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列王紀下第二十五章短篇信息

 

目錄:

從列王紀下看政治的興衰(二十五章)(劉銳光)

猶大亡國、聖殿被毀(王下廿四1~廿五30) (臺北靈糧堂)

巴比倫焚燒耶和華的殿(王下廿五1~17) (臺北靈糧堂)

猶大人被擄離開本地(王下廿五18~30) (臺北靈糧堂)

猶大之覆亡(二)(25130) (香港讀經會)

猶大亡國(二十五章1~30) (臺北基督之家)

 

 

從列王紀下看政治的興衰(二十五章)(劉銳光)

 

列王記下廿五章     亡國之君西底家
     
大衛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神提拔他從牧羊之家出來,建立偉大的王國。可惜他的子孫不肖,專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到西底家作王,不知悔改,繼續作惡,結果大好王國就毀在他的手。
. 神收回恩典       (廿四17)
     
西底家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招致神的忿怒,把他交在巴比倫王的手中,受制於人。像約雅敬一樣,他的名字由別人更改。
     
他本來是神的禮物(瑪探雅的意思),得神恩待,有機會作一國之君。
     
神是公義的(西底家的意思),雖然祂會恩待人,但是人不可以隨便濫用祂的恩典,不可在祂的恩典中放肆。祂是公義的,祂會收回祂的恩典,人就變得一無所有。

. 神發出怒氣       (廿五1-30)
     
西底家沒有把握機會,好好敬畏神,反去行惡,以致神的怒氣向猶大發盡,使國滅亡。
  1.
國破            (廿五1-6)
     
當神的怒氣發作,猶大國就亡。耶路撒冷被圍困三年,一座本來被眾山圍繞(詩一二五2),牢不可破的京城,如今卻被巴比倫人攻破了,皆因他們不依靠耶和華。兵丁四散,西底家也成了階下囚,被挖去雙眼,受盡淩辱,被帶到巴比倫。
  2.
家亡            (廿五7-12)
     
巴比倫人將西底家的眾子殺在他面前(v.7),他自己也被帶到巴比倫,他的家就散了。
      
巴比倫人又將王宮和富戶的房屋放火燒了,城牆也拆毀,除了極貧窮的人以外,悉數帶到巴比倫去。猶大族人的家也亡了。王保護不了自己,也保護不了他的百姓。
  3.
殿毀            (廿五13-17)
     
最叫人難過的莫過於聖殿毀了。
     
經過多次災劫之後的聖殿本已所存無幾,現在更被洗劫得一乾二淨,連鍋,蠟剪,調匙等小物品也不放過。代表著是神所建立的兩根銅柱也被拆毀,被運到巴比倫去了。耶和華的榮耀所在地,頓時變得荒涼。
  4.
人散           (廿五18-30)
     
在這國亡的情景下,最後我們看見猶太人的悲慘下場。
     
被殺的(v.18-21)。大祭司西萊雅等六十多人被捉到巴比倫王那裡殺害。經文的記載似乎是城裡所剩的人不多,這幾十人是巴比倫兵在城中遇見而被捉拿的。若果情況真是這樣的話,昔日人來人往的聖城,如今如此雕零,能不令人慨歎﹗
     
逃亡的(v.22-26)。巴比倫人立了基大利作省長治理這殘破的以色列,希望他能收拾殘局。以色列人卻認為這是為敵人服務,因此,王室的遺族把他殺了,繼而逃亡到埃及去。如此,除了被擄到巴比倫的約雅斤稍得恩寵外,大好的猶大國正式宣佈滅亡。
     
人離開神,不要神,不行神的道,國家終必如此滅亡,連神的選民,以色列國也不例外。當今為政者不可不引以為鑒。

 

 

猶大亡國、聖殿被毀(王下廿四1~廿五30) (臺北靈糧堂)

 

一、埃及王法老尼哥將猶大王約哈斯鎖禁在哈馬地的利比拉,不許他在耶路撒冷作王(三王下廿三33),「約雅敬年間,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上到猶大,約雅敬服事他三年…」(1節),「埃及王不再從他國中出來;因為巴比倫王將埃及王所管之地,從埃及小河直到幼發拉底河都奪了去。」(7節)埃及及巴比倫在聖經,都喻表世界,埃及喻表在世界中人的作為,巴比倫喻表在世界中撒但的作為;先是埃及王的勢力控制了猶大國,後是巴比倫的武力攻佔猶大國,然後是巴比倫的勢力強過了埃及,埃及屈服了巴比倫,巴比倫侵佔了猶大,至到今天這原則仍然通用在社會中,甚至教會中;先是人的作為代替了神的作為,然後引進了撒但的力量,撒但勢力比人強,人向撒但屈服,於是撒但佔領了人的心,在社會中作王,在教會中興風作浪。

二、耶路撒冷這次被巴比倫王大軍圍困兩年多,城就有了大饑荒,猶大實力與巴比倫比較,微不足道,神使耶路撒冷城兩年多未被攻破,可能是神給猶大悔改的機會,可惜被他們浪費了;對基督徒及教會來說,有時神也允許他們四面被圍困,「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作難,卻不至失望」(林後四8),因基督徒縱然東西南北都被包圍,他們的心可向上面仰望,從上面得幫助,得能力,有出路。

三、「…並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銅煉鎖著他…」(7節)敵人對猶大王的措施,是剜了他的眼睛,使他瞎眼看不見,用銅煉鎖住他,使他不自由,「此等不信之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林後四4),「我差你們到他們那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徒廿六18

四、「用火焚燒耶和華的殿和王宮,又焚燒耶路撒冷的房屋,就是各大戶家的房屋。」(9節)殿是神的居所,宮是王的住處,房屋是百姓的住家;神的居所被焚毀,王及百姓的宮及住所也跟著被毀壞了。

四、「…巴比倫王以未•米羅達…使猶大王約雅斤抬頭,提他出監;又對他說恩言,使他的位高過與一同在巴比倫眾王的位,給他脫了囚服,他終身在巴比倫王面前吃飯。王賜他所需用的食物,日日賜他一份,終身都是這樣。」(2730節)照人看約雅斤是高升抬頭了,照神看,他是更多降卑,更深下賤了;神選民的王,靠世界的王提拔、供應,苟且偷生,至此以色列亡國了,猶大也亡國了!「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鑒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林前十11

五、「當他軍兵圍困城的時候,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就親自來了。」(11節)撒但制服一個人是有步驟的,先是鬼騙,後是鬼迷、鬼控,然後它親自來了,就成為鬼附,魔鬼先將賣耶穌的意思,放在猶大心(約十三2),然後撒但進入他的心(約十三27)。

六、巴比倫王將猶大國有錢有勢的,有知識的,有技術的人都擄到巴比倫去了,只留下些貧窮的人;在人類社會中有那方面長處的人,都容易被社會爭取,被撒但擄去,不容易信主愛主,「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軟弱…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林前一2628)世俗的幸福,未必是真福;世俗的不幸,未必是真禍。

默想

我靠聖靈,透過人的作為,看見撒但的作為。我心若常思念地上的事,不思念天上的事,必致四面被困,心饑荒。

回應

求主使我寧要耶穌,不要世俗的好處。主,我身體是你的殿,你能在我心中安息,我心才得安息。

 

 

巴比倫焚燒耶和華的殿(王下廿五1~17) (臺北靈糧堂)

 

猶大來到了末時,西底家當政時,仍然輾轉於巴比倫與埃及的兩個強權之間,先知以西結形容這種情況如同猶大是「矮小的葡萄樹」,在兩隻大鷹,亦即巴比倫與埃及之間「其枝轉向那鷹…又有一大鷹,翅膀大,羽毛多。這葡萄樹…向這鷹彎過根來」左右逢源的結果,當然是兩邊不討好。

一、西底家第九年巴比倫圍攻

西底家果然在「第九年…背叛巴比倫王」,因此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率領全軍來攻擊耶路撒冷「對城安營,四圍築壘攻城」,這一圍就是三年。其中雖有埃及前來,巴比倫退兵的過程,但先知耶利米告訴西底家,巴比倫一定會再回來(參耶三七),果然如此。

二、西底家第十一年城破

到了「十一年…四月初九日」,城中已經有大饑荒,百姓都沒有糧食。這時「城被攻破」,王與兵丁都「從靠近王園兩城中間的門逃跑」,巴比倫軍隊追上西底家,把他帶他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面前,尼布甲尼撒就「剜了他的眼睛」,把他帶到巴比倫去,這就是第三次被擄,也是最後的被擄,猶大從此亡國。

三、耶和華的殿被毀

巴比倫人進入耶路撒冷城,不但「拆毀耶路撒冷四圍的城牆」,「焚燒耶路撒冷的房屋」,「焚燒王宮」。並且「焚燒耶和華的殿」,並將「銅柱、銅海…都打碎了…一切銅器…都運到巴比倫去了」,殿中的器皿「無論金的銀的」也都劫掠一空。

至於百姓,分為兩批,一部分是「投降的…剩下的」都成了被擄之民。另一部分是「民中最窮的」,就被留下修理葡萄園,耕種田地。至此猶大不但亡國,耶路撒冷也滿目瘡痍。

先知耶利米看見如同廢墟一般的耶路撒冷,不禁掩面痛哭,寫下了耶利米哀歌,來哀悼耶路撒冷的痛苦與悲哀。但另一方面,他也想到「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神的慈愛、憐憫與信實是永不斷絕的,因此他說「我想起這事,心裡就有指望…我心裡說:耶和華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他。」(哀三21-24)

默想

我是否在患難痛苦中,仍然認定主的慈愛與憐憫,相信祂的信實,以致在哀痛中仍然思想仰望於祂?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你的慈愛不斷絕,你的信實到永遠,每天你都預備新的恩典,讓我們無論處在何種境遇,都不停止仰望,讓我經歷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羞恥的真實。阿們!

 

 

猶大人被擄離開本地(王下廿五18~30) (臺北靈糧堂)

 

首先,我們看到一些殘餘逃亡的領袖「大祭司西萊雅、副祭司西番亞、把門的…管理兵丁的官…檢點國民軍長的書記」等,被護衛長拿住,帶到王面前被殺。

一、巴比倫立基大利為省長

在這些殘餘的領袖被處決後,巴比倫王將猶大規劃成為巴比倫帝國的一個行省,並且立「沙番的孫子…基大利作…省長」,沙番的家族一直以來都是猶大的高官,現在他們的後代基大利被立為猶大的省長。因此一些餘下的軍長包括「以實瑪利、約哈難」等人都來投靠基大利。基大利就告訴他們「不必懼怕…只管住在這地服事巴比倫王,就可以得福。」基大利暫時穩住了被擄掠後的猶大。

二、以實馬利殺了基大利

好景不常,其中一位軍長「以實瑪利」殺了基大利,也殺了一些巴比倫人,時局又陷入混亂。最後另一位軍長「約哈難」起來整理局面,「以實瑪利」逃往亞捫,「約哈難」因害怕巴比倫來報仇,就帶著百姓「往埃及去」。雖然先知耶利米勸他們不要下埃及,但是他們不聽,並且把耶利米也強行帶往埃及(參耶四一)

三、約雅斤三七年出監

列王紀已來到尾聲,最後的記載是「約雅斤被擄後三十七年」,可見他雖然在巴比倫為階下囚,但仍然成為被擄百姓的精神領袖。到了巴比倫王「以未米羅達」的時代,他恩待約雅斤「使他…抬頭,提他出監…對他說恩言,使他的位高過與他一同在巴比倫眾王的位,給他脫了囚服。他終身常在巴比倫王面前吃飯。王賜他所需用的食物,日日賜他一分,終身都是這樣。」這樣的記載,給了猶大人盼望,一方面他們得到巴比倫帝國的特殊禮遇,另一方面,他們可以相信神並沒有全然離棄他們,他們相信神給耶利米的預言:被擄七十年之後可以歸回(參耶二五,二九)

列王紀讓我們看見神是「守約施慈愛」的,當以色列守約,就安享地業;一旦背約,如約中所言,就遠離地業,被擄他鄉。被擄並不是神的失敗,乃是神的管教。耶利米說的沒有錯「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二九11)

默想

我是否可以用屬天的眼光看見,無論世局如何變動,神仍然掌權,叫萬事互相效力,使祂的子民得著平安,讓祂的國度得以成就在地上?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你的寶座永遠立定,你在歷史與列國中掌權,願你的國降臨,在我們的世代,也在人類的歷史與未來之中。阿們!

 

 

猶大之覆亡(二)(25130) (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你的意念高過我的意念,你的道路高過我的道路,願你的旨意成為我安身立命之所。

 

西底家於在位第九年時背叛巴比倫,引來尼布甲尼撒王率兵圍困耶路撒冷兩年,結果,城中糧盡,百姓和兵卒意志消沉,尼布甲尼撒不費一兵一卒便把耶城攻破。西底家受盡淩辱,他的眾子在自己眼前被殺,自己其後則被剜掉眼睛,又被銅煉鎖往巴比倫,失去所有。

耶路撒冷淪陷後,經歷了一場大浩劫,聖城被燒、城牆被毀、大量百姓和聖殿內的財物被擄走。一夜之間,聖殿的榮耀變為虛無,耶路撒冷失去任何防衛的能力,任人魚肉。至於城內的大祭司、副祭司、把門的、管理兵丁的,以及書記等人,由於曾為西底家效命,為免後患,巴比倫王決定予以剷除。此外,城中其他的精英分子,巴比倫王或留為己用,或把他們搬往帝國的首都居住,以提升自己公民的質素。

雖然耶路撒冷失陷後,大批猶大人被擄,但那些「民中最窮的」(12)仍留在城內,因此需要維持一定程度的管治和運作。有見及此,巴比倫王立了基大利擔任省長的職務。然而,基大利的任命卻加深了耶城內百姓間的分化。不久,一個名為以實瑪利的人帶頭刺殺了基大利,然後逃往埃及。這些亡國遺民,不單不能團結起來,反互相猜忌,最後更殺死服務他們的同胞基大利,不知悔改。

約雅斤在巴比倫被囚三十七年後得到釋放,並終身與王一起吃飯。這位末代君王,在末後的日子成為了巴比倫王身邊的玩伴,這實是一齣悲劇。「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約雅斤的生平給列王紀的結局加多了一點唏噓。

若我們能把每一次耶路撒冷兵臨城下(25)的危機,都看成是神再一次給猶大悔改的機會,我們便會發現,神雖曾出手相救,但猶大人仍然不知悔改,以致自取滅亡。猶大人的選擇既提醒我們,要珍惜神給我們的每一個機會,同時又反映出神並非一位宿命的主。你是如此相信的嗎?你會珍惜每一次的機會嗎?

 

 

猶大亡國(二十五章1~30) (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猶大國的結局沒有比用「國破家亡」形容,來得更加貼切。西底家背叛巴比倫的原因,是因為相信了假先知的預言(耶二十八1~4),採取了親埃及的外交政策。西底家的結局的確很慘,不過敘事的焦點並沒有停在王室的悲慘結局上;反而引導讀者去注意聖殿的結局。果然,一如神的預言,神已經棄掉祂所立名的殿,並且將猶大人從祂面前趕出。不過,經文敘事在書卷結束之前,提到約雅斤在巴比倫王面前被抬舉,有意的釋出盼望,表明神並非忘記祂的選民,不但為將來歸回鋪路,也提供了彌賽亞盼望的伏筆。

讀到猶大國的亡國史,不但使我們噓唏感慨,也會讓我們聯想到亞伯拉罕與神的對話(創十八),難道當時的耶路撒冷城沒有足夠敬畏神的人嗎?神為什麼讓義人(如:耶利米)與惡人一同嘗到國破家亡之苦呢?其實,直到如今,我們會提出這個疑問,是因為大部分的基督徒仍然不明白「身體」的真理,還活在「獨善其身」的象牙塔里。保羅說:「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林前十二26~27)就拿實際的身體為例,一個人不需要等到全身百分之七、八十都長了癌細胞,只要癌細胞影響了存活的功能,就足以使人致死。同樣的道裡,選民團體(或教會)就如同一個身體,如果罪的權勢扼殺了存活機能,即便身體裡面還有其他的正常細胞,也不得不走入相同的死亡的命運中。

正因為如此,基督徒不能只管自己虔誠,不顧教會整體的靈性光景;教會也不能只管內部追求屬靈,而不顧國家社會整體的安危。因為國家社會如果不能高舉公義,執政高層營私舞弊、貪污腐化,教會也無法獨善於其外,而不隨之滅亡;教會整體如果不能成光成鹽,發揮生命的活力,扶弱濟貧、廣傳福音、使人重生,基督徒個人也不可能孤芳自賞,而不隨之雕弊枯竭。所以,親愛的弟兄姊妹,你個人、你的教會是否已經為其他人和國家社會,貢獻出熱忱的代禱,以及積極的行動對抗罪惡、為公義發聲、傳講生命之道、建造榮耀的教會?

回應:親愛的主耶穌!禰早已看見我們的教會,正逐漸失去生命的活力;禰也看見我們的國家社會,正在被罪惡侵蝕、霸佔。主啊!求禰先復興我、復興我們的教會,來醫治這地。阿們!

禱讀:哥林多前書十二章26~27

26 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27 
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