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撒母耳记下第十九章注解

 

壹、内容纲要

 

【大卫胜利回朝】

    一、约押劝止大卫为押沙哀哭(1~8)

    二、民心转向前来迎接大卫返回京城(9~15)

    三、小人之辈示每和洗巴也来迎接(16~23)

    四、米非波设当面洗清误会(24~30)

    五、巴西莱送王过约(31~39)

    六、犹大人与以色列人争先恐后(40~43)

 

贰、逐节详解

 

【撒下十九1「有人告诉约押说:王为押沙龙哭泣悲哀。

   〔吕振中译〕有人告诉约押说:『看哪,王为押沙龙哭泣哀悼呢。』

   〔原文字义〕「哭泣」哭泣,哀号;「悲哀」哀哭,哀挽。

   〔文意注解〕「有人告诉约押说:王为押沙龙哭泣悲哀」:约押率军返回玛哈念途中获悉大卫王为押沙龙之死哀哭不停。

   〔话中之光〕()百姓因大卫的悲伤而低落:展示了尽管以色列取得了胜利,却不能享有快乐的两个人物:(1)约押:违抗王命,无法制止自己的愤怒而终于杀害了押沙龙(参撒下十八11~15)。像这样,愤怒催毁团契的秩序,夺走人们的喜悦,播种报复的种子(参撒下三27~30;王上二5~6;箴十六14;十九12)(2)领导者的偏爱是毁坏团契和睦的毒素。因此领导者应拥有宽阔的胸怀(参约十三1;多三2)

         ()不会控制自己的内心情绪的领袖不能正确地统治百姓(参箴二十五28)。对自己的感情过于敏感的大卫,不顾征讨叛军,却因对儿子的怜悯而伤神。事实上,人的情绪和情感,有可能对团体带来恶影响,因此应该自己控制自己(参腓二4)

 

【撒下十九2「众民听说王为他儿子忧愁,他们得胜的欢乐却变成悲哀。」

   〔吕振中译〕那一天人民听说王为他儿子忧伤,那一天得胜的欢乐竟变成了众民的悲哀了。

   〔原文字义〕「忧愁」悲痛,苦恼;「悲哀」哀悼。

   〔文意注解〕「众民听说王为他儿子忧愁,他们得胜的欢乐却变成悲哀」:全军欢庆得胜的气氛,由于王为他儿子的不停哀哭而变成伤悲。

   〔话中之光〕()虽然神赐下了得胜,但大卫却被肉体的感情所辖制,一时忘记了神的旨意和应许,只看见押沙龙给他感情上的满足,却看不见押沙龙已经成为神的仇敌。因此,大卫只顾「为他儿子忧愁」,却不顾神的百姓和神的公义;只顾作一位失败的父亲,却忘了得胜君王的职责,以致「他们得胜的欢乐却变成悲哀」。

 

【撒下十九3「那日众民暗暗地进城,就如败阵逃跑惭愧的民一般。」

   〔吕振中译〕那一天众民偷偷走着进城,就像众民在战场上逃跑、很觉惭愧、偷偷走了一样。

   〔原文字义〕「暗暗地」偷偷地;「败阵」战役;「惭愧的」被羞辱。

   〔文意注解〕「那日众民暗暗地进城,就如败阵逃跑惭愧的民一般」:本当兴高采烈凯旋游行,却转变成偃旗息鼓悄悄进城,好像打了败仗的军队一样。

   〔话中之光〕()押沙龙失败了(参撒下十八17),但撒但还没有失败;大卫外面的争战得胜了,但里面的争战却还没有得胜。作为国度的君王,大卫有许多恢复的工作要做:同工的弟兄需要鼓励,愚昧的弟兄需要挽回,无知的仇敌需要赦免。但是,大卫却陷在肉体的感情里不能自拔,国度的破口不但没有被堵住,反而出现了更可怕的破口:一面是以色列还没有合一;一面是众民在得胜中失去了喜乐,若不及时堵住,正如约押所说的:「这祸患就比你从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7)

 

【撒下十九4「王蒙着脸,大声哭号说:我儿押沙龙啊,押沙龙我儿,我儿啊!

   〔吕振中译〕王蒙着脸;大声哀呼,说:『我儿押沙龙阿,押沙龙我儿,我儿阿!』

   〔原文字义〕「蒙」遮掩;「大」巨大的。

   〔文意注解〕「王蒙着脸,大声哭号说:我儿押沙龙啊,押沙龙我儿,我儿啊」:『蒙着脸,大声哭号』大卫毫不掩饰他的悲戚,几乎使得众人的牺牲变成没有意义。

 

【撒下十九5「约押进去见王,说:你今日使你一切仆人脸面惭愧了。他们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儿女妻妾的性命。」

   〔吕振中译〕约押进了屋子去见王,说:『你今天使你一切仆人的脸面都惭愧了;他们今天搭救了你的性命、你儿女和妻妾的性命;

   〔原文字义〕「惭愧」干燥,干枯;「性命」生命,自我。

   〔文意注解〕「约押进去见王,说:你今日使你一切仆人脸面惭愧了」:『脸面惭愧』意指脸面羞惭无光。

         「他们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儿女妻妾的性命」:『他们』指牺牲自己,为你争战的军人;『救了你和你儿女妻妾的性命』意指如此丰功伟业在你眼中竟不如押沙龙伊人。

   〔话中之光〕()大卫当时能作的最贤明的态度,应该是称赞百姓的劳苦,并祝贺胜利。圣徒对邻舍最智慧的处世态度应该是「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十二15)

         ()这位粗暴的老元帅严厉地责备了王在他回城军兵面前的行为。这些人曾奋勇成功地作战。他们曾为王和王的家人冒生命的危险,但他对他们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他只会想自己个人的损失。那天别人也在为丧失了兄弟、丈夫和父亲而悲伤哀痛,他们为了使大卫可以继续作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对王竟然毫无意义。这位老将的责备是锋利而痛苦的,但他只是在说出刺耳的真理。

         ()我们可以从约押谏王的话学习:(1)大卫对押沙龙的怜悯,是无视为击败叛乱而努力的士兵的劳苦(5~6)(2)如果大卫再不结束悲伤,安慰百姓,那么又将开始新的叛逆(7)。像这样,善意的忠告可以搭救走错路的弟兄(参箴十七10;二十七6;加二11~14;雅五19~20)

 

【撒下十九6「你却爱那恨你的人,恨那爱你的人。你今日明明地不以将帅、仆人为念。我今日看明,若押沙龙活着,我们都死亡,你就喜悦了。」

   〔吕振中译〕让你去爱那恨你的人,去恨那爱你的人!因为你今天明明表示你以将军和臣仆人为无物;因为我今天纔晓得假如押沙龙活着、我们大家今天都死去,那你就看得顺眼了!

   〔原文字义〕「恨」恨恶,怀恨;「明明地」显明,声明;「喜悦(原文双字)」笔直,正直(首字);眼目(次字)

   〔文意注解〕「你却爱那恨你的人,恨那爱你的人」:指大卫不明敌友,不分皂白。

         「你今日明明地不以将帅、仆人为念」:指大卫偏心,不尊重为他效劳的将士。

         「我今日看明,若押沙龙活着,我们都死亡,你就喜悦了」:指根据大卫今日的表现,无异显示宁愿看见押沙龙活着,其余众人都死了。

   〔话中之光〕()我们有时必须要责备执政掌权之人。约押知道,他直言顶撞大卫一定会令大卫不悦,但是他明白事情必须如此行。他告诉大卫,如果他不安抚军队的心,嘉奖他们奋战的胜利,事情必定大大不妙;约押这种态度是值得效法的,因为有时我们应当直话直说。

         ()因着大卫一人在情感上受刑,使通国心灵受压,不得舒畅。若听任这种情形拖下去,势将发生更严重的危险。虽然人的心绪免有起伏,有时欢乐,有时忧伤。然而一个人若任凭他的情感奔放,不在适可之时而止,就会给魔鬼留下地步,招来攻击。感谢神,藉约押的谏劝,唤醒了大卫。约押的话确是忠言,但相当逆耳。

 

【撒下十九7「现在你当出去,安慰你仆人的心。我指着耶和华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必无一人与你同在一处。这祸患就比你从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

   〔吕振中译〕现在你要出去、说些鼓舞你仆人的心的话;因为我指着永恒主来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就没有一人会跟你在一处;这对于你的害处就比你从幼年到如今所遭遇的祸患更厉害了。』

   〔原文字义〕「安慰」说话;「祸患」坏的,恶的;「更甚」伤害,打破。

   〔文意注解〕「现在你当出去,安慰你仆人的心」:『当出去』意指在众人面前露脸;『安慰』意指向众人说感谢战功的话;『仆人』指大卫的战士。

         「我指着耶和华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必无一人与你同在一处」:『无一人与你同在』意指不再效忠于你。

         「这祸患就比你从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祸患』指政治上的灾难。

   〔话中之光〕()约押的角色很特殊,他一面是忠心的为大卫着想,要大卫避免出现严重的错误,但另一面却又强硬的命令大卫做事,似乎不尊重大卫的王权。真实的人性,好像就是这样很难用简单文句就说明清楚。至少大卫旁边有个约押,这对大卫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

         ()大卫的悲哀给以色列全体带来不安,总之大卫内心的决定左右大卫和以色列的兴衰。尤其大卫的悲伤将成为成就神的义和旨意的障碍。躲避更大「祸患」的方法,是自己将所有担心和悲伤都交托给信实地履行与自己所立之约(参撒下七8~16)的神(参诗三十七4~5;五十五22;彼前五7)。不把自己的一切问题交托给神是属灵的骄傲,也是自取「祸」的行为(参太六27~31)

         ()神借着环境一步一步地显露大卫的本相,不是为了败坏他,而是为了造就他,把他的生命带到成熟的地步。因此,神没有任凭大卫继续沉溺在伤痛中,而是使用约押把大卫从愚昧中唤醒。虽然约押常常体贴大卫的肉体,但也最了解大卫的肉体本相、最敢在大卫面前说话,所以就被神用作唤醒大卫的器皿。

         ()约押这一番话直率得刺入,但对大卫当时的情形,确是苦口的良药,救了他免遭在情感的浪涛中灭顶。于是大卫起来,坐在城门口,百姓乃回到王面前,使四散的众民归聚。大卫的勇于纳谏,是他极可贵的特点,只要是利国益民的忠言,纵然听来扎心刺耳,也不加弃绝。这是身为领袖者所当学的功课。我们的神拦阻骄傲的人,却赐恩给谦卑的人。

         ()约押一番言辞激烈的话让我们看见:血气的话语也能挽回属灵的人。约押的话句句在理(5~7),但却满了血气(6)。我们若用血气去对付血气,用肉体去碰肉体,通常都会遇到对方肉体的反弹,结果越想挽回人,越会把人推远;越想帮人脱离肉体,越会让人深陷肉体。但大卫却是一位属圣灵的人,他的生命在神面前是柔软、顺服的,虽然陷在肉体的软弱中,却不会长久地被肉体辖制。因此,无论神的光照是借着拿单(参撒下十二7)还是约押(6),只要是神的光照,大卫都立刻在愚昧中苏醒过来,按下心中的哀痛,回到神的旨意之中:「于是王起来,坐在城门口」(8)

         ()血气的话语只能暂时挽回人。虽然约押的话让大卫暂时脱离肉体的感情,后来他又继续娇纵「俊美」的四子亚多尼雅(参王上一6)。约押激烈的言辞也让大卫暗暗记仇,又增加了新的难处(13)

         ()属灵的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血气。虽然约押是一位体贴肉体的人,但神也会使用了解我们肉体的「约押」作我们生命中的「拿单」(撒下十二7)。因此,我们不必介意批评自己的是「约押」还是「拿单」。属肉体的人是刚硬的,总爱斤斤计较别人的语气和态度,介意别人的属灵程度和资历,结果却忽略了圣灵对自己所说的话;不但自己容易受伤,也容易伤害别人。但属灵的人却是温柔的,不会计较别人话语里的血气,只关心里面有没有圣灵的劝诫;结果是「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太五5),不但自己不容易受伤,也不容易伤害别人。

         ()不能因为血气而放弃彼此守望。我们越是与人亲密,越有责任彼此守望、提醒对方肉体的出头。因此,虽然我们都应当求主除掉自己言行里的血气,但不能一直纠结于自己是「约押」还是「拿单」,结果不肯劝诫弟兄。因为神说:「倘若守望的人见刀剑临到,不吹角,以致民不受警戒,刀剑来杀了他们中间的一个人,他虽然死在罪孽之中,我却要向守望的人讨他丧命的罪」(结三十三6)

 

【撒下十九8「于是王起来,坐在城门口。众民听说王坐在城门口,就都到王面前。以色列人已经逃跑,各回各家去了。」

   〔吕振中译〕于是王起来,去坐在城门口。有人告诉众民说:『看哪,王坐在城门口呢。』众民就都到王面前来。先是以色列人都已逃跑,各回各家〔原文:帐棚〕而去。

   〔原文字义〕坐」坐下,居留。

   〔文意注解〕「于是王起来,坐在城门口」:意指公开露脸。

         「众民听说王坐在城门口,就都到王面前」:『众民』指大卫的百姓,包括战士在内。

         「以色列人已经逃跑,各回各家去了」:『以色列人』指追杀大卫的军队;『各回各家』指整个作战的指挥系统分崩析离

   〔话中之光〕()大卫接受了约押的谏劝,将哭泣停止,起来坐在城门口,叫众民都到他面前。他能约束自己的情感,实在需要极大的恩典和能力,是神的恩典使他能经过哭泣的长夜,以欢呼迎接早晨(参诗三十5)

         ()坐在城门口」对以色列来说,「城门」是行政和裁判的舞台(参路四1~2;撒上九18;王下七1;伯二十九7;摩五1012)。大卫坐在这里(玛哈念的城们),指他恢复了曾失去的权力,他称赞镇压叛军的百姓,并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在大卫下这些决定之前,肯定有神的看顾和安慰(参诗四十17;五十六13),神的关怀才能使我们得以自由(参代上二十八9箴十六2~3)

 

【撒下十九9「以色列众支派的人纷纷议论说:王曾救我们脱离仇敌的手,又救我们脱离非利士人的手。现在他躲避押沙龙逃走了。」

   〔吕振中译〕在以色列众族派中人民都纷纷争论说:『王曾援救了我们脱离仇敌的手掌,他曾搭救了我们脱离非利士人的手掌;现在他竟躲避押沙龙、离开此地逃走了。

   〔原文字义〕「纷纷议论」主张,争辩;「脱离」拯救,使逃出。

   〔文意注解〕「以色列众支派的人纷纷议论说」:『纷纷议论』意指对自己当前的立场有所讨论和争辩。

         「王曾救我们脱离仇敌的手,又救我们脱离非利士人的手」:『仇敌的手』指雅兰、摩押、亚扪、非利士、亚玛力人、以东等周围外邦(参撒下八12~13小字);『非利士人』特指从扫罗时代便一直侵害压制以色列人的敌人(参撒上十四52;三十一7;撒下八1)

         「现在他躲避押沙龙逃走了」:『逃走』指逃到约但河东玛哈念。

   〔话中之光〕()几日以前,大多数以色列人还支持押沙龙的叛变,现在这一班百姓又要大卫回来作他们的王了。群众的心理变幻无常,因此服从更高的道德律,远胜过依从多数人的喜好作决定。依从圣经所定的道德原则,能帮助你不受群众的喜好和意见所影响。

 

【撒下十九10「我们膏押沙龙治理我们,他已经阵亡。现在为什么不出一言请王回来呢?

   〔吕振中译〕我们所膏立来管理我们的押沙龙已经阵亡了,现在你们为甚么静不作声、不请王回来呢?』

   〔原文字义〕「阵亡(原文双字)」战役,战争(首字);死(次字)

   〔文意注解〕「我们膏押沙龙治理我们,他已经阵亡」:『膏押沙龙』指拥立押沙龙;『阵亡』指他的头发缠挂在橡树枝上,后被约押和他的亲兵杀死(参撒下十八914~15)

         「现在为什么不出一言请王回来呢?」:意指不宜再犹豫和迟延,应当主动邀请他回到耶路撒冷。

 

【撒下十九11「大卫王差人去见祭司撒督和亚比亚他,说:你们当向犹大长老说:以色列众人已经有话请王回宫。你们为什么落在他们后头呢?」

   〔吕振中译〕大卫王打发人去见祭司撒督和亚比亚他、说:『你们要对犹大的长老们说:以色列众人已经有话到王那里、请王回宫,你们为甚么在请王回宫的事情上落在他们后头呢?

   〔原文字义〕「撒督」公义;「亚比亚他」我付真伟大。

   〔文意注解〕「大卫王差人去见祭司撒督和亚比亚他,说:你们当向犹大长老说」:犹大支派迟迟未有行动请大卫回京,是因在押沙龙叛变事件中曾参与领导而自觉有愧。为此,大卫派祭司游说犹大长老们,应当率先表示效忠。

         「以色列众人已经有话请王回宫。你们为什么落在他们后头呢?」:『落在他们后头』大卫出身自犹大支派,本支派的人岂可落于人后。

 

【撒下十九12「你们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为什么在人后头请王回来呢?

   〔吕振中译〕你们是我的族弟兄、我的骨肉;为甚么在请王回来的事情上倒落在人后头呢?

   〔原文字义〕「骨肉(原文双字)」骨头(首字);血肉之体(次字)

   〔文意注解〕「你们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为什么在人后头请王回来呢?」:『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这是强调血缘关系。

 

【撒下十九13「也要对亚玛撒说:你不是我的骨肉吗?我若不立你替约押常作元帅,愿神重重地降罚与我。’”

   〔吕振中译〕你们也要对亚玛撒说:你不是我的骨肉么?我若不立你代替约押常在我面前做军长,愿永恒主这样严厉地待我,并且加倍地严厉。

   〔原文字义〕「亚玛撒」负担;「重重地」加,增加。

   〔文意注解〕「也要对亚玛撒说:你不是我的骨肉吗?」:『亚玛撒』他是押沙龙所立的以色列军元帅,又是大卫的外甥(参撒下十七25注解)

         「我若不立你替约押常作元帅,愿神重重地降罚与我」:『常作』原文是「所有的日子」;大卫早有意去掉约押元帅一职,大概是与他跋扈、越权、违命将押沙龙杀死有关。

   〔话中之光〕()大卫为了收买参加押沙龙叛乱(参撒下十五10~11)的支派采用了以下的措施:(1)通过祭司长说服;(2)起用叛军的将军亚玛撒(参撒下十七25),但是他在合一的大前提下无条件的宽容种下了灾难的火种(参撒下二十10)。即使大卫对杀害自己儿子的约押(参撒下十八14~15)有私人恩怨,而约押是镇压叛乱的功臣。撇开约押不顾,去立曾站在叛乱第一线的人为军队的统帅,这是大卫的不是。他把人的利害关系放在公义的统治之上。如果过分在意人,就容易忘记神的旨意而犯错误(参太二十六69~75)

         ()大卫撤了平叛功臣约押的职位,可能与他抗旨杀死押沙龙(参撒下十八14)、出言顶撞大卫(5~7)有关。大卫一面顺从圣灵,接受了约押的忠告(8),一面随从肉体,对他的顶撞耿耿于怀(5~7)。当我们还没有完全脱离肉体的时候,也会像大卫一样在圣灵和肉体之间来回摇摆、起起伏伏,「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做所愿意做的」(加五17)

 

【撒下十九14「如此就挽回犹大众人的心,如同一人的心。他们便打发人去见王,说:请王和王的一切臣仆回来。

   〔吕振中译〕这样、犹大众人的心就被挽回过来,如同一人的心;他们打发人去见王、说:『你请回来,您和您王的众臣仆都回来。』

   〔原文字义〕「挽回」返回,转回。

   〔文意注解〕「如此就挽回犹大众人的心,如同一人的心」:『如此』表示既往不究;『如同一人的心』指一心一意拥戴大卫。

         「他们便打发人去见王,说:请王和王的一切臣仆回来」:代表犹大支派正式提出邀请。

   〔话中之光〕()大卫并没有像在希伯仑一样安静等候神,而是自己伸出手,运用手段「挽回犹大众人的心」,一面推动冷淡的犹大支派来热心跟随神,一面也报复顶撞他的约押。大卫把这些政治手段运用得娴熟而老练,但却埋下了犹大支派与其他支派分裂的种子(43节;下二十一1),也导致了亚玛撒被约押谋杀(参撒下二十8~10);更让大卫自以为聪明,还没有完全脱离肉体的感情,又陷入了肉体的骄傲。

         ()神从来都是重视人过于事奉,要得着的是工人而不是工作;我们的心思却常常相反,越是向着神火热的人,越容易用人的热心来帮神的忙、成全神的事。神百姓的合一不能倚靠人的政治智慧,而是神自己赐下的;教会真正的合一也不是牺牲真理的彼此包容,而是圣灵赐下合一的心,人的责任是不要破坏合一,「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四2~3)

 

【撒下十九15「王就回来,到了约河。犹大人来到吉甲,要去迎接王,请他过约河。」

   〔吕振中译〕王就回来;他来到约但河。犹大人来到吉甲,要去迎接王,请王过约但河。

   〔原文字义〕「吉甲」滚动,轮子;「迎接」遭遇,降临。

   〔文意注解〕「王就回来,到了约河」:指大卫在犹大支派劝请下,动身来到约河岸边。

         「犹大人来到吉甲,要去迎接王,请他过约河」:『吉甲』位于约河西岸,距离岸边不远(参书四19);『过约河』指从东岸过到西岸。

 

【撒下十九16「巴户琳的便雅悯人基拉的儿子示每急忙与犹大人一同下去迎接大卫王。」

   〔吕振中译〕属巴户琳的便雅悯人基拉的儿子示每急忙和犹大人一同下去迎接大卫王。

   〔原文字义〕「巴户琳」年轻人的村庄;「基拉」一粒谷粒;「示每」著名的;「急忙」加速。

   〔文意注解〕「巴户琳的便雅悯人基拉的儿子示每急忙与犹大人一同下去迎接大卫王」:『示每』当大卫一行人逃离耶路撒冷时,他曾咒骂大卫,向他丢石头(参撒下十六5~7),现在见风转舵,十足是一个投机者;『急忙与犹大人』他本身属于便雅悯人,急切间依附犹大人,构成两个大卫的基本内围支派,以讨好大卫。

   〔话中之光〕()示每的改变完全是利害所致。他是扫族基拉的儿子;当扫罗作王的时候;族人同享富贵。大卫登上宝座之后,扫罗的族人再无特殊利益可享;为此迁怒怀恨,至为自然。只是苦于不敢发泄。等到大卫落难,示每认为他已不可能东山再起,乃将积怒宣泄,以释心中之恨。谁能预料押沙龙会一下子就兵败身亡,大卫却得胜,立即可以回宫。示每是个投机能手,当即率众迎接大卫,盼望借此邀王的喜悦。这完全是以利害为出发点,以自己为中心。弃绝和欢迎,辱骂和称赞,出之与这一种人,自然毫无价值。

 

【撒下十九17「跟从示每的有一千便雅悯人,还有扫罗家的仆人洗巴和他十五个儿子、二十个仆人。他们都蹚过约河迎接王。」

   〔吕振中译〕跟从示每的有一千人、都是属于便雅悯的;还有扫罗家的僮仆洗巴、和他的十五个儿子、二十个仆人跟着他:这些人都冲过约但河来到王面前。

   〔原文字义〕「洗巴」雕像;「蹚过」奔腾,急忙行进。

   〔文意注解〕「跟从示每的有一千便雅悯人,还有扫罗家的仆人洗巴和他十五个儿子、二十个仆人。他们都蹚过约河迎接王」:『一千便雅悯人』示每以他的声望动员了一千个族人;『洗巴』另一个奸诈的机会主义者,他曾编造谎言诬告他的主人米非波设(参撒下十六3);『蹚过』指涉水而过。

   〔话中之光〕()两个机会主义人物:(1)示每:大卫处于危难关头时,咒诅大卫,并严重地侮辱他(参撒下十六5~8)(2)洗巴:米非波设的仆人。他原本是管理扫罗家财产的人(参撒下九2~3),但用奉承贿赂得到大卫的欢心,霸占了扫罗家财产相当的一部分(参撒下十六1~4)。现在大卫的统治一恢复,他们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命和安全,最先出来,以极其谦虚地姿态迎接大卫。对此,大卫为了政治目的(不愿影响百姓的感情,尤其不愿意引起便雅悯支派的埋怨,而应允赦免示每(包容了洗巴的过犯)。但这不是容忍示每的罪,是拖延了对他的惩治。大卫没有把示每的挑战(参撒下十六5~12)当作单纯对人的挑战,而看作对神的主权的挑战,虽然没有当场处决他,但最终还是处决他(参王上二8~9)。人的过犯有可饶恕的,也有永远得不到饶恕的。亵渎神,阻碍神主权事工的人只能灭亡(参太十二31;可三28~29;路十二10)

         ()当时大卫一行正忙于过河。约河是以色列和外邦世界(亚扪,摩押等)的界河,大卫过河的事件可以理解为大卫结束了流亡生活,恢复了失去的王权。因此示每慌忙迎接和屈服虽可憎,但也可以说是适时的。饶恕和和解需要适当的时机。如果失去机会,就再找不到机会(参太五23~25)。如果想承认罪,就越快越好,现在正是时候(参林后六2)

 

【撒下十九18「有摆渡船过去,渡王的家眷,任王使用。王要过约河的时候,基拉的儿子示每就俯伏在王面前,」

   〔吕振中译〕有人来回地过〔传统:渡口〕渡口,渡王的家眷过来,并照王所看为好的去作。当王要过约但河的时候、基拉的儿子示每俯伏在王面前,

   〔原文字义〕「摆渡船」浅滩;「任(原文双字)」眼睛(首字);好的,令人愉悦的(次字)

   〔文意注解〕「有摆渡船过去,渡王的家眷,任王使用」:『摆渡船过去』原文是「渡过浅滩」,有解经家认为本句是指人们用肩挑的轿子,将王室的妇孺接过浅滩。

         「王要过约河的时候,基拉的儿子示每就俯伏在王面前」:『俯伏在王面前』指向王请罪。

 

【撒下十九19「对王说: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的时候,仆人行悖逆的事。现在求我主不要因此加罪与仆人;不要纪念,也不要放在心上。」

   〔吕振中译〕对王说:『当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那一天,你仆人所行悖逆的事,愿我主我王不要归罪于我,不要惦念,而使王放在心上。

   〔原文字义〕「行悖逆的事」弯曲,扭曲;「加罪(原文双字)」谋算(首字);罪恶,不公正(次字)

   〔文意注解〕「对王说: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的时候,仆人行悖逆的事」:『行悖逆的事』指他向王咒骂并投掷石头的事(参撒下十六5~7)

         「现在求我主不要因此加罪与仆人;不要纪念,也不要放在心上」:『加罪与仆人』意指「视我为有罪的」;『不要纪念,也不要放在心上』意指请求赦免

 

【撒下十九20「仆人明知自己有罪,所以约瑟全家之中,今日我首先下来迎接我主我王。

   〔吕振中译〕仆人自知有罪;所以你看,约瑟全家之中、今天就是我首先下来迎接我主我王。』

   〔原文字义〕「约瑟」耶和华已增添;「首先」第一的。

   〔文意注解〕「仆人明知自己有罪,所以约瑟全家之中,今日我首先下来迎接我主我王」:『明知自己有罪』表示认罪;『约瑟全家』有二意:(1)整个以色列人(参王上十一28)(2)北方对抗大卫的十个支派,以约瑟家的以法连和玛拿西两个最有势力的支派为代表(参书十七17)

 

【撒下十九21「洗鲁雅的儿子亚比筛说:示每既咒骂耶和华的受膏者,不应当治死他吗?

   〔吕振中译〕洗鲁雅的儿子亚比筛应声地说:『示每既曾咒骂了永恒主所膏立的,岂不应当因此而被处死么?』

   〔原文字义〕「洗鲁雅」香膏;「亚比筛」我父是礼物。

   〔文意注解〕「洗鲁雅的儿子亚比筛说:示每既咒骂耶和华的受膏者,不应当治死他吗?」:『治死他』示每不独冒犯国君,而且亵渎神,因国君乃神所膏立的,故当处死他。

 

【撒下十九22「大卫说:洗鲁雅的儿子,我与你们有何关涉,使你们今日与我反对呢?今日在以色列中岂可治死人呢?我岂不知今日我作以色列的王吗?

   〔吕振中译〕大卫说:『洗鲁雅的儿子阿,我们与你就不同意了,所以你们今天纔跟我作对阿。今天在以色列中岂可有一个人被处死呢?我〔有古卷:你们〕岂不知我今天还作以色列的王么?』

   〔原文字义〕「反对」敌人,对抗者。

   〔文意注解〕「卫说:洗鲁雅的儿子,我与你们有何关涉,使你们今日与我反对呢?」:『我与你们有何关涉』是民间惯用语,意指「你们不可干涉我的事」;『与我反对』意指越权擅作主张。

         「今日在以色列中岂可治死人呢?我岂不知今日我作以色列的王吗?」:『今日』指复辟之日,理当大行恩赦,不可杀人。

 

【撒下十九23「于是王对示每说:你必不死。王就向他起誓。」

   〔吕振中译〕于是王对示每说:『你一定不会被处死。』王并且向他起誓。

   〔原文字义〕「起誓」发誓。

   〔文意注解〕「于是王对示每说:你必不死。王就向他起誓」:『向他起誓』实际上大卫的内心并没有完全赦免他,仅碍于当时的场合不适合处死人,可以等到适当的时候再予处置,故不应当起誓,使自己受到誓言的捆绑。大卫被迫后来私下托继位的所罗门王找机会杀他(参王上二8~9)

 

【撒下十九24「扫罗的孙子米非波设也下去迎接王。他自从王去的日子,直到王平平安安地回来,没有修脚,没有剃胡须,也没有洗衣服。」

   〔吕振中译〕扫罗的孙子米非波设也下去迎接王;他自从王出走的日子、到王平平安安回来的日子,都没有修脚,没有修胡须,也没有洗衣服。

   〔原文字义〕「平平安安地」平安,和平,健全。

   〔文意注解〕「扫罗的孙子米非波设也下去迎接王」:『米非波设』约拿单唯一尚活着的儿子,蒙大卫王厚待(参撒下九7)

         「他自从王去的日子,直到王平平安安地回来,没有修脚,没有剃胡须,也没有洗衣服」:『王去的日子』指大卫逃难期间;『没有修脚,没有剃胡须,也没有洗衣服』意指以行动来表现与大卫王同受苦难。

   〔话中之光〕()米非波设用行动一同参与大卫的苦难,米非波设与那些话多善变的恶人(16)有根本的差异。在神面前朴实而真实的生活,比华丽的口才显得更有价值(参箴十一20;太二十五40)

         ()米非波设的心,是一个寡妇的心。王不在这里了,就他对一切都无心了。恩待我的大卫已经不在这里,虽然他们不来残害我,但是,我已经没有乐趣了,我没有心怀来修饰。我们所以能拒绝世界,不爱世界,并非世界不可爱,乃是因为我所爱的人不在这里了。

 

【撒下十九25「他来到耶路撒冷迎接王的时候,王问他说:米非波设,你为什么没有与我同去呢?

   〔吕振中译〕他从耶路撒冷来〔传统:他来到耶路撒冷〕迎接王的时候,王问他说:『米非波设,你为甚么没有和我一同去呢?』

   〔原文字义〕「同去」行,走。

   〔文意注解〕「他来到耶路撒冷迎接王的时候,王问他说:米非波设,你为什么没有与我同去呢?」:『来到耶路撒冷』有二意:(1)指米非波设从他的住处来到耶路撒冷朝见大卫王;(2)有的译本作「从耶路撒冷来」迎接王。

 

【撒下十九26「他回答说:我主我王,仆人是瘸腿的。那日我想要备驴骑上与王同去,无奈我的仆人欺哄了我,」

   〔吕振中译〕他回答说:『我主我王,我的仆人哄骗了我了;因为你仆人吩咐他说:「给我豫备〔传统:你仆人说:我要为自己豫备……〕好了一匹驴,我好骑上,跟王一同去」;因为你仆人瘸腿;无奈他竟哄骗了我。

   〔原文字义〕「备」捆绑,约束;「欺哄」欺骗,误导。

   〔文意注解〕「他回答说:我主我王,仆人是瘸腿的」:『仆人是瘸腿的』表示行动不方便。

         「那日我想要备驴骑上与王同去,无奈我的仆人欺哄了我」:『备驴骑上』有人认为洗巴带给大卫的那两匹驴(参撒下十六1),实际上是米非波设命洗巴预备好要与王同逃,但洗巴却丢下他,单独带着所预备的去见王,变成是洗巴自己对王的礼物;『欺哄了我』不仅欺哄了主人,也欺哄了王。

 

【撒下十九27「又在我主我王面前谗毁我。然而我主我王如同神的使者一般,你看怎样好,就怎样行吧!」

   〔吕振中译〕他又向我主我王谗毁了你;然而我主我王如同上帝的使者一般。如今你看怎样好,就怎样行吧。

   〔原文字义〕「谗毁」毁谤。

   〔文意注解〕「又在我主我王面前谗毁我」:『谗毁我』指诬告米非波设想要趁机得回国权(参撒下十六3)

         「然而我主我王如同神的使者一般,你看怎样好,就怎样行吧」:『如同神的使者』意指他绝对不歪曲事实,按照正义和真理行事(参撒下十四17);『看怎样好,就怎样行』意指听凭王的意旨发落。

 

【撒下十九28「因为我祖全家的人,在我主我王面前,都算为死人;王却使仆人在王的席上同人吃饭,我现在向王还能辨理诉冤吗?

   〔吕振中译〕因为我祖父全家在我主我王面前不过是该死的人;王却使仆人列在王席上吃饭的人中间。我还有甚么权利再向王哀呼呢?』

   〔原文字义〕「辨理诉冤」哭喊,呼求。

   〔文意注解〕「因为我祖全家的人,在我主我王面前,都算为死人」:『我祖』指扫罗;『算为死人』按照惯例,新王泰半会杀掉前朝的王室子孙,以防叛逆。

         「王却使仆人在王的席上同人吃饭,我现在向王还能辨理诉冤吗?」:『王的席上同人吃饭』意指逾格的恩典;『辨理诉冤』意指据理力争或厚颜抱怨。

   〔话中之光〕()米非波设除了说到受仆人的欺哄那一件事以外,别的都不说。他的心只想到一件事,就是我的大卫王会回来就好了,冤枉算甚么。我是坐在大卫席上的,我已经够了,我不必诉冤,不必辨白。王回来了,就已经够了。我的得失算甚么呢?如果王能平安回来,如果我的主有所得,我就是有所失,又何妨呢?大卫对于米非波设的处置,自然是错了;但是,我们的主不会错待我们。就是这样一冤枉,就把米非波设的心显明了。

 

【撒下十九29「王对他说:你何必再提你的事呢?我说,你与洗巴均分地土。

   〔吕振中译〕王对他说:『你何必再说起你的事来呢?我告诉你说吧:『你和洗巴要平分地土呢。』

   〔原文字义〕「均分」分开,分享。

   〔文意注解〕「王对他说:你何必再提你的事呢?」:大卫错误既已造成,不想去查个水落石出,以免影响自己断案的声誉。

         「我说,你与洗巴均分地土」:意指将事情真相搁置一旁,各负一半责任。

   〔话中之光〕()大卫处于灵性的无知状态中(参赛五23),冤枉善良的米非波设。他狭隘的偏见,使他不顾及米非波设详细的辩护和一片忠心,像这样,出于人的判断,好像正确,但实际上却经常是错误的。

         ()你与洗巴均分地土」,人们在无法判断谁是谁非时,常采用折衷的办法,以为是聪明之举。事实上,这是非常不公平、不公义的作法。如果米非波设的话是对的,就应当把财产全部归还给他;如果米非波设的话是错的,就不应当让他均分地土,并且要惩罚不的一方,这样才算公义。

 

【撒下十九30「米非波设对王说: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地回宫,就任凭洗巴都取了也可以。

   〔吕振中译〕米非波设对王说:『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地回宫,就让洗巴都取好啦。』

   〔原文字义〕「取」拿。

   〔文意注解〕「米非波设对王说: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地回宫,就任凭洗巴都取了也可以」:意指米非波设心里所想望的,是大卫王的平安无事,而不是任何田产。

   〔话中之光〕()大卫用「和稀泥」的裁决来达成合一,实际上是偏袒了洗巴,牺牲了米非波设,保护了自己。但米非波设并没有坚持自己的权利,而是以神的受膏者「平平安安地回宫」为满足,以神的旨意不受拦阻为喜乐。虽然米非波设是「瘸腿的」(26),但正是这根加在他肉体上的刺(参林后十二7),不但使他脱离了肉体的感情,也使他脱离了肉体的骄傲,超脱了地上的是非恩怨。因此,在这件事里,最不容易受伤的是最软弱的米非波设,因为他是一位灵里真正柔软的人。

         ()幸亏米非波设所关注的,并非产业的得失,他所注意的是,「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回宫,就任凭洗巴多取了,也可以。」米非波设的态度,堪作一切单纯爱主之人的榜样,正如有一首诗歌所说:「我们的得失并不要紧,神的旨意当留心。」

 

【撒下十九31「基列人巴西莱从罗基琳下来,要送王过约河,就与王一同过了约河。」

   〔吕振中译〕基列人巴西莱从罗基琳下来,跟王走到约但河,要在约但河边给王送行。

   〔原文字义〕「基列」嶙峋的区域;「巴西莱」铁人;「罗基琳」套锤之地。

   〔文意注解〕「基列人巴西莱从罗基琳下来,要送王过约河,就与王一同过了约河」:『巴西莱』是基列地的大富户,曾接济大卫一行人食宿用品(32节;撒下十八27~29)

 

【撒下十九32「巴西莱年纪老迈,已经八十岁了。王住在玛哈念的时候,他就拿食物来供给王,他原是大富户。」

   〔吕振中译〕巴西莱非常老迈,已经八十岁。王住在玛哈念的时候,是他供养王的:因为他是个极大的财主。

   〔原文字义〕「玛哈念」双营地;「大富户(原文三字)」极度地,非常地(首字);巨大的(次字);人类(末字)

   〔文意注解〕「巴西莱年纪老迈,已经八十岁了」:『年纪老迈』当时的平均寿命不高,大卫自己只活到七十岁(参撒下五4)

         「王住在玛哈念的时候,他就拿食物来供给王,他原是大富户」:请参阅撒下十八27~29

 

【撒下十九33「王对巴西莱说:你与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里养你的老。

   〔吕振中译〕王对巴西莱说:『你和我一同过去,我要在耶路撒冷供养你和我在一起。』

   〔原文字义〕「养」支持,滋养。

   〔文意注解〕「王对巴西莱说:你与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里养你的老」:『养你的老』原文是「供养你」。

 

【撒下十九34「巴西莱对王说:我在世的年日还能有多少,使我与王同上耶路撒冷呢?」

   〔吕振中译〕巴西莱对王说:『我活着的年日还能有多少、可让我跟王同上耶路撒冷呢?

   〔原文字义〕「在世(原文双字)」年(首字);活着的(次字)

   〔文意注解〕「巴西莱对王说:我在世的年日还能有多少,使我与王同上耶路撒冷呢?」:巴西莱自觉余生的年日不多,不可能与王同上耶路撒冷。

   〔话中之光〕()谦虚而成熟的人身上,芳香四溢。这里出现的巴西莱没有富人的傲慢(参撒上二十五9~38),也曾慰问过处在困境的大卫(参撒下十七27~29)。但他并没有期望得到施恩或赏赐,他的善行只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参传十一1)。通过巴西莱的谢绝(34~37),我们可以学到:(1)人的生命有限(参诗九十10),人的气力必然衰退(参传十二3~6)(2)一切都不能换取宝贵的生命(参太六25)(3)尽管如此,一个谦虚、完全人的衰老和死亡是美丽的(参伯十二12;诗九十二14~15;箴十六31;二十29)

 

【撒下十九35「仆人现在八十岁了,还能尝出饮食的滋味,辨别美恶吗?还能听男女歌唱的声音吗?仆人何必累赘我主我王呢?」

   〔吕振中译〕我今年八十岁了;还能晓得辨别好坏么?你仆人还能尝出所吃的滋味么?还晓得听男女歌唱者的声音么?仆人何必再做我主我王的累赘呢?

   〔原文字义〕「尝出」品尝,感知;「辨别」认识;「累赘」负担,重担。

   〔文意注解〕「仆人现在八十岁了,还能尝出饮食的滋味,辨别美恶吗?还能听男女歌唱的声音吗?仆人何必累赘我主我王呢?」:意指如此高龄,无法享受人生,反倒成为王的累赘。

 

【撒下十九36「仆人只要送王过约河,王何必赐我这样的恩典呢?」

   〔吕振中译〕仆人只要跟王走一小段路到约但河;王何必将这报偿赏报我呢?

   〔原文字义〕「恩典」对待,报酬。

   〔文意注解〕「仆人只要送王过约河,王何必赐我这样的恩典呢?」:『王何必赐我』意指对王的好意敬谢不敏。

 

【撒下十九37「求你准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这里有王的仆人金罕,让他同我主我王过去,可以随意待他。

   〔吕振中译〕请准仆人回去,我好死在本城,在我父母墓旁。看哪,你仆人金罕在这里呢;让他同我主我王过去;你看怎么好,就怎么待他吧。

   〔原文字义〕「金罕」他们的渴望;「随意(原文双字)」好的,令人愉悦的(首字);眼睛(次字)

   〔文意注解〕「求你准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但求叶落归根,与父母同长眠。

         「这里有王的仆人金罕,让他同我主我王过去,可以随意待他」:『王的仆人金罕』巴西莱可能举荐自己的儿子(参王上二7);『可以随意待他』意指「随心所愿的对待他」。

   〔话中之光〕()虽然巴西莱是一位「大富户」(32),但此时地上的荣耀和享受对他却不再有意义(34~35),所以他不再把地上的「恩典」(36)放在心上,而是「只要送王过约旦河」(36)、只求神的受膏者平安。巴西莱的柔和谦卑与一无所求,使大卫与他说话时完全不用政治思考,心里却充满了平安与温馨。「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诗一百三十三1),这才是神的百姓彼此相交的样式。

         ()巴西莱真是一切清心爱主之人的榜样和典型。巴西莱为自己一无所求,却为金罕求王携带栽培。这种情形实在美丽,实在感人。

 

【撒下十九38「王说:金罕可以与我同去,我必照你的心愿待他。你向我求什么,我都必为你成就。

   〔吕振中译〕王说:『金罕要跟我一同过去;我呢、你看怎么好,我就怎么待他;凡你所快择要我作的,我总要为你作。』

   〔原文字义〕「心愿(原文双字)」好的,令人愉悦的(首字);眼睛(次字)

   〔文意注解〕「王说:金罕可以与我同去,我必照你的心愿待他」:『照你的心愿待他』意指我会善待他。

         「你向我求什么,我都必为你成就」:意指若有甚么要求,尽管提说。

   〔话中之光〕()神借着米非波设和巴西莱,让大卫的生命更深地蒙光照。到了「大卫王年纪老迈,虽用被遮盖,仍不觉暖」(王上一1)的时候,他就能脱离肉体的感情,也脱离肉体的骄傲,果断处理亚多尼雅(王上一32~35),让神的旨意得以成就(王上一17)

 

【撒下十九39「于是众民过约河,王也过去。王与巴西莱亲嘴,为他祝福。巴西莱就回本地去了。」

   〔吕振中译〕于是众民都过约但河,王却站着〔传统:过去〕;王和巴西莱亲嘴,给他祝福;巴西莱就回自己地方去了。

   〔原文字义〕「祝福」祝福,屈膝。

   〔文意注解〕「于是众民过约河,王也过去。王与巴西莱亲嘴,为他祝福。巴西莱就回本地去了」:『众民』指王的跟从者;『王与巴西莱亲嘴』巴西莱似乎与王一同过了河(36),在西岸亲嘴道别。

 

【撒下十九40「王过去,到了吉甲,金罕也跟他过去。犹大众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也都送王过去。」

   〔吕振中译〕王往前走、到了吉甲,金罕也和他一同往前走;犹大众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就送王往前走。

   〔原文字义〕「过去(原文双同字)」横越,夸过。

   〔文意注解〕「王过去,到了吉甲,金罕也跟他过去」:『吉甲』位于约河西岸,距离岸边不远(参书四19);『金罕』巴西莱的儿子。

         「犹大众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也都送王过去」:『以色列民的一半』意指以色列支派的一部分人。

   〔话中之光〕()大卫恢复王权:不能因为大卫和他儿子们的犯罪而破坏神藉以色列建立他的国度的神圣(Sacred History)旨意。神没有放弃因犯罪而堕落的以色列,惩罚隐藏在他们中间的恶的根源,在防止进一步的腐败的同时,确立起新的秩序。神这样的旨意,使沉浸在失去儿子的悲伤中的大卫得以回宫,收拾百姓分散的心(9)

         ()大卫回想神极大的智慧,以诗歌歌颂神的作为(参诗92122)。同时,撒但要妨碍神的国和计划的挑战并没有低头。以没能一起分享回宫的喜乐之由,以色列和犹大之间产生纷争。撒但动用一切妨碍工作,图谋以色列的没落。通过一系列事件,我们可以发现:(1)神对自己的百姓有特别的旨意,并一定会成就(参腓一6)(2)从耶稣基督开始到他再次降临时完成的神的国度之前,撒但的挑战将一直持续(参彼前五8~10;启二十7~15;二十二1~5)

 

【撒下十九41「以色列众人来见王,对他说:我们弟兄犹大人为什么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并跟随王的人过约河?

   〔吕振中译〕当下以色列众人来见王,对王说:『我们的族弟兄犹大人为甚么偷偷把王和王的家眷并跟随王的人接过约但河来呢?』

   〔原文字义〕「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并跟随王的人过约河?

」偷走,拿走。

   〔文意注解〕「以色列众人来见王,对他说:我们弟兄犹大人为什么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并跟随王的人过约河?」:『暗暗送王』意指不公开地、秘密地送王。

   〔话中之光〕()犹大人和以色列的互争,起自以色列人中有人向王抱怨,为何犹大人暗暗送王和王的眷属,并跟随王的人过约旦河;不先与以色列人商量。这样的争端实在是无谓之争。世人罕愿雪中送炭,却常争着锦上添花,因此就使纷争迭起。当大卫落难逃亡之日;如果有人自认是王的亲属,与王有十分情分,与王同度逃亡生涯,同受羞辱痛苦,那才是可珍可贵。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

         ()古语说,「疾风知荩草,乱世时忠臣。」当大卫在宝座上安坐的时候,以色列众人,和王的臣仆无不敬畏爱戴,他们心中所有的,没有环境使之显影。因着押沙龙叛王作乱,将一切隐藏的全加揭露。这岂非也告诉我们,何以教会要经过艰难,困苦,逼迫和混乱。约翰记载说:「当许多人看见主所行的神迹;就信了祂的名。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祂知道万人;也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祂知道人心里所存的」(约二24)。求主使我们能经得起环境的考验,并向主更忠诚但单纯。主既知道我们的心,但愿我们以真诚事奉祂!

 

【撒下十九42「犹大众人回答以色列人说:因为王与我们是亲属。你们为何因这事发怒呢?我们吃了王的什么呢?王赏赐了我们什么呢?

   〔吕振中译〕犹大众人回答以色列人说:『因为王是我们的近亲;你们为怎么因这事而发怒呢?我们吃了王的甚么没有?我们收到甚么礼份没有?』

   〔原文字义〕「赏赐」承担,高举。

   〔文意注解〕「犹大众人回答以色列人说:因为王与我们是亲属」:『亲属』在此意指同一支派的人。

         「你们为何因这事发怒呢?我们吃了王的什么呢?王赏赐了我们什么呢?」:意指王对犹大支派的人并没有特别优待。

   〔话中之光〕()「王与我们是亲属」,王不仅是有权势的,也是亲民的(英文语系King一词为kithkin)。这是我们主与救主最完善的说明。祂是王,因为祂得胜仇敌,祂也亲自成为血肉之体,使我们与祂合一。王是我们的亲属,王与我们是亲属。

()王与我们相合,实在值得我们庆幸。福音满有奇妙的记载。祂与我们有亲属的关系在于:(1)祂的祈祷——祂祝福我们向神呼求:「我们的父」,这是多么奇妙的关系。除了我们需要祈求赦免之外,祂的心意也都在祂教导我们的祷文之内。(2)祂的体恤——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的饥饿与干渴,疲倦与辛劳,受苦与受死,都使我们与祂更为亲近。(3)祂的经历——祂凡事经过试探,只是没有犯罪。祂所经历的事 是我们可资参考的,那试探者怎样对付祂,也照样对付我们。试探无法征服祂,又怎能征服我们?祂走近孤单的兵士说:「放心,我已经有这些经历,我与你并肩作战,对你十分关切,我宝座的荣耀不会改变我真心的爱!」

 

【撒下十九43「以色列人回答犹大人说:按支派我们与王有十分的情分,在大卫身上,我们也比你们更有情分。你们为何藐视我们,请王回来,不先与我们商量呢?但犹大人的话比以色列人的话更硬。」

   〔吕振中译〕以色列人回答犹大人说:『在王身上我们有十分的情分;在大卫身上我们也比你们更有分;你们为甚么轻看我们,接们的王回来、也不先和我们一声〔或译:岂不是我们先说的么?〕呢?』但是犹大人的话比以色列人的话更硬。

   〔原文字义〕「藐视」小看;「商量」参议,建言。

   〔文意注解〕「以色列人回答犹大人说:按支派我们与王有十分的情分,在大卫身上,我们也比你们更有情分」:『十分的情分』意指以色列人占了十个支派。

         「你们为何藐视我们,请王回来,不先与我们商量呢?但犹大人的话比以色列人的话更硬」:『不先与我们商量呢』另译「岂不是我们先提议的么」;『话更硬』意指各不相让。

   〔话中之光〕()一个团体最大的敌人不在外面,而在团契里面。即破坏团契的联合,嫉妒心和竞争心,极端的利己之心比外来的挑战更危险(参林前一10~17;加五20) 以色列又一次迎来分裂的危机。以色列的十个支派对犹大自己掌握主导权的举动表示不满,攻击犹大而开始了分歧。并在大卫回宫的事件上表现出来,其根本原因是以色列和犹大之间长期弥漫的嫉妒心和竞争心。这种紧张是所罗门死后南北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之,北国的以色列沉迷在自己的自尊心和名誉。

         ()以色列其他支派早已商议迎接大卫回宫(9~10),比犹大支派还要热心(11),现在看到被犹大支派抢了先,热心就变成了愤怒(4143);犹大支派好像是无私付出(42),「但犹大人的话比以色列人的话更硬」(43),奉献却成了骄傲的资本。他们表面上是为了神的受膏者热心,实际上都是为了满足自己肉体的骄傲,甚至用与王的「情分」(43)彼此争吵。今天,许多人也像这十二支派一样热心奉献、事奉、传道,但也像十二支派一样经不起批评拒绝、坐不得冷板凳,甚至连事奉的机会、与主的关系也会成为纷争的原因(42~43节;林前一12)。这样的事奉实际上是在喂养自己的肉体,成就越大、肉体越肥,离主耶稣「柔和谦卑」(太十一29)的样式越来越远。

         ()神膏立大卫是做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王,而不只是犹大的王。但大卫只顾游说犹大支派带头来迎接自己(11~2),却忽略了提醒他们注意言行,免得破坏十二支派的合一。因此,犹大支派此时炫耀「王与我们是亲属」,结果这句充满血气的话惹动了同样血气的其他各支派,让其他各支派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制造了更大的破口,导致了示巴的叛乱(参撒下二十1)

         ()大卫没有专心等候神,却靠自己的聪明去挽回人心、促成合一(11~14),结果把百姓肉体里面的骄傲、嫉妒和纷争都引动了起来,十二支派不但不能合一,反而埋下了所罗门之后南北分裂的因素。人最大的仇敌不是来自外面,而是来自里面。所以神允许大卫自作聪明,又把他的自作聪明一件一件地变成了作茧自缚;这既是让大卫彻底暴露肉体,也是帮助大卫彻底脱离肉体。同样,当我们像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时候,才能像大卫一样呼求:「我心里发昏的时候,我要从地极求告祢。求祢领我到那比我更高的盘石」(诗六十一2)

 

叁、灵训要义

 

【冷暖人间】

   一、直言劝谏的约押(1~8)

         1.有人告诉约押说:王为押沙龙哭泣悲哀」」(1):王只顾私人亲情。

         2.「众民听说王为他儿子忧愁,他们得胜的欢乐却变成悲哀。那日众民暗暗地进城,就如败阵逃跑惭愧的民一般」(2~3):众民变喜乐为悲哀。

         3.「约押进去见王,说:你今日使你一切仆人脸面惭愧了。他们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儿女妻妾的性命。你却爱那恨你的人,恨那爱你的人」(5~6):直言无讳,责备王未顾及众民的感受。

         4.「现在你当出去,安慰你仆人的心。我指着耶和华起誓:你若不出去,今夜必无一人与你同在一处。这祸患就比你从幼年到如今所遭的更甚」(7)劝谏王应立刻止悲,改以民为念。

   二、见风转舵的以色列人(9~10)

         1.以色列众支派的人纷纷议论说:王曾救我们脱离仇敌的手,又救我们脱离非利士人的手」(9):感念王过去对他们的恩情。

         2.「我们膏押沙龙治理我们,他已经阵亡。现在为什么不出一言请王回来呢?」(10):理当拥戴王复位。

   三感觉迟钝的犹大人(11~15)

         1大卫王差人去见祭司撒督和亚比亚他,说:你们当向犹大长老说:以色列众人已经有话请王回宫。你们为什么落在他们后头呢?」(11):因曾参与叛变,迟迟不敢表态。

         3.「你们是我的弟兄,是我的骨肉,为什么在人后头请王回来呢?」(12):需要别人动之以骨肉之情。

         4.「如此就挽回犹大众人的心,如同一人的心。他们便打发人去见王,说:请王和王的一切臣仆回来」(14):犹大众人同心差派代表请王复位。

   四、投机谄媚的示每和洗巴(16~23)

         1.「巴户琳的便雅悯人基拉的儿子示每急忙与犹大人一同下去迎接大卫王。跟从示每的有一千便雅悯人」(16~17):示每见情势不利于己,转辱骂为迎接。

         2.「还有扫罗家的仆人洗巴和他十五个儿子、二十个仆人。他们都蹚过约河迎接王」(17):洗巴良心有亏,惟恐落于人后。

         3.「基拉的儿子示每就俯伏在王面前,对王说:我主我王出耶路撒冷的时候,仆人行悖逆的事。现在求我主不要因此加罪与仆人;不要纪念,也不要放在心上」(18~19):示每求王恕罪。

         4.「于是王对示每说:你必不死。王就向他起誓」」(23):王起誓赦其不死。

   五、单纯慕主的米非波设(24~30)

         1.「扫罗的孙子米非波设也下去迎接王。他自从王去的日子,直到王平平安安地回来,没有修脚,没有剃胡须,也没有洗衣服」(24):米非波设以行动表示与王同受苦难。

         2.「王问他说:米非波设,你为什么没有与我同去呢?他回答说:我主我王,仆人是瘸腿的。那日我想要备驴骑上与王同去,无奈我的仆人欺哄了我,又在我主我王面前谗毁我」(25~27):据实回答王的责问,表白自己无辜。

         3.「然而我主我王如同神的使者一般,你看怎样好,就怎样行吧!因为我祖全家的人,在我主我王面前,都算为死人;王却使仆人在王的席上同人吃饭,我现在向王还能辨理诉冤吗?」(27~28):因王恩而知足,不为自己辨理诉冤。

         4.「王对他说:你何必再提你的事呢?我说,你与洗巴均分地土。米非波设对王说:我主我王既平平安安地回宫,就任凭洗巴都取了也可以」(29~30):面对王不公义的判断,表示他所关注的不是财产,而是亡自己的平安。

   六、清心无欲的巴西莱(31~39)

         1.「基列人巴西莱从罗基琳下来,要送王过约河,就与王一同过了约河。巴西莱年纪老迈,已经八十岁了。王住在玛哈念的时候,他就拿食物来供给王,他原是大富户」(31~32):巴西莱从始至终拥戴王,胜利后送王过河。

         2.「王对巴西莱说:你与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里养你的老。巴西莱对王说:我在世的年日还能有多少,使我与王同上耶路撒冷呢?」(33~34):谢绝王欲供养他的建议。

         3.「巴西莱对王说:我在世的年日还能有多少,使我与王同上耶路撒冷呢?你准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3537):球王恩准让他老死家乡。

         4.「这里有王的仆人金罕,让他同我主我王过去,可以随意待他」(37):举荐年轻后辈,为别人着想。

   七、争先恐后的犹大人与以色列人(40~43)

         1.「犹大众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也都送王过去。以色列众人来见王,对他说:我们弟兄犹大人为什么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并跟随王的人过约河?」(40~41):犹大众民和一部分的以色列民陪王过河,后者却对整个安排有所不满。

         2.「犹大众人回答以色列人说:因为王与我们是亲属。你们为何因这事发怒呢?我们吃了王的什么呢?王赏赐了我们什么呢?」(42):犹大人自认识王的亲属,关系特别。

         3.「以色列人回答犹大人说:按支派我们与王有十分的情分,在大卫身上,我们也比你们更有情分。你们为何藐视我们,请王回来,不先与我们商量呢?但犹大人的话比以色列人的话更硬」(43):以色列人却自认有十分的情分,两下各不相让。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撒母耳记下注解》

 

参考书目:请参阅「撒母耳记下提要」末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