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第三章拾穗 【王下三1】「猶大王約沙法十八年,亞哈的兒子約蘭在撒瑪利亞登基,作了以色列王十二年。」 “約蘭”雙重登基日期的出現(比較一17),證實猶大有約沙法的共同攝政。約蘭從主前852至841年執政。――《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亞哈的兒子約蘭于「猶大王約沙法十八年」(1節)登基,之前又提到約蘭作王是「正在猶大王約沙法的兒子約蘭第二年」(一17),可能猶大王約沙法最後幾年與兒子共同執政。──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猶大王約沙法十八年,亞哈的兒子約蘭在撒馬利亞登基作了以色列王十二年」:與 1:17 「他兄弟約蘭接續他作王,正在猶大王約沙法的兒子約蘭第二年」的記載似乎有衝突,不過很可能這是約沙法跟約蘭共同治理的結果。――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1 年代小注】第一章17節已經提及過約蘭繼位。按照該節聖經,他是在約沙法之子約蘭第二年登基;本節則作約沙法十八年。因此蒂利相信約沙法和兒子有一段共同執政的時期,他認為該年是主前八五二年。──《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三1;一17 亞哈的兄子約蘭於何時開始作王?】 根據列王紀上一17的記載,亞哈的幼子約蘭開始作以色列王時,正值猶大王約蘭(約沙法之子)的第三年。(以色列王亞哈的兒子,與猶大王約沙法的兒子有相同的名字,實在令人覺得很混淆。但明顯可見的,就是他們的聯盟條約和交情,竟然對他們給兒子起名時也有影響!)但根據列王紀下三1的記載,亞哈的兒子約蘭,是在「猶大王約沙法第十八年」時登基。兩段經文的記載似乎有矛盾。但不協調之所以會產生,是基於下列原因;約沙法與亞哈聯盟,上基列的拉末與亞蘭人戰爭,亞哈希望從亞蘭人手中奪回此城(我們知道這項行動結果失敗了)。在此之前,約沙法採取預防措施,為確保兒子約蘭可以安坐猶大王位,便命兒子與自己共同攝政。 在基列的拉末一役中,亞哈受了嚴重的箭傷(王上二十二34~35),後來死了。至於約沙法自己也差點喪命,因此,他預先使約蘭攝政,也是頗有理由的。猶大王約蘭於主前八五三年開始攝政,而他的父親約沙法存活至五年之後,即八四八年。因此,約蘭(猶大王約沙法之子)作王第二年即八五一至八五O年。其父親于八六九至八六八年正式作王(約沙法之父亞撒于這年逝世),於是,約沙法第十八年即是八五一至八五0年。因為以色列的約蘭(亞哈之子)於八五0年開始作王,所以,列王紀下一17及三1的記載均屬正確:約沙法王之子約蘭第二年,即約沙法王第十八年。 在此要指出,當父親尚未逝世,委任太子作攝政王,在猶大王朝中共有六次之多:(1)亞撒死於八六九年,但其子約沙法於八七二年已開始作攝政王(共同攝政期有三至四年);(2)約沙法於八四八年駕崩,其子於八五三年作攝政王;(3)亞瑪謝死於七六七年,其子烏西雅於七九0年作攝政王(可能是以色列王約哈斯的兒子約阿施將亞瑪謝擄往撒瑪利亞之時);(4)烏西雅死於七三九年,其子約坦於七五一年作攝政王(那時候,烏西雅患上大麻瘋);(5)約坦死於七三六或七三五年,其子亞哈斯於七四三年作攝政王;(6)亞哈斯死於七二五年,其子希西家於七二八年作攝政王。在嚴格的司法觀點看來,由五九七年開始,約雅斤才是真正的猶大王,而希西家只不過是攝政工罷了(以西結通常以約雅斤的年份來定他說預言的日期)。假如我們謹記這項原則,分裂王國裡某些似乎是有衝突的日子年期,都會完全清楚明白了。──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王下三1 約沙法晚年的猶大和亞哈家族的北國王權交替情況是──】雖然1章17節說約蘭(Jehoram)是猶大王,但3章1節則說約沙法作猶大王。君王年紀漸老時,通常都由儲君輔政。約沙法在他王位將近終了的時候,指派兒子約蘭協助朝政。約蘭攝政五年(公元前853~848;8:16~24再次提到他)。以色列王約蘭(Joram)則是亞哈的兒子,亞哈謝的弟弟,(1:17)亞哈(參王上16:29~22:40)與亞哈謝(1:2~18)都在約蘭以前作以色列的王。――《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三1~3】若猶大的約蘭王與他的父親共同執政,則第十八年的年代與一章17節便沒有矛盾;他約由主前八五二至八四一年作王十二年。有關以色列王的記載公式通常會包括他的首都,因此這裡也記載了在撒瑪利亞,但七十士譯本卻省略未記,並將第1~3節置於列王紀下一18以後。約蘭的惡不像亞哈王(王上十六30~34)或是在他任內一直健在的(九30)王后耶洗別(王上十八4,十九1~2,二十一7~15)所行的。巴力的柱像(「神石」,NIV)乃是豎立的石碑(MT mas]s]e{b[a^,可能與在靠近夏瑣、Zenjirli(Panammu)及敘利亞(Melqart 巴力的 Barhadad 石碑)之祭壇出土的巴力像碑文或浮雕相似305。這種石像仍留有一個在聖殿中(王下十26~27),可能是耶洗別這個幫不了忙的母親所立(王上十六32~33)。這些石像不一定與豐饒的象徵有關(見:王上十四23)。──《丁道爾聖經註釋》 約蘭作以色列王:以色列王約蘭登基於主前八五二年。當時猶大王約沙法已作王十八年(1) , 但根據王下1:17之記載,此時已是約沙法的兒子約蘭作猶大王之第二年。在列王紀的記載中,此類時間上的衝突有不少例子。原因是猶大王經常與繼位的兒子一同作王。主前八五三年猶大王約沙法還未去世,他兒子約蘭已登位,因此約沙法第十八年相等於約蘭第二年(參王下8:16)。――《串珠聖經注釋》 本文簡略記錄了繼亞哈謝登位的弟弟約蘭的事蹟。作者評價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2節),事實上北以色列的大多數君王都得了這樣的評價(王上15:26,34;16:19,25,30;22:52等)。這也是對於那些對罪惡習以為常之人的指責。今天的信徒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凡事行在神的面前(Coram Deo),只有這樣才不會被神責備(帖前1:3;3:19,13)。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三1~27】◎3:1~27此處缺乏其他王朝的「...死了....接續他作王,其他事蹟....」這種結語,這算是列王記的少數例外。――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以利沙被認可為以利亞的繼承人之後,正式開始了他的事奉(11節以下)。其時代背景正值以色列約蘭王即位,摩押背叛以色列,以色列聯合猶大對抗摩押。通過本文我們推斷以下內容:①以利沙在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君王的統治時期開始了工作(2,3節;3:14節)。行惡的人拒絕聽神的聲音,因此以利沙的事奉必然遇到重重阻礙。②以色列的國力削弱,甚至摩押也背叛它(5節),這些不穩定因素造成人心惶惶。儘管條件不利,以利沙仍然選擇戰場為其第一個事奉的地點。他的這種態度是今天信徒學習的榜樣。使徒保羅也明知去耶路撒冷定會受到迫害,但為了福音的緣故,毫不遲疑地迎刃而上,將生死置之度外(徒21:4,11,13)。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三2】「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但不至像他父母所行的,因為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 母親耶洗別在他整個任內都活(九30)。――《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暗利王朝所作的惡事,包括繼續拜耶羅波安所立的金牛犢,把西頓國的巴力和亞斯他錄引進以色列。約蘭作王后雖然把巴力的柱像從撒瑪利亞除掉,並未禁絕敬拜巴力;要到耶戶推翻暗利王朝,才殺盡國中巴力的先知和祭司,滅了巴力的崇拜(十19~28)。――《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父母」:即亞哈和耶洗別。後者在約蘭作王期間仍未去世。――《串珠聖經注釋》 引進巴力崇拜的耶洗別在約蘭作王期間仍然活著(九30),因此,約蘭雖然「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2節),但並沒有禁止敬拜巴力。直到耶戶推翻暗利王朝以後,才「在以色列中滅了巴力」(十28)。──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約蘭和他的兄弟亞哈謝一樣,經過了迦密山的神跡和米該雅的預言,對他父母敬拜的腓尼基巴力和亞舍拉都失去了把握。但是,人一旦開始敬拜偶像,就很難回轉歸向真神。當他們發現腓尼基的巴力不靈驗以後,亞哈謝是轉而求問非利士的「巴力·西蔔」(一2),約蘭是「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但卻回轉到金牛犢面前、「總不離開」(3節)。──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巴力的「柱像」:「柱子」,原文是單數型態,表示這是用來代表神明的石柱。――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2 巴力的柱像】神廟和廟宇經常將立石安置在擺設偶像的壁龕中。這些石塊上有時刻著神明的浮雕,但大部分都是空白一片。以色列很多地方的挖掘,如:但、基色、阿拉得,都找到了這種石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三3】「然而,他貼近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總不離開。」 “耶羅波安……的那罪”。參看列王紀上十二章26至33節。――《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王上12:26~33說耶羅波安的罪行就是慫恿百姓祭拜金牛犢像。約蘭登基後並沒有除掉金牛犢像,但他除掉了巴力神像,表現出了對耶和華神的一點熱心。這一點可以通過猶大王約沙法拒絕與亞哈謝同盟(王上 22:49),卻同意與約蘭結盟得到證實(7節)。然而偶像敬拜之風蔓延的時候,僅除掉巴力神像是無濟於事的。從以利沙責備約蘭的話中可知,神對他所行的仍看為不義(14節)。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3節),就是用金牛犢來代替神。巴力是顯而易見的外邦偶像,金牛犢卻打著神的名號(王上十二28)。約蘭離開了不靈驗的巴力,卻無法離開金牛犢,還以為敬拜金牛犢,就是回轉到祖先的神面前。人如果高舉屬神的事物、或者看上去屬神的事物、或者假借神名義的事物,就會用這些事物來代替神、陷入拜金牛犢的屬靈危機。在人本主義盛行的今天,許多人常常用神的某個屬性來代替神,高舉自己所看重的自由、博愛、寬容或公平,把神想像成迎合自己需要的金牛犢,結果一面「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2節),一面還以為自己是愛神、事奉神,以致難以自拔。──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就是用牛犢上面的神來代表耶和華神,以北國的聖所代替耶路撒冷的聖殿來敬拜耶和華。 王上 12:26~31――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4】「摩押王米沙牧養許多羊,每年將十萬羊羔的毛和十萬公綿羊的毛給以色列王進貢。」 ●「摩押王米沙」:摩押曾被大衛打敗統治 撒下 8:2 ,1868年有人發現米沙石碑記載亞哈謝作王第二年,米沙起來背叛,以色列王派兵去平亂失敗,摩押就脫離以色列獨立。「米沙」字義是「解救釋放」,此段經文所記載事件,發生時間應該在米沙石碑之後。米沙石碑記載的,應該是米沙打敗亞哈謝的戰事。 ●「牧養許多羊」:原文是「經營畜牧業的人」。此字只出現在此處和 摩 1:1 。――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4 摩押王米沙】米沙以其碑文(摩押石碑)著名。碑文詳述摩押從前受以色列所控制,並且頌揚米沙解放他們的功績。這個四呎高的石碑一八六八年發現于亞嫩河北岸底本的遺址。碑文紀念神殿落成,指名述及暗利,又提到他的兒子(亞哈,也有可能是他孫兒約蘭),但未書其名。內容說到摩押國神基抹曾經藉以色列懲罰自己的地,但如今則帶來勝利。下一節聖經提到米沙成功地擺脫以色列的控制(亞哈謝年間?),故此摩押石碑的事件發生在本段記載的事件之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三4~5】原來臣服的米沙背叛了以色列王,米沙需要以色列「繁殖羊」(no{qe{d,NEB)的技術,以致可以年年或「定期地」(NEB,此動詞為表示反覆的,而不一定是指一次進貢)供應無數的(十萬)羊羔及公綿羊。他在亞哈死後背叛(見一1),使得以色列及猶大聯手與他對抗。約蘭重新恢復與猶大訂立的平等條約,得到約沙法的首肯,意即他願意與他一同出征。──《丁道爾聖經註釋》 於1868年發現的摩押石銘刻描述米沙這次背叛,拒絕繼續進貢。――《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王下三4~5 以色列與摩押的關係經歷了哪些變化?】以色列與猶大據有古代近東最肥沃的土地以及不少戰略要衝,無怪乎鄰國都嫉妒他們,不斷想奪取他們的土地。摩押位於以色列東南,當亞哈作王的時候,以色列兵力強盛,摩押曾一度受以色列控制;但亞哈死後,摩押王米沙乘機背叛。以色列下一任君王亞哈謝對此沒有採取行動,繼任人約蘭則決定出兵摩押。他聯合猶大王約沙法向摩押進攻。兩國合力的攻擊幾乎使摩押投降,但是當他們看見摩押王將他親生的兒子,又是他的繼承人獻為燔祭後(3:27),雖然打了勝仗還是退回本國去了。摩押跟以色列和猶大的戰事頻繁,在1868年發現的摩押石碑上,就有米沙所刻下的功績(約於公元前840年),當中記錄了不少戰事。――《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三4~27】摩押王背叛,三王聯軍進攻:摩押王臣服以色列(4),是以色列王暗利的功勞(參王上16:23注)。但亞哈死後摩押便停止進貢(5),於是約蘭聯同猶大及以東合攻摩押(6~8)。以色列與猶大的聯盟,始自暗利作王的時候。(參王上16:29~34注)――《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三5】「亞哈死後,摩押王背叛以色列王。」 看一1注。暗利要米沙每年進貢的牛羊等數額甚大。據米沙石碑所記,此時已拒不納貢。――《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摩押的背叛意味著暗利王朝的衰退。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摩押位於約旦河東,適合放牧,曾經被大衛所征服(撒下八2),在亞哈死後獨立(5節)。猶大王約沙法可能擔心摩押成為南國猶大的威脅(代下二十1),所以在利益面前,忘了幾年前與亞哈聯盟攻打亞蘭時神的責備(代下十九2),用當年回答亞哈的話同樣答應了約蘭的請求(7節;王上二十二4)。──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三6】「那時約蘭王出撒瑪利亞,數點以色列眾人。」 【王下三6~8 戰略】米沙在亞嫩河北岸的米底巴平原設防,因此聯軍不容易從北面攻打摩押。結果他們南行經耶路撒冷、希伯侖、亞拉得,再繞過死海南端(穿越以東曠野),從意料不到的方向進攻摩押。從撒瑪利亞行軍到亞拉得約有八十五哩,從那裡採取較直接的路線,則再有五十哩才到達吉珥哈列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三7】「前行的時候,差人去見猶大王約沙法,說:“摩押王背叛我,你肯同我去攻打摩押嗎?”他說:“我肯上去,你我不分彼此,我的民與你的民一樣,我的馬與你的馬一樣。”」 北國控管摩押地已有一段時期。出兵平其背叛而又不受北方亞蘭人的牽制,最好是繞過死海(9節),從南面攻其不備。這樣須經南國猶大地,約蘭王因此約猶大王約沙法一同出兵。約沙法見摩押人崛起,終必成猶大國大患,樂得聯手,忘了當年與亞哈王聯盟攻打亞蘭人曾受過先知的警告(代下十九1~3)。――《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約沙法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王上22:43),但與約蘭的同盟卻是很不明智的決定(代下19:2;20:37),因為約蘭容許百姓敬拜金牛犢偶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與邪惡的人結交,在不知不覺中會成為他行惡的幫兇(王上12:10,11)。可見,信徒應當有勇氣與常犯罪的人斷絕關係。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 3:7 顯示約蘭一面出兵,一面派人向猶大王請求派兵。可見整個戰事並非經過長期規劃的,也可能因此導致後來的缺水事件。 ● 3:7 中約沙法對約蘭請求的回答,跟 王上 22:4 中回答亞哈的一樣。――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8】「約蘭說:“我們從哪條路上去呢?”回答說:“從以東曠野的路上去。”」 「以東曠野的路」:位於猶大死海南部。以色列和猶大的聯軍當時繞道從摩押南部進攻。――《串珠聖經注釋》 ●「從以東曠野的路」:由撒瑪利亞行軍繞行以東需要走250公里才能到達吉珥哈列設。――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8~9】他們的計畫是避免經過亞捫人境界,亦即避過摩押新近重建的防禦工事,繞道從背後攻擊摩押。另有解經家認為他們是由東南方進攻摩押,這兩條路線均需要經過猶大及以東,當時以東王(melek「王」)乃約沙法的藩屬。他們為了要「上去」(攻打,NIV、現中,8節)摩押高原而選擇經以東沙漠,通過 Arad 及死海南端的沙漠,由瑣珥何羅念直抵首都吉珥哈列設(賽十五5;耶四十八5)。在主前八五三年後米沙似乎看準了以色列受到亞述箝制的時機而背叛。──《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三9】「於是,以色列王和猶大王,並以東王,都一同去繞行七日的路程,軍隊和所帶的牲畜沒有水喝。」 「以東王」:大概是指以東人的領袖,因當時以東臣服猶大,並沒有獨立的君主(見王上22:47), 直至約沙法的兒子約蘭作猶大王後,以東才背叛猶大(見王下8:20)。――《串珠聖經注釋》 牲畜沒有水喝: 盟軍是在曠野的路上行軍,所以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曠野的河道是季節性河流,只有雨季才有水,所以平時很難弄到水。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聯軍可以從兩條路線進攻摩押:第一條路線比較短,從死海北端向東渡過約旦河,然後向南越過亞嫩河(民二十一13)攻擊摩押。但摩押王米沙可能在亞嫩河邊界重兵設防,而且聯軍的後路容易被北方的亞蘭人截斷。第二條路線比較長,先向南繞過死海南端,再沿著以東和摩押南面的邊界撒烈溪(民二十一12)向東「繞行七日」(9節),從防守薄弱的「以東曠野的路」(8節)發起進攻。──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以東王」(9節)可能指以東人的領袖。當時以東臣服猶大,並沒有獨立的君主(王上二十二47); 直至約沙法的兒子約蘭作猶大王后,以東才背叛猶大自立為王(八20)。──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繞行七日的路程」(9節),指從耶路撒冷向南到希伯侖,然後向東繞過死海南端,沿著撒烈溪(民二十一12)向東走。撒烈溪是旱溪,旱季時常斷流,所以聯軍很容易陷入缺水的困境。──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一般認為以色列王與猶大王想要避開摩押北面防守嚴密的堡壘,所以想要由南部進軍。而此時以東受猶大控制,因此就變成三王一同進軍摩押。不過有學者認為此時以東並沒有獨立的君王統治,「以東王」應該是指「以東人的領袖」。 ●「以色列王」: 3:9~8:6 都以「以色列王」稱呼約蘭王,因為此時代的猶大王也叫「約蘭」(約西亞之後的猶大王),未免錯亂,故作者用「以色列王」稱呼之。――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9~20】聯軍所行的路程艱苦,缺乏水源,他們求問以利沙,以利沙教他們挖溝貯水,並預言神會賜水及使他們得勝。――《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三10】「以色列王說:“哀哉!耶和華招聚我們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裡。”」 不敬神的約蘭因其困境而埋怨神。――《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以東受猶大控制,所以隨從他們一同出發,成為三王聯軍。――《靈修版聖經註釋》 以色列王約蘭之前並沒有尋求過神的旨意,現在缺水了,就抱怨「耶和華招聚我們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裡」(10節)。不敬畏神的人都有這樣的通病,成功順利就歸功於自己,遇到難處就推責任給神。世人每逢天災人禍,也往往這樣責怪神。──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 3:10 似乎是約蘭王轉述某位先知的預言,因為原文是「哀哉!雅威招聚這三個王,是要把他們交在摩押的手裡」。――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10~11】以色列、猶大和以東的盟軍為了尋找水源駐紮的地方正是以色列和摩押的邊界(21,22節)。當時在沒有水源而且精疲力竭的情況下,軍隊的士氣一定很低落。在這種情況下,兩位元君王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映:①約蘭:認為自己陷入困境是因為神,便埋怨神。不信之人常常如此(出14:10~13;15:24;16:2;17:2;民11:1;14:1~3;21:5等)。②約沙法:儘管在危難之中,也不忘尋找先知,求問神。這正是以信心勝過患難的人之所為(王上22:43)。因為求告了神,盟軍在危難之中奇跡般地取得了勝利(24~26節;賽62:11;羅10:13)。“這裡有沙法的兒子以利沙”: 本節並沒有說明以利沙隨軍隊來到摩押邊境的原因。根據14節的內容來分析,以利沙是因為擔心猶大王約沙法才來的。即以利沙早聞約沙法所施的善政,所以以防約沙法陷入困境而跟隨來到了摩押邊境。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三10~12】約蘭可能曾經求問過他自己的先知。但是在面對壓力的情況下,他們性格的相異之處盡顯無遺。約蘭喪膽,約沙法卻仰望神,他憶起在基列的拉末的經歷(王上二十二7~20),要從神那裡求確據。古代戰爭時有藉神諭在不同階段求問(「諮詢」)神旨的慣例(11節)。有些解經家認為以利沙仍代表以利亞行事,因以利亞曾經寫信給約沙法之子約蘭(代下二十一12~15)。當然在此以利沙被描述為年老先知以利亞的僕人。為主人倒水以供應沐浴淨身所需,此為僕人的工作。這次二王到先知那裡去見他,而非召他晉見他們(參:王上二十二9)。約沙法支持以利沙,視他為真的先知,亦即大而無畏地傳講神話語的人(12節)。──《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三11】「約沙法說:“這裡不是有耶和華的先知嗎?我們可以托他求問耶和華。”以色列王的一個臣子回答說:“這裡有沙法的兒子以利沙,就是從前服侍以利亞的(原文作“倒水在以利亞手上的”)。” 」 猶大、以東和以色列三王在沙漠中繞行,到了無水的絕望境地。以色列王等死(10,13節);猶大王想到求問神,並且是親自去見以利沙,相信先知那裡必有神的啟示(12節);多少可以看出兩國領袖在信仰上的不同處。――《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服事」:原作「倒水在手上」,代表僕人對主人的服事。――《串珠聖經注釋》 表面上,是猶大王約沙法主動尋求神(11~12節);實際上,是神主動預備了恩典,等著約沙法去接受。以利沙住在北國,而三王卻在南方以東的曠野很容易就找到了他。這表明是神安排以利沙主動與軍隊同行,並且特意讓以色列王的臣子知道自己,為要顯明「神是拯救」。──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照說以利沙應該是住在北國,此時軍隊在南方,可以想像以利沙應該是很關心這次的出兵,主動跟隨軍隊的行動,才可能說找就找得到以利沙。有些學者認為找先知的事情是發生在撒馬利亞,不過很難想像帶兵的國王會由以東山地跑回撒馬利亞。因此比較能接受的是以利沙跟著軍隊到了以東。 ●「倒水在以利亞手上」:這應該已經是當時的成語,表示「師事以利亞」、「把以利亞當老師事奉」。――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12】「約沙法說:“他必有耶和華的話。”於是,以色列王和約沙法,並以東王,都下去見他。」 過去,病重的亞哈謝還要派兵把以利亞抓來(一9~15);現在,三王卻主動去找以利沙,「下去見他」(12節),表示他們的態度比較謙卑。──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下去見他」:相較於亞哈謝派兵把以利亞帶來 1:9~15 ,這三王態度謙虛很多。――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13】「以利沙對以色列王說:“我與你何干?去問你父親的先知和你母親的先知吧!”以色列王對他說:“不要這樣說,耶和華招聚我們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裡。”」 以利沙完全看不起巴力的先知。這句語帶諷刺的話,是說亞哈和耶洗別所畜養的假先知只知媚世,不敢說真話。――《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這裡所提到的先知是敬奉巴力和亞舍拉的假先知。(見王上18:19)――《串珠聖經注釋》 去問你父親的先知和你母親的先知吧: 約蘭曾除掉巴力神像,試圖推行改革,但他對改革的態度並不徹底和堅決,還留有金牛犢偶像等。在此以利沙試圖促使面如土色的約蘭下決心廢除偶像。因為當時不僅是約蘭本人助長偶像敬拜,而且在他父親時代支持巴力的先知,並把巴力宗教引入以色列的罪魁禍首耶洗別還活著,部分巴力的先知還留在以色列(10:19)。如果當時約蘭聽從以利沙的警告,歸向神,那麼也許他還不會死,而暗利王朝也不會滅亡(9:6~9)。本文中以利沙即使在君王面前也毫不畏懼地譴責君王的不義,具有先知應有的素質。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我與你何干」:跟 約 2:4 耶穌對其母親說「我與你有甚麼相干」一樣,是一個慣用語,確實的意義要看上下文而定。意思大約是「我跟你有何瓜葛?」或者是「讓我自己作決定」。 ◎「你父親的先知和你母親的先知」:指亞哈和耶洗別的先知(可能包含假耶和華先知與巴力先知)。 ●「不要這樣說」:跟我們說「不要這樣說嘛!」是一樣的意義,有點「再幫我一次吧!」的意思。――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13 父親、母親的先知】約蘭的父母亞哈和耶洗別,是事奉巴力和亞舍拉先知的支持者。可圈可點的是約蘭沒有否認這些先知和他們事奉的神明,只是回答說這是耶和華發動的戰事,要祂來處理。這可能表示這位北國的君王可能曾經求問耶和華,並且得到有利於軍事行動的答覆。但也有可能這聯盟得以實現,是因為約沙法曾為自己的參與求問耶和華之故(見:代下十八4~7)。無論神的指示如何臨到,約蘭如今的詮釋卻是耶和華蓄意導致他們滅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三14】「以利沙說:“我指著所侍奉永生的萬軍耶和華起誓,我若不看猶大王約沙法的情面,必不理你,不顧你。」 以利沙的話與以利亞的話十分相似(王上十七1)。「看……的情面」(RSV、REB;或作「尊敬」)乃譯自一句成語「偏愛」(直譯為「抬頭」)。──《丁道爾聖經註釋》 約沙法曾經與「恨惡耶和華」(代下十九2)的亞哈聯手攻擊亞蘭人(王上二十二4),結果被神責備;約沙法又與「行惡太甚」(代下二十35)的亞哈謝合夥造船(代下二十36),結果也被神責備(代下二十37)。但這一次約沙法與約蘭聯手攻打摩押,神不但沒有責備,還差遣以利沙跟隨保護(14節)。並不是因為約蘭「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2節),就配得拯救;而是要在最後審判約蘭之前(九24),證明他即使知道「神是拯救」,也不能回轉歸向神。神不住地用恩慈領罪人悔改(羅二4),人卻任著自己「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祂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羅二5)。──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神一面出手拯救,一面也要以色列王約蘭看見,他們得幫助,是因著神看顧敬畏神的猶大王約沙法。正如神自己所宣告的:「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撒上二30)。──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理」你:「承擔」、「忍受」、「擔當」。 ●「顧」你:「看」。――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15】「現在你們給我找一個彈琴的來。”彈琴的時候,耶和華的靈(原文作“手”)就降在以利沙身上。」 以利亞要求一位彈琴的(希伯來文「彈絲弦樂器者」),亦即彈奏小型七弦琴的樂師(撒上十六15),這並非表示以利沙是比以利亞差勁的、精神恍惚的僧侶。耶和華的手(希伯來文「手、能力」)藉著音樂降在人身上,進行安慰或控制的工作(如撒上十六16、23的掃羅)。──《丁道爾聖經註釋》 “彈琴的”。彈奏弦樂的人,被召來平靜以利沙煩亂的心緒(13,14節),好使他能聽見神向他說話。――《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先知很重視音樂(撒上十5;代上二十五1~3),弦琴奏起,可以驅除塵囂和雜念,集中精神聽神說話。――《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彈琴」:古時先知若要被神的靈感動,可借助於音樂。(參串15)――《串珠聖經注釋》 彈琴的: 準確的意思是“演奏所有絃樂器的人”。有些版本翻譯為“彈手琴的”,或“樂師”,或“豎琴演奏者”等。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在舊約時代,音樂常伴隨預言(參代上25:1)一同發出。――《靈修版聖經註釋》 以利沙找人彈琴(15節),可能是為了舒緩三王的情緒。──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彈琴的」:「彈奏絃樂器的人」。 ◎我們不知道以利沙為何要找彈琴的人來,因為在其他的狀況下以利沙並不需要依靠琴師說預言、行神蹟。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為了舒緩約蘭等三王的情緒,而非為了以利沙的預言,這樣的推測也不無可能。 ●耶和華的「靈」:原文是「手」,引申為「力量」、「權勢」。――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15 彈琴的】這字譯作「樂師」更佳,因為經文沒有說明樂器。它最可能是大衛為掃羅彈奏的手豎琴。特別是在這個較早的年代,先知通常使用各樣的辦法,預備領受預言性的默示。馬里文獻記載神殿中有一批人專門起乩,領受預言信息。在驅使人進入昏睡(超脫)狀態方面,音樂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們相信這種狀態能使人易於領受神明的信息。手豎琴的結構通常是共鳴箱頂設有兩支豎臂,弦線在樂器上部以橫杆相連。迦南人的米吉多城發現了好幾個這種豎琴的樣本。──《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三16】「他便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在這谷中滿處挖溝。’」 “這谷”指死海以南的亞拉巴,東邊是摩押地的高原,西邊是猶大地的丘陵。――《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溝: 指“儲水用的坑”(利14:3),神告知他們水必滿在谷裡。這雖不可思議,但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神是使無變為有的神(羅4:17)。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谷中」(16節),指溪穀。──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這谷中」:顯出以利沙出現在三王軍隊駐紮的山谷中。 ●挖「溝」:「坑洞」、「水道」。 ●「在這谷中滿處挖溝」:原文是「使這個谷溝渠溝渠」,用連續兩個「溝渠」加強語氣,表示「挖滿水道」的意思。――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17】「因為耶和華如此說:‘你們雖不見風,不見雨,這谷必滿了水,使你們和牲畜有水喝。’」 「風」:來自西面地中海,吹入內陸時會帶來雨水。但三王聯軍當時駐營於山地的東面斜坡,那地通常不會有雨水。――《串珠聖經注釋》 雖不見風,不見雨,這谷必滿了水: 在近東地區,一般下雨的時候會颳風。本節講的風可能是指強烈的暴風雨。若沒有風,也沒有雨,還能使谷積滿水,這顯然是不可思議的,而這正是神超自然的能力。可見,以色列所打的戰爭,只要有神的同在,就能取得勝利<書 緒論,聖戰>。同樣,今天的信徒在屬靈的爭戰中,若有聖靈的幫助,就能取得勝利(弗6:10~20,信徒的屬靈的爭戰)。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王下三17 水的供應】軍隊可能是在撒烈乾河河谷一帶。撒烈和其他乾河一樣,都是按季節排下高地的溢流。故此在低地無雨之時,乾河也會突然滿水。乾河一湧而來的河水轉瞬流盡,挖溝是蓄留河水的辦法。知道高地下雨,大水將臨的人,還有底波拉(見:士四14~16)。──《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三17~19】這裡的預言必須聽者辛苦工作才能生效,也必須有不可見的能力才能有神蹟式的供應,他們應在乾涸的河床(可能是 Hesa 小河;Zered 河)上挖掘許多壕溝(希伯來文「壕溝、壕溝」)以保存決瀉的洪水(阿拉伯文為sayl),此洪水乃來自遠不可見的摩押山區之降雨。這種灌溉方法在阿拉伯中部及南部至今仍然通用。──《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三18】「在耶和華眼中這還算為小事,他也必將摩押人交在你們手中。」 以色列王約蘭向以利沙抱怨:「耶和華招聚我們這三王,乃要交在摩押人的手裡」(10、13節),以利沙就清楚地向他指出,神不但要拯救他們,而且「祂也必將摩押人交在你們手中」(18節)。──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神出手幫助三王軍隊的背後理由,除了因為約沙法王之外,很可能也是因為約蘭王的先知說三王要被摩押人打敗,因此神要使三王大勝,讓以色列王更是知道他的先知不是真先知。因此整個預言的高潮是 3:18~19 ,三王聯軍不會交在摩押人手中,反倒要打破摩押的各樣堅固城邑。――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19】「你們必攻破一切堅城美邑,砍伐各種佳樹,塞住一切水泉,用石頭糟踏一切美田。”」 「美邑」:原指最佳或最主要的城邑。――《串珠聖經注釋》 塞住一切的水泉: 本節所指的水泉並不是池塘或是井,而是天然的泉。天然泉是當時生活用水的源泉。而且當時的村落一般以泉為中心坐落,所以塞住一切泉會對整個村落帶來致命的打擊。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砍伐各種佳樹,塞住一切水泉,用石頭糟踏一切美田」(19節),是古代中東戰爭中的普遍做法,目的可能是為了堅壁清野,使敵軍無法獲得足夠的給養。──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堅城美邑」:「要塞城市與美好的城市」。 ◎一般認為 3:19 的政策,是因為以色列聯軍深入敵境,為了怕摩押人由後面截斷聯軍的後路,因此用這種堅壁清野的方式,讓摩押人即使要由後面追擊聯軍,也無法獲得足夠的給養,以致3:25 中記載,由摩押首都首都往外看就只看到一片石頭。――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20】「次日早晨,約在獻祭的時候,有水從以東而來,遍地就滿了水。」 從以東群山流下來的雨水流進以色列人所挖的溝,為士兵供應食水,同時使摩押人以為以色列人已經互相擊殺(23節)。――《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次日早晨,約在獻祭的時候: 在以色列人的傳統裡,每天早晚都要向神獻祭(代下8:13,獻祭的時間)。在被擄期間和新約時代有規律地向神禱告的習慣(伯6:10;徒3:1)很可能就是從這種獻祭傳統演變而來。當然凡事都要謝恩,要不住地禱告(帖前5:17),但是要經過虔誠的訓練,在指定時間作禮拜和禱告也是非常重要的。耶穌主要是在清晨,天未亮的時候作禱告的(可1:35)。有水從以東而來,遍地就滿了水: 獻祭的時間和水開始流進的時間是相一致的,這並非偶然,而是證明了神悅納並應允了以色列百姓的獻祭。由此,我們應當領悟到神是在敬拜時做工的,因此不應把敬拜看作是一種儀式而輕視它(徒10:44,45)。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早晨的獻祭,是規定祭司每天要獻的兩次祭之一(另一次是晚祭)。──《靈修版聖經註釋》 「約在獻祭的時候」(20節),大約是早上九點。──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聯軍當時可能位於以東和摩押的邊界撒烈溪穀。雨季道路泥濘,軍隊一般在春天以後的旱季作戰。撒烈溪是當地主要的季節性旱溪,在旱季平時無水。當遠方的以東山區下雨時,雨水就會匯入撒烈溪,所以說「有水從以東而來」(20節)。這種河水是突然一湧而來、又轉瞬流盡,如果「在這谷中滿處挖溝」(16節),可以蓄留一部分河水。──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約在獻祭的時候」:大約早上九點。 ◎「有水從以東而來」:一般認為這是發生在撒烈溪谷,這地區常常有類似山洪暴發的狀況,西面的山區下雨,雨水向東流向溪谷。――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21】「摩押眾人聽見這三王上來要與他們爭戰,凡能頂盔貫甲的,無論老少,盡都聚集站在邊界上。」 凡能頂盔貫甲的: 指能作戰的人,聖經的其它地方也作“預備打仗的”(代上12:22),或“拿盾牌和槍的”(代上12:34)。聖經對成人男子的區分標準似乎是能否參軍作戰。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摩押人完成集結,正好晚了一天,以色列聯軍已經獲得飲水的補給。──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 3:21 顯示摩押人集結完成正好晚了一天,以色列聯軍已經獲得飲水補給。――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21~27】摩押人大敗:日出時積在壕溝中的水在日光的反映下呈現一片紅色,摩押人以為敵軍自相殘殺,於是乘勢進攻,在沒有防備之下結果大敗。――《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三22】「次日早晨,日光照在水上。摩押人起來,看見對面水紅如血,就說:」 紅如血(希伯來文 ~@dummi^m)並非只是以東一字的雙關語,因為 Hesa 小河中的紅石反映在水中可能被敵軍視為是一種流血的凶兆,因此誤導了摩押人。希伯來人聯軍殲滅全軍(25節;參19節),直殺到摩押南面的首都吉珥哈列設或摩押的基珥(賽十五1),亦即現代跨越王道的 Kerak,位於死海東面十七公里,亞嫩河南面二十公里處(參:耶四十八31、36)。──《丁道爾聖經註釋》 “水紅如血”。由於泥土的顏色,或由於清晨的陽光,又或者兩個都是使水變紅的原因。――《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聯軍可能在東面紮營,紅色砂岩水道的河床上到處都是裝滿了水的坑,在早晨的陽光下看起來「水紅如血」(22節)。摩押人並不知道一夜之間來了水,所以才以為是三王互相擊殺的血。──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三22 水紅如血】在炎熱空蒙的旭日底下,沙岩水道中的水被誤認為血,是不難想像的事──尤其是摩押人沒理由相信河床上到處都是裝滿了水的坑。但他們如果真的以為眼前所見的是血,屍體又在哪裡呢?摩押人若是存著劫掠的心衝鋒出來的話,所見的比較有可能是看來空置的陣營。因此他們是將水的出現視作兆頭,以為敵軍內哄,互相擊殺,逃兵流散。實際上,美索不達米亞一個觀兆系列文獻指出河水如果帶血,內部不和會導致軍隊自我為敵,兄弟鬩牆。亞述對戰爭的描繪又包括血流成河的場面。──《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三23】「“這是血啊!必是三王互相擊殺,俱都滅亡。摩押人哪,我們現在去搶奪財物吧!”」 這是血啊!必是三王互相擊殺,俱都滅亡: 摩押人誤以為溝渠內的水是以色列軍營內發生內亂,自相殘殺而流的血。這樣估計似有道理,因為水是從南邊流入以色列人挖的溝渠裡的,而不是從摩押人駐紮的北邊流入的。而摩押人做夢也沒有想到就一個晚上的工夫,原乾枯的溝內會積滿了水。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摩押人以為聯軍內哄,一心只想搶掠財物,於是亂了陣型,被維持良好戰鬥陣型的聯軍打敗。──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三23~24】● 3:23~24 顯示摩押人以為以色列聯軍內鬨,因此一心只想搶先進入軍營搶掠財物,於是亂了陣型。而此時維持良好戰鬥陣型的以色列聯軍攻出,當然就順利打敗摩押人全軍。――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24】「摩押人到了以色列營,以色列人就起來攻打他們,以致他們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以色列人往前追殺摩押人,直殺入摩押的境內,」 【王下三25】「拆毀摩押的城邑。各人拋石填滿一切美田,塞住一切水泉,砍伐各種佳樹,只剩下吉珥哈列設的石牆,甩石的兵在四圍攻打那城。」 “砍伐各種佳樹”。名副其實的焦土戰術,通常是不允許的(申二○19)。“吉珥哈列設”。摩押南部的主要城市。――《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吉珥哈列設是摩押人的首邑(賽十六7,11;耶四十八31),義為“堅固城”,位於自北往南去紅海大路上。三王徹底摧毀所經各地,只剩下首邑,攻下是旦夕間事。――《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吉珥哈列設」:是摩押的京城。 「只剩下 ...... 石牆」:意即只有京城沒有被攻陷,那裡的石頭依然原封不動。――《串珠聖經注釋》 通過本節我們看到神必然實現神所預定的一切(19節)。神的預言千真萬確,因此我們可以確信神必然會守護和引導自己揀選的百姓,直到最後(約10:28~30;13:1;羅8:28~35)。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吉珥·哈列設」(25節)是摩押的京城。「只剩下吉珥・哈列設的石牆」(25節),可以譯為「直到在吉珥・哈列設只剩下石頭」(英文ESV、 NASB譯本)。──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吉珥‧哈列設」:字義是「陶器碎片的牆」,是摩押的首都。 ●只剩下吉珥‧哈列設的「石牆」:原文是「石頭」。 ●「甩石的兵」:原文是「操縱甩石機的人」,聖經中只出現這一次。 ●「只剩下吉珥‧哈列設的石牆」:可能可以譯為「只剩下石頭,吉珥‧哈列設......」。意思是首都吉珥‧哈列設之外只剩下一堆石頭,而首都還被甩石的兵圍攻。――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25 摩押的待遇】破壞生態環境的目的,是要在經濟上造成長期的破壞。水泉和農田的石頭終有一日能夠清除,但要重建有生產能力的農業經濟卻是漫長而艱巨的過程。水泉有時會改道到另一個較不合用的出口,田地所受的損壞可能嚴重到生產力大為降低的地步。砍伐樹木對於生態平衡更有嚴重的影響。除了樹蔭和木材的損失以外,表土侵蝕更能擴大林木喪失對環境構成的不良影響,加速田地荒廢的問題。有些果樹(如:棗椰樹)需二十年的培植才開始多產。摧毀農業基礎是侵略軍採取的典型戰術,目的是折磨被征服者,以及促使他們迅速投降。亞述的記錄和浮雕對於所採取的懲戒性手段記載得尤其詳盡。這些手段包括了砍伐樹木、破壞牧原,和毀壞供灌溉用的水道系統。──《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三25 吉珥哈列設】這是摩押南區首都的名字,又稱吉珥摩押(和合本:「摩押的基珥」;賽十五1)。學者考證為現代的凱拉克,位於亞嫩河以南十七哩,王道之上。考古學家未有在當地進行挖掘,但表層勘測顯示有少許鐵器時代遺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三26】「摩押王見陣勢甚大,難以對敵,就率領七百拿刀的兵,要衝過陣去到以東王那裡,卻是不能,」 此處的希伯來文甚是艱深難明。摩押王企圖殺出重圍,要衝過陣去到(RSV 作「對立的」)以東王那裡去,可能是想要揀選敵軍中最弱的一環。有些解經家將此處的以東(~dm)讀成亞蘭(~rm),但並無經文證據可以支援(除了 Old Latin),因為這裡並未涉及那個遙處北方的國家。──《丁道爾聖經註釋》 以東王的軍隊可能是三王中比較弱的一環,摩押王打算將之擊潰,沖出一條逃生之路。――《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摩押王帶兵直往以東王那裡,可能是企圖從這個較弱的陣地沖出重圍,也可能是因摩押與以東之間一向怨仇很深(參摩2:1)。有學者認為這裡的「以東」應作「亞蘭」(此二字於原文非常相似),當時摩押王正欲逃往亞蘭王那裡去求救。――《串珠聖經注釋》 去到以東王那裡: 本節有一處疑點,就是摩押王為什麼會去找以色列的盟軍以東王(12節)。對此有三種見解:①以東王與以色列和猶大結盟,很可能是因為迫不得以。因為不久之前以東還是摩押的盟國(代下20:10,22),摩押王想必對以東王仍寄予了希望。②“去到以東王那裡”也可以解釋為“去到以東王的對面”。但這一觀點很難解釋清楚摩押王去以東王的對面的動機。③認為此處的“以東王”應當是“亞蘭王”,即是作者的筆誤。但從“以東”和“亞蘭”的拼寫方法來看,這一觀點也不太可能。因為儘管“以東”和“亞蘭”的輔音相似,但“以東”多一個半輔音,所以筆誤的可能性很小。由此看來第一個觀點最合理。另外,摩押的城邑完全被攻破(25節),以至摩押王拼著命試圖突破以色列、猶大和以東盟軍包圍的地步(26節),可見這場戰爭正如以利沙所預言(18,19節),盟軍取得了大勝。而如果沒有了神的相助,這場勝利是不可能取得的(10,13節)。由此,我們自己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應當向神禱告,忍耐等候神的幫助(羅8:25;林前9:12;西1:11;提後2:12;雅1:12)。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以東王的防線可能比較薄弱,所以摩押王想從以東王的方向突圍(26節),但還是不能成功。結果就絕望地獻長子為祭(27節),想取悅自己的偶像基抹。──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衝過陣」:「突圍」、「劈開」的意思。 ●「以東王」:原文是「以東王」,重要的譯本也都是「以東王」,少數古譯本翻譯成「亞蘭王」。――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26~27】摩押王希望扭轉厄運,便向摩押人的神基抹獻上至大的祭——他的兒子(申一二31)。以色列人恐怕士氣激昂的摩押軍隊起來反攻,於是便撤退了。――《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王下三27】「便將那應當接續他作王的長子,在城上獻為燔祭。以色列人遭遇耶和華的大怒(或作“招人痛恨”),於是三王離開摩押王,各回本國去了。」 公開地在首都的城牆上將王子獻作燔祭乃極為罕見之舉(士十一31、39),目的是要平息國神基抹之怒,因為基抹「對他的地土發怒」(摩押碑文5),藉著使他們一敗塗地來發洩他的不悅。後來以色列人遭遇大怒可能是指摩押人憤怒的反應,導致以色列人撤軍返回(此為約瑟夫之解釋,《猶太古史》ix.3.2);也可能是指神因聯軍促使這惡行發生而向聯軍發怒(如和合所譯);更有可能的是以色列人感到厭惡及恐怖而撤軍。──《丁道爾聖經註釋》 摩押王相信遭三王攻擊是基抹發怒所致,獻長子為祭,以取悅其神(參十六3)。 “以色列人遭遇耶和華的大怒”原文無“耶和華的”字樣。“大怒”有“噁心”、“驚愕”之意,可以解作以色列人見此情景,既驚愕又噁心;目的雖未全達,仍決定班師回國。――《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摩押王按當時敬拜的習俗(參申12:31),把長子獻給他們的神基抹(見王上11:7)為祭。 摩押王以為是次失敗是基抹的忿怒所致,所以要討好他,希望藉此使基抹的怒氣轉移到敵人身上。 「以色列人 ...... 大怒」:原文並無「耶和華的」。意思大概是:此事激發起摩押人的公憤,三王怕他們士氣高昂,來勢兇猛,所以決定退兵。――《串珠聖經注釋》 以色列人遭遇耶和華的大怒: 在古代墨西哥的文明時期就有把人焚燒而獻祭給自己所拜之神的宗教儀式。摩押的基抹神像也是供人血的偶像。偶像敬拜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刺激和激動人的感情。用人獻祭,實際上就是把殺人合法化,即人甘願放棄自己作為人的權利,這在神看來是最可憎和最心痛的事,因為神是把人創造為最美麗的被造物(創1:27~31)。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作者不詳)》 「以色列人遭遇耶和華的大怒」(27節),原文是「以色列人遭遇大怒」(英文ESV、 NASB譯本),表明主動撤軍是北國以色列引起的。猶太史學家約瑟夫說,三王主動撤軍,是因為他們憐憫摩押王的苦境,基於人道和同情(《猶太古史》卷9第3章43節);但實際上,很可能是拜偶像的以色列王看到摩押王獻長子為祭,所以害怕遭到基抹的報復。──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神已經應許「必將摩押人交在你們手中」(18節),不但賜下了拯救,也賜下了得勝的應許。以色列王約蘭雖然「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2節),但卻不肯離開金牛犢(3節);所以不能效法大衛「專心順從」(王上十一6)神,也無法信靠神的拯救。結果半途而廢、無功而返;被打敗的摩押不但沒有重新歸順以色列(7節),反而在以利沙去世後繼續「犯境」(十三20)。──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以利沙的事奉不但顯明了「神是拯救」(17~18節),也顯明人已經全然敗壞,即使知道「神是拯救」,也無法回轉信靠神的拯救。因此,雖然信實的神施行了拯救,約蘭王卻不能徹底打敗摩押(27節),約阿施王也不能徹底打敗亞蘭(十三19),摩押和亞蘭都繼續成為北國以色列的難處(十三20;十三22)。──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主耶穌要求門徒捨己跟從祂(太十六24),不但要捨棄外邦的偶像、地上的所有,也要捨棄心中的金牛犢。人若倚靠自己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來跟隨基督,也會像以色列王一樣:雖然主已經應許:「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但人還是會不斷地失敗。我們只有承認自己的「肉體之中,沒有良善」(羅七18),放棄倚靠肉體,才能「專心順從」神,憑信心支取基督的得勝:「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壹五5)。因此,保羅說:「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身成全嗎?你們是這樣的無知嗎」(加三3)?──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三王合攻之下以東王的軍力比較薄弱,所以摩押王想要由以東方向突圍,不過還是不成功。後來只有用摩押的基抹信仰中的儀式,把太子獻為人祭。 ●「以色列人遭遇耶和華的大怒」:這個原文是「成為、怨恨、大的、在....之上、以色列」,而「成為、怨恨、大的」都是陽性單數,動詞「成為」還是第三人稱陽性單數。因此就不知道到底誰怨恨以色列了。那個「怨恨」沒有「恐懼」的意思,只有「暴怒」、「憤怒」的意思。 ◎由於列王紀記載太精簡,我們沒有辦法明確的知道誰氣誰,只知道三王就退兵了。有幾個可能的解釋: A.摩押人氣以色列人:即使摩押王不殺長子,他們本來就氣。因此不可能導致退兵。B.神氣以色列人:本來只是要「鎮壓」摩押,現在弄得要殲滅摩押全國。可以想像摩押王可能已經求和,以色列人還不肯,所以摩押王不殺長子也沒辦法了(反正要死,不如當祭物死,可能還有一點機會)。於是神就對他們的趕盡殺絕憤怒。C.以東王氣以色列人:摩押王可能在面對以東的城牆上獻人祭,以東王可能覺得自己被咒詛,很不高興,因此氣以色列人。不過以東王是猶大附庸,生氣就能退兵嗎? D.以色列人氣以色列人:如果「氣」不是「恐懼」,自己為什麼會氣自己呢?猶大王氣以色列人?也不大可能,主要是想不到什麼理由猶大王會為這種事情憤怒,搞不好還覺得有這種惡風俗的國家應該將之滅盡。因此比較可能是「神氣以色列人」。 ◎摩押到底有沒有再次臣服於以色列? 13:20 記載有摩押人成群侵犯以色列,因此可能摩押雖然元氣大傷,但是從此就脫離以色列控制。――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三27 以孩童為祭】北非洲(迦太基)和薩丁尼亞的腓尼基遺址,都挖掘到以孩童為祭的考古證據。亞述時代(主前八至七世紀)的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也都奉行這個習俗。幾處經文都記載了把孩童以犧牲的形式奉獻給神明的作法,其目的有時是豐饒(彌六6~7),有時是作戰勝利(士十一30~40),如本節。然而聖經的律法卻是從不容許以此作為祭物,獻給耶和華的(申十八10)。某個主前八世紀的腓尼基碑文,記述基利家人與敵軍交鋒之前,向摩洛獻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三27摩押王何以獻長子為燔祭?】 答:當摩押人Moab(意父親的後裔)與以色列人爭戰敗退逃跑,被追殺入境的時候,摩押王米沙Mesha(意拯救),見陣勢甚大,難以敵對,就要率領刀兵衛過陣去。到以東王那裡,卻是不能,(王下三24~26)。「便將那應當接續他作王的長子,在城上獻為燔祭。以色列人遭遇耶和華的大怒。(小字或作招人痛恨)。於是三王離開摩押王,各回本國去了」,(王下三27)。這種以人獻作燔祭,極為野蠻殘忍,屬於外邦人的風俗,(王下十六3),乃是獻給摩押人的偶像基抹。(參一〇二題)。其目的是在求得基抹得拯救,表示王自己的決心,而仇恨拜神者。據猶太人解經家言,以此被獻為燔祭的人,乃是戰爭時敵方軍力最弱被擄之以東王的兒子。其時以色列人半屬異教徒,視以人為祭乃屬常事,所以遭遇神的大怒,也是招人痛恨。因為軍心不一,三王(以色列、猶大、以東王)只得各歸本國去了。──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思想問題(第三章)】 1 試比較約沙法和亞哈謝(參1)對耶和華和先知的態度。試將你對神的態度和這兩位君王作一比較。 2 耶和華施行神跡,供應水源給以色列人時,為什麽他們仍「不見風、不見雨」(見17)?這現象對神的應許和工作有何提示? 3 以色列王認為摩押難以制服,故邀猶大王與以東王同往參戰,結果神以自然現象使摩押人輕敵、大敗。在你以往日子中,有否經歷神出乎意料的幫助,使你的難題迎刃而解?你有否為此謝恩?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