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第八章拾穗 【撒上八1】「撒母耳年纪老迈,就立他儿子作以色列的士师。」 撒母耳此时年逾60,距米斯巴的胜利已有20年。他立儿子作士师协助他工作,二人都在以色列最南部的别是巴侍奉(2节)。(犹太史家约瑟夫说,一子在别是巴,另一子则在伯特利)。――《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就立他的儿子作以色列的士师: 撒母耳的儿子并未作正式士师,他们只是辅佐士师暂时履行了一些士师的职责(15节)。因为,士师不像王位一样可以世袭,他们是在撒母耳的监督下分担士师的工作。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士师不是世袭的,从来没有一个士师立自己的儿子作士师,每一位士师都是神自己兴起的。撒母耳「立他儿子作以色列的士师」(1节),可能是让他们作审判案件的助手。撒母耳平时巡行的范围,是迦南地中部的「伯特利、吉甲、米斯巴、拉玛」(七16~17),而「别是巴」(2节)是犹大最南部的城邑,靠近南地,撒母耳平时不会去那里。──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年纪老迈」:此时撒母耳大概65岁,算是老年人,但还没有以利晚年那么老。 ●「立....作....士师」:「放....审判....」。――《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八1~5】要求立王的原因: 1 撒母耳年事已高; 2 他的两个儿子缺乏领导能力而且贪污枉法; 3 百姓羡慕邻国的君主政体; 4 他们厌弃神的领导(7)。――《串珠圣经注释》 【撒上八1~9】这部分指出以色列百姓要求立王的背景(1~3节)和提出要求的根本动机(1~22)。由此可知:①人有离开神想要自由的罪恶本性(创3:5);②人充满欲望的祷告,得不到神的祝福。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八1~22】以色列人求立王:扫罗的王位并非自己谋取,而是顺应以色列人的要求而产生的。――《串珠圣经注释》 撒母耳年纪老迈,无法在第一线执行祭司的职份,而其儿子们则作恶扰乱社会秩序,以色列百姓要求象列国一样立君王(19,20节)。百姓的这些要求是邪恶的,因为:①对君王的错误认识(5节,20节所记“像列国一样”,表明他们对君王持有人本主义概念); ②要求立王的动机是错误的(5节,否定撒母耳的士师职分)。尤其,他们的要求是拒绝以色列唯一的统治者神的治理,是欲放弃作为选民固有的特权和使命,与异教同流合污,是对神的独立宣言。神指出百姓的要求是错误的,但还是满足了他们的要求。神应允人们的要求,使他们体验君王给他们带来的迫害,以此教导他们明白惟有耶和华才是真正的王,唯一的救赎者。百姓具有叛逆意味的要求,使扫罗这一背道者兼暴君得以粉墨登场。在末世论性意义上,这可以说是一个预表性事件,象征假基督将会在耶稣基督再临之前出现(但9:26,27;太24:23~31;启19~21)。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八2】「长子名叫约珥,次子名叫亚比亚,他们在别是巴作士师。」 “别是巴”。一个位于以色列最南端的城市(比较三20),在耶路撒冷以南四十八英里(77公里)。――《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别是巴: 撒母耳之所以以士师的身分派两个儿子到以色列的最南端,因为:①离撒母耳执政的拉玛较远(约80km);②防止邻国非利士人干涉以色列的内政。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约珥」(2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是神」,「亚比亚」(2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是父亲」,这两个名字代表了撒母耳对他们的属灵寄望。撒母耳能让他们当助手,表明他们的能力和表现应该不错。但是,属圣灵的人也会生出属肉体的儿子,人若没有建立起自己与神的关系,一旦有了合适的机会,必然会显出败坏的肉体本相。所以这两位父亲面前的好儿子,一旦独立工作,就「不行他的道」(3节),「收受贿赂」(3节),违反律法(出二十三8;申十六19)。──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约珥」:字义是「耶和华是神」。 ●「亚比亚」:字义是「耶和华是父亲」。 ●「别是巴」:位于以色列领土的南端,比撒母耳平常巡行的范围还南。应该是担任撒母耳的代理人,作一个小士师,结果在这种职位上就显出他们的败坏来。――《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八2 别是巴】别是巴位于以色列地的南端,尼革北部的是巴遗址(今日之别是巴东面三哩处)。来自这个时代的文物,显示当地居民正在由流动转变为定居的过程中。最早期的屋宇也在此时开始建筑。人口应该不会超过两百名,因此这不是什么重要的官差。──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八3】「他儿子不行他的道,贪图财利,收受贿赂,屈枉正直。」 “财利”指金钱。撒母耳的儿子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收受贿赂;那是律法明明禁止的(出二三8;申一六19)。――《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律法严禁收受贿赂,民间诉讼应依法审理(申十六19)。撒母耳二子的行径与乃父有若天壤(三19;七15),实非承接士师职位的理想人选,给了以民长老要求立王的机会。――《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撒母耳的两个儿子所行的恶如下:①并没有效法父亲撒母耳的信实。如此人的性情不会绝对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神的话语才能使人归正(诗119:105;提后3:15~17);②贪图财利而破坏公义。贪爱物质利益的人,无法成就神的义(提前6:9,10);③收受贿赂,贿赂会蒙蔽裁判官(12:3;赛1:23);④屈枉正直。这是忘却士师本分的举动。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神并没有阻挡撒母耳两个儿子的败坏,也没有兴起新的士师。因为神使用撒母耳,就像使用新约的拿细耳人施洗约翰一样,是要让他成为国度君王的开路先锋,引进合神心意的大卫王。──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贪图财利」:直译是「转去跟随不义的获利」。 ●「收受贿赂,屈枉正直」:这样的行为在 出 23:8 申 16:19 中明文禁止。 ◎此处显然对撒母耳设立两个不成材的儿子当士师不以为然。士师这个职位本身并非世袭的(祭司是世袭的),不过看起来撒母耳跟他的老师以利一样,太过放任两个不成材的儿子,但撒母耳还没让他的儿子出大乱子。不过,仅仅是这样已经够成为以色列人变更制度的借口了。有时后人的软弱,会成为更大罪恶的借口。这实在是无奈,毕竟没有人完全,但我们还是会觉得如果撒母耳不要放任他的小孩,那有多好?――《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八4】「以色列的长老都聚集,来到拉玛见撒母耳,」 以色列的长老: <申21:6,圣经中的长老职分>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以色列的长老都」:表示这是「全国性的运动」,而非少数人的意见。――《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八4~6】以色列的长老要求撒母耳立王的理由是:①撒母耳的儿子们行事腐败(3,5节);②羡慕列邦的国家体制(5节);③需要军事领袖(20节)。以色列并没有根据神的应许(申17:14,15),提出要求,乃是藐视神,失去对神的信心(8:7;12:12)。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别是巴」(2节)是以色列南方最偏远的城邑,撒母耳的两个儿子在那里的实权和影响都很有限,他们的腐败只是百姓立王的借口(5节)。因为「以色列的长老」(4节)并不是担心撒母耳「年纪老迈」(5节),也不是想反对腐败,而是不肯以神为王(出十五18)、不敢信靠神的保护,所以想「像列国一样」(5节),建立中央集权和常备军队,满足自己的安全感(20节)。──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八5】「对他说:“你年纪老迈了,你儿子不行你的道。现在求你为我们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 众长老为他们的要求提供三个原因:(1)撒母耳众子的腐败,(2)仿效列国治国模式的愿望,(3)一个军事统领的需要(八20)。神曾列出委任君王的法律(申一七14,15),众长老失败的地方,在于他们的态度,以及他们不承认神是他们真正的君王(八7;一二12)。――《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摩西律法中容许以色列人立王,只要君王能遵行神的命令(申十七14~15及注)。以色列人要求立王的错误,是所反对的并非老迈的撒母耳,或他贪财不法的儿子,而是反对神,要“像列国一样”,不接受神的管治,设立一个由自己来管理自己的政权(7节)。 神答应了以色列人的要求,但做法与列国不一样。神仍是最高的管治者(徒十七26),所立的王照祂的旨意拣选(九17;何十三11),王的所行所为须向神负责(十三13~14)。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原则没有变,王只是神所委派,须遵守律法,听先知说的话(十二12~15)。看书前<参考资料>“历史背景”。 以色列国的神权政体是在西奈山建立(出十九1~6)。神应许藉以色列民赐福万国(出十九5~6)。祂在以民中设立“中保”,代祂发言、治理人民。这些中保都是神所拣选,直接向神负责。有的像摩西和约书亚,是出色的政治领袖;也有忠心耿耿带领百姓抗敌的士师,当然也有君王。在以色列的历史中,神自始至终是他们最高的管治者(参代上二十九25)。――《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像列国一样」,就是以人为王。古代中东各国的君王被认为是神明在地上的代表,集立法、执法、行政、军事和宗教的权力于一身:埃及法老被认为是太阳神之子,亚扪人的「摩洛、米勒公」和摩押的「基抹」原文也都与「王」有关。──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神没有阻挡以利和撒母耳的儿子们的败坏,是要让百姓看到:祭司的儿子未必敬虔,士师的儿子未必正直,好王的儿子也不一定是好王。但百姓的灵里昏暗,反而把士师的腐败当成了立王的理由,这理由明显站不住脚:因为王是世袭的,王的儿子即使邪恶无能,也会继位为王,那时的后果将比一个腐败的士师更加可怕。──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列国」:指「外邦各国」。――《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八6】「撒母耳不喜悦他们说立一个王治理我们,他就祷告耶和华。」 撒母耳「不喜悦」百姓立王,因为神在以便以谢赐下的得胜(七13)已经证明:百姓得救和蒙福的唯一途径,就是除掉外邦神,「专心归向耶和华,单单地事奉祂」(七3),而不是建立一个更好的制度。人若弃绝神的安排,不管建立怎样一个人以为对的制度,所带来的结果都是偏离神。百姓当求的是求神把自己带回神的权柄底下,而不是去改变神的安排。──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但撒母耳并没有立刻反对,而是先「祷告耶和华」(6节),以神的决定为决定。因为他知道,神的意念总是高过人的意念。──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母耳不喜悦」:原文是「撒母耳眼中看为坏事」。 ◎撒母耳虽然不喜欢立王的事情,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反对,而是先向神祷告,以神的决定为决定。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以色列周遭的国家,「王」和「神」是分不开的,法老是太阳神或太阳神之子,亚扪人的「摩洛」、「米勒公」,摩押的「基抹」原文都跟「王」有关。所以当以色列人要求「立王」时,其实撒母耳想到的是附近国家那种集政治、军事、宗教权力于一身的君王。这当然就是厌弃撒母耳与耶和华的表现。不过后来以色列王变成是「神的受膏者」的身份,与周遭列国的君王宗教上的身份有所差异。――《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八6 古代近东的君王】古代君王的势力和权柄几乎没有限度,并且经常声言其统治有神明的支持。初民相信王权自天而降,其根源可以上溯世界最初的创造和组织。君王的功用是作为神圣统治者的副摄政者,维持社会秩序和正义是其职责。神明托他照管百姓和国土。君王被视为在世时持有神圣的职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这一点有不同的理解),死后则成为神明。正义和法律出乎他们。他们经常具有祭司职务,并且被描绘为牧者。维修供应庙宇是君王的重责之一。古代近东各处的君王都同时是军事领袖。他们保护拯救百姓,并且攻取新的领土。扩张领土不但能够带来更多的自然资源和商道,更为国库带来掠物,为国家带来奴隶劳工。两者都能减轻百姓和国家的负担。──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八6 领袖想要什么】以色列的领袖坚信他们需要一位固定的政府元首,有统治众支派的中央权柄,有常备军队供他指挥。他们断定支派联盟的组织,使他们在军事上处于不利的境地。并且相信君王率领受过训练的常备军,能够挽回劣势,保障国土。他们误将问题视作政治问题,因此亦寻求政治解答。撒母耳试图给他们澄清的,是他们的问题不是政治而是属灵的问题。没有属灵的答案,单有政治的答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八6~8】神不喜悦但不拒绝百姓的要求。其实远在摩西时代,神已立下王者的规范(参申17:14~20),为什么这时候又表示不快呢? 这个问题可以由两方面去解释: 1 神并不反对百姓要求立王;祂早已为他们设计了君主政体(参创17:6; 49:10)。 神只是警告他们人立的君主政体会引起的恶果(见下文8:10~18)。 2 神不喜悦的是他们效法外邦的政制,没有按照摩西的律法来组织政府。――《串珠圣经注释》 【撒上八7】「耶和华对撒母耳说:“百姓向你说的一切话,你只管依从,因为他们不是厌弃你,乃是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 不是厌弃你,而是厌弃我: 强烈指出百姓要求立王是信仰上犯罪,而非感情上或伦理上的罪。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神的百姓应当永远以神为王(出十五18)。神制定律法,把管理百姓的权柄分赐给不同的领袖:摩西是先知,亚伦是祭司,约书亚是统帅,每个支派有族长、每个宗族有长老;当百姓需要拯救的时候,神又兴吉士师,赐下得胜。现在,百姓要求「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5节),实际上是认为列国的君王比神更加称职,弃绝在西奈山与神所立的约(出十九6)。因此,神说:「他们不是厌弃你,乃是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7节)。──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依从」:「听从」。 ●「厌弃」:「鄙视」、「拒绝」。 ◎这里显出以色列长老的真正用心是「跟列国一样」,而非真的是要「抵挡败坏的士师」。以色列人的人数比非利士人多,他们认为只要有一个统一的核心,建立常备军队,就可以有效率的自卫,即使是君王制度带来一些负面的问题,他们也愿意承担。或许这些长老中也有人想要当「王」。――《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八7 以神为王和以人为王】以色列的支派架构并不容许以人为元首的中央集权。摩西提供先知的权柄,约书亚亦得到军事上的权柄,但约书亚的职位并没有人继承。摩西被视为中间人,在神领导百姓时传达神的指示。同样,约书亚记亦一再表示约书亚是神军队元帅(书五13~15)的属下,胜利是神的胜利。每个支派都有自己的领袖,但中央权柄是属于神的,祂要给谁就可以给谁。士师是神所兴起,并赋予公认之中央权柄的(见:士二16~19的注释)。神兴起军事领袖、神带来胜利等事实,证明神才是率领军队出战的君王。以色列若蒙神喜悦,就必然得胜。这些领袖作出这种要求,就是暗示神并没有成功地带来胜利,君王必能比祂称职。──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八7~9;参申十七14~20神早已设立了律令,要将来以色列的王遵守;当以色列人要求立王时,为何神要定以色列人有罪?】 毫无疑问,在神为以色列而设的计划中,包括一个王:这是从犹大支派特别拣选出来的一个王朝(创四十九10)。远在立王以先,神已设立了某些基本的守则,要这位以神权统治的王遵行(特别是避免过分的积聚财富、马匹及妃嫔);这谕令记载在申命记十七章和然而,对于日后撒母耳为以色列设立的王权统治政府,上述谕令没有构成问题。撒母耳的两个儿子(约珥和亚比亚)的行为,显示出他们不配亦不胜任作以色列的领导者,以色列人便要求撒母耳拣选一个人,膏立他作领导,使以色列人可奉他为永久的王,赐予他作君王的全部权力(撒上八5)。 约书亚逝世后,以色列先后被多个「士师」领导,但国运时振时衰。有鉴于此,以色列人当然会谋求解决办法,避免自己的国家继续走向分崩离析又较弱无力的局面。不过,他们向撒母耳提出要求,要依照异教邻国的政府的形式,这才是神不喜悦的原因。他们的动机是与其他国家看齐,而不是谨守神所颁下的圣洁而全备的法规,这些法规就是摩西记载于五经中的法典。以色列人把神的律法撇弃在一旁,认为这些法规不足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反之,更走向敬拜别神的异教国家的堕落地步。因此,以色列人向撒母耳表达他们的意愿:「求你为我们设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撒上八5)以色列人已经忘却了神把他们从世界中呼召出来,并非使他们与世界看齐,却是与神走在约的关系之中,在所有敬拜别神的国家里,表现出敬虔的见证。 无论如何,圣经显示出神从最初的时候,就有意为他的子民设立一个王权统治的政府。他甚至向亚伯拉罕应许:「国度从你而立,君主从你而出。」(创十七6)神更颁下谕令,那被拣选的王族,会出自犹大:「圭必不离犹大,杖必不离他两脚之间,直等细罗来到」。(创四十九10;即直等到弥赛亚来,他是犹大王族的后裔。) 所以,当撒母耳那时代的以色列人吵嚷着要立王时,神仍允准,虽然神因以色列人属世的动机而斥责他们。神更提醒以色列人,有君王统治,他们的政府将会更团结及更有能力,但与此同时,在这些独裁君主治理下,以色列人便失却自由,更被君王所颁下的各项律令辖制。另一方面,由于君王拥有至高而集中的权力,便不会像士师一样体察民情,照顾到人民的个人及作为国民的权利。因此,将来的以色列人会为他们自己的选择而懊悔。以色列人不再在神的律法统治之下,却会被君王所设立的独裁法令所辖制——必须缴付重税、作苦工、兵役、财产被没收,还有其他使他们受苦的法令(撒上八11~18)。 于是,神首先为以色列人拣选一个有能力及好恩赐的统治者——扫罗王。但扫罗基本上是属肉体的,在他统治的后期更充满罪恶,不服从神的命令、自私,被血气所驱使。神最初拣选扫罗的目的,是使以色列人作好准备,到后来更能欣赏一个真正属神的人的统治,那就是耶西的儿子大卫。他出自犹大支派,神已命令他作一个有信心而以神权统治的领袖,亦是一个服从耶和华的仆人。── 艾基斯《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撒上八8】「自从我领他们出埃及到如今,他们常常离弃我,侍奉别神。现在他们向你所行的,是照他们素来所行的。」 整卷士师记都告诉我们,因为百姓离弃神、敬拜偶像,所以才被神兴起仇敌管教。但百姓却不肯顺服神的管理,所以也就不敢信靠神的保护,只能靠自己来想办法。当人企图靠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不但会看错问题,也会找错答案。他们无视历史的教训,把属灵的问题看作政治的问题,断定支派的松散联盟不如稳定的集权政府,认为临时召集的民兵不如训练有素的常备军;因此,百姓从一百一十年前的基甸时代开始(士八22),就认定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立一个王治理我们」,用政治的方法来解决属灵的问题,把制度当作「别神」(8节)来事奉。亚比米勒是以色列人立王的第一次尝试(士九6),而耶弗他「作领袖、作元帅」(士十一11),权柄已经接近于王。──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制度可以完美地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神指出,百姓的问题是「常常离弃我,事奉别神」(8节);神也一再指出,百姓蒙福的途径,就是除掉外邦神,「专心归向耶和华,单单地事奉祂」(七3;书二十四23)。只要我们以神为王,不管教会、家庭和社会里有多少不完全,我们的生命都能被神炼净,最终进入神完全的国度里。如果我们逃避属灵的真相,倚靠政治、能力、技巧、资源来解决属灵的问题,结果也会陷入「事奉别神」的网罗里。──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神并不是不允许立王。在百姓进入迦南之前,神已经宣告将设立「审判官」(申十六18~十七13)、「君王」(申十七14~20)、「祭司」(申十八1~8)和「先知」(申十八9~22)四种权柄。神要借着这四种权柄,显明神才是一切权柄的源头;而只有神的权柄通行的地方,才是神的国度。神也借着这种「权力分立
Separation of Powers」的模式提醒我们,得救的罪人也还是罪人,人若把权力集中在一起,固然可能一时非常高效;但一旦偏离神,就可能彻底败坏。现在百姓却要求效仿列国,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王,并不是神要建立国度的道路。──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八9】「故此你要依从他们的话,只是当警戒他们,告诉他们将来那王怎样管辖他们。”」 神吩咐撒母耳警告以色列人。――《串珠圣经注释》 虽然百姓要求立王的动机和时间都不对,但神却能借着这事来成就祂的计划。因此,既然百姓带着「最后通谍」来到神面前,神就任凭他们,让撒母耳「只管依从」(7节),并且「警戒他们,告诉他们将来那王怎样管辖他们」(9节)。「那王」(9节)原文是单数,特指百姓想立的那种王。扫罗并不是神所拣选的,而是神所指出的最符合百姓心意的王。──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八10】「撒母耳将耶和华的话都传给求他立王的百姓,说:」 【撒上八10~18】耶和华向撒母耳启示,向他说明立王所带来的问题:年轻男女被征召服役(11~13节),农作物和牛羊要课税(14,15,17节上),仆婢和牲畜被挪用(16节),以及个人的自由丧失(17节下)。――《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的警告:人立君主政权可能引致的恶果:苛捐杂税、服苦徭役、强征入伍,财产充公及剥夺自由。这些警告不久在所罗门统治的时候就开始应验了(参王上4:21~28; 5:13~18; 12:1~15)。――《串珠圣经注释》 撒母耳指出百姓所求的君王政体,将会引发的问题:①年轻男女将被征集(11~13节);②粮食和家畜将被征税(14,15,17节);③仆婢和驴将被征用(16节);④丧失个人自由(17节);⑤若人因王的恶政而呼求耶和华,神也不会应允(18节)。本文所描述的以色列王是集权性的君王,与列邦之君毫无区别(5,20节),是与人类的真君王基督相反的敌基督的模型。由此给我们的教训是,不寻求神的意旨,只追求解决自己问题的祈福主义及迷信式的信仰,有可能会沦为追随敌基督的举动。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八11】「“管辖你们的王必这样行:他必派你们的儿子为他赶车、跟马,奔走在车前;」 以色列人没有立王的经验,但四周的国家都有王,百姓生活的情况当为大家所目睹。另一方面,若继续由士师治理,也有它的优点。以色列人的长老不全是支持设王的,但立王派占了优势。本节至18节为不应立王的理由。撒母耳所预言的事到所罗门王时代全都实现,甚至有过无不及。只有大卫王能一方面尽受膏者忠于神的责任,一方面能建立一个政军上都强大的国家。他的后继者无一人曾达此境界,因此大卫成为神的受膏君王主基督的预表。――《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为他赶车,可译作“安排”、“设立”或“为了特殊的目的而预备”。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赶车、奔走在车前」(11节),原文都是指「战车」,指服兵役。「跟马」(11节)原文是「做马兵」。以色列人原来并没有常备军,所以无法制造战车、训练骑兵。只有立了王、建立了正规军队以后,才能提供战车和骑兵所需的制造、训练和维护。──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王必这样行」:原文是「这个成为君王的公平」。 ●「赶车」:「战车」。 ●「跟马」:「马」、「马兵」。――《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八11 王者的特权】有君王就必然有附属的行政机关。这机关需要地方和资源运作。容纳行政官员的房舍必须建造,土地必须是王室所有。常备军必须征集,也须为这军队提供食宿。故此,君王必须持有动用人力物力的权力。藉征税和徭役来供给王国的需要,素来是君主的特权。故此,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上,立王都会带来重大的改变。本段对于君主政体的描述,与古代近东同时代的现有资料相符,在乌加列文献之中,迦南君主政体的模式尤其显而易见。──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八12】「又派他们作千夫长、五十夫长,为他耕种田地,收割庄稼,打造军器和车上的器械;」 「千夫长、五十夫长」(12节)指训练有素的职业军官。原来以色列人只是在战时临时召集民兵,军官都没有受过训练。──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八13】「必取你们的女儿为他制造香膏,作饭烤饼;」 【撒上八14】「也必取你们最好的田地、葡萄园、橄榄园,赐给他的臣仆。」 【撒上八15】「你们的粮食和葡萄园所出的,他必取十分之一给他的太监和臣仆;」 “十分之一”。在献给耶和华的十分之一以外。――《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十分之一」:君王所拿取的税金跟以色列人缴交给神的十一奉献相当。其实现在我们的政府收取的税金,比十分之一还多。 ●「太监」:是来自亚述的外来语,意思是「为了职务缘故被阉割的官员」。――《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八16】「又必取你们的仆人婢女,健壮的少年人和你们的驴,供他的差役。」 ●「健壮的少年人」:七十士译本和4QSama作「上好的牲畜」。 ●「供他的差役」:原文是「作他的事」。――《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八17】「你们的羊群,他必取十分之一,你们也必作他的仆人。」 君王的税收和百姓向神的奉献一样多,都是「十分之一」(15、17节),用来维持王室、官僚体系和常备军的开支。──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神通过撒母耳警告百姓,以人为王,结果将是兵役、劳役、纳税、剥夺财产、丧失自由(11~17节)。「那时你们必因所选的王哀求耶和华,耶和华却不应允你们」(18节),因为「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六7),百姓必须自食其果,才能学到教训。──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在给百姓立王之前,神先告诉百姓:以神为王,作神的「仆人」(17节),是叫人得着自由、享用丰富;以人为王,作人的「仆人」(17节),只会叫人丧失自由、失去丰富。神从来不勉强人,祂过去让人在伊甸园选择生命树,在西奈山选择律法,现在也让人在拉玛选择王;神每次都先清楚地把选择的结果摆在人面前,让人学习为自己「所选的」(18节)负责。──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八18】「那时你们必因所选的王哀求耶和华,耶和华却不应允你们。”」 不应允。字面意义是,“不会回答。”`anah这个动词在撒母耳记上中出现了35次,只有两次被译为“应允,”,就是这里和撒上7:9。在后一个例子中,神用一场雷暴回答了撒母耳的请求。在本节经文中的意思并不是神不能听见,而是由于以色列故意任性拒绝祂,所以他不能回答。这与上下文是完全和谐一致的,因为撒上8:7肯定了并不是神计划改变政府,而是以色列领袖们的计划。所以当他们后来对所处的状况变得不满意时,他们就该想起在要求立王时,他们就已经开动了一种必定会在实质上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新政权。新试探、新关系、新问题都会影响国家。他们曾自己选择播下固执己见的种子,并且这样做就使神处于一种对祂来说必须让这种子产生它的结果的位置。祂不会干扰种什么收什么的普遍规律(或译宇宙律法)。 因而神常常允许人去从事祂本身并不赞成的事。祂许可祂先前因着怜悯扣留的事。因为质疑神的话,亚当带来了一种新政体,这种政体必须按常规发展,好完全令人满意地向人们和天使们证明没有什么计划比神所命定的计划更能给所有生灵带来生命和幸福。以色列历史中的将来事件显明:尽管神常常允许以色列自食其果,但祂从未丢弃他们。祂总是与他们同在,准备好了要帮助他们。此外,众先知也证实在这种环境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出这种选择:转离大众所走的路,而受神引导(见结18:1~24)。──《SDA圣经注释》 【撒上八19】「百姓竟不肯听撒母耳的话,说:“不然,我们定要一个王治理我们,」 ●「竟不肯听」:原文是「拒绝听从」。――《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八19~22】百姓坚持立王:神容许百姓立「像列国一样」的王,让他们经历痛苦以后,才觉悟现在的选择是错误的。――《串珠圣经注释》 虽然撒母耳给予最后的警告,百姓却坚持要求立王(19,20节),虽然百姓的要求是不正当的,神却允许他们立王(21,22节);人具有堕落倾向,而神却全备,甚至使用人的性情成就自己的旨意,人与神之间有绝对的区别。此时,神允许他们的要求等于是审判他们(罗1:20)。因此,若有人违背神的旨意而固执已见追求并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当惧怕将要临到他的审判。圣徒在努力追求之前,当首先省察自己所追求的是否符合神的旨意(雅4:2,3;约壹5:14)。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八20】「使我们像列国一样,有王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 依从不信者的做法是耶和华所不喜悦的,这做法也显出人在属灵上的倒退(比较约11)。――《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以色列人正面临亚扪人入侵的威胁(参12:12)。 ──《串珠圣经注释》 「治理我们,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20节),这本是神的工作(申二十1~4),现在百姓却希望由王来执行。此时以色列人可能正面临亚扪人的威胁(十二12),又不肯信靠神的保护,所以明知后果,也情愿饮鸩止渴,坚持「定要一个王治理我们」(19节),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必每次都回转呼求神的拯救。──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11~17节所描述的君王,与周围「列国」(20节)的王毫无区别。神拣选百姓,是要他们「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 (出十九5),成为「独居的民,不列在万民中」(民二十三9)。但现在,百姓却要求「像列国一样」(20节),用人所立的王来代替以神为王。今天,信徒若不肯顺服神,只追求解决自己眼前的问题,也会「像列国一样」,用追随人来代替跟从神,用追随敌基督来代替跟从基督。──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既然百姓一意孤行,神就任凭他们,「只管依从他们的话」(22节),这实际上是对百姓的管教(罗一24)。但神的目标不只是为了管教,更是为了成就祂荣耀的计划,照着祂的时间,将祂的国度和祂所拣选的王显出来(创四十九10;民二十四17)。所以神先让百姓「像列国一样」(20节)经历「合人心意」的扫罗王,也「像列国一样」体验君王压迫的痛苦;当百姓彻底失败以后(三十一7),百姓才能认清自己的错误,转而跟从神所造就的「合神心意」的大卫王,进而仰望那位完美的弥赛亚君王和祂的国度。──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今天,我们也常常对许多地上的事物存着幻想,而神也会像对待当年的以色列人一样,任凭我们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然后又允许这些梦想逐一幻灭。到那时候,我们才能深刻体会主耶稣所说的:「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六33)。──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统领我们,为我们争战」:参考 申 20:1~4 出 14:14 这本来是耶和华的工作,现在百姓希望王来执行。 ◎本来神拣选以色列人是希望「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 出 14:5,结果以色列人希望自己「像列国一样」,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我们会不会忘记我们自己独特的身份,选择要跟其他人一样?――《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八21】「撒母耳听见百姓这一切话,就将这话陈明在耶和华面前。」 ●「陈明在耶和华面前」:原文是「说给耶和华的耳朵」。――《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八22】「耶和华对撒母耳说:“你只管依从他们的话,为他们立王。”撒母耳对以色列人说:“你们各归各城去吧!”」 以色列人立王是神的旨意吗?早至摩西时期的预言显示,那确实是神的旨意(创四九10;民二四17;申一七14~20)。以色列人要求立王的态度(即在错误的时间和出于不正确的动机),并不符合神指示他们的心意。但神容许这事发生,因为那是在祂宽大的旨意之内。神凭自己的主权,甚至容许人行恶事来成就祂的计划(比较创五○20;徒二23)。然而,神容许罪恶和邪恶发生,但却不是罪的导因,因为神是不能犯罪的。参看以赛亚书四十五章7节的脚注。――《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当神要撒母耳让步的时候,已经注定撒母耳的时代过去,等待一个新王来统治以色列人了。――《蔡哲民查经资料》 【思想问题(第7~9章)】 1 以色列人这次的得胜有那些远因近因?你从以色列人的经历得到什么警惕与安慰? 2 撒母耳在这一次与非利士人的战役中感受「到如今耶和华都帮助我们」,而且立石为记,你曾否有过同样的感受与做法? 3 撒母耳和上任士师以利有何共通点?参2:12~17, 22~25。这对身为父母的传道人有何警惕? 4 撒母耳已按照神的警告,将人立君主政体的恶果告诉百姓,你认为百姓为何仍坚持要立王治理他们?你是否也经常坚持己见,跟从外邦人为自己的前景频频打算,却不理会神的心意?这样做可能犯上什么错误? 5 扫罗是怎么样的人?具有那些品格?3~14, 21节。你认为他是一个理想的王吗?为什么? 6 从耶和华对撒母耳的指示(15~17),你对神有什么认识?这个认识对你有何说明? ──《串珠圣经注释》 【撒上八1~十五35】扫罗为王:扫罗是以色列民族史上第一位选立的君王,在位四十年。他的政绩记载在撒母耳记上的,除了初期在先知撒母耳的匡扶下征服邻敌的军事成就外,其他的则未见提及。扫罗为人残暴、生性多疑,加上一再触犯摩西的律法,至终为神所弃,他的失败复成为后人的监戒(参徒13:22)。――《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