧要的职任」(26节),不只是为了保护圣殿不被入侵,更是为了保护以色列人不致误闯圣殿而招致神的击打(民三10)。可拉因悖逆神而被神击打,他的后裔却被神使用担任守门的重任(19节),保护以色列人不因愚昧而招惹神的怒气。人的罪性虽然会遗传,但罪行却不会遗传,每个人都要按自己的行为接受神的审判,「不可因子杀父,也不可因父杀子;凡被杀的都为本身的罪」(申二十四16)。──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九26~32】利未人的职务:他们的职责包括: 1 看守圣殿的仓房(参23:32; 26:20); 2 守卫圣殿和每早晨开门(参23:30); 3 保管并清洁圣殿的用具陈设(参32; 28:13~18;
拉1:9~11); 4 管理献祭用的一切器具和材料,并烤制陈设饼,不过制香膏则归祭司负责(参出30:23~33;
利2:5~7; 7:9;
代上23:29)。――《串珠圣经注释》 【代上九27】「他们住在神殿的四围,是因委托他们守殿,要每日早晨开门。」 是因委托……每日早晨开门: 圣殿既是万民祷告的殿(可11:7),同时也是朝圣者的目的地(路2:41,42)。因此,守门人当留意自己的职责即开闭圣殿之门。新约记载基督在天亮之前就起来祷告的事实(可1:35),圣徒若以祷告开始一天的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本文所论及守门人的责任。 ――《圣经精读本》 【代上九28】「利未人中有管理使用器皿的,按着数目拿出拿入。」 使用器皿: 是圣所献祭时所使用的器皿(28:13),只有利未人才能使用。平时会安放在府库中,到了献牺牲祭时才拿出来使用。 ――《圣经精读本》 28~32节是管理器皿的利未人的职责。──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九28~33 利未人的其他职责】祭司阶层需要多种不同的技能。数点圣所的器皿(大部分都是金子制造)所牵涉的,包括了盘存步骤,对象使用的监管和记录,器皿的维持和保管等工作。消耗品亦要盘点补充,有些调剂需要圣洁配方(见:出三十23~25)。──《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 9:28~32 是记载管理器具的职责。这些职务,大家可能会认为是「杂事」, 但圣经还是一一记载这些敬拜细节有人负责。其实服事的重点常常不是「重要性」, 而是「忠诚」。――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29】「又有人管理器具和圣所的器皿,并细面、酒、油、乳香、香料。」 【代上九30】「祭司中有人用香料作膏油。」 【代上九31】「利未人玛他提雅是可拉族沙龙的长子,他紧要的职任是管理盘中烤的物。」 管理器具的职责,人可能会认为是杂事,但在神的安排里却是「紧要的职任」(31节),并且应当忠心地「按着数目拿出拿入」(28节)。只要是出于神的事奉,我们所当关心的不是岗位是否「重要」,而是自己是否「忠心」。──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玛他提雅」:字义是「耶和华的礼物」。――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 资料》 【代上九32】「他们族弟兄哥辖子孙中,有管理陈设饼的,每安息日预备摆列。」 陈设饼: 是作为火祭献给耶和华,每安息日要常摆在耶和华面前的圣洁之饼,有永恒的律例规定要将此饼归给亚伦和他的子孙(利24:5~9)。耶稣基督将自己比作生命的真粮,亲自显明自己是为人类而献的祭物(约6:51~53)。 ――《圣经精读本》 【代上九33】「歌唱的有利未人的族长,住在属殿的房屋,昼夜供职,不作别样的工。」 “歌唱的”。名单列于第14、15节(比较尼一一17),他们在第十五、十六章有突出的表现。――《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歌唱的: 在大卫时代,负责担当歌唱职分的唱诗班由24个班组成,有以探、亚萨、希幔(16:36;29:13)。归回之后,担当此职分的人,为了不致在神面前惭愧而彻底献身而完成任务。房屋: 是与神进行属灵相交的隐秘之所。这也是誓约之所(拉8:29),也是祷告之处(太6:6)。 ――《圣经精读本》 ◎ 9:33~34 是记载歌唱的职责。而且可以看见唱歌职务相当被重视,他们是专 心只做唱歌的职责,不必负担其他工作。 ◎由此处的记载可以猜测历代志是所罗巴伯完成圣殿以后,才写作完成,因为 圣殿完成后守门、管器具与歌唱的人才能执勤。――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34】「以上都是利未人著名的族长,住在耶路撒冷。」 本节是3~34节的结束,作者以「住在耶路撒冷」(3节)开始、又以「住在耶路撒冷」(34节)结束,首尾相连,刻意把祭司放在中间,以突出圣殿的敬拜: o 3~9节:住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 o 10~13节:住在耶路撒冷的祭司; o 14~34节:住在耶路撒冷的利未人及其职责。──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本书可能成书于所罗巴伯完成圣殿重建之后,这样守门、管理器具和歌唱的利未人才能执勤。──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出于神的事奉都有次序、有规矩,但事奉的岗位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祭司在至圣所的事奉固然关键,守门、管理器具也是「紧要的职任」(26、31节)。最重要的是事奉的人都必须蒙拣选、被洁净,才能分别为圣、合乎主用。──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九35】「在基遍住的,有基遍的父亲耶利,他的妻名叫玛迦。」 八29~38所载扫罗的家谱重记于此,以引入下章就要记述的扫罗之死和王位的终结。――《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基遍」:字义是「丘陵城市」。 ●「耶利」:字义是「神扫除」。 ●「玛迦」:字义是「压制」。――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35~44】扫罗王的家谱:本段与8:29~38差不多完全相同,目的是要引进下一章扫罗被杀的经过。――《串珠圣经注释》 扫罗的家谱: 众所周知,本文与8:29~40相重复。有人认为这是手抄者的失误,即手抄人在(9:34)抄下了与(8:28)相同的内容,之后抄写了8:29以下的家谱。然而,这种看法只能是假设。因为本文中的扫罗家谱是10章之后的历代志正文之背景(9:1~44)。 ――《圣经精读本》 35~44节在形式上重复了扫罗的家谱(八29~38),文字上略有不同,实际上是下一章扫罗事迹的序言。作者采用古代中东文学的手法,在叙事之前,首先引入故事主人公的家谱。如:创五1~32先引出挪亚的家谱,然后才叙述挪亚的事迹;创十一10~32先引出亚伯拉罕的家谱,然后才叙述亚伯拉罕的事迹。而35~44节这段家谱,功用是结束序言,正式开始叙述国度和圣殿的历史。──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第一章列出了从亚当、挪亚、亚伯拉罕到以色列的家谱,显明全世界都在神的救赎计划之中,但神的救赎是借着对单个家庭的拣选预备和延续。第二至八章列出了以色列十二个儿子的家谱,单个的家庭变成了一个民族,神的选民照着祂的应许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创二十二17),神借着这一批满了残缺和软弱的选民,赐福给「地上的万族」(创十二3)。而本章的家谱则鼓励回归的百姓:这些在波斯帝国统治下的卑微小民,仍然是神所拣选的百姓。虽然经过了浩劫,但神仍然有条不紊地恢复他们、安排他们事奉,好像过去的失败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波斯帝国会过去,但神的国度和圣殿的旨意却永远不会过去;神在救赎计划中为自己的百姓所预定的,乃是一个荣耀的未来,因为「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约壹二17)。──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九36】「他长子是亚伯顿,他又生苏珥、基士、巴力、尼珥、拿答、」 ●「亚伯顿」:字义是「屈从的」。 ●「苏珥」:字义是「盘石」。 ●「基士」:字义是「弯曲的」。 ●「巴力」:字义是「主」。 ●「尼珥」:字义是「灯」。 ●「拿答」:字义是「丰富的」、「慷慨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 经资料》 【代上九37】「基多、亚希约、撒迦利雅、米基罗。」 ●「基多」:字义是「墙壁」。 ●「亚希约」:字义是「亲如兄弟的」。 ●「撒迦利雅」:字义是「耶和华记念」。 ●「米基罗」:字义是「棍棒」。――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38】「米基罗生示米暗。这些人和他们的弟兄在耶路撒冷对面居住。」 ●「示米暗」:字义是「他们的名声」。――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39】「尼珥生基士;基士生扫罗;扫罗生约拿单、麦基舒亚、亚比拿达、伊施巴力。」 尼珥: 是扫罗的叔叔,押尼珥之父(撒上14:50,51)。 ――《圣经精读本》 ●「尼珥」:字义是「灯」。 ●「基士」:字义是「弯曲的」。 ●「扫罗」:字义是「所想望的」。 ●「约拿单」:字义是「耶和华已给与」。 ●「麦基舒亚」:字义是「我的王很富有」。 ●「亚比拿达」:字义是「我父是尊贵的」。 ●「伊施巴力」:字义是「巴力的人」。――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40】「约拿单的儿子是米力巴力(“米力巴力”即“米非波设”);米力巴力生米迦。」 ◎「伊施巴力」 撒下 2:8 称为「伊施波设」。 ●「米力巴力」:字义是「巴力是我的辩护者」。 ◎「米力巴力」 撒下 4:4 是「米非波设」。 ●「米迦」:字义是「谁像神」。――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41】「米迦的儿子是毗敦、米勒、他利亚、亚哈斯。」 ●「毘敦」:字义是「无害的」。 ●「米勒」:字义是「王」。 ●「他利亚」:字义是「邻居的内室」。 ●「亚哈斯」:字义是「他已掌握」。――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42】「亚哈斯生雅拉;雅拉生亚拉篾、亚斯玛威、心利;心利生摩撒;」 ●「亚拉篾」:字义是「遮盖」。 ●「亚斯玛威」:字义是「刚毅至死」。 ●「心利」:字义是「我的音乐」。 ●「摩撒」:字义是「泉水」。――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43】「摩撒生比尼亚;比尼亚生利法雅。利法雅的儿子是以利亚萨;以利亚萨的儿子是亚悉。」 ●「比尼亚」:字义是「泉水」。 ●「利法雅」:字义是「耶和华的先锋」。 8:37 叫「拉法」。 ●「以利亚萨」:字义是「神已经做成」。 ●「亚悉」:字义是「他保留」。――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九44】「亚悉有六个儿子,他们的名字是亚斯利干、波基路、以实玛利、示亚利雅、俄巴底雅、哈难,这都是亚悉的儿子。」 ●「亚斯利干」:字义是「抵挡敌人的援助」。 ●「波基路」:字义是「头生的」。可能不是人名,而是「长子」之意。 ●「以实玛利」:字义是「神会听见」。 ●「示亚利雅」:字义是「耶和华所看重的」。 ●「俄巴底雅」:字义是「耶和华的仆人」。 ●「哈难」:字义是「他是仁慈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思想问题(第9章)】 1 九章对利未人的分类或工作,记载得特别仔细,你以为有什么原因或用意?这对神的性情与事奉的本质有何提示? 2 作守门工作的利未人,似乎享有殊荣(参9:17~27)。相比之下,今天在教会作堂役或看堂工作的是否有完全不同的待遇? 3 9:19强调:一些利未人的祖宗曾担任相同的职务。在今天日新月异的社会,子女未必会继承父业,但你若是教会的执事,或是传道人,你是否盼望子孙能继续你的事奉? ──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