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撒母耳记上第七章拾穗

 

【撒上七1「基列耶琳人就下来,将耶和华的约柜接上去,放在山上亚比拿达的家中,分派他儿子以利亚撒看守耶和华的约柜。」

         圣经虽多次提到亚比拿达,但未记他的身分。他儿子的名字叫以利亚撒,与亚伦的儿子同名。很可能他们都是利未人。――《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基列·耶琳」(1)的意思是「森林之城」,是基遍人的城邑(书九17;十五9)、也是犹大与便雅悯支派的边界(书十八14)。基列·耶琳在从沿海平原经梭烈谷上到耶路撒冷的路上,已经进入犹大山地,海拔约720米,所以说基列·耶琳人「下来」(1)──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亚比拿达」(1)可能是一位敬虔的利未人,所以并没有因为伯·示麦人的悲剧而为难(19~21)。他有三个儿子:以利亚撒(1)、乌撒和亚希约(撒下六3)。乌撒后来因触摸约柜而被神击杀(撒下六6~7)──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亚比拿达」:字义是「我父是尊贵的」或「我父愿意」。圣经没有记载这人的背景,只知道他的三个儿子以利亚撒、亚希约、乌撒都是祭司。

         「分派」:「分别为圣」。――《蔡哲民查经资料》

<syncBible ref=撒上7:1>

【撒上七1  约柜被搬移到──】以色列人将约柜从靠近争战的地方运到基列耶琳,为了安全起见,分派以利亚撒看守。他们为甚么不将约柜运回示罗的会幕呢?因为祭司行恶所致(212~17),他们在以前的战役中被非利士人打败,这城也可能已被毁灭(41~18;参耶262~6),不过,会幕和其中的器物一定受到保护,因为以后的经文记载,当扫罗作王的时候,会幕立在挪伯城(211~6),当大卫与所罗门作王的时候,却立在基遍(参代上16392129~30;代下1)。但是旧约的历史书从此再未提到示罗。撒母耳的新住处是拉玛(715~1784),也是他的出生之地(这事亦可以证明示罗已被毁灭)。──《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上七1~2约柜最终的归宿定为离示罗相近的基列耶琳。据记录约柜在此地的“亚比拿达”家中存放了20年。事实上,直到大卫将约柜运至大卫城(耶路撒冷)之前(撒下631217),约柜在此停放约40年。――《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七1~6以色列人知罪悔改:约柜放在基列耶琳境内亚比拿达的家中,共有二十年之久,期间以色列人饱受非利士人的压制。此时撒母耳继承以利作以色列人的先知(320)及士师,遍地游行,呼吁国人悔改,归向耶和华,除掉一切外邦的神和偶像。果然,在米斯巴召开的一次宗教集会,透过禁食祷告、献祭认罪等,带来了民族属灵的大复兴,同时也带来了政治上的新生。――《串珠圣经注释》

 

【撒上七2「约柜在基列耶琳许久。过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倾向耶和华。」

         约柜的记载至此告一段落;以色列人又开始寻求神。――《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约柜在基列·耶琳许久」(2),大约有80年左右,至少包括:撒母耳作士师之前的20(2)、撒母耳作士师的12(《犹大古史记》卷613294)、扫罗作王的40(徒十三21)、大卫在希伯仑作王的7年半(撒下二11)。到了大卫登基作王的时候,百姓甚至忘了约柜在哪里,大卫还需要到处打听约柜的下落(诗一百三十二6)──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一向爱出头的以法莲人,在这80年期间却从来没有要求把约柜迎回以法莲境内的示罗,或者接到以法莲山地的其它地方,而是任凭约柜留在犹大境内的基列·耶琳。因为他们所寻求的是满足自己需要的偶像,而不是专心跟从神。既然在亚弗之战中,神的约柜不再像传说中那么灵验(10~11),那还有什么必要取回约柜呢?人若带着拜偶像的心思寻求神,就看不清神的工作,也听不进神的话语。──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非利士人虽然惧怕神的约柜,但却不怕神的百姓。经过亚弗之战,他们已经看出以色列人失去了神的同在,也看透了百姓的属灵麻木,所以照样辖制他们,而百姓竟然「过了二十年」(2)才向神痛哭。「以色列全家都倾向耶和华」(2),原文是「以色列全家都向耶和华哭泣」(英文ESV译本),表明他们的哭泣就像士师时代一样,只是因为痛苦,而不是因为悔改。但神仍然让约柜回到以色列地,继续用祂「荣耀」(22)呼唤百姓,给他们存留盼望:如果百姓肯真心回转归向神,神必然再次与百姓同在,让神的百姓能与神重新合一、重新得力。──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这「二十年」,是百姓继续忍受痛苦的二十年,也是神耐心等候百姓呼求的二十年,为要施恩给他们(赛三十18);这「二十年」,是百姓继续活在愚昧中的二十年,也是神预备撒母耳的二十年,虽然人不肯主动回转,但神自己会兴起仆人来带领百姓回转。──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以色列全家都倾向耶和华」:「以色列全家都哭泣转向耶和华」。

         ◎由和合本 72 的翻译看起来,很容易让人以为约柜在基列耶琳的时候,以色列人归向神。其实这段时间,非利士人对以色列人的压迫加剧,导致以色列人痛苦不堪,向神哀号哭泣。很像标准的士师记场景。――《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七3「撒母耳对以色列全家说:“你们若一心归顺耶和华,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亚斯他录从你们中间除掉,专心归向耶和华,单单地侍奉他。他必救你们脱离非利士人的手。”」

         “亚斯他录”。掌管生产的迦南女神,一位地位与巴力相若的女神。参看士师记二章13节及何西阿书二章13节的脚注。迦南人的异端宗教已经渗入以色列人的敬拜当中。撒母耳应许真心悔改必得拯救。――《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亚斯他录是迦南人拜的女神。参《士师记》二13注。――《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撒母耳的宗教改革有三个纲领:①除掉偶像:要除去不义、错谬、拜偶像作为(352);②专心归向耶和华:指全人的身心灵均与神相交,恢复良心,更新意识,顺服真理等;③单单事奉耶和华:指毫不犹豫地跟从真理,不事奉两个主人(624),单单顺服神旨意(225;309)。这三个纲领今天依然可以作个人与社会信仰更新的旗帜。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在士师时代,百姓并不是第一次除掉偶像(十二10)。但他们除掉偶像,只是因为受不了仇敌的辖制,而不是因为看见了偶像的可憎,更不是因为「专心归向耶和华」(3)。因此,他们虽然除掉了外面的偶像,「单单地事奉耶和华」(4),里面却把利益和安全当成了新的偶像,渐渐代替了神的地位,以致最后看不见神保护的手,反而要求撒母耳像列国一样为他们立王(5)。今天,世上的偶像比从前更多,我们关心什么,什么就可能在心中取代神的地位,甚至属灵的事物、事奉也可能成为偶像。因此,我们务要警醒、专心归向耶和华,否则,我们所关心的恩典也会成为偶像,在我们的心中代替赐恩典的神。──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母耳提出的三个要求,也是教会和信徒属灵复兴的三个必要条件:(1)「把外邦的神和亚斯她录从你们中间除掉」(3):除掉里面和外面的偶像,不让任何人、事、物在心中代替神;(2)「专心归向耶和华」:不是为了解决难处而利用神,而是因为爱慕神、痛恨罪,认识了肉体和偶像的可怕,所以专心跟从神、顺服神,成为「属圣灵」(罗八9)的人;(3)「单单地事奉祂」(3):也就是「爱耶和华——你们的神,行祂一切的道,守祂的诫命,专靠祂,尽心尽性事奉祂」(书二十二5),不可「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太六24)──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亚斯她录」:常被当成巴力的妻子,是掌管战争与生育的女神。叙利亚北方的人称之为亚拿特神(Anath)。乌加列文本中的亚拿特神常以「童贞女」的形像出现,是巴力的妹妹,与巴力一样是诸多作为的神明。这些生育神祇的敬拜仪式每每包含放荡堕落的行为,包括献婴孩为祭,迦南地尤以为烈。

         3~4这两节经文可以说是撒母耳一生功绩的写照,至少在他的领导下,以色列人专心跟随耶和华。――《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七3~17本文的主题是“恢复”,撒母耳已成为32岁成人(31),作为名副其实的领袖,开始治理以色列。本文说明撒母耳的统治主要是借着执行他所兼任的职份(先知、祭司、士师)来进行:①作为先知,撒母耳教导律法将百姓引向悔改和更新的道路(34);②作为祭司,他借着祈祷和献祭,重新确立了神与以色列之间的立约关系(569);③作为士师,他率军打败非利士军队,拯救陷入困境的以色列人(7~14)。由此撒母耳主导了以色列的更新运动,借着悔改与神建立崭新的关系,预表了彻底释放人类的基督。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七4「以色列人就除掉诸巴力和亚斯他录,单单地侍奉耶和华。」

         “诸巴力”。掌管生产的至高迦南神明,他的领土就是天空,他从天上降雨滋润大地。――《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巴力」:乃迦南地的主要神祗,相传是掌管风雨、控制田地出产和使妇女怀孕的生殖神。

          「亚斯她录」:乃巴力的妻子、掌管战争的神。――《串珠圣经注释》

         「巴力 Baal(4)的意思是「主」,是古代中东许多民族所崇拜的雨暴与农作物之神,相当于财神。但各地的巴力神话版本又有许多不同,所以被称为「诸巴力」(4),如「巴力·毘珥」(民二十五3)、「巴力·迦得」(书十一17)、「巴力·比利土」(士九4 )、「巴力·西卜」(王下一2 )。比较普遍的版本是:每年的雨季就是巴力战胜大水与海洋带来的雨水,旱季就是巴力被死亡与干旱之神摩特(Mot)杀害;而巴力的配偶亚纳特(Anath)把摩特打败之后,巴力又复活,重新带给大地雨水。迦南人认为,秋季的雨量与春季的作物发芽,都是因为巴力与其配偶交合所带来的繁殖力量。──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诸巴力」又是个双关语,意思是「众丈夫」、「众主人」,所以许多先知都用这个隐喻来责备以色列人的属灵淫乱(何二1317;耶三20)──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在迦南版本的巴力神话中,「亚斯她录 Ashtaroth(13)或「亚舍拉 Asheroth(7)是巴力的配偶,是掌管战争与生育的女神。──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神实在是怜悯人的软弱,祂并没有等到百姓彻底除掉心中的偶像,而是一旦百姓除掉了外面的偶像(4),马上就赐下了拯救。神要继续使用撒母耳的一生,带领百姓除掉偶像,「专心归向耶和华,单单地事奉祂」(3),预备大卫的国度。──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巴力」:这个字字面意义是「主人╱所有人」, 通常是指迦南人的神哈达(Hadad)。巴力是迦南多神教中伊勒(El)的儿子,负责风调雨顺,因此是农产之神。伊勒是较隐匿的神祇,而巴力则是诸多作为的神祇,因此古代近东极为盛行敬拜巴力。旧约中巴力的别名计有:巴力比力士(Baal~berith 94 )、巴力毘珥(Baal~peor 253 )、巴力迦得(Baal~gad 1117 )、巴力西卜(Baal~zebub Baal~zebul 王下 12 )。耶洗别将腓尼基人敬拜巴力米尔夸特(Baal~melqart)的风俗引进以色列。迦南人称叙利亚人之神哈达(Hadad)为巴力,因此同一时期的旧约作者往往将之统称为复数的「众巴力(诸巴力)(Baalim)。此字又可解为「众丈夫」、「众主人」或「众君主」,隐喻淫乱。有很多先知也采用这隐喻 21 及下, 31 及下, 36 及下等等。――《蔡哲民查经资料》

<syncBible ref=撒上7:4>

【撒上七4  迦南人怎样看巴力和亚斯她录?】迦南人相信巴力是假神之首伊勒的儿子,是最重要的神。他们把巴力当作司雷雨的神,管理农业与植物。亚斯她录则是管理战争与爱的女神。(她在巴比伦与希腊人中间皆有别的名字。)她代表多产。迦南人相信,如果与巴力及亚斯她录有性关系的话(与这些偶像庙宇中的庙妓,娈童交合),就会使大地像魔幻般恢复活力,得以丰收。──《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上七5「撒母耳说:“要使以色列众人聚集在米斯巴,我好为你们祷告耶和华。”」

         “米斯巴”位于隐拿斯伯废丘(T e l len~Nasbeh),在耶路撒冷以北约七英里(11公里)。撒母耳像摩西一样,是一个祷告的先知(比较八6;一二1923;诗九九6;耶一五1)――《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米斯巴一名的意思为“守望塔”,是很普通的名字,旧约圣经中常出现(创三十一49;书十一38;十五38)。这里的米斯巴位于便雅悯境内(书十八26),离耶路撒冷北约13公里。以色列人曾在此聚集,严惩便雅悯人奸杀利未人之妾的暴行(士二十章)

    “我好为你们祷告耶和华”:撒母耳奉神命治理以色列人,转达神的话,也为他们代求。撒母耳为以色列人中保的事,看八5注。――《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米斯巴」原意为「守望塔」,是便雅悯支派的城邑(1826),为当时宗教政治中心(参士201),位于耶路撒冷西北约八公里(五英里)――《串珠圣经注释》

         米斯巴对以色列人特别重要,他们曾在那里聚集,发动对便雅悯支派的攻击(参士201);撒母耳在那里被立为首领(76);以色列人的第一任君王扫罗亦在那里被掣签掣出,领到人民面前(1017及以下各节)。──《灵修版圣经注释》

         「米斯巴」:字义是「守望台」,位于便雅悯支派境内,耶路撒冷北方13公里,现今之 Tell en~Nasbeh。――《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5 米斯巴】名叫米斯巴的地方有好几个(这地名的意思大概是「哨站」或「防营」),这个在便雅悯境内的地点,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学者经常认为它就是耶路撒冷以北约六哩,占地八英亩,名叫纳斯贝遗址的地点。这时代的米斯巴是个椭圆形的围场,周围的墙厚度约有三呎,把守着犹大山地和以法莲山地之间的南北主要通道。──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七5~6在宗教改革上取得成功的撒母耳,召开了在以色列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会议——米斯巴圣会,从而加速了神本主义统治。米斯巴圣会的特点是:①领导者为了代祷而召开圣会(5);②百姓以禁食和悔改回应领袖(6)。它的意义在于:①更新和改革堕落而颓废的以色列,使她合乎神的选民这一身份;②恢复了神与以色列之间的立约关系;③奠定了君主专政的根基。米斯巴悔改大会是以色列的宗教改革,也是以色列回归神的转折点。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七6「他们就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浇在耶和华面前,当日禁食,说:“我们得罪了耶和华。”于是撒母耳在米斯巴审判以色列人。」

         浇水是悔改的表示。――《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打水浇在耶和华面前」:共有三种解释:

         1 以此表明生命的短暂,死亡因人犯罪而速速临近(参撒下1414)

         2 是纪念神眷顾的仪式,因昔日列祖在旷野时缺水曾蒙耶和华神奇妙的供应(参出176;2011)

         3 是一种宗教仪式,象征悔改及赎罪(参撒下2316)――《串珠圣经注释》

         “打水浇在耶和华面前”,向神真心悔改(比较诗二十二14;哀二19)。浇水之后,继之以禁食和认罪。――《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米斯巴」(6)的意思是「守望台」,位于便雅悯境内(书十八26),离耶路撒冷北约13公里。以色列人曾在此聚集进攻便雅悯人(士二十)──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打水浇」(6)可能是象征认罪悔改的仪式,表示「倾心如水」(哀二19)。在士师时代,百姓并不是第一次认罪(十二10),但每一次神都用怜悯和忍耐一再地拯救他们(十二11)。「审判」(6)指撒母耳正式开始做士师。犹太史学家约瑟夫认为,撒母耳独自做士师12年,又与扫罗王一同治国18(《犹太古史记卷613294节》)──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打水浇」:圣经其他地方都没有记载类似的仪式,不过 219的「倾心如水」可能透露出这个仪式背后的动机是表达哀痛悔改。

         ◎此处的禁食是用来表达悔改,哀痛。我们禁食时是否也有一样的心情?还是仅仅是希望用不吃饭来要挟神?――《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6 倒出井水的理由】献祭经文中虽有论及奠酒,旧约却完全没有其他仪式化奠水的例证。按照拉比文献的描述,奠水是住棚节奉行的仪式之一。学者相信在这种情况之下,奠水是随同求雨之祷告的。奠水在美索不达米亚,是献给死人之祭礼的一部分。此外,他们浚井之时,亦倒出井水以驱除邪灵。然而本段和悔改净化有关,上述理由没有一个与之吻合。──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6 根据宗教理由的禁食】在圣经以外,古代近东没有什么禁食的例证。禁食通常是在哀悼之时进行。旧约中宗教性的禁食通常与向神恳求有关。其原则是所求之事重要到一个地步,恳求者集中精神于属灵景况上,肉身需要则退居幕后。如此禁食是为使人净化,在神面前谦卑而设的(诗六十九10)。以色列人在悔改之际同时禁食,以求消除一切罪污和可能导致受非利士人压制的障碍。其他与战争有关的类似案例,可参看:士师记二十26和历代志下二十14──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七7「非利士人听见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非利士的首领就上来要攻击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听见,就惧怕非利士人。」

         非利士……攻击以色列人:非利士人看到以色列在撒母耳的领导下凝聚成一体,就认为那是巨大的危险势力,为了先发制人而入侵以色列。面对非利士的强兵利器,以色列(43)满有信心的信靠神与先知撒母耳的代祷(8)。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属灵真理,即邪恶势力的挑战必然伴随着更新和改革。因此,我们需要在神面前不断地悔改和更新。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立志与偶像断绝关系(6),相当于宣布脱离非利士人四十年的辖制(士十三1),所以非利士人先发制人,主动「上来要攻击以色列人」(7)。当我们要脱离世界辖制的时候,撒但也不会甘心,必然会给我们生活制造种种难处,主动来攻击我们;但我们可以放心(约十六33),因为那在我们里面作王的基督,已经胜过了世界。──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七7~11又名以便以谢之战:以色列与仇敌非利士的第二次交锋(41)。以色列通过米斯巴会议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在这次战役中,他们同领袖撒母耳与耶和华并肩作战,从而获取胜利,可谓意义深远。他们的凯旋是信仰的胜利,即:①百姓请求撒母耳祷告(8节,出于信仰的对策);②撒母耳的祷告(9);③神的应允(10)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七7~12以色列人大败非利士人:非利士人得悉以色列民集会于米斯巴,于是上来攻以色列人,企图先发制人,但耶和华施行拯救,大发雷声,使非利士人胆跳心惊,结果大败在以色列人手下;以色列人更乘胜追击,夺回大片失地。――《串珠圣经注释》

 

【撒上七8「以色列人对撒母耳说:“愿你不住地为我们呼求耶和华我们的 神,救我们脱离非利士人的手。”」

         「不住地为我们呼求耶和华」:原文是「不要在呼求神的事上静默」。

         ◎这次以色列人是真心相信神,跟上次抬约柜出来作法不同,即使危险迫在眼前,他们还是等待献祭完成,表示他们是真心要跟随神的,而不是做做样子。我们的悔改,是真心的吗?――《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七9「撒母耳就把一只吃奶的羊羔献与耶和华作全牲的燔祭,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华。耶和华就应允他。」

         「吃奶的羊羔」:可能指七天大的羊羔(参出2230; 2227)

          「全牲的燔祭」:表示完全奉献给神,没有留下一点给任何人,代表百姓向神完全降服倚靠。。――《串珠圣经注释》

         吃奶的羊羔:生下未满7天的羔羊。 全体的燔祭:具有完全燃烧祭物之意,意指“纯全的燔祭”(a wholly burnt)。这表明向神绝对的委身,暗示与世俗完全决裂而新生的以色列,从此要作被神使用的贵重器皿。我们既蒙召作圣洁国度的百姓,就应绝对地委身于神(彼前21~10)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华」(9),燔祭牲只是「一只吃奶的羊羔」(9),可能因为非利士人已经兵临城下,来不及找更大的祭物。出生八天的牲畜就可以当祭物(利二十二27)──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吃奶的羊羔」:我们不知道为何此处要强调这祭物是「吃奶的羊羔」,不过 2227 记载,出生八天的牲畜就可以当祭物。

         「应允」:原文是「回答」、「回应」。――《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七10「撒母耳正献燔祭的时候,非利士人前来要与以色列人争战。当日,耶和华大发雷声,惊乱非利士人,他们就败在以色列人面前。」

         神是真实的,我们若遵守祂的法度,必蒙保守。以色列人认罪悔改之后,雷声大发,非利士人败在以民前。――《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大发雷声:在圣经多处记载,神甚至借着天灾来垂听、应允选民的祷告(1218;王上1836~38;王下1920~35)。以色列人不可能击败手握铁器的非利士军队(1322),但是,神却击溃非利士人,显明神用超越人理性和历史一般法则的特殊护理掌管历史。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正献燔祭的时候」(10)原文时态是进行式,「非利士前来」(10)原文时态是完成式,表明当撒母耳献祭的时候,非利士人已经近在咫尺。这次百姓是真心信靠神,即使危险迫在眉睫,他们还是耐心等待献祭完成。神是不会耽误事的神,燔祭刚刚献上,神的手就开始工作:「耶和华大发雷声,惊乱非利士人」(10)──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正献燔祭....前来」:「(上去)献祭」原文时态是「进行式」,「前来」,原文是「靠近」的完成式。表示撒母耳献祭时,非利士人已经很靠近了。――《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10 天上打雷】古代近东将雷和电看作神明降临时的常见现象,战争之时尤然。从苏美《因南娜的颂词》、赫人风暴之神的故事,到亚喀得和乌加列神话,神明的描述都是在雷声中审判仇敌。图画中的巴力是手拿霹雳。赫人和亚述君王都袭用了雷声的用语,将自己形容为神明的器皿,雷暴般攻打叛盟和拦阻他们扩张帝国的人。有关神圣战士的进一步讨论,可参看:出埃及记十五3;约书亚记三17,六2124,十11的注释。──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七11「以色列人从米斯巴出来,追赶非利士人,击杀他们,直到伯甲的下边。」

         「伯甲」:即「牧场之家」,地点不详,可能为非利士境内某地。――《串珠圣经注释》

         「伯甲」:字义是「公羊之家」或「羊儿之乡」。详细地点无法可考。――《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七12「撒母耳将一块石头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间,给石头起名叫以便以谢,说:“到如今耶和华都帮助我们。”」

         “以便以谢”。直译作:帮助之石(比较四1)――《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以便以谢”就是“帮助之石”的意思,看四1注。――《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以便以谢」:意为「帮助的石头」,本来是沙仑平原上的地名(41) 撒母耳今作所立之石的名字,显然是表示先前以便以谢一役失败的羞辱已经洗脱。――《串珠圣经注释》

         以便以谢:是撒母耳所立的纪念碑,具有“帮助石”之意。这是一种信仰告白,表明以色列的胜利完全来自神的帮助,当我们以信仰来面对面临的试验和挑战的时候(89),就要像撒母耳那样建立信心的纪念碑。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以便以谢」(12)的意思是「帮助之石」,并不是亚弗附近的「以便以谢」(1)。撒母耳「给石头起名叫以便以谢」(12),表示结束了上一个「以便以谢」的失败。第一个「以便以谢」,是百姓把约柜当作自己的帮助;第二个「以便以谢」,是百姓认识到约柜所代表的神才是真正的帮助。──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善」:字义是「峭壁」、「牙齿」,确切地点不详。――《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12 纪念碑】以(通常刻了字的)石块作为地界的标志,是古代近东的惯例。巴比伦人用作界目标「库杜鲁」石,有时更刻有王室赐下土地产权的细节。这些石头是产权公开而合法的证据,深信受到神明的保佑。库杜鲁有时也和这块石头一样有自己的名字(如:「永恒地界的建立者」)。埃及人也有竖立纪念石柱标明边界的习惯,攻取而得的土地尤然。主前第二千年纪到处都有例证。巴比伦和埃及的石碑之上,通常都有较为长篇的碑文,概述胜利的经过,或列出与继续保有土与地有关的条款或咒诅。──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12 】不少古版本和译本都作「耶沙拿」,大部分解经家都认为这读法可能性较高。善没有在别处记载,耶沙拿则通常被学者认为是布尔吉伊萨内(Burj el~Isaneh)。然而非利士人朝北方直逃的可能性却比较低(他们在该方向也不是没有防营)。善(「牙齿」)可能不是地名,而是地形的描述。──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七13「从此,非利士人就被制伏,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内。撒母耳作士师的时候,耶和华的手攻击非利士人。」

         从此处所记,可见在撒母耳时代,非利士人有一段时间未敢侵袭以色列人,而迦南本地居民(亚摩利人)也和以色列人和平共处。这是撒母耳的功绩。但到扫罗为王时,非利士人仍旧辖制以民(16;十5;十三3;十七1),扫罗及二子后来且死在非利士人手上(三十一14)。大卫作王后,才把非利士人完全制服(撒下五1725)――《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撒母耳作士师的时候:撒母耳把统治权移交给扫罗以后,约80岁时离开了人世。从米斯巴战争后约15~20年左右,非利士的势力再次抬头(撒上十三19~23),但被扫罗打败,后来大卫的征服事工又大大削弱了非利士的势力(撒下八1)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以便以谢之战,结束了非利士人对以色列人四十年的辖制(士十三1),使非利士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内」(13),但要到大卫做王的时代才被完全征服。──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内」:这应该是一种原则性的说法,因为非利士人要到大卫做王的时代才被完全征服。――《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七13~17撒母耳作士师:从这次战役之后,至扫罗作王的日子,非利士人不敢再犯境了,神又使他们与亚摩利人和好相处,得享太平。――《串珠圣经注释》

         在撒母耳的带领下,以色列人收复了被非利士人抢占的领土,且与亚摩利人结盟抵制非利士的势力,迎来了和平年代。他们遵撒母耳的教导,事奉耶和华,逐渐恢复以色列的建国精神(1956)。然而,“撒母耳作士师的时候”这一附言使人预感到以后要经历的坎坷。总而言之,以色列的和平并非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而是神主权性的旨意(12712)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七14「非利士人所取以色列人的城邑,从以革伦直到迦特,都归以色列人了。属这些城的四境,以色列人也从非利士人手下收回。那时以色列人与亚摩利人和好。」

         对抗非利士人的第三个主要战役为以色列人带来胜利,而且以色列人的领土收复至西面的以革伦和迦特。“亚摩利人”。迦南原居民的统称。参看创世记十四章57节的脚注。――《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以色列人实际上并未取得这些城邑,但既为耶和华赐他们为业之地,应为他们的属土(参书十五4547;士一18)。“从以革伦直到迦特”也可解作“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的界线”。――《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从以革伦直到迦特」(14),是一条从北到南、长约8公里的分界线,西边是沿海平原,东边是示非拉丘陵。其中「以革伦」位于梭烈谷,「迦特」位于以拉谷,这两条山谷是非利士人进攻犹大山地的主要通道。示非拉地区被非利士人所夺取的城邑,现在都回到以色列人手中了。──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亚摩利人」(14)泛指迦南地的原住民,他们此时不再成为以色列人军事上的威胁。──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亚摩利人」:泛指迦南地的原住民。

         714 提到「由以革伦直到迦特都归以色列人」,大概是指非利士地区被以色列控制,而且应该也只是暂时的压制,没有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因为扫罗时候,非利士人还是为患。――《蔡哲民查经资料》

<syncBible ref=撒上7:14>

【撒上七14  这些亚摩利人是──】在约书亚时代,亚摩利人散布在约旦河东西两岸的山地,部族强大,聚众占领着约旦河以东及死海对面之地。但是按照这一节的上下文来看,亚摩利人泛指迦南地所有非以色列居民。──《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上七15「撒母耳平生作以色列的士师。」

         撒母耳作士师的影响力到扫罗作王时仍在,他先后膏了扫罗和大卫作王。――《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撒上七15~17“撒母耳平生作以色列的士师。”巡行到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在这几处审判以色列人。随后回到拉玛,因为他的家在那里,也在那里审判以色列人,且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其为士师,不仅为审判会众,更是为灵道上的训练:(l)至伯特利——伯特利意即神的殿,或神的家,原为雅各事神之处。会中领袖宜领会众进到伯特利。(2)吉甲——吉甲意即辊开,或转离,可表明人的悔改,转离罪恶,如以色列会众,在吉甲第二次行割礼。(3)米斯巴——意即守望楼,正好在此为会众代祷,聚集会众,在此聚奋兴会。(4)拉玛——拉玛意即高地,多为人敬拜神之地。把这四个地方的意义合起来,可见他实在是一个属灵的士师,领导会众,在灵道上进行。他自幼年即与神有密交,成人后即为当时的奋兴家,即游行各地,审判会众,奋兴圣会。——贾玉铭《圣经要义》

 

【撒上七16「他每年巡行到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在这几处审判以色列人。」

         撒母耳巡回治理的四大城邑如下。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伯特利」:位于以法莲支派境内,耶路撒冷以北十六公里处。

         「吉甲」:位于耶路撒冷东方,约但河附近。

         ◎由此看起来,撒母耳巡行的范围不大,仅仅在耶路撒冷北边附近。――《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16 撒母耳的辖区】伯特利、吉甲、米斯巴的巡回范围似乎完全在便雅悯境内。名叫吉甲的城镇有好几个,一个列在犹大领土的北部。这若是本节所说的吉甲,撒母耳的路线就是从拉玛琐非的家中出发,东南行十五哩到伯特利。在此再往南行两哩就能到达米斯巴,吉甲则在差不多十哩外。归程长约二十五到三十哩。此外还有更加接近伯特利和米斯巴,也是名叫吉甲的地点,可能才是本节所说的地方。马里文献中提到一个名叫阿斯库东(Asqudum)的占卜师。这人亦同样定期巡行四个城镇,向其中居民提供服务。──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七16~17撒母耳是一个巡回各地审理民事的士师。他负起民事(16)、宗教(617)和军事的责任(一二11)――《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成为一位「巡回士师」,在各地审判及治理以色列人,在君主政体兴起之前,一人肩负起司法、宗教及军事的重任。

          「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及「拉玛」:均位于便雅悯及以法莲支派的境内,是撒母耳活动的主要地区。这记录反映两件事:

         1 在征服迦南后一段时期内,以色列人主要聚居于中央山脉的高地;

         2 撒母耳的势力范围亦只在原支派的附近,可能这是后来他派儿子到南面别是巴作士师(撒上81~2)的原因。 ──《串珠圣经注释》

 

【撒上七17「随后回到拉玛,因为他的家在那里,也在那里审判以色列人,且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

         拉玛和伯特利、吉甲、米斯巴都是古代宗教圣地。――《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伯特利、吉甲、米斯巴、拉玛」(16~17)都在便雅悯和以法莲境内,撒母耳巡行的范围是迦南地的中部。「拉玛」(17)的祭坛,可能是代替示罗被毁的会幕。──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拉玛」:位于便雅悯支派境内。――《蔡哲民查经资料》

 

【示非拉丘陵的五个山谷】示非拉丘陵位于犹大山地和非利士沿海平原之间,许多季节性的河道经过这里流向平原,形成五个东西走向的主要山谷,成为从非利士沿海平原进入犹大山地的天然交通路线,也成为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经常争战的地方。这五个山谷从北到南依次是:
1、亚雅仑谷(Aijalon Valley):亚雅仑谷的上游有两条支谷,北支谷通往便雅悯高原中部,南支谷通往耶路撒冷。基色扼守亚雅仑谷西边的入口,上伯和仑和下伯和仑是通往便雅悯的两个重要城邑。
2、梭烈谷(Sorek Valley):梭烈谷在五个山谷中最平缓,所以成为进入犹大山地优先选择的通道,可以通往耶路撒冷和伯利恒。梭烈谷就是参孙对抗非利士人的地方。
3、以拉谷(Elah Valley):这是进入希伯仑和伯利恒的关键通道。亚西加扼守着以拉谷西边的入口。以拉谷是大卫与巨人歌利亚决战的地方。
4、姑弗林谷(Guvrin Valley):姑弗林谷可以通往希伯仑,但比较少被人使用。
5、拉吉谷(Lachish Valley):拉吉谷可以通往犹大山地南部的重要城市希伯仑。──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思想问题(7~9)

 1 以色列人这次的得胜有那些远因近因?你从以色列人的经历得到什么警惕与安慰?

 2 撒母耳在这一次与非利士人的战役中感受「到如今耶和华都帮助我们」,而且立石为记,你曾否有过同样的感受与做法?

 3 撒母耳和上任士师以利有何共通点?参212~17 22~25。这对身为父母的传道人有何警惕?

 4 撒母耳已按照神的警告,将人立君主政体的恶果告诉百姓,你认为百姓为何仍坚持要立王治理他们?你是否也经常坚持己见,跟从外邦人为自己的前景频频打算,却不理会神的心意?这样做可能犯上什么错误?

 5 扫罗是怎么样的人?具有那些品格?3~14 21节。你认为他是一个理想的王吗?为什么?

 6 从耶和华对撒母耳的指示(15~17),你对神有什么认识?这个认识对你有何说明?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