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第四章拾穗 【撒上四1】「以色列人出去与非利士人打仗,安营在以便以谢;非利士人安营在亚弗。」 「非利士人」:原意为「外来者」或「异方人」,原为海上民族,由革哩底 (参摩9:7)及其他爱琴海的岛屿迁移到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南部平原,从士师时代至大卫时代,一直为以色列人最大的外患。 「亚弗」:位于沙仑平原往埃及的大路上,在约帕附近,今雅肯河的发源地。──《串珠圣经注释》 “非利士人”。非利士人,或“海上人”,从克里特(迦斐托,摩九7)和爱琴海的其它岛屿迁移到地中海东岸来,并且定居在巴勒斯坦南部的沿海平原,该地区后来称为非利士。非利士人是一个强大而好战的民族,他们在参孙、撒母耳、扫罗和大卫时期,都是以色列人最大的威胁。“以便以谢”的意思是“帮助之石”(比较七12)。“亚弗”。位于非利士人区域北边一个具战略价值的边境城市,在约帕东北面十一英里(17.7公里)。――《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非利士人是从地中海北岸小亚细亚经克里特岛来到迦南沿海居住的民族(士十三1注),骁勇善战,又掌握铸铁工艺。他们的骑兵配上铁制刀枪,在平原上作战,极占优势。亚弗在约帕港东北约18公里,非利士人在此安营,说明其势力已接近以色列心脏地带。 “以便以谢”意为“帮助之石”,地点不详,应距亚弗不远,此石和撒母耳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间所立之石以便以谢不同,后者纪念神帮助以民战胜非利士人。――《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非利士人是主前12世纪从地中海克里特岛大规模迁入迦南沿海平原的海上民族,骁勇善战,掌握炼铁技术。他们的铁车配上铁制兵器,在沿海平原作战更有优势,此时开始沿着三条路线进攻中央山地。 在士师时代,以色列受非利士人辖制40年(士十三1),期间「参孙作以色列的士师二十年」(士十五20)。以利做士师的四十年,可能与参孙重迭。 「亚弗」(1节)的意思是「围住」,位于约帕东北约18公里、示罗西面约35公里的雅空河(Yarkon River)畔,是从沙仑平原进入以法莲山地的必经之路。「以便以谢」(1节)的意思是「帮助之石」,可能位于亚弗附近的山地。 百姓本来甘受非利士人辖制,得过且过,但现在「非利士人安营在亚弗」(1节),要进攻以法莲山地,所以百姓不得不在「以便以谢」迎战。我们若与世界妥协,一退再退,总有一天会退无可退,败在我们自己的「以便以谢」。──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七十士译本在 4:1 前面还有「在那些日子,非利士人聚集,要和以色列人打仗」。这段话显示战争是由非利士人挑起,照发生战争的地点看起来,也的确比较可能是非利士人挑起战争。 ●「非利士」:是巴勒斯坦西南部沿海的居民,他们来自加斐托,于公元前十二世纪进入巴勒斯坦。有迦萨、亚实突、亚实基伦、以革伦、迦特五大主要都市。 ●「以便以谢」:字义是「帮助石」,详细地点不详, 5:1 的以便以谢与此处是同一地点,但与 7:12 的以便以谢很可能是不同地点。 ●「亚弗」:位于示罗西方约35公里 ,约帕港东北约18公里,是现代的Tell Aphek。――《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四1 铁器时代初期的政治气候】在晚铜器时代(主前1550~1200年),政治强权不断互相争夺巴勒斯坦的控制权(见:书九1的注释)。随着海上民族于主前一二○○年来到(参看下一个注释),这些强国若非被彻底消灭(如:赫人),就是失去威胁能力(如:埃及)。到了铁器时代(士师记本段所述的年代),权力僵局已被权力真空所取代。没有强权争取控制本区的结果,是小国开始考验自己的实力,建立地方性的「帝国」。在铁器时代初期利用这时机的是非利士人。后来大卫和所罗门又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建立起具有相当势力的帝国,无需担心美索不达米亚、安那托利亚、埃及的干预。──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四1 非利士人】士师记和撒母耳记上下闻名的那些非利士人,是主前一二○○年从爱琴海一带移居至巴勒斯坦之海上民族的一部分。学者一般相信就是这海上民族,驱使赫人帝国衰亡,并且摧毁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沿海多个城市,如:乌加列、推罗、西顿、米吉多、亚实基伦等;然而他们牵涉在这些地区只有间接证据而已。位于梅迪内哈布的著名壁画,描绘了他们和埃及法老兰塞三世打仗的战况。描述特洛伊城之围的荷马史诗,也反映了这个大规模的人口转移。这些来自克里特、希腊、安那托利亚的人,大概以塞浦路斯岛为发动攻击的基地。海上民族被逐出埃及之后,这个后来被称为非利士人的部落在巴勒斯坦南部沿海定居,建立了亚实基伦、亚实突、以革伦(米克纳遗址)、迦特(萨非遗址)、迦萨五个都城。──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四1 非利士人的祖先是谁?与以色列人的关系如何?】非利士人是挪亚的儿子含的后裔,居住在地中海的东南岸,埃及与迦萨地带中间。他们原来是“海上的居民”,从希腊和克里特岛乘船来到中东。到撒母耳的时代,这个好战的民族已在迦南地西南,迦萨地带的五个城市定居立国,不断入侵以色列内地。在那个时代,他们是以色列人的头号敌人。――《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上四1 以便以谢和亚弗】这两处地方都是在山地和平原之间某个重要山隘的附近。这地区位于非利士以北(距离非利士五大城市最北面的以革伦二十哩左右),示罗以西约二十哩。按考证亚弗是现代的拉斯艾因(Tell Ras el~Ain),又名亚弗遗址(Tell
Aphek),在雅康河畔。早于主前十九世纪的埃及碎陶咒诅文献,和杜得模斯三世(主前十五世纪)的行程表,都提及过它的名字。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这时代非利士人定居的证据。至于以便以谢的位置则较不确定。如今不少学者都相信它是位于山地边缘,在山隘中与亚弗遥遥相对,在其东面两哩,今名伊兹伯特萨尔塔(Izbet Sartah)的遗址。这个小城镇(半英亩)建立于士师时代末期,于主前十一世纪初期被弃置。在此出土的,包括了最古老、最长篇的原始迦南文字。陶片上刻了八十三个字母,但没有连贯的文字,学者鉴定为字母表。部分学者相信这是早期的以色列文字。──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四1~11】是本书所记录的第一场战争,在下文本书共介绍了七场战争<11:1~15,图表>。这场战争是从士师时代进入君主体制的转交,以色列军队没有强有力的领袖,无法与周边的新兴国家争高低。本文的要点是,在与非利士人争战的时候,以色列百姓看到自己处于劣势,就出于迷信,将约柜搬到疆场,结果,遭到了更大的失败<民23:1~30,关于咒术>。这场战争具有如下教训:①正如以色列百姓拥有约柜一样,今天的圣徒拥有许多属灵的特权。但是,倘若赐与特权的神不认可某人的生活,他虽拥有特权也只能失败;②拥有很多属灵特权固然重要(路10:19;约1:12;林后10:8),与那特权相称的生活更为重要(腓1:29);③人的急燥会大大阻碍神旨意的成就(13:8~14)。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四1~22】本章记录了在2、3章反复预言的(2:31~36;3:11~14)对以利家族的审判。其内容分为:①非利士人的侵入和以色列的惨败(1~10节);②约柜的被夺(11节) ;③以利家族悲惨的结局(12b~22节)。由此可知:①神话语的不变与成就(以利家的灭亡);②公义之神甚至使用外邦人(非利士)来审判以色列的罪。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四2】「非利士人向以色列人摆阵。两军交战的时候,以色列人败在非利士人面前。非利士人在战场上杀了他们的军兵约有四千人。」 ●「四千人」:四个「千」,这个「千」可能是军队单位或者是家族单位,不一定是「一千人」的意思(应该少于一千人)。――《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四3】「百姓回到营里,以色列的长老说:『耶和华今日为何使我们败在非利士人面前呢?我们不如将耶和华的约柜从示罗到我们这里来,好在我们中间救我们脱离敌人的手。』」 约柜象征神的同在和能力,以色列人却迷信地把信心放在约柜上而不是放在神里面。――《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约柜」:象征神与人同在,提醒以色列人神与他们所立的约。以色列人却误信约柜本身具有法力,以为有了它便可作为护身符,保证神的同在。他们以这行动代替内心真正的悔改(参耶7章),结果带来更大的失败与羞辱。――《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人从史事知道,有神同在便可战胜敌人,许多胜利都是抬着约柜在营中得来(民十33~36;书三17;六8~9等)。可是他们犯了异教的错误,以为象征神同在的约柜就是神自己(7节),把约柜运到前线,神就会喜悦他们,替他们作战。――《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好在……脱离敌人的手: 神并不隶属于某一特定空间,乃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灵(约4:20~24)。愚顽的以色列百姓却没有信任神,只抓住了象征神临在的约柜。看重宗教的形式与外在要素多于神本身。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以色列的长老」(3节)问对了问题,却给错了答案。百姓的失败,是因为失去了神的同在。但恢复神同在的方法,不是抬出约柜,而是顺服神、遵守圣约。──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长老」:原文是复数形态,指「长老们」。摩西时代有七十个长老民 11:24~25 。 ●「示罗」:位于以色列中央山地主要道路以东三公里,伯特利东北北十五公里处,曾经是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 耶 7:12~15显示示罗毁于此时,当地的考古发现也支持这样的说法。――《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四3~7 战事中使用约柜】神圣战士的主题描述己方的神祇与敌方的神祇作战,把他击败。亚述视匿甲为战王,伊施他尔为战争女神。迦南的巴力和巴比伦的玛尔杜克都是神圣战士。这不是「圣战」,因为古代近东并没有其他种类的战争。大部分军队作战前都会预先祈祷观兆,以保证神祇的同在,又会携同神祇的纛或偶像,以象征其同在。主前九至八世纪的亚述君王经常提到神明的纛率领他们。约柜是耶和华的纛,代表主在以色列人面前开路,带领他们的军队进入迦南。这概念与神明加添君王武器的力量,在他面前或身旁作战的亚述信念,并没有很大的分别。古代近东几乎所有的军队, njhhhh,m领导军队得胜。──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四4】「于是百姓打发人到示罗,从那里将坐在二基路伯上万军之耶和华的约柜抬来。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与 神的约柜同来。」 “二基路伯上”。或作:两个基路伯中间。在会幕里,约柜的盖子两边各有一个精金的基路伯。他们张开的翅膀合成一个弯拱形,中间就是神同在之处(出二六17~22)。――《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以利两个作恶的儿子如果正直,应该不让约柜抬出;现在反得意扬扬与约柜同来。父亲以利在示罗忧心如焚(13节),无力制止。以色列人忘记当年誓约(申二十九章),虽抬来约柜,神也不会在他们中间。――《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坐在二基路伯上万军之耶和华的约柜: 按照字面意思,译为“坐在基路伯之上的宝座上,统领千军万马的耶和华”更为恰当(RSV,NIV)。准确地解释了原文之意,即神并不单单是普通的存在,乃是君王。以利的两个儿子……同来: 藐视神的何弗尼和非尼哈(2:12,17),却在象征荣耀之神降临的居所的约柜旁,以守护神的权威和名誉,作以色列最高统帅,这是无以复加的伪善。神断不会与腐败的人同工,也不会与之相交。这就如一心追求物质与名誉,而丝毫也不顾虑神荣耀的一些堕落的圣职人员,站在讲坛上传讲神的话语。神决不悦纳不敬畏自己人所作出的奉献和服侍(赛1:10~19)。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约柜象征神的同在(民十33~36),提醒百姓谨守与神所立的圣约(出二十五10~22),但约柜本身既没有法力、也不能呼唤神。从前约书亚带领百姓过约旦河(书三6)、攻打耶利哥(书六4),都抬着约柜,那是神的吩咐,也是百姓对神的顺服。百姓并不是靠着「耶和华的约柜」(3节)争战,而是靠着「二基路伯上万军之耶和华」(4节)胜过了仇敌;我们也不是靠着祷告得胜,而是靠着听祷告的神胜过了一切。 现在,以色列人外面模仿属灵的样子,里面却没有属灵的实际;既没有神的旨意,也没有顺服的心思,完全是在拜偶像,以为可以利用约柜来操纵神,利用神来做人想做的事。今天,有些人也把「祷告」当作一种方法,以为可以用重复的「祷告」来指挥神,用事奉、奉献来贿赂神,这和以色列人用约柜代替神一样愚昧。 古代中东外邦人的军队,都有祭司、占卜者与便携式圣物同行,好在战场上求问偶像,或者召唤偶像争战。以色列人抬出约柜,也是在效法外邦人。但属灵事物的标记,并不等于属灵事物本身。人里面若没有属灵的实际,无论是约柜、圣殿、十字架、圣经、教堂,还是洗礼、圣餐、奉主名的祷告,都不能带来任何属灵的益处。──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基路伯」: 1.绣于隔开圣所和至圣所的幔子。 出 26:31~33 2.安在约柜上边施恩座的两头。 出 25:18~21 3.所罗门圣殿装饰的一部分,并刻于圣殿墙上。王上 6:23~30 代下 3:7 4.旧约时代的认知,神乃坐于基路伯立侍两旁的施恩座上垂听人祷告。 王下 19:15 诗 80:1 99:1 赛 37:16 5.神坐着基路伯飞行,借着风的翅膀快飞。 诗 18:10 6.犹太人的观念上,基路伯也担任神宝座的护卫。 以诺书 71:7 ●「约柜」:常大约一公尺左右,宽和高都是70公分左右。四边有环,可以穿上金杠用来扛抬。详细的构造可以参考 出 25:11~22 。 ◎当时中东的军队都有祭司、占卜者与可携的圣物同行,以便在战场上求问。此时,约柜就是被当类似的功能使用,可是这次神并不帮助他们。我们也应该很清楚,神不是我们可以操纵的,即使是「祷告」,也不能强迫神做违反他旨意的事。――《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四4 以列色人把约柜运来是为了──】“坐在二基路伯上万军之耶和华”,意思是说神居住在约柜上盖的两个金基路伯中间。何弗尼与非尼哈将约柜运到战场,以色列人就相信它会带来胜利。――《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上四5】「耶和华的约柜到了营中,以色列众人就大声欢呼,地便震动。」 以色列人「大声欢呼,地便震动」(5节),并不是尊神为王的火热,而是敬拜偶像的兴奋。他们把「耶和华的约柜」(6节)当作偶像敬拜,指望约柜能帮助他们得胜。 今天,也有些人高举某些方法、名人、感觉,以为这些可以带来属灵的能力,其实也不过是「耶和华的约柜到了营中」(5节)。人里面若没有顺服神的实际,敬拜的情绪即使和以色列人一样高涨,也不能带来神的同在。──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四5~9】以色列人失败的原因:①非利士人摆阵,要与以色列决一死战(9节);②根本原因是神把犯罪的以色列人交在非利士人手中。即非利士人之所以获胜,是因神要审判以色列。战斗中士气很重要,但没有人能够在神定意要击败的战争中获胜(诗129:1~2)。此原理可应用于人间万事中。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可以说是悔改和信仰,即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约壹5:4,5)。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四6】「非利士人听见欢呼的声音,就说:“在希伯来人营里大声欢呼,是什么缘故呢?”随后就知道耶和华的约柜到了营中。」 【撒上四7】「非利士人就惧怕起来,说:“有神到了他们营中。”又说:“我们有祸了!向来不曾有这样的事。」 神到了他们营中: 这句话表明非利士人认为约柜象征神降临在他们中间。他们记起以色列的神曾如何为他们打仗,就陷入恐惧之中。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四7~8】非利士人把约柜尊为偶像,认为那是以色列人的一位神。――《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上四7~9】非利士人也看约柜如同以色列人所拜之神的化身。他们风闻以色列的神过去打败埃及人的神迹,不禁大为恐慌,于是决心死拚,以哀兵上阵,结果扭转逆势,大败以色列人。──《串珠圣经注释》 【撒上四8】「我们有祸了!谁能救我们脱离这些大能之神的手呢?从前在旷野用各样灾殃击打埃及人的,就是这些神。」 「这些大能之神」(8节)原文是复数。非利士人有许多神,他们虽然承认以色列的神是「大能之神」,但并不是认为祂是独一真神,而只是其中一位「大能之神」。──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 4:8 显示非利士人听过神的事迹,而且相当害怕神。――《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四9】「非利士人哪,你们要刚强,要作大丈夫,免得作希伯来人的奴仆,如同他们作你们的奴仆一样。你们要作大丈夫,与他们争战。”」 虽然以色列人抬出了约柜,但实质还是人对付人,只是属肉体的争战,结果激起了非利士人的斗志,反而败得更惨。今天,我们若是把属灵的话语当对付人的武器,虽然抬出来的是属灵的内容,但实质还是肉体对付肉体,只会激起人更大的血气。──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要刚强,要作大丈夫」:原文是「要奋勇自强,成为男人」。――《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四10】「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打仗,以色列人败了,各向各家奔逃。被杀的人甚多,以色列的步兵扑倒了三万。」 以色列人虽然情绪高涨,但因为没有神的同在,不但没有打胜仗,反而败得更惨。他们从前虽然打败,百姓还是「回到营里」(3节);现在被打败,则是「向各家奔逃」(10节),彻底失败了。──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向各家奔逃」:意思是「彻底被打败了」。 4:3 虽然打败,还是回到军营中,现在已经直接逃回家了。――《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四11】「神的约柜被掳去,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被杀了。」 以利二子被杀,初步应验了神人的预言(参2:3)。――《串珠圣经注释》 神的约柜被掳去: 对以色列来说,约柜既象征与神所立的约,又象征神的统治(出25:22)。因此约柜被不义的外邦人掳去的事件,在以色列的宗教史上是最悲剧性的事件。同时这个事件表明:①全能的神不会被人所设定的空间所束缚;②倘若神离开约柜,那只不过是一个无任何用处的柜子而已(对形式主义信仰发出挑战);③若与神所立的约遭到了毁弃,神断不会作他们的盾牌和帮助。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以利的两个儿子被杀,应验了神人的预言:「他们二人必一日同死」(二34)。 既然百姓用约柜代替了神,神就任凭「神的约柜被掳去」(11节),让百姓尝到愚昧的后果。但神绝不会让祂的约柜任人摆布,约柜落在仇敌手里,将比在以色列人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四12】「当日有一个便雅悯人从阵上逃跑,衣服撕裂,头蒙灰尘,来到示罗。」 「衣服撕裂,头蒙灰尘」:是败亡的讯号。──《串珠圣经注释》 撕裂衣服和头蒙灰尘,是为死人哀悼或为国难哀伤的表现。――《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衣服撕裂,头蒙灰尘”是悲哀的表示。示罗城后来也遭毁灭(诗七十八60;耶七12;二十六6)。考古学家证实,示剑毁于主前1050年左右。――《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衣服撕裂,头蒙灰尘」:这是当时的人表达哀伤的记号。――《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四12 示罗】示罗的遗址按考证是塞农废墟,大约在伯特利和示剑之间的中点。这个占地七英亩半的遗址位置极具战略性,并且土地肥沃,水源可靠,很方便就能到达贯通以色列心脏地带的南北大道。本章虽然没有提及示罗被非利士人所毁,耶利米书七12~15却显示它毁于此时。当地发现的铁器时代一期废墟颇具规模,亦有大火烧毁的痕迹。──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四12 示罗在以色列历史上曾经是──】示罗是昔日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参书18:1;撒上4:3),神的会幕长久设立在那里。因为以色列人没有政治上的首都,从战场传噩耗之人,就自然而然地来到示罗。许多圣经学者相信,示罗城就是在这一场战役时被毁(参耶7:12;26:2~6;及7:1的注释)。――《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上四13】「到了的时候,以利正在道旁坐在自己的位上观望,为神的约柜心里担忧。那人进城报信,合城的人就都呼喊起来。」 为神的约柜心里担忧: 以利因急燥的长老与百姓请求把约柜送到战场。如此重大的事情事先本应求问神的旨意,但他只依照自己的判断交出约柜。事实上他的责任不是搬运约柜,而是应屈膝在神面前,向神悔改昔日的错误,将以色列的将来交托给神。他没有等神命令就将约柜交给百姓,事后才醒悟自己的失职,焦急地等待战场的消息。直到现在,他依然没有想到要借着“悔改”与神恢复关系。没有悔改的反省不能挽回失败的结果。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观望」:「监视」、「等候消息」。以利的眼睛已经不好了,所以此处应该是「等候消息」的意思。 ●「呼喊」:「哭号」、「哀求」。――《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四14】「以利听见呼喊的声音就问说:“这喧嚷是什么缘故呢?”那人急忙来报信给以利。」 【撒上四15】「那时以利九十八岁了,眼目发直,不能看见。」 那时以利九十八岁了: 这是以利的寿命。若参照(18节)来看,以利在B.C.1120即五十八岁时作士师,事奉四十年于B.C.1080即九十八岁时去世。既已失去约柜的以色列就不再需要祭司。以利是祭司兼士师,他既没能带领百姓过健全的宗教生活,也没能为自身和家庭的敬虔负责,可以说他的死是不可避免的。他那灿烂的开始和悲惨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有些当代基督徒也像以利一样,未能将对神的爱持守到底(启2:4)。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四16】「那人对以利说:“我是从阵上来的,今日我从阵上逃回。”以利说:“我儿,事情怎样?”」 【撒上四17】「报信的回答说:“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民中被杀的甚多!你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死了,并且 神的约柜被掳去。”」 【撒上四18】「他一提 神的约柜,以利就从他的位上往后跌倒,在门旁折断颈项而死,因为他年纪老迈,身体沉重。以利作以色列的士师四十年。」 以利听见约柜被掳,所受的打击比听见儿子的死讯更大。圣经只在这里指出以利既是士师,也是祭司。――《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以利也在士师之列。40年当为一略数,他作士师的年代很可能也是参孙在南(士十三~十六章)、耶弗他在北(士十一章)作士师的时候。以利之死宣告士师时代的终结。一个随己意行的民族正面临灭亡,就象以利的儿媳所说:“荣耀离开以色列了”。以色列的荣耀就是神,人若离弃正道,凭抬住约柜,不能强神为他们工作。 以利之死和约柜的被掳是神最严重的警告:祂自己的选民犯罪,所受刑罚决不会轻过不信神的人。――《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门」旁:应该指「城门」。 4:13 在七十士译本是写成「坐在城门旁的位上,观望道路」。 ◎ 4:18 似乎可以看出以利在乎约柜超过两个儿子的生命。 ◎「身体沉重」: 2:29 神责备以利家用神的祭物肥己。 ◎以利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他还是关心神的约柜,无奈神已经定意要惩罚以利的两个儿子(应该也定意要惩罚以色列人),终究是导致悲剧收场。人的遭遇常常是长期累积导致的,短期来看,好像神无能,不理会以色列人,长期来看,才发现神的心意相当深奥。我们是否会被短期的事件影响了我们对神长期的善意与终究掌权的信心呢?――《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四18 领袖的德行,反映他的王国甚至时代盛衰】 以利身兼以色列的士师和大祭司。他的死亡标志着以色列士师的黑暗时代的终结,那期间大多数人民不理会神。不过,撒母耳也是士师,他的一生看到以色列人由士师秉政过渡到王朝时代,开始了以色列人在下一个世纪所经历的大复兴。圣经没有说谁接续以利作大祭司(因为撒母耳并不是亚伦的子孙,所以他不适合作大祭司),但是撒母耳在以色列全地为他们举行重要的献祭,实际上代行了大祭司的职务。──《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上四19】「以利的儿妇、非尼哈的妻怀孕将到产期,她听见 神的约柜被掳去,公公和丈夫都死了,就猛然疼痛,曲身生产。」 【撒上四19~20】通常以色列妇女认为子女是神的祝福,尤其是儿子(诗127:3~5)。但是,非尼哈之妻并没有感到幸福,因为:①丈夫和公公的死;②以色列战败的消息对她冲击巨大。由此可知,她在堕落的家庭和社会中依然没有失去对神的敬虔和信仰。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四20】「将要死的时候,旁边站着的妇人们对她说:“不要怕!你生了男孩子了。”她却不回答,也不放在心上。」 ●「放在心上」:「留心」、「注意」。――《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四21】「她给孩子起名叫以迦博,说:“荣耀离开以色列了!”这是因 神的约柜被掳去,又因她公公和丈夫都死了。」 「以迦博」:原文意思为「没有荣耀」,因为神的荣耀离开了以色列。──《串珠圣经注释》 “以迦博”的意思是“没有荣耀“。失去约柜表示荣耀已经不在以色列当中。――《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以迦博一名的意思是“无荣耀”,哀伤此子生不逢时。――《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以迦博」(21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没有荣光」,因为「荣耀离开以色列了」(21节)。非尼哈的妻子比她的丈夫更加敬虔,她对自己的丈夫和公公之死固然关心,但她更关心「神的约柜」(21节),所以神借着她给儿子所起的名字,说出了神百姓的属灵光景,成为对历世历代神百姓的提醒:神的「荣耀离开以色列」,以色列就不再是神的百姓;神的荣耀离开耶路撒冷(结十一23),圣城就不再是神的城;神的荣耀离开教会,教会就不再是神的家。以色列人没有任何高人一等的地方,他们维持神百姓地位的唯一途径,就是遵守与神所立的圣约。──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以迦博」:字义是「没有荣光」。――《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四22】「她又说:『荣耀离开以色列,因为 神的约柜被掳去了。』」 「荣耀离开以色列,因为神的约柜被掳去了」(22节),这位神还是大能的神吗?在非利士人看来,以色列的神肯定不是大能的神。在以色列人看来,恐怕自己的神也不够大能,祂怎么连自己的约柜都保护不了呢?但是,若不是神允许,没有人能掳走约柜;若不是主耶稣甘愿为我们上十字架,没有人能把祂交给外邦人(路十八31~33)。神的百姓会失败,神却永远不会失败。虽然约柜落在非利士人手中,但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很快就会知道,神允许约柜被掳去,并不是神的失败,而是神的得胜;正如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特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来二14)。神甘心放弃自己的「荣耀」,目的是使祂百姓的灵魂苏醒。无论是以色列人、还是非利士人,谁都不能轻慢「神的约柜」,谁都不能用拜偶像的心思来操纵神!──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思想问题(第4章)】 1 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攻取耶利哥城时,也曾把约柜抬去(书6:6),且大大得胜。如今,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交战,他们照样把约柜抬到阵上,又何以会战败呢? 2 神吩咐以色列人造约柜的本意如何?参出16:33~34; 25:21~22; 民17:4, 10。它与以色列民族的命运有何关系?当时的以色列人对约柜有正确的认识吗?何以见得? 3 「荣耀离开以色列,因为神的约柜被掳去了。」你同意以利儿妇的结论吗?为什么? 4 以色列人处理约柜的方法和态度甚有偏差。今天教会在办事的原则与方法上如何得免重蹈他们的覆辙呢? 5 思想以利的一生并分析他的成败。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