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第一章拾穗 【撒上一1】「以法莲山地的拉玛琐非有一个以法莲人,名叫以利加拿,是苏弗的玄孙、托户的曾孙、以利户的孙子、耶罗罕的儿子。」 「拉玛琐非」:可译作「苏非人的拉玛」,是「拉玛」的别名(参串2), 位于耶路撒冷以北八公里(五英里)的以法莲山地。苏非乃撒母耳的祖先(见1)。──《串珠圣经注释》 “拉玛琐非”。直译作:苏弗人的高地。这是拉玛的全称(一19);拉玛是以法连山地的一座城,位于耶路撒冷以北五英里(8公里)。虽然“以利加拿”是以法莲的居民,但他本身是一个利未人,出自哥辖的家系;哥辖人分得以法莲土地内的一些城邑(代上六33~36)。――《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的父亲以利加拿,按《历代志上》六33~38的家谱,是利未支派哥辖族人,其祖先当年分派到以法莲的城邑居住(参书二十一20~21;比较士十七7)。拉玛琐非以名只见此处,是个复名,似应分开,读为「拉玛的琐非人」。九5记有一个拉玛城,位于苏弗地(苏弗与琐非为同一字译音)。苏弗在约帕与示罗之间,距耶路撒冷约8公里,靠近以法莲和便雅悯的边界。同节说以利加拿是「苏弗的元孙」,其后裔以族中出名人物为一族或一地的称呼也是极普通的事。――《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拉玛琐非: 属于便雅悯支派的利未人的居住地(书14:3,4;21:2)。――《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拉玛·琐非」(1节)就是「拉玛」(19节),可能位于约书亚的城亭拿·西拉附近,就是新约中安葬主耶稣的约瑟的家乡「亚利马太」(太二十七57)。──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以利加拿」(1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神已经拥有、神已经创造」。他属于利未支派的哥辖族,是可拉的后裔(代上六22、27),他们的城邑位于以法莲支派的境内(书二十一20~21),所以说是「以法莲人」(1节)。可拉曾因为反对亚伦当祭司而被神惩罚(民十六),但神却在他的后裔中兴起了撒母耳做祭司和士师。神不会因为祖先的罪而看轻任何人,「凡被杀的都为本身的罪」(申二十四16)。──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拉玛.琐非」:简称「拉玛」,位于以色列中部山地。「琐非」可能是马所拉经文的错误,而应该作「苏弗人」。 ●有一个「以法莲人」:以法莲的子孙或居民,此处可能是居民的意思,因为按照 代上 6:16~28 33~38 以利加拿应该是利未人哥辖族的后代。――《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1 以法莲山地的拉玛琐非】便雅悯境内耶路撒冷以北五哩,伯特利以南四哩有一个名叫拉玛(现代的拉姆)的城镇。由于一章19节说撒母耳住在拉玛,部分学者认为此地就是拉玛。然而经文清楚表示拉玛琐非位于以法莲山地。长久以来都有人认为这就是新约的亚利马太,位于示罗以西十五哩。──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一1~8】哈拿不能生育的难处如下︰(一)不能生育就是尚未蒙受到神所命定的祝福。因神造人之后,就赐福给人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创一28)。(二)生育的意义,就是将生命分给别人。所以不能生育,说出她的生命不够丰盛。(三)哈拿不能生育,就给仇敌有攻击的机会(6节)。(四)陷于深处伤痛的苦境。──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以利加拿原是利未支派哥辖的后裔 (参代上6:33~38) 。 根据摩西律法,利未支派没有自己的土地,要散居在以色列人当中
(参民35:2)。以利加拿被称为以法莲人,大抵是因为他的家族世居以法莲而得名。以利加拿的家庭因有两个妻子而失和,按多妻制度虽为摩西律法所允许(参申21:15~17); 却不是神当初造人的原意(参创2:24; 玛2:15; 太19:8),多妻的人必多有烦恼。──《串珠圣经注释》 【撒上一1~20】在介绍一个重要事件或人物时,圣经通常从证明那人物的历史开始。(创4,5,10,11,25,36章;出6:14~16; 代上1~9章;太1章)。撒母耳是利未人(代上6:1,28),出生于拉玛琐非( 原名「拉玛」),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时间,直到去世为止。(19,20节; 7:17; 15:34,35; 25:1; 28:3)其父以利加拿有两个妻,从而造成了家庭的不和,这一点似乎反映了以色列当时的生活状况。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一1~28】当时的以色列虽然在政治上、经济上多少有所安定,但在灵性上却有衰退的迹像。在这种历史转折期,神预备了撒母耳来推进自己的救赎事工,本文记叙了他的出生。本文教导我们:①虽然人会失败(哈拿无法生育,2节),但神的救赎事工却要准确无误地成就;②在历史的黑暗时期,神会预备驱逐那黑暗的属灵领袖。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一2】「他有两个妻,一名哈拿,一名毗尼拿。毗尼拿有儿女,哈拿没有儿女。」 在希伯来人的观念中,没有生育是女人最大的耻辱。──《串珠圣经注释》 虽然多妻制不符合神所设立的理想婚姻(创二24),但这制度在首任妻子没有孩子(比较申二一15~17)和叔娶寡嫂的婚姻里(申二五5~10),是被认可的。不过,这种做法往往带来严重的家庭不和(比较6,7节)。――《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妇人无子是一种羞辱(参创三十1)。以利加拿有二妻,像当日亚伯拉罕和雅各一样,其中一个无儿女,都因坚信神听祷告而获生麟儿。旧约没有正式禁止多妻(申二十一15~17),但神为人设立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创二21~24)。主耶稣重申此制(太十九3~6),使徒保罗且定此为教会领袖的一个条件(提前三2)。――《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他有两个妻: 重婚是违反神旨意的恶行(创4:19;提前3:2,12)<林前7:25~38,基督徒的婚姻观>。 「哈拿「之意是「丰盛的恩典「。她却因无法生育而被剥夺了正房的权利。以色列人认为子女是蒙神恩典的凭据,因此她陷入了极度的烦恼和孤单之中。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哈拿」(2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恩典 Grace」,「毗尼拿」(2节)的意思可能是「宝石」。──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旧约没有禁止一夫多妻,但神为人设立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创二21~24;太十九3~6),一夫一妻是教会领袖的条件之一(提前三2)。──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摩西律法允许一夫多妻,但这却不是神造人的原意。神设立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 太 19:36 ,保罗定一夫一妻为教会领袖的条件。提 3:2――《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2 不育之耻】由于生育是神最大祝福的表征(诗一二七3),不能生育经常被视作神惩罚的记号。再者女子若不生育,她在家中的地位便变得危殆。不育的女子不但有被离弃、受疏远、降低地位的可能,实际案例也有不少。美索不达米亚的祷文和法律文献,证明了这是古代近东到处都存在的问题。──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一2 以色列的多妻习俗】以色列和古代世界大部分地区一样,大体上都是奉行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并没有违犯法律或当时道德标准之处,只是在经济上难以实行而已。妻子不育是一夫多妻的主因,但助长这习俗的还有几个因素:(一)男女数目不平均,(二)需要生产大量子女来担任放牧和农田的工作,(三)藉多重婚约以求提高家族声誉和产业的意欲,(四)产妇死亡率极高。在女子必须各有所适,参与生产的游牧民族和农村社会中,一夫多妻最为普遍。圣经中平民一夫多妻的案例,大都发生在王国时期之前。──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一2 一夫多妻制合神的心意吗?以色列人中为甚么有这种现像?】旧约中许多伟大的领袖(例如亚伯拉罕、雅各、大卫等人)都有多位妻妾,不过这并非神起初的心意。创世记2章24节说,夫妻二人要合为一体,神子民中,过去为甚么仍有多妻现像呢?第一,为了多生养后代,好帮助男人做繁重的工作,并使家族脉脉相传、连绵不断。儿女众多是丰足与地位的像征。第二,昔日战乱频生,许多青年男子战死,一夫多妻制度就成为社会认可的方式,以使妇女能出嫁,不至孤苦贫穷。但是,多妻制度常常造成严重的家庭问题,从哈拿与毘尼拿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这种情形。――《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上一3】「这人每年从本城上到示罗,敬拜祭祀万军之耶和华。在那里有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当耶和华的祭司。」 「示罗」:位于伯利恒以北十六公里(十英里),是当时会幕所在地,在约柜未被掳去之前,是以色列人敬拜的中心。根据摩西律法,以色列人每年最少三次向耶和华守节(参串4)。──《串珠圣经注释》 「万军之耶和华」:含有下列几个意思: 1 耶和华是以色列军队的元帅(出7:4)。 2 耶和华是天上天使天军的统帅(王上22:19)。──《串珠圣经注释》 「每年」。以色列的男子每年要上中央圣所三次——守无酵节、五旬节和住棚节。参看出埃及记二十三章14至17节及其脚注。这里没有说明是哪个节期。「万军之耶和华」。神的军事的形像,指出神是指挥天上众天军(王上二二19;路二13;启一九14)和以色列军队(撒上一七45)的那位。这用词强调神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及祂的无所不能。「示罗」。是会幕所在的地方(书一八1),也是以色列民的宗教中心,直到约柜被掳去的时候为止(撒上四)。示罗位于耶路撒冷以北二十英里(32公里)。――《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示罗在耶路撒冷北40公里,为当时会幕所在,是全民敬拜中心(士十八31)。约柜放在城中,后来为非利士人掳去(四11),此城也不再是圣所;可能在非利士人攻掠时被毁(参耶七12,14),祭司迁往挪伯居住(二十一1;二十二11)。以色列的男子每年上圣所朝拜神一次,或为早期的规定。后来的规定是每逢三大节期,都必须「在神所选择的地方」朝见祂。(看出三十四18~24;申十六16~17及注)。妇女可以陪同丈夫去。 以利加拿全家去的这个节期很可能是欢庆丰收的住棚节。哈拿无子,触景生情,倍感苦楚。――《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每年……上到示罗: 律法规定,希伯来男子一年要三次上到圣殿(出34:23),以利加拿虽然是蒙拣选的利未人,却每年只有一次上到示罗在会幕献祭。可以说他已触犯了当时律法的规定,由此可知整个以色列国属灵怠惰。宗教和道德危机(重婚)都是因为没有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而引起的。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示罗」(3节)的意思是「安歇之地」,位于拉玛东北大约24公里。在士师时代,会幕和约柜大部分时间都在示罗(书十八1;士十八31)。以色列的「一切的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见主耶和华」(出二十三17),聚集到示罗守无酵节、七七节和住棚节(士二十一19)。──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本节是圣经中第一次用「万军之耶和华」(3节)来称呼神,此后经常出现于撒母耳记、列王纪、历代志与先知书中。「万军」原文指数量众多的军队,包括天使、星辰和人;「万军之耶和华」这个称呼,表明神是创造、支配「万军」的神。──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以利」(3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升高」。祭司以利是亚伦的小儿子以他玛的后裔(撒上十四3;二十二9、20;代上十八16;二十四3;出六23),此时的大祭司已经从亚伦的第三个儿子以利亚撒的后代,变成了第四个儿子以他玛的后代。──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以利可能与参孙同时期做士师,时间大约在主前11世纪初叶。此时是士师时代的末期,也是最黑暗的时期,百姓受非利士人辖制四十年(士十三1),竟然已经习以为常,既不反抗、也不呼求神(士十五11)。──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示罗」:位于拉玛北部不远,位于耶路撒冷北方三十公里,现称塞伦废墟。 ●「每年....上到示罗」:可能在是秋天的住棚节。根据摩西律法,以色列人每年三次向耶和华守节,第一次是除酵节,第二次是七七节(五旬节),第三次是住棚节(收藏节)。 ●「敬拜祭祀」:献祭者会献上祭物给神,然后献祭者会一起吃掉祭肉,祭司则可以拥有一部分的祭肉。 ●「万军」之耶和华:「复数的军队」、「数量庞大的军队」。 ●「以利」:字义是「升高」,是亚伦小儿子以他玛家族一脉。代上 24:3 撒上 4:21 14:3 22:9,11,20 ●「何弗尼」:字义可能是「拳击师」,此名字源自埃及。 ●「非尼哈」:字义可能是「铜管乐器的口」,此名字源自埃及。――《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3 示罗】以利加拿的家乡无论是在便雅悯的拉玛还是以法莲的拉玛琐非,前往示罗都是十五哩的路程。一家大小则要两天才能走完这段路程。示罗的遗址按考证是塞农废墟,大约在伯特利和示剑之间的中点。这个占地七英亩半的遗址位置极具战略性,并且土地肥沃,水源可靠,很方便就能到达贯通以色列心脏地带的南北大道。当地发现的铁器时代一期废墟颇具规模,亦有大火烧毁的痕迹。这时代出土的建筑物有公共的房屋,但没有神殿的痕迹。神殿最有可能的位置,是侵蚀和后来的建筑破坏了的遗址顶部。──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一3 年祭】律法规定一年共需三次朝圣:除酵节、七七节、住棚节。很多学者都认为以利加拿的旅程是在后者发生。然而由于经文并没有说明朝圣筵席所庆祝的节期,部分学者相信这是一个传统的家庭仪式,反映以利加拿其人的虔诚。──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一3 以利一系的祭司】以利来自亚伦第四子以他玛一脉。士师时代开始时的大祭司,是亚伦儿子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亚伦另外两个儿子拿答和亚比户,因为触犯礼仪被杀(利十)。然而看管会幕和约柜的事工如何从以利亚撒一系手上,转移到以他玛一系,却没有清楚说明。──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一3 以利加拿跟神的关系怎样?】会幕(敬拜神的地方)设在示罗,是当时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参书18:1)。律法规定全以色列的男丁,要一年三次到那里去守宗教节期:逾越节连同除酵节、七七节与住棚节(参申16:16)。以利加拿遵从神的规定,每年照例到示罗敬拜耶和华。(关于敬拜的条例,参出23:14~17;会幕的详情,参出40:34的注释。)――《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上一4】「以利加拿每逢献祭的日子,将祭肉分给他的妻毗尼拿和毗尼拿所生的儿女。」 祭肉可以分给家人吃,并特别照顾利未人(申十二5~7,18;十四22~29;十五19~23),只是不可吃血。――《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献祭的日子: 律法规定逾越节,收割节和收藏节必须献祭,这是一种义务(出23:14~17),以利加拿似乎是选了逾越节献祭。因为在这三个节期中逾越节是最长的节期,并且希伯来人在这一天必须全家都要到耶和华面前(路2:41,42)。 将祭肉分给……儿女: 这句经文表明,以利加拿所献上的是平安祭(7:15; 116:17)。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律法规定,平安祭的祭肉要分给洁净的家人吃(利七19~21)。在三大节期中,只有住棚节要献平安祭(民二十九39),所以此时很可能是住棚节。──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一5】「给哈拿的却是双分,因为他爱哈拿。无奈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 「无奈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哈拿不能生育,乃是耶和华主宰的管理。神圣善的美意,乃是要在哈拿心中创造一个真实祷告的负担,并借着她的祷告,让祂的旨意有丰满的出路。而真实祷告的负担,乃是圣灵在人外面的管治,及在人里面的运行而产生的。──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无奈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 哈拿暂时不能生育是神的旨意(创11:30;25: 21;29:31;30:2; 士13:2)。因为神是万有之主,掌管着肉身的出生与属灵的出生(重生)(罗11:36;弗4:6)。圣经多次介绍了神以大能使无法生育的妇人生产的例子(创18:10~15;21:1~4;25:21;30:22~24;士13:2~5,路1:7,57)。哈拿无法生育的事件背后隐藏着神的旨意,神要哈拿生下民族领袖撒母耳,他将挽回以色列渐趋衰败的命运。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哈拿没有儿女」(2节),在人看,是「无奈」(5节)、「羞耻」(创三十23)的难处;但从神看,却是「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5节),好让祂的旨意成就在哈拿身上。神要借着这难处来预备、磨练与祂同工的器皿,让哈拿成为神百姓的祝福,为救恩的历史带来重大的转折。同样,专心跟从主的人所经历的苦难,都不会白受,都是因为神「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约九3)。──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双分」:直译是「一对鼻子的一份」、「一双脸的一份」。实际的意义很难确定,但一定是「特别好的一份」就是。 ●「不使哈拿生育」:原文是「关闭了她的子宫」。――《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6】「毗尼拿见耶和华不使哈拿生育,就作她的对头,大大激动她,要使她生气。」 仇敌总是窥探我们的弱点,而后才寻隙加以攻击。撒但对于约伯的攻击是如此(伯二4~5),对于大祭司约书亚的攻击也是如此(亚三1~4)。──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对头「。更可作:竞争者,情敌。「生气「。直译作:打雷,即发怒。――《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对头,大大激动,使他生气: 这些话表明毗尼拿实在是大大折磨了哈拿。毗尼拿可能认为哈拿无法生育是神的惩罚(创20:17,18撒下6:13)。属灵的无知使人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论断邻舍。本节指出了破坏神秩序的一夫多妻制(创2:24;玛2:15)是酿成的家庭悲剧的元凶。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毗尼拿和哈拿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两种生活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1)「毗尼拿有儿女」(2节)、有盼望,也没有被人羞辱,是一个环境里没有难处的人。因此,她的生活里不需要神,满足于活在肉体里,结果就成了一个「属肉体」(罗八8)的人,不但自己不能经历神、认识神,也不能给人带来祝福,反而给别人带来难处(6节)。(2)「哈拿没有儿女」(2节)、没有盼望,还要被人羞辱,是一个环境里长久充满难处的人。因此,她盼望神介入她的生活,救自己「脱离这取死的身体」(罗七24),结果就成了一个「属圣灵」(罗八9)的人,不但自己经历了神、认识了神,更给神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祝福。──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在士师时代的末期,百姓的属灵光景黑暗到一个地步,即使被非利士人辖制了四十年,也不肯回转呼求神(士十三1;十五11)。所以神就允许沉重的难处长久地停留在哈拿身上,好炼净她的生命,把她带进与神亲密的关系里,成为合神使用的器皿。因此,难处不但没有让哈拿沉沦,反而催促她「不住地祷告」(12节),最终能从神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难处。──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人若是透过难处来看神,只会沉溺于自己的需要和感受,陷入自怜、埋怨和苦毒;人若是透过神来看难处,才能看到难处所表明的神的心意,祷告的重心才会从自己转移到神。当哈拿透过神来看难处的时候,「没有儿女」(2节)的难处,就让她体会到神更需要一个「合祂心意」(十三14)的器皿;而毗尼拿「作她的对头」(6节)的难处,也让她能体会神因着百姓的悖逆而被仇敌羞辱的心情。──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激动」:「使人苦恼」。 ◎照说哈拿虽然有无子的无奈,但是以利加拿对哈拿也还不错,如果没有毗尼拿故意刺激哈拿应该也还可以忍受这种痛苦。不过两个妻子之间的妒忌,却比无子还伤害人。我们还是应该尽量避免这种妒忌的环境,不要在男女感情的事情上脚踏两条船。――《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6 在当时的以色列,不生育的妇女的处境如何?】哈拿一直不能生育。在旧约时代,不育的妇女使丈夫无后,在社会蒙受羞辱。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儿女是非常重要的成员,是家庭劳动力的来源;父母年老时,子女也当尽上反哺的本分。妻子如果无所出,按照古代近东的习惯,就要将自己的婢女给丈夫作妾,替她生养儿女。以利加拿虽可以抛弃哈拿(那时容许丈夫休不育之妻),却仍然专一地爱她,不理社会的嘲讽和民事法律上休妻的权利。――《灵修版圣经注释》 【撒上一7】「每年上到耶和华殿的时候,以利加拿都以双份给哈拿。毗尼拿仍是激动她,以致她哭泣不吃饭。」 本节和9节都称会幕为「耶和华的殿」,二32则称为神的「居所」。可能此时除会幕外,还有较永久性的房屋,有门框、卧房、殿门(三2,15),可以叫做「殿」。――《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耶和华殿」(7节)原文是「耶和华的房屋」。当时还没有圣殿,「耶和华殿」指会幕及周围的房屋,包括门框(9节)、卧房(三2)和殿门(三15)。──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一7 示罗的圣所】这圣所称为「耶和华的居所」(和合本:「耶和华殿」),但不说明建筑的性质。第9节称之为「殿」,表示它是房屋。但二章22节提到「会幕」,即圣幕。这种用语上的歧异,显示这帐幕若非在周围立了更牢固的建筑,就是支搭在称圣的围墙之内。后者可能是迦南人的建筑。──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一8】「她丈夫以利加拿对她说:哈拿啊,你为何哭泣,不吃饭,心里愁闷呢?有我不比十个儿子还好吗?」 以利加拿认为他对她的爱与关怀,比拥有一个大家庭是更大的祝福!――《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哈拿的丈夫虽爱她,「比十个儿子还好」,但她年年上示罗的时候,总给毗尼拿羞辱。这一年她哭泣、不吃饭,在神前许愿,若生子必将他终生归给神(11节),也就是终身作拿细耳人,好像参孙一样(士十三5注);而且终生在会幕里侍奉。律法规定利未人任职的年纪是从30至50(民四2~3),撒母耳童年便开始侍奉,一直到老。不用剃头刀剃头只是作拿细耳人三个条件之一,其他二个为不饮酒、不挨近死尸(民六章)。――《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你为何……心里愁闷呢: 这句话并非出于以利加拿的无知,他是在与哈拿一同伤心、安慰她。当人陷入极度痛苦的时候,有人理解自己的痛苦,就可以克服困境。这就是基督教辅导的必要性与目标<伯12:2,正确的信仰辅导>。使徒保罗说圣徒要彼此「同乐,同哭」和「彼此同心」(罗12:15,16)。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一8 有丈夫比十个儿子还好】以利加拿安慰哈拿的话没有什么力量。二人的关系在人的层面上虽然可说是满足了哈拿感情上的需要,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第一,不育在社会上有不良名声。第二,此事牵涉到家庭的绝续。父母必须倚靠儿女在年老时照顾他们,好好安葬他们,继续他们的名声。甚至有人相信死者来生是否安乐,是在乎后代的供应。哈拿的社会地位和将来的指望都十分暗淡。基于这些理由,以利加拿这个善意的问题听来只是空话。──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一9】「他们在示罗吃喝完了,哈拿就站起来。祭司以利在耶和华殿的门框旁边,坐在自己的位上。」 「殿」。即会幕及附设的建筑物(三2,3)。――《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圣经没有以利出身的详细记载,只知他是亚伦小儿子以他玛的后裔,因为以利的后裔亚希米勒被称为「以他玛的子孙」(代上二十四3;关于亚希米勒,看四21;十四3;二十二9,11,20),亚伦有四个儿子,两个因献凡火而死,另外两个是以利亚撒和以他玛,前者是大祭司(民二十25~28)。大祭司之职在士师时代怎样从以利亚撒转到以他玛的谱系上,难稽考。――《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在示罗吃喝: 祭司取出属于自己的平安祭祭肉之后,会将剩余的部分还给奉献者,使他与一同上圣殿的家人分享(利7:11~21)。哈拿没有吃喝,只是参加了家人的宴席。哈拿在恳切祷告神得到应允后才开始进食(18节)。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殿」:指当时的「会幕」。――《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9 祭司坐在入口】以利可能年纪已经太大,不能继续供职,但仍可负责公关事务,在入口欢迎崇拜者,兼任顾问和教师。本节所述的家具虽可译为椅子,在大部分经文都是指宝座或首席。公众地方用的大多是长椅,住宅则长榻或凳子较为普遍。马里出土的文物中有不少例证,是来自住宅的凳子。──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一9~18】记录了一位母亲的许愿祷告(1节),正是她的祷告使伟大的先知撒母耳得以出生。在祷告之前,哈拿的心中充满了「愁苦「(10、15、16节);在祷告之后,脸上再也不带愁容了(18节)。进到耶稣面前的叙利非尼基妇人,在经历最后的试炼之后,也蒙受了神莫大的祝福(可7:24~30)。哈拿的人生新的开始,不只是她个人的,也意味着以色列历史的黎明。今天,神依然愿意借着一位圣徒真诚的祷告来改变圣徒本人和他的家庭,甚至社会和国家(出33:12~33;代下7:14)。对圣徒而言,祷告是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新生活之开始(耶33:3)<路11:1~13,正确的祷告生活>。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一10】「哈拿心里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祷耶和华,」 「痛痛哭泣」的祷告,就是有极重负担的祷告。必须是从破碎的心中所发出的祈祷,才是最感动神的心的祈祷。祷告不是外面话语的问题,而是里面负担的问题。──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撒上一10~11】哈拿的祷告︰(1)从心中有需要的感觉而发出来的;(2)不是为自己祈求,乃是为要归与耶和华。—— 陈则信 【撒上一11】「许愿说:『万军之耶和华啊,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 在圣经中有一个特别宝贵的点,就是神特别宝贵人向着祂的那一个心愿。哈拿祈祷耶和华,许愿说︰『你若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因为撒母耳的母亲向神有这个心愿,后来神就得着了撒母耳,成功了神在那一个时代中的计划。神只要看见有人向着祂有心愿,神就宝贵那一个心愿。 哈拿虽是求神赐她一个儿子,但她不是为自己,乃是为要归与耶和华。有负担的祷告,不仅是有需要的感觉,更是不为自己来祈求。哈拿的祷告正说明了神的需要,也最摸着了神的衷心!因为当时就是缺少一个肯终身归给耶和华的人。──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不剃头发是每一个许愿奉献自己的人的像征,这个习惯在撒母耳时代已流传很久,并且非限于以色列人。有关这种制度最主要的经文记载民数记第六章,指出按照规例,一个男人(或女人)如何作这种誓愿。但这段经文是对自己而不是为其孩子的许愿。——《撒母耳记上》圣经研读 「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是作拿细耳人的规例,离俗归耶和华为圣的记号(参串10)。──《串珠圣经注释》 哈拿起誓说,她若得到一个儿子,就必要把他奉献,终身做利未人的工作(比较民四2,3),并且终身作拿细耳人。参看民数记六章1至8节的脚注。――《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以色列妇女许愿的条例,看《民数记》三十章。关于哈拿所许的愿,看一8注。――《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哈拿的许愿祷告彻底抑制了自己的好处。即她的祷告是渴望以色列的宗教、道德复兴的「活的精神」的呼吁。垂顾……眷念不忘: 被神所纪念才是最为蒙福的人(诗25:7;106:4)。哈拿的呼求中丝毫也没有自义的成份,只是恳求神施恩与怜悯。全然的信靠与交托方能打动神的心(代下14:11)。 我必……耶和华: 她表明赐给自己的儿子是单单属于神的。今天的父母也有权力和义务将自己的子女完全献给神,使他们「君尊的祭司」(彼前2:9)<提后 绪论,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哈拿很可能生活在参孙的年代,知道参孙是一个被动的、不合格的拿细耳人。「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罗八5),所以哈拿体贴神的心意,求神「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11节),也就是主动把自己所求的头生儿子归给神,作一个合格的拿细耳人,满足神的需要、除掉仇敌的羞辱。这个祷告摸着了神的需要,立刻蒙了神的悦纳。因为神就是要把人带到一个地步,愿意把自己所领受的恩典用来荣耀神。这个祷告使神心满意足,也改变了神百姓的历史。──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头发是拿细耳人「离俗归神的凭据」(民六9)。「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11节),意思是作拿细耳人(民六5),这也是神对参孙母亲的吩咐(士十三5)。──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旧约只提到参孙和撒母耳终生作拿细耳人,新约只提到施洗约翰终生作拿细耳人(路一15)。参孙作拿细耳人,是神所吩咐的;撒母耳作拿细耳人,却是他母亲主动献上的。参孙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拿细耳人,他只是被神用来「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脱离非利士人的手」(士十三5),也作为以色列人属灵光景的镜子,激励哈拿献上那位合格的拿细耳人撒母耳。只有从恩典(哈拿名字的意思)而生,又被人主动献上的合格的拿细耳人,才能被神用来预备大卫的宝座。而到了新约里,神又使用另一位从恩典里来的合格的拿细耳人施洗约翰,预备永恒国度的君王——耶稣基督的道路(可一2~4)。──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垂顾」:原文是「看见、看见」,用两个同字根的字来强调语气。 ●「眷念」:「记念」。 ●「终身」:「一生」,一般利未人服事神的时间是30或25到50岁民 4:2~3 8:23~26 。 ●「不用剃头刀」:就是拿细耳人的特征 民 6:1~21 ,也是参孙守的规定 士 13:5 。这种愿通常有期限,不是终身的。 ●死海古卷与七十士译本都在 1:11 中提及「作拿细耳人、清酒浓酒他都不喝」。――《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11 许愿】愿是自愿建立,有条件的协议。古代近东大部分文化──赫人、乌加列、美索不达米亚,和例证较少的埃及──都有这种作法。古代世界最普遍的愿,是请求神明时作出的。典型的条件是求神供应或保佑,愿所许的则通常是给神献上礼物。牺牲是最常见的礼物,但也有可能是指给予神殿或祭司的其他礼物。还愿一般是在神殿公开进行的。在乌加列文学中,凯雷特王许愿求一位能够生育的妻子,并且献上相等于妻子体重的金银作为回报。──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一11 修剪头发】禁戒不修剪头发是拿细耳人的愿最重要的特色(见:民六的注释)。拿细耳人的愿通常有限期,但本节和参孙的情况一样,却指明是终身的。头发和愿有什么关系并不清楚,然而按照初民的想法,头发(以及血)是人生命精华的主要表征之一。故此感应法术经常以它为原料。例如被称为先知的人向马里君王传达信息时,习惯附上一束头发。使他们可以用占卜来断定这先知的信息是否可信。──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一12】「哈拿在耶和华面前不住地祈祷,以利定睛看她的嘴。」 「不住地祈祷,」一个有负担的祷告,必是非祷告到得着答应,就决不罢休的。凡是不能持续,时常中断,或者忘记了自己所求的祷告,都不是负担的祈祷。──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不住地祈祷」(12节),原文是「多多地祈祷」。──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不住地祈祷」:原文是「多多地祈祷」。 ●「定睛看」:「留意」、「观看」、「观察」。――《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12~18】负担祷告的表显︰(1)不住的祷告;(2)心中默祷;(3)倾心吐意的祷告;(4)到如今的祷告;(5)祷告到负担卸下。—— 陈则信 【撒上一13】「(原来哈拿心中默祷,只动嘴唇,不出声音,因此以利以为她喝醉了。)」 祷告不一定要发出声音,神都能听见。神是鉴察人心的神,所以从心发出的祷告,比甚么都来得重要!祷告必须由心发出,不然就是虚假的祈求。──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明显地,即使在会幕,或即使是女人,醉酒并非罕见的事。――《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祭司以利误以为哈拿喝醉了酒,只轻责她。可见当时女子醉酒的事必很普遍。以民道德忝堕,可见一斑。――《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心中默祷: 哈拿的祷告是默祷。当时的惯例是祈祷者在圣所举起双手大声祷告(王上8:38;路18:11)。 有时出声祷告未尝不可,但默祷也有很多优点<王下19:15,祈祷的要素与形态;路11:1~13,正确的祷告生活>。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在住棚节期间,百姓可以把「五谷、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并牛群羊群中头生的,吃在耶和华——你神面前」(申十四23),所以以利以为哈拿「喝醉了」(13节)。──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喝醉了」:显示出当时喝醉酒的人跑进中央圣所是常有的事情。众人在庆祝收获的时候吃祭肉同时喝酒也是很可能的事情。不过喝醉的人跑进圣殿,也显出当时的人对神敬畏不足、道德沦丧。女人喝醉酒跑进圣殿,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心中默祷」:原文是「在她的心中说话」。――《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13 无声的私祷】祈祷往往同时献祭。正式执行其事的祭司,必须收费才献上祭物、背诵对应之祷文。哈拿因为没有能力正式缴费,只得自行祈祷。使她兴奋的是祭司的有利祝福,她视之为具有神默示的效力。美索不达米亚的先见/祭司则为求子的妇女占卜观兆。旧约有无数自发性祈祷的例证,但说明是默祷的却只有这一个。古代近东的祈祷有规格化的倾向,并且往往有咒语基础。故此我们对自发性的默祷所知甚少。── 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撒上一14】「以利对她说:你要醉到几时呢?你不应该喝酒。」 ●「不应该喝酒」:原文是「除去你的酒」、「要戒掉妳的酒」。――《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15】「哈拿回答说:『主啊,不是这样。我是心里愁苦的妇人,清酒浓酒都没有喝,但在耶和华面前倾心吐意。』」 在神面前的倾心吐意,就是负担的祷告。一个有负担祷告的人,定规有许多心意压在他的里头,这些心意压得越厉害,他的负担就越沉重。真实的祷告,就是把里头的心意完全倾吐出来。 我们里头的心意,常不能向人倾吐,因此成了内心的重压;但我们在神面前可以尽情倾吐,因此祷告是极其甘甜的一件事。──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在神面前「倾心吐意」,是表达热切祷告的尚佳描述(比较腓四6,7;彼前五7)。――《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在耶和华面前倾心吐意: 有时,沉浸在圣洁的热情中的人,仿佛醉了酒一般。五旬节圣灵降临时,使徒们就是如此(徒2:13)。唯有以耶和华为至高的人,才能不拘泥于周围人的评价,充满活力与激情地事奉神(诗62:8)。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倾心吐意」(15节),原文的意思是「倾倒出自己的生命」。哈拿所经历的难处越沉重,与神的交通就越深入,以致她在神面前「倾倒出自己的生命」,也摸着了神的心意。──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心里愁苦」:原文是「灵里艰苦」、「灵里痛苦」。 ●「倾心吐意」:「倒出我的心智」、「倾倒出我的生命」。――《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16】「不要将婢女看作不正经的女子。我因被人激动,愁苦太多,所以祈求到如今。」 「祈求到如今,」乃是坚持不舍,长期等候的祷告。许多人在祷告上的毛病,就是为着一件事迫切祷告一段时间,以后就放弃,甚至忘记了。──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不正经的女子」。原文作:彼列的女儿或邪恶的女儿。――《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不正经」:「不重要的」、「没用的」、「卑鄙的小人」。――《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17】「以利说:「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愿以色列的 神允准你向他所求的!「」 以利已经年老昏花,但却说对了话,成为神话语的出口(17节)。他之所以能说对话,并非因为他明白神的心意,而是因为他的职分是祭司。正如新约时代的大祭司该亚法所说的预言「不是出于自己,是因他本年作大祭司,所以预言耶稣将要替这一国死」(约十一50)。──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上一18】「哈拿说:『愿婢女在你眼前蒙恩。』于是妇人走去吃饭,面上再不带愁容了。」 哈拿祷告到一个地步,神借着以利向她说话(17节)。她心中沉重的负担既已交托耶和华,因此她恢复吃饭,并且面上再不带愁容了。──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于是 ...... 再不带愁容了」:表明哈拿对神有信心,心灵亦大得安慰。──《串珠圣经注释》 面上再不带愁容了: 确信祷告已蒙应允的人所具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平安(约14:13,27)。面孔最能表达内心的状态,面带平安意味着内心的平安。诗篇的作者也曾颂赞神是他「脸上的帮助(光荣)」(诗42:5,11)。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哈拿听到了以利的一句话,「面上再不带愁容了」(18节),因为神所赐的平安已经进入了她的心,让她得着了安息。她里面的安息,使她能顺服神的安排:有儿子,接受;没有儿子,也一样能接受。人不再强求自己所要的,而是存感恩的心接受神所给的,这才是真正的顺服。──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走去吃饭」:七十士译本作「走自己的路,到了客堂,和她丈夫一同吃喝」。客堂指圣殿、圣坛旁边的附属房间,可供献祭者分食祭肉用。 ◎许多人曾被哈拿的表现感动过,觉得这是最真诚的祷告与敬拜。其实真实的祷告,不就是向神「倾倒出自己的生命」吗?――《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19】「次日清早,他们起来,在耶和华面前敬拜,就回拉玛。到了家里,以利加拿和妻哈拿同房,耶和华顾念哈拿,」 祷告已过,敬拜就开始了,这是何等美丽的一件事! 「耶和华顾念哈拿,」中间虽然有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但那不过是要试验她的信心而已。我们纵有难处还未得着解决,但要知道神仍是关切的顾念着我们!──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今天在你我手中的事物,有多少是我们「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呢?──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同房」。原文作:知道,是性行为的委婉说法。――《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清早: 我们当以祈祷开始和结束一天的生活,使神成为我们生活的带领者。我们是十字架的精兵,每天都要面对属灵的争战,若不从神领受属灵的能力,就必败给撒但的势力。为此,晨祷是非常重要的。 耶和华顾念哈拿: 哈拿得以怀孕是神对其祷告的应允。被神所纪念的人永远都生活在神的恩典之中(太28:20;约14:16)。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同房」:原文是「认识」。 ●「顾念」:「记得」、「想起」。――《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19~28】有时神会单独做工以推进自己的计划,但通常会要求人与神同工。在这种背景中,神为以色列的复兴预备了一个人,且为了使那人出生,要求一个妇人献上祷告。由此可知:①人的出生并非出于偶然,乃是出于神的旨意(创18:10;赛44:2);②人借着祷告会将荣耀归给神,是成就神旨意的途径(诗50:15)。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撒上一20】「哈拿就怀孕。日期满足,生了一个儿子,给他起名叫撒母耳,说:『这是我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 今天在你我手中的事物,有多少是我们「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呢?──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撒母耳」:按哈拿的解释是「我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又可按字面解作「神是他的名字」。──《串珠圣经注释》 「撒母耳」的意思是「神的名字」,这名字使人时常记起,神必向那些呼求祂名的人施恩。――《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撒母耳的简史看书前<参考数据>中的「撒母耳其人「。――《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人的祷告对了,成了能与神同工的人,神的手就开始做工,撒母耳就出生了。──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母耳」(20节)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祂的名是神」,原文的发音「שְׁמוּאֵל/shem·ü·āl’ 」与「求」(20节)的发音「שָׁאַל/shä·al’」相近。这个名字可以不住地提醒哈拿:撒母耳向神求来的。──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母耳」:字义是「他的名是神」。原文与 1:20 的「求」非常相近,哈拿大概是希望藉此提醒自己撒母耳是来自神。――《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21】「以利加拿和他全家都上示罗去,要向耶和华献年祭,并还所许的愿。」 所许的愿: 表明以利加拿乐意接受哈拿的许愿。夫妻应是属灵的同工。当夫妻彼此尊重对方,共同履行对神的承诺时,神就会祝福他们(2:20,21)。彼得将夫妻定为「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彼前3:7)<林前7:25~38,基督徒的婚姻观>。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年祭」:原文是「那些日子的祭」,是一年一度的献祭2:19 20:6 ,不过这个祭的性质与细节已经无可考。 ●「愿所许的愿」:原文没有还,仅仅是「为了献年祭和许愿」,且这个「愿」的原文型态是「单阳词尾」,因此是「以利加拿」的愿,而非「哈拿」的愿。这个愿可能是以利加拿认可哈拿的愿,也有可能是其他的愿。民 30:1~16 提及,妻子许的愿,必须经过丈夫的认可。――《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22】「哈拿却没有上去,对丈夫说:『等孩子断了奶,我便带他上去朝见耶和华,使他永远住在那里。』」 哈拿为着乳养撒母耳,有些年间没有上会幕去。今天有一些基督徒,借口事奉主,忽略在家庭中尽作人的本分,这就不是按着神的心意事奉。属灵的事奉,不是看你作了甚么,乃是看你为谁而作。你若是为主而作,虽然从外表看,是很平常的小事,但在主面前,却甚有属灵的价值。──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断奶在东方社会比现代的西方社会需要较长的时间(有些国家仍然如此),哈拿至少要等一至两年才能实现她的许愿,虽然如此,当撒母耳被带到示罗留在以利那里服事上帝的时候,他仍然是个年幼的孩子。——《撒母耳记上》圣经研读 「断了奶」:约两三岁。──《串珠圣经注释》 「断了奶」。希伯来人的小孩通常在两三岁的时候断奶(比较马加比二书七章27节)。――《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等孩子断了奶: 犹太人幼儿的喂乳期通常是三年。这期间,母亲要给孩童朗诵律法(示玛),使他们从小熟悉耶和华信仰(申6:4~9)。现代的许多教育学者都认为三岁之前的教育决定一个人的一生,非常重视这三年的养育过程<提后 绪论,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朝见耶和华,使他永远住在那里: 撒母耳在家庭仅仅生活了三年,从此之后,直到他去世的时候,都过着委身于神的生活。神预备撒母耳是为要使以色列归正,故要求他持守彻底的委身与完全的圣洁。我们是属灵的拿细耳人,当在神面前委身,(Coram Deo)持守圣洁(罗12:1)。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直到断了奶」(22节)的时间,在古代以色列通常是三岁。「永远住在那里」(22节),指撒母耳将终生在神的殿事奉。撒母耳不是以亚伦后裔的身分当祭司,而是按照拿细耳人的条例被神选召作祭司。 ●「断了奶」:通常是三岁断奶。――《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22~28】中东一带婴儿断奶期要到三岁或更大。不像我们今天一岁左右便断奶。「三只公牛」在《七十士译本》、《死海古卷》中均作「三岁的公牛」,25节也说「宰了一只公牛」。哈拿携这些祭物去会幕,当是为头生的儿子献代赎祭(出十三13;三十四20)。从二11可知以利加拿是和哈拿一同去示罗奉献儿子的。有的古卷在25节「宰了一只公牛」前,有「他们」字样。――《启导本圣经撒母耳记上注释》 【撒上一23】「她丈夫以利加拿说:就随你的意行吧!可以等儿子断了奶。但愿耶和华应验他的话。「于是妇人在家里乳养儿子,直到断了奶;」 以利加拿说「随你的意行吧」(23节),就是认可他妻子所许的愿,因此,这也就成了他自己的愿(民三十7)。──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愿耶和华应验祂的话」(23节),在七十士译本和死海古卷中是「愿耶和华坚定你的话」、「愿耶和华使你照你的话行」。──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愿耶和华应验他的话」:七十士译本与死海古卷都作「愿耶和华坚定你的话」、「愿耶和华使你照你的话行」。――《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24】「既断了奶,就把孩子带上示罗,到了耶和华的殿;又带了三只公牛,一伊法细面,一皮袋酒。(那时,孩子还小。)」 哈拿并没有因在人这一方面尽了该尽的本分,而忽略了对神履行许愿。「就把孩子带上示罗,」她在情感上所经历的为主割爱的心痛,诚不亚于亚伯拉罕献以撒时所受的感伤。 真实的奉献,乃是将神所赐的转过来归给神。凡凭自己意思而作的,所献的不过是「凡火」和「该隐的祭」,不能蒙神悦纳。──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三只公牛」:七十士译本及死海古卷译作「一只三岁的公牛」。──《串珠圣经注释》 「伊法「即五分之三蒲式耳(20夸脱,或22公升)。――《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三只公牛,一伊法细面,一皮袋酒: 在三只公牛中,似乎有一只是将撒母耳奉献为拿细耳人的仪式上作为燔祭献上的祭物,另外一只是以利加拿每年所献的祭物(21节),剩下的一只是还愿祭物,以感谢神的恩典带领他们还所许的愿。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公牛」(24节)是还愿祭中最昂贵的一种(民十五3),而哈拿却献上了三份。「一伊法细面,一皮袋酒」(24节),就是与「三只公牛」(24节)同献的素祭和奠祭的分量(民十五8~10)。哈拿不但用三份献祭表达了感恩,她更大的、更蒙悦纳的奉献,是毫无保留地顺服了神的权柄,彻底献上了自己唯一的儿子。──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三只公牛」:七十士译本与叙利亚文古译本都作「三岁的公牛」。死海古卷作「一只三岁公牛牛犊」。 1:25 也提及只是「一只公牛」,不是「三只公牛」。 ●「一伊法」细面:大约二十二公升、六加仑左右。 ●「一皮袋」:大概可以装15公升水。――《蔡哲民查经资料》 【撒上一25】「宰了一只公牛,就领孩子到以利面前。」 【撒上一26】「妇人说:主啊,我敢在你面前起誓,从前在你这里,站着祈求耶和华的那妇人,就是我。」 【撒上一27】「我祈求为要得这孩子,耶和华已将我所求的赐给我了。」 【撒上一28】「所以,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于是在那里敬拜耶和华。」 奉献的结果,也必带来灵里真实的敬拜与事奉。谁有真实的奉献,谁就有真实的敬拜。── 陈则信《默想撒母耳记上》 利未人原已分别一生事奉神,任职的岁数是在廿五至五十岁的一段日子(参民4:3; 8:24; 代上23:3),而撒母耳因被献作拿细耳人,故此从幼便事奉耶和华。──《串珠圣经注释》 「归与」。直译作:转让,移交。哈拿义无反顾地把孩子交给耶和华。即使要为此付上极大的代价,哈拿小心谨慎地还她的愿(比较传五4,5)。――《撒母耳记上雷氏研读本》 使他终身归于耶和华: 这是被神的爱所打动的人发自内心的决志, 哈拿的摆上并非暂时委托而是永远的交托。她认为一切均来自神的主权(伯1:21),故能超越人之母爱,而决志委身于神。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来自神时(罗11:36),才能克服一切矛盾和苦恼。 敬拜耶和华: 有些译本译作「孩子敬拜」,但希伯来原文只是「敬拜「,认为三岁的撒母耳敬拜,是较牵强的解释。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在哈拿将儿子献给祭司时,父亲以利加拿在圣所敬拜耶和华,紧接着哈拿赞美耶和华(2:1~10)更为恰当。哈拿夫妇信实地还了向神许的愿,这是蒙神悦纳的<8,21节>。 ――《圣经精读本──撒母耳记上注解》 利未人任职的岁数是二十五至五十岁(民八24~25)。但撒母耳不但是利未人,也是终身奉献的拿细耳人,所以从小就开始事奉神。──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归与」(28节)原文和「求」(26、27节)是同一个词「שָׁאַל」,这是双关语:神把哈拿所「求 שָׁאַל」的赐给她,哈拿就把向神「求」来的献上「归于 שָׁאַל」神,这正是神所悦纳的「本于祂,倚靠祂,归与祂」(罗十一36)的事奉,动机、方法和结果都合神心意。──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28节)的「归与」原文是被动分词「שָׁאוּל」,与扫罗的名字「שָׁאוּל」完全相同,这是另一个双关语。──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今天,向神求恩典的人,常常在得着恩典以后,却把恩典当成了偶像,把恩典看得比赐恩典的神还重要。但这位名叫「恩典 Grace」(「哈拿 Hannah」原文的意思)的姊妹,经过了难处的长久磨练,生命被神炼净、与神的关系更加亲密,成了一位真正认识恩典的人。她并没有让恩典在心中代替神,而是把恩典献给了神。这就是以神为王(出十五18)的心思,也是真正敬拜神的心思。──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哈拿不是把神当作一个可以利用的偶像,而是把神当作配得的神来敬拜;她的祷告里带着用彻底的奉献所证明的信心(28节),并不是一个肤浅、表面的祷告(11节)。因此,这个信心的祷告加上信心的奉献,就成就了神百姓历史的转折点,神将使用甘心与神同工的哈拿所献上的撒母耳作为士师、祭司与先知,结束混乱黑暗的士师时代,膏立合神心意的大卫王,引进永恒的宝座和国度。── 撒母耳记上综合解读 ◎撒母耳是哈拿辛苦盼来的儿子,她却愿意将之奉献给神,甚至是长期与小孩分离也在所不惜。我们是否也愿意把自己所爱的子女献给神呢?――《蔡哲民查经资料》 【思想问题(第1章)】 1 「生育」在神的创造计划中,具有什么意义?见创1:26~28。神使一些人不能生育,原因何在?你认为这是神的咒诅吗?圣经另记载几位母亲多年不育,后来终获神赐予男孩,孩子长大后且成为出色领袖。试从下列经文找出这些人的名字:创21:1~7; 30:22; 士13:2~5, 24;路1:13。 2 哈拿如何处理她因家庭不和及自己不育所带来的困苦?见15~16节。参诗62:8。她的做法可否成为你的借镜? 3 哈拿祷告的态度是怎样的?你祷告时,真深信祷告的能力吗?为什么? 4 哈拿如何处理自己所许的愿?摩西律法中,在这方面有何教导(申23:21~23)?你曾向神许了愿吗? ──《串珠圣经注释》 |