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第三章拾穗 【撒上三1】「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侍奉耶和华。当那些日子,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 「不常有默示」,可译为「不普遍有异象」。箴言有一句话说︰「没有异象,民就放肆。」神的子民一没有异象,事奉就失去目标,许多的混乱就要接踵而来。 他们虽然仍诵读摩西五经,那不过是留传下来的话语,是神从前所说的话,而不是神今日所说直接而新鲜的话。神的话语一稀少,生命就得不到供应;神的子民定规死寂、下沉,缺少该有的活力。──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应译作「耶和华的话语稀少,异象也罕见」,这是一幅可悲的图画,描写当时以色列人灵性的荒凉:神的启示停止了。──《串珠圣经注释》 “不常有默示”。离经背道和缺乏预言,是以利时期的特色。――《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渐渐长大(二26),此刻应是少年,(犹太史家约瑟夫推算他此时为12岁)。耶和华神的启示在士师时代一直很少,先知寥寥可数。因此神给小撒母耳的启示便显得分外重要。――《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童子: 犹大的历史家约瑟夫认为撒母耳时值十二岁。以色列人认为孩子到了十二岁,就是成年人(路2:42)。因此推测撒母耳是在十二岁时开始预言活动。 耶和华的言语稀少: 指出当时对耶和华的话语漠不关心的腐败光景(诗74:9)。神的话语对灵性迟钝的人毫无价值(太7:6)。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童子」(1节)的意思是「少年、仆从」,此时撒母耳大约是十二岁(《犹太古史记》卷5第11章348节)。 「稀少」(1节)又被译为「宝贵」(王上9~11)。只有当神的「言语稀少」的时候,人才感觉到神话语的「宝贵」,在黑暗中越发盼望神话语的光照。 「默示」(1节)又被译为「异象」(箴二十九18;赛二十九7),是神直接启示人的一种方式。 神是喜欢说话的神,祂借着话语创造万有,「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三十三9);祂也用话语来带领自己的百姓,出埃及、进迦南的时候,都是神一路对人说话、亲自作王。但在士师时代,因为百姓不肯顺服神的话,所以「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1节),以致「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十七6)。 神不说话,就是祂最大的管教。当一个教会中有活动、有方法,有各种「心灵鸡汤」,能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但却「耶和华的言语稀少」的时候,就是陷入神的管教了。这时我们就应当赶快回转到圣经里,免得「没有异象,民就放肆」(箴二十九18)。──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童子」:「少年」、「仆从」之意,犹太古史作者约瑟夫推测此时撒母耳大约十二岁。 ●「稀少」:「珍贵的」、「罕有的」。 ●「当那些日子」:许多学者认为是指士师时代,也有学者认为是以利当祭司的年代。 ●「耶和华的言语稀少」:整个士师时代很少有神的启示,士师记仅记载两位先知 士 4:4 6:8 ,与五次由神来的启示 士 2:1~3 6:11~23 7:2~11 10:11~14 士 13:3~21 。 ●「默示」:「异象」、「启示、「神谕」。 ●「不常有」默示:「没有广传的」。――《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三1~4】这里给我们看见,神殿内柜前的灯虽然还没有熄灭,会幕的外表虽然还是与以前一样,但是神的同在快要离开了。这时,神不呼唤以利,却呼唤撒母耳;神不是把话告诉以利,而是把话告诉撒母耳。——《撒母耳记上》圣经研读 【撒上三1~21】灵性堕落而偏离真理的个人和共同体,无法倚靠自身的力量、通过改革来达到敬虔和圣洁(罗3:9~18)。因为他们的灵性已枯竭(弗2:1),其行为和思想均处于麻痹状态(罗1:18~23)。宗教热情已冷却的以色列正处于这种光景(1节)。不可能实行自我拯救的以色列,为了使他们灵性复苏,神便呼召了主导以色列改革运动的撒母耳。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确认,腐败的人只能继续堕落下去,只有荣耀的神才能救赎罪人。并且神向撒母耳启示自己,且使他传讲神的启示,更新了以色列的先知预言功能,以色列灵性的冬季已结束,迎来了起死回生的复苏的春天。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以利和撒母耳代表两种不同的事奉,这两种事奉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 (1)以利代表「属肉体」(罗八9)的事奉,「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神为仇;因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罗八7),所以属肉体的事奉就是不顺服的事奉。虽然以利在事奉的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刻(四18),也能劝勉人(一14;二23~25)、祝福人(二20)、教导人(9节),也知道「仆人敬听」(9节)是在神面前应有的态度,也口称「愿祂凭自己的意旨而行」(18节),但因为尊重人过于尊重神(二29),就不敢彻底地顺服神(13节)。「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视我的,他必被轻视」(二30),这是神对他一生事奉的总结。所以,在他事奉的年代,「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1节),神百姓的属灵光景是荒凉的。 (2)撒母耳代表「属圣灵」(罗八9)的事奉,是彻底顺服的事奉:神要他说的话,他一句也不隐瞒;神不要他说的话,他一句也不出口。「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十五22),这正是对撒母耳一生事奉的总结。所以,「耶和华将自己的话默示撒母耳,撒母耳就把这话传遍以色列地」(21节),开启了救赎历史的新时代。──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三2】「一日,以利睡卧在自己的地方。他眼目昏花,看不分明。」 以利虽住在圣殿里,却因眼目不专一向主以致昏花,即使异象摆在眼前,他也看不见了。同时他又睡觉,失去儆醒祷告的生活,就是神要向他说话,他也必定听不见了。──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他眼目昏花: 这对年近九十岁高龄的人来说是自然现象(4:15)。但他的问题并非肉眼,而是属灵的眼睛。因他的属灵眼睛已昏花,因此:①误解哈拿的祷告(1:14);②未能忠实地教育子女(13节);③没有马上分辨出神的话语(5,6节)。若要正确聆听和领悟神的话语,就需要属灵的聪耳和慧眼(19:8;119:18;赛50:4,5)。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昏花」:原文是「开始(完成式)模糊」,意思是「已经模糊」。――《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三2~3 撒母耳睡在哪里?】神的约柜存放在会幕的至圣所中,是最里面的地方,只有大祭司才可一年进去一次。在它的前面是圣所──一个小房间,里面放着圣所的其他器物(香坛、摆陈设饼的桌子、灯台)。圣所外有院子,里面有祭司居住的小房间,撒母耳和其他祭司大概就住在那里,离约柜不远。――《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上三3】「 神的灯在 神耶和华殿内约柜那里,还没有熄灭,撒母耳已经睡了。」 在圣殿里的灯,照主的吩咐是要常常点着的。但事奉神的人睡着了,无人修剪、加油,所以那灯差不多要熄灭了。 撒母耳由于年纪太轻,究竟负不起太多太重的责任,所他在晚间也很自然的去睡了。这就是圣殿暗淡的原因。今天教会的光景,老的太老,幼的又太幼,少有人能负起教会的责任,为此教会的见证就不够强。──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神的灯 ...... 还没有熄灭」:大约是在深夜时分,天还未亮的时候,因为约柜前的灯只在夜晚点燃,到破晓时分便熄灭。──《串珠圣经注释》 “神的灯”(圣所里的金灯台)从晚上到早晨在幔子外面点(利二四3;出二七20,21)。破晓时分,当撒母耳在约柜旁边躺下的时候,耶和华委任他肩负先知的事奉。――《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耶和华殿”指设在示罗的会幕,此时或为有门、有卧室的半永久性建筑物(看一7注)。“神的灯…还没有熄灭”是说守夜的时间将过,就快天明,灯仍点着。“神的灯”指圣所中正对陈设饼桌子的金灯台(出二十五30);依规定这灯应常常点着(利二十四2)。 本节也可作“神的灯还没有熄灭,撒母耳在神的殿内约柜那里睡了”。有的解经家认为这几节所记的是当日一种住殿听神谕的过程,像《诗篇》十七15所说的经验。住殿听谕的人应该彻夜不睡,但睡觉也无妨碍,尤其像撒母耳这般年少。――《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神的灯」(3节)就是圣所里的金灯台(出二十五31)。神的灯「还没有熄灭」(3节),指天亮之前。因为金灯台要常常点着,永远也不能熄灭(出二十七20~21),大祭司要早晚在金香坛上香时收拾这灯(出三十7~8)。 虽然此时神的灯「还没有熄灭」,祭司以利还是每天点灯,但他却成了一位「眼目昏花,看不分明」(2节)的人。在整个士师时代,祭司都没有成为神话语的出口,神的光在以色列人心里已经非常暗淡了。但神的灯「还没有熄灭」,神还是让这光继续亮着,让百姓在黑暗中还有一条出路。──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神的灯....还没有熄灭」:「神的灯」指「金灯台」 出 25:31~40。这灯不可以在清晨以前熄灭,因此表示此时夜间将过,快要天明。代下 13:11 ●「在神耶和华殿内约柜那里」:直译是「撒母耳睡在耶和华殿内,神的约柜在那里」,而非是「神的灯在殿里」。约柜所在的地方是至圣所,照说应该是大祭司一年只能进去一次的地方,但以利居然安排撒母耳在该处睡觉。 ●「耶和华殿」:指位于示罗的会幕。 ◎看起来以利把许多重要的事奉都交给撒母耳,甚至自己去睡自己的房间而让撒母耳睡在圣殿至圣所中,这似乎显示出以利并不是非常重视律法的规定,对神的敬虔不足。我们自己是否会因为从事太过规律枯燥的事奉而失去了敬虔的心?――《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三3 古代近东的培梦】初民相信在庙宇及其范围之内睡觉的人能够得知神明的计划。有些人甚至进行献祭仪式,在庙宇之内留宿一宵,以求得到这种启示。这种礼仪称为「培梦」(incubation)。在上古文学中,培梦都是纳兰辛和古德等君王寻求信息的方法。在士师时代乌加列的阿赫特(达尼珥求子)和凯雷特(凯雷特求子)的史诗,都提到过这种作法。撒母耳虽然是执行日常事务,明显没有期待启示的意思,他的经历仍可从庙字和启示普遍被视为有密切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现存的古代近东文学,并没有这种非故意培梦的例子。──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三4】「耶和华呼唤撒母耳。撒母耳说:“我在这里!”」 撒母耳在睡梦中听到呼唤,立刻回答「我在这里」(4节),表明他从小就学会了顺服。虽然那时他「还未认识耶和华」(7节),但他既然能顺服神所设立的权柄,就能顺服神自己;既然他能不厌其烦地三次对以利说「我在这里」(5、6、8节),就能对神说「仆人敬听」(10节)。一个对地上的权柄不会说「我在这里」的人,在神面前也不懂得说「仆人敬听」。──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三4~8】撒母耳所听到的实实在在是神的声音,神与人建立人格化的关系。直到此时撒母耳未曾与神直接对话,因此不能分辨神的声音(7节),为此神连续呼唤他四遍(4,6,8,10节),欲与他交通。在这里,我们能得到的教训是:①神主动向人施慈爱和恩典直到人响应为止;②如果不能常常警醒,勤于与神的交通就不能领会神的旨意(撒前5:17);③神喜悦与人对话(耶3:3)。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三4~10 撒母耳的梦?】主临到撒母耳,和他说话,他就起床到以利那里(10节),故此现代读者通常不会认为他的经历属于梦的一种。然而按照初民的定义,这些成分与梦是没有抵触的。 在古代近东文学中(美索不达米亚、埃及、赫人,甚至希腊,都有例证),有一类异梦称为「听觉信息梦」(auditory message dreams)。埃及法老杜得模斯四世(主前十五世纪)、赫人君王哈图西利斯(主前十三世纪)、巴比伦王拿波尼度(主前六世纪)的梦,都是这个种类的著名例子。在这些例子中,这些梦的作用都是证实他们的王权或所推行的事业。 神明在听觉信息梦中显现(见10节),有时能把人惊醒。梦的内容是神明说出来的信息,不是事件或象征性的形像。人说话回答神明的例子,也有好几个(如:拿波尼度)。故此,按照古代近东的标准,撒母耳的经历也可算为梦。──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三5】「就跑到以利那里,说:“你呼唤我,我在这里。”以利回答说:“我没有呼唤你,你去睡吧!”他就去睡了。」 撒母耳听到呼唤,马上「跑到以利那里」(5节),表明他不但顺服、而且殷勤,即使在睡梦中被唤醒,还是很快地跑到以利那里,与以利的两个儿子的不顺服完全不同。──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跑到」以利那里:「奔跑向」,显出撒母耳是听话机警的小孩,即使在睡梦中被唤醒,还是很快的跑到以利处。――《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三6】「耶和华又呼唤撒母耳。撒母耳起来,到以利那里,说:“你呼唤我,我在这里。”以利回答说:“我的儿,我没有呼唤你,你去睡吧!”」 【撒上三7】「那时撒母耳还未认识耶和华,也未得耶和华的默示。」 我们的生命若是幼稚,就会不认识神的声音。──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在直接从神得启示的经验方面,撒母耳“还未认识耶和华”。――《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尚无直接与神接触的经验,未得过神的默示。“认识”指的是与神直接交通。――《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撒母耳虽借着文字(通过学习律法)遇见过神,却还没有建立全人格的关系。信仰不能只限于知识上,乃要在生活中经历神。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还未认识耶和华」,指还没有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也未得耶和华的默示」(7节),指还没有经历过神,直接从神得着启示。──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认识」耶和华:「知道」,「藉由经验中体认」,圣经以此字来描述「性行为」。 ●「还未认识耶和华」:意思是「还未与耶和华建立合宜的关系」。 ●「未得耶和华的默示」:直译是「雅威的话也未向他揭示」。――《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三8】「耶和华第三次呼唤撒母耳。撒母耳起来,到以利那里,说:“你又呼唤我,我在这里。”以利才明白是耶和华呼唤童子。」 以利做了一辈子祭司,居然等了三次,才明白是神在呼唤,可见他属灵的眼睛也是「眼目昏花,看不分明」(2节),对神的经历不多,所以没有办法给撒母耳属灵的带领。──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明白」:「分辨」、「了解」。 ◎看起来以利的教导也不怎样,撒母耳和他自己一点都没想到神会对撒母耳发言。不过以利还算机警,至少知道神是活的神,所以三次以后就教导撒母耳正确的应对。我们现在的教导,是不是也否定了神会向人说话?――《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三9】「因此,以利对撒母耳说:“你仍去睡吧!若再呼唤你,你就说:‘耶和华啊,请说,仆人敬听!’”撒母耳就去仍睡在原处。」 对撒母耳说: 以利终于分辨出了神的话语,便亲切地教导撒母耳如何聆听神的话语:①他没有具备立刻认识神之临在的属灵的分辨力。40多年来担任士师兼祭司职务的宗教领袖(4:18),都尚且如此,可想百姓的信仰状况;②以利为人忠厚。这一点体现在祝福哈拿的事情上(1:17),以及虽然是咒诅自己的预言,但明白那是出自神的话语,就立即接受(18节)。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请说,仆人敬听」(9节),这是人在神的话语面前正确的态度,也是我们读圣经的正确态度。 虽然神没有直接向以利说话,但以利却没有因为神越过他向撒母耳直接说话而嫉妒,而是教导他在神面前正确的态度,这是以利忠心的地方。在人看来,体贴肉体的以利并非一无是处,也能教导人、也能事奉神,只有局部的不顺服。但在神的眼里,有一点不顺服,就是全然不顺服,所以「属肉体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欢」(罗八8)。──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耶和华啊,请说,仆人敬听!」:七十士译本没有「耶和华啊」。3:10 撒母耳的回答与七十士译本此处的记载一致。而且以色列人习惯不妄称神的名,连「耶和华」的元音位置都忘记,此处要撒母耳直呼「耶和华」,似乎不太可能。――《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三10】「耶和华又来站着,像前三次呼唤说:“撒母耳啊!撒母耳啊!”撒母耳回答说:“请说,仆人敬听!”」 撒母耳虽幼稚,却肯接受带领,就是以利的指教,他也谦卑接受。不然,将必因幼稚而失去神向他说话的机会了。许多青年人不能达到老练,常是因为自傲而看不起年长的人。 神一共四次前来呼唤撒母耳,这说出神是何等的忍耐,且是出乎爱心的忍耐。神若能找得到合适的对象可以说话,祂就迫切地要向他说话。──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敬听”。这字词的意思是:静听而且准备遵从。撒母耳正在聆听神的话,并且决意顺服神。――《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耶和华又来站着,暗示撒母耳不仅听到神的声音,也看到了神的形象(创18:1~2)。 请说,仆人敬听: 撒母耳按照以利的吩咐(8节)作了回答。这就体现了撒母耳甘愿顺服师命的温柔性情。“敬听”意味着不论神吩咐什么都会如实遵从的顺服(太7:24,25)。在信仰生活中,实践属灵经历的推动力和勇气比经历本身更加重要。倘若做不到这一点,属灵的经历只会使人骄傲。正因如此领受恩赐的人,较容易骄傲<林前 绪论,有关圣灵恩赐的比较与研究>。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请说,仆人敬听」(10节),这句话是撒母耳接受先知职事的开始。「仆人」是地位,「敬听」是态度。服事主的人,如果不站正确的地位、存正确的态度,人永远也不能成为合神使用的器皿。 主耶稣说:「文士和法利赛人坐在摩西的位上,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太二十三2)。因此,当人发表神的话语的时候,不管说话的是谁、口才如何,我们正确的态度都是「敬听」;不必对说话者的口才、榜样评头评足,只要关心自己如何「谨守遵行」。──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像前三次」:原文是「像前几次」。 ◎「又来站着,像前三次呼唤说」:显示此处是用可见、可听的方式显现。――《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三10~14】神在四次呼唤撒母耳之后,发出了以利家将惨遭灭亡的预言(2:31~34)。――《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三11】「耶和华对撒母耳说:“我在以色列中必行一件事,叫听见的人都必耳鸣。」 本节至14节所记的神给撒母耳的启示,是二27神人对以利说过的话。撒母耳把听到的告诉以利,以利立刻明白确是耶和华向少年撒母耳说话。他顺服地接受这刑罚(18节)。――《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一件事: 指神对以色列与以利家的审判(4:1~22)。属灵领袖的无力与渎职不仅会毁灭自己,也会推毁整个共同体。本节用事实证明了领袖必需极度谨慎(雅3:1)。 耳鸣: 表明神对以利家族的审判将会大大冲击众人。唤醒良心已经麻痹的人,是神的审判的目的。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作先知的第一个考验,就是把一个「听见的人都必耳鸣」(11节)的坏消息带给他的属灵长辈。我们传好消息容易,传坏消息实在是太难了。但神要我们传福音,不能只传「神爱世人」(约三16),却不传「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约三18);不能只传「信子的人有永生」(约三36),却不传「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三36)。故意只传一半的福音,就是「别的福音」(加一6)。──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我在以色列中」:和合本此句前面少翻译一个「看阿!」我在以色列中。 ●「耳鸣」:「两耳都必刺痛」。――《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三11~14】撒母耳作先知的第一个考验,就是把一个刺耳的、不幸的信息带给以利。他通过了这个考验,成功了。(三18)。――《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上三12】「我指着以利家所说的话,到了时候,我必始终应验在以利身上。」 神借着年幼的童子向年老的长辈说话,这是不正常的光景。──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始终」:「从开始到末了」、「完全」、「彻底」。――《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三13】「我曾告诉他必永远降罚与他的家,因他知道儿子作孽,自招咒诅,却不禁止他们。」 “自招咒诅”。就是使自己变得卑劣受咒诅。“禁止”。更可作:责备。一个家庭悲剧的缩影:孩子反叛家长管教失败。――《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在人看,以利此时已经八、九十岁了(四15),心有余而力不足,两个儿子也已经成年,所以没有精力管教儿子,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神面前,这些都不能成为免受追讨的理由。若是以利有心管教,就没有什么难处能够阻挡他,因为神必然会赐给他足够的精力和能力;但以利的心却是「知道儿子作孽,自招咒诅,却不禁止他们」(13节),因此,任何一点难处都会成为人推卸责任的理由。 今天,有些父母也是以「孩子大了、环境影响、朋辈压力(Peer Pressure)」等理由,作为自己不「殷勤教训」(申六7)儿女的理由。结果却是害了自己的孩子,以致「耶和华想要杀他们」(二25)。──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因他知道儿子作孽,自招咒诅,却不禁止他们」:应该译为「他知道这罪孽,自己的儿子自招诅咒,却不禁止他们」。――《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三13~14】凡定意不听从神命令的,即使是献祭,也不能赎罪或得神的喜悦,这是旧约先知一向传讲的信息。(参撒上15; 22~23; 赛1:10~15; 摩5:21~24; 弥6:6~8)──《串珠圣经注释》 【撒上三14】「所以我向以利家起誓说:‘以利家的罪孽,虽献祭奉礼物,永不能得赎去。’”」 祭物: 指流血的牺牲祭。 礼物: 指不流血的素祭。以利家受到严厉的警告之后(2:27~28)仍然继续犯罪,故律法所规定的祭物也不能赎其罪。“听命胜于献祭”(15:22)。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祭司若诚心悔罪,是可以用祭物赎罪的(利四3~12)。但如果祭司定意不听从神的命令,献祭只是成了贿赂神的形式,「虽献祭奉礼物,永不能得赎去」(14节)。──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赎去」:「赦免」、「遮盖」。通常祭司犯的罪是可以用祭物来赎罪的 利 4:3~12 。 ◎撒母耳领受的信息与 2:27~36 神人的信息一致,不过撒母耳年纪小,应该不会知道神人的预言。照说同样的事情神不必启示两次,因此这个启示主要是要让以利知道神已经选召撒母耳。 ◎当时的人相信在庙宇中睡觉能够得知神明的计划,有些人甚至用一些献祭仪式来求梦。不过撒母耳显然不是刻意求梦,而当地的文献并没有出现这种「非刻意求梦」的例子。――《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三15】「撒母耳睡到天亮,就开了耶和华的殿门,不敢将默示告诉以利。」 神向撒母耳说话,目的就是要他代表神来说话。神将话托付给人,人如果惧怕因代表神说话而招致亏损,就不敢传讲;这是有亏神的托付。保罗却是神的旨意,就没有一样避讳不传(徒廿27)。──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早晨起来开了殿门“撒母耳睡到天亮,就开了耶和华的殿门”(三15)。这句话中,自然有双方的意思;(1)开了有形的殿门——这是表明童子尽职。以利的儿子,皆年长于撒母耳,独撒母耳早起来,开门扫地,可见他是个殷勤尽职的孩子。(2)开了无形的殿门——当时神与人的交通,端赖撒母耳,所以那属灵的殿门,更是需要撒母耳来开,殊非有属灵人,不能通灵界,幸有通灵的小撒母耳,可以开启天上的殿门,使神与人藉以交通。我们今天是否像小撒母耳早起开殿门呢!首先要开心殿的门(启三20),继而要藉祷告开教会的门(林前三16)。——贾玉铭《圣经要义》 就开了耶和华的殿门: 希伯来原文是“众门”。撒母耳的任务似乎是开启和关闭会幕之门。此门似乎是进入院子的门,而不是进入圣所的门。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所领受的信息,与神人向以利发表的信息相同(二27~36),但撒母耳原来可能并不知道。神把同样的信息启示两次,一面是向以利宣告神已经选召撒母耳为先知,一面也是让撒母耳学习怎样顺服神、作神话语的出口。 撒母耳「不敢将默示告诉以利」(15节),但神却让以利去催促撒母耳顺服神,借着环境来训练撒母耳作神话语的出口。第一个功课就是:神所要说的话,一句也不能「隐瞒」(17节)。──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殿门」:会幕本身应该没有门,此处指的应该是会幕所在地外围的门。经文中「殿」和「会幕」混用,可能表示会幕此时是建立在比较稳固的建筑物中,有围墙和门保护原先的会幕。 ●「不敢」:「害怕」。――《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三16】「以利呼唤撒母耳说:“我儿撒母耳啊!”撒母耳回答说:“我在这里。”」 【撒上三17】「以利说:“耶和华对你说什么,你不要向我隐瞒;你若将 神对你所说的隐瞒一句,愿他重重地降罚与你。”」 以利教导撒母耳要顺服,催促他不要隐瞒神的话,否则「愿祂重重地降罚与你」(17节);但他教训自己两个不顺服的儿子,却从来没有说出这么重的话。因此,这都是神在使用以利,好训练撒母耳学会作顺服的话语出口。以利是正直的,但也是软弱的;他教导撒母耳顺服自己,自己却不能顺服神的话。这就是人的肉体本相:「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七18)。──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三18】「撒母耳就把一切话都告诉了以利,并没有隐瞒。以利说:“这是出于耶和华,愿他凭自己的意旨而行。”」 一个忠心的先知,必定是从神那里听见甚么,他就说甚么;不敢加多,也不敢减少。 「愿祂凭自己的意旨而行」,这并不是信而顺服的态度,凡而是刚硬不肯悔改,流于自暴自弃的光景。──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以利并未因神的责罚而积极地改变以往的做法,反倒持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串珠圣经注释》 撒母耳……并没有隐瞒: 体现了撒母耳的诚实,他成功地完成了作为先知的第一个任务。真先知丝毫也不能隐瞒或增减神的话语(申18:19),撒母耳做到了这一点。他是一个幼小的少年,却在以色列的最高领袖以利面前,宣告了他的灭亡。就像在大卫王面前大胆指出君王之罪的先知拿单。(撒下12:1~15)。传讲神话语的人必须“刚强壮胆”。 这是……而行: 体现以利的信仰风貌。只要是神欲拯救以色列的旨意,即便自己受到惩罚,以利依然希望它能够如实地得以成就。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愿他凭自己的意旨而行」(18节),原文是「愿祂照自己眼睛看为好的去做」。以利已经是第二次听到神的严厉谴责,虽然说「愿祂凭自己的意旨而行」,绝不姑息,但还是「不禁止他们」(13节),所以他的两个儿子最后还是死了(四11)。因此,凡做父亲的,「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箴二十三13~14)。──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愿他凭自己的意旨而行」:直译是「愿他照自己眼睛(看为)好的去做」。 ◎以利虽然有软弱的地方,但是他基本上还是顺服神而行,即使这结果是要对他不利。 ◎不过以利听到两次这种指责,他似乎对其儿子的罪也没有进一步的反应,这似乎显示以利的个性软弱。不然即使他愿意顺服神,照说也可以积极处理罪恶的问题,不必姑息到最后让神自己处理。――《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三19】「撒母耳长大了,耶和华与他同在,使他所说的话,一句都不落空。」 撒母耳因常活在神的同在中,与神有不断的交往,为此神藉他所说的话,无一不应验,因为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落空”。即不能应验。――《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所说预言不落空是撒母耳被神立为先知的明证。――《串珠圣经注释》 这是撒母耳为先知代神说话的证明,因为出诸神,所以一句也不落空。――《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耶和华与他同在: 属神的人必须与神同行。只有与神同在时才能过合神心意的生活,才能正确地见证神。绝对圣洁的神,断不会与罪人同在(赛6:6~8)。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母耳学会了第一个顺服的功课:神所要说的话,一句也不能「隐瞒」(17节)。神就让他继续学习第二个顺服的功课:神不要说的话,一句也不能出口。撒母耳「所说的话一句都不落空」(19节),是因为「耶和华与他同在」(19节),管理他的口、只说神所托付的话。只有一个顺服的生命,才能被神自由地使用作话语的出口。 假先知「所显的神迹奇事虽有应验」(申十三2),但不会所有的都应验,所以「先知托耶和华的名说话,所说的若不成就,也无效验,这就是耶和华所未曾吩咐的,是那先知擅自说的,你不要怕他」(申十八22)。只有「所说的话一句都不落空」的先知,才是真先知。──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一句都不落空」:直译是「一句都不落在地上」。――《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三20】「从但到别是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知道耶和华立撒母耳为先知。」 一个神的仆人如果说话带着圣灵的能力,这就是他蒙召为先知最有力的明证。不需要先知学校的文凭,也不需要任何人的介绍信。一个神所用的仆人,不需要发通告,登报纸来宣传,因神会亲自印证。──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从但到别是巴」指以色列全地,由最北到最南(参士20:1)。──《串珠圣经注释》 “从但到别是巴”(约150英里,或241公里)的说法,是指以色列从极北到最南的整个疆界(比较士二○1)。――《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从但到别是巴”是当时通用的一句形容全以色列地的话。但(拉亿)在以色列极北,别是巴则在最南端(看士二十1)。――《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从但到别是巴」(20节),就是从以色列最北的城邑到最南的城邑,代指以色列全地。撒母耳是以色列人历史上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位士师,他的影响力不是局限于某几个支派,而是遍及全国。──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当神与撒母耳同在,撒母耳讲话就完全成立,以致大家都知道撒母耳代表神发言。这个时代,是否有讲话一句都不落空的传道人呢?――《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三20 撒母耳在哪里作先知?】“从但到别是巴”这句话常指应许之地的全境,但城在应许之地的最北端,别是巴则在最南端。按上下文来理解,这是特别着重让以色列全境的人都知道:神已呼召撒母耳作先知了。──《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上三21】「耶和华又在示罗显现,因为耶和华将自己的话默示撒母耳。撒母耳就把这话传遍以色列地。」 将神自己默示的话传给神的子民,这是作神仆人独一无二的原则。传道不是传自己的话,传道乃是传神的话。──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以利生时,撒母耳的生活和工作都在示罗。示罗被毁,他住在自己的家乡拉玛,拉玛便成为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他在这里作他们的士师、先知和祭司(一19;七17;十五34;十六13;十九18~19,22~23;二十五1;二十八3),死后也葬在这里。 撒母耳是以色列人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士师,影响力遍及全国,帮助全民过渡到强盛的王朝时代。――《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耶和华将自己的话默示: 指神借着超越人理性的灵感亲自显现并说话。也可视为三位一体神同时作工(彼后1:21)。以色列黑暗的时期已过去,神亲自说话,并统治的时代来临了。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显现」:「被看见」、「成为可被看见的」,透过的途径就是后面的「将自己的话默示撒母耳」。 ◎ 3:1 说「当那些日子没有广传的默示」,而此处说「撒母耳把神的默示传遍以色列地」,揭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神的默示开始被传开。――《蔡哲民查经资料》 【思想问题(第3章)】 1 神何以选择向撒母耳说话?撒母耳初得启示时,是一个怎样的人?参2:18, 21; 3:1, 7。 2 以利对撒母耳的成长有影响吗?你何以晓得? 3 以利听见神要施的审判后,以什么态度反应?这是否可取? 4 试从3:19~21了解先知的特征和使命。参申13:1~5; 18:15~22。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