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撒母耳记上第十五章拾穗

 

【撒上十五1「撒母耳对扫罗说:“耶和华差遣我膏你为王,治理他的百姓以色列;所以你当听从耶和华的话。」

         “听从”。即存顺服的心去听。――《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寻找扫罗看起来好像是从(1315)两个人分开后,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撒母耳对扫罗的不顺从行为予以审判性的警告(1313~14),很久以后,再次找扫罗,这意味着神还没有丢弃扫罗,并赋予他悔过自新的机会。因为神是恒久忍耐,等待罪人悔改的慈悲之神(24)。圣徒若像本章的扫罗一样,继续走不顺服的道路,就不再是“不信”神,乃是犯了“藐视”神的罪(230;诗3217~19;利2023)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虽然神已经宣告扫罗的「王位必不长久」(十三14),但并没有立刻停止扫罗的功用,还是差遣扫罗执行祂的审判,「治理祂的百姓」(1),也让继续显明人在肉体中作王、靠肉体事奉的结局,成为我们的鉴戒。──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所以」:原文是「现在」。

         151 说明扫罗权力的来源是神,因此他应当顺服神的命令。我们是否也清楚我们的权力来源是神,所以我们应当顺服神的命令来行使权力。――《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1~3扫罗奉命灭尽亚玛力人:亚玛力人在犹大南部至埃及的沙漠一带过游牧生活。――《串珠圣经注释》

 

【撒上十五1~9神的命令(1~3)和扫罗的反应(4~9)。神命令扫罗要“灭尽亚玛力人所有的”,扫罗却心存怜惜,“不肯灭绝”(9)。一句话扫罗的罪就是对神话语的不顺从(2223)。这不顺从的罪和亚当夏娃的原罪是一脉相传,成了所有罪恶的起点。顺从才是人在神面前最美好的态度。(22节,申2616)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十五1~35扫罗王再次受责:扫罗先前的不法举动(13)已使他的王朝不得长久,这次再度违命,结果连本身的王位也不保。整件事是以色列人与亚玛力人之役为背景,出征前神命令百姓要将亚玛力人灭尽,因他们曾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时趁火打劫(178~16),结下仇怨(2517~19) 一如往常,扫罗并没有完全遵守神的命令(138~10),擅自保全了亚甲王及上好的牲畜并且加以掩饰及卸责 (15 21) 结果遭神弃绝。――《串珠圣经注释》

         本章扫罗奉神灭绝亚玛力的命令(1~3),去讨伐了亚玛力,这是扫罗在神面前显示自己对神的绝对顺从和委身的最后一个机会。但在这种情况下扫罗又因贪恋物质,犯了不顺从的罪(9),从而被神完全弃绝(232628),根据人的标准和属世的动机而立的王扫罗(872092)走向没落。从16章开始神拣选的大卫登场,从而他主导以色列的救赎史。这就为我们展现出,人的历史因罪越来越陷入绝望的旋涡,而神的国度却日益清晰。本章再次向我们证明神对以色列的计划,断不会失败(239;耶428;罗911)。本章到17章,讲述了扫罗行踪的第三个时期,内容如下图。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十五2「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在路上亚玛力人怎样待他们,怎样抵挡他们,我都没忘。」

         “亚玛力人怎样待他们……我都没忘”。直译作:我会因亚玛力所作的而临到(惩罚)他。――《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亚玛力……抵挡他们:指出埃及的时候,亚玛力人掠夺当时往西乃半岛行军的以色列人的事件(178)。当时的亚玛力人对以色列的抵挡行为,事实上与抵挡耶和华没有分别。不仅如此,后来亚玛力人也继续与以色列人为敌(313)。因此,亚玛力人被定为抵挡神的民族,神曾经宣告将他们从地上彻底剪除(1714;申2517~19)。现在神要施行曾宣告的刑罚< 绪论,迦南诸民族>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亚玛力人」(2)是以扫的后裔(创三十六12),住在别是巴与埃及之间的旷野,一直到西奈半岛。「亚玛力人原为诸国之首」(民二十四20),是以色列人进迦南的路上最强悍的国家。他们「并不敬畏神」(申二十五18),在列国中带头攻击神的百姓、抵挡神的旨意(出十七8~16),成为一切抵挡神和神百姓的势力的代表。因此,神宣告祂「必世世代代和亚玛力人争战」(出十七16),而交给百姓的责任,就是「要将亚玛力的名号从天下涂抹了,不可忘记」(申二十五19)──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神就是爱」(约壹四8),但也「是烈火,是忌邪的神」(申四24)。神要借着对亚玛力人的追讨,让世人看到:凡是站在撒但一边阻挡神的人,人可能有意无意地忘记,但神「都没忘」(2);他们的结局和亚玛力人一样。到了时候必被追讨。──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152 的背景是 178~13  1443~45  2517

         「我都没忘」:原文是「临到」、「眷顾」、「惩罚」。此处应该是「惩罚」的意思。

         「亚玛力人」:此民族住在犹大南方与埃及之间的沙漠上,习惯游击战。这个民族祖先是以扫 361216 。――《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2~3关于“灭尽”的命令,看《约书亚记》六17注。亚玛力人如何对待以色列人,见《出埃及记》十七8~13;民十四43~45。撒母耳考验扫罗,看他是否真能忠于神的命令。――《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撒上十五2~3  神为甚么吩咐要彻底除灭亚玛力人?因为他们是游击部队、恐怖分子,靠攻击、掳掠人口与财物为生。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后,他们首先攻击以色列人,以后凡有机会,都劫掠以色列人的营地。神知道只要亚玛力人存在,以色列人就不能在应许之地安居;祂也知道他们败坏的、拜偶像的习俗,会危害以色列人与祂的关系。保护以色列人身体与灵魂的惟一方法,就是将这个好战的民族,连同他们的一切财物,包括偶像在内,都彻底毁灭。――《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上十五3「现在你要去击打亚玛力人,灭尽他们所有的,不可怜惜他们,将男女、孩童、吃奶的,并牛、羊、骆驼和驴,尽行杀死。’”」

         “灭尽”。直译作:取缔。根据申命记七2~6;一二23;二○16~18。取缔就是把城镇、人、牲畜和财产交给耶和华去毁灭。参看约书亚记六章17节的脚注。虽然这做法是严厉的,却是一个公正的惩罚。――《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灭尽他们所有的」:原文为「灭尽他们所有的归 」,既然所有的要灭尽献给神,人就不能取出据为己有;扫罗违背这清楚的命令实在难辞其咎。――《串珠圣经注释》

         灭尽:具有“不同情”之意。讨伐亚玛力既然是神的公义审判,就不可能受人同情心影响。 尽行杀死:字面意思是“放在禁止之下”,正如申72~612232016~18的话语,意味着对耶和华的完全委身和毫无瑕疵的奉献。要将尚有气息之物杀尽,将那没有生命之物原封不动地献给神(617)。这种灭绝具有的破坏力,超过外邦的复仇,显明神不能挽回的审判和震怒。以上事件表明,征服迦南后,以色列人履行的圣战都是属灵的审判,而非出于民族或个人的领土争夺战或种族纷争<绪论,圣战>。同样,今天的圣徒蒙召征服属灵的迦南(神国的建设),代神行公义审判,实现神之公义统治,是面对所有苦难与纷争的根本动力(612),为了这一呼召,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绝对的委身和绝对的圣洁。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灭尽他们所有的」(3),原文是「灭绝净尽 חָרַם」,意思是「完全地奉献、完全地毁坏」,与以色列人在「何珥玛」把迦南人的城邑「尽行毁灭」(民二十一3)、把亚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噩的国「尽都毁灭」(申二34;申三6)、把迦南人「灭绝净尽」(申七2)是同一个词,表示百姓应当把得胜完全奉献给神。因此,所有的战利品都必须分别为圣归于神,人和物都不能留下。──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神命令:「将男女、孩童、吃奶的,并牛、羊、骆驼,和驴尽行杀死」(3)。因为神是创造生命、赏赐生命的主,对生命有绝对的主权:「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伯一21)。「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九27),神有权柄按照祂的时间和方式,向人追讨罪债,甚至断臂疗毒,除灭整个败坏的族群。亚玛力的成年「男女」被杀,是死在自己的罪中;「孩童、吃奶的」被杀,是因着罪的连累。但正如神向约拿所宣告的:「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一夜干死,你尚且爱惜;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拿四10~11),神比我们更公义、更慈爱,所以我们不必太操心这些儿童的灵魂在哪里。人今生的生命都是短暂的,不但那些被惩罚的亚玛力人死了,当年执行惩罚的以色列人也都死了。重要的不是延长今生的生命,而是在短暂的今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将来人人都要复活:「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约五29)──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这场战争的性质跟耶利哥 617~20 之战一样,以色列国成为神的审判的代理人。这种战争不像其他战争,战士不会获得物质上的好处。

         「灭尽」:「奉献」、「圣化」、「完全地毁坏」。这个字在整章中出现7 15389151820 ( 159 两次),是本章的关键词。

         「骆驼」:在石器时代的雕刻中就已经出现过骆驼,不过公元前1800~1200年间亚述人的文件很少提及骆驼。有一张人骑着骆驼的图画在伊拉克某处被发现,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000~2900年。资料翻译自http//nabataea.net/camel.html亚玛力人是沙漠的游牧民族,所以使用骆驼当交通工具。

         153 中神与撒母耳不知道是不是预知扫罗可能会犯错,所以预先警告扫罗不可以怜惜亚玛力的人民与财物。

         ◎当然以今日的观点来看,这样灭尽全族的战争是残酷过份的,不过当时这样的作法并不罕见,这样的命令对当时的以色列人具有特殊的意义。神也对恶贯满盈的迦南人下了一样的灭绝令。――《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4「于是扫罗招聚百姓在提拉因,数点他们,共有步兵二十万,另有犹大人一万。」

         “提拉因”。可能是约书亚记十五章24节所指的提链,这城位于南地,在别是巴以北数英里外。――《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提拉因或在犹大南部的西弗附近,或者就是提炼(书十五24)。不过确实位置不详。本节提到步兵人数时,像以前多次一样,把犹大人的数目另列,似暗示犹大支派在以色列的部族联盟中地位较为独立。――《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提拉因」:犹大南部的一个城(或称「提链」,书1524)

          「另有犹大人一万」:这里特别提到犹大支派,或许因为亚玛力人最接近他们的境域,这次战争与他们最有关连,所以他们派出这么多人参战。――《串珠圣经注释》

         「提拉因」(4)在犹大支派的境内。──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亚玛力人靠近南方的犹大支派,但回应扫罗的百姓中有「犹大人一万」(4),只有二十分之一,而抵抗亚扪人时犹大支派占了十分之一。总人数也只有21万,抵抗亚扪人时有33(十一8)。这些可能与扫罗在吉甲失去威信有关(十三14),所以扫罗才急于讨好百姓、重建威望(122430)──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提拉因」:字义是「绵羊」,地点应该在犹大南部。可能就是 1524 的提炼。――《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4 军队的大小】扫罗在撒母耳记上十三章有士兵三千,大卫攻打亚玛力人只用了四百人。这些经文译作「千」的字眼,应当采取另一个字义,译作「部队」或「分队」。有学者提出每宗族可能各自派兵参战,部队人数没有一定,而是按宗族人丁数目而定。随着历史的发展,部队人数才以一千为标准,但在此以前每队可能少至十人。如此,来自以色列的是二百个部队,十个则来自犹大。士兵人数却不可考。──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十五4~9扫罗照撒母耳的话做了(8),只是留下了亚玛力人的王亚甲和一部分牛羊。他因此干罪、被弃。――《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扫罗将亚玛力人打败:扫罗通知亚玛力人的邻居基尼人离开,因他们一直以来都善待以色列人,跟着扫罗将亚玛力人打败,把所有的杀尽灭绝,却保留了亚甲王、上好牲畜与美物。――《串珠圣经注释》

 

【撒上十五5「扫罗到了亚玛力的京城,在谷中设下埋伏。」

         “亚玛力的京城”可能为亚玛力人的王所在地,原文无“京”字,应为界于提拉因和加低斯巴尼亚之间的一个城。――《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城」:亚玛力人居无定所,「城」大概指当时他们住的地方。――《串珠圣经注释》

         扫罗在亚玛力的首都设下埋伏,好像不是为了袭击亚玛力人,而是为要分离居住在亚玛力的基尼人(6)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京城」:原文仅是「城」而非「京城」。

         在「谷」中:「河谷」、「河床」。――《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6「扫罗对基尼人说:“你们离开亚玛力人下去吧!恐怕我将你们和亚玛力人一同杀灭,因为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你们曾恩待他们。”于是基尼人离开亚玛力人去了。」

         “基尼人”。过游牧生活的米甸人从古时开始已经支持以色列人(出二16~18;一八9~12;民一○29~32;士一16)――《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基尼人为南部游牧民族,历代和以色列人友好(出二16~18;十八9~12;民十29~32)。当年有一部分偕以色列人同入迦南(参二十七10;士一16)――《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基尼人」:属游牧的米甸族,摩西的妻子为基尼人。(参士116)――《串珠圣经注释》

         你们曾恩侍他们:讲述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经过旷野时受摩西岳父帮助的事情(181019;民102932)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基尼人」(6)是摩西岳父的后代(士一16),他们与以色列人的关系良好。扫罗提前通知基尼人与亚玛力人分开,固然是为了避免滥杀无辜,但很可能因此泄漏了机密,以致许多亚玛力人提前逃脱,成为以色列人的后患(三十1)

         「基尼人」:是游牧民族,这名称意指「金工工人」,与亚玛力人关系密切。但跟以色列人关系良好 216~18 189~12  1029~32 。摩西也娶过这一族的女子为妻。 116

         「恩待」:「善良」、「慈爱」、「忠诚」。――《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6 基尼人】在圣经之中的基尼人,与以色列有互不侵犯的关系。有学者提出「基尼」是指金工,基尼人是游行的金属匠人。他们通常居于犹大东南边界接近以东的地方。很多基尼人都和摩西有关(士一16,四11)。有人提出他们有礼仪专家的地位。──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十五7「扫罗击打亚玛力人,从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书珥,」

         这战役从“哈腓拉”(亚拉伯西北部)向东推进至“书珥”,即埃及的东界附近。――《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哈腓拉的确实位置不详,大概位于西奈半岛与亚拉伯地西北之间。书珥在以色列与埃及交界处(看创十六7)。这一带为以实玛利的后代所居(看创二十五18)――《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从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书珥」:大概是传统的术语(参串),哈腓拉在亚拉伯,而书珥则在埃及的东界。――《串珠圣经注释》

         哈腓拉书珥:从哈腓拉直到书珥”指亚玛力人分布的几乎所有的领域。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扫罗遵照神要剪除亚玛力人的命令,几乎使亚玛力全地都成为荒场。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扫罗的作战范围「从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书珥」(7),可能覆盖了整个旷野,一直到埃及的边界。实际上,扫罗的攻势看起来声势浩大,但却没有彻底执行神的命令。扫罗「用刀杀尽亚玛力的众民」(8),只是消灭了这场战役中的亚玛力人,就得意洋洋地班师回朝了(12)。所以到了大卫的时代,亚玛力人死灰复燃,再次来掳掠以色列人(三十1)──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哈腓拉」:字义是「圆圈」。

         「书珥」:字义是「墙」。位于埃及东边的边界上。――《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8「生擒了亚玛力王亚甲,用刀杀尽亚玛力的众民。」

         扫罗所少的只是亚玛力人中一个民族。大卫时代,亚玛力人仍很强盛(二十七8;三十118;撒下一1)。所以,“用刀杀尽亚玛力的众民”是说凡在这次战役中见到的,尽都杀了;但留下了亚甲。――《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亚甲」:字义是「我会在万人之上」,可能是名字,也可能是一个头衔(如:「法老」)

         「杀尽」、「尽都杀了」:「作为当灭之物」、「作为奉献」。

         ◎此处扫罗除灭的应该只是亚玛力人的一个支族,因为撒上 278  30118 记载大卫时,亚玛力人还有相当的势力。――《蔡哲民查经资料》

  亚甲。意思可能是“燃烧的,”或“强暴的。”虽然不确定,但它可能是亚玛力王的一个称号,与埃及王被称作法老类似。照约瑟夫所说(《古代史》卷6. 5),亚甲族的亚玛力人哈曼是亚甲的第16代子孙(见斯31的注释)

 

【撒上十五8~9扫罗放过亚甲,又留下上好的战利品,违反取缔亚玛力人的命令,不听从神借撒母耳所说的话。――《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上十五9「扫罗和百姓却怜惜亚甲,也爱惜上好的牛、羊、牛犊、羊羔,并一切美物,不肯灭绝;凡下贱瘦弱的,尽都杀了。」

         扫罗和百姓所灭绝的牛羊只是“下贱瘦弱”的,却为自己留下“上好”的。为耶和华而战变质为自私的搜括(比较十五1926)――《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灭绝 חָרַם」、「尽都杀了 חָרַם」原文是同一个词,意思是「完全地奉献、完全地毁坏」(9),表示完全奉献给神。──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不肯顺服是属肉体的特点(十三13):扫罗的事奉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却没有彻底顺服神的命令。他放过了许多漏网之鱼,固然可以用能力不足来辩解;但他「怜惜亚甲」(9),给自己留下「上好的」战利品「不肯灭绝」(9),只把「下贱瘦弱的」(9)献给神,这就是公然违抗神的命令了(3)──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159 这样的举动等于是把下贱瘦弱的献给神,是一种藐视神的行为。――《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10「耶和华的话临到撒母耳说:」

 

【撒上十五10~16记述撒母耳责备扫罗。当日立扫罗为王的条件就是要遵行神的命令(参八5)。既违神旨(11),只有为神所弃(23)。这是扫罗作王后第二次犯罪,第一次见十三8~15――《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撒上十五10~31本文展现了不懂得悔改的人怎样走向破灭的过程。先知撒母耳为了指出扫罗的罪远道而来,扫罗却不肯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152124),反而及于辩护自己的正当性(152124),倘若扫罗此时像日后的大卫一样(撒下1223),正直地向神悔改认罪,也许可以得到饶恕。但是扫罗因他的不信,错失悔改的最后机会。扫罗让我们联想到加略人犹大,直到最后的一瞬间,耶稣仍然关怀他,给了他悔改的机会,他却最终还是选择拒绝,走上了背叛之路(325~30)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十五11「“我立扫罗为王,我后悔了,因为他转去不跟从我,不遵守我的命令。”撒母耳便甚忧愁,终夜哀求耶和华。」

         “我后悔了”。并非显示神的本性可以改变(一五29;比较雅一17),而是表达祂看见扫罗犯罪背叛祂而生的悲伤(比较创六6)――《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后悔」:按照神的计划,以色列的君王并不出自便雅悯支派(参创498~10) 但神仍乐于使用扫罗来开拓国境,为王国铺路。

          「后悔」在此是指神因扫罗的失职而大感失望。

         「撒母耳 ...... 哀求耶和华」:撒母耳求神不要废掉扫罗的王位,但显然不得要领。――《串珠圣经注释》

         我……后悔了:并非意味着神像人一样善变(29节,雅117),而是用拟人手法表达了神为扫罗的变质而悲伤的心情。这句话预示扫罗的末日已临近。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后悔11)」原文可译为「遗憾、反悔、悲伤」,是用拟人的方法来形容神内心的「遗憾」。神「决不后悔」(29),「在祂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一17)。但神会「遗憾」、「忧伤」、「担忧」(弗四30)。在神的计划里,以色列的君王本来就不是出自便雅悯支派(创四十九8~10),神也知道属肉体的扫罗王不会顺服祂的命令,但神仍然为祂百姓的王不能带头顺服神而遗憾。──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母耳起初可能也不明白神为什么会「后悔」,所以「便甚忧愁」(11)。经过「终夜哀求耶和华」(11)以后,他完全明白了神「必不致说谎,也不致后悔」,所以坦然地向扫罗宣告了神的决定(16)──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后悔」:「遗憾」、「悲伤」、「极度忧伤」。参考撒上 1529 神不后悔,但是会「遗憾」、「悲伤」。

         「甚忧愁」:「发怒」、「燃烧」。

         「哀求」:「哭」、「哀号」、「呼喊」。

         ◎此处显出撒母耳非常在乎扫罗,以致听到神的话,撒母耳的反应是又伤心又难过。――《蔡哲民查经资料》

 

【根据母耳记上十五11的记载,神因为自己立扫罗作王而后悔了。这节经文是否暗指神不预先知道扫罗有如此差劲的表现,当他拣选扫罗时,神已犯了错误?又或许这节经文只是人类对于神在此事上的感受的阐释?(D*)

     神知道万事,他当然预知基士的儿子扫罗会在统治晚年彻底失败。虽然是这样,神仍认为可以在扫罗统治初期,使用他来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她的异教仇敌。事实证明,扫罗攻打亚扪人、亚玛力人和非利士人,足以令以色列十二支派重新获得勇气,并为着自己的国家而骄傲。然而,神预知扫罗的不顺服及反叛,他将完全弃绝扫罗,而施恩予耶西的儿子大卫。事实上,借着雅各临终时的预言,神早已显示了犹大支派将会永远作以色列这立约之国的王。扫罗属￿便雅悯支派,并非犹大族(大卫却是),由此看来,神拣选了大卫,这是毫无疑问的了。

         无论如何,扫罗不尊重神借着撒母耳而给予他的谕令,将自己的意愿代替了神那已经显明了的旨意,这是令人极感遗憾的事情。因此,神对撒母耳说:「我立扫罗为王,我『后悔』了。」(经文所用的字眼是niham,这词暗示了很深的情感,而且有其他人牵涉入内)。这节经文并非暗示了神对扫罗的期望是错误的,却只显明因着扫罗,并因为他走离顺服的路径而使以色列国失败及受苦,以致神深感苦恼。第二十九节使用相同字眼,陈明神不会改变主意而采取其他计划。反之,他仍会进行原定的计划:「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致说谎,也不致后悔,因为神并非世人,决不『后悔』。」无论是撒母耳记上十五章十一或二十九节,无疑都是先知撒母耳在神默示之下所写成的,却不代表出自人类的会错误的阐释。在同一章圣经里的一个字——niham,却拥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希伯来字拥有两个或以上的意思,是常见的。── 艾基斯《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syncBible ref=撒上15:11>

【撒上十五11  神说祂立扫罗为王“后悔了”,这是否说神也犯了错误呢?】神说这话是内心忧愁的意思,并不是承认错误(参创65~7)。全知的神不可能有错,可见神并没有改变祂的心意,只不过扫罗既然变坏了,祂就改变对扫罗的态度。扫罗的心已不再属于神,只想到一己的私利。――《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上十五12「撒母耳清早起来,迎接扫罗。有人告诉撒母耳说:“扫罗到了迦密,在那里立了纪念碑,又转身下到吉甲。”」

         “迦密”位于希伯仑以南七英里半(12公里)。“立了记念碑”。纪念他的胜利。――《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迦密不是山名,而是犹大地南部的城,离希伯仑很近(看二十五2)。近东一带国家的王都爱立碑志功绩。扫罗打了胜仗,趾高气昂,为自己立了丰功碑,然后回到他被立为王(十一14)、也是首次为神所弃的吉甲(十三8~15)――《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迦密」:此地位于犹大支派境内,在希伯仑的南面。

          「吉甲」:扫罗下到这里,大抵要为是次战役献感恩祭。――《串珠圣经注释》

         扫罗……立了纪念碑:在亚玛力人之役中获胜之后,除了违背神话语的不顺服之罪以外(9),又连续犯下了四项罪: ①在迦密,为自己立纪念碑的骄傲之罪(12)(2225;徒1223);②假冒伪善之罪(13节;太2544)<71~23,关于假冒伪善>;③把自己的错误推卸给百姓而回避责任之罪(152124节;创31213);④在神圣洁的祭祀活动中,搀杂自己过犯的不敬虔之罪(1521)。扫罗虽在表面上与亚玛力人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在内在的战场上,扫罗与撒但的战斗中却屡战屡败。这些现像也见于今天的一些基督徒身上,他们追求与圣徒身份不相称的名誉、物质和快乐。须知,只有首先击败内心的仇敌撒但,才能征服世界,也才能获取信仰生活的真正胜利。此事件再次印证了贪爱“金钱”(物质)就是万恶之源的使徒保罗的警告(提前610)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估计扫罗应该还在南地,就向南方迎接扫罗(12),不料扫罗早已得意洋洋地班师回朝了,并且已经在犹大旷野的「迦密」(12)立碑庆祝。──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立了纪念碑」(12),原文是「为自己立了纪念碑」。古代中东的君王打了胜仗以后,都爱立碑夸耀自己的功绩。扫罗「像列国一样」(5)为自己立碑,然后回到他被立为王(十一14)、也是被神宣告「王位必不长久」(十三14)的吉甲,可能是为了在百姓面前证明,他现在已经蒙神悦纳。──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迦密」:不是迦密山,而是犹大南部的一座城。字义是「花园地」。位于希伯仑以南11公里。

         「立了记念碑」:原文是「为自己立了记念碑」,意在表彰自己的功绩。对照 1112~13 ,当时的扫罗得胜后把功劳归给神,很明显的,这几年来,扫罗已经改变了。

         「吉甲」:是扫罗被选立为王的地点。――《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13「撒母耳到了扫罗那里,扫罗对他说:“愿耶和华赐福与你,耶和华的命令我已遵守了。”」

         耶和华的命令我已遵守了:如同“恶人虽无人追赶也逃跑”(281),罪人因自己过去的过犯,凡事惯于辩解,因此无论遇见什么样的情况都不能脱离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扫罗为了隐瞒违背神命令的事实,没等撒母耳说话就先开口说谎言。这就是假冒伪善的伪君子狡诈的本性(362;赛4420;约壹18)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自以为义是属肉体的特点(十四38):还没等撒母耳开口,扫罗就自称「耶和华的命令我已遵守了」(13)。我们对神的顺服也常常是选择性的,对神的旨意挑三拣四,只遵行自己同意的、喜欢的、舍得的那部分;得罪了神,还自欺欺人地以为顺服。──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不知道扫罗是装蒜还是真的不知道, 513 中扫罗还是认为自己已经完全遵守神的命令。可能他以为打败亚玛力人就是完全遵守神的命令。――《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13~15扫罗为自己辩解而归咎于百姓(比较一五2021)――《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上十五14「撒母耳说:“我耳中听见有羊叫、牛鸣,是从哪里来的呢?”」

 

【撒上十五15「扫罗说:“这是百姓从亚玛力人那里带来的,因为他们爱惜上好的牛羊,要献与耶和华你的 神。其余的,我们都灭尽了。”」

         扫罗为自己辩护,把责任推给百姓,又找新借口,说留下上好牛羊是要献给神。撒母耳见亲手所立的王背叛、自大、说谎、毫无悔意,内心难过已极(11),叫扫罗“住口”(16)――《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扫罗将责任推卸在百姓身上。

          「要献与耶和华你的神」:这话表面看来有充分宗教理由,事实上却违背了神的命令,因为献祭的人虽在一些情形下可分享祭肉,但这些掳掠得来的牛羊是要全部归给神的(3) 百姓无权享用。――《串珠圣经注释》

         「灭尽了 חָרַם」原文的意思是「完全地奉献、完全地毁坏」(15),表示完全奉献给神。──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不肯认罪是属肉体的特点(十三12):把事奉的成绩归给自己,责任推给别人,实在推卸不了,就文过饰非。所以当牛羊的声音当场揭穿扫罗的谎言的时候(14),扫罗立刻把责任推给了百姓,并且提出一个理直气壮的理由,说留下「上好的牛羊」(15)是为了献给神。──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十五16「撒母耳对扫罗说:“你住口吧!等我将耶和华昨夜向我所说的话告诉你。”扫罗说:“请讲。”」

         昨夜:暗示撒母耳彻夜祷告时(11),神再次告诉他神已离弃了扫罗。传达神话语的人首先要像撒母耳那样恳切地向神祷告,以便刚强壮胆正确地传讲神的话语(1620)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十五17「撒母耳对扫罗说:“从前你虽然以自己为小,岂不是被立为以色列支派的元首吗?耶和华膏你作以色列的王。」

         “以自己为小”:看九21――《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扫罗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在谦卑之时,被神高举(921),在骄傲之际却又一落千丈。耶稣曾教导我们“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2312),扫罗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这一点。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以色列支派」(17),原文是「以色列众支派」。──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以自己为小」:见 921  1022 的记载。

         「以色列支派」:原文是复数型态,意思是「以色列众支派」。――《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17~19撒母耳认为扫罗实在是狡辩,他身为国君,没有理由受百姓左右而违背神的命令,对整件事他理应负上全责。――《串珠圣经注释》

 

【撒上十五18「耶和华差遣你,吩咐你说:‘你去击打那些犯罪的亚玛力人,将他们灭绝净尽。’」

         「灭绝净尽 חָרַם」原文的意思是「完全地奉献、完全地毁坏」(18),表示百姓应当把得胜完全奉献给神。──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击打」:意思是「使圣化」、「奉献」、「灭绝」。――《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19「你为何没有听从耶和华的命令,急忙掳掠财物,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呢?”」

         “急忙掳掠财物”。即像捕食的鸟一样猛扑向猎物。――《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属肉体的第六个特点是事奉名利:「贪财是万恶之根」(提前六10),「贪婪就与拜偶像一样」(西三5)。「急忙」(19)原文是「贪婪急进」,撒母耳用这个词直接说出了扫罗的内心:眼中一看到利益就贪婪抓取,把神的命令丢到脑后。──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急忙」:「贪婪急进」、「猛抓猛抢」、「唯恐来不及」。

         ◎撒母耳直接说出扫罗和以色列人的动机:出战就想要取得物质上的报答,所以看到上好的东西就想要拿回去当战利品。――《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20「扫罗对撒母耳说:“我实在听从了耶和华的命令,行了耶和华所差遣我行的路,擒了亚玛力王亚甲来,灭尽了亚玛力人。」

         扫罗仍强辩,坚持自己无罪。――《串珠圣经注释》

 

【撒上十五20~21扫罗尚未承认自己的罪,继续为自己辩护。接着15节扫罗反复申辩,留下上好的牲畜,是为了“献与耶和华神”。即使这是事实,扫罗依然不能免去违抗神命令的罪。因为目的无法使手段合理化。若不是通过正当的管道预备的礼物,即便是再好的,神也不会悦纳(111~17;玛18)。尤其是,神会彻底拒绝人外在的形式上的献身(2541~45)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十五21「百姓却在所当灭的物中,取了最好的牛羊,要在吉甲献与耶和华你的 神。”」

         不肯认罪是属肉体的特点(十三12):在神的光照面前(17~19),扫罗继续推脱(21)、死不认错(20),甚至倒打一耙,说一切都是为了事奉神(21)──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百姓若遵守神的命令,在战场上把牲畜「尽行杀死」(3),就是「献与耶和华」(21),根本不必带到吉甲来献祭。人的愚昧在神面前常常是这样:打着为神工作的旗号,做神不要做的事。不管人怎样狡辩,神所不要的,永远也不会因为人说得动听而蒙悦纳。──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十五22「撒母耳说:“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他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

         一个听命的以色列人当然不会忽略应献的祭。――《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单献祭物却没有顺服的心,这种献祭毫无价值。从撒母耳的话可看出,先知对献祭的要求是听神的话重要过物质。祭牲的“脂油“为最好的部分,要烧在坛上献给神(利三14~16),但仍不及“顺从”宝贵。22~23两节文字为诗歌体,是圣经中常为人引用的金句。――《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听命胜于献祭:撒母耳之后的先知,多次强调这是蒙神悦纳的礼拜所当具备的基本态度。诗篇的作者(508~14511617)、以赛亚(111)、耶利米书(620)、何西阿书(66)、弥迦书(66~8),以及真先知耶稣基督都曾强调(913129)。这句话教导我们:①敬拜者的心态比敬拜形式更重要(51;弥66~8);②当以全人诚实地服事神(517);③顺从的对象——神的话语,才是所有信仰生活的标准(提后31617)。但是,倘若错误地理解这话语,就有可能认为它否定了对神的所有敬拜。须知,这里所主张的基本思想是唯有借着顺从和真正委身献上的祭祀,才是最有意义的祭祀。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听命胜于献祭」(22),也就是「顺服胜于工作」。我们常常以为只要为神做事、努力传福音,神就一定会喜欢。但实际上,神并不需要人帮忙,祂所重视的不是我们为祂做了什么,而是我们是否顺服祂:动机本于神、方法倚靠神、结果归于神。我们的事奉若没有顺服的实际,就是出于肉体,再忙碌、再热心,也没有属灵的价值和意义。──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听命」:原文是「看阿!听从」。

         「顺从」:「留心」、「专注」。比「听从」更进一步。

         「脂油」:指「祭物中最好的部份」,此部份用来献给神。 316~17  7 23~25 。――《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22~23这两节为诗体,道出顺从神的重要,针对扫罗不听从神,却以献祭敷衍神的错谬。日后先知对宗教礼仪也有相同的观念,强调礼仪与信仰生活一致的重要性,参赛111~15 66;摩521~27――《串珠圣经注释》

         1522~23 节是用诗歌体的方式写成,因此有平行、对偶的句型。――《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23「悖逆的罪与行邪术的罪相等;顽梗的罪与拜虚神和偶像的罪相同。你既厌弃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也厌弃你作王。”」

         “行邪术”。占卜。参看申命记十八章1011节。“顽梗”。傲慢或放肆。――《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神的刑罚已不只是扫罗王位不长久(十三14),而是“厌弃”。神的灵后来离开他(十六14),儿女背离他,部下不服从他(二十二17),一直到他和三子都死在非利士人手下(三十一章)。不过这些刑罚并未立即来到,可能因扫罗已认罪(虽仍带着自义),撒母耳也允偕他回去,暂维其王位。――《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邪术<231~30,关于咒术>厌弃耶和华的命令:反复强调这话语的重要性(26),人犯罪的根本原因是弃绝神话语(36)。神话语的最具体、完美的演绎就是神的独生子耶稣基督(11~3)。在这种意义上,弃绝、故意不认识耶稣基督,就等于弃绝神,因而也被神离弃(1016)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悖逆」(23)原文是「背叛」,「顽梗」(23)原文是「侮慢无礼」,两者都是不顺服的表现。「行邪术」(23)原文是「预言、占卜」,「偶像」(23)原文是「家中的神像」,两者都是为了操纵神明、利用神明来为自己服务。我们常常以为小事偶尔不顺服无伤大雅,但撒母耳清楚地指出:在神的眼里,「悖逆的罪与行邪术的罪相等;顽梗的罪与拜虚神和偶像的罪相同」(23),因为自称信神、但却不肯顺服神的人,实际上就是把神当作偶像来操纵、利用。──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人若「厌弃」(23)神的命令,不肯顺服神、接受神在自己身上掌权,也就不能为神掌权。扫罗虽然执掌国权,但对自己的生命却完全没有办法掌权,肉体里的嫉妒、愤怒、骄傲、苦毒,每一样都能牢牢地抓住他,让他一生都不得自由。而神的刑罚不只是扫罗的「王位必不长久」(十三14),更是「厌弃」(23)他。神的百姓如果不顺服神,就会和扫罗一样被神「厌弃」,在神的旨意中成了被摆到一边的人。──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悖逆」:「不顺服」或「背叛」。

         「行邪术的罪」:见 1926  227  189~12

         「顽梗」:「侮慢无礼」、「表现强势」。指内心「高傲自大」所表现出来的外在态度。

         「厌弃」:「藐视」、「拒绝」、「轻看」。

         ◎我们的态度如果对神是谦卑的顺服的,神也看重我们,反之神也会轻视、拒绝我们。 撒上 230――《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23 古代近东背景中罪行之对比】和合本译作「悖逆」的字眼,在希伯来语中是与坚持己见有关。这字曾经用来形容以色列人在旷野时的争闹。在此则指扫罗尝试为自己的行动辩解开脱。撒母耳把它和占卜(和合本:「行邪术」)相提并论。占卜者相信借着各样的指标(例如祭牲的脏腑等),能够得知神明的作为和动机,宣称无需神明提供具体数据,便能知道如何取悦他。扫罗亦同样(不顾耶和华具体的命令,反而)坚称自己知道怎样能够取悦神明。他的论点是他有知道怎样能够取悦神的内幕消息──这正是占卜据称能够提供的数据。和合本译作「顽梗」的希伯来语字眼,是用来形容人坚持采取某个行动。撒母耳正确地把它与拜偶像(他特别提到「特拉芬」,见:创三十一19的注释)相比,因为偶像通常是用来操纵神明、强逼神明做事的(见:申四15~18的注释)。将食物和礼物献给神的用意,是要神觉得有应允祈求或赐下福气的必要。撒母耳暗示扫罗计划将一切牛羊献上给神,所做的正是这种行径。扫罗试图用礼物操纵神,就和拜偶像的人没有两样。──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十五24「扫罗对撒母耳说:“我有罪了,我因惧怕百姓,听从他们的话,就违背了耶和华的命令和你的言语。」

         我有罪了:扫罗的这个告白不能当作真正的悔改。理由:①他本不承认自己的罪,在撒母耳宣告审判之后(23),才迫于无耐承认自己的罪。②为自己辩护,而将责任推卸给百姓(24b25)。真正的悔改不是来自嘴唇,而是来自忧伤的灵(5117)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属肉体的第七个特点是惧怕群众:当扫罗无可推诿、不得不认罪的时候,就把自己犯罪的原因推给「惧怕百姓」(24),继续回避自己的责任。因为人若不敬畏神,就会惧怕人。──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扫罗认为自己犯罪的原因是「害怕百姓」,他可能觉得自己的权力来源是百姓的拥护,以致要讨好百姓,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权力来源是神的选召。我们会不会也和扫罗犯了一样的错误?――《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24~31扫罗认罪求赦:并恳求撒母耳公开参与敬拜给他留面子。甚至逼切得将撒母耳的衣襟撕断,撒母耳遂以撕断的衣襟为喻,声言扫罗与王位断绝,有更合适的人会代替他作王。「我好敬拜耶和华」:从30节看来,扫罗显然另有目的,对神的敬虔实在不足。――《串珠圣经注释》

 

【撒上十五25「现在求你赦免我的罪,同我回去,我好敬拜耶和华。”」

         虽然扫罗得罪的是神,但他所关心的却不是神的赦免,而是担心如果撒母耳不和他一起献祭,就会失去百姓的拥戴,所以才说「求你赦免我的罪」(25)──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回去」:应该指回到吉甲的祭坛处。――《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26「撒母耳对扫罗说:“我不同你回去,因为你厌弃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也厌弃你作以色列的王。”」

         虽然扫罗在多方面都合乎作伟大领袖的资格,但他任性的态度叫他不能发挥自己的潜质。――《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坚决拒绝扫罗的要求,从而展现了真先知的风貌。当属神的人拒绝罪人出于已意的邀请,而单单跟从神旨意时,就能拥有属神之人的权威(110)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民主不一定是治疗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人民的意见并不一定代表真理。扫罗是人民所拥戴的王,他迎合了百姓的利益,「听从他们的话」(24);却离弃了神的旨意,「违背了耶和华的命令」(24),所以被神「厌弃」(26)。今天,欧美一些民主国家的人民越来越「厌弃耶和华的命令」(26),因此越民主、越得罪神,长此以往,恐怕整个国家都会被神「厌弃」。──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十五27「撒母耳转身要走,扫罗就扯住他外袍的衣襟,衣襟就撕断了。」

         撒母耳的衣襟被撕断(27),像征国度与扫罗断绝了。既然神已经厌弃扫罗,先知撒母耳就不能与他继续交往,免得这种交往被认为是神继续与扫罗同在。──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衣襟」:衣服的「边」或「角」。

         「扯住....衣襟」:这种举动通常表示恳求和屈服 823 。――《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28「撒母耳对他说:“如此,今日耶和华使以色列国与你断绝,将这国赐与比你更好的人。」

         明确地宣告扫罗被废。(1314)仅仅是警告扫罗在位的时间将缩短,但这里更进一步,以“今日耶和华……比你更好的人”来清楚地宣告扫罗已被废。自此扫罗虽身居王位,实则却不再是王。这一事实严峻地教导我们,对神的不顺服将会夺去人所曾拥有过的一切特权与恩典(1128 ;弗56 ;帖后18;来223) 比你更好的人:字面意思是指“比扫罗更好地遵行神旨意的人”,具体指大卫(1314)。并且,撒母耳还不知那是何人的情况下述说扫罗王位的继承者。但紧接着16章里撒母耳因神的带领知道耶西的儿子大卫就是下一任君王(16113)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比你更好的人」(28)指大卫。大卫和扫罗的肉体本相是一样的,扫罗犯过罪,大卫也犯过罪。大卫之所以是「更好的人」,不是因为他的本质「更好」,而是因为扫罗的肉体不肯接受神的对付,始终是「属肉体」(罗八8)的人;而大卫的肉体一直被神的对付,使他能脱离肉体,成为「属圣灵」(罗八9)的人。所以当他们的罪被揭露时,扫罗一直在狡辩,而大卫则是真诚地认罪悔改:「神啊,忧伤痛悔的心,祢必不轻看」(诗五十一17)──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比你更好的人」:直译是「比你更好的朋友」或「比你更好的同伴」。――《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29「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说谎,也不至后悔。因为他迥非世人,决不后悔。”」

         “以色列的大能者”。是神独一无二的称谓,强调祂永恒的本质。名号在这里尤其恰当,因为本段强调祂的不变。――《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此处和1135节都用拟人法,以人的思想和经验来描写神,说神“后悔”(看创六6)。其实所要说明的是神因扫罗之罪内心忧伤难过,祂也有人的性情。但神的旨意决不改变。所以本节说“决不后悔”,有的译文作“决不改变主意”。――《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以色列的大能者」:表明神的永恒与可靠,非变幻莫测,正如下半节指出神决不后悔。

          「决不后悔」:补充11节「神后悔」的说法,强调神不像人那样受到欲望、情绪左右而改变。 废掉扫罗王位并不是突然改变主意的缘故。――《串珠圣经注释》

         神的计划「不致后悔、决不后悔」(29),祂把王位转赐给大卫,并不是突然改变主意,也不是无奈之举,而是从开始就有的计划(创十七6)。因为神要借着大卫表明,亚当后裔只有肉体被神彻底对付,才有资格与基督一同「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二十二5)──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11节和35节的「后悔」,是表达神因扫罗的犯罪而遗憾;29节的「不致后悔、决不后悔」,是说神的旨意决不改变。这三处的「后悔」都是用拟人的写法,用人能理解的经验来描写神的心情。──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大能者」:可能是「荣耀」、「永存」、「力量」。

         「以色列的大能者」:旧约圣经中仅此一处这样称呼神。――《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30「扫罗说:“我有罪了,虽然如此,求你在我百姓的长老和以色列人面前抬举我,同我回去,我好敬拜耶和华你的 神。”」

         扫罗关心他有否失去撒母耳的支持。――《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扫罗看重的不是神的喜悦,而是在人面前因有撒母耳的支持而受到的尊重(比较撒下六516)――《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面对神已离弃自己的宣告,扫罗也不思悔改,反而,一心想维持自己的体面。扫罗已与神毫无相关,沦为一个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的“不信之人”。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事奉名利是属肉体的特点(19):扫罗再次认罪,目的不是求神的赦免,只是担心因失去撒母耳的「抬举」(30)而失去自己的名利。──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有学者认为扫罗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所做的事情,可能用心并不邪恶,但却获得了被咒诅的下场。不过我们却认为扫罗几次重要的犯罪,真的都显明他的信仰已经偏离了正轨,不应该仅用「命定的悲剧人物」来看扫罗的遭遇。

         1530 中扫罗不像 1525 一样求赦免。――《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30~31扫罗要在众人面前掩饰神已废除他王位的事,撒母耳与他一同敬拜神是表示他仍然得到撒母耳的支持。撒母耳与他同往,是要执行神的命令,将亚甲王杀掉,而另有可能是在另一位新王未按立前,不宜将扫罗王被废一事公开,否则会影响局势的安定。――《串珠圣经注释》

 

【撒上十五31「于是撒母耳转身跟随扫罗回去,扫罗就敬拜耶和华。」

         撒母耳答允偕扫罗回去,可能因他已认罪、答允敬拜耶和华;但也可能是要去贯彻神灭绝亚玛力人的命令,亲手将其王亚甲杀死。撒母耳以后未再见扫罗。――《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扫罗「敬拜耶和华」(31)的目的,只是在百姓面前维持自己的名利地位。撒母耳跟随他回去,不是为了给扫罗面子,而是为了执行扫罗没有完成的神的命令。──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十五32「撒母耳说:“要把亚玛力王亚甲带到我这里来。”亚甲就欢欢喜喜地来到他面前,心里说,死亡的苦难必定过去了。」

         “欢欢喜喜的”。希伯来文的意思不易解,可能指“高兴地”或“戴上脚镣”。“死亡的苦难必定过去了”。更可作:痛苦的死亡到来了。――《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本句原文意思不甚清楚。“欢欢喜喜”也作“恐惧战兢”;“必定过去了”也可译为“就在面前”。――《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亚甲就欢欢喜喜 ...... 过去了」:七十士译本则作「亚甲王战战兢兢的来到他面前,心里说:「死亡确实是很苦的!」」。――《串珠圣经注释》

         「欢欢喜喜地」:原文是「愉悦的」,但是七十士译本作「战战兢兢的」,马索拉经文的原文元音重标之后,也有战兢的意思。

         「死亡的苦难必定过去了」:七十士译本作「死亡竟是如此的痛苦」。整段经文的意义可以由亚甲认为自己会死,到认为自己不会死都可能。――《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33「撒母耳说:“你既用刀使妇人丧子,这样,你母亲在妇人中也必丧子。”于是,撒母耳在吉甲耶和华面前将亚甲杀死。」

         显示亚甲王好战和残忍。

          「在吉甲耶和华面前,将亚甲杀死」:将亚甲杀死归神(3)――《串珠圣经注释》

         撒母耳对亚甲执行死刑,是按照神的命令执行的(3),断不可指责这是残酷的行为。须知,亚玛力人本应受到严峻的审判,但扫罗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留下亚甲王不杀,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杀死了亚甲王,但由于扫罗没有彻底灭绝亚玛力人,到了波斯时代,亚甲族的后代哈曼差点把犹太人彻底灭绝(斯三1),耶稣基督也差点无从诞生。这是一场与撒但之间的属灵争战,美丽的柔弱妇女、吃奶的可爱婴孩,都可能成为撒但破坏神救赎计划的工具。我们只有绝对顺服神,才可能不被撒但利用。──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杀死」:原文是「砍成碎块」。――《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十五34「撒母耳回了拉玛。扫罗上他所住的基比亚,回自己的家去了。」

         「拉玛」:撒母耳居住地方,见717注。――《串珠圣经注释》

 

【撒上十五35「撒母耳直到死的日子,再没有见扫罗,但撒母耳为扫罗悲伤,是因耶和华后悔立他为以色列的王。」

         撒母耳与扫罗自此没交往(1923,他们曾见过面)

          「撒母耳为扫罗悲伤」:撒母耳对扫罗实在有深厚的感情。――《串珠圣经注释》

         神「后悔立他为以色列的王」(35),意思是神因为立不顺服的扫罗作王而遗憾。扫罗是一个属肉体的人,始终不肯脱离肉体,而肉体的本相必然是不肯顺服的:「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神为仇;因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属肉体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欢」(罗八7~8)──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神明明知道扫罗不会顺服,但还是立他为王,然后「后悔立他为以色列的王」(35);神也明明知道亚当会犯罪,但还是造了人,然后「后悔造人在地上」(创六6)。在这两件事上,神做工的法则都是一样的。祂允许人先尝够分别善恶树的恶果,然后再学会用自由意志去拣选生命树;先让人认识到肉体的全然败坏,然后才肯接受十字架的对付,甘心顺服、跟随神,接受「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罗八9)──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母耳真是爱扫罗,虽然扫罗背弃他传达的神命,他也亲自宣布神弃绝扫罗当王,并与扫罗断绝往来,但他还是为扫罗悲伤。――《蔡哲民查经资料》

 

【思想问题(15)

 1 试举例说明「听命胜于献祭」(22)这句话。

 2 扫罗不灭绝亚甲与上好牛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参9节。试从他对撒母耳的话(13 15 20~21 24~25 30)分析他的个性。你是否同意扫罗注重面子过于他与神的关系?这是否你的弱点?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