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上第六章拾穗 【代上六1】「利未的儿子是革顺、哥辖、米拉利。」 “利未”。参看创世记四十九章5至7节的脚注。以斯拉来自利未支派(拉七1~5)。第3至15节以及第49至53节列出大祭司的家系,但并不完整;第16至30节列出利未的三大家族;第31至48节列出利未人中的歌者;第54至81节列出分配给利未人的土地。第二十三至二十六章还有其它有关利未人的资料。――《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本章记载利未族的谱系和侍奉的种类与范围,以突出祭司在社会上的地位。 利未的后裔分为三族:革顺、哥辖和米拉利。由这三支再分出七支,主管圣殿各种事务。这七支是:从革顺族产生立尼和示每二支(17节),立尼的后裔主利未人的职事,示每的后裔主歌唱。从哥辖分出暗兰(3节)、亚米拿达(22节)和以斯哈(38节)三支,暗兰的后裔是大祭司(亚伦的系统),亚米拿达主利未人的职事,以斯哈的后裔主歌唱。从米拉利产生了抹利(19,29节)和母示二支(19,47节),抹利的后裔主利未人的职事,母示的后裔主歌唱。 本章分五部分:第一部分(1~15节)是大祭司的谱系,直记到被掳前的约萨答。第二部分为利未宗族的家谱(16~30节)。第三部分记大卫所立司歌唱的人,来自革顺、哥辖和米拉利三宗族(31~48节)。第四部分是一个特别的谱系,专记自大祭司亚伦至亚希玛斯一脉的历代子孙(49~53节)到大卫王朝时为止,目的似在肯定撒督为正统大祭司的地位。亚伦和他的后代是专职为大祭司的(民十八1~7),与利未人为祭司的辅佐不同,故在49节重申大祭司的职责。最后一部分列举利未人(他们不可以有业地)在各支派中所分得的城邑(54~81节),内容与《约书亚记》二十一39相同,但次序有异。――《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利未的三个儿子。――《串珠圣经注释》 革顺、哥辖、米拉利: 是利未三子之名(创46:11;出6:16),出现在6章。 ――《圣经精读本》 ●「革顺」:字义是「流亡」。 ●「哥辖」:字义是「集会」。 ●「米拉利」:字义是「苦味」。――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1~15】被掳前的大祭司家谱:利未支派的族谱共分纵横两线,这里先提纵的一线,即历代大祭司的名录。――《串珠圣经注释》 大祭司的家谱: 神拣选以色列作选民是为了使他们有万国中建立祭司的国度(出19:6;民15:40)。尤其是,本文所记录的家谱是大祭司亚伦(民3:1~4)的家系,他们要担负仲裁以色列百姓与神之间关系的作用(民1:47~53)。这种祭司的职务各有分工,到了大卫时代则更加体系化、组织化。另外,所有基督徒都是君尊的祭司(彼前2:9)应传扬神对世界的拯救计划。(彼前2:9)。 ――《圣经精读本》 【代上六1~81】利未支派:本章记录祭司和利未人的家谱。除了记下人名外,也提及他们所担任的不同职务。 族谱的结构上有三大件值得注意的事: 1 亚伦后代的祭司享有较崇高的地位; 2 族谱收录了两份名单,其一记载一般的祭司利未人(16~30),另一份则录下歌唱的利未人。前者列举革顺、哥辖、米拉利三支的长子谱系,而后者则为次子的谱系; 3 当利未人供职时,哥辖族的站在中央,革顺的在左面,米拉利的在右面,而出自哥辖族的祭司更在全体的中央。――《串珠圣经注释》 利未的后裔: 本章介绍了利未的子孙,其具体内容可大体区分如下:①从亚伦到被掳期的大祭司家谱(3~15节);②利未三子之后的粗略家谱(16~30节);③担负歌唱职者的家谱(31~48节);④重复大祭司的家谱(49~53节);⑤利未支派的居住地(54~81节)。从如此详细地记载关于利未子孙之内容的事实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本书作者对“圣殿”的格外关心。总之,本章所特意记录的是关于在圣殿礼拜中的诸职分。赋予给利未人的职分是:①(仅限于亚伦的后裔)祭司职分(10节;利8:1~9);②在会幕颂赞神的职分(32,33,39,44节;15:16~24);③除亚伦后裔大祭司的所有利未人在神的会幕服事的各种职分<民8:5~26,利未人的祭司职分>等。关于这些利未人与以色列历史一起走来的脚踪请参照(23:1~26:32)的注释。我们当铭记凡在新约时代以基督为主的人:①拥有直接进到神面前的特权<彼前2:4,5,圣经中的人人皆为祭司主义>;②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颂赞神(诗148:1~3);③可以服事基督的身体教会(林后9:12;腓2:17)。 ――《圣经精读本》 1~53节是利未支派的家谱。国度和圣殿是《历代志》的重点信息,利未是分别出来在圣殿事奉神的支派;因此,在十二支派的家谱中,利未支派的篇幅第二长(六1~81;九14~44),数算得特别详细。──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利未的后裔分为「革顺、哥辖、米拉利」(1节)三族,祭司必须由哥辖族中亚伦的后裔担任。这份家谱的结构非常工整: 1.祭司的家谱(2~15节); 2.其他利未人的家谱(16~30节); 3.大卫诗班领袖的家谱(31~48节); 4.大卫大祭司的家谱(49~53节)。──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利未支派的家谱位于整个家谱的中心,且占据大量篇幅。 ◎这一段是圣经记载最详尽的祭司家谱。祭司与大卫的家谱,都是由族长记录 到被掳时期,显见其被重视的程度。不过以利和以利的后代 撒上 2:27~36 王上 2:27 、耶何耶大 王下 11:4~12:9等人还是被省略。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历代志还是 省略了一些祭司名单(计算代数与间隔年代),不过实际上很可能的原因是被掳前 的某些祭司名单已经佚失,即使是历代志的作者也无法可考。―― 蔡哲民等《历代 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2】「哥辖的儿子是暗兰、以斯哈、希伯伦、乌薛。」 ●「暗兰」:字义是「高贵的人」。 ●「以斯哈」:字义是「光亮的油」。 ●「希伯伦」:字义是「联合」。与「希伯仑」同字。 ●「乌薛」:字义是「神是我的力量」。――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2~15】由于作者要集中在亚伦的家族上,所以撒下其余两系暂时不提,单提哥辖的后人。――《串珠圣经注释》 2~15节是祭司的家谱,从「亚伦」(3节)一直记录到被掳巴比伦的「约萨答」(15节)。──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这份大祭司的家谱是精心挑选的,虽然形式上是连续的,但实际上并不完整,而是刻意浓缩出二十四代、即两个十二代。所以并没有包括:扶持约阿施王的「耶何耶大」(王下十一9),阻挡乌西雅王进殿烧香的「亚撒利雅」(代下二十六16~20),帮助亚哈斯王建偶像祭坛的「乌利亚」(王下十六16),协助希西家王改革的「亚撒利雅」(代下三十一10)。──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在十二支派中,只有君王(二3~15;三1~17)和祭司(1~15节)的家谱在形式上从列祖连续地传到被掳时期,表明国度和圣殿是神拣选的中心。在整个利未的家谱中,一再提到「所罗门于耶路撒冷所建造的殿」(10、32节)和「赎罪」(49节),使百姓回想起神在回应所罗门献殿祷告时所表明的愿意赦免的心意(代下七14~15)。──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六3】「暗兰的儿子是亚伦、摩西,还有女儿米利暗。亚伦的儿子是拿答、亚比户、以利亚撒、以他玛。」 米利暗: 是摩西与亚伦的姐姐,出埃及时曾歌颂红海的胜利(出15:21),给以色列百姓带去了极大的勇气。 ――《圣经精读本》 从「暗兰」(3节)的儿女中,神拣选「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领受律法;拣选「米利暗」作女先知;拣选「亚伦」作第一任大祭司,只有亚伦的后代才能当祭司。──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亚伦的长子和次子儿子「拿答、亚比户」(3节)轻忽神的命令,因献上凡火被神击杀(利十1~2),没有留下后代。三子和四子「以利亚撒、以他玛」(3节)的后裔都做过大祭司,但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4节)为神有忌邪的心,神就赐给他和他的后裔「永远当祭司职任的约」(民二十五13)。因此,这份家谱只记录了「以利亚撒」的后裔,并没有记录「以他玛」的后裔。──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亚伦」:字义是「带来光的人」。 ●「摩西」:字义是「被拉的」。 ●「米利暗」:字义是「反抗」。 ●「拿答」:字义是「丰富的、慷慨的」。 ●「亚比户」:字义是「他是(我)父亲」。 ●「以利亚撒」:字义是「神已帮助」。 ●「以他玛」:字义是「棕榈岸」。――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3 这三位人物很熟悉呀,他们的事记载于──】所列的几个人,在出埃及的历史事件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亚伦的事迹见出埃及记、利未记与民数记,他的生平见出埃及记32章。摩西是以色列最伟大的先知与领袖之一,他的事迹见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与申命记,其生平介绍见出埃及记14章。摩西和亚伦的姐姐是米利暗(她的故事记在出2;15:20~21与民12;21:1。生平介绍在民13章)。拿答与亚比户都因为不顺服神而被烧死(参利10:12)。以利亚撒继亚伦之后,成为以色列的第二任大祭司(参民20:24~28),以他玛在组织民众在会幕敬拜的事奉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参民4:28,33;7:8)。――《灵修版圣经注释》 【代上六3~4】以利亚撒和非尼哈是亚伦之后的正统大祭司。撒督出自这个谱系(8节)。4至8节所列亚伦之后重见于49~53节。看1节注。――《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代上六4】「以利亚撒生非尼哈;非尼哈生亚比书;」 ●「非尼哈」:字义是「铜管乐器的口」或「黑人」。可能源自埃及文。 ●「亚比书」:字义是「我的父是拯救, 或是富足的」。―― 蔡哲民等《历代 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5】「亚比书生布基;布基生乌西;」 ●「布基」:字义是「荒废」。 ●「乌西」:字义是「强壮」。――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6】「乌西生西拉希雅;西拉希雅生米拉约;」 ●「西拉希雅」:字义是「耶和华已起来」。 ●「米拉约」:字义是「叛逆」。――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7】「米拉约生亚玛利雅;亚玛利雅生亚希突;」 ●「亚玛利雅」:字义是「耶和华已经应许」。 ●「亚希突」:字义是「我兄弟是美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 料》 【代上六8】「亚希突生撒督;撒督生亚希玛斯;」 “撒督”。在大卫和所罗门治下的大祭司,当大卫另一名祭司亚比亚他支持亚多尼雅的叛变时,他却支持所罗门。参看撒母耳记下八章17节和列王纪上二章26、27节的脚注。――《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撒督: 是为继承大卫王朝王位的所罗门膏油的大祭司(王上1:38,39),是以色列在所罗门的治理之下进入全盛期时,守护以色列百姓之宗教生活的信心之人。相反,同时代的著名祭司亚比亚他(王上1:7),似乎因站在所罗门的仇敌亚多尼雅(王上1:5)的一边,就排除在以大卫——所罗门为中心的历史之外。然而,这种历史叙述并不是本书作者个人的独断性决定,乃是反映了欲刻画预表基督之大卫家族的救赎史性护理。 ――《圣经精读本》 「撒督」(8节)是大卫和所罗门时期的大祭司,当另一名祭司、以利的后代亚比亚他支持亚多尼雅叛变时(王上一7),他支持所罗门。所罗门的圣殿被毁之后,神应许只有「撒督的子孙」(结四十四15;四十八11)才能重新成为祭司。 撒督的儿子「亚希玛斯」(8节)善于跑步,经常给大卫报信(撒下十七17~20;十八19)。──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撒督」:字义是「公义」。 ●「亚希玛斯」:字义是「我兄弟是怒气」。 【代上六9】「亚希玛斯生亚撒利雅;亚撒利雅生约哈难;」 「亚撒利雅」:参王上4:2注。――《串珠圣经注释》 ●「亚撒利雅」:字义是「耶和华已帮助」。 ●「约哈难」:字义是「耶和华已赦免」。――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 料》 【代上六10】「约哈难生亚撒利雅(这亚撒利雅在所罗门于耶路撒冷所建造的殿中,供祭司的职分);」 参看历代志下二十六章17节及其后经文的记载。――《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亚萨利雅的事迹见《代下》二十六7~20。――《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于耶路撒冷所建造的殿: 在旷野象征神之临在的处所是会幕(出40:34~38),自所罗门圣殿完成之后,以色列百姓的敬拜与宗教的中心则转变为圣殿(代下5:2~7)<拉3:8~13,耶路撒冷圣殿的历史>。本节谈到了第一个事奉中央圣所所罗门圣殿的祭司亚撒利雅。――《圣经精读本》 约哈难的儿子「亚撒利雅」(10节)是耶路撒冷圣殿建成时的大祭司(王上四2)。──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 6:10 特别标记约哈难的儿子亚撒利雅是耶路撒冷圣殿建成时的祭司。 6:15 则标出约萨答是被掳时的祭司。――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11】「亚撒利雅生亚玛利雅;亚玛利雅生亚希突;」 【代上六12】「亚希突生撒督;撒督生沙龙;」 「希勒家」(12节)是在约西亚王时代发现律法书的大祭司(王下二十二3~8)。──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沙龙」:字义是「报应」。――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13】「沙龙生希勒家;希勒家生亚撒利雅;」 “希勒家”。发现律法书的大祭司,他的发现导致约西亚进行改革。参看列王纪下二十二章8节的脚注。――《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希勒家是在约西亚王时代发现《律法书》的那位大祭司(王下二十二3~8)。――《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希勒家」:字义是「耶和华是我的分」。――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 资料》 【代上六14】「亚撒利雅生西莱雅;西莱雅生约萨答。」 西莱雅在南国犹大沦亡时为巴比伦人所杀(王下二十五18~21)。文士以斯拉是西莱雅一系的祭司(拉七1~5)。 约萨答又名约萨达(拉三2;尼十二26)。以民被掳回国时的大祭司耶书亚是他的儿子(拉五2;该一1)。――《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西莱雅」(14节)是犹大被掳前的最后一位大祭司,被巴比伦王击杀(王下二十五18~21)。──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西莱雅」:字义是「耶和华是统治者」。 ●「约萨答」:字义是「耶和华是公义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 资料》 【代上六15】「当耶和华藉尼布甲尼撒的手掳掠犹大和耶路撒冷人的时候,这约萨答也被掳去。」 “约萨答”即约萨达,约撒达(拉三2;尼一二26)。与所罗巴伯一起从被掳之地返回的大祭司约书亚是他的儿子。――《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耶和华借尼布甲尼撒的手: 本书作者并不认为以色列的灭亡就是神与以色列所立的永约已遭到废弃。以色列的灭亡是自食其果,其审判是借着亚述与巴比伦这两个列强之手得以成就。然而,神对以色列的计划是借着被掳归回,耶稣基督的事工,新约教会的成立而以继续得成就。承认神之绝对主权的这种历史意识:①给圣徒带去终极胜利的确信(西2:15);②向圣徒提供对未来的盼望以胜过现在之痛苦(启21:2)。――《圣经精读本》 与所罗巴伯一起从被掳之地返回的大祭司约书亚,是被掳的「约萨答」 (15节)的儿子(拉三2;尼十二26),被神洁净恢复、授予治理百姓的权柄(亚三1~10)。──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掳掠」(15节)原文是双关语,可被译为「显露」(赛四十九9)或「被掳」(赛四十九21)。巴比伦「掳掠犹大和耶路撒冷人」(15节),表面上是仇敌掳走了神的百姓,实际上是神彻底「显露」了百姓的肉体本相;表面上是人的失败,实际上是神的得胜。正如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是对亚当的彻底否定、也是对罪恶与死亡的彻底对付,使我们可以「仗着十字架夸胜」(西二15)。──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这份家谱所关注的是大祭司职分的连续性,丝毫没有提及重大的历史事件,甚至连「摩西」(3节)也是一笔带过,却单单提到建殿(10节)和被掳(15节)。这是为了突出神的绝对主权,证明南国犹大的灭亡,并不是大卫之约的失败或废弃,而是「耶和华借尼布甲尼撒的手」(15节)所施行的管教,正如神起初向大卫所应许的:「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他若犯了罪,我必用人的杖责打他,用人的鞭责罚他。但我的慈爱仍不离开他」(撒下七14~15)。因此,神的应许和绝对主权,是信徒在难处中可以倚赖的盼望:「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来六19)。──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尼布甲尼撒」:字义是「愿尼布保护王权」。――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 研经资料》 【代上六16】「利未的儿子是革顺、哥辖、米拉利。」 ●「革顺」:字义是「流亡」。 ●「哥辖」:字义是「集会」。 ●「米拉利」:字义是「苦味」。 【代上六16~30】利未人的家谱:这是利未家谱横的一线,但只数算到大卫的时候为止,因为大卫重整利未人的组织。――《串珠圣经注释》 利未三个儿子的后裔: 本文是整个利未人的家谱。若与(23章)的家谱相联系,不可能列出更加详细而正确的目录。若除去士师时代或其它南北王朝列王疯狂地拜偶像之时期,利未人不仅在服事圣殿的事情上,而且在整个以色列社会担负着重大的使命。也就是说,他们肩负为整个百姓的属灵觉醒与进步而倾注全力的职分<民8:5~26,利未人的祭司职分>。 ――《圣经精读本》 16~30节是其他利未人的家谱,包括革顺(20~21节)、哥辖(22~28节)和米拉利(28~30节)三族的七个「宗族」(19节),都是截至大卫为止(28、30节),使这份家谱成为第十章大卫事迹的序言。──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六17】「革顺的儿子名叫立尼、示每。」 ●「立尼」:字义是「白色」。 ●「示每」:字义是「著名的」。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18】「哥辖的儿子是暗兰、以斯哈、希伯伦、乌薛。」 ●「暗兰」:字义是「高贵的人」。 ●「以斯哈」:字义是「光亮的油」。 ●「希伯伦」:字义是「联合」。与「希伯仑」同字。 ●「乌薛」:字义是「神是我的力量」。――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19】「米拉利的儿子是抹利、母示。这是按着利未人宗族分的各家。」 「这是按着利未人宗族分的各家」(19节),原文是「这是按着他们的父所分的利未人的宗族」。「宗族 Clan」原文是「部族、家族」,是十二支派与各个「父家 Fathers’
houses/Bet Ab」(士六15)之间的单位,由长老领导,应许之地分配土地是按「宗族」为单位的(书十一23),同一「宗族」的土地形成一个行政区。 ●「抹利」:字义是「生病的」。 ●「母示」:字义是「柔顺的」。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20】「革顺的儿子是立尼;立尼的儿子是雅哈;雅哈的儿子是薪玛;」 ●「雅哈」:字义是「他要抢夺」。 ●「薪玛」:字义是「策划者」。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21】「薪玛的儿子是约亚;约亚的儿子是易多;易多的儿子是谢拉;谢拉的儿子是耶特赖。」 ●「约亚」:字义是「耶和华是兄弟」。 ●「易多」:字义是「他的见证」。 ●「谢拉」:字义是「升起」。 ●「耶特赖」:字义是「耶和华所带领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 资料》 【代上六22】「哥辖的儿子是亚米拿达;亚米拿达的儿子是可拉;可拉的儿子是亚惜;」 圣经他处没有出现过亚米拿达的谱系。――《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可拉: 是摩西的表弟兄(民16:1;代上6:2),没有借着忠实地履行托付给自己的“利未人之职任”而事奉神,反而追求世俗的名誉而贪恋“大祭司的职分”(民16:9,10),他可以说是看重名誉多于遵行神吩咐而逆天国之道而行的人。 ――《圣经精读本》 「亚米拿达」(22节)可能又名「以斯哈」(38节)。──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可拉」(22节)曾经挑战摩西的权柄(民十六32)。但神是公义的,他的众子未参与叛乱,神照样大大使用,他的后裔中有士师和先知「撒母耳」(27节),有在圣殿中歌唱的「希幔」(34节),有撰写诗篇的「可拉的后裔」(诗四十二等12篇)。撒母耳自己敬虔,两个儿子「约珥、亚比亚」(28节)却很不象样(撒上八2~3)。「约珥」屈枉正直,他的儿子中却出了被神重用的诗班领袖「希幔」(34节)。这份家谱中的名字,让人思绪万千,既看到了神公义的追讨,又显明了神长久的慈爱:「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出二十5~6)。──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29~30节是米拉利后裔的八代家谱,截至参与抬约柜的「亚帅雅」(30节;十五6),也就是大卫的时代。──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亚米拿达」:字义是「我的亲属是高贵的」。 ●「可拉」:字义是「光秃的」。 ●「亚惜」:字义是「囚犯」。――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22~28根据历代志上第六章,撒母耳的父亲是个利未人,但撒母耳记上一章一节则指出他父亲是个以法莲人。究竟那段经文正确?】 历代志上六22~28指出,撒母耳的父亲名叫以利加拿(并非亚惜的儿子以利加拿,他比撒母耳之父早五代),及利未之子哥辖的后裔,而亚伦及摩西亦源出于哥辖。因此,当撒母耳还年幼时,大祭司以利就收了他作徒弟,跟随以利事奉耶和华(参撒上一24、28,二11)。撒母耳成年后,在当时以色列的属灵中心——示罗——负担起祭司的工作,在坛上献祭。假如撒母耳并非祭司支派,又怎能做祭司的工作呢? 至于撒母耳记上一1记载「以法莲山地的拉玛琐非,有一个以法莲人,名叫以利加拿」,原文是「来自」(min)拉玛琐非。根据民数记三十五6所立下的规例,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地域中,都有某些地方被划为利未人的城邑。虽然我们不知道那些城镇是属四十八个利未城邑,但拉玛琐非可能是其中一个。 由其谱系看来,以利加拿是个利未人,上述两段经文是没有冲突的。── 艾基斯《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22~28节是哥辖后裔的十三代家谱,截至撒母耳的两个儿子(28节),也就是大卫的时代。──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六23】「亚惜的儿子是以利加拿;以利加拿的儿子是以比雅撒;以比雅撒的儿子是亚惜;」 「亚惜、以利加拿、以比雅撒」(23节)都是可拉的儿子(37节;出六24),22~23节的原文也可以理解为「可拉的儿子是亚惜、以利加拿、以比雅撒」。──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以利加拿」:字义是「神已经拥有」。 ●「以比雅撒」:字义是「我父已经积聚」。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24】「亚惜的儿子是他哈;他哈的儿子是乌列;乌列的儿子是乌西雅;乌西雅的儿子是少罗。」 ●「他哈」:字义是「驻地」。 ●「乌列」:字义是「神是我的光」。 ●「乌西雅」:字义是「耶和华是我的力量」。 ●「少罗」:字义是「所想望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25】「以利加拿的儿子是亚玛赛和亚希摩;」 按照原文,第25节的「以利加拿」很可能是可拉的儿子「以利加拿」。他的儿子「亚希摩」(25节)又名「玛哈」(35节)。──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亚玛赛」:字义是「重荷」。 ●「亚希摩」:字义是「我兄弟是死亡」。――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 料》 【代上六26】「亚希摩的儿子是以利加拿;以利加拿的儿子是琐菲;琐菲的儿子是拿哈;」 ●「琐菲」:字义是「蜂巢」。 ●「拿哈」:字义是「休息」。――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27】「拿哈的儿子是以利押;以利押的儿子是耶罗罕;耶罗罕的儿子是以利加拿;以利加拿的儿子是撒母耳。」 “撒母耳”:即扫罗时代的先知兼祭司撒母耳。《撒上》一1记有他的家谱,说他是以法莲人,一般相信他是利未人的后裔,祖先分派住于以法莲业地的山地里(比较士十七7),故称他为“以法莲人”。不会因他从小在会幕利侍奉,担任过祭司的职务,便把他列入利未人的谱系,这是不合律法的。――《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撒母耳亦列入利未人中(事实上他亦执行祭司的职务),撒上1:1称以利加拿为「以法莲人」,可能指他是居住在以法莲山地的一个利未人,又或者撒母耳本属以法莲支派,但因他奉献归给耶和华,可以执行祭司的职务,所以也列入利未支派中。――《串珠圣经注释》 哥辖族的城邑位于以法莲支派的境内(书二十一20~21),所以说「撒母耳」的父亲是「以法莲人」(撒上一1节)。提醒百姓,他们的祖先借口这两个儿子不行正道,所以执意立王的历史(撒上八1~22)。──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以利押」:字义是「我神是父」。 ●「耶罗罕」:字义是「表示怜悯」。 ●「撒母耳」:字义是「他的名是神」。――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 6:27~28 显示撒母耳也是祭司中的一员, 撒上 2:11 显示撒母耳曾经担任祭 司职务。 撒上 1:1 虽然说撒母耳的父亲以利加拿是以法莲人,不过一般认为实际 上应该是「居住在以法莲地的利未人」。――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28】「撒母耳的长子是约珥、次子是亚比亚。」 ●「约珥」:字义是「强壮」。 ●「亚比亚」:字义是「耶和华是父亲」。――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 料》 【代上六28 撒母耳有甚么特别?】 撒母耳蒙神拣选作以色列人的领袖、为神说话,当时以色列正濒临崩溃的边缘。士师记末后几章清楚显示以色列的道德败坏、国势衰颓。但是撒母耳靠神的帮助力挽狂澜,使国家由败亡走上复兴。他使人民认识到:神是他们全体的领袖,因此他们团结一致,晓得只要专心仰望神,整个民族就能领受神的旨意,成就神对他们的托付。(撒母耳按属灵的原则整顿和治理以色列人的情形参撒上及7章他的生平)。──《灵修版圣经注释》 【代上六29】「米拉利的儿子是抹利;抹利的儿子是立尼;立尼的儿子是示每;示每的儿子是乌撒;」 ●「抹利」:字义是「生病的」。 ●「乌撒」:字义是「强壮有力」。――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30】「乌撒的儿子是示米亚;示米亚的儿子是哈基雅;哈基雅的儿子是亚帅雅。」 ●「示米亚」:字义是「名声」。 ●「哈基雅」:字义是「耶和华的筵席」。 ●「亚帅雅」:字义是「耶和华所造」。――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31】「约柜安设之后,大卫派人在耶和华殿中管理歌唱的事。」 约柜安设之后: 耶和华的约柜一直没有安设在一处的空暇(民10:33;书8:33;撒上4:3;撒下15:24)<撒上5:1,图表,约柜的移动路线>。然而,在大卫年间随着以色列社会的安定,约柜遂安设在耶路撒冷(撒上6:16)。那时,以色列百姓以颂赞环绕了会幕(撒下6:15)。 ――《圣经精读本》 「约柜安设」(31节),原文是「约柜休息」,指大卫把约柜迎到耶路撒冷(代上十五1~十六43)。──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大卫把约柜迎到耶路撒冷以后,建立了利未人的诗班(31节),一共二十四班,每班十二人(二十五9~31),歌唱成为圣殿事奉中的重要部分(32节)。33~47节追溯大卫诗班中三位领袖的家谱,使这份家谱成为第十一章大卫事迹的序言。──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约柜「安设」:SH 4494,「休息的地方」、「休息的状态或状况」。 ◎「约柜安设」:指的应该是 代上 15:1~16:43 这个过程之后。―― 蔡哲民等 《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31 大卫在音乐、诗歌上的贡献是──】大卫善用音乐,丰富了敬拜的形式,贡献良多。他设立诗班与伶长,经常在圣殿献唱(25章)。他年轻的时候在扫罗王面前为他弹琴驱魔(参撒上16:15~23)。他也写了许多诗歌,集在诗篇之中。――《灵修版圣经注释》 【代上六31~32】大卫取得耶路撒冷之后,将约柜迁到城里(撒下六章),派撒督在柜前侍奉(撒下八16~18;二十23~26),然后在圣殿中设立歌唱的职事(见十五16,23~26;代下三十五3等经文)。歌唱的利未人来自哥辖族的希幔(33~38节)、米拉利族的以探(44~47节)和革顺族的亚萨(39~43节)的后裔。以色列人自大卫开始,歌唱成为崇拜的一个重要部分(十五26~十六43;撒下六12~19)。他以前虽也有歌唱,但大卫自己有音乐恩赐,又将音乐用于集体崇拜中,开以民和今日教会重视圣诗崇拜的先河。――《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大卫创立音乐团(包括歌手和乐师)在会幕前用音乐带领百姓敬拜神。他本身也是个中能手,不但长于弹琴(撒上十六14~23),更能作曲(撒下一17起), 制作乐器(撒下六5, 15)和撰写诗篇。所罗门亦善于作诗(王上四32),圣殿建成后他把歌唱纳入利未人正常的职务中。——《串珠圣经注释》 31和32节是介绍大卫圣诗班领袖希幔,亚萨和以探家族的前言。――《SDA圣经注释》 【代上六31~46 利未支派的乐师】大卫的三名首席乐师希幔、亚萨、以探三人都有显赫的家世,可循不同世系上溯到祖宗利未。古时有乐师行会在神庙和圣所事奉。早在主前第三千年纪的埃及,已经有祭司监察在崇拜中服务的乐师。赫人和巴比伦人的庙宇工作人员都包括乐师。很多宗教场面──包括各种仪式、典礼、节期──都包括了音乐伴唱或伴奏。进一步讨论可参看:阿摩司书五23。──《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上六31~48】歌唱者的家谱: 家谱大都是从上到下的叙述,本文则是从下到上的记叙。这两种形式的区别就是:①向从上向下地记叙家谱,强调了从祖先传下来的血统之“正统性”;②从上向下式叙述则强调“现在的人物”而追溯其家族。本文所欲强调的人物是希幔(33节)、亚萨(39节)、以探(44节),他们的职分(15:16~22;25:1~6)在圣殿礼拜中非常重要。根据这样的事实,可纵观唱诗班的功能与组织:①功能:唱诗班是在教会敬拜中负责颂赞的组织,也可带领圣徒唱诗,进一步加深虔敬的礼拜气氛。②历史: i.音乐在礼拜中有组织地被使用是从大卫与所罗门时代开始(25章)。大卫命希幔、亚萨、以探在会幕中唱诗。与他们一起组织的唱诗班由利未人组成(32~48节),持续到希律圣殿被毁(A.D.70)之时; ii.因罗马初期教会未能设立唱诗班。但自A.D.313发布米兰敕令教会被公认之后,各教会都踊跃开设了唱诗班;iii.以十字形建筑为主流的中世教会,在祭坛的两旁安置了唱诗班,由16岁以下少年组成;iv.宗教改革之后,使一般的圣徒也能唱诗,故一时废弃了唱诗班这一特殊的职分,后因需要音乐而得以重建。③组织:圣经中没有对唱诗人员的规定。但根据神将唱诗的职分赐给为自己而分别为圣的利未人的事实来看,唱诗班的队员当是神面前诚实的人,罪得赦免,且受过洗的圣徒。 i.指挥以探、亚萨是利未人的族长,被认为是唱诗班的指挥。他们的音乐技巧独具一格,足以使诗篇中有耶杜顿式标题。因为每个教会的情况各有不同,故不能一概而论,但有领导才能且专习音乐的圣徒较适合担任指挥一职; ii.伴奏—在圣经中,颂赞神之时会动员很多乐器(诗150:3~5)。伴奏如同唱诗班的生命,因为它能提高所唱之诗的质量。 ――《圣经精读本》 【代上六32】「他们就在会幕前当歌唱的差,及至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建造了耶和华的殿,他们便按着班次供职。」 ●「当歌唱的差」:「担任歌唱的工作」、「从事歌唱的职务」。―― 蔡哲 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进入迦南以后,摩西所造的会幕安放在示罗。到了以利的年间还留在那里(书18:1;士18:31;撒上1:3)。后来会幕迁到挪伯,其证据是那里有陈设饼(撒上21:1,4,6)。在大卫的时代,约柜搬到耶路撒冷以后(代上13:5~14;15:1到16:6),会幕和燔祭坛仍留在基遍(代上21:29)。会幕似乎在那里一直留到所罗门执政(代下1:3)。所罗门最后把会幕迁到新的圣殿(代下5:5)。 31节提到了约柜。不很清楚32节的会幕是指原来在基遍的约柜,还是指在耶路撒冷安放约柜的帐幕。――《SDA圣经注释》 【代上六33】「供职的人和他们的子孙记在下面:歌唱者希幔;希幔是约珥的儿子,约珥是撒母耳的儿子,」 “哥辖的子孙”。有些负责搬运会幕的器皿(民四1~20),有些受大卫指派把约柜领回耶路撒冷(一五4,5)又有些如本节所述负责赞美讴歌的事奉。――《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希幔是撒母耳的后裔,为诗歌班的领袖,是《诗篇》88篇的作者。――《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希幔: 第一个唱诗班班长是希幔,他是撒母耳的孙子。虽然唱诗班班长的地位足以拥有很大的权威,但他并没有张扬自己的权利,反而以谦卑地态度来完成了神的工作。 ――《圣经精读本》 【代上六33~38】哥辖的子孙(参22~27):这名录是由撒母耳的后人开始(33),一直追溯至哥辖的次子以斯哈身上。――《串珠圣经注释》 33~38节是哥辖族的诗班领袖「希幔」(34节)的家谱,哥辖族站在诗班的中间。──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六34】「哥辖的子孙中有歌唱的希幔。希幔是约珥的儿子;约珥是撒母耳的儿子;撒母耳是以利加拿的儿子;以利加拿是耶罗罕的儿子;耶罗罕是以列的儿子;以列是陀亚的儿子;」 「希幔」是撒母耳的后裔,也是可拉的后裔、诗篇八十八篇的作者。──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哥辖」:字义是「集会」。 ●「希幔」:字义是「信实的」。 ●「约珥」:字义是「耶和华是神」。 ●「撒母耳」:字义是「他的名是神」。 ●「以利加拿」:字义是「神已经拥有」。 ●「耶罗罕」:字义是「表示怜悯」。 ●「以列」:字义是「我的神是神」。与「以利业」原文相同。 ●「陀亚」:字义是「卑微」。――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35】「陀亚是苏弗的儿子;苏弗是以利加拿的儿子;以利加拿是玛哈的儿子;玛哈是亚玛赛的儿子;」 ●「苏弗」:字义是「蜂巢」。 ●「玛哈」:字义是「握住」。 ●「亚玛赛」:字义是「重荷」。――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36】「亚玛赛是以利加拿的儿子;以利加拿是约珥的儿子;约珥是亚撒利雅的儿子;亚撒利雅是西番雅的儿子;」 ●「亚撒利雅」:字义是「耶和华已帮助」。 ●「西番雅」:字义是「耶和华所珍爱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 资料》 【代上六37】「西番雅是他哈的儿子;他哈是亚惜的儿子;亚惜是以比雅撒的儿子;以比雅撒是可拉的儿子;」 解经家相信,这里的可拉就是反抗摩西领导以色列民的那个可拉(民十六32注),地吞灭可拉等人中,没有他的众子,可见未参与叛事。他的后裔有的在圣殿中供职并撰写诗篇。《诗篇》中篇首注明“可拉的后裔”作的诗有十八篇(例如诗42篇)。――《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他哈」:字义是「驻地」。 ●「亚惜」:字义是「囚犯」。 ●「以比雅撒」:字义是「我父已经积聚」。 ●「可拉」:字义是「光秃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38】「可拉是以斯哈的儿子;以斯哈是哥辖的儿子;哥辖是利未的儿子;利未是以色列的儿子。」 ●「以斯哈」:字义是「光亮的油」。――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39】「希幔的族兄亚萨,是比利家的儿子,亚萨在希幔右边供职。比利家是示米亚的儿子;」 亚萨: 是大卫时代的圣殿音乐家(15:17;25:6),作了许多曲子,其中有十二篇被收录在诗篇之中(50,73~83篇)。其作品内容是劝勉以色列百姓当以虔敬心过敬拜神赞美神的生活。 ――《圣经精读本》 ●「亚萨」:字义是「收集者」。 ●「比利家」:字义是「耶和华祝福」。 ●「示米亚」:字义是「名声」。――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39~43】革顺的子孙(参20~21):这名单以著名的亚萨(参诗篇标题)开始,追溯到革顺的次子示每。――《串珠圣经注释》 39~43是革顺族的诗班领袖「亚萨」(39节)的家谱,革顺族在诗班的右边(39节)。──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亚萨」是诗篇五十和七十三至八十三篇的作者。──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六40】「示米亚是米迦勒的儿子;米迦勒是巴西雅的儿子;巴西雅是玛基雅的儿子;」 ●「米迦勒」:字义是「有谁像神」。 ●「巴西雅」:字义是「服事耶和华」。 ●「玛基雅」:字义是「我的王是耶和华」。――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 资料》 【代上六41】「玛基雅是伊特尼的儿子;伊特尼是谢拉的儿子;谢拉是亚大雅的儿子;」 ●「伊特尼」:字义是「我的雇价」。 ●「谢拉」:字义是「升起」。 ●「亚大雅」:字义是「耶和华已荣耀了祂自己」。―― 蔡哲民等《历代志 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42】「亚大雅是以探的儿子;以探是薪玛的儿子;薪玛是示每的儿子;」 ●「以探」:字义是「坚忍」。 ●「薪玛」:字义是「策划者」。 ●「示每」:字义是「著名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43】「示每是雅哈的儿子;雅哈是革顺的儿子。革顺是利未的儿子。」 雅哈应与示每互换次序,示每乃革顺的次子(参17, 20)。――《串珠圣经注释》 ●「雅哈」:字义是「他要抢夺」。 ●「革顺」:字义是「异族人」。――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44】「他们的族弟兄米拉利的子孙,在他们左边供职的,有以探。以探是基示的儿子;基示是亚伯底的儿子;亚伯底是玛鹿的儿子;」 以探: 据推测与耶杜顿<16:41;25:1;诗39篇标题>是同一人物,其理由是,以探与耶杜顿交叉出现于记录希幔与亚萨之史的位置上。他活跃在大卫王年间(42节),据39篇的标题是“以耶杜顿的方式唱的歌”来看,足以见得他在以色列的唱诗班里是何等重要的人物。尤其是,此诗以大卫家族与神之间所立的圣约内容为主题,很好地反映了以探对以色列王国的炽爱。 ――《圣经精读本》 44~47是米拉利族的诗班领袖「以探」(44节)的家谱,米拉利族在诗班的左边(44节)。──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以探」可能就是诗篇三十九篇的作者耶杜顿(十六41;二十五1)。 这份家谱对其他利未人的事奉只是轻轻带过,却仔细数算了三位诗班领袖的家谱(33~47节),篇幅甚至比祭司的家谱还长(49~53节)。将来在新天新地神的仆人永远的事奉(启二十二3),就是敬拜和赞美,也就是人从心里承认神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启四11)。──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基示」:字义是「耶和华的弓」。 ●「亚伯底」:字义是「耶和华的仆人」。 ●「玛鹿」:字义是「谋士」。――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45】「玛鹿是哈沙比雅的儿子;哈沙比雅是亚玛谢的儿子;亚玛谢是希勒家的儿子;」 ●「哈沙比雅」:字义是「耶和华已思量」。 ●「亚玛谢」:字义是「耶和华是强大的」。 ●「希勒家」:字义是「耶和华是我的分」。――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 资料》 【代上六46】「希勒家是暗西的儿子;暗西是巴尼的儿子;巴尼是沙麦的儿子;」 ●「暗西」:字义是「我的力量」。 ●「巴尼」:字义是「建立」。 ●「沙麦」:字义是「被保守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47】「沙麦是末力的儿子;末力是母示的儿子;母示是米拉利的儿子;米拉利是利未的儿子。」 ●「末力」:字义是「生病的」。 ●「母示」:字义是「柔顺的」。 ●「米拉利」:字义是「苦味」。 ◎这些歌唱者是选自利未的三个儿子的后裔中的各个家族,而非单独来自利未 某一个儿子的后裔。――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48】「他们的族弟兄利未人,也被派办神殿中的一切事。」 【代上六48~49】除了崇拜外,利未人也要协助祭司献祭和办理圣所的一切事务。――《串珠圣经注释》 【代上六48~49 利未人和亚伦子孙的不同职务】亚伦子孙的祭司职责主要是献祭和与圣所有关的事务。利未人则主要是照管圣洁界限的其他职任,包括管制出入禁区的人等,以及供应、维修圣所(详情见九22~33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上六49】「亚伦和他的子孙在燔祭坛和香坛上献祭烧香,又在至圣所办理一切的事,为以色列人赎罪,是照神仆人摩西所吩咐的。」 至圣所: 这是圣殿内最为圣洁之处,代表百姓的大祭司一年也只能进入一次(利16:3;来9:7)。以色列宗教的献祭方式源自神所赐下来的摩西律法。根据律法,大祭司的职分就是帮助献祭,尤其是至圣所内的事皆由大祭司亲历亲为(来9:6,7)。今日,至圣所不再是某一建筑,乃是圣徒心灵深处的隐秘居所。因为,当耶稣身受代赎之死时,圣所的幔子被裂为两半(太27:51)。 ――《圣经精读本》 有关祭司的详情,请参看利未记8章的注释。――《灵修版圣经注释》 「在至圣所办理一切的事,为以色列人赎罪」(49节),指赎罪日的事奉(利十六1~31 )。──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事奉的根据乃是神的拣选。旧约里利未人事奉的资格,乃在乎他是不是神所拣选的利未的后裔;大祭司事奉的资格,乃在乎他是不是神所拣选的亚伦的后裔、非尼哈的后裔和撒督的后裔。同样,新约里事奉神的资格,也不在乎才干或能力,而在乎是不是神所拣选的重生信徒。每个重生得救的人都是被拣选的「有君尊的祭司」(彼前二9),都有事奉的责任,都会自然而然地渴慕与神同工。人的热情很容易被消耗殆尽,只有从重生的生命里出来的事奉负担,才能直涌到永生。──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燔祭坛」: 出 27:1~8 记载会幕中祭坛的制作方法。 ●「香坛」: 出 30:1~10 记载会幕中香坛的制作方法。 ●「在至圣所办理一切的事,为以色列人赎罪」:指的是利 16:1~19 所记,赎 罪日的礼仪。――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49~53】大祭司家族的家谱: 本文重复了大祭司家族的家谱,以此强调了他们的职分。若考虑到以色列共同体的最高中心地为圣殿(会幕),而事奉圣殿的代表人物正是大祭司这一事实时,我们便能领会本书作者的意图。 ――《圣经精读本》 49~53节是大卫大祭司的家谱,名单与2~15节中的相同,但单单选取从「亚伦」(49节)到与三位诗班领袖同时事奉的大祭司「亚希玛斯」(53节)十二代。这并非重复,而是为了突出大卫时代的两位大祭司「撒督」(53节)和「亚希玛斯」,使这份家谱成为第十章大卫事迹的序言。──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六50】「亚伦的儿子是以利亚撒;以利亚撒的儿子是非尼哈;非尼哈的儿子是亚比书;」 ●「以利亚撒」:字义是「神已帮助」。 ●「非尼哈」:字义是「铜管乐器的口」或「黑人」。可能源自埃及文。 ●「亚比书」:字义是「我的父是拯救, 或是富足的」。―― 蔡哲民等《历代 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50~53】再次列举亚伦后代中以利亚撒家族的首领,直至大卫时的撒督。――《串珠圣经注释》 ◎ 6:50~53 基本上是重复 6:4~15 大祭司的家谱,只是介绍的形式不同。这一段 更是突出撒督与亚希玛斯的地位,记载到此停住,藉此引此读者注意。―― 蔡哲民 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51】「亚比书的儿子是布基;布基的儿子是乌西;乌西的儿子是西拉希雅;」 ●「布基」:字义是「荒废」。 ●「乌西」:字义是「强壮」。 ●「西拉希雅」:字义是「耶和华已起来」。――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 资料》 【代上六52】「西拉希雅的儿子是米拉约;米拉约的儿子是亚玛利雅;亚玛利雅的儿子是亚希突;」 ●「米拉约」:字义是「叛逆」。 ●「亚玛利雅」:字义是「耶和华已经应许」。 ●「亚希突」:字义是「我兄弟是美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 料》 【代上六53】「亚希突的儿子是撒督;撒督的儿子是亚希玛斯。」 ●「撒督」:字义是「公义」。 ●「亚希玛斯」:字义是「我兄弟是怒气」。――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 资料》 【代上六54】「他们的住处,按着境内的营寨,记在下面:哥辖族亚伦的子孙先拈阄得地,」 “营寨”。更可作:“帐幕”。――《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他们的住处”指利未人居住的城邑。本节至81节所列的城邑也见《约书亚记》二十一5~39,但本书作者侧重的为利未人的居住状况,所得城邑数目反居次要。――《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拈阄: 旧约时代的拈阄并不意味着魔术、算命或运气(书18:6~8),乃是为了信靠神公正的判决而采取的方法<斯
绪论,掣签>。一旦被分为产业的地将永久地传给后裔,故很有可能围绕分配产业产生大矛盾。因此,依靠神的判决是最好的方法(箴18:18)。 ――《圣经精读本》 54~60节是祭司的城邑,与书二十一9~19所记录的基本相同。但「何仑」(书二十一15)被写为「希仑」(58节),「亚因」(书二十一16)被写为「亚珊」(59节),「亚勒们」(书二十一18)被写为「阿勒篾」(60节),可能是因为古代地名的变化、或一地多名;并且没有提到「淤他」(书二十一16)和「基遍」(书二十一17)。──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祭司的城邑都在南国犹大境内,靠近耶路撒冷。进迦南分配地业的时候,会幕还在迦南地中央的示罗,所以住在南方的祭司来值班很不方便。但人所预料不到的是,三百多年后将在耶路撒冷建成永久的圣殿,那时祭司们就可以就近事奉。而南北分裂以后,北国没有亚伦的后代做祭司,就不顾神的命令,「将那不属利未人的凡民立为祭司」(王上十二31),结果迅速败坏。──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住处」:SH 4186,「居所」,意思是比较长期的居住地点。 ●「营寨」:SH 2918,「扎营」、「帐蓬」。 ●拈「阄」:SH 1486,「用来抽签用的小鹅卵石」。―― 蔡哲民等《历代志 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54~81】利未支派所得的产业: 利未人的居住地不同于其它支派,分散在以色列全城<民35:1~8,利未人分散的意义>。他们因管理圣所,在各支派的产业中分得了一部分<民18:1~32,祭司与利未人的产业>。这是因为他们为百姓肩负信仰的属灵的任务。详细情况请见书21章的地图。 ――《圣经精读本》 54~81节是遍布应许之地的利未人城邑,与书二十一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却首先列出了祭司的城邑(54~60节;书二十一10~19),次序如下: o 祭司的城邑(54~60节); o 利未人城邑的概述(61~65节); o 哥辖族的城邑(66~70节); o 革顺族的城邑(71~76节); o 米拉利族的城邑(77~81节)。──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六54~81利未支派的城邑】利未支派在分地时并没有得到任何地域,因为摩西吩咐:「祭司利未人,和利未全支派,必在以色列人中无分无业 ...... 耶和华是他们的产业。」(申十八1~2) 他们只是在各支派中领有城邑。在他们管理的城邑中,有六座特别划出作为逃城(申十九1~13; 书廿1~9) 。 有关他们居住的地方,参书廿5~39。——《串珠圣经注释》 【代上六55】「在犹大地中得了希伯仑和四围的郊野;」 ●「希伯仑」:字义是「联合」。――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55~56】关于把“希伯仑”分配给“迦勒”的事件,参看约书亚记十四章6至15节的注。――《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代上六55~56 郊野和村庄的区别】围绕着希伯仑城的郊野是授与利未人之土地的一部分。但本节澄清希伯仑地区的其他村镇,包括周围的可供耕作的农田,都仍是迦勒的分。──《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上六56】「只是属城的田地和村庄都为耶孚尼的儿子迦勒所得。」 这里特地提到希伯仑「属城的田地和村庄都为耶孚尼的儿子迦勒所得」(56节),再次提醒百姓迦勒凭信心夺取应许之地的事件(书十四6~15)。迦勒把自己付代价攻取的希伯仑城给了祭司,自己却住在乡村,这是最美好的见证。──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耶孚尼」:字义是「他将被面对」。 ●「迦勒」:字义是「狗」。――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57】「亚伦的子孙得了逃城希伯仑,又得了立拿与其郊野,雅提珥、以实提莫与其郊野,」 “逃城”。参看民数记三十五章11、12节和约书亚记二十章1至9节的脚注。――《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逃城: <书20:1~9,逃城制度的社会意义>。 ――《圣经精读本》 「希伯仑」(57节)是神带领大卫开始作王的地方(撒下二1)。大卫的第一个首都希伯仑就是祭司的城、也是「逃城」(57节),而第二个首都耶路撒冷也将成为圣殿的所在地,神对国度和圣殿的旨意始终结合在一起。──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逃城 מִקְלָט」原文是「避难所、收容所」,是让「误杀人的」(民三十五7)躲避报仇人的地方,可以「使误杀人的不至于死,等他站在会众面前听审判」(民三十五12);不但是以色列人的避难所,也让「他们中间的外人,并寄居的」(民三十五15)能得荫庇。神使利未人成为百姓的祝福,最明显的就是「逃城」的安排。──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根据犹太传统,一般大路的标准宽度是16肘,但通往逃城的道路必须宽两倍(《他勒目 Talmud》Bava Batra 100b),并要修直、修平,在每个岔路口重复标上「逃城,逃城 מקלט מקלט」(《密西拿 Mishnah》Sefer
HaChinukh 520:1)。两个「逃城 מִקְלָט」的希伯来字母数值(Gematria
Value)是179+179=358,这正是「弥赛亚 מָשִׁיחַ」的希伯来字母数值。「逃城」正预表弥赛亚基督的救恩。神为世人预备的救恩离我们也不远,人要得着救恩并不困难,问题是人是否知道自己需要「逃城」、肯不肯逃往「逃城」。──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以色列人进迦南的时候,神安排了六座逃城,迦南地和约旦河东各有三座(民三十五13~14)。这六座城分散在全地,每个人都离逃城不远,「误杀人的都可以逃到那里」(民三十五15),得着保护。但在这份家谱中,只提到迦南地离耶路撒冷圣殿最近的南北两座逃城:「希伯仑」(57节)和「示剑」(67节)。这提醒回归的百姓:当人远离神的时候,逃城名存实亡;当人拒绝真理的时候,宽容就成了包庇、爱心就成了滥情,救恩也就没有了。──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逃城」:cities of refuge,SH 4733+ SH 5892,「避难所」、「收容所」。所 以许多译本将「逃城」翻译为「庇护城」。可参考 民 35:16~34 书 20:1~6 ◎ 6:57 说明亚伦的子孙得到希伯仑附近的城市,这正好是在耶路撒冷附近, 尤其是希伯仑,更是大卫一开始作王的地方。所以大祭司的子孙一开始就与大卫这 一族是邻居。 ●「立拿」:字义是「铺过的道路」。 ●「雅提珥」:字义是「充裕的」。 ●「以实提莫」:字义是「我会使自己被听见」。――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 研经资料》 【代上六58】「希仑与其郊野,底璧与其郊野,」 ●「希仑」:字义是「洞穴之地」。 ●「底璧」:字义是「圣所」。――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59】「亚珊与其郊野,伯示麦与其郊野。」 ●「亚珊」:字义是「烟」。 ●「伯示麦」:字义是「太阳之家」。――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60】「在便雅悯支派的地中,得了迦巴与其郊野,阿勒篾与其郊野,亚拿突与其郊野。他们诸家所得的城共十三座。」 「十三座」:事实上此处只列有十一座,漏掉了淤他和基遍(参书21:16~17)。――《串珠圣经注释》
【代上六61】「哥辖族其余的人又拈阄,在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中得了十座城。」 「在玛拿西半支派的地」:或作「 ...... 从以法莲支派、但支派、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业」(参书21:5)。――《串珠圣经注释》 61~65节是利未人城邑的概述,与书二十一4~7所记录的相同,但没有提到哥辖族在以法莲、但支派的地业中得城(书二十一5)。──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迦巴」:字义是「山」。 ●「阿勒篾」:字义是「遮盖」。 ●「亚拿突」:字义是「祷告蒙应允」。――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61 拈阄的目的是……】以色列人拈阄是为了不以人的意志作决定,让神的手来工作。拈阄就像抽签或掷骰子一样。他们先祈求神的引导,然后才拈阄(拈阄的详细情形,请参书18:8的注释)。──《灵修版圣经注释》
【代上六62】「革顺族按着宗族,在以萨迦支派的地中、亚设支派的地中、拿弗他利支派的地中、巴珊内玛拿西支派的地中、得了十三座城。」 “巴珊内玛拿西支派”指约但河东的那半个玛拿西支派。――《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玛拿西支派」:应作「玛拿西半支派」(参书21:6)。――《串珠圣经注释》 「巴珊内玛拿西支派」(62节)指约旦河东的半个玛拿西支派。──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六63】「米拉利族按着宗族拈阄,在流便支派的地中、迦得支派的地中、 西布伦支派的地中得了十二座城。」
【代上六64】「以色列人将这些城与其郊野给了利未人。」
【代上六65】「这以上录名的城,在犹大、西缅、便雅悯三支派的地中,以色列人拈阄给了他们。」 「这以上录名的城」(65节),指55~60节中记录的亚伦子孙所得的城。──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这些城市并不是归利未人所独有的,因为神要利未人分散在以色列人中,而不是与百姓隔离,所以利未人的城也有其他支派的人居住。神把利未人摆在以色列人中间,就是要使他们成为神在百姓中间的祝福和同在。利未人的四十八座城邑(民三十五7)平均分布在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境内,使所有的百姓都可以常得律法的教导(利十11),因为没有人会住在距利未人的城半天路程以外的地方。──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除了祭司之外的利未人都分布在北国以色列境内。南北分裂以后,北国敬拜金牛犊,所有的「利未人撇下他们的郊野和产业,来到犹大与耶路撒冷,是因耶罗波安和他的儿子拒绝他们,不许他们供祭司职分事奉耶和华」(代下十一14)。结果没有利未人的北国的信仰迅速彻底败坏,被掳更早,而南国犹大的属灵光景还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六66】「哥辖族中,有几家在以法莲支派的地中也得了城邑。」 66~70节是哥辖族的城邑,与书二十一20~26所记录的基本相同。但「基伯先」(书二十一22)被写为「约缅」(68节),「他纳」(书二十一22)被写为「亚乃」(70节),玛拿西支派的「迦特·临门」(书二十一22)被写为「比连」(70节),可能是因为古代地名的变化、或一地多名;并且没有提到在但支派地业中所得的「伊利提基」和「基比顿」(书二十一23),也没有指出「亚雅仑」、「迦特·临门」是但支派的地业。──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六67】「在以法莲山地,得了逃城示剑与其郊野,又得了基色与其郊野, ●「示剑」:字义是「背」或「肩膀」。 ●「基色」:字义是「部分」。――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68】「约缅与其郊野,伯和仑与其郊野,」 ●「约缅」:字义是「民众所收聚的」。 ●「伯和仑」:字义是「空虚之家」。――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69】「亚雅仑与其郊野,迦特临门与其郊野。」 ●「亚雅仑」:字义是「鹿原」。 ●「迦特临门」:字义是「石榴的酒醡」。――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 料》
【代上六70】「哥辖族其余的人,在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中,得了亚乃与其郊野,比连与其郊野。」 「亚乃」:在书21:25作「他纳」,可能是后来抄写的错误。――《串珠圣经注释》 ●「亚乃」:字义是「男孩」。 ●「比连」:字义是「非民的」。此字与 民 22:5 的「巴兰」相同。―― 蔡 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71】「革顺族在玛拿西半支派的地中,得了巴珊的哥兰与其郊野,亚斯他录与其郊野。」 71~76节是革顺族的城邑,与书二十一27~33所记录的基本相同。但「比·施提拉」(书二十一27)被写为「亚斯他录」(68节),「基善」(书二十一28)被写为「基低斯」(72节),「耶末」(书二十一28)被写为「拉末」(73节),「隐·干宁」(书二十一28)被写为「亚年」(73节),「米沙勒」(书二十一30)被写为「玛沙」(74节),「黑甲」(书二十一31)被写为「户割」(75节),「哈末·多珥」(书二十一32)被写为「哈们」(76节),「加珥坦」(书二十一32)被写为「基列亭」(76节),可能是因为古代地名的变化、或一地多名。──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在这份家谱中,没有指出「巴珊的哥兰」(71节)和「加利利的基低斯」(76节)是逃城(书二十一27、32)。──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哥兰」:字义是「他们的囚禁」、「他们的喜悦」。 ●「亚斯他录」:字义是「星辰」。――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72】「又在以萨迦支派的地中,得了基低斯与其郊野,大比拉与其郊野, 「基低斯」:属拿弗他利支派(76),书21:28在此处作基善。――《串珠圣经注释》 ●「基低斯」:字义是「圣所」。 ●「大比拉」:字义是「话语」。――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73】「拉末与其郊野,亚年与其郊野。」 ●「拉末」:字义是「高度」。 ●「亚年」:字义是「泉源」。――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74】「在亚设支派的地中,得了玛沙与其郊野,押顿与其郊野,」 ●「玛沙」:字义是「恳求」。 ●「押顿」:字义是「屈从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75】「户割与其郊野,利合与其郊野。」 「户割」:亦属拿弗他利支派(书19:34),而非亚设支派,书21:31作黑甲。――《串珠圣经注释》 ●「户割」:字义是「指定的」。 ●「利合」:字义是「宽阔的地方」。――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76】「在拿弗他利支派的地中,得了加利利的基低斯与其郊野,哈们与其郊野,基列亭与其郊野。」 ●「哈们」:字义是「温水泉」。 ●「基列亭」:字义是「双城」。――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77】「还有米拉利族的人,在西布伦支派的地中得了临摩挪与其郊野,他泊与其郊野。」 77~81节是米拉利族的城邑,与书二十一34~40所记录的基本相同。但「约念」(书二十一34)被写为「临摩挪」(77节),「加珥他」(书二十一34)被写为「他泊」(77节),「雅杂」(书二十一36)被写为「雅哈撒」(78节),可能是因为古代地名的变化、或一地多名;并且没有提到西布伦支派地业中的「丁拿」和「拿哈拉」(书二十一35)。──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在这份家谱中,没有指出「旷野的比悉」(78节)和「基列的拉末」(80节)是逃城(书二十8;二十一38)。──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利未支派的四十八座城分散在十二支派中间,又把十二支派凝聚在一起,使神能借着祂的话语与百姓同在。同样,信徒的分散也是为了凝聚,正如主耶稣所说的:「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19~20)。──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临摩挪」:字义是「石榴树」。 ●「他泊」:字义是「石墩」。――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78】「又在耶利哥的约旦河东,在流便支派的地中,得了旷野的比悉与其郊野,雅哈撒与其郊野,」 ●「比悉」:字义是「金矿」或「远方的营寨」。 ●「雅哈撒」:字义是「被踩下」。与 书13:18 21:36 的「雅杂」原文相同。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79】「基底莫与其郊野,米法押与其郊野。」 ●「基底莫」:字义是「东方的」。 ●「米法押」:字义是「光彩」或「高度」。――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 资料》
【代上六80】「又在迦得支派的地中,得了基列的拉末与其郊野,玛哈念与其郊野,」 ●「玛哈念」:字义是「双营地」。――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六81】「希实本与其郊野,雅谢与其郊野。」 ●「希实本」:字义是「堡垒」。 ●「雅谢」:字义是「受帮助的」。 ◎利未人的城邑有的负担逃城的功能,其他的至少也是「律法教导中心」,这 些城邑遍布以色列地,就表示神一开始是在以色列各地安置了律法中心,让以色列 人不至于不知道怎样遵守祂的诫命。此处详细列出这些城邑,就是要提醒以色列人: 神是不厌其烦的避免以色列人离弃祂的命令,无奈以色列人还是背逆导致被掳。 ◎说起来我们在居住的地方、因特网、电视、电台中,都可以轻易取得神的 命令。但我们愿意去取得、遵守吗?――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思想问题(第6章)】 1 作者在此对利未支派的族谱有特别详细的记录,你以为有什么原因? 2 利未支派是特选在会幕和圣殿供职的,在以色列人中有特别尊崇的地位。比对之下,今天在教会中被选召事奉的人,是否也同样享有尊崇的地位? 3 你是否羡慕作今天的「利未人」──在教会中专职事奉神呢? 4 31~47这段经文对现今教会中的圣乐事奉有什么提示?倘若你从事圣乐事奉,这段经文又给你什么支持和鼓励? 5 亚伦后裔(祭司)的一切职务,都是依照摩西律法所吩咐的(49节)。今天教会圣职人员的职务,又应该依据什么呢? 6 利未支派被分散在各支派中居住,可有什么作用?这对今天圣职人员(教牧传道)的居住地方,有什么应用教训呢? ── 《串珠圣经注释》 【代上六章 利未人的职责是甚么?】利未支派被分别出来,在会幕里事奉神(参民3;4),以后则在圣殿之中事奉(参代上23~26)。利未的后裔亚伦(6:3)是以色列的头一任大祭司,神规定将来凡祭司皆要出于亚伦的后裔;其余的利未人,则协助会幕或圣殿中的各种事务,扶助人民,教导他们神的真道,并劝人顺服神的旨意。――《灵修版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