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上导论拾穗 历代志上提要 壹 概略 一 历代志上、下,正像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一样,在希伯来文圣经中原是一卷。 二 本书原名的意义是‘日记’或‘记事,’它的内容都是讲到历代君王的记事。 贰 乏味的书 一 初读圣经者对于历代志上、下往往感觉枯燥乏味。尤其是冗长的族谱、祭司事奉的班次、和重复的故事等等,都令人难以发生兴趣。 二 可是,让我们记得,当我们读圣经中某卷书时,如果感觉干燥无味,这就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那卷书的性质。 参 性质 一 历代志上、下的著者未详。可是许多权威解经家都断定它(历代志上、下)是文士以斯拉所写的。因为(一)它的文辞、体裁、句法都和以斯拉记、尼希米记极为相似。(二)它是在被掳归回以后写的,(代上九1~2,)以斯拉就是那时代的人。(三)以斯拉是亚伦的第十六代孙,(拉七1~6,)熟悉祭司、圣殿、事奉的条例,所以书中对于这些事记载得特别详细。(四)历代志下与以斯拉记是相连接的,比较代下三十六章二十二、二十三节,以斯拉一章一至四节,两处的话语几乎是相同的。 二 历代志是历史书,可是它的性质和其他历史书的性质完全不同。在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中都记载历史的事实,而在历代志中是以神的话语和看法来记载、来解释历史的事实,例如: (一) 在撒母耳记中记载扫罗与非利士人争战,中箭重伤,终至被杀;(撒上三一,撒下一;)在历代志中的记载是耶和华神杀他,因为他离弃神并求问交鬼的妇人,(代上十,)而非利士人和那亚玛力的少年不过是神的施刑者。 (二) 撒母耳记中只说乌撒被神击杀,(撒下六7,)在历代志中却说出乌撒被神击杀的原因。(代上十五2,13。) (三) 列王纪中论到犹大国有两位‘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的王-约阿施和亚玛谢,他们的结局都是不得善终,被人杀死。(王下十二20,十四19。)初读圣经者未免发生疑问,神何以容许这些事呢?在历代志中却把神所以这么审判的原因详细记明了。(代下二四22,25,二五14,20,27。) 三 本书的用意是要使被掳后归回故国的百姓认识耶和华神,重新回到祂面前敬拜祂、事奉祂,(这就是以斯拉的职事,)所以书中: (一) 对于利未人的职责、祭司的班次、建殿的经过、祭祀和节期,说得非常清楚,好使百姓羡慕律法书中的记载。 (二) 对于列王的兴盛衰败的原因,也记得非常具体,好使百姓看准:亲近神、顺服神的必得祝福,远离神、背叛神的定受咒诅。百姓和君王对于万王之王的态度,定规了他们的前途和历史。 (三) 对以色列族的家谱,也记得非常详细,好使百姓追忆他们是神在万民中所拣选的。同时也隐隐指出救赎的线从亚当一直到大卫,再从大卫起一直到他家最后的王,也是永远的王。 四 历代志和其他历史书常有重复的记载,这是表明神的话加强、着重的地方。可是重复的记载也有出入之处,这是因为: (一)各书的注重点不同,所以对于某件事有的记得特别详细,有的记得比较简括。 (二)著书的年代各不相同,可能人名和地理等曾经更改。 肆 时间 历代志上的内容除族谱外,所包括的时间约有四十一年,自主前一○五六年起,至主前一○一五年止。 伍 几处可注意之点 一 希腊文的圣经译者曾称本书为‘遗漏的记载,’因为本书有许多记载是他书所无。例如: (一)犹大的族谱因着雅比斯的祷告,变为更有生气。的确,他是一个祷告的人,因着多祷告,他就多有所得。(四9~10。) (二)以法莲的家谱中记载有一部分人去侵略非利士人,结果惨败。(那时以法莲还在,可能约瑟也在,见七章二十一、二十二节和创世记五十章二十三节。)这事发生在以色列人还寄居在埃及时;也许是因着这一次的事,以致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成为世仇。 二 撒母耳记论到大卫犯可怕的罪特别详细,(撒下十一~十二,)但在这里一点都不题起。这是和神的性情相称:神是公义的,丝毫不肯掩盖罪;但祂又是慈爱的,赦免了罪就‘不再纪念’了。(来十17。)可是大卫数点百姓的罪在本书中两次题起,而且比撒下二十四章的记载似乎更详细,这是因为要引进圣殿地基的来历。在神的眼光中看圣殿的地基是非常重要的,它必须包含悔改、认罪、赎罪、公义得到满足的故事。 三 本书著者只记载犹大国的历史,而不题以色列国的历史,这是因为: (一)神纪念祂和大卫所立的约。(撒下七。) (二)犹大还有‘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的君王。 (三)相反的,以色列国自从分裂后,开始就拜偶像和外邦可憎的邪神,而且没有一个君王不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 (四)只有犹大国的历史更能帮助归回故国的百姓回到神面前去寻求祂。 四 本书对于雅各的称呼都代以他的属灵名字-以色列。(一34,二1,五1,3,六38,七29,二九10,18。)著者借着每一个可能的方法来使归国的百姓追忆神如何拣选他们的祖宗,并赐福给他们。 五 本书特别论到神为祂的子民所显出的许多作为。(四9~10,五20,22,十一14,十二18,十四2,11,15,十八13。) 六 本书也特别论到神宣布祂公义的审判。(五25~26,六15,九1,十13~14,十五13,二一9~12。) 七 本书二十一章二十五节‘大卫为那块地平了六百舍客勒金子给阿珥楠,’和撒下二十四章二十四节‘大卫就用五十舍客勒银子,买了那禾场与牛,’似乎前后不符。其实不然。撒母耳记下所记的只是那‘禾场’与牛的价值;‘禾场’的原文音译是‘羔燃’(goren),意思是打禾的地方。本书所记的是那块‘地’的价值;‘地’的原文音译是‘毛国姆’(maqom),是包括那‘禾场’(羔燃)的,也就是‘这禾场与相连之地。(代上二一22。)大卫为‘禾场’与牛出了五十舍客勒银子,为‘那块地’出了六百舍客勒金子。 陆 信息 历代志从始至终给我们看见神的伟大和祂在祂子民的国中应有的地位。虽然人常常远离祂、背叛祂,然而祂仍是那尊严的主,治理全地。(二九11~12。)祂对事情的看法、解释和人的全然不同。本书给我们看见,神眷顾那倚靠祂和寻求祂的人;也给我们知道,神是审判者也是赦罪者;也给我们看见,在任何事件和情形中,神在宝座上总是得着荣耀。 柒 钥节 一 ‘耶和华阿,尊大、能力、荣耀、强胜、威严,都是你的;凡天上地下的,都是你的,国度,也是你的;并且你为至高,为万有之首。丰富尊荣都从你而来,你也治理万物;在你手里有大能大力;使人尊大强盛都出于你。’(二九11~12。) 二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求告祂的名,在万民中传扬祂的作为。…要寻求耶和华与祂的能力;时常寻求祂的面。…你们要纪念祂的约,直到永远,祂所吩咐的话,直到千代。’(十六8,11,15。) 捌 分析 本书根据内容可以分成四大段:族谱、扫罗、大卫、建殿的准备。 1 族谱(一章至九章三十四节) 一 从亚当至挪亚。(一1~4。) 二 (挪亚的儿子)闪、含、雅弗的后裔。(一5~23。) 三 从闪至亚伯拉罕。(一24~27。) 四 (亚伯拉罕的儿子)以实玛利等的后裔。(一28~33。) 五 (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的后裔。(一34。) 六 (以撒的儿子)以扫的后裔。(一35~54。) 七 (以撒的儿子)以色列的后裔。(二1~2。) 八 (以色列的儿子)犹大的后裔。(二3~四23。)注意大卫的祖先,(二9~15,)和他的后裔。(三。) 九 (以色列的儿子)西缅的后裔。(四24~43。) 十 (以色列的儿子)流便、迦得、玛拿西半支派的后裔。(五。)注意他们得罪神的结局。(五25~26。) 十一 (以色列的儿子)利未的后裔。(六。) 十二 (以色列的儿子)以萨迦的后裔。(七1~5。) 十三 (以色列的儿子)便雅悯的后裔。(七6~12,八。) 十四 (以色列的儿子)拿弗他利的后裔。(七13。) 十五 (以色列的儿子)玛拿西半支派的后裔。(七14~19。) 十六 (以色列的儿子)以法莲的后裔。(七20~29。) 十七 (以色列的儿子)亚设的后裔。(七30~40。) 十八 被掳后归国的以色列人。(九1~34。) 2 扫罗(九章三十五节至十章) 一 扫罗的来历。(九35~44。) 二 扫罗的败亡。(十。) 3 大卫(十一至二十章) 一 大卫作王。(十一1~9。) 二 大卫和他的勇士。(十一10~十二40。) 三 大卫和约柜。(十三,十五~十六。) 四 大卫的国日见兴旺。(十四。) 五 大卫建殿的心愿。(十七。) 六 大卫的胜利。(十八~二十。) 4 建殿的准备(二十一至二十九章) 一 购得圣殿的地基。(二一。) 二 为圣殿准备材料。(二二。) 三 祭司和利未人的组织。(二三1~二六28。) 四 官吏的组织。(二六29~二七34。) 五 建殿的遗嘱。(二八~二九。) —— 倪柝声《圣经提要》 【列王纪和历代志有何不同】列王纪上下与历代志上下,它们同样是记载历史的,也都是记载王的历史,但二者有一个很大的差异,那就是列王纪只讲历史,而历代志则含有圣灵的解释。因此,如果要对列王纪所发生的事深入了解其属灵的原因,那么解释都在历代志里。历代志是以斯拉写的,他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同时神也特别用他,使他根据圣灵的默示来解释那段历史。──
陈希曾《见证的失落与回归──俄巴底亚书剪影》 【著者与着时】上下二卷原系一卷,以后则分为二卷。看本书之内证,可知本书是着于被掳至巴比伦以后(三19-24,九1-2,代下卅六21-22)。旧约全书既成于公元前约四百年,尼希米尚健在时;则此书或着于公元前四百五十年左右。据历代相传,谓此书系文士以斯拉所编述,特于此混乱时代之中,表彰神对于犹大之意旨,且重述宗教史纲,而发扬救道,使被掳而回之犹大人.对于他们的世系易于考查。此书对于当时之犹太种族,并日后弥赛亚之国度,确有最大关系。——贾玉铭《圣经要义》 【写作日期】历代志是在犹大被掳之后写的(代下三六22-23);靠着家谱,我们能更接近地指出写作的日期。在历代志上三章24节,大卫谱系中的最后一个人阿拿尼,是约雅斤王(又名耶哥尼雅或哥尼雅;三17)后第八代的子孙。约雅斤是大约主前六百年的人,若一代平均是二十五年,到阿拿尼的时候最早大约是主前四百年。历代志成书决不会在这时期后许久,因为它的编者跟作者都很着意大卫的世系,尽量编写他的后代子孙。 【背景与主题】历代志那么迟的成书日期,帮助我们明白它所着重的地方。王朝没有了,但王室的家系仍然可以一路追溯,为那将要来的大卫的子孙——弥赛亚作准备。 【写作背景】历代志上、下在希伯来文圣经原本是一本书,后来旧约圣翻译成希腊文的时候才分为两部分。关于本书的作者,到今天还没有肯定的结论。犹太法典认为历代志是出自以斯拉的手笔,这大概是因为历代志的最后一段(代下卅六22-23)跟以斯拉记的开头(拉一1-3)
几乎完全一样之故。不过有些学者对这现象有不同的解释:历代志的最后一段是后人加插上去的,为的是要把它和以斯拉记连接起来。无论如何,书中虽有提到波斯王古列下诏批准犹太人返故土重建圣殿一事,全书却没有记载波斯帝国和希腊时代的历史,显然是写在犹太人被掳归回故土后的短短时期之内,而编写人很可能是以斯拉。另外有学者根据书中记录了约雅敬王后人六代的族谱(代上三17-24), 认为本书是写于主前第二世纪初。然而更可能的解释是:书内部分族谱是后来加插上去的,但主体是归国后初期的作品。——《串珠圣经注释》 【要旨】书之要旨是论神的拣选。以色列乃神的选民,全书要旨即论此选民之经过。书之中心点即大卫及其国度如何在神永远的旨意里,而达其拣选的目的。虽然“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徒十35);约翰看见那在灾期中蒙了拯救、身穿白衣的大群众,“是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启七9);而已在这“外邦的时代中”,得救的数目,亦不知有几多千万人,都是名登生命册;但这些外邦蒙拯救的,都是因信作亚伯拉罕子孙的,否则决不能名列被选的民中。——贾玉铭《圣经要义》 【内容】书之内容,即先述世界人类之谱系,自亚当至亚伯拉罕;再述选民之谱系,自亚伯拉罕至十二支派;以后即详十二支派各族各家的本本源源,终则详言犹大国历朝列王的历史,直至被掳至巴比伦去。其记事虽然好像至掳到巴比伦为止,但其书内预言预表的关系,以及神任其被掳的原因,却一直贯穿到基督永远之国的成立。——贾玉铭《圣经要义》 【表征】本书始终以圣殿为大卫家及天国的表征。因为圣殿即真教会并弥赛亚国度之表像,所以本书载大卫家事,始终不离圣殿。于历代志上,详论大卫如何盼望、并如何预备建立圣殿;于历代志下.则历言圣殿之建设与焚毁;于上下二卷,亦多言及圣殿内事奉与敬拜之规例等事;乃以圣殿之原委,实足表明大卫国度及旧约教会之真相。按圣殿之经过:既有大卫筹备于先,再有所罗门建造于后,计费数十年之经营始得成功,是建造之工甚为不易。后经约阿施、希西家等修茸洁净之工,亦颇费手续。其后经无道昏君之破坏,并巴比伦王之焚毁,则最为易易,可见建设难,而破坏易。虽然人的破坏,亦不过只在于物质,限于表面;最堪注意的,即神的意旨,永不改变,从这一切失败的经过中,仍能达其荣耀的计划;且是借着这一切失败的经过,成功他永远的旨意,直至圣殿所表明之基督的真教会成立。终有大卫荣耀之国度实现,——基督为王——就无不赞颂神旨意的奇妙了。——贾玉铭《圣经要义》 【联合王国和犹大国诸王登基年代】 扫罗 约主前一○五○年 ——《每日研经丛书》 【一一二、何谓历代志上(下)?作者是谁? ( 代上一1~34)】 答:历代志Book Of Chronicles原名意系「日记」或「记事」。在希伯来文旧约原为一卷,如撒母耳记列王纪一样。迄七十士Septuagint译成希腊文时,始将各书分为上下两卷,且认为本书是撒母耳记与列王纪之补遗,称为「史实补遗」。因本书多以记载犹大国的列王史迹,重在历代王者之族谱,所以名为历代志。 1 历代志上 1
Chronicles为旧约十二卷历史书的第八卷(书;士;得;撒上;撒下;王上;王下;代上)系记载自亚当起,以后历代之谱系。扫罗之败亡,大卫之登基,筹建圣殿,得胜战迹,及其临终之事迹。本书内容除族谱外,所包含的时间,自主前1056—1015年,约有41年。 2 历代志下Ⅱ Chronicles,为旧约历史书的第九卷,系继续前书,专载南国犹大列王之历史。从所罗门登基作王起,建造圣殿,直到西底家王Zedekiah(意神的公义)之被掳至巴比伦,以及波斯王古列Cyrus(意太阳)下诏重建圣殿止。其内容所包括时间,自主前1015—536年,约有479年。 3 历代志上下的著者未详,惟根据多数权威解经家的意见断定,乃为文士以斯拉Ezra(意帮助)于被掳回归后在耶路撒冷所写。或有尼希米Nehemiah(意主是安慰)助其完成之,可以四项理由作为考证。A、本书文笔、体裁、句法皆与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十分相似;B、以斯拉是那时代的人,于被掳回归以后写的,(代上九1, 2);C、以斯拉是亚伦后裔第十代子孙(拉七1—6),对于祭司、圣殿、事奉条例甚为熟习,所以书中记述这些特别详细;D、历代志上下与以斯拉记毗接相连,话语几有相同之记载。(代下卅六22 ,23;拉一1—3)。(参一一四题)。——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为何历代志上下记载如此多族谱?】历代志上下乃主前五世纪中叶成书,编撰者是文士以斯拉,又或者最低限度是与以斯拉同期的人。 由主前五八六年开始,犹大人被掳,流徙于巴比伦,到了五三九年,所罗巴伯及耶书亚领导一群犹大人归回故土,在巴勒斯坦建立起以色列的联邦。被掳之前,经迦勒底人的一番蹂躏,犹大已丧失了所有财富,建筑物都被毁坏无存,他们还拥有的,就只有仍保留在脑海里的一切——他们的传统、圣经,当然还有神对他们的应许,就是被掳期结束后,他们可以重回故土。因此,对被掳归回者最重要的,就是重新建立起他们的谱系:由亚伯拉罕开始至雅各的十二个儿子,以至在约书亚分地时代的先辈,因为巴勒斯坦的很多地界、市镇都在那时划分给他们那些先祖了。 时至今日,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花费功夫来尽量找出自己的先祖是谁。但当日以色列的情况就不同了,因为耶和华伊罗兴曾与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立了个人化的约,向他们作出一连串出乎恩典的应许,并特别要求他们过圣洁的生活。相信绝大部份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大人都选择安居于流徙之地,而不愿负起回耶路撒冷重建家园的责任,归回的只有四万二千人,这数目最多只占选择定居巴比伦的犹太人的十分之一(参赛六13)。故此,归回者必须确立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在已重建的以色列联邦中代表那个家庭。因为神的救赎计划就维系在归回者的身上,却不会藉决定安居巴比伦的大部分犹大人来成就。 直至新约时代,我们仍可看见对族谱重要性的强调。马太和路加福音的开首部份记载有耶稣基督的族谱,追溯至大卫、亚伯拉罕以及亚当。耶稣基督作为「人子」、「弥赛亚」及以色列与万国的真信徒的「救主」,他肉身上的祖先当然是极重要的。──
艾基斯《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本书重要数据 】
──《灵修版圣经注释》 【简介】 作者:以斯拉 日期:主前450~425年 书名 与历代志下原是同一卷书(直到主前180年),其希伯来文书名的意思是“那些日子的话语(大事)”,即从亚当至被掳到巴比伦,并其后古列下令容许被掳之犹太人返回故乡的以色列历史。本书可以说是“旧约的袖珍本”,当中摘要地描述旧约历史的流程。 作者 虽然书中没有注明作者是谁,但传统上一直认为以斯拉就是本书作者。毫无疑问,无论作者是谁,本书都是采用原始数据来编成,这些数据报括撒母耳(代上二九29)、以赛亚(代下三二32)和其它人(代下九29;一二15;二○34;三三19)的先知记录;而尤其有一分数据称为“犹大和以色列诸王记”(代下一六11;二五26)。不过,那并不是正典中的列王纪上下,却似乎是一些较早期的朝廷纪录。 写作目的 我们知道以斯拉在主前458年带领一群被掳的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并且希望为百姓建立真正属灵的根基。为了达到目的,作者编写历代志,就是要强调种族和宗教纯净的重要性,力陈律法、圣殿和祭司制度的应有地位。因此,他省略诸王和先知一些活动的详情,却重百姓丰富的遗产,以及他们与神建立何等有福之约的关系。 内容 历代志上把重点放在家谱上,并专注于大卫王的统治。重要的段落包括神与大卫立约的重要声明(一七11~14),以及大卫称颂耶和华的伟大祷告(二九10~19)。――《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本书书名】 《历代志》上、下在希伯来文正典中本为一书,叫做dibrehayyamim(“历代 大事记“或“编年史”)。《列王纪》中提到的《以色列诸王记》、《犹大列王记》(王上十四19,29)以及本书提到的《大卫王记》(二十七24),应该都属这一类的编年史。不同的是,这些历史书都为某一王朝或某一时代而写,书名中界定了编年史的范围;但一部以亚当始(一1)而以波斯帝国的建立终(代下三十六20)的史书,只能用“历代”来概括。 教父耶柔米(主后400年)是第一位用希腊字chronikon(历代志)来称此书的人。主前150年左右出版的旧约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始将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但书名则用了paraleipomenon
a and b,意思是“历史补遗上、下”,因书中有不少地方为《撒母耳记》和《列王纪》的补充。这个书名很易引起误解,也与事实不符,因为本书不但重用上述二书材料(例如本书所记165篇演说词,其中95片原载上述二书中),也与本书写作宗旨不合,因为作者有一固定目标在。他去芜存菁,从许多史料中选取合他用的材料,编纂而成此书。 本书为希伯来文旧约正典中最后一部,放在“著作”里,未和《撒母耳记》、《列王记》并列为“前先知书”,因为是从祭司观点来看历史。所以主耶稣提到从创世以来殉道之人时说:“从亚伯的血起直到…撒迦利亚的血为止”,因为亚伯的事记载在第一本书《创世记》中,而撒迦利亚则载在这最后一本中(代下二十四章)。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本书作者及写作年代】 本书未记作者,也无写作年代,书中所记最后一件事为波斯王古列下诏(主前538年),准许被掳巴比伦的犹太人回归耶路撒冷(代下三十六22);而所刊家谱也提及主前500年的人毗拉提和耶筛亚(三21)。二人是率领被掳的人回来的犹太人领袖所罗巴伯的孙儿。 本书文字和内容与《以斯拉记》极为近似,而《以斯拉记》为自古列王下诏至主前457年一段期间历史的记述。二书都以刊载家谱、注重祭祀礼仪(特别是音乐的侍奉)、强调摩西律法的重要著称;而本书最后二节(代下三十六22~23),重新出现在《以斯拉记》之首(一1~3)。古代希伯来传统及若干现代圣经学者都认为以斯拉或一位与他同时代的司音乐的利未人,极可能为本书及《以斯拉记》的作者。写作时间当在主前450年前后。 但也有人主张本书成书期为主前三世纪。作者虽可能为耶路撒冷的利未人祭司,但时间远在以斯拉之后。犹太人被掳回国后,在政治上虽无独立地位,要看波斯王朝的喜怒行事,但仍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领导社会的是祭司,以摩西律法为施政、行事准则,圣殿和祭祀等是百姓生活的中心。藉若干领袖的忠心侍奉,国民心中既有旧日的光荣,也记得失败的教训,添上对历代先知应许的盼望和先哲言行的鼓舞,民族生机重现。作者处此转变大时代,因而编写此书。祭司及圣殿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不过,作者即令非以斯拉,在目标和心志上也和以斯拉这位祭司同呼吸,胸襟广阔、目光远大。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本书依据的资料】 本书的主要依据为旧约正典,开头数章中的谱系来自《创世记》和《民数记》,其余部分取材自《撒母耳记》和《列王纪》。 作者选材不为传统所囿,持定目标作取舍。他自由引用《士师记》、《路得记》、《诗篇》、《以赛亚书》、《耶利米书》及《撒迦利亚书》,只在文字上与后来的希伯来文的正典有若干出入。今天读其书虽不难找出这些材料的来源,但书中从未注明。 但书中却提到一些其他来源,这包括《以色列诸王记》(九1;代下二十34)、《大卫王记》(二十七24)、《犹大及以色列诸王记》(代下十六11;二十五26)以及《列王传》(代下二十四27)等。他又引用了一些正典之外的先知著作,例如《亚希雅的预言书》(代下九29)、《易多的史记》(代下十二15)、《撒母耳的书》、《拿单的书》、《迦得的书》(二十九29)等。 从所用材料之丰,可见作者一定有机会接触到当时尚未散佚的宫廷档案和民间文献。从这些珍贵史料中,他抽取精华,重加组织,为饱尝亡国之苦终于回归故国的同胞,写下前尘往事,以资鞭策。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写作宗旨】 一个没有了国家,被掳异邦,和自己的文化与土地割断了关系的民族,经历几近两代之后,才能重返已经残破,且为外族混居的故土,痛定思痛,不免重兴恢复昔日光辉之念。但是办得到吗?如果神藉众先知所说的应许为真,对一个罪孽深重的民族是否仍旧有效?这个民族的希望和前途在哪里?神所应许的那位弥赛亚甚么时候才会来拯救以色列民脱离外人的统治? 作者用历史事实来回答。他心目中的以色列包括十二支派,由忠信于神的人组成,是个与神立约的统一的民族。这约在大卫时代重申。神在地上所建的国,到大卫手中已达圆满极峰。今天,只有回到传统,不断更新,才有希望重获神恩,得到祂所应许的福。 在这目标下,本书以开头九章的篇幅,记载民族的谱系(1~9章),侧重犹大支派(特别是大卫一脉)、利未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在这基础上他引入了大卫的历史,也是《代上》记事的重心(10~29章)。但扫罗的妒恨与逼害、大卫与拔示巴间的恋情,以及内部的斗争和宫廷之变,均未记录;唯先知拿单(十七1~15),搬约柜入耶城(13~16章),建殿的筹备(17~22章)等等,则记叙颇详。《代下》更以冗长篇幅讲述所罗门如何建造圣殿,献殿的祷告以及神给他的应许等。王国分裂之后的事,只记大卫一脉在犹大国的发展,依“大卫之约”的标准评骘诸王得失(代下10~36章)。书中特别表扬中兴之主希西家和约西亚,所记恶王无不以自食其恶果终。全书在耶路撒冷的陷落声中结束。 作者记事,不时与《撒母耳记》或《列王纪》有出入,自由增减。从今天历史家的立场来看,会大不以为然,因史家的责任只是记录并解释世事的发展。本书作者是祭司而非历史家,关心的是神学和历史的教训。他采撷以色列民悠长历史中的形形色色来勾绘他的理想王国。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他笔下如众流归海,融浑为一。在他看来,大卫是弥赛亚的预表,因此凡影响这位主角成为完美英雄的事,一律不写。与其说本书为已逝诸王的史记,毋宁说它是作者所处时代的人物的价值观和愿望的反映。他的同代人陷在失望和困顿中,对历史人物的犯罪与失败知之甚稔,毋须赘述。他们需要的是鼓舞、是民族史上有过的光荣和胜利。 作者为他同时代的人而写,提醒读者:一个民族只有对神矢志不渝,才能过真正独立自由的生活。这也就是说,人人须遵行律法,尽心、尽意、尽力侍奉神。他要求以色列民敬虔度日,神与大卫所立之约才能实现。他注重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生活,把这放在首要且基本的精神生活,把这放在首要且基本的地位。他确认天父操握世上万事,掌管人类历史,这种真知灼见具万古常新的永久价值。现代社会看重物质,膜拜金钱,几不知道德、精神生活为何物,正走上当日以色列民的自我灭亡道路。此书所寓教训,较历史上任何时期更应为我们记取。 有些现代评鉴者认为本书只是“理想世界”的虚幻描写,因其中不乏夸张(例如数字的偏高,把古实王谢拉攻击犹大的兵力说成“军兵一百万”,代下十四9)与偏见(例如不讲北国的事),以及过分强调光明面(例如不讲大卫、所罗门的软弱和失败)。本书的目的已如前述,但作者也非全无微词,只笔触极为含蓄,例如二十九22记以色列人“再”膏所罗门为王,和《代下》十七3说约沙法“行他祖大卫‘初’行的道”,字里行间透露作者理想英雄人物也有软弱和失败。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本书主题】 归纳来说,本书的总题是:以色列民经过分裂、被掳种种灾难,神仍信守对祂子民的应许,藉居住在犹大的人实现祂的永远的计划。 分开来说,有如下的重要题旨: 1.耶路撒冷城和圣殿是以民光辉历史的标记。圣殿和其中的祭祀、祷告等侍奉,为神藉大卫王朝给以民的无比恩典。这一页建殿和奉献的历史,以及大卫和所罗门以后诸王恢复圣殿侍奉的努力,遂成为本书着力描写的故事。被掳的犹大人民在波斯王诏令下重建被毁的圣殿和耶路撒冷城,应是旧日光辉历史的延续。这些包括以色列民各支派在内的“余民”,已在苦难中长大,继续作神的子民。 2.地上的建筑物如圣殿,或地上王朝如大卫及其继任君王,都不能保证神永远的祝福,也不能保证国家民族的长久坚立。重要的是王和百姓能信守与神所立的约,谨遵神的诫命典章(二十八7)。以色列民得神特别恩佑之处,是他们有律法,有作神话语出口的先知。历代得到神赐福的君王,都是能谨遵律法的人,包括大卫(十六40)、亚撒(代下十四4)、约沙法(代下十七3~9)、约阿施(代下二十四6~9)、希西家(代下三十四19~21,29~33)。作王的和百姓也须听先知说的话。忠信的王,凡事亨通,因为听先知的声音;恶王不听,无不以灾祸终。本书所记先知,在人数上比《撒母耳记》和《列王纪》都多。 圣殿、律法、先知为以民立国的三大基石,君王只是执行的人,是神的仆人,不是非要不可的人。 3.强调神永远坚立大卫王位的应许,以及先知如哈该、撒迦利亚等同时代的先知所说的预言,来向回归了的以色列民宣告弥赛亚拯救的信息。大卫、所罗门、希西家和约西亚等王,在他笔下便成了弥赛亚的影子,是神的忠仆,能为百姓代来公义、和平,胜利与繁荣。他记这些王,是要同代人深信,必有一王会坐在大卫的位上,治理耶和华神的国直到永远。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本书的谱系】 本书用开头九章的篇幅介绍以色列人的谱系,有几个目的:1,让回归的人明白自己与列祖列宗的历史渊源。2,以大卫的兴起为中心,说明了自人类始祖亚当以来,以色列民正站在神永远计划的中途,有一历史使命待完成。3,谱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作者的时代的存在价值。 圣经所刊谱系有家谱、王统和祭司系统。家谱记某一个人在直系血统中的地位,可获得的长子或嫡出等权益。对重返祖居地的百姓追认田产主权,确定本人身分,这些乃极重要的依据(例如七14~19)。王统谱系是王位继承法统的根据。大卫的王统为世袭,耶稣基督来自大卫一脉,《马太福音》一章所记的便是王统谱系。至于祭司系统,因律法规定只有利未支派的子孙可在圣殿中侍奉神,也是世袭,代代相传(例如六1~30)。 圣经所刊谱系具伸缩性,常常不记若干代,以突出子孙与显赫远祖关系。有时为了求数目上的完整,只记七代或七代的倍数。例如《马太福音》记大卫到犹大人被掳只有十四代。 这些特色均分别见本书所刊谱系中,虽有中断,但可窥全豹,益现圣经乃真实历史。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历代志上、下简介】 写作背景 历代志上、下在希伯来文圣经原本是一本书,后来旧约圣翻译成希腊文的时候才分为两部分。关于本书的作者,到今天还没有肯定的结论。犹太法典认为历代志是出自以斯拉的手笔,这大概是因为历代志的最后一段(代下36:22-23)跟以斯拉记的开头(拉1:1-3)
几乎完全一样之故。不过有些学者对这现象有不同的解释:历代志的最后一段是后人加插上去的,为的是要把它和以斯拉记连接起来。无论如何,书中虽有提到波斯王古列下诏批准犹太人返故土重建圣殿一事,全书却没有记载波斯帝国和希腊时代的历史,显然是写在犹太人被掳归回故土后的短短时期之内,而编写人很可能是以斯拉。另外有学者根据书中记录了约雅敬王后人六代的族谱
(代上3:17-24), 认为本书是写于主前第二世纪初。然而更可能的解释是:书内部分族谱是后来加插上去的,但主体是归国后初期的作品。 主题特色 本书有四大特色: 1 本书的内容和文字有很多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相同(代上10章至代下36章相当于撒上31章至王下25章); 2 历代志特别着重数字的记录,而书内的数字往往比平行的撒母耳记和列王纪的来得大; 3 本书作者明显地是由果报神学的观点来解释历史,他试图说明:一些很好的君王之所以遭遇悲惨的收场,都是由于他们犯了某些错误之故; 4 本书对于一些人物的描述与以前某些历史人物相似,例如:大卫和所罗门的关系就跟摩西和约书亚的关系相似,又负责建筑圣殿的工程师户兰(代下2:13-15),与建造会幕的比撒列和亚何利亚伯(出35:30-35)相似。 本书作者重写历史的目的,是要告诉新一代的犹太人,只有大卫的子孙才是「真命天子」;只有大卫所属的支派──犹大(即归国后的犹太人)才是「真以色列」。北国的十支派因背叛大卫家而受惩罚,已被撇弃,就好像好些南国的君王,因为没有好好地忠心事奉耶和华,最终失败。神是赏善罚恶的神,现在只要回国的百姓真心跟从耶和华,就必能长久居住在 带领他们归回的应许地,否则必会再次遭受刑罚。 ――《串珠圣经注释》 【历 代 志 上 下 简 介】 壹、书名 “历代志”的原文意即“日志”或“年代志”。历代志上下原是一卷书。 贰、作者与日期 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以斯拉)。写作日期:约主前450年。 叁、内容剖析 全书结构紧密,可分为三部分,现分述如下: 一、家谱 全书以家谱(代上1~9章)开始,作为全书的伏笔和基础。家谱可分为三大段:第一、从亚当到以色列(1:1~2:2);第二、以色列各支派的家谱(2:3~9:2);第三、耶路撒冷居民的家谱(9:3~34)。第二大段特别记载大卫王的家谱(3章)、大祭司和利未人的家谱(6章),从而突出大卫王、祭司和利未人的地位。全书将大卫推崇为楷模,以他为标准来衡量日后列王的表现,他们若效法大卫谨守遵行 神的律法诫命,就能蒙 神赐福。再者,本书十分强调圣殿敬拜,而祭司和利未人在圣殿敬拜的事奉上是举足轻重的。扫罗的家谱(9:35~44)其实是附录,为要转折到大卫的记载。 二、统一王国:大卫与所罗门王朝 第二部分(代上10章~代下9章)是全书中心,可分为两大段:第一大段以大卫为核心记述王朝的楷模;第二大段则以所罗门为核心示范这楷模的原理。 1. 大卫时期(代上10~29章):这大段的结构是交替平行(即ABA’B’),主题是大卫和圣殿,或政治和属灵。这大段可分为四小段: A. 政治方面(10~12章)──这段记载扫罗之死(10章),作为大卫故事的背景和引子,然后记载大卫登基作王,攻占耶路撒冷城,以及他手下的勇士名单,藉此表明 神兑现祂对大卫的应许(11~12章)。 B. 属灵方面(13~17章)──大卫首先将约柜转移,计划安放在耶路撒冷城,可惜途中遇阻(13~17章)。大卫为耶和华建殿的愿望虽被 神拒绝,但他为建殿大事筹备(17章), 神应许赐给他永远的王位。 A’. 政治方面(18~20章)──记载大卫的战绩,表明 神赐福给他。 B’. 属灵方面(21~29章)──大卫对圣殿的贡献,包括选地建殿(21~22章);组织圣殿的司职人员(23~26章):利未人(23章,24:20~30)、祭司(24:1~19、31)、圣殿唱歌的人(25章)、守门者(26:1~19)、掌府库者(26:20~28)、审判官和官长(26:29~32);组织会众(27章):族长(27:1~24)、诸臣(27:25~34);为所罗门预备(28~29章):大卫宣布建殿的心意(28:1~10)、大卫把圣殿的设计指示所罗门(28:11~21)、大卫为建圣殿预备材料(29:1~9)、大卫为圣殿祝祷(29:10~20)、所罗门被立为王(29:21~25)。 2. 所罗门王朝(代下1~9章) A. 所罗门登基(1章)── 所罗门到基遍献祭(1:1~13)、耶和华赐予所罗门的财富(1:14~17)。 B. 所罗门兴建及奉献圣殿(2~7章)── 兴建圣殿(2:1~5:1)、奉献圣殿(5:2~7:22)。 C. 所罗门其他的成就(8~9章)── 异族服役(8章)、示巴女王来访(9:1~12)、所罗门的财富(9:13~28)、所罗门其余的事(9:29~31)。 三、王国分裂:犹大诸王历史 第三部分(代下10~36章)可分为五大段。第一大段(10~12章)记载王国分裂。第二大段(13~16章)记载亚比雅和亚撒的事迹,作者用了两个钥字:“寻求或呼求” 神,出现了十次(13:14,14:4、7、11,15:2、4、12、13、15,16:12);“倚靠” 神则出现五次(13:18,14:11,16:7〔两次〕、8),目的是要突出信靠耶和华的益处。第三大段(17~23章)记载跟不敬虔的人结盟的后果。第四大段(24~35章)把王分为三个组合:三个有始无终的王(24~26章)、三个背叛 神的王(27~32章)、三个悔改的王(33~35章),带出犯罪和悔改的主题。第五大段(36章)记载其他末代君王的事。 肆、与新约的关系 一、本书强调大卫之约(代下7:18,13:5,21:7),这约依据 神对大卫的应许,这应许引伸出 神的拣选;祂的拣选又是出于祂的慈爱。新约罗马书的主题信息也包括圣约(9:4)、拣选(9~11章)和慈爱(5:8,8:37)三方面。 二、本书提及会众奉献的态度是自愿、乐意(代上29:9);保罗教导信徒捐献时也要有这种态度:自动、乐意(林后8:4,9:7)。由此可见,信徒奉献或捐献金钱若不是出于勉强,而是甘心情愿的,必蒙 神喜爱。 伍、大纲
陆、读经提示 一、假设自己是亡国的圣民,从这角度读历代志全书,你会有甚么感受? 二、试述大卫和所罗门王朝强盛的情况。本书十分强调建殿和圣殿敬拜,你认为国势和敬拜 神有甚么关系?你的敬拜生活又如何呢? 三、全书根据甚么来衡量不同君王的表现?这是你衡量成败的标准吗?为甚么? ──《圣经新译本》 【《历代志》背景】
《历代志》的希伯来名是「编年史 דִּבְרֵי הַיָּמִים / Divrei ha-Yamim」。在希伯来文圣经中,《历代志上、下》是同一卷书,紧接在《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之后。七十士译本将《历代志》分为上下两册,并用希腊文「补遗 Paraleipomena」作为书名。耶柔米在他所译成的拉丁文武加大译本里保留了这个传统的希腊文书名,但却建议:「我们称呼这整个神圣的历史为历代志(Chronikon),会更合适。」 本书的重要性长期被教会忽视,因为:1、「补遗」这个名字,使本书被误以为只是《撒母耳记》和《列王纪》的补充或附录;2、本书有多达十四章的家谱(代上一至九章、二十三至二十七章),被认为枯燥乏味;3、本书记录了许多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重迭的史实,被认为重复多余。但《历代志》是继《诗篇》和《以赛亚书》之后章数最多的旧约书卷,篇幅本身已经表明了它的重要性。到了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德文译本采用了「历代志 Chronikon」这个名字,英文译本也采用这个书名(Chronicles),意思是「年代记录、编年史」,与原来希伯来名的意思相符。从此,圣灵的光照再次被开启,让我们看到这是新约教会极为需要的一卷书。 在希伯来圣经《塔纳赫》(תנ״ך / Tanakh)中,《历代志》是《圣卷》的最后一卷,也是整本希伯来圣经《塔纳赫》最后一卷。《塔纳赫》的名字Tanakh由三个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代表以下三部分、24卷书: · 《妥拉》(Torah / תורה):意思是「指导、教导」,共5卷。顺序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 · 《先知书》(Navim / נביאים):意思是「先知们」,共8卷。现代顺序是:早期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后期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十二先知书)。 · 《圣卷》(Ketuvim / כתובים):意思是「作品集」,共11卷。现代顺序是:诗歌(诗篇、箴言、约伯记),五小卷(雅歌、路得记、耶利米哀歌、传道书、以斯帖记),历史书(但以理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 《历代志》的最后一段(代下三十六22-23)与《以斯拉记》的开头(拉一1-3)几乎相同,所以犹太传统认为《历代志》的作者就是文士以斯拉。现代圣经学者并不能确定本书的作者,只能确定本书最初的读者是被掳回归的百姓,大约成书于主前5世纪中叶以斯拉的时代,对应于中国的战国初期。本书大量引用古代史料,广泛融合旧约圣经,涵盖了从《创世记》一直到《列王纪》的历史,包括四个阶段: 1.从亚当到大卫的家谱(代上一1-九44); 2.大卫的历史(代上十1-二十九30); 3.所罗门的历史(代下一1-九31); 4.南北分裂后犹大诸王的历史(代下十1-三十六23)。 古代中东的历史文献(王室碑文、史诗和编年史)大都是君王赞助编写的,编撰者关心的并不是记录历史,而是美化君王、巩固政权。同样,对于古代以色列人来说,若是单单列举客观事实,却不能带出应用的价值,这样的史实是毫无意义的。实际上,今天所谓「客观」的历史学家,也都有各自的修史原则、表达各自的历史观点;如果现代人觉得古人的数据「不够可靠」,古人也会觉得现代人的数据「缺乏价值」。因此,无论是阅读现代还是古代的史书,读者都必须了解作者的修史原则,才有可能重构当时的历史。 选民的历史是启示,选民的修史原则也是启示。因为神不但是历史的原因,也是解释历史的根据;祂不但始终活跃于历史当中,也乐意让人知道祂所带领的历史走向。《历代志》虽然记录了从亚当一直到被掳百姓回归的历史,但却不是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平行的另一本历史记录,也不是对历史的补充,而是对历史的注解。本书对史实的记录是选择性的,目的不是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解释历史事件背后的属灵真相,让读者看出万事都被编织在神的救赎计划当中,这个伟大的计划就是驱动历史的力量。因此,在这些记录里,神比人重要,国度和圣殿比政治和军事的成就重要;而以色列作为立约之民的身分和功用,比历史事件的细节更重要。 在希伯来圣经中,《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属于《早期先知书》,是被掳回归之前完成的,重点是发表神借着历史所显明的心意,好作为后人的鉴戒;而《历代志》属于《圣卷》,是被掳回归以后完成的,重点是解释历史背后的属灵真相,好作为后人的勉励。因此,虽然本书记录了许多《早期先知书》中的史实,但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围绕国度和圣殿的主线,或浓缩、或省略、或扩充,有不同的启示重点: 1.《早期先知书》记录了眼见的历史,而《历代志》解释了历史背后的属灵真相和原则; 2.《早期先知书》强调的是人在历史中的失败和悖逆,而《历代志》强调的是神在历史中的带领和挽回; 3.《早期先知书》的史实以北国以色列为主、南国犹大为辅,而《历代志》只关注神在救赎计划中的拣选主线,几乎忽略了北国; 4.《早期先知书》的结尾是被掳的大卫后裔被抬举,让落在失败中的百姓看到了神恢复的曙光;而《历代志》的结尾是神开启了选民回归的大门,让回归的百姓体会神的拣选没有后悔(罗十一29)。 本书的作者并不是一位历史学家,而是一位神学家;他的重点不是叙述历史,而是解释历史。因此,作者假设读者已经熟悉旧约的历史,而把重点放在对史实的神学反省上,好让回归的百姓认识到:神拣选了大卫和他的后裔,在地上建立永远的宝座,也拣选了耶路撒冷的圣殿作为敬拜祂的地方。因此,虽然神允许立约之民暂时被掳、圣殿暂时被毁,但祂对国度和圣殿的旨意绝不会改变。神当年应许的大卫之约(代上十七3-14)和对所罗门献殿祷告的回应(代下七12-22),对回归的选民仍然有效,也对亚伯拉罕的属灵后裔永远有效。大卫之约并不是倚靠人的努力才能实现,而是神「亲口应许,亲手成就」(代下六15),所以,「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来六19)。 犹太大祭司常常在赎罪日晚上阅读《历代志》,免得陷入沉睡(《密西拿 Mishnah》 Mishnah Yoma 1:7)。今天的信徒如果要在末世保持警醒,也当求圣灵借着这卷书,让我们看清世界风云诡谲背后的属灵真相:「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却没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二14-15)。 ── 微仆《综合圣经解读》 【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零、背景: 一、作者 (一)传统上认为历代志、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是同一个作者,甚至是同一本 著作。古犹太传统更认为以斯拉就是历代志的作者。 (二)古叙利亚译本曾记载祭司约哈难( 尼 12:23 ,公元前500多年)是本 书作者,不过大部分学者并不接受。 (三)由历代志的写作风格与数据上看来,作者可能是个利未人,不过实际的 身份无法进一部被确认。 二、写作时间: (一)最早应该是在被掳归回时期到公元前第六世纪末,有学者认为是在公元 前529-515年,不过这种说法较少被一般学者接受。 (二)比较历代志的定居耶路撒冷名单 代上 9:2-34 与尼希米记 尼 11:3-19 ,可以看出历代志的人数比较多,因此时间似乎是比尼希米(公元前第 五世纪末)晚一些,而且历代志一到九章的家谱,就限制了历代志著作 的最早可能时间,因此著作时间定在公元前400-500年似乎比较合理。 (三) 代上 29:7 记载了一种称为「达利克」的钱币,原本学界认为这是纪 念大利乌一世(公元前522-486年)的钱币,但后来考古学发现巴比伦 的尼布尼杜斯王(公元前556-539年)就已经铸造了「达利克」钱币。 因此就无法用这个钱币的年代来推测著作年代。 (四)历代志的七十士译本曾经被公元前第二世纪的Eupolemos引用,因此成 书日期不可能晚到公元前第二世纪。 三、特色: (一)历代志的原名意义是「那些日子里的事件」(亦即「年代记录」、「编 年史」之意),本书在七十士译本的名字意义是「那些遗漏的事」(因 为历代志补充了撒母耳记与列王纪中未提及的事件),武加大译本的译 者耶柔米建议将本书称为「整个神圣历史的编年史」。 (二)历代志的正典地位,几乎没有被质疑过。 七十士译本与基督教圣经将 其归类为历史书,而犹太正典将之归类为「著作」。 (三)历代志的章数仅次于诗篇与以赛亚书,位列第三。 (四)历代志的作者关注的焦点在南国,以及某些特定的君王:大卫、所罗门 与希西家。其关注的重点也不在一般的战争或政治发展,而在:圣殿、 祷告、敬拜、利未人。 (五)一般学者认为历代志作者所提供的历史记录,比撒母耳记和列王纪更完 整,而且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六)大卫与大卫的王朝是历代志神学观的精华所在。 (七)历代志中大量引用「旧约正典」的内容。摩西五经、约书亚记、列王纪 、诗篇、以西结书等等经卷的内容,都出现在历代志中。 (八)基督教的正典中,历代志被分为上下,且置于列王纪之后。犹太人的正 典中历代志被合为一卷,放在正典的最后。 (九)死海古卷的第四洞发现历代志的残卷,时间大约是公元前50-24年。 四、文体: (一)作者是用的材料主要是撒母耳记与列王纪,也用了摩西五经的家谱。 代上 29:29 还提到「先见撒母耳的书」、「先知拿单的书」、「先 见迦得的书」,以及 代下 20:34 提到「哈拿尼的儿子耶户的书」。 这些著作都已经不存在了。 (二) 代下 27:7 有「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 代下 16:11 「犹大和以 色列诸王记」、 代下 20:34 「以色列诸王记」等,都是作者引用但 目前佚失的资料。 五、写作目的:确认大卫与大卫王朝是弥赛亚王朝,耶路撒冷的圣殿是唯一合 法的中央圣所。很可能这是当时面对「撒玛利亚人」挑战的回 应。 六、重要年代表: (一)犹太人的正月:要确认君王统治的年代,牵涉到哪一个月是一年的开 始。一般认为犹太人的宗教历是由尼散月(阳历三、 四月)开始,但另有人认为第七个月(提斯利月,相 当于阳历的九、十月)可能是犹太人农事历的正月。 (二)提到关于某王的「第几年」,有两种记录法: 1.实年法:作王当年就算是第一年,一年后就是第二年。 2.登基年法:作王一年后才是第一年。 (三)考虑上述两个变数,加上两任君王间有时会有共同执政的问题,就让 君王年代表很难被确定,以下是一份简易的年代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时间 │ 南国犹大 │ 在位 │ 南国先知 │ 北国以色列 │ 在位 │ 北国先知 │ │ (公元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0 │ 罗波安 │ 17年 │ 易多 │ 耶罗波安 │ 22年 │ 亚希雅 │ │ 914 ├ ─ 罗波安终 ─ ┼
─ ─ ─
┤ (935-911) │ │
│ (934-909) │ │ 913 │ 亚比雅 │ 3年 │ 示玛雅 │ │
│ │ │ 911 ├ ─ 亚比雅终 ─ ┼
─ ─ ─
┤ (931-911) │ │
│ │ │ 910 │ 亚撒 │ 41年 │ 亚撒利雅 ├ 耶罗波安终 ┼ ─
─ ─ ┼
─ ─ ─
─ ─ ─
┤ │ 910 │ │ │ (911-885) │ 拿答 │ 2年 │ │ │ 909 │ │
│ 哈拿尼 ├ 拿答终 ─ ┼
─ ─ ─
┼ ─ ─
─ ─ ─
─ ┤ │ 909 │ │ │ (890-870) │ 巴沙 │ 24年 │ │ │ 886 │ │
│ 耶户 ├ 巴沙终 ─ ┼
─ ─ ─
┼ ─ ─
─ ─ ─
─ ┤ │ 886 │ │ │ (890-848) │ 以拉 │ 2年 │ │ │ 885 │ │
│ ├ 以拉终 ─ ─ ┼
─ ─ ─
┼ ─ ─
─ ─ ─
─ ┤ │ 885 │ │ │ │ 暗利 │ 12年 │ │ │ 874 │ │
│ ├ 暗利终 ─ ─ ┼
─ ─ ─
┤ 以利亚 │ │ 874 │ │
│ │ 亚哈 │ 22年 │
(875-848) │ │ 871 ├ ─ 亚撒终 ─ ┼
─ ─ ─
┤ │ │
│ │ │ 871 │ 约沙法 │ 25年 │
│ │ │
│ │ 855 │ │
│ 俄巴底亚 │ 亚哈/亚哈谢 │
│ │ │ 853 │ 约沙法/约兰│ │ (855-840) ├ 亚哈终 ─ ┼
─ ─ ─
┤ │ │ 853 │ │
│ │ 亚哈谢 │ 2年 │
│ │ 852 │ │
│ ├ 亚哈谢终 ─ ┼ ─
─ ─ ┤
│ │ 852 │ │
│ │ 约兰 │ 12年 │
│ │ 847 ├ ─ 约沙法终 ─ ┼
─ ─ ─
┤ │ │
│ 以利沙 │ │ 847 │ 约兰 │ 12年 │
│ │ │
(848-797) │ │ 841 ├ ─ 约兰终 ─ ┼
─ ─ ─
┤ │ │
│ │ │ 841 │ 亚哈谢 │ 1年 │
├ 约兰终 ─
─ ┼ ─
─ ─ ┤
│ │ 841 ├ ─ 亚哈谢终 ─ ┼
─ ─ ─
┤ │ 耶户 │ 28年 │
│ │ 841 │ 亚他利雅 │ 6年 │ 约珥 │ │
│ │ │ 835 ├ ─ 亚他利雅终 ┼ ─
─ ─ ┤
(835-796) │ │
│ │ │ 835 │ 约阿施 │ 40年 │
│ │ │
│ │ 814 │ │
│ ├ 耶户终 ─ ─ ┼
─ ─ ─
┤ │ │ 813 │ │
│ │ 约哈斯 │ 17年 │
│ │ 800 │ │ │ │ │ │ │ │ 799 │ │ │ │ │ │ │ │ 798 │ 约阿施/亚玛谢│ │ │
│ │ │ │ 797 │ │
│ ├ 约哈斯终 ─ ┼ ─
─ ─ ┤
│ │ 796 ├ ─ 约阿施终 ─ ┼
─ ─ ─
┤ │ 约阿施 │ 16年 │
│ │ 795 │ 亚玛谢 │ 29年 │
│ │ │
│ │ 794 │ │
│ │ │
│ 约拿 │ │ 791 │ 亚玛谢/乌西雅 │ │
│ │ │
(793-753) │ │ 781 │ │
│ ├ 约阿施终 ─ ┼ ─
─ ─ ┤
│ │ 781 │ │
│ │ 耶罗波安II
│ 41年 │
│ │ 780 │ │
│ │ │
│ │ │ 767 ├ ─ 亚玛谢终 ─ ┼
─ ─ ─
┤ │ │
│ │ │ 766 │ 乌西雅 │ 52年 │
│ │ │ 阿摩司 │ │ 754 │ │
│ ├ 耶罗波安II终 ┼ ─
─ ─ ┤
(760-750) │ │ 754 │ │ │ │ 撒迦利雅 │ 6月 │ │ │ 753 │ │
│ ├ 撒迦利雅终 ┼ ─
─ ─ ┤ 何西阿 │ │ 753 │ │
│ │ 沙龙 │ 1月 │
(753-715) │ │ 753 │ │
│ ├ 米拿现 ─ ─ ┼
─ ─ ─
┤ │ │ 751 │ │
│ │ │
10年 │
│ │ 750 │ 乌西雅/约坦 │ │
│ │ │
│ │ 742 │ │
│ 弥迦 ├ 米拿现终 ┼ ─
─ ─ ┤
│ │ 742 │ │
│ (742-687) │ 比加辖 │ 2年 │
│ │ 741 │ │
│ 以赛亚 ├ 比加辖终 ┼ ─
─ ─ ┤
│ │ 740 ├ ─ 乌西雅终 ─ ┼
─ ─ ─
┤ (740-861) │ 比加 │ 20年 │
│ │ 739 │ 约坦 │ 16年 │
│ │ │
│ │ 734 ├ ─ 约坦终 ─ ─
┼ ─ ─
─ ┤ │
│ │ │ │ 734 │ 亚哈斯 │ 16年 │
│ │ │
│ │ 731 │ │
│ ├ 比加终 ─ ┼ ─
─ ─ ┤
│ │ 731 │ │
│ │ 何细亚 │ 9年 │
│ │ 729 │ 亚哈斯/希西家│ │ │
│ │ │ │ 723 │ │
│ ├ 何细亚终 ─ ┼ ─
─ ─ ┤
│ │ 721 │ │
│ │ (以色列灭亡) │ │
│ │ 715 ├ ─ 亚哈斯终 ─ ┼
─ ─ ─
┤ │ │
│ │ │ 714 │ 希西家 │ 29年 │ │ │ │ │ │ 713 │ │ │ │ │ │ │ │ 696 │ │ │ │ │ │ │ │ 695 │ 希西家/玛拿西│ │ │
│ │ │ │ 686 ├ ─ 希西家终 ─ ┼
─ ─ ─
┤ 那鸿 │
│ │ │ │ 686 │ 玛拿西 │ 55年 │
(663-612) │ │
│ │ │ 641 ├ ─ 玛拿西终 ─ ┼
─ ─ ─
┤ 西番雅 │
│ │ │ │ 640 │ 亚们 │ 2年 │
(640-621) │ │
│ │ │ 639 ├ ─ 亚们终 ─ ─
┼ ─ ─
─ ┤ 耶利米 │ │ │
│ │ 638 │ 约西亚 │ 31年 │
(627-586) │ │
│ │ │ 621 │ │ │ 哈巴谷 │ │ │ │ │ 620 │ │
│ (612-589) │ │
│ │ │ 609 ├ ─ 约西亚终 ─ ┼
─ ─ ─
┤ 但以理 │
│ │ │ │ 609 │ 约哈斯 │ 3月 │
(605-530) │ │
│ │ │ 609 ├ ─ 约哈斯终 ─ ┼
─ ─ ─
┤ │ │
│ │ │ 608 │ 约雅敬 │ 12年 │ 以西结 │ │
│ │ │ 607 │ │ │ (597-571) │ │ │ │ │ 606 │ │ │ │ │ │ │ │ 606 │ │
│ │ │
│ │ │ 598 ├ ─ 约雅敬终 ─ ┼
─ ─ ─
┤ │ │
│ │ │ 597 │ 约雅斤 │ 3月 │
│ │ │
│ │ 597 ├ ─ 约雅斤 ─ ┼
─ ─ ─
┤ │ │
│ │ │ 597 │ 西底家 │ 11年 │ │ │ │ │ │ 592 │ │ │ │ │ │ │ │ 586 │ │ │ │ │ │ │ │ 586 ├ ─ 犹大灭亡 ─ ┴ ─ ─ ─ ┤ │ │ │ │ │ │ │ 哈该 │ │ │ │ │ │ │ (520-505) │ │ │ │ │ │ │ 撒迦利亚 │ │ │ │ │ │ │ (520-480) │ │ │ │ │ │ │ 玛垃基 │ │ │ │ │ │ │ (440-430) │ │ │ │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