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下第二章注解 壹、内容纲要 【大卫受膏作犹大王】 一、大卫在希伯仑受膏作犹大王(1~4节) 二、大卫差人激励基列雅比人(5~7节) 三、押尼珥在玛哈念拥立伊施波设作以色列王(8~11节) 四、双方军队在基遍相遇发生激烈战斗(12~17节) 五、犹大军获胜,亚撒黑追赶押尼珥被杀(18~24节) 六、双方收兵各回根据地(25~32节) 贰、逐节详解 【撒下二1】「此后,大卫问耶和华说:“我上犹大的一个城去可以吗?”耶和华说:“可以。”大卫说:“我上哪一个城去呢?”耶和华说:“上希伯仑去。”」 〔吕振中译〕「此后大卫求问永恒主说:『我上犹大的一个城去可以么?』永恒主对他说:『你可以上去。』大卫说:『我上哪里去呢?』永恒主说:『上希伯仑去。』」 〔原文字义〕「希伯仑」联合。 〔文意注解〕「此后,大卫问耶和华说:我上犹大的一个城去可以吗?耶和华说:可以」:『问耶和华』大概通过以弗得上的乌陵、土明询问,因为祭司亚比亚他带着以弗得逃到大卫那里(参撒上二十三6);『犹大的一个城』指犹大支派辖境的城。 「大卫说:我上哪一个城去呢?耶和华说:上希伯仑去」:『希伯仑』位于耶路撒冷西南方约三十公里,别是巴东北方约41公里,那里的长老对大卫友好(参撒上三十31)。 〔话中之光〕(一)大卫受膏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在地位上他已经是一位王,但实际上他还不是一位王。现在那位好像是王的扫罗已经死了,现在他要作王,没有人说不对。但是,我们看见大卫仍然在神面前等候神的时间。他清楚看见一件事,就是膏立他的是主,如果不是主自己来作成这件事,那就是他自己去作成。如果是他自己去作成,那么他这一位作王就作得不太光明,因为没有看见神的手 (二)大卫虽然自知将要作王(参撒上十六13;二十三17;二十四20),而扫罗之死似乎是他作王的适当时机,他仍然求问神,应否回到犹大故土。即使有时情势似乎很明显,但在采取行动以前,还是要求问神,只有祂才清楚何时是最适当的时机。 (三)大卫并不是先与谋士商议,也不是把自己的一套计划交给神盖章批准,而是一步步地求神带领;连「上哪一个城去」,都要求神决定,绝不越过神的界线。因为他在被追赶的日子里,已经学到了一个功课:神的时间、神的方法是最好的。今天,我们若以为只要是传福音、事奉神,就可以任意而行,既不按照神的时间、也不根据神的方法,结果只会把美事做得不美。 【撒下二2】「于是大卫和他的两个妻:一个是耶斯列人亚希暖,一个是作过迦密人拿八妻的亚比该,都上那里去了。」 〔吕振中译〕「于是大卫上那里去,他的两个妻子、耶斯列人亚希暖和那作过迦密人拿八妻子的亚比该、也都上去。」 〔原文字义〕「耶斯列」神的播种;「亚希暖」我兄弟令人愉快;「迦密」花园地;「拿八」愚顽,笨蛋;「亚比该」我父亲是喜乐。 〔文意注解〕「于是大卫和他的两个妻:一个是耶斯列人亚希暖,一个是作过迦密人拿八妻的亚比该,都上那里去了」:『他的两个妻』此时大卫在扫罗得女儿米甲之外,另娶了两个妻子(参撒上二十五42~44)。 【撒下二3】「大卫也将跟随他的人和他们各人的眷属一同带上去,住在希伯仑的城邑中。」 〔吕振中译〕「大卫也将跟随的人、各人和各人的家眷、都带上去,住在希伯仑的城寨中。」 〔原文字义〕「人」人类;「各人」每个人;「眷属」家族。 〔文意注解〕「大卫也将跟随他的人和他们各人的眷属一同带上去,住在希伯仑的城邑中」:『希伯仑的城邑』原文是复数,意指希伯仑何其周边的卫星城镇。 〔话中之光〕(一)在犹大有这么多的城都可以去,为甚么就是说要去希伯仑呢?我们只可从属灵方面来领会。我们读创世记时也稍微题到,希伯仑的意思其中的一个就是朋友,或者是友情。希伯仑是一个与神交通到一个地步,人与神中间没有间隔,如同朋友一样。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结盟,结盟就是联合。是甚么联合呢?仍然是说到亚伯拉罕跟神的联合。 【撒下二4】「犹大人来到希伯仑,在那里膏大卫作犹大家的王。有人告诉大卫说:“葬埋扫罗的是基列雅比人。”」 〔吕振中译〕「犹大人就来,在那里膏立了大卫做王来管理犹大家。有人告诉大卫说:『埋葬扫罗的是基列雅比人。』」 〔原文字义〕「犹大」赞美的;「基列」多岩之地;「雅比」干地。 〔文意注解〕「犹大人来到希伯仑,在那里膏大卫作犹大家的王」:『犹大人』指犹大各地与大卫友好的长老们(参撒上三十26~31);『膏大卫』这是大卫第二次受膏,第一次是撒母耳在伯利恒膏他的(参撒上十六13);『作犹大家的王』指在以色列十二支派中,仅犹大支派承认他是王。 「有人告诉大卫说:葬埋扫罗的是基列雅比人」:『葬埋扫罗』详情请参阅撒上三十一11~13;『基列雅比』位于约但河东,扫罗登基以前曾对那地的人有恩,解救他们不受亚扪王拿辖的迫害(参撒上十一9)。 〔话中之光〕(一)大卫并没有自己称王,而是犹大支派主动「膏大卫作犹大家的王」;大卫不是倚靠刀剑打下了王位,而是被神追赶到了王位上面。他做王的经历乃是经过拆毁和建造,时候到了,神就高举他做王,这就是十字架的道路:什么时候人放下了自己,什么时候神的生命就开始在我们身上做王,我们才可以为神作王。但现在大卫还只是在犹大局部作王,正如我们也是先「将肢体作义的器具献给神」(罗六13),一直到「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罗十二1),让神的生命完全做王。 (二)「大卫作犹大家的王」,就预表而言,我们的主先是属祂之人的王,以后才为举世的人所公认。现在祂的国度还在隐秘中,好似大卫在亚杜兰的阶段。人们来自四方拥护她;但是世人尚未认识。不久将来,犹太人要承认祂的王权,我们也盼望祂在全球众人前登基,那时世人要悔罪,全世界的人都要归服祂。 (三)我们在生活之中凡事尊崇祂,拥主为王。我们信主时承认主,在灵命长进的每个阶段又再尊崇祂的王权。每一个新的步骤都是等候神,由祂此赐下能力,心中刚强起来。祂是王,在隐秘时我们要尊崇祂,在显赫时我们也更看见祂的威荣。神无论什么时候向我们命令,或以生活的环境引导我们,我们总要起来,跪在耶稣脚前说:「主啊,还有不多时,我会专心事奉你,必得喜乐与力量。现在生活的责任在我身上,我要专一全心跟随你。」 【撒下二5】「大卫就差人去见基列雅比人,对他们说:“你们厚待你们的主扫罗,将他葬埋,愿耶和华赐福与你们。」 〔吕振中译〕「大卫就打发使者去见基列雅比人,对他们说:『你们对你们的主上扫罗表示这样的忠爱、将他埋葬;愿你们蒙永恒主赐福。」 〔原文字义〕「差」打发,送走;「厚待(原文双字)」做,制作(首字);善良,慈爱(次字)。 〔文意注解〕「大卫就差人去见基列雅比人,对他们说:你们厚待你们的主扫罗,将他葬埋,愿耶和华赐福与你们」:『厚待』指待以慈爱、善良;『你们的主扫罗』指你们的先王扫罗。 〔话中之光〕(一)5~7节大卫得知,基列雅比人的勇士,走了一夜,将钉在伯珊城上,扫罗和他儿子的死尸取下,葬在雅比(参撒上三十一11~13),就差人去嘉许他们,并奉耶和华的名祝福他们。因为他们的壮举和义行,不单使扫罗和约拿单不再暴尸异城,并得以归葬故土,也将以色列人所受的耻辱洗去了一部分,使仇敌不能过份自夸,大卫对基列雅比人之勇敢,非但不加罪责,反而替他们祝福。可见他的心胸仁厚宽大,这诚然是作王之所当有的度量。 【撒下二6】「你们既行了这事,愿耶和华以慈爱诚实待你们,我也要为此厚待你们。」 〔吕振中译〕「如今你们既行了这事,愿永恒主以坚爱忠信待你们;我也必好待你们。」 〔原文字义〕「诚实」忠实,可靠;「待」做,制作。 〔文意注解〕「你们既行了这事,愿耶和华以慈爱诚实待你们,我也要为此厚待你们」:『以慈爱诚实待你们』指确实蒙神恩待;『厚待你们』意指像从前扫罗王待你们一样,善待你们,做你们的保护。 【撒下二7】「现在你们的主扫罗死了,犹大家已经膏我作他们的王,所以你们要刚强奋勇。”」 〔吕振中译〕「现在你们的主上扫罗已经死了,况且犹大家所膏立为王来管理他们的、就是我,所以你们的手要刚强,你们要做英勇的人。』」 〔原文字义〕「主」主人,国王;「奋勇(原文双字)」孩子(首字);力量,能力(次字)。 〔文意注解〕「现在你们的主扫罗死了,犹大家已经膏我作他们的王,所以你们要刚强奋勇」:『刚强奋勇』原文意思是「手要刚强,要作英勇人」。 〔话中之光〕(一)大卫对基列雅比人宽宏的心胸,虽然基列·雅比人还在支持扫罗家,但大卫感谢他们对神的受膏者扫罗的忠心,又愿神赐福与他们,而不是把是否归顺自己作为前提条件。一个合神心意的王,知道百姓乃是神的产业,不是自己私人的产业,所以不会「像列国一样」(撒上八5),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来对待意见不同的弟兄。 【撒下二8】「扫罗的元帅尼珥的儿子押尼珥,曾将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带过河到玛哈念,」 〔吕振中译〕「属扫罗的军长尼珥的儿子押尼珥曾将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带过河到玛哈念;」 〔原文字义〕「元帅(原文双字)」军队(首字);首领,统帅(次字);「尼珥」灯;「押尼珥」我父是灯;「伊施波设」羞耻之人;「玛哈念」双营地。 〔文意注解〕「扫罗的元帅尼珥的儿子押尼珥,曾将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带过河到玛哈念」:『押尼珥』是扫罗的堂兄弟(参撒上十四51);『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是扫罗仅存的儿子,其他三个儿子都与扫罗一起死在基利波山(参撒上三十一6);『带过河』指带过约但河到河东;『玛哈念』位于雅博河北岸,毘努伊勒东方约11公里,疏割东方约19公里,是迦得支派和玛拿西半支派之间的边界城(参书十三26,30),又是划给利未支派的逃城(参书二十一38)。 〔话中之光〕(一)扫罗死后,其子懦弱无能,王朝大权落入元帅押尼珥的手中,倘若他自立为国,无人敢加拦阻。但他本传统观念,仍立伊施波设继扫罗的王位,却忽略了神已拣选大卫,代替扫罗。这说明了人的观念往往跟不上神的心意,拘守遗传的,必定顶撞神的旨意。在属灵的事上,我们当弃绝人意,挣脱传统的束缚,不承袭遗传的衣钵,单纯以神的旨意为依据,活在神今天的引导中,方能不重蹈押尼珥的错误。 (二)主耶稣在世的时候,法利赛人和文士,就是拘守古人的遗传,而废弃了神的诫命。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敬拜也是徒然(参太十五1~9)。今天在事奉上要讨神的喜悦,就必须弃绝传统,凡事寻求神的带领,照着今日的引导,行在神的旨意中。 【撒下二9】「立他作王治理基列、亚书利、耶斯列、以法莲、便雅悯和以色列众人。」 〔吕振中译〕「立他做王去管理基列、亚设人〔传统:亚书利人〕、耶斯列、以法莲、便雅悯、和以色列众人。」 〔原文字义〕「治理」(原文无此字);「亚书利」受引导的,受祝福的;「耶斯列」神栽种;「以法莲」两堆灰烬,我将获双倍果子;「便雅悯」右手之子。 〔文意注解〕「立他作王治理基列、亚书利、耶斯列、以法莲、便雅悯和以色列众人」:『基列』泛指约但河东玛拿西、迦得、流便二支派半;『亚书利』指亚设支派;『耶斯列』泛指西布伦、以萨迦、拿弗他利三支派;『以法莲』指以法莲山地,包括以法莲支派和玛拿西半个支派;『便雅悯』指便雅悯支派;『以色列众人』指其余的西缅、但两个支派,以及分散在前述各支派境内的利未人。 这样,除了犹大支派拥护大卫之外,其他的以色列众支派仍在伊施波设的治理之下。 〔话中之光〕(一)神才是百姓真正的王,因此,以色列的王顺服多少神的权柄,才能显出多少神的权柄;若不顺服神的权柄,也就显不出神的权柄,不能为神「治理祂的百姓以色列」(撒上十五1)。同样,基督才是教会真正的元首,教会的长老「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彼前五3);因此,长老若没有顺服的榜样,也就显不出基督的权柄,不能照管神的群羊。 【撒下二10】「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登基的时候,年四十岁,作以色列王二年,惟独犹大家归从大卫。」 〔吕振中译〕「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登极的时候、年四十岁;他作王管理以色列王两年;惟独犹大家归从大卫。」 〔原文字义〕「归从」在…之后。 〔文意注解〕「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登基的时候,年四十岁,作以色列王二年」:『登基的时候,年四十岁』圣经学者认为,扫罗战死时,伊施波设年35岁,押尼珥花了五年的时间劝说以色列十一个支派拥护伊施波设,并收复被非利士人占领的大部分失土。 「惟独犹大家归从大卫」:意指只有地处迦南地南部的犹大支派拥护大卫作王。 〔话中之光〕(一)押尼珥之立伊施波设继扫罗为王,固然是错,而伊施波设之接受押尼珥的安排,也同样是错。他缺少自知之明,不自量力,徒然尸位。从任何角度来看,他都不配坐以色列的王位。他若不作以色列的王,也许不致招来死亡。伊施波设在位只两年,纵令享受无穷,毕竟只有两度寒暑,为此断送性命,太不值得!哦,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二)更可悲的是,犹大家和以色列家,本应合二为一的,如今因着人的野心,藉传统的助力,深深 了分裂的陷阱!使合一恢复倍加艰难,大卫甘愿顺服膏油,押尼珥和伊施波设步传统之后尘,前者追求神的心意,后者单顾自身的利益。南辕北辙,怎能合一呢? 【撒下二11】「大卫在希伯仑作犹大家的王,共七年零六个月。」 〔吕振中译〕「大卫在希伯仑作王管理犹大家、其年数共有七年零六个月。」 〔文意注解〕「大卫在希伯仑作犹大家的王,共七年零六个月」:大约在大卫作犹大王的最后两年,伊施波设才登基作以色列王(参10节)。两年后,伊施波设遇刺身亡(参撒下四5~7)。 〔话中之光〕(一)大卫安安静静地在犹大等候了「七年零六个月」,没有发动内战来争夺王位。因为他知道,既然神已经膏他作王,神自己会负责除去一切障碍;既然神已经把他送上犹大家的宝座,神也会负责把他送上以色列的宝座。等候神是最不容易学的功课,被人追赶时不容易等候,坐上宝座以后更不容易等候。但一位生命成熟的王,无论是在旷野、还是在宝座上,都必须学会等候神。 【撒下二12】「尼珥的儿子押尼珥,和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的仆人,从玛哈念出来,往基遍去。」 〔吕振中译〕「尼珥的儿子押尼珥和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的臣仆从玛哈念出来,往基遍去。」 〔原文字义〕「基遍」丘陵城市。 〔文意注解〕「尼珥的儿子押尼珥,和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的仆人,从玛哈念出来,往基遍去」:『仆人』指士兵;『基遍』位于耶路撒冷西北方约9公里,伯特利西南方约10公里,原属便雅悯支派(参书十八25),此时可能处于犹大和以色列两边势力的交界。 【撒下二13】「洗鲁雅的儿子约押和大卫的仆人也出来,在基遍池旁与他们相遇。一班坐在池这边,一班坐在池那边。」 〔吕振中译〕「洗鲁雅的儿子约押和大卫的臣仆也出来,在基遍池旁和他们相遇;他们就坐下;一班坐在池这边,一班坐在池那边。」 〔原文字义〕「洗鲁雅」香膏;「约押」耶和华是父。 〔文意注解〕「洗鲁雅的儿子约押和大卫的仆人也出来,在基遍池旁与他们相遇。一班坐在池这边,一班坐在池那边」:意指两边的士兵在基遍的池旁相遇,隔池对峙。 『基遍池』是著名的给水系统,向下凿通10公尺的石灰岩,造成直径几达十二公尺的井,井壁有螺旋石阶通往底部。井底再有一条直行的隧道,凿有79级石阶下落13公尺,直达地下水位。这池是预备城被围攻时,可以提供安全的水源。学者估计这项庞大的建筑工程,一共搬运了三千吨的岩石。 【撒下二14】「押尼珥对约押说:“让少年人起来,在我们面前戏耍吧!”约押说:“可以。”」 〔吕振中译〕「押尼珥对约押说:『让青年人起来、在我们面前耍耍武艺吧。』约押说:『就让他们起来吧。』」 〔原文字义〕「戏耍」玩耍,嘲笑。 〔文意注解〕「押尼珥对约押说:让少年人起来,在我们面前戏耍吧!约押说:可以」:『少年人』指士兵,与「仆人」(参12~13节)同义;『戏耍』意指格斗比武。 〔话中之光〕(一)他们的元帅,把战争当作了争胜戏耍,牺牲个把人命,又算得哪回事!这成甚么领袖!肢体互残,豆萁相煎,最是亲者痛而仇者快的事,各人「贪图虚浮的荣耀」(腓二3),为了争意气,而打得焦头烂额,两败俱伤;以色列损兵较多,犹大损兵少而折将;然后各自连夜赶路回去舔伤送死!为了甚么?一句「戏耍」的话,造成多大牺牲(参14~32节)。从此种下深恨,惨剧继续发生。弟兄相爱岂不对大家好得多? (二)战端起自戏耍,争胜耻败使战争升级,于是「…战事凶猛」(参17节)!那日押尼珥和以色列人,败在大卫仆人面前!从这件事上暴露出凭血气,属天然的押尼珥是何等骄傲与不负责任,枉顾人的性命,轻启战端。押尼珥身为首领,应爱民如命,怎可以争战当做戏耍,以人命当作玩具呢?押尼珥得不到善终,是有因的。 【撒下二15】「就按着定数起来:属扫罗儿子伊施波设的便雅悯人过去十二名,大卫的仆人也过去十二名,」 〔吕振中译〕「他们就起来,按数目过去:属便雅悯、属扫罗儿子伊施波设的有十二人;而大卫的臣仆也有十二人。」 〔原文字义〕「定数」数目,计算。 〔文意注解〕「就按着定数起来:属扫罗儿子伊施波设的便雅悯人过去十二名,大卫的仆人也过去十二名」:『定数』指约定的人数,在此两方各十二人。 【撒下二16】「彼此揪头,用刀刺肋,一同扑倒。所以那地叫作希利甲哈素林,就在基遍。」 〔吕振中译〕「他们各揪着对手的头,各用刀刺对手的肋旁,就一概仆倒;因此那地方叫做希利甲哈素林,就在基遍。」 〔原文字义〕「揪」坚定,强壮;「希利甲哈素林」,刀剑之的,刀剑遍野。 〔文意注解〕「彼此揪头,用刀刺肋,一同扑倒」:彼此对刺,无异自杀。『一同扑倒』第一回合势均力敌,结果双方人马全都殒命。 「所以那地叫作希利甲哈素林,就在基遍」:『希利甲哈素林』原文意思是「遍地刀剑」,形容遍处刀光剑影。 【撒下二17】「那日的战事凶猛,押尼珥和以色列人败在大卫的仆人面前。」 〔吕振中译〕「那一天战事剧烈到极点;押尼珥和以色列人在大卫的臣仆面前被击败了。」 〔原文字义〕「凶猛」凶猛,激烈。 〔文意注解〕「那日的战事凶猛」:这是指第二回合不受规则约束的开打,战事进行得非常激烈又凶猛。 「押尼珥和以色列人败在大卫的仆人面前」:结果犹大人大获全胜,这是决定性的一役。 〔话中之光〕(一)大卫在希伯仑专心等候神,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周围的人和环境不让他专心等候,这是大卫所要学习的另一个功课。从过去的以色列到今天的教会,神百姓的历史一直充满了出于血气的「结党、纷争」(加五20),甚至演变成「战事凶猛」,导致两败俱伤。不管理由有多么属灵,实际上都是因为体贴肉体、不肯顺服神的权柄。 (二)「我们并非不晓得仇敌的诡计」(林后二11),神的百姓应该对付的是撒但、肉体,而不是自己的弟兄姊妹;但人若不肯对付自己的肉体,必然会去对付别人。神允许祂的百姓饱尝「结党、纷争」的恶果,正是为了让我们看到前车之鉴,因此「顺着圣灵而行」(加五16),「不放纵肉体的情欲」(加五16),「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四3)。 (三)从第一次受膏到被尊为王,大卫经过多次争战,数不清的苦难,历时甚久。这说明作王的生命,需要何等的忍耐。「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提后二12);而在蒙恩的人的道路中,患难使人学忍耐(参罗五3),难怪保留说,我正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因为我们正就读于作王的学校。 【撒下二18】「在那里有洗鲁雅的三个儿子,约押、亚比筛、亚撒黑。亚撒黑脚快如野鹿一般。」 〔吕振中译〕「当时洗鲁雅的三个儿子、约押、亚比筛、亚撒黑、也在那里;亚撒黑的腿轻快、如同田野的瞪羚羊一般。」 〔原文字义〕「亚比筛」我父是礼物;「亚撒黑」神所造的。 〔文意注解〕「在那里有洗鲁雅的三个儿子,约押、亚比筛、亚撒黑。亚撒黑脚快如野鹿一般」:『洗鲁雅』大卫的姊姊(参撒上二十六6);『约押、亚比筛、亚撒黑』他们三位是大卫的外甥;『如野鹿一般』按原文可另译:「如田野上的一只羚羊」。 【撒下二19】「亚撒黑追赶押尼珥,直追赶他不偏左右。」 〔吕振中译〕「亚撒黑追赶押尼珥、不偏左右、一直跟着押尼珥跑。」 〔原文字义〕「追赶」追逐,追随。 〔文意注解〕「亚撒黑追赶押尼珥,直追赶他不偏左右」:押尼珥见兵败欲逃,亚撒黑穷追不舍,因为若杀了他,整个以色列国便告瓦解。 【撒下二20】「押尼珥回头说:“你是亚撒黑吗?”回答说:“是。”」 〔吕振中译〕「押尼珥转身过来、问说:『亚撒黑阿,是你么?』他回答说:『是我。』」 〔原文字义〕「回头」背后,后面的。 〔文意注解〕「押尼珥回头说:你是亚撒黑吗?回答说:是」:押尼珥知道亚撒黑是约押的弟弟,所以先确认对方的身份。 【撒下二21】「押尼珥对他说:“你或转向左,转向右,拿住一个少年人,剥去他的战衣。”亚撒黑却不肯转开不追赶他。」 〔吕振中译〕「押尼珥对他说:『你或转向右,或转向左,抓住一个青年人,取了他被剥夺的衣裳也就够了。』亚撒黑却不情愿转开而不跟着他。」 〔原文字义〕「转向」转向,折弯;「转开」转变方向。 〔文意注解〕「押尼珥对他说:你或转向左,转向右,拿住一个少年人,剥去他的战衣。亚撒黑却不肯转开不追赶他」:『你或转向左,转向右』押尼珥不是怕被追上而遭杀害,而是怕杀对方(参22节);『剥去他的战衣』被杀者的战衣是胜利者的战利品,可作为纪念。 【撒下二22】「押尼珥又对亚撒黑说:“你转开不追赶我吧!我何必杀你呢?若杀你,有什么脸见你哥哥约押呢?”」 〔吕振中译〕「押尼珥又再对亚撒黑说:『你转开不跟着我吧;我何必将你击杀到地上呢?我若杀你,怎有脸面去见你哥哥约押呢?」 〔文意注解〕「押尼珥又对亚撒黑说:你转开不追赶我吧!我何必杀你呢?若杀你,有什么脸见你哥哥约押呢?」:押尼珥再三尝试劝阻亚撒黑不要追赶他,免得被迫出手杀了他,以致与对方的哥哥约押结仇。 【撒下二23】「亚撒黑仍不肯转开,故此押尼珥就用枪鐏刺入他的肚腹,甚至枪从背后透出。亚撒黑就在那里扑倒而死。众人赶到亚撒黑扑倒而死的地方,就都站住。」 〔吕振中译〕「亚撒黑仍然不肯转开,押尼珥便用矛倒〔原文:用矛的后部〕刺入他的五脏,矛从的背后透出来;亚撒黑就在那里仆倒,当场死掉;众人赶到亚撒黑仆倒而死的地方,就都站住。」 〔原文字义〕「不肯」拒绝。 〔文意注解〕「亚撒黑仍不肯转开,故此押尼珥就用枪鐏刺入他的肚腹,甚至枪从背后透出」:『枪鐏』指枪矛的尖锐后端,用来将枪插在地上(参撒上二十六7);『用枪鐏刺入他的肚腹』不须回头直接将枪向后一推便能刺入;『肚腹』原文是「第五根肋骨的下方」。 「亚撒黑就在那里扑倒而死。众人赶到亚撒黑扑倒而死的地方,就都站住」:『亚撒黑扑倒而死』亚撒黑只顾追敌以致大意中了回马枪;『就都站住』表示为他哀悼。 〔话中之光〕(一)亚撒黑仗着自己的腿快,竟一意孤行,一位只要将押尼珥杀死,就能一举成名,功勋彪炳,长留青史,谁料他竟死于押尼珥的枪下!在争战中要能克敌致胜,最忌单独行动,必须与同僚之紧密配合。教会是与恶魔争战,教会必须同心合意祷告,才能捆绑仇敌,这是不可忽略的原则。以为自己有大恩赐而单独行动,往往是中途失败,更谈不上成功神的旨意了! (二)押尼珥一再劝告亚撒黑,不要冒生命危险去追赶他,但是亚撒黑不肯放弃自己的坚持。如果是为着有价值的事,贯彻始终是好的;但是如果只为着个人的荣辱和利益,这种坚持就等于固执。亚撒黑的固执不仅丧失了自己的生命,也使大卫的军队在以后多年陷于苦境(参撒下三26~27;王上二28~35)。你在决心达到目标之前,先要确认那是否有意义。 【撒下二24】「约押和亚比筛追赶押尼珥,日落的时候,到了通基遍旷野的路旁,基亚对面的亚玛山。」 〔吕振中译〕「约押和亚比筛追赶押尼珥,日落时候到了一个〔传统:亚玛〕山、就是在基遍对面、基遍旷野的路旁。」 〔原文字义〕「基亚」并发;「亚玛」一尺。 〔文意注解〕「约押和亚比筛追赶押尼珥」:两兄弟为报杀弟之仇,穷追不舍。 「日落的时候,到了通基遍旷野的路旁,基亚对面的亚玛山」:『基亚对面的亚玛山』基亚和亚玛山的确实地点不详,按照此处经文,应当是在基遍城外不远处,那里有道路通往附近的旷野。 【撒下二25】「便雅悯人聚集,跟随押尼珥站在一个山顶上。」 〔吕振中译〕「便雅悯人彼此集合、跟随押尼珥、成为一队,站在亚玛〔传统:一个〕山岗上。」 〔原文字义〕「聚集」聚集,召集。 〔文意注解〕「便雅悯人聚集,跟随押尼珥站在一个山顶上」:『便雅悯人聚集』大概是住在邻近的便雅悯人闻讯赶来救援。 【撒下二26】「押尼珥呼叫约押说:“刀剑岂可永远杀人吗?你岂不知终久必有苦楚吗?你要等何时才叫百姓回去,不追赶弟兄呢?”」 〔吕振中译〕「押尼珥呼叫约押,说:『刀剑哪可永久吞灭人呢?你岂不知终久必有苦辣事么?要等到几时你纔吩咐众民回去、而不追赶自己的族弟兄呢?』」 〔原文字义〕「终久」后面,最后。 〔文意注解〕「押尼珥呼叫约押说:刀剑岂可永远杀人吗?」:这话表示押尼珥的军队损失惨重,故有意叫停战火。 「你岂不知终久必有苦楚吗?你要等何时才叫百姓回去,不追赶弟兄呢?」:押尼珥曾挑起争战(参14节),现在他又呼吁和平了。开始时没有考虑到「苦楚」和「弟兄」之情,现在尝到苦头了才提及它们。 〔话中之光〕(一)这呼喊岂不是今日之所需吗?历史上弟兄追赶弟兄,逼迫弟兄的事从未间断。生命本同根,相残无怜惜!这类事真是令人痛心疾首!但愿我们都以父的喜乐为重,从一切争端中出来,定意不再追赶弟兄。 【撒下二27】「约押说:“我指着永生的神起誓,你若不说戏耍的那句话,今日早晨百姓就回去,不追赶弟兄了。”」 〔吕振中译〕「约押说:『我指着永活的上帝来起誓:你若没有说话,众民非到明日早晨是不会停止不追赶族弟兄的。』」 〔文意注解〕「约押说:我指着永生的神起誓,你若不说戏耍的那句话,今日早晨百姓就回去,不追赶弟兄了」:『说戏耍的那句话』意指是你挑起争端;『今日早晨』由此可见由早晨到「日落」(参24节),已经打了整个白天了。 〔话中之光〕(一)这场无谓之战终告结束,双方损失各有轻重之别,但无论哪一方的损失,都是弟兄的损失,是神家的损失,何等可惜!这场刀兵由押尼珥的一句话所挑起,说出了舌头点燃了生命之轮,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参雅三6)。求主使我们警醒,帮助我们,使能勒住自己的舌头,免得我们落在虚伪的虔诚里,欺哄自己的心。 【撒下二28】「于是约押吹角,众民就站住不再追赶以色列人,也不再打仗了。」 〔吕振中译〕「于是约押吹号角,众民就都站着不再追赶以色列人,也不再继续打仗了。」 〔文意注解〕「于是约押吹角,众民就站住不再追赶以色列人,也不再打仗了」:『吹角』收兵的讯号;『站住』指停止追赶。 【撒下二29】「押尼珥和跟随他的人整夜经过亚拉巴,过约但河,走过毕伦,到了玛哈念。」 〔吕振中译〕「那一整夜押尼珥和跟随的人沿亚拉巴走,过约但河,走了一上午〔传统:走遍毕伦〕,纔到玛哈念。」 〔原文字义〕「亚拉巴」沙漠旷野,干草原;「约但」下降;「毕伦」裂开,峡谷。 〔文意注解〕「押尼珥和跟随他的人整夜经过亚拉巴,过约但河,走过毕伦,到了玛哈念」:『经过亚拉巴』指沿着约但河谷向北直走;『过约但河』指从河西过到河东;『走过毕伦』原文晦涩,意思难明,有两种解释:(1)指走过整个雅博河峡谷;(2)指走了一个上午。『到了玛哈念』即指回到王宫所在地(参8,12节)。 【撒下二30】「约押追赶押尼珥回来,聚集众民,见大卫的仆人中缺少了十九个人和亚撒黑。」 〔吕振中译〕「约押追赶押尼珥回来,集合了众民一点阅,见大卫臣仆中缺少了十九个人,也缺少了亚撒黑。」 〔原文字义〕「聚集(原文双同字)」聚集,召集。 〔文意注解〕「约押追赶押尼珥回来,聚集众民」:即指回到基遍池旁(参13节)。 「见大卫的仆人中缺少了十九个人和亚撒黑」:犹大军这一边共折损了20个人,若减去自杀式决斗的12个人(参15节),实际在战斗中死的仅有8个人,可见约押这一边的武技高强,远胜押尼珥的手下。 【撒下二31】「但大卫的仆人杀了便雅悯人和跟随押尼珥的人,共三百六十名。」 〔吕振中译〕「但是大卫的臣仆却击杀了便雅悯人中跟随押尼珥的人三百六十名。」 〔文意注解〕「但大卫的仆人杀了便雅悯人和跟随押尼珥的人,共三百六十名」:以色列军共折损了360个人,当日双方共有380个人死于刀下。 【撒下二32】「众人将亚撒黑送到伯利恒,葬在他父亲的坟墓里。约押和跟随他的人走了一夜,天亮的时候到了希伯仑。」 〔吕振中译〕「大家将亚撒黑抬起来、去埋葬在他父亲的坟墓里、就在伯利恒。约押和跟随的人走了一夜,天亮时候到了希伯仑。」 〔原文字义〕「伯利恒」粮食之家,面包之家。 〔文意注解〕「众人将亚撒黑送到伯利恒,葬在他父亲的坟墓里」:『伯利恒』位于回希伯仑的途中,是大卫亲族的居住地,也是大卫姐夫的葬身之地。 「约押和跟随他的人走了一夜,天亮的时候到了希伯仑」:从日落收兵(参24节),经伯利恒回到希伯仑,共走了一整夜。 叁、灵训要义 【大卫第二次受膏】 一、具王者的风范(1~11节): 1.「此后,大卫问耶和华说:我上犹大的一个城去可以吗?耶和华说:可以。大卫说:我上哪一个城去呢?耶和华说:上希伯仑去」(1节):凡事求问神。 2.「犹大人来到希伯仑,在那里膏大卫作犹大家的王」(4节):二次受膏作犹大王。 3.「大卫就差人去见基列雅比人,对他们说:你们厚待你们的主扫罗,将他葬埋,愿耶和华赐福与你们。你们既行了这事,愿耶和华以慈爱诚实待你们,我也要为此厚待你们」(5~6节):心胸宽宏,应许厚待基列雅比。 4.「现在你们的主扫罗死了,犹大家已经膏我作他们的王,所以你们要刚强奋勇」(7节):勉励刚强奋勇,各为其主。 5.「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登基的时候,年四十岁,作以色列王二年,惟独犹大家归从大卫」(10节):其他十一支派仍拥立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作以色列王。 二、潜伏的危机(12~32节): 1.「尼珥的儿子押尼珥,和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的仆人,从玛哈念出来,往基遍去。洗鲁雅的儿子约押和大卫的仆人也出来,在基遍池旁与他们相遇」(12~13节):犹大军与以色列军在基遍池旁相遇。 2.「押尼珥对约押说:让少年人起来,在我们面前戏耍吧!约押说:可以」(14节):战斗由一句话引起。 3.「那日的战事凶猛,押尼珥和以色列人败在大卫的仆人面前」(17节):以色列军败给犹大军。 4.「亚撒黑追赶押尼珥,直追赶他不偏左右。…押尼珥又对亚撒黑说:你转开不追赶我吧!我何必杀你呢?若杀你,有什么脸见你哥哥约押呢?」(19~22节):约押的弟弟亚撒黑穷追不舍,再三不肯听劝。 5.「亚撒黑仍不肯转开,故此押尼珥就用枪鐏刺入他的肚腹,甚至枪从背后透出。亚撒黑就在那里扑倒而死」(23节):亚撒黑被杀,从此两军统帅结下冤仇。 6.「押尼珥呼叫约押说:刀剑岂可永远杀人吗?你岂不知终久必有苦楚吗?你要等何时才叫百姓回去,不追赶弟兄呢?」(26节):战争之引起与结束全因口舌。 7.「约押追赶押尼珥回来,聚集众民,见大卫的仆人中缺少了十九个人和亚撒黑。但大卫的仆人杀了便雅悯人和跟随押尼珥的人,共三百六十名」(30~31节):犹大军大获全胜,但是问题仍未解决。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撒母耳记下注解》 参考书目:请参阅「撒母耳记下提要」末尾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