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纪下第四章拾穗 【王下四1】「有一个先知门徒的妻,哀求以利沙说:“你仆人我丈夫死了,他敬畏耶和华是你所知道的。现在有债主来,要取我两个儿子作奴仆。”」 “先知门徒”。显然不是独身的修士。参看第二章3节的脚注。儿子必须替父亲还债(利二五39及其后经文)。――《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本章至六7记先知以利沙所行的一连串神迹,让我们看见神怎样看顾敬畏祂的人。人因不信陷在罪恶中,遭受疾病、痛苦和死亡。神愿意人人健康、幸福,甚至予死了的人生命;灾祸乃人自己招来。人若肯悔罪,回转仰望神,不问是以色列人或非以色列人,都可脱祸得福。施行拯救、医好疾病的不是以利沙,也不是他的杖,而是神自己。 这三章一共讲了六个神迹:1,供应油给先知门徒遗下的寡妇(四1~7);2,书念妇人晚年所得儿子死而复苏(四8~37);3,消除汤中致死的毒,先知门徒得以疗饥(四38~41);4,二十个饼吃饱一百个人还有剩余(四42~44);5,医好亚兰王的元帅乃缦的大痳疯(五1~27);6;沉斧浮出水面(六1~7)。 “先知门徒”:看二3注。过集体生活的先知门徒可以娶妻。门徒的遗孀负债难偿,依摩西律法可以卖身为奴(卖妻卖子都可以),清偿债项(出二十一7;利二十五39~41;申十五1~11)。不过,希伯来人不可以同胞为奴(利二十五39),而且到了“禧年”或服侍满了六年,必须给予自由(利二十五40~41;申十五12~14)。――《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以利沙的一个门徒死了,留下妻儿靠借贷度日。按照当时的规例,没有钱还债,便得将儿子卖作奴仆。(参串2)――《串珠圣经注释》 先知的门徒之妻哀求以利沙,并向他诉苦,以利沙便去找了此人。他的这种态度是今天属灵领袖的榜样。即不论是谁,只要他需要奉神旨意的人帮助,那么就应该向他传达神的旨意(帖前2:8;可16:15,16)。按自己的想法去判断,按自己的意愿去选择的人不是真正的属灵领袖。看见狼来,就撇下羊群逃走的是雇工,而不是牧人(约10:12)。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犹太传统认为,这位「先知门徒」就是「俄巴底」(王上十八3),他为了养活一百个被耶洗别追杀的先知(王上十八4)而到处借钱,死后寡妻无力还债(《犹太古史》卷9第4章47节)。律法允许以色列人卖身还债,但不是「卖为奴仆」(利二十五42),而是「像雇工人和寄居的一样」(利二十五40),到了第七年或禧年就可恢复自由(申十五12;出二十一2;利二十五41),或者由「至近的亲属」(利二十五25)将他赎回(利二十五47~49)。因此,这位寡妇「哀求以利沙」,不是生活需要供应,而是儿子需要被赎;她所寻求的不是扶贫,而是拯救。──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人今生都有一死,但「在耶和华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诗一百一十六15),无论是生是死,神都要借着我们显出祂的荣耀和见证来。因此,我们「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一20~21)。──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这位「敬畏耶和华」的「先知门徒」死了,离世与主同在,固然是「好得无比」(腓一23);但却撇下了孤儿寡母,全家陷入困境,两个儿子即将成为奴仆,让人很难理解神会怎样得荣耀。然而,这位「先知门徒的妻」也是敬畏神的人,她虽然还不明白神在这件事上的美意,但却知道神是她唯一的倚靠。因此,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难处带到神面前,神的旨意就借着先知向她显明出来。──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犹太传统认为这个先知门徒就是 王上 18:3 「俄巴底」。犹太古史记载此人举债喂养年轻的先知。 ◎当时代的人经常将无力还债者及其家人当作奴仆使唤(参考王上 2:39~40 利25:39 赛 50:1 尼 5:5 。)一般认为摩西律法就是为了避免债主滥用这种权利而设立时间限制出 21:2~3,7 。 ◎由此可见先知门徒不是单身的,也要养家。 ◎「要取我两个儿子作奴仆」:表示这寡妇欠了一大笔钱,所以需要两个儿子做奴仆抵债。――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1 债奴】由于古代近东自然环境缺乏稳定性,农民和小地主往往需要欠债。旱灾和随之而来的失收若果持续超过一年,问题只会更加严重。他们可能被逼得出售土地财产,甚至家人和自身。以色列法律顾及这种情况,一方面为债主提供合理的劳工期,另一方面亦为债奴规定时限。为奴不得超过六年,重获自由后债务亦同时取消。对某些人来说,这可能是个适当的解决方法。但如果无地可回,很多人或会选择继续服侍债主,到城市谋生,或者参军。──《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四1~7】如前章所提到,以利沙作为先知的权威得到了王的认可之后,才在以色列中开始了他的事奉。本文记录了两件很重要的事件:①体恤门徒之妻的痛苦:这样的生活态度与耶稣的教训相符。耶稣曾说做在最小的人身上,就是做在主身上(太25:40)。②行神迹帮助她:这一神迹与王上17章里记载的以利亚使撒勒法女人的油和面不缺短的神迹相似。这又一次证明了以利沙是以利亚之灵的继承人的事实。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四2】「以利沙问她说:“我可以为你作什么呢?你告诉我,你家里有什么?”她说:“婢女家中除了一瓶油之外,没有什么。”」 「瓶」:并非指装食油之罐,乃指盛香膏的小瓶,容量极小。神就是借着妇人所仅有的,丰足地供给她的需要。――《串珠圣经注释》 我可以为你作什么呢: 其实以利沙已知道神要通过自己为遇到困难的妇人作什么事,所以他直接问妇人“你告诉我,你家里有什么”。此句让我们联想到了耶稣离开耶利哥的时候的情景,当时在路上遇到了坐在路旁的瞎子,他们向耶稣喊道“主啊,可怜我们吧!”,于是耶稣问他们“要我为你们作什么?”(太20:29~34)。可见,神已为我们预备了一切,而我们之所以得不着,是因为我们不求(雅4:2)。――《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一瓶油」(2节)原文是「一小瓶橄榄油」。神并不需要妇人的一小瓶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赎回她的儿子。但神的心意却是让人在信心里与祂同工,所以祂要借着妇人的一小瓶油,倒出丰丰富富的恩典;借着妇人的「空器皿」(3节),让她学习凭信心「承受福气」(彼前三9)。──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一「瓶」油:小的「长颈瓶」。 ●「油」:指的应该是「橄榄油」。――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2~3】「一瓶(~a{su^k)油」(AV;NIV 作一点油)乃是一个极为特别的字,可能是指小型膏抹用油瓶。神的解救往往始于我们手头上所仅余的少数。以利沙用问题、鼓励(「不要少借」)及话语来引发寡妇的信心及行动。油量惟一受到的限制便是妇人因小信而没有借来更多的空瓶(AV,和合作「器皿」,ke{li^m),此字乃指任何形式或大小的器皿。──《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四2~7】神顾惜敬畏祂的人(“他敬畏耶和华是你所知道的”),供应装不完的油来帮助寡妇还债,剩下的还足供一家生活(7节)。这妇人所以能得到神丰富的恩典是她顺服且有信心(5节;林后十二9)。――《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王下四3】「以利沙说:“你去,向你众邻舍借空器皿,不要少借。」 不要少借: 以利沙明知妇人家里只有一瓶油,但他却让妇人去借空器皿,能借多少就借多少,为的是向她显明神的无所不能的能力(伯42:2;诗115:3)。以利沙如此说也有试验妇人之信心的目的。即她信得多,借来的一定多,而信得少,借的也一定少。此句与耶稣所说的“照你的信心,给你成全了”(太8:13;9:29)的话一脉相承。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神是拯救」,但却需要人用信心来接受,因此,以利沙叫妇人向「众邻舍借空器皿,不要少借」(3节)。当妇人凭着信心顺从以后,神的救恩才能满满地临到她的全家(6节)。──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今天,主耶稣差派我们实践大使命(太二十八18~20),也不是需要我们的所有、所能和所是,而是将祂「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太二十八18)都放在我们这些小小的「空器皿」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林后四7)。而我们则需要凭信心去接受,当我们「去」(太二十八19)的时候,主就充满我们,「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20)。──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借」空器皿:原文是「问」、「要求」、「借用」的意思。――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4】「回到家里,关上门,你和你儿子在里面,将油倒在所有的器皿里,倒满了的放在一边。”」 此处特别强调暗自进行,以彰显神借着祂的仆人可以遥距成事,并强调神亲自的作为及祂的大能。这并非普通民俗故事中的聚宝盆(此乃 Gray 之立场),可能是特别为了要彰显与以利亚为撒勒法寡妇所成就之事(王上十七8~14)的相似之处。──《丁道尔圣经注释》 「关上门」:参本章33注。――《串珠圣经注释》 回到家里,关上门: 在神施恩给人的时候,以利沙为了不让外人干扰,要他们“关上门”。这位妇人一切照着以利沙的命令遵行了(5节),这说明她的信心大。此处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即便在人看来很不合理,但是当人们顺从神的旨意时,会发生伟大的神迹。因为神所要的就是信徒的顺从(申30:2;撒上15:22;徒5:29)。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四5】「于是,妇人离开以利沙去了,关上门,自己和儿子在里面。儿子把器皿拿来,她就倒油,」 她就继续地倒油(NIV);「倒」是一个 piel 分词,强调继续不断凭信心而行(参:约二7)。──《丁道尔圣经注释》 妇人虽然失掉了一切,却没有失去对耶和华的信心,真的照着以利沙的话去做。――《串珠圣经注释》 这位妇人虽然失去了丈夫,但却没有失去信心;因为神所赐的信心,是任何人和环境都夺不走的。虽然妇人既不明白神「为什么」取走敬畏神的丈夫,也不明白以利沙「为什么」叫她借那么多的器皿,但一旦她凭信心遵行了先知的吩咐,就立刻明白了神的美意:原来神取走她的丈夫,是要借着人的困境,让神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十二9),好向百姓显明神的救赎。在许多时候,我们凭信心遵行神的旨意,不是先明白「为什么」,然后才去遵行;而是先遵行了,然后才能明白「为什么」。──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王下四6】「器皿都满了,她对儿子说:“再给我拿器皿来。”儿子说:“再没有器皿了。”油就止住了。」 神的供应就如妇人的信心和顺服那样丰富而充满。――《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本节说明了神的作为是根据人的信心和顺从程度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如果妇人只借了一个器皿,那么只能装满一个,如果妇人借了十个,那么就能装满十个。这在教育今天的信徒要象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信徒一样,信心格外地增长(帖后1:3)。今天的社会否认神的作为,合理主义和科学主义膨胀,我们必须每天在敬虔上操练自己(提前4:7),使信心不断增长。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四7】「妇人去告诉神人。神人说:“你去卖油还债,所剩的,你和你儿子可以靠着度日。”」 还债(复数,NIV、GNB、NEB 边注),参:「赎回你的抵押」(JB),NEB 语译为「赎回你被抵押为质的儿子们」。神的供应一向是丰富的(可六43;弗三30)。作者在此暗示的一个功课是世上的统治者可能会使寡妇孤儿失望,但是神却不会(申十18;雅一27)。──《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人」:即以利沙(见王上13:1注)。――《串珠圣经注释》 妇人告诉神人: 器皿是妇人的,但器皿里的油却是耶和华的,所以妇人没有擅自处理,而是去问了神人,以此表明油的支配权在神。人常误把神的东西认为是自己的,而按照自己的意愿擅自处理。因此耶稣给我们讲述了无知财主的比喻(路12:16~21),明确告诉我们神才是真正的所有者。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这位妇人得了许多的油,却没有自作主张,而是先「去告诉神人」(7节)。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虽然器皿是自己预备的,但油的主人却是神,必须听从主人的安排。我们若承认自己只是「空器皿」(3节),一切恩典和恩赐都是从神领受的(林前四7),就应当体贴恩典之主的心意, 「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彼前四10)。──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以利沙对油的安排,显明了神要拯救人到怎样的地步:神不但赐下油,让妇人可以「卖油还债」(7节),救赎两个儿子免作奴仆;而且所剩的「可以靠着度日」(7节),让他们可以满有尊严地生活。同样,主耶稣的救恩不但「使我们脱离罪恶」(启一5),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罗六17);「又使我们成为国民,作祂父神的祭司」(启一5),恢复神起初创造时的样式、能彰显神的荣耀。──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妇人的所得受她的信心的限制,她借了多少器皿,神就给她多少油。而这妇人也的确是敬畏神,取得了那么多的油,她还是先去回报以利沙才处理油,并非第一时间就把油卖掉。――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8】一日,以利沙走到书念,在那里有一个大户的妇人强留他吃饭。此后,以利沙每从那里经过,就进去吃饭。」 书念(现代的 Solem)位于他泊山以南约十一公里处,距耶斯列八公里,距迦密山三十二公里(参25节),因此乃靠近一条人所常经的道路。大户的妇人(直译为「伟大」,MT、AV)乃强调她的财富(GNB 作「富有」),而非她的重要性或地位。──《丁道尔圣经注释》 “书念”。在米吉多以东七英里(11公里),俯瞰耶斯列谷。――《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书念在北方的以萨迦(书十九18),位于摩利山西南麓,介乎耶斯列和他泊山之间。以利沙很可能是从迦密山来,经书念去他居住的亚伯米何拉(王上十九16);也可能去他常访问的吉甲。 书念妇人环境相当富裕(10,13节),是北国以色列仍敬畏神的人。――《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大户」:指「富有」。――《串珠圣经注释》 「书念」在以萨迦支派境内(书十九18),位于耶斯列平原的摩利冈山西南麓。──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书念」:字义是「倍觉安息之地」,以萨迦的一个城市, 在他泊山以南十一公里之处。 ●「大户的」妇人:原文是「大的」。此处应该是指「富有」的意思。――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8~37】本文记录了真诚服事以利沙的书念妇人家中所发生的神迹。以利沙与书念妇人的故事同以利亚和撒勒法寡妇的故事(王上17:8~24)非常相似。其共同点有:①他们都住在阁楼(10节;王上17:19)。②她们的已死去的儿子都放在了神人的床上(21节;王上17:19)。③他们救活妇人的儿子的时候都上床伏在孩子身上(34节;王上17:21)。通过这些事证实了感动以利亚的灵加倍地感动了以利沙的事实(2:9)。本文突出了真诚服事神人的人所体验到的神复活的大能。希伯来书说她们因着信,服事了神人,也因此体验到了复活的能力(来11:35)。可见,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来11:6),也不能看到神的作为(太17:20;21:21)。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四9】「妇人对丈夫说:“我看出那常从我们这里经过的是圣洁的神人。」 本节描写了书念妇人属灵的分辨力和对神的热心。①属灵的分辨能力:她确信以利沙是神所分别为圣的人。这与亚伯拉罕坐在帐棚门口,看见对面的三个人,便认出是神的使者,就迎接他们。今天的信徒也应当向神祷告,求得属灵的分辨能力(罗12:2;赛11:3;林前2:14)。②对神的热心:妇人说服她的丈夫让陌生男人留宿自己的家中。可见她不仅认出以利沙是神所分别为圣的人,而且还将自己的确信付诸了行动。这说明她对神有着很大的热心(申6:5;诗119:2;箴3:5)。神喜悦妇人的行动,并且立即祝福了她。因为善待最小的人,就是善待神(太10:42;18:5)。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圣洁的神人」:「神圣的神人」、「圣洁的神人」。这算是很特殊的称呼,圣经中有不少「神人」,但是仅有以利沙被这妇人称为「圣洁的神人」。――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10】「我们可以为他在墙上盖一间小楼,在其中安放床榻、桌子、椅子、灯台,他来到我们这里,就可以住在其间。”」 根据希伯来文(`@liyyat[ qi^r)房顶小屋(NIV、吕译)乃是永久性的建筑,而非暂时性庇身处(参:撒上九25),乃提供私人当前的舒适及需要之用。此处暗示有墙(qi^r),因此 RSV 作「有墙的」,AV、和合作「在墙上」,有些版本甚至将之读成「凉快」(qo^r)。灯台可能是承装麻油或橄榄油的盘状或是瓶状器皿,有一狭窄瓶颈嘴管放灯芯(见:IBD,p.870)。──《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墙上”。更可作:一个有墙的房间。搭建在屋顶上,可以防风雨的房间。――《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在墙上的「小楼」,大概是指盖在平屋顶上的客房。――《串珠圣经注释》 书念妇人服事以利沙,就是服事神;爱最小的人,就是爱基督。因此书念妇人的服事正是真正的信仰的果子(太25:40;路16:10)。 古代以色列人的屋顶是平的,「在墙上盖一间小楼」(10节),指在屋顶上盖一间客房。这位妇人和丈夫都是敬畏神的人,所以甘心乐意地殷勤接待神的先知(9~10节),结果就被神选中,成为彰显「神是拯救」的器皿。──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在墙上盖一间小楼」:吕振中译本作「盖间有墙的房顶小屋」。现代中文译本作「屋顶上造一间小房子」。 ◎ 4:10 显出这个妇人的细心,除了一个稳固的小房间之外,还预备安适的家具要供应她所认为「圣洁的神人」休息之用。――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11】「一日,以利沙来到那里,就进了那楼躺卧。」 【王下四12】「以利沙吩咐仆人基哈西说:“你叫这书念妇人来。”他就把妇人叫了来,妇人站在以利沙面前。」 圣经首次提到基哈西;他服侍以利沙,喜欢利用本身地位谋取小利(五22~24),后来受罚,长了大痳疯(五27)。――《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站在以利沙面前」:指妇人来到以利沙那里。当时她大概只站在门外,没有进到屋内,因此以利沙是透过仆人与她对话(13)。直至第二次被召时,她才站在门口(15),以利沙便直接对她说话(16)。――《串珠圣经注释》 仆人: 与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隶”不同,他是伺候主人,并听主人使唤的“仆人”(19:3;民22:22;撒上9:3;撒下9:9)。他们可以自由地过家庭生活(撒下9:9,10)。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基哈西」:字义是「梦幻谷」。――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12~16】使用仆人作为传言者是为了在她出现以前预先通知,而非出于尊敬(参15~16节)。有关预言得子一事,请参:撒拉(创十八10~12)及玛挪亚(士十三)。基哈西可能便是列王纪下四43及六15中未指明的仆人,此名可能有「有异象的人」(BDB)或「贪婪的」(Gray)之意。书念妇人虽然没有儿子可以保全家产产权,但她对自己的境遇甚为知足(13节),就算是对于以利沙可以为她争取到的减税或其他优惠都不希罕,反而她主要的忧虑便是不愿被欺哄(参28节「燃起我的希望」,NIV、现中)。先知并没有指明详细的时间,明年到这时候乃是一个极为概括的时间307,此处的重点乃是预言的应验(17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四13】「以利沙吩咐仆人说:“你对她说:你既为我们费了许多心思,可以为你作什么呢?你向王或元帅有所求的没有?”她回答说:“我在我本乡安居无事。”」 以利沙当时在朝廷有一些影响力(见王下3:11),大概可以为妇人求取某种方便或庇护。 「安居无事」:原文仅作「居住」。这话的意思可能是指妇人不需要王室的庇护。――《串珠圣经注释》 我在我本乡安居无事: 是指“我与我的族人居住在一起,安居乐业,没有冤屈,也没有不满,更没有要诉讼的事”。妇人说这话表示,她服事以利沙,并没有要求回报,而纯粹出于她的事奉精神。我们事奉神的态度也应当如此,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在教会事奉,为了索取物质的祝福而捐献或救济,这样的行为与神毫无关系。这样做的人不仅欺骗神,也欺骗自己(徒5:4)。所以使徒保罗说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林前13:3)。所以今天的信徒不仅事奉神要学习书念妇人,也应当用无私的爱心去对待所有人(林前13:5)。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以利沙曾经帮助以色列王约兰打赢摩押(三16~19),所以在「王或元帅」(13节)面前受到尊重,可以请他们帮忙为妇人伸冤或解决重大问题。但书念妇人却在本乡「安居无事」(13节),没有冤屈、没有诉讼,没有任何需要。──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费了许多心思」:「所有的多虑」、「所有的考虑」。 ●「我在我本乡安居无事」:原文是「我居住在我的百姓中间」,意思应该是「一无所缺」。 ◎ 4:13 的意思是如果书念的妇人有冤屈或重大的问题,以利沙因为曾经帮助约兰王与以色列军队打赢摩押,因此可以在他们面前请他们特别帮忙。不过这妇人说她并没有特别的需要。我们可以想象这妇人一定是招待到无微不至,所以以利沙会有这种「想要报答」的想法。――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14】「以利沙对仆人说:“究竟当为她作什么呢?”基哈西说:“她没有儿子,她丈夫也老了。”」 “没有儿子”。是一个可怜的境况,因为那表示她没有后嗣,丈夫死后也没有人来照顾她。――《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对当时希伯来女人来说,不生育是一件羞耻的事(参创30:23;赛4:1; 路1:25)。神给她儿子是要报答她对先知的接待。――《串珠圣经注释》 他没有儿子,他丈夫也老了: 在古代希伯来社会,不能生育是件非常耻辱的事(创30:6;撒上1:6,7)。所以对女人来讲生子无疑是件最大的愿望。尽管如此,当以利沙问有何所求时,妇人的回答却显得对现状非常满足(13节)。可见妇人对以利沙的服事的确是全心全意的,而没有半点私心(徒20:19)。此外,本文用“丈夫也老了”来婉转地表现出了不能生育的事实(创18:12)。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其实,书念妇人并不是真的「安居无事」,因为「她没有儿子,她丈夫也老了」(14节),将来既没有人养老、也没有人继承产业,未来毫无指望。但这事实在太难,地上的「王或元帅」都帮不上忙,只能仰望神的救恩。今天,世人也「活在世上没有指望」(弗二12),但却同样满足于现状,以为自己「安居无事」,不需要神的救恩。──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她没有儿子,她丈夫也老了」:似乎表示书念的妇人年纪不大,但是她的丈夫已经老迈,所以无法生产。也大概因此家里的事情似乎都是书念妇人处理。――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15】「以利沙说:“再叫她来。”于是叫了她来,她就站在门口。」 【王下四16】「以利沙说:“明年到这时候,你必抱一个儿子。”她说:“神人,我主啊,不要那样欺哄婢女。”」 你必抱一个儿子: 以利沙祈愿妇人得子。对希伯来人来讲多子多孙是很大的祝福<申28:6 ;圣经中出现的福的意义>。所以对这位妇人来讲没有比以利沙的祝福更让她高兴的事了。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书念妇人不但没有信心祷告求儿子(28节),而且当以利沙预言她将生一个儿子时,还和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一样(创十八12),说「不要那样欺哄婢女」(16节),因为这事已经远远超过了她的常识。因此,虽然人需要凭信心承受神的拯救,但人并不能靠着自信主动寻求拯救,救恩完全是神主动发起的。当书念妇人还不知道自己需要救恩的时候,神就已经预备好了恩典(16节);正如当我们还在「作仇敌的时候」(罗五10),基督已经为我们成就了救恩,让我们能「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罗五10)。──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不要那样欺哄婢女」:这书念妇人的反应,跟亚伯拉罕的太太撒拉的反应相似 创 18:8~16 ,由于事情太过超过他们的想象,所以他们难以相信,就觉得那是开玩笑。 ◎这一段引起的争议是:「神迹是否可以由施行神迹者的意愿来发动」?神迹由神发动,透过他的仆人作为管道来施行,似乎是基督信仰的通则,此处看起来似乎神迹成为以利沙主动报恩的一种工具,这也是以利沙的事迹比较引人非议的地方。不过关于以利沙神迹的记载风格似乎都是这样,我们也无从确认以利沙是否曾经花时间向神恳求允许他行神迹(没有记载也可能只是「被省略」)。不管怎样,神至少允许以利沙继续担任重要的先知职务,我们也不必太过把自己对先知的想法加在圣经的记载之上。――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17】「妇人果然怀孕,到了那时候,生了一个儿子,正如以利沙所说的。」 【王下四18】「孩子渐渐长大,一日到他父亲和收割的人那里。」 孩子渐渐长大: 希伯来原文为“孩子长大”,而没有“渐渐”这一副词。所以仅以本文的内容很难判断过了多长时间。结合下文的内容可推测其大概的时间:①“孩子”在希伯来原文指“婴儿”和“孩子”。②孩子当时还能说话(19节)。由此看来,大概已过了2、3年的时间。③孩子坐在他母亲的膝上(20节),这说明孩子还小。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当时孩子是最逗人乐、最可爱的时候。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孩子渐渐长大」:应该不到五岁,因为 8:1 约兰王还在,但约兰王作王只有12年。――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18~20】孩子的病可能是无法诊断出病情的病,几个小时后便死亡,一般均视此为中暑(siriasis),通常都会有剧烈的头痛。即使是在以斯德伦(Esdraelon)平原的收割时节,这种病对儿童而言都是极为罕见的。有些解经家也提出可能是脑疟疾,因为脑膜炎极少如此暴毙308。──《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四18~37】以利沙叫妇人的儿子复活:妇人的孩子在暴热的日光下中了暑(19),结果不治(20)。妇人立刻要找以利沙(21~25)。――《串珠圣经注释》 【王下四19】「他对父亲说:“我的头啊,我的头啊!”他父亲对仆人说:“把他抱到他母亲那里。”」 “我的头啊!我的头啊!”。也许他中暑了。――《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王下四20】「仆人抱去,交给他母亲,孩子坐在母亲的膝上,到晌午就死了。」 ●「坐在母亲的膝上」:可以想见母亲一定也以为小孩只要休息一下就好,没想到小孩就此去世。也因此除了母亲知道以外,没有人知道小孩已经死了。 ●「晌午」:「正午」、「中午」。――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21】「他母亲抱他上了楼,将他放在神人的床上,关上门出来,」 这位妇人虽然失去了儿子,却没有失去信心。将孩子放在先知的房中乃是出于情绪的需要或出于方便,并不一定代表责备,亦不代表将孩子的魂关在房内(Gray),也不表示他并非死亡,只是遭受严重中暑者通常会呈现的电击现象(米示拿 Niddah 70b)。──《丁道尔圣经注释》 妇人的信心受考验。她相信神的话得来的孩子,现在突然死去。面对巨变,她没有哭,也没有怨尤,悄悄把儿子放在以利沙的床上,关上门,不让人家知道此事,连丈夫面前都不说(23节);然后赶着驴去迦密山见神人。――《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书念妇人人把孩子放在以利沙的客房,可能是为了避免丈夫和仆人看到死去的孩子而惊慌失措。──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母亲把小孩放在以利沙的客房应该是为了避免仆人和她丈夫找到死去的小孩而惊慌失措。客房平常不会有人进去,而目前小孩的状况已经不是医生可以处理,只能靠先知以利沙,因此放在以利沙的客房最适当。――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21~23】妇人表现出了很大的信心:①妇人把死去的孩子放在了神人的床上(21节)。妇人并不是想对丈夫隐瞒孩子的死,而是她深信孩子一定能复活,所以将他藏起来,甚至不让丈夫知道。②妇人对她丈夫说“我要快快的去见神人,就回来”(22节)。可见她相信只有神人才能把自己的儿子救活。③当她的丈夫问他为何要去见神人时(23节),她只是回答说“平安无事”。就是说“不用担心”。表现出了只要神人来了,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充满信心的态度(徒27:22~25)。她能有这样的信心,是因为:①她铭记着是神的能力使原不能生育的她有了儿子,②以利沙留宿她的家中,她能经常听他讲道,因为信道是从听道来的(罗10:17)。所以今天的信徒也应当时刻铭记基督拯救我们的大能,每天都要读经、听道,从而使信心增长。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四22】「呼叫她丈夫说:“你叫一个仆人给我牵一匹驴来,我要快快地去见神人,就回来。”」 当神把孩子赐给这位不孕的妇人的时候,也把信心赐给了她。书念妇人虽然失去了儿子,却没有失去信心;因为神所赐的信心,是任何人和环境都夺不走的。面对巨变,书念妇人并没有和家人商量,而是冷静地安排立刻去找先知。因为她知道这孩子是从神而来的,「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伯一21);她只知道一件事:要救活孩子,只能去寻找神。──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一匹驴」:原文是「一匹母驴」。――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23】「丈夫说:“今日不是月朔,也不是安息日,你为何要去见他呢?”妇人说:“平安无事。”」 月朔或安息日(利二十三3;民二十八10、14)。这是有关安息日敬拜及工作最早的经文,暗示当时容许在这种日子中旅行及工作(参:王下十一5~8)。耶稣的态度可能反映出较早期的以色列人心态,而非后来的法利赛人的规矩(可二23~28;参:来四章准许天上的圣徒安息及工作)。Keil 认为以色列中敬虔的人去到先知的家中敬拜及学习,因为当时利未人祭司并未担任这样的角色。有些解经家认为这是「较利于」用来作敬拜的日子(赛六十六23;参:西二16),因为月朔乃是不需要工作的节庆日(撒上二十5、18、24)。──《丁道尔圣经注释》 那不是一个宗教节日,为何要去见先知呢?――《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从她丈夫的话中,可知当时要谒见象以利沙这种带有祭司职分的先知,都在敬拜的日子,例如每月初一、安息日和节期(参出十六23;二十9~11;利二十三3;撒上二十5注)。――《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月朔」与「安息日」:是指定集会和献祭的时间(参串8)。 「平安无事」:妇人没有将真相告诉丈夫和以利沙的仆人(26),大概是因为她认清楚信心的正确对象,是以利沙的神,所以不愿花时间向其他人解释。这句话显示她对神有信心,她相信只需找到以利沙,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串珠圣经注释》 今日不是月朔,也不是安息日: 这里说的都是希伯来人的宗教活动日,是众多百姓去圣所或去找神人的日子。因此妇人说去找神人,丈夫自然觉得很意外。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月朔」(23节)就是新月出现之日,阴历的每月初一,是献祭的时候(民二十八11),书念妇人可能常在「安息日」与「月朔」的时候找以利沙敬拜神。──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月朔」:「新月」。 民 28:11~15 提到此日必须献上特别的祭物。 ◎由 4:23 可见书念的妇人有时于安息日与月朔的时候会去找以利沙敬拜神。 ●「平安无事」:原文是「平安」、「和平」,实际上可能是「没关系」或「没事」一类的意思。――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23 月朔和安息日】由于使用阴历,古以色列人每隔二十九至三十天,把每月的初一日,即新月初现之时,庆贺为节期。当日和安息日一样,需要中止一切工作(见:摩八5),并且献上祭物(民二十八11~15)。在王国时代,君王是这些庆典的要角(见:结四十五17)。 月朔从主前第三千年纪末叶,直到主前第一千年纪中期的新巴比伦帝国时代,也是美索不达米亚的重要节期。这是一般人咨询先见或寻求默示的良机,这可能是以利沙和这些圣日有关的原因。──《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四24】「于是备上驴,对仆人说:“你快快赶着走,我若不吩咐你,就不要迟慢。”」 故事的发展越来越紧急,因此出现快快(24节「快赶」,RSV;「带路」,NIV;「继续赶路」,希伯来文:见:29节);「你束上腰」(AV、RSV;「把披风塞进腰带里」,JB)以便毫无牵挂地奔跑,不致因为需要向人问安而耽误(路十4)。──《丁道尔圣经注释》 从耶斯列平原的书念到地中海边的迦密山,大约要走43公里。书念妇人从「晌午」(20节)出发,骑驴「快快赶着走」(24节),大约要走三四个小时,傍晚到达。──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由 4:24 可以看出妇人还是希望尽快找到以利沙,所以要仆人尽快赶驴上路。――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25】「妇人就往迦密山去见神人。神人远远地看见她,对仆人基哈西说:“看哪,书念的妇人来了。」 距离约有二十五英里(40公里)。――《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从书念去到海旁的迦密山,路程约为40公里。――《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迦密山」:离书念约廿四公里(十五英里)。――《串珠圣经注释》 往迦密山: 书念到迦密山约有40公里。要是骑驴,一天就能往返。而且书念妇人吩咐仆人“我若不吩咐你,就不要迟慢”,这样火速赶去的话,2个小时足以到达。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迦密山」:由书念到迦密山区,大约32公里远。――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26】「你跑去迎接她,问她说:你平安吗?你丈夫平安吗?孩子平安吗?”她说:“平安。”」 妇人严守秘密,见到先知才把心事倾吐。她不明白何以神给了她的又要收回去。她的问题让我们想起约伯的话(伯一21)。――《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她说“平安”: 妇人对基哈西没有说出实情,可能是因为基哈西不是她想找的以利沙。也就是说她确定只有以利沙才有能让死去的孩子复活的能力。所以对基哈西跟往常一样用“平安”打了招呼,以此又一次表示出了她对以利沙的确信。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这位有信心的妇人非常冷静,她知道只有神才能解决她的问题,所以一心只想见到先知、快快向神求救,一路上没向任何人倾诉自己的难处,连对先知的仆人基哈西也只字不提(26节),单单把信心放在神的身上。──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王下四27】「妇人上了山,到神人那里,就抱住神人的脚。基哈西前来要推开她,神人说:“由她吧!因为她心里愁苦,耶和华向我隐瞒,没有指示我。”」 以利沙仍未知道她的儿子已经死了。――《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愁苦」:原有抱怨之意。――《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向我隐瞒: 本节说明神的话并不是时刻临到旧约先知身上的(3:15)。在新约时代有预言恩赐的人也如此。即有人得到了预言的恩赐,但并不总是说预言。只有在需要时神才将启示通过预言者宣布。这在耶稣和保罗身上也体现了出来。①在迦拿的娶亲筵席上,当母亲玛利亚说没有酒时,耶稣就回答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约2:4)。这说明即便是神的儿子耶稣也要按神的时间行事。②圣灵禁止保罗去亚细亚讲道,但他还是执意要去小亚细亚地区的庇推尼。于是神便在异象中引导保罗去了马其顿(徒16:6~10)。可见伟大的使徒保罗也有过固执己见的时候,直到神启示给了他之后,才放弃了自己的想法。这些告诉我们,神的道总是在神的永恒的计划中和既定的时间里赐给我们(传3:1;徒1:7)。所以信徒应当时刻警惕那些鼓吹自己随时随意可以预言的人。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抱住神人的脚」(27节),意思是谦卑地恳求帮助。──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抱住神人的脚」:是「自卑和恳求」的表现。亚喀得文献记载了各种亡命之徒和需要帮助的人,用「抱住王的脚」来表示顺从或降服,并作出请愿。――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28】「妇人说:“我何尝向我主求过儿子呢?我岂没有说过,不要欺哄我吗?”」 「欺哄」:原文作「使我舒畅」(与16之「欺哄」不同)。 妇人的意思是:神既要取去孩子的性命,为何当初给她孩子,叫她空欢喜一场?――《串珠圣经注释》 我何尝向我主求过儿子呢: 妇人从来不敢奢望自己会有儿子,然而神却赐给了她儿子,所以她内心充满了对神的无限感激。如今她的儿子已被神接回去,她自己又回到了当初的起点,而她却毫无怨言地向神祷告说“我并无所求,惟愿顺从神的旨意”。从中我们看到了,她在逆境中也毫无怨言,惟有顺从神的美好的信仰。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书念妇人的意思是:她本来就没有儿子,也不指望能有儿子;但神既然已经赐给她孩子,何必又取去孩子的性命、叫她空欢喜一场呢?她不是向神抱怨,而是向神「倾心吐意」(撒上一15;诗六十二8)。神看重人单纯信靠的心,并不会责怪我们祷告里的软弱和无知。──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欺哄」:原文是「误导」SH
7952。 4:16 的「欺哄」是SH
3576。 ◎由 4:28 的意思是本来这妇人没有儿子,她也不是真的很不满足,而现在给了她儿子又让这小孩年幼去世,不是等于欺骗她一样,因为她现在还是等于没有小孩阿。――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29】「以利沙吩咐基哈西说:“你束上腰,手拿我的杖前去。若遇见人,不要向他问安;人若向你问安,也不要回答,要把我的杖放在孩子脸上。”」 以利沙叫仆人基哈西拿了他的杖立刻起程,在路上不可耽延,别问安也不要回答,尽快要达,免得妇人的丈夫发现孩子已死,拿去埋了。“杖”没有复苏的魔力(31节),只是要让人知道,以利沙和与他同在的神将参与其事。――《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杖」:在古时代表能力(参串11)。 不过,仆人用先知的杖并没有奏效(31),显示以利沙的能力乃来自祷告(33)。先知吩咐仆人不要向人问安,原因是当时的问安比较花时间,包括冗长的问候和见面礼。仆人有急务在身,不应耽延时间。――《串珠圣经注释》 「束上腰」(29节),是为了快速行动。以利沙叫仆人拿了他的杖立刻起程,在路上不可耽延。免得时间长了,妇人的丈夫和仆人发现孩子已死,拿去埋了。──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仆人把以利沙的「杖放在孩子脸上」(29节),可能是要让人知道先知将处理此事,避免他们碰孩子。──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由 4:29 的意思是要基哈西尽速前往书念去帮助那小孩,途中不可耽延。――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29 把杖放在孩子脸上】除本段以外,圣经再没有提到过先知有杖的配备(摩西的杖是另一个希伯来语字眼),这字在其他经文中只是指用作支持身体的普通杖子──很多时候是拐杖或手杖。第31节似乎显示以利沙和基哈西相信这杖有可能使孩子复苏。按照亚喀得的咒语文献,杖有时是驱赶阿萨库(asakku,带来疾病和发烧)邪灵的器具。由于孩子感到疼痛的是头部,杖要放在他的脸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四29~31】基哈西带着象征先知权柄的杖(一如摩西用来行神迹的杖,出四1~4,十七5~6),先行去到孩子的家中安慰孩子的父母,但是却没有声音,也没有动静(NIV、JB,如同王上十八29一样)或「生机」(NEB)。孩子死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四30】「孩子的母亲说:“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离开你。”于是以利沙起身,随着她去了。」 我必不离开你: 此句与其说是妇人不信任基哈西,不如说是妇人惟独依靠神人以利沙的迫切的心情,并从侧面反映出了事态的紧迫。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 4:30 「我必不离开你」的意思大概是要看到以利沙跟着她一起回去,以利沙也会意,跟著书念的妇人回去。――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31】「基哈西先去,把杖放在孩子脸上,却没有声音,也没有动静。基哈西就迎着以利沙回来,告诉他说:“孩子还没有醒过来。”」 以利沙给基哈西的指示,目的是教导百姓,行神迹的能力并非不可思议地存在于以利沙的杖里面。――《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王下四32】「以利沙来到,进了屋子,看见孩子死了,放在自己的床上。」 ◎这一段没有说明为何基哈西拿杖为何无法救治这个小孩,不过有学者认为如果基哈西匆匆忙忙把仗放在小孩身上,小孩就醒了,恐怕连基哈西自己都要怀疑搞不好小孩根本还没死。但是基哈西因为医治失败,详细的确认小孩已经死了,而 4:32 的「死」与「放」用「分词」形式,生动的形容以利沙进房间看到的就是已经死掉的小孩,于是自己开始向神代求祷告,这似乎也是以利沙以往的神迹中没有出现(或者没有被记载)的步骤。――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32~35】这个孩子逐渐的复苏,与列王纪上十七章以利亚的话语立即生效的方法不同(一如基督在可五41~42;参:徒九40)。这并非只是人工呼吸。基哈西亲自见证到孩子已死以及他复活,他的复活也成为一时佳话(八5)。这并不是人将自己的能力传送出去的结果309。以利沙的信心建立在神身上,虽然圣经没有直说,但由他的祷告可以看出(参:雅五17~18)。──《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四32~36】本文中以利沙救活孩子的情景与耶稣救活死人时(可5:39~42;路7:13~15;约11:43,44)的情景有着很大的不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以利沙为了救活孩子采取了很多行动,而耶稣仅用一句话就救活了死人。由此可见,耶稣基督的神性远在众先知之上(来3:1~6)。通过以利沙救活死人的事件,我们再次重温耶稣为了罪人死在十字架上,因着他的牺牲,不仅使我们的灵魂,连我们的肉身也与耶稣的复活联合。因为以利沙为了救活孩子所做的一切意味着自我牺牲。与之相似的例子在新、旧约中的两位伟大人物身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①摩西:“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这是当以色列百姓因铸造金牛犊而受到神的震怒时,摩西为他们作的中保祷告,表现出了甘愿承担的自我牺牲精神(出32:32)。②保罗:甚至为拒绝神的同族以色列百姓,就是自己被诅咒,与基督分离,也愿意(罗9:1~3)。这正是领袖之道,引领主所交付的羊群的人理应有的态度。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四33】「他就关上门,只有自己和孩子在里面,他便祈祷耶和华,」 「关上门」:这是为了提防闲杂人的骚扰。(参本章4, 21; 可5:37, 40)――《串珠圣经注释》 ●「祈祷」耶和华:「代求」。――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34】「上床伏在孩子身上,口对口、眼对眼、手对手,既伏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身体就渐渐温和了。」 ● 4:34 以利沙所做的跟 王上 17:21 以利亚所做的很相近。应该没有特别的「奇特意义」,只是描述以利沙祷告与行动的细节就是。――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34 以利沙采取的步骤】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咒语文学中,器官与器官的接触是邪灵控制对象──附身──的方法。按照这种信念,生机或活力能够借着不同器官的接触,从一个身体转移到另一个身体。先知仿照据称为邪灵所用的方法,就能靠着耶和华的力量(留意他的祷告)赶鬼,使孩子复生。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圣经之中感应法术最明显的例证之一。──《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四35】「然后他下来,在屋里来往走了一趟,又上去伏在孩子身上,孩子打了七个喷嚏,就睁开眼睛了。」 “他下来”。以利沙下了床,兴奋地,又充满期待地绕房间走。这并不是心肺复苏法,而是使已经死了多个小时的人复活,是惊人的神迹。――《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以利沙见到孩子,第一件事是关上门,向赐生命的神祷告。他像以利亚一样伏在孩子身上,不断恒切祈求(王上十七21)。体力和精神的消耗一定很大(参路二十二44),所以必须起来走一走,又再继续。 “喷嚏”是孩子已有呼吸,生命恢复的征象。――《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下来」和「上去」:指先知从床上下来,后来又上床伏在孩子身上。他一直留在楼顶的房子里。――《串珠圣经注释》 【王下四36】「以利沙叫基哈西说:“你叫这书念妇人来。”于是叫了她来。以利沙说:“将你儿子抱起来。”」 【王下四37】「妇人就进来,在以利沙脚前俯伏于地,抱起她儿子出去了。」 「俯伏于地」:指妇人向神谢恩和敬拜。――《串珠圣经注释》 不能生育的书念妇人有了孩子,并不是因为自己的信心(16节),而是神主动赐下了恩典,也赐给她信心。但书念妇人的孩子从死里复活,却需要她凭信心及时地寻求神,才能经历神的拯救。这两个神迹合在一起,向我们显明了救恩的奥秘:救恩是神主动发起的,也完全是神做成的,但需要人凭信心去接受;而人的信心也是神主动赐下的,人是被动地借着神所赐的信心接受神主动的救恩。──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书念位于摩利冈的西南麓,拿因位于摩利冈的西北麓,两城距离5公里。以利沙在书念使书念妇人的独生子复活(王下四32~35),而主耶稣在拿因使寡妇的儿子复活(路七11~15),使百姓不能不联想到历史上曾经使死人复活的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所以「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神,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又说:『神眷顾了祂的百姓!』」(路七16)。──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王下四38】「以利沙又来到吉甲,那地正有饥荒,先知门徒坐在他面前,他吩咐仆人说:“你将大锅放在火上,给先知门徒熬汤。”」 「吉甲」这里可能是指在以法莲境内,示罗西南(参:王下二1)的吉甲,而非近耶利哥(书四19)或 Qalqaliyah(=Baalshalisha,Gray 之立场)。 「饥荒(MT)」可能是指八章1节的同一次饥荒。先知们「坐在他前面」(AV),这个聚会(NIV)应当是指「学校」一景(Yeshiva,Ben Sira 51:29)。汤(AV、RSV)是「清汤」(NEB;「炖汤」,NIV、GNB),乃团体伙食常吃的一味。──《丁道尔圣经注释》 很可能就是八1所说的七年的饥荒。“先知门徒”及“吉甲”:看二3注。“坐在他面前”:指先知门生在以利沙面前受教。――《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吉甲」(38节)可能是以利亚升天之前居住的地方(二1)。──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那地正有饥荒」(38节),表明神正在管教以色列。迦南地并没有适合灌溉的河流,农业的收成基本上倚靠神按时降下秋雨和春雨,因此,丰收还是饥荒,取决于百姓与神的关系是否正常。神早已宣告,百姓若谨守遵行神的一切诫命,「耶和华必为你开天上的府库,按时降雨在你的地上。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你」(申二十八12);而百姓若离弃神、拜偶像,「因为你富有的时候,不欢心乐意地事奉耶和华——你的神,所以你必在饥饿、干渴、赤露、缺乏之中事奉耶和华所打发来攻击你的仇敌」(申二十八47~48)。──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先知门徒坐在他面前」(38节),可能指正在上课。──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仆人」:原文是单数型态,可能就是指「基哈西」。 ●「熬汤」:「煮汤」。――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38~41】◎38~41此处很生动的描绘出饥荒的状况,先知门徒们先煮汤,再到野外采集食物。可能因为食物太过缺乏,因此即使是不认识的植物果实,也是先下锅煮了,煮熟才发现有毒。而以利沙就是让这瓜的毒性解除,让先知门徒们可以果腹。――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以利沙替门徒解毒:在饥荒时门徒饥不择食,连野瓜也拿来充饥,结果弄巧反拙。――《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记录了以利沙如何解除锅中的死毒。1)即使在人看是有害的,只要神做工,有害也会变得无害。在保罗事奉的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的事件。当时保罗在米利大土人的村落生火时,不慎被蛇咬了一口,但保罗身上却没有发生丝毫的变化(徒28:1~6)。这应验了耶稣所说的“若喝了什么毒物,也必不受害”的话(可16:18)。2)以利沙解毒的神迹可以与耶稣救赎人类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基督的救赎,使人类的灵魂坠入死亡之渊的罪(罗6:23)就断不能得到解决。正如通过以利沙的神迹,原本有死毒的汤也能喝一样,把人类推向灭亡之深渊的毒,被耶稣基督的宝血除去了(太26:28;罗5:9;彼前1:18,19)。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王下四39】「有一个人去到田野掐菜,遇见一棵野瓜藤,就摘了一兜野瓜回来,切了搁在熬汤的锅中,因为他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野瓜藤(paqqu^`o^t[)或谓野瓜(LXX 作 colocynth),乃强力的泻剂。这种 citrullus
colocyntis 的特征便是像小瓜一样的、黄色的「苦苹果」(NEB)。经文没有说明为何这些常见的植物令人无法入口。虽然有解经家假设这是一件无法模仿的魔术,他加了另外一些东西进去,或谓面粉乃是要扭转他们对凶兆的迷信,但这些都无法减低这个洁净及医治的象征性行动(一如耶利哥水源的盐,王下二19~22)的神迹性。──《丁道尔圣经注释》 “野瓜”。野黄瓜。那些野瓜使人身体产生不良的反应,以至他们认为汤是有毒的。――《列王纪下雷氏研读本》 「一兜」:原文作「满了他的外衣」,大概是指那人拉起身上的外衣,以此盛满了野瓜。――《串珠圣经注释》 “野瓜藤”的果是不能食用的。但是先知的门徒想把它当作食物吃,可见当时的灾情非常严重。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当百姓受管教的时候,神的先知也与百姓一同受苦,饥不择食地摘野菜充饥。「野瓜」(39节)可能是野黄瓜(Colocynth),毒性很大,吃完会立刻上吐下泻。──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掐菜」:「采菜」。 ●「一兜」野瓜:原文是「满衣服」。――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39 熬汤的作料】学者一般相信有毒的作料是称为苦西瓜(colocynth)的黄瓜,今日普遍称为「所多玛苹果」(apple of Sodom)其毒足以致命。──《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四40】「倒出来给众人吃,吃的时候,都喊叫说:“神人哪,锅中有致死的毒物!”所以众人不能吃了。」 “致死的毒物”指有毒的食物。也许是混在可吃的野菜之中的有毒植物。──《灵修版圣经注释》 ●「锅中有致死的毒物」:原文是「锅中会死人!」。――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41】「以利沙说:“拿点面来。”就把面撒在锅中,说:“倒出来,给众人吃吧!”锅中就没有毒了。」 以利沙「把面撒在锅中」(41节),使毒汤成为能喝的,然后说「给众人吃吧」(41节)。而众人若没有信心,就不可能领受医治的恩典。因此,这个神迹,再一次表明神的拯救需要人凭着信心来接受。──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拿点「面」来:原文是「面粉」不是「面条」。――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41 加面】粗面粉和细面粉被视为有驱除邪术的法力。古代近东的施咒或仪式经常用得上它,只是不如本节所述。面粉有时可以制作面团小像,用于法术仪式中。有时则在施法对象周围洒上面粉圆圈。以利沙所采取的步骤往往都与法术界有相像之处,但永不依照常见的方式,也没有仪式性的成分。──《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四42】「有一个人从巴力沙利沙来,带着初熟大麦作的饼二十个,并新穗子,装在口袋里,送给神人。神人说:“把这些给众人吃。”」 「巴力沙利沙」在沙仑平原(参:撒上九4)的 Lydda 以北,应当就是以法莲境内的Khirbet al~Marjamah310。初熟的大麦(新收的,w#karmel b#s]iq#lo{no^;NEB 作「新一季的穗子」)可能就是可口的「烘过的新麦穗」(参:利二14,新译)。──《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是北国敬畏神的人给先知的供奉,带来的是初熟的大麦作的饼、初熟的果子和五谷。这些本为献给祭司和利未人的食物(申十八1~6),可见这些先知的崇高地位,是耶和华真正的代表。――《启导本圣经列王纪下注释》 「巴力沙利沙」:位于以法莲山地。 「新穗子」:指献素祭时用火烘过的去壳麦穗(见利2:14)。 「装在口袋里」:此句于原文意思不详。――《串珠圣经注释》 「巴力·沙利沙」(42节)可能位于以法莲山地东部。──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巴力沙利沙」:字义是「加倍伟大的主」,位于约帕北面24公里的沙仑平原。 ●「初熟大麦做的饼二十个,并新穗子」:依照 利 23:20 这是给祭司的食物。但是北国已经没有祭司制度,因此这个人大概是把以利沙与先知们当成是祭司来对待。――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42 巴力沙利沙】巴力沙利沙的传统位置是沙仑平原上的伯萨里萨(Bethsarisa),在约帕西北偏西约十五哩外。其他解经家则采取比较接近吉甲的地点,如以法莲山地东部,伯特利西北约六哩的隐萨米亚(Ein Samiya)。──《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王下四42~44】以利沙喂饱一百人:摩西律法规定,以色列人要将部分初熟的收成分别出来归给神(见出23:19; 申26:2),并给祭司作食物(见民18:12~13)。大概由于北国没有正统属利未支派的祭司(见代下11:13~15),所以这人将初熟的收成带来给以利沙。以利沙却将食物分给众人吃。――《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记录了用20个大麦饼和口袋里的新穗子喂饱100人的神迹。这与耶稣的五饼二鱼(太14:13~21)及妇人用一瓶油装满所有空器皿的神迹相似(1~7节)。三件事的共同点是都有剩余(7节,43节,太14:20)。这意味着神的恩惠充满盈溢(申28:1~12)。耶稣来到这世界的目的也是为了使生命充满神的恩惠(约10:10)。然而今天有很多信徒还没能领受神的丰盈的恩惠。圣经将其归为两个原因:①因为不求(雅4:2):神已应许只要我们祈求,就给我们(申4:29;赛50:15;耶33:3;太7:7~12)。神的应许是不改变的。因为神决不能说谎,必然成就所应许的(来6:18)。神的应许如此真实,人却不求,这是没有信心的表现。②因为出于私欲而妄求(雅4:3):这里的“私欲”是指“世俗的情欲”(多2:12),或“肉体的情欲”(加5:16,约壹2:16)。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祈求的,神不会应允。耶稣也说“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6:33)。 ――《圣经精读本──列王纪下注解(作者不详)》 ◎42~44这个应该也是在饥荒情况下的神迹,所以才会需要让上百人吃饱。 太 14:13~21 可 6:30~44 路 9:11~17 约 6:1~13 记载耶稣也曾经行类似的神迹,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男人。――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42~44喂饱多人】此事件与上述事件未必是相联的,但同样的显示耶和华神关顾祂的子民。初熟的产物通常是拿来给祭司献给神的(如:利二十三10),以利沙接受这些礼物并将之与众人分享,可能表示众人视他为耶和华的代表。整件事情被形容为是预言的应验。这是一个神迹,可以与后来耶稣喂饱五千人一事媲美(太十四13~21)。──《丁道尔圣经注释》 【王下四43】「仆人说:『这一点岂可摆给一百人吃呢?』以利沙说:『你只管给众人吃吧!因为耶和华如此说,众人必吃了,还剩下。』」 他的仆人(新译),这个罕见的希伯来字(m#s%a{r#t[o^)曾用于约书亚身上(出二十四13,「帮手」),在此可能是指基哈西,他可能怀疑这一点食物不够分,一如耶稣门徒的怀疑一样(太十四17,十五34~39),可能因为这是一个人用一个小口袋装来的缘故。一百这个数字可能是代表性地指一大堆人(参:王上十八4)。──《丁道尔圣经注释》 按照律法,「初熟大麦做的饼」和「新穗子」(42节)都应该献给神(出二十三19;利二14;二十三20),但现在北国以色列已经没有祭司利未人(代下十一13~14),所以这个敬畏神的人就把先知当作神的代表,把「初熟大麦做的饼」和「新穗子」送给先知,作为向神的奉献。神接受了人的奉献,并将祂的恩典放在其中,丰丰富富地作人的供应。以利沙用二十个饼让一百人吃饱,「还剩下」(43节);正如主耶稣也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太十四15~21),还剩下「十二个篮子」(太十四20)。──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仆人」:原文型态也是单数,可能就是指「基哈西」。―― 蔡哲民等《研经资料》 【王下四44】「仆人就摆在众人面前,他们吃了,果然还剩下,正如耶和华所说的。」 仆人虽然不能相信「这一点岂可摆给一百人吃呢」(43节),但他还是顺服地把饼「摆在众人面前」(44节)。人的这一点信心和顺服,就成了承受神拯救的管道。──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本章所记载的五个神迹,都是行在敬畏神的人身上。神借着这五个神迹,不但显明了「神是拯救」,也启示了怎样才能承受神的拯救。虽然以利沙向以色列王约兰显明了「神是拯救」,但他却「总不离开」(三3)金牛犊,所以不敢信靠神的拯救,最终所承受的拯救是不完全的(三27);而先知门徒的妻子(5节)、书念妇人(22节)、先知门徒(41节)和仆人(44节),则用神所赐的信心和顺服支取了神的拯救。所以说:「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弗二8)。── 列王记下圣经综合解读 【思想问题(第四章)】 1 读到寡妇对耶和华的信心,你得到什么激励?试分述神施行这个神迹的过程(见3~7)。这对你有何启迪? 2 为何书念妇人这么热诚地款待以利沙?你愿意接待神的仆人吗? 3 这位书念妇人在属灵方面,在待家人方面,可否作为已婚妇女的榜样?为什么? 4 你对这妇人的信心有什么评价(13, 16, 21~24, 28, 30)。 5 以利沙凭什么力量救活那孩子,为何基哈西未能成功?这表明什么? 6 本章记载的五个神迹有何异同?有什么属灵的功课给我们学习? 7 从本章记载先知以利沙的事迹,找出先知应具备的条件、先知的任务是什么?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