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第十章綱目 壹、內容綱要 【興起耶戶審判亞哈的家】 一、藉以利亞所說之預言的成就(1~17節) 二、以自己的勢力為神的耶戶(18~29節) 三、撕裂以色列的神(30~36節) 貳、靈訓要義 【】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列王記下註解》 叁、其他綱目 【惡要厭惡】 經文:王下10:1-11,(羅12:9) 一、寫信——傳達神的旨意 1-5 1.寫信恐嚇城中的首領長老 1-4,目的是讓他們順服。 2.首領長老打發人去見耶戶 5,耶戶的舉動,其實是出於神的旨意。(王下9:1-3;西1:9-10;彼前4:1-2) 二、示眾——成就神的旨意 6-10 1.兩次寫信要他們將亞哈眾子的首級送到耶斯列。6 2.將首級示眾,以防叛變。7-8 3.向眾民聲明:亞哈家的滅亡是出於神的審判,並非他人的錯。9-10 ▲可見,耶戶殺亞哈家是神所借用的“刀”。(王上21:21;19:17) 成就神的旨意,因君王的心隨神旨而轉。(箴21:1) 三、殺盡——超越神的旨意 11 耶戶殺盡了亞哈家的每一個人,這是超越了神的旨意。(何1:4;傳1:7) ── 毛南春陽 【為耶和華大發熱心】 經文:王下10:12-28,(王上9:10,14) 一、殺盡亞哈謝弟兄的所有人 12-14 1.耶戶遇見亞哈謝的弟兄 12-13,“弟兄”:或指親屬,與亞哈謝交往的人。 2.耶戶殺盡亞哈謝的弟兄 14,鑒戒:凡與亞哈謝交往的,即與世為友的,都要同被剿滅。(林後6:14-17;雅4:4;創19:15) 二、殺盡亞哈家餘剩的所有人 15-17 1.利甲家族——敬虔家族:以牧羊為生,生活苦修,反對敬拜巴力和世俗風氣。(耶35:6,14-19) 2.耶戶請他上車——為耶和華大發熱心。16-17 曾經為耶和華大以熱心的以利亞。(王上19:9-14) 殺盡亞哈家餘剩的人:斬草除根。(王上21:21;詩37:28,38) 三、殺盡拜巴力神廟的所有人 18-20 1.騙聚他們 18-23 2.殺滅他們 24-25 3.對偶像的態度 26-28,(彼前2:1;出23:24;34:13;申7:5;12:2-4) ── 毛南春陽 【耶戶的一生總結】 經文:王下10:29-36 一、自己的事:陷在罪裡 29-31 1.仍然拜金牛犢 29,(王上12:25-33) 2.神應許他子孫只能四代坐國位 30-31 ▲外面有形的偶像拆了,但心中無形的偶像卻沒有拆。(弗5:5),怎能敬拜真神呢?(帖前1:9) 二、國家的事:割裂國土 32-33 “割裂”:是一種剝奪,是出於神的旨意。 1.被神使用的人,必須經歷神的剝奪才產生屬靈的新陳代謝。(林後4:16) 2.免得我們與世人一同定罪。(林前11:32) 三、家庭的事:接續作王 34-36 1.耶戶的生平記事 34 表示主紀念在主裡勞苦的人。(林前15:58;瑪3:16) 2.耶戶的兒子接續作王。(提後1:2-6;2:2,15;4:2-5) 屬靈的工作後斷有人!哈利路亞。 ── 毛南春陽 【鞏固王權(十1-17)】 一、尊貴人的抉擇(1-5) 二、趕盡殺絕(6-14) 三、利甲族(15-17) ——《新舊約輔讀》 【神的報應 列王記下10章】 一丶報應的定局:是罪惡之子10:1-3 二丶報應的時間:是今世之時10:4-7 三丶報應的範圍:是屬罪之人10:8-11 四丶報應的擴展:是犯罪之家10:12-14 五丶報應的行動:是合神之心10:15-17 六丶報應的方法:是藉人之手10:18-23 七丶報應的公義:是罪人之死10:24-28 八丶報應的藐視:是熱心之人10:29-36 ──
作者不詳《聖經查經題目大綱》 【第十章 滅亞哈家】 若有逃脫 叫他償命 一、殺盡亞哈王室 (一)致書長老 (二)亞哈眾子 (三)一齊斬首 二、計殺拜巴力者 (一)召開大會 (二)都穿禮服 (三)滅了巴力 三、耶戶子續作王 (一)延續四代 (二)仍拜牛犢 (三)耶戶死亡 ── 張志新《列王紀下查經分章大要》 【第十章
滅亞哈家】 1) 眾首領懼怕耶戶、1/5 2) 亞哈的眾子被殺、6/11 3) 殺死亞哈謝弟兄、12/14 4) 滅盡亞哈家全族、15/17 5) 誆哄拜巴力的人、18/22 6) 除偶像殺盡眾人、23/28 7) 拜金牛犢不盡心、29/31 8) 哈薛攻擊以色列!32/36 ── 郭提多《列王紀下讀經講道輔導提綱》 提要:1 耶戶的信使亞哈的七十個兒子被斬首。8 他用以利亞的預言為自己辯護。12 他在路上剪羊毛之處將亞哈謝的四十二個弟兄殺死。15 耶戶拉攏約拿達。18 用計殺盡所有拜巴力的人。29 耶戶隨從耶羅波安的罪。32 哈薛壓迫以色列。34 約哈斯接續耶戶作王。──《SDA聖經註釋》 【列王記下十章】 一、耶戶殺亞哈眾子(十1-17) 二、耶戶在以色列中滅了巴力(十18-28) 三、耶戶作王的惡行(十29-36) ——SDA聖經注釋《列王記上、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